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物流”( Logistics)早期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我国80年代才接触“物流”概念,此时的物流不单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生产者到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的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的问题。
国外物流管理先于企业内部充分发展,而后随着物流共同化趋势的发展,物流子公司、专业物流公司等专门的物流企业相继涌现,是一个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物流企业出现于90年代初,与企业内部的物流发展几乎同步。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内部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制度尚未建立,这就注定我国物流企业的建立,不可能基于国内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而只能面向一个特定的顾客群——“三资”企业。可喜的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如科龙、青岛啤酒、长虹、春兰等著名厂商,或为了进军国际市场,或为了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纷纷将提升企业的物流能力看作加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亦准备将本企业自身的各种物流活动交由专业物流公司。可以说,经过近10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物流企业终于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完善周到的服务,一方面将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理念导入国内,使社会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势必对国内物流企业造成冲击。因此,国内的物流企业有必要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学习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1 我国企业物流
1.1特征
企业中,物流是指工厂从支持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直至成品出厂送达顾客全过程的物料流转、移动和储存(含停滞、等待)及与之有关的咨询管理活动,并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 厂内物流是社会流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物资流通的现代化、合理化对生产企业的外委物流、销售物流起着制约的作用。而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社会物资流通的效率。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为前提。
2)经济性 完整的物流成本应该包括从原材料开始直到商品送达消费者的全部费用。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所肩负的两大使命。
3)配合性 企业物流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并以之为核心交织在生产工艺流程之中,配合生产管理的统一运作。
4)动态性 企业物流随着生产节拍而准时、均衡地从原材料提供者向产成品方向动态的流动,同时,这种均衡性又是随着生产环境、条件、市场、产品型号、加工工艺、分工方与客户的改变而改变。
5)复杂性 产品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方向发展,导致了生产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必须具有高效率和高柔性的功能。
6)立体性 产品的工艺性能要求各类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分区域管理,同时在异地应解决流水线(总装线)上的零部件的准时化需要。
7)系统性 物流活动一端连接着生产、一端连着消费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系列过程称为物流系统化。
8)协调性 企业物流与工厂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以物流系统化为总目标进行物流革新,重新构造微观物流系统。
9)持续性 按照生产原理,最佳的生产组合是保证所有资源正常有序的运转。
1.2现状
我国生产企业原有的物流管理形式,源于前苏联50年代的管理基础,采取自货自运与委托国营专业运输企业代运的模式,至今有很多大中型企业几乎沿用这种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模式(如武汉钢铁公司等)。这与发达国家或跨国集团企业、外资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等)的先进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的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物流管理观念和运作手段较落后。加之我国工业基础(设备、资金、工艺、专业化生产、生产结构等)薄弱,导致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离现代化物流有较大差距。经过五十年的演变,企业物流从节约资源到提高生产率的两个利润源,已有了较为稳定的框架,使我国传统的生产企业物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传统的计划生产的物流模式,即计划性强、劳动密集程度大,反映大多数生产者的思想观念和操作素质、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手段与目前国内平均生产力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的日趋国际化,尤其是即将加入WTO,国际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必将促使我国生产企业物流同步发展。但尚未改变产业结构沿袭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必出现停滞、低效、高消耗的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方式与柔性大、成本低的现代化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或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滞后,会出现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形式对物流现代化改造的不理解与排斥,从而导致对传统生产企业物流改造的难度增大。建议:对企业物流的改造,必须顾及全局,力求物流合理化、有效化,推动全员参与,逐步统一认识,逐渐纳入到能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务必对自身企业物流现状反思,更新物流管理观念,切忌盲目照搬先进国家与企业的先进物流模式,逐步引进和借鉴现代物流模式(如生产物流模式中准时化配送—JIT)并结合我国实情,稳步向现代化物流方向推进,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五年或稍长时间内缩短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物流的实际差距。
2 我国物流企业
2.1物流企业的优势。
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物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进行物流合理化活动的领域极其广泛,可以与多个企业合作进行物流共同化,参加有关企业集团的全部物流活动,与营业仓库联合协作,开展搬迁物流业务,寻找新货主,合理组织运输及回程车辆的运输等。这些合理的物流活动,都是企业内部物流部门鞭长莫及的。
2.2现状
我国一些沿海大城市,专业物流公司已经出现,但由于这些物流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知名度尚需提高(他们的客户多为三资企业),再加上我国城市的物流设施“先天不全”,使他们在经营中困难重重。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使各部门普遍存在自给自足的现象,导致货运市场出现货源封闭,信息不畅状态,必然有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下格局。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多主体,粗放型的单车或几部车经营模式,更不利于货运行业的规模发展与规范管理,对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的主体地位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其在运输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和被动地位。目前,社会专业运力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水平不高,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行业的多数企业尚处于传统的分散经营与运作管理,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物流服务状态,在一段时期内尚难以达到物流专业化程度。
在公路货运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在众多个体与私营业户的包围下,国营(或大集体)大中型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滑坡。由于转变旧观念所用时间过长,改革旧机制、旧经营模式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退休经费支出,设备更新,用人与管理机制转变难等),以及经营手段缺少灵活性,自然很难在竞争的市场中找到清晰的市场定位,必然导致竞争力薄弱,缺乏优势,经济效益难以好转,无力在技术装备的改造方面有所投入,不得不仍然使用已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车型车种。面对运价下降,运力大于需求的不利局面,难以调整运输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由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对优化运力结构和布局,对有形货运市场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之在培养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上可供操作的有关法规和规定还不健全,使运输行业的法制化管理程度未能达到应有高度,造成运输市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秩序紊乱,运作效率不高,不利于货运市场的健全和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必然推动货运市场向高效率、高灵活、高服务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具有完备的信息系统,沟通各运输企业之间的信息,发挥互助补缺优势,避免各运输企业各自为阵,相互之间存有各种利益冲突,阻碍运输市场向综合物流运输系统方向拓展。由于整个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而货运市场的主体目前还停留在各自经营、激烈竞争阶段,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长此下去,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大趋势下,原有的运输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摆脱目前的困境和不利局面,力争在二~三年内完成向专业物流公司的过渡(可合资、参股、兼并、转制等),积极参与为外资、中外合资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努力扩大市场的服务面,在动态运作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自身实力。
物流公司如何开展适合国内企业的物流作业,可借助外资企业这块市场来提高物流的服务水平外,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肩负起在社会上推广、普及物流的重任,能否持久、有效的进行这项工作,扩大第三方物流服务范围是物流企业成败的关键。
2.3 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
在当前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启步阶段的状态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应立足于:灵活、高效、动态、优质服务与管理,并能与国际物流运作惯例接轨的运行机制。
1) 以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货主及时提供货物分类、包装、批发、装卸、中转、加工、联运和保障运力服务,并提供物流设计、优化运力、选准路径、沟通信息、代办运输中各种手续(报关、报检、仓储理货等)。在全国相关货物集散中心设立若干受理网站,向货主提供信息源、网络联系、上门服务、实现直接的门对门服务,达到方便、省时、经济的物流全过程。
2) 针对能长期服务于大型企业的稳定大宗货源,可与货主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并公证。为消除货主心理上的不放心,可主动预付适量资金作为风险抵押,以获取包贮、包运组织形式的联运业务。对于零担货与散装货,通过信息沟通与传递,积极组织仓储,及时组织运力,做到稳妥而安全的货运服务。
3) 在动态运作与管理中,不断改善服务内容与质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资质标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与吸引力,向货主提供全方位的合理运输与仓储方案,提出尽力减少货损货差的措施,提示优惠运费结算方式(如每月结算一次或其它结算形式)等。
4) 为三资企业提供符合国际物流运作惯例的优质服务,对于涉及到国际物流的企业则应制订物流服务全程的供应链计划和保障条件,以良好的信誉和灵活、高效、服务到位的手段展示实力和形象,为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并争取更多的客户打下雄厚的基础。
5) 不断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既保证自身经济利益又考虑货主的切身利益,货运过程做到安全、可靠、到达及时(JIT),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提高竞争力,适度保持企业经济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物流企业。
2.4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模式
针对上述所作的种种分析,建议物流企业应从培育物流市场做起,量力而行,通过采用灵活的物流策略来弥补现今存在的物流设施的不足。
1)加大对国内企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扩大客户范围。针对国内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不多,企业内懂物流的人员少特点,物流公司应针对那些有能力开展物流活动但又不知从何处入手的企业,通过邀请对方来公司参观,为对方免费培训物流人才等方式来推广现代企业物流知识及提高物流公司的知名度,努力培育、挖掘潜在的顾客群。对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应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为更好服务于生产企业,应将以一个月为周期的结算方式转向与生产企业的生产周期相适应的结算方式,这对于争取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很重要的举措。
2)努力参与到企业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中去,与之建立一种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针对国内企业“重生产、轻流通”的特点,物流企业从帮助对方改进供应与生产物流,提高生产效率入手与企业开展合作会更容易。因为供应、生产物流是销售物流的前提与基础,很难想象一家供应、生产存在巨大浪费的企业会有出色的销售物流服务。依据前章对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现状的论述,生产企业的物流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公司可利用自身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物流公司可以凭借自身在流通领域的优势帮助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配件等,并以企业生产流水线为中心展开分供方到供方的配送。如此,企业减少了库存保管费用,提高了物流意识,物流公司也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介入到企业的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销售物流服务中去。
3)以人为本,运用灵活的物流政策开展高水平物流服务。在中国开展物流活动,最忌讳不顾实际情况投入大笔资金购买昂贵的物流设备“赶时髦”。目前,我国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沈阳等城市道路堵车现象较严重,成为发展城市物流业的瓶颈。如果发展货柜车配送,势必事倍功半。针对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沃氏公司采用装配冷藏柜的自行车为其生产的冰淇淋进行配送;可口可乐雇佣了成百上千的“街道委员会”成员用手推车和自行车代替机动车难以到达的地区进行配送。这些灵活的配送策略都取得了成功。
4)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学物资管理出身的管理人员少,大多是半路出家,对物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缺乏应有的远见卓识。他们自身对物流理论与实践接触不久,甚至有一种将物流神秘化的趋向。其实,在国外,成功的物流专业公司早已将“神秘的物流”送(配送)入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十分大众化的事业。物流业的发展需由精通物流管理的人才采取适合我国的物流经营策略,最终将物流业大众化,一般化,转变为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可以与院校、研究所中的相关机构合作,通过参与对具体物流课题的研究或派遣人员进修等方式,既可提高自身的物流作业水平,又可以从中培养、造就物流人才。
参 考 书 目
[1]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M].北京:物资出版社.1986
[2]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 戴维J克劳斯 .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3]宋 华,胡左诰.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关键词: 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课堂组织与管理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supply chain management;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60-01
0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日益多样化,重视实训、培养“高技能人才”、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被广泛认可,与社会接轨、岗位模拟的实训课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学习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实训课的比重在高职教育重已接近甚至超过50%。而在我国作为高职院校指导性的16号文件中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从国家政策层面确定了实训课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意义。
“以项目为驱动,以任务为载体”这是戴仕宏教授倡导的新型有效的高职教育模式之一,也在高职院校中产生了深远有效的行动力。以这种方式组织管理课堂,学习效果好,老师轻松,学生愿学,能给课堂带来良好的互动效果。
1高职物流专业实训课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高职学校的生源学习素质较差,如果像普通本科院校一样讲述理论,学习效果一般都很差,一方面因为他们不愿意学,只是混文凭;另一方面因为基础太差,既学不会,也听不懂。所以用任务带动他们学习,就好像是量体裁衣,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门类,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基层物流操作人员作出了重大贡献,适应了当前电子商业化的信息社会。作为高职教育者,我们看到了方向,但问题还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的陈旧化市面上的高职物流教材五花八门,但内容都和现实工作岗有一定距离。以供应链管理这门专业核心课程来讲,案例陈旧,一讲供应链就讲惠普打印机的案例,似乎很难再找到令人信服的好案例来,而其它核心课程也是围绕着运输与仓储来讲的,案例无法与日俱新,这与日新月异的物流行业却是相反的。
1.2 学生学习的被动化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以学为主,以听课做笔记为主要方法,以被动的学习形式接受知识,在陈旧的教材内容上,学生更易显得沉闷,想学的学生也不能全程关注,不想学的学生干脆玩手机或睡觉,学生与老师都对学习效果不合意。
1.3 教学组织的单一化以往的教学中,多是以讲课为主,以案例为调动课堂氛围的主要手段,以测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这些手段已不能满足个性鲜明的九零年代的学生们。
1.4 以教师为核心的灌输教学现行的教育方法中,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还是普遍的教学形式,虽然有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改良,但还是一种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
2提出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从理论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到从教学内容的陈旧化到社会化、学生学习的被动化到主动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化到多样化、以教师为核心的灌输教学到以学生为核心的互动教学的转变,不断改善,不断进步,适应现在的高职教育理念。
2.1 教学内容的社会化高职教育强调的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是适应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化教学,以职业为导向,换句话说,高职院校就是一个人从学生到社会化人的转变的待转区、缓冲区,是连接社会与学校的重要链条。所以,我们强调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与日更新,教材的更新最重要。16号文件中提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教材最符合现行的高职教育理念。
2.2 学生学习的主动化高职学生教育中实训课堂要求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得出相应的理论,学会真正的岗位工作内容,用好任务,管好课堂。
2.3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高职教育,倡导多样化教学,学生操作,教师指导,互评等等多样化教学,在明确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后,
2.4 以学生为核心的互动教学高职教育的“项目化改造,任务驱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高职教育中,实训课是实训课,理论课也应该以实训的理念来学习、讲授,学生是主角,课堂上学生在评价、在创造、在学习,老师只是个指导者,是配角。我们以物流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供应链管理实训》为例,用创新手段组织与管理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课堂组织与实施过程:实训材料准备——实训分组——实训操作讲解——实训过程——数据统计与分析——小组利润评比——小组课堂总结与心得体验。课堂组织形式做到了内容的社会化(基本真实地反映了销售、采购、库存的工作流程)、学生的主动化(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合作,力争利润最大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自制道具、自由组队、角色扮演、团队合作、利润计算与评比、图表制作、数据分析、报告总结与展示)和以学生为核心(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只是提供咨询的配角)四大转变,所以教学效果良好。从笔者三年共三次450人次的实训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人人参与,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学习理论更轻松;老师和学生双方满意度都很高。
以实训的形式讲授理论,事半功倍,学生想学、好学,教师轻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沉浸于自己的角色中,用任务填满学生的手与脑,在动手中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卫荣.高职院校有效课堂管理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31-02
近年来,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形成了巨大需求,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管理人才培养,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各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有378所大学、824所高职和2 000多所中职开设了物流专业,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现代物流业的实体经济迅速壮大,社会对现代物流人才的类型、规模、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希望。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未来高职院校要致力于培养能够解决经济和社会系统中的物流管理实践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不断培养创新型的物流人才。
一、现阶段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固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行业的人才饥渴,却也因其“跑步前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盲目开设和“一窝蜂”的情况,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等无不引发了各界的忧虑。所以说,对于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区分是培养市场所需的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单纯地追求“物流热”,这样的结果是大量学生被错误引导走向了物流行业的死胡同,而掌握物流管理技能的市场应用型人才却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众多高职院校功利化、行政化的培育下,物流管理理论教学明显高于实践教学,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物流管理人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会导致教学过程非驴非马,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孕育出来的,只有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之后,高职院校才能研究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问题。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自然很难有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物流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研究,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的现状,致使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工作。又因为社会的过热宣传,引起了“物流热”,殊不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状,物流企业缺才不缺人,加之物流实践教学的薄弱,物流应届毕业生掌握的只是基础并不扎实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性工作经历,学生对于物流管理只是略知,却鲜有熟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少设计相关的实训环节,使学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和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关注度不够,使毕业生很少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就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仍存在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机制不够完善、内容方法陈旧单一、实践教学比较薄弱的问题。
(三)物流管理专业师资能力不足
当前,物流管理教师队伍尚属于教育“洼地”,骨干教师不足,教师的物流管理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较差,很多教师都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师资力量薄弱,整体风气不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很重要,只有雄厚的师资才能带出优秀的管理人员。总的来说,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前还不成熟,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有些是管理专业出身缺乏教学技巧,有些是师范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尽管很多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物流管理,但实施情况却不一样,每位教师对待物流管理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部分教师对待物流管理的态度并不积极,因为物流管理上属于新兴专业,职称评审、工作量考核等制度与之不配套,使很多教师不愿意在学科之外投入精力。物流管理横跨多种学科,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因为缺乏激励制度,愿意投入业余时间参与物流管理的教师并不多,最终导致物流管理教育环境、教育质量仍属于中下水平。
二、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院校对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作用的认识,要上升到历史新高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能够建构起来的启明灯和指挥棒,如果没有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无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也无法开展后续专业形式的设定、课程方案的拟设、教学体制流程等人才培养形式的其他组成部分开展相应的工作。可见,为了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校的必经之路。此外,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校情与学情,以对物流管理专业理念的研习及探究为抓手,着眼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主要方向来确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具体的指引方向没有主流概念,这无疑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随意性。所以,高职院校要理性看待自身教学现代化发展进程,找出并客观评价其中的优势与劣势,有条不紊地进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与完善,顺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合理建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燕京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间的交流,把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为拒绝虚荣浮躁、踏踏实实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努力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目标。
(二)构建与完善基于市场导向的物流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构建与完善基于市场导向的物流实践教学,使当代学生不断接受和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在实践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享受快乐。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要继续紧密对接市场与相关产业,使“产业、专业、就业”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物流管理行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长期的教育践中,积极构建与市场深度融合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宝鸡市陈仓物流园区就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产学研项目达成了合作,确定建立长期的战略发展关系,将园区作为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对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要加强与国外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师资培养模式,适时邀请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专职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与培训,同时还要聚集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师资源,逐渐建立起具有高水平、规范化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教师人员的教学水平及创新能力,例如参加培训、讲座等,及时更新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化水平;帮助学院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领域内有同类研究方向的科研院所、企业建设多种实践基地,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和邀请企业家到高校分享物流管理经验的形式,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协助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队伍生机与活力,改变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避免老龄化进一步发展,南华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学校为每一位入职的物流管理专业新教师指定了优秀骨干教师作为他们的导师,以指导、帮助他们尽快地实现角色的转换,快速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
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基于市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才理念和培养理念,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目标,建立人才培养的有效组织、流程和制度,着重培养那些具备物流管理专业潜质的学生。此外,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具体方法来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加强学风建设,形成乐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文化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顺应时代潮流,审时度势,“对症下药”,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秦烨,康耀武.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140.
[2] 齐君伶.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5-77.
[3] 滕罕,相姗汝.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38-139.
教育部印发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推动了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的大发展。但是仍然有部分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理论演绎讲得多,实践实训学时偏少,职业技能培养落不到实处。
近年来,随着全国现代物流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更加重视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和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不断推动和完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实现将来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物流企业通过参与技能大赛这个平台,选拔和考察物流一线人才,与学生提前签订人事合同,或是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推动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也是现代物流技能大赛所涉内容最多的一门课程,课程侧重实操性,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2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材内容偏理论,实践课时少
多数高职院校对“仓储管理实务”的教学采用“理论+ 实践”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先在教室进行理论学习后到实训基地实训”,其实并没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同时,由于课时有限,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的限制,使得教师授课时多数采取在教室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践内容安排不足。即使安排了实践教学,但实训设备或实训室的条件是无法满足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实训的。比如我院2014级物流管理班学生人数是62人,在实训室是不可能进行仓储出入库操作的,只能分组进行,除了不便于进行学生管理外,还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2.2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但我们也应看到,兼职教师数量少并且不稳定,有些兼职教师缺乏责任感;校内专任教师多数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数都缺乏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进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2.3 成绩考核方法有待调整
“仓储管理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多数院校采取的考核是“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主要是根据考勤和课程作业来进行评分的,期末成绩多数采用的是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的,这种考核结合平时的表现,虽然有别于传统的考核方式,但是闭卷考试的比重仍然很高,并且闭卷考试的题型常是单选、多选、简答、计算和案例等,对于平时占30%比重的成绩每个教师的标准不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高职学生的能力发展。当然也有些院校对“仓储管理实务”的考核采取完全开卷笔试的方式,这种方式同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3 物流技能大赛导向下“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
3.1 依托物流技能大赛,以任务导向进行项目化教学
物流技能大赛的主线是“以结合企业实际,以任务为导向”,首先,校企合作要真正落到实处,结合物流技能大赛与企业共同合作编写“仓储管理实务”教材;其次,借鉴新加坡专业授课模式分为“教室上理论课、实训室上辅导课和实训中心实践操作”三阶段,具体组织是:教学周以18周计,每周4个课时,前9周专业老师1人在教室分项目讲授仓储的理论知识,包括仓储的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在库保管、分拣作业、仓储商务管理、库存控制等,实训室辅导为期4周,是每位学生一台电脑,老师布置一项任务,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制定出方案,分组对方案进行优化,实训中心实践操作为期5周,是3~5人一组对优化后的方案进行操作。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的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真正地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3.2 基于物流技能大赛,提高师资水平
“仓储管理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针对校内专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解决:一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安排校内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二是安排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三是招聘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相关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成为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以下途径改变“重招聘、轻管理”的现状:一是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聘请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实训指导教师,由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对该兼职教师进行管理;二是通过参加行业协会,聘请物流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定期到院校进行讲座,掌握最新的行业走向和政策风向;三是从本科院校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了解物流领域最新的科技和前沿技术;四是从兄弟院校聘请物流专业教师,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自身的不足。学校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本科院校或兄弟院校的兼职教师的管理,组建一支相对稳定、业务精良、技术过硬、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
鼓励专业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研究企业仿真的环境,在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团队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而实现了“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技能目标。
3.3 借鉴物流技能大赛,设置成绩考核方法
《物权法》在结合我国金融实践和司法实践,参酌各国法例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进行修改完善,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物权,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律。《物权法》的颁布出台,对银行业界来说是一件大事,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更关注如何落实《物权法》确立的各项对商业银行有益的制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关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贯彻落实问题。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都有对不动产进行登记管理的职能,容易出现不动产登记管理不统一、不动产产权权属不清的情形。鉴于登记制度对维护交易安全的重要意义,《物权法》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不动产权权利人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物权将非常有利,对商业银行有效确定担保物权也大有裨益。但是,《物权法》在规定统一登记制度的同时,对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则没有进一步说明,只是交由法律、行政法规在今后做细化规定。因此,根据《物权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统一登记制度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二是关于应收账款的问题。《物权法》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有权处分的应收账款可以出质,这一规定对应收账款质押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什么叫做应收账款?银行理解的应收账款和老百姓理解的应收账款还不一样,银行说的应收账款主要是指企业的应收货款,但比如说收租金的债权算不算?两个人之间的普通债权算不算?按理说也不能把它排除在外,只要是非证券化的金钱债务都应该是应收账款,但是,这一块将来怎么登记?此外,应收账款质权公示如何落实,具体如何登记?《物权法》规定,以应收账款出质的,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但是,商业银行如何通过信贷征信系统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问题未来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三是关于抵押权实现的问题。按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抵押担保当事人不能就抵押担保物权的实现达成协议,只能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判决出来之后才能执行,使得实现抵押担保权利的成本很高,时间也很长。《物权法》规定,如果当事人不能就担保物权的实现达成协议,抵押权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拍卖或者变卖抵押财产。这一规定有利于商业银行等担保权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担保物权,节约交易成本。但是,也有人提出疑问:担保权人如何请求人民法院?是采取申请执行一样的程序,还是到人民法院登记就可以了呢?这些都为今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提供了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法律与合规部)
1引言长期以来,企业管理者只重视正向物流活动,而忽视沿供应链逆向渠道所进行的逆向物流活动,对顾客退回物品以及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品的处理一直排除在企业经营战略之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呼唤,原先被忽视的逆向物流逐渐受到物流学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维系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的重要手段。
2逆向物流的内涵及战略价值
2.1逆向物流的内涵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最早由Stock在1992年提出,他认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物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以后许多学者对逆向物流的定义和内涵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这些学者的表述,逆向物流意指以重新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或正确处置废弃产品为目的,将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等从产品消费点一端(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客户)返回产品的来源点一端(生产地或供应地)的过程。逆向物流是闭环供应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与正向物流紧密联系的物流网络,从操作环节上看,包括资源减量化(Resource Reduction)、再制造、再利用、再循环等环节,从物流活动上看,它主要包含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物流两部分,包括以下环节:回收、检验与处理决策、分拆、再加工处理。
2.2逆向物流的战略价值逆向物流战略现在已经成为国外企业的竞争战略之一。根据美国逆向物流专家(Rogers和Tibbenn Lembke,1999)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全部物流成本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0.7%,逆向物流成本约占总物流成本的4%,美国1/3以上的企业关心自己产品的最后处置问题,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出版业和目录销售等行业。
1 引 言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者只重视正向物流活动,而忽视沿供应链逆向渠道所进行的逆向物流活动,对顾客退回物品以及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品的处理一直排除在企业经营战略之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呼唤,原先被忽视的逆向物流逐渐受到物流学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维系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的重要手段。
2 逆向物流的内涵及战略价值
2.1 逆向物流的内涵
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最早由stock在1992年提出,他认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物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以后许多学者对逆向物流的定义和内涵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这些学者的表述,逆向物流意指以重新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或正确处置废弃产品为目的,将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等从产品消费点一端(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客户)返回产品的来源点一端(生产地或供应地)的过程。逆向物流是闭环供应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与正向物流紧密联系的物流网络,从操作环节上看,包括资源减量化(resource reduction)、再制造、再利用、再循环等环节,从物流活动上看,它主要包含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物流两部分,包括以下环节:回收、检验与处理决策、分拆、再加工处理。
2.2 逆向物流的战略价值
逆向物流战略现在已经成为国外企业的竞争战略之一。根据美国逆向物流专家(rogers和tibbenn lembke,1999)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全部物流成本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0.7%,逆向物流成本约占总物流成本的4%,美国1/3以上的企业关心自己产品的最后处置问题,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出版业和目录销售等行业。目前,许多国际知名的it企业已将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例如,sunmicrosystems拥有国际零部件翻修中心,来自亚洲或拉丁美洲的零件经过翻新,可以达到最新设计的要求。正如stock所描述的:“公司对退货如何处置,已经成为一项标新立异的竞争战略,并正成为提高效率的全新领域。”因此,实施逆向物流对企业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战略意义。
(1)倾听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改进产品或服务,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通过设计良好的逆向物流系统,在顺畅进行产品回收和再处理等过程外,企业还可以收集宝贵的客户反馈信息。企业开展逆向物流活动,其实也是一种处理客户投诉的方式,可以及时消除客户不满、恢复信誉、确立企业的品质。此外,从产品的设计、质量到售后服务,使用过该产品的消费者对产品都能提出极具价值的建议,这为企业改进产品质量,设计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供帮助。再有,通过对产品退货率及退货分布情况的统计,企业对经销商、零售商的销售情况了解更为详细,依靠逆向物流系统,有效加强对销售渠道的控制。最后,越来越多的厂商承诺无理由退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退货率,要减少逆向物流的发生,厂商必须在产制环节上下工夫,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2)逆向物流可以降低物料消耗成本,增加利润
随着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数量的增加,资源枯竭的威胁加剧,企业获取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减少物流耗费,提高物料利用率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美国宇航局重新利用改制与翻新的零部件,使飞机制造费节省了40%~60%。在我国,废旧电池的回收现在也开展起来,人们可以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减少对旧电池的肆意丢弃。由于废旧产品的回购价格低、来源充足,对这些产品回购加工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物料成本,从而增加企业效益。
(3)逆向物流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企业形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顾客对环境的期望越来越高。另外,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以及对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各国都制定了许多环境保护法规,为企业的环境行为规定了一个约束性标准。企业的环境业绩已成为评价企业运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为了改善企业的环境行为,提升公众形象,许多企业纷纷采取逆向物流战略,以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浪费。
3 企业逆向物流实施的障碍分析
尽管逆向物流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具体运作逆向物流业务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几方面的障碍。
3.1 企业管理层对逆向物流的意识不强,重视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生产企业对回收责任的意识淡薄,还继续持有以往卖方市场的陈旧观点,认为产品一旦售出,所承担的责任就结束;企业认为逆向物流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还会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没有认识到逆向物流活动的复杂性,不重视对逆向物流的管理,认为只要投入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处理产品的逆向物流。
3.2 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相冲突
回收品业务流程包括逆向物流和正向物流两部分,其中正向物流部分与常规品业务流程重叠。在紧急情况下,这两种业务在加工、库存、配送等环节都可能会相互冲突,企业为了确保常规业务正常运作,不得不放弃回收品业务。
3.3 逆向物流使供应链风险逐级扩大,加大了企业自身风险
逆向物流虽然能使下游客户减少或规避经营风险,但由于采取宽松的回收策略而加大了自身的风险,即风险由下游往上游转移。另外,供应链也存在需求信息逐级放大效应,即“牛鞭效应”,致使上游所获信息严重失真。上述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供应链的风险逐级放大效应更加明显。
3.4 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
由于环保法规的约束,企业必须通过产品回收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危害,以达到国家的环保标准。然而,产品回收却不一定能带来经济利益,甚至可能造成亏损。
3.5 产品回收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那些使用逆向物流回收材料进行新产品生产企业的成本
在逆向物流系统中,回收产品的供应通常不由生产企业决定。回收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回收时间等通常是由产品的拥有者决定的,他们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在制造商有需求时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这种供应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非经济批量流,会增加企业的运输和处理成本,也使那些使用逆向物流回收材料来生产新产品的企业,难以制订完整连续的生产计划。
4 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管理的策略思考
前面我们分析了逆向物流的价值和我国企业实施逆向物流存在的障碍。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逆向物流运作和管理模式。
4.1 首先要提高企业加强逆向物流管理意识
针对300多位负责供应链及物流的企业经理人所作的调查报告显示,有40%的人认为,逆向物流失败的首要因素是管理层没有深刻认识逆向物流系统的重要意义,以至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逆向物流多由对不满意产品的退货、不合格材料和残次品的退(召)回、包装品的循环复用、废弃物的处理、有害物品的回收等引起的,因此,我国多数企业认为逆向物流是负面的。再加上对逆向物流的操作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得企业只注重在正向物流上下工夫。相比之下,我国企业领导对逆向物流也普遍不够重视,并将其排除在企业经营战略之外。因此,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其认识逆向物流的重要性,通过法规约束强化逆向物流的意识,促使企业尽快实施其逆向物流活动。
4.2 构建一体化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管理系统,降低物流管理总成本
逆向物流不仅仅是物品的回收,它涉及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为此逆向物流需和正向物流共享供应链上各环节的资源。在实施逆向物流的过程中,与正向物流系统整合,比如分销中心和集中式回收处理中心在场地选址上相近,既扩大中心最大辐射半径,减少场地的重复投资,又能与分销中心共用车辆设备,发挥各运输设备的最大运能,从而降低单位运输成本。正逆向物流的整合不仅仅是设备的互补共享,更关键的在于双方在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提高信息系统的集成度。在物流过程中,正向物流的信息与逆向物流的信息交叉同步传递,通过信息的共享可以明确产品的单位退货率、缺损率、零部件易损件、产品设计缺陷,然后企业综合双向的信息来判断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物流速度、周期、总运作成本,为提高客户满意度、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和物流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4.3 加强逆向物流的起始点控制,降低物流操作量的随机性
在rogers和tibben-lembk提出的逆向物流管理措施中,加强对起始点(gatekeeping)控制是重要一环。由于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有着不同的特征,如逆向物流的分散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逆向物流战略在开展时面临巨大的风险。而起始点控制就是在逆向物流的流程入口对产品是否应进入流程进行判定,并初步决定回返产品在逆向物流渠道上的流向和处理方法。在实践中,通常零售店的雇员是逆向物流起始点处的把关者,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雇员的培训,在退货逆向物流流程的入口,对顾客要求回流的物品进行审查,加速逆向物流流程。当然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例如,美国一家电子游戏nintendo公司开发了一套专门的起始点控制系统,在顾客退货时,零售商可以通过扫描进入数据库获得该产品的销售信息,解决产品的非质量问题。在实施这个系统后,nintendo公司的商品回流降低达80%,回流额度降低到2%以下。
4.4 在供应链的范围内构建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实现供应链利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08-01
1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正逐步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学科型人才,应以岗位群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其核心是强调对技术的应用,以技能应用为主要特征。因此,这类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从本行业、本专业领域有效的岗位需求中去探索,也就是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分布、工作特点以及相应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针对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1.1 物流专业岗位群分析
把物流作为一门系统科学进行研究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但物流活动却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并贯穿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物流管理的相关岗位遍布于各行各业.可以说物流已成为现代社会覆盖最广泛的产业之一。通过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群主要分为:(1)仓储物流:保管员、货物收发员、理货员、商品配送员;(2)企业物流:采购员、物流规划员、跟单员;(3)物流营销:销售员、客户服务员;(4)运输物流:运输调度员、车辆管理员;(5)国际物流:报关员、报检员、货运。
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自身的成长和工作的锻炼,高职物流管理人才今后的努力目标就是成为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中的运输组织管理主管人员、仓库主管人员、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客户服务主管人员等。
1.2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从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如下表:
职业能力分析是确立培养目标的基础,只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物流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第三方物流公司、国际货运公司和生产企业物流部门的主要业务岗位从事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
在确立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后。必须构建一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教学体系。依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从业岗位群和专业培养目标,首先应细化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并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培养出从事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必须突破传统的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体系中突出实践环节的内容。
3 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情况,而实施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师资情况。具体来说,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事情。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应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职业能力结构为核心,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拓展能力素质来设置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概论、物流服务营销学、会计学基础、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经济地理、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物流法律法规、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电子商务、采购学、商品学、商品检验、运输管理、国际物流与货运、物流专业英语等。
3.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强调学生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3.2.1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可以建立分布于仓储配送企业、零售企业、制造企业、货运基地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培养出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保证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校内技能培训实验室则完成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可以建立“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中心”、“物流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仿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的认知实训。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3.2.2 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
聘请校外物流专家和物流行业协会代表。组成“物流专业管理委员会”,对物流专业建设、专业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指导和监督。其具体职责和任务是:根据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确定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物流专业的知识能力标准;审定有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技能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法,协调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产、教结合;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等。
3.2.3 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内培外引,充分借用社会外力等有效措施和管理上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发展。
第一,多渠道、多方式引进教师。可以聘请物流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
第二,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实践技能。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让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和教学能力,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
最后,积极开展各类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及研讨。
3.2.4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制度
目前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中,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考核依然以笔试为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违背。物流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学科,对于各门专业课程的考核,应减少笔试内容,增加操作技能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重视实践性教学,主动提高自己的物流管理技能和操作能力。当然学生除了进行实际操作以外,还可以采用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甚至可以把考核的权力下放一部分给校外实训基地,让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进行打分。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考核制度,杜绝学生考试时进行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的心里,重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掌握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陶春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8,(6).
[2]沈洁.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5,(3).
[3]陶炬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科技广场,2008,(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t practice after have quit widespread problems, tak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Jiangsu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2013 to 2015 three consecutive graduates analysis of current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quit reason, explore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t practice mode, and also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post practice work.
Key words: substituted post exercit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高职学校通常会安排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从课堂走向工作前,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顶岗实习不同于其它就业实习,它决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目标能否实现。
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物流人才是非常抢手的,但是,我国物流管理市场上却存在着供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物流企业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踏实肯干,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大批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择业时,纷纷放弃自己的专业,离职、改行的现象非常普遍,成为行业人才流失的主体。
顶岗实习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整体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终结性环节,顶岗实习使学生尽可能地将实习与今后的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毕业后顺利投身工作岗位并融入社会做好准备。然而,不少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之后却放弃到物流行业就业的机会,这说明顶岗实习对学生择业具有重大影响。
1 顶岗实习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为了掌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后不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纷纷选择其他岗位情况,课题组选择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5年连续三届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2013~2015年连续三届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分别为94、97和46人,参加问卷调研及访谈的同学分别为85、87和43人,共计215人参与调查。参与调查的这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都是与物流行业相关,从数据(90.7%)可见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有较高的专业对口率。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所有专业中一直位居榜首,被调研的这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大多是通过学校的双选会、社会招聘和亲友介绍选择的,调研时间是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论文答辩之前。希望其调研结果能对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建设提供实证依据。调研具体情况见图1~图3。
从图1~图3可看出,顶岗实习结束后只有30%左右的学生基本满足现有岗位,剩于60%以上的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纷纷选择离职。其中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物流行业是一个升迁机会少,工作枯燥且强度较大,就业实际与他们的就业期望值相差甚远。而准备离职的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转入其它相对轻松的职业。这说明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后不仅不能对本岗位的肯定,反而6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转行的念头,这一现象应引起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 调查结论分析
2.1 工作内容枯燥,企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从图1、图3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结束后24%与20%的学生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工作枯燥且劳动强度大。物流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较高,但行业壁垒很低的职业。任何一个物流企业对接收到的大学生都要安排在基层岗位进行锻炼,例如:储存、装卸、包装、运输、配送等基层岗位。比如有些同学在南京苏宁电器顶岗实习,所在部门是配送部,每天的工作对象是货物,除了接货、送货、退货就是清点数量,在调研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较为枯燥、乏味。再加上一部分同学感觉劳动强度较大,在仓库工作环境较差,夏热、冬冷,这时往往就会选择放弃。这说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对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工作岗位缺乏了解。
2.2 升迁机会少、薪资待遇低。调查显示(见图1、图3),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结束后25%与20%的同学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升迁机会少,薪资待遇低。由于受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校期间学不到实际操作的技术和技巧,当学生走向顶岗实习岗位后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实践技能的积累,顶岗实习的学生进入企业数月后难以融入企业,要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更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要成为部门负责人更得经过3~5年的时间,可见物流管理专业短时间内升迁机会并不大。通过调研,发现物流管理专业升迁岗位较少,3~5年内大部分学生还是从事着物流基层操作工作,学生反映不是不够优秀而是物流专业迁移岗位太少。通过调研还发现物流公司一般工资较低,实习期1 200~1 500元,转正后不过1 800元左右,再加上如果发生事故还要被罚款,工资就更低了。如此低的工资,再加上升迁机会较少,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学生因此选择逃离物流公司。
2.3 按部就班,不善于思考和创新。从图3可以看出,2015届毕业生中有14%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后,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实际与就业期望相差甚远。调研显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三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90%以上是物流管理操作岗位,而这些岗位较为规范、重复性强,只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就足以满足岗位要求。或者仅仅停留在“工作导师”教过的基本技能,不懂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创新精神来更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只知道保质保量地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就足够了,甚至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也不主动处理,而是把问题推向领班或组长。不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缺少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以进行创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近一半从未认认真真地思考过自己在岗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而只是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所以他们认为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没有成就感,现实工作与当初期望相差甚远,往往这个时候他们会选择离开。
3 对策建议
3.1 发挥顶岗实习平台效应,转变就业观念。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是从当年12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学生在这段时间是通过手机和QQ与辅导员及论文指导老师联系,由于学生反馈信息的不及时性,老师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每天工作的情况及心情变化。虽然学校有顶岗实习平台,但是真正的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现阶段顶岗实习这个平台效应只起到让学生论文答辩前完成12篇日志和1个总结,而且这12篇日志很多学生都是离论文答辩前一周一气呵成,根本没有依据实习工作内容来完成,平全失去了应有作用。顶岗实习平台实际上应是一个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的平台,学校可以要求学生每天登录平台写出自己的当天实习日志及实习中遇到的难题,辅导员及论文指导老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难题,并积极与企业指导教师及时地进行沟通协调等。让学生逐渐了解到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的特殊性,让学生们做好心理准备,慢慢适应物流岗位环境。
3.2 在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教会学生“两条腿”走路。高职高专学生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大实践培训力度。调研中发现,22%学生认为在校所学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加大技能培训力量。学校在利用好校内实践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好校外资源。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顶岗实多在苏宁电器工作,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有2个月的认知实习,学校可以和苏宁电器联合建立实训基地,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在走出校门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工作。
在利用好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同时要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以淮安信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其成功的经验是:校内真实的物流操作实训室,能承担集装箱操作,货运和泊位策划的模拟实训,还有一些先进的软件操作系统。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在培养物流基层操作人员的同时,培养物流基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的培养为以后学生职业岗位的升迁打下坚实的基础,教会学生要用“两条腿”走路。
3.3 顶岗内容融入到毕业论文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操作型岗位,操作中的创新非常重要。例如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盘点库存时发现,如果在商品入库时专门贴上标签,出库时再把它撕下,那么在盘点库存时核对撕下的标签和剩余库存商品的数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经调查参加顶岗实习35%的学生表示在实习中收获很大,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在学生顶岗实习中,要求论文指导老师切实指导好学生按照自己的顶岗实习岗位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内容与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密切联系起来。既帮助学生完成了毕业论文,又强化学生社会实习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 总 结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高离职率,不仅对学生本人带来不利,浪费几年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企业、对社会也带来一定的损失。进入新的职场,还要花时间去钻研新的专业知识,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才能取得成就。特别是对于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离职的次数越多,越不利在职场中的进步。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员工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很多的投入,作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载体,员工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损失。因此,关注核心员工的离职原因和对企业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做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
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离职率居各行业之首,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是对学校理论知识的主要应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对口岗位中去,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岗位所要求的操作技能。因此,学校和企业有责任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解决学生们顶岗实习过程的思想及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后离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小红.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13-15.
[2] 红,冷凯君.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144-145.
关于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历史遗留项目处理意见的通知
各区住房城乡建设委,东城、西城区住房城市建设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吸取“葛宇路”道路名牌事件经验教训,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工作,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于2017年10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项目调查摸底工作的实施方案》(京建发﹝2017﹞430号),组织开展了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项目排查工作,现将有关处理意见通知如下:
一、项目排查情况
(一)总体情况
按照《关于开展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项目调查摸底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市20个市、区有关部门(包括市住建委综合服务中心、市监督总站、市公用站、17个区住建委)对2016年12月底前已办理施工许可手续,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的工程项目进行了认真排查。根据各部门排查报送的数据,经统计,全市已办理施工许可手续但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的工程项目共约5630项。
(二)具体情况
根据各单位排查报送的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项目清单,进行分类汇总,大致原因可归为以下6类:
1.因停工烂尾、停建灭失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工程项目
此类工程项目数约164项,占总数的3%。
2.因未通过规划验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工程项目
此类工程项目数约550项,占总数的10%。
3.因未通过消防验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工程项目
此类工程项目数约200项,占总数的4%。
4.因不具备出具监督报告条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工程项目
该类是指工程项目已通过规划验收、消防验收,但由于不具备出具监督报告条件,导致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具体包括:监督机构责令整改尚未完成、已组织竣工验收未通知监督机构、建设单位不组织竣工验收等。此类工程项目数约3051项,占总数的54%。
5.已出具监督报告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工程项目
该类是指监督机构已经出具了监督报告,但由于建设单位未按规定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此类工程项目数约703项,占总数的12%。
6.因其他原因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工程项目
该类是指由于上述原因之外其他问题,导致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具体包括:未开工建设、工程款存在结算纠纷、建设单位联系不上、建设项目部分单体未完工等。此类工程项目数约962项,占总数的17%。
二、处理意见
(一)处理原则
针对排查出的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项目,按照职责分工、依法依规、妥善处置、分类处理的原则,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是对已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停工烂尾工程项目,具备复工条件的,由施工许可管理部门牵头协调推进复工手续的办理。
二是对因未通过规划验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的工程项目,按职责分工,由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分别将相关项目清单移送规划验收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三是对因未通过消防验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项目,按职责分工,由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分别将相关项目清单移送消防验收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四是对因不具备出具监督报告条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工程项目,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依法处理。
五是对已出具监督报告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项目,由竣工验收备案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六是对因其他原因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项目,由相关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据工程具体情况依法处理。
特别是对未组织竣工验收,擅自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严格依法处理。
(二)处理职责
市住建委工程质量管理处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此次处理工作;制定处理指导意见;组织相关部门研究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向市城管委移送相关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手续的工程项目清单;向市监督总站移送相关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工程项目清单;研究建立健全竣工验收备案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市住建委法制处负责就处理工作中有关问题给予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的业务指导和合法性审查。
市监督总站负责按职责分工,依法查处相关竣工验收或备案违法违规行为;向规划、消防等部门移送相关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手续的工程项目清单。
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按职责分工,依法查处相关竣工验收或备案违法违规行为;向规划、消防等部门移送相关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手续的工程项目清单。
三、处理工作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此次排查出的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历史遗留项目多、处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各部门要提高对处理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确保处理工作顺利展开。
二是切实履责,依法处理。各部门在处理工作中要切实履职尽责,依据处理意见,结合相关工程项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处理方案,明确具体工作计划,依法依规、扎实细致开展处理工作,确保处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部门在处理工作中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按照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处理中难度大的事项要积极加强沟通协调,集中力量研究解决办法,切实履职尽责。
四是认真总结,及时报送。各部门要结合处理工作,系统总结分析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请各部门于2018年11月底前将处理相关情况形成书面报告,报送市住建委工程质量管理处,处理工作将列为2018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质量工作考核内容。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是工程建设法定程序,把好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关口,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市住建委将对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法律法规宣贯力度,增强竣工验收及备案意识。在工程办理质量监督注册时,主动向建设单位宣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条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竣工验收及备案的规定,使其了解掌握竣工验收及备案的相关制度要求,增强主动进行竣工验收及备案的意识。
二是加强对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的提示督办,建立健全联动机制,优化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管理模式。在监督竣工验收时,督促建设单位在工程验收后15日内及时申请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同时督促各参建单位配合建设单位完善相应的手续。进一步建立健全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市区联动机制,加强同规划、消防、档案等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切实加强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管理。
三是进一步完善竣工验收备案信息统计和通报制度,实现竣工验收备案动态管理。市区竣工验收备案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竣工验收备案信息统计和通报工作,通过对所有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了解竣工验收备案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强竣工验收备案工作情况的动态管理。
四是研究建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定期排查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每年组织开展竣工验收备案专项排查活动。一是属地排查,各级竣工验收备案管理部门按照所辖范围开展自查,建立自查台账,对未依法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项目进行督促整改,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工作措施,形成排查报告报市住建委;二是督查抽查,在属地排查的基础上,市住建委组织竣工验收备案工作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竣工验收备案工作制度、办理程序、档案资料管理、专项排查资料和信息通报管理等情况。市住建委将对排查及竣工验收备案情况进行全市通报。
五是推进竣工验收备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我市竣工验收备案管理系统,加强竣工验收备案信息数据委内委外共享互通,实现竣工验收备案网上统一申报、数据自动流转、信息高效审核、结果实时打印的管理目标。
一、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影响分析
1.转变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物流职业技能大赛是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来衡量专业能力。因此,可以在课程建设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并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对接,设计学习情境,选择实训项目、制定考核标准等。这样可以让高职教育中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务实、高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课程内容选择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举办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赛,促进职业院校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而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技能大赛中,学校要走访企业,了解并研究企业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探讨优秀员工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在此过程中,学校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推动了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应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体现知识点的链接和综合。而“工作任务导向,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是职业技能大赛题目设置的一大特点。在技能大赛中,每一个参赛项目都不是一门课,也不是可以由一个教师独立承担的,它是综合的,需要发挥团队精神,由多名教师互相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贴近生产实际顺序,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技能,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技能大赛中,学生比赛成绩往往也反映了幕后指导教师的水平,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学生比赛获得最佳成绩的根本。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就会接触很多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这是对教师原有知识、技能的挑战,他们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提高自己的实施能力,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导向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1.技能大赛目标
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是展示参赛选手对综合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水平;检验参赛选手对物流专业知识、物流方案规划设计,以及物流实际作业操作技能、现代物流设备的使用、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等各项能力;通过任务分工、团结协作,锻炼参赛选手的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引导院校进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明确物流就业岗位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提升物流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物流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建立完善物流高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为物流专业人才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2.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结合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描述,逐层递进,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首先是了解现代仓储和配送中心的组成,认识各种设施设备;其次是掌握各种设施设备和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再次是熟悉仓储与配送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作业流程;最后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所练分析和解决仓储与配送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达到以上四个基本目标的同时,通过课程实训也为我院选拔学生组队参加物流职业技能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依据本课程的特点,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从仓储部接到订单到把货物配送到用户的整个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典型仓储、配送企业开展物流活动的真实工作场景为蓝本,体现工作项目的真实性,以真实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过程来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中获取实践技能。
结合仓储配送企业工作流程这条逻辑主线,归纳、序化成为三大作业模块:入库作业、储存作业、出库作业,这三大技能模块又以15个工作项目作为支撑。整合后本课程实训项目体系如表1所示。
四、实践教学设计案例――重型货架入库
下面以项目――重型货架入库为例,说明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项目任务:完成货物从月台到重型货架上架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入库单的填报,货物接受,货物组托上架等。
知识、技能目标:能争取使用入库设备;按流程完成货物入库并上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
实践场所:供应链一体化实训室。
学生分组作业方式:学生4人一组,分别完成任务,具体任务如表2所示。
成果鉴定:要求学生现场完成重型货架入库任务,任务完成后学生自己总结,指导教师点评。
表2 重型货架入库作业任务
[角色\&人数\&任务\&软件操作\&1\&利用中诺思全国物流仓储与配送技能大赛软件完成入库任务的描述和操作\&RF操作\&1\&利用RF扫描货物条码、托盘条码、货架条码等,并完成入库\&组托与上架操作\&2\&将货物组托,利用地牛、堆高车等设备将货物入重型货架指定货位\&]
经过两年的改革与探索,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职业技能。我专业学生组队参赛,获得了2013年陕西省“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竞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竞赛二等奖。2014年全国物流沙盘竞赛二等奖。初步显示出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今后,工作过程和工作步骤的设计与设施内容还将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晓春,林朝朋.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46-4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6-02
一、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关系紧密
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关系紧密,两者密不可分[1],因而在讲授物流管理类课程时,需要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样地,在讲授电子商务类课程时,也需要讲授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我国高校和各种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人才时,都会同时开设电子商务类课程和物流管理类课程。这对学生而言,同一知识点需要在多门课程中分别、重复地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引起一些教学问题。下面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探讨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在交叉知识点方面的教学问题及改革意见。
二、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交叉教学现状
(一)学院基本情况
1.学院简介。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教发函[2004]41号文件)成立,由重庆邮电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秉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先后通过“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创业产业基地,同时携手校外合作企业,共建学院校外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学院历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2.生源特点。由于是三本院校,学生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纯理论的教学不感兴趣;二是数学能力普遍较差;三是头脑灵活,喜欢实践和创业,动手能力较强;四是家境较好,父母或亲戚能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二)开课情况
目前,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物流管理人才方面,开设的相关课程是《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这3门课程的开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限选:学生在限定的几门专业课中按兴趣选择其中几门学习,选定后学习要求等同于必修。
经管系目前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为信管)3个本科专业,1个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专业(简称为工企)。《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是这4个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以管理学为前导课程,一般在高年级比如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开设,课程性质为限选或必修,学时一般为48学时,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上存在重复教学的问题。由于工科专业只开设《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课程,不存在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重复教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与问题
移通学院自开设《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后,为完善大学生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表1可知,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学环节需要调整。
1.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表1可知,先开设《电子商务》,再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就容易造成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没有足够的理论学时来学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进而,在一周的电子商务上机实习中,就不可能操作电子商务的订单处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运输优化、物流服务水平测评等环节,导致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脱节,达不到学院预期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重复讲解或者教学空白。《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往往都会在各自的课程教学里讲解“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章节,或者都认为对方已讲就粗略地补充一下,或者干脆不讲。这种教学情况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或者教学空白,对教师和对学生都不利。
3.知识点杂乱。由于不同教师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思维、重难点知识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要求也都不同。前后两个教师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不同讲授方式,重者造成学生对后讲老师的抵触情绪,甚至是怀疑心理;轻者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等困惑。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造成上述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两课程教学进程安排不妥,以及两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特点,没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过程较为单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异。由于本院属于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上与其他综合性重点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本院更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更注重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两课程的交叉教学模式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如下改革:
(一)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
不管是本科专业还是专科专业,均应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因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为48学时,在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时,稍有充足时间来学习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且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另外,物流知识杂、难、多,在《电子商务》课程里是讲授不了物流知识。故而《电子商务》课程不应先于《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开设。
(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应增加实践学时
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商品学作为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都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之所以开设商品学这门课程,是因为商品学中研究的商品与物流管理中的“物”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范围也大致相同,通过商品学中对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从而可以对物流过程中的“物”有更深的了解,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中,针对具体的货物知识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商品学研究的结果是可以用于服务物流管理的,因此,商品学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开设十分必要。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更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商品学》,即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商品学的教学目标、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还是与物流管理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力求把这门课程变得更有物流特色,能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
商品学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供他人使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产品,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以及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流管理中的“物”,不但包含了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包括非流通领域的物品,如自有物品等。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货物以及货物在整个物流环节和物流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规律。
3.2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要求不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仅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质量、分类、检验、养护、商标等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商品的基本知识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介绍商品、鉴别商品、正确使用商品、保养维护商品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达到上述目标以外,更强调基础知识对后续核心课程(如仓储)的服务性,还需要以具体的职业目标岗位(如仓管员、质检员)要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3.3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没有围绕物流管理展开
目前商品学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很多内容注重营销领域而非物流领域,在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包装等章节中,介绍的多是和营销相关知识而非物流领域的,而物流管理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需要以“物”为中心,研究物流活动中物品的本身性质以外,还需要重点研究这些物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流通过程中的货物验收、包装要求,分类要求,养护环境标准和要求,货品的各种失效形式以及温湿度控制、防潮、防锈、防霉、防老化等养护技术的掌握,要突出在流通过程中对货物的保护。
3.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商品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对教材依赖性强,课堂知识点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记忆式教学模式下,互动少,实践少,而作为高职院校最为看重的实训环节,商品学的实训内容针对性也与物流领域有一定的差别,如商品检验主要针对的是营销领域、商品包装主要针对的是销售领域,等等。
3.5商品学教材与物流管理要求契合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商品学教材都是传统的商品学教材,而具有物流特色的商品学精品教材目前较少,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上商品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明确,与物流管理契合度较低。
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
4.1明确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
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的时间往往早于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时候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往往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加以明确,是为了围绕物流活动中的“物”,而展开的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让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除了掌握相关的货物知识与技能,还能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性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从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2重构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物流管理的商品学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从课程服务于专业体系这个大原则出发,从传统的商品学、货物学、商品养护技术、各类商品的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中,各自抽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第二,还可以从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后自己的学生有可能从事的物流专业服务领域,找出更有针对性的商品种类,以之为基础,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物流货物的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包括对物流货物的验收、货物的包装,货物的分类;第二部分,物流过程中货物质量的保持,即养护技术,在这个部分里,把物流领域中最常见的几大类货物与它们的养护知识结合起来,划分为若干个章节,对各种常见货物介绍之后,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养护措施。
4.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训操作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视频、图片、网页等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学校现有实训设施设备,开展实训课程,以及进行企业现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力求丰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上课内容,辅之以视频、图片、动画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加实训操作的内容,将理论点转化为技能点,例如各种常见货物的养护,在讲解时,将货物本身性质、货物储存条件、货物在储运过程中主要的失效形式等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技能点:货物养护方案的制订,变成一个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一个实训项目,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上述相关知识点。
4.4鼓励自编教材
加强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制属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材。教材要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以商品学的研究结果服务于物流管理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挑选内容,案例和课后习题要符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周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J].今日科苑,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