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诗歌艺术鉴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高校网络通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民国初年,留美归来的梅贻琦先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他发表了《大学一解》,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等观点。他将这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并付诸实践,应用于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使得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当时独树一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通识类课程,并已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基于此,系统、适量地引入网络通识课程,是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引进网络课程,首先是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网络课程可以将名校、名师、名课聚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网络就能获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这使得师资不再成为通识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其次,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提供了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丰富的课程内容,同时还可以提供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和配套教参书、作业、试题,多样化的选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随时随地学习、交流,不受时空限制的新颖学习模式,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可以说,网络通识课程的引入,对于高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课程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书法艺术鉴赏》课程设计的通识性和专业性有待改善;其二,忽略《书法艺术鉴赏》学科的特殊性,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其三,教学内容与学生相关已有知识体系不对称。如何突破现有困境,更合理有效地建设《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并鼓励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高校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整体设计应有别于专业书法专业院校的课程,通识课程教育需呈现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但目前高校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着一个基本问题: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对于拿学分的目的性、功利性过强,完全对于通识教育课程不重视也没兴趣。最终造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演变成学生上课只为获取学分的局面。
3《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解决的方法
3.1完善课程目标设计
根据上述现象,在《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设计时,应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针对非专业学生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在课程总体设计时应以兴趣目标为导向,增强学习兴趣,拓宽艺术视野;以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目标为拓展,打开创新思维;以提高感受书法美、表现书法美、鉴赏书法美的能力目标为主体,提升人文素养;从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目标为宗旨,形成“高品质”的综合素质。
3.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长期以来,《书法艺术鉴赏》欣赏课程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自主性、互动性。因此,《书法艺术鉴赏》课堂翻转迫在眉睫。课堂教学应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内容分析,可采用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将《书法艺术鉴赏》通识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结合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引导,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引导学生,学生主动“学”“问”“答”,做课堂的“主人”。
3.3加强网络通识课建设,丰富教学方法
网络通识课程是将“优质通识课程资源”和“自主修学分系统”紧密结合的一站式学习体系。开设网络通识选修课程,对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课堂中,授课老师所使用的教学器材仍以放映器材为主,如幻灯片等。《书法艺术鉴赏》欣赏课教学方式单一,使得课程的特色性、专业性大打折扣,成为艺术教学建设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当今时代,互联网以其数字化、交互性、海量储存、无时空障碍等技术优势受到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年轻人的青睐,因此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课堂服务,搭建网络与多媒体平台,利用高校的网络、微博、微信、App等载体,构建集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趣味性等于一体的网络平台,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通过引入“名家名师”入课堂,丰富了通识选修课的课程资源,提升了通识课堂的教学水平,优化了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结构,让广大学生能通过网络这种新型的教学平台与方式接受高水平教师的授课,学习到更多更权威的通识性知识。其次,通过网络授课与网络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度、自由度与选择性。再次,网络课程建设通过引入了名师授课,配备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这种做法既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答疑需求,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4结语
高校《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应从整体着眼,改善网络通识课《书法艺术鉴赏》教育的总体设计,使《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从“专业性”走向“通识化”。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应增强可视性、互动性、拓展性等,着眼于《书法艺术鉴赏》重感知和体验的特点,打破传统照搬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适当开发微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方式,提供宽泛的教育,构建“跨学科性、开发性、整合性、关联性”于一体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化”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网络通识课程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我们建设网络通识课程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座新兴的海滨城市,一座古老的琅琊名城――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性格在这里碰撞在一起。区就是胶南――一座年轻的海滨名城。
城市景观要改善,街头巷尾常见的这些小东西就是我们的主角,“街道家具”的个体就像积木,有了完美的组合装配,才能获得整体的效果。也让我们记住了,美化空间要从小做起。近年来,胶南坚持综合平衡原则,在加快东部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大了西部老城区的改造力度,重点抓了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建设“三大重点”。并且以“人文、科技、生态”为理念,通过道路的亮化和美化,让城市的开放空间更具吸引力,让城市有了更好的居住品质,更有活力的生活形态,在民主化、全球化、区域化的国际潮流下,开放空间的良性发展,让生活在这里的人生活质量稳步提升,欣喜连连。
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区曾给“开放空间”提出“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观念,开放空间不只是一块没有建筑物的空地,市民有多样性的选择,并且应经过广泛的沟通而接受,在空间能更自由地活动,这才是“开放”。所以,广义的开放空间不应受限于任何场所,应该以市民的需求为依托,窄小的防火通道,宽阔的城市公园,甚至热闹嘈杂的夜市,只要是对市民开放的,都可以是开放空间。而在胶南,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开放的气息和态度,让人憧憬和向往!
与美化城市空间从小做起相呼应的就是城市的大手笔和新高度,一座城市的大手笔和高姿态,能赋予它美好的未来。胶南,以“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为发展思路,整体规划,布局合理,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加快了把胶南从一个农村县城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现代新城区的步伐。同时,城市建设者坚持以人为本、滨海特色和生态原则,让城市绿化覆盖和生态湿地成为珍爱绿色的段段佳话。
胶南建设者们一直在努力打造着艺术地产,对于他们来说每个项目都是一个艺术品,慧海园、海韵丽都哪个都不例外。因为一个房地产产品本身的寿命将会持续几十年,所以在他们眼里房地产应该是作为一个艺术品来对待。只有这样的产品对个人来说才能增值,对社会来说才能为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所以他们直提倡用艺术地产的思维来做每个楼盘,并充分体现着艺术的氛围,使购房者能够买到物超所值的产品。
塑造艺术形象的常见手法,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细节刻画、比兴手法等。对比衬托: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比兴手法: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诗歌形象鉴赏,要注意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蕴含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首先可以借助诗歌形象,领会诗人的感情。如,唐朝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心情。其次,可以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最后,还可以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在有些古诗中,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形象的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一)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例如:阅读《题李凝幽居》(贾岛),简要地分析“李凝”的形象。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均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本诗通过描写李凝居住的荒僻,清幽,刻画了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阅读《江雪》(柳宗元),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位清高孤傲的不畏风霜严寒的老渔翁形象。通过读诗,可见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56-1
初中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和背诵一定量的诗歌,更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赏析中国古典诗歌,感知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希望能够给学生一把打开诗歌殿堂的钥匙,引领学生在诗歌的国度含英咀华。
一、引导学生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想象诗歌的灵魂,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就没有真正的诗歌,诗人借助想象营造良好的意境,创作精彩美妙的诗歌。学生欣赏诗歌一定要有想象能力,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当时的生活场景,走进诗歌意境,和诗人进行思想沟通、灵魂对话。想象就是沟通读者与诗人的最好桥梁。初中古诗歌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画面组合,通过想象,进入一个诗人描绘的生活或社会场景,感知诗人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例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每一个学生都能背诵默写,但是能够背诵并不代表就能真正感知诗歌内容了,理解诗歌精神了,感受诗歌魅力了,更不能代表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了。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感受诗歌意境,感知诗人形象,感知诗人思想,继承和发扬诗歌的艺术和精神才是真正的弘扬文化。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洞庭湖、岳阳楼、孤舟、栏杆等具体意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描绘,想象诗人当时的情境,再现当时的诗人处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慕名登楼,手扶栏杆,看着浩瀚无边、波涛汹涌的洞庭湖,感受到洞庭湖的雄劲壮阔,看看自己的年迈多病,亲戚朋友没有一点音信,再看看自己的一叶孤舟,诗人不禁纵横。借助想象,你仿佛置身当时的场景,和杜甫看到同样的场景,看着这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满脸的愁苦,无尽的感伤。
二、鼓励学生联想,体会诗人情感
联想是理解诗歌情理的最为重要的途径,文化共融,情感相通,通过读者(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体会,展开联想,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情感和哲理,是我们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例如,学习杜甫的诗歌《春望》,如果仅仅告诉学生这首诗歌的情感就等于让学生囫囵吞枣,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主题,也不能真正感知诗人丰富情感,也谈不上理解和鉴赏诗歌。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当时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感知诗人情感,诗人在这首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很丰富,很强烈,也很直观。介绍背景之后,让学生感知这首诗歌表现的就是安史之乱后的情景,山河破碎,战乱不断,诗人离开家园,失去和亲人的音信,“花溅泪”“鸟惊心”诗人无尽地伤感,战争一三个月没有停止,亲人几个月没有任何音信,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对战争的痛恨、对国家的担忧,使得头发掉了很多。然后,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很久不见父母的心情,进一步比较,自己只是没有见到,而诗人深处乱世,对亲人的感情比自己更甚。再看报道的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每天带来的平民伤亡,国家的满目疮痍等,联系这些,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样,通过联想,调动学生已有的直接或间接体验,去更好地感知诗人抒发的情感,从而真正理解诗歌情感,和诗人进行灵魂沟通。
三、明晓诗歌术语,把握诗歌艺术
欣赏古典诗歌,既要感知诗歌内容、诗人形象和情感,也要感知诗歌艺术。诗歌借助于各种艺术形式(手法),更好地服务诗歌内容。学生如果熟悉各种艺术术语,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鉴赏诗歌艺术,更好地读诗做题,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通晓表达、修辞、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术语,这些术语要记住,理解透,并学会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例如,学习刘禹锡的《秋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背诵,还应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感情,欣赏诗歌艺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古一今(自己)对比,“逢秋悲寂寥”,而作者却言“秋日胜春朝”,既是对比,更是作者直接抒发对秋的热情赞美、喜爱之情;“晴空一鹤排云上”,诗人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表现秋的“形美”,“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感受,作者诗情勃发,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表现诗歌神韵之美。对比手法分析,形与神的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艺术。
这样,学生在感知诗歌意境和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歌鉴赏的术语,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和艺术,感知诗人如何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更好地为表情达意服务,更好地感知诗歌形象,体验诗人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价值。
大学音乐鉴赏课是一门素质课程,对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提升审美能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许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规范的体系,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无法很好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在许多学校《音乐鉴赏》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教学计划不统一,教学内容安排混乱;教学形式单一,未能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仍然有很多老师采用单一的讲授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学设施缺乏专门的音乐教室,实践活动明显不足;诸多原因致使教学效果差,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对象特点
音乐鉴赏在普通高校作为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所面对的是对音乐有一定爱好,但不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于音乐的爱好也局限于浅显易懂、热情洋溢的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接触很少;并且有不少学生选修音乐是凭着一时的兴趣,在上课初期热情高涨,随着时间的推迟及音乐知识学习的深入,兴趣便悄然减退。这些因素都对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难度。所以,根据大学生选课的目的与态度,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就一定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符合他们的特点,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手段,避免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的完善
音乐公选课的开设目前较普及的课程有《音乐基础知识》、《外国音乐鉴赏》、《通俗音乐鉴赏》,但很少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戏曲音乐鉴赏》、《中国音乐史》等课程开设,上述课程的涉入,其目的是把学生引进高雅音乐殿堂的同时也不忽视中国民族音乐教育。
2、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种类繁多,教师选用教材的随意性较大,所选教材非常难统一,有些甚至是照搬音乐专业教材,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育目标有较大距离。因此,选用教材时应选用教育部评选的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和改革计划”的规划教材或重点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等。
3、授课前进行的问卷调查
在我们公选课开课前,可以用一节课时间去做问卷调查,了解授课对象的音乐素质现状,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具有识谱视唱、甚至演唱、演奏水平,但还有一些甚至是乐盲,其音乐素质参差不齐。问卷调查可以较全面的了解大部分同学的兴趣爱好等,教师便可根据对学生调查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从而避免了盲目教学的后果。
4、教学计划的改革
根据对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的调查,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践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将课程内容分为及部分,或几个历史时期,将历史背景与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音乐作品的难易、类别、年代、国家、等性质分开,在教学中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中到外的原则,让学生听懂理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中大量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或者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音画视听冲击,可以看到作品的演奏形式和演奏乐器,甚至故事情节,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同是中国民族音乐,以《茉莉花》为例,就可以将各地区茉莉花调的曲调和歌词进行比较;同是交响曲,也可以将中、外交响曲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具备从多侧面、多视角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拓宽了普通教材的局限性,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5、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情境教学
展示一幅画,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展开联想,将其讲述成故事,然后挑选较符合的故事情节,来欣赏音乐作品,将更加便于理解。
2.体验教学
我们借鉴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体验中,会给学生一些打击乐器,像沙锤、锣、碰铃、木鱼等乐器,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音乐。
3.多媒体运用
在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更好的选择,它使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展示音乐作品的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使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调动感官器官,为大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声形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
参考文献:
[1]赵鸿光.音乐鉴赏[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4)
[2]庞琳琳.初探我省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模式[J].黄河之声,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