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篇1

DVT是多因素参与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住院患者中大部分人至少具有一项以上的DVT高危因素,而这些高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能进一步增加DVT发生几率。除血液系统自身病变所导致的风险外,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及既往血栓性疾病都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2]。对手术患者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比,1~2h的发生率为10%~20%,2~3h的发生率约为40%[3]。

2 病因

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4]。在这三种因素中,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以致病,而必须是多因素组合才导致血栓形成,如创伤、应激、制动、老年患者等,均可使下肢静脉血循环处于相对滞缓状态;静脉介入技术的运用,使DVT的发生率可达30%;肿瘤细胞本身还可以表达与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联的蛋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易于形成[5]。

3 病理生理

静脉淤血是血栓形成的基础。正常情况下静脉内皮具有抗血栓形成功能,但静脉损伤后,内皮功能紊乱可转化为血栓前状态;血流异常主要是凝血酶的激活,并通过内源性和组织因子途径激活一系列酶原的凝血过程,而抗凝血酶与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系统先后被抑制,致使凝血和纤溶失衡或者被激活的凝血状态超过了抗凝血功能,导致血栓前状态,从而引发血栓形成[6]。

4 危险因素

DVT的危险因素:包括DVT既往史、下肢静脉曲张、盆腔手术史、各种创伤、长期卧床患者、急症手术后、吸烟患者、产后1个月内、高龄等。目前认为外科手术是DVT的一个重要诱因;高胆固醇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7] 等均是DVT相关独立的危险因素;肥胖、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等也是形成DVT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5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一侧肢体弥漫性肿胀与疼痛,常见的体征是双下肢不对称和一侧肢体轻度肿胀。严重者皮温升高,股内侧血管呈条索状且有压痛,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应警惕DVT的发生。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差异很大,主要受血栓形成的部位、侧支循环建立、阻塞程度等因素影响[8]。

6 辅助检查

6.1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无创检查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其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准确度达99.17%,特异性80%[9]。

6.2放射性核素下肢静脉显像(RDV) 是无创性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达80%~90%,灵敏度在90%以上。

6.3加压超声成像 通过探头压迫观察等方法,能及时发现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

6.4螺旋CT静脉造影 是目前临床较新的DVT诊断方法,能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及下肢深静脉状况。

7 预防

尽早识别高危险因素和早期预防是防止DVT发生的关键。对于高危险群体应强化DVT预防的观念。根据早期预防优于治疗的原则,对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应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目前预防DVT的措施主要包括基础预防、机械性和药物三种预防措施。

7.1药物预防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普通肝素、LMWH、维生素K拮抗剂等。低分子肝素的主要优势是使用简便,大多无需监测[10]。国外也有研究[11]认为在创伤后36h以内和术前12h即可进行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7.2机械性预防 运用机械性原理在不增加出血倾向的前提下能明显提高下肢静脉血液的流速和流量。

7.2.1循序减压弹力袜(GEC) 循序减压弹力袜可增强下肢肌肉泵的作用,改善血液瘀滞状态[12]。加拿大有一项针对300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13],使用长及大腿的抗血栓弹力袜对于降低血栓发生概率要明显优于长及小腿的弹力袜。弹力袜尺寸要适宜,过紧会加重静脉淤血,引发红肿和损伤;过松则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此方法简便,目前临床使用广泛。

7.2.2周期性充气压力泵(IPC)和下肢功能锻炼器(CPM)的运用。IPC通过诱导下肢被挤压和未被挤压骨骼肌的血管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异构重整,分泌更多一氧化氮,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14]。Broderick等[15] 研究显示,DVT患者应用电刺激仪后最大静脉血液流速增加了200%,平均静脉血液的流速增加60%。Yokote 等[16]通过对日本THA术后患者应用系统机械性预防措施,证实其预防DVT安全有效。

7.3基础预防及护理措施

7.3.1早期预防性床上活动可以加速静脉和淋巴回流,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中应加强对各类危险因素的全面评估,对具有高危险性因素和多危险性因素的患者[17]需重点早期预防。早期向患者讲述DVT形成的危害性以取得合作。下肢主、被动肌肉关节按摩、活动,指导其在床上行患肢远端关节屈曲旋转活动,开始3~5次/d,5~10min/次,循序渐进,可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

7.3.2饮食宜低盐低脂易消化,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及高胆固醇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忌辛辣食品。指导每日做腹部环形按摩,养成定时排便,以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7.3.3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静脉输液和输注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同一静脉、同一部位不宜反复多次穿刺;如出现静脉炎反应,应重新穿刺。

7.3.4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的不良情绪往往直接影响疾病发生和转变[18],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让患者明白吸烟的危害性而自觉戒烟。告知患者不宜穿紧身内衣,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7.3.5肺栓塞的临床观察及处理 手术后下肢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发生率约为20%左右。发生DVT后1~2w内病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护理过程中患肢禁忌按摩、热敷和挤压,以免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如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需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协助进行抢救和溶栓治疗。

7.3.6强化健康宣教 DVT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与患者对DVT的认知密切相关。护理中应重点加强对高危因素患者的健康宣教,使其主动配合治疗、预防和护理,避免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在普通人群中也应加强宣教,包括鼓励适当运动、减体重,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积极治疗、控制各项基础疾病等,减少诱发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8 各种预防措施的联合应用

采用机械性和药物双重预防,集两者预防的优点,其效果优于单项措施的应用,如LMWH+GEC、GEC+IPC等方法,能明显降低DVT的发生,且未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DVT发病具有隐匿性,且DVT的危险因素存在于患者群体中,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DVT的防治涉及多个方面,其发病风险的准确评估和早期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尤为重要。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基础、机械性联合药物多种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晓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版),2011,40(11):33-34.

[2]卓新杰,王瑞华,周健,等. 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1):3491.

[3]陈明霞,杭菲,王君波.渐进式压力长袜在预防普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10(4):104.

[4]宫瑜于红.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715-2716.

[5]高淑丽.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21例[J].临床医学,2011,31(1):71-72.

[6]Charles T, Esmon; Basic mechanisms and pathogenesis of venous thrombosis[J].Blood Rev,2009;23(5):225-229.

[7]Hill J,Teasure T,Reducing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pu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summary of the NICE guideline[J].Heart,2010,96(11):879-882.

[8]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2009)[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9):788-792.

[9]李少军.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0):472-473.

[10]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3):235-238.

[11]Dahl 0E,Quinlan DJ,Bergqvist D,et a1.A critical Appraisal of bleeding events reported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evention trials of patients undergoinghip and knee arthropasty[J].Thromb Haemost,2010,8(9):1966-1975.

[12]曹化,居克举,倪桂华,等.弹力袜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333-335.

[13]Clive K,Matrin 0D.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 to prev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ospital:evidence from parients with stroke[J].Pol Arch Med Wewn,2011,12l(1-2):40-43.

[14]Wang W z,Fang X H,Stepheson L L,eta1.NOS upregulation attenu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the late phase of isehcmie preconditioning in skeletalmuscle[J].J Northrop Res,2004,22(6):578-585.

[15]Broderick BJ,Kennedy C,Breen PP,et al.Patient tolerance of neuromu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in the presence of orthopaedic implants[J].Med Eng Phys,2011,33(1):56-61.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我国上海为30%。临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如何预防、减少DVT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质量65.8kg;其中髋关节置换术8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股骨干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1例。2例患者出现明显DVT症状,占7.7%,其他患者均无症状。

2 预防性护理

2.1 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 :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者术后易发生DVT[1],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等。

2.2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用软枕垫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应尽量避免仅在膝下垫枕,导致屈膝、胭窝血管受压。为了增加膝盖的灵活性,术后第3天开始,可在足踝处垫一块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盏伸直舒展。

2.3 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h翻身1次为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嘱患者注意选择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芹菜、海带、黑木耳、草莓、葡萄等,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释,改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另嘱患者多饮水,补充大量的液体,可防止血液浓缩,既可防止丢失大量的细胞和血红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术前准备新鲜血液:由于骨科大手术失血较多,加之补充大量的液体使血液稀释,因此术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术后输新鲜血液是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6 指导患者做好功能锻炼术后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膝、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骨科大手术患者,因此术 后,尤其是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温度、颜色、肿胀程度、静脉充盈情况等。如肢体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紧伴浅静脉充盈及活动受限,常提示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处理。术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活动,一般3~5次/d,5~10 rain/次;术后第1天,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3~5次/d,10~20rain/次。术后第4天起用CPM机锻炼,5 d为1个疗程,视患者情况使用3~5个疗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应性降低,在指导时要多关心,使患者能主动有效地配合锻炼。护士每天记录时间、效果,防止超负荷锻炼,不主动者加强督促[3-4]。

2.7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我们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体会

DVT容易发生于刨伤较大、年龄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5]。骨科大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统、多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患者术前多因膝关节病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又因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使血流处于滞 缓状态。此外,围手术期长时间的被动,手术所致创伤以及骨水泥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据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术前要认真观察和评估,加强教育,术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淤滞引起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667.

[2] 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37-239.

篇3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1.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4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1.1.2 绝对卧床 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1.1.3 抬高患肢 这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

1.2 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在国外应用肝素后改为口服抗凝剂3~6月的抗凝疗法,已被确立为DVT的标准治疗方案,静脉滴注肝素的时间一般为5天,可减少DVT的复发率,注意肝素滴入速度不能过快,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薛连等认为,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应维持在正常的3~4倍,超过7倍则有出血的危险,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致肺栓塞。

1.3 出血的护理 出血是下肢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要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对于其他部位出血,需停止抗凝治疗,给予鱼精蛋白或维生素K1,必要时给予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浓缩物,待值恢复后再重新抗凝治疗,主要原因可能与抗凝溶栓药物剂量控制欠佳以及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的个体差异有关。

1.4 病情观察

1.4.1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4.2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

1.4.3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 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是护理的重中之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时,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使患者平卧、避免活动、4~6L/min吸氧,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4.4止痛剂的使用 疼痛时不可过分限制止痛剂,以免因疼痛引起动脉痉挛。

2 手术疗法的护理

2.1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术前鲁米那肌注。

2.2 术后护理 患肢抬高30°,及早活动。

2.3 药物治疗观察 术后继续应用抗凝药,观察内容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药物治疗观察。

2.4 病情观察 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病情观察。

2.5 恢复期 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深静脉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

3 预防

3.1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护士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定时更换, 1~2h/次,膝下垫枕,避免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3.2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3.3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3.4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

3.5 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之品,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麻仁软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3.6各种术后病人应慎用止血药物,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或尽早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回流;应用下肢弹力绷带包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作足背屈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3.7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

3.8高危病人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3.9戒烟 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4 小结

篇4

如下。

1临床资料

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脊髓损伤的患者163例,男96例,女67例,年龄19~70岁,平均34岁。脊髓损伤部位:颈椎骨折所致的脊髓损伤46例,腰椎骨折所致的脊髓损伤97例,胸椎骨折所致的脊髓损伤2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62例,坠落伤91例,其他原因10例。

2 预防及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评估 做好高危人群宣教,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3]。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评估要有侧重点,收集资料要详细,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脊髓损伤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

2.1.2健康教育 讲解易发生DVT的病因、预防DVT发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DVT常见症状。鼓励病人多饮水,进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以降低血液黏滞度,嘱病人戒烟酒,以免乙醇、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病人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讲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用力足背伸跖屈收缩腿肌肉、用力伸膝以收缩股四头肌、伸屈髌膝、被动按摩等。脊髓损伤患者被动活动至关重要。勤翻身,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

2.2术中护理 术中适度补液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护暴露于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

2.3术后护理

2.3.1密切观察 术后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只有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应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注意观察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必要时行双下肢周径比较,若相差0.5 cm以上,及时通知医生。每日做1次小腿腓肠肌的扪诊检查,如有压痛,可做Homan试验,阳性者提示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4-5]。同时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若同时伴有血压进行性下降,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处理。

2.3.2功能锻炼 术后定时更换,关节伸屈以及关节持续被动活动。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训练、臀收缩运动、踝关节和趾关节背伸和跖曲练习(直腿抬高60度,平持30~60 s,3~4次/d,5~10下/次。伸屈髌、膝、踝关节运动3~4次/d,10~15下/次。按髋、膝、踝顺序进行动作),及被动肌肉按摩,以上这些方法能有效地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防止DVT。

2.3.3药物预防 抗凝血疗法为现代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伤后及术前 预防应用低分子量肝素(5000 U,每天1次),皮下注射。同时明确是否合并脑部出血、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胸腹腔出血等出血性病症,如存在暂缓使用低分子肝素,防止出血加重。术前24h停用低分子量肝素,防止术中加重出血。术后12~24h中危病人:给予低剂量肝素(5000 U,每天2次)或低分子量肝素(>4000 U/d);高危病人:给予低剂量肝素(5000 U,每天3次)或低分子量肝素(>4 000 U/d);极高危病人给予低分子量肝素(>4 000 U/d),华法林2 mg~3 mg。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10~14天。

2.3.4机械性预防 术前采用间歇性气压治疗和神经电刺激各1次/12h;下肢被动活动每日多次。术后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医用弹力袜是借助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确保下肢静脉血液的良好循环,促使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消失。

3 结果

伤后至术后随访6个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7例,左侧9例,右侧5例,双侧3例。出现小面积肺栓塞3例,没有患者因肺栓塞死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10.43%。

4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血流异常、血管壁损伤、血液成分改变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6]。SCI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肌肉瘫痪及外周静脉扩张使下肢静脉回流量明显减少,加上外伤的挤压或手术的创伤致血管内皮损伤,损伤的血管内皮除表达及释放组织因子外,血管内皮下粘附蛋白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直接介导血小板粘附、聚集。损伤血管释放内皮素-1(ET-1)、TXA2等使血管收缩,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膜磷脂重排,为凝血反应提供必要的磷脂表面(PF3)。血管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和血浆因子Ⅻ接触激活,终致凝血系统激活,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据报道,SCI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47%~72%[7]。我们对患者采用术前评估、健康教育、药物联合机械装置预防;术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尤其是早期功能锻炼,抗凝药的配合使用,气压泵综合护理等,能够促进远端肢体血液回流,有效避免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至10.43%,护理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王梅香.间歇充气压缩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09,8(5):6.

[2] 韦洁,梁雁.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7(22):3547-3548.

[3]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

[4]KIM Y H, OH S H, K M J S. Incidence and naturalhistory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 prospective and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 [J]. J Bone Joint Surg, 2003, 85(5): 661-665.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均容易引起DVT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DVT护理方面的一些进展及预防措施。

1 DVT的护理

1.1 一般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对于急性下肢DVT者,过去认为需要绝对卧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并发PE[2]。而近期相关研究认为早期下床活动并未增高PE发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多普勒造影显示卧床休息者静脉血栓明显增大。对于急性下肢DVT是否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股青肿及股白肿的发生,以及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或一过性升高等异常情况,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每日测量并记录双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径,并相比较,了解溶栓治疗的效果。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出现上述症状,立即使患者平卧、嘱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动,即予吸氧及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2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跟、皮肤等

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及处理。

1.3 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平均为8.3%,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1 %,平均为0. 9%[3]。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酿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2cm X 2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4]。

1.4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仍处于恢复期,患肢可穿具有压力治疗作用专用弹力袜,进行辅助治疗,以改善静脉内淤血症状,并减轻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肿。有抽烟嗜好的患者应当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出院后仍应当低脂饮食,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已经再通的下肢深静脉再次发生阻塞。

1.5 DVT的预防:对高危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可以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每1-2h/次,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踩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护士要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5]。(2)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如有及时通知医生。CS)合理的饮食、戒烟及保持大便通畅.(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癖中药或抗凝药物。(5)勿使用过紧衣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加强对高危病人的观察、护理及传达相关知识可预防 DVT的发生。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则要予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fJ].护理学杂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