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VT是多因素参与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住院患者中大部分人至少具有一项以上的DVT高危因素,而这些高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能进一步增加DVT发生几率。除血液系统自身病变所导致的风险外,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及既往血栓性疾病都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2]。对手术患者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比,1~2h的发生率为10%~20%,2~3h的发生率约为40%[3]。
2 病因
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4]。在这三种因素中,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以致病,而必须是多因素组合才导致血栓形成,如创伤、应激、制动、老年患者等,均可使下肢静脉血循环处于相对滞缓状态;静脉介入技术的运用,使DVT的发生率可达30%;肿瘤细胞本身还可以表达与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联的蛋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易于形成[5]。
3 病理生理
静脉淤血是血栓形成的基础。正常情况下静脉内皮具有抗血栓形成功能,但静脉损伤后,内皮功能紊乱可转化为血栓前状态;血流异常主要是凝血酶的激活,并通过内源性和组织因子途径激活一系列酶原的凝血过程,而抗凝血酶与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系统先后被抑制,致使凝血和纤溶失衡或者被激活的凝血状态超过了抗凝血功能,导致血栓前状态,从而引发血栓形成[6]。
4 危险因素
DVT的危险因素:包括DVT既往史、下肢静脉曲张、盆腔手术史、各种创伤、长期卧床患者、急症手术后、吸烟患者、产后1个月内、高龄等。目前认为外科手术是DVT的一个重要诱因;高胆固醇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7] 等均是DVT相关独立的危险因素;肥胖、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等也是形成DVT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5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一侧肢体弥漫性肿胀与疼痛,常见的体征是双下肢不对称和一侧肢体轻度肿胀。严重者皮温升高,股内侧血管呈条索状且有压痛,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应警惕DVT的发生。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差异很大,主要受血栓形成的部位、侧支循环建立、阻塞程度等因素影响[8]。
6 辅助检查
6.1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无创检查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其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准确度达99.17%,特异性80%[9]。
6.2放射性核素下肢静脉显像(RDV) 是无创性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达80%~90%,灵敏度在90%以上。
6.3加压超声成像 通过探头压迫观察等方法,能及时发现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
6.4螺旋CT静脉造影 是目前临床较新的DVT诊断方法,能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及下肢深静脉状况。
7 预防
尽早识别高危险因素和早期预防是防止DVT发生的关键。对于高危险群体应强化DVT预防的观念。根据早期预防优于治疗的原则,对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应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目前预防DVT的措施主要包括基础预防、机械性和药物三种预防措施。
7.1药物预防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普通肝素、LMWH、维生素K拮抗剂等。低分子肝素的主要优势是使用简便,大多无需监测[10]。国外也有研究[11]认为在创伤后36h以内和术前12h即可进行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7.2机械性预防 运用机械性原理在不增加出血倾向的前提下能明显提高下肢静脉血液的流速和流量。
7.2.1循序减压弹力袜(GEC) 循序减压弹力袜可增强下肢肌肉泵的作用,改善血液瘀滞状态[12]。加拿大有一项针对300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13],使用长及大腿的抗血栓弹力袜对于降低血栓发生概率要明显优于长及小腿的弹力袜。弹力袜尺寸要适宜,过紧会加重静脉淤血,引发红肿和损伤;过松则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此方法简便,目前临床使用广泛。
7.2.2周期性充气压力泵(IPC)和下肢功能锻炼器(CPM)的运用。IPC通过诱导下肢被挤压和未被挤压骨骼肌的血管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异构重整,分泌更多一氧化氮,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14]。Broderick等[15] 研究显示,DVT患者应用电刺激仪后最大静脉血液流速增加了200%,平均静脉血液的流速增加60%。Yokote 等[16]通过对日本THA术后患者应用系统机械性预防措施,证实其预防DVT安全有效。
7.3基础预防及护理措施
7.3.1早期预防性床上活动可以加速静脉和淋巴回流,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中应加强对各类危险因素的全面评估,对具有高危险性因素和多危险性因素的患者[17]需重点早期预防。早期向患者讲述DVT形成的危害性以取得合作。下肢主、被动肌肉关节按摩、活动,指导其在床上行患肢远端关节屈曲旋转活动,开始3~5次/d,5~10min/次,循序渐进,可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
7.3.2饮食宜低盐低脂易消化,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及高胆固醇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忌辛辣食品。指导每日做腹部环形按摩,养成定时排便,以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7.3.3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静脉输液和输注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同一静脉、同一部位不宜反复多次穿刺;如出现静脉炎反应,应重新穿刺。
7.3.4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的不良情绪往往直接影响疾病发生和转变[18],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让患者明白吸烟的危害性而自觉戒烟。告知患者不宜穿紧身内衣,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7.3.5肺栓塞的临床观察及处理 手术后下肢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发生率约为20%左右。发生DVT后1~2w内病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护理过程中患肢禁忌按摩、热敷和挤压,以免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如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需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协助进行抢救和溶栓治疗。
7.3.6强化健康宣教 DVT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与患者对DVT的认知密切相关。护理中应重点加强对高危因素患者的健康宣教,使其主动配合治疗、预防和护理,避免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在普通人群中也应加强宣教,包括鼓励适当运动、减体重,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积极治疗、控制各项基础疾病等,减少诱发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8 各种预防措施的联合应用
采用机械性和药物双重预防,集两者预防的优点,其效果优于单项措施的应用,如LMWH+GEC、GEC+IPC等方法,能明显降低DVT的发生,且未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DVT发病具有隐匿性,且DVT的危险因素存在于患者群体中,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DVT的防治涉及多个方面,其发病风险的准确评估和早期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尤为重要。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基础、机械性联合药物多种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晓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版),2011,40(11):33-34.
[2]卓新杰,王瑞华,周健,等. 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1):3491.
[3]陈明霞,杭菲,王君波.渐进式压力长袜在预防普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10(4):104.
[4]宫瑜于红.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715-2716.
[5]高淑丽.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21例[J].临床医学,2011,31(1):71-72.
[6]Charles T, Esmon; Basic mechanisms and pathogenesis of venous thrombosis[J].Blood Rev,2009;23(5):225-229.
[7]Hill J,Teasure T,Reducing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pu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summary of the NICE guideline[J].Heart,2010,96(11):879-882.
[8]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2009)[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9):788-792.
[9]李少军.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0):472-473.
[10]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3):235-238.
[11]Dahl 0E,Quinlan DJ,Bergqvist D,et a1.A critical Appraisal of bleeding events reported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evention trials of patients undergoinghip and knee arthropasty[J].Thromb Haemost,2010,8(9):1966-1975.
[12]曹化,居克举,倪桂华,等.弹力袜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333-335.
[13]Clive K,Matrin 0D.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 to prev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ospital:evidence from parients with stroke[J].Pol Arch Med Wewn,2011,12l(1-2):40-43.
[14]Wang W z,Fang X H,Stepheson L L,eta1.NOS upregulation attenu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the late phase of isehcmie preconditioning in skeletalmuscle[J].J Northrop Res,2004,22(6):578-585.
[15]Broderick BJ,Kennedy C,Breen PP,et al.Patient tolerance of neuromu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in the presence of orthopaedic implants[J].Med Eng Phys,2011,33(1):56-6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我国上海为30%。临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如何预防、减少DVT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质量65.8kg;其中髋关节置换术8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股骨干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1例。2例患者出现明显DVT症状,占7.7%,其他患者均无症状。
2 预防性护理
2.1 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 :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者术后易发生DVT[1],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等。
2.2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用软枕垫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应尽量避免仅在膝下垫枕,导致屈膝、胭窝血管受压。为了增加膝盖的灵活性,术后第3天开始,可在足踝处垫一块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盏伸直舒展。
2.3 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h翻身1次为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嘱患者注意选择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芹菜、海带、黑木耳、草莓、葡萄等,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释,改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另嘱患者多饮水,补充大量的液体,可防止血液浓缩,既可防止丢失大量的细胞和血红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术前准备新鲜血液:由于骨科大手术失血较多,加之补充大量的液体使血液稀释,因此术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术后输新鲜血液是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6 指导患者做好功能锻炼术后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膝、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骨科大手术患者,因此术 后,尤其是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温度、颜色、肿胀程度、静脉充盈情况等。如肢体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紧伴浅静脉充盈及活动受限,常提示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处理。术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活动,一般3~5次/d,5~10 rain/次;术后第1天,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3~5次/d,10~20rain/次。术后第4天起用CPM机锻炼,5 d为1个疗程,视患者情况使用3~5个疗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应性降低,在指导时要多关心,使患者能主动有效地配合锻炼。护士每天记录时间、效果,防止超负荷锻炼,不主动者加强督促[3-4]。
2.7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我们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体会
DVT容易发生于刨伤较大、年龄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5]。骨科大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统、多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患者术前多因膝关节病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又因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使血流处于滞 缓状态。此外,围手术期长时间的被动,手术所致创伤以及骨水泥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据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术前要认真观察和评估,加强教育,术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淤滞引起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667.
[2] 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37-239.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1.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4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1.1.2 绝对卧床 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1.1.3 抬高患肢 这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
1.2 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在国外应用肝素后改为口服抗凝剂3~6月的抗凝疗法,已被确立为DVT的标准治疗方案,静脉滴注肝素的时间一般为5天,可减少DVT的复发率,注意肝素滴入速度不能过快,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薛连等认为,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应维持在正常的3~4倍,超过7倍则有出血的危险,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致肺栓塞。
1.3 出血的护理 出血是下肢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要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对于其他部位出血,需停止抗凝治疗,给予鱼精蛋白或维生素K1,必要时给予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浓缩物,待值恢复后再重新抗凝治疗,主要原因可能与抗凝溶栓药物剂量控制欠佳以及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的个体差异有关。
1.4 病情观察
1.4.1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4.2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
1.4.3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 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是护理的重中之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时,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使患者平卧、避免活动、4~6L/min吸氧,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4.4止痛剂的使用 疼痛时不可过分限制止痛剂,以免因疼痛引起动脉痉挛。
2 手术疗法的护理
2.1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术前鲁米那肌注。
2.2 术后护理 患肢抬高30°,及早活动。
2.3 药物治疗观察 术后继续应用抗凝药,观察内容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药物治疗观察。
2.4 病情观察 同非手术疗法护理中的病情观察。
2.5 恢复期 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深静脉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
3 预防
3.1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护士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定时更换, 1~2h/次,膝下垫枕,避免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3.2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3.3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3.4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
3.5 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之品,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麻仁软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3.6各种术后病人应慎用止血药物,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或尽早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回流;应用下肢弹力绷带包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作足背屈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3.7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
3.8高危病人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3.9戒烟 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4 小结
如下。
1临床资料
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脊髓损伤的患者163例,男96例,女67例,年龄19~70岁,平均34岁。脊髓损伤部位:颈椎骨折所致的脊髓损伤46例,腰椎骨折所致的脊髓损伤97例,胸椎骨折所致的脊髓损伤2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62例,坠落伤91例,其他原因10例。
2 预防及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评估 做好高危人群宣教,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3]。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评估要有侧重点,收集资料要详细,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脊髓损伤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
2.1.2健康教育 讲解易发生DVT的病因、预防DVT发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DVT常见症状。鼓励病人多饮水,进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以降低血液黏滞度,嘱病人戒烟酒,以免乙醇、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病人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讲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用力足背伸跖屈收缩腿肌肉、用力伸膝以收缩股四头肌、伸屈髌膝、被动按摩等。脊髓损伤患者被动活动至关重要。勤翻身,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
2.2术中护理 术中适度补液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护暴露于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
2.3术后护理
2.3.1密切观察 术后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只有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应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注意观察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必要时行双下肢周径比较,若相差0.5 cm以上,及时通知医生。每日做1次小腿腓肠肌的扪诊检查,如有压痛,可做Homan试验,阳性者提示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4-5]。同时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若同时伴有血压进行性下降,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处理。
2.3.2功能锻炼 术后定时更换,关节伸屈以及关节持续被动活动。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训练、臀收缩运动、踝关节和趾关节背伸和跖曲练习(直腿抬高60度,平持30~60 s,3~4次/d,5~10下/次。伸屈髌、膝、踝关节运动3~4次/d,10~15下/次。按髋、膝、踝顺序进行动作),及被动肌肉按摩,以上这些方法能有效地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防止DVT。
2.3.3药物预防 抗凝血疗法为现代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伤后及术前 预防应用低分子量肝素(5000 U,每天1次),皮下注射。同时明确是否合并脑部出血、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胸腹腔出血等出血性病症,如存在暂缓使用低分子肝素,防止出血加重。术前24h停用低分子量肝素,防止术中加重出血。术后12~24h中危病人:给予低剂量肝素(5000 U,每天2次)或低分子量肝素(>4000 U/d);高危病人:给予低剂量肝素(5000 U,每天3次)或低分子量肝素(>4 000 U/d);极高危病人给予低分子量肝素(>4 000 U/d),华法林2 mg~3 mg。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10~14天。
2.3.4机械性预防 术前采用间歇性气压治疗和神经电刺激各1次/12h;下肢被动活动每日多次。术后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医用弹力袜是借助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确保下肢静脉血液的良好循环,促使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消失。
3 结果
伤后至术后随访6个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7例,左侧9例,右侧5例,双侧3例。出现小面积肺栓塞3例,没有患者因肺栓塞死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10.43%。
4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血流异常、血管壁损伤、血液成分改变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6]。SCI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肌肉瘫痪及外周静脉扩张使下肢静脉回流量明显减少,加上外伤的挤压或手术的创伤致血管内皮损伤,损伤的血管内皮除表达及释放组织因子外,血管内皮下粘附蛋白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直接介导血小板粘附、聚集。损伤血管释放内皮素-1(ET-1)、TXA2等使血管收缩,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膜磷脂重排,为凝血反应提供必要的磷脂表面(PF3)。血管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和血浆因子Ⅻ接触激活,终致凝血系统激活,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据报道,SCI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47%~72%[7]。我们对患者采用术前评估、健康教育、药物联合机械装置预防;术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尤其是早期功能锻炼,抗凝药的配合使用,气压泵综合护理等,能够促进远端肢体血液回流,有效避免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至10.43%,护理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王梅香.间歇充气压缩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09,8(5):6.
[2] 韦洁,梁雁.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7(22):3547-3548.
[3]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
[4]KIM Y H, OH S H, K M J S. Incidence and naturalhistory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 prospective and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 [J]. J Bone Joint Surg, 2003, 85(5): 661-66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均容易引起DVT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DVT护理方面的一些进展及预防措施。
1 DVT的护理
1.1 一般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对于急性下肢DVT者,过去认为需要绝对卧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并发PE[2]。而近期相关研究认为早期下床活动并未增高PE发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多普勒造影显示卧床休息者静脉血栓明显增大。对于急性下肢DVT是否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股青肿及股白肿的发生,以及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或一过性升高等异常情况,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每日测量并记录双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径,并相比较,了解溶栓治疗的效果。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出现上述症状,立即使患者平卧、嘱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动,即予吸氧及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2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跟、皮肤等
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及处理。
1.3 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平均为8.3%,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1 %,平均为0. 9%[3]。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酿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2cm X 2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4]。
1.4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仍处于恢复期,患肢可穿具有压力治疗作用专用弹力袜,进行辅助治疗,以改善静脉内淤血症状,并减轻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肿。有抽烟嗜好的患者应当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出院后仍应当低脂饮食,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已经再通的下肢深静脉再次发生阻塞。
1.5 DVT的预防:对高危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可以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每1-2h/次,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踩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护士要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5]。(2)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如有及时通知医生。CS)合理的饮食、戒烟及保持大便通畅.(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癖中药或抗凝药物。(5)勿使用过紧衣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加强对高危病人的观察、护理及传达相关知识可预防 DVT的发生。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则要予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fJ].护理学杂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的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脑卒中患者约有三分之一需卧床。因其运动功能障碍使血流滞缓,易出现的主要并发症为瘫痪肢体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DVT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DVT是病死率极高的肺动脉栓塞的基础病。
1 临床表现
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临床表现有患侧肢体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碍、浅静脉扩张、下肢水肿,皮肤发绀,皮肤温度升高,肌肉萎缩及双下肢不对称等,但约50%或以上的下肢DVT患者无自觉临床症状和体征,研究表明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于右下肢。重度偏瘫及长期卧床患者的DVT发生率较高,且患者瘫痪程度越重,DVT发生率越高[1]。
2 DVT的病因以及预防
脑卒中患者发生DVT多在脑卒中早期1~2周内,其高发原因:(1)肢体肌肉瘫痪无力,其深静脉失去血液回流的主要动力,血液淤滞。(2)血液黏滞度高。由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措施中脱水剂和促高凝剂的使用,造成血液黏滞度增高,易形成血栓。(3)深静脉损伤。最常见的是深静脉置管术和介入性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纤维蛋白原与血液中有形成分易于黏附、聚集而形成DVT。DVT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临床上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DVT引起的,故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4]。基于上述DVT的发病因素,采用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肌肉按摩及加穿弹性压力袜套,通过被动运动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鼓励患者经常做足伸屈运动和早日离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安全有效的措施[2]。弹性压力袜套是一般使用于大隐静脉曲张的辅治疗物品,脑卒中患者使用弹性压力袜套可通过压迫瘫痪肢体的浅静脉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降低DVT发生的同时,应避免深静脉创伤性护理操作,适当补足水分。
3 护理方法
3.1 患肢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的疼痛和肿胀情况,触摸患肢动脉搏动,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同时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色泽、弹性和患肢的感觉。每日测量周径并记录,测量方法可采用以膝关节为中心,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处测量周径,并与溶栓前对比,以观察了解疾病的发展及恢复情况。
3.2 患肢 DVT发生后,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患肢抬高20~30 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5],腘窝处避免受压,患肢制动,局部禁止按摩,可予以湿热敷,以缓解血管痉挛,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
3.3 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药物溶栓时首选患肢静脉,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性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下肢DVT后1~2周内最不稳定,血栓极易脱落,要警惕PE的发生[6]。
3.4 出血的护理 用软毛牙刷刷牙,如齿龈出血时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时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7]。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 块2 cm×2 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8]。
3.5 心理护理 下肢DVT患者常因疼痛较重、患肢水肿、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家庭、社会的支持。
3.6 健康指导 避免长时间久站及卧床时间过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绝对戒烟,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饮茶,因茶叶有促进排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脑卒中患者是DVT高危人群,特别是合并重度瘫痪者,多数脑卒中患者的DVT累及下肢远端深静脉,DVT发生后,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病死率可高达20%~30%,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血栓形成后出现一系列综合征,给患者的生命、生活及工作带来影响。所以DVT的早期预防对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147.
2 徐秋霞,王松,赵永志.血栓栓塞性疾病.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93-94,108-109.
3 付佳,高凡,郭红,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6):550.
4 曹洪,李伟,谢祥仁.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医学综述,2008,14(2):2752-2781.
5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人体矫形外科中较大的重建手术,它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特别是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报导达47.1%,直接影响病人术后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亦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的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手术前后对患者施于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病人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科自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68例,术后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6.5岁,跌倒伤37例,车祸28例,无菌性坏死3例,住院天数14~29天,平均21天,手术前后进行健康教育,术后按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2 术前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任何引起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指导病人正确的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适度的床上翻身活动方法等,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因素。
3 术后预防措施及护理
3.1手术后72小时内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因为手术中制动术后被动、仰卧位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加之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术后卧位,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患者静脉血流缓慢,此时应及早进行功能训练。
3.1.1功能训练 手术后当天至术后第三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进行患肢足趾、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练习,即膝关节完全伸直定位后,做股四头肌的收缩松弛运动,收缩10秒,休息10秒为1次。10次为1组,每天至少做10组,同时可以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每天3次,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同时注意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滞。
3.1.2手术当天常规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在床上侧翻身,以侧30度为宜,避免髋关节脱位,术后多饮水,24小时饮水量2500~3000ml为宜,避免脱水发生,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第3天开始利用骨科床架吊环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方法是双手抓住吊环,抬起头和上半身,停留5秒,再躺下,每天重复进行3次,每次15~30分钟,此方法目的是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
3.2手术当天开始到术后5~7天,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3.3中药涂擦 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我们选用痛肿灵进行外涂患肢,因为痛肿灵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是解除弹力袜,将痛肿灵药水倒在棉花块上,湿度适中,以挤压不滴水为好,由足尖到大腿根处,向心方向外涂擦,力度轻柔以皮肤表面发红为宜,时间为每次15分钟,每天2次,擦完穿上弹力袜。此方法可以使病人舒适,肌肉酸痛减轻,促进血液回流。
4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后进行3个月追踪、随访,督促病人进行适度活动,髋关节活动良好,伸髋肌和股四头肌无萎缩现象。
5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要在术前术后进行静脉血栓知识教育,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使病人乐观地配合治疗,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达到促进病人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6.29.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我科2008~2009年对38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6~8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17例,股骨颈骨折21例。DVT的诊断:局部疼痛不适,腓肠肌、大腿肌肉压痛。严重患者患肢肿胀,皮肤发亮,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诊断明确后即让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绝对制动(防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尿激酶静脉滴注,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等,3~4周后逐渐加强功能锻炼[1]。
2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肺栓塞、下肢软组织坏死、脑栓塞等并发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常见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戒烟,给予高蛋白、低脂富含维生素、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向患者讲解卧床期间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方法;向患者讲解术前注意事项、锻炼的目的、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1]。
3.2 心理护理 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且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讲话的机会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满足患者的需要。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赖,带给患者心理安慰。
3.3 术后护理 避免患侧卧位,防止患肢静脉受压,给予被动活动踝关节及肌肉挤压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股四头肌舒缩活动,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活动的目的,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取得患者的配合;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打折,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以免血块堵塞[2]。防止髋部出血、肿胀,减少局部压迫。
3.4 溶栓治疗的护理 配合医生做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观察术区刀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短时间引流液为鲜红色,且速度快,则提示术区有出血可能;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观察呼吸情况,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3.5 DVT的观察 DVT的临床表现为下肢持续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皮肤颜色紫绀,腓肠肌压痛;继发肺栓塞时可出现突发胸闷、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3]。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温度、肤色、动脉搏动及患者的感觉,如发现血栓形成迹象应及时报告医生。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多听听患者的主诉,当发生DVT后,将患肢制动并平放于床上,嘱患者勿按摩、加热,不能随意搬动患肢,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6 DVT的护理 一旦发生DVT,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暂停患肢功能锻炼,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活动过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静脉压增高使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鼓励患者深呼吸,多咳嗽;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如突发胸闷、剧烈胸痛、青紫、心跳过速,两肺有哮喘音,动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则提示肺栓塞,一旦出现肺栓塞应立即给氧,气管插管或切开,大剂量抗凝、溶栓治疗[4]。
3.7 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即可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被动活动,同时指导深呼吸、上肢外展、扩胸,增加心肺功能,增强体力;术后第2天,从疼痛感觉最小的患肢股四头肌开始锻炼,作等长收缩,3次/d,每次20 min;术后3~5 d,患肢行直腿提高练习,患者收腹、收臀、直腿提高,增加静脉回流,防止股四头肌萎缩,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持续2周;术后4~5 d即可坐起,5~7 d可用助行器下地练习站立行走,2次/d,每次20 min[5]。
总之,护理人员应熟悉DVT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通过对高危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密切观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骨科术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372.
[2] 罗琼.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医学文选,2005,24(5):805-80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手术患者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1,2]。术后一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者还会致残,甚至发生肺梗塞而危及生命。据统计55%发生于分娩或手术后3w内[3,4]。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越来越受到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重视。
1发病诱因
1.1妇科手术多为盆腔手术操作较大对髂部静脉损伤大导致下肢血液循环缓慢且创伤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1.2妊娠晚期因血小板功能改变,可能会增加体内凝血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表达,降低抗凝血酶Ⅲ水平,诱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
1.3剖宫产手术会导致释放胎盘蜕膜等组织凝血活酶,诱发血液凝固加速进程。
1.4手术创伤可能诱发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减少具有抗凝作用的蛋白质含量,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同时术中、术后应用大量止血药物又改变了血凝状态。
1.5孕妇生产过程中因出汗、失血,导致体内液体及电解质失衡,诱发血液浓缩,加上卧床等因素减少下肢活动量,患者静脉血流迟缓,迫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大量聚集于血管壁而出现血栓形成[6];
1.6反复穿刺下肢静脉、或高浓度刺激性药液的注入,均会损伤静脉内膜。
1.7下肢受凉,也会收缩静脉,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的增加。
2预防及护理措施
2.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①避免发生孕期并发症:定期对孕期进行检查,研究表明,妊娠前置胎盘、高血压综合征、难产并发症等,均有可能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②注意生活细节:妊娠后期应适当活动,经常变换,如休息时可将双下肢抬高,以保持血流通畅。③术前宣教:护理人员术前进行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行预防锻炼,主要进行下肢活动功能训练、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④手术后回病房后,既给予下肢足三里和三阴交的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0min。第2d同样方法再按摩一次。这样不仅能使患者舒适,还能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麻醉清醒后尽早做踝关节屈身运动[7]每次每个穴位各按摩30min,术后6h再按摩一次,第2d同样方法再按摩一次。这样不仅能使患者舒适,还能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⑤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6h取半卧位,角度一般要求30~40°,进流汁饮食,每2h翻身1次,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以增加营养,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术后24h帮助患者坐起,然后逐渐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做深呼吸、咳嗽扩胸动作,防止肺部痰液淤积,并有助于肺部血液循环。使其静脉泵早日恢复。⑥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增加腹压影响静脉回流[8]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⑦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注意下肢保暖。
2.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②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在下肢穿刺。③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2.3饮食护理①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患者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②平衡膳食选择清淡低脂食品,术后3h即可进食米粥,以增加体液,防止脱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以防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上应多食蘑菇、芹菜、番茄、洋葱、海带、黑木耳等富含维生素蔬菜和水果,注意补充水量,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
3有症状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3.1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膝关节弯曲15°制动,但避免膝下垫枕以促进静脉回流,禁止患肢按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3.2向患者说明饮水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ml~3000ml/d。对不愿饮水的患者要适当增加静脉输液量以减轻血液的粘滞度。
3.3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并定期复查血凝。
3.4警惕肺栓塞的发生;一般发生在血栓形成1~2w内。多发生久卧开始活动时。当静脉血栓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氧下降时应注意到肺栓塞的可能,立即处理。
4护理体会
妇科术后发生DVT的原因较多,早期进行血栓风险评估,术中仔细操作,给予正确的护理干预。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综合文献报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在未采用预防方法的525例中达22.5%,采用预防方法的541例中仅8.2%,发生率减少64%。从而减少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痛苦[9]。通过以上护理,我们体会到细致的术后护理及指导,有效的心理疏导,准确的药物预防认真指导患者康复期锻炼,对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凤,陈月芳,戴亚萍.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护理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07,14(4):71-72.
[2]GERARD J,O'SULLIVAN.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iliac vein compression (may thurner) syndrome[J].JVIR,2000,11:823-836.
[3]临床产科学编委会.临床产科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7.
[4]HUSMANN M J. Stenting of common iliac vein obstructions combined with regional thrombolysis and thrombectomy in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7,34(1):87-91.
[5]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79-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ous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远端静脉压升高,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我科为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AP病人由于病情危重,常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卧床时间长,持续CRRT治疗,高血压,腹腔内高压,镇静剂脱水剂应用等诱因引起DVT的发病率更高。ICU患者通常存在多个发生DVT的危险因素,有报道[2]:ICU患者DVT的发病率达31%,远高于普通人群,由于DVT临床表现隐匿;大约80%患者无临床症状[3],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对SAP并发的DVT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ICU监护室自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SAP病人共113例,男67例,女46例,年龄26-81岁。平均住院天数32±28(15-64)天,其中发生左下肢血栓5例,右下肢血栓2例,双下肢血栓9例,共16例。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皮肤色泽改变,且均经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
1.2 方法:将16例发生DVT患者从卧床时间,发复静脉穿刺,高血压,CRRT置管位置等诱因作为参数进行比较
1.3 结果:在治愈的同时配合个性化护理,治愈13例,显效2例,1例转出普通病房突发PE抢救无效,临床有效率93.75%。
通过采用对16例DVT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科学有效的护理,认为具备DVT高危人群的患者首先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而对一旦发生患者,则采取个性化护理,现总结如下:
2 护理
2.1 DVT的预防护理
2.1.1 健康宣教:对DVT发生的高危人群(高龄,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长期卧床,MODS)加强深静脉血栓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本病的预防认识,调动积极性,从而积极有效的预防。我科每周三下午都会安排一名高年资的护士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家属上课,ICU的常见病及并发症的预防,各种引流管的护理等。在每天下午探视时,让家属参与治疗,行功能锻炼。
2.1.2 保暖: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感觉寒冷,而且,低温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增加切口感染率[5]。同时,低体温是一种不良刺激,机体会做出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凝血机制紊乱[6],提高病房的温度达25°,输入加温液体,腹腔双套管的冲洗液加温,使用加温毯保暖。
2.1.3 下肢功能锻炼: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DVT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对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如踝关节趾屈、内翻、背伸、外翻组合而成的踝关节“环转”运动,鼓励并协助抬臀运动每日三次,每次20分钟。我科叶向红等设计的多功能跨床运动架正在使用阶段,临床使用效果显著。对不能自主活动者行被动锻炼,使替地做趾屈和背伸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进行比目鱼肌,腓肠肌的挤压运动[4],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主诉有下肢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保持大便通畅[15],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2.1.4 尽量避免下肢输液: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左下肢。原因:1)腔静脉与左髂静脉成钝角,与右髂静脉成锐角;2)右髂总动脉走行于左髂静脉上,有压迫作用;3)部分正常人左髂静脉与股静脉交界有先天性狭窄[7],因此左下肢血流缓慢易发生血栓。当输入20%甘露醇,肠外营养,10%氯化钾,扩血管药物时,因药物的渗透压高,PH值高均对血管内膜损伤较严重。依据我院的静脉治疗指南,建议留置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穿刺(CVC)或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以保护血管。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13],静脉采血时间尽量集中,如必须反复采血,可留置静脉套管针,穿刺完毕后用肝素盐水封管。如需抽取动脉血,避免股动脉抽血,首选桡动脉,如反复作血气分析,可建立动脉留置针穿刺,行肝素溶液加压袋加压封管。行CRRT深静脉置管时颈内优于下肢股静脉。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局部给予喜疗妥涂抹,以保护血管。我科临床使用的中药(如意金黄散)湿敷,新鲜土豆片贴敷都起到良好效果。
2.1.5 血栓弹力图的分析:当怀疑有血栓的形成,抽血栓弹力图看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功能,纤溶状态等具体数据来提示我们是何种原因导致血栓的形成,起辅助诊断作用。具体方法为在SAP急性发病期二周内入院的患者,入院时抽血,6小时,12小时,24小时分别抽血化验,得出结果分析。临床上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成功率为90%,有创静脉血管造影为确诊提供依据。
2.1.6 穿医用弹力袜,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4]。弹力袜以外部的压力抵消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压增高,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入心脏,防止下肢静脉血液淤滞,保证下肢静脉血液循环。
2.1.7 气压式下肢压力梯度治疗仪的使用:下肢压力梯度治疗仪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改善静脉淤血状态,促进淤血静脉排空。[12]在治疗压力下,能促进静脉血淋巴液的回流,加速血流速度,促进水肿消退。
2.2 DVT的护理
2.2.1 护理:DVT形成急性期,绝对卧床,患肢抬高制动,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8]避免膝下垫枕,[13]膝关节处于微屈曲状态,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严禁患者及家属对患肢按摩,防止栓子脱落致肺栓塞。指导患者变换,咳嗽时动作轻柔。观察患侧肢体的皮温,足背动脉搏动,色泽改变及肿胀程度,每日行下肢肿胀肢体皮温和周径的测量即髌骨上缘上15cm,下缘下10 cm及踝上5cm[13],做好记录及交接班,填写在患者的每日评估单上,若发现两侧肢体周径相差0.5 cm以上及时汇报。下肢充分保暖,对于重症下肢DVT患肢每日用温水泡脚,可有效缓解肿胀,同时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温度50-60℃,使用食用保鲜膜包裹。足跟部依据我院压疮治疗指南使用美皮康足贴,下肢使用护腕垫,骶尾部使用美皮康减压贴,背部使用30°R型翻身垫,减轻压迫,预防压疮的发生。当全身症状与局部压痛缓解后,可进行稍许活动,使用下肢压力梯度治疗仪,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2.2.2 溶栓药物治疗:小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由于其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较少,抗凝作用强,剂量少,出血率低的优点为目前溶栓剂的首选,常24小时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
3 预防并发症
3.1 预防肺栓塞:下肢DVT发生时,栓子脱落随同静脉回流入心致肺动脉,导致肺栓塞,[14]此时患者出现突发的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悸等征象,应立即给予平卧位,高流量给氧,心电监护,抽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如血气分析结果出现低氧血症,而面罩吸氧又无明显改善,应给予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抢救。
3.2 预防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患者加强会阴护理,预防交叉感染[9]超过三天者改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术,以减少泌尿系的感染,并行膀胱冲洗2/日。
3.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如1)抬高床头30-45°,2)口腔护理1-3次/日,3)接触患者前后洗手,4)使用手套,5)实行早期活动,经常性变换,6)加强声门下吸引,更换呼吸机的管路2/周,行环氧乙烷消毒,留取痰培养2/周等
3.4 预防压疮:定时更换卧位1/1-2h,行Braden评分,低于12分的高危患者告知家属并签字,每日进行评分,上报我院压疮治疗小组,小组人员干预并制定护理措施,每周行效果评价。 Braden评分在12-14分的患者每周二次评分,制定护理措施,每周行效果评价。
4 讨论
4.1 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发生DVT的危险因素:1)与术后活动受限相关SAP患者术后低体温,镇静剂的使用,手术伤口的疼痛,各种引流管的放置,担心出血等原因,使得患者不愿,不敢活动,从而造成患者长期呈被动卧位,肌肉收缩力下降,使静脉瓣膜功能丧失,引起下肢静脉血液滞缓,导致DVT的发生;2) 止血药及库存血的使用SAP患者胰腺坏死出血,止血剂的使用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输库存血虽有输血器过滤网进行过滤,但其中颗粒,细胞碎片较多,使血液的粘稠度增加。3) 血流动力学不稳,血供不足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使用利尿脱水剂,感染性休克,腹腔内高压,APACHEⅡ评分高等导致血液粘滞度高,血小板凝聚功能增加,从而增加DVT的发生率;4)血管内膜的损伤 SAP治疗中大量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长期的肠外营养支持,大量的抗生素,药物的渗透压高,PH值高均对血管损伤均较严重,加之频繁的采血,行CRRT治疗,股静脉置管致DVT的发生率为21.5%,而锁骨下穿刺置管的发生率为1.9%[4],静脉瓣膜损伤,加重DVT的发生。
4.2 肺动脉栓塞为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具有发病率高, 漏诊率达80%,死亡率达20-30%,而PE中有90%由于DVT引起[10],如诊断明确,治疗及时,死亡率明显下降。提示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应该提高重视,增强对PE的敏感性。
4.3 我科自发生抢救无效一例患者,更加重视了ICU患者的DVT的发生及预防,对转出ICU的患者给予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早发现处理,大大降低了DVT漏诊率。
参考文献
[1] 钱多.一例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64-466
[2] Geets W,selby R .Prevention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he ICU[J].Chest.2003,124(6 Suppl):357-363
[3] HIRSH J,DALEN J,GU YATT G,et al .The sixth (2000) ACCP guidelines for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rombosis[J].Chest,2000,119(1 suppl):1s-2s
[4] 潘雪梅.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和护理[J].当代护士,2009.8:10-11
[5] 童幼良.手术病人体温对麻醉后苏醒的影响[J].麻醉与监护论坛,2002,9(1):41
[6] 蔡文训等.低温对麻醉犬血液动力学及血流变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5):286-288
[7] 吴斌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动脉栓塞关系的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3):209-211
[8] 林玉华.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早期健康教育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9,2(7)156-152
[9] 孙经娜.一例脑出血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ChinJ Convalescent Med,Feb 1005-609x(2009)02-142-1专科学校学报,2007,29(3):209-211
[10] 彭小平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7.8(3):10-12
[12] 王梅香.间歇冲气压缩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09,8(5)6-8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患者因血液流变学改变使下肢深静脉栓子形成而致深静脉栓塞,血栓形成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⑴血流缓慢;⑵血管内膜损伤;⑶血液凝固性增高。而骨折和手术患者是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高危人群,我院在一年内共发生三例因骨折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两例康复,一例截肢,因此,加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的护理,预防DVT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骨科护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75例,其中有3例发生深静脉栓塞,均为女性患者,发生DVT的时间为术后3~14天,1例为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9旬患者,发生DVT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不明显,患肢皮温低,循环差,因未能及早处理,最终发生患肢坏死而截肢,其余2例临床症状典型,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经保守治疗后疗效满意,痊愈出院。
2 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对策
2.1 术前健康教育 由于骨折患者因外伤、应激、麻醉及手术等使全身血液形成高凝状态,创伤和手术后下肢长时间的制动,导致肌肉丧失收缩能力,“肌泵”功能严重障碍,使血液瘀滞,易发生DVT[ 1 ]。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DVT的诱发因素和严重性,使其了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戒烟,以防血脂偏高增加血液黏度。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尽快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抬高患肢,增加静脉血液回流。
2.2 患肢的护理 病人入院后即采用治疗,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这种能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对缓解静脉的牵拉有一定作用,同时下肢抬高更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当肢体感觉疲劳时可更换,行足部轻微背曲运动,但活动不能剧烈,不可按摩肢体,防止栓子脱落。每日测量腿围,做好记录,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注意观察患肢血供、肤色和注射部位有无异常。为保护足背静脉血管,我们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射,做好留置针的护理。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
2.3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有研究认为,适当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发病的75%~77%[2]。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群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回流,逐渐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屈伸活动,病情许可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骨折及术后患者协助患者定时翻身,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抬高患肢。选择上肢静脉输液,避免在患肢穿刺。低分子肝素钙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3],因此,对于DVT的高危患者(包括老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吸烟,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术后可预防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以预防DVT发生。
2.4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DVT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2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促进静脉回流,注意保暖,患肢制动,嘱家属切忌热敷,按摩,随意搬动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严密观察全身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神态、呼吸、如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烦燥不安等症状,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观察患肢皮温、皮色,足背动脉博动,每天测量记录患肢周径变化。硫酸镁湿敷患肢,缓解血管痉挛,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4]。使用尿激酶,肝素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期间,定时复查凝血四项,配合好医生做好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观察术区刀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短时间引流液为鲜红色,且速度快,则提示有出血可能;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3 小结
DVT是骨科患者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不仅易致残、致死,丧失劳动力,且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此,应加强骨折术后患者发生DVT的预防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彩霞,魏俐仪,潘晨霞等.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及护理13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21-22.
作者单位:473008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院(郭林芝);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项君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妇产科术后近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致命性肺栓塞(PTE)、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C),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据统计,其发生率占妇产科术后总发生率的8%~13%[1]。其中,以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1]。DTV常发生在术后2~5 d[2]。因此,加强对DTV的早期预防,治疗和护理,可降低DTV和PTE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为降低剖宫产术后DTV的发生率,本研究对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早期采取了联合护理措施,对DTV进行积极预防,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到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2例,年龄25~42岁,平均33.5岁。其中高血压20例,糖尿病7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手术时间0.5~1.5 h,平均时间1 h。
2预防及护理
2.1术前预防及护理
2.1.1做好产前检查,加强孕期保健和管理。从首次产检开始应详细询问孕妇有无个人及家族静脉血栓形成史,逐步完善必需的血液(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系统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心脏病、糖尿病、狼疮、吸烟、多胎妊娠、高龄、肥胖、避孕药及促排卵药应用史)进行血栓形成倾向的评估并劝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对有静脉血栓史、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的孕妇及高龄、肥胖、长期卧床孕妇,应在孕早期、中期给予肝素治疗,使体内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5倍,以防止血栓形成。
2.1.2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既往研究表明,66%PTE发生于产褥感染,而82%的产褥感染源于剖宫产。剖宫产术后致命性PTE的发生率大约是阴道分娩的10倍。因此,对于“社会因素”要求行剖宫产的孕妇,应做好解释及规劝。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 本组20例伴高血压患者,术前血压控制在140~120//100~85 mm Hg,7例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调至6.1 mmol/L以下。
2.2术后预防及护理术后抬高下肢、早期行被动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①患者回病房后即使麻醉尚未消失也应用小枕垫高患者的脚后跟,实施双下肢被动肢体按摩,方向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每侧肢体按摩5 min。②帮助患者进行双侧膝关节及足踝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抬腿等活动,每15~20 min一次,每一动作重复20~30次。③麻醉作用消失后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包括深呼吸及下肢肌肉的收缩活动、定时更换、早日下床活动等,避免腹胀,保持大便通畅。
2.3详细观察病情,重视患者主诉。DTV形成早期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肢体肿胀。本组病例中1例术后24 h诉肢体胀疼,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DTV形成早期,经及时溶栓治疗后缓解。因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意义远超治疗,所以,术后护理和病情观察应同步进行,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为医师早诊断提供依据。
2.4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内膜损伤及产褥感染①加强导管护理,置管和封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减低刺激性药物浓度,避免药物直接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减少医源性深静脉血栓形成。②静脉穿刺时避免在同一处反复穿刺且尽量避免在下肢输液尤其左下肢,持续滴注时间不超过48 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应立即停止滴注。③术前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40络合碘2次/d行会阴冲洗;切口敷料每日更换;定期行血常规检验,及时纠正贫血等,均可预防感染发生。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可及早发现感染迹象。
2.5机械性预防术后常规使用下肢弹力袜或等级弹力袜可有效预防DVT发生。
2.6药物预防术前补充晶体液、防止血液浓缩。对易发生DVT的高危产妇术前术后应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如小剂量肝素、阿司匹林等,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及刀口渗血等不良反应,定期行大便潜血、尿常规及凝血常规检查,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3结果
本组32例病例,只有1例术后24 h出现下肢肿痛、经彩色多普勒诊断为DVT形成早期,经溶栓治疗及护理后缓解,其余均痊愈出院。
4小结
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和血管壁损伤是经典三联LEDVT好发因素,每次妊娠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吸烟、高龄、肥胖、狼疮、多胎妊娠、避孕药及促排卵药的不规范应用、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等,均为LE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剖宫产进一步增加了LEDVT发生的风险,原因包括:妊娠期某些凝血因子激活,术前禁食水、术中失血失液使血液浓缩、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卧床、下肢血流缓慢、血液淤滞等。因此妊娠期和剖宫产后针对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采取严密监测和预防血栓形成措施,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1 临床资料
本组术前均经多普勒超声、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男28 例,女17 例。年龄30 ~ 75 岁,平均45. 6 岁。左下肢36 例,右下肢9 例。发病时均有典型临床表现,患肢凹陷性水肿、粗肿疼痛,直立或行走时加重。
2 护理方法
2.1 一般护理 下肢DVT 发病2 周内病情最不稳定,血栓极易脱落而致肺栓塞,治疗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0 ~ 14d[3]。急性期患肢不能做剧烈运动或者用力按摩,抬高患肢30°,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肢体过多活动及腹压过高引起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卧床期间要注意更换,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
2.2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单纯的护理肢体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他们进行额外的心理康复。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之与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
2.3 弹力袜使用时间: ①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 ②对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 6 周; ③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 个月,以后间断取除,一般< 6 个月,但如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
2.4 患肢观察 密切观察患肢的周经、颜色及温度变化,患肢周径不断增加,颜色加深,说明静脉回流受阻,病情加重; 患肢皮温升高,说明可能出现感染,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2.5 用药后的观察: ①用药后主要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的变化,对病情仍加剧者,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②并发症的观察: 虽然该药局部溶栓作用强,全身纤溶的不良反应少,出血并发率低,但用药仍需严格观察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有无齿龈出血、鼻衄及血尿,并且每周查凝血酶原时间2次。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急性期血栓较疏松易脱落,特别要注意,临床护理中若发现患者有咳嗽、咯痰带血、胸闷胸痛、紫绀、呼吸困难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2.6 辨证饮食指导: 血黏度增高是诱发 DVT 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加强营养的同时,要注意低脂饮食,禁烟酒,避免辛辣等刺激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以利尿消肿,保持大便通畅,降低血黏度,减少下肢深
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2.7 预防指导 通过向患者或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严格戒烟, 清淡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减少发生DVT的危险性。下肢DVT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活动是预防DVT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应加强翻身拍背, 四肢进行主动或被动伸屈运动, 对肢体进行轻柔有节奏的按摩, 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防止DVT的发生。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由于患病后多发生肢体偏瘫,更容易发生下肢DVT 。所以,急性期积极给予护理干预,能更好减少患者疼痛,能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