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建筑设计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建筑设计方法

篇1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体量增大、建筑复杂性提高,传统的凭经验、直觉的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现代设计方法要求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及秩序基础之上,设计计划将奠定系统化设计方法的基础,同时为多学科合作和使用者参与提供机会和方法,真正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质、心里的需要。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 。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二、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原则

(一)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2.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各项技术保障。

3.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

4.经济合理。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二)建筑设计原则

1.整体性设计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综合性设计原则: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去与整体进行比较,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3.联系性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环境给系统提供的资源和压力、系统给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因此,系统与环境是互塑共生的。

4.动态性设计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5.有序性设计原则: 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结合度递减,层次结构更加稳定,由此可见,使用房间对功能区、单体对群体、基地对环境都具有构成性关系,其结合度应递减方能促进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如果一个功能区过于依赖于它的上层系统,一旦上层系统中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势必会影响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会瘫痪。因此,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各种流线和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应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

6.结构性设计原则: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结构决定性能,性能表现可以反作用于结构。要素是结构的赖以结合者,要素运动的稳定与否、发展方向将影响结构的稳定与否和方向。关系是将要素连接起来的作用,是构成系统的纽带,关系质和量决定结构性能的稳定性。因此,必须了解它的结构。

7.最优化设计原则: 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差异的事物能够整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建筑设计的程序与组织

建筑设计的程序包括: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重新熟悉设计任务书、踏勘现场,进一步收集在设计中会有用的资料。切实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和当地的一些有关的地方性法规。

初步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要求建筑专业的图纸标明建筑的定位轴线和轴线尺寸、总尺寸、建筑标高、总高度以及与技术工种有关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设计说明中则应标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专业的图纸需要提供房屋结构的布置方案图和初步计算说明以及结构构件的断面基本尺寸;各设备专业也应提供相应的设备图纸、设备估算数量及说明书。

在完成了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后,设计单位应当经由建设单位向有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提交全部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等候审批。

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文件进行细化处理,达到可以按图施工的深度,并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应提供所有构配件的详细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号、数量等资料,还应绘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细部详图。其它各专业则亦应提交相关的详细的设计文件及其设计依据,并且协同调整各专业的设计以达到完全一致。

在施工图文件完成后,设计单位应当将其经由建设单位报送有关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等内容的。

四、设计思维的创造性与个性化

建筑的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符合使用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通过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化,创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间,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一切都带有人格的力量。个性化设计内涵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性关怀的一个表现。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出版社,1996.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

篇2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建筑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建筑设计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创新的追求,在一次次成功或是失败中总结得失,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

1 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

1.1 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1.2 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各项技术保障。

1.3 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

1.4 经济合理。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2 建筑设计的方法

建筑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运用建筑设计的相关方法,通过建筑思想的引导,从而完成具有某种倾向的建筑作品。所以研究建筑设计方法也是分析建筑思想和作品的必经之路。建筑设计方法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生活与思想的归纳和总结,运用它能使我们具有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去对待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繁化简的过程,就是说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繁杂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

2.1 平面功能法

平面功能法是解决绝大部分建筑功能的重要方法,在对建筑物的功能分析时就会对建筑平面进行具体分析,平面处理的好坏将直接作用于建筑的使用功能。所以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使用科学的设计方法,设计出合理的建筑使用功能。平面功能法主要使用方法是:先分析用地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建筑物使用的性质,从建筑的使用功能出发进行平面的合理组合,并且考虑建筑的空间设计。

2.2 结构法

结构法是结构主义的建筑设计方法,其表达的宗旨是通过建筑的结构形式来表达建筑的设计。建筑空间与结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通过结构设计的表达来诠释建筑物的性质和形式。

2.3 构图法

搞清楚建筑师是怎样对其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定位是使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建筑设计通过构图的几个重要因素来分析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主从、比例、对比、均衡、韵律等形式美的具体规律。

2.4 建筑沿革法

建筑沿革法主要是通过我们要系统的对以往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和提炼自然的法则、历史、文化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及思想,以这些来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从而进行相关的建筑设计,极力想通过设计的建筑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这个方法对于建筑师是非常难掌握的。

2.5 符号象征法

符号象征法是我们把约定俗成的符号使用在建筑表面或内部的装饰部位,或是用符号来演绎建筑平面和空间体量。虽然很多的建筑在设计时生硬的照搬这一特定的符号并不一定能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文化,但是这个方法还是大量的运用在一些对建筑形象有特殊要求的建筑中,例如企业可能想通过企业符号在建筑设计时很好的融入其中来展示企业的形象等。

2.6 综合法

这个方法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在很多的群体建筑设计中,将不同的个体建筑分析为不同的几何形体来作为总体设计的一个大方向,使每个建筑单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手法通常是运用到大型的综合建筑设计中。

3 现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容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

3.1 回归自然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和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

3.2 整体艺术化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要求室内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建筑设计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3.3 高度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中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3.4 高度民族化

只强调高度现代化,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因此,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现代化,又讲传统。

3.5 个性化

一种设计手法是把自然引进室内,室内外通透或连成一片。另一种设计手法是打破水泥方盒子,斜面、斜线、或曲线装饰,以此来打破水平垂直线求得变化。还可以利用色彩、图画、图案,利用玻璃镜面的反射来扩展空间等等,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通过精心设计,给每个家庭居室以个性化的特性。

3.6 服务方便化

城市人口集中,为了高效方便,国外十分重视发展现代化服务设施。在日本采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城乡自动服务设施,自动售货设备越来越多,交通系统中电脑问询、解答、向导系统的使用,自动售票检票、自动开启、关闭进出站口通道等设施,给人们带来高效率和方便,从而使建筑设计更强调以“人”这个主体,让消费者满意,方便为目的。

3.7 高技术高情感化

最近,国际上工艺先进国家的建筑设计正在向高技术、高情感方向发展,这两者相结合,既重视科技,又强调人情味。在艺术风格上追求频繁变化,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

结语

建筑是经济、技术、人文、艺术、历史等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是不同生活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建筑师的意义就在于运用专业知识,以创造性的思维联系历史和未来,使多种趋向中未成型的选择更加接近于社会。建筑设计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建筑设计师要在满足建筑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加强对设计质量的把握,遵循建筑设计的原则,设计出实用舒适的建筑,满足人们的居住物质和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概述

通常来讲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筑功能,它主要是指建筑的主要用途,是建设想要达到的最主要目的。第二,建筑技术,它是人们将想法转化成建筑实体的基本方法,一般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以及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第三,建筑艺术形象,这是建筑设计中人们比较关注的一项基本要素,它通常指的是建筑单位或群体的构型、建筑的细节处理、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以及建筑外观的色彩搭配等内容搭配在一起给人带来的总的艺术效果 第四,经济合理性,不管是从建筑设想,还是到建筑施工,都需要对经济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在保证建筑功能和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筑的成本造价。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 整体性设计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说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组成部分和不同的功能需要,将整个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对其构成和规律进行研究,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结合、制约等方面来表现建筑的特征和规律。

2 综合性设计原则

建筑设计中应该对其功能、结构、要素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的考虑,在综合的角度上对其部分进行逐个的分析,每一部分的分析结果都应该应用到上一层次的分析中去,并根据相互之间的比较对建筑进行重新的分析、修改和整合,从而达到建筑整体相互统一的目的。

3 联系性设计原则

在建筑设计时需要对彼此联系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除了要研究某一部分的不同方面外,还需要这一部分所处的周围环境进行考虑。

4 动态性设计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对建筑不同部分的联系和发展趋势、变化方向、活动方式等进行综合考虑。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设计需求,还应该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变化,与时展紧密结合起来。

5 有序性设计原则

一般来讲建筑都是有序分层次的,高一层系统是由低一层系统组成的,房间组成不同的功能区,当一个功能区对它上一层系统依赖程度过高时,如果上一层系统中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一功能区的使用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建筑应该进行有效的功能分区,从而更加明确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组织不同的空间序列有着重要的意义。

6 最优化设计原则

建筑整体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各部分之间相互差异整合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使建筑的不同部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建筑发挥更好的功能和效果。

三、建筑设计中常见的方法

1 平面功能法

当前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平面功能法,这种方法首先需要对建筑使用者的基本目的出发,通过对建筑的使用目的分析,从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使用功能出发,对建筑进行科学的平面功能组合设计,并对整个建筑的空间设计等环节进行综合的考虑。建筑平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的使用效果,要想设计出科学的建筑功能,我们可以利用流线的分析方法。比方说在对公共建筑进行设计时,我们需要对这一公共建筑建设完成后,针对建筑的使用者的使用流线之间的关系、个人私密性、密集人群安全设计等方面进行不同功能平面的组合,从而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开放、稳定的公共建筑,上述这些也是建筑师在设计平面功能组成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2 构图法

在很长时间以前,建筑设计师就已经开始研究几何与构图之间的关系。当前建筑的各种基本体量、空间划分、功能区分等都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各种矩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组合。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师通过对各种建筑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几何知识得到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尺度、主从等关系。

3 结构法

这种建筑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建筑的结构形式来表现建筑设计,通常这种方法也被称之为结构主义的建筑设计方法。结构与建筑空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常结构设计可以被用来表现建筑物的性质,但是结构本身并不能通过其他的要素来进行代替。比方说,在建筑的外墙设计上,清水混凝土这一建筑结构要素被用于装饰要素来进行设计。

4 建筑沿革法

建筑沿革法,就是要对以往某段时期的建筑设计进行系统的分析,从中提炼出建筑历史、文化内涵和情趣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作为新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并通过延续和革新,让建筑物来表现传承和发展。

5 符号象征法

这种建筑设计方法就是一种特定符号或约定俗成的表现形式,运用在建筑的表面或建筑内部的特定装饰部位,或者建筑的平面以及宅间体量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的象征或者模仿比方说北京的四合院采用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回”字,通过这一特殊的符号来表现我国悠久历史文明的延续。此外,北方平屋顶上的女儿墙以及南方坡屋顶上翘起的檐角都是符号象征法的典型表现形式。另外,国内外还有很多的优秀建筑作品都使用了符号象征法,这种设计方法在一些对建筑形象有着特定要求的建筑中应用也较为广泛。比方说某一房地产开发项目,利用特定的建筑设计将这一项目与自己企业的标志联系起来,进而突出表示企业的形象。

结束语

总之,建筑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它是建筑从构想到实物的通道,研究建筑设计方法也是分析建筑思想和实现作品的必由之路,对我们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来说是非常有意义。建筑设计方案对整个建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应该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篇4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由于建筑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随着建筑体量的增大、建筑复杂性的提高,传统的凭经验、直觉的建筑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建筑设计过程中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已经成为摆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设计方法要求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及秩序基础之上,设计计划将奠定系统化设计方法的基础,同时也为多学科合作和使用者参与提供机会和方法,真正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质、心理的需要。

1建筑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建筑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往往包括以下数个方面。建筑的基础使用功能是建筑设计时应当考虑的第一要素,这包括建筑的基础用途与建筑的基础构型。第二个方面是建筑建设时所利用到的相关建设技术和施工技术,这是建筑设计人员将自身想法转换为建筑实体所必须采用的基础方法,这往往包括建筑建设材料,建筑自身结构,施工设备以及施工人员自身操作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在建筑动工之前,建筑设计师对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第三,资金合理性,无论是从建筑动工前的总体设计,还是动工时的施工技术与人员问题,相关的建筑设计师都需要对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在保证建筑的基础用途和施工技术不会受到影响的前提下,充分减少不必要的相关开销,提升建设资金的利用率,尽量降低建筑的成本造价和施工成本,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创造更大的市场经济效益。第四个方面则是建筑的艺术形象,这往往反应了建筑设计师自身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现在当今时代建筑设计领域人们对建筑设计师较为关注的重要因素。建筑的艺术形象通常包括了建筑单位或是建筑群体的模型构建,建筑物内部的细节处理,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匹配度,以及建筑自身内部与外部色彩的和谐程度及相关搭配等等,好的建筑设计师往往在保证前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下,充分把握建筑艺术形象的重要内涵,进而反映出自身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的艺术效果。

2建筑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2.1整体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

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综合性设计原则是指对任何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

2.2联系性和动态性设计原则

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环境给系统提供的资源和压力、系统给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2.3综合性设计与统一性原则

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同样也应当注重对其基础功能、自身结构要素以及内外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的考虑,并在综合性考虑的基础上,将建筑物的不同结构部分及相关要素进行合理且针对化的应用,同时对建筑物每一部分进行综合化的分析,最后再根据相互之间的比较从不同角度对建筑加以重新更改和整合,最终达到建筑物的不同部分能够相互统一的优秀目的。

3建筑设计中常用方法概述

当前时代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最常使用的方法即为平面功能法。这种方法要求建筑设计师立足于建筑使用者的基本角度,通过对建筑使用目的和基础功能全方位的分析与理解,从更为完善地满足用户使用功能的角度进一步出发,最终对所设计的建筑物的平面功能更为完善地进行组合与设计,并加强对建筑设计的空间概念等环节的综合考虑。从建筑使用意义来看,建筑平面设计的好坏将会对整个建筑的使用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效果。要想更完整地设计出建筑的科学使用功能,建筑设计师可以利用流线分析模式,比如在对公共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对这一公共建筑建设完成后,针对建筑的使用者的使用流线之间的关系、个人私密性、密集人群安全设计等方面进行不同功能平面的组合,从而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开放、稳定的公共建筑。这些问题都是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更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也更是因为各个单体建筑并不是孤立的,所以再大量的群体建筑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也将更注重将不同的个体建筑分析为不同的几何形体,并作为总体的设计和研究方向。使每个单体建筑之间有着一种清晰地、明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达到让设计出的建筑物能够更为完善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4现代建筑设计思路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倡导绿色节能环保的相关意识,建筑设计行业也对于相关的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思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而言,我们能够进行合理的展望。就像是日本国民的建筑领域中比较推崇宁静和朴素的建筑风格一样,中国建筑思路也会在21世纪更为百花齐放,不管是小巧玲珑、宁静舒适的小型建筑设计,还是气势恢宏的大规模建筑设计,相关的设计思路都会在继承现有的传统思想上往更为完善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上也呈现出了这一点通过融合中西不同的设计思路和风格,最终将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独特化、富含自我魅力的艺术设计思路和建筑设计形象。而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也将终究成为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主旋律。

结束语

在建筑设计的相关领域中,建筑设计师的思想应当能够跟上时展的主旋律,同时也要基本掌握建筑设计行业在新时期内的迅速发展与相关变化,早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的建筑设计方法,加强自身学习能力,进而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最终为建筑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体量增大、建筑复杂性提高,传统的凭经验、直觉的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现代设计方法要求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及秩序基础之上,设计计划将奠定系统化设计方法的基础,同时为多学科合作和使用者参与提供机会和方法,真正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质、心里的需要。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 。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二、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原则

(一)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2.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各项技术保障。

3.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

4.经济合理。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二)建筑设计原则

1.整体性设计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综合性设计原则: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

3.联系性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

4.动态性设计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5.有序性设计原则: 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系。

6.结构性设计原则: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结构决定性能,性能表现可以反作用于结构。要素是结构的赖以结合者,要素运动的稳定与否、发展方向将影响结构的稳定与否和方向。

7.最优化设计原则: 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差异的事物能够整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建筑设计的程序与组织

建筑设计的程序包括: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重新熟悉设计任务书、踏勘现场,进一步收集在设计中会有用的资料。切实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和当地的一些有关的地方性法规。

初步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要求建筑专业的图纸标明建筑的定位轴线和轴线尺寸、总尺寸、建筑标高、总高度以及与技术工种有关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设计说明中则应标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专业的图纸需要提供房屋结构的布置方案图和初步计算说明以及结构构件的断面基本尺寸;各设备专业也应提供相应的设备图纸、设备估算数量及说明书。

在完成了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后,设计单位应当经由建设单位向有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提交全部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等候审批。

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文件进行细化处理,达到可以按图施工的深度,并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应提供所有构配件的详细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号、数量等资料,还应绘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细部详图。其它各专业则亦应提交相关的详细的设计文件及其设计依据,并且协同调整各专业的设计以达到完全一致。

在施工图文件完成后,设计单位应当将其经由建设单位报送有关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等内容的。

四、设计思维的创造性与个性化

建筑的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符合使用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通过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化,创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间,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一切都带有人格的力量。个性化设计内涵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性关怀的一个表现。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出版社

篇6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在以往建筑工程的建设发展中,自然环境遭到了人类极大的破坏,甚至在建筑施工完成后,人类并没有对所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恢复和保护。因此,为了实现建筑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现象,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作为一名设计师要从对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因素的考虑情况出发,在实现建筑物自身能耗降低的同时,也要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从而形成建筑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协调健康发展。例如:生态建筑的设计者可充分地利用太阳能、风能,以此减少室内照明设备的使用,从而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2.要对建筑物的节能功能进行充分考虑

为了更好地实现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遵守的建筑材料使用量最少以及能源的设计、建造、维持的原则。因此,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要在满足所有功能的基础上将最大化地降低能源物质的使用要求进行实现,从而减少在生态建筑建设中对能源物质的浪费,以达到节能的功效。同时,在生态建筑的设计时,设计师要注重对建筑物功能和结构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的追求建筑物的豪华、庞大、气魄、新奇以及突出。并且应对为了创造建筑的感性空间而增加的构造材料进行最大程度地限制,让其不能超过必要消耗的材料值,从而不断促进建筑物节能效果的提高。

3.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生态建筑的构建与快速发展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舒适、自然、环保的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其体现出对人们的关怀,促进使用者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沟通交流的加强。而要做到这一点,生态建筑的建设就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生态建筑具有健全完善的使用功能,能满足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的各种要求;另一方面是要求生态建筑的设计应着重考虑到建筑采光、通风、温度以及湿度等方面的设计建造,从而为使用者提供高质、健康、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4.注重对新技术的有效利用

生态建筑的构建要注重对新技术的利用。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加强对日照强度的使用力度,通过对日照强度的利用来实现建筑物室内的照明和蓄热系统可以进行自动调节;要善于利用二次能源和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力的利用;要充分利用室内水压、水温、排热回放以及节水系统,从而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实现生态环保的目的;建筑材料要选择性能好、持久性能强且能回收利用的材料,并在生态建筑的建设时提倡使用经过无害加工处理的再生材料;最后,在建筑工程的实施中要注重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再生系统,在建筑完成后要对建筑的后期保养、修缮和更新进行设计。

二、对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

1.注重生态建筑的整体设计方法

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要做到充分的掌握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设计者就要善于从建筑设计的整体上去认真看待生态建筑设计中所会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从而做到生态建筑整体设计方法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做到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共生。这一点的实现首先需要对生态建筑所处的地域进行慎重选择,了解每一块地域所存在的优点及缺点,尽量挑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这样的区域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保持人们的身心愉悦。另外,在已经确定的建筑基地中,应尽最大的可能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保留和保护,维持它原有的完整性,并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植被进行保护和尊重,从而实现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共生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要做到建筑和社会环境的共生。具体而言就是在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中做到以下几点:要对当地的古建筑和自然生态景观进行妥善地保存和保护,注重它的完整性,并对一些古街区的景观进行继承和发展,提高它的知名度;在生态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要善于对该城市的原有交通、能源、土地进行合理适度的占用,并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保持城市发展的持久活力和魄力,并组织居民都参与到生态建筑的设计中来,为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注重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高效无污染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被分成了高效和无污染这两部分。其中,高效主要表现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节能方面,在这一方面中,就需要设计师将生态建筑建设时所需的各种浪费降低到最小的同时,仍能保证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充分实现。而要合理有效的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就需要在施工建设时,合理的选择新型建筑节能材料,以此保证生态建筑的节能功能的实现。例如,在生态建筑建设时,使用太阳能。目前,太阳能以受到广大人们的青睐和重视,其不仅能为建筑提供采暖、干燥、热水、降温等好处,还能有效的利用温差和压力的设计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从而做到生态建筑的高效无污染要求。

3.注重灵活多样的设计方法

要想在生态建筑中使用灵活多样的设计方法就需要在选择生态建筑材料时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生态建筑设计师就需要在对生态建筑的设计中注重合适的建筑材料的选择,例如,为增强建筑的节能效果,我们可以选择与节能有关的生态建筑材料,从而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为了节约自然资源可以选择将废弃的建筑材料进行灵活的利用,实现其二次价值。同时,为了促进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实现,这给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使用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这些都与生态建筑工作中的每一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篇7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由于近代的落后和文化的差异,我国的基础建筑理论研究与西方先进理念有较大差距,城市建筑林立的景象背后,是基础理论的薄弱与无序扩张。政府与社会引导的急功近利与浮躁心态,将人们的注意力和设计精力吸引到高楼大厦的设计成果方面而忽视了设计过程、方法、原则与理念。正确的方法与理念、优化的途径是我们达到优异的成果必然的结果。大部分人认为设计方法论是空头理论,无助于优秀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并未意识到进行方法研究的必要,更有甚者认为现代设计方法只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运用或是有关设计技巧的研究。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已成为建筑学中必不可缺的科目[1]。这是本文考虑选择建筑设计方法进行总结与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2 生态建筑

2.1 生态建筑定义

生态建筑,是一个宽泛和大致的概念,总体可概括为“根据当地生态气候和场所条件,同时运用生态学和建造技术,合理巧妙地安排建筑方案和环境关系,使二者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如此建筑可称为广义的生态建筑典范。通俗解释就是使建筑本身的设计,运用天然材料、节约能源、暗合自然并尽量减少破坏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此类建筑具有优良的自身调节和适宜能力,好比天然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共处。

2.2 设计准则与原则

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与发展的基点,人类与社会进步必须返祖,与自然结合成有机整体,无疑生态建筑就必须解决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为人创造合理的空间建筑环境(即适居的温度、湿度、清新的空气、柔和的光、清静的声和多适灵活的空间等);同时又要呵护周围的自然环境(索取少,影响小)。首先主要强调少费循环使用土地、能源和材料自然资源,贯彻少用、循环以及多用可再生资源等原则,然后考虑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等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声光污染等。

生态建筑作为宏观的概念,在材料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环节上应超越个体建筑的低微尺度,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内整体设计,也可以将生态建筑作为涵盖能源优化、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等问题的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超出了建筑范畴,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通力交流与合作。一些设计准则可表述为:在技术层面和细节考虑,需要合理规划选址、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和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在过程上思考,需考虑生态建筑采用诸如保温隔热、防晒和自然采光等技术策略来提高建筑的性能。生态建筑的地位和作用可总结为:居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地位,注重生物圈的保护,与人方便并面向未来[2]。

因此生态建筑在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可归纳概括为:资源经济环保和低费用原则、全寿命设计与建筑整体性原则、环境宜人与建筑灵活性原则、传统特色与建筑设计理论融合的原则和现代技术与环境科学有机统一的原则。

3 设计方法

从设计手法分析,生态建筑包括三大类:a从建筑当地出发,采用周围材料以及传统沿袭乡土设计方法;b注重地域性和“适宜新技术”理念和技术的有机结合;c尽量运用新的材料及技术融合本地生态。

上述设计手法以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对技术的应用理念和方法各有千秋,但建造活动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并设法弥补已遭破坏或失衡的地方生态环境[3]。基于以上设计准则与理念,我们提出如下三种设计方法,现表述如下。

3.1 整体设计方法

该设计方法的基本点是,在生态的建筑规划与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的一部分,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合理划分区域范围,综合分析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即整体设计与布局,通盘考虑。首先,继承保护和弘扬城市地方景观特色,如有必要与能力则创造出新颖的城市特点,在改变不合理的规划模式、区域布局、空间掌控和资源配置的同时,让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脉络得以继承与发扬;其次,调节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努力使项目的建筑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在生态建筑中对这些紧密关联、甚至些许矛盾的因素进行统一、有效、全面的考虑,整体系统的设计方法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深刻烙下印记的[4]。

3.2 气候设计法

气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点,也是归结点。气候设计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以气候为参照物,选择或创造与当地或当时气候相适应的材料、构造、建筑形式和利用能源的方式,其生态意义在于影响建筑的舒适度和自然利用方式。建筑适应气候,在“自力更生”最大限度保护人类的同时,也必须顺应人类的生存环境。该设计方法着重强调了气候主动调节被动系统的设计,并从更高的技术要求来强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其具体手法包括:生物气候法和传统经验借鉴法。“生物气候地方主义”不仅考虑影响人体生物舒适感觉的因素(如冷、热、干、湿等),重点是分析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可能最优化的设计策略。在建筑理论知识和实际数据分析基础上发展的生物气候法,试图建立起一种通用的科学化、理性化设计模式。针对生物气候法的不足,气候设计的另一设计方法,就是通过重新挖掘和评价地方传统和建筑经验,找到典型具体的气候适应设计模式,适用于具体的地域。因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比较稳定的气候对地域建筑气候设计分析值得研究,才可以为同一个地区或相似地区的气候经验建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具体方法有两点:借助现代管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评估传统地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策略和直接采用、修改或发展符合现代设计和生活要求的策略。

3.3 生物设计法

生物设计法的主要思想是借鉴生态系统的自身节律以解决建筑与环境间的矛盾。生物设计法首先将建筑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然后合理安排建筑内外的物质因素,以循环方式令资源、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序流动,获得一种低耗、高效、无污染、无废弃物、生态和谐的人工环境。其中最著名和有效为建筑师麦克-哈格提出的“生态设计方法”,该方法分为调查-综合-表述等步骤:1)自然过程调查:以自然为资源,进行信息调查;2)生态因子调查:广泛收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料,进行资源信息调查;3)生态因子分析归纳:先对各因素进行分类分级,绘制单因素图,再结合具体要求使用图叠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叠加和归纳出相应综合图;4)结果表述:分析各主要因素及资源开发进行适宜度,确定最优的利用方式。

4 结论

本文讨论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理念和方法。生态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和思考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对其研究也应从设计阶段延伸至施工、检测、新材料研发和相应管理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同时,生态建筑的发展需要建筑师、规划师、结构与设备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以及建造师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1] 曹丽新.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7):172.

[2] 周曦,李堪东编著. 生态设计新论一A1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篇8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

一、生态建筑理论的基本要求

在现实的建筑设计中,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达到生态环保的目标,就应该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遵循以下的原则:

1、摆正心态,尊重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全世界都在倡导保护环境的同时,我国也根据本国的国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这已经成为如今的主旋律。因此,必须尊重自然,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真正的落实应用到建筑设计中。

2、充分高效的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保证生态和建筑的完美结合

首先必须充分空间资源,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比如在地面上方建立巨构城市,充分利用地面空中资源;在地面上建立符合环境要求的亲近自然的建筑,充分拥抱自然;向地下空间发展,研究地下空间的建筑利用问题。从而建立空中、地面、地下相互协调的有机建筑网络。其次,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做到节能减排,力求达到建筑和生态的相互平衡。

3、注重生态环境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设计都是要基于特定的环境和地域,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方特征,考虑当地的建筑的整体风格和个体特点,考虑建筑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其中包括当地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风俗文化以及各种能源分布等等,在建筑设计中扬长避短,使建筑与当地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的整体的统一。

二、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1、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 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 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 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 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 良好的室外风环境, 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 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 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 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 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 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2、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 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 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 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 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3、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 现象

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 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 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 可有效地降低“热岛” 效应, 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 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 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 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区室外环境, 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 还应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1)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并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外, 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降低“热岛” 作用、改善住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2)设计中要以人为本, 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 可以远观而谢绝人内” 是不可取的。

4、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 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侯条件, 通过精确计算, 对住区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 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 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5、住宅建筑节能与新技术的应用

(1)建筑主体节能

绿色住宅建筑主体设计时,主要通过对建筑各部位的结构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及一些新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择,来更好的节约能源 ,改变微气候。建筑主体包括:屋顶 、墙体、楼板 、体形、热工等。屋顶在居住建筑中除了起围护作用外,主要还表现在它对风 、降水 、日照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作用 上,屋顶的设计主要通过造型构造和材料选择设计达到节能的效果。如在寒冷地区屋顶设计主要考虑保温 ,屋顶内部采用重型结构以便稳定温度,常把绝热层设置在重置构件外(冷)的一侧。

建筑护墙体的设计除了适应气候条件做好保温 、隔热防潮等措施外,还应体现在能够改善微气候条件的特殊构造设计上 ,像寒冷地区的夹芯墙体设计,被动式太阳能房中的各种蓄热墙体设计,还有在墙体中设通风口等措施,均能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建筑门窗设计对住宅节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来调节建筑室内的通风 、采光及空气质量 、门窗设计合理,冬季可充分利用太阳能取暖,夏季将门窗打开 ,使空气对流 ,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 。另外,建筑物的外形、楼板、热工的设计是否合理,也直接影响着居住建筑的节能效果。

(2)合理选用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 ,大量的新型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 到居住建筑设计中去,像新的防水材料,保温材料在墙体 、屋顶中的应用都达到了很好的保温 、防潮效果 ,新型透光隔热玻璃在门窗中的应用起到了更好的透光、隔热效果。另外,像透明的热阻材料(TLM)组合墙、吸热中空玻璃、低辐射、热反射中空玻璃,都具有极好的保温 、隔热性能,像太阳能光 电玻璃及太阳能电力墙等材料都具备获取大量的阳光,产生更多的能量 ,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如装饰、保温 、发电 、采光等是未来生态建筑的复合材料。

(3)居住建筑的空间与室内环境

合理的空间设计应在充分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 、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在平面设计中,不同的室内分隔会对室内空间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在北方地区住宅设计中,常将住宅使用频率较少的房间如厨房、餐厅、次卧室等房间布置在北侧,以保证使用合理 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反映追求自然 、崇尚科学的生态思想。室内环境质量包括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 、光环境和声环境四个方面 ,室内环境质量应以满足居住者健康、舒适生活的基本要求为前提,通过创造良好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来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合理进行住宅的人工照 明设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住宅楼内外噪声的控制,重视住宅建筑本身的防噪声设计,合理选择建筑构件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必要的隔声性能 。节约 能源 ,提高住宅的声、光 、热环境质量 ,为居 民提供一个满足生理 、心理、卫生要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强.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1) .

[2] 刘振,迭勇,王少强.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 陕西建筑, 2008,(10) .

[3] 徐晶. 浅析生态设计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 吉林农业, 2011,(12) .

篇9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在如今充满了个性化与世界观分离的社会里,人人都想标新立异。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以新以奇以怪以非理性的设计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琳琅满目的建筑中脱颖而出,仿佛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社会下的人群的审美需求。然而,许多时候这种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突出反而忽略了许多建筑基本的要素。当然,也不能否认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生活模式的改变,某些建筑的要素也会随之而变。究竟什么样的设计适合于现今的社会,什么样的设计方法能适应现今的社会? 我想这是每一个时代都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的需求。

1 建筑的本质

建筑作为人居住的场所、生活的环境,是为人使用的。建筑主要由形式和功能所决定,建筑是社会人文文化的体现,是社会价值观的缩影,因此这两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有人认为建筑是人类的工具,为人类服务,包括柯布曾经也认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显得有些冷冰冰。我认为建筑应该也是被人类赋予生命的,就像大树一样,具有出生、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不一样的树有不一样的树根、树茎、树皮、树枝和树叶,这都归于它生长的地方的土地和气候以及一些外部人为因素所决定。建筑也是同样的道理,什么样的时代下建筑观和方法论造就什么样的建筑。

有的人认为建筑是艺术,所以建筑应该分为艺术类或者文科。我却比较赞同另一种说法,建筑应该归为社会学科。我们不应该将眼光仅仅局限在怎么样达到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完美诠释,而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更加宏观的问题上,例如历史条件、文化内容、建造技术、时间限制、社会制度、经济问题和可持续等。这些渐渐被许多人忽略的问题,其实早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已经阐述。令人庆幸的是,如今在人们研究建筑设计方法论的过程中,又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并且结合建筑设计到实践中。

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已经不单单是履行固有的职责了,它还肩负着更庞大的功效和使命。可是,建筑最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它反映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文文化和精神价值,是历史的载体。

2建筑设计方法论离不开时代背景

从奥古斯都和平祭坛到和平圣坛的博物馆,从和平圣坛的博物馆再到理查德迈耶设计的阿拉帕西斯博物馆; 从卢浮宫到贝聿铭设计的扩建工程“大卢浮宫”。当一个建筑的设计手法不再被采用,但其设计理念仍然传承下来的话,那个建筑会成为经典。从金字塔到哥特式建筑再到现代主义建筑,每个时代的设计方法及其理论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时代都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留下来。这些经典之作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有的设计师刻意的模仿或者照搬经典之作,可无论如何都让人感到难以接受的怪异。难道我们能说哪个时期的建筑的设计方法或手法不恰当吗? 这当然太片面了,它们的存在并被人们所称道自然有其自身的价值及意义。这就要追溯到社会背景层面上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所导致的审美观不同,以至于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同样的建筑的评价出现差异化。经典之作留给后人的也许已不是审美上的需求,而是一种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因此,问题不在于设计方法论的对错,而是表达在建筑上时是否适合时代的价值取向。

3建筑设计方法与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关系

建筑设计方法论不同于建筑设计方法,它可以说是建筑设计方法的方法,包括很多范畴,是基于建筑设计方法之上的更高的思想层次。

建筑设计方法也可以通俗的说是建筑设计手法,即是研究建筑的形式、功能和风格等要素,讲究统一、均衡、韵律、体量、色彩等元素在建筑中的运用。而建筑设计方法论则更着重于了解建筑所要表达的精神和文化上的意境,其中涉及了心理学、现象学、类型学、方法论等综合学科。而这些学科来源于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建筑的表达又释放到公众中,从而反作用于社会。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意义更加深远。

任何学科研究到了最高的层次都归为哲学范畴了,建筑也不例外。虽说如此,如今大多数的建筑设计都是空泛的,它们能够传达给人们的意境只停留在表面,而其中并没有蕴涵很深刻的哲学观。能够做到不空泛的人就只有一些建筑大师。在偌大的地球表面,这样的大师实在是少数,在多少年里面才可以出现这样一位大师提出革新的理论来影响甚至改变建筑的形式或功能啊。

4对十中国国情下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探讨

中国近些年来建筑设计人才辈出,这让人们看到中国的实力,看见中国的建筑事业在崛起。2006年,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带领他的团队打败了其余的竞争对手,以他们设计的“梦露人厦”代表中国第一次在世界的竞标中夺魁,这让人欣喜万分。其中的设计逻辑就是基于“非线性设计理论”,这给了人们新的视觉冲击。设想,如果将这样的建筑放在100年前或100年后,是否还能带给人们一样的视觉冲击呢。此时此刻,无疑的这样光怪陆离混乱的世界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成就了这样一些设计理论和作品。正是由于我们生活方式、生产技术的改变衍生出了新的理论,而这些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影响了建筑的形式,带给我们生活的冲击,碰撞出创作的火花,这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可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离世界性的人师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这与我国的国情密不可分。西方的现代卞义建筑发展近百年,而我国继改革开放以后迅猛的发展,跳过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而又没有之前建筑文化的积淀。在这种快速发展和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在我国出现了一些无法逾越的问题。我国建筑师缺乏一些对生活的思考,这可以理解为一个青年在还没成熟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的需要而参加工作,在工作中体现出不成熟的一面。我国的建筑设计也是这样,因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人量的规模化生产,结果建造出许多经不起推敲的建筑。

国外的建筑大师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分析,例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及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我国的建筑师缺乏这种思考,人多数人对建筑人师具体作品的具体形式分析,然后去模仿。高明的和拙劣的模仿或对某些片段的肢解在我看来是一样的,都形成没有内涵的建筑物。

有的建筑是需要民期不懈的反复推敲才能成为传世不朽的经典之作。好的设计是一次辛苦的煎熬,是一次不懈的马拉松。例如卒姆托一个建筑从头到尾花了8年时间;斯卡帕为了一个银行设计付出了10年时间;勒・柯布西耶,一个思想理论,思考了一个时代。如今中国正在高速发展,所面临的情况不允许建筑师有这样思考生活的时间;可是,建筑是生活的反映,生活的经验又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磨练。因此,在这样特殊的背景情况下,我国的建筑事业形成了畸形的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建筑设计方法论和建筑设计之间是相互影响,它们同时代并存。只有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懈努力的探索,基于社会化、生活化的考虑之上,得出新的正确的适应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法论,才能让建筑水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结语:本文从建筑本质出发,以建筑设计方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适应性阐述个人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通过经典建筑设计汲取大师经验,试从历史建筑设计中找到建筑设计的方法所重视的要素。建筑设计方法总归源于建筑的本质及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建筑设计方法与建筑设计相互影响,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前进。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 is the architect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no fixed mode. Only by its own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life experience, the way to building in the service of the different groups of life and work requirement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methods in all aspects of simply explained.

Keywords: building basic design, design application, grasps the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在发展设计事业的初期,设计者虽然把目标放在城市的住宅设计上,但对商业设计的市场从未忽视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办公室、酒店、餐厅、商场,还是住宅等各类工程在设计上是向往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创意空间。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设计者对每一个新的工程就是一项新的挑战,他们将会全力以赴去创造自己的新作品。设计是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出发,具体来说,一位主观性强的人走进现场环境里,一眼便能够洞悉出它的利弊所在,知道其适当的处理手法,这就要他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周边事物有主观性的认识。再者,对周围事物不断观察可以训练自己的分析能力,随着观点与角度的转变,视野的拓宽,又可进一步激发设计灵感和创意,而且,经常赏析别人的设计做到知已知彼也是十分重要的。 1、掌握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原则 1.1把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做目标 1.1.1.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1.1.2.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各项技术保障。 1.1.3.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 1.1.4.经济合理。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1.2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问题 1.2.1整体性的设计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1.2.2综合性的设计原则: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去与整体进行比较,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1.2.3联系性的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环境给系统提供的资源和压力、系统给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因此,系统与环境是互塑共生的。

1.2.4动态性的设计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1.2.5程序性的设计原则: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结合度递减,层次结构更加稳定,由此可见,使用房间对功能区、单体对群体、基地对环境都具有构成性关系,其结合度应递减方能促进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如果一个功能区过于依赖于它的上层系统,一旦上层系统中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势必会影响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会瘫痪。因此,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各种流线和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应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 1.2.6结构性的设计原则: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结构决定性能,性能表现可以反作用于结构。要素是结构的赖以结合者,要素运动的稳定与否、发展方向将影响结构的稳定与否和方向。关系是将要素连接起来的作用,是构成系统的纽带,关系质和量决定结构性能的稳定性。因此,必须了解它的结构。 1.2.7最优化的设计原则: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差异的事物能够整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组织建筑设计的应用程序①建筑设计的程序包括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②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重新熟悉设计任务书、踏勘现场,进一步收集在设计中会有用的资料。切实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和当地的一些有关的地方性法规。 ③初步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要求建筑专业的图纸标明建筑的定位轴线和轴线尺寸、总尺寸、建筑标高、总高度以及与技术工种有关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设计说明中则应标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专业的图纸需要提供房屋结构的布置方案图和初步计算说明以及结构构件的断面基本尺寸;各设备专业也应提供相应的设备图纸、设备估算数量及说明书。 ④在完成了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后,设计单位应当经由建设单位向有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提交全部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等候审批。 ⑤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文件进行细化处理,达到可以按图施工的深度,并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⑥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应提供所有构配件的详细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号、数量等资料,还应绘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细部详图。其它各专业则亦应提交相关的详细的设计文件及其设计依据,并且协同调整各专业的设计以达到完全一致。 ⑦在施工图文件完成后,设计单位应当将其经由建设单位报送有关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等内容的。 4、巧妙结合设计思维的创造性及个性化 建筑的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符合使用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通过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化,创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间,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一切都带有人格的力量。个性化设计内涵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性关怀的一个表现。

5、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组织设计的不断了解,建筑设计是可以给建筑设计师更多的空间里巧妙的应用设计,改造结合建筑设计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合理利用,把剩余空间留给建筑师发挥其巧妙的建筑构思,满足新建筑设计的要求,这是一件费力又见成效的工作。但建筑设计其本质是一个服务行业,满足业主的不同要求是建筑师的职责,同时联合个性化的建筑设计进行技术改造符合我国节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就是需要利用想象的思维空间把环境创造一个具有文化人性化的美好景色,就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为业主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所以在此把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表现合理利用来创造更美的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勒・柯布西耶 《走向新建筑》 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

篇11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盛行的21世纪中,我国的建筑业不能再走能源消耗率高,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低下的老路,而要走低能耗、少环境污染和破坏、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新路。只有对建筑业发展的粗放型方式进行优化和转变,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国内建筑业的长足发展,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只有从建筑业的每个环节抓起,严格按照生态建筑的标准来实施建筑活动,维持建筑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才能真正地实现生态建筑的发展目标。

1 生态建筑

1.1 生态学对建筑领域的影响

生态学概念的首位使用者恩斯特.海克尔曾经说过“研究生物体同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全部科学的称谓[1]。”生态学自身具有井然有序原则、循环再利用原则、相生相克原则和自我调适原则,而这些内容直接影响了生态建筑学的内容。生态学对建筑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生态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与生态建筑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次,生态建筑作为整个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与其所在的外界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帮助人类有效解除当前日常生活面临的各种生态和环境危害。

1.2 生态建筑的含义和特征

生态建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和观察建筑活动与环境的联系,在建筑实践活动中兼顾其所在的生态环境保护,是能源能够得到循环,重复的利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近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影响,生态建筑学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特别是受到建筑工作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亲睐。生态建筑学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学而言,具有整体性和系统系强、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少、资源可循环利用等特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利用价值。

2 生态建筑设计原理

2.1 集约型原理

集约型原理是指在建筑实践活动中,坚持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保护环境,兼顾建筑活动的实施与环境的保护[2]。建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将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在建筑工程完工后,及时对建筑工程周边环境进行相应的补救措施,才能真正践行生态建筑的理论。在生态建筑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环境和生态的原始状态和优势,例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发电以及用绿色植被和水资源降低室内温度等待,减少了资源消耗量,达到了节能的作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此外,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减少不实用、单纯起美观作用的建筑的设计,避免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2.2 因地制宜原理

工程建设的设计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质、能源、土壤等天然条件和优势,进行相应的设计,使建筑设计与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充分恰当的融合,建筑设计能够借助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例如,顺应当地的地形和地质条件进行建设设计,建筑材料可以从附近获取,根据当地的方位和地形特点选择房屋设计的走向等等,这样能够大量节约建筑施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降低建筑成本。在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最终使建筑施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得到保障。建筑师们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和过程中,要参考当地群众的住房和工程建设,了解当地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全面掌握当地人对工程建设的需求和要求,才能创作出切合实际,符合民意的实用性建筑设计。

2.3 舒适度原理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住处和各种便利设施,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因此,生态建筑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建筑工程的舒适度。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和舒适度原理,采用时下最新的建筑技术和理念,实现建筑设计的绿色化、安全化和生态化。例如,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采光、通风、清洁、便利等设计,完善建筑的各项功能,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突出建筑设计的生态理念和人文理念。

3 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3.1整体设计方法

在实施生态建筑的规划过程中,要将每个建筑工程、各栋建筑物看成是整个城市和地区建设的一个单体,每个单体与整个地区的建设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建筑设计必须以整体的规划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地形、地质、能源、土壤等天然条件。生态建筑设计首先要考虑到整个建筑群完工后面貌和景观。在优化建筑群布局和划分,实现空间和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每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要充分考虑当地风俗习惯。此外,要充分实现生态建设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生态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过于追求建设的经济价值,而忽略建设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要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使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2 单体设计方法

3.2.1 光能的充分利用

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建筑物的采光充足,实现太阳能的充分利用[3]。建筑物要能够实现自然采光,是建筑物内光线充足,增加室内的采光面积和采光时间。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设计中采用采光智能调节设备,实现光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此外,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太阳能的利用,实现太阳能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储存,不仅可以降低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损伤,还能够减少其他能源的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发挥太阳能最大的能源替代作用。

3.2.2 做好自然通风和散热设计

为了保证建筑物正常的自然通风,保障室内的空气质量。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每个季节的大体风向,进行相应的通风设计,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要充分利用最新的技术和建筑材料,如智能控制的挑檐板、窗帘以及水幕等,控制建筑体热量,保证建筑体散热功能的发挥,以降低空调等室内降温设备的利用,减少废气的排放,降低能源的消耗。

4 结语

生态建筑与生态学有紧密的联系,它将生态学和建筑学融为一体,改变了建筑学单一、片面的探究方式,认识到世界的所有物体和实践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建筑活动的同时,考虑到该活动的实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一定要紧紧围绕设计原理,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切实提高生态建筑的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1. “低碳”建筑

我国是建筑业大国,每年有大量的资源、能源的消耗。为改善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损耗和对环境的破坏,提出设计“低碳城市”的理念。低碳建筑,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效, 最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提出了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建筑物能效,较弱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我国的“低碳”建筑认识尚浅,存在部分错误的认识。由于只看到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导致部分人认为高成本的“低碳”建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低碳”建筑可能在短期内收效不明显,其有成本较高、一次投入资金较大、投资回报时间长的特点,还有可能造成短期内房价上涨。但鉴于这几年环境破坏程度相当严重,我们国家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具体措施就体现在对建筑物的节能减排上,通过建筑设计上更利于提高能效的方法,将设计重心放到节能减排上来,是实现“低碳建筑”的根本。由于建筑设计上,未能有标准化的建筑节能评估体系,给“低碳”建筑的设计制造障碍。2009年我国正式了《中国栗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该体系的推出有利于对“低碳”建筑设计作出正确的评断,对“低碳”建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 “低碳”建筑的设计初期存在的问题

有关研究表明,大多设计环节的失策处于设计的初期阶段,成为“低碳”建筑评估的重点评估内容。建筑设计基于CAD制图操作软件,其中的大量能效计算在设计的后期完成,而后期计算对已经成图的设计意义不大,只能作为判断标准的参照。而且,设计阶段全部由设计师人工完成,其工作量大,耗时长,设计质量也难以保障。现代设计技术常采用计算机操作,评估设计的能耗损失,常通过相关能耗模拟软件来实现。

计算机建筑能效模拟分析技术已在国外取得较为先进的发展成果,基于节能标准的分析软件应运而生,如美国的DOE2、Energy Plus,日本的HASP,我国的DeST操作软件等。通过能效模拟软件,提高了工作的精确度和高效性,优化了建筑设计,完善了“低碳”建筑,在低碳设计中得到广泛采用。以往低碳评估分析在设计中后期才开始使用,不利于“低碳”建筑的设计效果。所以,实践证明了低碳建筑设计的设计初期应用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的的最佳手段。

为了使建筑能效模拟分析真正提高“低碳”建筑质量,必须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引入,实现:1. 设计全过程实现快速的能量分析,帮助改善设计方案。2. 模拟效果较好的帮助了科学的设计决策。3. 建筑能效模拟的操作软件快捷、简易,能被广泛利用于设计过程。

3. “低碳”建筑设计的实现方法

(1)BIM技术介绍。BIM 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广泛用于低碳建筑的设计。其原理基于对象的建模技术。该虚拟建模包含了建筑材料和构件的特征信息,为一个综合的数据库管理。其在设计上应用广泛,可用于结构设计、设备管理、工程统计、成本计算、物业管理等相关建筑工程管理。BIM技术有效的利用了3D CAD技术,成功的解决了2D图纸无法反映的建筑空间信息问题。并且,通过导入相关的能量分析软件,实现了对建筑能效的分析结果。统计结果包括建筑热性能指标、月、年能耗量、自然采光水平等。总而言之,BIM技术通过智能化的平台能正确、有效的对“低碳”建筑性能进行评估。

BIM软件包括大量的建筑信息,如建筑材料、建筑构件,是准确虚拟建筑模型,能有效是实现设计阶段的快速能量分析,对碳足迹、能耗、能量平衡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估。较以往设计人员耗时完成的分析过程,通过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水平缩短完成时间。并且,BIM软件操作简便,易于使用,通过建模得到的数据结果,直观有效,很好的完成“低碳建筑”的设计目的。

BIM技术实现了能效模拟结果的反馈,在建筑设计阶段,通过虚拟建模对能效的快速分析,并直观的图标表示,不仅让设计人员及时了解建筑物的能效信息,更有利于信息结果的交流和进一步优化节能设计。

(2)其它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数字化技术的相关软件应用于低碳设计过程。如Green Studio Building软件,可以测算和模拟建筑物的排碳量,通过计算机操作实现几分钟内的测算。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如Autodesk Ecotect Anlysis)软件,在建筑物设计上实现参数化的设计,通过分析声、光、热以及是室内空气质量等,实现数字化的精确调控。并有将数字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分析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指标、低碳效应等问题进行测算。

低碳设计的数字控制技术。在借鉴和利用当前的生物技术、防污染技术、再循环和资源替代技术等环境保护技术上,建立了建筑物和周边环境共生、改善碳排放量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

低碳设计的现代综合技术应用。在低碳建筑设计上借助各种数字操作软件,实行设计与管理上的统一,将数字管理系统、排水系统、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等结合分析,形成了综合的分析系统,在建筑设计上实现所有机电设备、能源设备、电讯设备统一,将建筑物中的各子系统合理、高效、协调运行。其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就如同电脑CPU,决定和控制着各个部分,从而达到了“低碳”建筑的设计要求。

(3)网络在低碳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网络,能在建筑物设计上通过数据采集和实现管理监控。并将信息集成系统作为平台,通过分项能耗计量系统,适应各种类型建筑物的设计要求。如能准确计算建筑物各部分的能耗量、对建筑物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监控建筑物各设备的运行情况等,实现了有效的监督。

篇13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加剧了中国的能源资源供给的矛盾。降低建筑能耗,建筑节能的实施,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对发展的重要措施落实科学观。

通过对建筑结构,建筑节能技术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建筑设计,施工和建筑材料。因此,基于建筑节能建筑设计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技术措施,从建筑节能墙体保温系统的建筑设计和结构体系,并提供科学的研究和建筑节能工程应用参考。

2 墙体保温系统

墙体保温分为建筑内保温和建筑外保温两种。相对外墙内保温而言,外墙外保温的保温效果更理想,取暖成本大幅下降,并可完全避免热桥,因而采用外墙外保温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较好的选择。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应用中,外墙的保温系统应用的较多。外墙体在建筑设计中主要有以下构造要求。

2.1 主墙体构造

砌砖或混凝土承重墙厚度由结构受力确定,表面应平整、牢固,达到粘贴聚苯板的条件。在混凝土墙外侧表面留有预埋铁件时,要涂刷防锈材料。

2.2 窗口构造

砖砌复合墙的窗口过梁要做出槽口,以便聚苯板贴到窗边,混凝土复合墙在门窗口四周也要留出槽口,沿槽口贴聚苯板;窗口下的内外窗台之间做一道保温层,可避免窗口四周出现热桥。

2.3 檐口构造

檐口是外墙和屋面相交的部位。外墙到此收头;屋面排水与一般挑檐屋面做法相同;要求屋顶保温层搭过墙身,与外墙保温层交圈,防止顶棚四角结露。

2.4 勒脚和首层处构造

在勒脚和首层处的装饰保温层要增加一道纤维增强层,并要将玻璃纤维增强层包括底边。由于墙体外保温技术在国内应用和推广的时间不是很长,一些建筑设计人员对于各种外保温技术还没有很好的认识和掌握,对于外保温的一些做法还存在着模糊的观念。以下几个在外保温中常出现的问题应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1)外保温的饰面层设计。外保温系统是非承重复合系统,饰面层不能选用建筑力学上不安全的饰面砖做饰面材料,尤其是高层和超高层,如外挂重量超过规定或超越了外保温系统的自重和安全系数,是个极大的工程安全隐患,其饰面层为刚性,不适合高层建筑的物理性的柔性摆动原理。

2)建筑装饰造型的保温处理。为了加强建筑顶层房间的采光效果,同时为了体现建筑物的立面形式和层次变化,多在屋顶坡层面上设置了造型。造型周围的装饰线条变化和墙体的转折比较复杂,而且在这部分墙体和装饰的线条处理一般都采用现浇混凝土。因混凝土的传热系数较高,在该部分的围护结构进行保温处理时,常因保温方案处理的不完善,在冬季出现内墙面泛霜、结露的现象,对居民的居住环境不利。

3)女儿墙内侧增强保温处理。对于女儿墙外侧墙体的保温在设计中往往都能够重视,还会将保温层延续到女儿墙的压顶,但设计者往往忽视对女儿墙内侧的保温。女儿墙内侧的根部靠近室内的顶板,如果不对该部分采取保温处理,该部位极容易引起因为热桥通路变短而在顶层房间的顶板棚根处产生泛霜、结露现象。对女儿墙的内侧采用保温措施还有助于保护主体结构,使得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应力作用都发生在保温层内,以避免女儿墙墙体裂缝这一质量通病的发生。

3 建筑遮阳系统

建筑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中,可以根据业主的要求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灵活应用不同类型的遮阳措施。具体主要可以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各地的地理纬度、气候的差异,各地建筑的遮阳时间不尽相同。夏热冬冷地区不仅夏季炎热,而且冬季寒冷,采光保温与夏季遮阳同等重要,应遵循夏季遮阳不能遮挡冬季阳光的原则。尽可能在现有的遮阳模式中,选择较为合理的遮阳方式,如永久性可控式遮阳、中悬窗、落叶乔木等遮阳形式,对其加以分析改造,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遮阳手法。

2)平面布局原则。在平面布局中,为防止夏季受强烈的太阳辐射的影响,房间应避免东西向,至少西向不大面积开窗。在总体布局时,可利用建筑物之间相互遮挡的方法,尽量减少遮阳构配件的使用。建筑物的纵轴尽可能为东西向或接近东西向,把大多数房间安排为南北向。如阳台、外廊、凹廊等,利用其自身的凹凸变化可形成自遮阳。这些功能性空间,不仅可解决正常使用需要,还借助自身的空间特点取得了良好的遮阳功效,一举两得。这些处理手法在建筑设计时都有很大的设计空间。

3)房间功能的差异性。性质不同的房间,卫生、光线摄入标准不一样,对遮阳要求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例如陈列室、展览馆、医院手术室、实验室、书库及其他特殊车间,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书籍、文物、艺术品、药品等有褪色、变质作用,因此往往不允许直射光射入室内。在一般情况下,应根据最不利的日照角度设计遮阳。而学校教室、阅览室等地方,一方面要求防治夏季室内过热,又要防止强光照在工作面上产生眩光,刺激眼睛造成眩目现象,妨碍视觉正常工作,同时求有良好的自然采光。这时的遮阳设计主要是将直射光变成柔和的反射光照在天棚上再折射进入室内。

4)遮阳对建筑外观的影响。一般人都认为窗户的设计只能平板化,但由国外的许多优秀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以轻巧的金属板设计成优美的遮阳形式并成为建筑造型有趣的一部分。遮阳系统在玻璃上形成光影效果,体现出现代建筑艺术的美学效果。因此,在欧洲建筑界,已经把外遮阳系统作为一种活跃的立面元素加以利用,甚至称之为双层立面形式。

4 建筑结构体系

钢结构建筑有诸多优点:强度高、自重轻、平面布置灵活、造型美观、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环保、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等。由于这些优点,也就决定了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将比混凝土结构要少。同时,一栋建筑物在其建造阶段会消耗大量资源和能量,并且在其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资源,旧建筑的拆除也会造成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而钢结构建筑在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将是最低的。钢材属于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同时钢结构住宅体系复合墙体系统中大部分材料也可以重复使用,以上两项建材均为建筑主要构成材料,因此钢结构体系不仅节约建材,也实现了循环经济。

5 结语

建筑节能作为现代建筑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在国内和国外建筑业。本研究基于建筑节能措施的建筑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墙保温系统,建筑设计和建筑的结构体系,并阐述了其应用范围和特点。同时,作为建筑师,应该充满能量和一些新措施,施工和建筑材料的工程应用。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建筑节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涉及到各种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规划和住宅使用,具有遮阳理念先进实用的设计方法,实用,能够创造舒适的空间,同时也促进了建筑节能,实现有机统一的舒适和节约能源,对节能工作促进新形势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JGJ 75-20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