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

篇1

Summary: are widely used in Germany, USA, Finland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as Japan and Singapore this system, PC system with high efficiency, hig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precision,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many other advantages. This structural system in the Middle East has goo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but this house because of the high cost of shipping, so consider building facto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the essential way to promote this house,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oint of view .

Keywords: PC housi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financial net present value;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中图分类号:F272.5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 PC住宅产业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目前诸如万科、远大住工等,从设计、制造、开发、施工、运营服务的建筑全寿命周期,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用工业化方式制造建筑,实现资源节约和低碳排放,提升建筑品质和效率,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1 PC体系主要技术参数

1.1 体系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基于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的多层技术体系是建立在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基础之上,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可以满足建筑师对建筑的多样性、复杂性、个性化的要求。

1.2不同地区之间的适用性

集成房屋并不是我国特有的建筑,在国外已经出现了相当一段历史,不论是地处地震多发带的日本,还是在零下40度的北欧,或是在热带地区的新加坡,集成房屋均比国内成熟,这表明它是具备普遍适用性的。

2PC体系在中东地区推广的技术可行性

2.1可提供的结构体系

目前主要可以提供两种结构体系:

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特点:承重结构现浇、其余部分工厂预制生产。

多层/单层-----全装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特点:包括承重结构全部采用工厂预制生产。

由于中东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加上当地居民的居住习惯,大部分多层住宅在5层以下,因此非常适合采用全装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这也符合我们推广预制房屋的集约化、工厂化及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湿作业的宗旨。

2.2 设计的可行性

国家标淮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已进入审批阶段,虽然没有具体的颁布时间表,但应该很快颁布实施。现阶段,此类房屋可以参照我们国家传统房屋现行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相应规范来设计。

设计院资源方面有两种选择方案,一是继续和国内传统的工民建设计院合作,来进行房屋的设计工作,然后构件的深化设计交给远大设计部门来进行;二是把房屋的建筑、结构、水电和深化设计全部交给PC生产企业。

2.3 当地建厂的可行性

我们目前所说的建厂仅是为本项目提供PC产品的工厂,不涉及对外经营,因此能否建厂可能更大程度取决于项目业主。建厂涉及问题解决如下:

2.3.1 土地

土地问题解决共两种方案:一是在项目现场周边租用土地,由于当地土地多数属于私有,需要业主协调解决,这是解决建厂用地的首选方案;二是利用建筑厂区土地,初步估算如果建设带有2-4条PC线规模的工厂,需要占地90-130亩(60,000m2-87,000m2),这种方案会对项目工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需要把最后一期的PC构件全部生产完成后,拆除工厂,然后进行项目最后一期的建设。

2.3.2生产线的设计

国内大型的PC生产厂可以提供2-4条PC生产线的包括总图、土建、工艺的全部设计方案。

2.3.3生产线的设备

由PC生产厂提供包括PC生产线、钢筋加工、混凝土制备和构件养护窑等全部设备,并提供安装、调试或者安装指导。

2.3.4厂房及相应附属设施

常规建设,其中厂房的钢结构国内加工,现场安装。

2.4生产运营的可行性

2.4.1生产技术工人

国内招募或者国内招募+使用当地工人两种方式解决,由PC生产厂提供培训,或者把整个工厂的运营交给国内的PC生产厂。

2.4.2生产用材料

生产所需材料包括钢筋、水泥、砂子、碎石、外加剂、保温板等均为常规材料,优先考虑当地解决。

2.4.3生产用燃料及动力

生产用电可以配备相应功率的柴油发电机组,其余诸如柴油、重油、油等当地解决。

2.4预制 PC构件安装和施工的可行性

安装PC构件比传统施工需要更少的技术工人,所需大型机械设备会增加,但所需设备较为单一,一般每个施工班组配备一条25t-70t的汽车吊,PC构件安装由远大提供安装指导。

2.5售后维修服务

可由PC生产厂可提供包括售后维修服务的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

3经济可行性分析(针对沙特房屋项目)

3.1针对沙特项目以租代售经济可行性分析

沙特劳工宿舍项目总建筑规模约为20000套,建筑面积总计40万m2。综合考虑建筑规模、工厂寿命周期和项目建设工期,我们考虑建设一条含有2条PC线+1条钢筋线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6000套,约合12万建筑面积的房屋。根据测算,不包括流动资金,生产线建设的总投资金额为13136万元,宿舍建设EP+C的单方造价为2399元/m2。

根据我们所做的市场调查,未来房屋项目建成后,如果以出租的方式提供给业主,那么每年的租金收益为900元/m2。根据上述数据,本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如下:

1)固定资产投资

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流动资金=13136万元

固定资产余值(PC工厂):13136×10%=1313.6万元

每年每期房屋租金收入(每期6000套):900×6000×20=10800万元

每期房屋折价销售金额(按30%):6000×20×720=8640万元

流动资金估算:9000万元

经营成本:6000×20×2399=28788万元

维持运营投资(按设备的5%):5934×5%=300万元

建设投资现金流量表如下:

建设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万元人民币)

静态投资回收期:Pt=7-1+(4046.4/19440)=6.21年

即房屋建成4.21年后收回全部投资。

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折现系数取6%,则

项目财务净现值FNPV=8485.48万元≥0,项目可行。

2、针对沙特项目可行性分析结论

1) 拟建规模为2条PC线+1条钢筋线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2万m2房屋,工厂建设期12个月。

2)工厂生产周期3年,到期后只按回收10%残值考虑。每年生产6000套房屋,房屋从第3年初投入使用,并开始回收租金。每期房屋租期为3年,到期后按房屋原价的30%处理给业主。

3)投资回收期6.21年。

4)项目财务净现值8485.48万元。

5)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i1+(i2-i1)NPV1/(NPV1+NPV2)

=10.8%。+(11%-10.8%)×54.95/(54.95+238.26)=10.85%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0.85%

(其中:i1=10.8%时,NPV1=54.95万元

i2=11%时,NPV2=-238.26万元)

4 结语

篇2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11-02

0 引言

根据国家的相关资料,对城市污水的定义是,包括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污水、用于工业建造的污水、部分被污染的雨水、及其他污染过的水的总称。对于污水的最终处理有几种措施,其一是将其回归自然,其二是经过化学处理,进行资源的二次利用,其三是运用隔离技术。

1 城市回用水的需求量来分析

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有多重用途,比如在城市中各种杂用、在工业中有充当冷却水的作用、在农村可以浇灌庄稼、或者接入地下水等等。以下我们做简要的分析。

1.1 冲厕用水量

别看冲厕用水量不大,但累积起来,其用量达到日常用水总量的30%~40%。而且冲厕用水对水质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由于厕所用水水质基本无要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用水,对水质要求也不高,如浇花,家庭打扫卫生用水等,所以采用分质用水具有可行性。

1.2洗车用水量

我国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了。拥有私家汽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因此,汽车的用水量也在逐渐上升。并且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需求,这一部分的用水量还会加大。在洗车用水量中,由于各种车的用途不同、车的污染程度不同等各种情况,用水量也有所差别。所以国家应该从污水回收角度考虑,可以从政策上鼓励汽车用水回用,为回用水开拓市场。

1.3园林绿化用水量

园林绿化用水对水质也没有多少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的绿化面积会越来越大。由于国家开始对环境有高度的重视,各个城市的绿化正在不断的进行各方面的改善,并准备朝着生态城市的目标发展,因此,城市的园林绿化用水量正在不断加大。在十五规划中,上海根据当前的绿化发展。此绿化规划中,到2015年,计划绿化覆盖率达到48%以上。实现十年内我国绝大部分大中城市,实现绿色城市规划,实现居民出门每500m就有一个公共的绿色带。

从以上的各种统计中,可以得出园林绿化用水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有必要将这部分用回用水代替,以此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现状。

1.4浇洒道路用水量

城市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设施。需要对其进行公路的维护和修理,来保证公路可以正常使用。每个地方的公路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比如城市的自然环境、空气质量、公路的主要用途等等。城市道路用水量极大,并且城市道路用水水质要求不高,通过污水回收加以处理即可用满足城市道路用水的水质要求,因此,浇洒道路用水,具有很大的回用水市场潜力。

1.5洗车用水量

国家在对用水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了汽车用水量的标准用水量。当前汽车市场越来越繁荣,由于人们购买力的增强,很多人都拥有汽车。单从洗车用水水质分析,可以具有不同,根据车辆的通途,城市道路面等,选择的冲洗方式和水质要求也具有区别。

根据以上的这些分析,在城市各个方面的用水,很多对水质都是没有要求的。比如冲洗道路用水、洗车用水、园林绿化用水等等。这些对水质没有要求的用水量占到总的用水量的一半。而城市中往往将水质比较好的用水,用于这些方面,这就对水资源形成了浪费。因为这些水可以用费水来代替,或者对视进行二次循环利用。为了充分节省水资源,可以将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后进行第二次利用,用于城市景观用水具有巨大的可行性。城市景观用水量极大,建立城市污水回收系统,对节约城市用水具有重大的意义。

2城市污水回用系统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2.1从城市规划方面

在城市的规划方面,由于规划的科学性,城市区域的功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进而使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得到最大效用的发挥。并且,在城市的建筑方面,因为地域的不同,因此,市内的各种建筑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位于北京市的中心,用地面积达103.76ha,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商业和办公。其地理位置向西毗邻二环,向东延伸到太平桥大街。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规划区的建筑物基本都属于高层建筑,如写字楼,酒店等等,这使得这些区域的水资源水质要求相似,因此这些区域用水统一处理水资源具有可行性。

2.2 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中,和污水处理这一方面的专业技术两者,我们建议在考虑污水的回收利用的同时,还应将城市的各个区域功能因素考虑进去。这样制定一个新兴的污水处理方案。既可以是水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使用,不会造成浪费,同时也可以减少城市在水资源方面的投资成本,这样污水工程才能很好地应用于城市的各种事项。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污水回收工程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经济效益问题,并且存在这明显的规模效益因素,污水处理设施的单位投资与单位运行成本均是随着处理水量的增大而降低。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推行节能减排,寻求和探索低碳、环境友好的建设模式,也将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在2010年9月20日召开的会上透露:目前我国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30%,抓好建筑节能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据有关数据显示:低碳经济40%的份额可以通过节能的方法,作为对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大的建筑业的节能是最有潜力的。

一、我国传统建筑业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属于高能耗和高环境污染的行业之一。据统计,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社会总能耗的50%,产生的污染物约占总量的34%,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42%。具体情况如下:

1.传统建筑业的资源消耗情况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建筑业对于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建筑所需的几大资源如土地、钢材、水泥、墙砖等材料都是高资源消耗的产品。目前我国建筑采用最多的主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1平方米房屋所需消耗的几大资源情况如表1。

按照我国当前每年房屋竣工面积20亿平方米来计算的话,每年需增加的资源投入如表2。

其中消耗的钢材约占全国钢产量的50%,而这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是惊人,约消耗6亿吨标准煤,占据全社会终端能耗的30%。

2.传统建筑业的环境污染情况

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以上,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据统计,我国每新建1平方米的房屋(包括从材料生产与建筑、使用期间能耗、维护与更新、拆除和重新利用的全过程)就要排放约0.8吨的二氧化碳[1],如按照我国每年房屋竣工面积20亿平方米来计算的话,相当于每年会增加碳排放16亿吨。整个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几乎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

由此可见,传统建筑业的发展是以大量的吞噬资源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而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它标志着我国各生产部门必须转变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筑业作为一个规模大、能耗高、污染重、相关产业链广、寿命周期长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和空间。建筑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行绿色建筑是势在必行。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绿色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差异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传统建筑是相对于绿色建筑而言的,传统建筑是指用泥土、砖、混凝土、瓦、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砌成的、封闭的、通风效果差、保温隔热性能低、污染严重的建筑。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存在如下差异:

1.两者注重的时间周期不一致。绿色建筑是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建筑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维修以及改造和拆迁)出发,将建筑的前期成本与运行成本结合起来考虑,力求使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降至最低。而传统建筑一般只考虑建筑的前期成本,而很少考虑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行成本,结果造成建筑的总成本居高不下。

2.两者的耗能情况不一样。由于传统建筑为了降低建筑的前期成本而采用保温隔热性较差的建材与低端的技术,结果造成耗能非常大。而绿色建筑讲求广泛使用环保建材、绿色新技术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其能耗与传统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十分之七以上[2]。

3.两者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不同。绿色建筑在设计师非常注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交通状况、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相关因素,使建筑和谐地融入环境中。而传统建筑的设计一般是封闭、通风不畅的,室内的环境差。

4.两者考虑的主体效益不同。绿色建筑立足于整个社会角度层面,将建筑物看成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复合体,统筹考虑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而传统建筑一般只考虑建筑自身的经济效益,甚至有的时候不惜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来达到自身的经济效益。

5.绿色建筑非常注重人的因素,其设计目标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健康、实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而传统建筑很少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可见,目前的能耗高、污染重的建筑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开发路线。开发绿色建筑之路就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开发绿色建筑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却一直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效益界定不清楚,人们只看到了绿色建筑显性的、内生的可量化的成本,而忽略了其带给社会、环境及消费者的外在的,隐性的不可量化的效益[3]。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建筑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分析。

1.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一直到建筑拆除的整个过程所消耗的总费用。包括前期的初始成本(如土地成本、前期规费、工程成本、开发间接费用等)与后期运营成本(如日常运营费用、维修保养费用、更新重置费用等)。

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来看,绿色建筑的总成本Ct是由建筑的初始成本Cs和后期运营成本Co构成的,即总成本Ct=Cs+Co。绿色建筑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就是通过科学的分析确定绿色建筑在一个适当的技术功能水平下,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即寻求各种绿色建筑技术、环保建材等与投资成本的最佳契合点P[4],例如:在为绿色建筑提供电力照明情况中,可以采用风力发电技术也可以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但究竟是采用它们中的哪种绿色技术呢?这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两种技术的投资成本与它们各自的发电量(技术功能)之后,再确定哪种技术是更加经济可行的。如图1:

图1 绿色建筑成本与建筑技术功能关系图

图1揭示了绿色建筑成本与建筑技术功能的变化关系:随着绿色建筑的技术功能的提高,建筑的初始成本会增加,后期运营成本会降低;反之,随着建筑的技术功能降低,其初始成本降低后期运营成本增加。

2.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效益

从绿色建筑的涵义来看,绿色建筑的效益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5]。

(1)环境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强调采用较环保的建材与减少污染、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等措施,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了建筑物理环境以及周边环境,即产生了减少污染的环境效益和生态保护效益。

(2)经济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强调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节水、节材、节能(“四节”),所以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四节”及减少运营管理成本等方面。

(3)社会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采取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措施能减轻所在地市政公用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的处理负荷,并使居住健康和舒适性要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即产生了市政公用设施减负效益与居住健康和舒适性效益等社会效益[6]。

3.开发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分析

据统计,和传统的设计、建造技术和手段相比,对同一建筑物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造技术和手段,其平均增加额外成本约为总投资的2%,初始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10%[7]。设绿色建筑成本为Cg,传统建筑成本为Ct,用ΔC=Cg-Ct表示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的增量成本;绿色建筑每年产生的环境效益为Eg,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环境效益为Et,用ΔE=Eg-Et表示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环境效益;同理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经济效益为ΔF=Fg-Ft;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社会效益为ΔS=Sg-St。将这些成本和效益按一定的利率i折现到基准年,即净现值NPV:

NPV= -ΔC

一栋建筑是采用绿色建筑方式还是采用传统建筑方式是属于互斥方案,所以当NPV≥0时,说明采用绿色建筑方案可行;NPV<0时,说明采用绿色建筑方案不可行。

四、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开发的对策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市场机制还未成熟,如果仅由市场来决定绿色建筑的供给与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多方面来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

1.加大绿色建筑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可以在一些发达城市开展绿色建筑的试点工程。并通过加强监督使这些试点城市的绿色建筑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来开发。通过这些试点工程的良好效果来达到推广绿色建筑的开发。

其次是为开发绿色建筑的各相关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市场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政府可以为绿色建筑设立专项基金,为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提供资金补贴;二是减免税收;三是放宽贷款金额和降低贷款利息。

2.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如评价指标不够具体,定性指标偏多、定量指标偏少等等。如果不及时改正这些不足的地方,势必会造成评价结果使人难以信服,最终会模糊了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这将给伪绿色建筑提供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必须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这一点可以参照外国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如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英国的BREEAM体系等等。

3.规范绿色建筑市场

由于绿色建筑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绿色建筑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而借“绿色”之名的伪绿色建筑却很泛滥,为了防止开发商滥用“绿色建筑”的标签来达到提高房价的目的,政府必须规范绿色建筑市场。政府应当加强对绿色建筑市场的监督,抬高绿色建筑认证准入条件和标准,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来保障绿色建筑市场的健康有序进行。

4.加大宣传绿色建筑的力度

篇4

随着人类追求经济发展,人类日益增长的住宅建造需求与地球各种资源的逐渐枯竭形成鲜明对比。在我国,住宅能源消耗比重增加,因此,怎么做到有效科学规划资源,实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这一基本国策,是中央政府及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建筑能耗现状与建筑节能可行性分析

1、建筑能耗在我国的现状

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我国2015年的建筑能耗占到了总能源消耗的33.6%,[1]不过随着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提出,节约能源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大量污染和矿物能源消耗方面,对新的节能措施不了解,对建筑节能的意识淡薄,同时建筑节能需要全能的技术人才。

2、建筑节能的可行性分析

从经济上来讲,例如上海市建设的某生态办公示范楼,由于采用了太阳能发电、再生能源等生态技术,该节能建筑初期成本增加了256.2万元,但是在投入使用后,建筑节能达到了68.7%,该建筑项同全寿命周期投资增额净现值为90.19万元。[2]这个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建筑节能的巨大收益。

从科技上来讲,例如一栋有太阳能技术的大楼能节约一般建筑取暖能源消耗的30%以上。[3]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节能科技,如Low-E玻璃等。

从生态上来讲,标准的节能建筑的节约能效是50%,如果是公共建筑每年每平方米可以节约30公斤标准煤,如果使用由建渣回收利用的绿色混凝土,那么水泥的用量可以减少60%。[4]

二、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分析

据有关机构统计:城市中30%的用地被用于住宅建设,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为住宅耗能,我国政府将建筑节能纳入规划,提出“2020年建筑节能远景规划目标”和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5]

1、建筑节能当下的应用

常规建筑能源暖通空调的能耗占建筑能耗30%~50%左右,随着人均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大,暖通空调系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这势必会使能源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节能方面,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应用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土壤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及水源热泵等新型技术。[6]

2、建筑节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筑节能在我国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潜力十分巨大,节能之路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直接、最廉价且有效的一条途径,它可以改善人类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程序。[7]

在建筑物地址的选择上,优先考虑向阳性、避风性较好的地区。同时,对于容积率的大小,应该坚持适宜的原则,保证建筑内绿化面积符合相关的标准。[8]另外,建筑物内绿化充分,可有效地调节建筑物内的气候。

建筑物材料的使用应当坚持节能、环保的原则,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在未来,随着我国在生物分子学及化学分子学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将会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我国的节能部署相对西方国家推行较晚,从1986年,颁布实施了第一部旨在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行业法规到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到现在不过也才短短十几年,因此,我国的整个建筑节能法制体系和实施部署及实施细则,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1、绿色建筑节能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建设的能源利用效率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建设成本高,建筑节能需要实质性的经济激励资金支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思想的组织管理方面,建设参与各方的节能意识淡薄,国民未能意识到建筑技能给我们带来的经济益处,建筑从业人员在建造过程中也未培养该意识。

中国目前的费用结构,无法实际贴切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并在同一时间导致严重浪费能源取暖的用户没有节能减费的主动意识。我国现阶段的施工在节能技术方面所做的研发和推广仍然不是很乐观,这些阻碍多数来自于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同时,我国对再生能源、环保型材料的使用并不普遍,而建筑施工过程中,污染物的处理措施也并不完善。

2、绿色建筑节能发展面临问题的解决方式

(1)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国情及建筑节能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我国关于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的经济鼓励政策。还需要国家在起步阶段给予资助,提高开发商的积极性;建立处罚机制,使一部份高污染高耗能的建筑不能通过。

(2)培养国民的节能意识,鼓励节能技术创新。通过节能建筑设计逐步实现系统化建设,提高员工意识,高校的合作规范体系化,并鼓励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及创新,予以相应的鼓励奖励政策。同时需要开发商与政府大力宣传,要让老百姓切实体验过它的好处才能对其有正确的认识。

(3)可再生能源及绿色建材推广。绿色水泥、绿色砖等造价的,可回收的建材已经悄无声息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更广泛的利用这些资源,并加入新型能源来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水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也尤为重要,雨水、废水要更有效力的回收,从而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4)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新建筑要节能化,集中供暖解决的人们取暖问题,但是能源消耗却高于一般建筑,目前城镇集中供暖的建筑约有40亿平方米,每年取暖用煤达到5200万吨,一旦改造完成将节约大量资源并且能减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6]这是我国建筑节能改造的重^戏。

四、结语

建筑节能涉及建筑各门相关学科的许多方面,是一项集管理、技术、材料等于一体的项目,同时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息息相关。为了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在涉及到他们在工作的各个方面时,需要让双方之间的合作能够全面、有效地参与在涉及到他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建筑节能案例的经验及节能技术,进行相应的创新,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节能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晓旭.建筑节能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探索[J].理念,2010(11)70-71.

[2] 张泽平,王鹏举,孙继红.浅谈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140-141.

[3] 龙惟定.试论建筑节能的科学发展观[J].建筑科学,2007(2)15-21.

[4] 李妍.谈建筑节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J].建筑论坛,2006.128.1-2.

[5] 王D,李臻舒.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9)81-82.

[6] 宋虎存.浅谈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建筑[A].山西建筑,2007(6)247-248.

[7] 和海波.探讨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02-205.

篇5

一、再生骨料应用于混凝土的生态环境可行性分析:

1、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2014年西咸新区正式成为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西安发展进入快车道,城市化规模发展非常快,城区面积迅速扩大,预拌混凝土需求量急剧增加,势必对砂石等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西安地区砂及卵石石主要来自于周边黑河、渭河、灞河及沣河,碎石主要开采于北部泾阳富平及南部秦岭,但是开山破石、河道开采砂石受到生态环境影响,资源越来越紧缺,而预拌混凝土所使用的砂石骨料又严重依赖城市周边生产提供,砂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西安城市规模的扩大及旧城拆除势必带来大量的建筑垃圾,为生产再生骨料提供了有利条件,再生骨料混凝土是将废弃混凝土、砌体结构经过清洗、破碎、分级和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得到的再生骨料作为部分或全部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再生骨料既解决了废弃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避免废弃建筑垃圾堆放产生的环境污染,又能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减少砂石等资源的开采量,是解决目前资源严重缺乏的有效途径。

因此,再生骨料混凝土是一种资源能源消耗小,对环境破坏小、污染小、循环再生利用率高的绿色砼,是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再生骨料应用于混凝土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及技术能力的提高,原来的废料如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煤矸石、硅灰等工业废渣不但可替代水泥、节约生产能耗、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赋予混凝土许多优良的特性。从社会利用工业废料的发展阶段来看,在利用再生骨料方面,同样需要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1、一是要研究出一套经济适用、能耗低、相对环保的加工方法。

为保证再生骨料的产品质量及产量,再生骨料的生产必须采用专门的破碎机械设备,提高再生骨料的工业化生产,现在这种设备已在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广泛使用,并且已在西安地区进行工程拆除现场再生骨料生产试验,有可靠的生产能力做保障。

2、二是所生产的再生骨料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骨料的粒径及基本性能满足再生骨料标准要求,目前破碎混凝土及砌体经过筛分、清洗、分级后颗粒级配、含泥量等主要指标完全满足标准要求,从材料本身性能上为应用提供了依据。

3、三是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再生骨料在混凝土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保证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满足混凝土的使用要求,尤其是预拌混凝土必须解决施工性能波动即坍落度损失带来的施工性能变差问题。目前随着混凝土技术的进步,专业的混凝土生产单位试验手段齐全,技术能力先进,通过不同骨料的复掺、掺合料及外加剂的复合使用,已有能力配制生产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尤其在预拌混凝土和易性控制,可泵性方面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使用方法,从根本上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打开了最后一道技术大门。

三、再生骨料应用于混凝土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再生骨料能否推广应用,除了生态环境及技术方面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经济上是否切实降低了混凝土材料成本,这是是用户最主要的要求,如果成本高于自然开采砂石,应用则不可能大量推广,从经济可行性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到再生骨料的应用。

1、必须保证应用再生骨料生产的混凝土比使用自然砂石生产的混凝土材料成本有明显降低,使用单位才有可能去研发推广应用,因此对再生骨料的成本应该进行严格控制,应该将废料环保费用考虑其中以降低骨料成本。

2、再生骨料成本比较稳定,不受政府自然资源限制开采,超载运输等因素影响,因此再生骨料在自然资源紧缺价高的地区可明显降低骨料的价格,也可以降低砼的综合材料成本,西安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周边开采砂石越来越困难,成本越来越高,为推广应用再生骨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3、国家及陕西省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都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给予免征增值税政策的优惠,同时再生骨料成本应该由当地政府将收取的资源开采、环境保护费用、城市垃圾处理费用对再生骨料生产进行补贴,降低成本,使再生骨料混凝土在效益方面有推广的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经济可行性是一个综合因素,需要对许多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出台具体政策去支持,以期达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四、实际推广应用情况总结:

我公司在今年对再生骨料的应用于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主要针对技术可行性及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现将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 再生骨料的破碎、筛分后的颗粒级配、微粉含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指标、表观密度及空隙率、均能满足标准GB/T25176-2010、GB/T25177-2010标准要求,其主要指标如下:

2. 受破碎砼骨料、破碎砌体骨料及破碎不同等级砼骨料影响,再生骨料的某些性能如压碎指标、表观密度、吸水率等指标波动较大。

3. 再生骨料破碎后在杂质如废纸、木屑、草根等分选方面还有待提高,杂物含量较大明显降低了再生骨料的综合性能及推广应用难度。

4. Ⅱ类及以上性能再生粗骨料在预拌混凝土应用方面,力学性能C40及以下等级混凝土采用复掺再生粗骨料可以生产出满足要求的泵送混凝土,对C30-C40宜采用与自然骨料复掺,掺量控制在30%以内时对强度影响不大,掺量过高时强度有明显的下降,对较低等级混凝土可增大掺量,但是也必须通过调整胶凝材料及外加剂用量来保证力学及施工性能;再生细骨料因破碎过程影响,骨料的压碎指标及需水量都较大,高等级混凝土掺加后性能波动较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际应用中未使用。由于再生骨料掺加后对有耐久性影响很大,因此有耐久性影要求的混凝土不宜掺加再生骨料或降低掺量后使用,对坍落度损失及可泵性能影响方面,主要还是再生骨料吸水率的影响因素,砼破碎生产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明显大于砌体破碎生产的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应通过工程试验掌握和易性变化情况,必须保证足量的外加剂用量并适当的考虑增加出厂坍落度,同时配合比设计时吸水率大的再生骨料含量尽量低一些。

部分工程应用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如下:

5. 再生骨料混凝土材料成本方面,目前以购买试生产的再生骨料进行分析,降低成本有限,但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如果自行生产再生骨料,同时降低一定的垃圾清运费用,争取一定的环保补贴费用可以明显降低再生骨料的生产成本,将有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并且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五、结论:

1. 在预拌混凝土推广应用再生骨料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及一定的经济效益。

2. 在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方面还需要有施工方的理解一支持,以便使应用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

3. 目前西安市场生产的再生骨料可以推广应用在C40及以下等级混凝土之中,可以复掺也可以单掺,复掺效果优于单掺。对大量应用的C30~C40之间泵送砼,掺量宜控制在30%以内,且宜使用以砼破碎的骨料,对使用吸水率大,容重很小的再生骨料,必须考虑混凝土施工性能变化较大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措施及实践经验做保障。

4. 目前设备技术生产的再生骨料性能可以满足GB/T25177-2010、GB/T25176-2010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