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

篇1

Summary: are widely used in Germany, USA, Finland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as Japan and Singapore this system, PC system with high efficiency, hig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precision,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many other advantages. This structural system in the Middle East has goo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but this house because of the high cost of shipping, so consider building facto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the essential way to promote this house,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oint of view .

Keywords: PC housi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financial net present value;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中图分类号:F272.5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 PC住宅产业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目前诸如万科、远大住工等,从设计、制造、开发、施工、运营服务的建筑全寿命周期,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用工业化方式制造建筑,实现资源节约和低碳排放,提升建筑品质和效率,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1 PC体系主要技术参数

1.1 体系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基于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的多层技术体系是建立在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基础之上,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可以满足建筑师对建筑的多样性、复杂性、个性化的要求。

1.2不同地区之间的适用性

集成房屋并不是我国特有的建筑,在国外已经出现了相当一段历史,不论是地处地震多发带的日本,还是在零下40度的北欧,或是在热带地区的新加坡,集成房屋均比国内成熟,这表明它是具备普遍适用性的。

2PC体系在中东地区推广的技术可行性

2.1可提供的结构体系

目前主要可以提供两种结构体系:

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特点:承重结构现浇、其余部分工厂预制生产。

多层/单层-----全装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特点:包括承重结构全部采用工厂预制生产。

由于中东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加上当地居民的居住习惯,大部分多层住宅在5层以下,因此非常适合采用全装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这也符合我们推广预制房屋的集约化、工厂化及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湿作业的宗旨。

2.2 设计的可行性

国家标淮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已进入审批阶段,虽然没有具体的颁布时间表,但应该很快颁布实施。现阶段,此类房屋可以参照我们国家传统房屋现行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相应规范来设计。

设计院资源方面有两种选择方案,一是继续和国内传统的工民建设计院合作,来进行房屋的设计工作,然后构件的深化设计交给远大设计部门来进行;二是把房屋的建筑、结构、水电和深化设计全部交给PC生产企业。

2.3 当地建厂的可行性

我们目前所说的建厂仅是为本项目提供PC产品的工厂,不涉及对外经营,因此能否建厂可能更大程度取决于项目业主。建厂涉及问题解决如下:

2.3.1 土地

土地问题解决共两种方案:一是在项目现场周边租用土地,由于当地土地多数属于私有,需要业主协调解决,这是解决建厂用地的首选方案;二是利用建筑厂区土地,初步估算如果建设带有2-4条PC线规模的工厂,需要占地90-130亩(60,000m2-87,000m2),这种方案会对项目工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需要把最后一期的PC构件全部生产完成后,拆除工厂,然后进行项目最后一期的建设。

2.3.2生产线的设计

国内大型的PC生产厂可以提供2-4条PC生产线的包括总图、土建、工艺的全部设计方案。

2.3.3生产线的设备

由PC生产厂提供包括PC生产线、钢筋加工、混凝土制备和构件养护窑等全部设备,并提供安装、调试或者安装指导。

2.3.4厂房及相应附属设施

常规建设,其中厂房的钢结构国内加工,现场安装。

2.4生产运营的可行性

2.4.1生产技术工人

国内招募或者国内招募+使用当地工人两种方式解决,由PC生产厂提供培训,或者把整个工厂的运营交给国内的PC生产厂。

2.4.2生产用材料

生产所需材料包括钢筋、水泥、砂子、碎石、外加剂、保温板等均为常规材料,优先考虑当地解决。

2.4.3生产用燃料及动力

生产用电可以配备相应功率的柴油发电机组,其余诸如柴油、重油、油等当地解决。

2.4预制 PC构件安装和施工的可行性

安装PC构件比传统施工需要更少的技术工人,所需大型机械设备会增加,但所需设备较为单一,一般每个施工班组配备一条25t-70t的汽车吊,PC构件安装由远大提供安装指导。

2.5售后维修服务

可由PC生产厂可提供包括售后维修服务的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

3经济可行性分析(针对沙特房屋项目)

3.1针对沙特项目以租代售经济可行性分析

沙特劳工宿舍项目总建筑规模约为20000套,建筑面积总计40万m2。综合考虑建筑规模、工厂寿命周期和项目建设工期,我们考虑建设一条含有2条PC线+1条钢筋线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6000套,约合12万建筑面积的房屋。根据测算,不包括流动资金,生产线建设的总投资金额为13136万元,宿舍建设EP+C的单方造价为2399元/m2。

根据我们所做的市场调查,未来房屋项目建成后,如果以出租的方式提供给业主,那么每年的租金收益为900元/m2。根据上述数据,本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如下:

1)固定资产投资

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流动资金=13136万元

固定资产余值(PC工厂):13136×10%=1313.6万元

每年每期房屋租金收入(每期6000套):900×6000×20=10800万元

每期房屋折价销售金额(按30%):6000×20×720=8640万元

流动资金估算:9000万元

经营成本:6000×20×2399=28788万元

维持运营投资(按设备的5%):5934×5%=300万元

建设投资现金流量表如下:

建设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万元人民币)

静态投资回收期:Pt=7-1+(4046.4/19440)=6.21年

即房屋建成4.21年后收回全部投资。

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折现系数取6%,则

项目财务净现值FNPV=8485.48万元≥0,项目可行。

2、针对沙特项目可行性分析结论

1) 拟建规模为2条PC线+1条钢筋线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2万m2房屋,工厂建设期12个月。

2)工厂生产周期3年,到期后只按回收10%残值考虑。每年生产6000套房屋,房屋从第3年初投入使用,并开始回收租金。每期房屋租期为3年,到期后按房屋原价的30%处理给业主。

3)投资回收期6.21年。

4)项目财务净现值8485.48万元。

5)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i1+(i2-i1)NPV1/(NPV1+NPV2)

=10.8%。+(11%-10.8%)×54.95/(54.95+238.26)=10.85%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0.85%

(其中:i1=10.8%时,NPV1=54.95万元

i2=11%时,NPV2=-238.26万元)

4 结语

篇2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11-02

0 引言

根据国家的相关资料,对城市污水的定义是,包括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污水、用于工业建造的污水、部分被污染的雨水、及其他污染过的水的总称。对于污水的最终处理有几种措施,其一是将其回归自然,其二是经过化学处理,进行资源的二次利用,其三是运用隔离技术。

1 城市回用水的需求量来分析

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有多重用途,比如在城市中各种杂用、在工业中有充当冷却水的作用、在农村可以浇灌庄稼、或者接入地下水等等。以下我们做简要的分析。

1.1 冲厕用水量

别看冲厕用水量不大,但累积起来,其用量达到日常用水总量的30%~40%。而且冲厕用水对水质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由于厕所用水水质基本无要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用水,对水质要求也不高,如浇花,家庭打扫卫生用水等,所以采用分质用水具有可行性。

1.2洗车用水量

我国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了。拥有私家汽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因此,汽车的用水量也在逐渐上升。并且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需求,这一部分的用水量还会加大。在洗车用水量中,由于各种车的用途不同、车的污染程度不同等各种情况,用水量也有所差别。所以国家应该从污水回收角度考虑,可以从政策上鼓励汽车用水回用,为回用水开拓市场。

1.3园林绿化用水量

园林绿化用水对水质也没有多少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的绿化面积会越来越大。由于国家开始对环境有高度的重视,各个城市的绿化正在不断的进行各方面的改善,并准备朝着生态城市的目标发展,因此,城市的园林绿化用水量正在不断加大。在十五规划中,上海根据当前的绿化发展。此绿化规划中,到2015年,计划绿化覆盖率达到48%以上。实现十年内我国绝大部分大中城市,实现绿色城市规划,实现居民出门每500m就有一个公共的绿色带。

从以上的各种统计中,可以得出园林绿化用水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有必要将这部分用回用水代替,以此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现状。

1.4浇洒道路用水量

城市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设施。需要对其进行公路的维护和修理,来保证公路可以正常使用。每个地方的公路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比如城市的自然环境、空气质量、公路的主要用途等等。城市道路用水量极大,并且城市道路用水水质要求不高,通过污水回收加以处理即可用满足城市道路用水的水质要求,因此,浇洒道路用水,具有很大的回用水市场潜力。

1.5洗车用水量

国家在对用水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了汽车用水量的标准用水量。当前汽车市场越来越繁荣,由于人们购买力的增强,很多人都拥有汽车。单从洗车用水水质分析,可以具有不同,根据车辆的通途,城市道路面等,选择的冲洗方式和水质要求也具有区别。

根据以上的这些分析,在城市各个方面的用水,很多对水质都是没有要求的。比如冲洗道路用水、洗车用水、园林绿化用水等等。这些对水质没有要求的用水量占到总的用水量的一半。而城市中往往将水质比较好的用水,用于这些方面,这就对水资源形成了浪费。因为这些水可以用费水来代替,或者对视进行二次循环利用。为了充分节省水资源,可以将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后进行第二次利用,用于城市景观用水具有巨大的可行性。城市景观用水量极大,建立城市污水回收系统,对节约城市用水具有重大的意义。

2城市污水回用系统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2.1从城市规划方面

在城市的规划方面,由于规划的科学性,城市区域的功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进而使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得到最大效用的发挥。并且,在城市的建筑方面,因为地域的不同,因此,市内的各种建筑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位于北京市的中心,用地面积达103.76ha,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商业和办公。其地理位置向西毗邻二环,向东延伸到太平桥大街。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规划区的建筑物基本都属于高层建筑,如写字楼,酒店等等,这使得这些区域的水资源水质要求相似,因此这些区域用水统一处理水资源具有可行性。

2.2 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中,和污水处理这一方面的专业技术两者,我们建议在考虑污水的回收利用的同时,还应将城市的各个区域功能因素考虑进去。这样制定一个新兴的污水处理方案。既可以是水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使用,不会造成浪费,同时也可以减少城市在水资源方面的投资成本,这样污水工程才能很好地应用于城市的各种事项。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污水回收工程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经济效益问题,并且存在这明显的规模效益因素,污水处理设施的单位投资与单位运行成本均是随着处理水量的增大而降低。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推行节能减排,寻求和探索低碳、环境友好的建设模式,也将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在2010年9月20日召开的会上透露:目前我国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30%,抓好建筑节能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据有关数据显示:低碳经济40%的份额可以通过节能的方法,作为对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大的建筑业的节能是最有潜力的。

一、我国传统建筑业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属于高能耗和高环境污染的行业之一。据统计,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社会总能耗的50%,产生的污染物约占总量的34%,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42%。具体情况如下:

1.传统建筑业的资源消耗情况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建筑业对于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建筑所需的几大资源如土地、钢材、水泥、墙砖等材料都是高资源消耗的产品。目前我国建筑采用最多的主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1平方米房屋所需消耗的几大资源情况如表1。

按照我国当前每年房屋竣工面积20亿平方米来计算的话,每年需增加的资源投入如表2。

其中消耗的钢材约占全国钢产量的50%,而这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是惊人,约消耗6亿吨标准煤,占据全社会终端能耗的30%。

2.传统建筑业的环境污染情况

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以上,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据统计,我国每新建1平方米的房屋(包括从材料生产与建筑、使用期间能耗、维护与更新、拆除和重新利用的全过程)就要排放约0.8吨的二氧化碳[1],如按照我国每年房屋竣工面积20亿平方米来计算的话,相当于每年会增加碳排放16亿吨。整个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几乎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

由此可见,传统建筑业的发展是以大量的吞噬资源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而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它标志着我国各生产部门必须转变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筑业作为一个规模大、能耗高、污染重、相关产业链广、寿命周期长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和空间。建筑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行绿色建筑是势在必行。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绿色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差异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传统建筑是相对于绿色建筑而言的,传统建筑是指用泥土、砖、混凝土、瓦、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砌成的、封闭的、通风效果差、保温隔热性能低、污染严重的建筑。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存在如下差异:

1.两者注重的时间周期不一致。绿色建筑是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建筑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维修以及改造和拆迁)出发,将建筑的前期成本与运行成本结合起来考虑,力求使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降至最低。而传统建筑一般只考虑建筑的前期成本,而很少考虑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行成本,结果造成建筑的总成本居高不下。

2.两者的耗能情况不一样。由于传统建筑为了降低建筑的前期成本而采用保温隔热性较差的建材与低端的技术,结果造成耗能非常大。而绿色建筑讲求广泛使用环保建材、绿色新技术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其能耗与传统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十分之七以上[2]。

3.两者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不同。绿色建筑在设计师非常注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交通状况、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相关因素,使建筑和谐地融入环境中。而传统建筑的设计一般是封闭、通风不畅的,室内的环境差。

4.两者考虑的主体效益不同。绿色建筑立足于整个社会角度层面,将建筑物看成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复合体,统筹考虑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而传统建筑一般只考虑建筑自身的经济效益,甚至有的时候不惜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来达到自身的经济效益。

5.绿色建筑非常注重人的因素,其设计目标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健康、实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而传统建筑很少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可见,目前的能耗高、污染重的建筑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开发路线。开发绿色建筑之路就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开发绿色建筑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却一直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效益界定不清楚,人们只看到了绿色建筑显性的、内生的可量化的成本,而忽略了其带给社会、环境及消费者的外在的,隐性的不可量化的效益[3]。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建筑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分析。

1.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一直到建筑拆除的整个过程所消耗的总费用。包括前期的初始成本(如土地成本、前期规费、工程成本、开发间接费用等)与后期运营成本(如日常运营费用、维修保养费用、更新重置费用等)。

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来看,绿色建筑的总成本Ct是由建筑的初始成本Cs和后期运营成本Co构成的,即总成本Ct=Cs+Co。绿色建筑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就是通过科学的分析确定绿色建筑在一个适当的技术功能水平下,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即寻求各种绿色建筑技术、环保建材等与投资成本的最佳契合点P[4],例如:在为绿色建筑提供电力照明情况中,可以采用风力发电技术也可以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但究竟是采用它们中的哪种绿色技术呢?这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两种技术的投资成本与它们各自的发电量(技术功能)之后,再确定哪种技术是更加经济可行的。如图1:

图1 绿色建筑成本与建筑技术功能关系图

图1揭示了绿色建筑成本与建筑技术功能的变化关系:随着绿色建筑的技术功能的提高,建筑的初始成本会增加,后期运营成本会降低;反之,随着建筑的技术功能降低,其初始成本降低后期运营成本增加。

2.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效益

从绿色建筑的涵义来看,绿色建筑的效益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5]。

(1)环境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强调采用较环保的建材与减少污染、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等措施,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了建筑物理环境以及周边环境,即产生了减少污染的环境效益和生态保护效益。

(2)经济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强调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节水、节材、节能(“四节”),所以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四节”及减少运营管理成本等方面。

(3)社会效益。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采取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措施能减轻所在地市政公用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的处理负荷,并使居住健康和舒适性要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即产生了市政公用设施减负效益与居住健康和舒适性效益等社会效益[6]。

3.开发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分析

据统计,和传统的设计、建造技术和手段相比,对同一建筑物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造技术和手段,其平均增加额外成本约为总投资的2%,初始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10%[7]。设绿色建筑成本为Cg,传统建筑成本为Ct,用ΔC=Cg-Ct表示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的增量成本;绿色建筑每年产生的环境效益为Eg,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环境效益为Et,用ΔE=Eg-Et表示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环境效益;同理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经济效益为ΔF=Fg-Ft;绿色建筑相对传统建筑每年产生的增量社会效益为ΔS=Sg-St。将这些成本和效益按一定的利率i折现到基准年,即净现值NPV:

NPV= -ΔC

一栋建筑是采用绿色建筑方式还是采用传统建筑方式是属于互斥方案,所以当NPV≥0时,说明采用绿色建筑方案可行;NPV<0时,说明采用绿色建筑方案不可行。

四、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开发的对策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市场机制还未成熟,如果仅由市场来决定绿色建筑的供给与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多方面来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

1.加大绿色建筑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可以在一些发达城市开展绿色建筑的试点工程。并通过加强监督使这些试点城市的绿色建筑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来开发。通过这些试点工程的良好效果来达到推广绿色建筑的开发。

其次是为开发绿色建筑的各相关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市场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政府可以为绿色建筑设立专项基金,为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提供资金补贴;二是减免税收;三是放宽贷款金额和降低贷款利息。

2.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如评价指标不够具体,定性指标偏多、定量指标偏少等等。如果不及时改正这些不足的地方,势必会造成评价结果使人难以信服,最终会模糊了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这将给伪绿色建筑提供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必须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这一点可以参照外国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如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英国的BREEAM体系等等。

3.规范绿色建筑市场

由于绿色建筑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绿色建筑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而借“绿色”之名的伪绿色建筑却很泛滥,为了防止开发商滥用“绿色建筑”的标签来达到提高房价的目的,政府必须规范绿色建筑市场。政府应当加强对绿色建筑市场的监督,抬高绿色建筑认证准入条件和标准,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来保障绿色建筑市场的健康有序进行。

4.加大宣传绿色建筑的力度

篇4

随着人类追求经济发展,人类日益增长的住宅建造需求与地球各种资源的逐渐枯竭形成鲜明对比。在我国,住宅能源消耗比重增加,因此,怎么做到有效科学规划资源,实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这一基本国策,是中央政府及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建筑能耗现状与建筑节能可行性分析

1、建筑能耗在我国的现状

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我国2015年的建筑能耗占到了总能源消耗的33.6%,[1]不过随着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提出,节约能源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大量污染和矿物能源消耗方面,对新的节能措施不了解,对建筑节能的意识淡薄,同时建筑节能需要全能的技术人才。

2、建筑节能的可行性分析

从经济上来讲,例如上海市建设的某生态办公示范楼,由于采用了太阳能发电、再生能源等生态技术,该节能建筑初期成本增加了256.2万元,但是在投入使用后,建筑节能达到了68.7%,该建筑项同全寿命周期投资增额净现值为90.19万元。[2]这个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建筑节能的巨大收益。

从科技上来讲,例如一栋有太阳能技术的大楼能节约一般建筑取暖能源消耗的30%以上。[3]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节能科技,如Low-E玻璃等。

从生态上来讲,标准的节能建筑的节约能效是50%,如果是公共建筑每年每平方米可以节约30公斤标准煤,如果使用由建渣回收利用的绿色混凝土,那么水泥的用量可以减少60%。[4]

二、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分析

据有关机构统计:城市中30%的用地被用于住宅建设,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为住宅耗能,我国政府将建筑节能纳入规划,提出“2020年建筑节能远景规划目标”和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5]

1、建筑节能当下的应用

常规建筑能源暖通空调的能耗占建筑能耗30%~50%左右,随着人均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大,暖通空调系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这势必会使能源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节能方面,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应用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土壤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及水源热泵等新型技术。[6]

2、建筑节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筑节能在我国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潜力十分巨大,节能之路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直接、最廉价且有效的一条途径,它可以改善人类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程序。[7]

在建筑物地址的选择上,优先考虑向阳性、避风性较好的地区。同时,对于容积率的大小,应该坚持适宜的原则,保证建筑内绿化面积符合相关的标准。[8]另外,建筑物内绿化充分,可有效地调节建筑物内的气候。

建筑物材料的使用应当坚持节能、环保的原则,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在未来,随着我国在生物分子学及化学分子学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将会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我国的节能部署相对西方国家推行较晚,从1986年,颁布实施了第一部旨在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行业法规到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到现在不过也才短短十几年,因此,我国的整个建筑节能法制体系和实施部署及实施细则,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1、绿色建筑节能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建设的能源利用效率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建设成本高,建筑节能需要实质性的经济激励资金支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思想的组织管理方面,建设参与各方的节能意识淡薄,国民未能意识到建筑技能给我们带来的经济益处,建筑从业人员在建造过程中也未培养该意识。

中国目前的费用结构,无法实际贴切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并在同一时间导致严重浪费能源取暖的用户没有节能减费的主动意识。我国现阶段的施工在节能技术方面所做的研发和推广仍然不是很乐观,这些阻碍多数来自于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同时,我国对再生能源、环保型材料的使用并不普遍,而建筑施工过程中,污染物的处理措施也并不完善。

2、绿色建筑节能发展面临问题的解决方式

(1)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国情及建筑节能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我国关于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的经济鼓励政策。还需要国家在起步阶段给予资助,提高开发商的积极性;建立处罚机制,使一部份高污染高耗能的建筑不能通过。

(2)培养国民的节能意识,鼓励节能技术创新。通过节能建筑设计逐步实现系统化建设,提高员工意识,高校的合作规范体系化,并鼓励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及创新,予以相应的鼓励奖励政策。同时需要开发商与政府大力宣传,要让老百姓切实体验过它的好处才能对其有正确的认识。

(3)可再生能源及绿色建材推广。绿色水泥、绿色砖等造价的,可回收的建材已经悄无声息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更广泛的利用这些资源,并加入新型能源来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水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也尤为重要,雨水、废水要更有效力的回收,从而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4)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新建筑要节能化,集中供暖解决的人们取暖问题,但是能源消耗却高于一般建筑,目前城镇集中供暖的建筑约有40亿平方米,每年取暖用煤达到5200万吨,一旦改造完成将节约大量资源并且能减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6]这是我国建筑节能改造的重^戏。

四、结语

建筑节能涉及建筑各门相关学科的许多方面,是一项集管理、技术、材料等于一体的项目,同时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息息相关。为了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在涉及到他们在工作的各个方面时,需要让双方之间的合作能够全面、有效地参与在涉及到他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建筑节能案例的经验及节能技术,进行相应的创新,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节能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晓旭.建筑节能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探索[J].理念,2010(11)70-71.

[2] 张泽平,王鹏举,孙继红.浅谈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140-141.

[3] 龙惟定.试论建筑节能的科学发展观[J].建筑科学,2007(2)15-21.

[4] 李妍.谈建筑节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J].建筑论坛,2006.128.1-2.

[5] 王D,李臻舒.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9)81-82.

[6] 宋虎存.浅谈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建筑[A].山西建筑,2007(6)247-248.

[7] 和海波.探讨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02-205.

篇5

一、再生骨料应用于混凝土的生态环境可行性分析:

1、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2014年西咸新区正式成为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西安发展进入快车道,城市化规模发展非常快,城区面积迅速扩大,预拌混凝土需求量急剧增加,势必对砂石等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西安地区砂及卵石石主要来自于周边黑河、渭河、灞河及沣河,碎石主要开采于北部泾阳富平及南部秦岭,但是开山破石、河道开采砂石受到生态环境影响,资源越来越紧缺,而预拌混凝土所使用的砂石骨料又严重依赖城市周边生产提供,砂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西安城市规模的扩大及旧城拆除势必带来大量的建筑垃圾,为生产再生骨料提供了有利条件,再生骨料混凝土是将废弃混凝土、砌体结构经过清洗、破碎、分级和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得到的再生骨料作为部分或全部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再生骨料既解决了废弃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避免废弃建筑垃圾堆放产生的环境污染,又能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减少砂石等资源的开采量,是解决目前资源严重缺乏的有效途径。

因此,再生骨料混凝土是一种资源能源消耗小,对环境破坏小、污染小、循环再生利用率高的绿色砼,是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再生骨料应用于混凝土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及技术能力的提高,原来的废料如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煤矸石、硅灰等工业废渣不但可替代水泥、节约生产能耗、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赋予混凝土许多优良的特性。从社会利用工业废料的发展阶段来看,在利用再生骨料方面,同样需要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1、一是要研究出一套经济适用、能耗低、相对环保的加工方法。

为保证再生骨料的产品质量及产量,再生骨料的生产必须采用专门的破碎机械设备,提高再生骨料的工业化生产,现在这种设备已在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广泛使用,并且已在西安地区进行工程拆除现场再生骨料生产试验,有可靠的生产能力做保障。

2、二是所生产的再生骨料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骨料的粒径及基本性能满足再生骨料标准要求,目前破碎混凝土及砌体经过筛分、清洗、分级后颗粒级配、含泥量等主要指标完全满足标准要求,从材料本身性能上为应用提供了依据。

3、三是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再生骨料在混凝土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保证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满足混凝土的使用要求,尤其是预拌混凝土必须解决施工性能波动即坍落度损失带来的施工性能变差问题。目前随着混凝土技术的进步,专业的混凝土生产单位试验手段齐全,技术能力先进,通过不同骨料的复掺、掺合料及外加剂的复合使用,已有能力配制生产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尤其在预拌混凝土和易性控制,可泵性方面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使用方法,从根本上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打开了最后一道技术大门。

三、再生骨料应用于混凝土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再生骨料能否推广应用,除了生态环境及技术方面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经济上是否切实降低了混凝土材料成本,这是是用户最主要的要求,如果成本高于自然开采砂石,应用则不可能大量推广,从经济可行性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到再生骨料的应用。

1、必须保证应用再生骨料生产的混凝土比使用自然砂石生产的混凝土材料成本有明显降低,使用单位才有可能去研发推广应用,因此对再生骨料的成本应该进行严格控制,应该将废料环保费用考虑其中以降低骨料成本。

2、再生骨料成本比较稳定,不受政府自然资源限制开采,超载运输等因素影响,因此再生骨料在自然资源紧缺价高的地区可明显降低骨料的价格,也可以降低砼的综合材料成本,西安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周边开采砂石越来越困难,成本越来越高,为推广应用再生骨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3、国家及陕西省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都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给予免征增值税政策的优惠,同时再生骨料成本应该由当地政府将收取的资源开采、环境保护费用、城市垃圾处理费用对再生骨料生产进行补贴,降低成本,使再生骨料混凝土在效益方面有推广的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经济可行性是一个综合因素,需要对许多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出台具体政策去支持,以期达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四、实际推广应用情况总结:

我公司在今年对再生骨料的应用于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主要针对技术可行性及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现将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 再生骨料的破碎、筛分后的颗粒级配、微粉含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指标、表观密度及空隙率、均能满足标准GB/T25176-2010、GB/T25177-2010标准要求,其主要指标如下:

2. 受破碎砼骨料、破碎砌体骨料及破碎不同等级砼骨料影响,再生骨料的某些性能如压碎指标、表观密度、吸水率等指标波动较大。

3. 再生骨料破碎后在杂质如废纸、木屑、草根等分选方面还有待提高,杂物含量较大明显降低了再生骨料的综合性能及推广应用难度。

4. Ⅱ类及以上性能再生粗骨料在预拌混凝土应用方面,力学性能C40及以下等级混凝土采用复掺再生粗骨料可以生产出满足要求的泵送混凝土,对C30-C40宜采用与自然骨料复掺,掺量控制在30%以内时对强度影响不大,掺量过高时强度有明显的下降,对较低等级混凝土可增大掺量,但是也必须通过调整胶凝材料及外加剂用量来保证力学及施工性能;再生细骨料因破碎过程影响,骨料的压碎指标及需水量都较大,高等级混凝土掺加后性能波动较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际应用中未使用。由于再生骨料掺加后对有耐久性影响很大,因此有耐久性影要求的混凝土不宜掺加再生骨料或降低掺量后使用,对坍落度损失及可泵性能影响方面,主要还是再生骨料吸水率的影响因素,砼破碎生产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明显大于砌体破碎生产的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应通过工程试验掌握和易性变化情况,必须保证足量的外加剂用量并适当的考虑增加出厂坍落度,同时配合比设计时吸水率大的再生骨料含量尽量低一些。

部分工程应用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如下:

5. 再生骨料混凝土材料成本方面,目前以购买试生产的再生骨料进行分析,降低成本有限,但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如果自行生产再生骨料,同时降低一定的垃圾清运费用,争取一定的环保补贴费用可以明显降低再生骨料的生产成本,将有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并且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五、结论:

1. 在预拌混凝土推广应用再生骨料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及一定的经济效益。

2. 在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方面还需要有施工方的理解一支持,以便使应用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

3. 目前西安市场生产的再生骨料可以推广应用在C40及以下等级混凝土之中,可以复掺也可以单掺,复掺效果优于单掺。对大量应用的C30~C40之间泵送砼,掺量宜控制在30%以内,且宜使用以砼破碎的骨料,对使用吸水率大,容重很小的再生骨料,必须考虑混凝土施工性能变化较大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措施及实践经验做保障。

4. 目前设备技术生产的再生骨料性能可以满足GB/T25177-2010、GB/T25176-2010要求。

篇6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2-

1.可持续农宅背景

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新型农宅建设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美景不仅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我们还应该充分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建构一个全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的农宅。

2.可持续设计说明

“农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几千年来不断地衍生变化,它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其的影响。在不同的年月、不同的地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维持地区级以及地球等级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通过建筑的使用寿命,能够谋求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抑制有害物质排放,使之与其地区的气候、传统、文化以及周边环境之间渐渐调和,以便将来适度地维持或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本方案设计在考虑农宅的使用功能和造型的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现今节能、可持续利用等现实的问题。通过对于宁夏农村的实地调研,在设计中提出了农宅设计的生长性、适建性、地域性和节能性这四种设计原则,把握建筑的构成元素,建构与新时展相契合、衍生发展的可持续、快捷式的宁夏钢木结构农宅。

3.建设可持续农宅依据(意义及现状分析)

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中,新型农宅建设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针对宁夏部分村庄农宅的居住环境所进行地实地调研、踏勘、访谈等前期工作,宁夏现有农宅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污染严重;抗震性差;缺少节能意识;不可再生;缺乏地域建筑风格特征。

结合以上问题,结合共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趋势、本地农民经济状况和不断提高的居住要求。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当代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建构一个全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农宅模式。

4.项目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和可行性分析:

项目实施方案:从宁夏农宅的生长性、适建性、地域性、节能性等方面着手分析,选择钢木结构的支撑模式进行建筑方案的设计与调整,为进行节能技术的引入和地方环保材料的应用。可行性分析:本项目前期已针对宁夏农宅进行了一定的踏勘调研工作,并收集了大量的宁夏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规划项目和农宅设计方案,以阅读的资料和调研数据储备完成本项目的研究。

5.可持续农宅设计立意

5.1生长性

农村的实际情况比较多样,每家每户的组成人数不同,经济收入也各有差别。也许一户仅仅是夫妻俩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俩有了孩子、老人也需被人照顾,这家的人口在增长,宅子也需生长。也许一家现今的生活条件还不很宽裕,但是政策的扶持、勤劳的双手会使得这家的条件越来越好,原来的一间房已不能满足需要了,宅子也需生长。在即定的宅基地中,建筑师应该如何去考虑农宅的“生长性”呢?所以在四维空间动态发展下,我们可以使我们的宅子在不同的阶段一步一步地“生长”起来。

5.2快建性和再利用性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经济状况与生态环境应予以综合考虑。如何提高农宅的建设效率,缩短建设周期,衡量多方问题以节约建设成本,降低生态环境负荷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宅的建造效率,把各种生态技术设计手法进行整合,考虑农宅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为使用者提供人文关怀。 农宅是由钢木结构框架加装配式墙体围合形成。建筑“骨架”采用可以循环利用的钢结构,建筑“表皮”针对不同功能,设计不同的模块。使用者可根据使用性质,基地环境以及资金、状对模块进行组合、拆除、维护、更新。

5.3地域性

通过对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大塘村的实地调研,我们挖掘出两种具有宁夏特色的农宅原型。如何承载地域文化,如何衍生传统建筑元素,是当代建筑师不应忽视的重要课题。

5.3.1斜坡顶――高坡风情

结合地域双坡农宅原型,穿插传统木构建筑构件“椽”的元素,选用当地农民喜爱的颜色与图案,衍生出传统与现代并举的高坡风情农宅。

5.3.2平屋顶――回园风情

适用的平坡原型,抽取回族特有的圆拱形状与色调,巧妙利用穿插构件“椽“所形成的立面阴影,营造回民喜爱的月牙变幻图案,衍生出充满回族文化特色的田园风情农宅。

5.4节能性

在设计理念与设计技术当中,要充分考虑农宅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中融入绿色和生长的概念。在技术策略中采用主被动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水处理系统、沼气利用等多项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可采用如下解决方案:

5.4.1太阳能集热器+保温蓄热墙体

一期:建设预留埋件,简单处理。二期:建设安装太阳能设施。(1)在厨房与卫生间设计上充分利用上部屋顶处的太阳能集热器,提供农宅家居生活用热水的能源。(2)南向外墙外覆盖太阳能集热玻璃板形成较为经济的保温蓄热墙,为冬季采暖节约能源,并可满足冬暖夏凉的住居需要。

5.4.2中水处理+沼气回收

一期:只进行简单处理,经过毛发集结器后直接通入中水回收水池。二期:工程再进行深度处理。(1)通过中水处理回收农宅生活洗漱和清洁用废水。(2)利用圬泥堆肥生成的沼气维持制造农业用肥所需的反应热能。

参考文献

[1]朱昌廉.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吴建伟.中国清真寺综览[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6]彰国社(日).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3――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7

1区域社区内部空间现状及设计改造的必要性

城市区域社区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区域集中性代表,其外部占地规模、室外周边环境,内部空间功能组织完善与提升,对开展社会互动活动,解决区域地块社区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部分社区内部空间尺度局促,设备、家具陈旧老化,办公功能单一等问题,从而不能快速适应于现代化区域社区内部空间使用的整体性、高效性要求。

2区域社区室内设计改造可行性分析依据

针对不同区域社区的自身特点,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其可行性分析依据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现场实践勘测调研;(2)项目委托书;(3)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原始图纸文件;(4)各专业工程的设计规范标准;(5)项目投资估算等。

3区域社区室内设计改造可行性设计方案

3.1总体性设计原则

区域社区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过程应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功能合理、形式美观、空间明快、经济适用并具有一定前瞻性及扩展性,“以人为本,物尽其用”,设计理念应具有实际的操作性,便于日后施工及维护保养,在预定的投资造价范围内,通过设计手法的巧妙运用,空间多元组合达到良好的实用、高效的综合效果。

3.2室内功能的需求分析

从内部使用功能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社区的区域分布特点,并结合自身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内部功能的有效扩增与简化,其室内功能基本涵盖如下几个部分:(1)智能化服务中心(开放式公共办公区);(2)接待室;(3)各类办公室;(4)青少年科技家园;(5)多功能区;(6)教室(培训空间);(7)老年人活动室;(8)残疾人活动中心;(9)工会之家;(10)母婴关爱区;(11)档案室;(12)简餐厨房;(13)公共卫生间;(14)预留扩展房间等功能模块区域。

3.3室内空间组合

平面规划需结合各空间特性要求,对室内原有布局结合自身使用要求进行重新规划,优化改善不合理的空间部位。天花作为照明、空调、消防、弱电等设备密集集中的区域,并根据现场实际的陈旧破损情况采用局部翻新与区域翻新相结合的方式,天花内部各系统应根据现有空间布局按标准规范做相应调整,终端的风口、排烟口、疏散标识、喷洒头、烟感头、灯具的点位等均应结合天花的整体设计改造方案优化其原有布局,保证天花造型、灯位、设备及消防终端的整齐、美观。

3.4装饰建材选用及工艺要求

在满足使用者的具体功能需求、主体结构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对建筑内部空间各个界面材料进行合理选配,墙面、地面及棚面原有材料在投资预算范围内局部或整体性进行面层翻新,其构造要求需达到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的强度及刚度要求等,材料间、材料与主体间的连接应安全可靠,材料选用应经济、环保、防火、耐用,并达到室内改造设计的预期效果,局部特殊空间还应满足隔音、吸音、防滑、防撞等功能要求,同时结合各城市地域性的历史文脉及文化特色,融合建筑自身风格特点,内外风格协调一致,结合材料自身质感运用设计手法营造出现代、开放、高效、极具亲和力的便民交流、办事服务空间。

3.5视觉导视系统

视觉导视系统分为静态导视系统和动态导视系统,其类型选择、空间位置、使用数量及材质运用都会对日常办公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改造设计力求达到导视布点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确的系统要求。

3.6灯光设计

根据建筑自身的采光情况及地理朝向,结合自身的办公特性,综合考虑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对天花照明及局部墙体照明进行系统性设计,不论在灯具种类的选择、布点数量、照度、位置分布、灯路控制方式的考察上,均应达到公共开放式区域、封闭式区域的照度及防眩要求。

3.7声学、色彩系统

(1)声学: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界面区域如:建筑外窗的更换,空间与空间的垂直隔墙、入户门的选用,天棚、墙面声音反射集中区域的材料选择、通风管道的外层包裹材料,应综合考虑采用隔音性能好、隔热、保温、吸声效果佳的专业声学材料,即美观又降噪。

(2)色彩:空间特性的不同其色彩的使用存在截然的区分,其空间色彩分布主要集中在室内装饰建材材质的颜色与纹理上、家具材质的颜色、陈设绿植三个组成部分,空间色彩的营造需结合实际使用者的需求、办公特性、地域性特点等综合因素并结合色彩心理学突出视线线索和空间感受。

3.8家具、陈设及绿化

(1)室内家具可基本概括为固定式家具和移动式家具两大类,不同类型的家具应环保、美观,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并且强调使用上的安全性结合使用群体的特性,家具的结构构造、尺寸、材质应满足人体工学原理、舒适美观、方便耐用的要求,家具细部的阳角处需进行导圆化处理,防碰防撞,其配套的五金件的选用也应牢固耐用,避免由于身体的不经意接触而产生划伤的发生。(2)陈设与绿化:社区内部空间的陈设如:墙面展板、海报应充分体现办公系统的特质,高效、简洁,并营造出便民、亲民的整体氛围,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在公共区域局部视线范围内布置适宜的绿化生态的植物小景,改善室内空间区域小气候、吸附有害气体,焕发出室内勃勃生机,并且也起到柔化室内人工环境,调节内部空间人群的心理功能。

3.9无障碍设计

公共卫生间内需设置残疾人独立厕位及相关配套的扶手、五金配件、残疾人进出无障碍坡道等,并且在残疾人活动的空间也应配套相应的保护措施便于残疾人日常使用,在楼梯及有高差的部位也需考虑设有起止步盲人指示,在设计细节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3.10智能化系统设计

强弱电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内外网设计:应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结合室内改造设计,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内网、外网、设备网三套独立系统,保障办公网络及信息安全。插座端口预留应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在原设计基础上根据现场点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设计改造议案和使用者的需求,酌情增减点位,已经确定的点位也应结合室内家具的实际布局调整到与工位对应的位置,所有线路应能保证为隐蔽埋设。

3.11环保节能

内部空间的改造各界面应选用对人体无害的装修材料,在保证人们生命健康的前提下,融入绿色向上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内部环境、室内空间与人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绿色健康的空间评定标准。要考虑节约人力资源,降低室内改造后期可能发生的维护成本,降低能源损耗。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绿色能源的政策、指令、规定及有关标准措施,合理利用能源,降低能耗,最大限度的降低空间内部改造的投入成本,同时改造设计中应注明所采用的主要建筑装饰材料,应满足《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要求,其中的大类建材应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规定选择并达到国家标准,如:细木工板、墙面装饰板、油漆、乳胶漆、塑胶地材、矿棉板、砖、理石等,以满足空气环保质量要求。

3.12相关各专业的协调配合

在室内空间改造的设计过程中如遇与其它相关专业协同配合时,应综合考虑现场实际的工序安排及各设计专业的技术协调,统筹多层次的推进整体项目进度。

4结语

区域社区室内空间改造需根据城市各区域地块的特性和实际现状、预算成本等多因素条件深入浅出的多角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多维度、多层次、综合开放性的空间设计体系,为此,本文虽仅从室内空间改造的设计角度去浅谈其设计改造的可行性,但通过在此节点上多方面、多角度的系统梳理、分析及不断的落实,发现并带动整个区域社区全方位综合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J].建筑创作,2002(11).

[3]朱会平.家具与室内设计[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李远成.室内装饰设计的理论及时间[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3).

[5]韩冬青.建筑形态建构方式的比较和探索[J].新建筑,1994(3).

[6]刘芳,苗阳.建筑空间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7]孙佳成.室内环境设计与手绘表现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美〕弗郎西斯•D.K.钦著,邹德侬,方千里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0]张世礼.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研究散记[J].中国室内,2001(3).

篇8

在实际工作中,设计阶段往往是不被重视的环节,相关管理人员主要将重心放在建设阶段,忽略了设计阶段对绿色建筑形成的重要性,影响了建筑项目的按期完成。在设计阶段中,相关工作人员主要以技术设计及经济控制作为重点。技术设计在设计阶段中显得尤其重要,不仅对工程项目的工艺、构造及装置等多个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对工程项目完成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决策阶段是根据决策的内容将绿色建筑中所需要的投资项目逐一列举出来,为建设项目的科学投资提供可靠稳定的技术经济指标。相关工作人员在决策阶段主要负责对绿色建筑进行策划,从技术及经济方面对绿色建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确定是否做出投资决策,决策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完成对绿色建筑的投资估算。对绿色建筑整个项目工程来说,投资估算环节非常重要,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对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直接影响新建的绿色建筑是否达标。

1.2运营和维护阶段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在构建阶段所花费的资金要高得多,但是在项目投入使用的阶段其发挥的作用及所体现的效益比传统建筑的要明显得多。工作人员应该在保障项目工程质量及安全的前提下,制定较好的运营计划,从而控制项目运营维护阶段的资金投入量,构建良好的环境,实现绿色建筑价值的最大化。

2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分析

2.1绿色建筑效益指标分析

2.1.1绿色建筑效益指标量化的研究很多专家对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量化分析局限于在评价指标方面,在采取多种指标度量措施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各种性质及计量的指标效果不明显,以致到最后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不够严谨。经采用多层次的分析法将指标的权重确认后再采用专家的打分措施对绿色建筑效益指标开展量化,能实现对绿色建筑经济开展客观的评价。

2.1.2绿色建筑效益指标设置内容分析绿色建筑与环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重要指标。绿色建筑对环境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从环境效益方面来看,绿色建筑所体现的环境效益比传统建筑要高得多,项目工程的成本节约主要是指从能源及运营管理方面入手,所以也可以将其纳为绿色建筑形成的经济效益。此外,绿色建筑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及其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是为人类提高舒适、良好的环境。绿色建筑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个人舒适度等多个效益指标,这些指标对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一个效益指标都不可或缺。

2.2绿色建筑费用指标分析

同样的工程项目,采用传统建筑方法与绿色建筑方法会取得不一样的效益,在项目的建设阶段,绿色建筑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会比传统建筑的成本高处很多,但是在项目运行维护阶段,绿色建筑所需成本较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主要是指从工程项目施工初期的工程造价及施工全寿命周期中运营与维维护所需要花费的资金,因此在建筑全寿命周期所采用的资金费用中较多。一般建筑物都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为了确保建筑生命周期费用计算的准确性,应该采用资金时间价值理论进行科学计算。

2.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设置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进行评价时所需要的参考的指标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效益指标、技术指标等多方面指标,这些指标综合形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大多数评价指标都是针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从其技术与功能方面进行评价,但也为绿色建筑的科学合理评价奠定了基础。根据建筑物的能源使用及功能可以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外环境的经济评价、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我国对工程的评价主要以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这两大内容为主,将其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

2.4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指标

由于效益费用的内容和性质不尽相同,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故把方案的费用和效益先实施无量纲化处理。利用式(1)进行方案费用的无纲化处理,利用式(2)进行方案效益的无纲化处理,利用式(3)进行方案的效益费用分析。根据式(3)的计算结果,方案效益费用系数比大者也即为最优方案。笔者依据多年的实践从业经验,总结出绿色建筑方案的效益费用系数比总是大于普通建筑方案的效益费用系数比,所以在建筑方案选定中,如果费用许可,笔者往往更倾向于推荐绿色建筑方案。

篇9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各高校招生和办学规模剧增,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及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原有校区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紧张,难以为学校大规模的扩建提供足量的建设用地,由此涌现了大量新校区建设项目,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为项目审批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本文基于地处西北地区某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就该类项目环评中污染源识别、工作专题设置以及环评应关注的其他重点问题做初步探讨。

1.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特点

新建大学校区建设项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项目建设内容是以教学楼、学生公寓为主的综合性小区,其规模虽大,但无特殊污染物,主要污染源为采暖废气、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等,和住宅小区项目有些类似;二是项目对自身生态环境要求较高,从建设“绿色校园”和“人文校园”的观点出发,要求一定的生态满意度;三是项目既是影响周围环境的污染源,项目自身又属于社会关注敏感点,存在外界环境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四是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属于高等教育基地,校区设计应充分体现节能、节水以及垃圾分类收集等循环经济理念。

2.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污染源识别

项目建设期主要产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与振动污染,施工期废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尾气排放,施工人员生活燃煤废气,地基开挖、建材运输等施工作业时产生的道路扬尘等。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生产废水。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施工产生的废弃土石方等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另外,施工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车辆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和振动。

项目建成营运期一般主要产生废气、废水、生活垃圾和噪声污染。废气主要为采暖锅炉烟气、食堂烹饪油烟以及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恶臭气体。废水主要为学生区、教工区生活污水、食堂餐饮含油污水、实验楼实验废水以及锅炉房废水等。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锅炉房燃煤炉渣、污水处理站污泥以及实验室产生的废液(渣)。噪声主要来源于锅炉房鼓、引风机、泵房内加压泵类噪声和人流活动噪声。对于设有化学、物理、生物、电磁等实验室的学校,还相应有化学实验室通风废气、生物废渣、电磁辐射等相应的污染物产生源。

3.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内容及章节设置

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和章节设置,即总论、区域环境现状、工程分析、环保措施及污染防治对策、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总量控制、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公众参与、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论与建议等。

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状况不同,该类项目环评还需设置拟选校址可行性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水土保持等章节。

4.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环评关注的重点

4.1区域环境现状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除包括一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噪声、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内容外,还应增加评价区污染源和项目建设场地环境背景状况调查,应关注交通噪声和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源,进行项目用地原有属性调查,对于原属于工业用地的情况,应重点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4.2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应包含建设项目概况、项目建设地点及建设场地描述,校区建设内容及规模,人员测算,校区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校区公用设施规划,环保治理措施等工程内容以及污染源产生与排放分析。

由于校区类建设项目多位于大中城市市区或市郊区域,其校区公用设施规划中,环评中要特别关注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或政府有关管理规定和清洁能源政策,项目供暖方式选择应尽量采用清洁能源和区域集中供热,应符合当地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对于地处集中供热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单独配建燃煤锅炉房。对于地处西北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建设项目,应优先选用城市供水水源和地表水水源,不用或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水源必须为开采地下水源的项目,需开展水资源论证,取水应符合当地的水资源利用规划。

校区类建设项目大多可以依托城市集中供热、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公用基础设施,评价应对项目依托公用基础设施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需具体了解所依托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状况,确保依托设施在规模、处理方法、建设时序以及接纳条件上能够满足项目依托需要。

对于地处西北缺水地区的项目,应特别注意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在工程分析中应体现节水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水资源利用和节水措施,严格限制项目自行取用地下水,控制项目水资源消耗,增加水的循环利用率。针对项目用水主要是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的性质,应将生活污水作为二次水源,经过适当处理后作为绿化、冲厕等杂用水。

以我们开展西北某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该新校区位于西部某省干旱地区,校区总占地面积20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78120m2,远期规划容纳大学教育阶段4个年级,学生规模为1.4万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未考虑中水回用措施,每天需消耗新鲜水3500m3,该区域供水为地下水,项目水资源的大量消耗,无疑加剧了该区域水资源的短缺。在本次环评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建议将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T 48—1999)要求的中水回用于教工及学生生活区的冲厕用水和校区景观、绿化等低质用水部门,采取中水回用措施后,项目实际日用水量相比可研阶段方案减少1011m3,节水率达28.9%。该项目实施后,采用了环评报告中推荐的中水回用措施,降低了项目水资源消耗,既减少了新鲜水使用费用,又减少了项目污水排污费,其环境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4.3节能、节水和资源优化利用

作为一个社会事业性的学校类建设项目,应充分考虑节能、节水及资源优化利用,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规范设计,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系统的能效比,采取增进照明设备效率等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舒适参数条件下,减少总能耗,使用中水回用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做到资源的综合优化利用。

4.4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中,除一般建设项目所包括的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内容外,由于本项目为学校,自身属于社会关注敏感点,因此,在本项目环评时还应特别关注外界环境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在该章应增加周边企业及规划项目对校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内容,一般校区在声环境功能区划上属于1类区,对声环境质量要求较高,要求周边现有及规划的单位不能影响校区内的声环境质量,周边的大气污染源不能影响校区的环境空气质量。

对于自身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装置的项目需进行污水处理站恶臭影响分析,从校区总图布置和工程措施两方面进行恶臭污染控制。

4.5拟选校址的可行性分析

新建大学校区类项目应特别关注项目选址的可行性分析,应从城市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学校建设规模与用地,交通条件、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配套的便利性,校址区环境质量状况,工程场址水文、工程地质、社会配套、人文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进行拟建校区与相关规划符合性以及校区选址、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校区的选址应符合城市发展规划,校区周边规划区入驻的企业不能建设高噪声污染和大气重污染型的企业,校区的选址不能位于现有和规划重污染企业的下风向。

鉴于项目的特殊性质,对于开发区内实施的新校区建设项目,环评应提出要求,要求规划部门在该地区规划中合理安排、统筹规划,校区周边不能建设机械加工等噪声和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应严格把关,防止周边企业对新校区产生影响。

4.6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校区环评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建立一个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与工程项目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项目的生态适宜度。该部分工作内容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指标体系,该指标必须具备整体性、综合性和全面性,防止以偏概全,同时指标也不可过多过杂,否则就会妨碍人们从宏观上概括认识生态环境状况。一般认为指标数不超过10个为宜,校区环评可以从舒适、方便和环境三个方面选择校区人均用地,绿化比例,道路场坪比例,景观和谐度,环境质量等指标,对各指标建立了相应的标准值,作为评价的尺度。

4.7水土保持

对于涉及水土保持的校区类建设项目需编制水土保持章节。

5.小结

综上所述,根据校区类建设项目特点,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⑴重视项目建设场地环境现状和已有污染企业调查,必要时进行土壤恢复与工程治理措施。

⑵工程分析中应调查和评价公用工程规划中依托设施的可行性,重视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⑶对于西北等水资源匮乏地区,应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考虑中水回用等节水、节能技术的使用。

⑷环境影响分析中应特别关注周边已有企业和规划企业对该项目本身的环境影响,项目的选址应符合该类项目的选址要求,项目总平面布置中应综合考虑锅炉房、污水处理站的布置方案,降低其对校区的环境影响。

⑸应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生态满意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监督管理司编.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史捍民主编.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篇10

能源危机、资源缺乏和环境的恶化使得人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材料工作者来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减少材料对环境的负担性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绿色材料的出现是自然界对人类行为反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材料科学的一种进步。

1.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

“绿色建材”是在1988年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随后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并于1994年设立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各国纷纷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归纳而言,绿色建材是指在原材料的利用、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废弃物处理等过程中,对环境基本不产生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应具备以下特点:

(1)节约能源与资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的材料。

(2)生产过程中不形成新的污染源。

(3)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和优异的材料性能,从而能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

2.发展绿色建材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也是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高、 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大气最多的行业之一。这些因素已成为建筑材料工业发展的几大障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走开发使用绿色建材、有效的利用资源,亲和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使人类拥有健康、舒适的环境,也是使人类合理地解决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实现“与自然协调,与环境共生”的必由之路。

3.自制建筑垃圾制作自保温混凝土多孔砖

3.1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筑垃圾制作自保温混凝土多孔砖是在原来的墙体材料生产基础上,研制开发的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在国家鼓励和扶持的新型环保节能建材产品政策引导下,借助原有主导产品在业内的影响力发展新的节能环保产品,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3.1.1原料供应及政策

原料来源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废弃的无机固体建筑垃圾,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建筑企业加以约束和引导,对建筑垃圾进行规范管理,并统筹进行回收利用,达到确保回收再利用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

3.1.2技术指标

①研制的自保温承重多孔砖的粗细骨料均取之于建筑垃圾中的无机固体废弃物,且无需对它们进行严格分拣,制成的多孔砖不需要烧制,无碳排放,绿色环保。既解决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困扰问题,同时也做到了资源重复利用、节约了大量的土地和土地征用费、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

②通过在建筑垃圾中添加一定量的珍珠岩玻化微珠无机保温材料,在保证砖的强度的前提下提高了其保温性能,减轻了砖的自重。

③在不增加胶凝材料(水泥)用量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多孔砖的孔洞结构形式、铺浆面采用盲孔等方式来提高砖的抗压强度和保温性,从而达到既能承重,又能保温的双重功效。

3.1.3优势及可行性

①价格低廉:用保温多孔砖砌筑的墙体,同目前其他外墙外保温技术相比成本只占它的66%

②技术工艺可行:每个过程、每个指标都实行严格的测试检验,保证了产品强度和保温性质量可靠。

③耐久性很好、维修费用低:保温多孔砖墙体只要按多孔砖技术规程的要求施工,不会因墙体问题而发生表面裂缝及空鼓等质量缺陷,它的使用寿命同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一样,强度虽使用寿命增长而增长,砌筑成的墙体在使用中基本无维修费用。

④施工周期短、施工限制少:保温多孔砖砌筑完毕,墙体的保温系统也就完成。同目前其他的外墙外保温技术相比,大大缩短了建筑物的施工期。

⑤节能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对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全国所有城市城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随之取代“秦砖汉瓦”的免烧砖、多孔砖、空心砌块等新型墙材异军突起,加速了我国墙体材料更新换代。 而我们利用的建筑垃圾,更利于回收,新墙材可享受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

3.2研究内容分析与介绍:

3.2.1将建筑垃圾中的废砖、废混凝土、废砂浆等惰性物质粉碎成≤10mm的颗粒,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掺入一定的水泥、膨胀珍珠岩玻化微珠、水等,拌合均匀后放入模具中振动挤压成型,在温度≥10℃、相对湿度≥95%RH的环境中(或高温蒸气中)养护一定时间,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自保温混凝土多孔砖。

3.2.2研究利用建筑垃圾制作不同强度等级的自保温混凝土多孔砖的最佳配合比、表观密度、抗压、抗折强度、耐久性及保温等性能。

3.2.3比较普通多孔砖的表观密度、抗压、抗折强度、耐久性及保温等性能。

3.3项目设计的技术原理介绍:

3.3.1本研究以砖混结构为例[砖混结构中,烧结砖占30%~50%、砂浆占25% ~35%、混凝土占20 %~30%、其它(陶瓷、玻璃)占5% ~10%],并结合多孔砖的成型、抗压强度、保温性的综合要求,最终采用建筑垃圾骨料颗粒最大粒径为≤10mm,砖:砂浆(含玻璃、陶瓷):混凝土=43:31:26(质量比)为研究对象。

3.3.2收集建筑垃圾,将建筑垃圾中的废钢材、塑料、木材、纸屑等金属和有机材料进行分拣后,再将余下的碎砖、砂浆、混凝土等无机非金属固体废弃物用粉碎机粉碎成公称粒径≤10mm的颗粒。

3.3.3对粉碎的骨料进行颗粒级配分析与压碎指标值测定;并对水泥、消石灰粉的性能进行检测。

3.3.4制作建筑垃圾骨料中不同玻化微珠掺量的强度试验试件,养护至28d后,测定其强度,并分析不同玻化微珠掺量对其强度的影响情况,从而确定最佳掺量。

3.3.5设计不同水泥用量,同时掺入5%的消石灰粉和试验确定的最佳玻化微珠掺量建筑垃圾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并进行击实试验,以确定不同水泥用量下,建筑垃圾干硬性混凝土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率。

3.3.6借鉴国内对多孔砖的已有研究结果和成型方法,确定合理的孔洞结构形式。

3.3.7设计加工多孔砖成型模具及导热系数测定试件用模具。

3.3.8按击实试验确定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采用振动挤压成型的方式,制作最终确定的孔洞结构形式、不同水泥用量的建筑垃圾自保温多孔砖,养护至14d、28d后,分别测定其孔洞率、体积密度、吸水率、相对含水率、抗压强度、软化系数、线性干燥收缩率等性能参数。

3.3.9制作掺有玻化微珠的建筑垃圾干硬性混凝土保温系数测定试件,养护至28d后,送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然后依据检测结果和多孔砖的尺寸、孔洞结构与尺寸,计算出建筑垃圾多孔砖的保温系数或热阻系数。

3.3.10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确定符合要求的强度等级、耐久性和保温性的合理配合比。

篇11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9-011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814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加剧了对电力资源、能源的需求,这就使得220kV变电站的投产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主要的供电基础设施。220kV变电站工程的施工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自身功能的发挥,也影响着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与可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必须加强变电站工程的施工管理,明确影响其施工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方面,依靠先进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利用科学的施工管理策略来提高施工管理

水平。

1 220kV变电站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要素分析

从整体上分析来看,影响变电站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要素有很多,而且这些要素有多种类型、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例如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合同管理、安全风险控制、质量监督等,笔者认为其中施工方案可行性分析、施工质量监督、安全管理以及环保管理为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1.1 方案可行性因素

可行性分析体现在多方面,例如工程施工的进度、工期、成本、质量等,既要立足整体,又要顾及局部,针对工程建设展开全面、全方位的可行性分析,只有确保各方面因素易于操作、切实可行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施工,项目可行性分析是整体配合的结果,也是整个工程施工管理最关键的因素。

1.2 质量监督因素

质量因素是变电站工程施工管理生死攸关的因素,因为工程质量决定工程的使用和寿命,因此,必须加强质量监督与监管,质量管理的覆盖面也很多,从施工前设备、材料、技术的管理,到施工现场的监督再到竣工验收都需要质量监督与控制。变电站工程施工中必须加强质量控制,设定每一阶段的质量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这些标准,从而全面提升变电站工程的施工质量。

1.3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也是变电站工程施工管理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只有做到安全施工,才能使工程建设有意义,才能促进工程施工建设的顺利进展,安全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从管理制度到施工设备再到具体的施工作业等,都需要严格贯穿安全管理的思想,一个合格的工程建设要确保不出现人员损伤、安全事故,这是变电工程施工管理合格最基本的前提。

1.4 环境因素

工程施工管理并非单纯针对工程本身实施管理与管控,同时也要顾及工程周围的环境,要本着“文明施工”的理念展开施工,确保达到“设备合格、行为规范、施工有序、环境协调”的绿色施工目标,通过设置安全标志,加强安全监督等来预防安全问题发生,同时也要实行隔离施工,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对周边人们生活的影响,确保变电站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危害最小。

此外,信息管理因素也是关键因素之一,要努力实现整个变电站工程施工各种材料、文件、资料的统一信息化管理,确保信息资料被信息系统储存和接收,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数据库,从而为工程施工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支撑和依据。

2 220kV变电站施工管理优化措施

2.1 加强施工进度、技术、资料等的可行性管理

2.1.1 科学规划施工进度与工期。施工前纵观全局制定施工进度、工期表,结合以往施工经验,立足所建工程的实际来科学规划并安排各个施工环节,预测并关注可能出现变化的施工环节,对应制定相对灵活的施工进度表,为及时完工提供充足时间,电力企业要同施工企业统一协调、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工程如期完工。电力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担任工程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下设组织专员,负责施工管理,同时增设专门的技术监督岗,为工程施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此打造高质量的施工工程。

2.1.2 加强施工技术与资料管理。变电站工程施工是一项技术密集型施工项目,必须加强施工技术与图纸资料的管理。设计图必须在工程项目部与设计单位的协调配合下同步完成,所形成的设计图还要交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进行审核与检验,及时排除不可行设计因素,并由设计单位及时更改,同时,要保证各单位都了解并熟知设计图,正式施工前要进行技术审核、交底工作,只有各方审核通过的技术方案才能真正被用来

实施。

2.1.3 加强施工设备与材料的管理。施工建设开始前,必须做好变电站工程施工所需的设备与材料,需要由技术人员负责,参照设计图纸、技术等级要求等来合理进行规划、安排,将所需要的施工设备、材料等按照类型、数量、规格、厂家、单价等列成表格,形成科学的采购计划,这其中要注重成本与造价的控制,在所获得的设备与材料计划表基础上本着质量最优、兼顾价格的原则优选供货商,并参照工程施工进度来对应科学调整材料或设备的类型。

基于以上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能够集中确保工程施工的各项材料、技术、设备等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的施工管理。

2.2 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变电站施工现场必须确保地形平整,本着从上到下、逐步分解、逐层分段的原则挖掘土石方,并形成一定坡度,为有效排水创造条件,根据分层回填的规律来回填开挖后的变电站,要确保回填土料达到科学的规范和水平,在不同的施工时期,回填土有不同的类型、性质与功能,例如:第一次回填需要满足设计要求标高,第二次回填则为建筑物基础挖方服务,末次回填则要满足农业种植的要求。

要做好变电站房屋施工,房屋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脚手架的安置,提高脚手架质量,确保其刚度、强度、牢固度与稳定性等,集中做好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对于变电站来说还要重点做好构架吊装施工,一切施工的进行都要以安全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注重施工质量监督,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还要做好施工区域的划分,例如材料区、施工区、交通区、生活区等,不同区域进行专门的工作,不同区域设置特定的区域负责人,专门负责该区域的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施工井然、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2.3 加强安检与环境保护

变电站工程施工管理必须要将环境安全保护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因为只有加强施工周围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才能有效控制污染问题,才能体现施工质量,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夜间施工,防止对周围市民造成噪音污染,要确保土建设备与电气同步施工,重点安排并规划交叉作业项目,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工序交替、更换的施工项目必须做好科学的规划与安排,极力控制施工污染问题,例如土方、细沙等要抵御运输工具装备箱,加大措施打造出一个绿色施工环境。

3 结语

220kV变电站工程施工是一项相对负责的施工工程,必须要明确施工管理的关键要素,在这些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开展施工管理,使施工管理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从整体上达到良好的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马骏,王晔.浅谈加强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

篇12

中图分类号: F40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和接受, 建筑行业开始寻求更为节能、环保和舒适健康的建筑模式, 在此背景情况下产生了绿色建筑并迅速发展起来。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可以实现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优化、可以实现建设项目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节约、有助于实现我国建筑业绿色化战略。

一、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概述:

(一)、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考虑了人对建筑的使用需要,希望绿色建筑能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使用空间;包含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二)、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介绍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绩效,指的是在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中,通过采用一定的成本管理方式,在满足绿色建筑目标的条件下,节约投资、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的管理效果水平。

二、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提高改进方法

(一)、影响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绩效的因素分析

1、缺乏明确的绿色设计目标。在现实中,决策者可能因为资金和时间风险的不确定性,担心过早的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容易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最终使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缺乏清晰度。然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缺乏清晰度,会对项目投资定位产生影响,造成后续工作的返工、设计变更等,提高了项目成本。

2、项目实施中临时决定加入绿色措施。应尽量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临时决定加入绿色措施,产生设计变更,导致成本增加。

3、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分散。缺少专人负责跟踪绿色建筑的所有细节,容易因多头决策,管理分散,导致管理成效差,时间和资金浪费的问题。

4、缺乏与绿色建筑相关的经验和知识。绿色建筑的成本, 其实相当一部份消耗在了甲方、设计公司和承包商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认知成本, 以及由此导致的工期延误, 变更费用增加。

5、预算编制不合理。在项目初始阶段制定合理的预算,使其满足未来计划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预算来实现项目所有预期目标,则只能减少项目目标,或者增加预算。

(二)、提高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绩效的方法

1、尽早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在不同项目阶段开展绿色建筑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对增量成本也产生直接影响。越是在项目前期,如规划、方案阶段将建筑设计和绿色策略同步考虑,增量成本将越低。应尽量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绿色建筑目标,避免对项目投资定位的影响,造成后续工作的返工、设计变更,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理想情况下,在设计方案招标前,就应决定项目是否要满足绿色建筑标准,是否要实现绿色建筑认证。如在中后期,如扩初、施工图设计阶段,往往不得不通过附加的技术措施和装置来实现同样功能,导致增量较大增加。由此可见我们应尽量在项目前期开展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可大大减少增量成本。

2 制定合理的预算

目前所制定的预算通常会偏高,往往超出计划要求。这是因为绿色技术、绿色设备都是新兴事物,设计师与甲方在采纳接受过程中普遍持保守态度。他们有可能把绿色建筑设备的规格设计得过大,与建筑本身的负荷不匹配,达不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为了制定合理的预算,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建立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模型,在满足绿色建筑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和研究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各个部分的成本组成情况并进行评价后,对原设计中影响项目成本的过高费用部分进行修改,合理分配预算,降低成本,提高成本管理绩效。

②、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与限额设计的有机结合,从功能和成本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和评价,并提出优化办法,确保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不突破投资限额的前提下,控制投资支出,有效使用建设资金。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对绿色建筑的成本和功能关系进行分析,追求绿色生命周期成本和绿色建筑功能之间关系的平衡。同时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业主的设计意图, 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经济分析, 运用项目设计的经济理论, 使得完成的设计作品既不会突破初始投资限额, 又能满足寿命周期成本的要求。

③、注意加强多方案的比选

可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清单,提供多个方案用于投资决策,期望能追求绿色生命周期成本和绿色建筑功能之间关系的平衡。多方案比选方法可采用费用效率法进行分析,从多个方案中选择费用效率值较高的方案,实现绿色建筑经济性。

3、成功的招标文件和合同

对设计单位进行招标时,可要求投标人总结他们的绿色建筑设计的经验,并对他们的设计资格予以评价;对承包商进行招标时,可要求投标人提供合理的绿色环保运营维护和回收等绿色施工方案;为评标委员会制定评标规则,评标应考虑环保内容等评标因素;在与中标人的合同档中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4、成立优秀的团队

绿色建筑的成本相当一部份消耗在了甲方或设计公司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认知成本。为了降低绿色建筑认知成本,需成立优秀的团队,采取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通过组建“绿色团队”确立项目目标,来实施绿色建筑项目。

首先,需选择一个积极主动的项目经理,管理和指导设计团队,追求业主的绿色建筑利益最大化。其次,要组建一个熟悉绿色建筑评级制度和指导方针,具有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经验的团队;在选择设计方时,需要求其具有创造性、有成效的解决绿色设计问题的经验。最后,需要有一个绿色建筑专门负责人,且该负责人最好具有绿色建筑认证资质。因为他需全过程的跟踪绿色建筑的所有细节,使这些细节符合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要求,避免因多头决策,导致管理成效低下,时间和资金浪费的问题。

5、采用整合式设计模式

可以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阶段,把项目各专业整合起来,充分考虑各绿色建筑项目参与者的意见和想法,避免由于信息交流的不通畅造成后续工作的返工、设计变更等,而大大增加了成本。一般来说完整的设计团队包括: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也可能会有一些专业顾问的加入,如能量分析师、照明、自然采光设计师、室内空气质量顾问、废水处理顾问等。为达到最终的可持续目标,业主及其将来的使用维护人员、建筑承包商也应参加设计目标和可持续设计策略进行讨论的会议,最好是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来,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该项目的理解与支持。

通过以上针对性的成本管理控制策略,可以有效的从局部改善绿色建筑成本管理绩效。我们还可以从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信息管理工作等方面考虑来改进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绩效。

结论: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可以实现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优化、可以实现建设项目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节约、有助于实现我国建筑业绿色化战略。所以本篇文章针对目前影响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一个简要分析,同时总结提高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绩效的方法,并对相应的控制策略做出详细的阐述。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0378-2006

篇13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价值工程理论;应用

绿色建筑工程是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的新型建筑工程,旨在为使用者营造舒适健康的最佳使用环境,而价值工程的意义在于寻求到最合理的成本以实现扩大建造效益的一种经济技术方法,由此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含量。

1价值工程的内容

价值工程又称为价值分析,是在将经济目标与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情况下,要求现代的管理技术必须注意经济效益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对功能系统的准确分析。该方法是以提高建筑工程价值为最终目的,以最低的建造维护费用实现建造功能的一项科学分析方法。实现价值工程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建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落实方法论,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数据内容。工程价值和费用往往具有固定的关系模式,经过专业人员长时间的研究,这种关系以公式方式表现出来即为:V=F/C(其中V表示价值,F表示建筑的功能,C表示使用费用)。这套公式为评价建筑产品的价值和成本、功能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衡量标准,同时也为实现最低的建造花费提供了方法保障。

2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可行性

2.1绿色建筑工程与价值工程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

将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绿色建筑工程的投资决策中是具有可行性的。首先,绿色建筑工程与价值工程在本质和内涵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这两者在核心要求上也是一致的。“绿色建筑工程”这一概念也带给人们一种新型的居住生活理念,绿色建造的过程顺带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相关工作,同时也成为价值工程的题中之义。价值工程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所研究建筑物的价值,而绿色建筑工程是经济价值与环保价值完美结合的产物,兼顾多种价值的绿色建筑工程自然成为经营开发者和投资者所追捧的对象。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把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绿色建筑工程中,更加利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植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上的绿色建筑工程始终将其绿色理念作为根本立足点,这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现今大热的建设理念。完成绿色建筑工程对过去陈旧建筑物的替换,也更有利于填补过去建造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缺失和减少各种资源的损耗及浪费。

2.3绿色建筑工程和价值过程能够共同发挥作用

在现实中,人们时常会面对买得起产品却用不起的情况,这是因为要维持产品的使用往往还要花费资金投入,建筑物行业也存在这一现象,一栋建筑物的花费不仅仅是在购买时候产生,之后维护运行也会花费大量的费用。绿色建筑工程不仅涉及到最初的建筑成本,还有后续不断投入的运营、维护成本,这些又统称为全寿命期的成本,具体包括了:初期设计、招投标投入、签订合同、施工至竣工的验收以及建筑报废需要翻新或者拆除所产生的费用。就目前来看,制约绿色建筑工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绿色建造的成本造价过高,由此很多购买方会望而却步。但价值工程的介入则能够为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更优的方案,设计费占到工程费用的1.5%到2%,其比重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较小的,但对整个工程的最终造价影响率却高达75%以上,从而保障了绿色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价值工程理论在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3.1估算目标成本的方法

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估算是实现投资决策准确化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建筑项目在分析价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估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能起到分析、控制和指导的作用。在估算时要进行模糊样本的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对统计的材料和估算目标认真分析,这种方法对于绿色建筑工程成本估算是具有现实适用意义的。模糊识别,具体是指模糊模型A1A2A3•••An作为估算域U中的子集,其中被识别的对象B也被预设为模糊,再计算对象B与模糊模型Ai的贴近程度(其中i等于1到n的任意值),经计算得出B与哪一个具体子集存在最小的贴进度,则认定其属于同一类。当对于绿色建筑工程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对以往出现的具有同样相似特点的建筑进行资料收集,对其外形特征、结构特征和性能特征按照上述模式方法和一定的科学原则进行分析评估。其次对各个因素对应的隶属函数进行确定,紧接着根据其贴近程度大小选择出与要估算的建筑项目最相似的三个子集,最后再将这三个子集所代表的工程单方造价采用取其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求出其平均值,所求的数值则为绿色建筑工程估算的项目成本值。

3.2确定功能要素权重的方法

在绿色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其功能指标还是较为繁多的,其中有些指标的权重还十分模糊。通过对设计阶段的各项指标进行的功能评价,往往能够帮助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配。一个好的设计方法应该同时兼顾了购买者的要求与设计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比例。价值工程功能评价内容的系数值也是各项指标的评价系数的平均值,评价功能与其权重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虽然这种将权重评价进行量化的方式比较困难,并且难以实现精确的估算,但同样模糊计算的方式能为其评价提供有效手段。模糊评价是具有综合性的,其方法是根据所要评价的对象,即绿色建筑工程的特征,列出评价的矩阵,通过对这些函数的评判,给对象评判的指标并按照最优顺序进行排列。

3.3模糊评价的实施步骤

概括说来,模糊评价步骤包括:第一,寻找到所要功能指标的合集,即因素集U,和各项指标内容U1,U2,U3•••Un。第二,设立一个权重集A,并且为其相对应的权数A1,A2,A3,A4•••Am,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三,设立新的评价集V,以此包括对评判对象所作出的评价合集,V1,V2,V3•••Vm。第四,建立特殊的评判矩阵R,再根据V对于合集中的因素作出的评判内容通过R中各个子集同V中子集相比之和算出R集合的值。第五,根据各个因素模糊的评判集合B,单单对R进行运算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反映出整个评价结果,所以对B的评判也是十分重要的。据此,对B的评判可以得出:B=A•R(其相乘包括子集中每一个要素的相乘,B作为评价的综合结果,也是n维的行向量,A作为评判因素的权重集合是一维的行向量,R是U到V的关系矩阵。第六,对所有模糊的综合评判进行归一。

3.4价值工程的决策模型方法

绿色建筑工程在设计阶段往往面临着许多种类的方案可供选择,价值工程的运用可以对绿色建筑工程的经济性和技术性等做出综合评价,通过控制造价和分析功能等具体方式实现选择最优方案的目的。概括来说,首先由专家、设计人员、购买方就各方的意见达成合意,并对对象进行评价,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分数表现出来,接着再计算出所要评价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集合平均值,并且选择最优的对象。其中平均值最大的就是最优。

4结束语

绿色建筑工程为国家建筑物行业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建造的内容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做好价值工程的工作和推广绿色建筑工程的使用便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是面对复杂的建筑环境和架构内涵,要更好的达到“绿色”目标,还需要专家们深入研究调查、全面认真分析,以此实现价值工程理论在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更加完善的运用,促进整个绿色社会的发展。

作者:张志静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