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民间美术的特征
民间美术不同于华贵绚烂的宫廷美术或者风雅卓绝的文人士大夫美术,它是扎根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蕴涵着质朴、率真、大方、健康等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反映内容涉猎广泛,包含了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战争狩猎、礼仪宗教等。民间美术的艺术往往依赖于其实际使用功能,使这种艺术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民间美术宗旨是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又给民间美术提供了保障与发展的基础性。因此,中国的民间美术包含了劳动人民独特的精神和美学风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民间美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独创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异的只属于我国的独特创作。
(二)实用性
它包括生产、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涵盖节日、习俗、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它们源自于社会生活和艺术。
(三)装饰性
民间美术的装饰效果颇具中国民间艺术特色,而且不论造型还是色彩都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装饰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装饰效果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创造。
(四)区域性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民间艺术形式与风格的不同与地区不同相关,区域性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其他特性差异。
二、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民间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其意识形态的风格明显,与精神文化相融合。许多新年的绘画、剪纸、木雕、石雕、荫罩、面具、玩具等都属于艺术精神的范畴。这种艺术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包括信仰、情感、娱乐和其他的精神内涵,并具有审美特征突出的特点。无论人们如何看待它,都不妨碍人们称之为艺术。以年画为例,从新年画起源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审美,彩绘门神是由精神臆想得到神的表现所产生的最基本的民间美术形式。明清以来,年画类别和主题更加广泛,更多和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使其一直流传至今。其象征着邪恶和灾难的演化是具有悠久历史性的,也充满着装饰美化的精神,更加具有神秘的祈祷和其他内容。具有审美功能的年画越来越突出,从很早以前年画就已经成为春节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如面具、风筝、民间艺术类泥人也很受人们喜欢,这类民间美术品越来越突出的审美价值也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分析的。同时,这类民间美术品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春节贴对联、剪纸不仅满足民间节庆公共心理学、美学的要求,对烘托节日气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的民居建筑、家具、电器在红色和绿色的剪纸的生产工具中产生。春联作为新年装饰画的一种,其具有繁荣、幸福吉祥的寓意。当然,一些民间艺术的范畴是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沉重的寄托的,但是也具有装饰艺术性,成为人们生活的休闲和放松的装饰。如神话女娲补天、鹊桥相遇、八仙过海等,以及武松打虎等民间故事,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可见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
三、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传承
民间艺术的元素充满着强烈的视觉元素。视觉元素是民间艺术元素的最终形式,渗透到民间艺术创作的动机中。在民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民间艺术作品体现的民间概念元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程式化的体验元素。民族元素是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参与构成的民谣艺术是民间艺术遗产,改变着民间艺术的状态,有助于观念的变化。
当我们探讨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向时,会发现当前对于研究民间艺术传承已经不是“纯粹的视觉”或图案化或模式上的传承。艺术家们对民间艺术研究方向更深入,更详细。如LV品牌概念元素从民间艺术精神的系统研究民间艺术。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如何让视觉元素从民间美术之外的隐藏部分中被发掘出,并且推动新艺术发展要素,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当代社会继承民间艺术的存在有利于民间美术的观念,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进一步探究民间艺术遗产的概念元素是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民间艺术”相关的元素及当代民间艺术遗产的内涵要素。
此元素继承的概念是指民间美术的民间艺术从原始社会、原始的生态环境、自我元素在这一概念体系中继承的。民间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概念,从起源到发展一直在原生态环境的机制和继承制度中演变成熟到最终形成。例如,大多数民间艺术图式在农业社会已经发展成熟,在现代社会中的民间艺术的转型模式不明显。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往往是在作品中直接出现民间美术的经典图式,这是因为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模式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稳定的视觉识别,公众更可能在传播中产生共鸣。
四、艺术审美性
中国的民间美术创作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创新、延续、传承。兼具审美需求和实用性的民间艺术作品的创新,是民间艺术创作的第一需要。这需要创作者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创作,而且必须按照民间独特的审美尺度、美的规律来创造。这些作品在展示自身的完美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在许多情况下,功能和美学特征表现得完美统一。例如,轿子等一些纯粹的实用交通工具的创作中,巧夺天工的木工自然不必说,上面附加的雕刻和绘画以及丝绸的运用都恰到好处,并且突出了民间美术的特点,和在制造过程中,创作者自觉地把审美和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如一些桌椅几案、罐子、水杯等的使用与审美结合的天衣无缝。令现代人感觉这些都是将实用性与审美因素最完美的结合。
民间美术的审美创造和其他功能,有时更多地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目的,审美功能独立于其他的功能。在不断加强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意识、审美因素和不断丰富的经验,以及创作技能的加强,这一切正在促使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越来越成熟。
【中图分类号】J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272-02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厌恶工业都市的情感倾向在人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回归大自然,,寻找原始民间艺术,追求纯朴稚拙的人类童年情趣,追求原始艺术的神秘感和真挚野性,这种人类对本性的执著与追求使得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份量受到空前重视。中国现今兴起的“民间文化热”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是人类内心空虚而致的返自然现象。在中国,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在现代人内心的一种涌动。
中外艺术的起源趋同,其艺术设计的思维特征也是趋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和变异,但是,作为一个漫长的文化历史阶段,原始神秘文化并没有伴随着分解型文化的产生而消失。中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就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结晶,民间艺术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
民间年画、鞭炮、窗花,是旧历春节中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尤其是年画,俗称“喜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一直深入寻常百姓家。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一次,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年画逐渐脱离了和过年的联系,失去了“年味”,甚至已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消失,变成了纯粹的“画”,而在艺术家手中,年画的元素是不朽的,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1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
历史上农业社会的形态结构不仅成就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生
成并发展的基本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认知是与人的味觉相联系的。许慎《说文解字》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主膳也。”“甘,美也,从口含一。”这便揭示出以味为美的起源观。这种最初的对美的认知是直接从身体感觉的对象中触发的,其实质内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某种合人意的事物,意味着对人生价值的体悟。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所表现出的功利倾向是以善为本的,是一种精神性的物化转换。在民间艺术的各个品类中,对吉祥、如意的祈求,对生殖、生命的渴望无处不在,老百姓总是用善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这种精神上、观念上的趋利避害的功利追求,通过各种恰当的审美形式表达出来,使参与者或受众群体的功利意愿得到一种意念性的满足,这种形式特征具体表现为构图饱满、对称;造型完整、意象;色彩鲜艳、爽朗;气氛热烈、生动;工艺自然、灵透。
2“年画”――雅俗共赏的中国民间艺术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避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艺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苏州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的特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风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年画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美女、胖娃娃等。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有500多年的历史,盛于清代,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其风格重用原色,想象丰富,线条粗犷而对比有力。四川绵竹年画以雕版艺术精湛、艺术情调高昂著称。造型质朴简练,填色鲜艳悦目。
正因为年画的这种“取之于民,用至于民”的特性,使得年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广为流传,民间艺人的本色设计,文人骚客的精雕细琢为民画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色人群在艺术审美上的沟通变得轻而易举。真正的大众艺术在年画中得到了体现。
3现代艺术中的“年画”元素
我国自古以来的太极阴阳哲学对中国民间艺术就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的艺术设计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太极图案最终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标志图案之一。民间崇尚完整圆满,讲求对称偶数,喜好以大为美等审美观,不仅体现在中国民间艺术中,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尤其是平面设计。
民间艺术中民间木版年画的完美构图、互不遮挡的人物造型,民间吉祥图案中的“喜相逢”纹样,还有许许多多阴阳相合,俩俩成对的造型,如“阴阳鱼”、“比翼鸟”、“双头驴”、“扣碗”等等,无不反映出正负相生、阴阳一体、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而这种哲学观念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深深地烙在每个现代人的心里,直接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观,这一点在平面设计中显得尤为突出,在艺术设计的其他领域也普遍存在。
现代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都在不断努力探索发现着与众不同的新鲜理念和元素,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无疑成为了“在经典中提炼经典”的捷径,尤其是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师们在他们的作品中争相开始了用现代的手段演绎现代与传统融合的比拼战。
无论从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刮起的“唐装”风,还是在“申奥”过程中,设计师们费心为中国形象贯穿的中国色、中国形,处处都体现出本土文化是中国形象走向世界的王牌。民族元素是中国设计抗衡所谓西方主流设计的制胜符。年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绘画艺术,以其崭新的艺术姿态摇身一变,更加灵动地为各类设计提升了艺术审美和高贵实用的双重价值。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是能够深入表现内容的处理手法,也是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形式。
4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环境艺术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是众多环境系统的融合艺术,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室内设计等领域。环境艺术是以设计符合民众精神和生活双重需要的生存空间为最终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要求遵循自然规律,符合事物发展方向,融合当地传统文化。
(一)艺术设计贴近自然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全球人民对于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中逐渐贴近自然风格,力求为人们提供一种舒适的感觉。
(二)要有整体化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由于其涉及的领域宽广,现如今,一个城市的环境艺术从城市规划到建筑风格都呈现出整体性特点,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
(三)要趋向民族化
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发展具有个性和共性。现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渐渐偏向于民族特色,如日本的建筑物偏好室内设计全部显示出日本民族特色。总之,传统环境艺术中欠缺的元素历史性和民族性,目前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从民间艺术入手,发挥民间艺术的积极作用,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出符合大众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传统民间艺术是指将传统艺术按照社会阶层进行划分,如诗词等的艺术创造不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内。传统民间艺术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是普通老百姓,其创作的艺术品也是为社会底层的百姓服务的,所以传统民间艺术再发展并不仅仅是以审美价值为主要生存支柱,期间,传统民间艺术的种类离不开以下两种类别:
1.生活服务类
传统民间艺术中可以归纳到生活服务类的艺术品种类繁多。为底层百姓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劳动等一般生活物质资料服务的艺术品主要有生活用品,如百姓创造的不同厨具等;服务于生产劳作用的,如纺织车;服务于穿戴方面的民间艺术种类最多且发展最为繁荣,如衣服上的不同刺绣图案;服务于百姓居住需求的主要有石头、木材、土等材质使用和各种家具的样式和摆设等。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生活服务类影响着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在日复一日中形成了民间文化氛围,体现了社会底层对于生存质量的追求。
2.精神信仰类
传统民间艺术中主要为底层百姓提供精神信仰服务的主要有为祭祀祈福所用的贡品,如各种纸扎供具。第二种服务于精神类的是娱乐所使用的,如民间传统中的提供休闲娱乐的各种戏曲种类和游戏,如各种面具、玩偶,灯谜等。第三种是表达情感和内心需求的,如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品。
总之,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实用性、传承性、工艺性。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到现代,其在现代文明发展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特点
根据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传统民间艺术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具有以下特点:
(一)地域性
传统民间艺术带有地域性导致其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区域内的人民拥有不同的民族归属感,其所创造的民间艺术也因此带有地域个性的标志。如北方的服饰特点以皮、毛材质为主;南方的服饰特点以布、丝等材质为主。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会将年画等粘贴艺术品运用到北方建筑室内设计中,将其发展成壁纸等艺术品,而南方应多潮湿天气,较少使用到这些民间艺术品。
(二)装饰性
根据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民间艺术在历史中主要发挥其实用性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品的实用性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中主要汲取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装饰性功能。如剪纸艺术的发展已然成为产业结构链。而许多建筑物的室内装饰中喜欢用到民间艺术品,如蓑衣、中国结等成为装饰品。
(三)情感性
传统民间艺术凝聚了中国民间数千年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采用了传统民间艺术品种富含精神文明的元素,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民间传说故事的使用,白蛇传故事中的断桥、油纸伞等元素的使用,从而使现代环境艺术中带有民间百姓对美好事物的祝福之情。
(四)民族性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国百姓生存的哲学,反应了百姓的审美特点。总之,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那些具有民族性的设计元素具有独特性,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借鉴。
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运用的几大特点,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从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可以总结出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着审美作用和非审美作用。
(一)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凝聚着普通民众上千年的精神艺术。首先,民间艺术具有质朴简练的审美特点,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人们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性;其次,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上具有和谐对称性,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继承到这种形式美感,形成现代环境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特点,如上海“新天地”商业休闲街区中对民间建筑材质的保存和应用,使得上海的整体环境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第三,传统民间艺术中内容的运用,丰富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元素,体现了精彩纷呈的审美感受,如北京民间文化习俗在王府井环境改造中的使用,使得王府井的休息场所、灯柱等富含了民间文化内容,糖人制作的铜像、糖葫芦铜像等的规划设计,使得王府井富含生活的真实性,使得王府井包含了浓厚的传统韵味,拉近了国内外民众同王府井之间的距离,体现出丰厚的审美感受。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情感共鸣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情感,其中包含对家人的情感、对时代的情感等。人们可以通过民间艺术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进行情感交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文化运用其情感特点,为一些建筑设计、装饰品等赋予情感文化,从而提升人们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归属感。如民间文化中运用五颜六色的布条来制作幼儿的衣物,表达对于新生命的祝福和慈爱之情。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将五彩的布条设计成室内装饰用的抱枕、地毯等物品,表达对屋主的祝福,同时也表达屋主对来客的欢迎之情。另一方面,传统民间文化能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带来祥和氛围,起到缓解现代人们生活紧张感的作用,如民间元宵赏灯猜灯谜的习俗,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些城市会在商业主街道上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从而营造了快乐祥和的气氛,增添了现代人们生活的惊喜。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74―01
高密的民间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在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我们学会了越来越多的反传统的东西,却对许多传统的民间的手工艺术越来越陌生了。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深入研究与发展,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一、高密面塑的审美特征
(一)粗拙淳朴之美
这里的民间美术如风筝、剪纸、面塑等都展现了古朴纯厚的民俗美。这些作品取材传统,贴近自然;造型随意,简略概括,十分生动;色彩对比,纯洁,明快,直接用原色;构图对称均衡,随意自然;材料素美,富意象征。当你目睹这些民间作品时,那对生活的热爱,深情,把心灵、情感及整个生命注入作品而形成的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虔诚艺术精神,令人感动,并愿为之探寻,追求。所传达出的寓意有象征爱情的龙凤,有象征多福多寿的桃子,有象征美好生活的花、鸟、虫、鱼,生动地体现了劳动群众特有的亲切、纯真、直朴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二)飘逸细腻之美
山东的妇女们在长期与山东大汉们生活的过程中坚持保留自己女性特有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喜欢抒情、细腻、美丽、安详、精细、含蓄、温馨、和善的审美情趣。她们这样的审美运用到面塑作品当中,营建出自然、美丽、朴实、生动、细腻、飘逸的艺术形象,采用面团本身细柔流动的线条,表现出清明、柔和、丰满的面塑作品。细美的面花无不反应着这阴柔之气的飘逸细腻美。粗中有细,细中有气,有的是那一股灵巧飘逸之气。
(三)空灵取巧之美
高密面塑在制作技巧上把握了面团这一材料的良好的分寸感,面塑艺人通过长期摸索,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一种叫“辩不清”的造型,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起戏耍,使你辨不清是谁的胳膊谁的腿,只看到一组优美的造型,精绝的构思,让人惊叹不已。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是让人一眼就难看出来是何物,但是仔细的想找出一只角,一条腿确实不易。他们的基本造型大多是一团面,但却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何神兽,这就是劳动妇女没的魔力。
二、高密面塑的艺术价值
(一)民俗价值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没错!面塑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家乡长期的民俗行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总容易被地方特征明显的艺术形式唤起心中的乡土情感。
(二)审美价值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造型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诚如日本著名民艺学者柳宗悦说的那样: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难道不应该感激这些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美吗?谁也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
(三)教育价值
面塑绝不仅是个玩赏品,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如同西方人说哥特式教堂里的玻璃彩画是无字的《圣经》一样,面塑艺术也以其形象传达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的智慧。同时,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民间艺术总会带来莫大的惊喜。
(四)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37-02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间艺术多发源于民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方式,其艺术类型有很多,包括:剪纸、戏剧、舞蹈、绘画等。安塞腰鼓作为大型民间艺术展演中的代表,其中运用了许多民族元素,例如:具有中国特色的打击乐器――“鼓。”“鼓”是在漫长的中国悠久历史中,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始终广为应用并延续、发展的打击乐器之一。它不但以多种形制与敲击方法用于乐曲演奏或伴之以舞,同时也是古人举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庆贺佳节时不可或缺的响器。安塞腰鼓作为“中国第一鼓”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安塞腰鼓体现了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文化心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一、产生背景及表演内容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安塞地处陕北,古代军旅打仗时敲打腰鼓以增加军中士气。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活泼奔放的雄浑舞姿,尽现男子阳刚之美。腰鼓这一打击乐器,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作用也在发展变化。“礼乐”制度的形成与建立,其意义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礼乐”制度规定下所透现出来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华夏文化艺术最基本的走向。其中,由孔子所代表的儒学所提倡的“乐从和”、“乐从礼”的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从春秋战国时用来传递信息的器物到秦代时的助战器乐,后发展为欢庆胜利的器乐,直到现在,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安塞县一带百姓钟爱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安塞腰鼓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功能,同时也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艺术表演形式,使其更具有观赏性的价值。
遍及安塞县各村镇的《安塞腰鼓》队中,表演最为精彩和最具特点的“腰鼓舞”,要数西河口乡和真武洞两地的鼓队。这两处表演的“腰鼓”舞,动作威猛矫健、气势浑厚泼辣,颇有咄咄逼人之感。《安塞腰鼓》从打击的方法上可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从表演形式上分为路鼓、场地鼓和舞台鼓三种。文鼓是以“扭”为主。动作细腻不失有力,柔软不失活泼,表演达到时还需倒提鼓箭。当人们听着欢快的唢呐声,内心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出来,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武鼓是与文鼓相对而言,强调“打”,舞姿难度系数较大,动作整体效果剧烈,特别讲究动作节奏感和整体性。武鼓是衡量一个人腰鼓技术优劣的主要标准。安塞腰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武鼓中。武鼓其中“转身必迅猛”、“蹲踢必转身”的动作是有武功成分的舞姿,高难度的动作充分展示出北方汉子性格倔强而不失温存、外表粗犷而内在细腻的性格特点。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二、审美特质
安塞腰鼓表演的整体气势以及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安塞腰鼓不仅营造真实的审美体验,而且是全民可以参与的艺术形式。
安塞腰鼓的舞台可以设在广场上或者是在黄土高原上。民间艺术表演的舞台设在自然山水之间,使得艺术还原于原生态的空间内,让艺术表演和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情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演的艺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来传递某种理念,这种理念在特殊的情境中给予受者一定的审美体验。情境使得艺术之外的大自然融入艺术作品中,使得环境得以审美化,从而使艺术作品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得到审美愉悦和共鸣。因此,原生态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作品,以生动鲜活的表现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是新世纪艺术的伟大创新。以下是我置身于安塞腰鼓表演情境中的直接感受:
我为之震撼,不禁赞叹:塞腰鼓动人心弦的演奏使我沉浸在一种生命的刚劲中。“路鼓”的表演形式用于走街串户时的表演,他们时而蹲下,时而转身,时而踢腿,在不断变换的动作中灵活地打击着腰间的鼓,整个表演队伍动作整齐划一,咚,咚,咚,一阵阵整齐的“隆隆”声响彻云霄。一转眼的功夫,就完成了跳跃、腾空这些舞姿,并且基本上保持队伍的统一性。这种场面使我如此鲜明地感受着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使我惊异的是农民们衣着包裹着的躯体可以释放出这么磅礴有力的能量。黄土高原养育了这些朴实勤劳的人民,他们用自己全身力量打击着器乐,演绎着精彩绝伦的生命协奏曲。此刻,我的眼前浮现出黄土高原的农民们辛苦劳作的画面,他们努力地生活,挣脱命运的安排,用生命书写动人的篇章。我不得不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
伽达默尔说过:“公众娱乐是真正的参与,它不是主动去行动,而是某种被动的东西(激情),也就是一瞬间入迷地被卷入。”观者在欣赏安塞腰鼓的时候,很容易就产生共鸣,因为会为民族文化共通的精神特质所感动:观者看到的是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和民族精神。
民族的灵魂通过民族精神所传达,而民间艺术是最能体现出民族精神的。因此,民间艺术的独特性正是一个民族拥有的宝贵财富,展现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灵魂。
三、民族精神
安塞腰鼓作为民间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实质上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价值观。这是民族文化、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
1.民族文化心理。安塞腰鼓地处陕北。陕北地处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在原始文化心理中,人们对大自然存在着依赖,希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费尔巴哈是这样论述的:“只有依赖感才是表明和解释宗教的心理根源和主观根源的惟一正确而普遍的名称和概念。”⑤依赖感的实质简单表述为存在着一定的特殊的感情。费尔巴哈认为依赖感首要表现是自己存在就必须依赖他物存在的感觉或意识,即对某对象的需要。他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依赖自然,尤其是早期人类的生存所需,差不多完全仰仗自然的恩赐。陕北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期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安塞腰鼓的民间艺术中,“咚咚”的打鼓声中也有风调雨顺的祈求声,这些都折射出自古以来人们祈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文化心理。
民间艺术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心理的普遍人类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只有那些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感反应。而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因此原生态艺术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表现百姓在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以此人们之间维系着情感。百姓一边打着腰鼓,一边腾跃舞动,急促的鼓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讲究团队合作精神的艺术更体现出百姓在日常劳作时的团结一致。
2.民族文化价值观。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又影响着国民心理和民族认同。安塞腰鼓艺术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原始文化心理与大众普遍文化心理的民族文化心理体现在拥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民族团结一致的民族文化内涵。处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年代,人们依赖周围环境,希望得到上天的恩赐,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祈求能够风调雨顺,原始的文化心理促使了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大众普遍文化心理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人类都需要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需要合作,也进一步促使在劳作时团结一致。
中国的国民形象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陕北人吃的是粗茶淡饭,喝的是粗酿的稠酒,陕西老农穿的是粗布衣裳。陕北人民是勤劳朴实国民形象的优良代表。中国人对生命的热切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品质是几千年来历史和文化沉淀下来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生存之道,带给我们生命之光,给与我们前进的力量,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民族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四、结语
作为“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已经名扬海外,它以新颖的表演形式、独特的舞蹈综合、全民参与性的独特性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保护好民间艺术文化,才能使得民族文化的精魂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巫允明.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