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医疗行业

国内医疗行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内医疗行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内医疗行业

篇1

中图分类号:R7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1

白内障术后高眼压是白内障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一过性眼压增高。能否对其进行及时治疗,关系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若不能及时缓解症状,降低眼压,势必造成视神经等相关高眼压的眼部永久损害。既往相关论述的文献有限,笔者通过参考相关报道,结合数年的临床实践和总结,认为正确操作的前房放液,对缓解白内障术后一过性高眼压有确切效果,具有操作简单、作用迅速、无增加眼内感染风险的特点。同时,笔者也对在既往文献中没有论述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相关检查

1.1 对象

观察2009-2011年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的病例30例。此30例白内障患眼均为单纯性白内障,术前不合并青光眼、虹膜炎、高度近视等眼部疾病,未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72.3岁。

1.2 症状出现时间

30例病例中,其中28例出现眼部症状并报告医生的时间为术后3-7小时,2例为术后一天查房时发现。

1.3 患者症状

9例表现为眼部持续异物感或不适感,无头痛眼痛等表现;19例表现为眼部胀痛、头痛、恶心;2例除眼部症状外,出现呕吐。

1.4 眼部体征

21例角膜雾状混浊,前房尚可窥清,瞳孔中等度散大约5mm,睫状充血(+)。其中2例可见前房闪辉(+)。5例角膜水肿明显,前房窥不清,可见瞳孔散大约7-8mm,睫状充血(++)。4例仅见睫状充血(+),瞳孔轻度散大约4mm,无明显角膜水肿。

1.5 眼压升高幅度

2例眼压为21―30mmHg;12例眼压为31-40mmHg;15例眼压为41-50mmHg;1例眼压为56mmHg。

2 方法

30例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主切口为颞侧巩膜隧道3.2mm切口,辅助切口在患眼主切口左侧,并与主切口成60―90°角度的1mm透明角膜切口。术后切口自行关闭,无缝合。无结膜下注射,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并眼罩包眼。前房放液方法:爱尔凯因眼液表麻1分钟后,安多福原液点结膜囊,闭眼约30秒。患者头部固定在裂隙灯头架处,嘱患者向主切口位置的相反方向注视,以无菌冲洗针头于主切口缘后约1mm处垂直轻压切口后唇,以蜻蜓点水式根据眼压情况一次或多次按压眼球,使房水缓慢流出。放液后再次检查眼压。操作完毕,无菌氯霉素眼水轻轻冲洗结膜囊,无需包眼。

3 结果

3.1 眼压值

经前房放液后,眼压均能下降。以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26例眼压值在10-15mmHg之间,3例在16-20mmHg之间,1例为22mmHg。平均眼压为13.4mmHg。

3.2 眼部体征

角膜水肿均明显减轻。放液后半小时检查,25例无明显角膜水肿,5例轻度角膜水肿,前房均可窥清,无前房闪辉。10例无睫状充血,20例仍有轻度睫状充血(+)。

3.3 转归

22例患者表示症状消失,无特殊不适;8例患者表示症状明显缓解,仅有轻度眼胀感和异物感,可忍受。术后1天检查视力,0.3者2例,0.4-0.6着18例,0.8-1.0者10例。30例患者均无发生虹膜脱出、眼内感染、黄斑囊样水肿等相关并发症。

4 讨论

一过性高眼压是白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一个主要并发症之一,根据以往报道,其发生率约在2.5%左右,发生时间多在术后3-7小时内[1]。及时降低眼压,缓解症状,对患者的视力恢复非常重要。关于该操作的几个经验点,分别讨论。(1)在30个病例中,笔者观察到其中16例在放液时,有条状粘弹剂自房角位置飘向瞳孔位置,证明了引起一过性眼压升高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粘弹剂抽吸不干净堵塞房角造成[2]。前房放液不仅可以降低眼压,同时也可以通过眼内房水流动冲刷房角,带走粘弹剂或堵塞于房角的色素、细胞、炎性渗出等。(2)在操作中,笔者不选用一号针头而选用冲洗针头,目的在于避免因操作过程中患者不配合转动眼球而可能造成眼球刺伤,这在初学者中尤为重要。(3)因现今白内障手术多选用水平主切口,故进行放液操作时,为操作方便和患者配合容易,也由辅助切口改成主切口。由于主切口较辅助切口宽度大,放液量多,为避免虹膜脱出或眼压急速下降的可能,压迫眼球力度必须小。同时,压迫方法由原来的持续压迫改成点式压迫,使房水流出量在可控范围内。笔者采取的压迫时间为0.5秒左右。经过总结,发现每次压迫,可达到降眼压幅度约为12-16mmHg,操作时可根据实际眼压和目标眼压估算压迫次数,避免反复的测眼压操作。而且,由于压迫力度变小,时间变短,患者耐受性增加,基本可以配合完成操作。(4)压迫点位于切口后唇后1mm,操作过程并不侵入切口和前方,房水也只单向外流,无倒流现象,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经典的内科方法降眼压治疗,存在起效时间长、降压幅度有限、受患者全身疾病限制用药等的局限性。以往并不将前房放液作为首选的治疗办法,原因为此操作有可能导致眼内感染、虹膜脱出等相关严重并发症,同时,降眼压幅度比较难控制。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只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方法,前房放液是一项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同时,由于其操作简单可控,作用迅速,缓解症状效果明显,无需进手术室,患者配合容易,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顾虑,是处理白内障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的理想方法。

篇2

中图分类号:r197. 1 文献标识码:a

医疗行业包括,医疗服务、医药品、检查、医疗器械、建筑、医疗人员的教育、保险以及现代预防医学、健康产业等诸多行业。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服务类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关乎民生的医疗服务行业,人们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十分关心,所以这个行业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这对从事医疗行业的企业来说是一种机遇。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过程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这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种对立局面的出现,源于国内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完善,生产体系不规范,以及风险管理的认知程度不够。面对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企业需要孜孜不倦的探索。

一直以来,医疗行业的发展主要还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它是我国整个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虽然最近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整体经济发展还是很好的,在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对医疗行业的改革,我国医疗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近5年来,随着科技的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对医疗服务要求的层次提高,市场的空白领域将逐渐显现,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向着空白领域发展,解决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很多难题,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药品集中招标制度使得提高医疗服务收入逐步取代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使得群众医疗消费降低。许多基层医院的建立,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扩大,也促进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我国医疗行业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在我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后,国内医疗行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国外一些医疗企业也开始进入到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以前受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外资进入我国有出资比例和国产化率等方面的要求,而取消这一限制后,外资一家独大的情势已很明显。并且外资所带来的技术、管理、营销理念等比较先进,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力,此时自身存在诸多的弊端也暴露出来。首先是经济因素限制了医疗行业的发展,主要在于市场消费能力低。再者,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低下,所以医疗行业发展受制于人,中低端企业只能依附于那些高端企业生存。最后,在企业规模方面,国内医疗行业体制管理落后,行业内部分工不明确,这就造成了力量的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做出突破。现代的医疗行业走的是高端,昂贵,全领域合作的高新技术路线,我国专业学科知识型人才的缺乏使得国内医疗行业更没有竞争力。

如何提升国内医疗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作为国内医疗企业,政府应在政策、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最大的便利,鼓励它们的发展。其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颁布,使得医疗行业监督时能够有法可依。现今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有效的医疗行业规范。使医疗行业的经营和监督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良好发展轨道,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交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行业监督管理体制。再者,政府建立完善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经营。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关于企业人信用的档案,对诚信经营的企业者,在需要帮助时,政府给予它们最大的便利,对于虚假、黑心经营的企业者,进行严肃处理,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逐步把诚信变成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此便可营造出一种依法

营、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氛围,使得市场行为有序的进行。最后,政府定期的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对于素质不过关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总而言之,从政府方面考虑,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规范医疗企业的市场行为。最后,对于投身于医疗行业的各个企业来说,中国医疗行业若是想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优势,就得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品牌,一个没有自己品牌的企业,顶多算一个加工车间。想要长期的发展,就得有自己的品牌,做为一个企业的标识。实施适合自己的战略,将会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国家是从整体角度来调控医疗行业的市场行为,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行业的市场行为,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而对于投身于中国医疗行业的企业来说要学会利用市场规律来运作企业,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企业依据自身的特点,开辟出适合自己的经营道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医疗行业,就如同没有动力的火车。国内医疗行业在实现当前稳固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拥有战略眼光对未来发展做出规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能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南阳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07-02

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专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制造技术涉及生物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具有行业壁垒高、集中度不断提高等特点,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1.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格局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系统改善空间较大,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疗器械有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1.2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往来平均增速达7%左右,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据统计,美国、欧盟、日本共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超八成的份额。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40%以上,2015年强生公司以2 584亿美元的总收入位居全球榜首。2011―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3 90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1.90%。预计该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增长至4 775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将呈现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1.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但增长强劲,市场销售规模2001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179亿元、2 120亿元、2 556亿元,2014年的增长率为20.06%。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 080亿元,为2007年535亿元的近6倍。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新华医疗以75.54亿元的收入位列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收入之首。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大高于全球增速,预计2017年将达到4 94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

1.4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中,跨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5%。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是进口产品,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出口的是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是X线设备中的高频高压技术、全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内窥镜生产技术等。进口医疗器械垄断高端市场,国内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2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把医疗器械纳入战略发展,“十三五”医疗器械已经到了蓄势待发,大发展的趋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2.1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 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未来我国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收获及继续高速发展。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稳步增长,我国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新医改政策的深入贯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必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张、高速发展。

2.1.2 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其中,产品设计与研发、分销与品牌建设是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利润的关键环节。

(2)新进入的企业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研发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政策强力支持,助推市场需求增加及产业优化壮大

(1)国务院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精准医疗等领域将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和支撑升级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这必会加快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助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医疗装备新需求下,国内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对于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部将专门推出100亿元的民族健康产业重大专项,可见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3)医疗器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行业未来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微医疗器械科技公司作为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成为大公司重点收购对象,致使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壮大。

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当前,现代医学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1)医院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以及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

医疗器械创新体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特点。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医疗设备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该行业相互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创新产品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临床急需的产品提供支持。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关联度将愈加紧密,对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水平等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化。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个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导点,国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有很高的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将作为“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发。高端医疗影像产业化方面,主流的、高质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设备仍是“十三五”重点关注的部分。诊疗一体化特别是高端影像相结合、可再生组织修复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检测微型化需要我们整个行业来发力。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同时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改善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证相关机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机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战略要以全球性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化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加快产品的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建成一个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既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能与全球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企业必将从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政策及自身发展战略三者联动过程中抢占先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必将真正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加旺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 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态势[J].财经界,2009(1):43-46.

[2] 2016-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

篇4

1. 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

2. 2000年之前,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目前面临改革压力;

3. 2000年,随着《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4.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资本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

中国医疗卫生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人均卫生费用和总的卫生费用支出逐步增大,从1978年至2000年间,卫生服务弹性系数平均为一点二,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百分之一,卫生总费用相应增长百分之一点二。

据预测,中国的医疗市场有望继续高速增长

1. 人均卫生费用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人均卫生费用较高;

2. 我国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处于一般水平,有望继续提高;

3.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均卫生费用将继续增高,在全国人口保持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整体医疗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二、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禁止非国有资本对行业的营利性投资行为,限制了行业的集团化与产业化发展

2000年以前,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的部分特点:

1. 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国有机构投资建设医疗机构,并不断给予财政补贴和其他支持;

2. 严格限制非国有资本对医疗机构的投资;

3. 规定所有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机构(除极少数的诊所外),获得收入只能进行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再投入,不得用于投资回报;

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同时价格受到严格限制。

通过对营利性资本的行业禁入政策以及医疗机构收入分配、价格的限制,失去了行业的市场化运作基础,限制了行业的产业发展及投资热情

三、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行业体制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医疗行业的开放,有利于建立市场竞争体系,提高资源配置、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将是医疗行业改革的方向。

四、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拉开了医疗卫生行业体制改革的序幕

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中的部分规定:

1. 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2. 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

3. 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4. 营利性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

文件的颁发和实施,使投资于医疗行业获取收益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许可,同时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自主确定服务项目,自主确定服务价格,照章纳税,使医疗行业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五、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大量资本已经或准备进入医疗行业市场

由于医疗行业极具潜力的投资机会,国内一些知名的企业及投资机构,如上海华源集团、德隆集团、清华紫光、大鹏、联想集团、新希望集团、大连实德集团、伊利公司、中信集团等均有意在医疗行业投资。

国内外的金融机构也极为关注医疗行业的投资动向,一些知名的医疗机构获得了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大额授信。德国、新加坡等政府,也在极力促进本国医疗机构在中国医疗行业的投资。

预测,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将逐步引入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以撮高行业效率,丰富医疗服务层次

发达国家医疗产业改革动态

一、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非常接近,只有美国有显著差异,但都有不同程度问题,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努力寻求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平衡点。

一方面,希望能够确保医疗的平等与质量。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医疗体系的医疗效率。

美国

美国医疗制度变化:最初的完全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与第三方逐渐介入医疗服务市场――重新强调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美国政府强调私立医院的发展,对公立的公益性医院的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医疗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很快,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而用于公共卫生的支出只占总支出的3%,在单纯强调医疗产业的市场化后,美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受到影响,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一味加大新药研制和针对疑难杂症研究的投资,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英国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与美国相反,政府提供了所有医疗福利,但是政府也明显感觉到了巨额医疗投入带来的财政压力,正逐渐向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

・原有的国家卫生保健服务体制:国营的医疗体制。

存在的问题:医生属于国家公务员,收入采取薪金制,没有形成促使医疗效率提高的经济激励机制;通常医生把自己本可治疗的病人过多地介绍到其他医院。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1994年实施把市场机制有效的运用到医疗领域。医院不再是国营身份,而是独立核算的公营企业机构。

美英医疗制度改革的启示

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否则再好的医疗体制都会难以维持,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以市场机制解决全部问题。改革就是要探索如何将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医疗服务的支付来源和方式,以及政府的角色转换成为核心问题。

医生既是病人的专家顾问,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双重角色决定了要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中的重要位置。因此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条中形成的种种关系已成为改革关注的又一个重点。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新加坡医疗体系模式)

医疗卫生既是服务业,又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由于患者和医院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医疗行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对世界各国的医疗体制形态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新加坡医疗模式对于中国有借鉴意义。

在新加坡,政府财政投入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的医疗服务可以覆盖100%的居民。新加坡医疗机构分两种,一种是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全科医院,一种是政府、慈善机构建立的非营利性医院,另外还有大量的私人医生为居民服务。每个新加坡居民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账号,政府、个人和企业三者共同交纳保险,居民可以用保险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直接用于医疗消费。

新加坡规定严格的病人就诊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如果社区医院没有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当然,私人医生也有转诊和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规定,可以保证宝贵的医疗资源用于重要的环节,从而克服国内某些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等资源浪费的问题。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机遇

政策机遇

2003年,卫生部表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只直接举办部分公益性医院,包括区域内布局合理的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血站和急救中心以及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站,其他医院中的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这是卫生部官员首次在媒体上提出“抓住两头(区域最好的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放开中间一片”的改革思路。

中国加入WTO之后,医疗产业政策逐渐放开。目前,外资最大占有合资医疗医院的70%,中资为30%,但可以预测,外商独资的医院也为期不远。

中外合作或合资的医疗机构也享有同公立医院同等的法律地位,也可以根据其利益分配机制,划分为非营利性或公益性医院。

市场机遇+管理机遇(一)

市场规模巨大,且快速增长,并且逐步开放的医疗行业,对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目前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落后,存在较大管理提升的空间,对于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外资机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市场机遇(二)

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一方面是庞大的医疗健康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医疗建设缺乏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目前中国对建设医疗机构的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中国在医疗建设上的缺口吸引了私人、社会和海外资本的进入。

利益丰厚是国外资本抢摊中国医疗市场的驱动因素。业内人士估算,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一年的营业额一般不会低于4亿元人民币,最高的几家有可能超过10亿元。同时中国每年的卫生支出接近18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这一数字还将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外资、民营和私人医疗机构将成为医疗市场的生力军,改变中国传统的医疗模式。

资本机遇(并构重组)

资本机遇(上市融资)

外国战略投资资本定将持续增加,国有医院的民营化和股份制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重组或股份制改制成功的部分医疗机构,将很快在中国及海外资本市场上以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

技术机遇+人才机遇

中外医疗项目的合作,特别是资本项下的合作,有利于市场的共同开发,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大大增强了合作双方的技术交流与提高的动力,希望能以更加优势的医疗技术在竞争中占有优先位置。

技术的交流必然大大增加人才的交流与互换。

各类性质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研发人才等。同时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能力的平台,实现其自我价值。

中国医疗市场的中外合资医院

中国现有200多家合资医院

北京目前共有医疗机构9000多家,而中外合资医疗机构、股份制医疗机构却只有25家。也就是说,北京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空间,所以,外资医院早已瞄准了这个短缺市场。

目前北京已有25家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如和睦家医院、北京国际医疗中心、北京香港国际医务诊所等,其中以妇产科为主的和睦家医院经营状况较好,并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当然,由于受国内医疗体制及投资比例等限制,目前此类医疗机构的规模都不大,基本上只能称之为诊所、社区专科医院,而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基本没有。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风险

法律风险

法律法规的缺陷与滞后

立法机构上的缺位、技术上的缺陷、立法内容上的冲突与滞后,使中外医疗项目合作时,缺乏法律保障与依据。

中国目前尚无一个类似《医院法》或《医疗机构管理法》的基本法律。除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管理结构与管理条例》、《医疗结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缺乏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目前多种产权属性的医疗机构的定义、界定、运作规范及利润分配等均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

中国目前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与外资的合作,特别是参与并购重组等资本项下的活动时,仍然缺乏一个明确的操作规则与流程。换言之:还没有制定好游戏规则,故这游戏就变得随心所欲,机会大,风险也就越大。外资并购重组国有医疗机构时,同样面临上述的法律风险。

如其中的土地评估、固定资产评估、品牌评估及市场评估等均无法可依,导致谈判旷日持久、隐患多多。

政策风险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定性――将医院产权属性与医院分类管理的概念混淆,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与政策导向上的错误。

将医院公益性与营利性及营利性的对立化。

对外资医院与民营医院有政策性的歧视与不公正的限制。

政策的不连续性与不透明性。

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主要针对国有医疗机构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国有医院的院长只是国有资产的运营者,其授权范围、决策权限、财务控制及发展动因等方面均不明确,导致在中外合作谈判时,搞不清楚谈判主体,还有漫长及敏感的请示、等待批复的过程。

当与卫生局直接谈判时,又面临官僚体系、文牍主义、地方利益分割与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卫生局长还得给市长或书记汇报,实在是一个考验耐心的过程。

政策风险

医疗机构人员安置

大部分国有医疗机构是事业单位,其员工没有社会保险,在并购重组过程中,随着员工身份的变换,应当补缴的社会医疗保险该由哪个机构承担,目前没有相关政策。

土地处理

国有医疗机构的土地是划拨土地,在并购重组后,该部分土地是否需要补缴出让金,如何确定出让金?

税收政策

如果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目前设置为非营利性的,几年之后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其历史收入在税收方面是否存在追溯问题?

政治风险

外资进入中国医疗市场应当重视医疗机构国有化的风险。

医疗行业是一个政府干涉较多的行业。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商品还是基本人权,医疗行业能否市场化运作是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疗行业市场化问题存在不同的政策。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疗行业市场化的问题的争议也将始终存在,存在中国在未来进行医疗机构国有化的可能。例如:1948年英国颁布实施国家卫生服务法,推行了医疗机构的国有化浪潮。

管理风险

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组织文化的差异、长期体制差异带来的管理思维惯性差异,都会直接导致管理风险。

管理层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管理层的团结、中高层之间的团队合作;

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等。

品牌风险

对国外资本的本性要有足够认识。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扩张战略有它的三步曲:一是输出设备技术,二是输出资本,三是输出品牌。

品牌输出首先攻击的是市场,重点是攻击需求而不是供给,这样就可以更少地动用本国的资源和资本,主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资源,生产和提供并非高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在当地市场销售,挤占当地市场,压制当地名牌,获取巨额利润。这种超常的经济手段,不仅使我们没有反抗意识,而且釜底抽薪、直接抢夺消费者,诱导他们的消费偏好,从而从根本上占据市场。长期下去,中国自由品牌生存空间令人担忧。

总论

篇5

在医疗器械领域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让我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国外大量医疗设备生产商大量涌入中国,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日趋白热化。在这样的竞争中,如何选择合理的营销手段将至关重要。作为国内的医疗耗材企业,选择合理的营销渠道势在必行,运用合理的营销手段也将是让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状况走向良性循环的过程。

1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现状

1.1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竞争形势日益恶化

目前我国国内注册的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达到了近6000家,其中专营厂为3000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为600家。从地域上来说,这些医疗器械厂家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的医疗器械生产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国内市场的六成以上,显示了这些地区对于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视,这也直接为就业输出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产品数量生产集中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医疗器械制造行业也遭遇了“冷冬”,近1/3的企业倒闭、重组、整合,行业发展也陷入到一个瓶颈期,这对营销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2生产产品单一,缺乏核心竞争产品

我国国内数量众多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每年生产的医疗器械达到了几千万件,但是数量巨大的背后,却是产品的单一、重复制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充斥着市场。国外的医疗制造企业每年推出的新品都达到上百种,甚至是几百种之多,而我国医疗器械每年却只有几十种新产品上市,而且这些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与国外产品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例如,我国国内生产的近视眼手术刀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在国内各大医院内却鲜有订货需求,屡屡遭受冷遇,国外相关产品虽然在技术上略有差距,但是却受到青睐,这种现象的产生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器械正常营销活动的开展,企业利润获取额度增长也比较缓慢,为了将产品营销出去,很多制造企业不得不将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以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

1.3营销渠道不畅通,模式滞后带来经营效果不理想

目前来看,我国医疗器械需求量巨大,虽然国内市场中被国外企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但是市场空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存量。由于终端客户需求量增加,对于国内一些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而且在物流端的配送需要合理配置。虽然生产企业的销售不可能全部占据整个销售渠道,但是如果确立合适的物流配送体系也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的成功案例举不胜举。谁要是占领了市场的主要渠道,谁的市场占有率就会提升,他的销售量就会提高,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对于外部营销渠道开发还有所欠缺,物流体系建立还有待健全,内外部沟通上的不健全已经让企业营销屡屡遭受挫折,营销模式上不主动已经不再适应行业的发展。

2医疗器械营销渠道管理的创新建议

2.1走出误区,走品牌营销之路

很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对品牌营销的观念还比较淡薄,这在行业内还属于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企业仅仅以营销策略的选择作为刚开始入主这个行业的选择,而到了一定时期后,就会逐渐对品牌营销的淡化。虽然随着市场的开拓,医疗器械制造企业销量逐渐提高,但是对于品牌的维护却并不是特别在意。其实,销量上的提升是品牌营销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最初的目标所致,如果本末倒置的话,对于品牌发展并不是太好的消息。如果企业要走出营销误区的话,一定要做好策划,尤其是要制定好广告策略,因为品牌不仅能快速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对于产品美誉度的提高、品牌含金量的提高都有帮助,如果企业将产品品牌进行注册,将品牌运作进一步与市场调研、研发、制造、服务等渠道进行畅通化,长此以往,这样的营销过程一定有利于企业突破千军万马的竞争“独木桥”,走出一条自己营销的光明大道。

2.2走民族化发展之路,拓宽营销竞争力

我国医疗企业产业化运作时间短,独立研发能力有限,虽然在数量上逐年增长,但是在质量上,往往难以突破。医疗器械小企业的生产方式粗放、手段单一,在营销上主要通过会议、广告的方式,随着市场逐年正规化,已经显现过多的弊端。在如今的医疗器械市场上,大型医疗器械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的进口或者是合资产品,国内品牌基本为零,这也是我们技术缺陷造成的,如果说大型医疗器械技术发展还有待时日,但是如果从中国本土医疗器械角度来说,多发展小型民用医疗器械,并且完善品牌营销策略,这将会直接实现营销能力的提升。

2.3提升技术水平,为营销撑起一片天空

虽然我国国内医疗器械水平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球竞争的激烈引发了新技术的重新投入,很多国际医疗器械霸主将医疗器械技术层级提高加快,而我国相关企业在这方面虽然有所行动,但是在速度上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出口类型仍然以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型产品为主,而高精度仪器还是主要依赖进口,生产企业技术水平过低仍然制约着企业快速发展。鉴于此,我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应根据目前竞争情况,将技术标准和标准创新作为一个创新衡量的核心尺度,逐渐在产品种类上和系统运行中创新,在国际医疗仪器设备技术标准中提高自身地位,有助于不断扩展在国际上的营销渠道,实现国内和国外双线齐飞的营销发展途径。

3结论

医疗器械营销渠道管理虽然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但是还需要生产制造企业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辅助进行,随着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到来,我国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力度将不断增加,未来医疗器械市场还将迸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本土优势,将营销渠道逐渐拓展到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去,加强常规市场的渗透,最终使本土医疗器械营销管理实现“本土竞争共赢、国际竞争有力”的目标。

篇6

2、产品线齐全、实力雄厚的整体方案解决商;

3、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毛利率持续增长。

即将登陆创业板的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宁软件”,300253)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业务的领先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医疗软件研究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面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市场。公司在2009年国内医疗卫生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中市场占有率位列同行业第一名。

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快速发展,凭借公司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公司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得到快速增长。2008-2010年净利润分别为1701.87万元、2616.26万元、3534.65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12%。

受益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

公司是一家以医疗卫生领域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主,并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软件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种医疗卫生机构。我国仍处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IDC的研究,2009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IT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为20.3亿元,较2008年增长23.7%,预计2014年将达到66.4亿元,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7%。

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未来面临以下驱动力:1、新医改催生新的医疗卫生信息化需求;2、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有助于改善医疗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发挥区域医疗的整合优势,地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市场空间超30亿;3、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驱动医院信息化投资,未来几年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将逐步在医院普及,驱动的投资将是几十亿级别;4、乡镇医院及农村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仍非常落后,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新农合等政策的实施,农村医疗信息化市场有望出现较快增长。相信在这四大驱动因素下,公司凭借其领先地位,将持续维持快速增长势头。

领先的行业地位

卫宁软件在医疗卫生软件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行业地位,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位列IDC“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十大供应商”第一名。

公司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复合型人才的储备优势,这一竞争优势保证了公司在拥有先进技术的同时,可以通过不断扩大产品线以及维持创新能力来应对多变的市场。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在2007年国内首届IHE医疗信息系统互连测试中,成为唯一通过测试的国内医疗软件企业;在2008年、2009年测试中又成为通过项目数量最多的医疗软件公司。显示了公司技术研发实力的雄厚。目前,公司的产品线涵盖了医院信息系统、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内的整个医疗卫生领域,能够提供完整的医疗卫生行业IT整体解决方案,是国内同行业中拥有产品线最齐全的公司之一。

篇7

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概况

截至2012年底,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15348家;

其中,一类生产企业为4255家,二类为8245家,三类为2513家;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2172家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进程 2011年1月1日,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首先执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到2015年底,所有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到2017年底,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Strategy战略

华润去年营收千亿元 成国内第二大医药集团

1月8日,华润集团总会计师魏斌透露,2013年华润医药板块营业额和总资产双双超千亿元,净利润在50亿~60亿元之间,成为华润集团营业额第二大产业。至此,华润医药集团成功晋级千亿俱乐部,成为继国药集团之后的国内第二大医药集团。

梅花集团拟进军生物制药领域

1月2日,梅花集团公告称,拟出资收购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据悉,汉信生物是国内起步较早的一家专业从事疫苗生产、研发、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收购完成后,梅花集团计划依此为平台进行产品和业务的整合,打造疫苗业务板块,本次收购将成为其实质进军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一步。

康美药业正式获得直销牌照

1月7日,康美药业公告称,该公司正式获得直销经营许可证,成为国内第五家涉足直销行业的药企。康美药业高管透露,取得直销牌照后,将有助于该公司保健品产品的销售,预计将通过直销方式销售新开河参、西洋参、冬虫夏草、菊皇茶等自主保健产品。

Service服务

湖南省统一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启用

篇8

近几年,中国国内医疗技术行业的并购势头保持强健,并购案例此起彼伏,2014年和2015年在医疗技术行业,数量和规模都较之五年前有大幅度的提高。2015年全年医疗科技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四十余起,是2011年并购案例数的两倍以上。而交易规模中值也从2013年的1800万美元左右增长到2015年的5800万美元。单笔交易规模的增加也推动了整体交易市场的水涨船高: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市场体量由2013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40亿美元。

医疗技术投资火热是由几大驱动因素带来:第一、中国医疗行业整体快速发展,加之政府近年了一系列促进健康领域发展的各项政策,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乐观,由此带来了整个医疗行业的投资热潮。其中医疗技术行业相比制药行业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发展稳定,利润较高。第二、医疗技术行业细分市场众多,一些中等规模的医疗技术企业在一些细分领域做到市场领先者地位,通过并购进入到其他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以进一步扩大业务。例如上海微创等中型公司通过并购进入到其他医疗技术细分领域。第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越来越热,中国医疗技术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到海外寻求并购对象。例如迈瑞、微创和三诺等企业在过去几年都在海外并购方面有较大动作。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发生的数量及规模都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与全球医疗技术并购市场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经BCG分析,全球医疗技术行业并购及投资市场自2010年起,一直保持在每年130~1402起交易数量左右;且大约有10%以上为5亿美元以上的交易,规模远大于中国医疗技术行业。这与国际医疗技术行业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相关。

2.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及投资特点

观察近几年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发生的并购案例,我们发现三大特点:

特点一:高值耗材与体外诊断子行业为国内并购投资焦点

从标的所处细分行业来看,近几年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整合的焦点在高值耗材(包括骨科、心血管等细分领域)、医疗设备以及IVD(体外诊断)这三个细分行业(参阅图1)。2013-2015这3年高值耗材并购交易数量占整个医疗技术行业的30-40%左右,在医疗技术行业中属于“热度”第一的子行业。高值耗材在医疗技术行业里属于体量较大,增长迅速,且利润较高的细分行业,因此备受投资者青睐。而且,由于该子行业内不乏规模较大的本土及外资企业,并购案例的交易金额也都较大。2013年和2014年,高值耗材交易金额占整个行业交易金额的比例高达50―70%左右。在2013年至2015年最近3年的并购投资交易中,以披露交易金额衡量,前五大交易中有三个均属于高值耗材子行业。第一位为中信产业基金分两次总共以11亿美元收购柏盛国际(柏盛的主要产品为冠脉支架),第二位为2013年骨科领域美国史赛克公司以7.64亿美元收购中国骨科企业创生,第四位为心血管领域本土领先企业乐普医疗以3.15亿美元引入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首的投资者。若梳理各个细分行业的交易金额规模,我们可以发现高值耗材相较其他子行业来说,交易规模更大,交易金额中位数为6000万美元,是除去医疗设备以外其他子行业的1.5倍左右。

IVD(体外诊断)子行业热度也持续增加,在最近两年内占据并购数量第二的地位。2015年约30%的并购交易来自于IVD子行业。IVD子行业的收购很多来自于私募投资,尤其聚焦于几个高增长IVD领域,例如化学发光、即时诊断等。例如方源资本投资2.64亿美元于国内领先IVD企业科华生物;英联等投资管理基金以5,600万美元投资国内领先的化学发光诊断仪器试剂厂家科美生物;云峰基金投资国内心肌标志物即时诊断领先企业瑞莱生物。这些案例都标志着投资者对体外诊断这一细分领域的青睐。

除去高值耗材和IVD外,医疗设备也是一个投资热度较高的行业。由于医疗设备都是大型仪器,例如呼吸机、放射治疗设备、超声等大型影像设备,产品单价较高,企业规模较大,因此并购交易金额都较大。以2015年为例,虽然医疗设备并购数量仅占行业的20%左右,但占据并购金额的约30%。这主要来自于几个大型交易的贡献:例如中珠控股以近3亿美元收购深圳一体医疗(肿瘤诊疗设备领域);星河生物收购玛西普医学(伽马刀治疗设备领域)等。

特点二:医疗技术领域的投资者:PE/VC和跨界收购增多

除医疗技术本行业企业外,PE/VC也是医疗技术行业的重要投资者(参阅图2):PE/VC占据了医疗技术行业并购投资交易数量的30%―40%,甚至在14年占到总交易金额的约60%。除医疗技术行业高增长、高利润的吸引力以外,2013年左右外资企业美敦力和史赛克分别以较高估值收购国内企业康辉和创生,也带动了PE/ VC对医疗技术行业的进一步热捧。

近年来医疗技术收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跨界收购逐渐升温。根据BCG分析,在过去3年医疗技术行业发生的交易中,交易金额排名前15大之中有5个交易来自于制药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跨界收购,交易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公司战略转型,进入增长更好的医疗技术行业。例如,作为房地产起家的中珠控股斥资近3亿美元收购深圳市一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借此进入肿瘤诊疗设备整体解决方案领域;信邦制药通过收购中肽生化获得其诊断试剂产品,进一步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战略;星河生物收购玛西普医学,由传统的食用菌行业过渡至技术附加值更高的医疗器械行业;红日药业通过收购超思由现代中药领域切入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移动医疗等领域;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城市建设及建筑节能服务商,达实智能通过收购久信医疗,快速切入医疗专业净化系统建设及数字化手术室领域。

特点三:中国医疗技术标的估值较高

虽然相比于国际市场,中国医疗技术行业的交易数量、交易金额并不高。但是中国企业的估值倍数相对欧美企业都更高一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企业未来增长潜力以及较强的盈利能力。

过去3年中国医疗技术行业的市销率在4.6倍左右,而欧美市场市销率则仅为一半(约2.3倍),且90%的交易市销率在2―4倍之间。

另外,虽然各个细分市场在中国并购投资浪潮中火爆程度不一,但是除低值耗材估值较低外(市销率中值3倍左右),其他各细分领域估值指标相差不大(市销率中值约在4到6倍之间)。国际市场上各细分市场估值差异也不大。

篇9

二、我国的医改政策对医疗器械制造业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及影响 

政策原文:促进卫生发展、实现“病有所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政府卫生投入责任,重点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县级医院建设。制定国家卫生人力发展规划,注重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注册护士、卫生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可持续性筹资机制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地区间保障水平差距,逐步健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3年 

影响: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医疗器械的需求。与此同时,在财政政策上主要体现的是“21项计划”。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具体提出8万亿元以上的投入,并且针对健康服务业,这更加体现了行业机遇到来,医疗器械行业成长潜力的巨大。 

(二)金融政策及影响 

政策原文: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继续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设备、材料、保健用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研发创新链,重点开发一批以前依赖进口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医疗器械品牌,支持建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产业集团和研发基地。 

影响:回首看2009-2011年这三年的增量投入与存量比较的增幅为77%,总投入将达到近2万亿元,新增8500亿元。规划的另一个目标则是卫生总费用占GDP占比大于5%,政府投入占比快速升至38%。而2001年至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12年间增长了近9.4倍。我们可以更深一个层次理解,作为我国的自主品牌,以乐普医疗,微创医疗为代表一系列国产医疗器械公司将得到国家不仅仅是财政的大力支持,还有技术等方面。 

三、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现状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特点为“多,小,弱”。首先便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928家;其次是企业规模小,2012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180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200万元;最后是企业技术弱,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但始终集中在一些低层次的产品,无法与国外强生等品牌在核心技术方面匹敌。 

2013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 左右。而在医疗器械零售市场上,在国内的销售渠道方面主要是集中在专卖店或者药店,渠道狭窄。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等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而上海,北京等地则是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而形成的优势产业集群。 

篇10

管理亟待创新

陈旧的管理体制、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成为抑制信息化效用的瓶颈。在许多大中型医院,尽管PC、网络、数字化医疗设备比比皆是,但是患者依然愁容满面。号贩子猖獗、专家号难求、重复挂号、漫长的等待、不可预知的费用,依然如故。根本原因是,医院只是将原有流程,简单地进行了计算机化,而未能发挥信息技术对流程实施优化再造的性能。

卫生部医政司赵明钢处长认为,如果不创新管理,信息技术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促进作用终将有限。现代化医院的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面临着高风险环境,同时行业人文色彩非常浓厚。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的必要的支撑环境。现在很多医院在优化流程,凭借的重要手段就是信息技术。但是,IT不可能自动解决医疗管理体制自身的问题。要避免“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注意管理创新。

欠缺战略思维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部门掀起“金字”工程热。由卫生部主抓的“金卫”工程也曾一度引人关注。但时过境迁,在众多“金字”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时候,“金卫”工程已很少有人提起。

中国医院协会曹荣桂会长说,我国医院对信息化起步不算太晚,总投资也不少,但是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标准化等原因,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虽然国内医院建立了不同的应用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想,导致系统不能有效融合,信息不能有效利用,以至于效果不理想。譬如,不少医生门诊工作系统,只能开处方,不能看到检验信息等;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但是利用率普遍不高。

因此,他呼吁医院管理者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进行周密规划。而且,今后医院的IT规划不能局限于内部,一定要考虑与区域、第三方支付等相关网络的协同。

顶层设计空白

当前,公共卫生、社区医疗、区域医疗协同等行业变革,更是将一个最基本、也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推到舞台中央――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严重缺失。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认为,当前应考虑如何建立标准化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问题。如果从区域层面,就把业务模型、业务流程规划好,那么区域的卫生信息系统就能做好。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过程中,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顶层设计。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应该是下一步信息化的重点。

篇11

然而在新医改方案出台的刺激下,医疗健康行业成为如今投资最热门的行业之一,似乎迎来“最好的时代”。自2009年二季度起,医疗健康行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额1.3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风险投资总额的20%。vivo ventures以250万美元认购李氏大药厂6.79%股份、软银赛富投资南通联科药业2500万美元、鼎桥投资注资归真堂7650万元、达晨创投增资晨光生物4900万元、火箭资本5300万港元入股龙发制药……而在桂林三金药业、保龄宝、奇正藏药陆续IP0之后,国药控股更是成功在香港上市,并因发行5.457亿股而成为2009年医药板块的“大事件”。

这一系列投资、上市,无疑昭示了资本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再度认可”。

但资本市场的逐利并不意味着医疗健康行业整体“解冻”。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获得资本青睐的公司大都来自医药与医疗器械两个细分领域。这两个细分领域如同两把锐利之剑将寒冰破开,展露着医疗健康行业的“春天”。

“寒冬”之后,尽管料峭依然,但寒冰之下的资本已经开始暗涌。融资、并购、IPO、PIPE,资本正在通过每一条路径进入医疗健康产业。

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疗健康行业有着较为稳定的抗风险能力。只是由于对投资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商业运作经验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医疗健康投资在中国发展得一直很缓慢。“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资本的避风港和全球经济亮点。医疗健康产业更是因其抗周期性而成为亮点中的亮点。”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陈立实如是说。

未来十年高速发展

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医疗健康产业相关的股票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与一个国家的GDP成正比,即GDP越高,医疗健康产业的投入就越多,医药、器械等细分领域的投入也会增加。”美国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施毅表示,“因此可以说,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以美国为例,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产业增加值也占到国家GDP的10%以上。然而在中国,该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远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也决定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在未来至少10年之内仍然会高速发展。”施毅表示。

当新一轮医改方案面世后,资本就没有停止过对医疗健康市场的关注。“从目前中国医改的内容可以看出,医改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大众消费者提供医保。”陈立实表示,“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虽然医改并没有直接有利于新药研发等的政策,但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地方还是中央,政府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与新药研发相关的领域中,这非常具有代表意义。”而美国风险投资基金Vivo Ventures医学博士赵晋也有相同的看法:“尽管医改对于投资人、企业的具体支持仍然比较少,但是却能够给企业一定的指导方向,整个行业是机会与挑战并存。”

医疗健康产业在受到医改与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整体市场出现了细分化,风险投资人对于这种情况也十分乐见。“市场的细分化才能成就巨大的公司。”施毅表示,“每一个细分领域中的机会都是我们要发掘的,不过从市场规模上来讲,仍然是医药大于器械,器械大于诊断。”

虽然前景被认可,但位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至今依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分散的小公司缺乏有生命力的产品,质量也不过关,它们的存活都是通过商业手段维持,这样的企业妨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好的医药企业也不能够正常进入市场。”施毅表示。

第二是中国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不仅限制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导致了国内医药企业只能够通过大量的仿制药寻找生存空间。第i则是跨国医药企业产品对国内产品形成竞争威胁。由于药品进口关税降低、价值跨国医药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加大,都迫使国内医药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

医药的壁垒与风险

医药与医疗器械处于整体行业市场规模中之首,因此也备受资本的青睐。

刚刚募集了一支总额30亿元、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建银医疗基金,就非常看好医药行业。建银国际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胡章宏博士表示,医药行业的竞争壁垒非常高,一般的竞争者很难进入。“首先是政策性的壁垒。中国对医药行业的准入、生产经营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法规以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不论是医药生产企业还是医药经营企业都需要获得许可证方能运作。”胡章宏博士表示。

其次是资金壁垒。医药行业是高投入行业,其新产品开发具有资金投入高、项目研发及审批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药品生产使用的厂房设施需要专门设计,药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重要仪器设备需要依赖进口,费用昂贵;而且产品销售渠道复杂、环节多、资金周转偏慢。“因此,该行业的新进入者通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胡章宏博士表示,“再加上医药研发的技术壁垒。”

“不过,建银国际在这些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竞争优势,也是我们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主要原因。”胡章宏博士说道。

医药研发能够拥有足够宽的“护城河”来阻断竞争者,还源自国内一些非常高质量的研究机构在做着不懈努力;随着一些海外学者、技术人员回到中国推动新药研发、政府投入很多研发资金大力支持,中国新药研发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目前中国医药领域还是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因此仍然具有投资风险。“这个行业的风险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也是不可控的风险。”陈立实表示,新药研发的风险首先是技术风险,这一点在中国及外国都是一样。想要降低这个风险,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团队。“富达亚洲通常会寻找非常有经验的团队进行研究,这些人在国外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经验,也在失败中学会了很多教训,他们将这些经验教训利用到研发中,是能够降低技术风险的。”陈立实认为。

对于投资了药明康德、诺凡麦等企业的富达亚洲来说,陈立实认为要关注两种医药企业

的风险:第一种是以研发为主的医药公司,它们的风险在于技术风险和产品注册的风险,如何避免技术风险,以及如何度过漫长的产品注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种是以药品销售为导向的企业,尽管它们有一些药品具有注册风险,但是这种企业的风险更多来自于市场,由于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能否建立有效的销售团队、形成良好激励机制就是风险所在。

若要减少投资风险,企业团队永远都排在首位。“对于新药研发企业,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团队是否有过研发的经验,其次是他们所从事的研发技术平台。我们不是看其某一种新药,而是要看通过其技术平台能不能衍生出多种新药产品,毕竟单种产品非常不容易规模化。”胡章宏博士认为。而富达亚洲在投资时,除了考虑团队及产品外,还会考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资金支持。由于新药研发的周期很漫长,所以在投资这样的企业时,富达亚洲希望能够做一个多种资金与资源组成的投资组合,比如政府资金的支持、投资者的专业资源等,有了这样一种综合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新药研发公司才能够走得更远。

器械的潜力与隐忧

医疗器械市场近年来加速扩张的趋势,已经引起资本的关注。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15%,相比较于2001年,医疗器械行业产值仅为药品产值的20%,到2008年这个比例已经提高到33%左右。

“在中国,医疗器械目前还是一个没有被充分发展的领域。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格局中,美国占40%以上,欧洲大约占30%,而中国仅占全球市场的2%。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医疗器械的行业规模还远远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陈立实认为医疗器械的发展潜力很大。

“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是资本关注医疗器械的首要原因。”陈立实表示,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看好医疗器械领域还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还都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尽管中国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海归们创办的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向着产品的研发方面发展,通过产品的创新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众多企业中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还是非常少,因此在投资这样一家企业后,短期时间内很难出现同质化或者过多的竞争者。”其次,陈立实表示,“在中国本土企业中,医疗器械是在生产制造中占比例比较大的行业,因此中国很多企业有潜力走进国际市场,比如迈瑞、威高都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的研发在国内占领市场份额。”

篇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提高,医疗器械产业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初具规模。我国作为医疗器械产业的新兴市场,潜力大,发展快,吸引着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眼球,争先进军中国市场。同时,本土企业规模小、技术弱,缺少发展后劲,存在国内市场占有额低、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应树立民族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改善产品结构等,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及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近几年的医疗器械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总体都呈现较大的逆差,且贸易逆差呈波浪形的增长趋势。

就医疗器械行业贸易方式来看,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则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导,输出的是简单加工产品,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所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产品总体来说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现状。

我们从竞争优势指数来分析一下医疗器械的行业现状。竞争优势指数是净出口与外贸总额的比值,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劣势程度。其计算公式为RNXij=(Xij-Mij)/(Xij+Mij)(式中,RNXij——竞争优势指数;Xij——i国j商品的出口额;Mij——i国j商品的进口额)。

我国医疗器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从2001年至2005年均为负值,处于(-1,0)之间,说明我国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平均水平以下,医疗器械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较大。但2005年贸易竞争指数上升为-0.117,接近于0。

再看另外一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MS)。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其计算公式为MSij=Xij/Xwj(式中,MS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MSij值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超过5%,从而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弱。而从国际上来看,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由美国、德国公司的产品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次是日本,其他欧洲国家只是在一些专业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美国占到40%多,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18%,而中国仅占2%。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始终令人担忧。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偏弱,主要归结为“六大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二是产业结构与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三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本土企业占的份额低;四是进出口不平衡,世界市场份额小;五是有自主品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多,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形资产创造的企业竞争能力薄弱。六,是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站稳脚跟——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若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要处在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的前提下,进而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可以通过企业间并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拳头产品——强化企业研发能力。首先要解决资金瓶颈,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实力很强的研究开发机构。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有解决资金问题,才能放手搞科研。其次是要实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相结合。对于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先是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积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

第三,建立品牌——提高企业营销水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一个在享誉国际的品牌。因此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必须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将产品技术、产品质量等内在指标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并积极发挥广告与市场营销、品牌设计与策划的作用,打造中国百年品牌,靠核心竞争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创新营销渠道,建立强大的销售队伍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具体措施可以包括:

(1)提高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3)完善医疗器械评估与检测中介组织机构;

(4)加强医疗器械技术监督工作。

第四,优化结构——提升企业出口效益。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要随时保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保障医疗卫生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继续开展传统手术器械、卫生材料、小型设备出口的同时,要加大设备类产品出口,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效益,并使我国的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提高,医疗器械产业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初具规模。我国作为医疗器械产业的新兴市场,潜力大,发展快,吸引着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眼球,争先进军中国市场。同时,本土企业规模小、技术弱,缺少发展后劲,存在国内市场占有额低、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应树立民族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改善产品结构等,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及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近几年的医疗器械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总体都呈现较大的逆差,且贸易逆差呈波浪形的增长趋势。

就医疗器械行业贸易方式来看,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则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导,输出的是简单加工产品,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所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产品总体来说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现状。

我们从竞争优势指数来分析一下医疗器械的行业现状。竞争优势指数是净出口与外贸总额的比值,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劣势程度。其计算公式为RNXij=(Xij-Mij)/(Xij+Mij)(式中,RNXij— —竞争优势指数;Xij—— i国j商品的出口额;Mij—— i国j商品的进口额)。

我国医疗器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从2001年至2005年均为负值,处于(-1,0)之间,说明我国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平均水平以下,医疗器械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较大。但2005年贸易竞争指数上升为-0.117,接近于0。

再看另外一个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率(MS)。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其计算公式为MSij=Xij/Xwj(式中,MS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 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 表示世界j 产品的出口总额)。

MSij值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超过5%,从而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弱。而从国际上来看,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由美国、德国公司的产品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次是日本,其他欧洲国家只是在一些专业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美国占到40%多,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 18%,而中国仅占2%。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始终令人担忧。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偏弱,主要归结为“六大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二是产业结构与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三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本土企业占的份额低;四是进出口不平衡,世界市场份额小;五是有自主品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多,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形资产创造的企业竞争能力薄弱。六,是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站稳脚跟— —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若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要处在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的前提下,进而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可以通过企业间并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拳头产品—— 强化企业研发能力。首先要解决资金瓶颈,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实力很强的研究开发机构。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有解决资金问题,才能放手搞科研。其次是要实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相结合。对于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先是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积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

第三,建立品牌—— 提高企业营销水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一个在享誉国际的品牌。因此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必须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将产品技术、产品质量等内在指标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并积极发挥广告与市场营销、品牌设计与策划的作用,打造中国百年品牌,靠核心竞争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创新营销渠道,建立强大的销售队伍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具体措施可以包括:

(1)提高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3)完善医疗器械评估与检测中介组织机构;

(4)加强医疗器械技术监督工作。

第四,优化结构— —提升企业出口效益。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要随时保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保障医疗卫生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继续开展传统手术器械、卫生材料、小型设备出口的同时,要加大设备类产品出口,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效益,并使我国的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