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趣味游戏

课堂趣味游戏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课堂趣味游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堂趣味游戏

篇1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05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是儿童的天性,“玩”是儿童的天赋权利,儿童在课中活泼地、轻松愉快地在阳光下,在操场上运动、嬉戏、玩耍、流汗、健身、增智是天大的童趣!

游戏让人开心,寓教于乐的效果显著,由于游戏有着不同的内容、规则和情境,目的有别,对体力、智力、心理、休闲娱乐等都有很好的助益,而且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参与者无论强或弱,胜或负都能乐在其中,只要全力以赴去争取,都能从中挑战自己。游戏时人人都能快乐地投身其中,个个专心致力地尽情玩乐,心理得到充分释放,也获得自由表现的机会。

传统小学体育课教学的弊端,是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学龄阶段,施用不同的教材,其教学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地重复,如短跑:低年级跑,高年级同样也跑,甚至从小学、中学一直跑到大学,所不同的是只不过跑多一点点距离而已,由于教学内容少而单一枯燥乏味,教法陈旧落后,学生学习消极被动、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本文结合自己多年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的经验体会试谈如下,望同行指教。内容以水平二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课教学为例。

1 趣味性队列的新课导入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体育课教学的导入部分进行整队报告,检查人数提出本课要求之后,必须做队列队形练习。因为队列队形练习是对学生进行早期国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身体姿势和提高课堂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教材。但是从一至六年级堂堂课所做的队列队形练习,多是不断地重复那几个原地的立正、稍息、向左、向右、向后转,原地踏步和齐步走等几个动作练习,学生做多了心烦,练习也不认真,效果也不好,提高不了教学质量。为此,本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把队列队形练习的教学内容,提升为趣味性的队列队形、游戏化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不但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规范的队列队形练习,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但得到了体育文化、艺术的熏陶,而且在练习过程中,能很好地提高队列队形练习的动作质量,大受学生欢迎。做法是,先复习已学过的队列队形练习,然后再做趣味性的游戏队列队形练习。如先复习原地的向左、向右、向后转为例:第一,先复习原地的向左、向右、向后转,并要求学生在转体时同时整齐地大声呼喊“一、二” ,这样使动作整齐又能提高声势。第二,以趣味性的游戏进行练习,方法是:以代号代替动作口令,如:①老师呼代号 “1” 学生做向左转,呼“2” 学生做向右转,呼“3” 学生做向后转,练习动作与上相同;②换代号做,如改为“大、家、好” 或其他代号,老师呼“大”学生做向左转;呼“家” 学生做向右转;呼“好”学生做向后转等等;③做“立正!”和“稍息!”等习惯性练习时,老师下口令前说“有效”学生就执行,否则不执行。如老师呼“有效――立正!”学生即做“立正”动作,老师呼“稍息”学生则不做稍息动作。

再如原地踏步走:学生做原地踏步,老师呼1234,学生大声齐呼5678;老师呼2234,学生击掌四次;老师呼3234,学生齐呼“嘿嘿嘿嘿”四声;老师呼4234,学生齐呼“我做踏步”同时击掌四次。

把“1--4的动作连接起来练习,做错的学生,必须按游戏要求快乐地击三次掌,并同时呼”我错了” ! 结果是一人击掌呼,全班都欢乐!

这种趣味性的游戏形式,不但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要求,而且能让学生在快乐中高度集中精神地做练习,甚至有助记忆力的培养,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实验证实:过去学生听规范口令做队列只是被动的听老师动令而已,精神不够集中,被动地完成动作,现在以全新的游戏方式练习,学生脸煨θ荨⒕神集中、效果好。这些趣味性的游戏形式热莺妥鞣还有很多,在此谨略举一二。

2 趣味性模仿的热身运动

凡上体育课的老师都知道,热身运动部分练习,从小学到大学往往都是要求学生沿着跑道慢跑两三圈,再做徒手操或广播体操,这种“放羊式”的重复教学,很少起到传授体育知识或新技术,教学]有结合学生不同的学龄特点,施用不同的教材,把旧教材重复当“经典” ,无现代教学意识,中学也好、大学也罢,但小学也这样的“经典”就不一样了,笔者多年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也曾这样做,由于在教学中不断地重复陈旧、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积极性总是调动不起来,跑步中经常出现跑跑停停,自觉些的学生虽不跑了,但还能走一走,有的干脆就停下来聊天,有甚者竟吵架或打起架来!于是本人根据儿童的天性及喜欢模仿动作的特点,进行了教学试验。如改做小鸡走、企鹅走、小鸭走、青蛙跳及富有现代教学意识的健美操等等做热身练习。

目标:热身,新意,发展下肢肌肉力量。

下面以小鸡走为例,动作:全蹲、起踵、两手握着踝关节外侧做前脚掌全蹲走。教学时,老师示范后先问学生“有否见过小鸡走?”学生回答说“有”, 老师又问: “小鸡会到处乱跑吗?” 学生回答说“]有,是跟着母鸡走的”, 老师说“好!”, “大家现在都像小鸡一样看着老师的手指挥走。”随即,老师招手大家模仿小鸡向前走;老师向右指大家向左走;老师向左指大家向右走;老师向后推掌大家向后退着走,老师用手划圆圈大家原地转体走一圈, 老师双臂上下摆动大家即学小鸡上下飞跳动。

要求:走时必须全蹲起踵用前脚掌走,抬头眼看着老师。

① 向前走

② 向左侧走

③ 向右侧走

④ 向后退走

⑤ 原地转身走

⑥ 小鸡飞跳

这样的游戏练习学生兴趣大增,不但达到了热身效果,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又能实现发展下肢肌肉力量的目的。

3 学习过程的动作练习游戏化

教学内容:短距离快速跑,

目的:发展速度力量素质。

短距离快速跑有20米、30米以及60米、100米等快速跑。按传统的短跑教学练习,学生跑几遍就叫苦叫累不想跑。于是根椐儿童好玩的特点,进行游戏化教学,使儿童喜出望外,玩得真是不亦乐呼!

如:把短距离跑改为迎面接力跑、抱球迎面接力跑、双人手拉手迎面接力跑、两人背对背两肘相勾迎面接力跑、三人勾肘迎面接力跑、两人三足迎面接力跑、各组手拉手跑比快、十字队形接力赛等等各种各样以游戏形式进行的多样化练习,结果再没有发现学生叫苦叫累不想跑的现象了,无论是胜或负都乐在其中, 跑了还想跑, 比了还想比。

4 富有文化和娱乐特色的学习结束

结束部分很多上课老师都很不重视, 到时解散就是,认真些的做几个放松徒手操动作而已, 让学生在课的结束前能达到放松肌体、消除疲劳, 又能提升文化品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基本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本人在这部分编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和看指挥、做呼唱的游戏练习, 效果甚佳。如:放松舞蹈小海鸥。动作:学生手拉手各向左、向右走4步;各向前、向后退走4步,跳的同时一起大声按节奏齐呼“小海鸥,身体好,飞得高来飞得远,我们学习小海鸥,天天锻炼身体棒!”然后再手拉手围成圆圈跳同样的动作。

再如学生看老师的手指挥呼唱,动作:学生按上课四列M队坐在草地上,分成四组看老师指挥同时呼唱:“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我学习。”老师手指哪一组,哪一组就呼一个词。或者呼唱“学习歌”、 “跑步歌”或“大爱歌”等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各种学生喜爱的、有趣味性的队列练习、活动性游戏等进行教学,既能活跃学生的身心,又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运动技能和生活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游戏这一健身效果好,立德树人明显,娱乐性强,易于开展的项目,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70-02

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从来不会觉得疲倦,总是那么兴致高昂。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快乐的体验,而且游戏需要多人合作,能够锻炼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总之,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较重,游戏的时间比较少。数学作为一门重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对小学生而言,比较枯燥难懂,常常让学生觉得难学,不愿意学,也不喜欢数学课堂。如果将游戏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无疑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甚至喜欢上数学课,并在在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堂,掌握和巩固所学数学知识。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将游戏引入到课堂中,为学生打造一个趣味多彩的课堂,让学生有滋有味的学习数学知识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游戏设计要具有目标性

数学课堂中游戏的设计是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环节而设计不同的游戏。

1.引入式游戏。设计游戏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引入时,可以设计一个分豆类游戏。课前学生分小组准备好不同颗数的不同颜色的豆。上课时将本组的豆每人分5颗。学生分完后发现:15颗黄豆,每个人分5颗,可以分给3个人;16颗绿豆,每个人分5颗,可以分3个人,多了1颗,18颗豌豆, 每个人分5颗,可以分3个人,多了3颗……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导入新课。从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在讨论中悟理、在尝试中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式游戏。如教学《认识角》一课中,可以设计一个“比一比做钟面”的游戏。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让学生对角有所认识。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平面图形设计一个钟面,并画上一个喜欢的时间,在小组里比一比谁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大。这样避免了让老师传授死板的模式,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设计出了一个个生动的钟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就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通过讲一讲,让学生知道了角的大小在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这样,既消除了课堂上教师机械的灌输教育和学生机械的接受学习,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应用式游戏。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时,在学生学会了加法的计算后,为了让学生熟练计算,这时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加手指游戏。同桌相互出手指,然后把两人出的手指个数加起来,谁先加得对,算谁胜一局,最后看谁胜的局数多。通过游戏竞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计算能力。

二、游戏设计要具有可开展性

1.游戏设计是为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服务的,要充分考虑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如果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其结果只是给孩子们带来一阵欢笑,表面闹热,却没有学到实质性的东西,失去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价值。数学游戏活动要具有数学味,数学性,通过活动要能学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丰富数学思维,培养数学品质,提高数学综合素养,达到数学教育教学目的。

2.游戏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游戏设计要有趣味性和层次性,以能调动各种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扑克牌的妙用”游戏,“玩扑克”是小孩大人乐此不倦的游戏,那就是因为它简单、有趣、好玩。

三、游戏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参与性

篇3

爱玩、好动是所有小学生的天性。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与理论,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在现代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心理特征,尽量多使用鼓励与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才有助于打造趣味性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和谐发展。

一、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比较迅速,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规律出发,设计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的直观形象的趣味性游戏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与体验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与记忆。例如,在执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时,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如:橡皮擦、矿泉水瓶、文具盒等),在讲解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定义与概念后,通过直观教具的呈现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比一比、画一画的游戏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说出自己见解与看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与归纳。这种教学过程,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运用的理解与能力,从而有助于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有效课堂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注意力时间短等心理特征,在小学数学趣味性游戏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创设出有利于学生竞争的游戏活动,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获得老师的称赞与认可及其他同学的喜欢与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高涨,踊跃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游戏的竞争与参与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与掌握。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赋予竞争性与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比如知识竞答与算术竞赛等,通过对游戏活动的开展与实施营造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游戏活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娱乐性,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此外,在开展竞争性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让学生找到自信,树立信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增强师生互动,实现主动构建

现代教育教学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多向互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渴望被关注与关心的非常时期,思想上会有附属性,希望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许。因此,在小学数学趣味性游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习经验,多使用鼓励与激励的话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他们都是非常棒的学生,是值得老师与同学喜欢的学生。例如,执教“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可以将一个完整的西瓜分为八等份,挑出其中的一等份,并让学生回答问题:“请问现在这个果盘里还剩几块?”回答正确将这一块西瓜作为奖励送给他。对回答不正确的则继续引导发问:“假设现在有只有妈妈和你在家,现在也有同样的八块西瓜可供你们吃,妈妈知道你喜欢吃西瓜,只吃了其中的一块,请问现在还剩几块?”由于这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斗志,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及娱乐性,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四、丰富教学模式和手段,打造趣味高效课堂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此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新鲜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分组教学和分层教学的模式,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还可以有效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利用教学挂图等丰富课堂,打造趣味课堂,优化教学效果。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对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表面进行涂色,然后将它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颜色的各有几块?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一目了然,弥补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有效解答设计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等。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兴趣倾向、心理特征及学习情况,努力为学生打造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生动性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因此人才的培养方式需要随之改变。当今时代对于人才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在教育中从小抓起,改革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学水平迅速提高,适应时代的变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水平人才。因此,将课堂游戏这种新方法、新思路注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值得探究的。

一、游戏化教学的概念界定与特点

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普及开来,它是在游戏中融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是在游戏的场景下展开教师的教学任务,并且它将游戏结合每个学生具体展开,使课堂教学更生动,课堂气氛更活跃,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游戏化教学是教师活跃课堂借助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使用游戏教学,教师教学仍然要以教学内容讲解为主。另外,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游戏化教学利用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使他们的天性得到发挥,并且迎合了他们的学习特点,容易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掌握课本知识,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教学更轻松。游戏化教学具有教育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教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并将游戏中的要素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融入其中,在趣味性与娱乐性中深深隐含着教育性。

二、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很抽象,小学生在刚刚接触数学时会比较吃力,可能就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数学教学采用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中第一节为认识更大的数,课本中通过我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单位为万、百万等引入,同时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大数字,并用地图标注的游戏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思考,从而实现在游戏中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在游戏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之间增进交流,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将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转变成具体生动的游戏作业,更迎合学生的感受,使知识更牢固地被学生掌握。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就剥夺他们的话语权,让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课堂,将这种方法长时期运用下去可以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趣味教学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大意义,将游戏融入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趣味教学中,教师可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多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例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图形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纸片和小剪刀,自己动手去剪辑各种图形,之后教师可以讲解图形的名称和类型,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图形做大体的描绘加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及印象。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图形的制作,提高学习兴趣。又如教师在数学乘法等算法运算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之前加减法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运用,运算乘法法则在游戏中得到练习。比如,通过抽扑克牌的游戏锻炼学生的乘法运算,这种随机性的方法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紧张感,集中精力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入抽象的数学世界。

3.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更浅显易懂。

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将先进科技应用到教学中的表现,相比起以往的教学方法更能活跃学生的大脑。教师教学中在黑板上一些图形的描绘占用课堂时间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将图像提前绘制好,在课堂上直接演示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统计一节中大多为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像,其中一个题目为栽蒜苗。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统计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并体会两种图像的特点。学生通过课本固定的图像学习比较枯燥,教师将这些图像的制作过程在多媒体上放映,将静态的图像化为动态,学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方法步骤清楚地传达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篇5

本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凶猛的狮子下山,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女孩。他立即坠入了爱河,爱上了女孩。他温柔地向女孩求婚。女孩回答:可是你有锋利的爪和牙。狮子说:我愿意拔掉所有的爪和牙!当没有爪和牙的狮子再次出现在女孩面前时,女孩拿起了木棍朝狮子打去,狮子伤心地跑走了。

与原材料相比,本课的剧本生词减少了很多,但这种保留原文大意的改编更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另外,剧本中狮子、女孩的情绪对比非常明显,这种有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剧本更容易表演。所以说,老师在确定剧本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剧本的易表演性来选择、改编剧本,使剧本更合适。

要素二:课堂导入突显“简洁性”

好的导入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教育戏剧课的落脚点是在表演上,导入应在激趣的基础上直奔剧本主题,快速进入剧本学习,不应过多牵涉到语言的训练。

【片段一】:

T: Do you like animals? 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Game: Guess what animal it is? (看影子,猜动物) S: A rabbit./ A cat./ A lion.

T: Oh, lion? How do you know that is a lion?

T: Because it has sharp teeth and sharp claws. 教读单词sharp teeth/ claws

分析:剧本中的主角是lion,是一个动物。所以,我们看到老师从上课一开始,紧扣“动物”这个话题:与学生交谈喜欢的动物,游戏“看影子,猜动物”,这些活动的设计与剧本主题相贴近。另外,我们还看到在猜谜中,老师通过追问:How do you know that is a lion? 非常自然地呈现了sharp teeth/claws的生词教学,过程流畅。这样的导入有趣,主题指向明确,虽然简洁,但不简单。

要素三:剧本的梳理突显“条理性”

剧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怎样的剖析,才能使学生清晰理解文本或剧本内容?笔者认为,首先老师要确立文本的主线,然后围绕主线,设计问题,带着问题有梯度地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文本,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大体脉络及具体细节信息。这样条理分明地分析文本,才可以不让学生思维走弯路,快速高效获取文本信息。

【片段二】:

(听狮子的吼叫声)

T: It’s terrible. Because it has sharp teeth and claws.

But this lion has no teeth and claws. What happened to him? Let’s watch a video.

T: Now we know the lion falls in love. Who does the lion love? Ss: A girl.

T:When he meets the girl, he’s lovely/ happy. (贴上表情图)

T: The girl has an idea. What idea? Read Scene 2.

T: The lion has no claws and teeth now. Does the girl love him? Lets’ watch the video.

T: The lion cries. His heart is broken. Because the girl says… Ss: “No way.”

分析:可以看出,本剧的主线是狮子的情感变化:①It’s terrible. ②…,he’s lovely/ happy. ③His heart is broken.通过观看视频,理解文本,老师带着学生提炼出了三个词:terrible,happy,sad。并把这三个词作为本节课的板书呈现出来,既表明了文章脉络,又为后面的表演、朗读语气做了提示,一举两得。我们再来看一下,围绕本剧的主线,老师又提出了What happened to him? Who does the lion love? What idea? Does the girl love him?,这四个问题是与剧情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悬念,让学生有进一步阅读下去的欲望,并且与板书的大主线相辅相成,使得学生对剧本内涵的理解更清晰透彻。

要素四:表演指导突显“实效性”

教育戏剧的最终目的是能“演”,并在演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表达人物情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好示范,让学生先会读,采用多种戏剧策略(反转戏、配音游戏等等)训练,读出情感,使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慢慢学会表演。

【片段三】:

T: First the lion is terrible. But when he meets the girl, he’s lovely/ happy.

T: Let’s have a reverse play. T: (模仿朗读) I’m starving! Grr…

Ha, ha, ha! Who shall I eat first? Let me see…

Ss: One, two, change!

T: (模仿朗读) Oh, you are so pretty!

I want to marry you.

教师示范后,让两生分别上台模仿朗读

分析:夸张的表演是引人入胜的法宝。要想学生演得好,老师的示范一定要到位。当然,策略的使用也很重要。在狮子从凶猛到开心这一段情绪变化时,老师采取了“反转戏”策略。先用凶猛的口气朗读,当听到One, two,change!口令之后,迅速转换成开心的口气读坠入爱河的台词。这样的角色互换,给学生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再次感悟{子的内心变化,学习用声音的变化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逐步掌握表演的技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