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含义
我国的公共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为了完成其职能,用以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支付,既包括国有资产又包括公共财政支出。现阶段我国主要将公共支出绩效审计作为政府效益审计的一个子部分,即审计机关在对财政预算单位的财务支出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对其履行政府职能所使用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分析、监督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的专项审计活动。
(二)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迅速发展,并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现状,在国内,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理论在近年才逐渐丰富起来,如《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 李武好等, 20__) ,《财政支出经济分析》( 杨芳丹, 20__),虽然研究了公共支出绩效评价问题,但却未涉及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治环境支持
随着社会民主法制的建立健全、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改革深化以及公共财政体制日趋完善。《审计署20__至20__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政府审计的主要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证。
(二)经济环境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可喜成果,但是政企分开并未完全到位。财政支出规模庞大,支出内容庞杂,公众越来越关注公共部门使用资金的效益、效率状况,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观念深入人心。
(三)法律环境支持
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法规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20__年6月1日实施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立法目的。同时,不少地方政府也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
(四)科学技术环境支持
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从而加快了计算机审计的建设步伐。审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向计算机审计转变。财务软件、审计软件、管理软件相结合开展审计,因而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审计效率,使更多审计资源可以投入到绩效审计领域内。
(五)实践性支持
近年来, 审计署和一些地方审计机关从事的公共支出绩效审计运行实践为接下来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模式提供了可以借鉴总结的经验。如深圳市审计局自20__年至20__年开创性地进行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广泛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很好效果。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尤其是公共支出绩效审计不仅是可行的,也是非进行不可的。
三、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实践状况分析
(一)我国现行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绩效预算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完整、预算编制数据粗糙、预算透明度不高等缺陷。公共财政体系不完善,使得审计重点仍停留在真实性、合法性上,占用大量审计资源,阻碍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
(二)现行的绩效审计体制尚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审计机关最先开展绩效审计的是与财政、财务收支的资金使用、分配、管理中存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关的问题。公共支出侧重于合规性审计,忽视其原定目标和效益效果。开展项目绩效审计时常忽视结合经济、政策和自然环境进行宏观因素分析,忽视项目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审计范围还没有涵盖所有公共部门的财力、人力、物力、时间资源使用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范围覆盖面窄,审计内容不全面。
(三)审计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目前政府公共部门的支出绩效审计在制度建设上还是空白,《审计法》只规定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没有具体的条文内容,也没有对公共支出绩效审计设置一些具体规范和操作指南和审计评价指标,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利用。
四、如何建立适用于我国的绩效审计模式
(一)合理选择审计项目
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关键是选择具有代表性、重要性的审计项目。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应选择财政投入大、政府和社会关注程度高的热点问题。审计机关开展项目审计时应当量力而行,即对项目展开可行性分析,考虑审计难度、审计成本、审计资源及审计风险等相关因素。
(二)明确绩效审计目标
绩效审计强调一个组织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上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公共部门不同于企业,其效益可划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体现为:公共资金投入的经济性、产出的效果性、资金使用的节约性、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潜在经济效益,某项活动或项目的展开未来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公共部门经济、管理活动对全社会运行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如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
(三)确保审计内容的完整性
公共资金流经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着绩效问题,因而绩效审计应当覆盖资金运行的各部门、各项目、各环节。一般说来,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支出项目决策的可行性评价、社会、经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绩效情况、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公共项目和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在分别审计投入和产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展开资金使用效益效果的评价。
(四)运用综合性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除运用财务审计中的审阅法、观察法、顺查法、逆查法等 技术方法外,还应运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综合分析资金使用、资金管理及项目运作等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审计的技术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法、横向比较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财务分析法等,客观评价了被审项目的公共资源使用的效果,还反映了管理体制的缺陷与漏洞。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E23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工程造价审计作用的发挥,与正确的审计工作方法密不可分,所以需要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身知识的更新和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审计的水平。
一、工程造价审计的重要意义
工程造价审计隶属于固定资产审计的重要内容,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来执行,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技术指标不对固定资产费用进行审核监督,使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和编制方法的合法性得到有效保证。任何一项工程项目,都需要经过工程计划、预算、投资及完成等几个具体的过程,而且在一系列环节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人力或是自然的约束,从而导致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多变性,这就无形中使工程审计工作的难度和强度得以增加。由于在造价审计过程中需要通过项目预决算来实现,这就无形是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所以在工程造价审计中需要做好风险的防范,对于造价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解决。
二、建筑工程审计工作的内容
1、开始建筑工程之前的审计工作
在开始建筑工程之前的一系列审计工作是整体工程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这其中又包括了以下三个部分:
(1)项目立项审计
它是指相关的审计人员在进行施工之前,对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一些报告进行严格的检验,确定其具有十足的可行性;对一些涉及到建筑工程审批的手续以及资金的支持进行严查,看其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2)项目招投标审计
对于项目招投标的审计直接决定建筑工程是否能顺利的开展,其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标书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包括其是否遵守相关规定进行费用的收取、对于建筑工程预算的清单是否符合标准等等。
(3)施工项目合同审计
这项审计工作主要就是对签订的合同中,对相关合同内容与法人的有效性进行检查,以此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
2、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审计
(1)对投入资金的审计
对资金的投入情况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这样不仅会起到有效降低工程成本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建筑工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对监理企业资质的审计
这项工作主要是做好对施工企业以及监理企业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监理企业起到有效对建筑工程的监管作用。
(3)对施工企业的审计
无论是对于施工企业在资金投入方面还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进行严格的审计,杜绝其存在资金方面的私自挪用或者是在施工中犯下容易疏忽的错误,以致于对建筑工程产生较大影响。
(4)对隐蔽工程的审计
对隐蔽性工程的审计主要是就其质量方面的监督,进行严格的审计工作来预防投入使用后发生一系列的安全事故,促使建筑工程高质量的开展。
3、对建筑工程竣工后的审计
对于建筑工程竣工后的审计主要是对在施工过程中,各种资金投入的审计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竣工后各项资金的结算是否具有真实、完整性进行审计,检查施工规范与实际的施工项目之间是否相互协调。
(2)对于工程施工合同中是否具备了合法性以及是否很好的贯彻施工合同内容,施工工程最后的结果是否与合同目标存在一致性进行严格的审核。
(3)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变更情况的资料进行审计。
三、工程审计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实际运用
1、严格审查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工程的设计方案决定了工程所用材料的种类、数量等项目,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造价。并且,据调查,工程设计阶段可以决定整个工程总成本80%―90%的费用,由此可见,如果工程设计不合理,缺乏逻辑,就必定会导致整个工程的造价失衡,最终给工程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做好工程设计阶段的审计工作,保证其合理性。
2、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
造价审计是建设工程中十分必要的一项工作,与工程前期资金注入有非常大的关系,审计工作应随着工程同时进行,很多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根据之前的预算进行,比如说设计工作,常常施工前进行设计变更,所以造价审计工作必须实施全程跟踪监督审计,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和签证。审计人员必须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把好关,公开、公正、公平的实行招投标,保证其过程的合规性,使得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3、保证施工进度能够按计划完成
施工进度计划不仅仅指工程建设建造进度,还包括资金收支进度。审计人员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这两个进度定期审核,保证工程能够按计划完成。在施工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定期追踪审查项目进度,与建造方提供的进度计划进行比较,核实情况的真实性、费用收支是否超出预算资金等。审计人员还必须以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执行情况为基础,预测整个工程项目的完工时间,并核算出整个工程的总费用支出。审计人员还必须在进行工程付款的流程时,根据审核签发的单据将实际发生的与计划所需值进行对比,即使纠正产生的各种偏差,提高资金周转率。
4、使用新的审计模式并且规范审计报告的完整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审计工作也在不停的革新进步。建设工程的日益完善进步,迫使审计工作也必须顺应时展的步伐,更新换代,实用新型的审计模式,改变原有的审计套路,并且强调和规范审计报告的完整性,以便审计工作更完整更规范的发展
5、落实审计监督任务,明确审计责任
要在施工阶段做好事中控制就一定要落实好每个审计人员的监督任务,明确每个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审计部要与比的部门相配合,要时常与其他部门进行联系、沟通,根据每个部门的特点和只能进行任务分配,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指定的审计人员进行全程监督,因此确保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审计人员应该要制定好细致的工作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工作内容划分,定期对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材料成本进行严格的审核,对已使用的工程建设资金的流动进行仔细核查,保证专款专用,不让坏人有可乘之机、中饱私囊。
6、加强工程造价计价的审计,维护建设各方的合法权益
工程造价审计的工作是对工程的各个需要资金的环节进行规划审计,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数额巨大,为避免挪用项目资金等情况的发生,必须对资金利用进行监管审计,以维护建设各方的合法权益,这个过程中,审计人员责任重大,必须加强工作,加强监督。
7、严格审查工程结算书的编制
审查工程结算书的编制是否合规是工程事后进行审计的重要步骤之一。审计人员在进行结算书编制审查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查看工程的名称、规格、定额编号,严格审核定额套用。审核竣工结算定额套用时一定要注意到各个专业的适用范围、使用界限的划分这两个方面,在套取定额编号计价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定额的工作内容以及所用材料的成分、含量,避免出现低工程却套用高额子目以及将已经确定好的综合价格再次分成几个子目重复计算费用的现象。
8、对重点项目要进行重点审核
隐蔽工程的见证是工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必须赶紧解决的问题,更是审计人员要重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审核的时候,在审核重点项目的时候,必须重点见证已完工项目是否符合工程的设计图,隐蔽工程的记录是否有缺失或不真实的地方。
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加强造价审计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认识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合理运用相应的审计方法,提高造价审计水平,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与管理,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效益。
参考文献
进入新时期以来,公路建设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公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先导效应已越来越明显,全国一大批公路新建和改革扩建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区的交通条件,带动了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公路建设中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重复建设、管理不善、监督不力,带来不少隐患,审计部门采取事后审计,“走过场”,完成任务,监理部门不很好的配合,“和稀泥”、“睁只眼闭只眼”,导致建设项目存在不少问题,最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为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跟踪审计工作。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概念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单位审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的活动。分为开工前审计,即对项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投资概算的真实性进行审计;施工期间审计,即审计部门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管理、施工进度、工程材料、变更洽商等事项的审计;竣工结算审计,即审计部门对竣工后各项工程最终造价的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即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全过程审计(开工前财务收支审计、建设期间财务收支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也不是指审计决定(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的后续审计。而是由出资人(代表国家出资的单位)派出审计组(或社会审计组织)到施工现场对工程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所进行的工程建设(施工预算、施工组织、施工现场、工程计量、工程计价、工程变更和变更单位、工程结算、财务收支等)全过程进行实际的跟踪审计监督。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步骤
跟踪审计步骤一改原来的事后审计步骤,事后审计可以说是一般现在时,跟踪审计那就是现在进行时。它们的区别十分明显。
事后审计。审计组所做的工作:1、收集资料:公路施工单位提供的预结算书、施工图纸、设计变更、预算定额、当地相关部门颁布的数据信息。甲乙双方签定的材料价格、施工合同、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证书、取费证、招投标价,施工组织设计、标准图集等。熟悉施工图纸和说明书,计算工程量。2、了解工程情况:主要是针对变更资料不全时采用的。在施工现场对照图纸、设计变更和结算文件,实施测量、查看,将二者进行比较核对,看图纸与实物是否一致,有无偷工减料、私自减少工序。3、核对工程量:甲方将审计底稿报交乙方,通过交流核对,使乙方认可,做到审核结果双方认可同意。有近似于“走马观花”,根本不能审计出实质性的东西。
跟踪审计。审计组所做的工作:1、审计组进入被审计单位前,应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方法、程序、审计组人员分工及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并考察施工地点。2、审计组进入被审计计单位后应独立租用方便到现场监督的工作驻地,并自备交通工具,以旁站、巡查、测量、试验等方法对工程施工量进行全过程现场审计监督。3、监理处对承包商进行计量验收时,必须联合审计组同行;验收后,施工方、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计组四方在验收单上签字。4、审计组收到建设单位签字的承包商计量支付申请后,专业造价工程师应逐项审核,提出核定数量和价款。若申报数量与审计现场验收记录不符或计价不准确时,专业造价工程师可修改计量支付文件,并编制审计签证单(审计记录),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审计人员三方在签证单上签章认可。5、审计组负责人只在最后审核无误的计量支付文件上签章。该计量支付文件报建设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后交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办理资金支付手续。6、发生工程变更设计时,若需新定工程结算单价,先由施工单位申报,监理签证,工程管理部门审查后再交审计组审定。建设单位根据审计组审定的的单价作为变更工程单价。7、审计组对已完工的合同规定建设内容的单项划等号应出具单项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建设单位在留足质保金的前提下,根据审核报告办理工程价款结算。8、建设中期审计组应向派出(委托)单位出具一至两次投资控制情况和财力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9、全部工程基本完工且符合竣工验收条件时,审计组应出具全部工程建安投资部分的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10、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在征求被审单位意见时,一般采用当面交换意见、当面签字确认的方法,如果当面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应采用书面交换意见的方法进一步协商;被审单位收到征求意见函后必须在十个法定工作日内反馈意见,未反馈意见的视同默认;审计组对被审单位反馈的意见应认真研究,认为反馈意见正确的要相应修改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认为反馈意见不正确的可以签署审计意见或出具审计报告,但应在附主中说明此事。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意义
跟踪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方法,新生事物可能一下子难让有关单位或个人接受,必须对其意义及作用作广泛宣传,大力宣传。《审计法》关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规定、《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审计署2003年3号令)、交通部《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交审发[2000]64号)和《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通知》(交审发[2001]62号)等,上述这些法律法规都对跟踪审计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宣传,使广大参建人员认识到跟踪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投资控制,更加公正、合理、准确地对工程造价进行鉴证,这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同时,通过审计认定后,建设单位可以大胆地计量支付,相应的加快了工程结算速度,确保了施工单位合法的工程款的及时收回和民工工资的支付,这样促进了工程进度的加快,对施工单位提高效益也是有利的。讲清跟踪审计与原来的事后审计的区别与优势之处。跟踪审计与事后审计最大的区别在审计人员能及时地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审计,确保了审计对路面表层以下工程真实性与准确性的监督,大大提高了交通建设项目的审计质量。由于变更工程的单价由审计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审定,确保了变更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准确、合理、合法,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变更工程的造价,有利于监理工作。试点项目的监理单位认为,在现场验收工作中增加一层监督,使监理单位领导对基层监理人员的工作感到放心一些。以前对工程造价实行事后审计,监理处工作人员在工程完工后还要问审计组作较长时间的解释工作。实行眼踪审计,工程竣工之日,就是审计结束之时。不留下一点后患,什么问题均可消失在萌芽之中。
跟踪审计不仅能及时纠正工程预算、工程结算和变更等影响工程造价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审计组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廉洁自律的道德风范和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的威信,制止和防范工程计量、计价的虚报与冒算,从长远意义看,这才是跟踪审计为出资人的投资控制作出的最大贡献。
一、审计质量的涵义与特点
审计质量是衡量审计效益和效率、达到预期审计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是审计工作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所确定的方向、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符合组织战略规划和目标的程度。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质量。审计质量的界定有两个角度,一是过程,即审计执行过程的质量,二是结果,即审计报告的质量。过程是结果质量的基本保证,结果是过程质量的综合反映。审计质量的核心就是确保审计工作达到审计目的,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全程性
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每一项具体审计工作,从审计项目立项开始直至出具审计报告结束,均应以审计质量为出发点,不仅要综合考虑审计项目的性质与复杂程度,参与项目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等内部因素,还要受政策法规变化、被审计单位配合程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规范性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制订的《内部审计章程》等内、外部规章制度,是衡量和判断审计质量优劣的权威标准和依据,任一内部审计师在执行任一审计项目时都必须遵照执行。
(三)不确定性
由于审计业务的复杂性,不同审计师对某一具体审计事项的实施和判断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如,对审计方案的理解不同、采取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不同,就可能对审计结论产生不同的评价和判断。即使是严格审计方案和操作流程的审计项目,相对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其满意程度也可能不同。
(四)限制性
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审计成本控制。内部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与商业银行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期望存在一定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更要注重对审计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才能有效地实现服务组织的目标。因此,令人满意的审计质量往往是在一定成本水平下的效益最大化。
二、运用质量管理理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朱兰三步曲将质量管理过程分为三个通用的步骤: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这三个步骤互相关联,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本文依照朱兰三步曲对审计质量管理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各个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键控制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质量计划阶段
审计的质量计划,即设定质量目标和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过程或方法。朱兰质量计划的基本步骤为“设立项目、识别顾客、揭示顾客的需要、产品的开发、过程的开发、设定过程控制方式”。按此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师在审计质量计划阶段,首先应明确审计服务的目标是什么,其次是识别审计服务的对象是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质量计划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1)审计服务目标。一般来讲,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调研报告或咨询服务报告等,也包括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风险提示和有针对性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国家和外部监管部门有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商业银行的运营和管理,增加企业价值。(2)审计服务对象。直接服务对象即被审计单位,间接服务对象,即审计报告的所有使用人,包括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管理部门、外部监管部门等。识别审计服务的对象在质量计划阶段尤为重要,它是做好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因此应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找准审计服务的切入点,进而确定审计项目和重点。
2.质量计划阶段的关键措施。(1)重视审计项目计划与立项。审计计划应该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审计项目立项要充分体现组织不断变化发展的审计需求。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意见,以确定审计计划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还必须考虑高级管理层、董事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于审计报告或其他结论的预期。(2)实施审计项目分级管理。对审计项目计划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确定审计项目的定位,明晰审计目标。根据审计目标的层次、审计报告的价值预设、风险评估结果、项目规模、实施范围等因素,对审计项目划分等级,确定与项目等级相匹配的审计周期、审计资源和报告形式,以充分体现项目计划的效率性和效益性。
(二)质量控制阶段
朱兰将质量控制定义为:制定和运用一定的操作方法,以确保各项工作过程按原设计方案进行并最终达到目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能够实现预定的审计目标。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具体项目质量控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将基本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传达到全体内审人员,并在具体审计项目中予以实施和改进。
1.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1)审计人员素质。任何产品、服务的提供,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内部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审计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因此,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审计质量的控制要从控制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开始,审计资源适当、充分、有效的配置是决定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内部审计方法。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程序、措施和手段的总称。每一审计项目均是尽可能的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来揭示和提供审计对象的真实信息和实际状况。审计项目采用审计方法的恰当与否,会对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结论的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2.质量控制阶段的关键措施。(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而且能遵守诚信、客观、保密的职业道德规范,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并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这样才有利于进行审计质量管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质量控制要做好审计人员选拔和审计人员持续教育培训两个方面的工作。(2)明确审计岗位责任制。审计责任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得出不恰当意见和结论的可能性。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密切相关,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应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审计人员在项目实施各环节应承担的责任,促使审计人员保持适当的职业谨慎,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3)控制审计证据质量。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也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核心,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充分考虑适当的抽样方法、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成本效益原则和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在审计抽样时,一方面要保证检查结果能够尽量准确地反映审计对象整体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要保证检查结果尽量准确地反映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优先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方法,对样本总体进行全面测试,或在抽样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提高抽样的效率。(4)加强项目督导与审理。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实行自上而下的人对人的督导非常必要。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内部审计督导制度,明确督导的目的、范围及各级督导人员的责任。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由项目负责人和主审人对具体审计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于重要或敏感的审计或评价问题,项目领导组组长应直接进行督导。但审计督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督导的重点侧重于审计事实和审计结论,二是在多个项目实施组实施同一审计项目时,督导的范围侧重于单个项目内部。为弥补审计督导的不足,可以同时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审计项目审理是指审理人员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抽查和评价,以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提高项目实施质量的行为。与审计督导相比,审理工作更具独立性,它不仅前移质量控制关口,从审计准备阶段就开始介入,从重点对审计事实和结论的质量控制转变为对项目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而且有利于各项目实施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更能从项目整体上把控审计质量。
(三)质量改进阶段
质量改进与质量控制的性质不同,质量控制是要严格实施计划、方案、步骤和流程,以保证达到审计目标。而质量改进是要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以达到更高的质量管理水平。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与质量计划和质量控制息息相关。
1.质量改进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1)管理层的反馈和回应。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讲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审计项目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管理层的反馈和回应,良好的反馈和回应可以使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认识到审计项目与审计目标之间的偏差,从中发现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并在此后的审计项目和过程中加以改进。(2)考核激励机制的影响。良好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利于衡量审计人员工作业绩和质量,还能反映出审计质量偏离审计目标和标准的程度,有利于对审计质量管理情况进行持续改进。不科学和不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影响了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自觉自发的提升履职能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造成影响。
2.质量改进阶段的关键措施。(1)建立审计项目持续跟踪机制。内部审计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是被审计单位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在改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开展后续审计和跟踪问题整改可以了解分行管理层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接受和重视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审计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根据管理层的反馈,发现审计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并予以纠正。(2)实施内部审计项目后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审计项目结束后,由项目工作组负责,对审计项目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开展自我评价活动,用于改进审计程序和方法,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人员的履职能力。审计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审计流程质量评价,主要评价各审计组对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二是审计技术应用评价,主要评价各审计组审计技术方法的应用程度、参与技术创新的贡献度。三是审计团队履职评价,主要评价审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审计人员履职的有效性。
三、总结
审计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不能仅强调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同时要关注质量计划,并持续的进行质量改进,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中国时代时代出版社,2005.
[2]J.M.朱兰.朱兰质量手册(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杜传红等.浅论审计质量控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30),P105.
[4]陈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1(6),P218.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173-02
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审计模式生成模型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审计模式的生成并不是单个要素的随机组合,而是经过系统化,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审计关系、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资源、审计能力、审计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审计行为等影响因素所构成的集成系统。是在某一特定时空内的最优组合,是动态的,不断自我完善的统一体。这一审计模式能不断的适应、利用和制造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结构优化,是财务核心能力持续提升和适应财务环境,同时便于控制和操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审计模式生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审计模式生成模型
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审计模式的有效运行机制
2.1 责任追究机制
(1)审计组成员的审计质量责任。审计组成员应执行审计实施方案,按法定程序实施审计,对有关事项进行检查,收集、整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审计日记,全面如实反映审计所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或重大经济案件线索等。
(2)审计组组长的审计质量责任。审计组是从事具体审计工作的基层一线组织,搞好审计组建设对于发挥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提高审计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要按照相关规定全面落实审计组长负责制。
(3)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的审计质量责任。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应督促审计组成员按审计实施方案和法定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复核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提出复核意见,在规定期限内,组织起草审计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
(4)法制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的审计质量责任。法制工作机构应该对审计组审计报告的主要事实、适用的法律、评价定性、审计程序等进行复核,并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审计业务文书代拟稿中审计定性的准确性、适用法律的正确性和处理处罚的恰当性负责。
(5)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审计质量责任。审计机关负责人负责批准审计工作方案,对所管业务部门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的恰当性负责,并负责审定并签发审计通知书、审计调查报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审计业务文书等。如果上述人员没有尽职尽责,就应追究其相关责任。
2.2 权变管理机制
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在管理实践中,不存在一种“最佳的”管理原则和原理适应一切管理环境。管理原则和原理是在众多特定条件环境下高度概括和总结、升华而成,但并非绝对不变的。
权变管理最大的特征是强调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反对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管理模式,只承认存在针对具体情况的有效管理模式。依据这一要求审计管理者应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处理各项具体设计管理业务。这样,就使审计管理者把精力转移到对现实情况的研究上来,并根据对于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审计管理对策,从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有效,权变管理在审计各种领域的应用会日益广泛。
审计的权变管理理念就是需要更多地考虑有关客观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管理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这就是说,如果在某种环境下,对于更快的达到目标来说,就要采用某种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审计环境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分,而外部环境又涵盖两个层次:一是由社会、技术、经济和政治、法律等所组成;另一层次是由信息提供者、被审单位、政府、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2.3 员工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应主要通过提高审计服务的收费,激励会计师事务所付出与之收益对等的工作量与工作强度;同时加大审计失败所应承担的责任,使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成为高风险高代价的行为,从而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形成自觉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良性循环格局。
2.3.1 事前的激励机制――提高审计收费
低审计收费是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投入的审计资源要受审计收费的约束。当审计收费过低时,如果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审计成本太高,有时导致亏损。结果是,低廉的收费迫使这些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用偷工减料、简化甚至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减少审计人员、缩短时间的办法来降低审计成本,由于审计质量的提高是与审计成本提高自相关的,这样审计质量就得不到保证,质量隐患从此埋下,审计风险也由此产生,审计诉讼可能随时爆发。这就形成了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普遍存在的低收费、低成本、低质量、高风险“三低一高”的异常现象。
提高审计收费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他们用较高的审计费用支撑着较高的审计质量。首先,雄厚的人力资本是保证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根本所在。提高审计收费,会计事务所可以加大各个方面的投入,改善事务所的硬件设施,提供更高的报酬来留住人才,为员工提供舒适的住房条件,更多的职业培训,有利于吸引和凝聚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其次,审计收费高,注册会计师也会保持更高的敬业精神,更注重自己的职业声誉,从而会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最终带来审计质量的提高,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此外,高收入是注册会计师保证其客观、公正态度的经济基础,也使得其有力量面对高风险和承担责任。适当提高审计收费,规范最低收费标准将提高行业租金,增加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成本。因为违法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如被撤销审计资格意味着丧失高额的行业租金,这相当于间接地增大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处罚,将有利于增加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提高其执业的审计质量。
因此,国家应该考虑到审计业务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和审计责任,应贯彻高风险高报酬的原则,适当提高行业审计收费标准,规范最低收费标准,加强对审计收费具体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禁止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压价竞争的方法招揽和争抢业务,减少行业恶性竞争,使自立的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不至于在过低的审计收费的压力下,任意减少审计程序、节省审计成本使审计质量受到损害。
2.3.2 事后的约束机制――加大审计责任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所以存在质量问题,关键就在于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过低以及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对向社会公众负责的注册会计师来说,只有直接面对其审计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委托人及报表使用者才敢于相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责任合约安排应该导致注册会计师违反合约的成本远远大于由此而带来的收益,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注册会计师在决策之前必须权衡违约收益和违约成本,主动地去履行合约安排,确保高质量的审计。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但是对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处罚原则是强调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忽略民事责任,这是与国际惯例不符合的。我国应建立以民事责任为核心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确立“民事在先,行政、刑事为辅,三管齐下”的注册会计师承责原则。
2.4 理念管理机制
2.4.1 审计理念的涵义
审计理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审计为达到其目标、实现其职能而对社会所产生的价值判断。著名审计理论家、思想家莫茨、夏拉夫认为:“像社会科学一样,审计也有着许多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通常,“历史分析、各种替代方法的逻辑结果的检查、一致而慎重的职业观念等,构成了对各种水平的价值问题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而“丰富的经验、准确的记忆力、有节奏的想象力,以及对职业作用和责任的正确理解,对有效地行使判断力均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可见,审计判断取决于审计态度。“审计态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将主要精力放在需要作出定论的事项上;(2)在形成和表达判断时采取公正的立场;(3)判断不能脱离证据,而取得证据必须合理、合法。”众所周知,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而形成的受托责任关系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传统财务审计是审核受托财务责任的完成过程及结果,管理审计是审核受托管理责任的完成过程及结果。”(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因此,正如英国审计学家弗林特所言:“作为一种近乎普遍的真理,凡是在审计的地方,必存在一种受托责任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关系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由此可见,审计理念实质上是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标准对受托责任关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是人们对审计本质理解的深化。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地区、国家的不同时期,因其政治制度、法律意识、社会文化、经济水平、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对审计理念的定位及认知程度亦会有所差别。
2.4.2 审计理念的特征
一般而言,审计理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广泛性。审计理念广泛存在于审计职业及审计工作过程之中,只要存在审计加以判断的利害和价值问题,就会有审计理念的体现;(2)动态性。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易变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审计理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综观中外审计,体现审计理念特征的审计准则或其他法律法规,无一不是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加以修订的;(3)独立性。审计判断体现着审计态度即审计理念,如果不能保持公正的态度,审计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乃致其判断被他人所左右;(4)综合性。审计理念的实质表现为审计的物质、制度、意识等诸要素的动态平衡和最佳组合,是人们对审计本质理解的深化。因此,审计理念最终体现了审计的责任关系,即审计人与被审计人、委托者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审计人最终要表达什么样的审计意见,做出什么样的审计结论,取决于其对价值、利害判断的标准及其审计理念。
参考文献
[1]倪慧萍.内部审计模式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08).
[2]戴铬,张炜.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J].经营管理者,1996,(09).
[3]徐淑华.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未来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0,(01).
[4]车彦生.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初探[J].辽宁经济,2002,(03).
要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加强以下几个环节的管理:
一、审计项目安排环节
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每年年初,审计部门都要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本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事先确定一定数量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安排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源头。如果项目安排的不够得体,考虑不够充分,就会给审计风险埋下伏笔,从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要化解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项目安排环节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项目选题上一定要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选准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只有把题目选准了,领导才会重视,才会支持,群众才会关注。这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
2、安排选择审计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审计自身能力,切忌贪大求多。切忌贪大,就是要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精力、知识结构,不要安排那些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强的项目。有些项目需要“上审下”的,同级审会产生较强阻力,或不属于本级审计管辖范围的应回避。切忌求多,就是要求在安排项目时要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力量安排适量的项目。否则就会为了完成项目而匆匆应付,顾不上工作质量,致使结果产生不了任何影响,达不到任何审计效果。避免贪大求多就是为了使审计出“精品”,出成效,造影响,求效果。
3、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进行充分地审前调查。在安排项目选题时,一是一定要了解领导是否重视,群众是否关心;二是在选项时就要着手考虑审计方案,确定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切实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所说的不打无准备之帐,不打无把握之仗。
二、积极稳妥地推行审计公开制度
审计公开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审前公示(公告)环节,二是审计结果公开环节。积极,就是在态度上、在做法上要大胆尝试和推广;稳妥,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谨慎地态度,要考虑公开的方式、方法、范围和程度,要注意公开的审批程序。
审前公示就是在审计工作实施前,把审计的时间、范围、内容、审计人员等在显著位置予以公告,让公众知道。实行审前公示,使审计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实现“阳光作业”,促使审计人员加强纪律观念、责任观念。实行审前公示,由于群众的参与,可以拓宽获取审计信息的渠道,变“专业审计”为“全员审计”,从而从另一个方面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结果公开是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的另一个有力手段。即把审计查出的问题、审计建议和处理意见,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把审计结果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公众对审计工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客观,处理是否合法合规,使审计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让公众评价审计,无形中给审计人员以压力,促使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同时由于审计结果的公开,也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威慑力,有利于监督作用的发挥,有利于问题的纠正。
在实行审计公开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稳妥的原则。在积极实行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制度,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意程序。因为审计公开是一把“双韧剑”,用的不当就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审计风险。
三、大力推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当前,审计人员普遍存在这样的心态:审计是专门监督和评价别人的,没有人来监督我,过于认真,查出问题,于己并没有好处,还可能失去既得利益。这是审计工作得不到提高的思想跟源,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观因素。所谓审计责任追究,就是当审计人员所负责的审计事项,按一般理解正常审计应该能够发现的问题,由于责任心不强而没有发现,或者由于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害怕得罪人或由于收受不正当利益而不予披露,或发生其他重大审计失误的时候,而给予审计当事人的纪律或行政处分甚至法律制裁。
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危机感,树立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实行审计责任追究,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要制定具体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给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予以量化。要明确被追究对象和责任追究主体。一般性的追究由审计机构本身负责实施,重大责任追究由纪委或司法机关追究。
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要实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制度,要鼓励审计人员出“精品”。对于那些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计结果被充分利用的优秀项目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关于审计报告环节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产品”,审计工作的好坏都会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能否被采纳和利用也取决于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后,主审人应根据查出的问题做出初步意见,交审计小组讨论,再由主审人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汇总整理,并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交换看法,然后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尽管审计报告的内容是由审计实施过程中搜集的审计证据所决定的,但由于上报的、对外公布的、领导所阅的只能是审计报告而不可能是审计形成的全部资料,所以审计报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最重要的环节。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审计报告是由主审人起草撰写的,但不能看做是审计组长一个人的事情。起草前和起草后都应该充分听取小组全体成员的意见并交审计机构负责人审定。
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许多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估与监督,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安全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纵观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可发现,两者之间互相融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二者互动交融关系形成的现实背景
当今世界,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变得广泛而复杂。企业必须谨慎地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并在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督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效率。而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又必然涉及多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这就需要一个超然、独立的组织机构予以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超然地位以及独立评估和监督的特殊职能,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必然要将内部审计纳入自身体系。
随着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增加,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由此,内部审计也借机及时进行了自身的重新定位,改变了过去只是作为企业财务监督者的定位,将自身的目标确定为向企业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这样,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两者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逐渐接近并找到了交点。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互动关系
(一)内部审计定义中包含有风险管理的内容
内部审计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几个世纪,每个时期内部审计的概念都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国际上,内部审计已有7次定义,至今仍在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在内部审计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管理改变着内部审计的定义,也就同时改变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在企业中的价值。1993年版《标准》的序言中对内部审计的表述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企业的控制及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而2001年版对内部审计是如下表述的:内部审计是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这个定义与1993年的定义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比旧定义中提及的控制及经营活动要更为广泛和深入。只有在风险管理框架中实施的内部审计才能称之为风险管理审计。显然,将“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领域,是内部审计的新发展,扩大了内部审计的领域,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修订内部审计准则,重整内部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服务质量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总是在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十分重要的领域。风险的广泛存在,使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高度。正因如此,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才不遗余力地倡导内部审计师进军这一领域,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审计的定义。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目标上的一致性
风险管理的定义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估测、评价,准确把握各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内部方法,以便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风险管理通过测试、评价和控制风险因素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直接服务于实现企业目标。
而在内部审计新定义中,已明确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营效率。IIA在2001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增加价值”一词作了如下解释:“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其所有者、其他利益方、顾客和客户创造价值和谋取利益……内部审计是在收集资料、认识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对经营与改良时机产生了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可能会对机构带来诸多利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所有这些得传达给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根据这一解释,增加价值的目标应由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来共同完成,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之一,也应该努力增加企业的价值;同时,内部审计部门经过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之后,对企业管理层及其他职能部门的见解更为深刻,而且这些见解是富有价值的,而企业管理者采纳、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后,一方面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达到使企业增值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在其目标上是相一致的。
上述种种使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紧密关系。众多企业在制定本企业风险管理方案时,将内部审计列为风险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线,由内部审计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监控;有的企业还特意安排内部审计直接参与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全过程,以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突出作用。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也将风险管理作为“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重要手段。
四、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的“职能和责任”章节,阐明各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并指出组织里的每个人对全面风险管理都有责任。首席执行官承担最终责任,其他管理人员支持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促使组织在风险容量内经营,并在各自负责的领域里负责将风险降低到相应的风险容忍度内。首席风险官、首席财务官、内部审计及其他人员通常承担关键的支持性责任。组织的其他人员负责按照制定的指令和协议执行全面风险管理。这明确表明,内部审计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建立并没有基本责任,这是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角色是,帮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监督、检查、评估、报告、建议全面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IIA2001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其实务公告――“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指出,风险管理是管理人员的关键职责,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人员和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管理层和委员会负责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以咨询顾问身份开展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协助机构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
在充分考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规、报告的观点,可以看出:对整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所有者、利益相关人、监管机构和普通公众负责的是企业管理层,内部审计人员应立足于协助、帮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主要职责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认定并评价管理的充分性与有效性,向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报告情况并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以此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首要的角色是监督者,包括对风险管理流程的评估和保证服务、对风险评估准确性的保证服务、对关键风险报告的评估和对关键风险管理的评估。按IIA的标准,内部审计的服务种类可以划分为保证服务和咨询服务,前者是一种独立评价的活动,后者是提供建议及咨询的活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并不发生改变,因而它可以担任的角色也是基于这两种服务衍生而来的。除了作为监督者所提供的保证服务外,内部审计还可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促进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指导和协调风险管理活动、加强对风险的报告、保持和发展风险管理框架、支持建立风险管理、参与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等。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承担了咨询者、协调者、建议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在现代经济市场中,独立审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来,我国大量的上市公司频繁发生审计失败案例,如“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南方保健”等,严重地威胁到了审计师的独立性,以致整个独立审计行业的诚信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和质疑。因此,提高和加强审计独立性对我国市场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
独立审计的本质是对上市公司提供的审计报告进行审核、监督和签证;而作为审计的实施者――审计师在其职业过程中要对其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在我国,随着审计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及政府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信息的提供者出具了虚假的信息,作为鉴证业务的审计师会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恪守其应有的独立性准则,保证信息的质量;另一种是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违反独立性准则,产生低质量的信息报告,使审计市场的效率低下。所以,审计师的独立性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审计师的独立性是市场发展的奠基石,也是确保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等相关信息质量的制度要求。而现代企业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这种权利的分离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问题――问题的产生,并由此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这种现象严重的破坏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此类现象呢?其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保证审计师的独立审计。在审计师审计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审计师要独善其身保持这种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而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主要有生存压力、政治经济因素、审计收费、审计供需模式等;内部因素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形式、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非审计业务、审计任期的长短等。正是这些影响因素阻碍着我国审计市场的正常运转,严重威胁着审计独立性,所以市场经济对强化审计独立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政府监管在提高审计独立性的作用
审计师要保持其独立性,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需要政府与市场采取相应的对策,减少甚至消除各种因素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本文在此主要探讨政府监管对审计独立性的作用。
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审计市场目前的发展不是很完善。在市场经济中,审计师为了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利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出具有利于客户的审计报告,这样就导致了审计行业以牺牲审计独立性为代价的“恶性竞争”。我国的审计市场对审计服务产品长期供大于求,审计师面对这种情况只能选择降低审计收费标准,维持正常经营,而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也会随之降低。简单的说,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发挥作用,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其效果并不明显。这时政府就以“看得见的手”来发挥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保证整个市场正常有效地运行,即通过非市场机制的手段来解决有关市场的失灵问题。因此,在监督和管理审计行业和审计师时,政府主要解决审计行业自身和市场机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政府监管的着眼点在于保证审计市场的有效运行。从法律、法规的角度界定审计的目标,赋予独立审计应有的社会职能,制定审计行业的行为准则,建立独立审计预警机制,实施必要的监督和处罚机制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这都是政府监管在保证审计市场有效运行中的体现。此外,政府还应持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审计师的执业风险,提高其违法成本,并且减小审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利益羁绊,从而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第二,政府适度的监管审计市场。不当的政府监管会造成审计市场的恶性运行与发展,从而使整个审计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相反,有效的政府监管不仅可以约束审计独立性威胁,而且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审计需求。限制政府对独立审计的干涉行为,才能为审计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使得企业能够自由选择所需要的审计服务。因此,政府应该把握监管的程度,提高监管的效率,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
第三,政府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督。首先,政府在执行其监管职能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举措,如执法力度不够、信息透明度偏低、遵循制度的程度不到位等。其次,政府部门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同样具备“经济人”的属性,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政府部门可能会制定出不合理的政策,形成不公正的监督。所以监管者必须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和程序。
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仅以市场机制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是不现实的,加强政府监管是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的必要选择。强调政府监管的作用并不代表市场机制就不重要,而是要构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监管为补充”的监管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相当复杂,它们对审计独立性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因此,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需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加强政府监管应注意的问题
在提高审计独立性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监管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只有解决其中的问题才能达到较好的监管效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把握政府监督的目的,避免过度监督。政府监管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出现的。适当的政府介入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效率,从而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曾萍、蓝海林(2003)的研究表明市场和政府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而我国的审计市场还不成熟,所以要对市场进行完善,然后再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完成重要的补充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的高质量。所以,过度的政府监管不但不能改善审计市场的问题,而且会导致整个独立审计的失败。
2.保持“一个声音”说话,避免多头监管。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缓慢,一个主要的制约瓶颈就是市场面临太多部门的监管,如财政部、工商部、税务部、审计部等。这些部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监督检查,但是在执行监管任务时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协调,在监管职能的设置上往往又出现重复和交叉,带来了没有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导致监管成本增加、监管运行效率低下,而且影响了审计业务的正常开展。这种行业的多头监管、重复监督对独立审计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有害的。
3.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手段,避免监管失灵。市场失灵可以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然而政府监管也会出现失灵现象。首先,现代市场的经济情况纷繁复杂,作为监管部门的政府要全面掌握和分析相关信息往往十分困难,且成本较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政府监管效率低下。其次,政府所采取的监管方式不当或政府监管目标的多元化等也会造成“监管失灵”。所以应该通过权利监管和机制制衡来尽可能的减少政府监管的缺陷,以达到较好的监管效果。
参考文献:
[1]侯迎新.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及治理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5.
[2]曾萍,蓝海林.审计独立性:市场选择和政府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
[3]李明辉.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
[4]张玮华,关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9,6.
1.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目的及原则概述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规范造价行为,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投资效益实现最大化。”在审核工作中主要是对建筑工程的预结算结果、造价制定等情况与工程的实际状况相对比,严格控制问题的出现,最终的目的在于辅助建筑工程企业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
2.加强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方法
建筑工程是一个周期长、金额大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多次的价格设计和确定,因此,采用合理的工程造价审核方法,在改善审核效果的同时,能够提高审核的质量和速度,实现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目标。常用的工程预结算审核方法有:
2.1全面审核法。全面审核法就是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结合目前市场的价格、施工定额以及施工组织承包等项目,对工程的数量和单价等费用进行全面的计算和审核。
2.2重点审核法。重点审核法是指是针对工程预结算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审核,这种审核方法与全面审核法不同的地方就是针对的审核范围有所不同,相对于全面审核来说,重点审核法更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通常是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又比较高的工程项目进行审核,比如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等。在对高咏ㄖ进行审核,还应当侧重对建筑物内外装饰工程的审核。
2.3对比审核法。在针对同一地区的工程项目进行预结算审核时,如果其建筑项目的用途与结构基本一致,那么工程造价也应当基本相似,因为在对多个工程预结算审核的资料进行统计时其同类工程造价以及材料消耗的规律性,都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而如果同类工程在造价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可以根据造价指标、结构形式、功能用途等单方面的工程造价进行对比,从中找到与正常投资规律不符的部分工程,针对这些工程进行重点审核。
2.4分组计算审核法。该审核法一般是将预结算中相关的项目进行分组,划分为若干个项目组,对于相似的或者相关的几个项目组分别进行审核,能够判断出同一个项目组中不同的项目审核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种审核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检查速度快、范围小、工作量小。
2.5筛选法。筛选法作为统筹法中的一种基本审核方法,主要方式是通过对部分工程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工程量和价格等方面进行审核,总结出关于工程量、价格和用工3个方面的成本价值的标准表,在施工的过程中,当所要审查的内容与该标准不符合时,对其单方面进行调整,这种审核方法简单易懂便于掌握,然而在解决差错问题上的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3.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质量的方法
3.1掌握工程预结算审核原则
为了确保审核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审核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审核原则,并具备熟练应用审核原则的能力。首先,对于工程量清单的审核,必须以全面掌握清单计价规范的计算原则和要求为前提,并在熟悉施工设计图纸、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保工程量计算与招标文件、工程合同相关规定一致;其次,审核人员要掌握工程招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认真调查研究市场价格信息,准确理解工程定额和费率,以此确保招标工程的控制价格与市场实际情况相符合;再次,审核人员应提前参与到工程合同的起草、谈判、签订的过程中,确保合同内容详实、准确、完整,为工程预结算提供可靠依据。
3.2全面收集预结算资料
为了系统地开展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审核人员必须全面收集预结算资料,将其作为量、价、费审核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投标书、招标答疑纪要、施工图、标底、工程施工合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图纸会审记录、工程联系单、施工现场隐蔽验收记录、工程竣工图纸、补充协议书、主要材料及设备合格证、主要材料检验报告等。只有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才能明确审核思路,确定审核方法和手段,制定周详的审核计划。
3.3强化定额标准控制
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推广应用,致使定额的补充内容逐步增多,必须做好预测、分析、考核工作,以确保定额标准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工程造价。为了避免施工企业出现重复套用定额和高套定额的现象,审核人员要在认真审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的基础上,确定套用定额方法,逐一核对、统计定额分项及子目,确保其符合预算定额,并在了解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的情况下,补充定额编制方法,对消耗量定额的取定进行审核,严禁出现违反定额规定的情况。
3.4加强中期付款审核
严格按照工程合同要求对中期付款进行审核,依照合同付款方式、付款比例、付款节点批付工程款。同时,加强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审核、控制,强化工程造价控制,避免出现施工企业利用现场签证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此外,加强合同管理,确保合同条款尽量详实,在预结算审核中严格执行合同中的相关规定。
3.5提高审核人员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房产建筑行业的兴起,为建筑行业的建筑施工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机会。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房屋建筑的渗漏问题。建筑渗漏是所有建筑工程问题中最为常见也是用户投诉最多的问题,房屋建筑的防渗漏工程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着房屋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最直接的干扰。目前,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创新发展,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防渗漏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完善和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将就我国房屋建筑工程中防渗漏施工技术进行一一的分析和讨论,并对其质量管理的措施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房屋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
目前,我国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常用防渗漏技术主要包括屋面的防渗漏技术、外墙面的防渗漏技术、卫生间、厨房的防渗漏技术和外铝合金窗的防渗漏技术四个方面。下面就这四个方面的具体技术施工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1、 屋面的防渗漏技术
屋面的防渗漏技术主要包括:
1) 屋面的找平层表面压光提浆,厚度最小达到25毫米,坡度倾斜2%。
2) 柔性的防水层要根据设计和规范的高度、厚度进行连续的铺设。
3) 混凝土结构的楼板在施工时,要确保钢筋的间距、混凝土的强度以及保护层的厚度。保证其在整体浇注时没有施工缝,并在竣工后加强护养。
2、 外墙面的防渗漏技术
外墙面的防渗漏技术主要包括:
1) 根据施工设计和相关规范进行外墙混凝土结构的捣振密实度、坍落度、厚度等等进行严格的施工。
2) 外墙面的预留外孔洞和内孔洞之间的高差最小为10毫米,控制砖块含水率在10%—15%之间,且每日的筑高在1.40米之下。
3) 外墙面的砖接缝的宽度要大于5毫米,深度小于3毫米。对孔洞、空隙等要用配比为1:2的砂浆水泥填实。
3、 卫生间、厨房的防渗漏技术
卫生间、厨房的防渗漏技术主要包括:
1) 卫生间和厨房的穿楼板的管道和烟道要用细石混凝土混合微膨胀剂从管道壁200毫米内由内向外的进行填实和找坡。
2) 卫生间和厨房的墙体在1.80米往下要进行内抹灰并混合适量的防水粉剂。
3) 卫生间和厨房的地面要比卧室、客厅的地面的高度低不少于20毫米,地漏口较周围的地面高度要低10毫米以上。并在墙根向上300毫米内设置防水层。
4、 外铝合金窗的防渗漏技术
外铝合金窗的防渗漏技术主要包括:
1) 选用硬性配比1:2的防水砂浆对安装后的窗框四周进行缝隙的塞填,并进行防水材料的涂刷。
2) 窗台的外侧要低于内侧20毫米形成流水坡,设置窗楣处的宽、深度大于10毫米的滴水槽,并对其进行抹灰和涂浆。
3) 在窗户的下档处设置排水孔,用密封胶将框料接缝、窗框阴角及螺钉等处缝隙进行塞填压实,达到不渗水、不透亮、不透气的效果。
二、房屋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的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的防渗漏质量管理一般分为施工技术的质量管理和人为作业的质量管理。其中,施工技术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屋面防渗漏施工的质量管理、墙体裂缝的防渗漏施工质量管理、卫生间和厨房的防渗漏施工质量管理和地下室的防渗漏施工的质量管理。下面就这些方面的质量问题一一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1、屋面防渗漏施工的质量管理。施工单位对檐沟、天沟及屋面基层在施工前要进行详细、严格检查,确保它的密实性、平整性,排除渗漏产生的条件。在进行屋面楼板的混凝土筑浇时,要避免在干燥、高温的环境下作业,并在浇筑完成后进行及时的保湿覆盖工作。在进行防水层的作业时,要将所有缝隙清理干净并对其进行干燥处理后填塞密封材料。在楼板配筋处要增加适当的,避免造成裂缝。同时,一定要进行屋面防滴漏作业的两次泼水实验,确保屋面的全面防水防渗。
2、墙体裂缝的防渗漏施工质量管理。墙体裂缝的防渗漏措施主要就是变形缝的处理。因此,在施工管理时要对墙体施工时设置的防震缝、沉降缝、伸缩缝等变形缝进行严格的测量和检查,变形缝的数量、位置、规格等等都要严格的按照有关的施工技术规范和建筑设计要求来设置施工,以防止墙体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缩胀变形而造成墙体之间的挤压断裂;同时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和要求,按照规定在墙体的每层楼板上进行配符合理的圈梁设置,以防止墙体因承重不均或不能承重而产生开裂、变形,以致造成墙体的开裂、渗漏。
3、卫生间和厨房的防渗漏施工质量管理。要根据有关的技术施工规定进行施工作业,保证卫生间和厨房的地面、混凝土垫层、防水层、顺水坡及基层的高度、抹灰、坡度等方面的施工数据符合施工技术的标准和要求,对混凝土的浇筑要夯实压严。在施工安装完成以后要对其进行试压防漏检测和通球试验检测,对没有达到卫生间和厨房防水防渗标准、要求的要坚决予以驳回并实施补救措施,待达到质量合格标准后才能竣工交付使用。
4、地下室的的防渗漏施工质量管理。建筑护中的剪力墙防渗漏是地下室的防水防渗工作的重点所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其在后浇带、施工缝处理上的质量控制。施工人员要注意缝口、缝隙的干燥、清理工作,在进行混凝土的底板浇筑时要控制好高度和厚度,保证地下室底板的无缝浇筑。同时,在混凝土防水浇筑完成作业后必须安排施工人员对其随时、及时的养护,发现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处理。在施工完成后要组织相关技术质量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的技术标准对其施工的质量进行竣工验收,坚决抵制不合格的施工项目和工程,确保施工质量的可靠性、真实性。
5、 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施工单位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整体建筑的设计编制和设计防水防渗工程的施工方案。在图纸会审时要着重审查防水防渗设计能否切实可行,防渗结构是否具有自防水功能以及选用防水防渗材料是否符合标准等等。同时,要提高施工队伍的人员素质和施工质量,制定具体的施工管理细则,规范和指导施工人员的作业行为,提高他们严格施工、安全施工、标准施工的意识和行动,确保防水防渗工程高质高量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和工程监理单位的防水防渗工程的施工监督工作,对施工的过程进行全程的监督、控制,避免违规作业、偷工减料等现象的发生,在工程中杜绝质量问题,提高防水防渗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
结语: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迅速的发展,社会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进步,这必然带动了建筑工程的防水防渗技术的革新和发展。通过对建筑物防水防渗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并对其进行掌握和研究,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从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位进行全面的防水防渗作业,才能更好的推动建筑工程的防水防渗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提高和完善整体建筑物的质量水平和使用效果,促进房产建筑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建造出令人民群众满意的舒适建筑。
参考文献:
[1]候海鹏.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厨卫防渗漏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1(5)
[2]张峥嵘.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平屋面防渗漏施工技术体系[J].山西建筑,2010 (3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2-0138-02
软件测试是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测试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软件产品的质量[1]。软件测试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测试文档,例如测试策划阶段产生的测试需求规格说明、测试计划文档,测试设计阶段产生的测试说明文档,测试执行阶段产生的测试记录、测试问题报告、测试报告等文档。其中,工作量最大、也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设计测试用例、编写测试说明文档。而对测试过程的质量控制通常是通过同行评审的方式实现,同行专家会对测试项、测试用例进行审查。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软件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45)”中要求:由熟悉软件检测过程以及软件测试的标准、规范、规程,软件质量评价和软件测试质量评价的人员,负责对软件测试人员测试工作实施质量监督,审核软件测试过程和形成的软件测试工作产品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规范[2]。
然而,对于某些功能较多、性能精度等要求较高的软件,测试用例的数量可能有成百上千条,实际评审过程中对所有测试用例进行全数检验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通常,针对测试用例的同行评审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每种测试类型随机抽取至少20%的用例进行正确性、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很多文献通过理论证明,采用百分比抽样检验存在着“大批量严,小批量宽”的弊端[3],且国际中已普遍淘汰百分比抽样检验。
GB-T 2828.2是一个按极限质量LQ检索的计数验收抽样检验系统,适用于孤立批检验[4]。本文尝试将计数抽样理论应用到软件测试用例同行评审中,基于GB-T 2828.2和本组织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针对软件测试用例同行评审的流程。通过采用GB-T 2828.2计数抽样方法克服了传统百分比抽样法的不合理性,在降低抽样的样品数量的同时保证了通过评审的测试用例达到规定的“极限质量”,提高了测试用例同行评审的工作效率。
1 计数抽样的实施过程
GB-T 2828.2提供了两种检验模式,其中模式A适用于“当生产方和使用方都把批作为孤立检验”的情况,即要求硬件的检验批是按类型生产的一个批。本组织测试过程的实际情况是,对于某配置项软件测试项目,一般只任命一名测试人员为负责人,测试过程涉及到的所有文档均由该人员编写,且各测试用例之间无连续性,因此基本上可将全部用例视为一个检验批,并可参考模式A的抽样方案。
本文提出的计数抽样程序如图1所示。首先确定检验批量、再确定极限质量比,接着抽取检验样品并进行评审与判定。后文将对具体流程进行详细介绍。
2 批量N的确定
在计数抽样检验中定义“为判定质量而一次提交检验的一批产品为交验批,批中所含单位产品的数量称为交验批量N”。根据本组织的实际情况,由于某一软件配置项的全部测试用例均由同一测试人员编写完成,可基本视作生产条件相同、质量稳定,因此全部测试用例的数量即为批量N。
3 极限质量LQ的确定
极限质量是指对一个被认为处于孤立状态的批,为了抽样检验限制在某一个低接收概率时的质量水平,极限质量的规定方法与AQL相似,只不过极限质量是批不可容许的质量水平。在数值上,极限质量LQ表示为每百单位信息点钟的不合格百分数[5],理论上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100%,数值越高表示使用方对质量的要求越松。
对软件测试用例进行计数抽样检验,首先就需要定义一个合理的极限质量。在本组织实际工作中,项目等级通常根据重要程度被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项目是最为重要的项目。因此,本文建议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项目的重要等级定义极限质量,对于重要等级较高的项目,可将其极限质量LQ定义在一个较低的数值,从而保证该项目全部测试用例的“整体水平”。例如 A类项目可将极限质量定义在0.5%,B、C类项目的极限质量值可高于A类项目。不同的组织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定义极限质量LQ。值得注意的是,极限质量LQ必须在同行评审实施前定义,且一经定义,在对该批软件测试用例审核过程中不应改变。
4 抽取检验样品
根据组织定义的批量和极限质量可参照GB-T 2828.2 4.5章节的规定查找所使用的抽样方案,用指定的批量和极限质量作为检索值,可在GB-T 2828.2 4.2章节中检索出样本量(n)和接收数(Ac),其中n代表抽取的样品总数,Ac代表当作出批合格判定时样品中所允许的最大不合格数。
对于抽样方案的选择可视项目的类型、规模来确定。软件测试用例的同行评审一般是现场抽样审核,抽样方案大致可分为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两种。其中随机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分阶段抽样等,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雪球抽样等[6]。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软件测试用例的不同类型实施不同的抽样方案。关于抽样方式的可参考GB/T 10111等文献,本文不作论述。
5 样品评审与判定
对抽取出的测试用例按照组织的评审规范逐条进行同行评审,并统计出不合格数。不合格数指在同行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个数。根据以往的项目经验,对软件测试用例的同行评审发现的问题通常分为致命、严重、一般、轻微四个等级,以上提及的问题个数主要指一般或轻微问题的个数。
当同行专家判定的不合格数小于等于接收数(Ac)时,将测试用例返回至相应测试人员修改,修改完成后,由专门核查人员确认问题闭环后通过。
当同行专家判定的不合格数大于接收数(Ac)时或发现了致命和严重的问题,则直接判定本批软件测试用例不通过,待测试人员修改后且核查人员确认已发现的问题闭环后进行复审。复审的基本流程与上文描述的一致,此处建议,复审抽取的样品应不包含初次抽样的样本,以保证抽样质量。
当检验批的软件测试用例通过同行评审后,同行专家可以不必审查其他的测试用例,这样,在保证项目全部软件测试用例整体水平的同时也极大降低了评审工作量。
6 总结
本文将GB-T 2828.2中定义的计数抽样理论尝试应用于软件测试用例同行评审,并提出了一套评审流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在保证评审质量的同时,降低评审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不同类型的测试用例制定不同的抽样方、以及根据实践情况改进评审流程都将是本文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肖丰佳 李立新. 软件测试技术研究[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5,25(1).
[2] CNAS-CL45:2013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软件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S].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3] 梁国明. 再谈百分比抽样检验的不科学性[J].兵工标准化,2000(1).
[4] GB-T 2828.4-2008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2部分: 按极限质量(LQ)检索的孤立批检验抽样方案[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精神科护士作为护理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服务对象为思维紊乱、行为异常、失去自知力的精神病患者。她们不但要履行专业的职责、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还要面对暴力袭击的危险,这对精神科护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有文献指出精神科护士较其他普通科护士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她们身心健康状况的好坏与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危有紧密联系。本文现就国内精神科一线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探讨和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为临床管理者缓解其心理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1 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
目前关于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赵成香对50名精神科护士和50名综合科护士进行了90项症状自评问卷(SCL-90)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因子四个方面明显高于综合科护士,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鞠风等通过自己设计的调查表研究了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状况,发现精神科护士存在睡眠障碍、情绪低落、身体疲乏感、恐惧等心理问题。但也有文献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杨长虹等对精神病院192名护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精神科护士总分及因子分除躯体化与精神病性因子与普通人群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因子均较普通人群偏低。吴晓梅等对40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发现其总分、总均分及9个因子分的分值均低于国内常模组。
2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工作年限
有关研究表明在短期内从事精神科护理专业对护士的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心理健康状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工作年限越长,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李翠芝等采用SCL-90问卷对云南省12个地州的13家医院的461名从事精神科护理的人员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工作10年以下的护士除躯体化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国内同年龄阶段常模,且除焦虑、阳性项目因子分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工作11~20年的护士除人际关系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同年龄阶段常模,且阳性项目、躯体化、抑郁、恐怖因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工作20年以上的护士除偏执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同年龄阶段常模,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工作量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已从单纯执行医嘱转向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需要护理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劳动与精力。而精神科的病情观察不同于其他科室,需不停地巡视、细心地观察患者的言行从而掌握患者的心理,以避免一些差错事故的发生,这就导致精神科护士的工作量进一步加重。有研究指出,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使护士群体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25%~38%,20%~25%的护士具有焦虑情绪。
2.3 工作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长期在不良环境中工作,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精神科病房大多数都采用封闭的管理模式,精神科护士在工作期间经常接触的是失去理智、缺乏自知力,思维紊乱,有自杀、自伤、逃跑倾向,不配合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护士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封闭的环境中,同样会感到压抑,容易导致身心疾病。杨秀梅等在调查中发现,引起精神科护士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中,护士自身安全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占18.2%;封闭式管理模式和工作环境单调占20.3%。刘士荣等研究表明,特殊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劳动强度是造成精神科护士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分别达87%、86%和80%。
3 干预
3.1 提高心理素质
精神科护士应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心情不愉快时多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护士在分配到精神科工作之前,可以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学会职业心理应对技巧,掌握基本的自我调适放松技巧,使其面对困难能保持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并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其个性,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出现心理失衡的护士,管理者应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安慰,帮助她们保持健康的情绪。
3.2 改善医疗环境
改善精神科的硬件设施,使护士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充护理队伍,定期调整护理岗位,加强晚夜班护理人员的配备,以减轻当班护士的身心消耗;病房设施应充分考虑到患者和护士的安全、方便观察病情的变化和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举动,尽可能减少工作环境对护士产生的影响;加强患者容易出现意外区域的防护;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对有冲动行为、幻觉、妄想患者应安置单独病室管理,限制其活动范围,避免出现伤害护士的行为。
3.3 加强社会支持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精神科护士的社会地位;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工作者的关注、理解、支持;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需求,征求护士的意见,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社会各行各业对那些懂外语、善交际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成了外语教育界人士探讨的热门话题。改革大学外语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无疑这对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夏纪梅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改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师质量问题。”戴曼纯、张希春也认为,“充足的合格的师资是保证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斯基(Vygotsky )、奥苏贝尔(Ausubel )、布鲁纳(Bruner)等又从认知结构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也为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已渗人到教育目标确定、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等的方方面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人,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过程。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还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建构意义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所学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是如此,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高校英语教师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二、高校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戴曼纯、张希春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下(尤其是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模式下),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有过硬的基本语言功,听、说、读、写、译俱佳,口头表达能力强;其次,懂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第三,了解中西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第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第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我们认为,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构建起上述素质,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要做到:一个“树立”,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两个“学会”: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个“重视”,即重视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正步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但应具备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应具有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此种能力运用到教育和教学中去。这使得广大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他们的知识结构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从大学生方面看,他们很快会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所以更需要有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教学生之所学”是高校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工作永远没有停滞不前的时候,他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去建构符合时展特征的知识结构。
2学会反思。
何谓“反思”?它指的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研究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Ruddock(1984)指出,“不检查自己的实践就是不负责任,而把教学看作实验、对自己的行动加以监视,才是负责的专业行为。”高校英语教师要特别反思自己关于教师角色的信念、关于学习者的信念以及关于学习的信念。许多证据表明,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计划、各种课堂决定以及课堂实践。因为教师总是带着自己对学生、学习和教育那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走进课堂的,正是这种信念支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将这些隐含的信念表现出来,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反思自己行为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记教学日记。记教学日记有两个好处:为日后进行反思而保留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事件并记录当时的思考;教学日记本身就可以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写日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Barklett (1990 )认为教学日记应记录“课堂常规性的和有意义的行为;与学生的交流;教学中的重要情节;教师个人生活情况;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对教学有影响的课堂以外的事件;我们对于语言教与学的观点等。”教师除了记日记以外,还应经常回看日记。在回看日记过程中,教师应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作为教师我能做什么?我的那些教学原则或信念对促进我的教学有什么用?为什么我要按照这种方法上课?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教学?等等。这样在记日记过程中的一些不清楚的问题也可能会变得明朗。很显然,教师记日记和回看日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去主动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利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恰好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学会合作。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一定就是纯个人行为,还可以与其他人一起进行,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来完成意义的构建。然而,在相当一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的交流很少,更不用说开展集体备课,所以不少教师有一种“职业上的孤独感”。久而久之,这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高校英语教师应该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虚心求教,学习身边的或更远地方英语教师的先进经验。所以我们倡导大学英语教师间应开展合作备课、进行教学观摩、相互评课等教研活动。教师在相互观摩时,应抱着“取人之长,补己所短”的态度去听课。在课后评议时,先让上课教师详细回述上课的步骤、课堂上发生过的事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反思性教学的初级形式,但十分重要,因为回顾自己教学的本身,就是审视其起因、掂量其后果的过程。然后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一起分析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无论是听课教师还是上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另外,学会合作还包括与学生的合作。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的发生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而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可能比教师多,所以教师还需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这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是有好处的。
4.重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李观仪在谈到什么样教师才是合格的英语教师时指出,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坚实的英语基础、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准确流畅的语音语调、全面的语法知识、一定量的词汇、应付自如的听读技能流畅得体的说写技能是最根本的要求。可见,扎实的基本功是高校英语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所以高校外语教师应苦练基本功,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应用学科(如二语习得、语言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各种英语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及近年教育界所倡导的折中教学法(综合各种教学法的长处)等的发展,都与上述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上述学科的有关理论,了解他们的最新发展动态。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应多读有关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化知识的书籍,能够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这些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顺应”和“同化”新知识的过程。
5.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然而一提到搞科研,许多教师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没时间查资料。诚然,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而英语又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所以高校英语教师普遍上课较多,通常在12至20节之间。没时间当然是一个因素,但是最关键的原因是许多高校英语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对科研有畏惧感。夏纪梅指出,在大学任教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只教学不研究只是“教书匠”。其实,从事英语教学的高校教师,大可不必舍近求远,他们完全可以以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对象作为科研对象。因为课堂教学经验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对象是最有研究价值的科研对象。比如大一新生刚进校时,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的学生听说能力都很差,英语教师该如何开展教学呢?这是他们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开展课堂研究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通过开展研究来解决,以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人,它是职业教师在教学和研究领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为他们参与反思性研究提供了实践的途径,激发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探索、研究的能力。不过,在开展课堂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考虑自己的研究是否有利于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