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239,F8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2)-0117-07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审计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监督和为投资者提供保险等功能[1]。审计具有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前的逆向选择问题,监督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当企业出现经营失效时,审计保险功能则可为投资者追偿投资损失提供可能。因此,现代独立审计的主要作用是,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则通过为投资者提供有效保护而促进现代资本市场的深层次发展。国外研究表明,审计尤其是高质量的审计,确实可以降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IPO)时的折价效应和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2,3]。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审计意见以及事务所审计收费等方面的影响[4-6],而没有就审计质量对企业权益融资成本或者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进行相关的研究,本文则考察审计质量对企业债务融资决策的影响(注: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决定机制的非市场化,导致银行贷款利率存在一定刚性,因此直接考察审计质量对我国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存在一定困难,由此本文选择考察审计质量对我国企业长期债务融资相对短期债务融资的影响。当然,仅从债务结构角度来研究银行对贷款风险的考虑,而没有从债务融资成本,债务结构以及资产抵押等方面来全面考虑银行的贷款风险是本文可能存在的一个缺陷。)。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就中国上市公司而言,审计质量是否会对公司的长期债务融资产生影响呢?二是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比如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或者在不同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审计质量对公司长期债务融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全文的余下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第三部分为制度环境与研究假说提出,第四部分为本文,研究设计,第五部分为实证结果及分析,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及启示。

二、文献回顾

现代独立审计可以降低企业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1],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审计可以降低信息风险,改进投资者决策,从而为投资者提高有效保护。即使审计本身不能直接产生价值,企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这一行为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可信承诺(credible commitment)向投资者传递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可靠、管理层勤勉尽职的信号,从而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评估价值[7,8]。Slovin,Sushka and Hudson的研究发现,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其多次权益发行(SEO)所产生的负的公告效应较小,由此证实审计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作用[9]。Copley and Douthett的研究发现,在公司IPO时,风险较高公司通常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由此证实审计具有信号传递作用[10]。

审计的第二个功能是对企业管理层行为进行监督,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审计师能够减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外部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成本。Chow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公众公司自愿性审计需求的研究发现,为降低管理层(或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负债比率越高的公司和债务契约条款中包含的会计计量指标越多的公司,越可能自愿聘请外部审计师[10];Becker et al.研究表明,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其盈余管理行为较少,从而表明审计具有监督作用[11]。

审计的第三个功能是对投资者的投资损失提供保险,即当公司经营失败且审计师存在审计失败时,审计师应为其审计失败行为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提供赔偿。Menon and Williams的研究表明,当美国Laventhol & Horwath事务所宣告破产时,由该事务所审计的公司股票价格会下跌[12],Menon and Williams的研究还发现,即使由该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宣告变更审计师,其股票价格也不会出现变化,从而表明审计具有保险功能。

审计的主要功能与作用表明,审计尤其是高质量审计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Balvers、McDonald and Miller,Beatty,Willenborg对公司IPO定价行为的研究发现,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其IPO折价相对较低[2][13,14];Blackwell,Noland and Winters研究表明,在进行债务融资时,接受审计的公司相对未接受审计的公司而言,其支付的利率水平要低[3];Pittman and Fortin发现,对于刚上市不久的公司,“六大”事务所能够降低这些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而随着公司上市年龄的增长,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有所减轻,由此会减弱“六大”对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15];Mansi,Maxwell and Miller同样发现,“六大”以及事务所的审计任期能够显著降低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16]。

就国内研究而言,目前学者们还都集中于探讨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审计意见以及事务所审计收费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就审计质量对企业权益融资成本或者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具体考察审计质量是否会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债务融资产生影响,以及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审计质量对公司长期债务融资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

三、制度环境与假说提出

有关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研究表明,在法律体系不健全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较少愿意为企业提供长期债务融资[17,18],其原因在于:相对于长期债务融资而言,短期债务融资使得银行能及时、经常地获得贷款企业有关生产和经营方面的信息,从而有利于银行对企业进行更加紧密的监督与控制[19,20];另一方面,当企业面临破产时,短期债务融资更有利于银行收回资金[21]。因此,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就必须向银行提供更多信息或担保,银行为此也要进行更多监督[22,23]。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决定机制的非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存在一定刚性,这使得商业银行更可能从债务结构和资产抵押等方面,来考虑它们的贷款风险。同时,由于中国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债权人的法律保护较弱,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24],因此,当商业银行为上市公司提供贷款时,商业银行更愿意提供短期债务融资,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和控制[25]。

然而,对于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来说,商业银行有可能愿意提供更多长期债务融资,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高质量审计能更好地发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和监督作用,不仅可以减轻公司在长期债务融资前的逆向选择问题,而且可以减轻公司在长期债务融资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另一方面,高质量审计通常能够提供更大的保险作用,为公司长期债务的可能违约提供担保。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说。

H1:高质量审计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取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

即使高质量审计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取更多长期债务融资,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公司而言,高质量审计对公司获取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别。相比民营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进行长期债务融资时,高质量审计的作用可能会有所减弱,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主要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有上市公司和国有商业银行共同的国有产权性质下,国有商业银行更可能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盈利目的来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债务融资甚至是长期债务融资[26,27]。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可能不会重视高质量审计提供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和监督;另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通常比民营上市公司存在更为软化的预算约束[26],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政府更愿意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财政支持,由此也可能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会重视高质量审计提供的保险功能。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说。

H2:相比民营上市公司而言,高质量审计对国有上市公司获取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各地区银行改革进程的不同导致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26],而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有可能使得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也存在差别。具体而言,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商业银行收集公司有关生产和经营方面信息的能力比较弱,由此导致商业银行对公司监督和控制能力的弱化[28]。因此,当上市公司进行长期债务融资时,这些地区的商业银行可能会更加重视高质量审计提供的降低信息不对称作用、监督作用以及保险作用。而随着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监督和控制能力都会有所增强,因此,商业银行对高质量审计在公司长期债务融资中的降低信息不对称作用、监督作用以及保险作用的依赖可能会有所减弱。由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说。

H3: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取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

四、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1-2004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上市至少满三年的公司。在样本选取过程中,我们剔除了以下公司:①金融类公司;②ST、PT公司;③有发行B股或者H股的公司;④当年事务所为国际“五大”的公司;⑤财务数据异常或者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之所以选取上市至少满三年的公司,是因为本文采用的是非平衡面板数据(paneldata),剔除有发行B股或者H股的公司以及当年所聘事务所为国际“五大”的公司,是为了消除这些公司与只发行A股的公司,以及聘用国内事务所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差异所可能产生的对本文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最后得到833家样本公司,共计3222个样本观测值。样本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本文主要考察审计质量对中国上市公司长期债务融资的影响,因此解释变量主要为审计质量、公司性质以及反映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即金融深度(Depth)和银行业竞争程度(Comp),被解释变量主要为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 ,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资产结构、成长性、盈利能力、规模以及行业等,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其中,对行业这一控制变量的定义,本文是把全部样本观测值按照证监会公布的行业分类标准分成12类(金融类除外),并取11个行业哑变量。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审计质量的定义,借鉴了李树华的方法[29],即按照事务所当年所审计客户的资产总额为基准来计算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排名在该年度前10名的事务所被定义为高质量事务所,反之为低质量事务所。为度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状况,本文将中国大陆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为32个地区,在借鉴King and Levind、Demirgü-Kunt and Maksimovic等度量各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中国各地区(32个)银行当年年末总贷款余额与各地区当年GDP的比值,作为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30,17]。由于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着大量不良贷款。因此上述反映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同时借鉴卢峰、姚洋的方法[31],以中国各地区当年年末除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其它银行的信贷份额,作为中国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用于度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和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全部来自于2002-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审计质量的定义,借鉴了李树华的方法[29],即按照事务所当年所审计客户的资产总额为基准来计算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排名在该年度前10名的事务所被定义为高质量事务所,反之为低质量事务所。为度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状况,本文将中国大陆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为32个地区,在借鉴King and Levind、Demirgü-Kunt and Maksimovic等度量各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中国各地区(32个)银行当年年末总贷款余额与各地区当年GDP的比值,作为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30,17]。由于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着大量不良贷款。因此上述反映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同时借鉴卢峰、姚洋的方法[31],以中国各地区当年年末除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其它银行的信贷份额,作为中国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用于度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和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全部来自于2002-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三)描述性统计

表2列出了样本观测值的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长期负债比率较低,LD1平均只有13%左右,LD2平均只有20%左右,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客户资产总额排名)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平均只有27%,上市公司中约有77%的公司属于国有性质。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也显示,中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用来反映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其均值为1.21(中值为1.08),最小值为0.62,最大值达到3.11;而用来反映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其均值0.46(中值也为0.46),最小值为0,最大值却达到0.66,这一结果与卢峰与姚洋对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对假说1―3的实证检验

为了对假说1―假说3进行实证检验,本文构造了以下检验模型:

由于本文样本包括了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因此本文采用针对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fixed-effect)模型,来对上述检验模型进行估计。表3列出了对假说1―3的实证检验结果。表3的第(1)列列出了用金融深度来表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AQ的参数估计值为0.037,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高质量的审计确实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从而支持了假说1。AQ×Natu的参数估计值为-0.025,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相比民营上市公司而言,国有商业银行更多的出于政治目的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长期债务融资,以及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政府更愿意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财政援助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不会重视高质量审计的作用,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对国有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从而支持了假说2。AQ×Depth的参数估计值为-0.020,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商业银行信息收集能力以及监督和控制能力的增强会导致对高质量审计作用的替代,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从而支持了假说3。表3的第(2)列列出了用银行业竞争程度来表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到,AQ的参数估计值为0.087,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高质量的审计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从而再次支持了假说1。AQ×Natu的参数估计值为-0.03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相比民营上市公司而言,高质量审计对国有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从而再次支持了假说2。AQ×Comp的参数估计值为-0.144,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从而再次支持了假说3。为了消除其它非金融中介提供的债务融资可能产生的对上述检验结果的影响,本文又以按长期借款表示的长期负债以及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

① 表3的第(3)列和第(4)列中样本观测值之所以减少为3022个,是因为本文剔除了公司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负债与长期借款之和为零的样本观测值136个,以及由此导致的财务数据不满足连续三年条件的样本观测值64个。负债与长期借款之和表示的总负债计算得到的长期负债比率(LD2),对上述结果进行了稳定性检验。表3的第(3)列和第(4)列分别列出了稳定性检验结果①,从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采用反映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Depth,还是采用反映中国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Comp,各参数估计值的符号和显著性基本没有变化,说明以上检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t值;*、**、***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和1%。另外,从表3第(1)列―第(4)列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国有上市公司相对民营上市公司能更多的获得长期债务融资,这一结果与Brandt and Li发现的国有商业银行对不同性质的公司存在差别贷款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6];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商业银行更愿意为公司提供短期债务融资,这一结果与江伟和李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与公司负债比率、资产结构、盈利能力以及规模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Barclay and Smith 、Guedes and Opler等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2,33]。

(二)消除不同地区间样本数量差异的影响

由于本文样本观测值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呈现出较大差异,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和上海等地区,样本观测值都有二百多个,而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如宁夏和青海等地区,样本观

① 表4的第(3)列和第(4)列中样本观测值之所以减少为2600个,是因为本文在2763个样本观测值的基础上,又剔除了公司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负债与长期借款之和为零的样本观测值113个,以及由此导致的财务数据不满足连续三年条件的样本观测值60个。测值只有三十多个,这可能对本文的上述检验结果造成偏差。为消除因不同地区间样本数的差异而可能对本文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本文又剔除了上市公司数最多的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的样本观测值(459个),最后得到共计2763个样本观测值,重新对假说1―假说3进行了稳定性检验。从表4第(1)列―第(4)列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到①,各参数估计值的符号和显著性不但基本没有变化,而且各模型的解释力还有所提高,这说明不同地区间样本数的差异不会对本文的上述检验结果造成什么偏差。

六、结论及启示

国外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尤其是高质量审计的降低信息不对称作用、监督作用以及保险作用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国内的学者目前还都集中于探讨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审计意见以及事务所审计收费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就审计质量对企业融资成本进而融资决策的影响展开相关的研究。针对以上研究现状,本文具体考察了审计质量对中国上市公司长期债务融资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审计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国有上市公司中以及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高质量的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这一研究成果说明,在法律体系不健全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审计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机制,从而帮助企业获得长期债务融资。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拓展了国内外学者对高质量审计作用的相关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高质量审计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Wallace W.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audit in free and regulated markets:a review. 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 [J]. 1987 (1):7-34.

[2] Balvers R,McDonald B,Miller R. Underpricing of new issues and the choice of auditors as a signal of investment banker reputation[J]. Accounting Review .1988,63:605-622.

[3] Blackwell D,Noland T,Winters D. The value of auditor assurance:evidence from loan pric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8(36):57-70.

[4] 徐浩萍. 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J]. 会计研究,2004 (1):44-51.

[5] 漆江娜,陈慧霖,张阳. 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4 (3):59-66.

[6] 方军雄,洪剑峭,李若山. 中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启示[J]. 审计研究,2004(6):35-44.

[7] Titman S,Trueman B.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valuation of new issu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1986 (8):159-172.

[8] Slovin M,Sushka M,Hudson C. External monitoring and its effect on seasoned common stock issu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0 (12):397-417.

[9] Copley P,Douthett 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quality,ownership retained,and earnings disclosure by firms making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19:49-75.

[10] Chow C. 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size,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J]. Accounting review. 1982 42:272-291.

[11] Becker C,DeFond M,Jiambalvo J,Subramanyam K. The effect of audit qualit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8,15:1-24.

[12] Menon K,Williams D. 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and market prices[J]. Accounting Review . 1994,69:327-342.

[13] Beatty R. Auditor reputation and the 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 Accounting Review.1989,64:693-709.

[14] Willenborg M.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demand for auditing in the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marke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J].1998(37):225-238.

[15] Pittman J,Fortin S. Auditor choice and the cost of debt capital for newly public firm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4 ,37:113-136.

[16] Mansi S,Maxwell W,Miller D. Does auditor quality and tenure matter to investors? evidence from the bond marke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4,42:755-793.

[17] Demirgü-Kunt A,Maksimovic V. Law,finance,and firm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e. 1998,53:2107-2137.

[18] Giannetti M. Do better institutions mitigate agency problems? evidence from corporate finance choic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3,38:185-212.

[19] Diamond D. Debt maturity and liquidity risk[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 ,106:709-737.

[20] Rajan R. Insiders and outsiders:the choice between informed and arm's-length debt[J]. Journal of Finance.1992,47:1367-1400.

[21] Diamond D,Rajan R. Banks,short term debt and financial crises:theory,policy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J].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 2001 ,54:37-71.

[22] Diamond D. Seniority and maturity of debt contrac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3 ,33:341-368.

[23] Baber W,Kumar K,Verghese T. Client security price reactions to the laventhol and Horwath bankruptc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5 ,33:385-395.

[24] Allen F,Qian J ,Qian M. 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 ,77:57-116.

[25] 江伟,李斌. 金融发展与企业债务融资[J]. 中国会计评论. 2006(2):255- 276.

[26] Brandt L,Li H. 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cs:ideology,information,or incentive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 ,31:387-413.

[27] 孙铮,刘凤委,李增泉. 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研究. 2005 (5):52- 63.

[28] 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35:688-726.

[29] 李树华. 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0] King R,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717-38.

[31] 卢峰,姚洋. 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 中国社会科学,2004(1):42- 57.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逐渐提高了对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应地,各大商行也加大了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力度。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只有在处理好内部风险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新时期进一步探索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问题,从而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一、内部控制质量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一)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根本保障

银行业的发展中,风险是其不可避免的基本属性,而随着近年来金融业的飞速发展,本就是银行业风险范畴内的金融风险更成为影响银行运营的主要因素,从市场、信用和操作等方面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重视并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成为必要选择。

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能够将银行的运营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和银行具体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多种风险因素,由上到下形成一套有序的控制机制,能够帮助银行更加科学、稳健地发展。而内部控制的加强,也是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商业银行效益的有力保障。

(二)内部控制质量影响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

第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有利于银行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防范。首先,内部控制所创设的良好的银行运营环境,为信用风险的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内部控制注重对银行各级管理部门实施内部审计,这些审核具体到银行运营的各个方面和板块,这有利于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监督,并以绩效评价的方式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全面防范。内部控制质量与信贷项目的审批和授权控制效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强了银行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的能力。

第二,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为银行业务运营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对市场风险的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信息的收集更加精确与及时,在对市场风险准确评估的基础之上,商业银行也能够实现风险防范能力的有效提高;其二,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银行内部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有效避免了职能重叠的现象,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相关的管理部门中,职责分工更加明确,职务分离,各司其职,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可以避免在这一环节滋生管理风险;其三,市场风险的管理需要在激励机制中提高效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对市场管理工作人员的激励中采取工资待遇与投资收益挂钩的方式,这种方式较为片面,许多工作人员为了追求投资利益而忽视了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挫伤了工作积极性而降低了市场风险管理效率。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则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更合理的方式确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善于用人,提高了市场管理的工作效率和防范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三,在操作风险的规避和应对中,也同样需要高质量的银行内部控制,这是针对具体操作中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不安全等操作行为所提出的发展要求。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具体工作中欺诈事件、违规操作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内部控制体系强调银行规章制度在业务执行和基本流程中的约束作用,对一些违反规定的行为明确禁止并严厉打击。业务操作的合规性、有效性在高质量的银行内控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银行内部控制质量,深入防范金融风险

(一)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内控环境

文化意识层面的建设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和保证,而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提高,同样寄托于思想文化的建设,即在银行内部形成独特的内控文化,在提高员工风险观、内部控制认识、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内控环境。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每个个体都需要认识到在银行内部进行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内控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对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以培训的方式普及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等知识,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文化教育,在员工中间强调“规范”的作用,营造扎实、严谨的工作氛围,从思想源头遏制风险的产生。

(二)创新控制和监督机制,加大风险防范力度

宏观上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与完善,首先要保证内控机制的科学性,在坚持银行发展模式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对适合本行特征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研讨,建立科学健康的内控机制,从而保证其有效性。其次,也要坚持规范性的原则,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审批、监督的运行机制,在业务流程中更要严谨,强调操作的规范性,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内控制度的落实需要以实时监督作为保障,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坚持全面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既要做好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保证内部控制的全面和纵深发展,也要有重点地开展对关键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加强对员工的考核与管理,保证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规范严谨,从细节处杜绝风险。内控监督制度需要更加系统化,从规章制度到具体的操作流程,都以统一标准来形成监管体系,使之成为保障内控质量的坚实堡垒。

三、结语

无数实践证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从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金融风险始终伴随着银行业,而防范风险、应对风险也成为银行生存必须长久面对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关键在于如何在现有体制下进一步探索加强银行内控建设的有效策略。当然,银行内部控制的实施并不能够脱离对风险的关注,应对金融风险是实施内控的目标之一,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必将引领银行业走向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篇3

一、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互联网银行,银行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便携设备,利用其互相联通、开放融合的特点,展现全新的经营模式。但同时互联网银行各环节的信用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加之互联网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风险呈几何级放大,一旦出现大规模信用风险,将可能撼动整个金融市场,因此,在互联网银行发展之初就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保障互联网银行安全的屏障显得十分重要。

二、文献综述

互联网银行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是银行发展的全新阶段。但是在互联网银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新的信用风险应运而生。朱丹、陈茜、王皓(2016)认为我国的互联网银行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技术上说,都是刚刚起步,整个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有制度层面的因素。王耀晨、王志文(2016)提出了互联网银行账户的安全等级受限,仅为弱实名电子账户,其安全等级有待于进一步。

虽然互联网银行已经成为未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新模式,但在O管工作中发现,与传统业务相比,互联网创新业务具备更特殊的风险特征,应对这些风险引起重视并尽快构建适合我国互联网银行的信用体系。纪敏、牛慕鸿、张翔(2015)认为有必要在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探索信贷机构利用信息技术程序化使用高质量征信数据的流程。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类和点,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对于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李欣、冯娟、李敏,2015)

三、互联网银行的信用风险形态分析

(一)银行业传统风险新特征

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是困扰互联网的一大难题,此前频频报道的网上支付账号被盗就是例子。互联网账户的安全性与银行账户的安全性是无法比拟的,互联网的资金流无法避免安全问题。交易对手的账户一旦出现风险,资金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信用风险的暴露。

平台运营问题。互联网产生信息流需要基于一定的平台,如阿里巴巴平台、敦煌网平台等。平台作为信息流的载体,本身运营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一旦平台运营出现问题,就相当于交易对手的生存平台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信用风险的暴露。

网络信用体制缺乏。互联网平台大量存在,给予了更多的选择,企业可以从一个平台转至另外一个平台继续经营。但互联网平台之间信息并不共享,平台之间并没有协同形成互联网行业规章制度。企业在一家平台出现不诚信行为或其他不利于风险评价的行为,不会影响其在另外一家平台的信誉,没有共享的黑名单制度将导致无法识别该问题产生的信用风险,因此互联网的网络信用体制尚待建立。

(二)互联网银行的全新风险特征

网络欺诈风险。互联网产品重创新,轻风控。互联网的时代鼓励创新,追求速度,为了便利快捷,有些金融产品没有经过严密的验证,只需简单的验证过程就能使用金融产品。还有持卡人安全意识淡薄。持卡人自身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也是造成网络欺诈损失的重要成因。通常,互联网支付时都需要提供持卡人的卡片信息、密码以及发送到手机的动态验证码才能够完成支付。不法分子要进行网络欺诈,也必须得到这些信息。因此很多不法分子会找各种理由来骗取持卡人的这些信息,比如网购退换货、机票退改签等为缘由骗取客户信息。此时,持卡人薄弱的安全意识成全了不法分子。美国征求、验证信用服务巨头益博睿(Experian)的《欺诈经济学:规避快速增长和创新中的风险》(2016)表明,中国是如今世界互联网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网络犯罪导致的损失已经占GDP的比例为0.63%,这一数字仅仅次于美国的0.64%。因此,加强整个社会的安全用卡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泄露风险。大数据时代,银行累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互联网银行的数据库等级极高,一般很难盗取。但一旦互联网银行的数据泄露出去,不法分子不需要再进行后续匹配或计算,可直接运用银行卡数据进行支付或消费,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如果互联网银行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客户会纷纷赶到银行网点提现、挂失等,从而给银行日常运营带来较大冲击。

四、互联网银行信用风险原因分析

篇4

二、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服务机制。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采用新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全面、便捷、安全的多元化服务,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功能服务体系,打造更高品质的文明服务平台和行业服务品牌。

三、倡导“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熟悉金融法律法规,熟悉业务操作规程,熟悉所办理的银行产品或代销金融产品的业务性质和产品功能,严格按照服务工作质量要求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办理各项业务,做到准确快捷。

四、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弘扬忠于职守、恪守信用、谦虚礼让、耐心周到、注重效率、保守秘密的职业精神,不利用工作之便向客户索、拿、卡、要、报,不接受客户赠送的现金礼品和有价证券。

五、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努力优化服务环境,择优安排窗口人员。向社会展示宽敞、整洁、明亮的营业场所,提供舒适、温馨、方便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客户等候时间。营业网点保证按时营业,满点服务;员工按时到岗,不擅自离岗、串岗。

篇5

二、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服务机制,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采用新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全面、便捷、安全的多元化服务,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功能服务体系,打造更高品质的文明服务平台和行业服务品牌。

三、倡导“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熟悉金融法律法规,熟悉业务操作规程,熟悉所办理的银行产品或代销金融产品的业务性质和产品功能,严格按照服务工作质量要求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办理各项业务,做到准确快捷。

四、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弘扬忠于职守、恪守信用、谦虚礼让、耐心周到、注重效率、保守秘密的职业精神,不利用工作之便向客户索、拿、卡、要、报,不接受客户赠送的现金礼品和有价证券。

五、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努力优化服务环境,择优安排窗口人员,向社会展示宽敞、整洁、明亮的营业场所,提供舒适、温馨、方便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客户等候时间。营业网点保证按时营业,满点服务;员工按时到岗,不擅自离岗、串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