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影视文学的鉴赏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影视是一门年轻而又现代的艺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综合了各种艺术的元素,同时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独特的艺术特性。了解和把握这些特性,无疑将有利于提升我们感悟影视艺术魅力的审美能力。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纵观影视艺术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实际上就是一部影视科技的发展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摄影到电脑动画,每一步发展和飞越都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拟音、数字式录音、变焦组合镜头、高科技仿真技术等新成果的诞生都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技的进步,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并不断开拓出影视艺术新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其表现能力。据介绍,美国的皮克斯、梦工场、蓝天工作室等动画界的领头羊,无一不是依靠自主研发的动画渲染系统软件而获得稳固的领先地位。由于三维技术研发的长期积累,这些公司将3d动画迅速转换为立体电影可谓驾轻就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永亮在电影科技论坛上介绍说,世界电影史上票房前几名的影片,《阿凡达》《泰坦尼克号》《指环王》等都成功运用了大量数字科技。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
影视从文学艺术中学到了表现复杂社会生活的叙事手段,在绘画、建筑和雕塑中学会造型结构和技巧。在音乐艺术中学会在时间流程中展示各种音效的节奏感,从戏剧中吸取它通过调动系列影视手段展现的戏剧冲突,同时还吸取了戏剧演员的表演艺术特长等。影视艺术是集造型、表演和语言等艺术诸因素于一身,并包容摄影、剪辑、录音等的新艺术。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部动画片进一步开拓多种综合艺术元素的才能,有意识地尝试将本文由收集整理公众对动画的认识引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
影视是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它所调动的一切手段,无论是文学的、绘画的、建筑的,还是音乐的、戏剧的或者是蒙太奇手段,目的都必须是创造出鲜明而生动的视觉符号。影视视觉造型性的核心因素是画面构成的造型,画面是构成影视的基本单位,是影视的基本语汇。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可以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影视的视觉性中的一大特点。在戏剧中,也可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由于观众与舞台的距离和视角相对固定,因此有很多限制。为了让后排观众看得更清楚,演员的肢体动作往往有些夸张,而有些细小却又极其重要的动作,观众稍不留神就忽略了。
如在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中,双目失明的妹妹在得知母亲死去时,从外面回来连跌几跤,跌散了药包,最后跌倒在地,双手还在向前抓的一个动作,就把其对母亲的爱、失去母亲的悲痛表现得很有感染力和威慑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还可以通过镜头,将脸部表情、眼神和细节等放大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影视的视觉性中的又一大特点。影视中人物的表情、眼神、细节,比其他艺术都更细致入微,更接近生活原貌,其表现力也更强,影视可以用特写、大特写等镜头来表现,而其他艺术无法做到。
如国产影片《归心似箭》中玉贞送给魏得胜那管小烟袋,就是以物托情。因此,影视艺术善于借助物件作为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这种以物托情的艺术手法,最能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逼真性
影视的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突出魅力之一。文学反映生活,虽然可以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但毕竟不是实闻、实见、实临。音乐虽然也有形象,但它的形象很难捕捉,主要是情绪传达的逼真。绘画、雕塑虽然可以很逼真地表现形态,但它不能表现动态的生活。而影视的逼真性是极为突出的,它能逼真地呈现出所拍摄对象的性质。
(一)影视的逼真性来自于照相式的纪录性
影视是一门从摄影发展而来的艺术,能够直接记录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物的状貌。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他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说:“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摄影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摄影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又说,“电影的基本特性是跟照相的特性相同的。”如1988年上映的动画片《龙猫》带有其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主角的意识流之中,让观者的心得到最真切的共鸣。
(二)影视的逼真来自于它的连续的运动性
所谓“逼真性”是指其逼真地记录、传真并复制显现与存储活动对象的性质,是现代科学技术给它提供的便利。影视具有通过不断变换的画面表现人和事物的运动特性。运动使影视具有连续吸引观众的特殊魅力。影视画面的运动在延续时间中获得叙事性功能,得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表现多种矛盾纠葛的发展,从而多方面展示人物命运和个性。
(三)影视的逼真性来自于它的声光色
科技的发展又使影视能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解决了录音还音等问题,电影就从无声过渡到有声。解决了色彩,影视就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影视剧的导演们立足于真实,利用一切造型手段,力求缩短银幕和生活的距离。声音这个维度的增加,使得影视给观众的感受更加真实可信、生动自然。因此,影视的逼真性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尤其是优秀的影视艺术能以非常真实感人的形象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世人。
四、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分析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策略
区别于一般的观摩影片,影视艺术的鉴赏要求观众从感知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甚至到审美意义的层面。其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心理和作品相关信息的准备。现在看电影还是存在一种隐性的“礼仪感”,观众总是按照个人的喜好或情感平衡及释放进入影院的。但从市场调查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观众观赏影视作品最主要还是停留在强调影视的娱乐功能上,于是消遣、调节成了观影目的的代言。而影视鉴赏者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观众。他们有更为强烈鲜明的目标感,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心理上表现得更为紧张,积极获取各种视听信息,在思维上也显得更为活跃,往往会出现至少两种观影思维:一种是将自己同化、融入作品;另一种则是呈现一种游离状态,会打破原先剧本的叙述模式,不断思考、联想、分析、判断、推理,从而挖掘影视片中的艺术蕴涵。
二是对影视作品相关信息的准备。信息面很广,可以包括故事梗概、人物简介、时代背景、主创人员的特点和风格等。这一切资料来源可以通过媒体的各种渠道,鉴赏者可以借助它来准确把握,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理解作品。所以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在缺乏准备的观众那里,会黯然失色,大打折扣。
三是要合理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分解对于鉴赏影视片来说是必需的,但分解又因为它对部分、阶段或因素的提取而往往忽略对影视片的整体观照和把握。这样就需要鉴赏者在分解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综合。这个过程要求鉴赏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片经验以及储备的影视知识等,对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进行整合。
最后,为深入鉴赏影视艺术而要努力做的是,在泛读的基础上,至少要对同部作品精读两遍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影视艺术鉴赏的审美素养。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1. 内容鉴赏
从内容上鉴赏可细分为宏观、微观和影视风格三个角度。宏观角度一般是和文学内容密切相关,如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的意蕴。以内容的方式进入影视片鉴赏方法之所以成为最一般、最普遍的方法,这与影视艺术和文学的根本联系有关,与电影的观念有关,也与鉴赏者的知识储备有关。对主要以故事情节为叙事框架和表情达意的影视作品,以文学的方式进入影视作品,一定要抓住人物活动的有关事件,仔细领会该事件中表现了人物何种性格特点或思想境界。如我国影片《长恨歌》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作品,对于主人公王琦瑶这一形象,观众由于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等积淀的不同,肯定通过事件对她的看法会各不相同,人物评价也存在差异,但观赏者都是通过事件去评价人物的,其进入作品的鉴赏方法是一致的。
其次,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安排寻求导演的创作思想及作品主题。但是有的影视片,由于艺术家们创作心态的多元化、审美视角的多侧面化、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导致影片的思想内涵的复杂化和主题指向的多元化。如谢晋导演的《清凉寺的钟声》是一部多蕴涵的影片,其主题相当丰富。它既表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又宣传对生命的热爱,呼唤和平;还有深层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交流等。对于类似这样的影视片的鉴赏,虽然也可以通过情节、人物活动、细节等安排来分析,不过要仔细地琢磨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特别注意其主题思想寓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7-02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电视融汇了诸如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摄影以及声、光、点、色彩等一系列艺术因素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成为综合能力极强,表现能力极为丰富和生动、审美价值极高的艺术形式。而影视鉴赏是一门艺术教育课,又是一门美育课,它从大学生喜爱的影视艺术着手,以影视精品的鉴赏为脉络,渗透了影视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由浅人深、从点到面地欣赏、读解、品味、评析影视佳作,逐步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我校所开设的影视鉴赏选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职业素养及综合人文能力。
1996年7月,国家教委以教体字5号文件正式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包括理工科大学在内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都要开设“大学影视鉴赏”选修课。我校作为专科院校,大力贯彻国家教委的号召,从2000年开始,优先为开设影视鉴赏课的老师提供多媒体教室,可以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加强能力训练。影视鉴赏课对通过影视文化的解读开拓学生视野,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文化的精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发。当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他曾深有体会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智能因素。影视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无奇不有,场景可以光怪陆离,故事情节可以惊险曲折,只要给它一个理由,只要可以做出来,就是有价值的。影视艺术丰富的表现力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大学生通过影视鉴赏课,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头脑,激发创造的灵感,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虽然如此,但是影视鉴赏课毕竟是选修课程,面对的只能是学生中的一部分人群,即使面对选课的学生,也存在者学时少(32学时)的问题。如何让这样一门丰富多彩的课程更好地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我们尝试搭建课外的学习、互动平台,不但可以让选课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融入进来,构建更为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依托学生社团,学以致用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鸡西大学社团自2000年创建以来,活跃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在自己组织、自发开展各种活动中,锻炼了各项能力,提高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从创建以来,已经开展了8届社团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既是社团成员的盛大节日,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过去成果的总结,积极的奖励可以让社团中的每一名成员更乐于参与其中。选修影视鉴赏的学生大多都是对文学艺术比较感兴趣的同学,任课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各种社团之中,特别是电影社团、心泉文学社、梧桐雨戏剧社。影视鉴赏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有些学生想说没有时间去说,还有些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善于在大家面前表达,他们愿意把自己的体会、想法诉诸笔端,可以把学生在影视鉴赏课上的心得、鉴赏文章、感悟推荐给文学社、戏剧社,定期展览,有些得到师生好评的文章,还推荐到校外发表。还有些学生,他们不善于写,但他们善于表演,可以让学生指导学生模仿经典影片中的经典片段,或者稍加改变,在戏剧社、电影社中的活动中表演,并且让那些掌声雷动的表演在学校的晚会中亮相。电影社团除了定期开展自己社团内的活动外,还每周给全校师生放映国内外的经典影片,让学生不再在留恋于录像厅、网吧,不再只关注言情片、恐怖片和神鬼片,在学校的电影院和同学一起安静地欣赏经典大片,2个小时不算长,但心灵随着彼得·帕克、伊安·马康纳、哈瑞·塔斯克尔、杰克、阿甘等人诗意地栖居着。
二、建立互动平台,畅所欲言
我们喜欢立竿见影,有时候还有点迫不及待。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个不愿意等待的时代,是一个渴望交流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交流也变了样子,很少有人会闲坐在一起促膝长谈,纸和笔也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愿意去等十天、二十天甚至一个月从遥远的家乡、朋友那里来的信。而随着信息技术一起成长的9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是新鲜事物的倡导者,他们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愿意使用新的交流工具:QQ群、论坛、空间、博客、微博……他们不缺少对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彼得·杰克逊、蒂姆·伯顿的认识,他们缺少让他们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基于此,影视鉴赏课的任课教师也要紧跟时代,建立可以和学生互动的QQ群,在群中让学生讨论,有些虽然是只言片语,但却很经典,可以将这些辑录下来,让后来者来品读。任课教师可以把自己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文章在空间、博客、微博上发表,可以让学生来评论。以社团为依托,建立互动平台,这些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希望可以产生滚雪球一样的力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益于全校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学生创立和谐的学习环境。
当然解决高校影视鉴赏教育存在的问题,仅靠公选课和课外的平台的建设还是不够的,应该进一步鼓励学生社团定期开展与影视相关的活动,如影评、论坛、主题电影周、DV大赛等活动,并且与团委联合,将这些活动常态化。总之,高职高专院校更应该重视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的影视鉴赏活动加以积极的引导,使大学生不断提高影视鉴赏能力和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慧玲,对素质教育下高校影视鉴赏课的思考[J].开封大学学报,2010,(9).
[3]孙丽琴,理工院校开设影视艺术鉴赏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
随着视听时代的到来,影视文化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变成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影视鉴赏课也相应的承担起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艺术素养的重任。越来越多的课程研究者认识到了影视鉴赏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影视鉴赏课堂需要教师寻求一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并能贯彻人文教育理念的教学思路,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好的探索途径。
1.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影视鉴赏课程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在课堂授课方面存在着填鸭式教学、娱乐先行、模式陈旧、学生被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下降,主观能动性减弱。而互动式教学强调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2.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误区,在重视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根据教高(2005)1号文件的精神,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前影视鉴赏的教学上基本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或播放相关视频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相关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互动式课堂模式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微视时代下新的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突破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变教师主体论的单向平面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多向的、开放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互动式教学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影视教育还是一门年轻学科,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上还处于思考、探索阶段,要寻求更大发展空间。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教学思路,走出课堂上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表达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行之有效的授课模式,强调新媒体时代下影视文学的独特优势,影视片段的拍摄及分镜头剪接的特点为学生参与到影视制作中提供了可行性。在结合微视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对影视鉴赏创新互动式教学的定位将更明晰,更具有指导性,使得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影视鉴赏课程教学模式也将更具创新性和可行性。“互动式”是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它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规避了传统影视鉴赏课程上的弊端。其实,研究表明,影视鉴赏的课堂教学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应该引起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例如影视鉴赏教学上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观念陈旧等诸多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希望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努力突破关于影视鉴赏研究中的不足,转变陈旧的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模式,更好的发挥影视鉴赏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凭借影视文化寓教于乐的优势,突出影视鉴赏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发挥影视鉴赏的社会教化、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功能,明确影视鉴赏的价值定位和目标体系。针对当前影视鉴赏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革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重新构建影视鉴赏课程内容体系,创建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视鉴赏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
1.逐步实现由课堂上的“被动鉴赏”向引导学生学会“制作运用”的转变
学生在充分理解影视鉴赏课程中电影剧本的编写、光影的运用、拍摄手法等理论知识后,充分利用新媒体如智能手机、微型摄影机中的拍摄功能,绘声绘影、豪杰解霸中的编辑功能,指导学生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微型电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性思维。
2.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在课堂上提供展示学生微电影作品的舞台,精心设计相关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或其他学生拍摄微电影的优缺点,以期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后再指导实际的拍摄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课堂互动性。
3.尊重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
组建兴趣小组。将影视作品按题材分类,如爱情电影、喜剧电影、科幻电影等。对同类型电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自由成组。在课堂上,分组推荐本组学生认为精彩的类型电影,并要求推荐电影的同时,要将在鉴赏电影中的体会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
一、中外美学研究中美学非功利思想的溯源
政治经济得以迅速繁荣,在政治和经济的繁荣下,学术领域,自然科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哲学学科的变革与发展,经验主义思想架构得以建立。在美学对于美的认识中,美在于形状的比例和颜色,这个观点已经成普遍流行的态势。以经验主义的代表培根却认为“秀雅合度的动作的美才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这句话已经包含了审美非公利心态的雏形。而随后的霍布士在他的著述《论人性》和《巨鲸》中对人类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化得深入讨论,作为英国经验派心理学的始祖,霍布士创立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人类思想都起源于感觉。康德的美学思想在《第三批判亦即判断力批判》得以体现,书中提出,非功利是审美活动的第一契机,随后非功利性这一境界自此被树立。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从而更多的关注审美对象的形式,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和不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二、美学非功利思想在现代影视艺术鉴赏中的体现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综合性艺术,集合了戏剧、文学、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又具有自身的艺术特质。在影视艺术鉴赏时,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到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例如在影视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因此对于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的阐释,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更多的依靠着人的审美直觉。从表现手法来说,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更为直观。而镜头画面体现出的内容既有人文环境社会百态,也有自然风貌。如山水风貌,蓝天白云这种自然画面所带给我们的美感就是一种非功利性审美。即使反应社会生活,人生百态的画面,同样也蕴含着审美的非功利性。诸如影视镜头中所表现出的人性之美,就是一种单纯的感动,一种单纯的美学鉴赏。在影片《藏北人家》中通过表现藏北牧民生活,表现人与大自然的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关系,应当说给予观众的就是一种非功利性审美。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的传播途径也是大众传播,拥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化文化繁荣发展的当下,大众文化逐渐形成,其特征也日渐显现,休闲、娱乐、时尚都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元素。大众文化的特征在于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影视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包罗了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是人的潜意识,都是影视语言的表达范畴。因此,这一特性使得影视艺术易于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甚至影视语言由此超越了国界,种族和语言。而身处社会环境中的大众,所需要的是如何获得身心的放松、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愉悦这种非功利性的审美。当鉴赏者进入审美的虚静状态之时,其实用的狭隘的功利观念就消失了,这种状态就体现了美学的非功利思想。结语通过对美学非功利思想的溯源和美学非功利思想在当下艺术鉴赏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认定在中西思想文化先哲的眼中,非功利性承担着审美的主要任务。而当下最大众化的影视艺术中,非功利性审美依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功利性审美实现艺术鉴赏的主要推动力,因而对于美学非功利思想应当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作者:王怡飞王永生
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然而它却带有非常明显的文学特质。立足于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讨影视文学的教学改革,不失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思路。
一、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变革影视文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主要是指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影视文学应打破旧有的课程认识,冲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利用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的丰厚资源优势,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具体而言,一方面,树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仅对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传统的、固有的教学,还应该结合视觉文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热潮,实现现代的、动态的教学。譬如,在分析陕西当代文学及其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时,运用传统的、固有的知识,结合当今时代视觉文化的勃兴和新兴传媒的繁盛,分析陕西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和影视改编实践。另一方面,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仅运用影视艺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还应该撰写影视鉴赏与评论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影视剧本的创作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既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又能够与“写作”等其他课程的教学相得益彰。
二、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丰富影视文学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介入和强调,无疑丰富了影视文学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影视文学课程往往围绕着影视文学的相关概念、本质特征、分类、创作、改编、鉴赏、评论等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立场、审美原则、审美方法等进行评价,深化影视文学的教学内涵。譬如,从地域文化角度而言,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学,地域文学又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蕴含着特定地域的自然特性和人文内涵。在由地域文学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中,必然留有清晰而深刻的地域文化印记。如此,文学作品的审美立场、审美原则、审美方法等就被移植过来,作为审视其影视改编作品的途径和方法,这无疑为影视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譬如,对于陕西当代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陕西当代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以及影视改编作品的鉴赏及评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立足于视觉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巨大影响,对于影视这一新兴的视觉传媒相关领域内诸多方面的挖掘,拓宽影视文学的教学领域。与影视相关的问题非常广泛,包括影视文化产业的勃兴,消费文化对传统影视的冲击,视觉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地域文化借助影视媒介的传播得以提升其自身的影响力,以及文学的“触电”现象等问题。其中,文学的“触电”问题,也就是文学与影视的联姻,尤其值得影视文学课程的关注。这是因为,这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及到文学与影视的发展问题,即文学借助影视广泛而平实的传播方式得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影视借助文学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得以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层次。
三、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转变影视文学教学方式
影视文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妥的教学方式。然而,还应该努力探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其他教学方式。
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如作家、导演、演员、主题、地域等,将所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类,对同类内容设定专题进行教学活动。譬如,按照地域划分,将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作品设定为一个专题进行讲授。电影方面,由贾平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高兴》(2009年)、《秦腔》(2012年),由实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白鹿原》(2012年);电视剧方面,由高建群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改编的《盘龙卧虎高山顶》(2011年),叶广芩的《青木川》改编的《一代枭雄》(2014年),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平凡的世界》(2015年)。
实践式教学。在传统时期,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影视文学教学更重视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实践要求。因此,在影视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实践式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当代影视文化的发展状况,积极撰写影视鉴赏、评论的文章,或是创作影视剧本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确定主题,如陕西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陕西影视受众情况、陕西影视消费文化发展现状、陕西影视对大众审美倾向的影响等等,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撰写调查报告。
对比式教学。将具体的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作品进行对比,可以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对比项,如思想意蕴、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等,进行对比性分析。此外,影视艺术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于一身,因此,还可以针对某一部具体的影视改编作品,将其所具有的影视艺术特征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性分析。譬如,将电影《白鹿原》中关中麦客的人物形象造型、华阴老腔的声音造型、面条像裤带的地域文化造型等因素,与文学文本中的相关语言艺术相结合进行对比性分析。
总之,在影视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从文学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巨大的创新性意义,无疑有助于改善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颖涛.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初探.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