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绩效管理的基础知识

绩效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绩效管理的基础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绩效管理的基础知识

篇1

一、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1.学校方面的特殊性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学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学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民办院校多为社会办学,与多数企业一样,追求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大多数民办院校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忽略教学质量。民办高校基础薄弱,校园学术氛围差,老师的科研能力不强,同时民办高校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根本无暇顾及科研。

2.教师来源的多样性

从教师来源上看,目前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大体由四部分人员构成:①公立高校的兼课教师;②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③退休老教师:④本校的专职教师。由于师资匮乏,队伍不健全,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及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安排上有诸多不便,对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民办高校开展教研活动非常困难,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专兼职教师的构成使得这些学校教师队伍相对不稳定,流动性高,对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学生方面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基本上是公办高校挑剩下的,总体上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素质比较差。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和心血备课和组织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能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多,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和互动的更少,一学期下来,许多学生基本上一无所获,老师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此外,民办高校学费较高,学生对学校有一定的抱怨,而部分学生素质较差,往往容易将这种怨气发泄在与其直接打交道的老师身上,更加加深了老师的沮丧感。

4.社会环境的特殊性

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民办高校教师有一定的自卑感。由于整个社会还是存在着对民办高校的歧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就业、升学方面遭到歧视,民办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定、课题申请、评优中也受到歧视,在公办高校教师面前也自觉低人一等,一有机会,中青年教师宁愿放弃民办高校可能较高的薪酬到公办高校。

5.教师自身的特殊性

民办高校教师以物质需要为主,也有精神上的需要,相当一部分教师来到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师一样,也是把传道授业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但在现实面前,考虑得更多的还是经济需要。公办高校教师是“单位人”,工作中只要不出很大的错误,基本上不存在着失业风险,而民办高校实行聘用制,一般都是签1到3年的短期合同,教师随时都有被解聘和不予续聘的风险。在民办高校,教师与主办者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更多地是把所工作的高校当作人生的又一个驿站,没有归属感。

二、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1.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物质利益具有经济方面的保障作用,而且还是人的安全、自尊不可缺少的依据,在解决短期或基本激励问题上物质激励还是比较有效的。因此有些学校甚至认为只有高额工资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忽视了教师的其他需要。可是要体现教师的需要层次,到一定年龄阶段,教师工资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或差距不大后,教师的需要达到了更高层次,他们追求更多的是荣誉、声望和地位。

2.激励机制缺乏弹性,激励的个性化不够

在激励中许多民办院校对教师奖励的时间、内容、力度定得很死,缺乏柔性。一般只有年底和教师节才开表彰会。平时即使发现有教师表现得很优秀,或者做出突出贡献时也不能及时予以表彰,激励缺乏时效性和内容的特定性,使得激励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民办高校对教师实行统一的激励,并且激励形式缺乏心理需求分析,忽视了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同的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无法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

3.教师职务聘任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衡量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准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职称高低。由于高校职称评聘制度与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相挂钩,它是“一次评定,终身享用”。但是目前高校受内外环境和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还没有建立起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职务评聘的终身制导致一些教师失去评聘后的工作积极性。

4.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与激励的科学性不够

高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考核手段并不够科学,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教师工作中的成绩与问题,不能给教师奖评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使教师的进取心、责任感和成就感减弱,同时引发了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降低了教帅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许多高校现行的对教师工作业绩年度考核主要以上级评议和民主评议为主,缺多量化硬指标,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成绩,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价值。

三、完善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十分必要。可从政府、学校、教师层面多管齐下,加大各方支持力度,全面展开教师激励。

篇2

一、高校依法治校的理论基础

(一)从人性的角度分析

从自然属性而言,人类普遍希望获得有秩序而安宁的生活,但人的个体普遍具有欲望和兽性,需要加以节制。法律本身就是人类兽性和欲望的枷锁,其作用之一就是让人之成其为人,促其保持人性,使社会运转有序,人人获得安宁。亚里士多德就曾认为,众人的才智胜过一个人的才智,众人的意见比一个人的意见更为全面,更合乎正义。因此法治优于人治,众人之治优于个人专治,将众人的智慧成果转化为法律规则,用以治理国家、社会,能够较少发生错误。

从社会属性而言,人天生就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法的价值存在的基础和来源。人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人类结成一定的社会团体,过上群体的生活,最初是为了团结一致,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以实现人类生活的自给自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了共同利益和谋取更加优良的生活,依然社会地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实现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交换,追求平等、秩序、公正等价值。人正因为具有社会性,才需要法律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平等、秩序和公正。

(二)从行政法学理论和高等学校的性质分析

对一个组织的治理,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一般包括经济、行政、法律、思想等方式。每一种治理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法律手段相比较而言,是一种非运动式的长效方法,是组织治理的较好地一种方式,能够更好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组织治理的需要。

我国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从行政法学角度,依法治校关注的是高校的治理权如何实现,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权有无法律依据,权力的边界在何处,也就是高校是否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其权力的行使受不受司法审查,怎样平衡司法审查和高校办学自主权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如何看待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和性质。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我国高等学校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享受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这主要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民事法律主体地位。

在大陆法系国家,高校作为教育者,代表国家履行教育义务,实施有关公共管理性质的职权,则具有行政法上公务法人的地位。公务法人是国家行政主体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设立的服务性机构,与作为机关法人的行政机关不同,它担负特定的行政职能,服务于特定的行政目的。公务法人与母体之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着既独立又合作、分工、对抗之关系。与政府机关相比,作为公务法人的大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存在的目的是在特定的领域为公众提供服务,而不是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公共权力的行使限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溢出机构之外;提供的服务及其过程有专门性,机构宜自我管理,而不宜由外部机构或通过公共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按照欧洲大陆法系的公法人理论,大学作为公务法人,较作为公法团体的政府机关,有更大的独立性。实践也证明,自主的、更加专业化的管理,对大学完成它的主要责任非常重要。

我国虽然在法律上没有公务法人的概念,更没有对高校公务法人地位加以界定,但高校行使公共管理职权的特色是存在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所规定的学校行使的权力中,其中有关学生学籍管理、处分、颁发学业证书等,应属“公权力”性质,因为它有明显的单方性、强制性,有典型的行政职权或公共管理职权的特点。高校公务法人的地位,在我国已被法学界以及司法界所普遍认同。

可见,高校是公法人中的公务法人,有一定的公共权力,其权力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授权,如招生、颁发学位证、毕业证和对日常事务的管理等。同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种特殊的授权行政主体。高校公务法人的地位,决定了它具有行政法上管理者的主体身份,其行为受行政法律规范调整,因此依法行使公共管理职权是法律对它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依法治校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外延上的快速扩张和内涵上的滞后发展矛盾并存,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不断冲击着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而以法治为基础,以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的新的管理模式正成为国家管理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自身管理的价值取向。大学教育被纳入法律调整领域已成为现代社会与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这种发展的趋势,从根本上来说是由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与依法治校的内在价值共同决定的。

(一)依法治校是适应高校大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6年开始扩招,逐步走上了大发展的时期。高等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招生人数成倍增加。据官方公布的数据,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2008年达到607.66万,整整增长了近6倍,2010年更是达到了657万人。根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89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是1998年在校生人数800万的3.7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远远超过了15%的国际公认高等教育精英阶段,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为9086人。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教师和管理人员也急剧增加,高校发展速度是如此惊人,事务是如此庞杂,以致不按规矩办事,不依法治校根本无法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

1、依法治校是高等院校转变管理方式的主要手段。新的形势需要新的管理方式,高校的大发展要求以法治为基础对现行高校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从而实现从传统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向民主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这是高校当前改革发展适应新形势的的必由之路。

2、依法治校是高校规范办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由于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以及办学性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盲目追求生源,获得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改善办学条件和职工福利,一些高校办学行为缺乏规范性,随意性较大。有的虚假宣传,重招生,轻培养,引起社会强烈不满,损害了自身形象和社会声誉,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只有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才能在高教大发展中抓住机遇,赢得声誉,得到发展。

3、依法治校是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需要。现代大学追求的不应仅仅是规模大,更重要的是水平高,即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必须依靠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来实现。一切制度必须以有效的法律规范作为保障,“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表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以大学理念为始点,遵循法治之道,实施依法治校。[]” 要建设一流大学,不坚持依法治校是不可能的。哈佛、剑桥等世界著名大学之所以塑造出百年不败的声誉,根本原因也在于坚持依法治校;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在推进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同时,强调依法治校。

(二)依法治校是适应教育变革的重要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和行动更加独立,个性更加张扬,民主和权利意识更加强烈,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变革。首先,社会与教育之间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由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选择教育转变,教育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主要是受教育者的主动需要。其次,社会对教育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由单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转变。再次,社会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期望值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迫切期望高等学校要依法举办教育教学活动,依法管理学校公共事务,维护教育受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市场价值规律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教育评价体系也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对高等教育评价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且逐步统一到法治层面。 转贴于 高校要获得充分的发展并为市场经济服务,就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安排招生计划,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实施教学方案,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推行依法治校,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才能确保高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较好满足教育受众的需求,得到社会的良好评价,主动应对这场新的教育变革。

1、依法治校是发扬民主,保障高校民主管理,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民主管理是高校科学管理的基础。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和归宿。只有通过民主的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坚持依法治校,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才能推动学校适应教育变革,促进高校事业科学发展。

2、依法治校是切实维护学校权益和师生利益的有效保障。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与校外的各种业务及经济联系也在不断拓展和加深,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稍有不慎,学校的权益就有可能受到损害。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树立法律意识,及时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学校正当权益。同时,只有坚持依法治校才能明确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规范各方面行为,有效化解校园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3、依法治校是推动高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市场竞争容易走向无序,要保障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高校集中了社会的精英,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理应发挥应有作用。依法治校和建设和谐校园是二者是相制约而存在,相辅佐而发展。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和谐高校应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理想状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要义,也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关键条件。依法治校是以一种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校原则和方式,使高校治理摆脱偶然性、任意性,形成稳定秩序与和谐状态。因此,构建和谐高校与推进依法治校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下,高校增强依法治校理念、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高校依法治校的必然性

(一)适应世界范围类高校的竞争必然要求依法治校

我国高校也面临立足国情,着眼未来,放眼世界,建设一流大学的紧迫任务。世界高校的竞争和发展证明,高等教育发展得好的国家无不重视依法治校,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没有先进的大学管理理念,坚持依法治校。

(二)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必然要求高校依法治校

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则和原则行事,健全法规制度,弘扬法治理念,体现法治精神。高校作为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系统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必然成为法治的调整领域。作为传播文明,普及新知的重要基层单位,必须高扬法治的旗帜,让法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

(三)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必然要求高校依法治校

人们在按照法律的规范处理各种经济事务的同时,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也相应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逐步觉醒,人们越来越善于运用法律规范来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评价,运用法律手段甚至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过去靠管理者的威信威望、强权地位、信息封锁等办法治理高校的办法在今天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人们普遍希望管理者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能够不依法治校吗?

(四)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高校依法治校

我国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高校精英云集,人们思维活跃,个性独立,对民主尤为期盼,渴望民主管理,发挥自身作用。近几年,国家也积极推动校务公开,注重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干部选聘、重大决策等方面要求发挥专家教授、职工代表、学生代表等方面的作用。广大师生员工希望参与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主张民主立制,民主理财,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政治的发展客观要求将好的经验和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要求按照多数人的意愿办学,将大多人的意见体现在管理制度中。只有依法治校才能充分发扬民主,同时,高校的民主建设反过来也必然推动高校依法治校。

参考文献

[1] 李秀云,吴平.《对高校依法治校的解读》.北京教育高教版,4-5.

篇3

前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农村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的向城市输入,虽然带来了城市财富向农村的转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破坏了几千年的家庭结构。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民族地区务农人口进城务工致使大量留守儿童滞留农村,寄宿制小学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更担负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发展寄宿制小学自身责任重大。寄宿制小学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未来儿童的成长成才,必须要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既要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也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做人道理的知晓。

一、寄宿制小学

我国农村艺术教育长期存在着教育资源分布散乱,教师能力水平不高,教育质量能以满足群众需要的客观问题,这在少数民族地区显得尤为严重。凉山地区以山区环境为主,自然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孩子们上学难问题由来已久,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比较频繁,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未来发展,也会影响我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的战略。凉山地区较早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2003年出台了《凉山民族寄宿制中小学管理办法》对寄宿制小学教育做了良好的引导,促进了凉山地区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二、凉山地区寄宿制小学存在的问题。

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占了人后的半数以上,加上地理外置偏僻,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彝族的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孩子们在入学之前长期说自己的方言,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只有进入到小学之后才开始接触正学的汉语学习,因此学习能力与汉族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孩子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也更愿意与自己有着同样文化背景的孩子们交流,这样也不利于彝族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家长角色的不足也是影响孩子们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是多子女家庭,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会受到来自观念上和经济上的影响。学校教育也扮演这重要的角色。语文老师普通话是否达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少数民族孩子接受汉语的第一个窗口,如果早期汉语教学不标准后期将很难改变。

三、如何加强小学生们基础知识学习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决定一个孩子语言水平的高低往往不来自于一时的教育,而是来自生活氛围的营造。凉山地区小学生们汉语口语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处在良好的汉语环境中,因此要在寄宿制学校营造一个说汉语的良好环境。小学寄宿制学校要合理招收学校学生,保持汉族学生达到一定的比例,不能一个学校仅有极少数的汉族学生,这样的学生比例是不合理的,不利于良好汉语环境的营造。要在学校里养成以汉语为荣的氛围,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加强汉语测评的分量,使孩子们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二)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鼓励兴趣式学习。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尤其当孩子们处于小学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们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这个时期如果能是孩子们对汉语学习保持旺盛的精力,将是汉语学习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们往往是一板一眼的教授拼音、读写能力,对于年少好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虽然有着旺盛的精力,但他们缺乏持续的注意力,传统的课堂教育往往是乏味无聊的,加上孩子们没有汉语语言基础,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这种教学放大并不能够很好的提高孩子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要不断地给学生们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是汉语学习有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能够使孩子们在积极欢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一直存在,这就需要学校严格教师选拔标准,汉语基本能力不能只依靠语文老师,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具有良好的汉语读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的课堂上强化汉语学习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承担起汉语教学的重任,汉语课堂可能是少数民族接触汉语的第一堂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早期汉语教学不标准,后期的改变将会很难。语文老师要树立崇高的责任意识,教师职业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身上肩负着培育祖国外来栋梁的重任,教师只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要性,并贯彻落实现实的行动中,才会真正促进寄宿制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其他教师也有尤其注重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孩子自身的语系使得他们在学习汉语时面临的障碍要比汉族学生们苦难的多,因此要全方面的注重汉语读写能力,不同专业的老师也要肩负起传播汉语的责任,共同促进寄宿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创新学习形式,积极开展汉语听写能力竞赛活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书写文字越来越少,引起了人们对汉字听写能力的担忧,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央视快速反应只做了一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通过节目的形式呼吁大家关注文字书写能力的下降,通过具有影响力的形式引导人们更好的学习汉语。寄宿制学生学习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定期举办汉语听写能力大赛,设置不同的奖项鼓励孩子们参与到汉语学习中来。通过一些这种形式的活动激烈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发挥孩子天性,进行启发式教育。寄宿制小学生的生活绝大部分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要鼓励孩子们之间积极主动的用汉语进行交流,在自然地交流环境中、默默促进汉语读写能力。老师们要多关注孩子们的生活,而不能只依靠课堂教育的成果,毕竟生活也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孩子天性热爱交流,寄宿制正好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小学生对于单纯的课本教育往往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老师们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孩子们通过一个名词学习到另一个名词,从一个意义延伸到另一个意义,进行启发和拓展式教育。

四、总结

凉山地区加强小学寄宿制教育的发展,其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基础知识的教研课改上要立足少数民族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同时鼓励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在不断地课改中着实提高小学寄宿制学校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

篇4

一、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尤其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现阶段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在向数字化的方向转变,传统形态的纸质资源向着规模化的方向转变,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创建、存储和传播。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弊端,这就需要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全面的知识整合。做好图书馆的知识整合工作,需要以知识管理为基础。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的重要意义

 

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能够为高校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服务。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整合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整合,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共享,提供良好的知识。图书馆知识整合能够为读者创造获取知识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人们在对知识进行获取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济的兴起阶段、知识需求的高涨阶段以及知识技术的保障阶段。第二,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高校图书馆通过知识的整合,能够对各种层次的知识进行重新的组合和类聚,这样能够形成一个全新知识体系。通过开展高校图书馆知识的整合工作,能够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方面的异构性进行有效的消除,还能够为图书馆员的日常活动提供良好保障,这样能够对读者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整合工作还能够促进知识创新和共享工作的顺利进行,逐渐提升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图书馆业务各个方面出现的数字统计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并且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交流活动,逐渐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1]。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需求与构成分析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全面有效的知识整合工作之前,需要对图书馆已经拥有的知识资源以及需要不断补充的资源进行了解,主要包括图书馆的通用知识资源、业务部门的通用知识资源以及专家、教授和学生们的特殊知识资源等,同时还需要对高校图书馆内部知识资源的存储方式、类型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察。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的构成情况进行全面掌握,能够对整个高校知识库的内容进行划分,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数据结构,这就为后续进行知识库的规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针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的需求进行有效分析,能够对不同业务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职责进行探讨,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增强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运作效率[2]。

 

(二)规划和设计相应的知识分类标准

 

针对高校图书馆知识做好相应的资源构成和需求分析工作之后,需要对涉及到的知识类别进行细化、分类,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可以将通用的资源分类标准当成基准,同时还需要参考高校图书馆知识的分布规划情况、高校图书馆知识体系以及学校的学科设置情况等。在对高校图书馆知识分类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时候,需要有效识别高校图书馆馆藏体系中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显性化。这项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最终的知识整合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三)规划和开发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

 

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开发,是当前对高校图书馆知识进行整合的重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在实施的时候,需要重点把握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通用性和个性化的关系。想要提升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通用性,需要积极使用一些大众化的软件功能,并不需要每个部门均使用一些专门的特定性功能,而是需要对这些软件功能表现效果进行相应的设置。而在提升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个性化的过程中,需要对高校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对相应的知识库系统进行个性化的定制,这样能够针对各个部门、岗位、读者之间的需求进行有效满足。充分结合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通用性和个性化的关系,能够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推进高校图书馆知识的良好共享效果[4]。

 

(四)设立查询和维护图书馆知识库的知识主管

 

高校图书馆中需要设立相应的知识主管,这样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良性运行,对知识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知识主管主要负责的工作和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主管需要对高校图书馆的通用知识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并针对图书馆的各项信息进行掌握,同时还需要了解到图书馆受众的知识需求情况[5]。第二,知识主管需要为创建图书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而努力,高校图书馆需要一个经验互享、创新氛围较为浓厚、学习气氛较为良好、合作过程充满信任和热情的良好环境,这其中就需要知识主管的不断努力,知识主管能够及时了解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情况,读者的实际需求,以及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从而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步骤改进高校图书馆的现有工作情况。知识主管能够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知识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整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存储,这样对于读者快速查找到自身需要的图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第三,知识主管需要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同时还需要积极协助相关部门的工作,满足高校图书馆受众的一些个性化需求。同时积极接收读者的反馈信息,并以此为根据,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这样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有效推进高校图书馆的现代知识管理和创新。

 

(五)积极建立和应用知识交流平台,推动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

 

积极建立起知识交流平台,能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开发,有效使用该平台,能够让读者们获取到更多更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知识,这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中,积极创建其良好的学习协作组织,能够对读者和馆员的专业技能、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分享和展现。当前高校图书馆积极鼓励图书馆管理员不断学习知识,通常是通过开展学术性讲座的形式和发表一些论文的形式进行的。同时图书馆管理员还能够自行进行有效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在一些论坛和网上课程上进行学习,这样能够和其他学员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沟通,从而积极分享自身的学习经验。通过建立和积极使用知识交流平台,这种自主学习方法在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中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管理员们的日常学习通过这个交流平台能取得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在知识交流平台上,管理员们能够积极应用其在线留言系统,对于一些读者的问题进行解答,针对较难的问题还能够将其存储在数据库系统之中,为读者们提供反复查询的机会和条件。

 

(六)有效建立起基于知识管理的参考咨询服务机制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和参考咨询的服务机制具有较多的联系和契合点,这两者都是为了积极推进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因而可以有效建立起基于知识管理的参考咨询服务机制,这样能够有效发挥两者的作用,并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高校图书馆将知识服务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向,这样就不能够对知识管理的工作有所忽视,而是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出发,把知识管理的思想有效贯穿到现代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当中,并对现代的信息技术和高校图书馆管理员们的业务能力进行有效的利用,针对知识的隐性资源进行充分的显性化,这对于有效实现高校图书馆馆藏知识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还能够积极推进现代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篇5

不同的经济时代要求不同的核心资源,创新绩效取决于对创新活动的有效管理。而技术创新本身就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激励技术创新,提升创新绩效。

一、知识产权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概念

创新,指企业通过新产品、新流程、新服务、新事业等方式将创意变成价值的过程,包括能够给企业的经营绩效带来正面影响的管理活动,不仅限于技术活动。它与智力资源、竞争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效挖掘企业内在的智力资源和智力要素,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绩效指的是完成某种任务或者达到某个目标,该任务和目标通常是有功能性或者有效能的。技术创新绩效是企业在一段经营期间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益及经营者的业绩。创新绩效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并能使企业技术积累增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无形的资产和效益。创新绩效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绩效评价往往都涉及到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产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一切来自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智力性活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的范围在WTO中得到进一步拓展,是基于创造和利用的形式依法享有的权利。总之,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支配创造性智力成果、经营性标记、经营性信誉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技术创新推动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并期望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取得更多高质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按照创新的技术来源与创新活动方式,可以在不同创新模式下进行知识产权策略的选择。知识产权作为制度存在,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激励作用,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是企业的创新集成能力所在,它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二、知识产权管理与创新绩效关系机理

知识产权以动态、全方位方式存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构建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它包括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组织四部分。其中知识产权创造,是指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形成并取得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利用,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所有者或依法有权处分的组织和个人应用知识产权,谋求或取得相应的竞争优势或收益的过程;而识产权保护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权利人采取协商、行政申诉或司法途径预防和制止知识产权侵权的过程;知识产权组织具体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知识产权人员的配置和培养,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知识产权管理与创新绩效相关性概念模型。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知识产权的重要前提, 创新过程是一种知识生产与转化的过程。其中技术研发阶段是技术创新的开始阶段,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权利化,企业积极、持续地投入研发,是获得智力成果,保证知识产权来源的前提条件,技术研发阶段的结束伴随着知识产权的产生,新产生的技术采用哪种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对于企业特别重要,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声誉。

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管理。有形产品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取决于其符合市场需要,技术转移阶段主要涉及到知识产权的许可和转让,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的成果是直接将创新成果产权化,通过知识产权盈利。技术扩散是创新成果或产品向顾客扩散的过程,主要包括创新结果应用于产品中,将以专利、商标为代表的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在技术扩散过程中,应当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管理视角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在指标设计中考虑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以及探索性原则,最后确定子系统中反映评价对象的指标。

三、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通过创新绩效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策略,以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必须重视知识产权创造,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业要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知识产权质量与数量要并重。企业在一项发明创造获得了专利之后要采取绕过手段,避开专利的围堵。

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在自身使用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为企业赢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知识产权的转让与许可中,要根据不同的许可类型选择合适的许可方式,明确许可的利弊,与受让方签订完善的许可协议。要将专利与标准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行业的标准制定。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要弄清该国知识产权申请的流程,善于利用知识产权诉讼这一商业竞争手段,综合运用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工具,充分有效地保护创新成果。

完善知识产权组织。加大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涵盖预研、研发、管理、使用、保护的知识产权规章制度,培养出专业化知识与法律知识并重的人才,为了推动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加强与企业外的其他机构的沟通,设定高于一般行政管理部门的级别,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阶段和产业环境的知识产权组织架构。

篇6

中图分类号:D2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10-02

在社会变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对象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共青团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活动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面对时代变化的新问题,将共青团的优良传统与新的工作方法有机结合,传承创新,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知识管理主要通过建立知识共享库、营造交流的环境和管理知识转移的“过程”,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契合高校共青团的组织特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知识管理通过更新已有的知识库,使团组织的知识在流动中从“共享”到“学习”,进而到“创新”,再到“应用”的循环运作过程不断地持续地改进[1]。团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其方法和手段,创造有利于共青团组织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管理机制,将有利于提高团干部工作能力,提升共青团工作水平。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知识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特定管理方式的实施需要依托于相应的组织文化背景,共青团组织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是决定团组织如何理解知识管理的关键,也是决定知识管理在团组织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组织文化会以不同程度的渗透方式在共青团组织内部传播,并与知识共享、创新、团队建设等动态地结合在一起[2]。而只有树立以人为本、信赖分享、鼓励学习、支持创新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1.以人为本的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共青团凝聚、组织、服务团员青年的基础。共青团组织要把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发展作为组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认识到学校的发展需要团员青年的广泛积极参与,需要良好的民主机制,从而引领团员青年构建共同愿景,形成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协同发展的共同体。

2.信赖分享的文化。信赖与分享是共青团组织知识管理的文化前提。通过信赖分享文化的建设,可以让团干部与团干部、团干部与团员青年之间都会彼此主动地分享工作学习经验,在团组织内形成知识共享的文化。亦可以鼓励团干部学习团组织的知识,培养“知识分享”的文化,将知识分享融合在整个组织文化中以释放团干部的各种潜能。

3.鼓励学习的文化。组织学习是形成有效知识管理的关键要素[3]。团组织要形成鼓励组织学习的文化,认识到组织学习不仅仅是个人学习的简单累加,追求的不是一种人人都在学习的热闹场面,也不仅仅在于分别改善单个成员的素质。共青团中的组织学习是一种团干部共同的学习,是与组织发展有关的学习,是一种鼓励创新的学习。

4.支持创新的文化。知识创新是共青团组织知识管理效度的评价指征,也是激励高校共青团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根本动力。建设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要求共青团组织必须提供知识创造的奖励,提供给团干部和团员青年足够的资源,建立激励知识创新者的制度,提供知识创新的有效平台等,支持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从事知识创新的工作。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知识管理的组织推动

良好的知识管理组织运行机制,是共青团员组织知识管理有效运行并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在知识社会背景下,单纯的层级管理制度与纯粹依靠行政命令推进工作的组织模式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代共青团工作。因此,汲取知识管理的理念推动共青团组织体制改革,采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完善共青团组织管理是创新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必然选择。

1.高效互动的互动型共青团组织建设。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改革现有组织形式以满足知识共享的基本要求。直线职能制是目前高校共青团组织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它在具有控制有力、分工精细等优势的同时,也具有层级设置过于刚性,信息传递相对缓慢,职能部门间缺乏信息交流,个体无法了解全面知识体系等问题。为解决问题,达到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有必要建设一个具有知识基础层、业务系统层和项目团队层三个层面相互叠加的互动型共青团组织建设

最上层是项目组层,有着相对联系松散的项目团队,团队为着共同的远景规划,分工协作,一起创造知识。在共青团组织中,这一层包含多个项目团队,小组的成员从管理层到部员,从不同部门选被分配到一个工作小组中,直至这个小组的任务完成为止。中间层是共青团组织业务工作层,主要负责执行共青团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等级制的结构适合于处理常规性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单个专业工作。底层是共青团的知识库。它包括与组织文化、规章制度、活动项目等相关的隐性知识和以文本、档案系统、计算机数据等形式存在的显性知识。在共青团组织中,这一层面不是这一个组织实体,他从上面两个层次中吸收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又为上面两个层次提供智力支持,起到“情报交流所”的作用。

篇7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要培养出为当代社会服务的有用人才,就必须要搞好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要解决高校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推进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制度。人事管理工作事无巨细,经常面对繁杂的事务,大事、小事、杂事缠身,如应处理好几点。

一、课题形成的缘由

1.改革背景下的烘托

思路决定出路,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理念是统领高校改革的关键。近几年来,伴随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导致一些新问题产生,从而使一些人对改革产生恐惧感,教师心理压力增大,疲于应付,工作质量不高。因此注重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性,研究高校人事管理改革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将是一种趋势或方向。

2.工作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

近几年来,高校人事管理改革主要是围绕人事分配制度展开。考核标准主要是依据量化指标。然而,教师心态却愈来愈浮躁,尤其是青年教师。近三年我校新进教师较多,他们经常到人事处咨询一些事关其切身利益的人事政策,有时情绪较为激动。平时工作中我们也听到或参与处理过一些突发事件,在一年一度的院领导走访研究生活动中,我们陪同人员也从中听到他们的一些呼声!另据《新华文摘》权威媒体介绍,在高学历人员中,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人达4%。此类情况或多或少在高校存在。这样就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高校人事管理如何改革,价值取向何在?在当今以人为本,上下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高校人事管理要向人性化管理努力。这正是本课题构思的思想基础。

3.研究现状的吸引

人性化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各类管理行业中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该课题相关研究文章不少于50余篇。国内大多数文章偏重于探讨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从宏观上探讨多,微观上论述少;结合学科建设来论述人事管理研究文章多,精耕细作地探究人性化管理的文章少;封闭式地探讨高校人事人性化管理的文章多,借鉴其它相关部门以及将中外人性化管理经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的文章少。

二、课题基本思想

1.通过本课题研究对目前高校人事改革的现状有一清醒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人事管理是对教职员工的事务性管理,是对他们调进、调出、工作量化与考核、福利、劳动时间、退休等管理。这种管理离开了对教职员工个体的研究,表现出、轻视创新意识、忽视个性引导等弊端,从而造成校园内气氛相对沉闷,不利于广大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提高。宽松的环境是实现严格要求的重要条件,一个气氛压抑,人际关系紧张的校园,只能是明严暗松,表严实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通过本课题研究对革新高校人事管理理念有一科学的认识

教师是高校的主体,是提高办学质量的主力军。高校人事管理应注重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强调理性与情感的统一。人力资源管理并不否认马斯洛的人的需求论,相反却力主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满足。高校人事管理不同于工厂、企业和机关,对教师的管理不能不考虑教师的心理和工作特点。教师工作的社会效果不能完全立竿见影;教师的工作又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无视这些特点,把教师当作企业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管理,就势必引起反感、抵触,创造热情丧失,长此以往,教师们疲于应付。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人事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至于其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用人单位与个人的双赢战略,制订员工的生涯规划等。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与基本研究方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现状做到实事求是地评析;2.采用调查研究方法,运用了长期积累尤其是近几年来调研所得第一手资料作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3.分类比较法,对各院与同类高校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比较,力求使观点的提出具有代表性;4.归纳整理法,对材料进行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5.定性定量分析法,对问题的定性力求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四、课题最终成果

课题最终成果是论文:“高校人事管理中的问题与机制创新”,当务之急高校人事改革应避免走入下列误区:一是在改革方案上脱离校情,不加区别,采取“拿来主义”。二是在制定改革措施时,调研不够,在改革中缺乏换位思考,结果原有的弊端未除又引发新的矛盾。从改革措施出台来讲,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程序。三是改革方案朝令夕改,甚至怪招迭起,看似激活“死水”,实质由于改革没有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结果是水越激越浑。四是改革措施单一,以利驱动,有过必罚;有过必罚和物质刺激均忽视了对人的主体自觉性的认识,只能将人单纯当作经济人来看待,也把开发人的潜能途径单一化了。因此,要在把握人性和知识分子特性的基础上实现高校人事管理机制人性化,具体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高校人事管理要注重研究知识分子群体特性和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实现管理功能转变。二是要明确师资队伍建设,要立足本校现有教师的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上,走节约型、内涵式师资队伍建设道路。特别是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不能盲目走高价位接枝、团队引进人才之路。要立足本校已有的师资现状来建设师资队伍,尤其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现有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基础力量。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43-02

高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较为分散,实验室依附于课程,通常情况下一个实验室只服务于一门专业课程,管理模式对课题组或者是教研室依附程度过大,专业分得过细。这样的管理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显露出很多不足和弊端,实验室的功能较为单一,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以及提高。因此,必须切实转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切实提高高校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

一 高职高专实验室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实践教学现状,实验室功能的单一性不仅影响实验室、实验器材等的使用效率,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校科研和教学中难以产生整体优势。传统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在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方面缺乏互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要求将各个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结合、渗透,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高校传统的实验室分散管理模式将各个实验室以科目的不同进行了独立划分,在实验内容设计上等并没有从全局来考虑,仅围绕本门课程进行设计,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进行较为系统的培养。

二 校园网基础上的高职高专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

在高职高专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改革、研究中,高校校园网的建成无疑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技术平台。在新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支撑下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高校各个实验室的统一开放、使用等进行有效管理。校园网基础上的高职高专实验室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切实满足各专业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实验计划需求,还能体现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优越性。

1.采取开放式管理,进行统一管理

校园网基础上的高职高专实验室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开放式管理模式,可以采取类似于教育超市的管理模式,全方位开放实验室服务、管理方式、实验资源和实验时间等。可以从科研教学计划出发,通过实验室统一管理模式对科研实验以及教学实验进行资源共享、统一安排,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2.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有效扩展高校实验室的新空间

在高职高专实验室管理中,可以将校园网和实验室的管理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虚拟的网络实验室,通过虚拟网络实验室将部分实验项目放入虚拟实验室的中心服务器,学生在校园内任何一个工作站点都可以登录虚拟实验室,再通过实验室的用户认证后就可以下载虚拟实验室里的实验教程,然后在本地工作站点开展实验。这样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实验室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的实验练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校园网基础上的高职高专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需要提供及时且准确的实验室运行数据

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统计实验室的设备情况、使用率以及实验室的开放等各项数据,为实验室的建设、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有效结合,提高高校建设资金的利用率,切实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4.改革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考核体系和管理体制,量化实验室的工作量

从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相关运行数据中,可以分析实验室的工作量,做到实验室工作的均衡分配,切实提高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考核体系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提供准确、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依据。在对科研实验计划和实验教学进行综合考虑的情况下,向实验室拨付实验经费,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绩津贴补助,对其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给以实质意义上的鼓励,在实验人员的收入、实验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以及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上形成良性循环体系。

5.对实验室进行灵活管理,切实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

校园网基础上的高职高专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实验室进行机动灵活管理的管理模式,使得灵活管理模式成为了可能。新型实验室管理系统能够通过高校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开放式实验教育教学平台。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验证用户名信息后随时进入网页浏览实验室管理系统页面,对实验室的开放情况、设备使用情况、实验计划等进行查询、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与管理员进行交流。实验室管理系统在了解相应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可以授权给一些高端用户,被授权的高端用户可以按照实验计划等预约实验室的使用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还能够确保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和实验能顺利进行。通过校园网络,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可以对实验室各个设备的使用情况等进行及时的了解,便于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建设校园网基础上的高职高专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思考

在高校建设并完善实验室管理系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校园网基础上的高职高

专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助于建立优秀的实验技术队伍。

可以使用新的科技技术,如物联网、学生校园(智能)卡等来完善实验室管理和安全防护系统。物联网应用到实验室管理和安全防护系统中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和实验过程管理以及智能插座等。设备管理:RFID可以将实验设备的基本属性等信息进行存储,然后使用阅读器获取相关信息,最后再使用网络进行统一、全面管理。实验过程管理:(1)RFID能够帮助学生快捷、方便地获取帮助、操作要点以及实验步骤等信息。(2)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旦使用不当,能够自动警告同时中断实验过程,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使用物联网能够随时采集实验数据并及时提供给实验者,使实验教学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与数字化;物联网在智能插座中运用的作用更加明显。智能插座不仅具备一般的电源插座的功能,同时它还具备区别于普通插座的能将各实验设备的耗电量信息及时反馈给管理员的设备功能,实验室管理员通过随时开关插座,与插座进行对话,进而实现高效节能。

比如,利用学生校园(智能)卡进行实验室管理和安全防护,基于C/S技术的分布式刷卡管理系统,不但能够实现实验室日常考勤管理,还能够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更加安全、便捷。学生刷卡后,客户端将接收到的卡号传输到服务端,系统服务端将卡号信息与已经存储的数据库信息进行对比,如果卡号正确,服务端再将现在的时间和当前卡所安排的上课时间进行对比,如果数据信息都符合,则可以判断考勤。管理员可以通过刷卡服务端对连接的客户端进行实时监控,还可以进行远程管理以及实验室分配管理。

四 结束语

本文在探讨高职高专实验室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的基础上,对校园网基础上的高职高专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高职高专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改革、研究中,要采取开放式管理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有效扩展高校实验室的新空间;提供及时且准确的实验室运行相关数据;改革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考核体系和管理体制,量化实验室的工作量;对实验室进行灵活管理,切实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缪秀平.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张宏宪.高职高专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设计思考[J].投资与创业,2012(5)

[3]樊伟.基于的高校开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策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篇9

排课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编排科学、合理的课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多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分制的实行,教学资源紧张的日益加剧和学生选课的不确定性给排课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挑战总是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始采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教务工作的多模块统一管理,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突破了许多局限性,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存储与共享能力,也打破了传统手工排课的方式,引入了基于教务管理系统的智能排课模式,实现了课表的半自动化编排,在提高排课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错误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力。

一、课表编排的核心

课表是教学计划的体现,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是排课工作的核心灵魂。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了全面安排。从本质上来看,课表其实就是教学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方案。可见,制订合理、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不仅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排课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大学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动。教学计划制订完毕后由人工将其录入教务信息系统中的教学计划模块,并成为排课的基本依据。

二、课表编排的流程

(一)开课任务书的下达与录入

每学期排课伊始,教务处首先向各院系下达本学期的开课任务书。开课任务书即为教学计划的严格对照,是教学计划中各专业本学期应开设的全部课程的集合。所以,若教学计划有所微调,就必须在开课任务书下达之前进行,否则将无法在排课中执行。各院系教学秘书在收到开课任务书后,应首先对照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核对(如开课学期、学时数等),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在确保开课任务书准确无误后,将其下发到各个专业负责人处,由其负责落实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合理安排课程的上课周学时、上课周次等,也可针对课程提出排课的特殊要求。最后,由教学秘书将本学院已落实的开课任务手工录入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的内容包括:课程属性、上课自然班(相对于教学班而言)、任课教师、教室类型、时间模式、周学时、上课周次等。在录入完毕后,教务管理系统的核对功能可实现开课任务书与教学计划的核对,帮助排课人员完成任务书录入的核查工作。

(二)人机交互的智能排课模式

教务处所进行的排课工作是对各学院的开课计划进行的全校性统筹规划,是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教学要素根据不同的约束规则优化组合的过程。教学秘书向教务系统录入的开课要求即为约束条件,然而由于开设课程与上课班级的交叉及教学资源的有限,使得这些约束条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如果产生冲突,就只能适当地放宽约束条件,本着教师、学生、时间、教室不能冲突的基本原则,尽量合理地进行统筹。

在排课过程中,教务信息系统中排课软件的自动排课模式,可根据开课的要求自动完成大部分课程的安排,而那些有冲突的课程则需在指定排课模式下手工地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人机交互的智能排课模式。然而,在人工调整的过程中,由于排课人员的经验不足、对课程了解程度有限等约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因此,为减少手工排课,更多地满足开课要求,则要求排课人员在计算机排课前期对课程及教学资源预先进行一些合理的规划,减少冲突的产生。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前期准备工作的细致到位能为后期排课的顺利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介绍排课的前期统筹工作。

1.合理地安排排课顺序

一个学期的课程往往要开设上千门,优先安排的课程无论是在时间资源、教室资源还是教师资源上都具有更高的选择权。所以在排课前期,首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合理地设置排课顺序,优先考虑对课表整体影响程度大的课程,提高排课工作的有效性。根据排课的实际需要,我们将课程按照性质分为以下几类:实验课、体育课、分级教学课、必修课、任选课、公选课等。由于优先级越靠后的课程可排性越差,故合理的排课顺序应为:实验课先于理论课、分级教学课先于普通理论课程、必修课先于任选课、任选课优于公选课。除按课程性质安排排课顺序以外,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为提高排课效率,排课时还应遵循大学分的课先于小学分的课、周学时多的课先于周学时少的课、上课班级数多的课先于上课班级数少的课等原则。所以,在任务书网上录入的过程中,应正确地为每门课程设置属性,帮助实现分批次排课。

2.实验课程的统一安排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5;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在现如今的经济体系改变和教育体系的改变下,有关部门对中职学校的会计工作做出新的要求。为了跟上新形式的脚步,促进会计工作科学性与现代化性,增强会计基础就是适应变化改革的首要问题。让会计工作发挥它的综合管理与参加谋划的作用。在学校的会计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增强会计基础工作,为我们的会计教育更好的服务那?我个人觉得我们必须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来实行。下面是我总结的三大方面。

一、会计人员缺乏全面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可以靠网络来完成,会计的工作也是不例外的。以前的老会计大部分都选择用算盘来算账,现代会计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来实现做账。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我们对懂得电脑的会计人员的要求,会计人员有些是缺乏电脑能力的,导致会计人员的不全面性。也包括懂得一些电算化知识,但是却不是很精通的会计人员。还包括会计档案管理涉及的问题,许多学校都没有特别设置专门的档案人员来保管会计档案,大多数都是会计人员自己来掌管。会计人员在管理档案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缺乏专业性。这样会使档案管理变得混乱,没有按照要求办理会计档案等等许多的问题。所以会计人员一定要从基础学好,全面去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原始凭证,确保会计资料真实正确

在会计学的学习当中,原始记录就像是会计管理工作的心脏,是非常重要的凭证。所有单位的财务收支都会直接真实的记录在原始凭证里。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是最具有客观性的凭证,是现实生活中会计核算的最初始的材料。会计基础中原始记录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一般比较常见的有:工人的工资单、采购设备的凭证、公司费用的记录等等。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第一点的要求是原始记录必要为真实准确的,这就是具有真实性,能准确客观、真实的描绘出实际情况。第二点要求是要保证迅速性,就是要做到及时快速。这两点的结合才能做到满足会计管理的需求,以便于我们及时知道掌握真实的情况。

原始凭证记录的真实准确性还和准确完善的计量工作息息相关。在会计学当中计量工作是会计管理的重中之重的基础技术,计量工作是用来测量物品消耗的很重要的方法。就目前看来一些学校还是缺乏计量检测的设施,所以就会产生不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的原始记录,像有些学校会采用对学校物资实地盘存制,有的学校就会采用目测法、估堆法等等去进行计量。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物资消耗的准确性,这种行为还会造成物资材料的损失与浪费,所以我们必须对此问题重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计量工作也一样是巩固学校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也是实现会计信息职能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工作。计量工作可以给会计提供有效的数据,还可以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带去参照的标准。如果会计核算里没有准确的计量数据那就没有办法进行考核,只会让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存在于表面。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只有加强计量工作才会提升会计核算的质量。把计量工作作为重要的内容来抓起,脚踏实地的做好计量工作,这些都是提升会计核算的基本条件。使会计核算提上新的水平。

三、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实施在职教育

建设强大的会计人员队伍,这些都是加强提升会计工作水准的最重要的要求。我们的财政部很早就在《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表明了我们一定要做到对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的实施,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去完成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我们的目的是要有自己的优秀的会计队伍,需要具备很多优秀的条件。

我们的会计人员要具有专业性。每个单位应该多多支持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也要为会计人员去营造便捷的学习环境。在培训会计人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注意首先要去积极鼓舞会计人员在职学习,学习与实践可以相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利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里。例如:会计人员在职培训里包含商业企业成本计算,课程可以用幻灯片的形式先来播放,让会计人员去学习。基础会计包含了许多方面,例如:资产类会计科目当中的银行存款。会计人员首先要知道科目的意思,接下来会计人员可以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角色,一方为企业,一方为银行。我们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甲企业将4000元存入银行。这时甲企业就产生一笔交易,会计就应该记录原始凭证,借-银行存款,贷-库存现金。像这样小组间的分析问题,模拟真是的交易情况,这样对于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性一定会有帮助的。与此同时,会计人员还需要学习财经法规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的结合,全方位的提升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四、结束语

在会计核算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基础,它在会计核算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总而言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础,是提高中职学校会计管理的根本与核心。我们都要认识到会计基础对于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加强对会计基础的学习和了解。以上是我对于加强会计基础是中职学校会计管理的根本的阐述,希望通过本文就会计基础的论述能给相关方面带去帮助。

参考文献:

篇11

“代工生产”是近年来北部湾地区兴起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它的做法是学校引进企业生产车间进行“代工生产”,学校提供所有的人力资源,以学生作为一线生产工人,生产出达到企业要求标准的产品,企业收购所有的合格产品并支付合理的报酬。因此探索和初步制定本校校企合作“代工生产”的生产线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统一的办公作风,体现了严谨的办公纪律,体现了全员服务的协作意识,体现了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对“代工生产”的生产线管理更加严谨和规范化,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初步制定。

一、我校校企合作“代工生产”的生产线办公室管理制度的初步制定(试行)

第一条员工应严格遵守考勤制度,准时上班按时下班,上下班时间按现有规定执行。第二条上班考勤后不得随意外出,如确有需要须向值班领导报告。第三条不得将可能影响办公环境的与工作无关的物品带入办公室。第四条员工上班是必须着装整洁、得体、不准佩戴夸张、异类、过大的饰物上班。整体形象符合北职校日常工作中的仪容仪表要求。第五条

办公时间因私会客需和值班领导报告,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因私打电话必须简短。第六条上班工作时间内办公区不得大声喧哗、嬉笑打闹、聚堆聊天;任何时候不得使用不文明语言和肢体动作。第七条上班时间内不得用餐、吃零食;第八条个人所属的桌椅、设备、垃圾桶由各使用人自行清洁;部门所属的存储柜、文件柜内部由生产线主管指定专人负责整理和清洁;第九条生产车间环境要求;环境整洁、摆放有序;随手清洁,及时归位;生产车间内不得摆放鞋、雨伞等有碍形象和环境的杂物(鞋、雨伞存放于指定场所);严禁随地吐痰、乱丢纸屑;垃圾桶不超过3/4满。第十条生产办公区域、公用区域严禁吸烟。第十一条工作期间不得饮酒,不得带有酒精状态上班。第十二条下班、或离生产车间30分钟以上的,须关闭不使用的电器、电灯等耗电设备;现金及贵重物品等须锁入保险柜或抽屉内,关窗、锁门后方可离开。第十三条遵守保密纪律,保存好各种文件及技术资料,不得泄露生产机密。第十四条生产办公区内不得擅自添加k公家具。第十五条爱护学校财产和设备,发现损坏及时向办公室保修,无法修复的应注明原因申请报废;因故意或使用不当损坏公物者,应予以相应赔偿。

二、我校校企合作“代工生产”的生产线员工管理制度的初步制定(试行)

第一章员工的权利和义务

一、员工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遵守国家政策,法规、法令。二、员工必须要爱校如家的意识,树立“北职是我家,作好靠大家”的文化理念,关心和维护国家和学校的公共利益,忠于职守、快节奏、高质量地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三、员工必须努力学习政治,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不算提高政治、文化、技术、业务水平。四、员工对车间管理人员的工作有进行评议和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力,对管理人员的违法违章和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五、员工可按本生产线制度规定,享受劳动、工资、福利等各项权利的待遇。

第二章劳动纪律

一、按生产线设定的各岗位的工种要求,依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怠工、不旷工、不离岗串岗睡岗,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有事离岗要请假并经批准。二、尊重上司,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发扬团队精神。各岗位工作要互相衔接,交接班要严格按要求进行,不要把未完成的工作留给下一班。员工应无条件服从工作分配、调动的指挥。三、员工上班时间及进出厂区必须佩戴工作证。工作证必须正面佩戴于胸前位置,不得挂于衣袖、衣脚等其他位置。工作证统一由行政办公室办理、发放,如有损坏或遗失,需向行政办公室申请补办。员工工作证不得随意徐改及转借他人使用。四、员工必须高度集中精力、认真负责地进行工作,工作期间,忠于职守,不干私活,不吃零食,不打闹嬉戏,不大声说笑、喧哗等,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按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工作;把好工作质量关,节约原材料,爱护设备、工具等一切公共财务。因不按操作规程和生产要求操作而造成问题或事故,当事人要作相应的赔偿和受相应处分。五、员工应自觉做好文明生产、文明办公,时常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维护学校良好的形象。六、员工应忠诚学校,保守本生产线的技术、商务等机密。七、客人来访,笑脸相迎,请字当头,热情接待;客人辞行,以礼相送,须说“再见”,“欢迎再来”,“一路顺风”等礼貌语;洽谈业务时说话和气,举止大方,处事慎重。

篇12

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成为必然

1.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前者指为人们解决问题在意识层提供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出来的知识?后者指用于支配行为操作过程的知识。其本质是用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包含两个内容:技能和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指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控制了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例如企业家分析、判断、预测市场发展变化规律时所形成的思维活动模式就是一种认知策略。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之中。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知识对社会活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又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组织、个体交互作用的范围变广?频率加快?程度加深?从而使人类行为的预期、过程、结果等产生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1.2企业发展与不确定性

按照复杂性科学对企业发展的解释?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反馈动力系统(曹庆仁等?2001)。从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除了有简单浅层次的规则和可探明的影响因子可供依托和控制外?企业面对的是大量的复杂、深层、内隐多变的问题?如市场问题、经济形势变化问题等。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既有已建立的正式规则和行为模式的合法系统所构成?又有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关系、非正式的个体行为等影子系统所构成。合法系统虽然以确定性为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影子系统更是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川。因此?企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但又会带来风险。在不确定性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1.3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工具

1.3.1企业知识.企业知识从其显性化程度可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可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隐喻、直觉、顿悟、技巧等方式暗合之意的知识。从企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从企业内部各岗位职能的角度可以分很多专业知识。因此?企业知识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含了有关组织的经验、价值观、被证实了的信息、有事实依据的见解以及分析力、判断力、实践操作力等要素的动态组合。

1.3.2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野中郁次郎在其《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 )5提出了著名的ES CI知识转化模型。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沿着野中郁次郎的思路?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的流动和转化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张庆普、李志超,2002;饶勇,2003曹兴,徐媛媛2004)?建立了SEIC的扩展模型(饶勇)?将社会知识纳人到企业知识体系之中?还突出了组织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因此?企业知识不断地积累和转化过程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解决自身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2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

企业知识如何积累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和目的。换言之?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因此?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企业知识进行积累和转化。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勾画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体方案?从组织学习的终极目标来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野中郁次郎从知识在组织内相互流动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企业发展是在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

3获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

3.1成功智力与学习型组织

智力被看成是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智力的知识观看?“智力”?实质上指后天习得的智慧能力?也就是习得的认知能力或习得的智力(皮连生2003)。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根据智力对人的实际影响?将智力划分为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做出预测?而成功智力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的目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协调、平衡时?智力会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使企业及其组织成员怎样习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发展所需成功智力的范围较广。迈克尔·茨威尔认为?支持组织成功的三大能力基石是:组织中领导层的能力;组织中员工的能力;企业文化是否能培育能力并使之最大化。企业的成功智力主要表现在行为能力上他根据长期对企业的咨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具备的行为能力有5个方面36个项目?主要包含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内容。

3.2成功智力水平取决于组织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概念。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主体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要素。企业知识的流动转化、积累、升华等过程?必须建立在以组织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提升及其高级化演进的目标基础上来。因为企业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由此可见?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是将个体知识汇总起来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累积更不是信息的堆积和简单流动?而是通过顺应和同化?智慧地运作企业资源(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完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认知结构将企业资源用知识统合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方式、目标等的设计必须围绕完善组织或群体、团队或个体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才能系统地获得组织的成功智力。

4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

4.1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模型。

个体认知结构演进过程就是个体用旧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并采取适宜行为顺应新环境而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图1)。一个新认知结构的建立?就会获得新的能力(或智力)模式—心智模式得到改善。当信息以知识的方式进人旧的认知结构时?要经过一系列内化过程?才能以信念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解决变化了的环境所产生的新问题时?重构认知结构的需要便产生?顺应过程也随之发生。每一步认知结构的演进?也是知识丰富化的过程?促使个体成功智力得到提升。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是一个永续不断的过程?但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演进的速度快慢不同?同化和顺应的程度不同等。

4.2组织认知结构构建过程模型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群体智力(或智慧)?群体智力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新的群体认知结构的结果?外现于组织的产品、技术、服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形象之中(图2)。

篇13

一、高校实行人事管理信化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人事部门作为高校管理系统的核心部门之一, 担负着学校行政管理中重要管理角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是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人事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人事管理科学化发展的必经途径,对促进人事管理科学化、提高人事管理水平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使用计算机辅助人事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还可以减轻人事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高效的人事管理信息化能够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为科学决策和了解人事动态提供重要依据,它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事管理系统开发技术日趋成熟。同时校园网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为高校管理信息化子系统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为各行政部门管理软件的集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各高校陆续开始购买或开发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信息化成为高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目前国内外现状来分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软件公司独立开发模式;二是高校自主开发模式;三是高校与软件公司协作开发模式。

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分析:模式1,具有技术优势。但由于人事事务的政策性、特殊性、复杂性,各高校购买的由网络公司自主开发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与实际人事事务处理流程集成性不强,系统在实际运行中难以达到理想的辅助效果。模式2,人事管理理念强。缺点主要表现在,高校自主研发软件虽有管理实践优势,但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和时间支持。模式3,从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模式1和模式2的优势,弥补了模式1和模式2的不足。既结合了人事管理的核心理念,又兼用了软件公司的技术优势,二者合一开发的系统既在管理流程和实务处理过程中符合高校人事部门的需求,又在技术上弥补了高校自主开发的不足,逐渐成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干模式。

三、结合浙江省台州学院开发实例分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浙江省台州学院人事部门,结合人事软件开发现状,选择了高校与软件公司协作开发的模式进行系统的开发。结合人事部门事务流程,人事决策支持需求,通过软件公司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台州学院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组成主要分为两大子系统:人事事务处理子系统、人事决策支持子系统。

1.人事事务处理子系统

人事事务处理系统主要用来处理日常人事管理方面的事务性工作,使日常事务处理工作自动化、规划化、透明化。目的是提高人事部门的办事效率,不提供分析、计划和决策支持的功能,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初级阶段。结合浙江省台州学院人事处岗位设置和人事事务涵盖的内容,将人事事务处理系统按照图一进行模块设置。

图一 台州学院人事事务处理子系统结构

主要模块功能解析:

教工信息模块:涵盖教职工信息输入、核对、更新;各级管理员查询、修改、审批数据等功能。下设数据维护、数据查询子模块。

机构编制模块:涵盖学校组织机构的增设、撤销和合并等功能。下设机构字典、机构设置子模块。

岗位管理模块:实现校内各学院(部门)岗位设置、岗位信息、岗位竞聘、聘任考核等。下设岗位设置、岗位竞聘、聘任考核子模块。

人员流动模块:实现引进教师、教师岗位调动、教师进出等。下设招聘流程、校内调动、离校管理子模块。

师资管理模块:涵盖教师学历(非学历)进修申报、教师进修返校管理、进修经费报销等。下设职称评审、教师进修、人才工程、外聘教师、经费管理子模块。

人事管理模块:包括教职工工资发放、津贴福利发放、教职工考勤等功能。下设工资管理、福利津贴、社会保障、考勤管理、年度考核子模块。

高级人才模块:实现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管理等功能。下设学科带头人、人才驿站子模块。

离退休管理模块:实现离退休教职工福利发放,异地安置医疗费报销等。下设退休提醒、退休办理、延退办理、返聘办理子模块。

报表统计模块:实现常规报表数据的自动生成,数据条件查询,人工统计等。下设高基报表、人才资源报表、工资报表子模块。

人事调研模块:实现人事专题调查,政策实施前教职工调研,政策实施后民意测试等功能。下设专题讨论、调查问卷子模块。

2.人事决策支持子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以特定形式辅助决策的一种科学工具。它通过人机对话等方式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将知识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信息处理能力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环境,协助决策者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法,进行评价、预测和选优。

结合人事数据统计决策需求,参照近五年来浙江省高基报表数据统计指标,将人事决策支持系统参考如下几个模块进行建设:

(1)教职工职称、学历(学位)、编制分布情况分析模块

(2)专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岗位分类情况分析模块

(3)专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学历(学位)情况分析模块

(4)专任教师年龄情况分析模块

(5)分学科专任教师分布情况分析模块

(6)专任教师变动情况分析模块

(7)专任教师接受培训情况分析模块

(8)教职工中政治面貌、民族分布情况分析模块

(9)专职辅导员分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情况分析模块

(10)心里咨询工作人员情况分析模块

(11)工资分布情况分析模块

(12)人事专题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模块

DDS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人事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按照事先建立的数据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各种人事统计数据进行量化标准计算,得出综合分析指标,并提出参考性结论。

四、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

1.软件开发环境

选择.net开发平台。.net是微软新推出的程序开发语言,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几乎能够运行在绝大多数主流系统平台上,相比较其他开发语言,.NET 能够更好地与 Windows 操作系统、能够轻松实现 Web Server 应用。

开发工具则采用 C#。C#(C Sharp)是微软为.NET Framework 量身订做的程序语言,从根本上保证了 C# 与.NET 架构的完美结合。它全新的技术架构让应用程序和网站开发变得更为简单,C# 拥有 C/C++的强大功能以及 Visual Basic 简易使用的特性,功能更强大、数据更安全。

2.安全性策略

人事数据的保密性,系统的安全性尤为重要。本系统主要采取的安全措施有:用户口令识别;口令加密;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存储;安全防火墙。

参考文献

[1]何晓.浅议非中心城市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130

[2]韩彦铎.高校人事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1(4):123-124

[3]徐锋,方捷,左敦稳,陈建满,张静.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0-56

[4]张洪林.浅谈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20):45-46

[5]尹春华,顾培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决策借鉴,2002(2):41-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