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近年来经济发展

近年来经济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近年来经济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近年来经济发展

篇1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铁路的进步带动了高铁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卓有成效的促使我国各省各市的优秀人才、各类资源能源的进行均衡配置,这对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一、我国近年来的“高铁”与高铁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所谓高铁,即高速铁路的简称,相较于普通铁路而言,高速铁路也就是胜在时速比普通铁路多很多吧,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的时间成本。而高铁经济,则是有高铁衍生出来的,依托高铁速度的优势,使得资本、技术、人力物力、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能够在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之间完成优化配置以得到充分利用这也就逐渐形成了高铁经济这一种的新兴产业经济形式。高速铁路能够带动该行程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进程,这在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强大的战略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同时,我国还是人口大国。因为地域的差异性,我国的资源能源分布不均,为了迎合我国的整体发展,因此,就需要进行物资运输。而高速铁路运输时代的到来,则有效的缓解的我国人口流动、物资运输、资源配置的难题,减少了时间的耗费,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高速铁路是一种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适合我国地理经济发展的运输方式。

我国高铁的发展有效的占据了我国未来新能源利用的制高点、政治的制高点,高铁经济的发展也打破了我国传统经济发展的瓶颈。研究了一些开通高速铁路的城市,对它们的前后几年的生产总值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高铁开通后,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吸引了海内外商家投资的热潮,旅游行业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我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高铁建设带来的高铁经济发展还表现在当地交通行业、房地产经济、旅游行业、物流行业等附属行业的兴起与强化,有效的整合了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了多种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高铁的发展带动高铁经济效应提升了区域经济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近年来的“高铁”与“高铁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其实,综合近几年的高铁与高铁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高铁建设是一把双刃剑,这其中还是会存在少许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高铁”与高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进行理性的思考以寻求对策加以解决。

1.高铁主要是因为自身的安全快速而被人们所接受,是目前航空运输最强的竞争对手,更何况是传统运输行业呢?一定也会受到高铁行业的影响而出现较大的落差对比。

2.高铁的发展刺激了人才、技术、资金、资源能源的流动,因为高铁的建设“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城市之间人员的流动性,使得人才、技术、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都往经济水平高的城市流动。从另一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综合能力强的城市吸收了综合能力弱的城市的资源能源,那么,这个过程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弊端出现。

3.高铁的发展拉大了城乡之间发展的差异,同时也加剧了经济产业链上的发展不均衡,在原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随着高铁建设的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是越来越大的。而且高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通道,使得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而传统的工业化行业则面临着转型的境地。

三、我国近年来的“高铁”与“高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合理对策

1.高铁建设吸引了人才往发展水平好的城市行进,吸收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那么,受到高铁建设弊端的城市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机制来留住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以此来提升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再加上大城市的人才竞争激烈,属于供过于求的状况,那么,优秀的人才引进机制会很好的吸引人才驻留,构建适合人才发展得平台。

2.高铁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各地间特色商品的流通,因此,中小城市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合理的加强自身的专业化产业分工,彻底的激发产业链带来的聚集效应以及规模效应,充分高效地利用当地资源以实现资本的供给输入。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再加上快速的高铁这一交通运输工具,能有效的提升城市间的整体经济水平,尤其是高铁沿线中小城市的发展状况。同时,还可以适当的发展当地的旅游行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通过输入大量当地劳动力的情况下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率。另一方面,高铁沿线中小城市还可以建立健全的招商引资计划,通过吸引外资的注入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现今的城镇发展规划极不协调,自高铁体系建设后,加剧了城镇之间的差异化,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城镇体系,通过促进城镇发展来缩小双方之间的差距。我国的城市因为地域的局限性,各地的经济发展优势均各有特色,因此,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城市合作关系,主要是涵盖了产业链、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市场的开拓、人力资源的开发、技术的更新等等,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起人文素质高的城市。

四、总结

随着高铁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以高铁运输为主的方式俨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高铁衍生出的高铁经济效益也日渐显现出来,但是与此同时,我国近年来的“高铁”与“高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只有有针对性的合理去处理高铁建设与高铁经济之间的关系,才能利用高铁建设将我国的高铁经济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总体而言,高铁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作者单位:嘉善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篇2

城市化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目前官方公布的我国城市化率是46.6%,这个数据远远低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大致要低1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有潜力的数字。只要到处走走,肯定会发现城市化在加速,由此带来新一轮的消费和建设。

内地快速发展有人讲中国会进入一个低速发展阶段,韩国、日本他们那个时候出现了停顿。笔者认为中国有一大批的内地和落后城市,大规模的内地市场还有待开发。

篇3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与刺激政策调整动向

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采取的刺激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急性的“治标”政策。包括高频率大幅度降低基准利率、向金融机构大规模注资、央行购买债券、大幅减免税费和发放消费券等超常规举措。一类是长期性的“治本”政策。包括加强金融监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等。正是前一类政策,在较快地稳定国际金融局势的同时,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增加了各国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可以预计,随着经济的好转,这类超常规之举必然会逐步退出。但是,由于经济复苏进展差别较大,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国实施退出政策的步调并不相同。具体情况是:

(一)恢复较快的美国已开始为退出刺激政策热身

受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和私人投资增长支持,2009年四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速达5.6%,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正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今年2月美联储上调商业银行贷款贴现率25个基点至0.75%,把基础贷款最长期限从28天缩短至隔夜,把短期资金拍卖工具最低拆进利率从0.25%提高到0.5%,并从3月8日起关闭该渠道。但是,由于中小银行倒闭潮仍在持续,商业地产市场继续恶化,失业状况的改善不明显,美联储今年3月声称,仍需在较长时期内把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低水平。同时,美国政府还公布了鼓励放贷机构减记还贷者部分或全部次级抵押贷款的新住房救援计划。

(二)复苏迟缓的欧盟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欧盟经济复苏较慢,2009年四季度GDP环比增长0.1%,逊于三季度的0.3%。去年12月以来,一些欧盟成员又遭遇了主权债务危机,即由于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过高,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希腊和葡萄牙的主权信用评级,并暗示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也存在类似问题。对此欧盟应对比较迟缓,到今年3月底才拿出初步解决方案,致使欧盟经济遭到严重冲击,欧元区失业率由1月的9.9%上升到2月的10%。在这一背景下,今年3月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均宣布维持基准利率水平不变,也未调整“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但欧洲各国政府都已宣称要控制财政支出,以便削减政府债务。

(三)陷入通缩的日本实施了新刺激政策

2009年四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长0.9%,好于三季度却逊于二季度。推动日本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是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长,但日本继续面临内需低迷问题。到今年2月,日本核心CPI已连续12个月下降,陷入通缩的迹象明显。近期丰田等日产汽车的召回事件也可能进一步影响日本经济增长。为此,日本不仅在去年底追加了2009财年预算,用于扩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促进住房投资、就业保障与环保,今年3月还通过了数字创历史新高的2010财年预算案,大幅增加社保投入。最近,日本央行又宣布进一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维持原利率水平0.1%不变的同时,把向金融机构提供的紧急贷款金额上调一倍至20万亿日元。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待退出问题态度迥异

受大宗商品需求反弹推动,印度和巴西等资源出口国经济快速回升,为防范通胀风险,2009年下半年起,两国货币政策均逐渐转向从紧,分别采取了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等措施,越南等国也采取了上调基准利率的措施。但由于制造业以及消费需求依然低迷,2009年俄罗斯GDP下降了7.9%,俄罗斯央行今年两次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历史最低的8.25%。

综合各方面情况,对于世界经济状况和各国宏观政策的下一步调整状况,可以做出四点推断:第一,在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欧经济出现持续稳定增长前,不应对世界经济的元气恢复盲目乐观。第二,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会让各国从实际出发谨慎渐进地实施政策调整,在时机和步骤上很难做到全球协同。第三,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把调控重点转向超常规刺激政策的副作用,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第四,各经济体今后会继续推进长期性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打好基础。

二、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及各国经济刺激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影响

尽管今年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有利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但各经济体的宏观政策调整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退出进程不一对我宏观调控的实施及效果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尚待继续巩固,需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如果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在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上不能有效协同,将增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对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冲击。

(二)各国政策调整可能会导致“热钱”流出冲击我国金融市场

2009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外资看好我国发展前景的同时,境外“热钱”也在加快流入我国股市和房市。今后随着各国央行逐步收缩流动性,可能会导致热钱无序流出,引起我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剧烈调整。

(三)刺激政策的副作用使得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强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逐渐好转,今后全球能源资源需求会继续增加,从而推动价格上涨。国际能源署等国际组织预测,今年石油需求将增长1.7%,钢材需求将增长9.2%,铜、铝需求分别增长0.8%和12.3%。另一方面,主要资源出口国如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率先实施的紧缩政策可能促使该国货币兑美元继续升值,该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也将因此难以下降。因此,预计全年大宗商品价格仍有可能高位震荡,我国今年会继续面临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四)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外需的非经济因素制约强化

一些经济体特别是欧盟和日本的“无就业复苏”状态在年内难以改观,必然会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也可能继续成为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夹攻的对象。今年1—3月,美国、欧盟、阿根廷、墨西哥已相继对中国油井钻管、铜版纸、三聚氰胺、服装、高碳锰铁和打汁机等众多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或征收反倾销税;韩国从2月起也对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出口的生姜、马铃薯等各类植物实行禁运。同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还将继续利用人民币汇率问题、“碳关税”等各种名目向我施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将处于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政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国宏观政策的传导效应日益明显的今天,为有效应对未来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各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们应继续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密切跟踪形势,加强政策协调

高度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和各国宏观政策变动。敏锐捕捉主要经济体各种经济数据和政策信息的最新变化,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形势变化趋势和主要经济体政策取向,深入研究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切实做好应对预案。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监控。及时跟踪分析美国政策调整带来的汇率和利率变化对世界资金流向的影响,做好防范国际热钱冲击我金融稳定的调控预案,最大限度减少其他国家政策调整“溢出效应”对我的不利影响。灵活机动地搞好国际合作。大力呼吁各国在G20框架下协调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则和步骤,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平稳渡过后危机时期。

(二)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努力稳定和拓展外需

篇4

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采取的刺激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急性的“治标”政策。包括高频率大幅度降低基准利率、向金融机构大规模注资、央行购买债券、大幅减免税费和发放消费券等超常规举措。一类是长期性的“治本”政策。包括加强金融监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等。正是前一类政策,在较快地稳定国际金融局势的同时,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增加了各国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可以预计,随着经济的好转,这类超常规之举必然会逐步退出。但是,由于经济复苏进展差别较大,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国实施退出政策的步调并不相同。具体情况是:

(一)恢复较快的美国已开始为退出刺激政策热身

受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和私人投资增长支持,2009年四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速达5.6%,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正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今年2月美联储上调商业银行贷款贴现率25个基点至0.75%,把基础贷款最长期限从28天缩短至隔夜,把短期资金拍卖工具最低拆进利率从0.25%提高到0.5%,并从3月8日起关闭该渠道。但是,由于中小银行倒闭潮仍在持续,商业地产市场继续恶化,失业状况的改善不明显,美联储今年3月声称,仍需在较长时期内把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低水平。同时,美国政府还公布了鼓励放贷机构减记还贷者部分或全部次级抵押贷款的新住房救援计划。

(二)复苏迟缓的欧盟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欧盟经济复苏较慢,2009年四季度GDP环比增长0.1%,逊于三季度的0.3%。去年12月以来,一些欧盟成员又遭遇了主权债务危机,即由于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过高,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希腊和葡萄牙的主权信用评级,并暗示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也存在类似问题。对此欧盟应对比较迟缓,到今年3月底才拿出初步解决方案,致使欧盟经济遭到严重冲击,欧元区失业率由1月的9.9%上升到2月的10%。在这一背景下,今年3月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均宣布维持基准利率水平不变,也未调整“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但欧洲各国政府都已宣称要控制财政支出,以便削减政府债务。

(三)陷入通缩的日本实施了新刺激政策

2009年四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长0.9%,好于三季度却逊于二季度。推动日本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是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长,但日本继续面临内需低迷问题。到今年2月,日本核心CPI已连续12个月下降,陷入通缩的迹象明显。近期丰田等日产汽车的召回事件也可能进一步影响日本经济增长。为此,日本不仅在去年底追加了2009财年预算,用于扩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促进住房投资、就业保障与环保,今年3月还通过了数字创历史新高的2010财年预算案,大幅增加社保投入。最近,日本央行又宣布进一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维持原利率水平0.1%不变的同时,把向金融机构提供的紧急贷款金额上调一倍至20万亿日元。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待退出问题态度迥异

受大宗商品需求反弹推动,印度和巴西等资源出口国经济快速回升,为防范通胀风险,2009年下半年起,两国货币政策均逐渐转向从紧,分别采取了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等措施,越南等国也采取了上调基准利率的措施。但由于制造业以及消费需求依然低迷,2009年俄罗斯GDP下降了7.9%,俄罗斯央行今年两次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历史最低的8.25%。

综合各方面情况,对于世界经济状况和各国宏观政策的下一步调整状况,可以做出四点推断:第一,在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欧经济出现持续稳定增长前,不应对世界经济的元气恢复盲目乐观。第二,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会让各国从实际出发谨慎渐进地实施政策调整,在时机和步骤上很难做到全球协同。第三,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把调控重点转向超常规刺激政策的副作用,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第四,各经济体今后会继续推进长期性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打好基础。

二、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及各国经济刺激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影响

尽管今年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有利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但各经济体的宏观政策调整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退出进程不一对我宏观调控的实施及效果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尚待继续巩固,需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如果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在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上不能有效协同,将增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对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冲击。

(二)各国政策调整可能会导致“热钱”流出冲击我国金融市场

2009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外资看好我国发展前景的同时,境外“热钱”也在加快流入我国股市和房市。今后随着各国央行逐步收缩流动性,可能会导致热钱无序流出,引起我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剧烈调整。

(三)刺激政策的副作用使得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强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逐渐好转,今后全球能源资源需求会继续增加,从而推动价格上涨。国际能源署等国际组织预测,今年石油需求将增长1.7%,钢材需求将增长9.2%,铜、铝需求分别增长0.8%和12.3%。另一方面,主要资源出口国如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率先实施的紧缩政策可能促使该国货币兑美元继续升值,该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也将因此难以下降。因此,预计全年大宗商品价格仍有可能高位震荡,我国今年会继续面临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四)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外需的非经济因素制约强化

一些经济体特别是欧盟和日本的“无就业复苏”状态在年内难以改观,必然会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也可能继续成为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夹攻的对象。今年1—3月,美国、欧盟、阿根廷、墨西哥已相继对中国油井钻管、铜版纸、三聚氰胺、服装、高碳锰铁和打汁机等众多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或征收反倾销税;韩国从2月起也对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出口的生姜、马铃薯等各类植物实行禁运。同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还将继续利用人民币汇率问题、“碳关税”等各种名目向我施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将处于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政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国宏观政策的传导效应日益明显的今天,为有效应对未来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各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们应继续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密切跟踪形势,加强政策协调

高度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和各国宏观政策变动。敏锐捕捉主要经济体各种经济数据和政策信息的最新变化,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形势变化趋势和主要经济体政策取向,深入研究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切实做好应对预案。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监控。及时跟踪分析美国政策调整带来的汇率和利率变化对世界资金流向的影响,做好防范国际热钱冲击我金融稳定的调控预案,最大限度减少其他国家政策调整“溢出效应”对我的不利影响。灵活机动地搞好国际合作。大力呼吁各国在G20框架下协调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则和步骤,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平稳渡过后危机时期。

(二)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努力稳定和拓展外需

篇5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镇农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均生活所需的重要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乡镇农业经济又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重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第一,环境的改善。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农业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使农业生产的抗旱、抗汛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农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次,从软件方面来看,近几年,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技术与新设备逐渐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广泛推广与应用,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乡镇农业经济结构逐渐向着科学化方向调整,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也逐渐转变为非农产业,农业经济核心因素也逐渐向非农产业靠拢。其次,农民的收入结构得到完善,农民收入不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层面,乡镇企业、运输、服务及餐饮等行业均成为农民的增收来源。最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小城镇或乡镇企业从事工作,使劳动力结构得以调整与优化。

二、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部分落后乡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农加大加强民思想观念陈旧,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转型意识弱,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在资金投入与项目开发方面仍然依赖于政府资助。另外,许多落后乡镇在人口与土地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资源利用率不高,个别干部仅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的发展上,而忽略对山林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国家延长休渔期鼓励部分捕捞业尽快转型的形势下,导致沿海乡镇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生产人员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多数年轻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外出务工。在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中,中年人群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文盲与小学文凭的居多。在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长期的生产经验,并未掌握专业的生产技能,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了解不深,使得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落后。

三、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变发展理念,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干部,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经济,在关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山林资源,提升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对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实施扫盲行动,提升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在广大农业生产人员中,挑选出文化素质高、文化基础好的农民对广大农民和待转型渔民实施文化教育。同时,对接受力强的年轻人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将其作为农业技术的带头者,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讲授给其他农民,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总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乡镇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45-01

1 玛曲草原环境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物产而得名。而处于玛曲县上的玛曲草原因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属于典型的高寒大陆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极端恶劣气候本该使玛曲草原环境恶劣,但因为千百年来地少人稀导致了该地形成了大面积的完整的湿地,使得玛曲草原成为黄河上游有力的生态保护屏障,为黄河上游水质的净化,以及改变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情况提供有力支撑。玛曲草原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无数物种,草原内物种丰富,因为湿地供给充足的水源,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和繁盛的草场。草原内拥有众多稀缺动植物,例如雪豹、野盘羊、黑颈鹤、冬虫夏草、红景天、甘青乌头等。

1.2 人文社会概况

玛曲草原处于甘南少数名族自治区内,下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在这里,牧民群众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无处不在的自然崇拜,使得藏族的传统宗教活动也由此得以蓬勃发展。玛曲草原也是甘南地区少数名族一个重要的聚集区,发达的游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牧民在草原内能获得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的悠久使得玛曲草原的旅游业近年来空前发达,旅游业带动草原内人们的经济增长,每年举行的藏族风情的特色旅游项目,导致近年来玛曲草原内人口急剧增加,这也是玛曲草原近年来生态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玛曲草原生态问题概况

2.1 草地鼠虫害问题

玛曲草原近年来急剧增加的鼠虫害问题,对玛曲草原的生态建设提出了一个难题。自1983年至2001的调查资料显示,玛曲县遭受鼠虫害影响的地区就上升到全县的19.40%,玛曲草原的虫鼠害问题影响面积广,遭受灾害的人民群众人数多,造成的影响危害大,并且还有逐渐满眼的风险。因此要十分重视玛曲草原的虫鼠害问题,从源头抓起,为玛曲草原的生态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度放牧导致近年来玛曲草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虫鼠害问题只是表象之一,要认识到玛曲草原对黄河的重要影响,从源头开始防控虫鼠害,减少生态破环对当地牧民带来的经济损失。

2.2 草场退化问题

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玛曲县90%的天然草场都出现了土地沙化严重、牧草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草场退化现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中度以上的草场退化,其次是重度草场退化,沙化面积逐年增加,并且沙化扩张速度也是明显加快。这直接改变了玛曲草原的植被结构,使得优良牧草的数量大大减少,加剧当地的荒漠化,破坏了完整全面的天然湿地,使得草场的水资源供应短缺,使得玛曲草原的草场退化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草场退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旅游业的发展有利有弊,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口密集也在加剧着玛曲草原的生态环境破坏,草场退化因此使得玛曲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当地牧民陷入生态失衡的怪圈。

2.3 草畜矛盾突出问题

近30年来,占玛曲县89.50%的天然草场面积急剧退化,使得玛曲草原近年来的草畜矛盾激化,优质牧草的减少导致草原载畜量也随之减少,游牧业是玛曲草原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玛曲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间接影响了当地牧民的经济收入。玛曲草原生态问题频发,导致该地区内部的生态调节系统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牲畜与草场关系不协调,多年来形成的粗放型游牧业模式,对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阻碍。优良牧草的减少,土地再生能力的减弱,使得草原的自我生态调节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 玛曲草原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要改变玛曲草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明确认识到加强草原保护的紧迫性。面对每年依旧在上升的草场沙化现象,要从源头上改变玛曲草原内过度放牧的局面,使牧民认识到转变畜牧业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保护优先、加强建设的可持续利用方针,更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玛曲县享有生态保护补助的福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玛曲草场生态失衡的局面,也对转变牧民粗放型放牧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3.2 完善健全的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草场监管制度,要因地制宜的划分草场区域,起到指导示范的先例作用,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玛曲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建设。县级部门应切实落实具体管理工作,进行玛曲草原每年的载畜量的检查核定,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的制度,推动玛曲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建设。

3.3 建立完善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应该按时对玛曲草原进行生态环境的测评检查,从源头抓起,从身边预防,为玛曲草原的生态安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监督体系,为玛曲草原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制度保护。建立完善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建立完善的玛曲草原生态分布图,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提供一个科学的保障。

4 小结

近年来,玛曲草原的生态失衡,不仅对玛曲县内的自然社会环境产生了影响,更是导致了黄河水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端正治理玛曲草原生态问题的态度,明确治理玛曲草原生态问题的严峻性。本文从玛曲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数据分析,对玛曲草原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刻探讨,就预防和建立监管制度进行了条理化分析,得出了只有推动玛曲草原内粗放型经济模式的转变,建立健全完善的草场监督制度,并且要建立完善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从源头上控制玛曲草原生态失衡的问题,促进玛曲草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以及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房地产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创造出了众多的经济奇迹,大多数加入房地产产业的商人几乎都是一夜暴富,这令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投身于房地产行业,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由于房热,使众多人民选择购买多处房产,房子就在这样并不健康的炒作中逐渐加价,使能买得起房子的人都是为了转手卖出,真正想买房子自己居住的人却买不起房子,从而造成了十分不健康的房地产经济现象,造成了一个无法逆转的恶性循环。想要在房地产领域取得成功,不仅仅要有经济头脑,还要有理性的思想。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决策做出的决定,才是适合当代的社会和当代经济发展的。如同鄂尔多斯市一样,在商业发达区与交通便利区着重进行发展。

一、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1、 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总体经济也在不断提升。并且由于房地产经济的,也辐射性与发散性比较强,带动了许多的相关企业的发展。例如建筑业,装修行业,家电领域,电子领域等等。而像这样关联程度高的产业,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是众多相关企业的福音。这样一来,除了房地产本身可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房地产所能带动起来的相关企业也会带来不容小觑的经济效益。

2、 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一直以来,住房问题都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我国虽然土地面积较为宽广,但是人口基数大和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了住房资源严重不足。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的不断发展,中国原始的房子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了,所以房地产的出现,无疑是中国人民在房屋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房地产经济的出现,对于我国来讲,不仅仅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源泉。

3、 房地产发展不健全。虽然我国房地产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有效的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经济的效益,但是总体上来讲,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并不是足够的健全,甚至存在着许多不小的漏洞,而这种漏洞所引发的,就将会不仅仅止于经济方面,而是会延伸到更多的方面,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损失与缺憾。例如现今市场上已经出现的状况,楼盘已经竣工,但是由于过多的考虑经济的因素与经营理念的不合理,使许多楼盘价格过高,人民因为无法支付巨额房款而选择放弃买房,导致房子空下无法卖出。这样既导致了一般百姓住房难,有导致了房子剩余量过大卖不出去影响经济效益,并不利于社会的人文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由于房地产过大的经济利益,使许多商人盲目投资,使本就不够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受到更大的冲击。

4、 房价上涨幅度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房子的渴望程度逐渐增加,房价也开始呈上升趋势,并且没有要下降的势头,这并不利于房地产的发展。虽然当代中国的经济已经较以前发达许多,但是毕竟还是正在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地方的人民并不是太过富裕,他们无法支付日渐高涨的房价。而有些沿海的较为发达的核心城市,房价更高,使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的同时,高端房却需求量小于商品所有。这不仅仅给房地产经济带来无法缓解的麻烦,更是导致了普通人民与房地产经营者的矛盾逐渐计划,最后影响到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的土地面积86752千米,土地比较宽广,但是房价也是持续增长,无法遏制。

二、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1、 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出现的许多的弊端,与许多急需调节的矛盾,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上来讲,我国的房地产产业依旧处于正在上升的阶段。而作为正在上升期的企业,出现一些问题是非常正常的,而这些问题则是需要政府与房地产经营着解决的。所谓的解决,并不是指让政府与房地产经营者哄抬房价,造成人民恐慌,而是要政府用科学的指导思想与经营者的经商理念结合到一起,积极的调整和改善房地产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使房地产经济能够健康蓬勃的发展。

2、 房价日趋稳定。近年来,房价的涨幅虽然很大,不仅仅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还影响到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但是尽管如此,中国的房地产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逐步的改善。近几个月来,房价已经较之前数年稳定许多,这不仅仅要归功于政府稳定的操控和科学的理念,更要归功于日渐平稳的社会经济。只要社会经济平稳下来,就可以保证与之息息相关的房地产经济日趋平稳,再加上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房价稳定已经不是空想与妄想,而是在当代政府和社会的影响下的大势所趋。

3、 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事实上,在社会与城市的建设中,所出力气最多的并不是有钱有权的人,而是低收入的劳动力群体。他们由于所得工资较低,无法支付得起城市中的房价,无法保证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质量。而政府近年来也慢慢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政府投资建设了众多楼房,虽然简单但并不简陋的地方,这样既能够使低收入人群得到生活质量的保证。并且我国的房地产事业也将会一直关注着并逐渐完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在给低收入群体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是给人民、给政府一个放心满意的未来的建设道路,和一个更加用心完善的未来的居住环境。并且就像鄂尔多斯市一样,要注意交通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4、 国家政策积极调控。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的好,发展的对,就要与政府相结合,接受来自政府的、科学的、实际的理论指导的指挥。如果想要房地产经济发展得既快又好,国家就必须要出台关于房地产经济的政策。要加大对恶意炒房,制造恐慌的行为的管理力度,加大对房地产方面税务的管理。针对市场需求调整建设方向,积极适应人民的需求,对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以合理的解决与利用。使企业与政府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政府为企业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政策。只要遵守国家的政策,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一定不可限量。

总而言之,房地产经济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关乎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国家要适当的对其进行调控,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既要注重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又要关注民生的问题,不能一边倒,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社会问题。就像鄂尔多斯市一样,在建设楼盘是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交通和商业发展。只有加大对房地产经纪的管理力度,才能使房地产经济顺着正确的道路发展,适时地解决一些存在于房地产经济中的问题,才能使房地产经济健康的发展。使房地产经纪的未来更加光明美好。

参考文献

[1]戴胜兰 我国房地产经济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A] 产业经济

篇8

河南省投资规模、结构以及效益的现状和特点

纵向分析考量,成绩斐然。首先,投资增长保持强劲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强劲、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先后跨过千亿元台阶,2012年达到21761.54亿元,增速快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投资增长的自主性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明显增强。近年来,河南省投资增长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占比逐年下降,民间投资比重逐年上升,港澳台及外商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据资料显示,到2011年,在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达到79.6%,民间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例达到四分之三强,这也说明近年来全省投资增长的自主性有了明显增强。最后,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随着投资总量规模不断增长,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能源、水利、交通等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积累了坚实的基础。资料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68.3%逐年上升,到2011年达到82.0%。

横向对比研究,问题仍然很多。首先,人均投资规模与河南省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截至2012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居全国第3位,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经济总量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总量的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国第3位,占全国总量的6.0%,从总量规模上看,河南省投资规模与其人口总量、经济总量等指标基本相当。但是,从人均水平上看,2011年,河南省人均投资额为14816元,比全国平均投资额18004元少318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3%。以上数字表明,从人均投资规模角度来衡量,河南不但与部分东部沿海省份有相当的差距,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其他省份亦有不小的距离。其次,投资效益整体不高。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轻效益重投入现象的存在,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致使河南投资效益整体水平受到严重影响。投资效益可用投资弹性系数来进行衡量,投资弹性系数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投资需求增长速度之比,河南投资弹性系数从2005年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上呈下滑趋势。最后,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从产业结构来看,近年来,伴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河南省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但是,从不同产业投资的比重来看,2011年河南第一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仅为5.0%,比例明显偏低。而自2005年以来,河南第二产业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45.0%提高到2011年的49.7%,但是,第二产业投资快速扩张主要还是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加工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

河南省投资适度规模的判定和测算

河南投资增长的适度投资优先率判断。根据投资优先原则,投资增长必须优先于经济增长才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河南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最高点出现在2007年,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21.0个百分点,最低点出现在2010年,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8.5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十一五”时期,全国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年均为15.1百分点,河南较之高2.6个百分点。考虑到2007年河南人均GDP突破2500美元,河南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居民消费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投资的需求仍然较强,因此,未来几年河南投资增长领先经济增长以13~20个百分点左右为宜,即这一阶段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大约在22%~29%的区间运行较为合理。

河南投资增长的适度投资率判断。根据投资适度性原则:投资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河南在消费、投资、净出口上均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增长并不均衡,整体上看,近年来河南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投资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就投资增长来看,近年来河南投资率的变化与全国大体一致,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006年河南投资率为48.5%,以后逐年提高,2011年河南投资率达到68.0%。投资率的上升反映了河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投资的巨大需求,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结合当前河南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河南的投资率在近几年不断上升,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运行,考虑到河南消费率有整体下降的趋势,并且在短时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动,借鉴国内外经济体发展经验,基本上确定未来几年河南的投资率保持在50%~60%左右比较符合河南实际。

河南省投资效益的测算和评价

投资率、投资贡献率的比较和评价。近年来全国平均投资率缓慢上升,而同期河南投资率则出现“快速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09年~2011年,河南投资率出现快速攀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高。偏高的投资率或许下一步会对河南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伴随着河南投资率的快速攀升,近年来,河南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2005年,河南投资贡献率为68.3%,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39.0%,2009年达到90.6%,2010年则回落到80.4%。剔除2009年的异常值,近年来,河南投资贡献率均位于80.0%之上,与此同时,全国投资增长贡献率在2008年之前,均位于50.0%之内。综合比较河南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率与投资贡献率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目前河南经济发展仍然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快速的经济增长仍依靠的是大量的资本投入;第二,从动态上看,河南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已经出现苗头。

不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的比较与评析。分三次产业来看各个产业的投资效果,可以明显看出:第一产业投资运行效益最好,“十一五”期间河南第一产业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52.0%,均高于其他产业。但是,深入分析河南第一产业平均投资效果系数的变动趋势,可以发现作为政策重点保护的弱势产业,其变动受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第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据资料显示,河南第二产业的投资效果系数由2005年的67.6%下降至2011年的26.9%。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整体上波动不大,在10%~20%之间浮动,变化相对较为平稳。但是与各产业对比,河南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相对偏低,2011年河南第三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5.3%,但是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只有12.1%,这说明河南大规模的第三产业投资产出效果并不是很高。

保持河南省投资适度、合理、均衡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切实加强项目储备,依靠科学管理,保持投资的稳步持续增长。未来一个时期,在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联动机制,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走向,确定一批关乎河南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储备。深入研究目前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的形势,利用我国启动内需的机遇,立足于为全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提供重要的投资支撑点,做好产业转移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规范项目审批程序,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接续机制。

保持适度投资率,注重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为保持河南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增长,应注意保持河南投资增长的适度投资率和增长率。目前河南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进入投资率越高越好的误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注重保持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更注重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避免因为投资率过高而引起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篇9

临清地处冀鲁豫交界地区,西依晋冀能源基地,是西部煤碳外运的交通要道;东靠沿海开放之滨,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地带;北连京津都市圈,是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南望中原腹地,是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以400公里为半径划圆,可涵盖京津、石家庄、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及2.6亿人口,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京九铁路、六条省级干线公路将临清与周边大中城市紧密连接起来,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济聊馆高速公路毗邻临清,即将建设的德商高速公路和已经开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均从临清通过,交通十分便利,2小时可到济南,4小时可达天津、青岛港口。

作为山东的西大门,近年来,临清市始终把城市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振兴临清经济、重塑临清形象的突破口,按照“运河名城、加工基地、商贸中心”的城市定位,“绿脉、秀水、古城、商埠”的城市风貌和“古城、老城、新城”的城市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打造“运河名城”品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复,旧城改造和综合开发稳步推进,御临苑、颐消园、阳光丽景等一批设施完备、品位较高的商住小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城建设和开发区建设同步实施,“九纵九横”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新建成的运河文化广场、临清剧院相继投入使用,为城市增添了靓点。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2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34%。目前,临清正在向省级园林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的目标迈进。

临清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地下储藏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已列入国家后备资源区,具有良好的开采价值。淡水资源丰富,总量达到1.3亿立方米,可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求。临清还是“地热之乡”,全市地热资源分布面积广,含热储层达20多层以上,水温达70度以上,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临清农副产品种类繁多,是国家优质棉、出口棉和商品粮基地,也是山东省主要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建立起了东部蔬菜、中西林果的产业格局,形成了以棉花、蔬菜、林果、畜牧、良种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建成了一批大型蔬菜瓜果基地。

临清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历史上曾是著名的手工业城市。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现已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工业体系,形成了造纸及纸制品、电铜、棉纺织、机械、轴承、农机件六大产业集群,拥有一批名牌和拳头产品。奥博特有限公司的“奥牌”铜管被命名为“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了建国以来临清“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2家,以银河纸业、彩虹热电、三和纺织、迅力机械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迅速膨胀,发挥着重要的龙头带动作用。以轴承、农机件、棉纺织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轴承加工业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工业)产业集群”,临清市被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授予“中国轴承之乡”荣誉称号。2005年,全市市属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7亿元、利税19亿元、利润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44%和51%。

临清经商传统悠久,商业氛围浓厚。近年来,通过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兴办专业批发市场,大力招商引资,临清已经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全市现有各类市场72处,其中轴承、小商品、蔬菜、汽车农机配件、建材、废旧钢铁、车辆交易、木材、纺织品等专业批发市场17处,年成交额在3亿元以上的专业批发市场3处,其中烟店轴承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轴承专业批发市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现有经销业户12000余家。2005年底实现交易额32亿元,税收6207j元,同比增长40%。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16%。

篇10

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之一马歇尔认为:“在所有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人的投资,能够提高生产力的部分。他指出,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形式。人力资本投资既是发达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更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和经济发展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在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云南省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省份之一,故研究云南省的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整体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一、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从1997年到2007年全国及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有了显著的提高,全国GDP从1997年的78060.8亿元到2007年的251483.2亿元,增长了2.22倍。其中云南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GDP从1997年的1676.17亿元到2007年的4721.77亿元,增长了1.82倍。北京市发展较快,GDP从 2075.63亿元到2007年的9006.23亿元,增长了3.34倍。具体GDP的变化情况如图1和图2。

我们看到,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很快,尽管云南省经过多年的建设,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GDP有显著的增长,但相对全国增长是缓慢的,增长速度在中国属于落后的。对比北京市,发现云南的经济发展缓慢,云南GDP总是低于北京GDP,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计算出云南省的GDP占全国GDP的比例,见图3。从图3可以看到云南GDP占全国GDP的比例从1997年的2.15%,1998年略有提高,然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为1.88%,说明尽管云南的经济是在发展的,但在全国经济比重中呈下降趋势,也说明在中国相对其他大部分地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属于发展落后地区。

从衡量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人均GDP来看(见图4),全国人均GDP逐年增加,其中北京市人均GDP增长最快,从1997年16609元到2007年56044元,发展迅速,远远领先于全国,而云南的人均GDP也在逐年增加,从1997年4121元到2007年10496元,但一直远远落后于北京市,并且低于全国水平。2007年云南省人均GDP不足北京的1/5,约为全国的55%。

10年前云南和中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是很大,但这十年来一些地区发展迅速,例如北京、广东等地区,而云南的经济也在发展,但发展缓慢,故云南和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云南省在中国不仅经济落后,而且发展落后。

二、云南省教育投入状况分析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息息相关,为了促进云南经济长远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省区的差距。我们来分析近年来云南省教育投入的状况,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衡量教育投入的指标。

按照全国各地区2000年到2005年的GDP,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计算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各地区GDP百分比,利用统计计算软件SPSS13.0分别对全国31个地区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类平均法,聚类距离用平方欧式距离),分成三类,结果如下。

按2000年到2005年的GDP聚类(结果见表1),其中广东自成一类,六年来GDP最高,远远高出其他地区,平均约是北京是的3倍、云南的6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类由江苏、浙江、山东组成,GDP在全国属于高水平,是经济发达地区;第三类以北京为代表的11个地区,GDP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第四类以云南省为代表的16个地区,属于经济落后地区。

按2000年到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聚类(结果见表2),可以看到分类结果和GDP分类结果差别不大,说明教育投入与GDP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中广东的GDP最高,教育投入也最高;第二类的除了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外,其他三个地区都是GDP高的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相对也高。而北京、上海是我国直辖市,理应加大教育投入。第三类除了云南外,都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在全国也属于中上水平。第四类属于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投入也相对落后。我们看到云南经济落后,但教育投入并不落后。

按2000年到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聚类(结果见表3)。可以看到,最高的是,其次是北京,最后就是云南、贵州等经济落后地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贫困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比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高一些,政府对西部落后地区在教育投入上是倾斜的。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选择对比了几个特殊地区2000年到2005年间的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的变化(见表4)。

其中广东省由于GDP最高,教育投入比例低于全国水平,而、云南等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投入比例高于国家水平。

三、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回归分析

1、全国教育投入与GDP增长的回归模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教育投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来分析教育投入Y与GDPX1、GDP增长X2、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之间的关系,以2000 年到2005年,全国31个地区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作二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得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

2005年:Y=-14070 + 501X1-1728.642X2+89158.672X3

其中样本相关系数r=0.999, F检验(伴随概率接近于0),并通过T检验,说明X1,X2,X3对Y 影响显著,均被引入模型,并且模型拟和效果较好。

2004年:Y=-385824 + 496.708X1-1449.872X2 + 138864.4X3

2003年:Y =-464441 + 396.438X1-990.407X2 + 148232.1X3

2002年:Y =-724091 + 290.57X1 + 211876.5X3

2001年:Y =-675402 + 278.987X1 + 222127.6X3

以上回归方程都通过检验,回归关系极显著,模型拟和效果好。

2000―2005年的回归模型有共同点,教育投入Y与GDPX1,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正相关,说明教育投入是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也随着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2003年到2005年的模型显示,教育投入与GDP增长X2负相关, 教育投入随着GDP的增加量X2的增大而减小,也就是说明经济增长快的地区教育投入量反而降低。这是因为我们分析的是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各地区的情况,一个国家是一个整体,经济发达地区要对贫困地区作出贡献,政府对于像云南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在教育投入上是倾斜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更能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协调发展。

2002年和2001年的回归模型显示,教育投入Y只与GDPX1,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有关,正相关;而GDP增长X2没被引入回归模型,说明2001年和2002年GDP增长X2对教育投入Y影响不大。

2、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回归模型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的考核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由国家的能力及考虑对教育支出的优先程度来决定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这个比例目标定为4%,16年来一直未能达到。纵观全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与经济落后省区有很大关系,为此我们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为寻找促进云南教育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奠定基础。

根据2000年到2005年云南省GDP、云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计算出2001 年到2005年的增长数据。以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长作预报量Y,以云南省GDP增长作预报因子X,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作线性回归分析,得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

Y=61579.854+274.578X

其中复相关系数r=0.75, F检验的伴随概率等于0.144,经检验模型拟和效果不好。

根据散点图看到,云南省的教育投入增长与GDP增长成曲线回归关系,分别利用Spss13.0提供的10种曲线模型(二次模型、复合模型、生长曲线模型、对数曲线模型、S曲线模型、三次曲线模型、指数曲线模型、逆曲线模型、幂指曲线模型、逻辑曲线模型)进行曲线拟合,比较结果,其中二次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

二次曲线回归方程为:Y=242477.3-1132.376X+2.153X2

其中r=0.969, F检验的伴随概率等于0.061,拟和效果较好。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近年来整个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教育投入在增加。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在全国属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并且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全国的教育投入与GDP、GDP增长、上年教育投入GDP百分比的多元回归方程,以及云南省的教育投入增长和GDP增长的二次回归方程,为进一步研究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在分析过程中我们看到云南省在教育投入占GDP百分比上是超过发达省区的,政府对云南省加大了教育投入,但云南省的经济状况近5年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然偏低。增大教育经费投入没有达到相称的经济增长效果。这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教育投入的收益是个长久而持续的过程,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也不是短期内能看到的,我们要坚信教育一定是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其次,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和提升的基本物质保证,作为贫困地区也要优先发展经济,为教育促进发展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经济教育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篇11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12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0

耕地资源是维持生命-生态系统的载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地关系紧张,中国政府一直重视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制定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仍然呈现出不断流失的趋势。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建设占用耕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1]。近年来,我国耕地的减少可归因于四个方面:建设占用、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1999-2006年,生态退耕成为我国耕地流失的首要因素,但从长期来看,我国耕地的流向主要还是建设用地[2]。从世界发展的经验看,耕地的占用过程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其耕地占用量较强的阶段多集中在城市化最快的时期[3]。 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近6.66亿,城镇化率49.68%,人口城镇化率正处于加速中期阶段,而且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4],快速城镇化必然对我国耕地具有较强的占用需求,而且,经济水平的发展与膳食结构的改善也加剧了耕地的压力。在不能依靠国际市场的前提下,一定面积的耕地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以往,对耕地资源的研究多集中在耕地质与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上[5-7],近年来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过程的耦合作用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8-9],但研究多以时间发展过程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难以对我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2]。本文以官方发表的权威数据为基础,以山东省为例,借助脱耦理论定量分析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合理配置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的方法,以期为政府有效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参考。

1 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1.1 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脱耦的理论基础

1.1.1 脱耦概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与重点,20世纪70年代初期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说”[10],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会导致污染产生,环境质量下降;而近年来,“倒U型曲线”理论得到了发展,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将会出现拐点,由负面影响转向正面影响,环境质量由下降转而上升[11]。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了脱耦(decoupling)理论,意指打断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下降之间的链接关系[12-14]。用通俗的话讲,在经济发展初期,技术落后,发展多为资源或环境依靠性,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可以采取发展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形式,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同时换取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个转变过程称为脱耦,目前,日本等国已经完成了脱耦过程。引申到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领域,脱耦即为打断经济发展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的链接关系。具体而言,脱耦可分为绝对脱耦和相对脱耦[15],就耕地而言,相对脱耦是指经济向前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速率处于低水平上的稳定状态,绝对脱耦是指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速率增长相对以前出现降低的现象。

1.1.2 脱耦指数

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脱耦程度可以利用脱耦指标来衡量,计算公式如下[2,16]:

Di=LpEd

式中:Di 为脱耦指标,Lp为建设占用耕地压力指标(取建设占用耕地数量来表示),Ed为经济增长动力因子指标,此处取区域第二三产业GDP的增量。

评价某项驱动因素实施前后或其他过程中,经济发展对建设占用耕地影响程度的变化,可以应用脱耦指标的变化率表示:

Dc=DiendDistar

式中:Dc为脱耦指标的变化率, Diend为i期末脱耦指标,Distart为i期初脱耦指标。如果Dc>1,表明经济的发展依然需要占用耕地,反之,如果Dc

ID=I-Dc

篇12

近年来,作为资源型经济县区的泽州县立足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新兴产业“三业”经济,狠抓“八三一”年度重点工程的实施,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县经济实现了“一个突破,两个增长”。

“一个突破”就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建设取得了突破。近年来,全县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调产项目48项,其中16个列入了山西省“1311”产业规划,全县重点工程固定资产投入达50亿元。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全省最大的单井单面地方矿井王坡煤业建成投产;福盛轧钢厂竣工达效,对当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起到了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县优质生铁产量达到了150万吨,中高档球墨铸造生产线达到了100多条;煤―铁―钢―材、煤―铁―电―建材(化工)、煤―铁―铸―加等多条产业链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使县域经济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以思科高岭土、强华铝硅钛、坤达四氧化三锰、太昌铣床、天九制药、晋大奶业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项目也在泽州大地展放异彩。一个节约资源、规模发展、良性互动、充满活力的新型县域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两个增长”是县级财政和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在财政收入方面,全县财政收入2003年突破3亿元,2004年突破5亿元, 2005年底已接近7亿元,三年翻了一番半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实现了三年净增1000元。此外,2005年底,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3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创建县以来最高;粮食总产达到2.4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2.2亿元,同比增长达56.4%。全县呈现出粮食丰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超收;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排名全省第二,2004年跻身全国中部地区百强县行列,2005年又跨入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县行列。

科学发展谱新篇

全面发展。泽州县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针对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矛盾,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发展方面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三年全县共投资4.3亿元,新建、改建县、乡、村三级公路168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加大科教兴县力度,近年来投入农村教育经费3亿多元,改造中小学危房8.3万平方米,新改扩建校舍12万平方米,兴办寄宿制小学86所。加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筹资6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投资额相当于建国以来全县专项投资总额的7倍多。还在山西省率先制定了县级《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验收中,泽州县名列全国第一。

均衡发展。实施了向困难山区倾斜;向基础设施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的“三倾斜政策”,加大投入给予贫困乡村开辟致富门路、促进农民增收、转移富裕劳动力等。大打饮水解困攻坚战,近年来县乡村三级先后筹集资金3733万元,新建起176处饮水工程,稳定解决了376个自然村、12万多人口的饮水问题。投资上亿元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改造,使全县577个行政村用上了放心电和明白电。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已占到全县农业人口的83%。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山西省第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现代新农村建设,已建成国家级小城镇试点镇2个,省级小城镇试点镇3个,全县五年内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超过10亿元。

协调发展。近年来,全县先后开展了“生态环境年”、“文化体育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年”、“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起步年”等活动,一年一个目标,一年一个台阶,步步推进,形成了“精神与物质同富,经济与文化共荣,小康与健康并举”的和谐发展格局。以典型引路,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涌现出了东四义、刘轩窑、东常村等一大批文明创建先进典型。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狠抓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配套建设,加快依法治县步伐,努力构建“安康泽州”,促进了全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篇13

中国对GMS四国直接投资的阶段划分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不仅具有地缘上的优势,而且由于具有亚洲文化的渊源,在政治、历史、民族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使得这些国家在吸引中国资本输出时占有很大的优势。以文章研究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中的四国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为例,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地区的投资由2003年的9281万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45695万美元,短短的6年间增长了将近4倍,成为区域内活跃的投资者。由于中国对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四国的直接投资从2003年才开始系统的统计,本文的阶段分析从2003年开始,虽然总体上看,中国对四国的投资是在增加的,但是在这期间,却呈现出了明显的波动和趋势。

(一)投资低迷期(2003-2005年)

从2003年开始,中国对GMS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快速递减,从2003年的9281万美元下降到2005年的5127万美元,具体到四个国家来说,泰国吸收中国投资的波动比较大,起伏不定,从2003年开始,中国对泰国的投资在四国中比例一直在降低,这和泰国2004年底发生的波及南部六省的海啸灾难、禽流感疫情的再度爆发、南部三省局势的持续暴乱、2005年初发生的干旱问题,持续居高的世界油价以及2005年泰国政府基本奉行货币紧缩政策等有关。在这期间,中国对柬埔寨投资的波动较大,投资流量在2003-2005年都是比较低的,其中在2005年达到最低为515万美元。2003-2005年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投资流量达到了6年间的最低值,这不仅与本国的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有关,还和当时世界经济运行情况有关,2005年,世界油价持续高涨,给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但是对越南和老挝的投资不管是在总量上,还是在比例上都是增加的。进入21世纪后,越南的经济已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居民收入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国内消费需求随之不断扩大,国内市场潜能已经逐步得到了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已经看到了越南能够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并很快能够发挥其劳动成本低、劳动力充裕等潜在经济优势的前景,从而促进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2003-2005年,由于中国与老挝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中国对老挝的投资流量都是快速增长的,从80万美元到2058万美元。

在这一阶段上,四国对中国的投资吸引力总体上不高,中国对四国的投资行业基本都集中在制造业、采矿业等,涉及高科技行业的很少。

(二)恢复与稳定增长期(2006-2008年)

总体来说,中国在这一阶段的区域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6年是投资的拐点,在2006年之前,中国对四国投资的总和一直是递减的,从2006年开始,投资急速上升。虽然投资在整体上是快速增加的,但具体到GMS四国,却又有很大的不同。对老挝的投资流量在不断增加,但在2008年后却在急剧减少,在这期间,老挝国内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该国的投资吸引力下降。而在这三年,中国对越南的投资流量一直是比较稳定的,从2006年的4352万美元一直上升到2008年的11984万美元。即使是2008年初越南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恶性通货膨胀加剧,中国对该国的投资依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对泰国的投资与第一阶段相比,虽然流量有所增加,但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所占比例还是比较低的。2008年,泰国的“人民民主联盟”组织支持者不断的围攻政府办公室、举行大规模游行,严重的扰乱了社会治安,这不仅对泰国的经济发展不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但是在这一阶段,中国对柬埔寨的投资不管是流量还是在四国中所占的比例都是在稳步增长的,这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对柬埔寨市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也主要得益于该国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吸引力越来越大。

在这一阶段,中国对四国的直接投资依然是集中在制造业、建筑、采矿等行业,但是开始涉及高科技领域,以老挝为例,由于该国的电话普及率不高,而互联网发展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投资于这一领域的市场潜力很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老挝建设经营当地有线电视网络,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

中国对GMS四国直接投资特征分析

一是中国对GMS四国投资的流量波动较大,近年来虽然增加迅速,但投资总体规模较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GMS四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对GMS四国投资流量的绝对数是迅速增加的,但是其占对东盟的投资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GMS四国的投资在对东盟投资中所占的比例除了在2003年是0.78%外,其余年份均在0.4%左右,在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跌至0.18%。

二是从地区结构看,如表2所示2003-2008年的前期中国对泰国和越南直接投资的存量是最大的,但后期把投资的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发展程度比较低的老挝、柬埔寨,使得中国对四国的投资存量趋于平衡。

之所以会呈现出这种趋势,主要是因为,在GMS四国中,泰国是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其次是越南。泰国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东南亚地理中心,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政策的透明度和贸易自由化程度都比较高,是GMS四国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但是该国的投资成本比较高。再加上近几年来泰国政局动荡不安,增大了投资者对泰国投资的风险,严重打击了他们的投资信心。统计显示,这几年中国对该国直接投资流量的比例与另外三个国家相比,一直都比较低。 泰国虽然经济发展程度比越南稍高,但是综合分析,投资吸引力不如越南。从投资环境上看,越南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政策的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在不断的提高,地理位置优越,可以辐射整个东盟地区,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水电费等比较低,投资成本低,有更大的盈利空间,并且越南是东盟国家中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劳动力的素质比较高。所以,泰国的投资吸引力不如越南。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对越南的投资存量是四国中最高的。

老挝和柬埔寨作为世界银行认定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两个国家,尤其是柬埔寨,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人才资金匮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产业甚至是空白,投资吸引力比较弱。在2003年无论是流量还是存量上都不是很高,但是在随后的5年间,中国对这四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构成有很大的变化,中国对老挝的投资流量在2007年达到最大,对柬埔寨的投资流量在2008年达到最大。这主要得益于这两个国家近年来自身经济的发展,老挝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多未开发,农业资源条件较好,老挝还是东南亚地区水能蕴藏量最丰富国家之一,并且近年来,老挝政府一直在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从2004年开始,柬埔寨的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政策,经济活动高度自由化。这使得柬埔寨的投资吸引力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对其的投资大幅度增加。

三是在对外投资中,中央企业的投资很少,大部分都是地方省区,其中东部沿海省份对GMS地区的投资很活跃,占有很大的比重,中西部省份比较少,地区分布不平衡。中国对这四国进行投资的省份主要是上海、江苏、山东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商品服务贸易和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人均GDP已经突破2000美元,尤其是沿海省份的发展更是不可小视,中国2008年人均GDP排名在前七名的省份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这些省份的人均GDP均在4000美元以上,东部沿海和北京上海等省区由于经济发达,不但有雄厚的财力来发展经济,还有充足资金走出本省甚至是国门投资,优化产业结构。而部分中西部地区到现在为止,依然是国家财政的重点支持对象,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尚且需要资金,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是有限公司是投资的主体,集团公司和国有企业涉及很少,投资主体结构单一。中国整个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集团公司和国有企业由于其垄断优势和所有权优势,一直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2004年开始,中国对外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集团公司和国有企业虽然比重在下降但仍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这期间,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商务部统计,2008年,有限责任公司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首位,国有企业的比重下降了3.6%,居第二位,民营企业达到9.4%。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对四国的投资企业类型中,国有企业和集团企业非常少,有限公司和民营企业投资占绝大部分,这种单一的投资主体结构和GMS四国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容量有一定的关系。

五是中国对GMS四国投资的重点行业是制造业,涉及的高尖端行业较少,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国家当前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具体到中国,就目前中国经济与技术发展的程度来说,在制造业上中国具有更大的优势,拥有更为成熟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随着中国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增强,虽然中国在高精端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在高端技术方面依旧处于劣势地位,选择自己有优势的行业进行投资是盈利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要想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并在国际竞争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仅仅依靠制造业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对于GMS四国来说,他们在高端技术方面比较薄弱,也需要母国技术扩散和知识传播来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不少中国企业看到了GMS国家高新技术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和无限的商机。在中国的后续投资中,中国要注重对GMS四国在科学研究、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并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杜群阳,宋玉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FDI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04(3)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