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困惑

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教学的困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教学的困惑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41-02

语文教学要加强基础知识、语法的训练和语言的解读力,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

一、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刮起,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政治、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欣赏音乐,创作美术作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20世纪80年代,张孝纯等名师以“大语文”主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种语文学习,但是反过来做就完全错误了。语文学习从语言学习内容上来说从来就是综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语言内容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语文课的选文自然也不例外,在教材中,除了纯文学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外,还收录了《国宝——大熊猫》、《神通广大基因》、《巨伞下的城市》等文章。

有些时候,我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学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费笔墨最多的,多次使用了“积极提倡”、“提倡”、“注意”等字眼。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的“新”;于是才有了将年糕、春联、糖葫芦搬上课堂而大获好评的“活动汇报课”;于是才有了要求学生规划一座大城市、画出一套熊猫邮票的试题;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缭乱的走马观花的“热闹”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不管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品味咀嚼,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东施效颦令人生厌,邯郸学步结果将是爬回去。

二、不学语法知识行不行

一部新教材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产生的。放眼望去各种新课标培训班、各种新课程研究论文在肯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传统几乎全盘否定。那么传统的教学观念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逻修文”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现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抛开理念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那么现在“新课标”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汉语语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而不能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这种现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目前由于中考不考因而教师也不教语法,学生便无从知道“短句”、“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复句类型”,这不但不能以语法思维习惯来感受母语,而且使英语语法教学也无法顺利地贯通下去。其实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仅仅靠品味、整体感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对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语感是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从形式人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此外,系统的语法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不仅做到词能达意,还能做到词能传神。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不能忽视教师的“桥梁”作用

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教师被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为“那是作者喝醉了酒写的”。面对这样的“独特感悟”,乐耶?忧耶?怕只能无言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的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教师莫属。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31-01

边远民族地区的文化相对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们的语言交流都主要为地方方言,所以,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现状

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城镇地区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民族语言的影响,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作为教育部门也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方面的区别,要慢慢地提高这个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笔者是长期在民族边远地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有很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很多的儿童进入学校之前都没有上过学前教育,基本上听不懂普通话,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很多教师也都是少数民族教师,大多应用双语进行教学,慢慢地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识字能力。边远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语言条件的限制,语文水平比其他地区相对次后,成绩也相对较差。例如,新疆等地民族地区的学生,很多到中学还不会说普通话,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教育教学机构和领导部门,在以《教学大纲》为准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上有所自主创新,研究出一套适应本地区民族的教育教学方法,为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服务。

二、要重视新课程教学改革,因地制宜

在全国上下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大张旗鼓的进行着,而实际的成效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在应用上不能走形式主义,要讲求“道法自然”,所谓的“教无定法”就是讲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讲灵活性,随机应变,不能生拉硬扯。要从学生的识字、阅读、作文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教学硬件设施较差,比如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科技教学设施还基本没有完全落实,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教学实际情况,自制一些教学挂图、直观教具等,在教学中起到直观、加强记忆力的作用。而很多地区的课程改革情况是,传统的教法还未退场,素质教育只是表面的提倡,喊了几年的口号就好像又消声匿迹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也不大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放纵自由的心态。所以,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站在时展的高度,立意高远,在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提高汉语言文字水平。

三、语文教学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缺乏发展活力

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至今还处于一种发展的盲区,缺乏生活动力,这主要是我们还未正确认识其重要性的原因。其实,这些地区的学校要加强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例如,学校经常组织开展一些朗诵诗文竞赛活动、猜字谜、作文竞赛和创建校报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兴趣,教师也在教学当中缺乏动力,这就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现象,使语文课教学显得苍白无力,这也是民族边远地区语文教学现状之一,所以,我们在抓好其他科目的同时,也要重视这门工具学科的教学。

四、不能为教学而教学,走形式的教学应该改变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一直走在一种形式主义之中,教师在教学当中走形式,学生在在学习当中也走形式,领导在指导上也走形式,所以,形成了极端不负责的现状。语文教学可称之为“国学”,是更应该使我们引以为荣地去教与学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都在应用这门学科的知识,作为教育者,应该寻找一条新的教学之路,不断提高边远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五、识字、作文教学的困惑

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在识字上,由于学生受民族语言的影响,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而这些地区的学生作文水平都比较落后,也是由于语言差异引起的,往往把少数民族或地方方言作为作文的造句,在语法上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篇3

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转型期,一方面应试教育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学,另一方面素质教育逐步深入人心。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少一些对立多一些统一。而真正想做好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目前农村高中的语文教学,真可谓难上加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底子薄,基础差

当今的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对语文不够重视,对老师要求的作业不能认真去做,甚至连一些基本字词都不能掌握。或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不知道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懂得弥补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并且,阅读面窄,阅读量小,不能达到新课标对中小学生的要求。这些都大大影响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样,语文的学习就缺少基本的积累,更谈不上深厚的积淀。

二、学习方法不当,习惯不好

在语文课堂上,我向来采用启发式教学,但结果是启而不发,劳而无功。原因是,他们不爱思考,只习惯于记现成的答案。比如,上古文课,他们不愿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不关心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总是要求老师把文章翻译抄给他们。如果抄过以后,能够认真揣摩、领悟倒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关键是抄完后就扔之脑后,从此不闻不问。像这样的学习习惯,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怎么可能提高成绩?

三、面广点多,见效慢

语文科目的考试非同一般,它具有面广点多的特点。就考点方面来说,就有字音、成语、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得体连贯、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小说阅读、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作文等等。单看字音方面就够麻烦的,虽说考的是常见常用的字词,但数量之多、易错易混之复杂、再加上受到方言土语影响的习惯性错误,想把它掌握得非常熟练又谈何容易?因此,短期的学习未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恰恰会给学生造成学也没用的错觉,最终采取放弃的态度。

四、初高中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初中阶段重视知识的学习,中考涉及课内知识多,因而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方式;而高中阶段重视能力的培养,高考涉及课内知识少,检测能力题居多,死记硬背已经难以奏效。所以,高中的教学与初中的教学因目标不同而存在着差别。很显然,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不过,这不是大问题,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指导与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改变过来。最为麻烦的是初中语文早已淡化语法,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少提及语法。那么,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就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而高中语文的语法知识则麻烦得很,教师课堂教学,语法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几乎所有的考点都跟语法有关。比如说语言表达题:要求以“罪恶历史”为主语,重组一个句子。学生如果不懂什么是主语,做这个题目就无法下手。再比如病句题,任何一种病句类型都跟语法密切相关,如:现在,他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此句中动词“看到”与宾语“乡音”不能搭配,而学生根本就不懂动宾搭配的概念。最麻烦的应该是文言文教学,讲解倒装句不仅费劲而且效果差。什么定语后置,什么状语后置,什么宾语前置,什么主谓倒装,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

篇4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上每一节语文课,没有准备不行,不进行预设不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校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有明确界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是听课的老师。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任务,不能把听课老师放在重要位置。

一、语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混淆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于怕听课老师批评这批评那,这也是要改的那也是要改的,忘了自己的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致表演课盛行。此外,我们还发现另一种现象,老师只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写一写,似乎这也是一种创新性的现代化教学,殊不知,此种教育又给学生带来了困惑与不解,学生们在课堂上到底学了些什么?这些语文知识对他们的竞争精神、独立思考有帮助吗?我们教师还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自由权,但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角色,让学生自己趟水摸石过河,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却往往因缺乏教师的点拨与指导而陷入困惑、难以自救,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为此,我认为:教师应正确把握教学双方角色,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主线,师生互动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依据学习目标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地有机融为一体。还学生应有的学习空间和权利,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学习的环境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教师越俎代庖,过多的精讲细读,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仅是墨守陈规的平庸之辈;教师一味地退后作观众,学生得到的仅是知识的皮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世界观更是无从谈起。

2.教学模式固定化,机械式的按部就班。对于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学生水平、可能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法等等都要进行预设,打有准备之仗,才有可能取胜,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即使这样,由于语文课的特殊特点,突发事件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丰富的教学智慧,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此,笔者认为: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与教学步骤不能仅仅拘泥于备课笔记,而应依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作适当的调整。课前不仅仅是备教材文本,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多花工夫在教前的准备活动中,搜集资料,破解难点,围绕教学的目标与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授课,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有机链接。

二、有的放矢,采取应对策略

1.角色朗读引趣法。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骆驼寻宝记》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老虎、狮子、骆驼等动物的口气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转贴于

2.直观教具引趣法。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我在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三峡》等课文时,利用教学挂图,再结合挂图讲课文。有时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搞一些小制作,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制作中领会课文内容。

3.激情法。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你在哪里》、《最后一次演讲》、《背影》、《乡愁》等课文时,我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了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讲这些课文时,学生都流下了不同感情的泪水,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篇5

教学对象的变性决定教师用弹性的教法来应对。面对野气十足的孩子,比雷打不动、死气沉沉的孩子要有转变的优势,因为他们好动。一方面看生气勃勃,一方面看语文素养不够。因此,只有迎“野”而上,把好动的一面转化成朝气,使之蜕化。在每节、每天的语文教训过程里一丝一毫的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平时加强环境熏陶,阅读辅导,以读带思,以思带写,增强语感。信息时代应有尽有的标准答案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捷径,但也简化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把学生自身生活与乡土文化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合理的渗透在教学工作中,求得内心追求的成功。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实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进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当然矛盾和困惑也在所难免。带着这种实践和探索,我进行了调查和探究。现将我调查的情况作以整理,形诸文字,仅作教学反思和抛砖引玉。

一、调查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

二、调查范围

金洞初中语文教师和初中学生。

三、调查方法

走访、问卷调查、座谈、情况统计。

四、调查报告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才从小学脱离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的课文学习中去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一是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二是学习中探究的组织和实际效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际价值,达不到应有效果。

在与老师的交谈中,百分之三十的老师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且颇有心得,也有一定的收获;百分之三十的老师主张阅读教学以教师讲为主,这种传统的教法他们得心应手,而且学生也已经适应了;百分之四十的老师,介于二者之间,不讲,则探究式学习到底怎样组织,他们实在困惑。讲吧,又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叛逆,况且很难让学生满意。

在对学生的问卷中,一部分学生力主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开发智慧,发展个性,这当然是那些学习优秀的同学;一部分学生则留恋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方法,这主要是大部分女生和较差的男生;而大部分学生则无所谓,这一方面是懒惰,习惯于不劳而获,另一方面则是对自主探究没有把握。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要不要逐句翻译讲解?

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知识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基本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得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老师在这方面的观点,也是分庭抗礼,莫衷一是。主张讲的,自然是文言功底较好的老语文教师,主张不讲或少讲的,当然是比较年轻观念较新的语文教师。学生呢,也是各占半壁江山,不相上下。其实主张讲的居多。

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

现在的初中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的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业和作文来更是错别字满篇,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

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唱起流行歌曲则精曲联唱,乐此不疲,说起明星趣闻轶事,更是如数家珍;读起文章来往往语音不准,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节奏、音调、情感了,而说起电视剧和言情小说却是争先恐后,精彩纷呈;动起笔来简直是“别字大全”,鬼画桃符,所谓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凡此种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颇感棘手,又不知从何入手抓起。

困惑之四:教材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学的实际?

现行新课程教材新增了语文综合性活动,设计的语文活动虽然花样翻新,但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的确很难。专家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他们怎样去查资料,怎样去做调查,怎样去野地探险,怎样去胜地旅游?可是如果不做这些准备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此从现状看,对于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种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确是十分头痛的矛盾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这种活动只是说说而已,有的甚至跳过。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活动也是毫无兴趣,有与没有,上与不上,根本无所谓。在教学实践和调查中,我本着“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倒也颇有收获。到底怎样解决以上这些也许长时间困惑一线教师的问题,在调查中,通过商讨、辩论、论证、查询等方式初步研究出解决问题的一些主要措施。

其一,转变角色,服务主体。“教师永远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所谓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在阅读课中,教师就是要利用课文这个“例子”,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而自信的去听、去说、去读、去写。所以,我们应该多在如何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的恰当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

篇7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听、说 、读 、写的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现行社会的需要,而现行农村语文教学又面临诸多不利的因素,导致农村语文教学一直滞步不前,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村语文教学提出好的建议。

一、当前农村语文教学面临的困惑

1、新教改的理念和多年“应试教育”之间存在矛盾

虽然国家多年前就开始提出素质教育,但由于衡量素质教育的标准太抽象,所以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学生水平高低依旧保留。而应对考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题海战术。这么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在教室和学生的心中已根深蒂固,而农村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要想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更是难上加难。

2、课外学习资源匮乏

农村中学都不具备像样的图书馆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广播室、文学社、电视台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奢侈品”。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图书馆,要知道语文成绩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课外阅读量的多少,读得多了,知识面广了,语文思维自然也打开了。在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有读课外书的要求,但却没有这种条件。

3、农村教育对语文不够重视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来,但是在农村,还存在着思想比较守旧,对语文不够重视的现象。领导的重心是学校的外部设施,常常把教学资金过多地运用在学校的桌椅,装潢上等等。部分教师家长也认为孩子过多地接触课外书以及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要想让语文的新标准走进教学中,首要的是让它走人大家的心中。

二、构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农村语文教学体系

1、联系实际,张弛有度

语文教学中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往往是生活中一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或正在发生的产物。语文反映了现实中的生活,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反映出语文知识的根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合理拓展与延伸,甚至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合理迁移和渗透,以“举一反三”的方式消化所讲授的课文内容。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认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助学生形成 “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若兴趣有了,那自然就轻松了,学生一旦对语文这门学课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发他们不断向前。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根据农村学生的现状,老师应灵活多娈,创造适合自己班级学习的氛围,如用普通话与同学、老师交流,建立图书角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建学习兴趣小组投入到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去,只要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4、重人文精神的培育

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人性与理性。人性是指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存在及平等,主张幸福及尊严的追求。在我们的各种教材中,如何将课本知识与这些理念融合好是实现内容堵育的关键。不是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介绍并解释给学生去理解,而是教师在理解其内涵的前提,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潜移默化的启发。在语文课讲解当中,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人性的优劣、平等的重要性,并晓之以情,在不断的过程中逐步灌输基本的人性光辉。

5、优化课堂教学

要从优化教学设计和改进学习方法两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即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达到最优化,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优化,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课堂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达到最优化。主要要搞好以下四个设计: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二是问题设计;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四是板书设计。

篇8

第一点体会:语文是什么?

山西省教研室李老师在教材培训中这样谈道,对于“语文”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

我作为一位在初级中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十多年的教师,对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还真的没有认真想过,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感慨良多,教学之余,我又查阅了很多书籍文章,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多种多样,有的人指出:语文是语言文化,即“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文化”。还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

最近,研读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这样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这样表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通过了解学习,我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点体会: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当前,分数和升学率摆放在了第一位,语文教育的目的也被解读为学知识、考高分。但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知识,更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语文教育最重要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理解语言(阅读:听、读)的能力;二是运用语言(作文:说、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这几项基本能力。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式、启发式教学,注重互动,通过训练学生使学生养成会听、能想、爱说、善于表达的好习惯。阅读训练有助于说话能力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作文是人们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获取各种真、善、美,积累作文材料。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第三点体会:语文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韩语《师说》中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业就是培养人的职业!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写字、读书、表达、交流中陶冶性情,活跃思维,增长智慧,丰富情感,学会做人。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从知识、技能、道德、情操等诸多方面影响学生。综合所述,我认为要当好一名语文教师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高为师

教师的职能是传递人类的精神文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具备较渊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是自来水。终身学习,以进取的生活态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身正为范

教师的人生哲学、治学态度和生活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言表风度早已被认为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教育因素,文明的语言,标准规范的语音,朴实整洁的衣着,稳重端庄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是社会公认的教育形象。教书是手段,目的是育人。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次培训学习也有一点困惑!

篇9

我国教育事业中师资力量的分配是相对不均的,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很多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达标,基本能力有限,加之部分地区条件艰苦,很多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态度,敷衍了事。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教育,意义重大,而这样的教学基础显然会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新课改后,不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教材都发生了变化,很多教师难以接受这种教学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也就无法顺利开展。

2.教学资源落后

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新型教学设备开展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就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即使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无法达到实际教学标准,因此,很多地区就教学方式而言,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简单的黑板、粉笔完成教学,教学效率低下。除了教学设备外,其他教学资源也较为短缺,如课外读物、教学技术、微课资源等等,这也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得新课程教学改革无从开展。

3.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农村小学的地理位置、地区观念等原因,致使农村教育事业教学理念的整体落后,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多为基础教学,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不得不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素养都相对低下,没有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教学负担越来越重,无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基于现状引发思考

1.实现城乡互换,共同进步

为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小学可开展城乡教学资源互换及共享,城镇带动农村共同进步,让城镇教师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农村教师进入城镇学习,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便于教学后期的交接,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拥有更好的教学经验和技术,配合政府的鼓励政策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过渡,不再单一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文学表述能力,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2.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步。教师在自素质身提升的基础上,要逐步脱离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方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除了教材的基本教学外,还要利用课程资源,开展课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方式的具体创新方法则需要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应结合教学实际,尽量避免形式主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体现教学价值,实现教学意义。同时,教师及学校要积极寻找政府或相关单位的资助,尽快弥补教学资源的短缺,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课堂。

篇10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在课堂的驾驭上难以把握尺度,导致教学质量提高不大,倍感困惑。

老师们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材表面知识不难,但教学要求的标准却很高,教材教学的内容与对学生的检测内容不相一致;②语文课堂的探究,收放的程度不好把握,究竟怎样上才算一堂好课,教师缺乏一致的标准。③新课标中的思想、目标和方法,教师们在教学中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④对学困生的转化难度大,花了很多精力,但效果不佳,而优秀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1 给老师们带了困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

1.1 农村学校设施落后,信息闭塞。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学生也需要。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条件有限,难度很大,学生更无从下手收集。另外,教师辅导用书缺少、新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课堂设计时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上不准,因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1.2 农村学校普遍缺乏标准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无法从传统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很多教师把知识目标的培养与能力目标的培养单一的割裂开来,对学生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能力的要求认识不够。

1.3 农村学校的教师缺乏经常性、专业性的新课标培训和学习。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许多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理念、目标及方法。他们经历的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无法把新课程实施的理念、目标和方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1.4 农村中学的学生生源情况非常复杂,很多来自偏远的村小,学困生数量多。他们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感到乏味;为了照顾学困生,班级上的优生又得不到更优质的培养。因而使优生不满足甚至厌倦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导致整个教学质量不高。

2 要消除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困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2.1 加大教育投入,真正实现教育均衡,让农村语文教师也拥有现代教育所应具备的设备设施。因为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能为教师提供收集资源的平台,弥补教育资源缺乏的不足。同时还能让教师从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师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为学生准备更多的资料和资源,弥补因学生家庭经济或其它条件带来的资源匮乏。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学习借鉴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和能力的欠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前人们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理念却有了更高得要求――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源源不断的清泉,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否则,农村语文教师的困惑还将继续存在,甚至永远存在。

2.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度时期也曾为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农村大多数教师就是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育,要让他们改变其固有的模式,关键得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课堂是“从学习生字词语,到阅读课文再到分段归纳段意,再到重点语段的分析理解,再到归纳中心意思的或主题思想”的一条龙服务,把学生教条式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肢解和把握,束缚学生自主探究和思维,根本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无从去实践。只有更新教师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现代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方法,并通过有效的课堂模式做引导,才能让他们消除困惑,从羁绊中解脱出来,投身到新课标的实践中去。

2.3 加大农村语文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力度。可以制定很多行政措施,强化农村语文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比如,将教师推荐到比较前沿的学校跟班学习;引进学科带头人进行业务指导;定期组织课标研讨、教学竞赛等等。让教师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并熟练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同时,增加农村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提高教师的待遇,刺激农村教师工作热情,使他们自觉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更早、更快地与现代教育接轨,走出教学困惑。

2.4 针对农村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2.4.1 对村小实现资源整合,该撤的撤,该并的并。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实现共享,让广大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得到优质的教育。加大对村小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指导,让他们也更早、更快地接受新课标的理念,从小学起就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不出现中学与小学脱轨的现象。尤其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不出现陌生和游离在外的状态。

2.4.2 让我们语文教师彻底消灭成绩观念,让我们的教师从成绩确定学困生和优生的传统理念中解脱出来。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要以成绩来衡量一个教师的工作业绩。其次,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真正实现“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的评价方式。

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具有普遍性。让农村语文教师尽快从困惑中走出来,有利于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事关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希望有更多的个人和群体来关注农村语文教师,关注农村教育,让农村中学语文这块贫瘠的土地,结出累累硕果。

篇11

2. 课外阅读教学的困惑 我认为无论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要归功于一点,就是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只要学生读书多了,他的阅读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欣赏能力提高,也就会更假观察生活,自然而然,写作也就有东西可写,有文词来表达。我们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资源,二是阅读时间。就我校现状来看,学生多,阅读书籍少,有些书籍学生又不喜欢看,学生自买的资料几乎没有,如果硬逼学生去读他不感兴趣的书,很难想象会取得多少效果;就阅读时间来说,学生现在课业负担过重,不用说有多少老师能拿出多少时间来让学生读书,就是学生自己抽出的时间看书,被班主任发现还要被没收。由此,也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二:如何从阅读资源和阅读时间两个方面解决课外阅读教学的问题。

篇12

一、综观课堂,阅读教学困惑依然明显呈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都有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学生学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像一股强劲的春风,令每一位教师都萌生出改变传统课堂的热情和信心,“改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变化多彩的课堂环节,热情高涨的课堂气氛,海阔天空的讨论交流,似乎令课堂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

二、立足教材,理性思考阅读教学明显呈现的困惑

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困惑催人思考,以上林林总总的困惑与思考,可以说是在阅读教学中一直会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有时会此消彼长,但是绝不可能自行解决。作为一线教师,关注这些问题,在认识性实践、探索性实践中,不断摸索,对于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实践出真知,真心实意的课程改革实践,必然使我们更有思想,更加提倡科学态度,更加成熟理性。

1. 了解相对意义上的“透彻理解”

我们不能要求中学生也像一位国学大师那样对经典有同样透彻的理解,“不俯就任何学生”,就确定教学内容应有的高度而言是合宜的,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不俯就”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甚至于接受方式等,恐怕是不行的。教师在学生有所感受与反思的基础上,作适宜的引导,使其获得文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可能是最为实际的做法。比如,给小学的学生讲鲁迅,要不要讲其杂文,“把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体验”(钱理群语),恐怕要好生费一番思忖。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感受鲁迅作品“超越时空的意义”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都开发为语文课程内容”(朱自清语)。

2. 杜绝虚假的“繁华”

教无定法。一堂阅读教学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相信如果有100位教师去上同一堂课的话,会出现100种不同的方式、100种不同的结果。但不管用何种方式,能让自己觉得这课上得满意或者通俗地说已达到预期目的,这课就应该是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可话得说回来,不管教法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换句话说,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应该是最基本的。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独立”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任何脱离、偏离、忽略文本内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以人为本,为解决阅读教学困惑寻求教学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要遵从适度原则,着眼于学生接受把握内容度量;要依据教学实际,着眼于学生特点布局教学程序。课堂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己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和谐自由但不失纪律性、科学性。理性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 从吃透教材看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灵魂”

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平时要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透彻理解,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要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2. 凸显目标的学科性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的任务及阅读教学的特点。语文学科是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首先要体现工具性。

3.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同样不可忽视

篇13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教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1、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2、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1、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