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篇1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朝着“智慧校园”的方向不断迈进。“智慧校园”及“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建设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指导方针。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快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智慧校园一般是指通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社会性软件等新技术,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事务以及各类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高效整合,从而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新型信息化校园建设模式。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智慧教学平台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的总体框架设计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为学生、老师、家长多方交流提供了便利环境。本系统分服务器端设计和客户端设计。

客户端提供多角色登录:学生、老师、家长、企业等多种角色。学生登录本系统在线学习和测试,根据答题的数量及正确率得到相应的积分,根据积分进行等级划分,鼓励每个学生从学渣变成学霸。本系统还为学生提供错题集,学习中有新的成绩、新的突破时,除积分外还会得到来自家长的奖励。通过本平台随时与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登录本系统进行问题的解答,系统自动统计学生答题时的出错情况,绘制曲线图形,教师可以方便的查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根据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改进教学。家长登录本系统查看孩子的学习状况及为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给予鼓励设置。企业登录本系统可以方便的查找到学霸的信息,及时发现人才。本系统也提供了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的,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感。

服务器端设计主要是服务于教师的使用。移动端更新试题不便利,所以把大量试题的更新、试题的修改的工作移植于PC机处理。服务器端实现试题管理、用户管理、错题管理。

2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服务器端的设计和实现

本系统使用PC机作为服务器端,Android作为客户端。客户端通过HTTP连接服务器,实现网络的通信功能。服务器端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设计连接数据库的类,通过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加载MySql数据库驱动,实现数据库的连接。

(2)在WebRoot中设计.jsp页面,完成数据库数据的维护。具体分为用户管理、试题管理、错题管理。

(3)分别为用户管理、试题管理、错题管理设计相应的类,使用gson完成传递数据的封装。

(4)设计的相应客户端请求的服务器端HttpServlet子类。当接收到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建立连接,服务器端响应请求并生成结果回发信息,客户端解析回发响应报文并恢复页面。

3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客户端完成分角色功能实现,分为学生操作、教师操作、家长操作、企业操作。具体客户端设计步骤如下:

3.1 设计连接服务器的类

创建URL,URL url=new URL("IP地址:端口号/服务器名/..");通过HttpURLConnection conn=(HttpURLConnection) url.openConnection();连接服务器。利用Google提供的gson将一个list集合写成Gson形式的字符串Gson gson=new Gson();

3.2 登录、注册模块的设计

未注册过的用户需要注册后才能登。登录界面显示登录信息输入框,在登录按钮的Click事件设置监听,连接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并把用户名和密码及身份信息传递给服务器端,等待服务器的反馈。

3.3 学生操作模块的设计

以学生身份登录后,界面下方显示学习模块、测试模块、错题集、在线交流和我的信息模块的选择提示。学习模块采用音频视频及文字的表现形式。

学习和测试提供了提供了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与服务器的连接,获取服务器资源使用了线程机制。new Thread(new Runnable() {public void run() {Operaton operaton=new Operaton();String result=operaton.login("Login", name, pw);message.obj=result;}}).start();

在线学习和测试能够及时查看教师每天更新的试题信息,方便与教师同步。生成的错题便于记录,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还便于做对比分析。

3.4 教师、家长、企业操作模块设计

客户端的教师、家长、企业模块都分别设有信息的浏览,数据的查询,奖励的设置功能。教师、家长、企业通过本平台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本平台进行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以设置奖励或任务。

4 结束语

“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的重要理念之一,如何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是建设成败的关键。把学习类的软件平台和社交性的软件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就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进行分享、互助、讨论的平台。通过交流、关注让教育平台有效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其智能化。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解读[J].山西电教,2012(3):21-29.

[2]熊频,胡小勇.面向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建设研究:案例与策略掳[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4-67.

篇2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教育的本质是智慧的创新与大爱的凝聚。在全国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由重数量、条件转向重内涵、质量。注重内涵发展,意在以校为本,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教学质量;意在以师为本,整体提高教师的课程理念和专业技能;意在以课堂为本,积极倡导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其终极目标在于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均衡和谐发展。

通过学习,确立校长的角色定位

一位好校长是一所优秀的学校,在学校,校长应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创新理念的引领者,教师提升的培训员,学科教学排头兵,课堂实践的改革人,文化精神的领头雁,群众疾苦的贴心人。

在吉林省白城市第二中学的业务团队,研究群体的塑建中,要突出强化学校领导的业务引领作用,以校长的文化治校,智慧管理,改革创新带动教师的团队协作,共同发展,要求领导层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研究情感,专业造诣引领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形成三种角色:教育理念与校本研修的参与者和领跑者、支持者和服务者、示范者和指导者。

“草根管理”是面对当前很多中小学管理层行政化、事务化的现状,要求学校领导要亲临一线,走进课堂,贴近学生,将管理化为服务,润泽于幼苗的根系的管理模式。学校与教学相关的领导全部坚持授课。第一,业务引领课程,使师生成为管理的“最近辐射区”;第二,专业发展课程,推动课堂改革,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教师团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爱心温暖课程,深入教学实际,了解学生动态,走进学生的“最近成长区”。

学校创设“与你同行”的校长同步课堂。第一,在省内首创作文教学“四专两化”体系,即:专节课时、专本教案、专项内容、专人授课,学科化及一体化。作文教学既升格为独立学科,又与语文的诗词、阅读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第二,形成教学专题:文法点津、名篇赏析等,将其形成专本的中学写作教材。经过努力,学校在第十届希望林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和作文大赛中获集体金奖,2013年荣获“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称号等。

通过学习,努力创建高效课堂

根据学情实际,学校研究了“两小三多五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两小即“小题签、小台阶”;三多即“当堂训练内容多、学生活动时间多、学习目标达成多”;五课型即“新知探索课、习题训练课、检测点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探究课”。

倡导“同课多构”。首先是参与活动的教师讲授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结构与教学设计可以因人而异。然后是进行评课活动,通过不同思路、不同设计、不同效果的对比与碰撞,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效率观的升华。

高效课堂的宗旨是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最佳发展期,达到学生最高发展级。倡导教师在尽可能短的教学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学习效益。其目标是由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发掘学生潜在的智能,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通过学习,倾力创设校园文化特色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形成了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辈们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楹联言简意美,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它不仅是形式上的对称美,更将文学、典故等融为一体,是中学生精美的文化经典素材。

篇3

1智慧校园及其特征

智慧校园这一概念的产生晚于智慧城市与数字校园,物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与移动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智慧校园的产生创造了较多的实现手段与良好的外部环境。智慧校园的建设理念是“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能够完成科学决策、管路逻辑、信息交换、资源组织、智能感知等工作。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与高校校园活动进行“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从根本上来看,智慧校园应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更受到校园管理部门的青睐,就目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看,有效建设智慧校园不应只对物联网技术进行应用,而应该对更多的新技术加以应用与融合,从而对应用与服务进行有效的突出。从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来看,智慧校园在实质上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创新。

智慧校园的内涵形象化、具体化的实现形成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能够较为灵敏的对现实环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感知,然后依据建立好的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测出服务对象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

(2)通过对高速多业务的网络体系加以应用,来实现及时传递各类数据与消息的目的,最大程度的消除时空的限制。

(3)最大程度的对信息化平台进行有效整合与集约化利用,从而充分体现出信息资源的优化存储与良好组织。

(4)以“大数据”理念为依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推荐与挖掘,并由此实现智能化的决策与管理。

(5)真正意义上建设起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空间与科研空间,并将进一步建立具备有利于多模式的学习环境与科研环境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2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2.1环境感知与物联网

目前传递物联网信息的主要平台依旧是网络,但物联网为网络终端增加了一些信息感知与处理功能。感知技术一般包括激光扫描、红外感应与视频监控。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到终端的网络所不同的是,物联网可以有效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定位、结合识别、管理、监控功能为一体,充分提现智慧校园特有的“智能化”优势。

2.2 云平台对教育资源的组织与整合

通过将教育教学资源与云平台进行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共享难度大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更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以往的数字校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初步整合与静态组织,往往会受到平台限制作用的影响,资源整合更多的表现为物理储存,但资源本身对逻辑上的关联性的体现较为缺乏。

2.3 移动互联与应用

移动互联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主要包括自组织网、4G、Wifi等接入技术,而移动互联可以有效突破高校校园中网络接入时受到的有线网络的限制,充分体现了智慧校园的“开放化”特征。同时,无线网络支撑下的智慧校园移动互联环境具有自身的优势,其特点主要扩展、融合、高速、规模。与传统网络所不同的是,移动网络的接入终端还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2.4 学习协作及社交网络

我们通常将社交网络定义为社会化或具有社会性的一种网络服务,是一种方便人际交往的网络服务手段,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潮流之一就是社交网络,它已经成为了促进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与此同时,社交网络还具有成本低廉、开放性强的优势,是高校大学生们展现个性、对社会实体关系进行维系、表达利益诉求的首选方式之一。

从应用涵盖面上来看,智慧校园将数字校园的所有应用都包含在内的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增加与融合实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的,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完成作业下载、网络选课等基本操作,学校可以依据课表对学生的上网时间与访问内容进行限制。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与其他同学的相关学习数据相比较,按照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学生创建有效的学习方案,并将具有针对性与系统性的学习方案推送给学生。

从整体规划上来看,智慧校园主要包括智能化设计学校活动、个性化推送资源、决策辅助、展现决策的各项数据、移动使用各类业务系统、建立数字校园基础平台、融合学校各种数据等主要内容。

从架构上来看,其架构与物联网基本相似,但其决策层与数据层是物联网所没有的,具体可以分为决策层、应用层、数据层、通信层、感知层。

3 云计算与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3.1 云计算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平台在智慧校园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应用三个层次。其中,基础设施层又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及网络系统等重要硬件部分。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器租用与虚拟硬件资源等服务,其中包括数据管理、用户认证与授权等。开发平台及中间件、数据库共同构成其平台服务系统。智慧校园的中心是软件服务层,其所有的教育信息均存在于该层次。在未来的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云计算将会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以学生实验为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发现新领域、获取新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但学校实验室不会每天开放,更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随时做实验的机会,学生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室。针对这个问题,云计算平台能够利用资源共享与远程桌面的方法,为学校师生提供访问云平台的客户端系统,使其体验到高速运行与海量存储的便利,从而为每位师生提供一个属于自己虚拟实验室。在建设虚拟实验室的环节中,需要首先建设好实验室的环境,搭建出一个完整的虚拟化资源池,以自动化的方式对资源申请、监控与回收进行操作,学校师生可以随时利用虚拟桌面远程访问虚拟实验室。

3.2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智能感应是物联网最主要的特征及优势,智慧校园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学生安全、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校园生活等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创建和谐、智能、便捷、高校的校园环境。而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校园生活、教学管理与安全防卫。其中,物联网在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智慧图书馆、自动考勤管理、智慧课程等;在校园生活方面,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智能浴室管理、智能宿舍管理、智能食堂管理;而在安全防卫方面,物联网发挥的作用则更为重要,它能够为校园的安全防卫提供技术支持,弥补了当前校园中安全防卫不足的弊端,通过传感设备对学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当发现安全问题时,设备能够自动报警,有利于学校安保人员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处理。

篇4

现阶段,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使得高校在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将高科技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拓宽自己的眼界,缩小与世界的距离。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对于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互联技术成为了关键。随着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一、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的过程中能够高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此,就使得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关部门逐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技术,并加强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从而推动相关教学目标以及任务的实现。事实上,由于现实环境的现实,使得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平台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相关部门对于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认可程度较低

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作出了较多的改变。笔者通过对于诸多案例的分析得知:在高校思政课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教师的态度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对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忽视,使得教师不会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上投放太多的时间以及精力,继而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有关部门的不重视,继而导致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考核以及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从而不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最终滞缓了思政课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2.网络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造成浪费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过程中,由与在建设与分类方面存在相关标准的缺失,继而导致在相关平台创建的过程中存在对于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以及浪费的现象。

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各高校在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都借由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资源的分类以及定义,从而使得各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最先限度的利用和交流,最终加剧了高校对于硬件设施的重复投资、软件平台的重复开发以及网络课程的重复建设。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下,并对国家的教育投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3.忽略网络教学互动机制的开发和运用

虽然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极力的推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并希望寄托于此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实际上网络教学并没有进入普通高校的课堂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目前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缺乏必要的互动机制体系,而这一体系的缺乏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而学生在借助思政教育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得到系统的考核以及训练,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推进路径

现如今,我国高校在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实用性以及互动型差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使得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就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加强对于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关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笔者通过相关案例以及有关研究的分析,总结了下述几点,具体内容如下。

1.发挥高校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在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平台构建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于高校在职思政教师的鼓励,让其逐渐注重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并推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出谋划策。

事实上,由于网络教育平台授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逐步增强其自身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不断的学习、提高其自身对于网络教学的组织以及管理的能力,诸如依据网络课程的特点,设计出恰当的方法与策略。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相关人员采取下述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构建网络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加强对于高校教师的培训,从而使得高校思政教师在多元化、持续性的培训过程中了解到网络教育平台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教学的有序开展。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加强对于高校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方面的培训,并由此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对此,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合作、考察等方式加强与国外相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以此为基础学习有关的经验,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发展以及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理解与熟悉。

其次就是需要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激励机制,并依据实际的状况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从而减轻各高校教师的负担。事实上,通过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思政教育网络教学的发展。

2.创建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功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逐渐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事实上,我国教育部门也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背景下,逐步开展了21世纪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但由于实际环境的限制使得这一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但覆盖面小、资源共享性差的问题。而这一情况的出现就导致各大高校在发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流通和利用,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且不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基于此,就使得相关部门在构建思政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各高校教育资源的流通,并在此过程实现了对于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思政教育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的部门高校在构建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诸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新青年”、浙江大学的“求是潮”等。对此,就需要各大高校加强与这些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资源的共享以及经验的交流,从而实现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质量。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为了更高的推动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用,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加强对于资源的维护以及更新,从而提升我国思政教育资源的质量,并最终推动相关教育方式的发展和推行。

3.构建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

通过对于我国已建有的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之所以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在构建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都过分的重视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继而忽视了对于资源运行机制的完善。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政教学的发展,需要香瓜你部门加强对于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的构建。

事实上,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推动教学任务的完善,并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够完全代替教师的角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网络教学不能同传统教学方式一样,与学生构造起社会化的交互。基于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构建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加强对于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的建立,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逐渐深入到实际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使得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和使用。事实上,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强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并有利于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交互式的远程教育。

事实上,由于网络教学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能够取得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教学成果,因而其的推广有利于实现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事实上,为了更好的推动思政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作用,相关部门逐渐开展了网络教学的方法。笔者认为随着相关部门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能够注重对于相关技术以及方法的运用,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毕竟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曾裕华.主体性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137-139.

[2]林海春.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9):83-85.

[3]刘芳.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瓶颈与破解路径[J].延边党校学报,2014,(06):113-115.

[4]张洪华.关于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思考[J].品牌,2014,(12):209+211.

[5]叶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的重要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228-229.

篇5

2014年11月18-19日,由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指导,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北京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学术研讨会(BEIC)”圆满举行。会议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交流,旨在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应用创新,优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相关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个开放协同发展的交流平台。BEIC会议为非盈利会议,将每年进行一届,会议倡导“领导讲话简短,专家报告务实,企业不设展台”的宗旨。本届会议报告人及参会人员来自相关大学、教育部门、研究机构、中小学、企业等。

在主会议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从环境、模式、体制三个方面谈了对智慧教育的独到见解;清华大学钟晓流教授从整体上呈现了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友成基金会常青基金苗青主任介绍了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引进乡村的双师教学研究项目;方海光副教授了由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和数字化学习实验室基于近六年研究成果积累为基础,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支持系统E-School,该系统满足多数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需要,将面向中小学提供公益性使用和支持;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田鹏副主任基于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介绍了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及下一步推进思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焦宝聪教授剖析了微课程的现状,并阐述了如何设计微课程与制作中的若干问题。

在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副教授、牛栏山一中何代华主任、明博公司王锦萍、百度公司袁志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阮利副教授、天士博公司王川总经理、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力研究员。在新技术教育应用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副教授、四中网校王伟平主任、互联网教育学院吕森林老师、英特尔公司刘伟、清华大学杜婧老师、立思辰公司郭丹、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夏时洪研究员。参会专家和人员进行了多种方式的积极互动,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主题讨论和相关主题的培训,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内容务实,与国内其他相关会议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能够提供一个积极关注研究和技术的氛围,促进多方面进行深度的思考,参加本次会议有很大收获,期待下次会议的举行。

(本刊记者 王晓明)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05-02

前言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深刻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进展快速,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正逐渐凸现出来,智慧校园应运而生。智慧校园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校园建设模式,其能够将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与校园各个应用服务进行融合,实现了校园的智能化。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促进智能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智慧校园”的含义

“智慧校园”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校园生活的结合,由传统的校园环境向更加多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美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智慧校园”的规划中,学生们的学习以互联网教学为主、智能化的教学设施、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与教师共同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智慧校园”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项目,所以,它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与服务的平台,根据不同性格的人物提供不同的服务,就像是“智慧校园”对老师开放的权限与学生的权限就有所不同,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对于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权利学校会做一定的限制,既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信息资源平台,又能够对学生的权限进行限制,防止学生使用互联网为所欲为。

二、智慧校园学习环境的主要内涵

(一)智慧学习环境的内涵

教师在以个智慧校园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包括了相关技术设备构成的物理环境、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等多种因素。同时这个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并不是独立组成的,而是根据每个特定系统构成的,因此,建设智校园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因素育学习活动发生一系列的联系,从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特征以及技术基础

在建设智慧校园的同时,还需要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现阶段,智慧校园的主要学习环境有以下几种特征:(1)感知学习情境:教师可以与学习伙伴进行活动,根据场景制定出对应的学习方案;(2)记录学习过程:记录学习过程,对学习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有情感的计算、动作捕捉等过程中将其应应用在教学课堂中,从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3)提供较为逼真的学习经验:建立一些逼真场景,模拟教师情境,使教师在这个全新的情境中制定出全新的教学方案;(4)联接学习社群:建立对应的联接学习社群,使更多的教师进行交流,并使教师之间互帮互助,提供支持,从而激发教师的思维逻辑能力;(5)提供智慧型学习活动:根据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教学任务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简单记忆、低水平操作等,再将其发送给计算机等相关智能工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智慧校园环境而产生的全新机遇,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投入更多的精神进行教学。

(三)智慧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的区别

智慧校园的教师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之间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场所、教学方式等方面。

教学目的:传统的教学时常会收到教学时间和学生人数的影响,同时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建立智慧校园,学生在这个智慧校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智慧的发展,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教学场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只能在教室中学习,教师也很少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教学活动,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实质性的教学物品也很难进行应用,使学生处于一个枯燥、乏味、单一的课堂中;在智能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教学场地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其教学资源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到越来越多的先进素材,并为学生提供较为先进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一些增强现实的先进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模拟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W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讲解为主。智慧学习环境的出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的先进设备进行教学,并发挥出其中的主要优势,为学生制定出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对应的学习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解决学生中的不足。

三、智慧校园建设与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智慧校园建设下,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个性化,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数字校园下的教学需求,难以对学生行为进行预测,难以实现智慧校园下因材施教的要求,如何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智慧”,更加符合智慧校园的特点值得探究。

智慧校园背景下,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出现了巨大变化,对教师教学质量、教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积极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此来适应智慧校园建设下的教学环境变化。

四、基于智慧校园建设下提高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建议

(一)强化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数字教师”培养模式

应当积极利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现对当前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的创新,以此来帮助教师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促进教学信息、科研信息的开放性,促进各种信息的高速流转,帮助教师积极的吸收新知识、新信息,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学校应当积极建设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智慧教师,对教师进行3D打印、虚拟实验以及录播教学等方面的培训,构建智慧校园下“数字教师”的培养环境,促进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数字化,让教师能够充分体验并享受智慧校园所带来的变化。

(二)重构教师研修体系

应当积极构建教师研修的公共服务体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进行积极研发,围绕教学标准和教师日常工作需要,积极开发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训课程,研发信息技术实用课程,以此来形成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标准流程,通过信息化的研修平台来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教师研修平台双向互动优势,促进网络研修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教师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例如对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法的整合等,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来营造一个时时刻刻可以学习的教师培训环境。通过在线研修活动、教数学实践活动等来让教师适应智慧校园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智慧校园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这为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是广大教师面临的挑战。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信息技术相关教学技能就难以适应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首先,教师应当积极了解信息技g的本质和其发展趋势,了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现状,以此来奠定教师信息能力的基础;第二,教师应当从操作层面加深对互联网及计算机的认识,提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加强对智慧校园建设中对各种硬件设备和教育软件的认识和应用,积极探索教学资源的网络探索渠道,学会如何优化信息,整合信息,以此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让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此来适应智慧校园的发展,提升科研能力。

(四)加强协作

智慧校园的建设拉近了校园中个体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协作精神,促进资源共享。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依靠自身来构建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协作来实现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五)注重整合实践

篇7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导向、规范和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与生活方式等。语文学科除了要让学生熟悉母语的听说读写,还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道德教化中,塑造人格、升华思想。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树立崇高的精神相一致。如此,搞好语文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2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

校园文化建设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涵盖文学书法、政治科技、艺术体育、人际交流等。当我们徜徉在多彩而有活力的校园,会发现优质的语文教学是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先决条件。语文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听、说、读、写才华的平台,营造出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又能促进语文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成为语文教学积极利用的资源,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书本学习走向课外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资源,结合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达到德智教育两相裨益的效果。

3 如何让语文教学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3.1 文化主流 美化环境: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楼内开辟学生作品栏、特长展示窗等,为他们提供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如张挂科学家和学者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向上的标语等,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各班可创设班牌、格言及墙报,宣扬班级特色,增强凝聚力。黑板上留出专栏,由学生轮流写出对班级建设有针对性的句子,激励学生进步。体育场,塑造和展示以运动为主题的雕像、形象语等。食堂、水房、厕所等的提示语,树木花草的介绍都可以通过文字和学生心灵交流。每块绿地能说话,每面墙壁都育人。注重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和亮化,使学生在校园内时时处处都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和美的的享受。

3.2 经典诵读 国旗演讲:经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诵读经典对于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净化灵魂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组织学生有选择性的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进行经典诗文诵读。国旗下的讲话可变教师讲为学生讲。内容结合时事、学校大事或节庆活动等。他们自己查阅、写作,再经老师修改、筛选定稿。此类文章不受文体、题材限制,再加上场合的隆重,使学生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与成就感。这也是语文的另一种学习和运用。

3.3 专题培训 文学讲座:为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新闻采访、写作以及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定期开展小记者和小主持人培训活动。选拔相关特长生进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并适时开展一些校内外的采访,文艺演出,会议主持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参与锻炼。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了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文学即人学,欣赏好作品的同时,更学会了做人。适时安排文学创作、欣赏等专题讲座,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培养高雅的情趣和健康做人有着积极的作用。活动吸引了大批文学爱好者参与并能积极创作。既使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又增强了自信、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素养。

篇8

任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对完成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知识补充、拓展、加深、更新和能力提高的一种追加性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受训者获得适应某一特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初级指挥任职教育是任职教育的一种,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已完成学历教育的、面向初级指挥岗位的军官,教育内容重点是培养和强化四种初级岗位任职能力,即指挥作战、组织训练、管理教育和基层政治工作能力。从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来看,初级指挥任职教育的特点及对教员的要求可归纳如下:

1 教育目标具有明确的初级指挥岗位指向性

初级指挥任职教育是在教育对象前期取得学历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部队作战、训练、管理等特点,瞄准新形势下军事发展和部队建设需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初级指挥岗位任职要求而进行的岗位适应性教育。这种岗位指向性特点,要求教员传授知识和技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教员教学必须紧密依据专业前沿理论,注重专业知识积累,把握部队发展动向,贴近岗位需要,贴近部队实际,贴近作战任务,加强针对性教学和实践环节训练,实现任职专业训练与部队岗位需求的无缝接轨,着力提高受训学员的初级指挥岗位任职能力。

2 教育对象来源广泛,个体差异较大

初级任职教育的受训者来源较广,有在军队院校完成学历教育的合训分流学员,有新招收入伍的地方大学毕业生,以及在部队工作了一段时间需要知识更新或学习深造的军官等。这要求教员开展教学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树立动态教学理念。教员要善于把握不同受训者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遵循军事人才成长规律,系统筹划培养目标,合理划分教学任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既要体现教学的普遍适用性,又要保证授课的群体针对性,切实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

3 教育内容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

现阶段我军正加速实行军革,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军事理论和技术装备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初级指挥任职教育必须根据形势发展和军革需要实时调整教育内容。这要求教员必须及时掌握军事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密切跟踪部队建设的最新隋况,积极借鉴世界军革的最新经验,把反映时代走向的先进军事理论、先进技术和武器装备、先进战法训法等补充到头脑中,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克服教育周期短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保证教育内容实用性的基础上力求突出其实时性。

二、当前教员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部队经历和工作经验不足,实践教学能力较弱

由于我军编制体制的客观约束,教员的工作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绝大部分教员都是长时间在院校工作,与外界交流有限,由此造成了教员部队经历空白或部队任职时间不长、对部队一线情况不够熟悉、任职实践经验不足等现象,从而导致教学很大程度停留在陈旧经验或理论层面上,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近年来部队和院校的双向交流有所增加,但还是不能满足教员队伍建设的需要,即使是那些从部队选调的原本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员,在相对封闭的院校环境下,也会逐渐失去对部队情况的实时跟踪。

2 教员队伍梯队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员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浅、科研能力弱、知识面窄等问题,缺乏足够的在军事专业上有深厚造诣的中坚力量和拔尖人才,各专业师资力量发展也不平衡。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员学历普遍偏低,教员培训、再提高途径较少。大、中专学历的教员给本科或研究生学员授课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教员终身再没有进过院校学习,学历得不到再次提升。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员中有的年龄偏大、思想僵化,很难与学员形成互动;有的年龄较轻、缺乏部队实践经验、专业理论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岗位任职教学的需要。

3 现代教学技能掌握不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总体上看,教员对现代教学技能的掌握并不平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有所欠缺。一是教学姿态、课堂掌控、板书等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课堂正规化建设亟需加强;二是对教育规律、教学原则等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教育学理论指导,随意性较大;三是对教材、讲义进行深加工、再创造能力不足;四是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调,课堂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4 培养交流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基地,其教员队伍应该是全军优秀干部的集合,但还存在着自产自销、近亲繁殖的情况。二是缺少有效的交流制度。院校应面向部队。实时跟踪部队发展。但有的教员从任教伊始到离开教学岗位,从未到部队代职学习;院校之间、院校与科研单位之间也缺乏交流,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出现脱节。三是没有形成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缺少对教员授课质量的全程监督指导,教学效果没有科学量化,在晋职晋衔、评功评奖等方面平均主义时有发生。

三、适应初级指挥任职教育需要,构造多元互补型教员队伍

多元互补型教员队伍指的是教员的来源构成要多样,知识能力体系要合理,教员队伍的专业、年龄、学历、职称、智能等结构性要素能够科学配置、优化组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其协调效应,以实现教员队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初级指挥任职教育要求教员必须结合部队建设实际,洞悉基层指挥人才需求,掌握各种装备操作技能,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确立适应任职教育需要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信息化执教能力,逐步推进教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解决现阶段教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应初级指挥任职教育需要,构造出一支多元互补型教员队伍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1 严格标准,拓宽渠道。着力建设远缘杂交的学缘结构

教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高低,因此必须严格选拔标准,把好教员入口关。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切实按照教员资格条件和专业教学需要选拔教员。同时,大胆创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从作战部队选调优秀指挥干部,从军地院校选留跨领域、跨专业高学历毕业学员,从其他军兵种引进高

层次人才,建立“专、兼、聘”教员队伍格局,从而提高教员学历水平,增强教研领域的衔接性与拓展性,改变专业教员“近亲繁殖”的状况,保证教员队伍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

2 放眼长远,不拘一格,在交流开放中砺炼实践教学本领

要突破教员实践环节薄弱这一瓶颈,就要打破常规,摆脱束缚,发挥军地院校、科研厂所、基层部队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教员培养的合力。

一是加大岗前培训力度,注重部队代职锻炼,打牢教员实践教学能力基础。立足教学需要,合理统筹新教员到部队代职的时间、岗位、要求和任务,确保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岗位上学有所获。二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更新教员知识结构。积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教员参加部队训练、演习、重大课题攻关等活动,利用选送进修、外出调研、短期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学技能培养。三是建立兼职教员队伍,取长补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层部队军官或高级士官到院校短期交流教学,或从科研厂所、外校聘请专家到学校任课,使专职教员在交流学习中得到提高。四是跟踪部队发展,强化教员超前教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使教员接触新装备,了解新战法,消化新理论,吸收新成果,力争使教学走在部队发展前面。

3 科学筹划,优势互补,切实调整优化教员队伍结构

一是优化年龄结构,增强梯队活力。针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才进出渠道,确保中青年教学骨干的及时补充和相对稳定。二是优化职称结构,力求比例适当。根据初级指挥院校的培训任务、目标、学科分类和发展规划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职称结构,力争高职所占比例较小,而中职、初职所占比例较大。三是优化智能结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不断改善教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并根据教学任务,注重不同专业、学历、知识结构教员的科学组合,使其相互配合,实现协调发展效应。

4 定位专业前沿,强化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化执教能力

从事初级任职教育的教员应着眼专业前沿,注重本专业在现代及未来战争中的应用性研究,努力把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实践等有机融入课程之中,及时淘汰陈旧落后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成为院校现代化教学的基石。具备丰富的信息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教员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教员必须努力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为增强学员的任职能力提供信息技术支撑,从而推进教员队伍信息化条件下执教能力的跃升。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近年来,消防部队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复杂,不只是以前单纯的灭火部队,而是担负着处置交通事故救援,自然灾害抢险,以及各种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任务,作为部队工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消防指挥院校教育直接影响着部队的发展。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来保证学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优化及合理进行知识资源的配置以及保证学员素质的提高同部队实际需要相符合都是现代消防指挥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消防现代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消防部队担负任务的复杂性、基层指挥员应当具备的素质要求以及全国各地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消防现代化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消防教育问题上不能一味地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这就决定了消防教育必须摸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目前,消防院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员知识文化水平基础差,对基础知识难以理解,在教学中难以使其接受并理解所学内容,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2)学员毕业以后都要担负基层消防部队指挥员工作,责任重大,要求学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3)基层部队实际情况变化迅速,教学资源更新具有明显滞后性,造成学员毕业以后不能尽快投入实际工作,还需要进行二次学习的尴尬局面。

2 消防现代化教育问题分析

(1)学员入学之前都是来自基层部队普通士兵,绝大部分学员在入伍之前都是高中、中专等学历,而且在地方学习时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没有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入伍时间在两年至七年之间,在入伍这段时间基本没有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2)毕业后,消防指挥院校学员基本都是担任基层中队战斗指挥员的角色,这就要求干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危险化学物质特性、消防供水计算、战斗现场部署等,这样才能对出警现场做出正确的评估。其次,由于灭火战斗、抢险救援现场环境复杂,突发状况较多,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求学员能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临机处置,不能呆板地套用所学的知识,才能确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保证战斗人员车辆的安全。因此,学到理论知识之后能否再进行深入理解决定了在遇到突发事件之时学员对现场情况的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消防部队的战斗力。

(3)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消防部队也不断地更新基础设施及消防装备,同时,院校教育资源更新较慢,造成了消防教育与部队实际情况脱节,学员在院校学习的知识明显滞后,对于现代化消防战斗及救援现场不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得消防教育不能满足基层部队的需求。因为缺少相应的教育资源,使得学员毕业后回到部队需要重新学习各种新型的灭火战斗部署方案以及新型的消防装备,不能及时投入实际工作。

3 通过信息化教育手段解决问题

(1)由于学员基础差,而且脱离学校教育多年,因此,引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各教室建成由电脑、投影机、设备中控等设备组成的多媒体教学终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及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得学员更加容易接受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同时加深了学员的记忆,帮助其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特别在进行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教育时使用多媒体系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的图片、动画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篇10

一、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社会转型的需要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过渡的过程,同时,也处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过渡的过程,是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建设现代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点培训机构之一,因此,高度的重视职业院校的发展,加强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教育和经济、行业的紧密联系。国家把职业院校的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的规划,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化、专业化。

(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教学首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能力的培养就要求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自己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开办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建设出一条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机制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高职教育加强和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院校要想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就要加强和企业之间多个领域的合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加强和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就是承接企业的各种项目,为企业的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学校创建起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训基地,注重对各种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对学生科学技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之余,举办各种创意大赛,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设计出自己的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加强对学生企业文化的培养。为了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更好和更快的融入企业,企业可以把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带进学校,派企业的专业讲师或者是相关领导到学院去进行培训。为学生讲解企业的创建背景、企业主要的内部结构、企业的文化等知识,把企业的文化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学生指明学生在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为今后在企业中的发展目标更好的奋斗。

(二)政府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篇11

[1]于世龙.浅谈大学校园灰色文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篇12

关键词:生活化 生活指导课程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一书中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提出的教育理论,但对于我国现时代的教育依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仍旧严重脱离实际,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影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次,脱离生活的教育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学生更好的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解决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再次,至今为止,我国教育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为主,虽然改变这种教学方法的呼声一波接着一波,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等问题,教学方法的改变至今未完全付诸实施;最后,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善。这种种问题存在于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当然也存在于高职院校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代表一类特殊人群,跟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首先,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高考低分者,较之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在心理上,他们遭受了一定程度的高考结果分等级的打击,自信心也受到一定的打击;其次,培养目标的差异,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再次,他们承受的世人的眼光是不同的;最后,国家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同的,国家更重视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下,职业教育体育体系尚不完备,针对高职生的特点提倡教育回归生活存在其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纲要里强调了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除了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加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但是仅仅靠专业课和脱离实际的普通文化课来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受一定基础程度限制的,基于这些,高职院校课程回归生活化是必要的。

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普通文化课程的兴趣,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可以融入生活化的理念,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的生活化

生活化是一种理念,并不是简单的三个字,所以应该将这种理念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指导思想中,指导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指导高职院校老师的选拔,指导高职院校政策的颁布等等,真正的让生活中有高职教育的影子,高职教育中又流淌着生活这个富有激情的像血液一样的物质。 转贴于

二、构建专门的生活指导课程

陶行知的生活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扩大生活的范畴,不仅仅将生活融入到教学中,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开设一门专门的生活指导课程是具有可行性的。生活指导课程可以借鉴模块教学理论,划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适应模块——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学生最初的适应问题,打消他们因想家、人际交往障碍等造成的消极情绪,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正在发生的一切;生活模块——此模块是真正的关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指导学生如何健康的饮食,介绍学校及周边环境,以及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有计划的消费等等;学习模块——指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和快乐的学习,正确面对专业课,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并且如何在课外扩展自己的知识,当然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利用像讨论学习法等这些基础学习方法,如何正确使用课堂学习方法和课外学习方法等;交际模块——指导学生快速进行角色转换,适应大学里人际关系的多样化,并且指导学生勇敢面对人际交往障碍,享受人际交往中朋友和老师等带给自己的乐趣;实践模块——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实践选择有兴趣的社团锻炼能力,寻找适合的兼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等;未来模块——指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是就业还是选择继续学习,并且让学生产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意识,使学生提早规划并付诸行动。

三、专业课的生活化

一般情况下专业课程理论性很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生活化的理念可以通过专业课传达出来。可以通过提高专业课的实践部分比例,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专业课程更加生活化

四、教师的生活化

教师和学生距离是最近的,不管是指导思想的生活化,还是专业课的生活化,或者是建立专门的生活指导课程,教师的生活化都是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语言体现出来,专业课的通俗易懂也要通过老师传授出来,专门的生活指导课程更需要一位切实关心学生生活的生活化的老师去传授。所以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生活化的培养,真正的将生活化的理念渗透到高职教育体系中。

参考文献:

[1] 王永健、章谢敏、蒋华.《高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

[2] 姜本红.借鉴国外职教课程设置推动我国高职院公共文化课改革[J].高职论丛.2007 年3 月

[3] 徐国庆著.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196 页

[4]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gov.cn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67-02

1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让一度倍受冷落的词汇研究一下子热了起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形式可以是单词、句子、语段,但最终是由单词组成,而基本范畴的研究对英语词汇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词汇问题看作语言的核心问题。英国语言学家 D.A.Wilkins 认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对英语词汇教学的规定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级别,分别为掌握4 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5 500个单词和1 200个词组、6500个单词和1700个词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途径认知词汇达10 000-12 000个;且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的5 000-6 000个及其最常用的搭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英语教学中,对词汇量的要求非常明确,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到,英语词汇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2 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词汇作为语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是表达语言最必要的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若没有词汇,就很难与他人交流,也不可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等输出技能和接收技能。

然而,在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发现学生对新词汇学过就忘,或是拼写错误,或是词汇与词意对应不上,或是只知语意不知用法。学生也认为词汇的习得是一大难题,阻碍了他们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引起的。

2.1 学生没有英语基础,给词汇教学增加了难度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基础不好,大部分学生接受过高考的洗礼之后,认为自己在学习上不如别人,自身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情绪,对学习也提不起多大的兴趣,特别是英语学习方面,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最晚也从初一开始起步,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这门课程已经失去新鲜感和自信心。此外,初中的英语考试以教材为主,学生靠单纯的死记硬背还可以应付,但是进入高中、大学之后,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多,学生就越发感到英语学习的困难。读单词难,记单词更难,久而久之,词汇教学就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难题。

2.2 英语教学过程存在两个极端

2.2.1 摈弃课文,单独讲解词汇

长期以来,教学双方形成一种共识:语言如一座高大的建筑物,语法是骨架,词汇是砖瓦。因此,教师会花大量心血单独讲授词汇,学生也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背诵单词上,但往往事倍功半。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的10位英语教师,大部分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生词。这种教学,割裂了词汇与课文的紧密关系,忽视了词汇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学习者的认知语境,长此以往,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将只是孤立的词汇,以致造成学生的词汇学习缺乏语境意识而思。每当学生拿起阅读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文中陌生的词汇虽少,却浑然不知文章所云。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并不可取,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2.2.2 过分注重篇章结构,极度淡化词汇

不少教师在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学习掌握词汇的能力,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讲课以篇章结构分析为主。词汇学习常常被认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通常安排学生在课后背诵词汇,这导致词汇学习缺乏连贯性,学习者缺乏词汇知识。他们既不能有效的记忆单词,更无法了解词汇的词源,词与词以及词汇义项之间的关系,因此导致了即使是常用词的基本含义,学生也不能完全准确的掌握,若词语使用环境或搭配有所改变,学生便不能准确的理解词汇含义。同时,忽视词汇对篇章结构理解的铺垫作用,也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将词汇学习交于学生,势必要有强有力而富有成效的检查手段。否则,无论是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是笔头应试能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因此,针对目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教师需要掌握科学的词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全面提高各项语言能力。

3 词汇教学的主要方法

3.1 融合于真实有效的语境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某种程度或某种范围内的交际。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语境中学习语言,并在使用中掌握语言。在语境中教词汇,就是结合词的运用教单词。这样,学生能够看到词汇的实际运用情况,因此就容易记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掌握词的具体用法,得体地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际。用认知语境理念于词汇教学可以克服词汇教学中孤立主义的弊端,建立词汇的认知关联,拓宽词汇教学的新领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浓厚兴趣。

研究表明,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活动是将词汇融入语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小组活动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语言习得、内化的支持环境,能减轻学习者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多种方法:采用直观教具,如图画、照片、实物、幻灯片来进行教学;挑选某一精彩片段请学生合作即时表演;组织一场微型辩论赛;请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设置一个具体场景请学生口头表达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系列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不得不主动地运用新词汇,琢磨词语的搭配,思考词句使用的确切性和得体性,从而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3.2 导入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词汇是语言的载体,语言中的民族特征由词汇反映出来。因此,学习英语词汇,不仅要学习词汇本身,还要理解词汇内蕴的文化内涵。

词汇的学习涉及到词汇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听到一个词时,就会想到它的意思,并将意思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因此,即便是同一个词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头脑中反映出的意象和联想却可以不同。例如,有人曾将亚洲“四小龙” 翻译成“Four Little Dragons”,却不知在英语中“Dragon” 一词所指的是一个形象凶恶,口中喷着火的怪物,同汉语中的龙的形象大相径庭。试想西方国家的人看到“Four Little Dragons”会有何感想呢?后来有人将“四小龙” 翻译成更加接近原意的“Four Little Tigers”。另外,习语和俗语也深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该民族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如我们常把强壮的人说成“壮如牛”,而英语中却用“as strong as a horse”来表达。

孙致礼教授曾说过:“应以一种开放、尊重的心态去面对他文化中的差异性,而不能将其掩盖起来,一味用自己民族的品位去取代原语文化的品位,否则容易伤及文化交流。”所以,教师在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文化因素的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词汇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应使其懂得词汇内涵的、情感的、牵涉到许多联想的意义。教师可推荐一些反映英美文化的书籍,放映适量有关英语文化的原版片,请外籍教师或专业人士做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有更理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对词汇的真实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提高学生驾驭词汇的能力。

3.3 注意归纳总结

词汇的发展不只是一个量的问题,也不只是熟悉新词而已,它还包括深化已知词的知识。英语词汇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给学习者的记忆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平时不注意理解和辨析,就非常容易出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将单词按各类关系进行归纳总结,把以前学过的词与新词联系起来,以旧带新,循序渐进,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归纳总结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将词汇按同类题材进行归纳,如将生活、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类词汇分类记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词汇进行辨析对比,也就是把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同音异义词等进行归纳总结。另外,教师要提醒学生切不可忽视词汇的词根、词缀及它们之中的特殊情况。如有的前缀包括多种意义,有的词根能派生出两个相同词性的词,但意义却相差甚远,有的后缀能代表多种词性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词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词汇的习得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4 结语

词汇在语言交际和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英语的词汇教学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要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词汇教学策略,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永昌,符丕盛.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 [M].Hove,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3] 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

[5] 吴霞.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

[6] 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