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神病的防治

精神病的防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精神病的防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精神病的防治

篇1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篇2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篇3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精神病发病特征显示,精神病的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正比,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口结构、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改变和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使人群精神压力骤然增加,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精神病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首先要加强领导。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网络。市已经成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和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组,各镇(街)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防治小组要由镇长(街道办主任)亲自挂帅,技术指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抽调有关医生组成。村(居)委要成立监护小组,由村(居)委书记担任组长,并要将机构人员名单报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办公室,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管理和服务的网络。

二、调查摸底,建档立卡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必须摸清全市精神病患者人数以及有关情况。这项工作的难度较大,因为精神病如果不发病,家庭往往不外传。因此,在调查时要讲究方法,要通过身边知情人了解作为线索登记,再通过专科医生确诊才能完成。会后,各镇(街)要立即召开动员会,进行调查人员培训,组织所有村(居)委干部、乡村医生进村入户开展线索调查,调查时一定要通过《精神疾病线索调查问卷》逐一询问、并做好记录,要做到全面、不遗漏,不能马虎应付,检出的精神病疑似患者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即达到当地人口6‰。对摸底调查发现的疑似精神病患者,市将组织精神病专科医生进村入户进行确诊,对确诊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为下一步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制定政策措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精神病防治康复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的工作,单靠某个部门是不可能做好这项工作的。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开展工作。特别是财政部门,要想方设法落实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经费问题,保证工作可以正常开展,确保“十一五”期间完成这项民心工程。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协调运作,努力打开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被动局面,真正做到“救治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方”,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在政府关爱下、在社会帮助下得到康复,回归社会。

四、加强宣传,创造氛围

各级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知识,切实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通过宣传,动员全社会理解、关心、爱护和帮助精神病人,防止歧视、侮辱、虐待精神病人的不良行为,为精神病的防治康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让精神病人顺利康复,重新回归社会。

篇4

医院家庭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在国外的临床医学实际应用时间较长,此种护理模式在国外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科学管理模式,但在我国的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本文主要对2012年11月~2014年2月在我院精神病科就诊的30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防治重性精神病的疗效进行探讨,现将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2月我院精神病科收治的30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203例,女性患者98例,年龄为17~68岁,平均年龄为39.5岁,文化程为文盲的共61例、小学学历的为59例、初中学历的有42例、高中学历的有62例、中专学历的有50例、大学学历的有30例。其中有63名精神障碍属于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共有71例、情感双相障碍共有53例,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分别有34例、37例、32例。精神病患者病程为1~29年,关锁时间为5个月~21年。

1.2方法 对该30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和治疗,主要内容为通过培训精神疾病防治医护及工作人员来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医院监护、家庭护理进行强化,通过对比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前后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探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方案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有效影响。

1.3评价指标 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前后的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对患者的肇事肇祸率、家庭参与情况、病情好转、监护、服药依从性等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系统学处理,并进行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相比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之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病情好转率、家庭参与率、监护率、服药依从性等均得到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的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护护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做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进行标准化;对每一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备案管理制度进行强化;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情况进行综合管理;不仅要向患者陪护人员讲解康复护理方法,而且要强化者本身的生活质量的指导和培训;做好精神病患者的个人档案和具体病案的管理工作[1]。第二方面是对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的实施,组织院方人员到街道居委会进行精神病相关知识的宣讲,将此类知识进行普及,在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重性精神病的预防。对每一名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处理,对他们建立详细的个人的档案,通过对电子技术表卡的应用,来进行患者日常的随访登记,并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精神病患者监管性数据库的简历与维护。医护人员每隔1~2d到社区康复站筛选登记的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并对所选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积极做好康复指导;最后一方面是家庭护理,家庭护理主要包含患者的服药护理和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信心的建立[2]。对于患者的服药护理,需要长期持续的掌握患者的身体情况,并对患者的病情状态和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从而达到及时与患者的治疗医生保持联系的目的;对于患者治疗信心的建立,家人应该从实际行动中体现出对他的关心和在意,必须进行鼓励,这对重新建立其自信心具有关键性作用,还可以通过和患者共同制定日程表来建立起患者对生活的信心,精神疾病具有长期、慢性的特点,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患者的家属适应角色,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3]。

本次研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相比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之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病情好转率、家庭参与率、监护率、服药依从性等均得到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防治,具有有效的防治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对于临床重性精神病患者来讲,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持续服药,病情急性期或严重期的患者住院接进行系统治疗。由于此种疾病会造成患者及患者家庭较重的负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难以承担持续的临床住院有效治疗,药物使用出现显著的间断性和非完整性,这就破坏了系统治疗的规律和体系,不仅会造成病情会反复发作的情况,而且很可能出现表现无常,甚至会出现伤人、杀人等不良肇事后果。随着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服务模的发展,不仅及时建立了针对重性精神病患者额突发性事件的管理体系,而且可以通过系统全面的筛查,将出现不良事件可能性较大的患者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实施科学指导和宣教,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且对于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可为其争取免费的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均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同时精神病患者对他人和自身造成的伤害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因此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康复等问题亦然成为了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问题,此外随着其对社会公众造成伤害的影响程度愈来愈大,其也成为了影响公众健康、卫生等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的预后不仅是当前社区的重点服务对象,也是政府部门的首要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大项目[1]。我市制定了对于加强全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的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强化社区管理、构建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各类人群的自我防护能力,建立和完善长效运行机制”的精神病预防工作要求。故此,本工作单位北京市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市其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患者的三级管理网络及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于去年年底进行了本社区内的精神患者的摸底调查,对精神患者的初步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切实可行的随访工作,其总结和探索如下。

1 社会精神病防治管理体系

1.1社会支持 精神病是一个特殊的病种,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调查工作的开展也自然而然会涉及到多种社会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协助[2]。对于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的卫生系统而言,建立卫生、民政、公安和残联等多种系统组成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小组,对精神病患者的规划和协调进行推动性的展开,同时需设立下属的办公室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和调查。

1.2业务实施体系 在对精神病的业务可以分为3个等级,并在区级地区设立专科医院,由于我中心属于本市的城区近郊,故而其可作为全区的精神病的防治和管理的工作中心办公和汇总地点,对其下属的精神病防治而言,区级的疾病预防中心可作为我区全部精神病患者业务指导的管理中心,而同时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区的二级管理中心,因此此地应有精神病防治医生和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如重性精神患者管理、精神患者病态行为危害的预防和处理以及辖区精神患者信息管理[3]。医院护理干预主要是目前临床中精神病患者在医院内接受的常规护理,社区护理干预主要以基层社区为主,定期组织护士、医生等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心理、生理干预,家庭护理干预则是以患者的家属为主,通过鼓励患者多关心、照顾患者,同时对患者正确的康复护理,以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4]。而最为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立为一级防控业务,其主要的工作职责为对精神患者的发生、随访和预后的管理与记录等。

1.2.1确定患者社区护理管理等级[5] 根据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分级管理标准,社区精神病患者划分为4个社区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有不同的随访要求,以便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措施。根据社区精神病患者分级管理标准,一级管理:疾病发作期、治疗期,住院期间请假出院观察者,6个月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6个月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安定行为者。二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超过半年但仍需要治疗,连续>半年且≤2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半年且≤2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病情稳定但拒绝治疗者。三级管理:病情稳定超过2年,自愿接受治疗者;连续>2年且≤5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2年且≤5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四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病情达到痊愈且已停药,连续5年未发生对社会、家庭及自身不良影响者。

1.2.2患者随访管理内容 患者一般情况: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个人生活自理情况;精神症状:阳性、阴性、自知力评估,期间有无危险行为发生及次数、性质;精神疾病治疗情况:用药名称、剂量、用法,依从性及用药效果、不良反应表现;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及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药依从性,治疗副反应;康复指导:个人生活能力训练,家庭职能训练,社会交往训练,学习劳动训练,职业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心理支持与疏导,疾病知识及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患者情况变动:走失,住他处,迁出,死亡,管理级别更改,转介措施(转诊流程、转诊目的地),药物名称、剂量、用法。

1.2.3随访方式[5]

1.2.3.1上门入户随访 社区护士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患者需求)走进患者家中,按随访管理内容对患者及监护人进行访视。

1.2.3.2集中访视 社区护士定期(1次/月)到社区固定地点集中访视,允许部分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家属参加,集中访视同时开展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1.3疾病资料信息系统 我国针对精神病康复治疗编制了精神病防治康复手册,因此各级和各区的卫生服务站应该为每个管辖区域内的精神病患者建立个人的管理手册,并且此手册应该由各个社区的医生进行妥善保管并按时对手册内容进行随访更新,做到认真填写和完善每位精神病患者的档案记录,在每次随访中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诊疗情况、服药情况和康复措施等信息进行管理,对患者的走失、迁出、进入、康复及复发肇事等具体项目进行核查,并交由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相关信息的电子记录和管理。在进行各级的治疗的完善同时对电子化资料的更新与管理业应不断的更新,实现网络化管理与基本管理二者一致,同时应借助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对社区管理的信息完善化和简便化[6]。争取做到三级管理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去管理体制的制度化运行。

1.4医疗救助体系 根据我区人民政府对去辖内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工作的要求和体现党和政府对我区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关爱,本社区服务中心实行对精神患者的免费医疗救助,对经济困难者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在此基础上本社区服务中心又制定了贫困经济困难患者免费药物领取管理意见,本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免费药物的在此救助,即对医疗救助减免后的自负部分,由区精防经费列支减免,实现了贫困精神患者住院全免、门诊患者每人每年减免定额管理。

2 问题与对策

2.1精神病患者的检出率偏低 对我区的精神病患者的在档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我区的精神患者的检出率仅为2.7%,故而应该加强对患者检出率的提高。本中心属于社区服务中心范围,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故而其就诊人数较少,此外对院内人员的统计也较为落后,因此对本中心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是可增强其有效控制率,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的就诊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把握,为后续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要发挥本中心这一基层卫生组织的作用,与民政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村(居)委会作用,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精神患者情况。

2.2日常监护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随访情况结果显示其精神病患者并没有进行及时的随访,故而对患者的观察还不到位,因此也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康复信息,因此在考核各个医疗卫生服务时对患者的随访及信息的电子化处理也应该加强,同时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变动及日常的检查不合理,因此建立清楚的台账势在必行。

2.3医生对防治专业知识匮乏 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应从2005年开始实施,精神病医生由于是其他科室的医生兼任,因此其对专业的精神病知识的了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同时这些医生对精神病的防治等问题的也研究也有待提高,因此开展精神病医生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研究也是势在必行的,务必做到每年举办4次以上的学习和专业培训,同时提倡自学精防专业知识,提高精防工作水平,同时各个服务中心要保证精防医生用于精防工作的时间。

2.4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难度大 精神病患者分布范围较广,有些精神患者,特别是情感障碍性精神病及青年精神患者,他们不愿意公开患病情况,对社区医生上门表示出很大的反感,对其工作极其不配合,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建档和管理还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Lechner S C,Whitehead N E,Vargas S,et al.Does a community-based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ffec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lack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onographs,2014,2014(50):315-222.

[2]Korten N C,Sliwinski M J,Comijs H C,et al.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memory function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ult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4,28(5):626-633.

[3]Chang E T,Wells K B,Gilmore J,et orbid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abuse among safety-net clients in Los Angeles:a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study[J].Psychiatric services,2015,66(3):285-294.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122-04

Effect of case management in treatment of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JIANG Songguo ZHU Huiwu WANG Jiaohua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h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han 32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360 patients with basic stable major psychiatric illnes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0 commun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180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ase management, control group were not adopt case management because patients did not agree to attend the case manage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a 22-month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all

[Key words] Case management; Severe mental diseas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research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极有可能丧失对周围环境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甚至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长期患病者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属及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1]。由于重性精神疾病自然预后差、社会功能伤害明显、致残率高的特点,引起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然而由于人们长期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对于精神疾病存有偏见,导致绝大多数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都不能及时地就医,这也导致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散落在社会,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个案管理是一种基于社区的新型福利服务供给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管理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发展兴起[3],并在本世纪初最早引入我国,目前也开始应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众多研究表明其在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4,5]。为此,本研究将个案管理应用于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例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精神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6];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与家人共同生活,能够接受有关精神卫生教育;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⑤年龄18岁以上。排除标准:①心、肺、肾、肝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者;②乙醇或其他药物严重依赖患者;③无法配合患者;④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则,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0例。试验组男84例,女96例;年龄18~62岁,平均(40.48±21.63)岁;精神病史1~12年,平均(5.33±1.27)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2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4例,心境障碍29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8例,其他类型7例。对照组男83例,女97例;年龄19~61岁,平均(40.46±21.38)岁;精神病史1~13年,平均(5.49±1.32)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5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2例,心境障碍27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5例,其他类型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精神疾病类型、治疗前依从性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个案管理,并针对个案给予有针对性地阶段性治疗方案及生活职业能力康复,具体方法为由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家访,每月一次,及时掌握患者病况,并叮嘱患者和家属,在居家治疗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咨询医务人员;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精神疾病的居家治疗与护理等相关常识,现场对康复及药物应用进行宣教,使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疾病治疗方法及护理的重要性;详细、通俗地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对药物使用方法进行详细指导;身体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治疗及护理,通过情感认知等方法对患者情绪给予有效疏导;每月组织患者进行一次精神卫生知识讲座,邀请相关院内医务人员进行知识宣教,并鼓励患者进行讨论,共同传授经验。对照组患者为病情基本稳定但不愿参加管理,无系统的治疗及康复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2个月规范化管理治疗和随访,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分、疗效。①服药依从性采用自制依从性量表,依从性诊断标准:完全依从:能够自愿、按时依医嘱服药;部分依从:不能够严格遵医嘱服药;不依从:难以遵医嘱服药。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病例数]×100%。②肇事肇祸评分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肇事肇祸评分指南》[7]进行评分,从轻到重分为0~5分。③疗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8]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8]进行评估,BPRS量表包括关心躯体健康、焦虑、情感交流障碍、紧张、定向障碍等18项内容,每项0~7分,总分18~126分,总分反映疾病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SDSS量表包括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智能、个人生活自理、家庭内活动及家庭外活动等10项内容,每项内容0~2分,总分0~20分,总分反映社会功能障碍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社会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在治疗和随访期间,试验组的依从率(96.11%)明显高于对照组(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1 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2 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x±s,分)

2.3 两组SDSS、BPRS 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SDSS和BPR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3 两组SDSS、BPRS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3.1 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重性精神疾病是表现极其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精神功能障碍或者受损的程度达到患者本人自知力严重丧失、妄想、幻觉、行为紊乱、思维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受损,不能面对现实生活,并且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及他人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甚至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功能,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9,10]。长期以来,由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持续地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和关注,但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初期并无明显表现,因而耽误病情。或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存有歧视态度,增加了大多数患者的心理负担,致使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尽量隐瞒病情,不愿面对自己的病情而不就医,这也导致相关卫生部门无法及时地掌握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11]。

3.2 重性精神疾病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门近些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些年来我国成年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占将近成年人口的两成,也就是说,成年人中几乎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然而这些患者中只有极少数因心理问题看过医生,而就诊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已经发展为重性精神疾病[12]。然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然预后很差,在缺乏治疗的情况下,病情将很不稳定,对社会功能及公共安全带来极大损害,患者自身残疾率和自杀率也很高。从而可以看出,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但是就诊率低,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就诊,导致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流落社会,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根据卫生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四千余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院接受治疗,其余大部分病人流落于社会[13,14]。造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或不愿就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对精神疾病患者存有偏见,和无法承受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带来的负担[15]。精神疾病对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是目前我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在所有疾病负担中占有极大比例。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同时治疗疾病需要花费巨额的金钱,使家庭不堪重负,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精神疾病患者有过激行为,每个精神疾病患者必须有至少一名家属陪伴,从而也加大了家庭的负担,这也是导致精神疾病中断治疗的原因之一[16]。

3.3 个案管理的方法及作用

我国卫生部门要求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应该以社会为基础,采用全面康复手段,积极治疗精神类疾病[17]。同时要求各个地区相关卫生部门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网络,进行精神疾病的查访,开展精神疾病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持续有效的基础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努力地进行个案管理。所谓的个案管理,是一种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为患者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与措施,使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社区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18]。个案管理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个案管理组可由精神科专业医生及护士随时对病人进行药物指导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用量、用法,并在不同时期随时调整护理方案,对于疾病的治疗及患者各项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个案管理可以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患者治疗的中断,提高社区治疗的质量,为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19,20]。

3.4 本研究临床效果分析

我院为了使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劳动能力,从而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重返正常的社会生活,探讨了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中的效用以及经济、社会效益,重点分析了有效的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模式,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治疗工作,特别是个案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次研究采用实验前测试、针对性管理治疗和随访等干预、实验后测试的模式,以先随机确定社区、再随机确定患者的方法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名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依从率为96.11%,对照组的依从率为62.22%,试验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依从率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估情况以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参考文献]

[1] 杨惠青,邓筱璇,黄群明. 社区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病人治疗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2,10(8):2109-2110.

[2] Karow A,Reimer J,Konig HH,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12-month therapeutic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s part of integrated care versus standard car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reated with lluetlaplne lmmedlate release(ACCL,SS trial)[J]. J Chn Psychiatry,2012,73(3):402-408.

[3] Magdalcna A,Chcryl N. Designing measurements to assess cases management outcomes[J]. Lippinccctt`s Case Management,2002,7(6):261-266.

[4] 刘云娥,王志红. 国外个案管理在家庭护理中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A):65-67.

[5] 薛美琴,张玲娟. 个案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及思考[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367-368.

[6]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445-2446.

[7] 韩静. 天水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131-132.

[8]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3-166.

[9] 邵志梅,李乃萍,李浒,等. 对精神疾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和防治的应用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2-33.

[10] 卢智胜,唐燕芳,黄翠姗. 130例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成效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2(4):600-604.

[11] 李守春,卢振胜,胡雅伟,等. 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46-47.

[12] 王凯,李丽红,宋平,等. 深圳市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57-159.

[13] 代光智,杨德华,毛文君. 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现况调查[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6):323-325.

[14] Yamaguchi K,Tanaka M. Assessment o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management of psychoses among rural population in Liujiang county[J].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2011,28(1):47-49.

[15] 姚丰菊,王志敏,秦志华. 个案管理对社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895-897.

[16] ,林勇强,余英仪,等.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 广东医学,2010,31(14):1836-1838.

[17] 段武钢,曾得志,罗建武,等. 家访服务在预防精神分裂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4):4645-4646,4649.

[18] 邓筱璇,郑晓聪,杨惠青,等.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个案管理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996-998.

篇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常见症状为肢端感觉异常(麻木、针刺感、灼热及感觉迟钝等),呈手套或短袜状分布,有时痛觉过敏;随后出现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电生理检查已可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早期腱反射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触觉和温度觉有不同程度减弱。感觉迟钝易受创伤或灼伤致皮肤溃疡。因神经营养不良和血液供应不足,溃疡较难愈合,若继发感染,可引起急性或慢性骨髓炎甚至败血症。多发性神经病变中一个较少见的类型表现为感觉异常伴严重烧灼样痛,皮肤非常敏感,甚至不能耐受床单覆盖,常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精神抑郁,后期运动神经可受累,出现肌张力减弱,肌力降低以至肌肉萎缩和瘫痪,多累及手足、小肌肉,常出现垂足。

1 如何才能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发现并不难,我们可以通过日常自我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这种风险。

1.1 每日检查双脚要有良好的光线,如果眼睛不好戴上眼镜,看不清楚的地方使用镜子或请人帮忙。重点检查足底、趾间或足部变形部位。

1.2 足部日常检查主要观察的内容如下各种损伤、擦伤、水疱、皮肤干燥、皲裂问题、鸡眼和胼胝(老茧)。皮肤温度过冷或过热、颜色有异常、趾甲异常、肿胀、溃疡、感染。

1.3 警惕各种肢端麻木症状肢端麻林或疼痛、感觉过敏或异常(如蚁走感)、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典型者呈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

1.4 如何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阴性症状?

阳性症状直接对病人有一些刺激,很容易被发现,而阴性症状没有明显的刺激,需要主动观察与试验才能被发现,所以需要对阴性症状进行主动测试。

(1)温度觉检查 水杯法―将水杯中分别倒入凉水和温水,然后用杯壁接触足部皮肤,评判凉热感觉。如果没有感觉,说明温度觉丧失。

(2)保护性触觉检查 用一把特制的10g尼龙丝接触于患者大足趾和足底不同部位,如患者没有感觉,则视为异常。

(3)音叉振动觉检测 应用128HZ的音叉置于病人的双足拇趾上,如果病人对音叉引起的振动感觉减弱或消失,将提示神经发生病变。

(4)关节位置检查将手指与脚趾的末节作向上或向下移动,如果病人在闭上眼睛后不能辨认这种关节的移动,则应检查最近的一个近端关节,例如,如果病人不能辨认趾关节的动作则应检查踝关节的位置觉。

下面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自查表,如果符合其中任何一项或在自我检查中发现足部损伤或出现周围病变阴性症状,说明病人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需要及时咨询医生获得相应治疗,早一分治疗,少一份危险。

(1)下肢或足部有麻木感。

(2)下肢或足部曾经有过灼痛的感觉。

(3)足部对触摸过于敏感。

(4)下肢或足部出现过肌肉痛性痉挛的现象。

(5)下肢或足部出现过刺痛的感觉。

(6)当被褥接触皮肤时,有刺痛的感觉。

(7)当淋浴时不能清楚的感知水温的变化。

(8)曾经有过足部的溃疡。

(9)医生曾经诊断过患有糖尿病神经病变。

(10)大部分时间会感到虚弱无力。

(11)症状在夜间会加重。

(12)下肢在走路时受过伤。

(13)行走时不能感觉到双足。

(14)足部的皮肤会因为干燥而裂开。

(15)曾经接受过截肢手术。

2如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包括四个方面,控制血糖和修复神经是两个基本治疗,同时还可以联合病因治疗,如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等,另外还有对症治疗即缓解疼痛,性低血压,胃肠道症状的治疗。

2.1 怎样的治疗更为有效?

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不管何种作用机制,最终导致结果相同,即神经出现节段性脱髓鞘和(或)轴突变性。

既然病因很多,那么针对单个病因进行治疗显然是比较局限的,而针对多个病因进行治疗也是比较困难的,到底怎样才能标本兼治?

首先从根本上控制血糖,这也是美国糖尿病协会权威推荐的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第一步,但控制血糖不能直接修复神经,缓解症状,我们还需要对神经损伤带来的多种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修复损伤神经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缓解因神经损伤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因此,控制血糖联合修复神经的治疗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本治疗。

2.2 为什么要长期服用神经修复剂和降糖药或胰岛素?

只要糖尿病存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等因素就会刺激神经引起神经损伤。同时神经修复本身也需要很长时间,例如轴突变性的修复需要2~18个月的时间,因此降糖药和神经修复剂都需要长期服用。

弥可保(甲钴胺)是一种有效的神经修复剂,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药物。弥可保的主要成份是人体血清中最主要的活性维生素B12的存在形式,能高浓度地进入神经细胞器,甚至进入细胞器,促进核酸、蛋白质和磷脂的合成,通过上述改善和促进神经代谢的作用,促进神经生长,包括髓鞘恢复,轴突再生并加速轴浆转运,修复了神经损伤,自然能够缓解由神经损伤带来的麻木,疼痛诸多症状。

3如何预防糖尿病周围经神病变

糖尿病患者5年、10年和20年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分别达到30%、60%和90%,因此即使病人现在没有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应注意积极预防。下面介绍了一些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很容易做到:

3.1选择合适的鞋袜软皮皮鞋、运动鞋是最理想的鞋子;不要穿高跟、尖头、硬皮及塑料鞋;经常检查并取出鞋内存在的异物;袜子应选择棉质和羊毛质地为好,不要太大,不要穿有松紧带,有补丁或破口的袜子。

3.2 关注足部皮肤健康问题 使用皮肤护理膏或霜;同时适当按摩足部,注意不要将护理霜涂抹于足趾间或溃疡伤口上;严重的足跟皲裂,可以使用含尿素的特殊皲裂霜。

3.3 掌握正确的洗脚方法用手或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不要过分浸泡双脚;使用中性的肥皂;用浅色毛巾擦干脚趾间的水分,并检查有无出血和渗液;保持脚趾间干爽,如果脚趾间因潮湿而发白,可用酒精棉签擦拭处理。

3.4出现问题及时就医坚持足部检查,若有皮肤干裂、湿冷、水肿、肤色变暗、感觉缺失、趾甲变形或局部红肿、痛、热等,必须尽早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精神病人 护理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不断完善,静脉留置针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优点是操作简单,可保护静脉,减少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损伤,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乐于抢救和治疗。适用于需长期输液、静脉穿刺较困难的患者[1]。而且很大程度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我院精神科病房有许多兴奋、躁动、拒药拒食病人。同时住院期间有些合并躯体疾病,感染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都需及时补充水分、营养物孜及输入药物治疗疾病,而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措施。2010年1月-12月我院30例精神科病人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2月我院精神科患者采用了静脉留置针30例,根据CCMD-3诊断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者21例,双相情感障碍者6例,抑郁症3例,男22例,女8例,年龄在22-68岁,留置天数为3-7天 。

1.2方法[2]: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取18G-24G等型号,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瓣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于固定的血管,对能下床活动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在穿刺点上方10~15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中心,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范围为8cm×10cm以上,待干,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取下针套,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嘱患者握拳,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的上方,使针头与皮肤成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以免过快刺破血管壁,见回血后压低角度(放平针翼),顺着静脉走行再继续进针0.2cm,左手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外套管一起送入静脉内,左手固定两翼,右手迅速将针芯抽出,放于锐器收集器中。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嘱患者松拳。用无菌透明敷贴对留置针作密闭式固定,用注明置管日期和时间的透明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再用胶布固定插入肝素帽内的输液器针头及输液管。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及时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滴速,观察局部有无渗漏,输液是否通畅。输完液体后,以0.1%肝素稀释液2~5ml注入肝素帽内,或用无菌生理盐水5~10ml推注导管,每隔6~8h重复冲管一次。再次输液时,常规消毒静脉帽胶胶塞后,将静脉输液针头皮针插入静脉帽内即可。

2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2.1心理护理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是神志清醒的患者,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争取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神志不清的患者,也应该向其陪护人员解释清楚。

2.2 做好卫生宣教置管前护士应对患者和家属讲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告知患者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出等并发症的发生。告知患者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血管。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对于不合作的患者在做好解释工作后进行保护约束,保护时注意肢体处于功能位置。穿刺时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2.3 病人准备 精神病人常因兴奋、躁动、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和无自知力而不配合治疗,给护理造成很大的难度。在置针前,先协助病人洗澡、更衣,将病人双手约束于床上,取平卧位,肢体处于功能位。如果在下肢作留置针,则约束双下肢,兴奋、躁动病人还需约束肩部。

2.4 做好物品准备 本院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套管留置针,根据病情选择型号相符的留置针,仔细检查其质量,产品的失效日期,包装是否完好,针尖斜面应锐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

2.5 护理人员准备 采用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及戴口罩。正确的洗手可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感染的机会。

2.6凡留置套管针的患者输液期间应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天,不超过7天。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更换无菌贴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静脉硬化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金黄散外敷[3]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炎症反应。

2.7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静脉炎、液体外渗和套管堵塞。2.7.1静脉炎的预防(1)严格无菌操作;(2)减少机械刺激;(3)避免化学刺激,消毒时消毒液不宜过多,并且要待干。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强刺激性药物尽量避免从套管针输入。2.7.2 防止液体外渗 嘱病人保持输液肢体与心脏平齐或稍高。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回流。 2.7.3 防止套管堵食 每次输液完毕正确封管,保持套管针通畅。

2.8 加强输液观察 精神病人不合作,虽然进行保护性约束,但仍然要防止病人躁动不安,将留置针挣脱,另外病人可以将约束带自行解开而拔针,因其5~10分钟观察输液部位固定情况、输液滴速、血管有无红肿现象,约束部位的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保证血液回流通畅。

2.9留置针再次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管。

3 结果

本组有28例为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为二次穿刺成功。在输液过程中无一例套管滑出,未出现红肿现象。留置针留置时间3~7天,无一例发生与静脉留置针相关的并发症。

4 讨论

静脉留置技术操作简便,使用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利于紧急抢救。容易被病人和护理人员接受。目前,留置针在我院精神科病房已普遍应用,虽然是应用于不合作的精神病人,但在临床应用中,如果能够固定好病人,观察仔细,加强巡视,可大大减少患者反复进行静脉穿刺的痛苦,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也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所以静脉留置针输液在精神科病房的输液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受试者均来自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共纳入患者116例,在干预和随访过程中心肾针刺组脱落2例,常规针刺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观察111例,其中心肾针刺组55例、常规针刺组56例,占总纳入病例的95.69%。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表略)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低头习惯、曾经治疗情况、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诊断等方面进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等比较,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均P>0.05),具 有 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1]颈椎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纳入标准①成年男性或女性,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以颈痛为主诉者;②近3个月有颈部疼痛、僵硬感病史,伴或不伴有肌肉骨骼系统阳性体征,达到平均每月发作1次;③纳入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大于3分;④颈椎X线片(正侧位)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中X线片的要求,或者MRI、CT显示有颈椎退变或颈椎间盘突出;⑤年龄18~65岁;⑥近3个月内未接受过颈椎病针灸治疗;⑦自愿参加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治疗及随访安排。

1.4排除标准①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患严重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③有颈部外伤史,有颈部骨折或手术史,系统性骨或关节疾病;④畏惧、拒绝针灸者,或近3个月接受过颈椎病针灸治疗者;⑤目前正在接受颈椎病其他治疗;⑥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⑦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不配合治疗方案安排者。

1.5剔除和脱落标准①受试者在治疗期间自行采用如理疗、按摩、贴敷等对颈痛症状有效的其他疗法;②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严重的合并疾病;③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按医嘱进行治疗者;④患者自行退出研究;⑤病人随访期间因各种原因失访。

1.6随机及盲法的实施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设立心肾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把估算的样本含量输入PEMS3.1统计软件包,得出顺序号、随机种子数和分组结果,制作随机卡片,放入不透光信封密封。临床实施时将合格病例按纳入试验的先后顺序对应信封上的序号顺序拆开信封,依照随机卡片上的提示进行分组。本研究已取得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委员会批件文号为:201103,已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为ChiCTR-TRC-11001352。

2治疗方法

2.1及操作环境两组受试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针灸师均具有5年以上针灸临床经验。在实施干预时,室内温度约为25℃左右。

2.2心肾针刺组①针刺:穴取百劳、神门、腕骨,后两穴左右交替取穴,采用0.35mm×25mm苏州天协牌一次性针灸针,直刺10~30mm,每个穴位均采用调气法,即徐入徐出,行平补平泻手法,至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运针1次。②直接灸:穴取大椎、心俞和肾俞,针刺后休息5min进行直接灸,直接灸使用南阳卧龙汉医艾绒厂生产的常规艾绒,制成高1cm、直径约0.8cm中型艾炷。先按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11月1日在日本茨城县筑波市召开的“经穴部位国际标准化正式会议”上制定的穴位国际标准选取穴位,在穴位上涂少量由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万花油,用于粘紧艾炷及防止烫伤。将做好的艾炷置于穴位上进行直接灸,至病人言灼痛时用镊子移走,每穴各灸5壮。③埋皮内针:穴取百劳、单侧心俞和肾俞,直接灸后休息5min进行穴位埋针治疗。使用由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揿钉型皮内针,长度为2~3mm,用安尔碘(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常规消毒穴位,用消毒镊子夹住针圈,对准所选穴位与皮肤呈30°~45°角斜刺揿入,以3M医用胶布固定,直至下次治疗时方取下。

2.3常规针刺组①针刺:穴取百劳、中渚,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直刺10~30mm,每个穴位运针(同心肾针刺组)至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运针1次。②直接灸:穴取大椎、百劳及肩中俞,每穴各5壮,操作方法同心肾针刺组;③埋皮内针:穴取百劳及肩中俞,操作方法同心肾针刺组。本组所使用的针刺针及艾绒、皮内针等器材均同心肾针刺组。

2.4疗程两组均每周进行2~3次治疗,10次为一疗程,5周内完成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并随访3个月。考虑到受试者的依从性及临床研究实践情况,规定至少完成8次治疗即为有效观察病例。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 (NPQ):该量表由9个条目组成,从疼痛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夜间的针刺或麻木感、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对社交活动的影响、搬抬重物、读书/看电视、工作/做家务和驾驶汽车9个方面评价患者的疼痛和功能状态,总分为100分,积分越高,提示患者颈痛病情越严重。本研究使用的NPQ量表为香港浸会大学引进翻译的中文版。根据参考文献[10]报道,认为NPQ得分较前下降5分即为有临床疗效,以此为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换算出不同时间点NPQ得分的4个差异率。差异率=[(NPQ初诊得分-各时点得分)÷NPQ初诊得分]×100%。3.2评价时点NPQ量表在治疗前、治疗5次后、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后、随访3个月后,共5个时点进行评价。

3.2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V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计量资料(如年龄、病程、量表评分值等)采用均数±标准差(x珚±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多时点评分数据采用重复方差分析(非正态分 布 且 方 差 不 齐 采 用 秩 和 检 验(Kruskal-Wallis));计数和等级资料(如中医证候、诊断分型、低头习惯等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α<0.05。

3.3疗效指标分析(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NPQ评分比较(见表4)由表4所示,对各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次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随访、3个月后随访,共5个时点的NPQ评分进行评价比较,组间评分差异经t检验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点组间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提示,各观察时点作为个体内差异因素在不同时点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但作为个体间差异因素的不同干预方法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NPQ得分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图1两组颈椎病患者各时点NPQ评分值变化趋势图(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NPQ评分差异率比较经方差分析,两组间各时间点NPQ评分差异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的情况,可认为干预后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NPQ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图略),经治疗后各时点间两两比较及多元方差分析,以不同干预时点作为个体内差异因素,两组治疗均显示随着疗程延长,积分渐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但两组间差异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推断:认为心肾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在以NPQ量表评分作为指标的评价中总体疗效相当。

3.4分层分析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两组在以NPQ量表评分作为测量指标的评价中总体疗效相当,故对本研究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不同病程和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两组治疗方案结果有显著差异,具体如下分析。(1)病程分层按本研究受试者病程的具体情况,经探索性分析后,将本次研究的受试者分为病程在7年以内和在7年以上两层。按照不同病程分层对受试者NPQ各观察时点评分进行分析,各层受试者在不同时点的NPQ评分均数水平如表(表略)分别对各观察时点进行比较,经方差分析,发现病程≤7年人群中,两种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病程在7年以上的人群,在治疗前、治疗5次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观察时点,两种治疗方案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次随访观察时点,则两种方案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在以NPQ量表作为主要疗效指标的评价中,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的治疗方法对病程在7年以上人群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而在病程≤7年人群中常规针刺组与心肾针刺组疗效相当。(2)年龄分层参考联合国WHO组织的人类年龄划分标准,将本研究的人群按年龄分为以下几层:青少年18~35岁;中青年36~44岁;中老年45~65岁。按照不同年龄分层对受试者的NPQ各观察时点评分进行分析,各年龄层受试者在不同时点的NPQ评分均数水平如表7所示。由表7结果提示:经方差分析,不同年龄段作为个体间差异因素在治疗后不同时点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年龄层患者在干预过程中的NPQ评分存在差异。各年龄段观察值趋势见图4~图6。由表7可知,对治疗前后各观察时点分别进行比较,经方差分析,发现青少 年人 群 和中 青 年人群两 组间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中老年人群中,除治疗前观察时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其余干预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综合上述分析结果,提示在以NPQ量表作为主要疗效指标的评价中,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的治疗方法对中老年人群(年龄45岁以上)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48-02

护理风险指护理工作人员从事护理工作所具有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人身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等。在大众医疗保健知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人们的法律挂念与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导致护理工作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精神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行业的工作,具有冲动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另外,封闭的住院环境以及抗精神药物等不良反应,极容易增加自身与他人可能遭受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护理风险。在病房中,护理人员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每天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长,如果护理措施中存在明显的疏漏,将可能导致更高的风险发生率。实施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精神科护理人员60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在精神科病房中的应用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精神科护理人员60名。护理人员年龄为18-46岁,平均年龄为(31.0±2.5)岁。针对该组研究对象开展护理质量风险管理活动。在实施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前后,该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根据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为基本模式;通过制定完善的临床护理工作考核标准。督促、检查和评价全院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保证基本质量指标达标;提出护理质量改进的长、短期目标。实施并指导护理质量改进项目落实;进行质量管理培训和考核。比较研究实验前后研究对象在精神科病房上护理质量风险指标的变化,真实记录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护理的临床效果、护理记录书写的规范、夜间查房的质量等数据信息。针对当前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临床护理安全风险,探讨分析护理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依据这些原因制定安全有效的护理质量风险管理措施。

1.3统计学分析

对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运用t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行临床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办法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显著提高,护理的质量明显提高,效果显著,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更规范,夜间查房质量提升,与实行风险管理之前对比,前后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科病房的护理工作相较于其他科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危险性。护理人员每天都在于精神科的患者打交道,稍有不慎都会引发自身安全事故的事件。在实施护理质量风险管理活动期间,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1精神科病房的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首先,患者因素。患者因素是护理风险因素中一种常见因素。患者由于精神状态,其思想、意志、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异常。精神状态支配患者自杀、伤人、拒食以及自伤等现象。对于急性患者其大部分都处于无自知力的状态,拒绝治疗,出现较为激烈的防抗。这些都会给护理工作带来风险。同时,精神科病房患者病程较长,以防复发作,患者住院期间家属探视少,关心少,病情好转也不接出院,患者就会出现较为激烈的行为。

其次,护理人员的因素。在精神科病房中,护理人员自身也会导致护理质量风险的出现。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对患者的症状不了解,不能做到高质量的护理,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风险,给自身和患者带来危险。同时,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也会引发护理质量风险。护理人员不能及时的查房,患者出现异兆时不能及时发现,也是产生护理质量风险的主要原因。最后,患者家属。患者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知识,对病区的安全管理不理解、不配合,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多种不配合治疗的现象。另外,除了人为因素导致风险的出现外,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2精神科护理质量风险管理的措施

护理人员在对精神科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多种护理质量风险因素的存在,容易给患者与护理人员带来安全隐患。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加强护理质量风险管理。

首先,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精神科病房依据医院科室的设置特点,护理部主任负责护理工作。各病区的护士长为成员护理质量风险召开例会。对精神科病房的护理质量风险进行总结,并依据总结做出相应的风险预报。及时评估半年过去的现有以及潜在性的护理质量风险。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岗位的设立,确保全院护理质量监控、改进和实施,护理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得到提高。加大管理力度,使护理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了“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落实,提高了护理综合质量。

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护理质量标准,护理质量标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护理实践的依据,是衡量工作数量、质量的标尺和砝码。护理质量标准应以工作项目或管理要求或管理对象而分别确定,是由各种不同项目、种类及一系列具体标准形成一个护理质量标准体系。依据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制定患者自杀、噎食、跌倒等护理质量风险应急预案。增设家属告知签字制度,探视物品签字制度等。

篇1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急性白血病患者8名,其中男性5名,女性3名,年龄18-45岁,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2治疗方法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后,早期进行鞘内注射化疗。①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二联),每次10mg为减轻药物刺激引起的蛛网膜炎,可同时加用地塞米松10mg,每周2次,共3周,此后每2个月1次,持续两年。②鞘内注射阿糖胞苷30-50mg/m2,应用方法及疗程同MTX。

1.3治疗效果患者中6名经鞘内注射MTX均完全缓解,另2名经鞘内注射阿糖胞苷缓解。

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多数患者会背上不治之症的沉重包袱,由此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忧伤等负面情绪,此时要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使其恐惧感消失,希望感增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②术前准备:适宜的环境,备好穿刺包,对穿刺中所需的药物仔细查对。指导患者排空大小便,放松情绪,配合检查。

2.2术中护理①指导和协助患者保持腰椎穿刺的正确(去枕,右侧卧位,屈体,双手抱膝)。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密切观察呼吸、脉搏、血压、面色变化等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感,并详细记录脑脊液的性状、压力、滴数,协助医师留取标本送检。再次核对鞘内注射药物。

2.3术后护理①观察患者有无头痛,腰痛等穿刺后并发症,嘱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告知卧床期间不可抬高头部,可适当转动身体。本组病例中未出现此类并发症。②保持穿刺部位的纱布干燥,观察有无渗液,渗血,24小时内不宜淋浴。③2名注射阿糖胞苷的患者有不规则的发热,给予患者及时补充营养及液体;给予物理降温无效,之后给予双氯芬酸钠25mg纳肛,患者体温降至正常。④消化道反应给人带来的最大损害是体能的消耗,6名患者有明显的体重下降。因此化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避免产气的食物。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每6-8小时给药一次,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消化道反应。⑤患者长期化疗,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感染,因此,病室应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每天紫外线消毒2次,30min/次,减少探视人员,注意口腔皮肤及肛周卫生,减少感染机会。

3健康指导

3.1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适当进行健身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减少复发。

3.2预防感染,保持皮肤口腔的清洁,加强个人卫生。住所定时开窗通风。不要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做好保暖防晒工作。

3.3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以提高抵抗力,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

3.4指导病人按医嘱用药。

3.5按时复诊,定期查血常规,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4护理体会

通过对这8名病人的护理,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优质护理的重要性。不仅可以抢救病人的生命,还可提高病人后期治疗中的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树立护理人员的良好的形象。以上就是我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防治的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孙敏.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0,5(28):210-211.

篇1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18―02

“团队”最早出自日本企业,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日本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1]。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合作是基于尊重个人兴趣和成就,合作的核心,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达到最高水平,反映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从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护理团队精神是护士与团队在目标一致基础上的凝聚和整合[2]。为响应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我科已列为医院第二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科室,为使护理工作得到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及病人满意,在病房建立一支优秀的护理团队刻不容缓。自2011年底以来,我科开展了护理团队精神建设活动,现将取得的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设有编制床位32 张, 护士18名,其中皮肤门诊5名,住院部11名,机动护士1名,均为女性。学历: 中专4 名, 大专8名, 本科6名。年龄(31.8±9.6)岁。

1.2 方法

1.2.1 建设优秀护理团队的方法

1.2.1.1 确立团队目标 我科以开展优质服务护理,创建优秀护理团队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围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遵循用心服务,用爱导航的服务理念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使护士由原来的被动工作向主动工作、认真工作向用心工作转变,应付检查心态向慎独精神的培养出发,增强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最终达到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提高。

1.2.1.2 建立团队制度 本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为贯彻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科室制定了护理查房制度,业务学习制度,技术操作培训制度,护理人员进修培训制度等,成立了护理质控小组,结合每位护士专长,分别承担了不同分工任务,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专长,激发了护士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增强了她们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1.3 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 团队的活力来源于成员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形成有利于团队的工作氛围[1]。科室建立了心灵沟通本及QQ群,利于护士进行书面和网络沟通,还利用每月一次护士例会及娱乐活动的机会,护士间交流对科室近期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病人护理体会,教学管理经验,或开诚布公地指出护士长及同事在工作中的优缺点等,使每位护士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做到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

1.2.1.4 建全团队激励机制 团队激励机制包含了经济激励、竞争激励及情感激励。经济激励:护士每月均进行绩效考核,并与当月奖金挂钩,主要内容包括出勤率、工作量、有无不良事件发生及投诉等。竞争激励:每月科室将评选明星护士;责任护士每年或半年将根据其工作表现及病人反馈进行改选;并推选优秀护士外出进修培训等。情感激励:护士长每月至少会与每位护士进行一次面对面沟通,对其工作中的优点提出表扬并鼓励,对其存在的缺点及时指出并改正;护士生日宴请科室会赠送生日蛋糕或其他礼品;护士及其亲属生病住院时会去慰问,以达到情感激励。

1.2.1.5 构造学习型团队 学习型组织被誉为“21 世纪的管理圣经”[3]。护理团队精神的建设, 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知识型护理人员作为主力军[4]。科室鼓励护理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每位护士每年要承担护理查房及专题讲座,每一次查房或讲座均要求认真准备,进行资料查新;还需完成相应的理论授课及临床带教工作。学习型护理团队护士应具有创新、求异思维,鼓励护士撰写论文及申报科研课题,科室每年将根据刊物级别及中标课题级别分别进行经济奖励。

1.2.2 评价方法 以四川省护理质量控制标准为依据,由护理部质控组成员每月对病房护理质量进行考评(含病人满意度调查),对实施前( 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和实施后( 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护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X2检验。

2 效果

2.1 团队精神建设对病房护理质量影响(见表1)

2.2 团队精神建设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见表2)

由表1可知,实施团队精神建设活动后,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件书写等项目质量明显提高(P0.05)。

3 讨论

3.1 团队精神建设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3.1.1 增加了护士工作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活动实施前,科室大部分护士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护理工作中,习惯听从护士长安排布置各项工作,且流于形式去完成,工作不够深入、细致、主动。通过开展团队精神建设活动后,使每位护士找到了“科室似我家,兴荣靠大家”的归属感,各项工作能用心、主动去完成,突出表现在主动参与病房管理,认真、及时、规范完成表格书写等。

3.1.2 搭建了护士间沟通交流平台,提高了团队协助能力 一个组织中存在的问题70%是由于沟通不良造成的, 而70%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加强沟通来解决[5]。通过在科室建立心灵沟通本及QQ群,召开护士例会,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促使护士间沟通交流更加通畅,消除各种隔阂及误解,达到一种共识和工作中的默契,确保了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3.1.3 提升了护理队伍的活力和执行力 每月评选明显护士,营造竞争氛围, 使护士在竞争中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向着目标努力奋进。护士每月均进行绩效考核,并与当月奖金挂钩。效益激励保证了奖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6],提高了护士对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在本研究中,护理质量检查项目除了急救器材管理及消毒隔离两项实施前和实施后无明显差异外,其余项目均有明显差异。可能原因是我院护理部早已作出规定,若在病房质量检查中,一旦发现科室有过期物品存在或消毒隔离项目未达标,将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重罚,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急救器材管理及消毒隔离项目的执行力度。

3.2 团队精神建设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2.1 护患沟通交流通畅 在团队精神建设活动中,始终围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遵循用心服务,用爱导航的服务理念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培养了护士高度责任心和敬业度。在护理工作中,能主动巡视病房,关心患者疾苦,观察病情及时,健康教育到位,除了日常工作中管床护士与患者沟通交流外,科室每周还安排了责任护士一天时间,到患者床旁进行一对一专职健康教育,给患者进行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饮食指导、康复训练等,言传身教,并随时解答病人提问,增加了护患共信。

3.2.2 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通过开展团队精神建设活动,护士间形成了团结协助的工作氛围,相互信任,彼此宽容,工作协调一致,交接班清楚。经济激励和竞争激励的引入,鼓舞护士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4 小结

本研究表明,通过开展护理团队精神建设,增加了科室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得到患者的认同和满意,让员工能愉悦工作,增强了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秀琴,袁龙梅,罗婕,等.护理团队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08,22(1):13-14

[2] 黎雪梅,李继平,王国蓉.护理团队精神的培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9:533-534.

[3] 彼得.对吉.第五项修炼[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0.

篇13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050-01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常见于下肢,尤其是左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后较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及肺栓塞,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产妇年龄23~38岁,体重62~87kg。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右下肢2例。7例发生在剖宫产后,1例发生在自然分娩后。剖宫产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常规用止血药1~3天。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症状有:患肢不同程度的肿胀、沉重、疼痛,局部皮肤颜色苍白,伴有低热、乏力等。患肢周径增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见下肢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探头加压后静脉管腔变化不明显或部分管腔压闭,提示血栓存在。

1.2 治疗方法

急性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促进炎症反应消退,减轻肿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血栓脱落而致肺栓塞。开始起床活动后可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用肝素、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凝治疗,同时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监测血凝、超声。

1.3 结果

经治疗,5~10天后所有患者症状改善,复查超声提示血栓消失。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2 讨论

2.1 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1]。妊娠期雌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肝脏产生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增加,血小板数无明显改变,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孕妇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凝血时间无明显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非孕妇女增加40%~50%,改变红细胞表面负电荷,血沉加快,故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 [2]。分娩后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面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于产后2~3周降至正常。孕期和产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一旦血管损伤即容易凝血。分娩时、手术创伤造成血管壁损伤,内皮组织受损,胶原暴露,引起凝血物质释放,血栓容易形成。剖宫产麻醉时间长,麻醉平面以下静脉血管壁平滑肌松弛,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如发生产后大出血,输入库存血,增加了血液粘稠度。术后禁食6小时,如液体补充不足,使血液浓缩,血流缓慢。产妇体质较虚弱,惧怕腹部或会阴伤口疼痛,产后长期卧床,引起静脉血流淤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孕妇高龄、肥胖,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2.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孕期加强保健,合理营养,适当控制体重,减少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术前仔细询问有无血栓史,检查凝血功能。剖宫产术中轻柔操作,减少血管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注意补充液体,保持水电平衡。术后少用或不用止血药,减少血栓形成。分娩后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站。及早多做踝关节的伸屈活动,抬高下肢,家属可协助按摩下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以促进血液回流。同时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产妇情绪低落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影响下肢静脉回流[3]。产后仔细观察肢体情况,如有下肢疼痛、肿胀,活动不便等,应考虑血栓形成,行彩超检查,及早发现血栓[4],以免延误治疗。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或术后可预防性治疗,如应用右旋糖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等,对抗血液高凝状态[5],防止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陈维洲,许玉韵,吕俊升. 心血管病治疗学[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42.

[2] 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44-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