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

篇1

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特点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的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和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而且,丰富多彩。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他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该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三、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要创造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式,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是乐趣。

四、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时。

篇2

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二、设计自助式开放性“问题式”教学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三、设计虚拟性“问题式”教学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篇3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并且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主要也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习作主题设计相关作业。但从实际教学来看,一些教师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存在作业形式化、要求单一化、题型应试化等弊端,以致读写作业的效率比较低,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效果不明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究读写作业的有效设计,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对症下药,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

我们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应尽可能地多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深入思考的欲望。例如,笔者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典故,写一个小小的剧本,还原当时的场面,比比哪一组的剧本写得最好,再由这组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诸葛瑾和书童等几个角色。于是,学生们分组聚集在一起,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写成剧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表演环节中,几位同学充分展示了表演才华,引得下面的小观众前俯后仰。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的兴趣。

二、循循善诱,把握文本知识的体验性

小学语文教师可在学生体验了文本后进行读写渗透,精心设计一连串的互动环节,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逐步导入现实生活中,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例如,笔者在讲完《我不能失信》一课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内容已有所了解,这时,笔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守信用”,提问:“告诉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守信用的孩子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紧接着,笔者追问“同学们都做了什么守信用的事情呀?”学生有的说:“我借了朋友的钱很快就还了”有的说:“我答应借自行车给邻居用一个星期,后来没有失

信。”还有的说:“上个星期天我约了朋友去钓鱼,最后我们都没有失约。”你一言我一语的,有些答案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时,笔者夸赞了学生们的积极回答,请学生们在课后写一写自己守信用的一件事,以及自己从中得到的体会。这种方法将文本的体验与现实的感受连接在一起,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使学生“下笔如有神”成为可能。

三、拓宽思路,注重课里课外的结合性

如何设计读写作业,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深入课本、挖掘课本,并拓宽思路,引入课外资源,把相对封闭的教材内容变成开放性的写作题材,才能使课里课外完美结合,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例如,笔者教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要求学生列举几个“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历史人物,并用简短的话语描写他(她)的外貌特点和历史事迹,以及对他(她)的评价,比比谁写得又多又好。这种形式的作业设计,以课内迁移到课外,再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内,实现了课内知识的开放性,可以帮助小学生深刻地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积累到一些新的素材,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知行合一,把握随堂知识的实践性

例如,笔者教完《将心比心》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后也做一件“将心比心”的事,并把内心感受写下来。于是,学生们纷纷行动,有的写道“我在公交车上给老爷爷让座,希望我爷爷坐公交车时也有人给他让座”,有的写道“我帮一个迷路的小孩子找到自己的家,希望我妹妹不小心迷路时也有好心人把她送回来”,还有的写道“有个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洒到了我新买的衣服上,我原谅了他,因为我希望我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原谅”。作业的形式虽比较简单,但实践性很强,学生们通过“多一分宽容和理解”的行动,明白了“将心比心”的道理,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结合在了一起。学生们在这样的实践中,感受到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带来的快乐,一直坚持下去,便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品德。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读写作业的设计形式不一而足。小学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充分挖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外的资源,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特点,与课内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出一批有关高中语文教学的专题网站和大量的网络课件,出现了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但它们基本上是将传统语文课程“网络化”,即只是把网络当作一种表现传统语文课程的媒介。这些表明当前高中语文网络教学无疑仍停留在低层次上。要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必须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有重大的突破。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志着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开始。高中语文新课标指明了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出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应当运用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来指导高中语文网络教学。

1.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在选择内容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了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并能跨越时空进行动态交互和资源共享,这些是传统语文教学所无法具备的优势。但从目前来看,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作用仅仅是为一部分语文教师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备课资料和现成的教案、课件、试题、素材。网络课件也只是将课本内容搬到了网络上。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没有选取到合适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应依据网络环境的特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适合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内容。

1.1 引导学生关注、思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公民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今天的学生是明天国家的建设者、决策者。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现在的高中学生,已不再把自己的思维视野束缚于学校里,已开始在思索自己的人生价值,关注国家的发展,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够坚定和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大多数高中学生喜欢上网,而网络中各种观点充斥其间,对学生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利用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优势,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起网络安全和守法等网民应具备的基本意识;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能启迪学生思考的人物和故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紧密地结合起来。

1.2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社区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了社区资源的概念,它包括了学校和学生所在社区周边环境中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人物、事件、实物;在课程内容选取方面,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样就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也给予了学生一个很好的接触社会、了解家庭过去生活的机会。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社区资源,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整理成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在计算机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专题网站与其他学校学生交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能大大提高学生与别人沟通、交流和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1.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研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增加了大量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并与现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它们涉及面广现实意义重大,如单靠课本上提供的素材和教师理解,要想让学生对它们有所感悟是相当困难的,而网络中丰富的内容及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给自我意识已初步形成、能相对独立地思考和判断的高中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去搜寻资料,去判别别人的观点,去体验、感悟、探究所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网络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个人的发展和身边的变化,是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对学生个人发展、国家及社会的进步都是极为有用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语文学习有兴趣,才有自己想去好好学习语文的劲头;而关注现实问题的研究是让学生在语文网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增强学生的信息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进一步的自主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2.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高中语文网络教学

2.1 处理好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网络具有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表现方式,这是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无法比拟的,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互动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因此,在网络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技术,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的“网灌”课。网络课堂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实现的方式也不是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教学内容反而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过于花哨的呈现方式会使网络技术喧宾夺主,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学校网络的软硬件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网络技术,只有当使用网络技术能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和难点内容、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时,我们才使用它。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书本、黑板、投影、网络各自的优势,让他们,扬长避短,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篇5

一.变革教学设计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开放课堂

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如果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更要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统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强调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心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的独特体会。其次是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学会交流合作。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设计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有选择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动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我也能完成,增强了自信心,让他们各尽其材,各得其所。

四.坚持学以致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应用,服务于个性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材在新课标下的价值功能,体会语文教材的举例作用,需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灵活选择和运用语文教材,把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外自读,为学生补充报刊杂志上的时文、美文;改变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活泼、开发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法,重启发,多讨论少讲授,多对话少问答,重过程积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注意课内外的联系,多动口,多动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扩展学生的认知参与中独立发现。除此之外,也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6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 重构教材 任务驱动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语文也全面铺开。怎样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新课标教学中普通存在着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着新课标,苦想怎么教?捧着新教材,教法从何来?喊着新理念,讲着老教案。 

为了化解“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 

一、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新教材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够的矛盾非常突出。课时量与教材容量相比犹如“杯水车薪”。赶进度、开快车,使得知识不易掌握,基础难以巩固。在实践上,模块教材的深广度难以把握,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这些问题成了制约新课程教学的瓶颈,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解决教师普遍反映的课时不足的矛盾,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 

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日夜焦虑的棘手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法。 

第一,精讲片段,以点带面。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靠教师讲解一两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贪大求全,急于求成,而应总揽全局,精选片段,进行重点教学。 

第二,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坚决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就能领会的知识,坚决不讲。教师应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多练中掌握知识。 

第三,以练代讲,讲练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重点段落和精彩片段所涉及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小练习,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完成,不懂的地方再进行指导讲解。这样,力争把重点、难点消化在课内,排除在课外。 

三、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虽然课内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仅如沧海一粟,更多的工夫应该在课外。我们应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不仅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一扇窗,更要为他们打开一道门,使之能够自如地迈进来,走出去,饱览更为美妙的风光,拥抱更为精彩的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语文课堂的延伸教学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度。 

(2)利用课前说话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广度。 

(3)创设情境,开设活动,延伸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感官接受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当然,关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和形式还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学生的接受心理角度出发,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 

四、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 

新课标赋予师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选择权,在集体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教材有计划地加以取舍。避免舍本逐末,力争做到“舍中有得”,突出重点,直奔目标。 

教材多了、厚了,周课时少了, 教材教不完怎么办?分析起来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不尝试“用教材教”。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结合实际对教材加以取舍。 

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不是“圣经”。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师生完全可以对教材作大胆地、创造性地处理。 

要用好教材实施好新课程,除了专家引领、主体反思外,同伴互助也必不可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真开展了“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活动,每次课后由同事评,学科组长评,专家面对面评,先集体反思再由执教者自已反思。并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力、妙处着手、细处着笔、疑处设问、尾处升华,就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版) 

篇7

《晏子使楚》 展示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74-02

语文课程致力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临一道难题:如何利用语文教材有限的课文资源进行有效教学,创造精彩学堂,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摒弃“教语文就是教课文”的传统观念,追求“教语文”的新理念,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在南宁市“精彩学堂”展示活动中,南宁市阳光新城学校黄乐娟老师执教《晏子使楚》展示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结构,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既注重语言训练,又注重人文关怀,课堂教学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一节课下来,学生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真切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以下,笔者从《晏子使楚》展示课的研课过程中总结探讨教学经验。

一、依据新课标,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师在课堂上要起到主导作用,就要明确在课堂上应当教什么、学生学些什么。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实施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师的教学指南,不仅告诉我们要做些什么,还指导我们怎么做,如何做得好。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新理念、关注新变化,才能打造出精彩的课堂,成功教语文。《晏子使楚》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语文学科备课组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学会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晏子的言外之意,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切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即晏子的语言艺术)和本年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借力文本,开发语文课程内容

教材文本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章精品,教师要透过文本找出每篇课文隐藏的教学因素,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无处不透露着语言的智慧,即运用语言的艺术,语文备课组教师不断研读文本,借力文本内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课件出示文本句子: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指名生读。

2.全班齐读。

3.师:晏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其实他话里有话,他想说的是――

(出示课件)访问国家――走城门

访问狗国――钻狗洞

楚国让我钻狗洞,楚国――(狗国)楚王――(狗王)

4.师:能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把晏子话里的意思说清楚吗?自己试试吧。(课件出示关联词“因为……所以……”,学生自由练习)

5.指名学生把晏子话里的意思用上关联词说出来。

6.师:同学们,晏子想说楚国是狗国,但他却不直接说,而是换个说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这就是“言外之意”。(板书:言外之意,生读)

7.师:晏子不能直接说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这是为什么?所以,他只能这样说――(出示原句,生再次读)

8.师:同学们,带着我们的理解和体会再读一读晏子说的话吧。(全班齐读)

9.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朗读晏子第一次回应楚王的话,结合推理明白了晏子话里的“言外之意”,体会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之处。

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教师借助教材文本让学生先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领会晏子的言外之意,从而领悟语言的艺术魅力,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过渡。

三、根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解决了教学中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师接下来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晏子使楚》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晏子使楚》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教师再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设定为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学会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晏子的言外之意,感受和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这样就明确了教师的着重训练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层层推进、收放自如,教学设计详略得当,将教学突破点锁定在引导学生品读晏子第一次应对楚王侮辱的语言,总结出语文学习方法“语言的巧妙在于其无懈可击的推理,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把晏子话里的意思说清楚”,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晏子最后两次的应对语言,自主体验晏子的言外之意,感受和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通过教师的顺学而导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合作学习单,自由汇报、扎实训练,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贯穿整节课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相机点拨指导和评价总结,如教师引导学生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训练,思考“如果你是楚王,听到晏子的回答你会怎样”,小结“这说明晏子话语的言外之意”,让学生明白语言艺术的奇妙效果,达到对知识的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先认知领会,再实践运用,进而反思总结,充分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四、立足学情,有效运用语言文字

篇8

当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带来了人类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能够汇集优秀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构建基础教育工作者互动平台,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推进区域交流共享,创新研修方式,标准化的基础教育教学建立网络资源共享联盟网络为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和极好的平台。

我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校本研修》的有关工作精神,结合《梅河口新课程学习实施方案》,在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下,在新课程培训方面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制订方案,推进新课程的落实

我校领导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将新课程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探求培训研修的方法。远程教育的启动为我校领导、教师的新课程学习、交流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操作平台。

领导重视,成立新课程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分管具体工作,制订红梅镇学校新课程学习落实方案、学习制度、奖惩措施,以此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强调校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新课程学习,对教师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学校领导以优秀教育网站为学习平台,利用网络游览教育学信息、参与在线研讨,建立校内QQ群,进行即时讨论交流。充分立足自身良好的办学条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计算机网络具有的信息量大、及时快捷、交互性强、资源共享等特点,积极开展校长新课程网络研修。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教师纷纷建立博客,参与学校的QQ群组交流,撰写个人日志、写工作日记、写学习心得、写问题思考、写经验论文等,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浏览、评论,真正实现跨时空交流,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新课程研修的积极性。

二、通过网络搭建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方式很多,我们将建立博客,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学习体会,将参与互动交流作为网络新课程研修的重点工作来抓。博客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机制为领导、教师间构建起分享与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反思氛围的形成。我校年轻教师徐玉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在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这种不受时间、地点、内容限制的形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接受性,能收到良好效果。使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得以在较高水平上发展,从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1.建立激励机制

为激发教师参与新课程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参与研修,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积极按时参加新课程网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按时完成作业,及时上交学习体会,认真开展学习交流的老师在学校教师工作量化考核时加分奖励,作为评优晋级的基本条件,否则不评优、不晋级。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师在研究中领悟、感受、发展,全体教师协作学习,共同成长,朝着建设一支知识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目标迈进。

2.开展“新课程”教学竞赛

为有效调动教师参与新课程网络研修的积极性,深入开展网络研修。我校制定了“新课标网络研修”教学竞赛活动细则,细则要求突出学科主题,以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读书体会等内容为主,提倡个性化原创作品,注重作品质量,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观点有一定的启发性与前瞻性。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效果。我校年轻教师孙丽波、付丽华2011年度获教学设计一等奖,裴英伟等五名教师获2012年度教学设计一等奖。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网络研修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新课程网络研修促进专业发展

篇9

2011版新课标和实验版课标相比,内容上进行了适度的调整,课程难度略有降低,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重,立足运用,倡导以人为本。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论调,更加鲜明和具体。虽然我们平时总是提倡语文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教学中到底孰轻孰重,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在前几年,语文学科强调人文性的观点似乎大占上风。激情澎湃的教师语言、轰轰烈烈的合作学习、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似乎变得丰富了、自由了。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真的能通过这样的语文课来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吗?吴忠豪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五年级学生先自学《月光曲》,然后进行字词和阅读检测。等老师上完课后,再对这批学生进行第二次检测。同样的题目,两次检测的结果却相差无几,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样的语文课堂,充其量只是一个人的表演、一群人的孤单吧。这样低效花哨的语文课坚决应该摒弃。

篇10

一、变革教学设计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开放的课堂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如果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更要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强调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的想,大胆的说,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跃起来,让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其次是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的交流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师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教学设计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的参加,有选择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的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我也能完成,增强了自信心,让他们各尽其才,各得其所。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我期待着我的课堂能成为全体学生的情感乐园,是激发全体学生想象的肥沃土壤,是学生心中的伊甸园。

四、坚持学以致用,立足课堂内,放眼课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的强调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应用,服务于个性发展。为了达成有效语文教育教学,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教材在新课标下的价值功能,体会语文教材的举例作用,从实际出发,创作性的灵活选择和运用语文教材,把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用以学生课外自读,为学生补充报刊杂志的时文、美文来改变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法,重启发,多讨论少讲授,多对话少问答,重过程积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注意课内外的联系,多动口,多动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即“生活---课堂---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不断鼓励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独立发现。除此之外,也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并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式设计,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作性的开发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坚持教学反思

篇11

一、变革教学设计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开放的课堂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都在教案中有所体现,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们要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如教学《乌塔》,原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多花了20分钟,原因是“学”的环节出彩。这节课本来设计的是“读”“说”“写”三大板块,板块之间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内容精细严密。“读”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如重音、节奏和停顿的反复推敲确定,“说”中学生争说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双方各执一词。在此情况下再完成“写”已不可能,我决定改变计划引导学生举行了一次小型辩论赛,双方引经据典,气氛热烈。虽超出原定时间,且“写”的环节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

二、采取自主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论不仅强调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新的确认。

1.注意角色的转变

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适时地为学生的读、思、悟提供服务与帮助,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方法和体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是适时给予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总之,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探究的伙伴。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给学生充分的思悟自由。学生阅读中或圈或点,或写或画,既可与同桌交流又可交头接耳与前后位讨论,还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独立的、自由的思考、体会、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课堂上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不再提出一些机械的阅读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读书方式,既可大声读,又可轻声读,可以自由选择读书方式,既可通读全篇又可选择段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段落做造句、仿句联系等。激励他们发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指导学生阅读、精读、品读,并向全体学生介绍该作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让学生自主摘抄喜欢的名人名言、好词好句,做好积累工作。

3.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合作地学

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常有这样几种做法:四人一组小组;培养好小组长提高小组学习效率;每节课安排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提出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程序大致可分为: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相互评价。在人物群出现的课文中,如《狐狸和乌鸦》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分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潜力充分开发出来。

4.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篇12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新的课题,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点。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想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实现新的突破,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师要想取得课程改革的成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体系,实施行之有效的改革,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积极的尝试。经过不断的努力,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开展研讨活动

为了让实施新课改的教师们少走弯路,降低走进新课改误区的可能,学校对教师们进行了岗前培训。领导要求教师学习有关新课改的文件,让他们对新课标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语文教师分组讨论,联系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学习心得,开展研讨活动,相互推广经验,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改的新理念,有效开展新课改的落实工作。

二、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深入课堂教学

从本质上分析,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授课中要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从学习上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将知识传授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观念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思想开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当然,我们要正确理解这里的“平等”,不是形式上的平等,也不是平起平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任。教师只有适时地点拨学生的学习,引导他们不断地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作用还在于“主导”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观摩与实践,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上都有所改变。从实践效果上看,学生没有因为师生关系的转变而受影响。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这是我们教师所乐于看到的,也是新课改想要实现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

教师要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备课、上课、课下反思方面,教师都要有详细的计划。语文新课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教师要认真研究新旧教材的转变,将教材的死知识转变为学生可理解的活知识。教师切忌教教材,要学会利用教材教学生知识,充分发挥教材的媒介作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丰富性、时代性与可接受性,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语文教师要及时补充“能量”,开发新教学资源,在掌握好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不断在教学中注入时代的活力。

(三)教学方式

任何教学方式的采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多媒体为主的辅助教学工具逐渐传入语文课堂,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新课标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途径,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有效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尝试。

(四)教学评价

从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上,要注意采用多元化和全方位的形式。评价主体不要仅限于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互评或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反省能力。教师评价方式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注重语文教学反馈,开展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面前,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在反复的交流、借鉴与实践中,很多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应该明白,在很多时候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我们在借鉴经验的同时,创造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敢于创新,不要将自己禁锢在固定的模式中,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突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篇13

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逐渐显露出了小语教法课中的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随着师范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小语教法课,很多学生易于在课堂上出现走神、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多数教师只是一个人在对知识进行讲解与传授,一味的照本宣科,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使教学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教法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更无法在未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忽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方式,也能够有效检验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质量。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小语教学提出了更多的实践性要求,实践成为了提升师范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意灵活设计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将新课标要求真正渗透于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小语教学法的渗透模式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推进,势必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小语教法课分为理论课、示范课和试讲课三个模块来展开教学,在每一个模块中渗透改革内容,建立完善的渗透模式。

(一)理论课中的渗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向学生讲解教学的方法和原则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新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不同的新教学理念,使新课标内容能够渗透于理论课教学活动当中,将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程之初,我往往会印发《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明确中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实现目标,这是教法课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的教法教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的课文体裁,传授不同教学方法,在学生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转变以往自己是课堂主导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促进情感交流,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亲密的良师益友,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示范课中的渗透――开展多元化示例教学

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就要开始学习实用性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引入一线小学名师的视频课、带学生去附近小学见习听课、教法老师自己“下水”教小学语文课等方式,渗透新课标内容。让学生用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去听课、评课,畅所欲言,教师再加以总结、引导,这样无论是别人教学的优点还是不足,都能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取长补短,更好的设计、实施自己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语文的丰富内蕴,真正实现小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渗透。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内容的教学时,我给学生放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视频《长相思》,学生们被王老师诗意的教学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引导艺术所折服,评课时热烈发言,对这堂课在设计、实施中的教学智慧挖掘很深,有的学生甚至还敢于质疑不足,引发了学生们更激烈的讨论。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了新教学理念,掌握了教学技能。

(三)试讲课中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学生在理论课程和示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就有了一定掌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展示课模块中,教师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教学比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