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理主题式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的改革也推动着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逐渐得到解放,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公。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新课标旨在积极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地理知识和生活情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并知道如何学以致用。虽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非常努力,但仍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也突出了现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在迅猛发展,这也为高中地理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很多的高科技教学手段开始普及。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影响不大,高考的性质仍然是“选拔考试”而不是“综合素质考试”。我们都知道,高中课程的特点就是“时间紧,任务中”,紧迫的时间和学生面对的高考压力,也使得教师没有心思进行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最为常见的。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让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使用课件或者Word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另一个方面,学生却不得不接受储存在多媒体介质中的大量信息。教师对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使得他们淡化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新的课程目标必然也需要新教材的支持,在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探索的学习资源,但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时,往往忽视了这个方面,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学生仍然将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缺乏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是违背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的。虽然教材发生了改变,很多教师对于新教材增加的可选择教学的内容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的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没有差别。2000年地理就已经恢复了在高考中的地位,相对于旧时代的地理答题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被逐渐取代。但是现今的学生固化了答题模式,在答题时套用模版。模式化的地理学习方式也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没有充实的理论,等同于只是在进行机械式的答题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内心和情感建设被忽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二、高中地理的主题式教学
从上面可以看出,进行高中地理的主题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主题式教学一般有几个步骤,也就是“创建主体—引发问题—教学—知识运用—相关拓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境的不同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知识中,包含了很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也有可能是考试的重点。例如教师在进行“环境保护”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可以结合2009年在哥们哈根开展的全球气候大会,并且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最后可以引入到章节的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地理的知识分布比较分散,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很多高中地理教师都在思索的问题,这个因素在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复习时,更加突出。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是教学最大目标。举例来说,在进行“北海沿岸气候”这一章节的学习时,学生会产生相当多的问题,例如“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性有何影响”或者“丹麦农业发展和气候的关系”等等。在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将这些方面的问题归结为一个主题,知识也进行整合,能够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可以看出,主题式的地理教学,不仅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很大的益处。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师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教学中运用主题式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完善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紧跟新课标改革的脚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是实施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刘秀荣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对于高中生而言,周围的一切都值得他们去探索、去尝试的,他们既对故事、寓言,诗歌、民谣有一定的了解,也对绘画、雕塑、陶瓷有所涉猎,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主题的形式素材。对于主题式教学的设计,第一步就是确立教学主题的形式,教学主题的形式应是大部分学生都接触过的形式。老师应该认识到只有学生经常接触的教学主题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的兴趣融入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比如,在讲解黄土高原的现状时,可以根据《黄土高坡》这首歌的歌词来分析黄土高原的现状,也可以让学生听这首歌曲感受歌曲所蕴含感情,这就涉及两种主题形式,前者是诗歌,调动学生的视觉和理解力;后者是歌曲,引发学生的听觉和感受力。通常情况下,教学主题是多种形式的集合,单一形式的教学主题不仅会显得过于枯燥乏味,也不能承载更多的主题内容。确立主题形式的关键是老师是否能充分把握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教学主题的形式最好是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类型,学生不喜欢民谣就尽可能不要用民谣改用歌曲,学生看不懂绘画就用摄影照片。总之,无论选择怎样的教学主题,其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能承载更多的主题内容,其形式应该是学生喜欢的,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确立主题内容
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第二步就是确立教学主题的内容。主题的内容切记不可过于宽泛,要在高中生能接收和理解的范围内,否者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和目的。比如,在讲解宇宙、太阳、月球以及地球之间的关系时,为了确立理解他们彼此关系的教育内容和目的,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神话故事、古代寓言,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把庞大的宇宙关系限定于一个神话故事或古代语言中,既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确立,又避免了主题的过于弘大。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没必要一味地依照老师设立的主题内容进行学习。比如,在讲解地球与太阳关系时,学生既可以根据夸父逐日的内容来分析两者之间关系,也可以根据西方世界关于地球中心说与太阳中心说的争论来进一步认识两者之间的区别。设计主题式教学的关键是老师是否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既要确保确立的主题内容符合教学的需要,也要引导学生所选择的主题故事载体契合所确立的主题内容。总之,对于主题式教学的设计,主题内容的确立非常关键,合理实用的主题内容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特性,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自主性,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
1.3确立主题的结构
教学主题的结构指的是形式和内容的构建形式,一个教学主题通常由不同形式和内容构建而成,而只有合理的主题结构才能充分发挥教学主题的渲染性,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目标,避免主题内容的杂乱堆积和主题形式的无序叠加,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海南岛的开发与保护时,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来展示海南岛的现状,由于我国环境的持续恶化,保护极有可能是考试考察的重点,所以,我们在制作幻灯片时可以适当地增加保护所占的比重,并利用一些冲击力强的照片或音乐来强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漫画或图表的形式来展示保护的具体举措。开放可以放到最后,用最简单的方式罗列出来就行,既让学生对海南岛的开发有所理解,又能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海南岛才是当前工作的重心。总之,主题结构的构建是设计主题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应在保障教学重点和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丰富的教学主题。
1.4课堂总结
主题式教学的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演进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水平是否能持续性提高关键还是课堂总结的设计。笔者认为,课堂总结设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效果,记录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谈论,从中探究学生在主题式教学中的收获和感悟。建立合适的渠道接收学生对主题式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效果。老师应在每一次主题式教学结束后进行总结,记录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从中获取的灵感和经验,为今后主题式教学的改进和完善积累经验和灵感。
1.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意识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后,生产和生活的日益机械化、自动化,人类渐渐向现代化的迈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我们应该看到,同时人类也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仅使现时的人类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孙后代。面对上述问题,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目前,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各种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水冲刷流失的肥沃土壤达250亿吨,被沙漠所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全世界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目前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速度消失等等,所以全世界都在宣传要保护环境,并制订了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如规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等等。我国也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表现在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迅速蔓延,正被迫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利用地理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理教师负有相当的责任。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发展的方式,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年青一代认识到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约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是文明的衰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牢固的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2.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是环境意识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空间,组成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口、城市化、物种灭绝、森林滥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资源紧缺……,都有很强的地理性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变化,尤其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后,环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把有关自然与人文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高度关切,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对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等等这些任务理所当然落在我们地理教师身上。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呢?
2.1 利用“第一课堂”,传授环境知识,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第一课堂”开展环境渗透教育,应遵循以现行教学大纲为“纲”,以现行学科课本为“本”原则。凡属直接讲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应结合教材讲深,讲透;凡属不是直接讲授环保知识,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内容,应结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引伸和扩展。凡属表面上与环境保护无关,但确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内容,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揭示这种内在的联系,使学生自然联想到环境保护问题。
2.1.1 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价值观相结合
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其从事环保的技能,主要是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
在地理教学中可采用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通过环保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环保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动机。如讲叙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和“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可向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典型事例,如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酸雨的危害。再如,讲述种群特征时,介绍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仍属增长型。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引发土地、粮食、淡水、矿产、林等资源危机。因此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人口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人人珍惜资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念。
2.1.2 传授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环境教育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知识、能力并重的转变我们在环境教育中,既注重向学生传授较为系统的环保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适当补充介绍本地区当前的环境状况,例如:全市有多少辆摩托车,多少辆汽车,所排出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的严重性;还有本地区工业企业有多少,区位是否合理。这样以学生身边能够感受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我校是城郊的一所普通高中,我们充分发挥近农村地域优势,不断丰富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感性了解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意义,全面理解农业生态系统。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培养了参与技能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调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意识培养。我在讲述有着环境问题时,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让学生以国家、省、市领导和学生的身份讨论对生活中垃圾、污水、噪音的处理方法;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对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绿化造林,节约用水的态度等等,并利用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特点,随机在课堂上作个小调查,请同学们谈谈家乡的环境问题,使同学们对我们祖国各地的环境状况加深了感性认识,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观点。早在1972年,联合国就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并改善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如今已是2004年,世界的环境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保护地球”已变成了“拯救地球”。鉴于此,作为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员,让我们行动起来,齐心协力,都来为保护我们的人类之家──地球的环境尽一份力,相信地球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转贴于 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知识,诸如宇宙的生成、地质变迁、气候变化、人类进化、人与生物圈、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对于现在的地理新教材关于环境内容更为突出,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好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类的生产活动”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2.2 利用“第二课堂”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2.2.1 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人口日”、“爱鸟周”、“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注重结合舆论宣传,营造环境教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电台、广播系统、橱窗画廊、黑板报等视听舆论阵地,通过主题班会、晨会等形式,并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等环保纪念日(周),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科技活动,努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教育意义,从而形成了“人人宣传环保,个个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地球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二是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创造一个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走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变环境危机为转机,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三是宣传自然保护法规。努力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2.2.2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我们还可以举行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拓宽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意识和态度。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环保专家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同时可举行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进行环保义务宣传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营造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2.2.3 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生物园的建设、培植各种植物、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香烟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增进学生对人类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和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
如每到“6·5”前后,正值农村夏收时节,秸秆焚烧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空气污染指数普遍提高。我们可以发出“告学生家长书”,指出焚烧秸秆的多种危害。宣传秸秆还田、秸秆速腐、秸秆气化的好处,倡议所有家庭立即行动起来,禁烧秸秆。兴趣小组的学生还打起横幅,走上街头,发放资料,宣传《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通过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而且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王存志.《在中小学进行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2]王爱勤.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错位与整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4).
[3]张旺.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chinaeol.net/greenschools/hjllts/020128003.htm
1.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学生学习的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欲,学生就渴望去了解。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其实不需要去搞太多新鲜的东西,只要把平时接触到的,与知识有关的内容搬上课堂,既朴实又易于理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发生在身边的现象都没弄清楚,怎么去理解遥远的东西呢。例如:讲地球的自转,把学生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拿出来做例子,这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利用教学工具自己去演示,理解这其中的原由。如果所设的问题是学生求通而不能解、口欲言而不能答时,再揭开其中的奥秘,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地球的公转,设问“为什么我们大家一年要换四套衣服呢?”学生首先悲到的是温度发生了变化,“热了减衣、冷了添衣”。当你继续追问“一年四季温度为什么发生变化”时,学生可能就卡住了,带着好奇心、神秘感将会去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兴趣激发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眼、耳、口、子、脑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进而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如何在地形图上落实“山谷、山脊、山顶、鞍部、陡崖”只看图,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让学生准备橡皮泥,捏成现实的地形,然后用刀按照一定的高度切剖,在底层用彩笔图上颜色印在白纸上。这个过程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耐力、细心度。对有些地理知识学生本来就比较模糊如果我们只按教材里面编辑的内容是很有限的因此还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例如:讲我国四大高原,仅靠教材提供了几副图片就想让学生去掌握,难度是很大的,去过这些地方的学生毕竟很少。怎么样去理解“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沟望纵横的黄土高原、地面崎岖的云贵高原、冰川广布的青藏高原”此时我们需要搜集有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眼观、耳听去深入体会。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使一些课堂上难以理解的内容、地理规律的复杂形成过程、地理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等能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便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想象、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如有关“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内容教学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功画逐一显示,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形成过程,并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说出在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如有关“地球昼夜长短”的内容教学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画后,提出:①在二分二至日时,昼夜长短随纬度有怎样的变化规律?②同一地区,昼夜长短随时间有怎样的变化规律?③假如黄赤交角为零,昼夜长短有元变化,有无极昼极夜现象?通过设疑,让学生在小组里积极的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请每小组的代表边演示多媒体边讲解,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质疑和补充,教师对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指示和指导。
3.注重教学地图的运用
地图号称地理第三语言离开地图的地理是没有灵魂的。因此,我们要注重教学中对地图的利用。做到“上课人人有图”让学生一直感到地图的重要性。让学生读地图、绘制地图,掌握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和地形,让学生课前准备几张空白中国地图,课上给时间让他们画,看谁最后画得快、画得准。不要怕浪费时间,这节课本来就是要去掌握地形的,做到图文结合,把知识、放在图中,把图放在脑中。
4.注重和谐课堂的构建
预习是各学科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能够充分体现预习环节的作用,就容易导致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对教学内容不够熟悉,一些能够通过自己的课前分析研究解决的问题都集聚到了课堂,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效率提高。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预习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无论是什么内容的学习,在课前都要进行针对性预习,并且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保证预习活动能够有效夯实学习的基础。其次,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方面的技巧辅导,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这一点对于加强学生预习的效果帮助较大。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熟读教材、认真思考,又搜集资料、探讨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另外,笔者针对性地提出预习的思考题,以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内容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了解的背景,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了解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以及对的内容、意义、失败教训等方面初步熟悉,在此基础上开展新课内容的学习,必然能够提高互动有效性,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学习探究也能够更为有效。
二、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实现学生智慧的有效集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载体与组织,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更需要将学生的集体智慧集中起来,使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学习,单打独斗调整为合作探究。为了配合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笔者在历史学习中设置了互助合作小组,首先对每一个小组的规模进行适当控制,小组原则上控制在6人左右,最多不超过8人。这样的规模比较有利于在班级建立扁平化的学习承载组织,数量适中,人员规模恰当,可以保证教学秩序井然有序,也能够将历史学习的各项任务承接、组织、落实到位。其次,在合作小组人员的安排分布上侧重于体现均衡原则,一个小组里面既有优秀生,又有中等生与学困生,保证小组之间基本均衡,体现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另外,每一个小组都安排了一名牵头学生,负责组织本小组成员对照教师提出的思考提纲分析研究问题,组织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完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率。每一位学生在小组里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究知识、锻炼能力,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体现,较好地实现了历史教学的素质化目标。
三、引导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在历史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是一大重要目标,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针对这样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的改革。一方面,教师要精心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启发引导的新型模式,这样的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感知实际、身心发展状况,能够满足学生历史学习中的参与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切实转变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将自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整个历史学习的主角,在教师引领下突破难点、掌握要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充分改进,例如在《“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不再进行直接灌输与传授,而是通过一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港澳问题的由来是什么,解决港澳台问题和途径方式存在哪些异同,不同途径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怎样的显著成效,当前台海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如何,具有哪些积极因素及抵制因素,“”势力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不光彩角色,台海关系下一步的走向将会如何,我们应当怎样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发挥力量?这样的一组思考题既体现了对学生知识考核的目标要求,又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有效兼顾。在这样的思考题的引领下,学生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相互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完整、正确的答案,学习目标任务完成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课堂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实施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工作是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关系,其指导思想就是主体教育思想,其根本宗旨就是落实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利于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课堂教学。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说,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时空相隔太远,学生对悠远迷离的历史知识不易理解,学习起来难度大,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探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
传统的教学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秩序的维持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维护教学秩序的井然有序,用严格的纪律来限制学生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低底,担心讲漏了知识点,学生忙于记笔记,划重点。从表面看,教学秩序井然有序,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多少时间在思考、学生又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有独特的人,他们在兴趣、爱好、需要、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有自己的观察、思考与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清楚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连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
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递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求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向更高不目标前进。
二、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问题,“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催化剂,师生只有取得心灵的沟通,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一个对学生漠不关心,讽刺挖苦的教师是得不到学生尊重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爱增。如在高一新生刚入学时,有一位学生特别提问和给教师提意见,对教师怎样上课,应该如何解决教学问题都提出了许多建议。作为教师我立足于尊重学生,注意研究教材与学生,对学生能够大胆的向教师提出的建议,给以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经过认真的思考学生提出的建议,选择了一些适合教材与学生的建议实施后,使这位同学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自觉性比较强,能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他感于质疑的的课堂行为又带动了班上的其他同学,通过这个事例,使我意识到要使教学提高,师生平等对话,先要建立良好的民主和谐师生关系。
三、注重学生实际,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才会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由于每个学生思考的方式、学习优势、学习的需要、学习风格不一样,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速度也不相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组织中兼顾到成绩好、中、差三层学生,对各个层次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难易要有区别,目标也要有区别。有一次,让一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这位同学一问三不知,教师心里也挺别扭,后面的课堂教学是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的,后来问这个同学,为什么上课精神状态不好,他说:“教师提问回答不出来,觉得自己太差,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对上课也就没有兴趣。”通过这个事例,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相应的问题,使绝大部分同学在经过思考后都能够回答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于暂时后进生,提问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平时多给以他们鼓励,使学生有学习的信心。
四、课堂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变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时可以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有时也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开展一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思,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开展的的活动有:(1)举行历史知识故事会;(2)组织专题辩论;(3)进行历史故事的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在学习到卓尔不群的雅典,让班长组织同学进行了“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通过自己溶入角色,教师不讲,学生们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了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撰写历史小论文;(5)组织讨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关于在教学中有一问题:有人说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第一次就不会爆发,是吗?为什么?学生对此类问题非常感兴趣,立刻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样,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应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去了解历史,感知历史。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讨论
1.片面认识学生主体性,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
很多教师片面地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主体性,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展开,却忽略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1]。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层面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缺少相应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很容易走向误区,进而在初中地理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窄,学习阻力越来越大,自信心及学习兴趣都会大大消损。
2.教师过度主导,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空间
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还停留在教师绝对主导的层面,强硬地将考试技能及书面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迫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缺乏自主的思考时间及空间,从而导致他们创新性思维及批判性思维被遏制。造成学习兴趣慢慢丧失,甚至出现逆学现象[2]。
3.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内容偏离学生认知水平
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标准往往都是统一建立,授课模式也是面向全体学生设定。我们知道,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教育环境、基础知识掌握能力都存在客观的差异。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吸收能力各不相同[3]。
而很多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设计、授课模式及评价机制都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客观差异性特点。
二、“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新知识、授课内容、思维方式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学内容设计及授课模式都是紧紧贴合学生实际[4],围绕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所展开[5]。最后在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之上,教师要合理跟随学生的思维主线,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这种“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响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三、“主导―主体―主线”三维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分析
1.体现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及考核标准一定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展开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让学生讨论、相互分享生活中能量的传递,生态链的循环,各个家庭空调装置的方向及位置等。并互相分享自我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突出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引导[6],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辅助设施,如FLASH、多媒体、影视片段等,将抽象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从根本上发现及认识地球面貌的形成过程。并在学生逐渐建立的认知能力上,及时提问,深化知识结构,反馈教学效果。从而逐渐优化教学模式。
3.遵循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主线地位
在习题讲解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建立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索,并围绕他们的思维主线进行辅助指导。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将学生进行分组负责此题目中的某一个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那么,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必然会投入讨论,探索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那么教师就要遵循他们的思维主线进行辅的指导,并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四、总结
笔者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化认识,结合一线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主导―主体―主线”三维初中地理教学模式,自此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新的突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2]张胜前,李家清.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地理分支标准的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0(04).
在传统与新兴的矛盾冲突中,学校领导站位高,思想新,提出了我校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义不容辞首当其冲进行课改。在我的地理课堂上,确定为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
课改首先是理念的改变,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确定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过去叫学堂,现在叫学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要做好导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精彩的,有生命力的。
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这是合作学习的优点,但是合作学习也存在弊端,人数较多的小组在进行学习和展示时,通常是一人做主角,其他人做配角。所以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选择两人为一个学伴小组。
二、学伴之间角色的定位
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是以两个人为一小组(特殊情况也可三个人组成小组),这两个人互为学伴,优势突出一些的被称为“学长”,成绩弱一些的被称作“学友”,他们之间是朋友、伙伴的关系,比起“师傅”和“徒弟”,学生的心理上舒服了很多。学伴的组合不是固定的,一个阶段以后会进行微调。
三、问题导学
(一)导学题的编制
1.导学题的设置具有指导性。初中的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引导,导学题则相当于这节课的脉络,把大块的课文分解为小的问题,将图片融入课文,引导学生顺着脉络,紧扣知识的重难点去分析去思考。
2.导学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3.导学题的设置不能离开图。地理课堂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图多,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设置的导学题目也不能离开图,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4.导学题的设置要体现学习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个培养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把学生养成“看到新知,联想旧知;应用已知,探究未知”,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了,在没有我们设置的导学题时,他们也能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这才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所以在设置导学题时,应更多地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
(二)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在课堂上,先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然后出示导学题,使学生在自学课本时有一个抓手,在自学过程中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学习,第二阶段是课改的中心,学友向学长汇报自学情况,学长指导学友。学长不会的内容可以与其他小组的学长交流,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巡视指导。自学结束,以学伴为单位进行展示,一般是学友回答问题,学长评价,学伴自己也可以根据情况而定谁来回答。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必再重复,教师根据巡视以及学生展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知识师生交流完毕,一定要留出当堂训练的时间,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堂评价
在学伴互助的课堂上,学长学友是一个学伴小组,他们共同学习,但展示的时候主要由学友来进行,学友展示的好,说明学长真正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二者共同加分,如果学长单独回答展示,则没有学友得分高,这一点对于学友的激励是很大的。除了关注学伴们在展示时的表现,其实更重要的是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长学友的评价和鼓励,观察学伴之间是否和谐互助,否则还应进行调整。
五、效果初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凸显出来:学生能够做到由被动地听老师讲转为主动的学,从旁观者变成了拓荒者;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了,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从旁听者变成了演讲者;成绩不太理想的学友有了在课堂上表现、表达的机会,而这些原来都是被学长统领着;学长由回答问题的踊跃者,成为了小老师,有了质的变化,他们不仅能够完成课堂的学习内容,还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锻炼。
当然我的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在摸索与改进中,但是作为教师在经历了课改之后,有了对比,更加坚定了我将课改之路走下去的决心,放手也是一种爱,我甘愿做他们的铺路石,送他们走向更远的前方,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应付考试。
参考文献: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让学生明确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由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现在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城市天空的变化图,让学生在图片的变化中感受城市化,蔚蓝的天空已远离了我们,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环境的日益严重,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现阶段环境的严重性。
二、借助相关材料,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明确有关环境的
知识
如,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万平方公
里。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上述材料中的数据,感受我国环境的严重性,使学生在数据直观展示中明确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三、开展自主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强化环保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我先让学生明确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等,接着,我让学生对这些现象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讨论一下这些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好防御工作。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将会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一、“学生主体课堂”地理教学模式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责任在于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探索解决问题。
教育决定未来,课堂孕育未来,课堂不改教育没改。 “学生主体课堂”地理教学模式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的探索和总结,旨在形成一种完整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主体课堂”的地理教学模式
该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明确目标:提倡教学目标任务化。课前把要学生做的事布置成一个个任务,把这些任务分发到不同的学生手里,一个萝卜一个坑,拿到任务的同学提前做好课堂展示的准备,任务发完了,教学目标也就明确了。
(二)课堂展示:把讲台让给学生,本着“先学后教、生先师后”的原则,力争做到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学生先讲,教师后讲。
(三)合作探究:学生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激烈的“矛盾”冲突,最常见的是突然讲不下去了,多是对知识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最好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探究解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合作可以是两人的讨论,小组内的相互讨论,或是全班的合作讨论等,形式不拘一格。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学生们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讲也不迟。
(四)精讲点拨:教师讲什么、讲多少,取决于学生掌握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的精讲不仅是解答问题,也包括规范学生的一些概念、步骤等;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和方法,这一点很重要。
(五)练习达标:这里的练习是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的巩固练习和基本练习,通过练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标是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果学生达到基本要求也就是达标了。课堂练习达标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如果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已经达标了(比如习题讲解课),就不一定再有一个达标测试题。
该模式的核心是给学生创造走上讲台的机会,展示青春风采。
三、“学生主体课堂”地理教学模式的教学准备
(一)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地图册、习题、导学案等,作用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达成目标;核心是学习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和建议,并能引导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个别方法;内容不是告知、讲授、包办,而是引导、点拨、启发;要求是设置诱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
(二)学生分组:主体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研讨,学而有法,但学无定法,分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不应该是一味的走形式,适合小组讨论的,尽管去讨论,需要统一认识的、强调提升的,教师必须要站出来加以指导。
(三)实施“学生主体课堂模式”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是为问题驱动式关键的一步,难点在于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同时新知必须自然地融入到为题解决的过程之中。为此,必须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丰富性的学科内涵素材,作为创设的基本要素。
2、设计教学任务。任务要具有整体性,任务一般要能分成几个子任务,要给学生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哪些是新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要具有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任务,能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获得发展。
3、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问题交流。由于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将新知学习藏于问题解决之中,因而,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那么既定的新知学习目标就无法达成。因而,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参与与课堂交流,并及时将课堂活动升华为显性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学生主体课堂”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建构“学生主体课堂”地理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思维活力与精神生命成长。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一要会听――听老师讲、听同学讲,在听中学;二要会读――读教材、读地图、读材料,在读中学;三要会取――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知识体系,在取中学;四要会画――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重要的知识点的原理要会用图说话,在画中学;五要会用――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要会灵活应用,举一反三,迁移提升在用中学;六要会讲――讲给老师听,讲给同学听,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讲中学。教学形式和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得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
总之,“学生主体课堂”地理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走上讲台的机会,是学生实践的一种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走上讲台,提高了自学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亲身的授课经历,加深学生对教职员工工作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爱心;通过讲台上的演讲和授课,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培养了正确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为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是保定市市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地理复习模式研究,课题编号为:XJKY―W2011009。
参考文献:
《主体性教育》 北京教育出版社 张天宝编著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王金霞 编著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庞维国编著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福建教育出版社 郑金洲编著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正处在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学生群体的特征也正发生着变化,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更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
1、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以疑导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
二、引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钱伟长先生亦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最关键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方法、规律的教学。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黄帝”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历史人物,教师必须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做一介绍,也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所处时间、身份(称呼)、活动事迹,以及有何历史作用或影响等去学习。又如在世界史中讲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先让学生了解把握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即革命的背景或原因、领导阶级、革命对象或任务、革命纲领、结果或意义、起止时间等七要素,然后举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个典型内容,让学生自己自学、体会,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让同学起来归纳,老师及时指正、小结,形成正确、完全的结论。等讲到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甚至是一战和二战,都可依次类推,试验下来效果极好。所以凡第一次讲到的问题,教师千万不可忘了小规律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和小规律以后,逐渐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从而乐于学习历史。我想今后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在讲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时,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动手用橡皮或土豆来雕刻汉字,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琢磨、用心雕刻,兴趣昂然、记忆深刻,也很好的体会到四大发明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我们还可以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地再现历史和感知历史。我就曾经在讲授“和同为一家”时,指导学生演出课本剧“吐蕃使者求婚”和“文成公主入藏”,在这个情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在两年后,曾参与演出的同学对于这一段历史还是津津乐道。
一、关于教学主体的误区
⒈教师中心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教学进程。“教师中心论”主张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模式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学生受制于教师,失去了学习主体地位,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主体,而学生则是教学客体。这种教学观念下出现“老三中心”即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案例1:《美国的农业》,教师A在整个课堂中详细介绍了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等农业带,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听的状态,几乎没有任何思考,消极地接受一大堆显得极为枯燥的知识。
⒉学生中心论
与“教师中心论”相对的观点是“学生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老三中心”相对立,学生中心论提出“新三中心”,即以学生、经验和活动为中心。在实践中有人把学生主体极端化,宣扬“以学生为中心”,他们把学生看做是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以协作者的角色帮忙培养学生自主性。结果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案例2:《美国的农业》教师B将整个课堂设计成一个活动,即让学生自己寻找适合美国的农业带。美其名曰,将课堂交给学生。然而,此教师没有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只能直接用课本上的美国农业带图敷衍了事。
二、什么是教学双主体
教学双主体的观念认为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构成的。现在通常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说成是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即主导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方法及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客体则是教学内容,三者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教学过程。
案例3:《美国的农业》,教师C在跟学生介绍了玉米带选址的方法后让学生思考美国小麦带和乳畜带的位置。学生根据老师对玉米带的讲解,认真思考,归纳出其他农业带的情况。教师介绍方法就是在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思考其他农业带的位置也是在发挥主体作用。
三、如何实现“双主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⒈教学氛围更和谐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教学氛围对教学的重要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能更好地发挥好各自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互动。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营造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心灵深处相互接触,从而共同提高。因此,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的前提条件。
⒉教学方法更多样
讨论教学通过讨论、评议、辩论等学生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从而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机遇和条件,鼓励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和质难问疑,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评价他人观点,尊重不同意见。讨论教学在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巴西》一节,可设计是开发热带雨林还是保护热带雨林的辩论会。
自主学习法通过教师敢于放开手脚,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从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见学生能否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非常关键的。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如复习《中国的气候》一节,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描绘出中国的温度带、干湿地区和气候带的范围。因此,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的主要途径。
⒊教学手段更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刻不容缓。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信息资源,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效益,开辟主体参与的新天地。然而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似乎走入一个误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统教学模式。媒体作用应由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因此,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的重要媒介。
我国高中教学模式也在改变,主体性教学是的新课标准的一个指标。主体性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按新课标准进行的教学改革,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充分体现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调整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能系统的理解高中地理知识,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1高中地理主体性教学的目的
1.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最有效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一代的高中生,教师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PPT课件教学,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灵活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程上,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主体性学习,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能力。主体性实践教学研究,利用先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独立学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掌握高中地理系统知识,在独立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有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创新学习能力。
1.3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素质教育贯穿高中教学整个学科,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整个教育发展需要,也是我国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中学地理主体性教学还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思想、活动和学生情感,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具有时代性的课堂内容,逐渐地让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环境教育现在已经渗透到高中地理教育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2高中地理主体性教学的课堂特征表现
2.1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的表准下,主体性教学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积极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通过威信平台等留学生预习内容,给学生一定准备时间,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秩序,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一部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2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但在高中阶段也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个体差异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教师根据学习任务,一般都采用分组形式,多人采用合作教学方式,进行任务完成,合作教学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学生之间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
2.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这是高中教育的有效拓展。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的创造性,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水平决定国家的发展高度。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要坚持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在地理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和培养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地理问题,从多方面寻找地理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丰富学生地理的空间想象力,开阔学生的地理学习视野和思维境界。高中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世界各国地理知识系统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对于提高其工作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创造性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集中表现。
3高中地理主体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3.1地理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贯穿主体性意识和主体性思维方式。
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是一项长期培养过程,不是短期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贯穿课堂的始终,时刻培养学生主体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2地理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探究和发现的情境。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以驱动任务为载体,创建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意识。地理教师要利用乡土地理知识设计真实的、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逐步地诱发学生探究和思考,并能够解决地理问题。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成为课堂上胡主角,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刚.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6(03)
[2]孟兆卿.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5(12)
[3]詹晓萍.如何让高中地理课堂魅力十足[J].好家长.2016(08)
[4]李恒.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刍议[J].考试周刊.2016(20)
[5]许华.网络时代下高中地理教学新出路探讨[J].好家长.2016(07)
[6]赵孟孟.高中地理地图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5(12)
[7]虞小兰.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5(12)
[8]李自恒.Flash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图形矢量化探析——以矢量化图形为例[J].广西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