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篇1

前言

传统雕塑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雕塑是融汇着中华名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它是对历史发展的侧面见证,它凝聚着广泛的名族情结和审美意识。传统雕塑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们还折射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反映出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种种状况,以及时代风貌、地域特色、流派传承、工艺材料等许多负责的背景信息。传统雕塑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

一、传统雕塑发展的主要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雕塑从时间上主要分为6个大的时期:1从远古到大禹传子的原始社会时期,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发展呈多元性,作品多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2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雕塑作品以传统祭祀礼器为主,是本土色彩雕塑的发展期。3秦汉时期,这时期的雕塑作品有了统一的艺术特征,是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整合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中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期,这一时期佛教极为盛行,佛教与儒家、道教的相互吸收,也使得雕塑艺术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5唐中期至明中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定型期,传统雕塑作品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达语言,具备了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6明末至今,中西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期,传统雕塑到现代雕塑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越来越走向细腻具象的风格。

二、传统雕塑的类型与形式

中国传统雕塑的题材和形式主要分为陵墓雕塑(包括陵墓雕刻和墓佣雕塑)、宗教雕塑(包括佛教石刻和寺庙彩塑)、工艺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

1.陵墓雕塑中的代表作当数秦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刻

秦兵马俑的形象塑造是极为生动的,至今发现的秦兵马俑有7000多件,在众多的兵马俑塑像中,千人不一面,这是十分难得的。在雕塑俑身的服饰和发髻等细节上也交代的十分清晰具体,而兵俑的手持兵器也是为上阵杀敌所实用的,这说明秦俑雕塑是十分注重写实的,可见当时写实的艺术风格已形成。

2.宗教雕塑(这里所说的宗教主要指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的东南,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由于石窟开凿在砾岩上,所以除了高达二三十米的南大像、北大像为石胎泥塑外,余多为木架结构。敦煌彩塑上起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历时千余年,现在尚存彩塑三千多身,其中圆雕两千多身,浮塑一千余身。历时之长,技艺之精,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其雕塑群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其中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它表现为佛像外形饱满圆润,神情清俊逸,整体感强,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3.工艺性雕塑

工艺性雕塑即有具体实用和玩赏功能的泥塑、陶瓷塑、金属塑铸、木雕、漆雕、竹雕、石雕、玉雕、骨雕、根雕等。工艺雕塑起源很早,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钻孔串坠的石珠、贝壳等即早期的工艺雕刻品,从这时起直到清代,中国的工艺雕塑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石器时代的工艺雕塑主要为陶塑品。商周时代的工艺雕塑水平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青铜器的塑铸上。汉代的工艺雕塑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青铜塑铸工艺更加成熟,作品更加精美细腻。唐代的金属塑铸、玉雕、木雕和陶瓷塑工艺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宋代的玉雕极为盛行,推崇秦汉时期的古朴之风。明清时代是总结以往历代工艺雕塑的经验,将中国工艺雕塑发展到最为完备成熟的阶段。

4.建筑装饰性雕塑

建筑装饰雕塑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对于建筑的依附性。由于建筑装饰雕塑与建筑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它不仅与其他雕塑有相同的规律,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它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它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所以创作者在加工时,往往需要做到“因材施艺”。砖雕、石雕、陶雕、铜雕成为传统建筑上的主要装饰雕刻。其作用是为了让人们的眼睛感到愉悦,心灵获得放松和休息。

三.中国传统雕塑所体现的设计思想

传统雕塑的造型从来不是信手拈来的,中国传统雕塑作为民族精神物态化凝固的特定形式,体现出以意成象、象而寓意的特性,它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真切体现。强调精神的含蓄,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之雕塑”,注重精神的外在表现,而不注重事物本身的形体结构,这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征,纵观传统雕塑,体现了以下设计思想:

实用主义的设计思想。设计雕塑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所产生的功能性,任何雕塑作品都具有功能性,或观赏,或纪念,或装饰,这里所说的实用性思想,主要是指雕塑作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意义,雕塑作品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当时是生活、祭祀用品,在今天看来就是雕塑作品,在雕塑出现的早期,这一设计思想体现尤为突出。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不断深化不断延伸。注重雕塑作品的内在思想,关注作品本身的功能性、装饰性、寓意性等等。从雕塑本身出发,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一,实现了更广的层次的审美内涵,传统雕塑在设计雕塑作品时早以把关注环境,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共融的空间氛围作为设计重点,相互影响与作用。

贯穿始终的古代封建伦理思想。雕塑作品的设计对封建伦理性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政治阶级意识,这一点在古代雕塑作品的设计思想中表述的最多,雕塑成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帝王权威的工具。

“以形写神”的意像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雕塑形象的设计运用夸张或变形来强调人物或动物的神韵,作品的表现服从于工匠艺人对物象的感受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表现神情以及不同生命特征,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意象塑造。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

仿古做拙的复古思想。古拙精神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造型特征,古人通过对自然物的模仿,即写实性审美特征,来达到造型的目的。在模仿的过程中抽象是中国特有的特征,古人熟练的运用三角形,圆形等去吸收、规范自然原型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四.传统雕塑对当代雕塑造型的影响

现代雕塑处在一个发展期,中国雕塑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雕塑门类更是层出不变,而雕塑的名称也被拓宽成“立体艺术”及“空间艺术”等,这些迹象说明,现代雕塑是“变革的雕塑”。

在中国传统雕塑所表现的大的造型原则和文化内涵的影响下,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作用下,中国传统雕塑对现代雕塑造型的影响也变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在形式上看似区别很大,我认为它们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从历史的发展延续来说,很难分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明确界线,它们之间有一条延续不断的纽带牵连着。我们的血液里流着传统,举手投足之间显示的还是传统,我们受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不管我们如何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依然抛不开我们的传统。中国现代雕塑在造型上与西方雕塑造型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现代审美特色的造型艺术。强调精神的含蓄,是传统雕塑的特征,而现代雕塑的内涵也越来越向着这一特征发展。

中国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总体上的继承和发展变革的结果,是受时代冲击及外来文化影响下对传统延续。传统雕塑的历史浑厚,造型、纹样变化繁多,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艺术遗产,由此传统雕塑有着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

结语:

在雕塑艺术不断衍变发展的今天,传统雕塑的传承也变得尤为重要。雕塑作品,不仅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还应该注重用“雕塑”这一艺术语言来体现的我们的民族传统,我们要寻找雕塑内在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习俗、审美等等,发现我们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思想内涵。传统雕塑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却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散发出东方民族的艺术特色,更显出其独有的魅力。我认为,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使民族智慧和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延续,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容我们遗弃的。

参考文献

篇2

一、前言

审美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主要是指人对世界的一种无功利性美的感受,它可以说是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人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地把这种审美感受用艺术的形式实践于生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1]美术,是一种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的以供欣赏的艺术,也是人的审美感受外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因此它也被称为“造型的艺术”。美术创作活动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审美体验以及审美创作的活动,美术作品则是美术家审美理念外化的结果,美术家的审美特点决定了其作品的特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美术家所创作的各种美术作品都来源于其自身生活中的审美实践。

二、关于“审美实践 ”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曾指出了美的本质即“美是生活”,这说明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生活中的体验息息相关。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但是美的产生除了与生活有关以外,它还依赖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机制,朱光潜曾在其《谈美》一书中说过,“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的是一种空间上的距离,同时还包括了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也就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影响人的审美体验。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审美感受的统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将审美的感受付诸艺术家的作品中,审美实践的形式主要依赖于人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在现代美学中主要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辨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人的审美体验在人的创作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意识的、潜意识的心理感受,能够充分地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但是审美体验必须要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它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预构性四种特性。[2]原构性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显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正是这四种特性为审美实践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把人的这种审美体验实践到自己的艺术创造中,使其艺术作品反映个人的审美特点。

三、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审美实践与审美认识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审美实践有助于不断地提高艺术家的审美认识,而审美认识则有助于知道艺术家的审美实践活动。美术根据其特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每个门类又可以根据表现的题材和使用的题材,再分成若干小类。美术家在运用自身的审美感觉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实践之后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笔者将详细分析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绘画创作

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它强调线条、色彩与形体等艺术语言的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通过线条的变化、色彩的调节以及各种构图手段的变化,来达到塑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绘画创作者的审美情感。绘画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画、风景画、插图画等。采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创作出来的绘画其审美特征会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不同国别的绘画创作,会深刻地反映出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不过绘画虽然强调笔墨纸的应用,也强调创造手法的应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蕴含着人对美的认识,中国的绘画有其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主要采用的是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与其他国家也有所区别,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诗反映画,画能够表现诗的主题,形成其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这是审美实践最直接的体现和运用。

(二)雕塑

雕塑是美术创作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审美实践的产物,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塑按构造材质可分为铜雕、石膏像、木雕、根雕、玉雕、冰雕、漆雕、骨雕、牙雕、贝雕、泥塑、面塑、玻璃钢雕塑、陶瓷雕塑、石雕等。雕塑一般都带有一定的功能性,有的是用于纪念的,称为纪念性雕塑,有的是用于表达一定主体反映一定思想的称为主题性雕塑,也就是说雕塑是一种功能和美相结合的艺术,也都是雕刻家结合自身的审美实践所创作出的重要的极具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

(三)手工绘画

手工绘画又称为手绘或者涂鸦。在中国应该算是近些年(2000年左右)新起的一行,如手绘鞋、手绘T恤、人形抱枕、手绘钱包等,都是主要的手绘对象。手绘即在原纯色物品基础上,根据产品的款式、面料以及顾客的爱好,画师在鞋面上用专门的手绘颜料绘画出精美、个性的画面,在不影响产品使用性的基础上,更增添其可观性。如一双鞋子的画面,可以是漫画卡通、真人素描,亦可以是风景、图案或装饰纹样;可以是故事片段配上文字,亦可以是顾客自己的所爱图片加真情告白。只要是可以绘画的,基本都能在鞋面上呈现出来。这种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主要受制于消费者个人的审美特点,即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为标准,是将消费者的美实践于美术创作者个人作品中的一种审美实践,具有动态性特征。

(四)中国画(国画)的创作

中国国画(与“西洋画”相区别)主要是指在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自成体系的一种民族绘画。[3]它比较强调“笔墨”的应用,其创作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墨和颜料,同时还强调纸质的选择,主要采用的是特制的宣纸或绢素。其创作的题材一般不限,主要有山水、花竹、禽鸟、畜兽等,但是其创作的手法却很有讲究,强调阴阳向背以及疏密的结合,强调作品的创作必须要“形神的结合”,要以“形”显“神”,中国画不仅讲究各种创作的笔法,同时更注重的是画中的意境,是创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的一种外化形式,因为同样的题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大有不同,这就是创作者不同审美实践的结果。

(五)建筑艺术的创作

建筑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居住的要求,而是要求其集居住功能和艺术美于一体,建筑艺术是“美是生活”观点的深刻反映,它主要是按照美的原理,采用建筑艺术语言所创作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也是大众审美的一种直接实践,但是也融合了建筑设计者的个人独特的审美理念,从总体上而言,建筑艺术就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六)书法的创作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中国书法主要是根据汉字的造型规则,运用点画构成各种形态以表情达意。中国的书法比较强调笔法和结构的组合,各种书体对提按、藏露、转折、轻重、缓急、方圆的要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隶书就强调笔画要圆,而楷书则主要强调笔画的规则性,这种在笔法和结构组合上要求的不同,其实反映出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审美特征的不同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审美品位。唐代是我国楷书发展的最高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但是就是同一种书体(楷书),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点也各不一样。颜真卿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这主要是跟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审美特点有关,我们知道,颜真卿是一位将军,所以其字体显得比较大气;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欧阳询是一个集大成者,它吸收了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独具特色。简而言之,这都是创作者的不同审美体验在艺术作品中的实践。

(七)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美术创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是指人们对美术作品中创作的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的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作品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美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因此,鉴赏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实践,[3]它依赖于人的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包括历史常识、风俗习惯等。另外,还必须具备许多与美术作品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造型、工艺、釉面、画法等。

四、结语

美的本质是生活,美的产生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还要依赖于人的心理机制,审美体验对人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地调动创作者创作前的情感、联想等心理因素,审美实践与人的直接的审美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美术创作既要依赖于审美实践,同时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实践的活动,而审美实践则为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养分。

参考文献

[1] 陈彦如.怪诞在美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J].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2011(27):22-24.

篇3

公共艺术是比较新的概念,通常来说,“公共艺术”这一词汇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的使用,大约源于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从狭义上来说,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内所有的景观和相关的事件、活动。大的包括城市雕塑、壁画、装置、建筑的装饰品等;小的包括路标、报栏、橱窗、公交站牌、地铁站牌等。公共艺术还包括环境艺术,如艺术建筑及其配饰、艺术景观园林及其配饰等。具体有照明灯具、车站、报栏、喷水池、指示系统、地标、纪念碑等,还有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等前卫试验性艺术。就艺术形态而言,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 

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公共艺术具有很多特点: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等。 

校园公共艺术是特定场所内特定公众的公共艺术,校园这一场所的性质和以师生为主的公众决定了校园公共艺术的精神内涵,校园公共艺术创作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构的深刻实践。校园公共艺术应该同校园的建筑和环境一样,做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控制公共艺术的分布创作方向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件作品之间的联系。 

一、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态 

从大学校园空间的划分,可分为室外形态和室内形态,但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环境,不同的大学还是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院,不同地点或楼宇、地段,其环境形态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形体的理解和归纳,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传达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写实性雕塑注意写实模拟,再现自然与历史,客观去观察和分析自然事物,表现历史。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和谐的审美特征。 

大学校园都有自己的主体性、纪念性、标志性空间,以塑造和反映这所大学曾经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以此承载和传播大学的精神,弘扬文化价值与理想信念。在这类空间中设置的公共艺术景观,通常具有主题性、专属性,艺术手法呈现写实、具象、直观等特征,如鲁迅美术学院的雕塑《鲁迅塑像》、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徐悲鸿塑像》等。 

(二)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指运用了归纳、提炼、美化、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依托校园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特定场景,以其含蓄性、标志性与恒定性、寓言性与意味性等艺术特质,从形态及构成上追求形式与神似的统一,追求强烈的造型及视觉冲击,使师生进入这个公共艺术景观环境中,通过对艺术造型物象的形态比例、透视关系以及空间构成张力等方面的感应,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审美愉悦。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雕塑《化学之美》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传达了科学与艺术之美。 

(三)抽象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抽象雕塑的含义,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对形体的要求具有美观的特征,还要求内在的涵义,比如不锈钢锻造的流线形体,必须美观、线条流畅、块面平滑等;还有半抽象,也叫意象,它要求有一点像某一具体事物,而又简化变形,也要表现出夸张的美感以及内在的涵义。在大学公共艺术景观中,抽象的表现方式从自然现象、科学理性或思维灵感出发,对艺术造型加以简约或抽象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审美形象:以变化的、夸张的几何构成,抽离于自然物象的基础,又从整体上隐喻物象的主旨与本质内涵,使艺术的意象和审美感受成为作品的核心。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雕塑《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圆形喷泉为底座,中间为两个青年学子合力托举地球的写意造型,轮廓匀称流畅,姿态简洁优雅,整体寓意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四)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观念的发展,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材料、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综合集成的互动艺术形态是新材料、新观念、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的艺术震撼力更强,对观者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大。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雕塑《大地金针》,169根斜入大地的金针象征着中医学子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的意志与决心。 

二、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公共艺术形式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大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校园空间的不断拓展,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审美诉求不断提高,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式、内容题材、艺术品质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注重大学文化理念与校园生态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表现相结合、艺术审美性与文化传播功能相结合等综合性公共艺术特征。 

(一)主题性纪念雕塑建设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 

(二)校园公共设施 

每一所大学校园都需要一定空间设施及标志性、表现性、功能性景观,这些设施或标志通常起到显示校园区域和功能的特征,传达区域或环境信息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具有公共艺术的审美设计及视觉传达内涵,既是标志性概括,又是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设计品。如校园里的导视图,能够让每一个来到校园的人通过导视图找到所要去的地点,以避免人的陌生感。 

(三)主题性壁画 

在大学公共艺术中,主题壁画依附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术交流场所等公共空间,是常见的公共艺术表现方式,壁画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通常采用铸铜、锻铜、不锈钢、石材、木材、陶瓷、玻璃、丙烯、油漆、纤维等,使得校园壁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带来美好艺术享受,也使得整个校园建筑充满了大学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四)装置景观 

当代艺术观念和科技的创新及运用,为大学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语言及途径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支持。很多大学采用新的艺术观念与技术,与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理念相结合,在大学校园设置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景观装置,形成了校园空间的焦点,推动了大学公共艺术的发展。 

篇4

2 线条在造型艺术中的功能

形态是体现各种视觉艺术造型概念的载体,也是实现造型艺术表达的重要工具。在造型艺术中,对形态的认识和理解可分为现实形态和概念形态两种基本类别。现实形态是指有实实在在可视的形状、色彩、肌理等属性特征的形态。概念形态是指抛开现实形态中的各种属性,以意念感知的抽象形态。无论现实形态或概念形态都可以依据具体形态的知觉特性,分为点、线、面、体四种不同的基本视觉元素。艺术家通过点、线、面、体在空间内的组合,形成了效果各异的艺术形态,构建了丰富的造型语言。而在这其中,线条是具有最丰富、最形象和最多元效果的形态元素,它的运用使得造型艺术品的轮廓、空间、体积、动势等各种形态语言得到表达,也能够挖掘出艺术家想要赋予造型艺术品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形态语汇。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从简单的记号到复杂的艺术创作,随处可见线条的运用。在古代洞窟壁画中原始人会使用粗犷的有力的线条来描绘姿态各异 、生动活泼的图象,为后世留下了具有价值的形象化信息。而作为文明极度发达的现代人,身处客观世界的所看所想也总是运用线条来描绘。在幼儿在刚学会拿笔时,会下意识地先画线条,在他们的涂鸦作品中总是看到线的存在,跃动的线条在纸张上恣意驰骋,表达了孩子们一定的心理活动。因此线条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形象且流传最久远的创造视觉的表现方法。许多艺术家都是以运用线条为造型手段而取得某种艺术效果,这使得线条成为无论是具体物体抽象化还是抽象物体具体化中皆是最为实用的工具和最有力的手段。

3 线条艺术在陶瓷雕塑中的表达

线条的运用使得艺术表达更富有层次和动感,它以自身的匀直、回环、曲折、断续、深浅等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将具象事物与艺术家的艺术语言产生缔结,从而糅合出更具情态的艺术表达。线条的运用和组合可以更好地搭配和丰富绘画以及雕刻技艺中的色彩、速度、刚柔、明暗特征,有如弦上的音、台上的舞,生动、直接地将作品的形态、概念、文化构筑成有机体,强调并提升了作品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素质,更好地配合了东方艺术中多元化的形象艺术表达力。

在陶瓷雕塑艺术中,线条可以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形态、体积、轮廓等特质,也可以体现在其纹饰当中,对于作品提出了一种精致的、细腻的标准和要求。在光与影的交织下,或者移动过程中,作品的轮廓线、粗细、局部的高线等像音符一般于一件作品中奏合出一曲美妙的音乐。强调了线条美感的再现力和表达能力,为中国陶瓷雕塑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奠定基础。不同线条的运用和组合对人的视觉影响和情感信号也不同,匀直的线条给人以机械感,精细的线条使作品精致细腻、圆润的曲线使得作品高雅、曲折的线条使得作品律动。在陶瓷雕塑中,线条也具有较为丰富的审美功能:首先,成型工艺的灵活性使陶艺家可以用多种手法创作现代陶瓷雕塑作品,盘筑的泥条、粘接线等线条在作品中显现出独特的线性结构美;其次,丰富的陶瓷釉色在现代陶瓷雕塑的表面往往会产生色阶或色相上的对比,颜色的对比产生的线条在光线的作用下会形成若即若离的光影美;再次,现代陶瓷雕塑在火的烧造过程中会形成火痕、裂纹等非人为的线条,这些线条由于超出了创作者的控制而透露出独特的自然美。这对于作品无疑是创造出了更为深刻的美学价值。

4 传统和现代线条观念的差异和联系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与传统形式相比,注入了更多的现代意识。尤其是受到来自西方等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和融合,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和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即使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这在线条艺术的表达上也被显著地体现出来。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强调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充分解放了泥、火、釉等陶瓷材料本体语言的审美特征,更加强调作者的个人意识和对客观世界的表达。在作品的塑造过程中,线条的使用不再程式化,增加了更多的偶然性。现代对于线条的精细程度要求更高却不再敏感,从而增添了作品的写实性。而在传统作品中,由于受到绘画、书法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陶瓷雕塑技艺比较注重写意的效果,通过线条的自由组织,从而表现出作品的气势、风骨,赋予其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生命力。结合作品的材质,进行创作,传统陶瓷雕塑体现了社会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理念,结合具有东方特色的色彩文化,用线条将作品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如。如北朝墓出土的陶伎乐俑,利用了自由而不加约束的线条将一个自我陶醉的乐女表现的欢乐而富有情趣,活灵活现,仿佛有生命力般。

5 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线条表现力

传统绘画和书法中的线条艺术富有东方的写意特色,强调作品的风骨和意境,对于陶瓷雕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打破了西方雕塑艺术对于体和面作为标准的束缚,使得作品更加有情态和人文素质,是东方美学的代表形式之一。

唐朝具有代表性的陶瓷雕塑当属唐三彩。其线条流畅而舒逸,圆润而自由,展现了唐朝富足、安逸、繁荣的社会风貌。使得其作品具有民俗和民情特色,衬托出了唐代浪漫而壮丽的繁荣景象。代表作品如弹唱甬,简洁而明快的线条塑造了自然和谐的空间视觉,作品形神具备、生动传神。

篇5

(一)听觉艺术:音乐。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符来表现人们的情感世界,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有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音调和力度等,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种风格的美妙乐曲。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的确如此,音乐能够直接表达个人的自身感受,也能唤起他人内心的强烈感受,激发人们相应情感和情绪的审美感染力。它在表现和抒发人类丰富、细腻、复杂的情感方面,有着其他艺术所难以媲美的效果……我们无法想象,世界如果没有了音乐将会怎样?

(二)视觉艺术:1.建筑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视觉艺术,它充分体现了功用和审美、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它通过形体结构、空间组合、装饰手法等,形成有节奏的抽象形式美来激发人在观照过程中的审美联想,从而造成种种特定的审美体验。如中国古代宫殿的方正严谨、中轴对称,使人感觉整齐肃穆;哥特式教堂一层高似一层的尖顶、昂然高耸的塔楼,则令人有向上飞腾之感。都以风格特异的抽象造型,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启迪。随着当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的日益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的迫切需求,蓝天、绿地、水面、林荫使人们对建筑的视觉审美扩展到了一个更大的范围。2.绘画和雕塑都主要运用形、色、质以及点、线、面、体等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前者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后者则在三维空间中塑造,造型性是它们最重要的审美特征。由于表现手段不同,绘画种类非常丰富。例如,中国画的特色不仅在于其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色)有着很大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视抒发主体的内在精神,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追求气韵、传神和意境,为着心灵需要去触及绘画的形象性,含蓄、深沉地表现主体精神品质,由此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雕塑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它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在三维空间中塑造可视、可触及立体的艺术形象,其审美特性是在空间中获得的,与雕塑有关的周围环境也是雕塑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讲,雕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达:一是清晰地呈现,二是含蓄的暗示。

(三)视听艺术:影视。电影、电视艺术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是因为它的画面与声音互为依存,比较容易使艺术形象直接进入人们的视听心理活动空间,并再次基础上展开审美体验,从而构成电影、电视艺术独特的审美方式与艺术魅力。

作为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电影、电视艺术在当展过程中,不断综合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不断体现了当代文化的新要求,不断适应了当代人类的审美趣味发展,从而成为人们工作之余、家庭休闲的主要形式。

二、 视觉艺术的表现语言的发展

众所周知,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表现语言,在此我们着重探讨视觉艺术的表现语言。对艺术家来说视觉不仅是通过人的眼睛来确定某一件事物在某一特定位置上的认识活动,也是努力寻找视觉语言形式,表达造型元素的艺术多样手法的体现。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电波和网络为媒体的各种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革命性的视觉体验。而且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这些传媒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视觉艺术的表现语言不断发生着变化,越来越丰富多彩。

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书法等视觉艺术等虽然都以各自的审美角度和独特的表现语言向人们传递着情感和信息。但是现代技术的发展更是丰富了视觉艺术的表现语言。数字化多媒体的出现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艺术传达方式,扩展了当代视觉艺术表现语言的外延,视觉艺术的表现语言方式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达。广告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语言的重要形式,也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广告、数字影视广告、多媒体电子显示屏、多媒体互动广告等新一代的广告视觉传播方式以飞速发展的趋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谓多媒体,即就是多种信息媒介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介的简单复合,而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数字信息技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