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行介入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男69例,女41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5.3±2.3)岁;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多表现为穿刺部位血肿、发热、胃肠道反应、腹胀腹痛等;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疼痛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患者的病情。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①穿刺部位血肿护理。术后要求患者卧床休息1d,以重量为1~1.5Kg的沙袋按压穿刺部位6~8h,穿刺部位一侧患肢平直安置1d;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是否存在出血情况,如有异常,立刻报告医生进行处理。②发热护理。向患者介绍发热的原因,稳定患者情况,获得患者的配合治疗;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4500~6000ml;如患者体温在38摄氏度,则无需用药治疗;如患者体温持续>39摄氏度,则应配合医生进行抗感染治疗。③胃肠道反应护理。为进一步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可在治疗前30min给予患者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779,5ml:5mg),进行静脉注射;术后指导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高纤维食物,嘱患者餐后漱口。④腹痛、腹胀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分散患者注意力;以环形手掌按摩患者的腹部,如无法忍受可适当给予镇痛药,进而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数据均经过SPSS13.0 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数数据用%表示,当P< 0.05 时,表示数据之间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穿刺部位血肿、发热、胃肠道反应、腹胀、腹痛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9>0.05)。护理后,研究组穿刺部位血肿、发热、胃肠道反应、腹胀、腹痛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8
3讨论
【摘 要】成人still 病对患者全身很多器官以及关节都有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中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并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达到控制病情的目标。因此,本文以1 例成人still 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为例对此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人still 病;临床观察;护理
成人still 病发病原因目前还未明确,但究其表现来看,属于一种全身综合征,病情不单独表现在身体某一部位,而是涉及到皮肤、关节、咽喉等多处,并且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多年来相关专家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只可推断出其大致与激素平衡失调、精神异常、免疫系统异常、感染情况等有关。
1 临床资料
邢胜利,男,46 岁,第一次入院时发热伴皮疹,烧退后皮疹消失,此次以“腹胀、腹痛3 天”入院。患者3 天之前在当地诊所服用中药两幅后出现腹胀,同时伴随着腹痛、全身乏力,其中双下肢乏力尤为严重。患者双上肢和胸腹部出现皮疹,伴有痒痛,无恶心、呕吐、发热、心悸、气短、咳嗽、咳痰等情况。患者食欲一般,小便量较少。为求进一步诊疗,现来我院,门诊以“亚急性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损害、成人型still 病”收入我院。患者自从发病以来其精神状态一般,食欲可,但睡眠质量较差,大便正常,小便较少,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查体“体温:36.5 摄氏度、脉搏110 次/ 分钟、呼吸23 次/ 分钟,血压91/53mmHg。
2 观察与护理
2.1 发热的观察及护理
患者入院后常常出现无原因的发热反应,且情况突然,起伏不定,没有规律可循。经护理人员观察,患者体温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到午后变为最高,可达到39.6 摄氏度,持续发热时间小于4 小时,发热期间患者体温最小值和最大值不超过2摄氏度。发热时患者会有皮疹、咽痛、畏寒、四肢酸痛等情况出现。此情况持续13 天,但患者其他情况正常。护理人员在患者发热期间对其体温、脉搏、呼吸、意识等情况进行观察,并注意患者已发生症状的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血象、血培养、胸片等试验,并分析结果。
主要的护理措施是:嘱咐患者多休息,尽量卧床,患者体温较高时,采用冰敷手法降温,主要冰敷患者头部以及其他大动脉集结处。另外,护理人员严格遵循医生要求,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药物退热,一旦使用则对其后续症状进行密切注视,防止患者出现虚脱以及其他不良反应。患者有时会大量出汗,此时应该及时更换其衣服被褥,以免着凉[1]。
2.2 皮疹的观察和护理
患者出现的皮疹属于荨麻疹,主要分布在颈部以及四肢,无痛痒感。患者皮疹情况与发热联系紧密,当患者体温较高时,皮疹亦激增,当患者降温后,皮疹也有所减少并在一段时间后消失。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情况,不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疹,而且注意患者发热与皮疹是否有联系,这能够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2]。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勿用手抓,并帮助患者定时擦洗皮肤、清洗贴身衣服以及床单被褥等。经过上述护理措施,患者皮疹得以控制并逐渐恢复,未出现复发及恶化情况。
2.3 用药观察及护理
患者咽喉痛、关节痛时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无效,因此之后的药物治疗中主要使用激素。护理人员发现,使用激素当天患者体温下降,病情有所好转。首选的治疗药物应该是抗身素,使用期间对其效果进行详细观察,主要是观察白细胞数量,如果其数量未下降,则应该怀疑患者患有此病。如果抗生素治疗无效,则应该改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期间要注意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量,并其对激素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测记录,严重的要报告医生处理。另外,激素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发热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2.4 心理护理
成人still 病发病突然且伴随症状多,病情复杂,过程中不但会出现关节疼痛以及咽喉痛,而且高热反应也让患者经受了巨大的痛苦,此时患者心理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因此,我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交流,向患者讲明发病原理以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消除患者的顾虑,让患者安心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比较难堪的症状,护理人员应该摆正心态,不能嘲笑或者表现出嘲笑的神情以免引起患者多心[3]。
2.5 全身症状观察及护理
still 病是一种全身综合征,因此其症状不仅仅体现在某一个身体部位,而是全身反应,且各个身体部位之间的症状发生机制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说患者发热体温较高时其皮疹也随之出现,而患者淋巴结、肝脾等器官出现肿大时,患者也往往会伴有关节疼痛以及咽喉疼痛症状。因此,我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了全身护理,当一种症状出现时,则对全身其他部位的反应进行详细观察,根据其具体情况诊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在护理措施的制定中也综合考虑患者全身症状。
3 小结
本文主要对1 例still 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以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医生根据相关症状指导护理措施。护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患者病情的恶化,并且没有出现其他护理合并症以及不良反应,患者皮肤未出现感染。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153-02发热门诊因为一场人类突发的烈性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大流行而设置。“非典”过后又发生甲型H1N1流感,由于它的重要性而保留至今。由于发热门诊的特殊性,目前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还是显得异常紧张。本文通过调查发热门诊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其负性情绪进行分析,找出干预对策,帮助发热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发热这一首发症状,减少过度的负性情绪,以利于疾病的恢复和传染病的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在本院发热门诊首次就诊的90例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7~70岁;另从本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抽样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9~7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参加者意识清晰,能独立完成问卷。
1.2 方法
由发热门诊指派专门护士负责向两组发放医院HAD情绪自评表,包括ZUNG抑郁情绪评价(SDS)表和ZUNG焦虑情绪评价表(SAS)。共发放量表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均有效,有效率为100%。按照《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的有关方法,计算出各量表的粗分,换算成标准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焦虑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70.0%、52.2%,对照组分别为43.3%、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焦虑与抑郁程度比较
研究组焦虑与抑郁程度较对照组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比较(x±s,分)
注:与研究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发热门诊患者抑郁与焦虑发生率均超过半数,明显高于普通门诊患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症状,通常会伴有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多数前来发热门诊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有调查显示,发热门诊患者对甲型H1N1流感及个人防护认知不足[1]。许多患者缺乏对发热门诊性质的正确认识,担心被传染上甲型H1N1流感或担心把自己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而被隔离起来[2]。已经参加工作的患者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发热,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被打乱因而表现为面容紧张,情绪焦躁,甚至出现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加上发热门诊的患者被要求戴上口罩,医务人员身着防护服都夸大了患者患病的严重程度,加重了发热门诊患者的心理负担。
研究组焦虑的标准分均值为(47.26±11.63)分,对照组为(40.38±13.61)分;研究组抑郁的标准分均值为(43.82±13.60)分,对照组为(35.93±12.18)分;发热门诊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程度与普通门诊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热门诊患者焦虑与抑郁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普通门诊患者。来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有很多是青少年学生,尤其是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的,焦虑紧张情绪更加明显;他们对传染病缺乏认识,对自己是否有传染病充满担心,能否救治而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压力,又怕在发热门诊会被传染上疾病,以致部分患者不配合治疗和消毒隔离,急于离开。加上发热门诊与普通门诊隔离,周围人群所表现的恐慌、躲避行为或异样眼光使其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这些都加重了发热门诊患者的负性情绪。
对策:(1)帮助患者熟悉发热门诊的环境和就诊流程。热情接待每位患者,陪伴患者进入诊室,向其介绍发热门诊的环境。在测体温期间,了解患者的病史,缩短患者待诊时间。(2)对患者进行认真宣教。给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传授发热的病因、病理与发热相关的疾病等医学知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人性化健康教育能显著减轻发热患者的负性情绪[3],护士要耐心讲解相关传染病的知识,向患者讲明“非典”、“禽流感”是可以防治的,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诊疗过程中解释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各种检查的重要性,可缓解发热患者就诊及治疗过程中的焦虑心理[4]。(3)要耐心倾听。医护人员要同情理解患者,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应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及这些问题对患者心理、情感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用亲切的语言问候患者,与患者谈论轻松的话题,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面对疾病,使整个就医环境轻松愉快。
伴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来的是社会的恐慌,心理干预和医疗救治应同步进行[5]。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首要措施是监控首发病例,切断传播途径,发热门诊肩负着这个艰巨的重任。护士通过谈心和观察,在诊疗护理的全过程对患者进行有目的地心理干预,增强患者的信赖感,使他们能安心地接受隔离治疗[6]。减少患者过度的负性情绪,认真对待发热这种常见但又不能轻视的症状,用平和、乐观积极的情绪主动配合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和隔离防护措施,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协助监控首发病例,防止患者流失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霞,吴琦琦,庄美平. 发热门诊患者对甲型H1N1流感认知的调查分析[J]. 医药前沿,2011,1(20):90-91.
[2] 张秋林,徐海燕,周政,等. 发热门诊患者诊疗意识的调查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1):97-99.
[3] 邢竹云,陈春媚. 人性化健康教育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1,32(13):2689-2690.
[4] 陆茸茸,王少敏. 发热门诊病人心理状况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9):98-100.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5年6月到2009年10月共收治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4~61岁,平均43.5岁,临床诊断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大脾功能亢进,其中有上消化道出血史2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乙肝DNA测定,B超或(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和电子胃镜检查。电子胃镜检查示食道静脉曲张Ⅲ°18例,食道静脉Ⅱ°8例,均有红色征,3例经内科保守治疗仍反复出血而急诊手术。本组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出血均得到良好控制,近期未在出血,伤口恢复顺利。
2 方法
2.1 提出问题 充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及时与手术医生沟通,了解手术方式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通过循证方法确定主要护理问题为:腹腔出血、发热、顽固性腹水和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
2.2 制定护理方案 查阅有关文献,查找相关证据,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2.3 针对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
2.3.1 腹腔出血 ①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等,如出现躁动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血压进行性下降,应考虑发生了腹腔出血,及时协助处理;②保持腹腔引流管及胃管通畅,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温度及量的变化,若颜色深红,为血性,浓稠,温度暖热,引流液大于100 ml/h或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的血液,应及时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2.3.2 发热 术后应严密监测体温变化,注意发热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热型,及时与床位医生交流查找、分析发热原因,密切观察伴随的胸腹部症状和体征,注意有无咳嗽、咳痰,有无腹水增加及自发性腹膜炎发生,记录尿量变化,及时检查外周血WBC、PLT变化,判断有无静脉血栓形成。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时可配合解热镇痛药物降温,降温过程中要注意体温、血压、脉搏的变化,防止大量出汗。膈下脓肿是术后发热的主要原因,引流不畅局部积血或引流管拔除过早均易导致膈下脓肿发生,术后要保持引流管通畅,每隔4~6 h要挤压1次,发现引流不畅用生理盐水30~50 ml冲洗,仍不能通畅引流要及时协助处理。
2.3.3 顽固性腹水 肝病患者肝功能常受损,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下,术后易发生腹水,应遵医嘱及时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鼓励患者早进食,一般术后24~48 h肠蠕动恢复后即可进食。及时正确采集血标本检查血清电解质,防止发生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2.3.4 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 脾切除后外周PLT升高比较普遍,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手术导致的脾静脉损伤,常发生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应动态观察PLT变化,隔日一次检查PLT和出凝血时间,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等,PLT计数高于350×109/L可遵医嘱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双密达莫,并注意出血倾向,并注意嘱患者多活动下肢,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结果
本组16例术后未发生腹腔出血,引流管保持通畅,仅有少量血清样渗液流出,7例手术次日的引流量小于400 ml,至术后第4天基本无液体流出,均在术后6 d内拔管,最短者3 d拔管,恢复顺利。术后第1~2天引流液颜色多为血性,此后转为淡黄色,常规检查符合渗出液变化,无大量血性引流液。3例术后10 d以上拔管,最长者28 d拔管,手术次日引流量在400~800 ml之间,平均550 ml,至术后第4天引流液仍在200 ml以上,其中1例术后14 d引流液仍有100 ml,以后逐渐减少,第28天拔管。本组19例术后发热,占73%,多发生在术后3~7 d,持续1~4 d,体温在37.7~39.0℃,热型不规则,经物理降温均恢复正常。物理降温不能奏效者加用消炎痛栓,也可用复方氨基匹林注射,配合适当的抗生素应用,患者恢复顺利。3例术后发热达2~3周,其中1例为膈下感染经再次穿刺引流体温降至正常。另外2例经查找无其他原因后给予激素地塞米松三天后体温正常,术后血小板计数均迅速回高。
3 讨论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因曲张食管静脉破裂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较高,达37%,内科治疗如不及时止血,极易威胁患者生命,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对于内科止血措施不能奏效的患者及时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挽救患者生命有一定价值,但患者体质较差,多伴有凝血机制异常,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保障患者顺利康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循征护理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临床专业知识、护理经验、患者的需求相结合,注重终末评价和质量保证,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肝炎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多数病史较长,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坏,凝血机制障碍,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创伤较大,术后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根据本组患者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找出了4个最常见的病症:腹腔出血、发热、顽固性腹水和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作为护理问题,逐条分析评价,制定了最佳的护理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①腹腔出血: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由于肿大的脾脏与膈肌粘连,有丰富的侧枝循环形成,手术分离时必须切断这些侧枝,如侧枝血管结扎不彻底,凝血障碍严重,肝功能过差,均容易导致术后腹腔出血,在明确原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患者意识、血压、心率、尿量的观察,及时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本组16例均未发生腹腔出血;②发热:脾切除术后低热较为常见,本组19例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3例伴有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表现,可能与呼吸道感染有关。3例术后发热达2-3周,其中1例为膈下感染经穿刺引流治愈,2例为单纯性脾热经用激素地塞米松热退治愈;③顽固性腹水:本组3例引流时间较长,引流液多,可能与腹水有关。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伴有血清白蛋白下降,是造成腹水的主要原因,腹水感染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促进腹水形成的重要因素,足量输注血浆和白蛋白,保肝利尿药物应用与限制钠水摄入是控制腹水的主要措施;④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LT和WBC常偏低,脾切除后脾功能亢进解除,外周PLT和WBC迅速升高,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术前预案,术后及时检测外周PLT计数,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黄疸加深,询问并观察有无双下肢麻木、疼痛、运动障碍及颜色、温度变化,指导并协助患者早期做床上运动,经积极的护理干预,未发生各部位血栓,护理效果满意。
总之,循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主要护理问题,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实施有效的护理实践,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参 考 文 献
[1] 陈彩凤.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后的并发症的循征护理.家庭护士,2006,4(10B):32-33.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4(c)-0117-03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in fever clinic
LIN Shao-ju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in fever clinic. Methods 1000 patients treated in fever clinic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50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500).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to mission. Homemade questionnaire of related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drug use for patients with fever of our hospital was issu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The questionnaire was recycled on the spot.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the rate of heating knowledge awareness,attitude change,health behavior formation,reasonable medica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P>0.05) 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indicators above-mentioned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P<0.05);the situation of related knowledge,behavior,attitude,drug u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Health education;Patients with fever
发热是门诊最常见的急诊之一,多数患者或家属面对发热表现束手无策[1-2],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患者对发热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用药护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病症造成的伤害[3-4]。由于我国的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起步较晚,健康教育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大部分医院多采用传统的宣教方式对发热患者进行健康和用药教育,内容不具体、缺乏规范性,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5-6],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制订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程序,使临床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这个程序对发热患者实施有效、合理、正确的护理健康和用药护理,从而帮助患者真正掌握和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提高健康和监护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本院发热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观察组: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10~45岁,平均21.3岁;高中及其以上水平350例,高中以下150例。对照组:男性275例,女性225例;年龄为11~44岁,平均22.1岁;高中及其以上360例,高中以下1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如通过在候诊区观看健康教育宣传栏、电视宣传片,取阅健康教育宣传册等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具体内容如下:
1.2.1 人性化学习需求评估健康教育要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的,因此,本院于2012年6月前,选择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患者1000例,每位患者就诊时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发热患者护理健康和用药教育内容调查表》(16岁以下儿童由家属代填),填完后当场回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患者的学习需求及接受能力。
1.2.2 规范化健康教育内容根据患者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患者在发热相关知识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学习需求和热情,因此,本院从发热的特点、预防措施,酒精擦拭等降温措施的注意事项,用药方法,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出发,制订了相关文字材料。同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制订相关移动学习材料,如发热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网站和微博等方式进行知识宣传,患者通过访问网站或关注微博即可获取相关知识,避免不良行为造成的二次伤害。
1.2.3 多样化化健康教育方式采用集体教育和一对一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宣教。首先,在候诊区设置专门的宣教地点,分配专职护士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集体宣教,内容表达要简单、形象、通俗易懂,详细说明药品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护理措施操作步骤等。其次,借助门诊时间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宣教,如在导诊阶段,以宣传态度方面的知识为主,即能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患者也容易接受;在候诊阶段,以宣传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降温措施为主,同时要多与患者沟通以了解患者的需求,结合患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如为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好的患者,可提供一些先进护理知识,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讲解使用的护理技能;在就诊阶段,护理人员可以从用药护理、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在宣教前后,采用本院自制的《发热患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用药情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考核(16岁以下由家属代填),填完当场回收,根据调查表结果,对宣教前后两组的发热知识知晓率、态度转变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合理用药知识知晓率进行评估,以评价规范化宣教程序宣教用于门诊发热患者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宣教前,对照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0%,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4%,态度转变率为58%,合理用药知晓率为47%,宣教后,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2%,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6%,态度转变率为62%,合理用药知晓率为50%,宣教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宣教前,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2%,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0%,态度转变率为56%,合理用药知晓率为46%,宣教后,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84%,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6%,态度转变率为90%,合理用药知晓率为89%,宣教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作为重要窗口之一的医院门诊,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场所,而且是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的重要地点[7-8]。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也已开始实施健康教育,但是由于我国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缺乏量化的资料和多样的教育方式,并没能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9-10],而规范化健康教育通过规范化的内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宣教后,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态度转变率、合理用药知晓率与宣教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宣教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宣教后,观察组患者的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用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规范化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发热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态度转变率、合理用药知晓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且教育效果优于传统宣教方式。
规范化健康教育是根据患者的特点、文化程度、教育需求的评估结果,对发热健康教育内容加以筛选,并制作成文字材料或多媒体材料,使患者获得规范量化的教材[11-12]。另外,利用患者的导诊、候诊、就诊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一对一健康教育弥补了集体教育的缺点,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水平,不仅增加了患者对发热相关知识的了解,规范了患者护理操作程序,而且为护患之间的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形成。
规范化健康教育弥补了传统宣教方式的不足,可以为发热患者提供有效、合理、正确的健康护理用药教育,使其真正掌握和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健康用药和个人护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庆容,吴新明.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18):3692-3693.
[2]史先美.护理干预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141-142.
[3]陈红敏,王花敏.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50-51.
[4]高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9-110.
[5]潘素美.通过开展门诊健康教育来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71-272.
[6]焦荣芳.护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0, 10(6):139-140.
[7]郑咏梅.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12,(9):133-134.
[8]欧惠娴,李楚云,李文斌.健康教育对小儿外感发热病程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229-230.
[9]邓燕清,黎丽娥,冯晓薇.人文关怀在急诊发热患儿家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6-107.
[10]贺倜,杨珠江,冯登殿,等.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的研究与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64-65.
[11]范平.浅谈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和内容[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