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的基本概念

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艺术的基本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艺术的基本概念

篇1

纵观整个章节,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习题遍布在例题及其变式、练习、习题以及复习参考题中,其题量统计如下表:

章节例题及其变式练习习题

2.1173037

2.29918

2.3131921

2.4125

2.5675

2.6345

复习参考题 30

从表可以看出,就这一章节中的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和习题多达182题,而函数这一章节基本内容多,题型方法多,高考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又高,表明了本章教材编写依然重视传统的“双基”教学,依然坚守“熟能生巧”的学习传统,通过利用大量的练习和习题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巩固新知.

2.探究题与应用题所占的份量加重,更加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新课标的发展,强调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习题设置上,除了传统的计算、概念性习题外,还有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应用题,以推理、图表等形式出现的探究题,在阅读与思考中出现的研究性开放题.以下是对教材后出现的练习与习题进行的分类,统计如下表:

章节计算、概念性习题应用题探究拓展思考题

2.15488

2.22425

2.33714

2.4611

2.512 1

2.6261

复习参考题2622

从表可以看出,开放型问题的份量在习题设置上较以前的教材大大加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应用题,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以及数学建模的能力.

3.习题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函数知识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学生通过习题加强对这些思想方法的运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例如在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问题中涉及数形结合思想,在处理 这类“准二次函数”问题中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讨论超越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中涉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等,在解决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应用题中,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再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即涉及转化与化归思想.

二、教学建议

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基本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灵活应用,体现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与数学能力的高低水平.函数知识作为高中数学的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在习题设置上,习题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重要材料.

案例1P94复习题27:若关于x的方程3tx2+(3-7t)x+4=0的两个实根α,β满足0

这是一道简单的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题目.我们来大致分析一下解答过程:首先将方程3tx2+(3-7t)x+4=0转化为函数f(x)=3tx2+(3-7t)x+4(函数与方程思想),再利用二次函数根的分布列出不等式组解出t的取值范围(数形结合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机械地套入步骤过程,而是要站在一个“为什么”的高度去解题,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在解题中得到自觉提升,真正发展数学能力.

2.组织和安排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函数习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研究性,因此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性素材,建议在课本习题基础上设计一些研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索解决.

案例2P33探究拓展第13题: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2,它的值域是[1,4],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的两个函数.

这是一道看似简单但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函数三要素的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篇2

当代艺术的产生,其出发点是对前代艺术的价值观和语言形式进行批判。现在大部分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已经消失,只剩F越来越“私人化”的自我表达,对社会、政治和公共性的批判越来越少,至多是一种中产阶级的无关痛瘁的讽刺。某种程度上,当代艺术成了一种有“前卫教养”的艺术,但是很难再找到梵高这样有宗教激情的艺术家,波伊斯这样具批判性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或者培根这样有“肮脏”美学的艺术家。现在“肮脏”的美学也成了一种“新唯美主义”。当代艺术近二十年处于停滞状态和“平庸化”,其原因还是在于人类的社会模式及关于人的看法没有根本突破。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已经告一段落。全球大部分国家采用了在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上吸收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关于社会模式近二十年没有提出新的观念,其核心是让“资本控制国家”,还是“国家控制资本”。中国也走到了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即如何使用资本主义又能控制资本主义,中产阶级社会变成人类的一个理想模式,但中产阶级文化没有变革的活力。

艺术的本质是关于人的基本概念,但人的基本概念在启蒙主义之后没有大的变化。西方社会近二十年对人的“概念”理解主要是在大众文化领域,如好莱坞半人半机器的“生化机械人”、半人半妖的“人魔”,它们并未像从启蒙主义到那样对“人”的解放有新的定义。马修・巴尼的“人魔”,还有《黑客帝国》,都不是社会解放意义上“人”的定义,而是集中在高科技以及人体基因等关于人的技术观念的一些变异特征。

篇3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空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空白”的原则

(一)求实原则

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哲学要多“悟”,政治学要多“记”,而这两门课都要多“做”。至于经济学,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适度原则

提倡“空白”,讲究“空白”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空白”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白”,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

篇4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4.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空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1.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2.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得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3.在“空白”中“记”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做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篇5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雕塑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几多春秋。本文从雕塑艺术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来谈艺术家创作雕塑艺术的根本——雕塑语言及感受。

        一 雕塑的语言

        何谓雕塑语言?雕塑语言是一种视觉艺术语言,是雕塑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的,虽因人而异,又有着明显的共性。由于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里的造型艺术,其基本概念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如粘土、油腻、面粉)或可雕刻的(如各种石料、木料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在雕塑这个艺术领域里,雕塑语言自古以来都要强调空间和体积的概念。雕塑家创作雕塑的过程就是选择某一种或多种雕塑材料,制造出占据一定空间的形体,并加以艺术的感受和表现,以达到所想得到的艺术效果。在雕塑家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对雕塑材料的性质越来越熟悉,选择雕塑所擅长表现的物象进行表现,所采用的手法和技巧一代代地相传下来,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一系列的雕塑家所特有的“习惯性动作”。这其中包涵了观察方法、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等。比如,雕塑家观察物象时总要争取能够兼顾几个面,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为了增强其作品的体量感,强调其造型的整体性,在雕刻作品时大刀阔斧;在塑造形体时让轮廓尽可能变得清晰,在空间中借助形体来勾勒出概括凝练的线条,使得雕塑作品的各个块面的关系肯定而有张力,在各个角度观看都可以让雕塑作品的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伸展;将雕塑的材质和肌理充分的表现,让雕塑变得更有触感……这些“习惯性动作”都是基于雕塑艺术自身的性质形成的,从属于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是最原本的雕塑语言。

        二 雕塑语言及感受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

篇6

一.“空白”的意义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时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空白”艺术要求老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弊端。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无助观众变成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空白”艺术的特点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积极性。

4、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空白”艺术的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1、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而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辩的升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术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例如“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认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这一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此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

“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巅峰。

2、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给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晓其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人,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先行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们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知识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3、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空白”的原则

1、求实原则。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空白”来是“悟”,是“做”还是“说”、没有固定模式,应以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死搬硬套的形式。

篇7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41-01

环境艺术设计是将艺术和科学相互融合的综合学科,是将精神和物质环境进行有效结合的艺术产物。人类归属于自然,并且能够运用自身的独立思维能力设计出人工的自然,艺术设计是表现原始自然和人工自然和谐的方式。个性化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标新立异,而是通过对设计素材和环境的艺术加工创造出的独特美。个性化设计不能一味追求特立独行,更应追求艺术设计和周围环境的和谐。

一、环境艺术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系统工程学科。阿纳森认为“环境艺术”是与环境相关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设计,这种理解方式无法真正体现环境艺术的本质,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环境艺术包含了城市和地区规划、建筑设计等公共空间设计,以及景观设计、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它涵盖了人类环境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过程,也是一种人们生活的协调设计方式,对社会行为和人类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可以看成一门回归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艺术。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它追求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审美需求的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和特色性的艺术美,注重个体在整体中的核心地位,将环境因素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条件,追求艺术设计和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设计出不同效果的艺术作品。现代环境艺术的基本特征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在其具备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人文性,以通过作品体现人的根本利益。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设计材料的多样化,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艺术设计应该体现整体性的特点,具备科学、合理、统一的设计理念。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是近几年艺术界讨论的热点,是对以往设计过程概念化、公式化、生搬硬套的反思。个性化设计需要设计者通过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和总结设计经验,以此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和设计风格。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设计者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对整体和局部的把握。个性化设计中带有设计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带有艺术色彩的设计能够激起人们的思想意识,给人们以文化和艺术的启迪。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为打破程序化、概念化的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已有个性化设计的创新点,重新认识个性化设计的作用和内涵。

(一)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受到风格化的制约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对室内设计的个性化创造不是个人浪漫主义的体现,而是设计者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也是设计者追求新颖、独特,摆脱平庸的表现。设计师在众多设计构思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也是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设计空间的必要艺术手段,这种艺术方式来自设计者的勇敢探索,不同于一般的平庸设计。

(二)室内设计的个性化能提升空间使用功能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要想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独到之处,更应该在设计中注重提升环境质量。在艺术设计中融入环境理念是环境设计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使用功能和业主的个人爱好和阅历有一定的关系,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根据业主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进行室内设计。

(三)个性化设计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篇8

1动画专业的来源的发展

在19世纪的时候,人们开始研究动画学术进行研究,在研究后发现,动画学术系统中融会了科学技术和不同的文化思想。动画的学术系统包括了理论系统和学科系统。动画理论系统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电影理论系统中的一部分,利用动画艺术的特色展示出电影的艺术。我国高校动画专业中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动画学科系统,希望能够有所贡献。

动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学科,包含了漫画、文学意识、音乐、摄影等等很多方面。动画的学科系统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动画艺术专业、动画影视专业、动画美学专业等等。

在全球来看,动画行业发展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非常短。最早动画教育是欧美的动画公司做的内部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画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些艺术院校将动画教育引入了学校,在学校开设动画专业。

2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

艺术院校开设动画专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动画专业的综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高校针对动画专业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设置了动画专业的课程。我国对动画行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动画专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促使了高校动画专业课程逐步完善。当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基础理论的课程

动画基础理论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在课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背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所不同,不能将高校教育简单的说是职业技能教育,高校教育更加注重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因此,要想在动画行业有所发展,必须先注重动画基础理论课程。动画基础理论课程中涵盖了艺术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戏剧设计的基本概念、中西文化的历史、文学理论等等。在高校教育中,教师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课程,同时,向学生推荐各种书籍或者学习途径,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的空间。

2.2专业理论的课程

动画专业理论教育课程是按照动画专业自身的特点设置的必修课程,引导学生走入这门学科的基本工具。专业理论课程涵盖了动画基本理论、中外动画历史和经典动画作品鉴赏。动画基本理论指的是动画专业的基本常识、动画行业的发展历程等等;中外动画历史指的是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发展历史;经典动画作品鉴赏是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课程,展示出作者的艺术风格,帮助学生进行进行整体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以后创作的实力。

2.3专业基础的课程

动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动画专业的基本技能。目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动画速写、影视剧作等等。这部分课程要以实践为主,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功底和动画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是为选择动画专业未来从事的发现。针对设计素描和速写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结构联系,也可以进行自我提升,尝试利用夸张的手法进行创意性练习。

2.4专业技能的课程

专业技能的课程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分别为专业技能、设计原理和创造方法。专业技能主要指的是插画设计、绘画技巧等等;设计原理指的是针对动画图像进行的整体构造、原理的设计等等;创作方法指的是对剧本进行的设计。

一个好的动画作品呈现出来需要不同的人进行分工合作,动画作品的创作不是个人的产物,是团队齐心协力的产物。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专业有明确的认知,以及未来从事工作的方向。

3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的现状

动画行业成为了21世纪的朝阳行业,受到了国家大力的扶持,高校动画教育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虽然动画专业的发展趋势非常好,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1高校动画专业盲目开设和扩招

当前,我国动画专业非常的火爆,很多学校都在开设了动画专业,但是,很多高校不具备开展开设动画专业的能力。动画专业是一门综合能力非常强的专业,需要非常系统和正规的学习。高校这样盲目的开设动画专业,不仅没有培养专业的人才,还会造成很多动漫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造成社会动荡的隐患。高校动画专业盲目的进行扩招,造成学校师资力量的浪费。因此,高校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严格按照规定,招收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创建自身的品牌。

3.2高校动画专业学生的定位

高校动画专业应该是培养动画艺术家的摇篮,动画专业的学生是实用性人才。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很多院校误认为,高校就是做学术研究,但是动画专业恰恰相反,需要培养实用性人才,纸上谈兵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动画专业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两者需要相辅相成。因此,我国高校应该与世界接轨,着重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力、竞争力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4结语

由于我国动画行业正在迅速崛起,高校越来越重视动画教育。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可以去到国外留学深造,提升自我。有实力的高校可以和国内知名的动画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活动交流,借鉴一些成熟的经验,促进国内动画产业的发展。只要我国动画人保持着持续学习的心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必将开创出新一代动画历史。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30-02

“空白”,即于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空白”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空白”的意义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4、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空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1、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2、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篇10

一、传统的雕塑专业

雕塑是传统美术学院下一门主要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是以空间造型为主要手段,创作三维空间中的艺术品。传统的雕塑专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专业院校中,对于雕塑的学习时间是最长的。一般本科艺术类学习是四年制,而雕塑专业的学习则是五年制。传统雕塑专业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其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学习,甚至是熟知这门艺术形式。

二、公共艺术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词汇”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政府为了推行艺术“百分比”计划,在城市建设中规定百分比的艺术计划,使得公共艺术有了雏形。公共艺术的概念从上世纪末传入我国,2013年教育部正式把公共艺术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建立。1.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公共艺术、无论在西方还是在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在早期的公共艺术研究中,往往是对公有空间的艺术为研究对象,这和公共艺术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是壁画,是空间艺术设计,其实我们是无法将其对等的。公共艺术无法被认知为如雕塑、油画、环境设计这样的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实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的集合,主要集中在空间之中,根本上是一种观念的建立。因此对公共艺术无论作何种概念解释,我们对其无法否认的一定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的。2.公共艺术与雕塑雕塑我们说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诞生跟随与人类之初,是人们对空间进行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在于空间、体量这些都是必须满足于空间之中的,而非绘画艺术一般可存在于私密空间或者个人之中的。因而雕塑的这一特性使得其成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艺术表达形式。在公共艺术观念刚刚传入国内的时候,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对城市雕塑的研究。所以我们说公共艺术和雕塑是一个交叉和包容的关系。

三、《雕塑基础》课程的新角色

公共艺术专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其基础体系的建设对于教学而言也是全新的。雕塑特性使得其作为公共艺术中的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其对空间的研究和思维是公共艺术基础研究中所必须的。1.《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初探《雕塑基础》做为课程设置,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其经历了9周的课时,6周的课时以及现在的5周课时,其课时量的安排在不断的减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提高。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非传统雕塑专业的学生,他们进入这一课程之后,对泥塑的认知几乎为零。同时在没有经历较深入造型训练的学生,实质是很难进入到雕塑的空间造型中的。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与摸索中,我们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对《雕塑基础》课程的设置课时数的减少,本身就在于对该课程的重新定义。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不应该是和传统雕塑的学习一致。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是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公共艺术中雕塑这一主要艺术形式认知的一个基础,而非学习雕塑。2.《雕塑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施基于对《雕塑基础》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得重新认知,其作为对一种艺术形式的基础认知,而非技能学习,《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得以实施。对于该课程的设计转向了意识培养、审美培养以及基础空间造型培养三个方面。首先针对意识培养。从公共艺术专业的认知中,我们将公共艺术之初的认识更多的置于公有空间之下,还是从观念上理解在公共社会中的公共性艺术,无论从何种概念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公共艺术都将是置于环境之中,而这样的环境可以是一个空间,社区甚至是一个城市。在空间中讨论艺术形式将是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雕塑基础》课程的第一任务即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认知理解。其次针对审美培养。审美是每个艺术学生的修养培养,也是一个学生在艺术设计上是否能够有独特性的关键。而审美也有本身的不同之处。在二维平面空间下得审美与三维立体空间下的审美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在学习之初是很容易混淆这两者的。虽然审美是一个个性与情趣,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集中体现,三维空间中得审美认知则复杂得多。形式,空间分割以及材料都是三维空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基础空间造型培养,是根据传统雕塑专业而衍生的培养方向。无论是如何的基础体系培养,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能够进行应用才是训练的更本目的。原有的课程泥塑训练分别被替换成了泥塑造型、空间体块造型和材料造型三个部分。泥塑造型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传统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完整过程有一个基础认知,学生通过两周的泥塑训练,进行泥塑的空间造型,了解和认知传统雕塑如何从概念、图像转换到空间的过程。了解基本方式之后学生将泥塑转换成为空间体块造型。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体块和组合方式,对前一阶段的泥塑进行空间重塑,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较好的理解空间造型的方法以及空间组合的方式,同时也避免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进入泥塑这种传统雕塑学习的尴尬。在后一阶段的材料造型的训练中,学生将更加广泛的对空间进行重组,通过应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使得对空间多样性,空间正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空间的理解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也较深入的理解雕塑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篇11

在中职的素描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收到较好效果:

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对素描产生好感

学生只有对素描感兴趣,才会对素描进行认识并进而去学习、练习。一是要开展作品欣赏教学,把世界上各时期的优秀素描作品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赏析,通过欣赏,学生对素描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并产生好感:想不到素描这些看起来并不太美的作品也能成为世界的名作,真是不可思议,可见素描不简单。二是老师及时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灵感触,对学生进行素描知识的讲解和灌输。

(1)进行素描往往是为创作积累素材打基础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对生活的灵感,可以马上把灵感用笔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既是对生活的记录,又是灵感火花的捕捉。

(2)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是画家个性的表现,不同的素描作品组成了五彩缤纷的画廊,对欣赏者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可以吸收到不同的艺术营养,对学习者的艺术修养、精神培育、价值取向都将起到良好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只有将自己较高水平的素描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可能对老师产生敬佩和崇拜,进而对素描产生浓厚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对自己有一个高目标,专业扎实,刻苦训练,以自己较高的专业素质赢得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这对素描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以最快速度提高素描修养

一张画是反映创作者作画时思想认识、思维活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过程。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三观”的教育,这是指导素描写作的第一步。在学生作画的训练中,教师要一开始就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下笔方法,使学生对素描对象既有整体感,又有局部意识;既要有内在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又要对表面有良好的形象美感,教师要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可以把历史上名人的素描经验和老师自己的素描体会向学生进行推荐,让学生向大师学习。

3.多种训练法促学生掌握正确的素描表现方法

(1)把素描拆开来讲解,让学生对素描的诸多因素有充分认识。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是素描最基本的元素。教师把这些元素逐一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元素的联系和主次地位,外在的形体和内在的结构是紧密结合的,不可分割的。色调、明暗等因素是因光线而引起的在人们视觉中的主观感受。要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2)变化重组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方向亮度、物体的位置及移动、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教师可把写生的实物,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摆放位置,让学生感受到构图的魅力,体会到艺术情趣。

4.多种评价方法激励学生

(1)教师的正能量评价。教师要有赏识育人思想,思想中要有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高度评价,事实证明,表扬对学生的作用是重大的,学生长期在激励下,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投入到素描学习中。这种正面的评价,既是老师教育艺术的表现,又会产生实际的教学好效果,所以老师要广泛使用这种评价。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33-02

一、“空白”艺术在节奏控制中协调师生的互动关系

一般意义的“空白”艺术是指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中国画讲究“空白”艺术,强调的是“卷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在艺术创作中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观者去思考和想像,以便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进而把艺术创作者的精神感受与内核价值更好地传递给鉴赏者。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信息互动的过程,而且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下的互动与沟通,既为了便于教师控制好课堂节奏,又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我们就应该学习这种“空白”的艺术。

课堂节奏的控制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精神感受为向导,以学生的思维波动为向导,尽可能多地留些“空白”给学生。教师在知识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可以适当调配一下知识的容量和难度,有意识地留出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波动,在他们思维发生滞碍与闪断时,要利用“空白”使学生进入独立思考状态,放慢课堂节奏;在学生思维跳跃与畅达时,不妨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气势把课堂教学推向。总之,“空白”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发挥其虚实相生、跌宕多姿、和谐愉悦的艺术效果,它要求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有意识地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对政治教学内容有所思有所想,变教师独自一人对课堂节奏的控制为师生齐奏课堂和谐曲。

二、“空白”艺术在节奏控制中的具体运用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及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空白”的原则

(一)求实原则

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哲学要多“悟”,政治学要多“记”,而这两门课都要多“做”。至于经济学,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适度原则

提倡“空白”,讲究“空白”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空白”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白”,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

(三)科学性原则

“空白”作为教学过程的艺术,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肯定不是教学科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勇于探索、勇于革新;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空白”的内容,提高“空白”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探求更新更好更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形成互补,互相促进。这样,“空白”艺术才能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真正焕发出无限的魅力。

“空白”是思想政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它是教学过程的深化,而不是教学过程的中断,“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空白”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篇13

现代陶艺是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衍生出来的,现代陶艺中的“现代”一词不仅仅是指时间上的概念,更主要的是指一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突破与变化,所谓时间概念上的“现代”是相对的,我们的过去就是古人的现代,我们的现代也将成为后人的过去。现代陶艺除了作为精神性的表现媒体而存在外,其表现手法技巧也不拘一格,超越传统的技术标准,拓展全新的表现领域。

1 现代观念艺术中的构成

构成艺术是一种现代设计观念,它不是特指某一具体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设计,而是对造型艺术、视觉艺术设计中涉及到的形态、色彩、立体空间以及材料、肌理、质感等课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形态的组合规律、造型结构的组织原则、形式语言的表达等进行研究。

构成艺术诞生于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核心理念萌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艺术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探索之中,后经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充实,最终在德国包豪斯学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构成艺术的造型元素是抽象而纯粹的几何形态,表现的主题已不是传统的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强调几何抽象造型的表现力,以抽象的形式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关注的是纯粹而有意味的形式,用纯粹的点、线、面、体构筑崭新的形式,强调点、线、面、体的形式价值。

2 现代陶艺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现代陶艺是通过运用陶瓷的材料特性,来塑造一种新的视觉形象,通过这种视觉形象来反映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世界与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观念与表达方式上。与传统陶艺相比现代陶艺在总体上更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思维和综合交叉的多向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个性追求。现代陶艺更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心灵的揭示力、精神的感染力和思维的创造力。现代陶艺是属于现代观念艺术的范畴,它不再以追求传统陶艺中的实用功能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审美要素放在第一位以“非实用”观念来创作。现代陶艺家在做陶时考虑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如何去展现自己、如何能形成自己特有的表现语言、如何去体现自己的个性。文化的多元性与思想意识的流动性反映在陶艺作品形态上的差异性是现代陶艺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现代生活中,陶瓷的领域与概念也在拓展,现代陶艺已成为造型艺术中的一个新的门类,它独具品格,有着鲜明的个性,有着特殊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由以上所述可以对现代陶艺的概念作一个简单的定义:“现代陶艺是艺术家以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远离传统陶瓷的实用功能,主要表现现代人的理想、情感、个性、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现代艺术作品。它不以表现客观世界为主要目的,而更多表现的是现代社会中人内心的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想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1]但是由于近年来材料科学的发达,烧窑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化学的研究进展,许多陶瓷作品在材料和技术上都有所突破,尤其一些现代艺术家对制陶活动的参与,使得人们原有的观念产生了转变,审美观念的发展也使得原有定义的包容性有了局限。因此可以说凡以非金属的无机材料为结构主题,经过火的处理,来表现现代精神理念的艺术品就可以称为现代陶艺。这样一来就扩大了原来对现代陶艺的理解,又是一次思想与认识上的飞跃。

3 构成艺术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

在现代陶艺创作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有观念、思想意识上的,有工艺技术上的,同时这些因素对现代陶艺形式美感的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作为艺术法则的形式美感,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还受到审美主体艺术修养的影响。

“现代艺术观念对现代陶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创作观念上,而且还体现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段上,特别是西方现代构成艺术对现代陶艺造型艺术的影响,现代观念艺术中的点、线、面、体作为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也充分体现在现代陶艺造型上。”[2]现代陶艺家通过采用分割、截取、打散等现代构成艺术手法对这些陶瓷构成视觉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独特新颖的陶艺造型,所以这类艺术家的陶艺作品多以抽象、希奇、叛逆、个性、奔放、流动等多种形式出现,表现了艺术家内心的这种感情及思想意识的流动性,有的造型甚至是即兴创作、随手粘来,这种对浅意识、感性、瞬间即逝的强调也是现代陶艺的一个魅力所在。这种新的创作观念说明现代陶艺家能够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用一种新的逻辑思维来审视现今的陶艺发展与多元文化的渗透。意大利陶艺家尼罗・卡如索(Nino・ Caruso)的陶艺作品轮廓简洁并具力度,直线、直角、方正、气派的感觉在很远的地方都能让人感受得到。弧线的切割、线面的组合运用,具有明显的理性主义色彩。

“而在陶艺创作中,只单纯追求形式美感、讲究比例尺度重理性的作品也不少见,有的将对象进行分裂、破坏、拆散,然后根据需要进行重构和组合,有的更直接将二维的构成因子注入到立体造型中去。”[3]“对现代雕塑造型艺术语言的借鉴也是现代陶艺造型的一个常用手法,艺术家在创作这类造型的陶艺过程中可以能很好的去掌握泥性、熟悉泥性、感悟泥性。因而在陶艺造型和塑或雕的手感上都有得天独厚之处。”[4]这部分陶艺家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也很多,如动物、宗教、神话等,但 大部分“以人为本”,来表现人物的特定动态及表情。因为在成型工艺和烧造上与一般性雕塑有所区别,所以陶艺家常利用材质作肌理效果,借助“火”的力量改变其作品的质感与视觉效果,以达到感化、刺激观者的目的。刘正的陶艺作品中夸张而怪异的形态语言总是刺激着人们的感官神经,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迹。但让人感到惊异的不仅仅是形态本身,作为陶艺作品,其成型的难度和过程本身就具有一种征服力;艺术家对民族、战争、文化、精神的思考和关注,已经超越了作为媒介和载体的艺术形态本身。从其简约的造型和单纯的手法及泥、釉色调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艺术家心灵的激情和人性关怀。罗小平以卷泥方式创作的“写意性”的人物造型,很具有特色。现代陶艺有别于传统陶艺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材料的运用上,传统陶艺材料的运用仅仅限定在对“泥料”和“釉料”的选择,而现代陶艺对材料的选择是在传统陶艺材料运用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扩展,是一种全新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11-12.

[2] 秦厚威,李梅.现代陶艺的形式美感[J].中国陶瓷,2006,211(6):54-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