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滞后,经济相对落后,但关系着全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少数民族学子比一般学生考上大学要付出更多艰辛,也更加渴望毕业时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而且也要具备优秀的语文职业素质,才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中坚力量是本地区大学生,他们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发展、繁荣的主力军。他们只有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尚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找到正确的奋斗目标与成才之路,才能树立起振兴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建功立业的和使命感。只有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素养教育,才能造就出少数民族地区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地处我国边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蒙古、朝鲜、俄罗斯接壤,但是经济发展程度却相对滞后。的人民特别是蒙古族人民,运用勤劳进取的精神和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与其自然环境相符合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中华民族文化中,草原文化像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在蒙古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内蒙古草原文化形成了和粗犷豪放的精神特质和悠远绵长的精神内涵。富有历史意义的草原文化滋养着为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新的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草原文化凝聚了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是世代在内蒙古生息繁衍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能够概括和代表内蒙古文化的总体形象。笔者在内蒙古十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深入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加强民族文化素养教学有助于延续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

民族意识是人对于自己归属的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并在民族差异中得以强化,也就是在不同民族交往中对本民族的关切及维护。千百年的沉积形成了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共同体构,其在建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民对在自我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中,和不同民族交往中族意识都起到平衡、促进、制约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关系民族兴衰繁荣,指导着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笔者经调查后发现,内蒙古地区高职生普遍存在着思想状况的多元性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就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人生观及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在西方思潮和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腐朽的堕落的思想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还有一些内蒙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民族地域中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高职生不了解内蒙古文化、历史。因此,高职语文要将蒙古族文学中的伟大英雄史诗、传统民间故事、民族神话传说、蒙古牧歌民歌、现当代蒙古族作家作品等融入教学内容。例如,除了邓一光的《想念草原》,还有玛拉沁夫的代表作《茫茫的草原》、《草原上的人们》,张志诚的代表作《沙坡》,齐・敖特根其木格的小说《敖包会上的缺憾》,阿云嘎的代表作《大漠歌》,浩・巴岱的代表作《尼美尔山的风》和阿・敖德斯尔的《美丽的罕山》、《草原之子》以及《撒满珍珠的草原》等蒙古族文学作品名篇,在内容上就凸显蒙古族风格,展现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根据地理位置、蒙古族部落分布、蒙古文化的历史状况和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有学者将中国蒙古文学按地域分为了三个文化区域。它们分别是:东部文学区域、西部文学区域、中部文学区域。东部文学区域指科尔沁――喀喇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其包括哲理木兴安文学、卓索图文学、吉林文学、黑龙江文学。西部文学区域指乌拉特――和硕特――肃北――阿拉善,其包括新疆文学、青海文学、甘肃文学、额济纳文学;中部文学区域指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察哈尔――巴林――巴尔虎布里亚特,包括伊克昭文学、乌兰察布巴音淖尔文学、昭乌达文学、呼伦贝尔文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将民族文化元素充分加以设计运用,借助民族文化元素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特点来形成内蒙古地区高职语文课的个性特征,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从而发挥出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并在广泛获得认同度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出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情感,加强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三、有利于增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性和民族凝聚力

蒙古族根据地理分布分类属于跨境少数民族,最大特点是民族语言、文字国际化。和内陆少数民族相比民族的文字保留相对完整,有自己的出版物,有信息传播的平台,以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外族文化,将外族文化的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把本民族的文化看成是陈旧落后的,慢慢地抛弃,使少数民族在繁衍生息中,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创造的,具有自我民族符号性格的文化正在消失。“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凝聚力消失。当然跟世界上所有文化一样,内蒙民族文化一定有某些相对滞后和陈旧腐朽的内容,但是草原文化终究还是蒙古民族创造并使用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蒙古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满全.《2012年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蒙古学研究年鉴2012年》,2013年12月

[2]韩晗.《论当代蒙古族小说的审美特色》.《兰州学刊》2012.2

篇2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世界上民俗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能全面提高文学作品的底蕴。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礼节民俗、生活民俗、乡土民俗等几个方面,在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莫言是我国文坛上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文化是帮助莫言登上文坛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独特的文字语言描述,将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莫言的众多作品均得到了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如《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而文本则具备互动性及不确定性,对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阐释,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力度,以此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感受。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一)莫言作品中的l土乡情民俗文化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莫言的《红高粱》被广大读者评委“我最爱的作品”,《红高粱》中“真刀、真枪、真性情”的语言进攻性,使其刚发表不就,就广受欢迎,面对挑剔的发行商,《红高粱》还能大受欢迎,不仅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还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动表达。在《红高粱》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的丰富性使得国内外读者叹为观止,如姑娘坐花轿出嫁,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花轿”是特有的婚礼用轿,正所谓“上错花轿,嫁错郎”,这主要是描述对礼俗、民俗的忠诚,《红高粱》中“花轿”的设置,将乡土乡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酿酒、饮酒也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乡土乡情,作品中血气方刚的少年对新时代、新思想充满了向往,憧憬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由此大碗喝酒,可以说在中国人心理,酒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读者之所以感觉血气方刚的少年有力压群敌、以一敌百的气势,就是跟喝酒有很大的关系。在《红高粱》中,作者强调酒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读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味道,《红高粱》中对民俗文化乡土乡情的深刻描述,使得作品的民俗色彩、政治色彩更加丰富。

(二)实作品中的礼仪民俗文化体现

对于文学作品,在传递某种价值观时,就需要设定这种价值观 特有的礼仪性,实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十分浓厚的作品,《白鹿原》充分描述及定位了礼仪民俗,特别是在描述长子白孝文、长女白灵的诞生礼时,更是将礼仪之道描述的活灵活现。在实的作品中,集中将“有礼志士”的宽广情怀和“礼仪”引起的民族气节展现出来,凡事礼当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公共规则,礼是中华文化的内涵,对我国而言,治国安邦的关键就是礼。实在作品中,用礼对生命进行了诠释,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礼的存在,因此,《白鹿原》被海外读者评为最具中国味道的文学作品。

(三)莫言作品忠、勇、毅精神民俗文化体现

在莫言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寻找到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性情、心态,可以说莫言的作品中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同时每一个感觉刺激后面都有一个不清不楚的内涵,而这个内涵会对读者的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就是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毫无疑问,《红高粱》是一部充满了励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现中国忠、勇、毅精神的作品,作品通过对青年余占鳌的成长进行描述,以此让人明白一个“忠、勇、毅”的道理。年少轻狂,为一时之快,做出很多啥事,多年闯荡后,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国人的身份却没有改变,面对外辱,余占鳌意识到,丢什么也不能丢了民族气节,这也是中国人民最质朴的品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是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民俗文化的体现是升华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作品底蕴的最好方式,也是彰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3

所谓民俗,就是民众的一种独特的、重复的生活方式,来自民间,生存于民间。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的自由自觉的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具有继承性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文化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深深地渗入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民族兴衰,天心民意,人间世象,无一不在民俗文化中得到折射。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留在现实中的记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每一个民俗背后都烙刻着那一个深深的记忆痕迹。在民俗文化中,“民”性、民族性、大?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酝酿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这种民俗文化上的多样性,为我们研究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以及其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和实物的佐证,也是我们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资源。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是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且多处于自然存在状态。这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特征,一方面使它具有了独特的文化研究价值和文化开发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和失散。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一些地区对民俗、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使其资源处于艰难的境地,加之外来强势文化的渗透,对这些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地区的人们已经在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逐渐淡化,不少民俗资源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特征,有些甚至濒临消失。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开发和更好地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史许多拥有这些资源的地区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族民俗文化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

1.民族民俗文化的地位

中国史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我们得以从中追寻到祖先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足迹。民俗文化作为我们的母体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乃至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民族民俗文化作为民族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以其社会性、多样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时代性等特征,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形态为我们展现着民族发展的历程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民族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资源。

2.民族民俗文化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民俗文化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工作意义是深远的,图书馆应该努力做好民族民俗文化实物搜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工作,这是创特色馆藏、特色服务的重要途径。

民族民俗文化的搜集工作重要性,还体现在它能为地方决策机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在当前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如何利用本地区特有的优势来振兴地方经济,成为各地政府部门优先考虑的课题。因此,各地政府在制定各种发展规划时,必须充分了解本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各产业部门特点,民族风俗、文化以及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成就、经验、教训和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进展信息,分析得失,地方文献正是这些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保护和弘扬民族民俗文化是图书馆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民俗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巨大的塑造、规范、引导和凝聚作用。民族民俗文化记录和反映的是这一地区的民族风俗、风情、民族人文景观。民族的风俗文化对于同一家乡的人来说格外有亲切感,感染力、说服力特别强,从而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力量。搜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民俗文化提供详实的资料,是图书馆文献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民族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民族一定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的文献资料。对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建设特色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怎样做好民族民俗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1.从事收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整理的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搜集资料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首先要建立一支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有一定分析鉴别能力,有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不图虚名、不怕吃苦的实干精神,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奉献建设的搜集资料队伍。这支队伍在征集地方民族文献工作中,首先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要了解民族风俗文化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征集民族风俗文化资料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宣传征集民族风俗文化资料。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征集民族风俗文化的工作,介绍征集民族风俗文化的范围、内容及其重要性,有政府主持征集地方民族文献的工作落到实处。

篇4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和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点点的缩小,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保持认识,才能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明合理的方向。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包括民间的传说、戏曲、娱乐、技能、信仰、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民俗具有丰富性,并且在传统的民间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只有弘扬民俗文化,才能延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中国传统节日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措施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

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在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要提高其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从而保证相关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民俗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重大,只有充分的发展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才可以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加强相关立法,使得保护民俗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徐载娟,景成,王铁环,刘景慧.托口古镇民俗文化调研报告[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

篇5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travel has become the people's lif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way, folk cultur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o the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significance and protect importance analysis research to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investmen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specific, hop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to bring inspiration.

Keywords: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vestment and protect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俗,指的是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而民俗文化则指创造于民间,在民间被认可并且得到广泛流传的风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5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在服饰、饮食、建筑物等方面各具特色,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对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开发的意义

由于民俗文化以其独特性、历史性,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所以把民俗文化同商业旅游相结合,对民俗文化进行商业旅游开发,发展民俗旅游就有了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对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将会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除了旅游项目本身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游客在当地的消费,以及随之而来的招商引资等经济效益。由于我国民族分布及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的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在中西部较贫穷落后的地区,所以发展民俗旅游对于这些地区就有了更加重要的经济意义。

其次,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大都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历经沧桑而遗留下来的,代表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受到了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我们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使人们更多的去了解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从而去认可它、保护它。并且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民俗旅游而获得经济利益,也会促使当地居民去弘扬保护民俗文化。

另外,发展民俗旅游能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发展民俗旅游将更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

二、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各民族所形成的民俗文化大都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历经沧桑而遗留下来的,代表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我国的民俗文化不仅是我国也是人类重要的人文社会资源。民俗文化表现为该地域的人口、饮食、种族、信仰、歌舞、服饰、建筑物等所具有的特色,它的存在和发展受到当地的原生自然环境、教育、交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俗文化对整个社会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保护民俗文化能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因为民俗文化资源往往是不可再生的,受到破坏后,就很难恢复原貌,有些甚至无法恢复。它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受到破坏后,我们就再也无法领略到那个时代的人文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风气等。保护民俗文化,通过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抢救和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能促进人们道德、审美、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更多的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团结。

另外,民俗文化还是发展民俗旅游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它对民俗旅游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完善民俗旅游产品的内涵,提高民俗旅游的服质量。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其所独有的风俗习惯,本民族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禁忌信仰都受到了破坏,其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其特色性,民俗旅游也就失去了其载体。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孕育民俗文化的地缘因素正在逐步消失。任何民俗文化的形成总是和一定的地缘因素有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日渐趋同,对民俗文化的冲击也是非常之大。现在很多具有明显特色和浓郁地方民风俗的地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原有的民俗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现代气息增强,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被逐渐抛弃,已很难在原有的地域内生存和发展,某些民俗文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

三、对民俗文化投资开发的控制

对民俗文化进行商业旅游开发,首先要立足于市场,结合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情况,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度的投资开发。通过对旅游项目投资的前期评估包括投资效益分析、投资环境分析,然后对其进行市场定位,来对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化的投资进行控制。下面以广西民俗旅游项目投资为例进行研究。

(一)广西民俗旅游项目投资的评估

1、投资环境

我们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说,广西民俗旅游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要求,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这些政策倾斜,使得发展旅游产业会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通过发展广西民俗旅游业,可以促进广西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产业结构。

其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民俗特色浓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一、广西的酒文化丰富多彩,彝族的“秆秆酒”、苗族的过寨酒、瑶族的糯米甜酒等,这些酒文化更代表了广西人民热情与好客。二、广西壮族和各民族的服饰风格各异,广西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自治区,广西壮族的绣球和壮乡服饰各具魅力,独具内涵,是当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三、广西的民谣山歌历史悠久,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民歌,就连人们的日常劳作、婚丧嫁娶、过年、收割等,都伴随有脍炙人口的歌谣,最具代表性的的当属有“歌仙”之称的刘三姐。另外,广西各民族建筑物的建筑风格也是独树一帜,壮族的布洛陀的十二图腾雕像、民族歌圩广场、朝拜石、风水桥,侗族的风雨桥、鼓楼和苗族的吊脚楼都展现了各族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其聪明才智。

2、投资效益的分析

对任何一个项目进行投资,都必须考虑其效益。对广西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化项目的投资不但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还兼具社会效益。首先投资民俗旅游项目,可以极大的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民俗旅游可以增加地方旅游特色,更有利于吸引旅客,带动客源增长,促进经贸、金融、农产品、工艺、交通、保险、邮电、饮食等各业的发展。其次广西民俗旅游项目的投资,还有利于抢救、挖掘、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有效的保护传统文化。通过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抢救和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能促进人们道德、审美、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更多的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团结。民俗文化所代表的优秀的道德观、文化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不但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还是民族地区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美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是在市场调研的之上寻找到主要潜在的机会市场。其主要内容是要去开拓潜在的机会市场,准确的定位是市场开发工作顺利和成功进行的保证。对广西旅游业来说,在充分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就目前来说东盟各国是其主要的国际目标客源市场,欧洲可以作为潜在客源市场,南美洲、非洲是则可以作为机会客源市场,这些市场都是需要开发和巩固的。

就目前的形势来说,日本以及港澳台的市场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会直接影响广西国际旅游能否成功。广西的风景风俗人情对韩国、日本、东南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而正好这些国家的发展增加了他们与欧盟的合作又会使之更多的了解中国和广西。此时,再借机降低成本和价格加之良好的宣传促销活动有利于尽快抢占欧美和亚洲市场。

参考文献

[1]《广西通志•民俗志》广西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2]《广西年鉴:2010》广西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年鉴社编辑出版2010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