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堂展示一
这是一堂农村小学教师公开课,教师主要教学水果类的单词,课前老师带来了一些实物,如apple,orange,pear,banana,mango,peach,grape等。
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闻闻猜、摸摸说、画画写等多种游戏、比赛活动,学生兴趣高涨,大胆开口,积极参与。
教学效果:下课后,笔者随机问了近十个学生:学会了什么?会读了哪些单词?学生往往只用汉语说一些:学了一些水果类的单词,如苹果、桔子、桃子等。刚才还热情高涨似乎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一下就忘了。
问题诊断:目标意识缺失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学生能够用英语读这些单词;二是学生能够运用“What’sthis/that?It’sa…”这个简单的句型。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按理说课堂质量应该是高的,然而为何产生了学生遗忘现象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特别是小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加之其又具有好动、活泼、爱玩的特质,因此学生往往被热闹、多样、有趣的活动所吸引,为活动而活动,却忽视活动的本质──学习,换言之“没有学习目标意识”。
问题对策:这是典型的“学习容易,遗忘快”的遗忘型课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学习目标,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引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如案例中,课前可以出示两个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本堂课要学会几个单词;学生能运用两个基本句型“What’sthis/that?It’sa/an…”。二是讲究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案例中,老师采用了闻闻猜、摸摸说、画画写等多种游戏、比赛活动,这些策略很适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三是重视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设置一些反思环节,让学生考量自己目标达成情况,并为下阶段学习提出目标。课后让学生记录自己课堂所得,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课前的目标对比就能获得回家复习的内容。如此这样学生参与活动时,学生不再只是关注快乐、玩耍,而更重要的是会寻求活动表面下学习的实质。
课堂展示二
教学内容《Go for it!》上册Unit 5 from 1a to 2c.
教学步骤:Step1, Read words after English teacher;
Step2, Explain some new words,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eacher;
Step3, The teacher teaches students the content about 1c、2a and 2b and then the students read them.
Step4, Explain the emphasis words and key sentences one bye one, the students copy them in their notebooks.
Step5, Give the students some exercise and homework.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法和演绎法(在讲到情态动词can时,还讲了must,may,need等各种用法)基本模式是:你讲――我听,你写――我抄,你布置――我做。
教学效果:老师对所讲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希望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单词和句型的用法。但当练习时学生句型混淆、交际时答非所问,似乎一堂课教师的大量努力却付之东流了。
问题诊断:自主意识缺失
尽管新课程理念已经影响了一些教师,但还是有相当多的教师舍不得放弃课堂“霸主”地位。在语法教学时,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节约时间,而采取“灌”的教学。其实教师单方面的告诉和奉送真理反而促动学生懒惰思想的滋生――不会自己观察、研究、思考,一味跟着老师被动学习,不能把教师授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这主要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造成的。
问题对策:教学要从“说教”走向“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体验中理解。自主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时地不断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首先要给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学、去想;其次要讲方法,如单词的音忆法、句型的总结法、语法归纳法等等,不断让学生自己咀嚼体悟;三是给情景和机会,让学生展示和运用的机会,在运用中来感知理解所学的知识;四是给评价,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更能提高学生自主的意识。
课堂展示三
教学内容:人教社《新目标》英语八年级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第一课时from 1a to 2c。
教学步骤及方法: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教师只好用中文问“当UFO到来时你在做什么?”接着教师直接为学生翻译课文句子、对话和相关知识带你,然后听CD-ROM,跟读、自读、做题……这种直接输入新信息的方式。
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对课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问题:教学语境的缺失
英语学习缺乏母语学习那样的语言环境。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量不够,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英语口语表述时,学生听不懂进而不想听的情景。在这情景中,有的教师就放弃了英语口语的导入,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新信息,直接用中文输入给学生,出现了“英语教学、中文语境”的尴尬局面。
问题对策:多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语言与语境密不可分,语言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表达意义的。不管是真实还是模拟的情景,往往都能诱使学生更好地思维,进而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各个环节中要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可以说慢一点,反复强调,反复感受,尽量少说汉语,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从而融入到学习中去。
第一,坚持值日生报告制度。每天上课时,教师一定要先和全体学生做个英语口语热身互动对话,如:
(1)T:Howareyoutoday,boysandgirls?
Ss:I’mfine,thankyou,andyou?
T:I’mwonderful.Thanksverymuch.
(2)T:Whatdayisittoday? Ss:It’s…
这样的情景对话,学生要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甚至查资料、书写材料、背诵等,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复习或运用到所学过的知识,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日常用语;同时,也为教师在接下来创设课文教学语言环境作了准备。
第二,加强口语练习,循序渐进,培养语感。例如: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这样进行:What is he doing now? What was he doing just now? What are you doing now? What were you doing last week?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he came?
(一)教师教学观念守旧
首先,在教研意识方面,年长教师普遍认为只要教好学生,教学质量高就行了,教育科研跟教学质量关系不大。其次,部分教师习惯性地沿袭固守多年的陈旧观念来开展教学活动。经过访谈,教师们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能说上一二三,但是部分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习惯走“老路”,靠“时间加汗水”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师对先进教育理念理解不足。例如曲解“双向交流”,课堂教学中以问代讲,一问到底,语言单调繁琐,不准确,问话模糊使学生捉摸不透;不断地重复学生的答语,使人感到烦躁,中心不突出;不断打断学生的问答,使学生感到压抑;为鼓励、赏识学生一味地给予廉价的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价值导向,反而可能使学生养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二)教材把握不足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吃不透教材,未能领会教材如何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及怎样处理教材才能把知识点落到实处;也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仍然是处于教死书、死教书状态中。
(三)重教材轻学生
老师们备课的重心仍然是备教材,备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学生”的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学习时间分配、话语权占有、传授权威性等方面仍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舍得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担心一旦把时间交给学生后,学生便不好好学习。
(四)“学”仍然服从于“教”
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以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身份自居,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不教不学,导致学生亦步亦趋,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严格执行预设的教案,以完成教案设计为终极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或视而不见,或回应能力弱,不善于利用。
(五)合作学习形式化
在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以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讨论的内容并非真正是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由于教师留给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参与面不广,集体的智慧难以凝聚。
(六)“三维目标”缺乏有效整合
一部分教师学习《课标》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条文上,没有理解其内容实质,对《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缺乏整体和全面的把握,特别是对整个小学阶段以及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认识还比较模糊,教学视野较狭窄。教师虽然知道“三维”目标应该整合,但根深蒂固的“双基”情结导致教师把目光过多地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方法呆板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这是被广大教师所认同的观点,遗憾的是,一些教师的课与“得法”尚存在不小的距离,主要表现为:1.满堂灌与满堂问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显得肤浅、零碎,缺乏针对性、挑战性。有的教师尽管在课前设计了一些问题,并用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出示,但进入具体的教学过程时这些问题往往被搁置一旁,问题变成“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没有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由于教师包揽了课堂的教学时间,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难以展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偶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也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灵活的筛选和恰当的引导。3.达成目标的手段单一。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为为读而读,目的不够明确,层次不够清晰,个性彰显不足,语言文字训练力度不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没有具体落实;而在数学课堂上则表现为概念教学除了反复朗读文字表述,没有采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手段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内涵。
二、破解课堂教学问题的主要策略
(一)推进“主动课堂”教学模式
要深化课改,理念必先行,教师必须学习课改模式,研究课改现状,获取新的认识和感悟。在严格落实模式的基础上,提倡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形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活教等“多维互动,共生课堂”的核心课改理念。我校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反复论证、请教专家、教师交流、观摩学习等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课堂345”教学模式,即:三段、四步、五环。其基本流程如表1。
(二)探讨释疑,实现突破
要深化课改,教师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请教专家再实践出成果的思路,让老师们自由组成不同的小组。比如根据知识类型不同,分成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认识类、计算类、应用类教学等研究小组;根据课型不同分为新课、复习课和练习课的研究小组;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分组等等。分别把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困惑,确立为研究专题或小课题,分组进行深入研究和突破,组织有效教学研讨、交流和展示活动,从而促进教师推进课改。
(三)狠抓常规,落实“六要”
学校狠抓教学常规,一要公示每日展示的课堂;二要组织随堂听课;三要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四要听课教师对课堂进行分析评价;五要教研组及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六要严格贯彻常规评价细则,进行总结评比。
二、创新培训模式,让学员学得舒心
为了让培训取得更好的实效,我们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对学员进行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名师引领,现场观摩。我们请崔峦教授等课改专家做前沿的、引领性的讲座,请王崧舟、薛法根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为学员上示范课,让学员在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和示范课的引领下,找到自己的差距,更加明确自己学习努力的方向。
二是问题诊断,有的放矢。为了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落到实处,我们把课前收集到的教学问题事先发给各位任课教师,要求他们自己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并进行必要的解答和研讨。同时我们开设了教学问题诊断课程,学员可以就自己关心的教学问题与专家进行针对流,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现场诊断与解答。
三是现场辩课,提升能力。执教学员在台上上课,听课学员在台下分组观察、记录,关注教学中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后由专家和学员进行现场讨论点评。实践表明,这种主题式辩课的培训方式,对提高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四是现场对话,及时交流。讲课结束后由学员对专家的讲课进行现场点评,与专家互动交流。这种现场反馈学习效果的方式,更好地加深了学员与专家的沟通,促进了教学相长。
五是首席专家全程跟踪,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为了及时收集学员对教学的意见,改进教学,国培项目办负责人和学科首席专家跟班听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员每天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并把好的建议迅速反馈给后面上课的专家,加强指导的针对性。
三、精细化的管理,使学员学得称心
1.激发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32-02
自从“反思”一词出现后,各种理论与实践研究层出不穷。但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反思能力是专家型或研究型教师的能力架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也是现代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素质要求具备的能力,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本体现。相关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内涵(对象、内容、层次、指向、目的、过程、特征等)与外延(影响因素、培养途径等)进行了研究。但是教师反思能力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是多因素综合体,教师合理、优化的反思能力结构是教师反思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应建立起较完善的反思能力结构。从目前研究来看,关于教师反思能力的要素构成的研究相对较少。
与反思相关的教师教育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提出,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反思能力作为现代学校一个合格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那么它的形成和发展应具有教师基本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一些共性,如教师的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循序渐进的,也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实践”取向。因此,教师的能力论也是教师反思能力的理论基础,而且教师的各种专业能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把自己的经验(教学体验)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或内容,对产生的教学结果或效果进行回顾、审视、批判、调整,对自身重新定位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引导者,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教师的职业发展由以前的以经验为中心变成了以专业发展为中心,所以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值得研究的。教师反思能力是当前研究者提出的教师新专业能力结构中的关键性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第十七章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一 教师反思能力的理论根基
教师反思能力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反思最早起源于哲学,随后与教师的教学联系起来,形成了反思性教学。
1.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教育学也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教师的反思能力发展是符合哲学中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就是说教师的反思也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螺旋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经验(体验、经历)进行扬弃,批判负面因素,继承发扬正面、成功的因素。
2.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与教师反思能力的联系
人的成熟需要不断的批判反思来提升自身,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来促进自身的教学。其中教师成长的实践——反思取向也无时无刻不要求当今的教师必须具备反思能力,这是促进教师良好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一个有效能的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重新审视,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改善教学效果。因此,做一位批判反思型的教师很有必要。
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也是自身不断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教师作为一个个体,通过理解重复发生的事件并且独自主动地建构知识,赋予原有知识新的意义。教师自始至终也是一名忠实的学习者。知识是属于教师个体的,具有适应性。因此,教师的学习也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而教学反思恰恰是感知、分析与提炼过去经验的最佳手段。
二 教师反思能力的要素构成
教师,首先应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人。能够反思才是一个个体成熟的标志。教师的反思能力要素构成也就是教师需要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才能进行有效性反思或者体现教师反思能力的高低。
1.反思需要教师个体具备较好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个教师发展的基础性能力,反思能力属于教师专业的一种拓展性能力,需要在基础性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因此思维能力属于奠基部分。高品质的思维能力是指教师的思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个别到一般、分析综合到抽象思维的一种思想素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系统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逻辑性(主要表现为课堂中教师根据实时突况进行应对处理),这些特性不仅是教师反思能力起点的高度标志,也是教师进行反思的先天性条件之一。
2.教师的教学诊断能力
教师的教学诊断能力是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教师发现问题,并且进行判断和分析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学诊断出的教学问题(优与劣)正好是反思的发端,也就是反思的对象与内容。教师从实际的教学问题入手,运用自我反思的方法,收集多种教学病历进行分析并找出症结所在,也就是说反思的问题就是从这一步演化来的。教学诊断是进行教学反思的第二层基础,有效的教学反思也可促进教师教学问题诊断能力的提高,两者之间相互独立并相互影响。一般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问题诊断。
3.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
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自身、周围同事的相关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学习接受情况)进行评价的能力。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有发展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种,课堂的教学评价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是要对教师教学出来的问题进行适时评价,通过评价,发现教学中与教诊断学目标不符的部分,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自己的授课效果,方便进行教学中的反思,随机应变。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评价,两者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能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
4.毅力原本是属于体育范畴的词汇
毅力的原意是坚持,也叫意志力,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反思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努力进行自我健康批判的意志品质。为什么说毅力是教师进行反思的构成要素呢?反思本是教师内在自我否定的认识过程,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对与教师自我相矛盾的一些方面反复审视、思考,需要强大的勇气、坚强的毅力与较好的心理素质做后盾,需要教师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思考,笔者将其称为反思意志。
三 教师反思能力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在教师的反思能力素质中,教师的这几种能力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互相渗透并层层递进着,呈现出内在的相关联系性。教师的思维能力是反思能力的基础部分,也是为人师的必备成分,但孤立存在又会失去意义,思维能力是为其他能力服务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展,好比是人的双脚,这样才能够站得稳当。教师的教学问题诊断能力与评价能力是反思能力构成要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好比是人的躯干。反思是教师在头脑中进行的,是内容的东西,在这种基础上进行的反思才是高效的,正如人的头部。而毅力就好比是高质量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砌成的房子的坚固。这样才构成一个健全的人(教师),健康的体魄加上精明的头脑才称得上是反思型实践者。
综上所述,理清教师反思能力的构成要素后,教师需要不断地培养或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学问题诊断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能力与毅力,构建完美的反思能力结构,提高教学品质,促进专业发展。这四个部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催化作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高对反思能力的认识,以反思促发展。
参考文献
一、“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1.课堂教学“五环节”只有少数优秀教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大多数数学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在教学五环节的把握上不细、不严谨,造成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目标达成度不高,课堂教学变得低效或无效。
2.教学“五环节”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各个环节把握不当,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两头没有兼顾的现状,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被激发,产生优生优不起来、差生更差的现象。
3.错过“最佳教学时间”,学习效果低下。一般每节课的最佳教学时间在开课的前10-15分钟,绝大部分老师将这段时间用在复习和导课上,新知识学习之后所剩时间不多,没有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体现不到知识的学以致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在生活的作用不大。
4.“五环节”教学会形成教学结构不完整。由于在五环节中,教学设计得不细致,不精当,对学生学习预期判断不准确,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控制不当,环节松散,一节课只完成三到四个环节就下课,草草结束,既没有让学生学完整,也没有留给学生消化、运用知识的时间,从而留下知识欠账,导致越欠越多的恶性循环。
二、“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
1.大多数教师均能掌握,并且做到有效教学。“三段式”教学体现围绕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进行教学,首先就把新知识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学习、理解并掌握,然后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巩固、拓展、提高环节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能力。即使是教学能力差一点的教师也能完成,做到有效教学。
2.抓住“最佳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形成高效。“三段式”教学是在开课的最佳时间(课中前10-15分钟)内,通过创设最佳的好教学情境学习知识,学生在这一段黄金学习时间里,注意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意志力达到最佳,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最牢固。当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要结束时,第二环节的内容紧接着跟上,让学生立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问题,体现学习成功的,成就感得到提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变枯燥、乏味为有趣、实用,看得见、摸得着。从时间、内容和学习效果上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3.做到“培优与辅差”,两头兼顾,共同提高。三段式教学在第一环节中做到共同学习,体现“双基”训练,后进生在这一环节中还存在问题;在第二环节中得到继续学习和训练,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优等生和待优生可以在第三环节中得到施展,通过第二环节的巩固之后,在第三环节拓展、提高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解决,拓展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和策略,做到既让优生能吃饱,又让差生吃得了,取得“培优辅差”的效果。
4.做到知识“堂堂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三个环节的学与练,每一节课的学习均不会留下知识欠账,做到知识“堂堂清”,课后不用做大量的习题进行“热冷饭”式重复学习,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
三、“三段式”教学在各种数学课型中的不同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71-1
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手段,而且激发了学生学校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这里就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合理应用电教媒体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传统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局限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走进情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更延缓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其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电教媒体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创了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多媒体走进了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后,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工具,多媒体之与传统媒体,它无疑是先进而高效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使用是否正确、合理。明确它只是一种辅助的认知手段和工具,必须为我所用,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必须对多媒体合理的使用。在这样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三、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着重抓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讲授与总结这三个重要环节,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就如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所教课文的实际情况,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导入,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学有很多方式方法,现择要介绍如下:1.音乐激趣导入。《卢沟桥烽火》一文记叙的是“”的经过,在线了那段令中国人不能忘怀的历史。但是学生里这段历史比较久远,所以为了能使学生进款进入血丝这篇课文的状态,我从先是播放一首《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让同学们跟随激昂的旋律走进那种历史情境,接着我便顺势简单讲述“”之前的大背景“九一八”。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这段历史的学习兴趣;2.创设情境导入。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二)助力讲授。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2.借助课件,突破重难点。《黄河的主人》、《安塞腰鼓》等课文,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民俗知识,所以学到处给学生播放汹涌黄河之上行进的羊皮筏子的录像,同学们就有一种切身感受,便于理解黄河的主人艄公的高超技能;3.借力多媒体,长文短讲。在学习《天安门广场》理解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图时,我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出示天安门的建筑物方位图和一张简易方位图,学生一下子就能理顺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的位置;4.作文课中,唤起学生思绪。有时候,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会在作文课中唤起学生写作思绪,拓宽学生写作思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欲望。我们班在学习作七《给老师的一封信》中,适时播放学生和老师一起经历过的情景照片,把学生引入情境,勾起温情回忆,拓宽写作思路。
(三)升华总结。课堂结尾往往是总结中心、点明主题、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重要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课堂教学总结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朗读欣赏。如《夹竹桃》一文,总结时适时适度地播夹竹桃的各种形态的图片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让学生欣赏品味夹竹桃的韧性和引人无穷幻想,再通过配乐齐声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夹竹桃旁,使学生对夹竹桃无与伦比的韧性、无与伦比的引人幻想的特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
2.巩固升华。如学习《钱学森》一课,讲读后,投映相关影片。学生仔细观察后,结合课文内容认真思考,纷纷发表见解。通过热烈讨论认识到:钱学森的科学力量是巨大的,他的爱国情怀是令人刻骨铭心的。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3.拓展延伸。在学习知识关联性很强的课文结束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此时多媒体课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古诗《示儿》时感受到路由强烈的爱国情感之后,趁热打铁,拓展延伸,出示路由的其他爱国诗篇,为学生们的古诗分类积累理清脉络,也在爱国情怀感染下便于更快的记忆。在学《最后的姿势》时,感受人物形象和舍己救人精神情感升华之后,顺势出示在汶川地震中更多想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使得学生顺畅的积累素材,受到教育。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讲出语文味的同时还要适时地借力于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厚实后学生的课堂积累,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蔡慧琴,饶玲,叶存洪.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A].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丛书[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一、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追求课堂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都在缩短,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呢?那就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即课堂的有效教学。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物理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规律教学、知识的应用、仪器的使用和概念教学。在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于不同的学生,难点也许有所变化,教师不能唯课程标准是瞻。那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仔细钻研教材,明确重点、难点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要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教材编者为什么把某些教材内容安排在某单元,明确一个单元只能有一个重点,每一课时都要为该重点服务,所有的教学内容,能突出的留,无关紧要的、与重点相悖的一律舍弃。“提炼”教学重难点,才能确保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以学生为本,确定重难点
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有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从学生那里得来的。所谓从学生那里得来,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情绪状态,这是教学重难点落实的平台。各个班级的生源、班风、学风、学生学习习惯、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差异,要求我们老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3.立足课堂,获取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还是应该从课堂实践而来的。教学的重点是逐渐生成的,它是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从课堂上来就是说它是来自于前一节课的问题,来自于从前课堂上曾经遇到的疑难困惑,来自与其他教师的课堂(听课)。我们在教授新课的时候遇到了预想不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能当堂解决,这就成了下节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平时课后应及时作好教学后记,认真所记录的教学问题。前次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何避免,以前课堂教学重点设置的偏差如何纠正,以前课堂上的得意之笔如何巧妙运用于当前课堂,这都可以成为进行新一轮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对于搜集到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就应该先进行问题诊断,分析造成这个概念和规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可从规律和概念的本身出发进行分析,再从学生学习的层面进行分析为什么这个问题学生难于接受,是思维受限,还是没有必要的经验。最后从教师的层面进行分析,是教学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是教学策略不当?这就是教师反思。
因此,有心积累教学经验的教师几轮下来,对教材的教学重难点非常清楚,对学生的学习难点的突破也有了许多好的做法。学生变化教学难点变化不会很大,几年的积累你所教授的课程也就全在你的掌控之下。当然如果不去积累,跟着感觉走的教师他自己的经验是盲目的,不系统。我经常问自己初中物理有哪些难点?应该如何突破让学生学习容易起来?在初中物理中我校学生的难点概念类最多:密度、压强、功、功率、比热容、电压、电阻、力、摩擦力、热值、短路等共15个。其次是应用类:运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本书中现场写真中提到的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对物理兴趣有所增加但仍不明显。在问题诊断中是这样分析的:初中学生的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学生判断分析事物习惯于用经验材料,不善于用理论进行推导。心理学表明:初中生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与活动的机会较少,给学生提供有强烈探究兴趣的任务极少,老师都是按部就班的用教材进行教学,按书本的安排做实验,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和实验任务,为实验而实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三、做钻研型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很多教育改革实践家的成长经历,清晰的告诉了我们如何由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思考、研究。
教学活动是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多向交流并发生作用的过程,教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体现与各种教学相关因素的交往与对话,这样才会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特点。
一、与数学课标的对话
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与课标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对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课标的有效对话主要是为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灵魂。由章建跃博士主持的“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对教学目标设计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思路: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当对它们的具体含义进行解析,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还应进行分层解析;课堂教学目标不宜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
二、与数学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资源。教师要通过与新教材的对话,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结构框架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提高自己组织实施教学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教材内容设计的作用、目的、意图、意义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和使用。
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作内涵和外延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解读和分析,即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内容的核心之所在,并对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学科角度进行微观分析。
三、与同行的对话
新课程的教学中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或困惑,有时需要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合作、交流与对话,共同开发和利用好新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比如,开展同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研讨及交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同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长处,参考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景,以此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从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搞好教学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教学资源。
四、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和谐平等的对话,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二、问题诊断
在教授一年级英语时,我与学生就闹了一个笑话。上课开始,我向学生提问:“Hello! What’s your name?”学生:“Hello,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Mike.”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不是笑话,而是暴露了我们为教而教外语,不是为了应用,不是为了交际。
而在教授六年级过去时时态时,我问:“What did you do ?学生答:I am doing my homework.由于缺乏交际的情景,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高年级的教学,存在“轻能力,重知识”的现象。教师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讲解和反复的语法练习上,而学生则变成了简单地对知识进行存储的容器。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机会很少,说的越少就越来越胆怯开口。久而久之,很多学生都变成了“哑巴”。
三、教学对策
1.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境(以多种形式创设语言情境,在情境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情境是交流活动的基础。无论是单词教学还是句子句型的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能让学生更易于融入活动,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创设情境的方法如下:
(1)以实物演示情境。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义变得更简易、快捷。这种方式在单词教学中最为有效,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便让学生正确朗读和分辨单词。
(2)以语言描绘情境。教师可用简单易懂的话语,作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在教授每个单元的Storytime时,都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电影人物或英文歌曲等方式引入,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这个故事中。
(3)以图画再现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为学生创设新颖的英语交际情境。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边看边听,积极参与对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语言交际活动。
(4)采用游戏比赛模仿情境。例如: 师: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Look , I have a nice bag . What’s in my bag?Can you guess?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或者让学生问一问、猜一猜。这样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
2.语言技能的提高首先需要大量的语言操练,语言的操练要循序渐进(以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操练,在操练中提升英文素养)
(1)分层式操练。刚开始时,让学生齐声跟着说,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人人开口。紧接着,先让一半的学生跟着说,然后让另一半跟着重复说。如操练问答,可以让半个班问,另半个班答,然后再调换一下角色,以免单调。操练回答以后,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英文思维的状态,再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初,可以让小组重复。当少数人说时,教师能比较容易地听清他们说得怎样。最后,叫个别学生单独说。因为之前他们已经做了很多练习,再让他们自己试着说就不会感到紧张。值得注意的是,在操练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表扬少批评,少指出口语练习中出现的小错。
(2)波浪式操练。何为“波浪式操练”?这种方法如同石子投入池塘所产生的波浪一样,覆盖面广,参与范围大。例如,让一个小组说一个句子,然后这个小组与另一个小组一起说一个句子,这两组又与第三组一起说一个句子,以此类推,逐渐扩展,增加练习的人数,加大练习量,推广准确的语音、音调,起到巩固作用。
(3)分段操练。若操练一个句子,学生跟着说有困难,就可以用这个方法。例如:
师:How many?生:How many? 师:How many monkeys?生:How many monkeys?
师:How many monkeys can you see?生:How many monkeys can you see?这种递进式的操练,学生不仅巩固了已掌握的短语,也在反复练习中培养了语感。
3.开展真实有效的调查活动(以有效活动展开英文学习,在活动中增强语言运用技能)
说到英语中的教学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其中。调查(Do a survey)是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中比较热门的一项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调查”,获取相关信息,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其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在六年级上册教授了时态:一般过去时。要求学生利用句型“What did you do...?”“I...”调查本班学生的周末活动。这个具有信息差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信息,运用了语言并提高了语言技能。但是有的教师几乎把这一调查活动形式当成公开课的“法宝”,常常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真正有意义的交流,这样的活动是没有效果的。
其实,课堂上教师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业中一句能打动学生的评语,对学生的赞许和激励或许会更直接,更有效。
综上所述,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需要教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创设表达的语用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实践、思辨、提升,从而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2-0040-05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如何看待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怎样的方式帮助体育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提出并研究教学问题,从而提升其有效教学能力;用怎样的方法来激励体育教师关注体育课堂教学,关注自身专业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要重视和善于用体育课堂教学诊断。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教学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关注的重点不是为了了解教学效果的好坏,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诊断帮助体育教师改善教学理念和行为,实现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自觉、有效的反思,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准确客观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体育学习方法和运动技能指导,而且为体育教师建立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反馈调节机制提供教学依据。
一、对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认识
诊断是一个医学术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如此解释:医生在检查病人的症状之后判断病人所患疾病及其病情的程度 [1 ]。由于诊断不是教育学领域的原生概念,是一个外引概念,所以在教育领域内有关教学诊断的研究尚未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从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用“课堂教学诊断”一词反复检索1994年至2010年的研究文献看,目前已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课堂教学诊断概念有如下几个:学者王增祥认为课堂教学诊断是诊断者根据预先制定课堂教学诊断指标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比较与评判的一种研讨活动 [2 ]。肖川教授诠释教学诊断是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对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所作出的分析与评定,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方案 [3 ]。张伟指出课堂教学诊断意在通过诊断者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记录、归纳、梳理、总结,探究发现被诊断教师的教学经验、特色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教学建议 [4 ]。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主要在室外或体育场馆进行 [5 ],结合课堂教学诊断的理念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们给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下的定义为: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是指诊断者有目的地通过观察、聆听、询问、检测等方式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教与学建议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和教学专业技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其诊断的意义在于帮助体育教师学会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诊断,在于形成体育教师自我诊断的习惯与能力,推动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不是片面追求所有被诊断体育教师达到整齐划一的目标,而是要求被诊断体育教师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个性化发展,并鼓励体育教师形成有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必须立足在及时、准确的课堂教学诊断之上。
二、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价值
1. 发现课堂教学问题与不足,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新一轮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倡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课堂教学问题和不足往往影响和制约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课教学效果和质量。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合理部分,发现自身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审视问题的症结并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改进方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促进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对体育教师深入理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推动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积极转变、提高体育课堂教学高效与质量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2. 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促进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养成与发展
体育教师与诊断者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不仅可以获取最前沿的学校体育教学信息,同时也会引领自己学会捕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具备教学问题意识的体育教师能快速觉察到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而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所在,准确地调整课堂教学实践行为,使得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诊断是为了不诊断”,体育教师课堂诊断能力的养成与发展是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灵魂所在,也是对体育教师综合能力更深层次的内在诉求。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包括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诊断以及对体育教师教学的诊断。
3. 教会体育教师善于倾听与沟通,提升体育教师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诊断的过程是诊断者与被诊断者相互倾听与交流沟通的应答过程。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和实践改进过程中,作为被诊断体育教师要虚心倾听诊断者捕捉到的体育课堂教学问题,要心悦诚服地接受“对症下药”的诊断并内化,真正地接受诊断者的诊断意见与教学建议。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要引领体育教师学会对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纵横向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转变学校体育教育观念,改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提升其自身教学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控制体育教学实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质量,让教学反思成为体育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习惯。
4. 发掘和弘扬体育教师教学特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组织与实施有助于体育教师对同行或自己成功教学经验与特色的发掘、汲取和积累。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升华同行或自己的成功教学经验及特色,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体育教师之间倡导和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不仅仅限于对同行或自己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把握和纠正,同时也分外关注同行或自己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学特色的总结和提炼。这对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体育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带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必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视角与内容
针对体育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真实状态和复杂师生关系,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主要从三大视角十二个视点加以着手进行。
1. 视角一:诊断体育教师
“诊断体育教师”这一首选视角主要是围绕体育课堂教学组织过程来展开的,主要包括对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结构、技能和效果等六个视点诊断。
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诊断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是否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为前提,跟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是否紧密;体育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把育人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体育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要关注“通过什么途径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两个维度等。
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诊断主要有: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否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否注意体育项目和内容的可置换性,是否考虑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条件等;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围绕着“问题”和体育教学目标展开,是否考虑学生的基础性和个体差异,是否恰当处理体育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体育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教授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等。
对体育课堂教学结构的诊断主要指课堂导入方法和语言、教学活动层次的安排是否合理;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是否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是否合适;是否为学生提供自由练习的时间与空间等。
对体育教学方法诊断主要包括体育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否相符;是否恰当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是否服从于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时是否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功能与作用等。
诊断体育教学技能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是否具备教学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伤害救护技能;是否注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体育教师教态是否自然亲切,课堂语言是否洪亮、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课堂讲解动作的方法和要点是否正确、运用体育专业术语的规范化程度;动作示范是否漂亮、干脆利索,保护与帮助的时机是否合理等。
体育教学效果的诊断主要看体育教师是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效果;是否让学生从体育课堂中真正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
2. 视角二:诊断学生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 [6 ]。对学生的诊断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学习,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有效学习,是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学生的诊断主要是诊断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两个视点。
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程度是指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深度及广度。诊断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程度的内容大致包括:一是学生参与的态度,如体育教师在课的各个环节是否能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练兴趣和积极性等;二是学生参与的广度,如在课堂上体育教师能否创设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形式或教学资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参与体育学习,是否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自主探索体育学习内容等;三是学生参与的深度,如在课堂上学生是否能按正确要求进行练习或改变方式、方法进行练习,练习中是否相互协作,共同分享并获得体验等。
学生的参与效果是指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成效。学生是否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作风与行为准则等。比如体育课堂蕴含着多种价值和精神,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就会把体育的价值、精神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受益终身,从而使体育教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动作技能的训练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自我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会并善于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这两个方面能反映体育教师的学生观。体育教师的学生观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占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是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7 ]。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有效教学下的学生观,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只有尊重学生人格与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把体育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主动探索、获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过程,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3. 视角三:诊断师生关系
有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体育课存在“身顺心违”和“厌烦”情绪,学生被动地“走着过场”,体育教材“学完丢光”的现象普遍存在,出现这种怪现象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因素。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体育能力 [8 ]。在体育教育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9 ]。这就要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体育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特征。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0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体育教学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把师生关系置于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重要视角,并使其主导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有效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
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诊断主要包括主导与主体、民主与平等、理解与合作和尊重与信任四个特征视角。主导与主体的诊断内容主要有:体育教学是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激发学生学与练的主动性等。民主与平等的诊断主要包括体育教师能否以人格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往,是否允许或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否民主平等地相处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与信任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11 ]。诊断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能否用充满爱的情感去信任每个学生等。对理解与合作的诊断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是否理解学生的追求、情感、爱好、需求,学生是否理解体育教师的艰辛和付出的劳动,是否通过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合作教学形式来转变学生体育学习方式,营造出自主、合作与探究的体育学习氛围等。
四、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实施的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意在通过诊断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改进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了使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实施效果最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诊断者应具备体育学科理论基础和了解诊断内容
首先,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诊断者不仅仅是教学专家还包括学校领导、同事及体育教师,自身必然需要有专业的视角,要有体现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学科自身特点的分析框架,才能保证体育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和教学问题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也才能确保体育课堂教学改进的针对性。其次,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作为一种研究和诊断教学过程的研修活动,诊断者在进入体育课堂前就必须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以及该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有自己的了解和设想。这种事先充分的了解使得诊断体育教学活动及其过程有了针对性,同时也有了对体育课前教学设计与体育课中实施过程进行比较的依据。许多体育教师的经验表明,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诊断者在扎实的体育学科理论和翔实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了解的前提下,其诊断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会大大提高,基于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有了更强的指导意义,这对认识和改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2. 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要在激励性言语下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过程是个互动研究、教学相长的过程,诊断者和被诊断体育教师之间应是合作者,需要相互沟通和相互尊重。诊断者要肯定被诊断体育教师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和目标所付出的教学劳动,要归纳总结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与教学机智,要善于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发掘被诊断体育教师的教学特色,捕捉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与不足。要尽量用科学、规范、赏识、激励性的言语作出诊断,并以诚恳的态度和商榷的口吻提供自己在这方面成功的教学经验或指点改进措施。只有诊断者与被诊断体育教师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时的体育课堂教学面貌才更真实自然,更能够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才更有实效。否则就会导致诊断者与被诊断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使得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质量和效果失真,这样既不利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的改进,更不利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养成与发展。
3. 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要求教学行为的跟进研究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方法各异,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时不能在一节体育课中全部体现。诊断完一节体育课就以为大功告成这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片面理解。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也要考虑学生发展的连续性,更要突出课堂教学诊断前后教学效果的对比。注重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连续性效果对于促进有效体育课堂教学着实有着很大的意义和作用。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出的问题往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教学行为,改掉习惯性的教学行为需要长期的坚持,所以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需要我们跟进研究,不仅被诊断体育教师要有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跟进提高,诊断者更需要有计划性的跟进监督和跟进诊断,并以此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和实践改进过程中,从发现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到诊断产生问题深层次原因,再到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改进,可能不是一条简单的流水线,有可能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演进的过程。
4. 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诊断制度
对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认识和理解,必须立足于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并最终指向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为了使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真正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学自身特有的课堂诊断制度并充分发挥诊断的导向功能,即从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之前的准备工作到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后的教学行为跟进要有系统、完善、配套的程序或规则。这不仅关系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化发展,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了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制度,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才能有“标”可依、有“准”可循,从而为诊断者在诊断体育课堂之前提供初步的诊断准备,摆脱起初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之感。在建立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制度的同时,要赋予它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要关注体育教师和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对体育课堂教学发展的不同需求,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状态的改进和体育教学效能优化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王增祥.教学诊断[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5.
[3]肖 川.课程发展名词・术语诠释(三)[J].教育导刊,2002,(7):32.
[4]张 伟.课堂诊断:贴近教师成长的学校科研[J].基础教育,2008,(11):41.
[5]范运祥,等.教师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61.
[6]马卫平.体育与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郝士儒,王 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J].教学与管理,2010,(24):159.
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往往对教研活动有所畏惧,不敢大胆表现自己,教研活动能推就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竞争意识淡薄,封闭思想严重,担心比较,担心比不过同事,被领导同事看低。鉴于此,应该首先打消教师的顾虑,教研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较谁的课上得好,而是通过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其次,要说明一节课的好坏算不了什么,名师也有“走麦城”的时候,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的一个情绪,一个眼神,一个组织细节的忽略都会导致失误,完全没必要为此而忧心。相反,只要拿出信心,草根教师也会有精彩的课堂。因此要放开手脚,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
二、营造氛围,积极筹备
消除心结后,还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训练,以调整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第一步,上课的时候,把前后门开着,相当于模拟有人听课。第二步学校分管教研领导巡视课堂,可以进课堂观察5分钟左右。第三步学校行政随机听课。通过三步训练,教师从心里和教学准备基本就位,开展公开课就很轻松自然了。
三、视频学习,交流研讨
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可以先观看名师课堂或者其他学校教师课堂实录,然后,在组内进行头脑风暴式的交流。这样因为是评价不认识的教师的课,教师们往往无所顾忌,能够畅所欲言,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的认识提高了,也愿意中肯地评价了,同时也能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增强观课。议课的技能,为后续的教研活动做好了铺垫。
四、做好骨干引领和年经教师的教研技能培训
一个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两类人:一类是骨干教师,一类是年轻教师,因为骨干教师对教学教研经验比较丰富,对新课程理念认识相对较高,年轻教师接受新观念的能力快且精力充沛,有上进心。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要多给予机会,多磨炼,让其成为学校教研的主力军。
五、创新教研形式
在传统的语文教研活动中,语文教师观课时往往把自己置身于观众的位置,只看热闹,而不会从专业的角度反思,更缺乏语文课例研究的思考。一方面,在传统的评课中,执教者如遇同伴的直言不讳,往往会反唇相讥,结果是只增嫌怨,徒生隔膜。长此以往,评课者往往碍于情面,说些无关痛痒的活、流行的话、应景的话“、我以为”的话,甚至是虚假的恭维。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观课中,教师往往毫无准备就进入课堂开始听课观察。由于听课缺乏目的性,进而在接下来的评课环节就仅凭直觉感受,要么没有明确的主题,要么主题泛化,“你说、我说、大家说”,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甚至一味盲从,很难跳出感触式的经验怪圈,而美其名曰的“抛砖引玉”也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由于评课没有中心观点或主题,加之缺乏理性的专业诊断和具体可行的改进意见,也就不利于其他教师从一节课感悟到一类课的道理,不能让教师对一类课的教学有所启发。这种听听、看看、说说的观课活动,由于缺乏深度,总是评论(非专业性说教)有余而行动改进不足,其结果往往是专业性的教研活动充斥着越来越不专业的内容,以至于课堂的改进收效甚微。语文课例研究是学术化的观课评教,评课旨趣在于专业诊断,即以专业的课堂诊断直接指向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课例研究开展以来,教师习惯于在对当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再有目的地走进课堂。在接下来的研课活动中,教师也不再是经验主义至上,不再是就课论课,评课者已经能够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从学理上切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内部,做与专业职称相匹配的分析、阐释和研究”,评课时多了理性的专业诊断,也有了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使评课起到有效促进和发展的功能。这样的评课活动,从孰优孰劣的评价区分向教学问题的理性诊断发生转向,评课活动也就增加了研究的含量和专业判断的力度。
二、课例诊断:从止于评论到聚焦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与优化
在传统的语文研课活动中,教师往往站在评课者的个人立场对课例加以评判,而且这样的评判往往习惯于只讲“三点”,即优点、缺点和亮点。这种评判只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就算达到了目的,疏于知行合一,其间的隔离或鸿沟长期存在,换言之,传统的研课活动是就课论课、止于评论。这种研课活动不仅缺乏专业的判断和充分的归因分析(仅有的分析也多为一般理论的泛泛而谈),而且每一次的研课活动总是缺少如何作进一步改进这类问题应给予的中恳而明确的答案,甚至每一次的意见和建议也只是停留于口头或书面的记录,更遑论落实在随后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与优化。“课例研究表面上研究的是一节课的改进,背后关注的却是解决一类课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将试图克服传统语文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弊病和问题,不但要增加语文教研活动中聚焦课堂的研究含量,更要透过课堂观察不断进行行为跟进。作为一种基于课堂改进的教师在职学习方式,课例研究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课例的过程,即以一节课的研究为例,试图围绕一个主题探讨一类课的改进。所以,课例诊断应在问题驱动下聚焦课堂,开展研讨。一要明确三个问题,即课堂教学遇到了哪些主要问题,应如何做出新的教学决策,这样决策的理由是什么;二要回答一个问题,即通过这节课或这个主题的研究,使自己对此类课有什么认识和启发;三要适时跟进磨课活动,即在研课环节之后,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几次反复的施教,而且每一次的施教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所关注问题的深入认识和改进。可见,课例研究要紧扣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研究持续性明显,并且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后续的研究还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结论和观点。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的研课活动已不再习惯于坐而论道、止于评论,也不再满足于见仁见智的各执一词,而更多的是仁者、智者相互之间关于观点主张的沟通与交流,对话切磋的经验分享,专业诊断后的行动跟进。在沟通与交流中,我们坚持专题性原则,不面面俱到;坚持针对性原则,不泛泛而论;坚持欣赏性原则,不求全责备。如果评课这样的行动研究,有了解决问题的处方和对照处方进行的教学实践的二次或多次改进,就能最终直抵改进课堂教学实践这一终极目标。课堂诊断与行动改进的行动研究表明,从确定研究专题(如怎样教学鲁迅作品)到选择执教内容(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鲁迅的《藤野先生》),从带着目的走进教学现场观课到基于专业化的诊断,从开出实践改进的处方到课堂教学改进的实践活动,就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而又行之有效的课例研究基本操作流程。
三、课例研究取向重心的转移:从单看教师的教到兼顾学生的学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4 where’s my schoolbag第一课时。
2.内容解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围绕“日常生活用品的位置摆放”这个话题展开,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学习描述物品的位置,并通过寻找物品的活动,使学生不断接触并能正确使用句型:where is/are...?It’s/they’re on/in/under...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物品摆放位置的询问和回答。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重点单词和句型:chair,sofa,table,bookcase,where,under,on,in.
Where is/are...?It’s/they’re on/in/under...
(2)学会描述物品的位置,并能就物品的位置进行提问和回答。
(3)培养学生收拾房间的习惯以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用where is/are...?It’s/they’re on/in/under...的句型询问和回答物品的位置。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根据问答知晓东西的位置。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有什么东西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浓烈。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好理解。但是对于初接触的be动词的用法和三个表示方位的介词on,in,under可能偶尔会混淆。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on,in,under和be动词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师生互相问好。
(2)展示图片:T:What’s this in English?
S:It is a/an...
T:What are these in English?
S:They are...
用以上句型引出keys一词,然后导入新课:
T:These are keys to my room. I will show you my room.
师生活动:学生和教师互相问答,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纠正学生句子中be动词单复数和名词单复数的错误,并对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对上个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新课
(1)任务一:教授新单词
T:Welcome to my room. What can you see in my room?
S:I can see keys,books...
T:OK,what’s this?
S:It’s a bed/bookcase/sofa/table/chair...
(Teach the new words in 1a by this way)
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9页,完成书上1a。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完成对新单词的教学,并采取带领学生齐读、“开火车”的方式朗读、个别学生朗读等方式熟悉新单词。
设计意图:用熟悉的句型和实物的图片教授新单词,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记忆,帮助学生快速记住单词的意思和读音。
(2)任务二:教授新句型和方位介词
T:OK,what do you think of my room?
S:It is in a mess.
T:Yes,it is. So my mom cleaned it for me.
(改变房间内东西的位置,用PPT展示出来)
T:But now I can’t find my things.
Where is my schoolbag?(板书)
S:It is under the table.(板书)
T:Where are my books?(板书)
S:They are in the bookcase.(板书)
T:Where is my jacket?(板书)
S:It is on the sofa.(板书)
师生活动:写出三个方位介词后,玩一个游戏“我说你做”。教师说口令,比如“put your hands on the desk,put your hands in the desk,put your hands under the desk”等,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动作。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这三个方位介词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