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好的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好的学习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历史好的学习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历史好的学习方法

篇1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现如今的中学教学模式已由原来的死板教学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了。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开始逐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内容了,教师们在进行教案设计的时候也会加入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让历史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高中历史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学生们非常有必要好好学习,但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必须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历史。本文就个人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心得为依据,简要讲述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希望能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和帮助。

一、高中历史兴趣学习法

伟大的“世纪伟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也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同样高中历史的学习也离不开兴趣。

无数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培养自己去历史的学习兴趣,想办法让自己喜欢上历史,只有喜欢了,我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愿意主动去学习历史、去记忆历史、去探求历史的精髓,才能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

高中历史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要想仅仅利用高中三年的时间就全部记住,那确实是非常难的,而且历史是非常繁杂的。且每朝每代都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我们这些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彻底的学会、记住并学会历史,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历史就是历史,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因此如果对高中历史没有充分的兴趣,仅仅靠死记硬背来记住历史事件,那要想学会高中历史简直是难如登天,不但会浪费我们大量的课余时间,起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很难让我们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因此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时,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者从自己喜欢的地方入手,逐渐培养自己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高中历史就会事半功倍。

二、高中历史信息化学习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我们这些高中生对于网络都不陌生,而且大多都有自己的电子产品,浏览网络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一种乐趣和娱乐方式。

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让我们在网上休闲娱乐,其实我们在进行高中历史学习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便利之处,高中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但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一概而过,让我们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由于不了解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所以就很难记住这个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这是我们学不好高中历史的问题所在,但现如今网络科技非常发达,所有的历史事件网络上都有,对于高中历史课本中讲解不是特别清楚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在课余事件通过网络找到事件的具体经过,这样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我们记忆这些事件就会非常容易了。

高中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单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我们在课下认真看书、背诵就能学会的,高中历史的零碎知识点实在太多,各种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要想清楚的记忆来不混乱实在难之又难,加之对于历史事件又不太清楚了解,记忆起来更是困难,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网络平台来学习历史知识,在网络上阅读历史故事,让我们可以将整个身心融入到历史故事的海洋中,这样就会自然而然的记住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学好高中历史的目的。

三、注重历史的连贯性

高中历史的难学之处在于各种历史事件层出不穷,而且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交叉重叠发生的,因此记忆起来就有些困难了,其实历史是非常有规律的,完全都是按照时间发生先后顺序而来了,掺不得半点假,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让自己在心里对各种历史事件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利用课余事件梳理整个历史事件,历史永远都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只需要找到其中一个时间点,就可以把所有的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这样我们记忆高中历史知识就会非常容易了,而且还不容易记混,及时有哪个知识点记不住了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我们只要记住一些历史事件就可以顺藤摸瓜从而将所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内容都梳理出来了,学习高中历史一定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容易的记忆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利于我们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古红兵.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陈金乡.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张亚娜.谈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2:114-115.

篇2

在充足的学习兴趣的影响之下,学生会对历史知识产生一定学习动力。但是,没有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依然不尽明显,学习方法不佳也是导致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能力的指导之下掌握更多的知识。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解决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加有效率。一些学困生认为进行历史学习就要反复地对课本进行阅读与背诵,机械地记住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就可以使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得以全面建立,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尽科学的,只有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观与知识体系得以规范与建立,服务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待遇不公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差异会使学困生越发敏感。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一些教师会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见,对学生具有态度偏差,利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学习。比如在进行课堂活动之时,教师一直与历史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互动,而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这对于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打击性影响,在教师不公平的对待之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消失殆尽,最后成为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学困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换策略分析

高中学生在面对学习问题之时,如果得到教师的认真指导,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我们就来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换策略进行分析:

(一)转换学习方法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之时,教师要对班级内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方法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发出适合学生能力开发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率提高。在学生的日常历史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进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之时,一些学生面对自己完全不能明确理解的政治制度,只是不断的阅读与记忆,不能利用有效的手段对记忆的内容进行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或者师生交流的方式来明确每一条政治制度的意义与存在作用,从而了解到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困生才会转换为优秀生。

(二)转换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不足,使得学生不能开发出充足的学习动力支撑高中历史学习。要成功进行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认识到学困生学习动力转换的必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通过外部动机的转换来引导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方法的丰富与变化,来提高历史学科学习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启发性的引导语来引导学生入境,走入到高中历史的学习世界。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鸦片对于人类的身体具有摧毁性作用。在清朝,我国的众多国民受到鸦片的侵蚀,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历史事件就与鸦片有着很大的关系,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在这样的课堂引导之下,学生会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与兴趣,会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发展之上。在这样的学习动机的引导下,学困生会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转换心理环境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学困生受到学习成绩的影响,会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没有信心,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那些不断努力学习,却没有达到自己与教师学习要求的学困生,会对于历史学习产生放弃的念头。高中历史学科的学困生在历史课堂上是极不活跃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自己的思考结果也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不敢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之下,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过大,很难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要与学困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困生多多沟通与交流,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之上,教师要合理组织师生互动活动与生生互动活动,并且从言语与表情上鼓励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教师更要给予学困生课堂发言的机会,锻炼学困生回答问题的勇气,使学困生明确自己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历史学习,可以在历史学习上取得进步。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困生才能快速进步,找到自己的价值。

篇3

关键词:

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历史

1前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国民的骄傲和我们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资本。高中历史是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和环节,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挖掘、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强高中历史教学、学习方式的研究和运用,提升历史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1知识内容较多: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高中历史的时间跨度大,从中国史到世界史,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社会事件、历史人物,高中历史的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和繁杂。高中教学包括多门课程,分给历史的每周也就几节课,面对庞杂的知识内容,在有限的课程时间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巨大的考验。

2.2学科不受重视:至1952年实行高考以来,从推荐到考试,从“3+2”到“3+X”高考制度几经变革,但语、数、外在高考中占主体地位的根本理念没有变化。从教师到学生到家长,历史作为“副科”的理念根深蒂固,学生从心里没有重视历史课程的学习,另外历史课程多为枯燥的知识点记忆,诸如年代、人物、事件、经过等等,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多抱着应付的心态去学习,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2.3教育观念落后,“填鸭式”教学理念占主导:目前,高考依然是检验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使高中教师关注的焦点向高考聚集,教学活动的开展围着成绩转,只要学生成绩过关,其理解与否、兴趣与否都不重要。这使高中历史教师更多的关注历史知识点的灌输,学生也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方式,考试过后“知识还给老师”的情况较为普遍,与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和理念背道而驰。

3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作用

3.1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Inquirybasedscienceeducation)指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学习过程中选取某一问题或知识点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方法,获得知识,激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提倡的教学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提升和有效补充。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方”,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是教师思维模式之下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可以应付考试,很难形成自己的认识、提升自我素养和能力。探究性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现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两种教学、学习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上的重要意义不可估量。

3.2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这一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将学生的地位置于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摆脱了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探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的成果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调查研究,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针对某一既定问题展开大范围的知识收索、整理、加工,探究性学习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大量知识内容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过程无疑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既定问题。(3)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就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论证、问题的结论进行系统地策划,并摸索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学习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系统组织能力,掌握自我学习、自我研究的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4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4.1转变观念,提升探究性学习认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灌输式”学习的弊端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自觉探索和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程序,并将其带入课堂教学当中,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应摆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点的学习状态,将探究性学习方法与原有的学习方法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

4.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重,面对高考很多学生几乎处于亢奋状态。高度的压力不利于探究性学习效果的发挥,这要求教师应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开放、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从“课堂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转变成“课堂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其次,教师应做好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工作,对学习方法、策略、途径等进行引导,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4.3客观评价,对学生探究结果给予肯定: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结论应给予充分的展示机会,并对不同水平、不同侧重点的结论给予充分尊重,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给予足够肯定。鼓励学生得出不同结论,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认可,杜绝嘲笑、批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结论还应给予客观评价,并对其学习过程、探究方法提出改进、优化的积极建议。

参考文献

[1]田维光.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2014(18):237.

[2]史晓晨.浅析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科教文汇,2013(29):178-179.

[3]刘瑞婵.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科技资讯,2011(22):190.

[4]李惠琼.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168.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59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要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老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由于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较为消极,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历史水平较差,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影响。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大多是类似于“填鸭式”教学,所谓“填鸭式”教学,即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灵活的学习方法,老师的教学也以照本宣科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就只能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应试特点,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相关知识,但对于长时间的记忆和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情感价值的把握没有用处。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得到改良,那么如何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就成了高中历史教师研究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比较常见的,且效果也较为显著,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教育中,孔子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单独学习,所知道的就会较少,所掌握的知识也就较少。因此学习理应与同学合作,才能使得学习效率更高。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地分组是关键,一个良好的分组可以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更默契、更高效。而分组不当,不仅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心思不集中,影响课堂秩序,使得教学难以进行。因此老师要注重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也要注意到在合作学习方法开展之前如何进行科学地分组。一般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运用中要注意到的是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性格、成绩、男女等。在性格方面,主要指的是一个小组的整体性格水平不能太过于活跃,也不能太过于沉闷,必须要做到适中,太过活跃的性格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之中容易聊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而性格比较沉闷,在讨论环节则无人发言,小组学习的意义无法体现。因此在性格方面,一个小组必须包括性格较为开朗的学生,也要包括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使得两者能够互补,以达到学生性格上的平衡。在成绩方面,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成绩上必须要存在差异,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成绩均较为优异,那么与之对应,就势必有一组学生的成绩均较差,这样的分组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班级水平更差参差不齐。因此在分组之中,老师要考虑到每一组都有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有成绩中等甚至成绩偏下的学生,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全是男生的小组容易发生摩擦,全是女生的小组经常在课堂上闲聊,因此在分M中,老师也要考虑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均衡,使得每一组都包括男生也包括女生。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历史水平能够得以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能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般会出现几个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虽然设计良好,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习得不够深入的现象,其次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无法完成。最后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过于基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即便能够掌握,对学生的提升也不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对难度进行充分考量。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初期,难度应该相对较小,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行得较为成熟之后,教学内容的难度就应该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难度应该偏大。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设定要符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确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第三,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内容的设定时,要进行完整的设计,包括历史知识、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老师需要提的问题等,只有进行充分的设计,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三、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根据老师制定的计划进行,因此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中要明确学习模式的流程。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本文结合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该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即历史知识本身、历史规律的认识、教育意义、延伸知识。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才能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且学生的学习也比较充分。以为例,小组合作学习最初是对本身知识进行学习,学习之后分析爆发的历史规律,即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战争的爆发和清政府的战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步由学生讨论的教育意义,即对当代学生的启示。第四步是对相关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对延伸知识点的学习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增进交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篇5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许多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不少学生居然不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几近空白,甚至闹出了诸如“张飞与秦琼打得难解难分”之类的笑话。历史知识之贫乏可见一斑。此之谓“先天不足”。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升入高中后仍有部分学生依然如故: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44-02

因为在江苏高考中文科生历史必考,所以历史成为了江苏高中加二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教育部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规定初升高历史科目成为考试科目。寄希望初中的历史考试可以为高中的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笔者作为一位从教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师,接手了一届又一届的高一新生,切身的感受是通过初中历史考试升上高一的学生不见得在高中历史学习上就比以往的不参加历史考试的初中生显得轻松。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初中多背点了历史难道是无用功吗?笔者从高一历史教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是师生没有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心理状态方面。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中考过后彻底放松了两个月,步入高一,整个身心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并且高中学习才刚刚开始,还未到突击用功的时候。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松懈情绪继续蔓延,让高一的历史学习一开始就显得苦难重重。

2.教材方面: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迅速增加,而且题目的难度也迅速增加,比较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强调“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使得从初中跨上高中这一阶“台阶”显得过高,学生一时很难适应。

(2)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这就使得刚进高一的学生一下子看花了眼,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体例。

3.教学方法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教师均有较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和答疑解惑。”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初中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的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把有限的时间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教学侧重点的转换也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用初中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去解答高中的历史习题。让高中教师觉得心里十分矛盾,究竟应该感谢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归咎于初中历史教学呢?

4.学习方法方面。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用记忆的方法,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而高中历史学习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最后才发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途径

1.教学心理的衔接。新高一的班主任在七月初拿到新生入学名单的时候就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让学生在中考后适当放松的同时,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劳逸结合迎接高一的到来是最佳的选择。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增多了,但很多地方还是与初中内容具有相似点和联系性的。教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已教过的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说明,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7

当前,衔接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每当暑假来临之际,“小升初”、“初升高”的语、数、英、理、化、生等各种类型的衔接班报名都异常火爆。然而有关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则鲜有人问津,可以说初高中历史衔接处于普遍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给高一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完成初高中历史教育的顺利过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初高中历史的顺利过渡,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奠定良好基础。

一、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衔接意识,提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视程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很多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以为初高中衔接是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与理化生学科的事,与历史学科没什么关系,进而毫不关心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甚至出现了初中历史教师从未看过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教师也从未了解初中历史讲了什么的奇怪现象。当前,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很多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增强衔接意识,重视并落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2.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课标与课本是初高中衔接的根本依据。历史教师应深入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同一历史内容叙述上的异同,明确各自教学目标、内容的侧重点与内在的联系;进而比较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系的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联系性,对初高中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实施程序进行合理调整设计的研究;在深入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的基础上,做出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明确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变化,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

3.抓住过渡关键期,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高一学年的上学期作为学生告别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平稳过渡,顺利适应高中阶段新的学习生活,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期。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开学之初开展有关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与抽样访谈活动,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和现状以及对高中历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所反馈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衔接计划并实施。其次,开学第一堂历史课是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关键节点,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上好这一堂课。笔者就习惯于利用开学第一堂历史课讲授《高中历史导言课》,利用这一堂课跟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熟悉初高中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开好头。再者,历史教师应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循序渐进,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初中历史课程按时序线索编排,条理清晰,内容较为简单,因而课堂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排,结构较为复杂,内容较为深入,课堂应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以主。但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徒增初高中历史的裂缝。在给高一新生授课之初,历史教师应仍以讲授法为主,慢慢增设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加问题探究环节,逐渐实现教学方式的自然过渡。最后,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专门上暑假历史衔接班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笔者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暑假衔接班。更何况初高中历史衔接的任务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是较为轻松的,更没必要牺牲学生的假期来做这项工作。毕竟假期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

4.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历史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期在高一上学期,并不意味着能在这一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无需再关注衔接问题。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的知识与高中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出发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讲,哪些地方需要详讲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收发自如。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针对高中专题式的课程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通史思维,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理清其来龙去脉。

二、学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衔接工作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能否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顺利过渡。为了发挥主体性,保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效果,进入高中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红英老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浓厚的故事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学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难。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难度骤然增加的高中历史,往往知难而退,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进入高中的学生应如何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呢?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琳琅满目的历史课外读物也是激发并保持历史兴趣的重要法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指引下积极开展历史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内容与难度适宜的历史课外读物。

2.转变学习方法。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因而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们习惯于机械背诵老师讲授的知识,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渐放弃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掌握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参与式的学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锻炼解读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课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应着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初中历史在人们长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毕业会考的难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历史的时间与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学生甚至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背背提纲,做做练习。高中历史比初中难得多,不端正学习态度,多花些时间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难学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要坚持预习。没有预习,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课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课睡觉而课后课后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历史成绩。课后要及时温习功课,完成作业,还要努力地挤出时间广泛涉猎有益的历史课外读物以保持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提升历史素养。尤为关键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恒心与毅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总而言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点。我们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J].中华少年,2012,10(19).

篇8

在架设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很多人认为,只要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就可以了,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来说太模糊了。历史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历史事件的衔接等一系列的因素,尤其是知识体系的衔接。现阶段的知识体系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界限,初中和高中完全是两个体系,中间缺乏过渡阶段,这让学生和教师非常苦恼。虽然初中和高中都学习世界史和中国史,但在初中是一个以大概时间先后为体系的学习,而且掌握也比较容易,一旦直接过渡到高中专题式复杂的体系当中,就会造成知识体系没有办法良好地衔接。

2.学习方法的衔接困难

历史并不像数学和英语一样有固定的公式或者某些固定的套路。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而言,现阶段的衔接也不是特别的理想。初中的学习方法不仅统一、而且单一,就是教师划重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在升入高中以后,这种方式被完全打破,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否则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另一方面,大量的试题让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如果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书本上的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和试题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建设建议

1.知识结构的衔接

初中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多采用机械记忆法,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记忆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首先理清一课各目之间的关系,然后是一单元各课之间的关系,再是一册书各单元之间的关系,最后要能概括出一本书的主线及主线包含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例如,初一的学生在学完中国古代史上册后,可以以阶段尝试总结,将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主线,如史前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接着再以每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作为枝节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与此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挑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通过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上来。这样既温故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必然为以后的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课程更强调运用参与式、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客体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学生不是按照教师的方法来学习,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教学。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教师在旁辅助。抛弃原有的划重点、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让学生将历史和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连接到一起,将现实中的一些事件和历史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便于记忆。同时,在一些固有的知识点方面,比方说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意义、影响等,这些都要加强记忆,不能用自己话来叙述,否则那样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还有一点就是,经常性地组织讨论和研究,对一些重点问题和历史上有争议的环节进行研究,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住,而且会非常深刻。

3.心理引导

初中历史中考分值才50分,考试对能力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一直以来都把它当作是副科,不加以重视。即使是进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也依然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只要通过毕业水平测试就可以了。这是学生不愿意学历史、学不好历史的重要原因。所以,转变观念,提高对历史科目的重要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历史,适应初、高中教学的主要心理因素。所有我们初高中阶段的教师都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以浩瀚、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和社会都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

篇9

所谓“自主性”,从心理学角度讲,其本意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能够独立决策, 在不被外界影响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精神, 并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无需外界助力就能够完成既定目标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制定某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与计划,在没有老师、家长或任何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应从这一年龄段学生心理智力特点出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结合课堂课外历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推进高中历史教学。

一、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内涵

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本主义观念深入人心,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突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自主学习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高中教学论域研究的新成果, 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着重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中学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未来社会中,所有人都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与传统的被动式单方面接受型学习不同, 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通过独立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在自主学习观念的指导下,学生转换自身角色,充分发挥能动性,使“自主”成为学习的本质。简言之,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导作用,控制并作用于历史学习,对包括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环节在内的全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

二、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换师生角色。

就我国教育体系来看,在进入高中之前,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学习经历,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多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未能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新型历史教学课堂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师生角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历史学习中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潮流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历史不再是一种硬性课程,而是一种学习工具,为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研究感兴趣的问题提供手段。在新型课堂教学中,师生处于相对平等的位置,增强互动、共同协作,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历史综合运用能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充分发挥探究精神,努力营造民主、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相互作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进程。

如教学春秋战国这一阶段历史时,教师采取分组教学法,将全班学生分成“春秋组”和“战国组”两个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开研究本组所代表时期的历史, 并准备好的历史材料与故事,与其他同学分享,并且就收集资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展开交流,共同探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运用这种形式, 学生不仅对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倾听他人发言的过程中也有了新发现、新收获,自主探究学习获得了更丰富的教学素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历史眼界,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新型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培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特别是对历史学习功底较弱的学生, 加强学习方法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可通过隐性、显性两种方式进行。隐性教学就是将学习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依据历史学习方法的流程设置教学环节, 使学习成绩中上层的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的耳濡目染中逐步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方法; 显性教学就是教师明确讲解自主学习历史的相关策略的教学方法,并且结合具体实例对学习策略反复训练,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提出多种学习策略, 以供不同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在所有学生逐渐熟悉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再鼓励他们针对自我学习规律,对历史学习策略展开探索,进而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篇10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关键。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是让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只有学生学起来轻松,才会对历史学习有持久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衔接,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及做好衔接的策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区别

1.从教材内容的编排看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高中教材的编排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但弊端是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

2.从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看

正因为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所不同:从《课程标准》来看,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更多侧重于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应用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状况的分析

1.初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在初中时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由于思想上的松懈,导致历史知识的欠缺,这也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3)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2.高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由于初中大多数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而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种脱节现象,导致高中生普遍感觉历史课内容偏多、偏深、偏难。(2)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但现在的高中新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欠缺,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3)在学习方法上,初中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并且,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转变学习方法,这就使学生产生“我全背过了,为什么题却做不对”这样的困惑。正是因为对所学知识不能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也就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述这些因素都会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一定障碍。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探究

1.让《课程标准》来引领你的教学

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和保证。但目前,教师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也不能恰当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被教科书所束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不仅使教授内容更加庞杂、琐碎,使学生无法把握重难点,增大学习负担,还会使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该删的删,该增的增,做到合理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既有利于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也做到了与初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接触高中历史时不至于感到陌生和无头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习惯于全盘接受、死记硬背,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但在高中阶段,随着教材内容增多、加深,不少学生依然沿袭原来的学习方法,结果就出现了学生把课本背熟了,可考试时却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这在无形中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思考,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思维习惯。只有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当然,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以此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3.上好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知识框架

上好第一节衔接课很重要。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初高中历史在各方面的不同及在学习中应注意的相应事项,还可以利用“统筹全局导学法”在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粗线条地引导学生梳理所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及宏观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构建起心中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一学期主要学什么,宏观知识结构应该怎么学,具体历史事件应怎么分析。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对新学期的学习任务、知识结构有了宏观把握,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充满期待,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是引领学生迈入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一步。

4.开展集体备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集体备课可以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效弥补教师个体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帮助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处理,取长补短,提高业务认识和教学水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年轻教师,更应该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多学习,依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大胆地去探索、尝试。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创设出有趣、高效、受欢迎的历史课堂,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也会使高一新生转变对历史课堂的传统认识:历史课堂也可以妙趣横生,历史学习也可以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和激发。高中新生也会在心理上接受历史并爱上历史,快速融入历史的学习中。

总之,高一是初高中历史学习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实现其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调整、转变,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并需长期探究的课题。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历史老师的努力和付出。只有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阚韶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

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67

不管是哪一学科,总会有一些学生对学科学习十分感兴趣,而另外一些学生对学科学习毫不感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而对学科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逐渐沦为学困生。进入高中阶段,历史依然是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然而部分学生却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成为学困生。本文就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转化策略。

一、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事出有因,部分高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严重困难,势必也有一定的引发原因,因此,为了找到导致部分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相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尽快走出历史学习的困境,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导致历史学科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就目前导致高中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内部因素

1.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的动力,就历史这门知识量大,同时知识点又较为琐碎的学科而言,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目前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反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自然学生就很难学好历史学科,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困难。

2.不注重知识点的积累。

不管学生进行哪一学科的学习,知识点的积累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积累,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才能越来越多,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才能越来越顺利。而目前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点的积累,这就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生每一节课都在学习新的知识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掌握以往已经获取的知识点,不仅对学生掌握以往学习的知识点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对学生新知识点的学习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外部因素

1.教师对学困生没有引起重视。

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目前除了由于学生个人的因素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其中教师对学困生没有引起重视,就是导致学困生难以及时走出历史学科学习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对历史学困生存在较为冷漠的态度,例如: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将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了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使学困生失去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有些教师已经发现学困生的存在,但是却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这也影响了学困生的转化。

2.不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新时期,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尤其对高中历史学困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而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引导学困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没有引起重视,也使得学生难以更加有效的摆脱历史学科学习的困难,同时,部分学生也由于难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逐渐成为历史学困生。

二、实现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上文对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既有源自于学生个人的因素,也有源自于外界的因素,因此,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很好的摆脱历史学科学习的困难,要求教师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针对目前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动力,而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的现象,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助于激发高中历史学困生的历史学习动力的方法有很多,本人认为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启发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培养学困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引起高度重视,逐渐消除学困生对历史学习的排斥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

(二)鼓励学生注重知识点的积累

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点的积累,而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历史知识点的积累。为此,本人注重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在良好惯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有规律的进行知识点的积累。也只有随着学生知识点积累的不断增加,学生才能逐渐对知识点进行应用,学生也才能逐渐走出历史学习的困境。

(三)采取及时有效的转化策略

对于历史学困生而言,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应该对学困生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转化。教师要针对学困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教师不仅要在知识点学习方面对学生提供帮助,还要善于做学生的心理工作,坚定学生走出历史学习困境的信心,鼓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坚强的意志征服困难,在摆脱困境的基础上,逐渐更加高效的学习历史知识点。

篇1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36

人类的出现距今大约已经有几百万年了,人类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进化,人类从远古时代的猿人不断进化到现代的智人,人类文明也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发展前进。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是每个人必须高度关注的话题。高中历史主要学习西方和中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在高考中,则主要考察高中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某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看法和留给后人的一些经验。每个科目有每个科目的特性,历史也有它独特的地方。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事件是不会改变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思维的不断前进,人类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面对相同的历史事件,每个人,甚至每个时代都有它自身的见解和看法,所以人们看待历史的眼光是会变化的。历史相对于数学,英语这些科目的学习思维逻辑的要求会低一些,所以学习起来也会相对轻松许多,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学习起来还是会有难度。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这样的思想观念很明显是错误的。历史有很强的逻辑性,灵活性,学习历史不是要靠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而是要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搞清楚它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它所带来的历史影响和给后世留下的历史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历史事件了解清楚,进而学习好历史,学生才能够提高历史成绩。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在现代教育改革下,如何学好历史,提高历史成绩,成为每个学生应该面对的难题,如何改进高中生的历史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成为每位历史老师面对的挑战。

一、兴趣至上,打好基础

在现代教育下,以往严苛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应该在历史发展中被淘汰。创新学习方法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要学生学好历史,就要从兴趣抓起,从基础抓起。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历史同样也需要建立起强烈的学习兴趣。每一个历史事件就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故事,当高中生把历史事件看作一个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时,他就会对历史产生兴趣。当高中生对历史有了兴趣,他就会去探讨,去钻研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不断地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过程中,学生就对历史知识有了了解,慢慢地,学习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生也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历史的基础,就是要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如何酌情分析。作为现代教育下的老师,我们不仅要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需要给学生具体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着重分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准备。

二、注意方式,营造气氛

高中生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同样也背负着极大地学习压力。众所周知,大多数学生的高中学习生活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他们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多,而娱乐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样的学习生活很容易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在历史课堂上,如果老师讲课的方式枯燥无味,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就容易让学生犯困,甚至有些学生会在这样的课堂上睡着。历史事件相当于一个个小故事,学生在听教师讲课的过程中,有时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感到困倦,导致上课精神不集中,这样也学习不到太多历史知识。因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课堂上,多抽取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让课堂‘活’起来。这对于历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活’的课堂,才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宝库,也是教师教学的圣地。

三、多角度考虑,全面分析

教学主要是要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实用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多角度学习历史事件就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看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全面地分析,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也需要要求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剖析理解。在现代教育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良好习惯,可以使他们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把历史事件看得更透彻,更清晰。我们以法国大革命为例子,看看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它的历史影响。该历史事件是法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性事件,可以从国内的角度分析,它对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分析它对其他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还可以分析它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影响等等。由此可见,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以正确的态度,要从多个视角全面地进行。这样学生才能够把事件看透彻,看明白,方法选对了,学生学习效率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逐步提高。

篇13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创设性地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指出历史教学要打破传统的目标设置,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注重强化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掌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高中历史教学也应革新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宗旨,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得到全面发展,使历史学科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为此,高中历史教学就应以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为导向,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学效果。

一、影响和制约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问题

纵观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在新课程的指引下,高中历史教学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改进,课堂氛围有所活跃,课堂效果有所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在目标、方法以及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模糊

当前,在高考和升学率的束缚下,为数众多的学校和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上,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历史教学同样如此。

在高考的风向标下,教学目标被分数所牵制,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就陷于应试教育的僵化之中。这不仅难以企及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也不利于学生德育水平和历史素质的系统培养与提高,最终影响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制约教学效果,且极易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的脱节。

(二)教学方法不当

面对严峻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师往往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上压缩内容,强化理论灌输,教条性地讲解历史知识,使历史学科变得极为枯燥。在有失偏颇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繁琐的历史知识采取机械性的记忆方法,忽视了历史学科特有的客观规律,也忽略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深刻性和探索趣味性。

在单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机械化地理解,很少予以主动思考,更无从谈及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探究。这也就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教学模式滞后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占有一席之地。教师居于课堂的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此模式下,教师在备课时也往往陷于桎梏,将重点置教学任务、高考大纲以及应试要求之上,并直接反馈于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了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便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得一部分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但能真正提升历史素养,在历史教学中锤炼整体素质的学生屈指可数。可见,滞后的教学模式不仅僵化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凝滞了学生的历史探索思维。

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对于深化学生的历史人文知识,提升历史素养以及锻造综合品质有着重要作用。上述问题的存在极大束缚和制约了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对学生深入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的学习方法极为不利。因而,有必要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探析科学的解决策略,以最大化地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提升有效教学向导

目标是行动的指引和先领,对于行动的方向和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学要以新课程下三维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历史学科实际,从宏观着手,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坚持全面性原则,将教授学生知识与提升学生能力相结合,致力于对学生的有机引导,促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客观的情感态度,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教师教学内容的开展要严格服从教学目标,实现目标与实践的统一,以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贯通。

譬如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深谙这一阶段的历史背景,更是要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盛况的学习,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体验,从而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情,树立民族和文化自豪感,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确定此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应以目标为指引,深入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的表现和原因,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索,主动探究,既实现师生的有机互动,又与教学目标相契合。

(二)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主体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处于核心环节,对于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中,从而削减了历史教学的趣味,使学生倍感枯燥。

对此,教师就需深入思考,立足于自身的教学水平和风格特征,紧扣教学内容,通过情境法、探究法、图解法、联系实事法、师生互换法等的有机优化组合,活跃课堂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有效提升课堂效果。

譬如在讲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教师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春天的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创设改革开放的激荡情境,使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再适时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走出单独授课的束缚,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设置的各个环节都力争实现更多学生的参与,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比较能力,促使其掌握更优的学习方法,并提升学习效率,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三)构建教学评价体系,重视教学模式创新

在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沉重压力下,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而难以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综合性的考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更突出于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参与度以及通过历史教学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与人文素养。

这就需要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比重,并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统一化。与此同时,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评价中,既全面审视自我,也为教师提供积极的改进建议,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督促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同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下,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明显滞后于教学发展实际,难以满足当前历史教学的客观需要。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器具,采取既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也有利于深化教学效果的策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可行的教学体系,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有效性。

结语

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要重视高中历史课程的开设,走出应试模式的束缚,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师要认真研习新课改,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为学生营造氛围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则要燃起对历史的浓厚兴趣,积极配合教师的讲授与教学,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进步,通过三方的努力切实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