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进出口贸易管理系统

篇1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许多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资源,可以获取更多的商业信息,赢得更多的商机。在进出口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交易效率,还能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相比于传统交易,电子商务大大缩减了进出口企业的交易时间与交易费用。每个网络服务公司都有各自的技术背景,其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形成覆盖型行业联合网络,为市场有效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流水线服务的无形商品和服务。对于有形商品、互联网虚拟消费的产品交付及全球化信息产品交互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交易,打破地域障碍,使进进出口贸易行为更加方便简捷。在传统进出口贸易中,企业需办理各种繁琐手续,费用也比较昂贵。而采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加快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电子商务使进出口贸易商在交易进程中减少了对中间商的服务性投入,交易双方直接通过网络联系洽谈业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贸易活动成本。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发达国家凭借高尖技术、雄厚的资金以及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优势占据了先机,基本上垄断了国际信息技术贸易的全部份额。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在近些年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总体还存在收费较高,网速较慢,有些地区没有网络等问题,影响到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如果不改变目前现状将导致我国失去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佳时机,进一步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电子商务既有与传统商务活动相同的风险,也有其自有的风险,尤其在交易安全方面,包括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安全等。网络黑客在数据传递过程中破解密码,获取客户资料,然后以客户的名义或者卖方的名义发邮件给对方,极易造成网络诈骗。这种情况在我国采用电子商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中屡见不鲜,这不仅造成交易双方的损失,也会影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更会制约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运用。

3.物流环节不畅

我国信息跟踪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信息服务和网络体系更新的落后,这使物流业的发展失去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发展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水平普遍较低;第三,对物流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运输和存储等层面上,而在物流成本控制、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设计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难以提供包括计划、规划、咨询在内的全程服务。

4.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电子商务不仅涉及到交易双方,还涉及到银行、保险、税务局等多个部门,并且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这就需要统一的部门来协调工作,统一的标准来约束国际贸易。但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没有建立相应的标准,成立相应的部门来协助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促进电子商务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应用中的对策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是需要有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我们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优化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传输速度和准确性,降低网络的使用成本。应大力完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基础建设,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各种网络资源,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传统的行业分割和垄断的管理体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清除障碍。

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商务安全主要涉及认证技术安全、支付安全、密码技术安全、防火墙技术安全等。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从法和德两个方面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存在的信息安全及信用问题,不断完善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交易纠纷解决机制、应用电子商务的信用等级认证数据库等。而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除应加强其网站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提高网络风险防范意识,还应该建设和改善对有关电子商务应用的硬件设施。

3.优化物流企业业务流程

优化物流企业业务流程,在物流企业内部推行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延伸服务。建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从根本上保证商流和物流的高效率。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条形码技术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

篇2

二、全球?济危机对我国机电行业的影响

1.技术水平落后,国际市场占有率低

由于我国机电行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机电行业在进出口贸易市场中占有比例非常小,大部分都被国外先进技术垄断,我国每年造成的出口贸易损失不断增多,其中机电行业损失比率约为11%。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企业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但整体收益却未见成效,加之国际出口贸易方面未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因此我国机电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低。

2.国际贸易保护,出口数量严重减低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很大,各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目的是防止因为进出口贸易数量过度无法形成正常的比例以致经济出现严重亏损的情况发生。然而在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市场中,进出口的总体比例依旧是国际贸易组织进行规定和限制,更有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进行限制,以致给中国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营销理念落后,国内市场缺乏定位

虽然我国是经济大国,可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却是如同“小树苗”一般,缺少足够的“养料”来茁壮的成长,由于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市场的复杂性,因而往往采取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导致市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企业发展方向得不到定位,销售比例与市场占有率严重下降。另外,由于我国市场是多边形的态势,存在世界顶尖行业的同时,也同样拥有最落后的行业,因此导致我国机电行业的市场定位出现严重问题。

三、全球经济危机的机电企业国内市场服务营销战略

1.经营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主要注重针对产品进行开展,在市场的竞争当中大多采取的是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也就是打价格战,然而这种经营模式往往看不到市场营销的真正效果,只会让市场的竞争变得逐步激烈化。机电企业目前需要将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进行转变,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营销模式,由产品的价格到服务的模式进行转变,也就是针对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行专业化的服务,将传统意义上市场营销的核心由产品转变为客户,从根本解决因市场价格战而导致的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

2.注重建设产品的品牌效应

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由于营销的主体发生错误,导致企业的发展方向出现偏差。机电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产品的品牌效应的建设,若只是针对产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只会让市场陷入价格战的死循环中,无法从根本意义上改变市场,因此,产品品牌效应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客户的满意程度并非是只针对产品,更多的是针对品牌,通过对品牌的不断建设,能够更好的化解市场风险,从而减少因产品成本的增加而带来的资金风险。

3.确定市场定位

确定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确定企业的自身定位,才能有利于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我国的市场环境是极为复杂的,市场发展态势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世界上最发达与落后的市场都存在,因此机电企业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下,应当找到自身定位,根据当前市场现状,及时的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改变市场营销模式,建设良好的品牌效应,从而缓解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4.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冲击时的风险内容

所谓的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给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些影响因素总结起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企业外部带来的风险,比如市场的货币汇率变动,国家的政策变化,自然的灾害冲击,国家社会的动荡不安等等;另一种就是由企业内部带来的风险,比如企业的目标变动,人动,新产品上线等等。企业是一种在各种环境因素下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主体,它被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包围,要想脱离这些风险的思想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要加强面对各种风险时的抗击打能力,并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后,可以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在未来的时间里市场经济的金融危机一定还会再次产生,因此,企业增强风险规避意识,政府采用有效积极的解决政策来面对金融危机是十分必要的。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主要包括资金现金流风险,资金的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进出口贸易风险,国际汇率风险。其中的资金现金流风险,是指金融危机产生后,作为市场资金调度主体的银行将会采用紧缩资金的政策,减少在市场上的资金流动。而作为市场资金调度的另一方主体-消费者,也将会减少在市场中的消费行为,这样将会增加企业的产品囤积量,囤积量增加的话,产品不能及时转换为资金,那么将会影响下一轮的资金投放,以此往复,市场的现金流很容易产生断裂。资金的通货膨胀风险,是指随着政府政策的资金大量投放,以及各地区的配套计划实施,使市场上的资金大幅度增加,这样就造成了企业所拥有的货币贬值,也就是说,企业投放出去的资金大幅度贬值,而且生产成本也同时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危机的冲击使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值增加,再加上国内需求的逐渐减弱,致使产生企业在进行贸易往来时资金不能够顺利收回等问题,最终影响企业的其他贸易往来,无法偿还贷款,乃至破产,使企业的信誉度受损。进出口风险以及汇率风险,都是伴随金融的危机产生,各国为规避风险采用汇率以及其他政策或手段,进而造成了我国企业的贸易和资金受损。

二、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与政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势必要重视对金融危机的规避,从而缓冲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而政府作为我国市场的宏观调控主体,也有义务选择合理可行的应对政策,来配合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一)加强与他国的经济贸易对话,稳定汇率

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对其他国家造成经济影响,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密切,国家的任何政策的实施或者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合作伙伴国家的经济形势。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强与他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经济大国的贸易对话,进行及时的政策沟通与交流,共同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替代具有极大风险性的汇率调整政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金融危机,并及时观测他国的金融走势,了解贸易往来国的经济结构,有效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加强贸易国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降低金融危机的产生,避免汇率调整对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二)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拓展业务渠道

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仅仅是注重对其的防范,调整外部环境策略是远远不够的,核心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提高企业的内部竞争力,加宽企业的业务往来渠道。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对各部门的任务以及职责进行整理和细化,做到权责相等,才职相称。注重对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员工的岗位技能性。要加强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团队的合作力度。加快企业产品的创新性,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从另一方面加强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并寻找国际上存有的新兴市场空白点,抢夺市场空白点,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环境调整,创造需求机遇。

(三)调整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企业支持

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产生的风险大部分来源于进出口贸易。随着经济贸易往来的全球化,国内企业的大部分市场都逐渐侧重于国外的进出口贸易,因此,在金融危机产生时,进出口贸易也是受到波及最大,影响最深的。针对这一点,政府可以进行相关的企业政策调整,加强对企业的跟踪与调查,加快将破产企业与潜力较大但实力较弱的企业重组步伐,对新型产业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信用担保,进行阶段性的企业峰会交流,加强利益一致性企业的信息交流与资源互换,在宏观调控上给予企业更大的支持与鼓励。

(四)建立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财务管理

企业要建立一个与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在产生风险时能够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解决,降低风险影响度。建立决策制定的相关团队,在人员的选择上具备有一定的市场风险规避经验,提高决策制定的正确性,减少个人主义,加强对企业财务的审计管理,充分预测企业目前以及未来情况的资金需求,从而合理调度资金,保持资金的动态平衡,加强企业的资源管理,对长期累积的库存进行及时清理,转化成资本进行再次分配。

三、结语

美国的次贷危机带给了各国政府以及企业更大的警示,就是要注重对金融危机的风险规避性。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缓冲金融风险,政府要采取合理的政策,给予企业宏观支持。相信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有效规避未来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从而促进国内企业更为有效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篇5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篇6

国有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6801

国有企业,即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我国国有企业通常分为特殊法人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等。相对于其它企业(私营等),国企规模多为大中型,且多涉及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和建材等重要产业。

1我国国有企业对外贸易的分类

(1)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2)按交易商品的形式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

(3)按如何划分货物进出口的标准分:总贸易、专门贸易;

(4)按交易的方式分: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5)按贸易货物的运送方式分: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路贸易、邮购贸易。

2国有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因素

2.1有利因素

(1)外部有利因素。

首先,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继续保持有利条件,有利于企业进行进出口贸易。其次,世界经济环境不断开放,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平台。再次,人民币币值稳定且略有上升,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最后,我国在加工、制造等方面长期以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有利于进行转口贸易。

(2)内部有利因素。

首先,国有企业涉及行业多为石油、化工、电力等垄断行业,在发展对外贸易时,竞争对手较少,压价、恶性竞争等发生概率相对较低。其次,国有企业相对有其他企业而言资金、人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再次,国有企业在进出口商品时,受到较少的贸易管制,因此更方便进行进出口贸易。最后,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有利于应对在复杂的国际市场。

2.2不利因素

(1)外部不利因素。

首先,世界经济环境仍存在众多风险,因此对外贸易风险相对较大。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仍需不断优化,再次过程中,如服装出口等行业的出口受到一定冲击。再次,人民币多次升值不利于我国企业进行出口贸易。另外,国际、区域间仍存在贸易壁垒,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继续升温,对外贸易在很多方面仍受到管制甚至禁止。最后,非经济因素干扰仍明显存在。

(2)内部不利因素。

首先,国企不仅仅以盈利为目的,还有许多其他职能,因此在进行对外贸易过程中,不得不更多规避风险,也因此减少了盈利的机会。其次,某些国企自身存在“尾大不掉”的问题,不利于进行复杂的决策。最后,国企内部部门设置复杂、部门间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快速便捷完成对外贸易中各项程序。

3国有企业对外贸易的影响

3.1直观盈利及亏损状况

每吨LNG国内市场价约为5600元。6万吨LNG售价约达到33600万元。若6万吨LNG全部及时出,售价高昂。但中海油为公布进口价格及履行合同的附加费用,且多则信息指出,中海油LNG价格到多、南浔下游买家。因此,没有证据表明巨额进口为中海油带来直观盈利。

3.2收益周期长短

对外贸易中,从前期准备至最终旅行合同,往往耗时较长。此次中海油进口6万吨LNG,花费时间较长,因此,收益周期较长。

3.3对企业内部产业的影响

中海油以形成了LNG勘探开发、野花、贸易、接收站、也太分销、销气管网、燃气发电、车船加气、城市燃气、卫星站、冷能综合利用等完善的产业链,且为方便接收进口,还在沿海地区建立了LNG接收站。因此,长期、大规模进口LNG促使企业内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3.4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首先,进口LNG可以为陶瓷业、玻璃、钢铁及公交车、出租车、渔船、渔政船等提供清洁能源及绿色动力。其次,LNG的进口,使得运输工具、装卸设备、管网等需求量增大,带动相关产业例如钢铁、机械等的发展。第三,中国海油甚至运用数字管道系统、气量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在运用电子技术的过程中推进其发展。

3.5对周边经济、环境等的影响

为方便进口LNG的接收,中海油在福建简称并投产了LNG接收站,拉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篇7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使传统交易上常见的受时空以及相关信息制约的情况得到了新的突破;此外,广告,企业产品,市场竞争方式等都相应的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对物流行业的影响更为明显,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加强与完善,物流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都会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不仅仅限于国内,国际上的整个物流行业都会有新的推动力。

一、电子商务使国际物流的地位得到提升

(一)拓宽了国际物流的服务面

电子商务在生活中的普及,物品交易,资金交易都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而物流行业成为了唯一连接着整个市场的实质性纽带,加上进出口贸易的推动,各个企业,各个商家都只能通过这最为集中的,最有实力的物流方式将产品供应给客户,所以说,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国际物流的服务面得到了拓展。

(二)国际物流行业的管理得到重视

如今的互联网科技,只要客户想得到的产品,就不会找不到,网络交易平台上的产品琳琅满目,各种各样,而且,产品的品种还在不断的增加,因此,要实现销售业务的完成,物流的配送就被更多的关注起来,为了实现更好的客户满意度,对物流配送的时效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跨国际的贸易,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物流服务是否周到,价位是否合理等条件都应该考虑到其未来的发展中。

二、电子商务下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一)提升实时信息的处理能力

由于电子商务模式是世界性的,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个人与企业的交易时间,消费地点都不断的变化,各种订单的数量也就不断的增加,传统物流模式下的信息处理多是由人工完成,但在这种商务模式的压力下,信息的处理就必须得到改革,单纯的人工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无论是国际上的海路运输,还是新兴的航空运输,都不能停留在目前的水平,电脑智能的应用,信息高效的捕捉与处理,都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新挑战。

(二)仓储的成本控制

商品货物等在物流传输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短暂的滞留,或是简单的存储,而电子商务的推动,原有的货仓及保管都必须有更大的规模与更强的安全措施,这也就对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要求变得苛刻,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就必定要实现用更少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保证货物安全的条件下,得到更加高效的仓储。在硬件方面,要使库存更加精确,及时,就必须加强产品条码,粘贴的技术的革新;在软件方面,通过使用相应的管理系统,来保障库存货物的查询能力,更加有效的实现快速准确的出厂,减少仓存量,以此来降低成本,实现物流企业的资金高周转率,物力设备的高使用效率。

(三)运输节点的信息共享

当货物实现了线上交易,那么何时到达购买者的手上,某一时点,货物运输到了哪里,这样的问题就成为了整个交易最为关注的环节,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在从供应商那里接过货物这一刻开始,就要实现整个运输过程的节点信息共享,供应商和客户都能在最需要的时间里查询到相应的信息,来做好相应的准备,从而就要求物流行业要有更好的追踪和监控能力,通过使用GPS,GIS等技术手段对运输车辆,船舶,飞机等实现实时定位与跟踪,实时监测整个货物的运输状况,并将信息及时的发送至供应商与客户都能查询到的平台,虽然有些知名的国际物流能够做到一部分,但实现整个行业的普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只有加强管理与监督,通过合理的调度,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与合作企业的信任力。

(四)配送阶段的人性化

配送是整个物流运送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容易影响客户满意度的阶段,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对其货物进行分类和配备,有时可能需要临时存放,通过管理系统的帮助,实现货物的就近保存,合理调配,方便客户领取,重要的货物要实现验收,客户本人签收,这才是整个运输过程的完结。硬件水平不是评价物流服务的重要指标,对客户服务的高效和质量才是应该追求的根本。

三、总结

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得到了加强,国际上物流行业也变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物流企业自己的形象,往往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无论是国际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变化,还是居民个人的购买力,消费能力的增加,都将直接对物流行业产生各个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一种信息化的,多元化的,智能化的,及时性强等的发展趋势,只有抓住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大好机会,综合所有信息,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强化服务,才能实现国际物流行业的健康飞速发展。

篇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58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03- 01

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口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最近几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29.6%,进口年均增长24%。然而 ,受到多种因素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如人民币不断升值、“用工荒”造成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国际原材料价格攀升及国家政策调控等, 我国出口产品成本逐步提高,竞争优势减弱,出口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保持和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 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

在对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中,物流成本的影响与作用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物流成本是产品总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与企业、行业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密切相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成本一直偏高。降低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如下:

(1)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物流成本一般是指在货物自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所需耗费的物流成本的总和。由于对外贸易的物流时间、距离都较长,所以物流成本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成本之一。目前靠降低原材料消耗、劳动力成本或大力提高制造环节的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已较为困难。物流成本下降空间较大,降低产品的物流成本是降低产品价格的一个有效且重要的途径。

(2)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几乎可视为同时产生的,国际物流从诞生开始到今天的完善和成熟,离不开国际贸易的作用,但是国际物流的不断完善也从一个侧面促进国际贸易。当更加高效的全球物流网络建立起来后,跨国公司的全球性贸易也达到了极致。

(3)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对外贸易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这时产品竞争已经转化成为成本的竞争。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是所有跨国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他们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就是实现全球采购,将原材料、加工、运输成本统一核算。这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这种寻求高效率的物流途径是对外贸易发展、盈利必须采取的手段。所以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是保证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2 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

对国际贸易企业来说,由于实际物流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变化不定的,常用的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 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成本。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的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的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2) 采用先进、合理的物流技术是减少物流成本的根本措施。它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物流速度,增加物流量,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物流损失。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额。

(3) 改善物流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系统不仅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进行,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4) 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水平较低,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物流逐渐被重视的今天,改进物流管理方法,降低物流成本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对出口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重视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物流成本,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水平,还将使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竞争中提升一个层次。

注:本文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莱芜轻纺进出口有限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莱芜轻纺产品进出口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结题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邓敏. 国际贸易实务与融资[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林青. 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机制研究——基于贸易成本的视角[J]. 现代商贸工业,2009(9).

[3] 杨长春. 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 国际贸易,2007(10).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25-01

一、粮食物流相关概念界定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到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它包含了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现代粮食物流要求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全环节相关的运输、仓储、库存、包装、装卸、配送实施一体化高效规范管理,利用现代技术装备的流通基础设施和流通各环节的信息服务,追求“零库存管理”、“准时制生产”、“及时供货”、“完美定货”、“协同配送”等,以实现粮食物流全环,节的安全、经济、高效。

二、国内外粮食物流技术的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应用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对流通领域进行改善已经很普遍。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与市场经济、具备发达的信息、工业、交通运输、商贸条件。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以圆筒仓自动装卸、散粮汽车、散粮火车、散粮专用船舶等方式的散粮运输,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全部实现粮食散装、散卸、散存、散运的“四散”化作业。

目前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已居世界前列。粮食加工经过引进、吸收、改造、装备和技术水平进步很快。唯有包装运输、人工装卸这一落后方式仍然大量存在,成为制约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粮食系统物流现代化对实现国家战略储备与市场调节储备、促进各地区的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物流功能越先进、越快捷、越经济、越高效,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效果越明显。据统计,粮食从原粮经过装卸、储存、运输等物流环节到用户消费已增值15%一45%,如果降低物流成本,就能大幅度地增加效益,必须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粮食物流高效运作起来,使物流现代化成为粮食系统搞活搞好的催化剂。近几年的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与粮食流通布局,为建立通畅、快捷的粮食流通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方向与趋势预测

1.我国大型国营粮食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渠道,在粮食流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中粮、中储粮和中谷是国家级的三大粮食企业,主要任务是服从、服务于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中粮公司承担了我国95%以上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业务,是国家宏观调控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渠道。中储粮总公司受国务院的委托,主要职责是负责中央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调运、销售及进出口接运业务,实行垂直管理体系。中储粮是以“储粮”为主,没有大型粮油加工企业,不开展国际粮油贸易。虽然中储粮有近60%的库点建设在主要粮食与油料产地,20%的库点建设在大中城市,20%的库点均匀分布在全国其他地区,许多新型粮库,尤其是利用国债资金建设1111个大中型粮库,建设仓容1048亿斤,部分粮库在库内已经基本实现“四散化”作业,但中储粮未能形成仓储、转运、加工、贸易一体化。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尽管已经并入中粮公司,但其前身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粮油流通公司之一,业务范围以粮油经营为主,涉及国内贸易、进出口贸易、仓储运输、粮油食品和饲料加工、服务业等领域。中谷的经营内容涉及粮食物流的上下游,具备比较完整的粮食产业链与供应链。此外,各省市(自治区)国有粮食购销公司、省级粮食储备仓库以及国营、民营、外资粮食加工、运输大型企业是我国粮食现代物流的骨干,在我国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连接支撑作用。

2.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是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粮食流通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目前,我们应放手着力发展两种类型:一是,从事粮食流通专业的大型产供销一体化的专项多品种配送中心。一些大中型粮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中转库都可以发挥场地、设施、组织网络等优势,利用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的聚焦与辐射能力,进一步扩大规模,改造基础设施,提高机械化程度,拓展和整合收购、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与上下线的粮食生产、加工单位及零售商建立稳定的订单购销和配送业务关系,对粮食流通实行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给予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这一中心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大型批发、储运企业(包括中转库)为龙头,带动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以契约关系或实体兼并,组建成纵向联合体或横向联合体。其配送方式主要是共同配送。政府要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允许产销区合作放开,鼓励粮食流通产业化经营;二是,以粮食流通业务为主、并利用其剩余生产能力其它业务的社会化的综合性多品种配送中心。属于此类的传统企业由于专业业务受粮食季节性影响而不稳定,常有一些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受计划经济局限而常常亏损,对其进行适当改造,盘活存量资产,拓展并配套相关功能,以自有配送与配送相结合的方式,为若干连锁店、超市、食品加工单位提供中介服务,从而发展成集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不断拓宽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业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下去。政府应顺应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打破行业封锁,允许其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篇10

一、保税物流战略实施的宏观环境分析

1.区位环境分析

该公司地处贵阳市二戈寨国际物流园区内,北距贵阳市中心13公里,东离龙洞堡国际机场6公里,西邻小河工业园8公里,南接孟关工业园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良好的区位环境对贵州物资储运总公司的保税物流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

2.经济环境分析

(1)新兴工业园区的建立

贵阳市“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九大园区,其中最重要的是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位于贵阳市中心城区北部、白云区沙文镇的金甲至苏庄一带以及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该两大工业园区的进出口贸易对保税物流的需求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另一方面来看,保税物流中心的建立,也将大大促进它们的发展。

(2)跨国企业的引进

从2001年以来贵阳市共引进美国沃尔玛、微软公司等13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有香港德昌电机、香港新世界等10余家境外跨国知名企业落户贵阳。

(3)政策环境分析

在贵阳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现有经营保税物流的企业的运作积极性,新建一批具有保税物流功能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

(4)竞争环境分析

贵州省内现有的的提供保税物流服务的企业还很少,首家公用型保税仓位于金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高新恒中保税仓储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总投资2200万元兴建而成。

二、贵州物资储运总公司实施保税物流战略的SWOT分析

1.战略实施的优势

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该公司地处贵阳市二戈寨国际物流园区内,北距贵阳市中心13公里,东离龙洞堡国际机场6公里,西邻小河工业园8公里,南接孟关工业园5公里, 又有着便捷的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三大主要运输方式,以利于多式联运的开展。

2.战略实施的劣势

公司内部存在着设施陈旧、种类单一、物流服务能力较弱以至于难以提供增值服务的问题,物流人才的缺乏和信息化管理的相对滞后也是不容忽视的。

3.战略实施的威胁

随着省内物流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物流需求向高端发展,公司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4.战略实施的机遇

一方面,贵州省内强调了要建设“工业强省”的思想,这必然能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贵阳市还确定了“一环三带九节点”的物流发展格局。

三、保税物流战略的经营路径

1.保税物流发展的产品种类

贵州省物资储运总公司拟确定保税物流两阶段分别要发展的产品种类。第一阶段(2011-2015):贵州省物资储运总公司将主要为①、②、③、④、⑦这些产品提供保税物流服务。第二阶段(2012-2016):可以考虑增加为⑤、⑥、⑧、⑨实施保税物流。

2.保税物流的设施设备建设

(1)实施保税物流战略,提供以下服务功能:

1)保税存储进出口货物:企业批量进口货物可在中心内享受保税仓储、报关、拆箱等增值服务。

2)进出口贸易:中心内企业自主开展进出口贸易业务,中心提供信贷、结算、担保等金融服务,建立中心内交易结算体系。

3)对所存货物开展流通性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中心内企业可以在不改变货物化学前提下可以对货物进行分类、分拣、刷帖标志、该换包装、拼装等辅简单作业。

4)全球采购:建立全球化采购系统,中心内企业对采购进入中心的出口货物及进口的保税货物可以进行简单加工分销国内外市场。

5)国际分拨、配送:中心内企业进口保税货物可以在中心内进行简单流通加工,并可享受中心提供的到国内下游工厂或销售网点的运输、结算、信息处理等增值服务。

6)国际展示交易:中心内企业可以在中心内进行分类商品的交易、样品展示,并可获得供求价格信息、信息咨询等服务。

(2)保税物流的设施设备包括:

1)智能卡口:RFID电子车牌识别系统、卡口通道由箱号识别系统、车牌识别系统、地磅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卡口智能放行系统,与海关备案管理系统直接连通。

2)仓储设施:仓库内拥有完善的安保体系和消防设施。通过先进的视频系统网络,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即时掌握货物动向。

3)监控系统:在周界围网建成36路视频监控,52对周界围网防入侵报警组成一整套先进的安防系统。

篇11

加强区域合作

袁波说:“区域通关新模式的实施,标志着长三角物流一体化雏形初现,使‘无障碍’的大市场初露端倪,经济大循环正在形成。经济大循环需要物流大提速,对于着力打造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南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好时机。”

据了解,通关一体化的效果非常明显。早在2006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贸易总值就超过6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占全国对外贸易比重达到35.5%。为了助推长三角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快区域合作的步伐,海关总署从2005年11月起,实施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试点。从2006年9月1日起,泛长三角“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改革,在上海、杭州、宁波、合肥、武汉等四省一市的海关全面推广。

“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一体化作业新模式,究竟好在哪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介绍说,按照传统做法,区域内进出口贸易分别由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四个直属海关实施监管,企业要在所在地和货物进出口岸两次报关,从申报到在口岸办结所有海关手续,至少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这就大大阻滞了“长三角制造”的物流速度。按照这一模式,跨关区通关企业在向当地海关报关后,可直接由口岸海关实施验放,货物在两地间的运输也无需由海关监管车辆承运,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放行”。

对于“通关一体化”带来的便捷,专业研发和制造连接器的上海皇泽电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大陆区负责人张总用了四个“不用”进行概括:“不用那么勤快地跑口岸海关了,不用在口岸海关报关大厅排队等候了,不用非要等到海关监管车辆就能运货了,不用再进属地海关的监管场地了。”

降低物流成本

左学金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区域通关一体化,还有效拓展和延伸了江苏省连云港海港、南京禄口机场空港等的口岸功能。过去徐州地区进出口货物大部分走上海、青岛等口岸,经过连云港口岸的约占12%。现在徐州企业只要在当地海关报关,由徐州海关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将信息传递给连云港海关,货物运到连云港港口,口岸海关只对实货查验后就可以放行。过去两天左右的通关时间被缩短到了约10分钟。”

据记者了解,南京海关打造的区域通关一体化“高速路”核心内容包括:自动转关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比如南京一家企业从上海进口一批美国传统商品,货到浦东机场后,过去企业提出转关申请,须经上海机场海关人工审核后,并办理转关放行手续后,企业才能在南京海关办理报关。实施快速转关改革后,企业可随时提出转关申请,经海关计算机自动审核通过后,就可立即在南京海关办理报关手续,企业从机场拉回货物的过程中,报关手续一般都能及时完成,货到直通点后,南京海关就能查验放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了货物在机场停留时间,并利用货物运输时间,完成报关手续。

袁波说:“实现新模式后,浙江的外贸企业每出口一个集装箱标准箱,在物流储运、转关等环节就可节省成本约300元人民币。如果按杭州市每年有50万个集装箱标准箱计算,仅此一项就可为杭州企业节省成本1.5亿元。由此可见,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对于长三角城市群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来说,实在是福莫大焉。”

促进物流发展

记者发现,在长三角地区,仅国务院批准的一类口岸就有35个,该地区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长三角投资建厂或有经贸往来。有一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将其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落户长三角。

“这几年,大桥、铁路、环城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建成,以及长江岸线资源的大开发等,为长三角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现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通关新模式的实施,将让长三角发展现代物流业多了一个快速通道。”左学金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在长三角地区,只要向海关申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通关新模式。不仅进出口货物的流通速度提升,物流费用也会下降30%以上。”

左学金认为,实施了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后,转关通关手续较之从前大为简便。转关申报及审核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企业申报转关后,海关计算机系统就自动审核转关申请,并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动办理放行操作,减少了对原先人工作业的依赖程度,确保了货物“应转尽转”,显著提高转关效率。对于一些守法水平较高的企业,海关还采取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监管模式,通关速度明显提高。

袁波认为,随着长三角逐渐成长为新的世界制造业高地,这一地区的国际物流强度也越来越大。

■专家视点:构筑“保险杠”

篇12

保税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在吸引外商投资,集聚贸易企业,发展进出口贸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经过20年的开发与建设,保税区在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推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城市发展战略来看,目前上海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继国务院批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出台之后,在多方努力之 下,上海已经把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此情形下,研究分析如何更好地发挥保税区特有的开放度和贸易促进功能,发挥上海的保税区政策和规模优 势,有力地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市保税区的建设与发展概况

保税区是由海关实行区域性保税免税管理的经济特区,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的过 程。目前,上海地区的保税监管区域主要有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简称“三区”,在本文中统称为保税区),和6个出口加工区(分 别为松江、金桥(南区)、青浦、闵行、漕河泾、嘉定出口加工区)①。2009年11月18日,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正式挂牌成立,统一管理洋山保税港 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的行政事务。在“三区”建设方面,外高桥保税区重点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大力开展国际贸易 等货物和服务贸易功能;洋山保税港区重点建设国际航运综合实验区,大力发展国际中转、现代物流、商品展示、仓储租赁、期货交割等多层次业务;浦东机场综合 保税区重点建设临空功能服务先导区,大力发展航空口岸物流、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功能②。

保税区由于自身的功能特点和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投资落户。截止2009年底,三区所辖区域累计批准投资企业项目达到10 576家,其中,外资企业项目累计达到7 955家(外商独资企业项目7 245家),占项目总数75.2%;内资企业项目2 621家,占项目总数24.8%;累计吸引投资总额达到204.74亿美元。2009年,三区实现进出口商品总额566.7亿美元,相当于上海市进出口商 品总额的1/5。其中,进口额约占全市32%,出口额约占全市9%。三区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9 655.2万吨,占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的1/3;实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 138.7万标箱,占全市的比例高达85.5%;实现税收总额247.61亿元,约相当于全国保税区税收总额的1/5[1]。

二、保税区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任务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两个提高,两个加快”,即提高市场开放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市场准入程序,吸引中外贸易主体集聚;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贸易要素通畅流动;加快建设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价格发现的引导作用;加快营造 国际一流水平的贸易发展环境,使上海成为交易机会多、综合成本低、市场秩序好、商贸人员满意度高的城市[2][3]。

根据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两个提高,两个加快”的基本建设思路,融合国际贸易、保税物流和口岸功能叠加优势于一身的上海三大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承担着先锋、示范、引领的职责,具体可从以下三大方面、九大要点研究他们 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责任和任务[4]。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1、便利通关2、便利保税监管货物流转3、畅通口岸物流

增强贸易产业集聚度与辐射能级

1、吸引和鼓励高能级贸易主体落户2、着力建设专业化贸易平台3、扩大保税区经济腹地范拓展多元化贸易功能

1、继续做大做强转口贸易、加工贸易

2、积极开展保税货物内销贸易3、努力开拓离岸贸易

(一)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首当其冲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创造更为便利的贸易环境。

保税区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区内企业享受区外企业所不具备的诸多政策优势和贸易便利性。为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保税区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贸 易主体的经营需求,采取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提高货物通关速度,便利区域内企业与口岸之间、区域与区域外企业(场所)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保税监管货 物流转,同时协调好口岸物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进一步优化口岸环境,吸引更多的中西部区域或其他区域的货物从这些口岸进出。 

(二)增强贸易产业集聚度和辐射能级

高能级贸易主体具有贸易体量大、辐射范围广的特点,并具备一定的定价权。因此,保税区要发挥政策优势,吸引和鼓励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等高能级 贸易主体在区内聚集。目前,外高桥保税区已经拥有了汽车、钟表、酒类产品等十大专业贸易平台,初步形成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品进出口集散 中心。下一步要在夯实原有专业贸易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建设新型专业化贸易平台,提高保税区国际贸易总量规模。

在集聚高能级贸易主体和建设专业贸易平台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三个保税区与三大相邻港口——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和外高桥港口的联动,提升保税区的服务能级,扩大其经济腹地辐射范围[5]。

(三)拓展多元化贸易功能

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在上海三大保税区的贸易方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保税区要发挥传统优势,继续做大做 强这类贸易方式,并积极开展保税货物内销贸易业务以充分开拓国内贸易市场。同时,还要努力开拓离岸贸易业务,因为离岸贸易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主体贸易方 式之一,具有降低关务、税务、财务、国际结算等项成本,和避开国别贸易壁垒的优势。保税区可开拓离岸贸易业务,为把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为全球商贸流通网 络化的关键节点而努力。

三、保税区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立足于保税区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任务,从目前上海的三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三区”)的运行情况出发,分析保税区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

(一)监管职能分离分立,通关速度慢,不利于贸易便利化发展

货物通关监管涉及部门多,相互之间分离执法、权力分割,影响通关速度。1海关与商检的监管分离。货物的进出口由海关和商检分门把守,企业 报关时,同样的内容要填写两次,分头报送,两个部门分头检查。不仅给企业增添了不少麻烦,而且实际上延缓了通关速度。2“区”、“港”海关独立执法。根 据我国保税区的海关监管方法,只有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是由一个海关统一监管,而保税区采取的是港口和区域分属两个海关监管,以转关方式实行监管衔接的管 理。因此,在“三区”中最典型的是外高桥保税区,虽然紧邻外高桥港口,但港区和保税区海关分设,企业报关须报两次,两个海关也须分头检查。即便是保税区国 际中转的货物也需要两次报关,货物由境外进入保税区时采取的货物备案与区外进出口报关在程序和效率上差别不大。

3区间保税监管货物流转管理复杂。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优惠政策和开放度来看,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比保税区的等级高,而且海关对区间保税货物的流转按照转关处理,造成了区间保税货物流转的手续繁琐,税收征管复杂,给区域之间的企业合作带来不便。

(二)企业经营成本高,软环境不足,不利于吸引外贸企业集聚

1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税负过重。在市场准入方面,三区包括外高桥地区设立贸易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的门槛比较高,经营范围限制较严。在税负 方面,运输、装卸、仓储、保险等领域,都属于服务业,现在服务业征税是征营业税,就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使得国际贸易产业链上的企业税负很重。过高的准入门 槛和过重的企业税负将不利于保税区吸引贸易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集聚,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提高辐射能级。

2软环境建设存在不足。三区的规模和硬件环境在国内保税区中首屈一指,但是,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专业化贸易平台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 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洋山保税港区虽已封关运作4年半,但是在区内入驻的企业少,过境的多,实际入驻企业仅达目标的10%左右。

(三)三区发展失衡,北强南弱,不利于深水港和空港的航运业发展

三大保税区发展呈现明显的北(外高桥保税区)强、南(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洋山保税港区)弱的态势:外高桥保税区作为我国第一个批准建立并封 关运作的保税区,其GDP规模、销售收入、工业产值、进出口总额、税收收入等五大经济指标均处于全国保税区的领先地位。2005年12月封关运作的洋山保 税港区虽然具有更大的政策优势,但是由于建设发展期较短,销售收入、商品销售额、物流企业营业收入、进出口贸易额、税收等各项经济指标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 外高桥保税区。其中,2009年商业销售额仅6.08亿元,约相当于外高桥保税区的0.1%;进出口贸易额15.58亿美元,约相当于外高桥保税区的 2.8%。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虽于2010年4月通过验收,但其实尚未正式运作,尚无经济产出实现。

如果把外高桥保税区和洋山保税港区在封关运作相同时间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2009年洋山保税港区的各项经济指标依然低于同样运作4 年的1997年外高桥保税区(表2)。如此跨越时空的悬殊差距,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应对,将难以发挥保税港区的特殊政策优势,不利于依托洋山保税港区 促进贸易发展和洋山港的航运业务发展。刚刚起步的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销售收入亿元商品销售额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进出口贸易额亿美元

洋山保税港区(2009)228.926.08015.58

外高桥保税区(1997)360.3286.644.517.8

洋山保税港区(2009)与外高桥保税区(1997)之比1∶1.571∶47.14-1∶1.14

(四)相关监管制度与监管方式钳制,不利于拓展保税区的业务面

1保税货物内销规模小。保税货物转内销是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将加工贸易保税货物销往境内的正常市场行为。自2006年以来,保税货物内销的总 额虽然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仍较小,其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加工贸易管理政策、管理制度、内销渠道、企业运营模式存在着制约保税货物内销的因素。按照保税区 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政策定位,部分减免税设备、不作价设备税收管理政策,影响了企业拓展内销业务的积极性。海关对出区内销货物主要按制成品征税,并加 征缓税利息的税收政策,也不利于扩大内销。

2进入保税区货物退货限制。在进出口贸易中出口商对进入保税区货物如发现部分产品不符合要求退回工厂复加工再出口,在操作上按现行规定必须 按报关单退出同批全部货物,而不能退换部分产品,增加企业的运输成本。3维修政策的限制。随着国内贸易量的放大,产品维修量也在逐渐增大,一些企业有意 利用保税区优势设立全球维修中心,对国外产品进行售后的维修工作。例如,西门子公司、瑞士钟表集团等都希望:既能解决非保物资进出不方便的问题,在区内设 立非保仓库;又能在区内成立“两头在外”并能维修国内设备和仪器的各类维修中心。但由于受保税区维修政策上的限制,维修业务在保税区内也无法有机整合 ③。

四、改进措施与建议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和突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在国际贸易方面的特殊优势,突出其在构建国际贸易核心要素方面的特色专 长,强化其贸易服务功能。针对以上对保税区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如下改进措施和建议[7][8]:

(一)借鉴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改善监管职能分离分立的现状,提高通关速度

1建议加强保税区与海关、商检、外汇等职能部门的协调,建立海关、商检等职能部门更紧密的联席工作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单一窗口”模 式的监管,改变企业报关时同样的内容要填写两次,分头报送,两个部门分头检查的监管现状,使贸易经营企业只需一次性地提交相应的信息和单证,有效提高货物 通关速度。

2建议与海关总署协商,尝试在外高桥保税区试点推行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的海关监管方法,进行资源整合,即把目前的外高桥港口海关和保税区 海关的监管职能合并,推进港区一体化,实现特殊监管区域和口岸监管现场的联动通关,简化进出保税区货物的报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

3简化保税货物流转管理手续,方便保税区内企业在其他海关监管区域内开辟新业务,促进区与区之间、区与区外的保税货物便捷流转和深加工结转。

(二)加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软环境建设,吸引高能级外贸企业集聚

1建议提供实质性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降低保税区企业入驻门槛和企业税负,为企业入区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和简化的审批手续,同时着力打造公共信息平台,便于企业之间、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方入驻保税区。

2积极鼓励和引导区内企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和发展,推动现有的加工制造企业向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售后技术服务转变;在区内引入 设立高端产品研发中心、检测维修服务中心并开展仓储、配送、分拨等物流服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逐步将保税区发展为高能级外贸企业的聚集地,形成规 模效应,提高辐射能级。

(三)实现“三区”错位、联动发展,形成合力,发挥保税区的先锋示范引领效应

根据上海市政府提出的“三区三港”联动发展目标,“三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外高桥保税区定位为“国际贸易示范区”,洋山保税港区将 着力打造“洋山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临空功能服务区。“三区”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要在经营产业、服务面向上形成错位 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共同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具体而言,外高桥保税区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保税仓储物流业、先进制造业三大功能性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现 代物流、先进制造业和保税商品展示等多种经济功能。洋山保税港区要加快周边生活配套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投资和企业入驻;配合洋山深水港 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定位,重点发展国际转口贸易;鼓励开展期货保税交割、离岸贸易、船舶融资租赁等新型业务,试点起运港退税制度,把国内流失到韩国釜 山港转口的货流吸引至洋山港。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要配合浦东国际机场发展目标——亚太地区复合枢纽港,抓住临空产业发展,尤其是与航空运输有关的物流业, 如快递分拨中心、飞机融资租赁、航材租赁与检修等临空产业经济业务。同时,支持区内注册企业在“三区”内跨区开展业务。

“三区”由于地理位置分散,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电子口岸平台,推动“三区三港”业务信息和管理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及共享。

(四)协调相关监管制度和方式,促进保税区拓展业务面

1有针对性地出台鼓励加工贸易成品内销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保税货物内销预审核制度,将内销料件和成品的审价归类作业环节前移,在通关审单环 节仅对价格进行程序性审核,并推行“专窗作业”,实现“即时申报、即时出单”,进一步简化内销审批业务、提高通关效率,方便加工贸易企业办理内销征税手 续,实现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研究降低加工贸易内销征收缓税利息率问题,并适时进行调整;全面推广“内销征税管理系统”,实现 海关内销征税管理电子化、审核无纸化,充分发挥内销征税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确保企业电子数据申报方便、及时、顺畅。

2积极会同商务主管部门放宽对具有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装备制造业出口产品返回国内维修的限制,引导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检测维修服务中心。

基金项目:本文获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石良平工作室资助。

注释:

①文中所指上海的保税区主要是指包括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②上海综合保税区昨成立“三港三区”联动正式启动 《上海商报》2009-11-19。

③ 浦东新区政协经济和科技委员会,《围绕“两个中心”和“三港三区”目标,推进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2009-11-2。

参考文献

[1]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2009上海综合保税区经济发展统计公报[M]2009

[2]程大中.国际贸易中心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世界经济情况,2009,(07):19—21

[3]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集中“六方面”重点推进[N]解放日报,2009-9-22

[4]孙浩.保税区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使命[J]上海商业,2010,(09):20—21

[5]赵广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过程中保税区的功能作用研究[J]经济论坛,2009,468(20): 69—71

篇13

“翻转课堂”的出现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重视,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使这种线上学习,线下知识内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不断发展,很多学校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学者对翻转课堂的概念、特点等进行大量的研究,而对高校具体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较少。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的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即以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为例,探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

1“翻转课堂”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1.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2011年兴起于美国。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初步吸收,课上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

1.2“翻转课堂”相比传统课堂的特点

(1)角色转变。“翻转课堂”将教师从传统课堂的大量授课时间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设计、教学课堂组织、教学引导上;将老师从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引导着;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2)教学方式变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的课上知识讲授,课后知识内化变为课前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3)课堂形式变化。传统课堂的课堂形式主要是课堂学习,即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少。“翻转课堂”的课堂形式、课堂学习、课堂讨论以及课堂互动等多种形式,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大。

2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必要性

首先,在知识传授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授,由于时间有限,传授的知识也比较有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如进出口贸易流程、国际贸易术语、货物运输保险、货物运输方式等,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着重对“是什么”进行讲解,而对“为什么”和“怎么样”则涉及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其次,在学生知识内化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知识是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课程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传统课堂上教材语言和实际的操作相脱节,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比较困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知识传授和内化掌握两方面的不足,无法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很强的必要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它非常适合国际贸易实务这样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2.2可行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可行性。首先,在硬件方面。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数字学习用品,学校的计算机房等设施也能随时供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使用,保证了师生都具有满足“翻转课堂”需求的硬件工具。其次,在软件方面。除了免费的学习网站外,还有如课程管理系统等学习系统,以及视频制作软件等工具和技术,这些都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软件支撑。

3模式设计国际贸易实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按照课前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的模式设计。

3.1课前知识传授

(1)创建学习视频。创建高质量的学习视频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内容分模块和板块制作成学习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间、内容和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时间上,每个教学视频时间不长于15分钟,时间太长不利于学生吸收掌握。二是内容上,视频的教学内容要侧重“短和精”,一个视频内容可只讲一个知识点,但要将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可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讲解,每个知识点后布置下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三是视频设计上,多用动画、动图、PPT、板书等,力求生动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视频创建好后放在相应的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课前学习使用。(2)整理上传辅助学习资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师要搜集整理相应的辅助资料上传至相应的学习平台,供学生学习查阅,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资料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案例资料。教师除了在学习视频内容上结合相应案例进行讲解外,要在教学平台上放置更多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二是延伸学习资料。在学习平台上整理出该课程的延伸学习资料,供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理解,如各国的经济文化概括,进出口贸易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条文等。(3)线上练习。一方面,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布置练习作业让学生完成。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系统里通过相应的软件进行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操作,将所学知识加以具体运用。

3.2课上知识内化

课上知识内化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组织课堂,引导和启发学生。“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翻转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形式组织。(1)学生进行学习展示。每次课让1~2名学生对课前视频学习的知识点在课上进行8分钟左右的展示,展示形式可为PPT、视频、板书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理解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可以先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学生讲评、教师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够检验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督促学生自觉完成课前学习和准备。(2)解答学生疑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翻转课堂”课前学习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课上完成对知识的内化,着重在于教师与学生进行“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探讨和交流。如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公司在进出口业务中应选择哪个贸易术语,什么样的结算方式,投什么样的保险,可以进行怎样的融资等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3)学生角色扮演。国际贸实务课程中涉及到进出口贸易流程和相关当事人,在课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可选择不同的贸易术语、不同的结算方式、不同的运输方式、不同的角色在课堂进行角色扮演完成进出口贸易流程,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模拟实际生活的进出口业务往来等多种形式呈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知识传授将传统课堂有限时间变得无限,将讲授知识次数的有限变为无限。线上视频可以重复播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后,学生可以进行线上练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课堂上通过知识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不断强化课前学习效果,最大限度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进出口业务中的具体问题,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随着“翻转课堂”的出现和普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特点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程有实行“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课程的“翻转课堂”的模式设计:通过创建学习视频、整理上传辅助学习资料以及线上练习完成课前知识传授和通过学生进行学习展示、解答学生疑惑以及学生角色扮演完成课上知识内化。通过“翻转课堂”,能有效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相关知识,并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吴文平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