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效能的时间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财务教学;实践能力
一、财务管理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没有对财务管理的实践能力培养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也没有将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标准,所以致使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系统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脱节。第二,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重视理论专业知识内容的教授,很少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第三,学生对专业实践使用的注重程度也缺乏,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注重卷面成果,致使学生不能正面的知道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着手能力至关重要,相关的授课教师有必要加强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二)实践教学方法实效性较差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模拟仿真实训、学科竞赛、案例教学、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等传统教学方法。其中,模拟仿真实训和学科竞赛都缺少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操作,跟不上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案例教学在案例的设计、讨论、启发等环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效果欠佳;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学生实习缺乏积极性,收效甚微。
(三)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然而,我国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多为博士、硕士,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对企业具体控制环境和项目具体运作缺乏实践认识,缺乏跨专业的全面知识能力以及进行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操作能力。可以说,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一大障碍。
(四)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
财务管理专业现有的实践课程多以简单的财务核算业务、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传统的审计实施流程为主,与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的实践课程却没有开放,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缺乏实训的机会,使得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后,无法真正全面了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方式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措施分析
(一)注重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往往会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的课程知识,甚至早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中,必须要具有超前意识,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使课程设置能够做到适度超前,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也为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提供良好的保证。
(二)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二是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首先,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时,以学生是否具备相应职业技能作为评判依据。要对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以及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定,并充分征求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对于毕业论文的评定,以学生能否将书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加以评价。其次,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可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检查实践教学教案、检查实习指导记录、带队参赛成绩等多方面进行,对授课质量高、教学成果优异的教师进行适当奖励。
(三)积极展开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
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展开合作,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不但能够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能为企业输出专业的人才,实现校企双赢。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并且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可以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为毕业后在职场中的竞争能力提升奠定基础。其次,学校应该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模式,对自身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专业教材知识与社会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性程度。
(四)完善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
由于校外实习阻力较大,很多企业单位未设置和专业对口岗位,多是和会计合并在一起,而且大都不愿意接纳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学校加重校内实习活动比例,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学校应该针对这样的情况,尽快设置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以保障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尽早体验其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要求情况,对自己有清晰认知。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自身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找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制定相应的就业计划。
(五)组织安排实施
目前经管学院已经建成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以及ERP模拟实验室,为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基础。同时,学院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引进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等途径,以保障模块化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目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在全部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少,这极不利于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实施。因此,在学历课堂之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能够很好地解决实践教学课时量不足问题,即将一些职业技能的学习转移到第二课堂(例如我校开展的暑期小学期),利用课前、课后进行有效补充。
(六)落实“实践”特色和“双证书”培养模式
财物管理课程具有文理兼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理论,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将实践教学工作与基本知识点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提供与企业会计部门的合作,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会计项目,熟悉会计项目的流程,以及财物管理的关键要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会计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仅有一个高等教育的毕业证书是不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任职条件的。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外,也应对学生会计技术资格证的取得加以关注,切实落实“双证书”培养模式。
(七)科学定位财物管理的教学目标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高校的财物管理课程更多的是为会计专业技能人才服务的,随着企业对财物管理科学化要求的不断提高,财物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明确财物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管理学的方法和技巧融入其中,以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成为具有财务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学生不仅要具备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经济发展动向、财务法规、国际通行的惯例及法规等进行了解,从而培养自身良好的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相关信息资源的分析和获取的能力等。
(八)加大实践与实训课程比例
财物管理课程的建设应注意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财物管理课程的建设不仅要注重课程书本方面的内容传授,也要加大实训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比例,从而通过实训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现存问题很多,也很复杂,而相应的解决方法也比较缺乏,学校应该重视起这方面的问题,对不足的方面予以完善和努力,这样才能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得更完善,为社会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4-2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短缺和浪费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作为高能耗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管理工作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开始弘扬创新精神,坚定节能减排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节能工作,不少高校已经引进先进的智能水电检测技术和优秀的技能管理理念来进行本校的节能管理工作[1],并且通过一定的数据显示,高校的技能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资金投入不足,节能设备落后等。本文通过探讨高校水电的节能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探讨如何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提高高校的节能管理工作,最终实现降低办学成本,节约办学开支,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1 高校节能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虽然响应节能减排的理念在开展节能管理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节能意识落后。良好的技能意识是高校开展节能管理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高校作为具有一定规模,且高能耗的社会组织单位,广大师生是否具有深度的意识及能力是对于其开展节能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当下不少高校对于师生使用水电免费的,以至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形成良好的节能意识,对水电的肆意浪费在校园中来屡见不鲜;其次是节能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由于高校的定位是进行学生教育,于是大多数的资金投入都运用到教学领域,对于技能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节能意识,没有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设备,比如在宿舍楼设立独立的能耗计量设备[2];最后是高校的能耗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其主要表现在各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配合,从而导致节能工作分工不明确,另一方面,从事节能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较低,大多是临时的、低学历人群,他们没有一定的节能管理工作经验,也没有全面的技能管理意识,从而导致高校节能管理工作欠缺一定的节能监察、监管,致使节能管理工作效果不明显。
2 高校节能工作的具体实践
高校节能工作主要从电力节能和水量节能两个方面进行开展,除了全面提高全体师生的节能意识,还需要全体师生生活学习的各方面进行节能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做好高校技能管理工作,实现高校技能的目的。
2.1 电力节能
对于电力节能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列的节能管理条例,安装先进的电力监测系统监管师生进行电力节能行动。比如对于学校浴室的管理洗澡池可以采用电辅助加热系统,通过对热水的蓄水保温和用电低谷时期的电力加热,充分保证学生洗澡方便的同时,又能够避开用电高峰,节约电能;对于学生宿舍和教师的用电,引进电力等监测系统,随时监测每个公寓的用电量,超出免费用电量的电量额度需要学生自己购买,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对于教学楼的用电情况要进行实时监测,对于白天教学楼内不需要用到的电灯可以自动关闭,到晚上7点自动打开,防止学生白天随便拨动电灯开关,造成电量的浪费;教师宿舍的楼道里要安装小瓦数的声控灯泡,保证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通道照明,节约电能消耗[3]。
另外,对于学校路灯的设计要采用45瓦数的高校节能灯,深夜后只留下主要区域的照明设备;路灯可以采用智能的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路灯外部光线的强弱来控制路灯的开关,从而避免电力浪费的现象发生。对于学生公寓可以安装太阳能的集中供热系统,既节约了电费,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2.2 水量节能
对于水量的节能,高校可以从学生日常洗漱和热水的供应方面进行加强管理。比如在学校公寓内的楼层里安装有全自动的洗衣机,避免学生洗衣服无节制的水资源浪费,当然洗衣机可以进行象征性的收费;在学生公寓的洗漱间要张贴节水的宣传海报,激发学生的节水意识,管理人员要充分保证洗漱间水龙头无人时处于关闭状态,对于坏掉的水龙头要及时进行修理,减少水资源的无端浪费。关于热水供应,可以通过安置太阳能热水器进行烧水,每天固定时间进行热水的开放,学生可以使用保暖热备进行储存,这样既保证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又可以节约电能,改变以前的煤炭烧水的现状,减少环境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作为高校的节能管理人员,要对学校的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和管理,杜绝浪费水资源,对于那些水资源严重浪费的公寓或者楼层要进行工作检讨,必要时可以做出补偿收费的管理,强制师生进行节水行动;对于消防或者绿化用水,可以通过与学校周边的河道或者人工湖的灌溉水洗;通过雨水、地表水来进行学校消防或者绿化,通过滴灌、消防管网浇灌的方法进行用水,从而节约用水,减少水费投入[4]。与此同时,高校要引进先进的水电监测技术,通过预付费管理模式,监督学生自觉进行节水节电。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能耗监控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对学校的水电能耗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清晰掌握校内水电能耗运行数据,并根据不同的权限对使用相关单位进行查询,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3 高校节能工作的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高校节能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节能意识不高、资金投入过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现状,在未来,高校的节能管理工作必须对症下药,通过开展校园节能文化节,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的节能管理制度的方式,全面推进高校的节能管理工作,杜绝资源浪费。
3.1 推进校园节能文化建设
要想顺利推进高校节能工作,首先必须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节能意识,这就需要高校有意识地开展校园节能文化节,通过利用世界水日、环境日、全国节水宣传周等时间,向学生宣传节能的重要性,学校的后勤部门要在食堂、卫生间、教室楼道的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识。在学校的空调旁边、开关旁要张贴节约用电的说明,潜移默化中培养师生的节能意识。同时还可以成立节能的志愿组织,通过对学校不同教学区的电力使用、水龙头开关、空调使用等状况进行巡查和记录,然后进行通报,从而监督和纠正学生不良的用水用电习惯。对于那些节能行为较好的区域可以进行表彰,树立节能榜样。
高校节能文化节的建设要长期推广,形成一定的传统和规模,在每一届的学生中都要传承,充分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件的良好发展,只有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节能意识,才能正确开展每一项的技能管理工作。并且培养好学生的节能意识,学生走出校园后还能够继续保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一种良好铺垫。
3.2 建立健全的节能管理制度
健全的技能管理制度是高校节能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良好保证,充分利用校园的节能监管平台,督促全校师生进行节能工作,用数据和规章制度来武装高校的节能管理工作。首先需要高校根据学校节能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管理制度,让高校的节能工作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是要加强本校节能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处罚或者奖励,督促节能管理人员认真负责;最后,要全面提高高校节能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只是聘请一些低学历临时性的工作人员,高校的节能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且需要有一定的节能技术和节能理论知识储备,所以高校要全面提升学校节能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培训和人员激励的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创新,重视节能管理工作[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节能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大高校要充分重视节能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师生的节能意识,引起先进的节能技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好高校的节能工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张彩峰.高校节能管理工作的实践和展望[J].高校后勤研究,2015(01):97-99.
[2] 秦剑.高校节能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7):233-234.
摘要: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要方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需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保障。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工程实践经历匮乏、工程能力较低的情况。文章拟从完善顶层设计、深入挖掘高校内部现有工程实践平台资源、构建立体化能力提升平台及多节点、多形式的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青年教师;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67-02
收稿日期:2014-12-24
作者简介:宋歌(1982—),女,吉林敦化人,燕山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实施以生产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时应必备的特有素质和能力的总称[1]。当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低是制约高校工程教育深度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低,专业实践经验匮乏,不能在各教学环节中适时、有效引入工程实践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所以,增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高校深入开展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在短期内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水平。
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现状
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普遍是具有较高学历的科研理论人才,高校对其工程实践经历及能力没有具体要求,加之高校普遍缺乏校级层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规划,造成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高。虽然部分教师具有工程背景,但其中大部分教师的工程背景为从事过工程设计或研究,真正具有企业或社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较低。
(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顶层设计不完善,教学管理文件缺位。从学校层面看,缺乏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规划,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具体要求,特别是对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无具体要求,这十分不利于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要求各异,考核不严格。部分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等相关管理文件,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各学院要求各异,培训开展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及培训开展的具体效果缺乏学校层面的监督和指导。
3.实践平台资源不丰富,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由于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企业开展实践及挂职多以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未起到促进作用,使得部分企业怠于接纳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造成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平台资源不丰富。此外,高校现有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等平台在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利用率还有待挖掘。
4.“传帮带”作用未得到发挥。目前,部分高校有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传帮带”机制,但在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还是空白。应该重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如何培养工程实践意识,如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工程实践案例如何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等方面的体会和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青年教师由于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以及处世能力,如果能够弥补其真实的工程训练以及工程体会的不足,就有可能解决其指导学生实践环节效果不佳的软肋[2]。我们必须将青年教师“学校—学校”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企业—学校”的三明治式的成长模式[3],使青年教师始终保持与生产实际不脱节,学生所学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拥有过硬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
1.制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管理办法(试行)》,并要求各工科学院按照文件精神,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办法。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必须以相关的政策为导向,从思想上逐步强化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教师完成必需的工程实践训练[4]。一方面,补充高校校级层面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对各工科学院制定相关实施办法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对实施办法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历考核方法等内容进行把关,保证顶层设计的完善、严密,保证各项实践、培训活动的开展有文件可依,有根据可循。
《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管理办法(试行)》可包括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和意义,工程实践的具体要求、开展方式、考核方法,工程实践经历与职称评定、业绩考评的关系,工程实践开展阶段的工资福利等内容。工科学院的实施办法应结合相关专业的具体特点,认真设计工程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注重工程能力考核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保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
2.将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专项活动、技能大赛相结合,努力在短期内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设计多阶段、多形式、立体化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框架,保证培养实效。
(1)岗前培训。由于青年教师多为博士毕业直接到高校参加工作,加之目前应试教育的特点,形成了青年教师由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工作轨迹,在入职前普遍没有工程实践经历。高校应要求所有没有工程背景的新引进教师,在正式上岗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前,必须到相关企业学习进修一段时间,或承担一定的实验准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后方可独立承担教学任务。
(2)定期培训。由于工程实际及其发展趋势是在不断变化的,工程实践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需要青年教师对实际生产环境、工艺及新技术等保持持续的敏感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长线活动,应该定期、持续开展。高校应要求青年教师两年或三年内必须以某种形式开展一定的工程实践,保证及时获取最新的工程信息。
(3)专项活动。可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有关活动,调动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如开展“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计划”等。还可结合特定的教学工作要求、行业技术发展等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专项活动。如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组织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授课教师在课程讲授前,到企业调研、学习,在课程讲授中适时、适当地引入工程案例等。
(4)技能大赛。为形成重视并积极开展工程实践的良好氛围,高校可分学科、分专业组织工科学院青年教师开展工程能力相关技能大赛,如“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大赛”“金相技能大赛”“机器人控制系统大赛”等。具体开展形式可参照学生相关技能竞赛。同时,还应要求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工程能力竞赛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注意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能力。
3.加强工程实践培训考核。为杜绝个别教师以“走形式、走过场”的心态对待工程实践,高校应加强学校层面对教师工程实践的考核,具体措施可包括:实践前,青年教师应提交完善的实践计划,包括实践目的、实践安排、主要学习内容及开展实践的相关准备等。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此进行备案,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此进行抽查。实践中,青年教师应按要求记录工程实践日记。学校应不定期检查各单位教师工程实践开展情况。实践后,青年教师须上报实践总结,由接收单位提出考核和评定意见,学院确定考核结果,记入青年教师个人档案。此外,相关学院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细致的工程实践考核办法,学校对此进行宏观管理,对实践计划、实践日记、总结报告质量较高和实践管理工作开展较好的学院,给予一定奖励。
4.健全工程实践制度保障,增强培养计划执行力。为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应积极与实践单位协调,安排好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包括为青年教师争取岗位补助、人身保险及较好的住宿生活条件等。同时,学校应照常发放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锻炼期间的工资、基础津贴和其他福利,给予一定的交通补助和生活补助,保证青年教师能够安心从事企业工作。
5.充分利用现有工程实践平台资源,包括学生校外生产实习单位,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等。鉴于目前高校工程实践平台资源不丰富,应深入挖掘现有平台的利用方法,提高其利用率。
(1)校外生产实习。可以利用学生实习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到生产实习单位学习。一方面,在实习单位了解生产环境、流程、工艺,掌握理论投入生产实际的衔接点,学习生产实际案例,参与生产技术攻关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和内容及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和注意事项,为日后承担生产实习指导任务打下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立是以学校和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前提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资源,组织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培训学习,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校内工程实践平台。部分高校拥有设备完备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校内工程实践平台。这些资源在满足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在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加以利用,作为青年教师在企业开展工程实践的补充。相关学院和专业可根据这些平台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平台利用方案。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的利用,各项成本均较企业实践低,而且,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开展工程实践训练。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利用校内平台开展工程实践的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
6.发挥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目前,部分高校有为青年教师安排助课导师的要求,但在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方面还没有特别安排。为迅速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应充分发挥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安排实践能力导师。
实践能力导师的指导内容可包括实验教学、毕业设计、生产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指导、与工程实际相关科研工作的指导、工程实践案例介绍、工程意识培养等。青年教师不仅要完成理论教学环节助课任务,还要在实践能力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上学习内容,以达到提高自身工程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仰森.计算机学科教师实践能力发展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8).
管理效能高低是办公工作质量、效益和效率的客观反映,是办公室队伍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面对繁重复杂的办公室工作,追求效能的不断提高,是办公室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是办公室工作的生命所在。在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及机构建设中,民办高校始终强调成本与效益,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民办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行政机关的综合管理机构,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枢纽地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办公室必须提高管理效能,在抓队伍、促规范、强管理、能创新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改革与稳定,为实现学校办学利益的最大化创造条件。
一、民办高校办公室工作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独立性和自由性更大。民办高校办公室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更实际、更精简、更灵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民办高校办公室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正规化,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办公室工作职能的认识不够。民办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从上到下,包括很多领导在内对办公室工作职能界定不清,将办公室工作简单地定性为“打杂”,认为办公室工作无非就是收发文件、端茶递水、接打电话等低层次的事务性工作。在定岗定编的时候,办公室人员一律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之列。由于思想观念的误区,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专业特长难以得到发挥,很难树立起长远的发展目标,办公室的参谋决策、综合协调、督办、公关等重要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导致了办公室整体的工作处在低水平状态。
第二,办公室人员队伍整体偏弱。队伍偏弱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偏低、专业性不强、技术不高、不稳定等方面。笔者认为,导致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人才引进随意性比较大。由于民办高校没有事业编制,高水平、高水平的年轻人才引不进来,人才引进的标准很难确定,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度结构。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某个岗位存在随时换人的情况。二是现有人才缺乏系统的培训。民办高校办公室人员很多都半路出家,有些是从企业转到学校,或是从辅导员、教师队伍中选,参差不齐。出于办学成本考虑,民办高校办公室人员很少有外出培训的机会,工作水平很难上台阶。三是待遇低,缺少激励机制。办公室属于清水衙门,工作人员就像老黄牛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工作业绩不容易显露。所以,办公室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很难上去。
第三,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管理。民办高校是近30年来才得到迅速的发展。除了办学早、达到一定规模、具有影响的民办高校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外,很多后起的民办高校工作重点仍然放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由于缺少系统的规章制度,管理不规范,民办高校办公室存在不同程度的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情况,制度的“废、改、立”相互之间没有衔接,管理文件出台的时间缺乏科学性、连续性等。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院发展的保障,这需要办公室从学校和全局考虑,全面梳理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没完善的制度加紧完善,加强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贯彻落实。
二、提高办公室管理效能的策略
(一)推行扁平化管理,建设一支有前瞻性、能战斗、服务意识强的人才队伍
扁平化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具有机构精简、效率高、管理幅度大等特点。笔者认为,高校办公室实行的传统“金字塔”式层级管理体制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民办高校办公室可以充分发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自主灵活等特点,引进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效率、效果、效益的最大化。以民办高校办公室岗位设置为例,大都以党政办合署办公为主,主任一肩挑两职,下面设文秘、行政综合、党务综合、宣传、档案管理等岗位,共2级管理层;有些规模大一些的学校,在主任下面增设主任助理或副主任一职,相比传统办公室从主任、副主任、科长、副科长到普通人员5级管理层更优化。层级压缩,精简人员,明确岗位工作目标和职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业务上直接接受主任或副主任指导。每年,实行轮流换岗。这样,每个岗位人员都能独当一面,成为业务能手。这对调动办公室人员积极性,提高办公室工作效能创造了条件。
(二)积极转变观念,实现工作职能创新
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导向已经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和规范管理,办公室必须把自己置于学校发展与改革的高度,主动转换观念,从传统的“等、靠、要”,奉命撰文,照章办事等低层次的事务型工作中摆脱出来,树立参谋意识、全局观念和创新工作职能,做好调研、参谋和信息服务工作,协助领导谋大事,实现从传统的交办型、事务型向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转变,真正成为学校领导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智囊团,从而使办公室的工作适应蓬勃发展的新形势。
(二)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提高教师主动提升实践能力的积极性。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对教学有利,对人才培养有利。但是,这也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企业挂职、下厂锻炼、更新知识、掌握技能,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为此学校应制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的实施办法,减少课时量,保留全额工资福利和岗位津贴,并给予交通和伙食补贴,使教师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经济上不受损失;在职称评定时对有实践能力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从而激发教师主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三)加大岗前的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师资培训的针对性。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是为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和进修又过于注重学历学位的提升,中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外出进修读研读博,学历学位一旦提升,即名利双收,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既辛苦收效又慢,往往被忽视了,其结果是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对教师的培训进行改革。改进培训形式、凋整充实培训内容,在岗前要增加与专业对应的行业和工程背景的认知实践,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081(2016)11-3050-05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前最具革命性的设备之一。根据Nielsens 2014年3月的报告,美国消费者智能手机普及率约为70.4%[1]。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无缝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角色远超移动电话范畴。本文主要研究近期兴起的一项技术,即智能手机的云存储服务应用。一般而言,每个用户在云中拥有一定的远程存储空间,通过互联网可从不同设备访问文件。这些云存储服务可保证同步性和文件的一致性[2]。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不可避免地需要将云存储服务和他们的智能手机结合起来。然而,由于智能手机自身存在限制,用户和开发人员遇到一些困难。首先,与常见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相比,智能手机的存储空间有限;其次,蜂窝网络的带宽有限。于是,主要移动网络运营商们往往对数据计划施加约束,这些约束从根本上限制了服务可扩展性的提升; 再次,能耗问题是智能手机用户的关键问题[3]。鉴于这些约束,大多数当前智能手机云存储服务均采用相同的设计原则,即:不在本地存储云中的文件拷贝,因为智能手机没有足够多的空间存放这些文件,而且下载这些文件会消耗大量带宽和电量。相反,默认情况下只在智能手机上存储元数据。虽然这种设计的效率较高,但是制约了应用性能的提升。对于智能手机用户来说,利用本地拷贝即可轻松完成的部分文件操作(比如压缩文件或将文件传输给其他用户)变得异常困难甚至无法实现[4]。
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云实例的文件管理系统(Fil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Cloud Instances, FM-CI),帮助智能手机用户提升云存储文件的性能。基本思路是通过建立云实例[5]来帮助用户完成部分文件操作。FM-CI不要求用户存储文件的本地拷贝,且具有如下特点:1)丰富了移动设备可实现的文件操作种类,包括下载、压缩、加密和转换操作; 2)包括一种文件传输协议,支持两个智能手机用户从一个用户的云存储空间传输到另一用户的云存储空间中; 3)为上述所有操作提供安全的解决方案,以便对共享的云实例(即其他用户创建的实例)加以利用。
1 相关工作
云存储问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文献[6]提出了一种基于指纹魔方算法的云存储数据保护机制。该机制通过用户的指纹特征值控制魔方旋转对文件进行加密,再利用门限分割技术将文件分割成小块存储到各个服务器中;需要恢复原文件时,先对各个服务器中的文件块进行完整性验证,找到不少于门限值数量的文件块就能完整恢复文件;该机制保护了云存储用户的隐私数据,同时提高了云存储系统的抗破坏能力和灵活性。文献[7]针对采用主从式结构的主流云存储系统可能出现的性能瓶颈和可扩展问题,提出了基于Kademlia的负载均衡云存储算法。文献[8]针对如何选择云存储系统中可以关闭的节点集合问题,设计了基于辅助节点的贪心算法,并针对异构云存储系统的能耗优化问题,提出了面向异构云存储系统的能耗优化贪心算法。然而总的来说,以上的算法都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因此并不适用于智能手机,另外智能手机对于能耗的要求较高,这也进一步制约了这些算法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
为了克服以上方案的不足,文献[9]提出了一种用于智能手机的云存储系统ThinkAir。该系统在当前运行时间系统之上部署了一种Android框架。它们还提供了一种动态运行时间系统,可确定某个应用组件该运行于移动设备上还是远程服务器上,有效降低了移动设备的计算量,节省了手机存储空间。除了卸除计算机量外,文献[10]提出的SmartDiet方案还试图将通信相关任务卸除给云端,以便节约智能手机的能量。文献[11]分析了当前系统架构及存储协议可能导致的性能瓶颈,针对基于云P2P网络的智能手机提出一种高效的反恶意软件工具CloudShield。然而总的来说,以上方案都较为片面,其中文献[9]主要关注如何降低移动设备的计算量,而文献[10-11]则关注如何降低移动设备的能量。针对以上不足,本文设计了FM-CI,在降低移动设备计算量的同时还减少了能耗,帮助智能手机用户提升了云存储文件的性能。
2 云存储服务
本文将Dropbox平台[12]看成是一种典型的服务提供商,下面结合用户应用对其架构和功能进行简要介绍。作为个人云存储市场的主流解决方案,Dropbox基于亚马逊简易存储服务( 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 S3)为桌面和移动用户提供跨平台服务。Dropbox采用分层架构:在底层,Amazon S3基础设施提供基本的数据存储和检索接口;中间层是Dropbox核心系统,与S3存储服务进行交互,为更高层应用提供服务;最顶层为正式的Dropbox应用及开发人员构建第三方应用时用到的一组API接口。
为了对第三方应用进行管理,Dropbox为每个应用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应用密钥(app key)和应用密函(app secret)。当用户启动一个应用时,Dropbox服务器利用OAuth v1进行认证。当被用户启动时,第三方应用与Dropbox服务器进行通信,以获得一个一次性请求令牌和请求密函。然后,应用利用一次性请求令牌和请求密函形成一个改向链接,并将该链接提供给用户。当访问该链接时,用户将被提醒利用他的Dropbox账号登录,Dropbox服务器将验证他的改向链接及用户登录信息。成功登录之后,服务器将向应用返回一个访问令牌和访问密函,进而允许访问用户数据。
3 FM-CI
本章首先描述FM-CI框架和基于云辅助的文件操作; 然后,重点讨论了FM-CI如何在两个用户的云存储空间之间传输文件,其目标是在完成文件操作的同时,使网络带宽消耗最小。
3.1 FM-CI框架和基于云辅助的基本文件操作
在FM-CI中,每个移动设备关联一个云存储账号。与其他应用类似,鉴于存储空间和带宽消耗约束,FM-CI默认情况下不在本地保存云端的文件。但是,FM-CI在移动设备上维护一个影子文件系统,以存储云端文件的元数据。该本地文件系统基于服务提供商的API接口,且与云存储同步。
FM-CI支持两种类型的文件操作:第1种类型为服务提供商API接口可以普遍提供的基本文件操作,比如文件的创建、删除和重命名;第2种类型为需要云实例提供帮助的复杂文件操作。FM-CI可鉴别用户的操作请求属于哪种类别,进而相应作出处理。第1种类别通过调用常规的API函数即可处理。对于第2种类别,FM-CI将创建一个云实例,然后将文件操作请求转发给实例进行处理。具体而言,本文在FM-CI中设计了如下4种基于云辅助的文件操作:
下载 该操作允许用户直接将文件下载到他的云存储中。在FM-CI中,已知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等目标文件位置后,云实例将获取文件,然后将其上传到用户的云存储中。因此,文件的下载和上传不会消耗移动设备的带宽。
压缩 该操作允许用户对存储于云中的当前文件或目录进行压缩。如果用户设备在本地存储了目标文件的拷贝,则该操作可轻松完成,生成的压缩文件可上传到云存储中。在FM-CI或针对移动设备的其他类似应用中,真正的文件内容是无法获得的。因此,文中设计了一种接口,支持用户根据本地影子文件系统和元数据选择目标文件,然后将压缩操作转发给云实例进行操作。云实例将从云存储中获得指定的文件,对其压缩,然后将压缩文件上传到云存储中。
加密 在FM-CI中,用户可选择目标文件及密码套件,包括加密算法和密钥。加密操作将发送给云实例。类似地,云实例将从用户的云存储中下载目标文件,对其加密,然后将密文发送回云存储空间。
转换 该操作专门针对图片和视频片断等多媒体文件。在FM-CI中,用户在浏览图片时可明确可接受的分辨率,这一请求将由云实例处理。初始图片将下载到实例中并根据用户指定的分辨率将图片转换为体积更小的文件。最后,将转换好的文件发送给用户。
FM-CI通过启动云实例来帮助用户完成这些文件操作。在执行文件操作期间,云实例将周期性地向智能手机发送心跳消息,以汇报进度和状态。智能手机在与云存储服务器和云实例交换控制信息时只消耗少量带宽。
3.2 用户间的文件传输
大多数云存储服务允许用户与其他用户共享文件,但是不支持不同用户空间之间复制文件。然而,用户之间的文件共享无法代替文件传输(制作一份拷贝)。在文件共享时,一位用户对共享文件的操作会对其他用户产生影响。例如,如果用户删除共享文件,则所有其他用户也将失去这些文件。图1表示了不同用户空间之间的文件传输问题。假设携带智能手机且支持数据计划订阅的两名用户相遇,这两名用户均在云端设有存储空间。一位用户(发送方)想将自己云存储空间中的文件传输到另一位用户(接收方)的云存储空间内。本文希望提出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既可为这一特性提供支持,又将消耗的网络带宽降到最低。在传统的解决方案中,发送方可将目标文件下载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上,然后通过互联网或蓝牙、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等近距离通信手段将文件传输到接收方的手机上。在接收到文件时,接收方的手机可上传文件或与云存储进行文件同步。然而,这一方法从带宽消耗角度来看效率较低,尤其是当文件较大时更是如此,比如说大量图片和视频片断,因为发送方必须要下载所有文件而接收方必须要上传所有文件。
在FM-CI中,采用如下的设计原则来解决上述问题,即:利用云实例来帮助用户在各自云存储空间之间传输文件。一般来说,云实例启动后扮演中继节点的角色。它从发送方的云存储空间获取目标文件,然后将其发送到接收方的云存储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智能手机可以不用保存目标文件的本地拷贝,只当智能手机和云实例/云存储服务器间传输控制信息时消耗一定带宽。然而,在实践中使用云实例这种设计思想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没有建立信任。云实例可由发送方或接收方创建。无论是谁创建,对于没有拥有云实例的那一方来说这种方案的安全性都较低,因为云实例需要获得发送方和接收方的云存储安全证书才能完成文件传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为FM-CI提出一种解决方案,要求发送方和接收方均有云实例。具体来说,通过部署算法1来完成文件传输。假设用户UA试图将文件F(F也可表示一组文件)发送给用户UB。假设Fsrc表示F在UA云存储空间中的位置,Fdst表示UB将在其云存储空间存储该文件的目的位置。算法1给出了文件传输的主要步骤。首先,UA启动一个云实例(IA),将可以访问它的云存储空间的安全证书上传给实例。UA的请求也包括源文件位置Fsrc和中间文件位置URIF(统一资源标识符),以表明在实例中存储F的位置。云实例将利用安全证书来把目标文件F下载到本地磁盘。此时,IA需要允许F被用户UB访问。它首先向UA发送中间文件位置URIF。然后,IA可设置F可被公共访问,或者创建一个来宾账户, 接着设置F的权限以便只有来宾账户可访问它。在后者情况下,作为来宾账户登录所需要的安全信息,比如登录密码或身份文件,也需要返回给UA。然后,UA方的步骤便已经完成。此时,UA需要向UB传达访问F所需要的信息。因为这一通信步骤涉及敏感信息,所以FM-CI采用NFC协议以便使URIF和可选登录信息安全地从UA智能手机传输到UB智能手机。对于接收方来说,UB也开启一个云实例IB,该实例根据URIF从IA处获取F。最后,IB把F上传到Fdst。此时,发送方和接收方均开启一个云实例作为各自的。F的数据传输发生于云实例和云存储服务器间,不会消耗用户智能手机的带宽。同时,访问云存储空间所需的安全证书只发送到同一拥有方创建的实例。因此,FM-CI中两名用户云存储空间之间的文件传输既高效又安全。
算法1 从UA至UB的文件传输。
1)UA开启一个云实例IA;
2)UAIA(蜂窝网络):UA访问其云存储空间的安全证书,源文件位置Fsrc,中间文件位置URIF;
3)IA从UA的云存储空间中下载F,并将其存储在URIF;
4)UAUB(NFC):URIF(IA上的文件位置);
5)UB开启一个云实例IB;
6)UBIB(蜂窝网络):UB访问其云存储空间的安全证书,URIF,目的文件位置Fdst;
7)IB将F从IA(URIF)拷贝到其本地空间;
8)IB将F上传到UB的云存储空间(Fdst)。
4 基于共享云实例的解决方案
上面描述的解决方案通过开启云实例作为辅助手段,使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对云端的文件进行管理。然而,在实践中,下面两种问题可能会影响上述解决方案的部署。首先,创建一个云实例会导致较大开销,比如本文第5章实验中这一开销可达15~30s; 其次,开启云实例的成本较高。虽然云服务较为便宜,但是频繁开启云实例仍然可能增加用户的成本。
本章给出了FM-CI的改进版本,通过允许用户相互之间共享云实例来解决上述开销和成本问题。可以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云服务提供商按照一定的时间尺度为实例服务收取费用[5]。当执行云操作而开启云实例时,用户在操作结束时可以不用结束实例。该实例可一直保存到将要额外收取成本费用时为止。例如,假设服务提供商以小时为单位为实例服务收费,当用户开启一个实例并在前5min内结束其文件操作时,该实例可在其余55min内保存活跃状态,且无需额外支付费用。在该空闲时间内,该实例可为其他用户或同一用户的其他文件操作提供服务。在用户间共享实例的这种设计做法虽然提升了性能,但也带来了安全问题。首先,用户将其云存储空间的安全证书上传给其他用户的云实例时,存在一定风险。实例所有者可以监控并获取安全证书,进而获得用户云存储空间的访问权。其次,当向公众开放时,被共享的云实例可能被恶意用户用来发起攻击。
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受信任服务器的实例共享方案。该服务器既维护了一个包含可被共享的可用云实例的列表,又可对发出实例请求及共享实例的用户进行协调。FM-CI利用如下两条基本策略来解决安全问题:首先,实例的共享方式是开启后台服务并接收其他用户的请求,而不是允许其他用户登录并随意运行程序;其次,当使用一个共享实例时,用户并不上传自己未经保密的云存储账户的安全证书,而是以加密格式上传。如此一来,实例的所有者无法访问租赁用户的云存储空间,且所有用户对共享实例的权限只限于指定的文件操作。
具体来说,本文设计中有3种类型的实体:受信任服务器S;希望对共享实例执行文件操作的用户UA;由另一个用户UB所有的可用云实例I。受信任服务器拥有一个二进制程序P,该程序在共享实例上运行后即可向其他用户提供FM-CI服务。一旦用户(UB)决定共享其实例(I),则该实例将与服务器通信,并转发I的基本信息,比如操作系统、硬件配置和剩余共享时间。服务器需要给出可执行二进制程序P作为响应,可执行程序中嵌入了密钥kP。假设kP受到程序模糊技术的保护,且IB无法从P处获得kP(见图2)。
此外,服务器将周期性地更改kP,并重新编译二进制程序。在接收到P时,I将把P作为一种服务加以运行,并准备好接收其他用户的请求。另一方面,服务器把IB添加到可被共享的可用实例列表中。最后,每个被共享实例I可设置一个调度任务以便在额外收费出现前自动关闭实例。在关闭期间,I将通知服务器S谁将因此把I从可共享实例列表中删除。
发送方UA向服务器S发送一个共享实例请求。在响应中,除了与单用户操作相同的信息外,服务器还会额外发送回一个证书{UA,I}k,该证书是请求用户ID和分配实例I的签名。UA将会把加密后的安全证书、源文件位置(Fsrc)和中间文件位置(URIF)上传给I。然后,UA将会把共享实例I和目标文件的位置(URIF)通知给接收方UB。该消息还附有来自S的证书,以便接收方可验证共享实例I是否合法。接着,接收方UB向服务器发送一个含有UA和I的请求,确认有一个共享实例I为UA提供服务之后,服务器将向UB返回RB和kB,以便UB可按照与UA相同的方式对其安全证书加密。最后,UB向共享实例I上传加密后的安全证书、中间文件位置(URIF)及目标文件位置(Fdst)。
5 性能评估
本章给出了FM-CI在实验中的性能评估结果。将FM-CI部署在支持Dropbox存储服务的安卓平台上,并在Google Nexus智能手机上对其进行了测试。对基于云辅助的操作,文中使用Amazon Web Service(AWS)[5]提供的服务,所有实验在Micro实例上进行。考虑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时间开销和带宽消耗。对每种实验配置,本文进行5次独立实验,然后取均值并在本章中给出。
5.1 基本的文件操作
下面首先给出正式Dropbox API接口实现的基本文件操作的带宽消耗情况。在该测试中,利用包含1000个测试文件(每个22B)的“test”文件夹来创建一个新的Dropbox账户。测试的操作包括:1)登录Dropbox;2)创建/删除一个文件夹(在根目录下);3)创建/删除/重命名一个文件(在“test”文件夹下);4)进入/离开一个文件夹(“test”文件夹)。
对每种文件操作,Dropbox服务器要求附上安全证书,且通信过程基于安全套接层(Secure Socket Layer, SSL)。如图3所示,登录过程消耗的带宽最多,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进行验证,另一方面是由于Dropbox API接口不断地获取元数据以便与本地影子文件系统同步或对本地影子文件系统进行更新。创建和删除一个空文件夹需要分别消耗7.3KB和3.9KB,在所有测试操作中的成本最低。创建和删除一个文本文件的情况与前一情况类似。当测试“test”文件夹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带宽消耗(15.5KB和11.2KB)。原因是由于该文件夹包括1000个其他文件,一旦文件夹发生变化,Dropbox API接口将重新获取里面列表上的文件。最后,当用户进入文件夹然后离开时,带宽成本(9.7KB)略低于创建/删除文件情况。
5.2 云辅助的高级文件操作
下面评估FM-CI中基于云辅助的文件操作,尤其是文件下载和压缩。首先给出开启一个云实例的开销,然后给出如果有云实例可用时文件操作的性能。用于评估的工作负载包括4组文件:1幅图片(16MB)、5幅图片(83MB)、2个视频片断(63MB和127MB)。
开启一个云实例的开销 选择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进行了5组测试,每组测试包括5次AWS Micro实例开启操作,当用户可以登录实例时操作结束。开启云实例的开销见图4。总体来说,该操作非常耗时,因为所有的测试场景下实例开启时间均超过15s。在发送完请求后,用户必须要等待较长时间,直到云实例将要准备好为止。在本节其余部分,性能开销不包括实例开启的初始阶段。
下载操作的开销 在该测试中,本文设置云实例下载工作负载中的文件,并将其上传到Dropbox存储空间中。目标文件寄存于某一服务器中。从表1可以看出,上传/下载开销与文件尺寸基本成正比。上传的速度要快于下载,因为使用的实例(AWS EC2)和Dropbox服务(AWS S3)属于同一云服务提供商。总体来说,传输率为12.9Mb/s,远高于通过蜂窝网络将文件下载到智能手机再将其上传到Dropbox云存储空间上。
压缩操作的开销 测试了Dropbox文件的压缩操作。具体来说,文中使用gzip对下载到云实例上的文件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后的文件上传到Dropbox云存储空间上。表2给出了该操作的时间开销情况。上传过程正常来说开销最大,其次是下载和压缩过程。FM-CI中该操作的速度较快。例如,压缩1幅图像和5幅图像总共耗时10.4s和38.7s。这两种情况下压缩文件的体积分别为7.7MB和40.0MB。
高级文件操作的带宽消耗 高级文件操作的带宽消耗比较类似,因为只需要传输控制信息。鉴于篇幅所限,只在表3中给出了压缩操作的性能。包括从智能手机传输到云实例的控制信息在内的上行链路成本非常小。下行链路带宽随着文件尺寸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被汇报操作状态的周期性心跳消息所消耗。
5.3 用户间的文件传输
在该操作中,实例从发送方的存储空间中下载目标文件,然后上传给接收方的存储空间。当使用共享实例时,与受信任服务器进行通信的额外成本与总体性能相比可忽略不计。表4给出了利用共享实例进行文件传输时导致的时间和带宽开销(发送方和接收方)。在本文部署中,服务器处寄存的二进制程序为4.9MB。
5.4 不同方案的对比
最后,为了进一步体现本文系统的优越性,将本文设计的FM-CI和目前最新的SmartDiet方案[10]和CloudShield方案[11]在时间开销和能耗方案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分别如图5和表5所示。图5给出了上传/下载5幅图片时三种方案的时间开销对比结果,可以看到,无论是上传还是下载操作,FM-CI的时间开销总是小于SmartDiet和CloudShield。这主要是因为FM-CI允许用户互相之间共享云实例,从而避免了系统频繁开启云实例所需要消耗的那一部分时间,因此取得了更好的结果。
表5给出了传输不同负载时三种方案的能耗对比结果。可以看到,随着传输负载的增加,三种方案的能耗都在迅速上升。但总的来说FM-CI的能耗要低于SmartDiet 和CloudShield。这主要是因为SmartDiet 和CloudShield都是将目标文件下载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上,然后通过近距离通信手段将文件传输到接收方的手机上,当文件较大时,能耗也将激增。而FM-CI利用云实例来帮助用户在各自云存储空间之间传输文件,它从发送方的云存储空间获取目标文件,然后将其发送到接收方的云存储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智能手机可以不用保存目标文件的本地拷贝,因此极大地降低了系统能耗。
6 结语
本文设计了面向智能手机的云存储系统FM-CI,它通过利用云实例来帮助智能手机用户对云端的文件进行管理。FM-CI丰富了文件操作种类,且不需要本地的文件拷贝; 此外,FM-CI支持用户间传输文件, FM-CI中的所有文件操作可安全运行于共享实例上。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研究面向智能手机的云数据隐私保护问题,进一步提高移面向移动设备的云服务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LIU S, JIANG Y, STRIEGEL A. Face-to-face proximity estimationusing bluetooth on smartphon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14, 13(4): 811-823.
[2] CHU C K, CHOW S S M, TZENG W G, et al. Key-aggregate cryptosystem for scalable data sharing in cloud storage[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14, 25(2): 468-477.
[3] FU Y, JIANG H, XIAO N, et al. Application-aware local-global source deduplication for cloud backup services of personal storage[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14, 25(5): 1155-1165.
[4] YANG K, JIA X. Expressive, efficient, and revocable data access control for multi-authority cloud storage[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14, 25(7): 1735-1744.
[5] NARULA S, JAIN A.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Amazon Web service[C]//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puting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Piscataway, NJ: IEEE, 2015: 501-505.
[6] 吴昊, 范九伦, 刘建华, 等. 基于指纹魔方算法的云存储数据保护机制[J]. 电信科学, 2014, 30(11): 110-114.(WU H, FAN J L, LIU J H, et al. Cloud storage data protection mechanism based on a fingerprint cube algorithm[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14, 30(11): 110-114.)
[7] 郑凯, 朱林, 陈优广. 基于 Kademlia 的负载平衡云存储算法[J]. 计算机应用, 2015, 35(3): 643-647.(ZHENG K, ZHU L, CHEN Y G. Load balancing cloud storage algorithm based on Kademlia[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5, 35(3): 643-647.)
[8] 林伟伟, 贺品嘉, 刘波. 云存储系统的能耗优化节点管理方法[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1): 104-110.(LIN W W, HE P J, LIU B. Management method of energy consumption optimization nodes in cloud storage system[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4, 42(1): 104-110.)
[9] KOSTA S, AUCINAS A, HUI P, et al. ThinkAir: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arallel execution in the cloud for mobile code offloading[C]// Proceedings of the 31st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Piscataway, NJ: IEEE, 2012: 945-953.
一、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德国的职业教育早就提出了关键能力的培养,把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关键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的结合;方法能力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能力。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结构,使学生学会工作、学会学习。 它包括工作计划的制定方法、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知识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主要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建立的一种情意结构, 是学生在学会共事、学会做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正确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公共关系等,它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在当前进行的德国学习领域改革方案中,将多年来使用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概念转换为专业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的概念,尽管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变化,除了已知的将原有的方法能力涵盖在新的概念之中外,其它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二、校内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构建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要素以及教学活动构成要素系统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 妥善处理各种事务的方法能力,还有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社会能力,形成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职业能力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筹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能力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应拥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备的能力。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对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研究,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确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能够“零距离”上岗的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我们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从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施工员是核心岗位,我们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分解为六大基本的专业核心能力, 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能力、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能力、钢结构工程施工能力、屋面防水工程与施工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能力 。具体的专业核心能力表如表一所示,其中用标注的是专业核心能力。
表一 核心能力以及其对应的校内实训室
(二)构建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群为基准,以基层施工管理典型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核心能力,确定学习方向,构建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岗、证、课”三位一体系统化新课程体系。
(三)构建核心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1)单项基本技能实训,主要包括试验、课程设计、测量实训、CAD实训、结构识图实训、设备识图实训、钢筋工程实训、工种实训等,目的使学生对课堂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2)实习是专业教学阶段的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实习主要利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3)综合实训是对学生综合技术能力进行的训练,包括典型项目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是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4)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 严谨作风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同样也必须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127-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地对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进行许多探索,成果纷呈,但也有不少“为合作而合作”的“造假”现象发生,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探索,努力提高有效性。
动手操作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教学有效方式之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倡导下,各地都开展了动手操作学习。有效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能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践操作能力,须从培养三方面的习惯入手。
一 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实践操作。很多数学知识都能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二 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相结合的习惯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主要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运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动手操作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先将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倒三次刚好可以将圆柱倒满。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
式,学生可以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这样教师再组织学生归纳总结,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 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0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高等学校要面向现代化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鼓励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
1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1.1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理解模糊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方略和教学模式也相对陈旧,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课堂授课制仍然是当前的主流教学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意识薄弱。在各校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很多人对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没兴趣,教师只知道要学习掌握某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懂得如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1_2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高校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由于一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整体能力有限,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时更多的是将传统教学作简单的数字化处理后,在网上展示教学内容,缺乏互动性和及时性,学生很难接受。尽管有些学校开展了一些教育技术培训,但由于受训者认识不足,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1.3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评价指标缺失在我们国内,从国家到地方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发展高校教师现代化、网络化教学,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评价学生学习能力,构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其专业,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我国只有《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和《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范》,对于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没有合理的标准设立,培训的组织者无章可循,使培训工作处于一种较为杂乱的状态,给培训与衡量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2绩效管理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1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内容相近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和诊断,绩效改进四个阶段。而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分为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要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就要做到培训的计划、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价以及培训结果诊断。因此,从内容上看,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内容上较为相近,绩效管理完全可以用于教师培训后管理。
2.2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同样注重结果的运用绩效管理以结果为导向,注重对绩效考核及考核结果的运用。目前,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很多培训机构或教师所在学校并没有对培训后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后评价,也没有对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进行跟踪调查或给予指导,使得培训后教师的教学一切照旧。可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结果的运用与否及如何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师培训的效果。因此,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行绩效管理,可有效的避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流于形式。
3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3.1影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绩效因素美国学者将影响绩效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的内部因素又分为知识、技能和内存能力、具体如下①知识和技能。这些影响因素是可以在短期的培训中通过集中学习一些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课程来实现的。②内存能力。可以是指个人具有的智力、体质、动机和期望等。现实中,参训教师认为外界因素(环境和组织)是其参加培训的动机。因此培训难以影响参训教师的动机和期望,相反参训教师的动机和期望会反过来影响培训的效果。③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参训教师所在组织的环境和资源,这些因素都受参训教师所在组织的影响和控制,培训显得力不从心。
电子阅览室提供馆内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和各种数据库的查询, 以及网络信息检索服务, 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校电子阅览室必须不断深化、探索新的服务途径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作用, 加强读者服务工作。互联网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强大功能引发了一场新技术革命,也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以及沟通的便捷性、信息的丰富性,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从而有助于他们学习、生活观念的更新。电子阅览室是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集电子型文献阅览、咨询、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阅览室。高校电子阅览室是广大在校师生学习、研究、娱乐的场所,承载着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
1.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电子阅览室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光盘、网上电子文献和其他电子载体文献为目的, 向广大读者提供范围广泛的文献信息服务, 将文字、图像、声音、影视等多种信息媒体融合为一体, 使图书馆能以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 能极大地满足读者对现代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1.1 多媒体网络学习功能
通过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来进行多媒体网络学习,读者使用各种多媒体光盘教学的应用软件,如多媒体英语教学、英语等级考试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些多媒体学习光盘内容丰富,生动。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帮助下,读者可以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服务范围广泛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帮助读者建立网络学习的概念,改善获得网络文学的能力。
1.2 多媒体网上教学、培训服务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培训服务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有很多种,媒体教学活动在电子阅览室设置大屏幕投影仪,实现网上教学,学术报告的收集。互联网网络课程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教学,开展网上培训,对学生进行开放的互联网网络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网络基本知识等。
1.3 书目信息检索服务及网络信息检索服务
读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浏览、获取各种信息, 进行信息交流。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馆内各种文献信息服务, 通过图书馆主页“电子资源” 可方便查询;通过“ 书目查询”读者可及时获取馆藏图书信息;通过“ 新书通报” 读者即可获得图书馆近期新入藏的图书资讯;通过“ 个性化服务”读者可以方便的从网上查阅本人的借阅、归还等信息, 并可预约借阅书刊;通过“ 好书共享” 可以向图书馆推荐教学、科研中所需要的书刊资料。
2.公共电子阅览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目标、想法和观点
2.1电子阅览室是一个重要的地方,读者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来对文献进行访问。
由于读者的错误操作和外部的破坏,经常造成损害硬件和软件,在电子阅览室也容易感染病毒。休闲运动者有一个健康的、开放的网络环境,必须加强电子阅览室的维护检测,通过还原卡保护系统,安装必要的杀毒软件,和进行防火墙设置,以防止不可预知的潜在破坏和非法入侵。在每个客户端和服务器安装杀毒软件,定期维护,定期更新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只有严格执行上述措施,才能确保整个电子阅览室、网络的正常运作。
2.2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在全国电子阅览室,贯彻中央的平台建设,支持省级平台和省级电子阅览室的基本功能。开展省级平台建设并与国家层面上实现对接,这样为了更好的构建系统的区域,和省级平台。
2.3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团队的建设,建立健全业务培训机制
建设的关键是公共电子阅览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省级中心必须努力创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技术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建设一个能熟练地使用公共电子阅览室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基本专业人才队伍。为了确保业务培训工作,省中心检查县图书馆人员的水平,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同时,培训评估年度业绩评价指标情况。
2.4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
公共电子阅览室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系统所需的管理国家公共资源的平台。规范用户的行为,管理和监控网络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完成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强大的背景支持,这种支持包括内容、信息安全管理、业务信息管理、技术平台支持、标准规范等。
3.结论
图书馆一方面充分利用在线分享和及时性的资源优势,根据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网络资源,及时获得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学科前沿进展和最新发展信息,将网上免费学术期刊资源进行优化,集成,使其成为有序的信息资源和增加服务强度,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指导,读者通过图书馆主页,根据读者的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更好的搜索界面,和更多的方式向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服务,以便读者阅读电子信息交换和共享,,继续扩大和延长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通过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和有效的集成服务,创建一个在数字化,网络化具有优势的大学图书馆。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李阳.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3(3):62-63.
[2] 曹美云, 曲捷.谈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多功能服务及管理[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 (4).
[DOI]10.13939/ki.zgsc.2015.20.147
1 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我国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03年“非典”突然爆发开始,理论界、学术界才开始将目光聚焦到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上。学术界普遍认为“广义的突发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首次从法律角度对突发事件进行了界定,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按照性质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指由于自然界不可抗力造成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旱涝、火灾等。二是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如暴力事件、意外人身伤害等。三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四是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如政治运动、战争、非法集会等。根据诱发突发事件的成因划分,突发事件还可以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以及内部产生型和外部导入型突发事件。
根据上述理论,高校突发事件可以概括为由于自然的、人为或社会政治原因引发的,在高校领域内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这类事件通常是以大学生为主导,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对学校工作及师生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2 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一是突发性。即突然发生,通常没有征兆或没有预警。事件发生之后的发展过程、走向、规模、持续的时间及危害程度均不可预测、难以把握。
二是危害性。即造成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非正常运行,给学校整体事业和师生生活带来一定损失,造成一定范围的思想混乱和心理恐慌。同时,危害容易扩展到社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很多突发事件通过网络被别有用心的人散布,进而扩大和加深事件的危害性。
三是敏感性。这是由高校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开放性的文化组织和高知识群体聚集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前沿阵地。因此,高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被无限放大,被普通大众质疑高校的先进性。同时,学生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因此极易受到影响而令局面难以控制。
四是持久性。高校所处地理位置较为集中,导致在一个地方爆发的突发事件,会迅速波及周边高校乃至全国。而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普遍存在重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理工作机制等问题,导致事件影响力不会因为事件的结束而在短时间内消失。
3 高校突发事件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理念较为滞后
虽然国务院、教育部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态度较为被动,甚至有些滞后,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的重大危害,在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缺乏经验和能力,也没有借助和发挥校内外力量的配合。甚至有的高校仅认为突发事件只有在事发后才需要进行干预处理,而没有将其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来进行。
3.2 高校突发事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没有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作出明确规定,多数高校也没有制定配套的应急管理制度,导致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多高校都没有制度依据,因此不知从何处下手,事件处理时较为迷茫,导致学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加尖锐。由于制度的欠缺,也导致很多高校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指令而制定的,不能发挥真正作用。
3.3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包括高校内部各相关单位、教师、学生、家长,更包括了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社会相关单位、大众媒体等。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仅仅依靠保卫处、学生工作处等校内职能部门,没有构建学校突发事件应对领导小组,没有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学校与政府、媒体、家长、社会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借助各方力量共同处理突发事件。
3.4 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日常心理预防和事后心理干预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高校师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普遍积极健康向上,但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不良事件,其中很多是因心理因素引发的,不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使很多人质疑高校的职责所在。这其中虽有社会和个人因素,但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高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高校甚至没有设立心理咨询相关机构,从事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士较少,水平和能力也有待提升。
4 提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对策
4.1 提高重视程度,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是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多方面利益的大事,影响到社会稳定,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使命具有重大影响。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管理理念,将突发事件管理作为一项常规化工作来抓,要把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师生主体地位,为教师潜心治学、学生安心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避免或减少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
4.2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应急管理的制度成果,推进校园安全立法进程,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突发事件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等环节,完善应急预防机制、应急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善后处理机制。要突出制度的科学性、规划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4.3 发挥多方力量,构建高校突发事件联动治理体系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TS中基于有向超图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及其支持资源的优化”(61202345)的成果之一。 摘要:高等教育机构正处于数据爆炸的信息时代,高校多年来积累的大量办学数据为学校的科学管理带来了挑战与机遇。现代大学的科学管理亟待加强数据的有效利用,从信息技术的利用与高等学校的管理效益出发,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应用商业智能技术进行教育管理和研究的状况,探索基于商业智能技术搭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的实践应用,对平台体系架构、数据挖掘技术在大学生学习成果预测的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管理;数据分析;商业智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服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丰富的资源。[2]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积极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化校园或智慧校园等举措,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数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研究表明,数字大学仅2007年创建或采集2.25×1021 位数据,并预计将以每年60%的增速持续,海量的数据时代已经来临。[3]针对海量教育数据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信息技术的利用与高等学校的管理效益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商业智能技术有效利用当前高校管理产生的大量教育数据。
一、国内外高校管理中的数据利用概况
高校管理产生和存储的教育数据其实是高校的重要财富之一,充分利用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益。同时,高校面临着海量数据带来的巨大挑战,如何管理并利用好海量数据,如何从大量的教育数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提高高校管理系统的效率,是现代大学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
(一)现代大学的科学管理亟待数据有效利用的加强
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是现代大学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作之一。数据记录着学校的有形资源及其历史演变,导致高校数据量巨大,而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不多。数据能否带来价值和转化为决策效益不仅仅取决于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数据的可用性和对其合理的使用。[4]
目前,大多数高校为满足日常工作需求,建立了校务办公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基本上属于联机事务处理(OLTP)系统,无法直接提供各种综合程度的数据采集并加以综合利用的功能。同时,这些信息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也不能进一步提炼升华为知识,及时提供给决策部门,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已成为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管理系统中,高等教育研究一直较少开展对高校管理信息有关的定量和综合研究。而在国外大学的管理系统中,一个完整的院校研究部门是必不可少的,其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对数据展开研究,是增强高校管理系统职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随着国家逐渐放给大学越来越多的办学自的发展趋势,高校管理系统将因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分析而衍生出一个新的功能,或者吸引高等教育研究人员深入关注信息管理与分析问题,从而更加实际地支持高校管理提升,是已萌芽并可预见的发展趋势。[5]
(二)国内外高校管理中的商业智能应用
随着云计算和云存储的推广,可以收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数据。为了高效地处理和有效地利用各种形式的海量数据,以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等为核心的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BI)技术应运而生。商业智能这一概念由加特纳·格鲁派于1989年提出,可将商业智能理解为一种能够将机构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机构通过基于事实和电脑化系统,做出科学业务决策的工具。商业智能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银行、电信、保险、制造业和零售业等行业。[6]从全球范围来看,商业智能已经成为最具有前景的信息化领域。
通过调查了解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部门采用商业智能技术的状况发现,高等教育已明显落后于其它行业。然而,Dave Wells在文献中指出,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关注商业智能应用这一主题,高等教育在技术方面已经到了应用商业智能的时候了。[7]
例如,北美高等教育界较早关注商业智能应用的重要性,美国部分高校已经采用或正开始采用商业智能技术,对学校的教育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为学校的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如宾州州立大学、密执根大学均于2005年提出建设BI项目的倡议,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分别于2007年、2008年开始利用BI项目分析学校整合数据进行决策支持,普渡大学于2008-2014年期间建设学校新的协同集成系统,印第安纳大学2009年提出BI建设路线图,斯坦福大学商业智能中心2009年提交的BI架构及方案获批准、2010年正式启动项目建设,加州大学(总部)建设StatFinder系统,伊利诺斯大学建立学校决策支持数据仓库,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支持科学决策建设了仪表盘(dashboard)等。
·教育管理· 基于商业智能构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的实践探讨 在欧洲、亚洲等地区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商业智能技术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我国少数高校也开始迈出了建设BI系统的步伐,如中山大学2010年开始提出学校BI系统建设倡议,现已初步完成BI系统的数据仓库建设,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推出BI项目的子系统——财务管理驾驶舱系统,复旦大学为学校师生在校生命周期实现管理信息化“全覆盖”,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综合数据填报、数据存储、数据管理和数据展示等四大功能的数据平台,浙江大学为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共享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集成,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校务决策支持系统,常熟理工学院建立高校决策支持系统等等。
同时,基于商业智能技术产出的数据,也形成一批对高等教育和高校自身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报告。如美国教育研究的主要组织院校研究学会,年会报告除了涵盖数据管理、数据仓库等关于计算机技术本身的报告之外,关于评估、资源、学生、合作和分析的报告,较多地来自于商业智能系统数据的研究结果。[8]
二、数据驱动的高校教育管理智能平台架构在海量教育数据亟待有效利用的驱动下,为提高高校管理效益,将商业智能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管理中,对高校产生的大量数据用数据挖掘等商业智能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与处理,可以帮助高校决策者做出对学校发展更为有利的科学决策。其关键是建立综合层面上的、能反映高校整体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集成系统平台(下文简称高校BI系统平台)。高校BI系统平台体系架构由数据源、数据存储与管理层、数据分析层和用户接口层组成,如图1所示。
图1高校BI系统体系架构
(一)数据源
数据源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包括高校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数据和其他外部数据。内部数据包括存放于操作型数据库中的各种业务数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包含的各类文档数据,如学校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设备处等部门数据库中业务数据;外部信息包括各类教育信息、外部统计和调研数据及文档等。
(二)数据存储与管理
数据存储与管理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包括ETL管理工具、公共数据集、元数据、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高校BI系统平台建设采用数据驱动设计方法,从学校原有的各个部门的业务处理系统和外部数据源中经过ETL提取数据,并根据常见的分析和统计主题,建设校级数据仓库以及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办学资源、交流合作等主题的数据集市。
(三)数据查询与分析
高校决策者常常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教育数据,比如从时间、区域、学科、教学或科研成果、课程建设、学生层次、交流合作、办学资源等维度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状态。高校BI系统平台的数据分析层利用商业智能技术为高校管理主要提供固定报表、即席查询、统计分析、多维分析、预警功能、预测分析、数据挖掘建模分析及优化分析等,根据学校现有学生、教师、资源、科研和人才培养等状况,有助于高校决策者全面地对学校资源配置进行调控、对学校整体办学信息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等,做出对学校发展更为有利的科学决策。
(四)用户接口
用户接口层根据高校用户访问需求和角色访问授权机制,提供强大的多用户数据查询操作,并以仪表盘或表格、直方图、饼图等直观方式将查询结果或决策信息呈现给用户。
三、应用案例
下面以高校BI系统平台中的调研数据为商业智能技术应用案例,利用回归方法对大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一)数据来源
案例分析的数据来源于高校BI系统平台中“中山大学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项目于2012在中山大学全校范围内开展的在线调研数据。[13]调查覆盖全校36个学院(系),调查总体约为3.3万名本科生。让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答题,共回收问卷7051份,回收率约为21.2%,与国际上通用的问卷回收率相当。案例分析聚焦于本科样本,全部回收的问卷根据答题时长、问卷质量标准等原则,筛选出有效问卷数据6673份,有效率为94.6%。
本研究从学生学习经历角度,在“生源-学习-成果”的逻辑框架中,考察分析学校因素和学生因素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机制。调查把学生学习经历和成果分解为生源情况、学校学习资源供给、学生与学校的融合、学生学习投入、学生成果、学校成果6 大维度,各维度下题目的内部一致性均达到0.9以上,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数据分析
逐步回归提供了一种识别与学生学习成果相关的具体经历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中的227项进行相似项合并,用向前和向后逐步回归确定与学习成果相关的项目,对残差图和诊断法的彻底审查,最后确定17个独立变量出现在多元回归模型中(如表2所示),其中,相关系数R为0.994,校正判定系数R2为0.988,因变量变化中有98.8%左右的信息可以由预测变量解释,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Durbin-Watson为1.937,接近最佳理想值,如表1所示。
表2显示的是回归系数的相关统计量,可以看出,这17个独立变量的显著性概率Sig.都小于0.05,说明其系数显著不为0,这17个变量均与学生学习成果显著相关。
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经历中的学校学习资源提供、学生学习投入和校园文化及学校成果等四大维度的17个变量均为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预测变量,包括课程作业评价、专业学习经历评价、学术规范指导、平等文化、多元能力的培养氛围等学校因素变量,以及朋辈交流情况、自主学习情况、活动参与情况、课外阅读情况、论文写作情况、讨论关注的内容情况、师生交流、课业活动及个人闲暇活动时间分配等学生因素变量。同时,在校经历满意度、综合满意度和能力培养满意度等融合学校因素和学生因素的学校成果也对学生学习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标准系数可以看出,朋辈交流情况、自主学习情况和讨论关注的内容情况分别是第一、第二和第三重要的预测变量,而性别、年级、所在校区等人口学变量并未出现在该回归分析模型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朋辈交流情况和自主学习情况调查指标应答概况,如表3所示,“有时”、“时常”或“频繁”进行朋辈交流的比例为63.7%~97.7%,自主学习的比例为52.5%~92.9%,朋辈交流和自主学习的平均比例相当高(81.8%)。“有时”、“时常”或“频繁”地进行朋辈交流方面的主要比例情况为:“与家庭背景(社会、经济的)不同的同学交流”为97.7%、“与兴趣不同的同学交流”为95.6%、“在与同学的谈话中得到启发,改变自己的想法”为94.4%、“与世界观、价值观不同的同学交流”为93%、“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为92.6%、“同学与你谈话后,表示受到了你的启发”为90.8%。“有时”、“时常”或“频繁”地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比例情况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丰富自己的学识”为92.9%、“根据课程安排,做课堂展示”为91.3%、“努力掌握对自己而言较难的课程内容”为91.3%、“随着学习经历的丰富不断整合、梳理自己的知识系统”为88.4%,“因课程设置和教师的要求具有挑战性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为85.9%。
上述情形符合Vincent Tinto在研究大学生退学问题时提出的理论模型: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依赖于他们在学习经历中能否将自身的经验和目标与学校系统内部的学术系统和社交系统相融合。[10]学术系统代表学生个人的课业表现、智力发展、学业成就等综合表现,如表2中自主学习情况、活动参与情况、课外阅读情况、论文写作情况、讨论关注的内容情况及课业活动等属于学术系统的范畴。社交系统代表学生在校内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社交行为等综合表现,如朋辈交流情况、师生交流及个人闲暇活动时间分配等属于社交系统的范畴。学生在其学习经历中,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和校园文化氛围、将学术系统和社交系统进行整合,可以从学业和人际关系上自我提升,从而提高学习成果。
四、小结
如今,高等教育机构正处于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的信息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类教育数据,若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就会降低对数据的使用效益并使各级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决策尤为困难。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校面临着质量评估、绩效考核、社会问责、大学排名等现实问题,如何有效地管理海量的教育数据,并从这些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是高校教育管理与深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为此,对现代大学管理如何有效利用数据以提升高校管理效益进行了思考,探讨了商业智能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并从体系架构、数据挖掘技术在大学生学习成果预测评价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由于高校数据来源的异构与多样化、数据管理机制缺乏等,使得商业智能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全面地展开深层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1-3).
[2]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3]John F.Gantz et al..The Diverse and Exploding Digital Universe: An Updated Forecast of Worldwide Information Growth through 2011[EB/OL].Framingham, MA: IDC, 2008.http:///collateral/analyst-reports/diverse-exploding-digital-universe.pdf.
[4]常桐善.构建院校智能体系:院校研究发展的新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49-54.
[5]屈琼斐.信息管理与中国大学院校研究的实践环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69-72.
[6]V.Farrokhi, L.Pokorádi.The necessities for building a model to evaluate Business Intelligence projects Literature Review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Survey (IJCSES),2012(2):1-10.
[7]Dave Wells.Institutional Intelligence: Applying business intelligence principles to higher education[EB/OL].Campus Technology, 2007.http://campus / articles /2007/04/institutional-intelligence.aspx.
在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它的主要形式是英国的“三明治”(Sandwich Education),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以及目前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与国外的学分制、弹性学制、师资等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的融合等等相比,我们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因此,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具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还包括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以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机制。
浙江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包括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两种形式;建设实训基地。从与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发展到联合企业合作投资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在生产一线聘用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建设专业以及编写教材;开展科技开发和推广。一些院校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技术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开发和推广。
这些探索,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对照社会发展需要,对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水平,我们的探索还仅仅是初步的,特别市在如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机制上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完善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和高职院校都已认识到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但是,这种认识多停留在纸上或是口头上,真正实践起来,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整体氛围和环境仍未形成。第一,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中,没有对实践教学能力做出明确的要求,更没有专门的职业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做出具体的规定。目前,高职院校每年新聘任的专业教师主要还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而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很少。第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高职教师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而科研成果和的数量成为衡量教师能否晋升的基本要求,这更加助长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第三,政府没有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义务,使企业接纳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2、动力不充足
目前,高职专业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普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习惯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授受,而不愿到生产车间进行实践操作。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教师在追求自身职业发展时必然考虑投入和收益,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高职教师还处在“尊重需要”的层面,只有在学历、科研上取得成绩,才能得到更高的地位与尊重,获得更多的收益。第二,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及职称晋升制度与普通高校趋同,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的考量,对于学历、教学和科研成果有硬性规定,但对于实践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却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同时,国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达到的技能标准和一定时期内培训提高的要求。因此,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驱力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三、在工学结合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对策
1、完善制度框架
制度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要想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设,首先必须有较完善的制度安排,然后按照制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因此,职业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应建立职业教师准入机制,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高职专业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任教前必须获得必要的实践技能,或者在取得经由权威机构认定的技能证书后方能取得教师资格。其次,政府部门应运用财政和税收杠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提供条件。目前,很多企业只关注当前的经济利益,他们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无法创造直接利润,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悖,因此,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真正能全力以赴帮助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企业非常少。政府作为优势资源的分配者,可以充分发挥其外部动力源的作用,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扶持、税费减免等方式,平衡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符合其长远发展利益,以此吸引企业支持高职教育,帮助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技能。
2、提升教学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外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实践指导能力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开展新教师培训,重视年轻教师行业意识、职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校本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对专兼职教师实施一体化管理,将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统一编入相应的课程组,专兼职教师结对,在教学、科研合作互动中提高彼此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定期选派对口专业教师参加全国针对高职高专师资的各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另外,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校办企业等,是高职院校最具办学特色的地方,也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维护、更新、改造,积极开展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及专业开发和课程开发。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加强教师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
高职院校应重视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应针对专业特点对专业教师动手技能及实践教学能力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对于新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可首先派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或安排到校内实训基地相应专业实训室承担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初步培养与锻炼,经系部考核合格后再承担专业课堂教学工作。对于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或欠缺的教师,定期派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实习和知识更新培训,提高综合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与推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