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安全生产成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94-1
0前言
煤矿地质工作主要包括对煤层厚度变化的研究;矿井的地质构造;查出影响矿井开采和生产的地质因素;检测空气中瓦斯含量及瓦斯泄漏情况;掌握煤炭储量与开采量;预测矿井水,提出预防治理对策等内容。我国是煤炭大国,也是煤矿事故多发的国家。煤矿地质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为煤矿建井和煤矿开采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还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使煤炭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煤矿从勘测到采掘,当中的一切生产活动都不能缺少确切、详细的地质资料,因此煤矿地质工作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煤矿地质工作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煤矿地质工作在煤矿建设初期的作用。煤矿建设之初,应该高度重视煤矿地质工作,确保地质资料的完整和确切,起到指导制定设计的作用。煤矿生产必须按照设计好的程序施工,而矿井地质工作所获得的资料和成果是制定这些设计最主要的依据和条件[1]。只有对煤层厚度、结构、性质以及瓦斯涌出情况、水文地质资料有了准确掌握,才能准确反映出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设计,促进生产建设,提高煤矿安全系数。
(2)煤矿地质工作对预防瓦斯事故的作用。我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中瓦斯事故占比较大,造成的影响最严重。瓦斯事故因为具有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高等突出特点,所以应急措施不能像其他事故措施那样及时有效,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也就较多,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危害也是最为严重的,加强对瓦斯事故的防治对煤矿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在对瓦斯事故的防治上,必须重视和加大煤矿地质工作对煤层瓦斯的研究和预测,根据预测出的瓦斯含量提前做好准备,该提前抽放瓦斯的就抽放,该加强检查的就加强检查,而该利用瓦斯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而不是单纯的只做些一通三防工作。通过煤矿地质工作,提前对瓦斯涌出量做好规划和预警工作及应急措施,不用像以前面对瓦斯时只能被动防御,而是从源头上抑制了瓦斯事故的发生。
(3)煤矿地质工作对预防煤矿透水事故的作用。要防止煤矿透水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好煤矿地质工作中有关水文地质的工作。在水文条件不清楚的情况下,不能贸然进行掘进工作,一旦发生水灾短时间内就能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而此时应该做的除了预备好配套的排水设备等硬件设施外,还应该做好勘测、生产中各种水文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根据积累的资料和所学的水文地质理论综合各种情况,分析出特定区域内的主要含水岩系及其水文特征,主要含水层的含水性随季节、年度及降水量的变化递变的规律等[2],对于不清楚水文情况或是可能出现水灾的区域应该先打钻探防水。只有对水文地质有了充分了解后才能从总体上指导矿井设计还有生产布局,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透水事故发生的风险,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4)煤矿地质工作对预防顶板事故的作用。虽然顶板坍塌事故已经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改善了管理方式,发生的频率和引起的损失大大降低,但这仍旧是一项安全隐患,不容小视。造成顶板的原因很多,像是生产工艺落后,生产程序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是由于工人技术不好,执行措施不到位;又或者是因地质构造造成顶板掉落等。要避免顶板事故的发生,除了要提高工艺和工人素质外,还要加强煤矿地质工作,在采掘前对煤层的断层情况、褶皱情况、围岩坚硬程度等提供详细、准确的地质资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设立支架、在煤层松散的区域避免因爆破震动引起的冒顶,有效减少甚至完全避免顶板事故的发生。
(5)煤矿地质工作对地质储量的作用。煤矿地质工作能有效的判断出特定区域内煤炭的储量,这样就可以根据储量来放置采掘设备、布置采区巷道。如果实际储量很小的话,那么矿区生产接替时间将会缩短,采掘资源紧张,也会造成矿区的损失,影响矿区的效益;如果提供的储量很小,而现实上却相反的话,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来经济的浪费,对于矿区生产也会造成不利影响[3]。
2加强煤矿地质工作的对策
首先,树立起煤矿地质工作非常重要的意识。煤矿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都要清楚的认识到煤矿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在全矿营造一个高度重视地质工作的氛围,在实际工作中将地质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其次,强化煤矿地质勘探工作。地质工作并不是一次就能做好,一次就能得到准确的结果,需要在日后的开采过程中不断勘察,防止意外情况出现,而企业也该支持地质勘测工作,投入适量资金帮助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建立监督机制,对煤矿地质工作实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和管理,切不可走形式。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培养煤炭企业的地质工作人才,把地质勘探的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结束语
煤矿地质工作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煤矿生产的“眼睛”。做好煤炭地质工作,能有效减少瓦斯事故、透水事故和因地质原因造成的顶板事故的发生概率。掌握了矿井的地质资料,了解了矿井的地质结构和地质特征,在保障广大矿工生命安全的同时,提高了煤炭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了煤矿的安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加大了对水利行业的资金投入,各地水利工程项目纷纷开始动工,而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等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并且在实践应用中愈来愈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尽管从2005年以来就已开始实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但各地安全事故仍频频发生,贯彻安全法规和标准,深化安全生产的思想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已日益迫切需要。
一、水利工程施工特点
1、水利工程多涉及水库、大坝、渠道衬砌、堤防、涵闸等施工项目,受汛期和季节影响较大,必须保证雨水和冻害等因素侵袭情况下的施工安全,而以上因素均与气象有关,很难预测并准确把握,属于不可抗力范围,对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较大隐患。
2、水利工程往往是施工战线较长,工地之间的距离较大,施工班组类型较多,相互之间联系很不方便,整个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难度大。
3、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多为“露天式”作业,无法进行非常有效的封闭隔离,对生产人员、交通车辆、工地设备、施工对象、工地材料的安全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4、水利工程施工中,当前使用的施工材料及施工工艺较为落后,防护设施不够齐全。如模板受材料影响可靠性较低,搅拌机、振捣器、挖掘机等施工机械安全保险装置落后,容易造成机械伤害,这也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挑战。
5、水利工程工地招用的工人中,70%是农民工,普遍文化层次较低,他们的知识水平、安全意识等,还无法很快适应水利行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不了解水利工程的建设规程,普遍未经过基本培训和安全教育,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应变能力较弱,为自己和他人增加了安全隐患。
二、水利工程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水利工程施工是一个由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组成的复杂系统,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事故的原因往往取决于人、物、环境,而这三者又都受到管理的制约。
1、人的因素。即指管理人员、操作工人、事故现场的在场人员等。他们的不安全行为是重要致因。主要包括: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危险作业;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工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操作等等。
2、物的因素。即指设备、工具、原料、成品、半成品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物质基础,是生产中的隐患和危险源,当条件达到时就会转化为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安全防护装置失灵;材料强度不够,工具零部件磨损和老化;存在危险物;物品的堆放有缺陷等。
3、环境的因素。不安全的环境是引发安全事故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指的是:生产环境的异常,即指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音、振动、采光等方面;自然环境的波动:土壤、气象、水文等的恶劣变异。
4、管理的因素。管理的原因是事故产生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它包括: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错误;劳动组织不合理;技术缺陷,指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存在问题;没有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或不健全,未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安全隐患整改不力等等。
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环境的恶劣状态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上的问题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三、对今后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和探讨
1、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首先,使项目部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水利工程中能否重视安全生产,施工单位管理层领导和工程项目部主要负责人的态度起很关键的作用,为此施工单可以位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奖励制度:若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则追究相关领导责任,视情节严重程度罚款或扣工地补助等等;若未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则执行相应的奖励措施,以此来激发从项目管理层到项目执行层狠抓安全的自觉性。其次,针对民工普遍文化层次较低来说,在他们进驻工地前,先从作业场所防护、个人安全防护、安全检查等方面进行教育、指导,切实提高民工对安全的警惕性。
2、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教育。从企业法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到安全生产负责人,从班组长到各具体操作工人,层层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制定的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应既有通用性又有针对性,并且可操作性要强。制度一旦制定,各级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安全生产,而且要接受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教育。
3、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对施工过程各环节进行安全管理监控。每个工程投标时都会同时撰写施工组织设计,其中应包含详细的安全技术措施,针对工程的施工特点、交通情况、天气状况等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这样可以在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技术防护措施,提前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安全事故。
4、严格加强总包或劳务分包单位的资质认证和施工队伍组建时的安全管理。在工程施工中,选择总包或劳务分包单位时,一定要选择具有安全生产许可证、“三类人员”证件齐全并能保证到位的施工企业;组建施工队伍或施工班组时,要选择技术过硬、安全质量意识强的人员,特种作业人员还要按照行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
5、完善相应工程招投标制度和法规。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在参加工程投标时可按照一定的标准酌情扣减标书得分,相应项目经理在一年内不得参加任何投标;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企业,视不同情形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暂停投标(一票否决制)或降低资质等级等处分;而对于连续几年未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作为对于施工企业优质管理成果的肯定,在参加以后的工程投标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商务标评标时增加企业安全生产评分权值。
6、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由于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中,许多施工机械较为传统,施工方法比较落后,难免发生很多人为的错误。通过采用高科技含量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改进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减少手工操作,增加机械作业,这样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安全因素,同时有效的避免了人的不安全行为。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121-02
食品加工中影响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通常分为生物危害,化学危害及物理危害。这些危害可能来自原料本身、环境污染或是加工过程形成的。
生物性危害主要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自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如毒素)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的污染,按生物种类分为:细菌性危害、真菌性危害、病毒性危害、寄生虫危害、虫鼠害。
化学性危害包括食品原料本身含有的,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污染、添加以及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毒素及过敏原、农药残留、药物残留、激素残留、重金属超标、添加剂的滥用或非法使用、食品包装材料、容器与设备带来的危害等。
物理性危害包括各种可以称之为外来物质的,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可能使人致病或致伤的、任何非正常的有机或无机杂质。多是由原材料、包装材料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由于设备事故、操作人员等原因带来的一些外来物质,如玻璃、金属、石头、塑料、骨头、纽扣等[2]。
本文主要讨论冰淇淋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可能产生的原因,不涉及理化指标、感官指标项目等。
1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一:原料在配料间存放不当,造成原料变质、
微生物超标等危害。冷饮所用的大宗原料有白砂糖,奶粉,奶油,葡萄糖浆等。因配料间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波动较大,会加速奶粉等原料中微生物的繁殖几率
针对原因一的预防方案:
1)实验测定极端环境下,各种原料的最长贮存时间,制定安全存放时间(原则上都小于一周);
2)剩余料包装应重新密闭;
3)的确需要较长时间贮存使用的辅料(如黄原胶)应放在独立干燥的空间内(原则上每月清理一次);
4)每次领用的原料在外包装上应记上领用日期;
5)所有原料应建立领用台账;
6)生产班组每周应检查一次原料使用进度及质量情况;
7)车间及品管部门每月应检查2次原料使用进度及质量情况;
8)品管部门每月应随机化验3批最长存放原料的微生物指标,并与入厂值进行比对,10倍数增量时应出具异常报告;
9)原料贮存环境应无有毒、有害及其他污染源;
10)冰淇淋良好生产规范(GMP)应作为生产管理的基本规定。
2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二:生产过程中因清洗消毒不当,造成半成品、成品微生物超标等危害。冰淇淋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食品,极易被微生物污染
针对原因二的预防方案:
1)结合生产工艺、设备制定清洗工艺规定。-4度以下存放料液或连续生产环境应小于12小时,-3度以下料液连续生产应小于24小时;
2)所有与冰淇淋料液接触的设备容器、管路应清洗消毒;
3)清洗过程中清洗液温度、浓度、流体喷射压力、机械搅拌、时间应符合工艺规定;
4)消毒无论是物理消毒或化学消毒,都应保证温度、浓度、时间符合工艺规定;
5)清洗应有记录;
6)清洗过程及结果应有车间及品管部门检查;
7)清洗用试剂应不与设备发生反应造成腐蚀及危害物残留;
8)清洗工艺技术、清洗设备、清洗试剂应有必要性论证,且兼顾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的基本要求;
9)任何消毒方法都会有不足,连续使用易诱引微生物耐药性,耐热等提高,应鸡尾 酒疗法每周变换使用;
10)品管部门应有快速微生物检测方法,指导生产操作。
3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三:生产过程中因设备、容器原因造成产品被污染
针对原因三的预防方案:
1)与冰淇淋接触设备和容器选用食品级材料(耐热、耐酸、耐碱、耐磨、不与食品原料发生化学反应等),防止循环泵、柱塞、密封垫等磨损,造成重金属及其他化学浸出污染;
2)建立设备检修保养记录;
3)避免因设备检修不当造成的部件脱落,油泄漏等二次污染;
4)建立各岗位操作手册,避免因员工操作不当造成污染;
5)制定生产中不合格半成品、成品处理预案(例冰淇淋料液经凝冻机后,未能及时生产造成融化,应立即用专用回收料桶返回配料间等);
6)产品包装后应设异物检测设备;
7)品管部门应制定生产异常情况产品留样及品尝制度(例开机首批产品,设备检修后生产的产品,清洗消毒后生产的产品等);
8)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应合理,避免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
9)玻璃温度计、玻璃量筒等易碎测量用具等,不得带入车间。
4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四:生产环境不佳造成菌落总数及沉降杂质超标等危害
针对原因四的预防方案:
1)车间气压应略高于室外,用无菌空气备压;
2)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应涂刷配有对人体安全的灭菌剂的乳液状涂料,地面也应作同样的处理[3];
3)下水道是车间污染源之一,应定期消毒;
4)包装材料进入车间带来细菌及杂质灰尘,应有消毒并去掉外包装再进入,且包装间单独分隔。
车间整体环境应每周有停产消毒操作。
5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原因之五:人员传染性疾病带来危害
针对原因五的预防方案:
1)除食品行业禁止的各类人员外,普通员工因感冒,皮肤受伤者(也会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肝炎等)即应停止食品生产工作;
2)不良卫生习惯者会通过双手、衣物将有害微生物传至食品[4];
3)卫生操作规范(SSOP)应作为具体卫生规定。
6结论
冰淇淋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品,极易被微生物污染,引发食源性疾病。从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生物危害、化学危害及物理危害三类因素分析入手,依照生产过程逐项分析危害点,形成具体预防方案。为冰淇淋质量关键控制点(HACCP)提供些许素材,为冰淇淋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食品工业科技.2002,2.
中图分类号:[TJ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乳化炸药始于1969年,由美国的H.F.布卢姆研制成功,并且得到迅速推广。乳化炸药具备抗水性、高爆速、高猛度的特点,但是由于生产过程中螺杆泵输送压力大、粉尘等原因,给生产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安全问题,对乳化炸药的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乳化炸药的配方与生产工艺
1.1 乳化炸药的配方
乳化炸药的组成比较简单,主要成份为硝酸铵、固体蜡和高分子乳化剂,具体配方见表1。
表1乳化炸药的组成与配比
1.2 乳化炸药的生产工艺
乳化炸药的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其制备方法是:首先将硝酸铵与水溶解至130℃~135℃得到水相,将固体蜡与高分子乳化剂混熔至125℃~130℃得到油相,再将油相与水相加入到乳化器中制得乳化胶体,最后经过敏化或喷雾制粉得到乳化炸药。
图1 粉状乳化炸药生产工艺流程
2 乳化炸药乳胶基质的爆炸性
由于乳化炸药生产是采用蒸汽加热,具有一定温度的水相(最高温达135℃左右)和油相,在高速运转和强剪切力作用下,借助乳化剂而形成乳化炸药基质,再经制粉、干燥冷却而形成乳化炸药。在这里,正确地认识乳化炸药基质的安全性是安全生产的前提。按照工业炸药爆炸机械感度与热感度的测定方法,乳化炸药的机械感度最低,相对较为安全。但当体系达到一定温度后,炸药中的硝酸铵将发生下述反应,因而乳化基质本身具有爆炸性。
分解:
加速分解:
爆炸:
国内外经历过几次血的教训,原因是多方面的。将乳化炸药基质分为有雷管感度的和无雷管感度,使得一些人认为无雷管感度的乳化基质是安全的,这种认识与炸药安全性能的基本理论是矛盾的。作为高危生产行业,为了确保安全起见,笔者认为要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草木皆兵”的理念予以高度重视。
3 关键设备的安全性
英国的科学家布登提出的热点学说,很好地解释了炸药在机械作用下发生爆炸的原因,因此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公认。于是,热点的形成是乳化炸药生产中最具潜在危险的因素之一的观点被人们所接受。由于配方不同,选用材料的差异性决定了每种工艺的安全性能,特别是受热的变化规律和危险程度是不同的。针对不同工艺流程的乳化炸药而言,任何设备设计上的重大缺陷,工艺设计上的不合理(不配套)和管理上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温度不断积累而引发事故。如间断式生产中反应釜搅拌翅的断裂,轴套销键的脱落,乳化器中基质流动不畅或堵塞,螺杆泵长时间空转或断流;管道式生产工艺中系统压力过高和操作工人脱岗、失误等。
3.1 乳化器
两物体在摩擦过程中所做的功90%以上转变为热。在炸药生产行业,生产乳化炸药的关键设备——乳化器,其转子线速度虽然都符合指导意见要求不大于10 m/s,但机械密封摩擦面存在相对运动,表面温升不仅使搅拌装置及机械密封容易损坏,更严重的是还可能发生爆炸危险,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严格控制摩擦表面温升在额定温度以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内历次乳化器(含胶体磨)的燃烧爆炸事故,多数是由于摩擦导致温度急剧上升造成的。因此对于乳化器,结合生产实践,我们认为采取以下安全防范措施是有效的:
(1)降低乳化器转速,采用物理变频技术和高效乳化剂,选用大型企业生产的优质乳化剂可提高乳化能力,降低基质的黏稠度,减小机械剪切阻力,从而降低乳化器转速,达到降低线速度的目的,既能大幅度降低摩擦生热,又能保证产品的性能;
(2)全面引入冷却结构,及时消除搅拌与摩擦产生的热量;
(3)选用立式、小容积(以满足生产需求为佳,使腔内滞留基质控制在最小量)、开放式、大间隙的乳化器;
(4)及时清理残留基质,生产结束停机前通入热水把腔内基质冲出来,防止下次启动时干磨引发事故;
(5)采取安全预警及自动保护措施,为确保乳化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采用超温报警、振动超幅报警以及紧急手动、自动连锁停机等控制措施,给设备外壳接地,电器设备重复接地保护。
3.2 螺杆泵
泵送过程是连续式乳化炸药生产工艺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乳化炸药生产中相对较容易发生事故的过程。泵送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对物料介质产生一定的机械作用,研究表明,乳化基质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因机械作用而产生的气泡,这些都是理想的爆炸“热点”。在泵送过程中,当遇到剧烈摩擦,受到高温、挤压、碰撞等机械作用时,则可能会发生爆炸。经过生产实践证明,我们认为采取以下安全防范措施是可行的:
(1)正确选型,螺杆泵的选型应遵循经济、合理、可靠的原则,从工信部的!民用爆炸物品专用生产设备目录中选择,泵的规格要根据被输送液态物料的性质和流量、压力来决定,而泵的转速则由输送液态物料的黏度和腐蚀性作为主要参数来选择,管路的长度要尽量缩短,管路的直径要适当地增大,以减小泵体内的压力。我们选择了德国生产的耐驰螺杆泵,在生产中运行可靠,经济耐用;
(2)正确使用,启动螺杆泵应在吸、排停止阀全开的情况下进行,以防过载或吸空,防止干转发生断流现象;确保进入泵内的物料不含固体杂质,以免擦伤工作表面;在满足输送能力的情况下尽量采用低转速;始终要通循环冷却水并且保证冷却水的温度和流量能够满足散热的需求,不能使冷却水断流;生产前要对螺杆泵进行半个小时左右的预热,以降低阻力;
(3)前期预防,生产结束后对螺杆输送泵用热水冲洗,冲洗后加入少量机油保养;对进料敞口进行妥善保护,防止异物进入泵腔;给设备外壳接地,电器设备设重复接地保护;
(4)定期检修,螺杆泵因工作螺杆较长,刚性较差,容易弯曲,造成工作失常;衬套为橡胶制品,是单螺杆泵的一个易损件,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使用中,衬套可能从钢体内脱落或掉橡胶小块,通过检查三流雾化器喷头是否有橡胶块、观察螺杆泵上的压力表是否异常攀高来确定,根据生产频次对螺杆泵进行检修,视磨损情况更换衬套;
(5)安装自动控制系统,给泵安装变频器、温度、压力传感器,当工作中出现温度、压力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偏离设定值时报警,严重时自动停车,可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6)安装泄爆装置,在输送物料的出口端安装泄爆片,当压力在一定时间内偏离设定值时,泄爆片就胀裂,从而释放泵内的压力,避免事故的发生;此外生产实践表明,乳化炸药采用计算机控制连续乳化生产,现场定员少,存药量少,安全保障措施好,一旦发生事故,可大大减轻事故的灾害程度。
4 结语
以上对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部分罗列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但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在提高认识的同时,应当尽量提高乳化炸药基质以及设备本身的安全性;同时人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要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从业素质;民用爆炸物品生产本身就有危险性,即使生产工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其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依然存在;减轻和避免事故需要我们民爆同仁、科研院所继续不断地努力探索,真正提高我国乳化炸药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汪旭光.乳化炸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309-330.
[2] 黄文尧,颜事龙.炸药化学与制造[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169-170.
引言
我国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在工业生产期间,设备作为生产环节的核心要素,其运行管理方式极为重要。在生产活动中,通过强化设备的安全管理质量与维修方式,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期间的安全隐患,还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有必要对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维修进行分析。1设备安全管理维修分析在生产过程中,设备的安全管理维修工作需要将人员安全放在首位,为了保证设备得以顺利运行,必须针对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并通过定期开展设备保养来保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设备运行期间,需要在企业内部专门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以此来让员工的日常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在面对设备在生产期间的正常运行时,需要将危险情况消灭在出现之前,以此来提高运行时的安全性。社会经济水平增长令人们对设备管理越来越重视,设备的运行质量将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所以必须合理使用设备来保证设备质量。在设备运行期间,无论是设备使用环境还是操作合理性,都有可能对其性能造成影响,所以必须从多个环节进行考量,以此来贯彻落实设备管理期间运行维护工作,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1]。
2生产过程中设备安全管理分析
2.1提高管理者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开展日常生产工作时,需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安全管理质量,需要帮助管理人员了解生产运行期间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在设备生产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环境、产品变更、负荷过高等因素而影响到设备运行质量,所以需要重点强化设备的运行检查工作,以此来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为了避免检查期间出现遗漏,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双线检查的方式来保证检查质量。例如在设备检查期间,就可以将定期检查当作主要检查方式,而不定期检查则是以抽检的方式,针对设备运行期间的细节进行重点关注,以此来掌握设备当前的运行情况。若在设备抽检过程中发现定期检查期间存在疏忽与遗漏,则要对定期检查人员进行记录、反馈,若检查时的遗漏次数过多,则要对检查人员合理进行惩处。通过强化设备检查,能够让安全管理人员感受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除此之外,在面对处于大、中修理计划中的设备时,需要结合设备情况合理开展维修作业,以此来防止设备出现过修的问题。
2.2设备生期间的安全管理制度优化
设备在生产期间,应该着重针对制度管理工作进行优化。通常情况下,制度管理工作将会在安全管理期间发挥出指导效果,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在维修过程中,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结合设备的生产条件、运行环境等因素,只有安全管理制度考虑的足够全面,才能够保证设备的生产运行足够安全。在设备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设备运行条件的改变,安全管理制度同样需要优化,优化后的制度将会在安全管理期间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制度顺利完善后,为了保证落实效果,可以结合上级部门、监管部门来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提高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2]。在此期间,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作用就是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能够令安全管理工作深入各个岗位,制度的约束控制效果能够有效提高设备在生产环节中的安全性。
2.3强化设备的使用管理
设备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其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了能够将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到设备的日常使用中,必须强化设备的使用管理。对于设备生产运行而言,如果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就会导致设备在使用过程出现安全风险隐患,当设备的安全风险隐患转变成为故障问题时,就将会对生产工作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生产效率、抢修时间将会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设备使用管理中,可以通过强化基层员工安全意识的方式来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如果在设备运行期间发现了事故隐患,则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处理,以此来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在对设备进行维护管理时,如果发现设备自身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就应该针对隐患提前做出安排,这样便可以提前掌握设备运行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优化安全管理方式。
3生产过程中设备维修管理
3.1事后维修
设备的事后维修属于故障维修,这种维修虽然非常常见,但是却会对生产工作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当设备出现故障之后,维修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而且在作为非计划性维修,事后维修还严重干扰生产工作原有的使用计划,导致生产工作出现纰漏。在开展事后维修管理时,应该在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下,对其进行重新优化,以此来达到控制事后维修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事后维修大多为突发事件,是由不可抗力因素、设备风险隐患形成的故障问题,设备在故障影响下将会被强制停用。各类不可抗力因素往往难以避免,而由设备风险所引发的故障则能够规避,企业应该强化设备运行时的检查与监管,以此来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3]。
3.2预防维修
预防维修开展时,是工作人员结合设备生产时的实际情况,提前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通常会在日常维护中进行。通过开展预防维修管理,能够在设备出现安全问题之前,提前完成设备的安全处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在预防维修中,最为常见的便是计划性预防维修,通过将是时间设置为设备维修基础,以此来实现设备零部件的强制维修,这种方式能够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正常运转状态,避免设备在生产阶段出现各类突发故障问题,但是这种维修方式却会留下过维修问题,即便设备零部件性能未出现恶化,也会在维修过程中被更换,所以可以在维修时间点添加零部件性能检测环节,若零部件性能依然满足生产需求,便可以放弃对其进行更换。图1为设备检修。
3.3状态维修
状态维修属于预知性维修,在维修期间会结合设备的运行状态来决定维修方式以及是否维修。设备在设计层面上可以适当结合自动监测系统,以此来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管。而在维修过程中则利用了高级诊断技术,通过开展离线监测可以及时判断出设备当前的异常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知故障问题的方式,进而提高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维修质量。
3.4点检定修
点检定修属于针对设备实现动态监管的一种安全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维修方式能够避免出现设备过维修、欠维修的问题,在维修期间能够有效保证设备稳定性,降低设备维修费用。所以点检定修成为生产领域的一种常见维修方式。相比传统计划维修,点检定通过点检管理来完成设备检修工作的合理安排,从而保证设备维修期间的经济性。在点检定修过程中,点检属于维修工作的核心,通过严格按照检修标准进行点检作业,并按照点检情况编制维修计划,可以促使设备安全管理得到合理优化,在开展点检定修时,需要由运行、检修、管理三方同时围绕设备实现PDCA管理,稳定设备的运行状态,从而降低设备生产期间的故障率。
3.5绿色维修
1.安全风险辨识
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认识风险,开展辨识危害,从而降低风险,实现控制危险、预防事故。
例如国家要求电力、水利等等建设项目建设之前就要进行安全预评价,即在工程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可能带来的损害,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预先评估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后果,有定性评价、定量分析,预先分析对人员健康、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影响。让风险看得见,可以根据评估分析,制订预案和应急措施,防止风险造成的后果扩大化,减少伤亡,降低损失。
危害因素识别(或称风险评价、隐患辨识)已经成为企业界安全管理的常规手段。
风险管理,即发现风险、减少风险、控制风险的管理行为。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首先是辨识危险源,重点查找设备和工艺的不安全因素、危害性物质、环境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缺失、人的不安全行为,确定哪些环节存在危险、危险程度、发生概率,发现高风险的危险源,预警信号,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和数量,编制预案,配置资源,进行实战演练。
风险管理的重点,是防止危险源变成高风险的危险源。应及时补救,控制风险和进行风险转移,准备好快速、有序、有效的救援,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
危险源、暴露和后果是风险的“三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危险源”,危险的根源,一般是由于能量或有毒物质释放失去控制引起的。分析风险,要确定危险源的种类,如有毒物质释放、火灾爆炸等;要确定危险来自系统中的哪一部分,如容器管道、电力线路、机器设备、厂房地况。第二个要素是“暴露”,指人员、设备、建筑物在危险区域暴露的程度。第三个要素是“后果”,指危险一旦发生,对暴露目标的有害作用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三要素”前后相连,被称为风险链。分析风险时,对链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具体分析和评价。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JRA)、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RAC)等。企业应结合实际,科学选用评价方法,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把风险降低最低程度。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在每项生产活动前,特别是设计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的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零风险一直是我们的理想目标。企业可根据影响风险的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方案,在符合法律规定和政府监管、社会认可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尽可能低”的风险可接受性标准。
2.安全作业确认
我国一些煤矿有“手指口述工作法”,电力行业有工作票、操作票、危险因素控制卡制度,钢铁、有色金属、造船等行业有“安全确认制”。反复确认是一项很好的安全管理方法。
3.作业指导书
我国电力行业中,运行操作都有专职监护人员,对工作人员的行为、状态进行监视和控制,防止发生意外。没有危害辨识不开工,没有安全交底不开工,没有安全监护不开工;执行工作(操作)票制度、监护制度,相互监督,及时提醒。这样做能够有效地预防违章,消除事故隐患。
编制作业指导书追求“最好、最实际”的原则,作业指导书编制必须因地制宜,要结合具体的作业安全风险、岗位重要程度等,讲求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能取得安全效果,尽量做到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
4.应急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制定应急预案,目的是为了规范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保证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它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企业要实施科学管理,实现本质化安全,就要编制各类综合或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只有做好这个准备,才能有备无患,从容应对。
首要的一条是预防。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预防的责任,要通过危害辨识,知道岗位上存在哪些事故隐患,应该采取什么对策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从最坏处打算,就是要预测到可能发生的伤害,可能会引发哪一类的事故,可能会造成怎样的损失,并且,这些损失是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如事故会涉及多少个岗位,波及多大的区域,会有多少人、多少设备、多少建筑等受到牵连。估计到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周边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要有精确预测。
再者,对症下药,制定一整套的事故发生之后的应急处理办法。在事故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力求让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地缩小事故影响的范围,必要时还应为了照顾一个大的利益免受损失,而牺牲一部分小的利益。
第三个方面是抢险救援,要抢救生命,保护财产,这是编制安全管理预案的目的。
要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 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提前制定预案,对预案规定的人员进行培训,做好各类物资、器材的准备,积极演练,开展事故模拟演习,并不断发现、改进现有预案,使之贴合实际。
5.安全监督
构建安全生产的事故防御体系,第一要培训教育,增强全体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强化责任感,提高安全技能;第二要制定规章制度,生产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有条不紊;第三要执行落实,制度靠执行才能生效;第四要监督,有监督才能保证制度的执行,通过他律实现每个人的自律。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事故逐年减少,而且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是,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基础工作不扎实、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和安全生产事故的隐患仍然存在,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所以生产经营单位还是不能忽视安全生产,而且还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本文对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企业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大安全基础投入,加强教育培训,推进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做好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对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而深刻的意义。本文就中小型民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 中小型民营生产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特点
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领导管理素质普遍较低,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缺乏;安全生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甚至有的企业根本没有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安全意识极淡漠,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安全意识薄弱、没有经过专业的生产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随意性非常大,今天来了,明天不想干就走了,使得员工需要不断流动和更换,造成企业安全管理难以连续开展。企业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投入不足,装备水平低,本质安全化程度低。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从业人员经常是凭经验来适应,麻痹大意,同时企业为了谋取利益的最大化,减少安全投入,放松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培训流于形式。疏于对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自救能力和自救意识不强,往往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在发生突发事件后不知所措,不能有效的自救或盲目施救。还有安全监管执法不到位,执法缺位。以及缺乏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2 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对策与管理
2.1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重要途径
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重要途径。强化综合管理,就是要指导协调监督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推动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突出标本兼治、源头治理、远近结合,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生产企业重特大事故发生。企业要健全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特别要对一些中小型民营生产企业在生产前的安全条件、安全投入、安全管理机构、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设施和设备、安全生产的工艺、工序等进行监督管理,是否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加强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要加强对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境内投资主体和派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责任。
2.2 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责任
强化生产过程安全管理的领导责任,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法定代表人要依法确保安全投入、管理、装备、培训等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企业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明确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企业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其他负责人对各自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领导责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其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管理;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分管业务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责任体系应涵盖本单位各部门、各层级和生产各环节,明确有关协作、合作单位责任,并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无盲区、管理无死角。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研究、部署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制订、实施加强和改进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强化职工安全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考核,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职工必须全部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企业用工要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凡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没有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或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企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停业整改。只要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所有管理人员、员工都有了很强的安全责任的意识,企业员工都有了这份认识和责任感,才能集中精力工作,一丝不苟,事事处处才能不忘安全。才能保证安全生产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2.3 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安全体系
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要做到的,将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悬挂在车间厂房,在醒目的地方张贴安全生产的横幅和标语,使全体员工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根弦。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评价机制,把基础管理、作业现场、体系运行、安全文化建设、教育培训、创新管理,提高了安全评价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使全体职工的自主参与安全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升。注重抓教育培训,加大对各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作技能和特种作业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各类人员的安全素质。通过深化全员安全评价和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提高了领导者的安全责任意识,专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作业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新入厂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企业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2.4 开展有意义的安全生产活动提高安全意识
活动主要由“安全生产月”教育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科普知识为主题的系列竞赛。大力支持群众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创建活动的发展,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通过形式多样的专项活动,把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创造条件,支持这些群众性创建活动的发展,为企业安全文化的进步吸纳动力。通过这些重点活动,一是营造全社会“遵章守法,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通过泉城广场主题咨询日、安全生产漫画大赛、知识竞赛、短新闻大赛、开设报刊安全生产专栏和开展安全生产知识进企业、安全管理的效果如何,在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水平,取决于大家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新员工刚成为企业的一员,只有让他们确实感到搞好安全生产是他们切身利益之所在,是与自己本身和家庭幸福,与他人生命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的大事,新员工才会积极行动起来,自觉的参与安全管理,所以要对新员工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安全生产的思想深入人心,才能唤起新员工强烈的安全意识,从而把安全管理工作树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中,真正确保安全生产,杜绝事故发生。
2.5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完善企业绩效工资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挂钩比重。建立以岗位安全绩效考核为重点,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为主线,以杜绝岗位安全责任事故为目标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办法,加大安全生产责任在员工绩效工资、晋级、评先评优等考核中的作用。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考核,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还必须辅以强制性的措施,实施安全生产奖罚是必要的手段。这样能使各层责任主体主动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 同时确保其行为合法、规范的作用,使长效机制正常、有序运行并有效发挥作用的保证条件。对在安全生产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员工给予荣誉和表彰,并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才能更加激励全体员工重视安全。同时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追究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者依法应承担的经济责任。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起到强化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3 结束语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事故的高发环节。确保安全生产需要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提高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借助于企业内部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的安全管理,来实现安全生产为目的。但最主要的是安全生产意识能够深入人心,人人都要有安全生产意识,员工是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在思想上筑起安全警惕,各种安全事故就会逐渐减少。让我们的中小企业牢固的树立起安全生产意识,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也是确保国家、集体、个人的财产安全,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霞.中小企业安全监管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8.
[2]陈伶浪.当前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2).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082-01
在我公司生产的几十年实践中,劳动保护用品为保护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做好员工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工作,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需要,更是做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为保护工人的安全生产和身体健康,每年都要花大量资金购置劳动保护用品。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工人阶级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文就建立煤炭企业职工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管理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安全生产过程中使用劳保用品的重要性及现阶段的主要问题
1、重要性
在生产当中,一部分人因为劳保用品穿戴不全或不正确而造成了伤害,有的后果很严重。但更多的人因为劳保用品穿戴齐全而避免了工伤事故的发生。实践证明,我们绝不可轻视劳保用品的作用,低估它的安全保护能力。因此,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劳保用品的功效,在行动上杜绝不穿戴或不正确穿戴劳保用品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各级领导,特别是车间主任,班组长要把劳保用品穿戴当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来抓,既要让职工认识到穿戴好劳保用品重要性,让职工自觉严格按规范穿戴好劳保用品,又要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查处不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的违章行为,使劳保用品真正成为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保护神,从而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7月16日下午5时许,抚顺钢厂轧钢分厂在给二压工段轧机现场修复电风扇的电源时,由于送电工人没有与操作电工联系,突然送电,正在接线头的维修电工刘某右手触电,全身颤抖,双臂麻木,但没有造成事故。这主要是刘某劳动保护用品着装齐全,当天新换的绝缘胶鞋绝缘良好,380V电压没能击穿。由此可见,现场操作工人一定要按照各工种关于劳动保护用品着装的规定穿戴齐全,千万不能疏忽大意。
2、现存问题
有的企业不管劳动保护的需要,不按规定发放,或发放的标准不统一,效益好时多发,效益差时少发或不发。个别企业领导、一部分职工,对新时期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保护职工劳动权益、维护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仅仅停留在安全规程操作的监督和简单的安全帽、安全带、矿靴、矿服等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上,还存在着必须要监督的被动局面,与新时期企业安全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企业购买的劳动防护用品质量很差,有的竟是假货,而劳保公司照进不误,根本没有把关。例如,有的高温鞋,里垫衬竟是厚纸片,穿不到一星期就坏掉,有的高温鞋只穿一个月全部脱线。电焊手套、布手套,女工的手都伸不进去,何况男工人。还有防尘口罩写的十二层,其实只有六层。劳保用品是预防职工生产中发生事故和职业病的一种措施,用好、管好劳保用品,是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但是,在检查中发现,有的职工将发的劳保用品拿回家,留在班组的劳保用品很少。如口罩是用来防尘的,可是在工作中,没有几个职工把它戴上,一问为什么不戴口罩?几乎是一致回答:怕麻烦,有个别职工开始也带口罩,经过大家的讥讽,也就不戴了。一些监督部门和人员也不予教育和纠正,失去了劳动保护用品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劳动保护用品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1、建立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卡片制度
就是给每个职工发给一张劳动保护用品登记卡片,由小组安全员统一保存,领新保护用品时,必须由安全员或本人持卡片来领。由于在卡片上要详细记载工种、品名、发放时间和使用期间,就能避免个别人不到期就来领取的混乱现象。
2、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制度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健全制度是基础。解决劳动保护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劳动保护用品管理水平,我们首先从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入手,结合我矿实际,对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和重建,修改制定了《孙村煤矿劳动保护用品发放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劳动防护的意义,规范了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及发放等程序,增强了操作性,健全了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和管理的制度。同时,加强学习教育贯彻,使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和管理工作都有法可依,使管理更加具体有效可行,大大提高了劳动保护用品管理的制度化管理水平,实现了管理的制度化。
3、加强对劳保用品生产部门的监督管理
对于劳动防护用品公司,劳动部门要加强管理,禁止他们向非定点劳动用品厂家进货,同时各地市多搞几个劳动用品定点商店,引进竞争机制,打破过去劳保公司独家经营,非买我的不可的局面。使企业在购买劳保用品时,有选择余地,另外劳保商店的服务态度也会由此从冷变热。
4、对安全护具,用前必须仔细检查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对于在用的安全带、安全网、高压绝缘鞋、绝缘手套等安全护具,用前必须仔细检查,如能及时发现这些护品经一段时间使用后出现的质量问题,就能及时防止人身事故的发生,保护职工的安全。80年代,我厂一名职工在六楼宿舍擦玻璃,系好了借来的安全带,以防万一,结果真的出了事,从六楼坠落身亡,安全带没有起到保护作用。事后检查这条安全带,3股尼龙绳,有两股象刀切一样断开,估计是使用前断裂的,另一股是由于身体重量及下坠力拉断的。对高压绝缘鞋、绝缘手套等,应定期对其绝缘性能进行检查,如鞋底磨薄、硬物扎伤时,可进行耐压试验。
5、建立交旧领新和丢失赔偿制度
凡领取新品,必须交回废旧品。如丢了旧劳动保护用品,必须按新品价格的百分之五十进行赔偿。因为如果不严格实行丢失赔偿制度,有些不自觉的人就会以丢失为名,领新不交旧。所谓“丢失”,有的是由于没有节约观念,不爱护国家财产,只知伸手要,旧的弄丢了或是甩掉了,确实无旧品可交了;有的则是保护用品还没有用坏,或是根本没用过,而舍不得当废旧品交,但又不愿延长使用期。便既想保留还能使用的旧品或根本没有使用过的新品,又想重新领到新品,达到“一举双得”,因此,就假说原来发的劳动保护用品“丢失”了。所以只要严格实行丢失赔偿制度,就能堵塞这些漏洞。
结语:
劳保用品是预防职工生产中发生事故和职业病的一种措施,用好、管好劳保用品,是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涛. 劳保用品不能“带而不用”[N]. 工人日报,2013-09-10006.
[2] 甘心孟. 浅谈职工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与管理[J]. 中国劳动防护用品,1994,02:22-24.
[3] 钱朋寿. 劳动保护用品的现状和改进对策[J]. 水利电力劳动保护,1996,01:26-27+29.
[4] 彭小毛. 对当前劳保用品生产、使用过程几个问题的探讨[J]. 化工劳动保护,1997,06:29-30.
1.1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缺乏
由于电力企业中的电力管理工作涉及到诸多的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开展工作时要有细心和耐心,在供电系统运行的检修维护工作中,可以认真的落实现场的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规范,尤其是重点部位的检修,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树立安全管理意识,并贯穿于全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忽视了安全生产的原则,缺乏安全生产意识的指导,就会使得整个工作开展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进而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对于电力供电服务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当前很多电力企业中,工作人员对于工作开展的危险性认知不清晰,对管理的重点部位不明确,导致工作开展中安全意识的缺乏。
1.2惯性违章行为的发生
所谓的惯性违章行为主要指的是,工作人员在进行电力系统的维护检修工作中出现的习以为常的违章操作。一般来说,这种性质的习惯性违章操作主要有违反劳动纪律、违章操作等与实际的规范性要求不相符,这种惯性的违章行为在当前的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此外,电力管理的指挥人员指挥不当,操作人员的违章操作,都会导致电力管理工作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在检修需要临时停电时,没有按照规范性的要求来进行,很多工作人员在还没有断电和验电时就已开始了操作,这种马虎行为也是习惯性违章操作的一种,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
1.3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当前很多的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管理工作的开展时,过于偏重大型作业的管理,在具体的管理制度上没有严格的落实,导致很多工作的开展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标准和制度依据。此外,对于工作中的安全工器具管理也很混乱,现使用的很多安全工器具质量并不满足实际工作开展的要求,电力企业也在制度上没有对其有一个明确的检修制度以及更新换代制度,很多性能已经损坏的工器具已经处于超期使用的状态,同时电力企业对各个环节上的管理工作开展也没有一个严明的制度规定,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没有制度上的支持,这就对电力管理中安全生产带来很多的潜在隐患。
1.4责任制缺乏落实
由于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各个环节的岗位职责上都要有明确的责任制,并高效落实,这也是电力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而当前电力企业中,对于安全生产工作上的岗位职责并没有得到落实,对于安全职责依然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进行实际的正确执行,落实不到位,这就导致了工作中很多安全隐患的产生,尤其是细节工作上,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完善电力管理工作中安全生产的策略
2.1强化安全生产意识,贯穿全过程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工作开展中树立安全意识,强化预防安全事故的思想意识,并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工作开展的有利环境。此外,还要在建立一个健全的安全管理网络,进行安全生产的思想建设工作,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在工作的具体开展中按照标准的流程要求合理进行,并考虑到与之相关的众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安全生产的企业文化,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最大程度的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加强安全生产的现场管理
对于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工作,尤其是关键环节的人员,要对其操作行为习惯进行纠正改善,使之养成一个良好的操作习惯。定期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标准化的考核,对存在的不规范处进行及时的纠正改善,尤其是对于具有重复性和多发性特点的安全事故要认真分析,从其中的操作行为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改进,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进而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完善制度建设,落实岗位责任制
首先,要对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制度的健全,并把制度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从工作的细节上入手,加强责任制的落实,同时对于安全生产的各个工器具也要有正确的管理,定期对工器具的使用状态进行定期的检查,对于出现严重损坏的器具要及时的更新换代,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因为安全生产工器具的原因所出现的安全事故。此外,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也要明确,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制定详细严明的奖惩制度,并在工作开展的全过程进行落实,特别是对于关键环节上的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的增强员工的岗位责任心,明确自身岗位的重要性,以规范标准的操作来完成任务并对存在的惯性违章行为及时纠正,从而强化责任制,确保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中图分类号:TU714; F426.9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使用技术管理,首先就要根据技术的管理、项目工程中关于技术方面的档案、施工现场的测量等这些进行分析,将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和整个过程中最真实的情况联系起来。除了这些,对使用的材料在性能和工具上都要充分的利用,提高劳动者的能力,以便让劳动生产率得到快速的提升,对建筑工程的成本也可以做到有效的降低,让企业获得的利益不断增加。只有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发挥出来,才能让现场的施工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问题
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和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很多建筑企业由于和设计公司长期合作,对设计公司过于信任,对于其设计的图纸不审核或者在审核过程中达不到事事严谨,技术交底也不够彻底,从而造成设计与实际现场施工产生矛盾。所以施工前的技术交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所有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施工中有一定的准备,不耽误工程进度,也不会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目前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在主观利益的驱使下,自己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2.建筑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制度
2.1施工图纸审核和会审制度
图纸会审是工程各参建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收到设计院施工图设计文件后,对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熟悉,审查出施工图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合理情况并提交设计院进行处理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图纸会审可以使各参建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熟悉设计图纸、领会设计意图、掌握工程特点及难点,找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并拟定解决方案,把因设计缺陷而存在的问题消灭在施工之前。
2.2技术交底制度
工程正式施工前,通过技术交底可以使参与施工的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人,熟悉和了解所承担的工程任务,以及工程的特点、施工难点、设计意图、执行的技术标准、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操作要点,以及安全质量标准,以便科学地组织施工,按合理的工序、工艺进行作业,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技术交底内容一般包括:图纸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交底、设计变更情况交底以及分项工程交底等。同时,技术交底亦应分级进行、分级管理。
2.3工程技术档案制度
工程技术资料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和工程验收的必要技术文件,也是工程合理使用、维护、改建、扩建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生产技术活动的依据,是衡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的任务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按一定的要求,系统地、真实地收集记述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技术问题材料,归纳整理,以便竣工验收后完整地移交给有关技术档案管理部门,作为今后施工、科研活动的资料。
3.建筑工程中的技术管理对策
3.1建立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制度
总工程师负责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负责安全生产的技术工作。对技术设备、技术方案加强管理和审核,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会审图纸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问题,保证图纸设计既符合工程建设的相关要求,也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项目工程师、技术员、安全员、其它相关人员都应该参与图纸会审,并认真仔细的进行会审,保证设计图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量避免和减少施工中的矛盾和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做好图纸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交底、设计变更交底、分项工程交底,对于交底应该分级进行,分级管理。
3.2推行全生产技术管理
对于机械工、电焊工、电工等必须加强培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考核合格之后持证上岗。操作证还必须按期进行复审,合格之后才能继续进行特种作业。同时,在进行特种作业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保证作业的安全。加强施工现场机械安全管理和安装验收工作。在使用机械设备之前,应该根据相关的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检测,当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安装机械设备,并且安装的时候需要按照平面布置图进行。在使用机械设备之前,应该按照规定进行验收,并做好登记,确认性能良好、能够安全运行之后才能投入使用。机械操作人员需要持证上岗,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保证安全运行。
3.3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能够保证企业技术的先进性,提高施工单位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很多的企业都十分重视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水平和工程建设效益。技术开发是一项复杂和艰难的工作,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等方面。技术革新是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和更新,以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水平,具体方法包括改进施工工艺,改进操作方式方法,改进机械设备,改进组织管理结构等等。技术改造主要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来武装施工单位,改造施工单位现有的设施、生产工艺条件等等,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综合效益。
4.结束语
文章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主要提出了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技术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能够对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发挥借鉴和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筑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安全生产,离不开相关的管理工作,只有做好管理工程,才能保障建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安全生产,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到资金、人员、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管理工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对建筑工程建设产生很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也制约了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因此,探讨分析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作用
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加强技术管理对建筑工程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促进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往往出现施工人员不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的情况,他们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忽视相关的安全技术管理措施的采用,往往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如果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施工安全的自觉性,规范施工人员的各项行为,有利于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水平和建设质量。
2、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使得建筑工程的各项工作得以更好的完成。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够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对施工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比如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施工材料等,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建设按照施工计划顺利进行,促进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从而更好的完成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3、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建设效益。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施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行工程建设,避免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减少返工现象,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整个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技术管理的措施
根据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技术管理工作。
1、建立与完善相应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第一、建立总工程师负责制。总工程师负责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负责安全生产的技术工作。对技术设备、技术方案加强管理和审核,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第二、落实施工图纸审核和会审制度。在会审图纸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问题,保证图纸设计既符合工程建设的相关要求,也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项目工程师、技术员、安全员、其它相关人员都应该参与图纸会审,并认真仔细的进行会审,保证设计图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量避免和减少施工中的矛盾和施工中的安全隐患。第三、落实技术交底制度。做好图纸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交底、设计变更交底、分项工程交底,对于交底应该分级进行,分级管理。第四、落实材料构件试验制度。加强检测和试验工作,促进检测和试验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于使用的材料和构件必须出具相关的合格证明材料使用。第五、落实质量检查和验收制度。按照《建筑安装工程质量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分级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分项工程验收,等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进行竣工验收,办理验收手续,归入技术档案。第六、落实工程技术档案制度。对于工程技术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移交给技术档案管理部门,作为以后施工、科研的资料。
2、推行相应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组织措施。第一、逐级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应该有书面资料或者作业指导书,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履行签字手续,保存相关资料。项目经理部相关人员负责监督检查,并且严格按照安全技术交底进行施工作业。第二、特种作业人员需要持证上岗。对于机械工、电焊工、电工、架工等必须加强培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考核合格之后持证上岗。操作证还必须按期进行复审,合格之后才能继续进行特种作业。同时,在进行特种作业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保证作业的安全。第三、加强施工现场机械安全管理和安装验收工作。在使用机械设备之前,应该根据相关的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检测,当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安装机械设备,并且安装的时候需要按照平面布置图进行。在使用机械设备之前,应该按照规定进行验收,并做好登记,确认性能良好、能够安全运行之后才能投入使用。机械操作人员需要持证上岗,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保证安全运行。第四、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场地设施管理,按照施工平面布局图,做到物和图相符合,保证物品布置合理有序。还应该加强材料、卫生、设备等的管理工作。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包括安全网、围护、洞口盖板、护栏等等,应该保证其齐整和有效,不能随便移动和拆除。对于基坑的四周应该设置防护栏杆。设置相关的安全宣传标语,危险地点还必须悬挂规定的标牌,对于夜间有人经过的坑洞,应该设置红灯示警。
3、加强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技术开发的管理工作。技术开发能够保证企业技术的先进性,提高施工单位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很多的企业都十分重视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水平和工程建设效益。技术开发是一项复杂和艰难的工作,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等方面。技术革新是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和更新,以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水平,具体方法包括改进施工工艺,改进操作方式方法,改进机械设备,改进组织管理结构等等。技术改造主要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来武装施工单位,改造施工单位现有的设施、生产工艺条件等等,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综合效益。
四、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都不能忽视技术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技术管理制度、技术管理组织措施、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文章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主要提出了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技术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能够对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发挥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倩.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与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李俊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
一、把安全预防落到实处
(1)做好“安全理念”的思想预防。生产过程中,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诸多事故的祸首。只有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预防工作搞好,才能把事故后处理变为处理后无事故,避免企业因预防工作没做到位而造成事故,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2)做好“安全文化”的行为预防。要求在行动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造成事故隐患。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3)做好“安全管理”的技术预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技术环节薄弱的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对安全法规、制度执行不力的,要敢于加大管理力度,设备有缺陷的要舍得投入资金进行革新改造。从设备质量、人员技术力量上做到预防。
二、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安全管理责任考核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在不断提高安全责任感的前提下,全矿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矿安全办公会具体负责全矿正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代表矿长行使监督权,考核权和处罚权。(2)建立实行管理人员下井现场留名制度。为严格落实管理人员下井现场检查责任,下井检查时,必须将到达现场时间、查出问题、处理情况、离开时间、人员姓名等内容记录在现场专用记录本上。(3)建立五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一是矿井重大隐患。每月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各专业根据现场生产安排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制定处理措施、落实责任人、完成时间。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二是专业隐患排查。每周对本专现场存在隐患进行排查,将排查出的隐患制定处理措施,在每周生产例会上通报。三是工区隐患排查。每天由工区对本单位范围内隐患进行排查,对排查的隐患落实责任人,认真处理。(4)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会他们安全操作技能和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外,还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
三、加大法律管理力度
用法律手段保障煤矿安全,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强有力的方式。《煤矿安全规程》、《煤炭法》等等法雒的颁布,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有效约束作用。其中对煤矿开采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发生事故后处理项目等等。使得从事煤矿行业的劳动人员的切身利益都得到法律保障。
四、落实安全责任
煤矿工作开展之前,一定先要落实好安全责任工作。将责任进行分摊,落实到每一个人员的身上。出现问题直接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五、加强对工序安全的管理
工序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煤矿开采的过程是由一个个工作环节组织而成。加强对工序的管理,即管理好每一个开采施工环节。影响工序的因索很多,做好工序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及时检查煤矿开采使用机械设备使用状况,监督操作的方法是否正确,施工的环境是否有异常,施工人员身心状态是否正常。安全管理的过程既是使煤矿作业人员将煤矿开采操作规程向安全动机和安全需要进行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将煤矿工作的计划,指挥和组织有效进行和谐统一的过程。
六、重视安全系统工程的运用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由三方面内容组成,即使用先进的科技技术。高科技技术手段降低煤矿开采对人数量的需求,却相应提高了煤矿开采的效率。规范施工操作,控制开采行为,也是对煤矿安全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井下作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五不准”井下作业制度,即不准损坏安全设施,不准在井内或井口拥挤和打闹;不准在井内明火取暖;不准从高处向下投掷物品;不准在电线及电气设备上放任何物品。
加强对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对幸存人员展开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很差。对他们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是当前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煤矿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在井下开展工作,受环境影响很大。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作人员开展紧急情况下安全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锻炼,在危难时刻让其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面对危机,急中生智度过危险。
参 考 文 献
近几年来,矿山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新型设备和新的工艺开始投入生产中,设备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给安全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备件质量不达标、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出现,导致设备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因此,笔者针对当前矿山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力度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给同行带来一点启发。
一、矿山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管理出现的安全问题
近几年,矿山生产行业发展迅速,由于矿山生产环境比较多变,而且生产工艺过于复杂,导致机电设备安全管理难度不断增加,管理过程中也频繁出现安全问题。其中,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项:第一,没有制定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许多矿山企业没有给予机电设备管理应有的重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矿山生产中,导致矿山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第二,工作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矿山生产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设计执行,没有对机电设备进行性能测试,完全是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来判断。采购人员在购买机电设备时,没有调整配套的设施,直接投入使用,导致设备的最大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三,设备监管不严。由于设备管理没有标准的界限,所以监管人员在检查过程中难以把握。由于机电设备管理任务量较大,所以当前广泛使用的检测方法是随机抽查法。
二、矿山生产中加强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力度的有效措施
(一)制定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
管理人员应该针对设备维护管理、备件质量管理以及设备报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制定相应的的管理制度,将设备管理责任切实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机电管理制度必须要结合矿山生产的具体情况,结合企业发展特点,对管理机构进行完善,明确员工的责任和义务。
(二)加强机电设备点检力度
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强化设备点检力度,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理措施,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大量实践结果证实,如果不能及时治理隐患,那么就会逐步发展为事故。所以,矿山企业必须要给予机电设备点检工作高度重视,设置专门的机电点检站,并且聘请专业的点检员。在日常工作中,点检人员应该严格遵守两定一动的制度来检查设备,即在交接班时,定期对设备进行点检;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动态巡回点检;值班员工定期进行巡回点检,尤其是关键部位,要进行精密点检。在点检过程中一旦发现隐患,工作人员要立刻按照信息反馈程序及时反馈隐患。针对能够处理的隐患,要立刻给予处理措施;针对不能处理的隐患,应该坚持不过夜的原则。而且各类设备都应该有不同的点检标准,员工需要实行责任分工,同时制定隐患治理制度,保证机电设备安全运行。
(三)利用培训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
矿山企业应该对操作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增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有文献资料显示,在矿山伤亡事故中,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所占比例超过80%。部分操作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对设备安全性知之甚少,而且安全责任意识较浅,大都是野蛮操作,进而引发安全事故。所以矿山企业应该通过培训手段,使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机电设备的操作要领,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的原则,督促操作人员按照规程工作,消除侥幸心理,避免发生设备伤害事故。
(四)加大设备管理资金投入
针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矿产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益。创建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认真检查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隐患,做到防范于未然。此外,还应该提供良好的通风设施,保证井下通风畅通。针对井下设备,工作人员要及时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井下积水能够及时抽出,以免矿井被淹没。
(五)做好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
维修管理也是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矿山作业环境比较复杂,维修条件较差,而且少数设备受环境的限制,设计不合理,增加了维修难度。因此,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对通道进行检修,对设备结构进行改进,通过预防零件变形等手段,做到标准化维修作业。此外,在矿山生产过程中,还应该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和维修设备,进一步提升设备维修工作的安全性,提高维修质量。
(六)对机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
近几年来,变频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发展迅速,性能较高、安全性较好的设备不断被开发出来,更新速度较快,而且矿山企业能够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改造。机电设备老化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许多矿山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比如通风机、绞车等,都是20世纪30年代生产的产品,尤其是部分小煤矿中的设备大都是老弱病残,安全隐患较大。为了提高矿山生产的安全性,针对安全性能较差、污染严重的机电设备,矿山企业应该及时对其进行更新和改造。比如,用全自动摩擦轮2.5m绞车替代传统的缠绕式3m绞车,用螺杆式压风机替代复活塞式压风机。对井下通风风机等设备进行改造,增加自控报警装置和变频器装置,在高压配电柜上安装高压接地短路探测报警仪,切实为机电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矿山机电设备管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矿山企业高层必须要给予设备安全管理高度重视,不断完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大机电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对机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加强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王崇智 倪江强 单位: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机电运输部
参考文献:
[1]胡学斌.浅谈矿山生产中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1,30(10):189-190.
[2]杜淑琴.浅谈如何加强矿山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J].能源与节能,2014,(3):28-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