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难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难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难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难点

篇1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3602

1引言

随着土地整治被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1号文件,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科学合理的编制好土地整治规划是实施好土地整治工程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本文选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及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对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2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扩大基本农田面积

第一,在坚决落实上级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域自身的资源特点和资金能力,合理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包括建设规模及质量。第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通过实地调查、潜力分析,结合变更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将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布局,科学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并确定各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的主要建设任务。第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应合理补充耕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目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有条田不平整、农村道路冗余占地、田坎系数过高等现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应优化耕地沟、渠、路、林网配置,通过农田整理、沟渠整理、农村道路及养殖用地复耕,田坎系数降至20%以下,调整零星地类,完善田间路和生产路的布局,道路尽量采用硬化路面和路肩,减少道路占地和桥涵闸等交叉工程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2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

第一,提高基本农田区域内的设施水平。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设施老化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因此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通过农业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的耕地质量等级。第二,提高基本农田区域内的土壤肥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应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管理条件及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安排种植制度,采用轮作、间作等耕作模式,改善耕作条件,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加土壤厚度,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改善土壤pH值,发挥耕地最优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2.3治理基本农田的生态环境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为原则,强化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改善农田水土保持、加强农田林网空间配置,形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逐步建成完善的农田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农田生态景观;严格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推广应用生物肥、有机肥,营养平衡施肥技术;杜绝对环境有污染的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有效控制农药及农用化肥污染,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采取措施防治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土地的污染,加快污染土地的治理,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治理,逐步减少工农业生产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3农业用地综合整治

3.1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农用地整理是指采取平整土地、归并地块,建设灌溉、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措施,通过综合整治农用地及其间的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促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庄河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因此农用地整理是庄河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较大,园地所占比例最小,大面积连片的耕地分布在南部的沿海平原。充分利用庄河天然的水资源优势,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灌排能力,完善田间道路工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造农田林网;加强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中低质量耕地等级,同时强化新增耕地质量建设;重点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建设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引导建设用地逐步退出,形成集中连片的、耕地质量优良的基本农田补给区域,保证基本农田总量有增不减;推进低效果园和低效林的整治,加强设施农业用地建设,促进农用地的综合整治。

3.2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做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力争建设优质稻示范县,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种植优质水稻、果蔬。引导农民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向有机农产品基地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创建绿色品牌。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拓展农业功能,构建农村生态旅游,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地区水果蔬菜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大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将水果的发展与旅游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特色种植业资源优势,培植龙头企业,建设集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水果主题生态观光园,不断扩大基地种植面积,提高果品科技含量,加快水果产业化发展。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逐步推行散乱的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的农村居民点体系。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进行村庄格局调整,鼓励农民腾退宅基地,合村并点,改造空心村,改变农村居民点分散、无序发展模式,推动中心村建设,鼓励和引导村庄迁移到中心村,并及时复垦腾退的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治,优化村庄布局,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保护和传承地方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和特色村庄,建设特色魅力新农村。

4.2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等措施,实现耕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不增加、布局更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等目标的土地整治活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本轮土地整治规划的独有特色,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对土地刚性需求愈来愈大情况下的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抓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科学合理规划用地结构,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消除城乡结构二元化。

按照“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协调各部门规划,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先选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实施增减挂钩,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对散乱、废弃和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合理确定的增减挂钩试点拆旧区位置、范围、规模和时序,工矿废弃地、盐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废弃地也可以作为增减挂钩拆旧区,增加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加大对拆旧区土地复垦的资金投入,加快复垦项目实施进度,规范操作,确保新增耕地质量并按期归还周转指标。使用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块所产生的土地收入应优先用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5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庄河市拥有60多万亩的未利用地,包括水域、滩涂沼泽和自然保留地,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应坚持因地制宜,以“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创新未利用地开发模式。对于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可以采用台地开发、缓坡式开发等土地开发模式,尽可能少破坏原始地形,以免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土壤条件好,有水源保障的未利用地区域,优先推进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将临近城镇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以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对于成片的草地、水源涵养地,可以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地区的未利用地,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6保障措施

科学严格的保障措施是土地整治规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应成立土地整治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动态巡查制度。同时扩大土地整治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严格把控土地整治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土地整治资金健康、安全运行。建立土地整治规划信息系统,做到“一张图”管理,注重培训与学习,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规划公告和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随时接受公众查询,让广大群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参考文献:

[1]张占录,张正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建设发展用地有保障

上半年以来,湖南省争取国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18.68万亩,较去年增加1050亩。有序实施增减挂钩试点,全省已批复实施方案20个,批准建新面积6135亩。低丘缓坡开发试点方案经省政府批复实施,规模4500亩。全省累计审批建设用地15.76万亩,同比增长15.6%。上半年,湖南省出让土地5.82万亩、实现价款43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57%。土地出让均价1118元/m2,较去年同期上涨40%,较去年全年土地出让均价上涨19%。

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到位

上半年,湖南省批准建设占用耕地项目755个、面积5.15万亩,全部实现占补平衡和先补后占。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2012年度项目总体进度达70%以上,其中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18个子项目全部进入扫尾阶段。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上,预算投资51亿元,安排2013年度土地整治项目471个,建设规模274万亩。其中,利用省内资金启动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2013年度子项目10个。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12个市106个县(市、区)的外业调查成果验收。土地复垦力度加大,累计审查《土地复垦方案》56个,全面完成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调查评价工作,安排省级损毁土地复垦项目12个。完成了第三轮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更新评价。桃源、隆回、安化、汉寿获评第二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矿产资源管理不断规范

上半年来,湖南省煤、铁、有色等主要矿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为适应形势变化,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着力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上半年新立探矿权98个、采矿权12个,实现价款和使用费2.23亿元,同比增长62%。同时,不断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安排省级矿业权价款项目144个,预算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28.6%。争取中央地勘资金1.09亿元,安排接替资源勘查项目5个、大调查项目41个。继续推进危机矿山找矿工程,对浏阳七宝山硫铁矿等15个老矿山组织开展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积极推进整装勘查,花垣-凤凰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在部组织的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级别。页岩气勘查稳步推进。

地质灾害防治有实效

湖南省上半年9次强降雨,引发了各类地质灾害1143起,造成9人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9464万元。各级政府层层落实责任,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守土有责、国土部门靠前指挥、村组干部动态监测、应急力量随时待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同时,严格落实防治措施,密集开展灾情会商,及时通过电视、短信、广播等多种途径预警信息,加强群测群防,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定期巡查、应急处险等制度,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6起,避免人员伤亡1326人、经济损失6428万元。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矿山环评等相关制度,上半年审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报告112份,缴存矿山环境治理备用金9604万元。

数字湖南地理信息基础工程建设加快

上半年,湖南省安排了1∶1万地形图更新任务1623幅。天地图・湖南正式纳入国家主节点,全面完成了14个市州的矢量电子地图和5个市州的影像地图布设任务,录入地名地址100万余条。累计对外提供纸质地图2604幅、数字地图15392幅。数字湘潭通过验收,数字张家界、数字韶山项目设计书通过评审。启动地理国情普查,目前已完成了试点任务。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力度加大,相继与省工商局、省交通厅等10个省直单位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在测绘行业管理方面,全面完成2013年测绘资质年度注册、测绘资质单位信用信息评定等工作,审核测绘资质单位信用信息430条。成功举办全省第三届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管理秩序不断向好

上半年,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01件,拆除及没收构建物 17.1万平方米、罚没款 1150.52 万元,党纪政纪处分7人;立案查处矿山违法案件147件,刑事处罚5人。土地违法发现数、立案数以及矿山违法立案数分别同比下降155%、97%和56%。深入推进执法专项行动,完成相关市州未报即用和边报边用重大违法案件实地核查工作;扎实做好卫片执法前期工作,在土地变更调查环节提前介入,全面完成统一技术标准、业务人员培训、数据资料审核等工作。

重大基础工作进展顺利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稳步推进,累计制作底图19.9万平方公里,成果覆盖率94%;完成地籍调查11.7万平方公里、调查土地125.2万宗,涵盖2.6万个村、26.4万个村民小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扎实有序,现状数据库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核,财务保障能力继续加强,落实部门预算55亿元、征收各类税费5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61%。地质资料两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坪宝矿区建成三维空间地质数据库并实现多元数据集群管理和统一服务;完成长株潭城市群水工环补充勘查野外工作任务;启动第二批2个重点矿区和4个整装勘查区地质资料两化工作;长沙展开地质地下三维建设和城市地下管网三维建设。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省及12个市级、99个县级土地整治规划获得批复。78个市、县矿产资源规划完成数据库建设工作。

下半年目标:加强调控 强化保障

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

争取将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计划笼子。积极推进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城镇低效用地再利用等试点,拓宽用地空间。严格节约集约用地,抓好供地率考核、开发园区用地评价、闲置土地清理、地产市场管理、定额指标研究、节地模式推广等工作。出台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政策。修订《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从严控制规划调整与修改行为。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环洞庭湖、娄邵盆地两个重大工程以及25个连片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县为主战场,全面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复垦工作,确保按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控建设占用耕地,从源头减轻耕地补充压力。

努力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方案,推进整装勘查,创新找矿机制,加快商业跟进,努力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抓好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勘查开发。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管理,加快规划数据库建设。巩固扩大整规工作成果,维护良好勘查开发秩序。加强矿山规划、审批、交易等相关数据库建设,摸清家底,夯实管理基础。推进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中介机构监管,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抓好矿补费征收管理。

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严格执行巡查值班、监测预警、灾情速报、应急处险等防灾减灾措施,努力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严防群死群伤事故。抓好宁乡煤炭坝等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

全面推进数字湖南地理信息基础工程建设

加强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研究出台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管理办法、国土资源数据管理办法。推进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加强数字城市建设与推广应用,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市县测绘机构建设,充实人员、编制、装备,提高统一监管能力。开展测绘行业督查活动,严格资质、市场、质量、保密管理。建立完善地理信息企业市场信用信息体系。

统筹抓好执法监察、与依法行政工作

加快完善案件调查协作和案件移送机制。结合卫片执法、打非治违、新开工项目清理等专项行动,公开督办和严肃查处一批典型案件。抓好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力争零问责。全面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主动化解积案,编制实施应急预案。加大国土资源普法宣传力度,完善应复应诉工作机制,努力畅通群众合法利益诉求渠道。

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工作

加大资金争取和技术支持力度,确保年内高质量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任务。全面完成长株潭城市群和3个重点矿区“两化”任务;加快修订《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湖南省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管理办法》等国土资源收费政策;研究出台《湖南省地质环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湖南省土地整治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等相关制度;在节约集约、占补平衡、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出一批成果并及时转化;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教育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

篇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潜力和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和支撑依然在“三农”。今年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开新局,谋变局,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暨乡村振兴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县农业农村局作为乡村振兴的牵头部门,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列为重大任务,集全智举全力加快推进。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全面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确保粮食增产稳产能,达到16亿斤水平。一是优化粮食核心区、主产区、功能区布局,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和政策支持,确保年内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发展节水灌溉9万亩。二是认真搞好种业工程,加强田间管理、农业科技服务和水利保障,确保实现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三是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丝路东方工厂化生猪育肥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内生猪产能恢复到38万头、生态肉鸭出栏量达到2亿只。四是扎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好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确保畜牧生产安全。

2、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引领,打好“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中药材、鲁西黄牛、中国斗鸡、青山羊、黄河鲤鱼、毛木耳等特色产业;同时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创响一批“老字号”“土字号”“乡字号”“特字号”产品品牌,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镇,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发展。

3、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一是加大农业领域“双招双引”力度,积极对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力争每年引进一批农业“新六产”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二是加快推进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等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内达到25家以上,并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大上下游关联项目的招引力度,持续培育农业“新六产”产业集群。三是继续实施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重点支持中药材、畜禽产品加工、林木板材、粮油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强化中禾健元、花王粮油、舜生堂等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县域。

4、全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年内全县规模流转土地46万亩、托管12万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力争年内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65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430家,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5、科技创建美丽家园。重点创建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努力打造冯庄生态园建设,力争使之成为全县乃至全市乡村振兴示范点,全力推进“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创建工作。

篇4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突破口,以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为源动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打好新一轮水利建设攻坚战,着力解决好群众最期盼、发展最需要、生态最迫切的水利问题,确保重点工程上水平、重点工作上档次、整体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在黄蓝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二、重点任务

2012年水利工作重点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创新三项机制,深化四项管理,抓好五项工作,干好六大工程”。

(一)围绕一个中心

就是紧紧围绕“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这一中心,立足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防洪防潮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饮水安全保障、农田水利、水生态保护、节水型社会管理、水利体制机制“七大水利体系”,创新思路,加大投入,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我县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二)突出两个重点

1、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11年我县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县。2011—2013年将投入1.04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7.93万亩。今年全面完成2011年确定的2.5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同时实施2012年工程面积2.8万亩,其中大王镇管灌工程0.5万亩、乐安街道管灌工程1万亩、大码头镇末级渠系改造工程1.3万亩。工程投资348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00万元,省投资800万元,市配套400万元),年内建成发挥效益。同时,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整合各类支农涉水资金,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2、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县建设。围绕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纳污限制“三条红线”控制管理制度,开展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专题实践和研究,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地方规范性文件。加强计划用水和节水管理,指导各行业节约用水,积极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和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学校创建。争取投资300万元为企业安装取水计量远程监控系统150套。

规划实施孙武湖南展工程、高店水库扩建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段配套工程,完善全县引供水网络,为工业用水水源转换提供保障,全县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亿立方米以内。

(三)创新三项机制

1、农村供水管理机制。以彻底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为目标,年内投资265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5.3万群众饮水条件。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组织,完善工程运营管理机制,在完成农村集中供水水价调整听证基础上,争取出台农村公共供水水价调整和维修专项基金筹措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县农村供水水质检测中心运行管理,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建立水质定期常规自检和通报制度,强化应急供水管理,提高农村供水标准和安全水平,让群众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2、基层水利服务机制。把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立项的约束条件,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解决农村水利设施管护缺位问题。积极推进“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乡镇水利站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县、乡两级防汛抗旱应急服务组织,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探索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合作社、供水联合体等农民合作组织,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让农民在管理和维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享受便捷、专业化服务。

3、水利投入保障机制。根据《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协调财政、地税等部门研究制定我县具体实施意见,落实好“五个方面筹资渠道”,即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提取3%,从成品油税费改革返还和转移支付中提取3%,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提取15%,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额的1%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征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5%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一并纳入水利建设基金管理,探索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扩大政府投融资渠道,有效保障重点水利建设投入。

(四)深化四项管理

1、水资源综合管理。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主线,以控制地下水开采为重点,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强化用水监督,严把总量控制、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凿井审批关。与发改、经信、国土、环保部门建立分工负责、配合协作机制,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未通过论证的,水利部门不批准取水,发改、经信部门不批准立项,国土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环保部门不批准环评报告。依托水资源监控中心,完善信息平台,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数字水利”建设水平。加强水质监测,加快建立水价调整、水资源监测及企业用水考核机制,提升水资源监管能力和水平。

2、水工程规范管理。继续深入实施河道综合整治,以工程管护、生态保洁和防汛抗旱为重点,加大经费投入,抓好河道工程、灌排设施年度维护,力争批复实施小清河尚道西南险工、永红沟排闸、圈子堤防缺口堵复和右堤堤防整修等一批河道修复工程。配合省、市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段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切实抓好河道、堤防等重点水利工程确权划界,为规范河道管理奠定基础。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明晰县、乡、村三级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管理目标,加大水工程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形成专管群防结合、开发保护并重、经济生态同步的管理机制。

3、水生态保护管理。以打造绿色优美水系、生态文明乡村为目标,加强水生态治理和保护。加强执法巡查,严厉打击非法取土、建设项目侵占河湖水域等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规范岸线开发利用,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河道污染。积极推进小清河、、支脉河等重点河道治理,配合抓好织女河—新人工湿地、预备河人工湿地建设,开展引水补源,加快治理地下水超采和海水入侵。积极实施桥涵配套、水系循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等基础工程建设,有效修复自然生态功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水行政执法管理。以法规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配套完善水工程建设项目和水资源管理等地方规范性文件,逐步推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审”和“重大工程建设防洪评价”制度。健全县、乡执法组织网络,对执法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落实执法责任,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加强水政执法巡查,对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继续强化与法院、财政部门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执法、收费管理,确保完成水利规费征收任务。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通过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水法规和节水宣传,提高全民水法治观念和节水意识。

(五)抓好五项工作

1、防汛抗旱工作。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落实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抓好汛前检查督导,充实完善县、乡、村三级防汛指挥体系,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年内实施上游河道疏浚、泄洪水毁工程修复等一批防汛重点工程,抓好农田防汛抗旱工程配套及各级灌排沟渠清淤治理,完善灌排体系,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确保全县安全度汛。加强旱情预测预报,强化科学调度,根据旱情形势,抢引抢蓄抢灌黄河、小清河、支脉河等水源,全力抓好抗旱灌溉和孙武湖调水充库工作,保障全县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用水需求。

2、水土保持工作。结合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一周年,深入宣传贯彻水保法律法规,加强已建和在建工程项目的水保方案编报、审批和监督管理。编制全县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加快水系绿化和水保治理工程建设,实施预备河绿化、北贾沟绿化、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县项目农田林网建设,抓好河辛路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完善农田林网1.56万亩,新增水系造林3356亩,植树33.86万株。依托孙武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争取立项实施新的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提高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3、规划计划工作。抓住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机遇,以争取各级加大水利投入为重点,抓好重大项目的前瞻性、政策性研究和项目前期规划、论证,编制完善现代水网规划、防潮堤规划和“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力争河道治理、农村饮水安全、防潮减灾、重大水源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严格工程建设程序,规范项目操作,加强“四制”落实和工程监督检查,确保工程按计划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做好移民人口核查、扶持项目编报和工程实施等工作,落实好移民政策。

4、水文信息工作。认真落实“工程带水文”政策,对重大工程规划要同时进行水文工程设计,加快水文监测站点建设,以水文建设促进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配合做好全市用水总量监测,抓好全县地下水、地表水、饮用水动态监测,合理布点,定期观测,保障集中供水水质安全。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加快水资源管理、农村饮水工程、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等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信息化水平。抓好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的处理、审核和填表上报,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普查任务。

5、机关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干部学习、民主决策、党风廉政、督查考核等制度,认真执行周五例会制度,加大工作督查落实。以加强行风治理为重点,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从我做起、走向文明”、创建节约型机关、“提速增效年”等主题活动,提高机关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稳定和安全生产,认真抓好水利经济、招商引资、党建帮扶工作,重视和加强老干部、计划生育、妇女儿童等工作,不断提高机关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干好六大工程

1、治理二期工程。对闸上游7公里(至桥南100米)河道进行疏竣,恢复堤防,疏挖土方260万立方米,筑堤土方25万立方米。工程投资3577万元,其中省扶持1070万元,争取市补助300万元,其余由县财政配套。计划3月份动工,11月底完成。

2、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示范建设项目。该项目位于镇,实施工程面积2.56万亩。计划衬砌斗、农级渠道62.34公里,建设各类建筑物597座,新建机井60眼,维修机井25眼,配套机井房85眼、变压器室5座,铺设PVC管道33.7公里,安装射频卡控制系统5套、射卡800个,整修道路60.65公里,种植防护林12.35万株。工程总投资3482万元,今年4月20日前完成。

3、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重点建设水源井、主管道、信息化系统、消毒设施、村内管网改造以及智能化水表等工程,改善9个乡镇、街道5.3万人的饮水条件。概算投资2650万元,计划8月份开工,12月底完成。实施后将达到小清河南6个乡镇(街道)为一个网络、小清河北3个乡镇为一个网络的供水规模。

4、二干渠下游段节水改造工程。衬砌二干渠自丁庄镇王道村南生产桥至下游李沧村生产桥7.45公里,工程投资1698.3万元,其中中央补助602.83万元,省级补助301.54万元,市级补助793.93万元。计划2月上旬开工,3月底完成。

5、水利站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以大王镇水利站为示范点,按照规划设计、办公楼颜色、庭院绿化、办公设施、单位门牌“五统一”标准,高标准建设办公场所、配备办公设施,并达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为全市基层水利站的建设与发展探索经验。项目共需资金550万元,积极申请市财政扶持,年内实施完成。

6、镇田间节水灌溉工程。位于镇东水村以西,团结沟以东,前大村以南,南至交界,建设地埋低压管灌工程5000亩。估算投资500万元,其中市级补助350万元,其余由县财政配套。计划7月份开工,10月底完成。

三、保障措施

今年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全体干部职工要自我加压,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在新起点上努力实现新发展。

(一)加强学习,提升境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每名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工作当责任,以学习开拓境界,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谋划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学有所获,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思维、陈旧模式,善于走新路、开先河,瞄准“全市第一、全省一流、全国典型”,谋划改革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做到高起点定位、高层次谋划、高标准实施,努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转变作风,埋头苦干。作风产生力量,实干赢得威望。要牢固树立“无功即是过”的思想和强烈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只唯实干,不求虚功,成绩面前不骄傲,困难面前不气馁,努力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真抓实干。要明确工作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亮点在哪里,抓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到人,把各项工作往实里做、深里抓,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办扎实,高效推进工作落实。

(三)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创新激发动力。要尊重干部职工创新精神,营造倡导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永葆水利事业生机和活力。要坚持学先进、找差距,深入查摆思想境界、工作标准、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问题,牢固树立“干不到第一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理念,紧盯水利发展机遇,努力争取各级政策和项目在先行先试,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篇5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幸福城市和宜居环境最基本的前提是让老百姓生活上有安全的水资源可利用,民生水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重要内容。目前,还存在着如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不高,供水设施老化,供水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水灾害威胁尚未完全消除;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工程不完善、维修养护不到位,连旱时期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出现一定程度困难等,不利于群众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努力让广大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枣庄境内分布着27条河流,157个大小湖泊、水库,这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宝贵生态环境资源。枣庄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粗放的传统产业,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近年虽然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水体污染加剧、河流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水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因此,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抓好水资源保护,努力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才是加强生态保障的有效措施。

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生态脆弱和开发过度、污染治理和超标排放并存的现象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水资源总量有限而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协调、统一。

明确思路,突出重点,确保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1围绕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步伐

(1)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是实现水利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基础保障和主要内容,也是枣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全面完成全市现代水网规划,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施依据,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构建湖库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防洪供水生态功能有机统一的现代水网。依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省东水西调工程,实施10项河、库、湖联网工程,建设23条河道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完善滨湖区、沿运区、山丘区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供水保障、防洪抗旱减灾、水系生态、水利信息化、现代水利管理五大体系。

(2)加快推进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政策机遇,及早规划,争取更多的水利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建设计划。按照水利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做好庄里水库开工和库区移民搬迁安置等相关工作,尽快完成已立项的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工作进度,为2013年南水北调干线通水做好准备。

(3)全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保障防洪安全按照签订的《河道治理工作责任书》要求,落实好配套资金和河道治理工程建设进度,用5年时间完成26条大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整治和湖东滞洪区建设任务;严格按照《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要求,规范、审批河道范围内的水利建设项目,保障防洪安全。

(4)加快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促设进现代农业发展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和“规划布局、水源配置、技术标准、稽查验收、管理体制、调度运行六统一”工作模式,做好正在实施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高标准农田200万亩,落实省政府“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要求。

(5)加快水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搞好水系绿化,完成榴园坡耕地改造、治理山亭区莲青山等43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封山育林1000km2等改善山丘区生态环境任务。

2围绕提升服务民生能力,着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年内解决70.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做好全市农村人饮安全信息化工程建设。二是灌区节水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做好中长期建设计划,年内完成投资6.7亿元,建设以胜利渠、石嘴子水库等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为重点的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493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7.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58万亩,除涝面积10.9万亩,疏竣河道86.7km。三是继续完善扶持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实施42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惠及5万库区移民。

3围绕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循环水务管理模式

以“三条红线”和“三条警戒线”作为“硬约束”,遏制水资源使用中的乱开滥采行为,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强化用水计划管理,建立完善计划用水体制,做到用水必须许可、计量、缴费,违规查纠。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原则,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作用,促进企业和社会节水,鼓励使用地表水和中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采补平衡、可持续利用;实现饮水安全、用水计量、节水高效、雨洪管理、中水回用等新型循环水务管理模式。

4围绕提升减灾能力,认真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的严峻形势,要继续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对全市所有河道,进行统一规划,加快治理,提高排涝行洪能力。搞好农田末级渠系建设,及早疏通田间竹节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抓紧修复水毁工程,提前检修泄洪工程,高标准完成防汛应急工程。认真落实防汛抗旱责任、人员、物资、预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5围绕提高工作效能,加强水利管理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和责权利相一致原则,落实各级水利工程养护资金,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水务、警务一体化建设,加大水行政综合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采砂、非法取水、毒鱼炸鱼、河道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水事渔事管理秩序。

加强组织领导,为水利建设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推动水利建设健康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把水利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工作议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及时协调解决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水利改革、投入保障、环境营造等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水利部门要紧紧抓住水利事业大发展大投入的难得机遇,坚持求真务实,抓好责任落实,确保水利建设发展工作取得实效。

2坚持统筹兼顾,做好发展规划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在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关系和做好长远规划的同时,把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事情落实到位;在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关系的同时,着眼全局统筹全流域开发和保护,统筹全市水利事业发展;在处理好硬件和软件关系,大搞水利工程、完善水利设施的同时,抓好水利管理和服务的配套建设;在处理好挖潜和开源关系的同时,既要增强水利工程蓄水能力、盘活用好现有水资源,又要注意对接全省水网体系,用足用好客水,以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

3形成工作合力,做好舆论宣传

篇6

想起1999年由“三位主任、三张桌子、三把椅子”组成的滦平县农开办,经过领导的呕心沥血的筹谋,经过全体员工日日、月月、年年的艰苦卓绝的拼搏,取得了令人敬幕的成绩。在2005获得河北省坝上土地治理项目“先进县”称号,在2006-2008年连续三年获河北省土地治理项目“创业杯”称号,在2006年被河北省人事厅评为“先进集体”。曾多次获县委县政府 “实绩突出单位”“特殊贡献奖”等奖励,并且在档案内业管理达到“省一级”标准。事实证明,滦平县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我县的服务“三农”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十三年来我县农业开发建设取得的工作业绩

农开办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心血刻在滦平大地上的铁的事实,足以证明农业开发业绩。尽十三年来我们完成了诸如金沟屯、张百湾、小营、红旗和虎什哈等五个强乡重镇镇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滦、潮河干流区完成26个村的灌排渠系骨干工程。扶持了滦平县长山峪维祥香瓜基地、王家沟农场日光温室园区、张百湾河北徐国友蔬菜示范园区、偏桥日光温室采摘园区、两间房和偏桥食用菌示范园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完成各类建设项目23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个,生态治理项目10个,科技推广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9900.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333.0万元;项目建设总规模33.02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13.14万亩,人工造林16.38万亩,科技推广3.5万亩。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有:新打井255眼,修旧井81眼,配套336台套,修防渗渠163.49km,修渠系建筑物644座,铺设地下输水管道229.85km,架设农电线路39.94km,修农田路61.3km。

经调查测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亩年增产粮食200kg,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50元左右。累计新增灌溉面积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24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70万kg,年新增蔬菜生产能力440万kg。森林覆盖率提高3.66个百分点。年节省水资源780万m3。治理后的项目区达到田平整、配套全、渠相通、路相连,地下管道纵横交错,桥涵井电配套完善。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成绩显著。

三、农业开发项目建设的治理模式

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理模式。我们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农业功能区的划分,并根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根据不同时期的建设标准确定不同的建设内容,先后实施坝上生态农业项目、土地沙化治理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几类项目,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全县农业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为滦潮河干流区和滦潮河川沟区。

1.滦潮河干流区

包括金沟屯、大屯、张百湾、虎什哈、红旗、小营等六个镇,主要分布在滦河、潮河干流区,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经济比较发达。在治理过程中,以大力发展防渗渠系配套为主线,以新打浅井、维修旧井、地下输水管道为辅助手段,充分利用地上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搞好四旁植树造林,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瓜、果、蔬等高效经济作物。在农业措施上加大农田路网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打造农业综合开发亮点工程,使其成为展示农业综合开发形象的示范窗口。

2.滦潮河川沟区

包括安纯沟门、巴克什营、平坊、滦平镇、长山峪等的5个乡镇。该区由于水资源紧缺,地力条件差,在治理过程中兴建一批蓄、引、提、节水工程,大力发展地下输水管道、扬水管道,推广先进的微灌、滴灌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合理开采地下水,井灌沟排。工程、技术、生物措施相结合,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四、农开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项目实施与管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程占地矛盾突出

农业综合开发强调集中开发,连片治理,使项目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然而,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县情,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耕地紧缺的程度就更加突出,目前我县人均耕地仅1.03亩。在项目区框架建设中,由于修建田间道路有时会占用耕地,若遇到顺茬地则可能占用同一农户很多,甚至是全部耕地,这种“一家受损,全村得利”的情况尤其不好处理,个别行动过激的农民甚至阻挠工程施工。根据我国农村现行土地政策,重新调整耕地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项目村也没有机动耕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又不允许支付占地补偿,给项目建设带来难度,往往也影响到干群关系,使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惠农政策在少数农民心中打了折扣。

2.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

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执行“一事一议”政策,但议事容易,落实困难,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和基层班子软弱的村更显突出。从2011年起,虽然土地治理项目自筹资金比例降为占中央财政资金的20%,但大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自筹资金中的筹资和以物折资难度非常大。此外,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老弱妇孺,出义务工也很难得到响应。随着工程招标制的推行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标准的提高,项目工程大部分由专业队伍施工,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的机会不多,即使参与了,效果也不佳。农民投工投劳不但工程质量难以统一,而且效率较低。而用专业的机械施工,不但标准质量高,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农民筹资投劳不仅执行难度大,还容易在农民自筹上产生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

3.工程运行管护难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成后,一些地方虽然也制定了管护制度,并层层签订了工程管护责任书,但管护工作不到位,保存率和完好率偏低的状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项目区,建成3年~4年后的工程保存率不到70%,农田道路、防渗管道出水口、水闸等工程的损坏程度也比较严重,并且由于村级经济薄弱使受损工程不能得到及时维修。主要原因有:一是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呈多样性,难以统一管理。有的产权归集体所有,有的归个体或法人,由于产权归属不同,造成管护主体各异,管护意识差。例如,有些机井、农田道路、农电线路、防渗管道等工程为农民集体财产,由村集体进行管护,管理拖拉;群众对与己无关的工程不加爱护,常使部分工程受损;二是公安机关对损坏行为缺少惩治力度。由于对工程损坏现象的调查取证困难,对损坏行为不能实行有力的惩治,因而难以起到好的警示作用,致使变压器、农电线路、启闭机、闸板、泵房门窗等野外工程丢失;四是管护队伍和管护机制不完善。大部分项目区缺少稳定的管护队伍,管护人员的误工补贴或报酬难以落实,工程的日常维护不能正常进行,加之年久失修和冻融损坏严重,致使部分工程报废。

4.单位投资标准、质量标准逐年不一,造成工程质量层次不齐

1999年平均亩投资100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材料费、人工费等费用的不断提高,发展到2011年的1030元。1999年投资标准偏低,当时国家只对工程材料费进行补助,且由村级组织出农建工施工,施工标准低,致使工程质量不高。虽然现在提高了标准,但材料费和人工费的迅猛增长,项目自筹又困难,项目建设资金还是比较紧张的,许多地块所需工程建设内容不能一次性解决。

四、今后我县农业开发工作发展方向定位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如何进一步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使之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项目建设布局如何?项目发展思路、方向如何?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即应该回顾以往总结成功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开拓更新思路,使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需要。

按照国家农开办的要求大力实施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大力开展增强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完善提高滦潮河流干流区骨干粮区工程建设以外,注重县周边小乡小镇建设需求,集中整治坡耕地,采取集雨工程、扬水蓄水工程、风能提水等形式满足偏远山区耕地用水需求,大力发展板栗山楂等林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加大经济欠发达周边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乡镇之间农业生产条件差异。

具体发展方向如下:

(1)金沟屯镇梁后村——张百湾五道岭村的滦河干流区和虎什哈镇大河北村——虎什哈镇六道河村的潮河干流区,实施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建设,完善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粮食产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高产高效。

(2)巴克什营镇、长山峪镇、付营子乡发展以果品、瓜果为主的御路旅游观光农业和设施蔬菜产业,重点实施喷灌、微灌技术。

(3)付家店乡、马营子乡、邓厂乡、虎什哈金台子川、五道营乡、西沟乡、平房乡、安纯沟门乡等地段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山地林果产业,推广集雨蓄水、截潜流蓄水等措施,进行坡耕地治理,全面实施节打蓄引工程。

(4)大屯乡、滦平镇主要发展蔬菜科技园区建设,推广新品种、提高蔬菜品质以发展微灌为主,提高品牌战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着重做好下工作:

1.鼓励土地流转经营,化解工程建设中各种矛盾,解决农民自筹难问题,促进项目健康发展

项目耕地一经流转后,首先解决工程规划散乱局面,统一种了植结构,打破组户界限,使工程规划布局趋于合理。其次解决农民自筹难问题,让流转经营大户出工、出资,补充了项目自筹资金短缺问题;第三,工程占地问题易解决,因为农民将延包期内耕地流转出去,本身已获利,自己又打工挣钱,对工程占地问题意见相对减少,为项目区高标准设计奠定基础。第四,有利于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区耕地流转后实行集中管理,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济的发展。第五,有利于项目管护,土地流转后,落实了管护主体,工程由经营大户看管,有人维修,并能落实管护资金。我县2011年项目区规模5000亩,共流转耕地4400亩,占建设规模的88%,建设占地1000余亩高标准温室园区一处,占地400亩科技含量高的喷灌园区一个,占地600亩高标准园林园区一处,占地500亩的乳牛、肉牛青储饲料基地一个。且项目区统一平整后经营户又在耕地里自修了部分支路,方便了农用机械耕作与运输,使机械覆膜、机械播种、机械施肥得以普遍应用。使2011年项目区结构调整非常到位,大部分工程当年施工当年见效。

2.整合项目资金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区上档升级

把项目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整合各方面的建设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统筹规划、各司其职、各具特色、各记其功”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监管、统一考评”等原则,首先逐步完善土地治理项目相关政策,与其他行业项目接轨,资金能否顺利整合的关键是:各部门相互协调项目申报时间,由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不同期致使在项目申报内容重复,工程重复建设,有的无法实施,还容易产生借用工程现象。只有统一申报时间,各方项目管理单位共同商议区域项目整体规划,按计划分工设计自己项目,才可能达到资金合理整合。整合资金有利于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和农业产业等分散的资金统一聚集,形成强大的资金合力,推进互补,推进项目区档次的提升。

3.降低农民自筹比例或取消农民自筹,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问题,建议国家进一步降低土地治理项目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制定占地补偿政策,提出具体和适宜的补偿标准,解决部分农民利益受损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感到,各乡镇对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尽管目前自筹资金比例已降为占中央投资的20%,但随着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标准的提高,自筹资金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少,换言之,亩均自筹资金额度没有太大变化,农民负担一样重。因此,建议取消农民筹资投劳的硬性规定,可根据具体项目和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组织乡村自筹或农民筹资投劳,自筹资金多少可作为项目竞争立项的条件之一,积极性高的可优先立项。

4.搞好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项目两类项目自身结合,发挥农业开发自身“综合”优势

为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应逐步提高,使两类项目有机结合,使工程建设——基地——产业三者结合,优势互补,形成链条效应,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到哪里,结构调整就跟进到哪里,以开发带动产业,以产业放大效益。重点围绕高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打造精品工程,形成产业特色,发挥农业开发自身合力效应,促进项目发展。

篇7

“四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跨越

2011年全县GDP实现37.9亿元,同比增长15.2%;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4亿元,同比增长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7亿元,同比增长4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8亿元,同比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220元,同比增长27.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065元,同比增长19.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封书记说,延寿县紧紧抓住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县的有力契机,围绕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1.5亿元,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了加信灌区渠首改造、山河灌区配套设施、蚂蜒河堤防险工弱段治理等工程;实施民主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3个土地治理项目;投资1200万元,扩大水田面积9.3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90万亩;投资5800万元,新建智能化水稻催芽育秧工厂4个;投资1500万元,新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全年新增农机具757台(套),全县农机保有量达44036台(套),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0%。粮食产量达到14.1亿斤,同比增产2.12亿斤,农业总产值实现23亿元,同比增长30%,被评为国家创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粮食高产示范县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积极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产业发展,“三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3户,“三品”认证数量达到125个,认证面积162万亩,其中覆膜有机稻生产基地10万亩。全县符合食品生产许可准人制度(Qs标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在首届哈市农博会上,全县15户企业、20余个合作社、百余种产品参展,7户企业签约,签约总额8.5亿元。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31个、彩钢鸡舍181栋,年肉鸡饲养量达1200万只以上,实现利润6000万元以上。主打养生文化旅游品牌,投资3000余万元,开发建设长寿山景区并获批省级森林公园和“AAA”景区。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游,投资2700万元建设万宝村、长寿村等现代农业旅游观光采摘园5个500余亩。

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提升

积极推广和引进现代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和优质新品种,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举办培训班380场次,培训农民8.3万人次,科技入户率达98%。全面推广培肥地力、高产公关和水稻钵育摆栽三项关键技术,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面积达到98%以上,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坚持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理念,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农村经济人协会17个、综合服务站12个。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明显改善

延寿县整合资金4.02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95个。完善省级五星村1个、四星村3个、市级示范村1个、县级试点村9个,新农村建设星级村达到26个。新建休闲广场7个。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玉河乡长寿村长富屯63户农民整体搬迁工程。硬化村屯道路23.5公里、完成危房改造894户。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受益1.83万人。改造农村泥草房7665户70.7万平方米,农村残疾人危房150户。新建农家店30个,累计达357个,网点覆盖率达76%以上。绿化村屯18个,封山育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4%。

保障改善民生水平明显升级

城乡低保新增1453人,农村低保补助年人均标准提高到135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医药费补偿3000万元,受益10万人次。延寿县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全年新增就业再就业2715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24个,安置困难人员就业124人,发放自主创业小额贴息贷款6500多万元,带动就业1000多人。投资215万元扩建安山、六团敬老服务中心,为1669名困难群众发放廉租房补贴300万元,75套廉租住房交付使用,解决了部分特困家庭住房难题。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投资4049万元,新建中学食堂1所、小学校舍6所,完成同安、加信、延河3所中心幼儿园主体工程。高标准实施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群众医药费负担同比下降30%。建成乡镇文化站7个,基层文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特”有资源有特别优势

延寿县将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和特有资源禀赋,加快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力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强县,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城乡居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提升。

以保护性综合开发蚂蜒河水系为核心。综合推进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和功能区建设,打造设施完善配套、环境清新靓丽、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城市品牌,建成绿色食品名城、亚麻纺织名城、生态园林名城、养生文化名城,实现知名度和人民幸福感的大提升。

深入实施“四兴”战略拓新路

――深入实施“兴产富县”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突出发展食品、纺织、医药、建材、旅游“五大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稻米、大豆、粗粮、肉鸡、果菜、食用菌、纺织、医药、建材、旅游“十大特色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集群化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主打养生延寿品牌,集中推出延寿米、延寿果、延寿酱、延寿酒、延寿水、延寿麻、延寿药、延寿豆浆、延寿煎饼、延寿保鲜米饭等一批市场名优品牌。

――深入实施“兴园强工”战略,力争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食品产业园“一园”突出,纺织、医药、建材产业园“三园”并进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

――深入实施“兴水拓城”战略,打造宜居环境取得新进展。引蚂蜒河水入城,以水为脉,以水富城,以水丽城,突出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小城镇建设三个核心,打造城南、城西、城东、城北四个特色功能区,形成“三核带动、四区一体”城市发展新格局,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

――深入实施“兴业惠民”战略,确保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牵动,加快发展富民产业、社会公共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考核干部问绩民生

深入基层知民情,找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破口

一要促进群众就业增收。通过发展壮大工业园区这一有效平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着力引进落地一批、培育发展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化规模企业,拓展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和渠道。同时要扩大对外劳务合作领域,发展外向型、国际型劳务合作,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增收。

二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充分依托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创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等优势,深度挖掘特色资源,主打绿色品牌,大力发展食品、纺织、医药、建材、旅游等五大富民产业,打造稻米、大豆、粗粮等十大特色链条,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富民优势,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产业化,全力建设绿色食品大县、亚麻纺织名城、北方医药重镇、新型建材基地、养生旅游胜地,为实现强民、富民、惠民目标夯实基础。

三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最大程度体现教育的全民性、公平性、社会性。要健全完善城乡文体活动公共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度挖掘养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打造特色鲜明、风格独具的文化品牌,推动延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提升城乡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衔接紧密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满足城乡各类群体的就医需求。

四要健全完善保障体系。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着力提升保障标准,全面发展好城乡低保、医保、社保、新农合、新农保等各项事业,全面做好优抚工作,加大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建设力度,大力改造农村泥草房,着力发展慈善事业,努力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住有所居,共同享受富裕、和谐、幸福的新生活。

五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要着力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提升居民小区开发建设层次和水平,打造风格一流、品位一流、管理一流的新型住宅小区。大力推进三供两治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努力建设现代文明城市。整合资源和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全面加强农村路、水、电、公园广场、清洁能源建设,打造山清水秀、优美宜居、和谐向上的现代新农村。

突出重点解民忧,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一是发展壮大特色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无工不富、无工不强的发展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加强对外开放。充分依托特色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面积23平方公里的现代工业园区,享受省级开发区优惠政策并进入全省重点扶持的20强园区行列,先后成功引进台湾永和豆浆、哈尔滨香其酱业、山东万源玻璃钢门窗、浙江万得凯新型建材、大连山顶蜂产品、哈尔滨延大牧业、天木医药等一批域外知名企业,形成了食品产业园一园突出,纺织、医药、建材产业同三园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思路,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城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将蚂蜒河水引入城内,兴水拓城、以水富城、以水丽城,城东规划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区、城西规划建设工业和行政事业中心区、城南规划建设景观休闲中心区、城北规划建设文化体育中心区,把蚂蜒河建设成集自然湿地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廊道,实现一河居中、两岸同兴。依托独特域名和自然禀赋,突出绿色家园、养生延寿主题,开发建设长寿山景区并获批省级森林公园和AAA景区。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县”、“黑龙江省棚改先进县和墙改先进县”、“黑龙江省公路养护先进县”和“哈尔滨市农村公路建设标兵县”。

三是把握民生重点难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学、就医、文化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四是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围绕发展五大富民产业,打造十大特色链条,全面促进城乡群众创业创新、全民成才,广开就业渠道,全面增加人民群众收入。

五是深入实施惠民工程,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保障和改善城乡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并提高标准,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新农合参合率100%。

注重实效暖民心,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督查督办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将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项目建设等纳入县委专题和重点督查督办工作范围,明确任务、明确职责、明确分工、明确时限,采取月检查、季汇报、半年督查、年终考评的办法,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和频次,刊发督查通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强势推进民生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定便民、利民、惠民重点工作,通过网站、短信、电视、报刊、广播、公开栏等媒介,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公开,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县委在对涉及民生等重要问题做出决策前,始终采取深入基层征求群众意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实效性。

篇8

中图分类号 S2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25-02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深远意义、总体要求、任务目标,为做好今后的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枣庄市不仅是鲁南的门户城市,也是国内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现就建设 “幸福新枣庄”和实现城市转型时期,如何做好水利建设改革发展工作进行探讨。

1 水利建设在新时期加快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1.1 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基础支撑作用

水资源是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水生态是最关键的环境要素,水利设施是最重要的公共设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与水的互动影响表现得更加密切,实现水与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加快城市转型时期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山东省枣庄市多年的平均降雨量为799.8 mm,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2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00 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远低于联合国划定的人均占有水资源1 000 m3的水危机区标准。根据预测,到2030年,全市平均需水量为16.17亿m3,缺水7.69亿m3,缺水率48%。随着城市空间规模、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的迅速膨胀以及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水利建设反差较大,必须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采取有力的措施,大力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

1.2 加强水利发展,解决好事关水利的民生问题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幸福城市和宜居环境的基本前提是老百姓生活上有安全的水资源可利用,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重要内容。目前,枣庄市还存在着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不高,供水设施老化严重的问题,供水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水灾害威胁尚未完全消除;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较低、配套工程不完善、维修养护不到位,连旱时期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出现一定程度困难等不利于群众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事业,努力让广大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1]。

1.3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发挥好水利的生态保障作用

水生态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资源不仅是生产生活必需的资源,也是城市的灵气所在。枣庄境内分布着27条河流,157个大小湖泊、水库,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宝贵生态环境资源。枣庄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粗放的传统产业,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近年虽然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水体污染加剧、河流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水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因此,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抓好水资源保护,努力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才是加强生态保障的有效措施[2]。

1.4 转变水利管理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工作转变发展

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枣庄市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方式粗放,工程用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生态脆弱和开发过度、污染治理和超标排放并存的现象已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水资源总量有限而用水需求又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只有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协调、统一。

2 水利建设改革发展措施

2.1 围绕现代水网体系建设,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程

2.1.1 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是实现水利现代目标的基础保障和主要内容,也是枣庄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尽快完成全市现代水网规划,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施依据。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构建湖库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防洪供水生态功能有机统一的现代水网。依托南水北调东线和山东省东水西调工程,实施10项河、库、湖联网工程,建设23条河道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完善滨湖区、沿运区、山丘区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供水保障、防洪抗旱减灾、水系生态、水利信息化、现代水利管理5大体系。

2.1.2 加快推进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政策机遇,及早规划,争取更多的水利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建设计划。按照水利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尽快完成已立项的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河流截蓄导用工程,提高工业企业再生水循环利用水平和辖区内废水资源化水平,确保南水北调水质要求;开展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重点解决好城郭河、薛城小沙河、峄城沙河和韩庄运河控制单元入河量超过下游截蓄能力问题;加快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进度,为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做好准备。

2.1.3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保障防洪安全。按照《河道治理工作责任书》要求,落实好配套资金和河道治理工程建设进度,用5年时间完成26条大、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整治和湖东滞洪区建设任务;严格按照《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要求,规范、审批河道范围内的水利建设项目,保障防洪安全。

2.1.4 加快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和“规划布局,水源配置,技术标准,稽查验收,管理体制,调度运行六统一”工作模式,做好正在实施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到2020年,在全市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高标准农田13.33万hm2,实现省政府“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要求[3]。

2.1.5 加快水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搞好水系绿化,完成榴园坡耕地改造,治理山亭区莲青山等43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 km2、封山育林1 000 km2等改善山丘区生态环境任务。

2.2 提升服务民生能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年内解决70.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做好全市农村人饮安全信息化工程建设。二是灌区节水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做好中长期建设计划,年内完成投资6.7亿元,建设以胜利渠、石嘴子水库等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为重点的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 493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81万hm2,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4万hm2,除涝面积0.73万hm2,疏竣河道86.7 km。三是完善扶持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实施42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惠及5万库区移民。

2.3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循环水务管理模式

围绕水资源持续利用,以“三条红线”和“三条警戒线”作为“硬约束”,遏制水资源使用中的乱开滥采行为,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强化用水计划管理,建立完善的计划用水体制。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原则,加强用水许可、计量、缴费,违规查纠制度。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作用,促进企业和社会节水,鼓励使用地表水和中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采补平衡、持续利用;实现饮水安全、用水计量、节水高效、雨洪管理、中水回用等新型循环水务管理模式。

2.4 提升减灾能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的严峻形势,要继续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对全市所有河道进行统一规划,加快治理,提高排涝行洪能力。做好农田末级渠系建设,及早疏通田间竹节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抓紧修复水毁工程,提前检修泄洪工程,高标准完成防汛应急工程。认真落实防汛抗旱责任、人员、物资、预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5 提高工作效能,加强水利建设管理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和责权利相一致原则,落实各级水利工程养护资金,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强水政渔政监察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水务、警务一体化建设,加大水行政综合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采砂、非法取水、毒鱼炸鱼、河道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水事渔事管理秩序。

2.6 加强组织领导,为水利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把水利和渔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工作议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及时协调解决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水利改革、投入保障、环境营造等方面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水利部门要紧紧抓住水利事业大发展大投入的难得机遇,坚持求真务实,抓好责任落实,确保水利建设发展工作取得实效。

2.7 坚持统筹兼顾,做好发展规划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在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关系和做好长远规划的同时,把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事情落实到位;在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同时,着眼全局统筹全流域开发和保护,统筹全市水利事业发展;在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大搞水利工程、完善水利设施的同时,抓好水利管理和服务的配套建设;在处理好挖潜和开源的关系同时,既要增强水利工程蓄水能力、盘活用好现有水资源,又要注意对接全省水网体系,用足用好客水,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需求[4]。

2.8 形成工作合力,做好舆论宣传

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全市水利改革发展,各司其职、主动作为,搞好衔接,密切配合;水利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联系,做好组织、沟通和协调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作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为水利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9 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严格监督检查

各级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考核内容;水利部门对单项重点工作要实行目标管理,做到年初计划、阶段安排、年底总结环环相扣,按照目标要求突出日常考核和监督检查,把目标责任具体化、工作指标定量化、责任追究制度化,严格考核、评估、奖惩;质量监督、监察部门要根据任务分解,做好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实、任务执行、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促进新时期水利建设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5-6]。

3 参考文献

[1] 张建,王延杰,张景志,等.试论水利建设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2(16):50-52.

[2] 张征.关于加强水利建设发展经济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2(32):248.

[3] 赵攀,孙晓歌,李静霞,等.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34):162.

篇9

2011年粮食获得丰收是“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扶持政策力度加大、粮食价格坚挺、重大增产技术大面积推广、灾害水平低于常年是增产的主要原因。粮食“八连增”奠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按照粮食供给量计算,我国粮食自给率虽然降至90%,但是口的主要是大豆而不是谷物,主要谷物品种稻谷、小麦、玉米的自给率仍超过98%。

尽管粮食连年增产,自然灾害多发重发,抗灾减灾能力低、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观;土地、水资源约束趋紧,确保粮食供求平衡难度依然很大;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仍很突出;粮食主产区贡献大、抓粮吃亏的问题仍然存在。2011年13个粮食主产省产量占全国的76%,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90.5%。一些粮食主产区反映,粮食不仅没有成为优势,反而成为负担。以吉林省为例,为实施全国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吉林省增产计划为100亿斤,规划建设十大工程,累计投资217.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9.5亿元,其余由省市县配套,目前资金难以筹集。全国第二产粮大省河南人均财政支出近年来全国一直最低,2009年人均财政支出只有3063元,上海为15563元,是河南的5倍以上。今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从政策部署讲,稳定粮食生产必须继续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一是保持粮价合理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物价总水平相比,当前粮食价格总体水平并不算高。粮食价格合理上涨是保障粮食供给、平衡工业农业利益关系的手段,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内容。要合理调控粮价,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二是健全财政对种粮农民补贴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柴油、化肥、农业服务价格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种粮成本不断增加,惠农补贴效果被涨价因素所抵消,种粮收益下降,农民有怨言。应加大对种粮农民补贴力度,将补贴标准提高到能补偿农民种粮成本并能保证适当收益的水平。

三是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2011年中央财政对200个产粮大县奖励补助200亿元

(每个县1000万元)。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实行奖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粮大县的财政困难,保护了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产粮大县普遍反映,奖励资金规模仍然偏小,如2011年中央财政对河南省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平均每亩只有11元,按粮食总产量计算,平均每斤不足1.5分钱。当前,产粮大县财政困难的局面仍十分突出,中央财政应按照全国县级财政人均财力水平分配产粮大县奖励资金,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达到全国县级平均水平,保证产粮大县基本支出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产粮大县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四是继续挖掘提高粮食单产的潜力。依靠单项技术很难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要集成推广先实用技术,促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

继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

2011年1-3季度农民收入实际增长13.6%,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5.1个百分点。全年将保持这一基本态势。农民收入增速快,一是得益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得益于外出务工收入提高。2011年二季度末外出务工1.6244亿人,同比增加521万人。外出务工月均收入1914元,同比增长19.9%。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只有1978―1984年和1994―1996年间,出现过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局面。2010年和2011年出现的农民收入增幅赶超城镇居民的好势头能否保持下去备受关注。保持这一势头面临不少有利条件:从农产品市场形势来看,农产品需求旺盛,农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从农村劳动力供求看,经过长期持续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剩余程度已经大幅降低,已经从最初的全面过剩,入到有限剩余、结构性短缺的新阶段,农村劳动力供求形势出现改变,工资出现了显著上升;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实力明显增强,今后有条件在强化惠农强农政策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怎样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

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资源保护,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的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生态建设保护长效机制。

二是促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加大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合理引导农民工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就业。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培育农村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创造条件。健全就业培训体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产业工人比重,提高农民工创业的能力。完善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使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适当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最低工资标准增长速度适当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生产一线职工工资增长速度适当高于职工工资平均增长速度。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实施优惠措施,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促输出与返乡创业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和股份经营,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商业用地开发和经营。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让更多农民获得土地增值收益。

提高财政支出中“三农”投入比例

近年来,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各项政策相继出台,政策范围不断拓展,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是空前的。“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近3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超过1万亿元。目前,按较宽口径计算,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10%。但是如果再考虑土地出让收益的分配,“三农”投入在整个财政支出所占比重是偏低的。

对“三农”的重视首先应体现在增加投入上。今后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持,不仅要保持较高增速,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出中“三农”投入的比例。同时,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财政“三农”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利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具体包含三方面: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明确小型农田水利的公益性质,明确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在资金投入、工程建设、建后管护等方面形成新机制,全面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

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可持续发挥。2011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规模达到126亿元,比上年增长61.5%。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已经覆盖到1250个县。要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尽快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对农业大县的全覆盖。

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国有12.8亿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0%。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涉及水、土、肥、路多项措施的综合工程。投入少、投资分散、项目配套差,是建设高标准农田面临的最大问题。应当对当前涉及中低产田改造的项目和资金行全面清理,摸清家底,找准问题,在投资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加强部际协调,尽可能配套使用各类专项资金;鼓励地方政府整合使用各类资金,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中央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

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农业人工成本迅速上升,使得机械对劳动的替代明显划算。在加快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要协调推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的机械化,着力加强先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节能减排的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继续推广跨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要继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提高大型农机具补贴比例和补贴限额。

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步,农业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部分农业技术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水平,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我国整个科技中,农业科技基础差,最需要加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储备明显不足;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科研投资长期欠账,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不确定性大,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促农业科技步,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益性为主的定位,把强化政府支持作为农业科技步的重要保障,把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作为农业科技步的根本途径,提高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方面,应实现哪些方面的突破?

一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重点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和产业共性的农业科学研究,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先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力争在农业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使我国农业科技全面跃居世界先水平。

二是健全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服务体系。突出转化一大批重大农业科技新成果,培养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构建较为完善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明确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机构和队伍,重点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调动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业能手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三是健全惠及民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注重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农村民生领域,积极发展农村民生科技,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清洁能源、信息化等方面加大对现代科技设施和管理技术的引力度,依靠科技手段缩小城乡之间民生领域的差距。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开发利用等科技工作,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是健全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研,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加大新品种选育和关键、核心高产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实施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研究和关键装备科研专项攻关。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切实保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费用。以农民和基层科技推广机构为对象,启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示范推广补贴。

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维持生计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民家庭最重要的财产。近年来,由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群众上访和有增无减。这背后反映出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保护仍存在重大的制度性缺失。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性制度,事关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必须以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为核心,修改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把握好改革方向,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基础。

应该建立和完善以下政策法规:

一是明确界定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当前,农民对土地权利归属仍存在许多迷惑。只有土地定权,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才能定心,农村才能长治久安。在法律上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是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要加快给农民颁发具有明确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让农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以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为名,强占强征土地,损害农民土地财产权。

二是把握好土地流转的方向。近年来,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加快。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农村共流转承包地2.1亿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16.2%;流转主体农户占66.3%,合作社占13.7%,企业占9.2%。世界各国农业经营体制主要是实行自然人为基础的家庭农业体制,公司法人农场只占很小比例。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让公司法人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把农民变成农业工人,不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现阶段工商企业下乡大规模直接租种农地,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不利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已经显现或潜藏了一些经济和社会风险。要坚持“让农民种自己的地”、“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真正做到“农地农用,自愿流转”,确保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

三是禁止强迫农民以土地权换市民权。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20个城市对7000多位农民工的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以“双放弃”(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换取城镇户籍。八成以上(83.6%)的农民工希望保留承包地。2/3(66.7%)的农民工希望保留农村宅基地和房产。土地不是国

家无偿给农民的一种福利,农民工现阶段落户城镇,是否放弃承包的耕地、草地、林地和宅基地,必须完全尊重农民个人的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家中有地,退有据。让农民带着土地权利城,成为新市民,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适应农民工城落户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要赋予农民工对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股权自主处置权,为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权创造条件。

四是真正按照土地的市场价值对被征地农民行补偿。我国征地范围过宽,对农民的补偿偏低;土地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缺乏保障。1999―2010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从514亿元增加到2.9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9年的9.2%提高到2009年的48.8%,2010年占到83.3%。2011年1―10月,土地出让收入2.59万亿元,其中用于“三农”的支出1274亿元,仅占4.9%。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急剧膨胀,隐含着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侵害。要大幅度缩小国家强制性征地范围,对强制征地权获得的“公共利益”行明确的法律界定。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巨大,要大幅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在符合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要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民集体开发,让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直接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

中国在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三化”统筹推?

国内外经验反复证明,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后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是不可取的;只重视发展工业和城市,忽视农业农村,甚至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更是要坚决避免的;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必然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必须同步推农业现代化。

“三化”同步发展的最大难点是解决好农民转移就业和融入城市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转移就业和融入城市面临有利条件:一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继续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但与以往相比,劳动力将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速逐级下降。预测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农民工550万人左右,“十三五”期间400万人左右,2020―2030年间250万人左右。二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将带动农民工城落户逐级增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促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从挑战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状况,逐步由东向西扩展并呈现常态化;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突出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任务艰巨;农民工在城镇面临“就业不稳、家庭不全、居住不定、服务不均”的突出问题。2010年的人口普查初步结果显示,人户分离或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农村人口高达2,2亿,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快于预期。在劳动力流入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地方的外来人口已占很高比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人口倒挂”现象,如北京市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比为1.8:1,广州市为1.7:1,上海市为1.6:1,东莞市为1:3.3。概括而言,农民工在城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市内部新二元体制加剧社会断裂和失衡。我国特殊的城市化路径,在城乡之间形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不仅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有效弥合,同时在城市内部又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在双二元结构格局下,农民工脱离了农村社区,却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福利差距扩大,如不采取融入发展的措施,将形成一些发展中国家流行的“城市病”;农民工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对抗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由于缺乏利益诉求表达的正常渠道,农民工要么就承担不公平待遇的后果,要么就会以对抗方式表现的来申辩。在互联网和人口流动加剧的时代,小火花可能引出大问题,小问题也会惹出大麻烦。农民工利益表达误入歧途,可能危及社会安定与和谐。2010年局部地区农民工要求加薪引发的集体停工事件,主要体现为劳资之间的对立。2011年发生的广东潮州、增城、浙江湖州织里镇,则直接表现为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冲突,农民工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地方政府。这些事件背后反映的深层问题是,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农民工的利益诉求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主要利益诉求是就业和提高工资,现在则希望在居住、社保、医疗、劳动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获得更公平的待遇。在此背景下,加快城市社会管理制度改革,促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必须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和质量、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制度和吸纳农民工城定居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下决心打破双二元结构,推动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扎实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促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把做好农民工工作当做促发展和惠民生的重点,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抓住制约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主要矛盾,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具体有以下政策安排:

一是加快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由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常住人口提供转变。要以强化输入地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为重点,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要纳入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系,享受“同城待遇”。农民工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强烈,应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大幅度增加学前教育资源,在农民工聚集区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满足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需求。针对农民工子女越来越多地希望在大城市继续行高中阶段学习的要求,要统筹考虑中考和高考政策,做好衔接。鼓励城市中等职业学校一步降低门槛,招收农民工子女接受职业高中教育。要选择部分地方开展试点,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办法,探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总结推广,扩大范围,有计划地逐步满足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需求。要以根据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为重点,保障农民工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要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力争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对农民工群体的全覆盖。建立惠及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以推动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为重点,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把常住人口作为财政分成依据,逐步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完善流入地吸纳人口的激励机制。

篇10

对现代农村水利发展的思考

未来一段时间,农村水利工作将主要围绕建设、管理、科技和水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实施灌区改造、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河道和机电泵站管护;开展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实施水利工程标志统一化、古旧工程保护等农村水利文化建设。发展现代农村水利要明确一个理念发展农村水利要树立生态理念,主要有三个缘由:一是现实情况的需要,当前,农村不少地方水都是黑的,水系不通,情况很糟;二是生态市建设的需要,生态市建设要求水是清的、岸是绿的;三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水失去自净能力,生物无法生存,不可持续。当前,我们在农村水利中已实施了一些生态工程:一是活水工程。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主要是开展清除淤泥、清除坝埂、畅通水系工作。二是蓄水工程。建设抬高1m水位工程,在灌区大中沟尾部、山丘区排涝河道中,建设大沟蓄水闸、滚水坝等,充分利用回归水、雨洪水资源,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生态。三是节水工程。采取衬砌、护砌和种草相结合的三级结构方式,建设生态防渗渠道;修建一些生态通道,让鱼虾、水生植物有栖息地。四是保水工程。在河道疏浚整治后,按蓝线控制的要求,对蓝线范围内进行规范管理,并在河道坡岸种草绿化,实施生态护坡;对山丘区小流域、废黄河高亢地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五是洁水工程。开展河渠保洁工作。发展现代农村水利需明确两项目标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步伐,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现代农村水利工作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农村水系整治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和农村水利管理建设”5大工程体系,进一步夯实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基础,不断开创淮安市农村水利发展的新局面,主要是实现“灌排标准全面提升,农村河网生态健康,水土流失全面治理,管理体系健全高效,灌溉配水科学合理”的总体目标。二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降低成本,让老百姓能够喝得上、喝得起干净卫生的农村自来水;大力实施农桥等工程,提供交通便利,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发展现代农村水利需培育三种意识全局意识对农村水利来说,全局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项目整合。在项目选择时要与高效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其他部门项目相结合,共同提高工程效益。其次是配套齐全。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洪、涝、旱、渍综合治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全面实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第三是打造精品。农村水利工程精品要针对工程质量、标准、形象全面考虑,周边环境打造、宣传与工程标志、工程外观要与精品工程相协调。人本意识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在2015年产生拐点,农村水利工作,一定要有人本意识。首先,农村水利工程要按我国人口老龄化来规划设计,要多建一些防渗渠道、固化河道等耐久的工程,减少疏浚整治工作量;其次要按规模化农业来实施,农村水利发展要与未来的农业生产规模化相匹配;第三,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人水和谐的要求,建设一些安全的亲水平台,让人们能够与绿水亲密接触,并设立必要的警示设施、工程护拦等,保障人身安全;第四,是工程建设时要考虑一些管理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利于管理人员日常使用。创新意识农村水利工程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等困难,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来解决,提高建设水平,增强活力和动力。当前农村水利有三大难点,即:泵站改造、水利站人员及经费落实、最后1km的工程管理。针对泵站改造,要敢“挤”:一是挤进水利项目,二是挤进其它部门项目,三是挤进土地出让金盘子,四是让受益群众挤一点资金,保证工程早日实施,早日发挥效益。针对水利站人员及经费落实,要敢“盯”:一是盯住领导,二是盯住部门,如财政、编办,三是盯住县(区),让县(区)拿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四是要盯住省以上有关文件。

篇11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市去年农村工作,部署今年农村工作。

20*年,全市农口部门和广大农村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遭受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和局部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3232元,增长11%;粮食总产达到333.2万吨,连续五年增产丰收;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对此,市委是满意的,是肯定的。

20*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三农”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委、市委对农村工作的具体部署上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根据我市实际,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按照稳定增产的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守住耕地红线;禁止耕地抛荒,提高复种指数,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良种良法和机械化生产,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求粮食总面积稳定在84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326万吨以上。二是基地建设。按照“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及标准化示范区,培植一批有特色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专业生产区域。继续抓好米业、牲猪业、果业、乳业、竹业等基地建设,突出抓好丘岗山地开发,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业为重点,加快脐橙、蜜桔、椪柑、烤烟、油茶、黄花菜、金银花、百合、玉竹、蔬菜等产业带建设。三是龙头企业。一手抓现有企业,一手抓新增企业,依托农产品加工,内联基地和农户,外联市场和客户,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转化增值。大力发展粮食、柑桔、生猪、乳业、茶叶等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力量扶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把基地放到*,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整体效益。四是市场销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合作组织、营销大户把握市场信息,抢占销售市场。推行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推广“超市加基地”经营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努力创造“国字号”品牌,树立*农产品市场形象。

(二)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滞后是我市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抓好市区及县市城区的防洪堤建设。抓紧实施**寨等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程,消除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加快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二要抓好农村道路和电力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工程建设,尽快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抓好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开通城乡公共交通车,形成方便、快捷、安全、畅通的客运网络。理顺电力管理体制,加快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三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取缔非法木材市场。开展植树造林,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

(三)进一步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三农”问题,核心是利益问题。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既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稳定和谐的根本途径。一要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折不扣落实上级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坚决杜绝“三乱”行为,确保减轻农民负担不反弹。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问题,一方面,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帮助他们就地就业;一方面,加强信息服务,搞好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走出去转移就业。利用返乡务工人员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制订优惠政策,提供小额贷款,帮助他们创业增收。二要发展公共事业。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适度提高家庭困难学生补助和资助标准;抓好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村卫生室建设;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图书室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抓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优抚及“五保”供养、扶贫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三要维护农村稳定。抓好农村工作,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农村争端解决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乡匪村霸和黑恶势力,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特别是地下,严厉打击盗窃牲畜、农机具等侵财犯罪。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严防宗族、宗教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组织。加快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落实防灾减灾责任制,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避灾自救能力,确保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篇12

一、基本情况

××*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中低山丘陵漫岗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带。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属浅山丘陵区。气候属寒温带气候,年积温2100—2900摄氏度左右,无霜期110—135天,多年平均降水量445.1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695.8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旗辖5个镇4个少数民族乡,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5万人。全旗现有耕地面积435万亩,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1座,全旗有水资源总量21.22亿立方米。

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一)20__水利年度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情况

20__水利年度,我旗纯增有效灌溉面积目标值7.8万亩,实际完成9.4万亩,完成任务的120%;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8万亩,实际完成9.4万亩,完成任务的120%;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目标值13万亩,实际完成16.9万亩,完成任务的130%;解决饮水安全人数目标值0.49万人,实际完成0.58万人,完成任务的118%。新打水源井669眼,共投入劳动积累工61.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72.8万立方米。

防汛工程(现设防标准内)无重大事故发生;落实了防汛机构、预案、物料、队伍和首长责任制;传递雨情、汛情、旱情、灾情及时准确;完成了pam旱田保水新技术推广;落实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了水行政执法与队伍建设,无集体上访、无败诉案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并通过初验;深化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落实了两项经费;局机关进行了政务公开,信息宣传采用率高;落实了“一岗双责”;制定了抗旱、防汛等应急预案,保证了水利工程顺利施工,运行管理安全。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在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经营方式多样化上的突破。对上级投入的节水喷灌设备,折价发放给农民,各户自行管理,使之发挥抗旱减灾作用。同时,旗委、政府积极支持水利体制改革工作,制定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3个水管单位实行定额公益补助,每年补助27.8万元;建立了18个农户用水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参与水利事业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水利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有保障,机制有创新。对已经建设完成投入运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验收合格后,整体移交给所在乡镇村,帮助运行单位科学核定水价,提出日常运行管理要求;同时对全旗小型的自然屯水源单井设施全部移交给村民自行经营管理,对规模较大的镇(区)供水设施,水务主管部门通过协议明确产权,并偿试有偿转让或拍卖,明确了水利、乡镇村与用水户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一“德政工程”发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

2、水利工程管理步入正规化轨道。为全面加强建成后的排灌渠道工程管理,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水务主管部门与工管单位签订协议,设施日常管理交由工管部门负责;水利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建立健全水库、灌区管理制度,负责指导维修等工作,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3、多措并举,破解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难题。近几年来,农业投入不足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对此,我旗利用上级投一点、农户集一点的机制来解决此问题。一是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向前发展,组织群众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具体项目进行民主讨论,进行民主决策;二是加大宣传发动力度,今年印发《农村饮水安全农民读本》2万册,广大农户认识到改善农村水环境是为自己造福,而不是增加农民负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三是整合有效资源。使民建公助资金、本级财政投入、群众投工投劳的有机结合,较好地理清了影响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思路,初步解决了农村水利建设普遍存在的筹资难题。

4、水利行风建设。围绕解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抓行风建设,把构建水利建设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作为行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此,我旗首先从转变作风入手,深入调查,了解情况,针对调查中发现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行风建设收到了实效。其次,向社会发出“水利行风征求意见函”,把“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与专项执法检查紧密结合起来,边查边改,取信于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抓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及时解决问题,使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了行风改进的实际效果。

5、水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20__年,我旗的水行政执法工作,在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监督管 理,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针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城镇房地产开发和市政项目多,河道采砂、取土用量大,为加强河道管理,规范河道采砂行为,保障防洪安全,旗水务局组成检查组多次深入到采砂现场和各施工单位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法采砂行为,已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13份。查处违法采砂案件1起,罚款3000元,警告3人。查处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妨碍行洪建筑物案1起,警告1人。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通过了市政府法制办和旗政府法制办的检查和案卷评查,认为案件查处法律适用正确,程序合法,卷宗文书制作规范。在旗政府法制办开展的案件评查活动中,有1起案件卷宗被评“十佳”卷宗。同时,对各取用水单位开展了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活动,重点加强了取水计量设施安装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对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6、效能建设

提高行政效能是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的有效途径。一年来,水务主管部门紧紧围绕民生水利这个课题,坚持在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推进水行政执法,立足机制创新,规范行政行为和程序,突出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实现了效率高、服务好、形象佳、零投诉的效果。

(二)20__年冬春季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情况

10月初以来,我旗组织农民重点开展了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打抗旱水源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解决缺水、修复水毁工程和老化工程整治为主的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会战,会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3万亩;打水源井119眼,建机电井4眼,完成供水管道铺设21公里,解决0.2万人和0.32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96万亩,投入劳动积累工4.8万个,群众投工投劳折资72.3万元。

防汛工作:

我旗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积极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把防汛工作作为保安全、保稳定、保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周密部署,超前筹划,狠抓各级防汛预案、人员、物资的落实。尤其是6.28特大暴雨,使部分乡镇降水量达到1998年以来最高值。旗乡两级指挥部积极做好应急处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快速进入了实战状态,确保了抗洪抢险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重点工程建设及完成情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按照相关技术规范,严本文来源:文秘站 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保质保量地全力推进××、××、××三座水库除险加固及××××堤防等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2547万元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保护下游15个村屯7374人、18937亩耕地及301国道的安全。

目前,××、××、××三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已完成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全部按照相关规范予以落实。对工程实行全面的进度、质量、资金控制。工程建设完成有效保障了水库下游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亚行贷款××××××堤防项目进展情况

亚行贷款××××××堤防项目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该项目批复总投资2749.6万元。其中内资1552.46万元,外资1227.14万元。新建堤防14.9公里,新建穿堤涵洞3座,护坡1.91公里,新建山洪沟回水堤6.168公里。堤防保护得力其尔乡0.74万人、21.17万亩耕地的安全。截止目前,已建设完成主体工程。

××××××*村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总投资300万元的××××××村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打水源井26眼,配套设备26套,盖井房26座,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增产粮食70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98万元。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20__年(新增1300亿计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上级下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处,总投资434万元。解决5782人的饮水安全,其中集中式(管道)供水工程4处,水源工程9处。目前,已完成水源工程9处,建设水源井11眼,管道铺设22.5公里,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百万元以下工程已完工,百万元以上××××××镇区项目明年完工。

××*第三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988万元,建设内容为机电井9眼,集中式供水7处。目前,水源工程已经完成,4处百万元以下管网已完工,3处百万元以上项目预计20__年完成。

项目整体建成后,可解决1.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使全旗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一期工程天台岭项目区20__年度、20__年度投资计划治理工程实施工作。黑土地治理工程20__年度、20__年度投资计划实施方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1平方公里,到目前共完成坡耕地治理面积6.04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4.57平方公里。治理侵蚀沟6条,谷坊150座,青贮窖、棚圈各10座,修建涵洞7座。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一期工程××××××项目区××××××小流域治理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验收组于20__年7月17日对××××××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竣工验收,验收组通过现场查勘、查阅档案资料,听取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有关单位汇报,认为工程质量达到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三、超前谋划,抢抓机遇,加大水利项目争取力度

项目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我旗水利部门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国债项目资金较多的有利时机,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全旗农建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加快全旗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

(一)、根据要求及时完成了《20__和20__年退耕还林水利项目实施计划》、《××*牧区水利规划》、《××××××市××*增产商品粮生产能力水利规划》、《呼伦贝尔市××*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及《××*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施方案》的前期编纂工作。

(二)、××××××防洪堤西移工程

××××××防洪堤线路修改方案已初步拟定,从堤防桩号3+700处为堤防线路修改起始点,末端至两国道交汇处,全长8750米(改线后防洪堤末端桩号11+950),堤防轴线向西侧移动1400米左右,河道行 洪宽度为500米左右,可划归城区面积7000000平方米。现旗政府与××××××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协商,签订了那吉防洪堤西移、河道整治工程设计和地质勘察合同,项目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三)、××*拟建晓奇水利枢纽工程及下游灌区工程

××××××水利枢纽工程座落于格尼河的中上游,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990km2,该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灌溉、防洪和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总投资8.7亿元。

××××××水利枢纽下游规划灌溉面积为20.98万亩,工程总投资5.77亿元,规划种植作物为水稻及旱作物。××××××水库每年可为下游灌区提供3085万m3灌溉用水,灌溉保证率75%,满足20.98万亩灌区的用水要求。

(四)、××*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

到20__年,重点县建设完成后,××*可增加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恢复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增加水田灌溉面积700亩,提高灌溉保证率为80%,增加粮食生产能力2925万公斤,增加农业产值249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建成后,当地5800户受益,户均增加收入108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群众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提高,社会将更加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篇13

一、认真总结“三农”工作的效果和问题。

也是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去年是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全面实施“冲刺全省十强县,实现第二次跨越”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的一年。一年来,面对春涝低温冷害等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面对农业生产利息不时攀升的严峻挑战,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良好成效,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突出效果主要表示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粮食生产实现新跨越。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0.13亿斤。两年纯增10亿斤,为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贡献了十六分之一的份额,跨入全国产粮大县行列,提前实现了县委确定的3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宏伟目标,率先完成了县委“双十双百亿发展战略”所确定的农业战线工作任务。同时,更值得一提的粮食生产为我县的县级财力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去年国家对我县的产粮大县奖励就达855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亿元。

十五”时期的2倍。先后完成了倭肯河大型灌区的联合干渠渠首、学兴干渠渠首、三合干渠渠首三大渠首工程;完成了安兴等4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打水源抗旱井1268眼,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10亿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实施了祥顺生态农业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1.8万亩;组建超千万元农机合作社11个,大中型农机具发展到1114台(套)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累计造林1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森林经营工作全国领先,承办了国家、省、市三级森林经营现场会;建设水稻智能化育苗中心1个,水稻育苗大棚达到8200栋,大棚育苗率达81%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农村产业结构不时优化。畜牧业比重逐渐攀升。具体表示为:种植结构上,突出了高产作物品种的比重,促进了粮食生产,同时加大了经济作物的推广力度,农民增收明显;农业结构上,突出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樱桃谷肉鸭和肉牛养殖,走出了向畜牧强县挺进的坚实步伐;产业结构上,突出培育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省、市龙头企业不时增加,强县富民的目标已初步呈现。

四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十一五”期间。农民增收速度最快,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变化最大的时期。全县第一批、第二批省市县级试点、示范村(镇、场)共27个,累计投入资金6.75亿元。试点村镇累计硬化道路163.68公里,70.85万平方米,配套修建路边沟118.48公里。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效果,栽植绿化树木20.55万株,装置铁艺栅栏和水泥围墙27.1公里。试点村基本实现了绿树成荫,花草掩映,环境改善,村容整洁。27个试点村镇基本都确定了自己的立村产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基本达标,农村社会保证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实现了新农村“二十字”目标,特别是省级重点示范村哈蜚村,该村产业突出生产发展,成为全县的标杆,同时得到省委、省政府、省新农村办公室的肯定和认可,经验在全省现场会上交流。

五是农村民生得到较大改善。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130元。城乡人均纯收入比例由原来的2:1下降为1.7:1实施了国家级农村饮水平安示范县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省、全市均处于领先地位,省市农村饮水平安现场会在县召开并推广我县经验。实施泥草房改造工程,三年共改造泥草房10134户57.44万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明显提高。通村公路、客运班车通村率、新农合参合率均达到95%以上。改造农家店369个,配送率达72%扶贫开发实现整村推进24个贫困村,争取扶贫开发资金2650万元,8100人实现脱贫。

六是农村改革切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市场化,资源资本化明显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98个,带动农户9000多户。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探索出了适合我县实际的新路子,全县所有乡镇都推行了三资”委托服务制。

但是也清醒地看到影响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依然存在一是农业基础单薄。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不强,虽然去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粮食生产在现有基数高、基础弱的情况下,继续坚持较快增长的压力不时加大;二是经营方式落后。县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达到13亩,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大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事实上,县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增产增效主要靠水、土地和农资的消耗,农业小生产和销售大市场,经营小规模和国际大竞争矛盾日渐突出;三是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农产品加工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民就业空间狭窄,增收渠道单一,主要靠卖粮收入;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经济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导致农民增收缓慢;五是改革亟待深化;目前全县触及改革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遇到问题还比较多,农民反响比较大,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依然存在一定水平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六是投入缺乏,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农村现有金融产品少、担保抵押难,贷款额度小、利率高、期限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慢、覆盖面小,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定要客观、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认识当前形势,面对效果和问题。把当前的困难、潜在风险估计足,把有利条件利用好,克服松懈自满、麻痹乐观思想,切实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二、紧紧抓住“三农”工作的方向和任务。

也是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年。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新战略体系的有效实施;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农村民生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增长。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总产量达到33亿斤,同比增长9.5%农业总产值实现41.4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500元,同比增长15%

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围绕上述目标。

一)突出抓好粮食生产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今年我将采取行之有效措施,突出抓好粮食生产。

1继续优化种植结构。深入实施“扩米、减豆、增稻”战略措施。今年计划种植面积为325万亩。大豆由去年的85万亩减少到60万亩,水稻由去年的60万亩增加到66万亩,以此保证今年的粮食总产稳定在33亿斤以上,确保全国产粮大县名次前移。

2全面实施百万亩水田建设工程。立足我县水土资源条件。深入挖掘地下水,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北扩大优质粳稻面积的机遇,力争3-5年时间全县新增水田45万亩,实现百万亩水田大县目标。今年通过老灌区配套挖潜、打井配电、旱改水、完善五小水利工程等措施,确保新增水田6万亩。另外,今年要全面启动牡丹江提水灌区一期工程,重点建设五家子等提水灌站和田间配套工程,为2012年发展水田面积奠定基础。

3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和信息化。一是全力推进“良种化”工程。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四是全面推广水稻大棚育苗,提高育苗规范和水平,争取在去年兴建一处智能化催芽浸种室的基础上,再建一处智能化育苗中心,同时建设育秧大棚1500栋,54万平方米,促进工厂化育秧进程。五是建设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区,倾力打造演武基旱田和哈蜚水田两个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示范园功能,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六是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鼓励和扶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今年要选择1-2个条件较好的村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站试点。

二)重点做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不时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核心。

1突出抓好特色种植。抓好经济作物种植,今年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万寿菊种植。要按照小,大产业”思路,把万寿菊种植变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全县除迎兰乡外其余8个乡镇要坚决完成3万亩种植任务。二是有机谷子种植。江湾镇要重点打造有机小米品牌,扶持发展好土城子和苏格有机谷子种植。三是红菇娘种植。团山子乡、江湾镇要重点打造红菇娘专业村,扶持发展好我县这一传统特色品牌,使品牌变名牌,面积不时扩大,品质不时提高。四是蔬菜种植。依兰镇、团山子乡要重点打造近郊蔬菜种植基地,扶持发展好五国城、向阳和南东兴蔬菜种植专业村。同时林业局也要充分利用对青山、珠山林场和烟筒山林场的土地和地理条件,突出发展林场的蔬菜基地,力争建设成全县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区。五是绿色和有机水稻种植。迎兰乡、道台桥镇、三道岗镇和团山子乡要重点发展有机绿色水稻基地,力争打造1-2个全国知名的依兰稻米品牌,全力扩大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

2加快壮大畜牧业和水产业。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县是畜牧小县,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偏低,所以我要充分利用市政府出台的发展畜牧业扶持政策,加快向畜牧强县转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生产之路,今年要全力以赴抓好樱桃谷肉鸭生产,全力完成和扩建20个小区300栋鸭舍的建设任务,力争在5月底前300栋鸭棚全部投放鸭苗。同时重点发展猪、肉牛、绒山羊等几个传统产业,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10个,创建畜禽规范化示范场2个。另外,要继续抓好水产养殖,加大维修改造鱼池力度,突出发展冷水鱼,不时提高名特优养殖比重。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落实县委“三源”转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年我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农产品向产区集中的政策机遇,整合资源,统筹规划,重点抓好水稻、樱桃谷肉鸭、红菇娘、万寿菊等几个重点产业。整合扶持宏信米业、天晶米业,打造出引领我县的水稻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扶持金佰佳工贸公司,力促樱桃谷肉鸭屠宰加工厂满负荷生产;保证万寿菊种植面积,确保哈尔滨立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万寿菊深加工项目全面开工生产;扶持红菇娘饮料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品牌知名度,促其成为我县的名牌和标志性品牌。

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最关键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今年,着重在五个方面抓推进。

1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省(市)农村工作会议,水利工作会议均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市)水利发展及改革的实施意见”本月6号市水务局检查调研组将来我县专题检查我县中央1号文件落实情况及“十二五”县水利项目规划情况。这些举措彰显了国家、省、市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兴水利的坚强决心。对此,要乘势而上,科学做好水利改革发展和项目建设规划,切实加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为农业丰收提供可靠保证。今年重点抓好10项工作:一是巴兰河灌区迎兰渠首及田间配套工程。二是全面启动牡丹江大型提水灌溉工程及田间配套工程。三是倭肯河大型灌区三合渠首配套工程。四是巴兰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五是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所确定的永发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六是全国饮水平安示范县工程收尾工程及老井改造工程。七是小型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八是新立等4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九是全面完成巴兰河丹青中型水库的审批工作,力争列入计划。十是完成长江屯水电站、福兴抽水灌区及江河堤防体系工程前期工作。

2推进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抓住国家扩大农机补贴范围。全力争取更多补贴资金。实施全县推进战略,下大力气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今年要努力做好新增10个以上千万元装备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争取工作,努力争取省市对我县的大型拖拉机和玉米收获机械装备政策,使农机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要积极配合农垦做好江北农机工业园的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协调省市农机部门力争将江北农机工业园区生产的主要机具列入省补贴目录。

3推进高标准良田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以方田化、平整化和渠系硬化为重点的水田土地整理工程。今年重点抓好巴兰河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及哈蜚灌区渠系配套为主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

4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及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今年重点抓好祥顺万亩生态农业治理示范区工程;继续实施造林绿化工程。高标准绿化村屯25个,实现辖区内国、省干道全面绿化,依照县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重点推进乡镇所在地绿化工作,力争达到生态示范乡镇标准;积极实施农业生态循环工程,大力开展节水、节肥、节药、节资源的节约型农业,推进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今年建设大型沼气工程1处,同时全面启动使用愚公乡新宏村大型沼气站,完善其管理使用机制,完成哈蜚村秸秆固化站建设并投入使用。

5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依托市预警基地加快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适时加密,力争做到全覆盖,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

四)进一步保证和改善农村民生

最大限度地保证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全部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就全县而言,改善民生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此,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各项保证措施,切实推进农村民生的保证和改善。今年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1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点上抓亮点。面上抓整治”思路,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一是第一、二批省市级试点村要全面达标升级,全面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原有建设效果,使之成为全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二是今年启动第三批新农村试点。县里依照“一乡(镇)一村(屯)思路,确定迎兰乡中原村、道台桥镇道台桥村和团山子乡远大村为我县市、县级村庄资源整合示范样板村。特别是迎兰乡中原村作为市级示范村,要全面规划和建设好朝鲜民俗聚集区,力争成为省市样板。总之,要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和亮点,示范引领新农村建设登台阶上水平。三是依照省新农村建设政策,今年省里不再确定试点村,由各县、各乡镇开展建设,省确定星级建设规范,达到哪级规范给哪级标准的奖励。因此,今年各乡镇要自行确定一个新农村建设镇级示范村,该村可以是原试点村,也可以重新确定,各乡镇要集中力量抓好示范村建设,会后,各乡镇将自己确定的示范村上报县新农村办公室,全县将以市、县、镇三级示范村参与全省的新农村建设星级评定。四是全力改造农村泥草房。今年要撤除改造农村泥草房3500户23万平方米,确定迎兰乡中原村、团山子乡远大村和道台桥联民村三个村为我县泥草房村资源整合示范村,努力提高和改善农民居住和生活环境。五是各乡镇未列入到试点示范的村(即非试点村)依照县今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开工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均享受县级以奖代补政策,但今年非试点村建设要严格履行申报审批顺序,未经审批同意建设的项目,县政府不予补贴。六是泥草房改造补贴只有三个示范村享受,去年确定的13个试点村场不再享受泥草房改造奖励政策,其他村也不享受补贴政策。

2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各乡镇要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要高水平,前瞻性地科学修编城镇规划和区域控详规划,努力打造独具魅力的特色城镇。二是要实施农民进城镇工程。依照市委、市政府的百万农民进城镇工程”要求和县委王书记指示,依兰镇要抓紧启动向阳村、五国城村“村变社区进城镇”工作。其他乡镇也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城镇工作,待县委、县政府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后,要强力推进加快小城镇人流、物流的聚集。三是要全面启动乡镇所在地环境整治和绿化达标工作。依照县委全会要求,现在要立即动手开展环境整治工作,确保今春能够完成绿化、净化、美化的目标。四是要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镇所在地的道路、排水、亮化等基础设施水平,想千方设百计,跑部进省市争取资金和项目,全力推进小城镇的硬环境建设。达连河镇作为全县首个小城镇建设和管理试点镇,要按照县委66次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充分掌握好县委赋予的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综合执法管理等方面的局部县级管理权限,加快建设小城镇,探索和总结好小城镇管理方法,为全县推进城镇化趟出路子。

充分利用好市《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3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加大培训力度。由季节性转移向终年转移转变,今年要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75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9亿元。同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农民返乡守业和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

完成第五批13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4加快开发式扶贫步伐。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个,产业化项目5个,确保投入资金在700万元以上。

五)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要不时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要理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1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今年要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的85%以上。加快农村产权要素市场化,资本化进程。要巩固和提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适时启动集体林权配套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林权流转,信贷抵押,投资融资等政策措施,推动林业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的目的

2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营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党的农村政策基石,要毫不动摇的坚持,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坚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解决当前农民收入滞缓,破解农村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殊途同归,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肯定要求,没有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难以建成现代化大农业。因此,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一是以村委会为流转平台,整体向外招商的哈蜚模式。二是以现代大型农机合作社为流转平台,建立集中耕作区的久兴模式。三是以村级组织成员牵头,以自愿组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集中农民承包土地统一经营的合作社模式。四是以农村能人牵头组建的家庭农场为流转平台,反租倒包经营其他农民承包土地的农庄模式,等等。各乡镇都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形式,扩大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建设现代大农业的目的

3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结合村庄资源整合。加快建立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机制和平台。今年要按国家统一要求和部署,全面完成乡镇的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机构改革任务。深入实施“三资”委托管理,三月底前要达到规范。

六)紧好当前。

1切实抓好备春耕生产工作。要做好春耕生产计划和备春耕的宣传、发动、协调等工作。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打假护农保春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