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

篇1

小学语文科教学论(也称教学法)教材数量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教材内容值得反思与探讨。笔者把新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教学论教材称为新教材。这里择取比较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两部新教材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教材内容的合适性作出评价。这两部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由倪文锦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和江平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以下简称倪本和江本)。这两部教材在逻辑框架的设置、“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和话语体系诸方面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导致了教材内容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逻辑框架:对话与建构

倪本教材的逻辑框架,主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基本思想是:以对话的姿态,“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江本的逻辑框架是,基于以往的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价值是:以知识建构为取向,满足“教师系统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一般教学工作的需要”,比较注重实用。正因为这样, 江本与倪本教材章节内容的安排有显著的差异。

1.即使章节标题相同或相似,但内容也相差较大。

由表1可见,江本在论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时的视点在“技术”(方法)上,重点阐述的是哪些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倪本聚焦于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重点阐述: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②插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实现一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实施的条件和基础;③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等。在更宽泛的视野里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与价值。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论述,倪本的视点在“教师的素养”上,围绕理念转变、角色转换、能力提升来展开内容;江本的视点在教师角色和教师专业发展上,两者在表述也有差异。

2.有的课程内容,在章节的布局上有差异而且论述的侧重点和分量也不同。

比如,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江本分两节来论述,倪本分两章进行论述。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江本放在一章里分五节来论述,倪本独立设章分五章进行论述。这是因为教材核心概念的差异而使逻辑框架有所不同。江本是围绕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来结构教材体系的,试图将“课程”地位和意义突出来。倪本的核心概念是“新课程教学”,所以“课程”意义是分散在许多章节里面的,只有在“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一章里比较显眼。正因为这样,在专章或专节介绍小学语文教材时,倪本限定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专章分别介绍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以突出“新课程教学”概念的内涵。江本专节介绍“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讨论了“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国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使用”等问题。虽也有对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介绍,但只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安排显然是根据江本教材自身的逻辑框架来设定的。

3.章节内容的取舍也有所不同

倪本在章的内容设置上比江本多了两项内容,一是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二是“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少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小学语文学习特点”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三是“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显然,这些作为章节内容的取舍,也与教材不同的逻辑起点有关。

由于以上原因,江本和倪本的教材内容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比较适合准教师的学习,后者适合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因为倪本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在职教师通过倪本教材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理念需有一个“颠覆与重建”的阵痛过程,并最终确立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关系。而准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习,虽然也要树立起新课程教学理念,掌握新课程教学的方法,但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走上“继承与创新”的路子。

二、“研究领域”:继承与创新

“研究领域”这里指小学语文科教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诸多的研究课题。对“研究领域”中内容的取舍实质上是课程内容的取舍,一旦选取“研究领域” 中的某些课题,这些课题便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所以,“研究领域”的内容取舍,具体规定了教材内容是什么。

1.“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显然,江本“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侧重于“实用性”,其中“阅读教学理论的关注点”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管是谈理论或述经验都是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为出发点的。而倪本侧重于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其中“阅读教学实施的方法和策略”中提及的“感受阅读乐趣”、“丰富阅读活动”、“注重阅读体验”、“学会多种读法”、“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概括,这种概括主要是在肯定并推介“一种新的理念”。其中,倪本“阅读教学评价”中论述了“语文课标中对阅读评价的规定”和“评价的实施”,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所以,倪本试图超越一种视野,扩展某种理论边界。这种愿望和努力,在“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2.“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表3中列出的“研究的领域”7个方面,江本和倪本在内容上几乎不重合。江本关注的是教师急需掌握的基本的习作教学理论和经验,而倪本在指出了“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后,选择了“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以及“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加以论述。这样结构内容,编者试图为“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在编者看来,“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尽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问题,但根源是一个,就是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1] 所以,“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的理论与经验,以及理论上比较成熟的三种“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倪本,放在历史与现实的背景和基础上,放在学术视野里来审视、论述选定的内容,如“档案袋学习的评价”。对问题的讨论及相关性理论的梳理比较清晰。

江本,淡去了一些理论背景,剪除学术的缠绕,直接面对问题(话题或课题)加以阐述,所以对问题“是什么”的论述比较清晰。

三、话语体系:规范与重建

“话语不同于言语,相反,它指语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群体表现形式。它是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却又暗中支配人们言语、思想行为的潜在逻辑。”[2]简言之,由于概念(术语)选用和意义表达风格的不同话语体系也就不同。话语体系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接受教学内容时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学术思想和方法。下面例举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江本与倪本在话语体系上的差异。

1.“课程性质”部分的内容及其表述

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教学史上的若干问题之一,是教学论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所以历来的语文科教学论(教学法)都会关注和重视对它的讨论和阐释。江本的阐释是从“对‘语文’的辨析”开始的,即以“‘语文’的辨析”作为阐释“课程性质”的逻辑起点。这是沿袭了以往阐释“课程性质”的表述方法,即从语文自身来考察这门课程的性质。然后阐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两部分内容。在阐释了“对‘语文’的辨析”后论述“语文课程的阶段性”,最合理的解释是,试图明确“课程性质”在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取向,即小学侧重于语言文字教学,初中侧重于语言文章教学,高中侧重于语言文学教学。可能编者考虑到以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上也有这种倾向的事实。“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这部分内容分点论述了“学科性质的认识”、“学科性质的思考”、“学科性质的关系”,以此来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试图更加具体地明确“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倪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风格上与江本有较大的差异,即“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概貌式的考察”,以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的内涵。选取的内容为:“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1978~1990);“课程取向‘人文性’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及含义”。从这样的角度阐述“课程性质”,学理清晰,立足点稳定,避免了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纠缠。

2.“语文档案袋评价”表达意义的风格

倪本,分两段来论述“语文档案袋评价”的内容。首先,将其置于“质性课程评价”之中,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之一来讨论其内涵和构成。其中的概念、术语直接源于国外文献,所以是基于国外文献的话语体系。这样表达,站在学理的高度,理论背景清晰。其次,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来讨论,重点解释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这是以“质性课程评价”理论为学理基础来解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概念即“语文学习档案袋资料”。如果说前一点是学术研究的表述,那么后一点便是教学文件的解读,这种“解读”指向新课程教学现实。

江本,“语文档案袋评价”称为“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置于“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之中,以知识认识体系即“档案袋的内涵”、“档案袋的构成”、“档案袋的特点”、“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来展开论述,淡去了理论背景,突出了关于“档案袋评价”的知识。这种表达往往需要将已有的文献包括国外的文献进行整合并认作是“普遍真理”,即非一家之言。

3.“课程评价”概念的整合与切分

表4中,“课程与教学评价”,倪本用“课程评价”这个概念概述,江本用“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三个概念概述。倪本的“课程评价”表述与“课程性质”的表述在风格上是一致的。江本的表述有利于操作,但内容上难以避免重复。

4.案例素材与理论素材的处理

案例素材的取舍上江本选用了比较具体完整的案例。它起到的作用是,增强感性内容,平衡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提供直接的课程教学经验。而且,这些案例在教材中往往被作为阐述理论的印证材料,教材在论述中对案例前后钩连,充分演绎,增加了感性色彩。

倪本的亮点在于学理的光辉。虽然也有一些短小案例穿插其中,但几乎都是概述性的,服从于理论论述的需要。

四、教材内容选择与阐述的建议

语文教学论学科的教学任务重在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情感等,具体应注重:一是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增强学生教学设计与评价以及问题研究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把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用于指导和改善自己教学与研究的行为。

显然要完成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不仅要靠教材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学的作用,但教材必须体现:在论述系统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套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关于“课程性质”,倪本教材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进行了概貌式的考察,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这个表述过程不单是要科学地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而且蕴涵着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学生可能获得了知识而丢弃了“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势必降低学生素养的培养。

1.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

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围绕“用‘什么’来培养起学生的教学素养”的问题来思考和把握。

从现成的教材看,不管依据什么样的逻辑框架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内容都没有超越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教材的内容未必都是合适的,未必都能对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起到作用。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至今尚未看到过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但是,反思以往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恐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教学创新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经验的,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就学习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经验建构,没有一定数量的经验作为基础,创新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对待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正确的态度应该:①要反思,②要学习。江本教材比较注重教学经验的介绍和阐述,试图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每一门学科都不应该忽视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上所说,语文教学论教材不仅是传授一套系统的教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起到影响。所以,对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还必须考虑到教材要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3)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

就教学而言,教师专业化集中表现为教学专业化,包括:掌握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知识的运用;为维护前途而进行超越专业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正规教育等。就目前的情形看,教师专业化在教学专业化层面上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事实上,在教学层面上教师(包括准教师)不习惯用专业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比如,针对一些研讨课的评课,很多教师都是随便讲几句。这“随便讲几句”往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即缺乏理论和学术规范。所以,教材内容要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含量”。

2)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中的“研究”的特征是反思、探讨和总结,以此实现观念更新,知识创新。倪本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范式,有许多借鉴的经验。

(4)突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新课程改革中,吸收了诸如“语感”、“对话教学”、“档案袋学习”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引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是教学论教材“当然”内容。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所以还要做筛选的工作。有的教学论教材在对新的研究成果的选用上不够谨慎,结果是多而烂,排挤了传统的优秀的研究成果。

2.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的话语体系

所谓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话语体系,就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合适表达”。这里强调一点,即采用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教师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者,教材若大量使用新概念或外来的术语,就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困惑,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即使要引用国外的相关理论来拓宽理论边界,提高理论的“硬度”,也不能毫无节制的。这里以概念为例,比较一下倪本和江本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的话语差异。

表5中倪本,A类概念13个;B类概念43个。江本,A 类概念11个;B类概念30个。显然,A 类概念差别不大;B类概念差异很大,而且倪本的B类概念理论色彩更浓,即理论的边界更宽,并大多需要作具体的解释。江本的B类概念基本上是传统的话语。事实上,这两类概念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基本的教材内容。虽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既定内容,但由于两个版本在阐述时所使用的话语(术语)不尽相同,教材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诚然,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达意即可,但是某种形式(话语)一旦进入教材就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知识建构主要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来完成的。生硬搬用一些外来术语或者用以阐述对象的概念大多需要重新阐释,那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总是处于顺应状态,是非常费劲而且往往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虽然顺应对于重构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好处,但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好的接受能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从转型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来看,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比较适合当今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为200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等教育本科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研究》(浙教科规办[SC150])成果之一。〗

篇2

姓名

邹冬梅

学 科

语文

任课班级

  三年级五班

学期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8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品味经典寓言”、“体会传统文化”、“关注精彩发现”“发挥无限想象”、“追忆幸福童年”、“探索自然奥秘”、“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口语交际,安排了七次习作,第三组课文后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在第五单元的课文后面安排了一次习作例文欣赏,共两篇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250个字,会写250个字。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5.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8.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9.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10.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1.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以及习作训练。

班级学情分析:

经过三上学期的学习,班上的学习风气已基本形成。课堂上,学生大都能够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一部分孩子上课发言很积极、学习踏实、认真、稳定,且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写作能力发展全面。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基础较差、书写马虎导致成绩不够理想还有待提高。

优生情况分析及培养目标:

优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预习和复习。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更多的关注已经基本形成的能力的保持,并逐步提升,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

补漏补弱安排:

1、通过对孩子线上学习的反馈,入校后的前3周课堂教学重在前期知识点的巩固和补充,特别是各单元语文要素的深入与拓展,把每单元知识点和框架进行回顾梳理。

2、理清知识脉络,再结合前测里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一些易错点、难点知识,每天在课堂上进行一个或两个知识点的专题复习和训练,各个击破。

特殊群体关爱:

1.我班的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2.关注并提醒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侧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巩固字词,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树立自信心,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1、深入了解学生前期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2、深研教材,根据本班情况认真设计教学活动。

3、鼓励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生活材料。

4、开展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5、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一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 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      

6、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  学  进  度  表

周次

起止时间

课时安排

教  学  内  容

备注

第一周

2.18-2.21

7

1古诗三首、2燕子、3荷花

第二周

2.24-2.28

7

4*昆虫备忘录、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一

第三周

3.2-3.6

7

5守株待兔、6陶罐和铁罐、7鹿角和鹿腿

第四周

3.9-3.13

7

8*池子与河流、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二

第五周

3.16-3.20

7

9古诗三首、10纸的发明、11赵州桥

第六周

3.23-3.27

7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三

第七周

3.30-4.3

7

13花钟、14蜜蜂、15*小虾、习作、

第八周

4.7-4.10

7

语文园地四、16宇宙的另一边、17我变成了一棵树

第九周

4.13-4.17

7

习作、18童年的水墨画、19剃头大师

第十周

4.20-4.24

7

20肥皂泡、21*我不能失信、

第十一周

4.27-4.30

6

习作、语文园地六

第十二周

5.6-5.9

5

查漏补缺、诊断考试

第十三周

5.11-5.15

7

查漏补缺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第十四周

5.18-5.22

7

查漏补缺 23海底世界

第十五周

5.25-5.29

7

24火烧云、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七

第十六周

6.1-6.5

7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26*方帽子店

第十七周

6.8-6.12

7

27漏、28*枣核、口语交际、

第十八周

6.15-6.19

7

习作、语文园地八

第十九周

6.22-6.26

6

复习

第二十周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02-02

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已较普遍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但探究学习似乎还开展得很不够。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近来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1.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困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例如:《麻雀》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老麻雀为拯救自己的幼儿而准备搏斗的那部分段落:"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我让学生反复领会"紧张、绝望、发抖、嘶哑"等词所表达的含义,体会此刻老麻雀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于是学生发问了:"老麻雀为何害怕?为何要冒险救小麻雀?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领悟到了:爱――伟大的爱,是它冒险的真正动力。接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麻雀的这种力量,人有没有?在什么条件下,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在问题情景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弱者的同情。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以及寓于其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2.1读中生情,情中感知。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读(包括速读、精读、研读、品读)的过程中,有任务的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2说中有辩、辩中探理。说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也非常重要,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锤炼思维过程,促进情商和智商的发展。我在设计说的训练时,多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辩中探理。这里仍以《登山》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说的训练中探究事理,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走了小路、也看到了日出,为什么回来时还要再走小路呢?这是不是自讨苦吃,是不是真有必要?"我先让学生找到意见相同的同学讨论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说服对方,再开展辩论。学生迅速分成两拨儿,激烈地辩论起来,最后双方选出代表各抒己见。反方说:没有必要,因为他已经体验了小路的险,而且看日出的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冒险。正方说:很有必要,列宁再走小路是想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样的锻炼机会不多,列宁认为很有必要再走一次。正方的人数、气势、道理明显压倒反方,但反放并不示弱。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列宁的话所包含的道理:"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反复朗读、辩论之后,学生达成了共识:列宁再走小路,很有必要。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深思:意志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意志?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懂得了意志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需要意志。

2.3写中有感、感中探义。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迁移和内化的过程,它更能体现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再以《登山》为例,我给学生布置了写的作业:读《登山》有感、我的意志力、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学生任选一题,要求写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和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1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学习的最佳境界。例如:一个小组在导学《猎人海力布》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海力布把自己打来的猎物都分给了乡亲们,说明他不贪财。可是他为什么又要龙王的宝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沸腾了,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他们在考试时,还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海力布没有变成石头,会怎样(续写)"。这道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真正实施"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2延迟评价,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在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能促进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有两种评价:一是暂不评价。即在学生得出答案时,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通过哪几个途径得出答案的?"。这样提出问题,可引起师生之间的激烈争论,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究的方法。另一种评价是"归谬法"。就是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时,为了让他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我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利真知。

在上述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巧用教材,巧于质疑,灵活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人和事中的情和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他们的人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期)

篇4

语文学科教学应该说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搞好语文学科教学是所有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思考探究的问题。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的博大包容性,使得语文学科并不像有些学科一样,可以突击学习提升成绩。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失掉学习的信心,这是非常糟糕的情况。一旦没有了学习语文的信心与热情,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成效便会一落千丈,陷入难以自拔的学习洼地。如何搞好语文学科教学?提升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成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实际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

“学习英语最好的地方在哪里?在国外,在以说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为什么?因为环境氛围感染人,时刻处于一种相应学科学习的情景氛围中,对于相关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学习目的性不强,很难形成标的性内在驱动学习,让他们处于一种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氛围是教学的必然选择。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重营造语文课堂情境氛围,用语文课堂情境氛围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启迪学生的多维感知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以往的陈旧教学模式已然被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所摒弃,必须改变语文课堂是教师个人表演的“一言堂”结构模式,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也就是不能够让学生再在讲台下面背着手一言不发地被动接受,整节课一动不动,不发一言,俨然是课堂布景,师生互动率为零,教学知识传输效率极低,课堂教学效率也自然很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灵活化课堂组织形式,不再生硬地强调纪律,让学生动起来,眼动起来、手动起来、口动起来,最重要的是带动脑子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启迪学生的多位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三、发挥语文学科的包容性,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我们经常说语文学科是博大而包容的,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厚重感。我们在日常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也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包容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给出论断性的意见,而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思考理解体会,同时鼓励学生间的讨论探究。学生有疑问、有争论、有见解,才能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哪怕有时候他们的一些疑问、争论或者见解看起来有些幼稚可笑,也不能断然否定他们,而应该循循善诱地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的价值,教师的有效肯定也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思考的催化剂。条条大路通罗马,语文教学问题的讨论,教师不要断然给出唯一的答案,多听听学生的思维见解,让他们充分讨论、探究,在思想观点的交融碰撞中加深对于语文学科知识点的认识熟练度。“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特别是对于一些语文的主观问题而言,答案永远都不止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发挥语文的学科包容性,倾听学生多样化的声音,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飞起来。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27-01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设计、组织、实施、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小学学段的基础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班级授课的普遍性、有效教学的重要性表明了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早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就非常重视有效教学问题。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揭示了只有把握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法的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其中:“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由老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要求培养人才的活动。“有效”应理解为“有效果”有效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课堂常规、环节、设计都是指向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的。简而言之,“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是从收效上进行分析的。还可以从过程上理解为“时效”,也被分析为“效率”,是教学目标在课堂环节中得到落实而且兼顾了省时的特点。从参与教育的人――老师和学生关系上理解就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高效应。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

篇6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学科的教学加以有机的整合,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的特性。根据目前学校计算机的配备情况:多媒体电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和互联网,我们力图在其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上作一些整合途径的探索。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下面仅从小学语文的角度来谈谈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的几条有效途径:

1 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

2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必将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的一个主要因素,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缺乏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以及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旧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弊端。

3 信息技术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机整合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小学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朗读很重要。利用信息技术练习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找出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

4 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机整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在一个“用”字上。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运用。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练习途径。

5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师生交流的工具

篇7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学语文简直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还要注意创造各种外部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将自主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与学是建立在教师传授式的教与学生被动式的学之上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完全失去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被提上了日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发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改变的便是教师,教师要做到:1.课要上的好;2.是要对学生好。要上好课就要求教师做到:(1)讲课要有条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课要有深度,有力度,既要有哲理的启发,又要有艺术的感染力。(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富有变化并且要节奏分明。(4)上课态度要和谐,课堂气氛要轻松。(5)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要做到客观公正。(6)要有自己的特点,语言要幽默。

有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配合教师的讲解,配合着学生的练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承担了一种引导、指向、解答的任务,而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思考,主动地完成课堂任务。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即演示教学法的应用。利用多媒体综合运用声、像等手段,将原本枯燥单一的课堂内容变得多姿多彩。音像结合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内容上,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方式,避免出现一些无关于课堂学习的行为。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则是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如果没有成功的喜悦,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尤其是低年级,教师与家长所给予学生的肯定与表扬是不可或缺的。在肯定与表扬中,学生才会拥有自主学习的动力,他的学习生活才会有趣。

二、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而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有多种形式,例如,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起到重要作用。语文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借助课文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联想,可以横向联想,也可以纵向联想;可以从因果关系的方面联想,也可以以转折关系为基准联想;可以正向联想,也可以逆向联想;另外想象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训练想象力可以借助教师的语言描述,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对课文情境进行描绘,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进行想象,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另外想象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课本插图、图片、影音等直观形象,通过这些形象把课文内容转成直观内容,借助教师提问形成悬念,也是一种培养想象力的方式。学生通过对疑问思考,进行想象补充,从而达到训练想象力的目的,培养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与阅读材料的续写、改写、补写、扩写等手段来完成。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步走向了小学课堂,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然而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放手,而是把教师的定位放在一个引导上,在学生学习之前,要为学生明确指出学习的目标、方法和过程。民主的学习气氛也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领导者的定位,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在教学中可以借鉴采取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的方式,组内同学互相学习,共同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与评价,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但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不等于“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使活跃的气氛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首先,上课之前要明确告知课堂是学习的场所,一切与学习无关的行为都不被允许的,其次,保留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思考、讨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总之,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是无效的教学,反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代翠芬.浅谈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8(Z2).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68-01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因此,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规范性

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 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些。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创新,还包括语文教学与内容的增减与语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语文教育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对语文课堂模式进行改进,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勉。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导入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呆板、生硬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更具有生动性与直观性,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课件为学生准备一节生动、传神的语文盛宴。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充满好奇心,善于模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导入教学,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所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直观性,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情境。

我们制作课件时,要认真研究课本知识,根据教学的内容制作出符合教学目的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处于学习语文的有效环境中。比如笔者在进行《北京的春节》教学时,就搜集了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与视频,在导入时播放,学生很快被老北京春节的特色和热闹所吸引和感染,进而进入到课本之中。之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分析眼前的北京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异同,这样一来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本内容,还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小学语文创新的出路。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属于从属地位,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实施教学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另外一个方面,语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包括创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多种方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潜能,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才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开端。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就应该首先从大胆质疑开始。在笔者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懒得提问,懒于回答问题。这样的现象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也不利于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环境。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质疑提问心理,笔者在学生学悟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潜能,进行深入性的质疑、研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课堂质疑氛围,尽可能地拓展与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展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四、注重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该要栩栩如生,不仅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吸引学生的目光,在结尾处还要画龙点睛,深化主旨,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实现扎实高效。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重要性,常见的语文课堂结尾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总结式的课堂结尾

所谓总结式就是指教师在一节课的结束部分,运用简单的言语简明扼要地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概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重难点知识二次呈现,让学生了然于胸。总结式的课堂结尾一般以教师总结为主,所以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创造。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利用提问的方式予以配合,让学生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学生总结不到的知识或者总结错误的知识点予以纠正,尽管学生的总结并不全面,但是此方法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完善知识点,使学生当堂课所学的内容更加完整。

2.学以致用的课堂结尾

虽然当下的学生最主要的压力就是作业,但是开放性作业显然是一种学以致用的结尾手段。学生利用开放性的作业,延伸与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语文教师在留作业的时候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些体现教学内容与目的而且还适宜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开放性作业。例如,笔者让学生写生活日记,调查自己周围生活与课本中的异同,写赞美母亲的小诗,记录节日风俗等等,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拉近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外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语文知识。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模式创新要立足实际、植根生活、放眼未来。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手段,而且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富有创新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师生平等、民主对话、相互交流,在创新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本的语文素养。

篇10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未来综合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与口语教学有效性,以完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识字有效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使用联想生活识字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汉字音、义、形展开联想,增强学生学习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猜谜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更为清晰理解汉字字形、字义;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再现生活识字教学方法,利用实物刺激学生感官,如在“串”字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算盘珠,如在“尖”字教学中,就可带领学生观察圆锥体,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识字,鼓励学生去观察校内告示牌、橱窗汉字以及校外车站牌、广告牌汉字,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1]。

二、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一)合作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完成阅读学习任务。与此同时,通过合作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基本技能,学生需在小组合作中倾听其他成员话语,以锻炼学生听的能力,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表达个人观点,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需要学生有感情朗读,锻炼学生读的能力,需要学生书写整理观点,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在合作教学法应用中,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保证各组之间学习能力均衡,组内成员分工明确,组内成员需担任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职责,其中小组长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能力,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布置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保证学生合作讨论兴趣。例如,在《找春天》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阅读课文,你从哪找到了‘春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二)情境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为生动,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生活情境,考量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引入生活素材,以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如在《传统节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当地传统节日特色活动图片、视频,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图画展现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剪贴画、多媒体图画、粉笔画、简笔画,利用图画感受文本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音乐为学生渲染情境,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情感;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为学生构建课堂表演情境,例如,在《狐假虎威》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学生戴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可以依照课本表演,也可以进行适当改编,以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体会“人物”情感。

三、小学语文写作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使用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帮助学生丰富个人写作素材,以提升写作教学有效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共同揣摩文本语言表达、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并实践应用作者写作方法开展写话训练;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挥课外阅读作用,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日常阅读中记录手抄本,记录所学写作知识;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文本带领学生开展段落仿写、续写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发挥平台,让学生在写作锻炼中获得学习成长。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形式带领学生开展看图写话训练,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引入绘本教材,以丰富的图片开展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四、小学语文口语有效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口语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主要任务之一。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表个人看法,让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锻炼学生敢于说话的胆量;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借助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识字教学,带领学生开展朗读活动,让学生学习口语技巧;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辩论会、读书分享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口语技巧[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采用联想生活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教学法以及活动教学法,可以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有效性,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篇11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能不能参与课堂的各类互动活动。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能吸引学生,适时地评价更能激励学生。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使用不同的激励性语言,鼓励孩子们完成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以低段为例,如:“××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发现第四组的孩子们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孩子,不着急,你再想想,相信你会说好的。”“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孩子,你知道的可真多,你是我们班的智多星哟!”“你的眼睛真亮,能发现这么多问题!”……每一句不起眼的温馨的话语,会让孩子如沐春风,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

二、用好肢体性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人夸奖之乐

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赏识性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不厌其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课堂上喜欢采用竖起大拇指夸夸×××同学的时候,“嘿嘿,×××,你真棒!你真棒!”夸夸自己的时候,竖起大拇指“嘿嘿,我真棒!我真棒!”还有是无声胜有声的拥抱、拉钩、点点头、微笑……每一种肢体语言都会给孩子无形的激励。让孩子在愉悦中,学会怎么欣赏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

三、用好评价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增长知识之乐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虽然这句话不是绝对正确,可它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现代学生心理。作为老师,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群具有灵活思维能力的人。我们坚决不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教育他们。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反之,老师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纠正,但要注意言辞,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记得我在教学“尴尬”一词时,我写的部首是“尤其的尤少一点”。有孩子马上说,老师你写错了。我问哪里错了,他说部首是“九”。其实孩子观察不仔细,但是我随即说,看,××孩子真心细。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好吗?孩子们发现了不是“九”,我们比较了九与尤字少一点的写法。当然,孩子们对“尴尬”一词就记得更牢了。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增长了知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用沟通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平等沟通之乐

教学中,我们要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还有与教学中的其他人员沟通。我们这里主要说说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家长的沟通我主要采用QQ群、微信群、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孩子们的沟通我主要采取面对面交谈和作业批语沟通。如,有孩子书写差的时候,我会让他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问问他为啥满意,其他字为啥不满意呢?其实是在让他自己发现不足,改正不足之处。有孩子的文章写得不好时,我会勾出他写得最好的一句话,旁注出这句话写得好在哪里?评语自然会告诉他继续努力,相信你会成为是最棒的!

总之,积极有效的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每个教师做个教育的有心人,不断得探索总结,积累经验。我坚信,只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赏识教育方法,相信我们小学语文课堂的精彩,就是学生的精彩,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12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相比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更强的生命力。特别是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吸引力,有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并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进程,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辅助教学时,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发现:与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课件的制作难度要远远低于挂图、投影,而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更加明显,教学效果也更好。因此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有效构建当前小学语文学科的“新课堂”。

一、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减轻教师备课压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教师备课压力。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用投影胶片绘制了“五彩池底”、“五彩池水”等图案用来帮助学生了解五彩池缤纷多彩的原理,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而且画废了多张胶片。有时画得时间长了,眼睛有点花,稍微松口气,手一抖就画废一张,还得重头再来。这位教师曾在事后向我倾诉其中的艰辛。而这种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导致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情况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基本不会发生。同样是教学《五彩池》一课,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课件,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数码采集设备把书上的配图直接存入电脑中,节约绘制的时间,另一方面绘制“五彩池水”(轮廓)时,电子绘图软件允许教师反复的修改和完善,这些都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以教学《秋天的雨》一课为例,运用传统的辅助教学方式时,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会使用投影或者挂图展示淅淅沥沥的雨幕中,五彩缤纷的美丽秋色。有的教师就绘制了多张投影片,其中一张绘制的是许多“小雨点”(水滴状空心图案)从空中落下来,另外几张有的是金灿灿的银杏叶,有的是红彤彤的枫树叶,有的是紫莹莹的葡萄串。教学效果也确实不错,但是因为没有动态变化,课堂气氛并没有达到顶峰,而且正如之前提到的,由于制作的数量和难度都不小,不仅画废了多张投影胶片,还耗费了三天的时间。这位教师的精神固然可贵,然而她的大量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绘制投影胶片上,令人颇有事倍功半的感觉。

而另一位语文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辅助课件时,先是使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找到了需要的制作幻灯片教学课件所需的枫叶、葡萄、银杏叶等图片素材,然后把它们一一插入到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中,又自己用PowerPoint软件自带的绘图功能画了一个小雨滴,并通过“复制-粘贴”的方法把这个小雨滴变成了一片小雨滴,再运用PowerPoint软件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的加上一个动态效果。“秋天的雨”的教学辅助课件就制作成功了。后来这位语文教师又从网上下载了一首轻柔舒缓的钢琴曲,前后耗时不到一个小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空前高涨,特别是朗读文中的经典段落时(课后需要背诵),因为有配乐,学生感到特别新奇,纷纷请求教师给一个朗读的机会,后来教师不得不临时加了一个全班齐读的环节,而这时有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完整的背出该段文字了。这节语文课毋庸置疑是成功的。可见如果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够保证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效率,还能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气氛。

通过一系列对比,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的构建小学语文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云龙,陈建东,叶东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效性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5(3)

篇13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小学语文教师多数采用“填鸭式”教学,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然而,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应用不当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此,作者认为,应提出网络环境下构建新课堂的策略,使教师能够有效利用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能够积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而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由于教学活动较为单一,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进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其次,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网络资源,有助于更好开展重难点部分的教学活动,对增强学生理解和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最后,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而拓展学生思维。对于语文学科教学而言,教师有必要创设良好的想象空间,使学生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想象,对拓展学生思维有积极影响,在网络资源的作用下,可以为拓展学生思维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足

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逐渐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但仍然具有不足的问题。首先,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其计算机基础技能不够娴熟,未能有效应用PPT,降低课件的制作效果。其次,教师对网络环境的使用方法相对较为单一,不能广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网络环境有着错误的认识,因而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应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未能满足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的问题,阻碍教学发展进程,亟需教育部门工作者或教师提出构建新课堂的策略。

三、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新课堂的策略

1.利用网络环境优势而提高小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阶段教育而言,教师既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教会其学会学习,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终身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预习是小学生深入学习的必经环节,而许多小学生不会预习。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对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上传至校园网或班级群中,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浏览,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为课堂活动奠定基础条件。

2.利用网络环境优势而提升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只有充分激发其自主性,才能使小学生更为投入的学习知识内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优势而提升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网络教学方式而实现,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使之在网上完成。长期以往,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网络学习的积极作用。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有效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可以接触网络,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良好习惯。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参与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发挥着重要作用。

3.利用网络环境而拓展学生思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