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航空航天科普知识

航空航天科普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航空航天科普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航空航天科普知识

篇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普通高中除了主要通过国家课程的教学外,还须开设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来实现育人目标。从培养一流高端科技后备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学校情况和依托地方资源优势,选择突出某项特色,不但能使特色项目教育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具活力,而且可更好地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和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始于1998年的两年一届的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已经成为代表当今世界航空航天先进科技的主流和展示世界一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盛会。每届航展的举办,不仅在珠海特别是在我校,都会掀起一股航空航天热。这使许多学生对航空航天产生了极大兴趣,甚至就此产生立志未来成为航空航天人才的热切愿望。在航展的带动下,许多新兴航空产业,如亚洲最大的珠海摩天宇飞机发动机维修企业、中航工业通用飞机产业和珠海雁洲轻型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等都陆续在珠海安家落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珠海航空产业园于2008年破土动工。其将以“五基地一新城”作为骨架,将建中国最具综合竞争力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世界著名的航空展览基地、国际一流的通用航空(公务机)制造基地、亚太地区综合性的航空维修基地和国内重要的民用航空数控加工基地。如今,珠海不仅具有以航空为特征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以航空为特征的社会功能和城区形态,成为拥有相当一部分从事航空产业人口的、现代化的、宜居的珠海航空新城区,这就标示着珠海未来的航空产业有着巨大发展前景。珠海如此得天独厚的航空教育资源,使我们意识到选择航空科普作为我校科技教育中的特色项目是可行的。

二、依托地方资源优势,构建航空校本新课程

为满足学生对高新科技产业之现代航空业的喜爱,在构建航空校本新课程前,我们先对这些资源进行了一个选择、引入和转化的开创过程。在此过程中,我校根据教育目标采取寻找机会、及时跟进等办法,把一些优势资源逐步转化为航空科普教育校本新课程。

在我校开创的航空科技教育新项目里,航空爱好者们组织的航空航天俱乐部,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学生航空航天俱乐部实行“三自”管理模式,即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己选举产生俱乐部管理人员,自主策划一些活动。航空航天俱乐部名为“志翔”,是由学生自己命名的,意喻志在飞翔。我们在学校科技楼上配备了用于展示航空科普知识、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陈列学生活动成果的2间专用工作室,其中一间为探究室,安装了一架AU-1轻型飞机和一架直升飞机模拟器。高仿真度的操控、电子装置和前方投影显示屏,使“飞行员”登上驾驶室,就能身临其境地驾驶“飞机”从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机场起飞、降落。

为开展好俱乐部活动,我校积极寻找校外航空课程资源,分别与珠海雁洲公司、北京理工珠海航空学院等企业和院校签订航空科技教育基地的协议。根据协议。专业人员定期来校给俱乐部授课与讲座;指导我校教师编写航空科普校本课程;帮助学校进行航空科普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操作培训,举办航空科普夏令营等活动。在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我校还设立了珠海一中航空俱乐部活动基金。

我校开设的航空校本课程还有航模制作,在现有本校科技教育专职教师基础上,我们专门聘请珠海市著名航模教练来给学生授课与指导。直接利用航展举办活动也是航空校本课程的--+突出亮点。航展期间学校除鼓励学生们利用假日前往观展外,还在校园内举办以航空科普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如邀请航空专家来我校进行科普讲座和指导、举行航空知识航展摄影作品竞赛及有关航展主题征文活动等。

2008年珠海第七届航展期间,我们结识了中航集团领导和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唐长红。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校在2009年7月成功举办了西安航空夏令营。学生在中航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飞机试飞院和西安飞机设计研究院等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和体验。活动中,我校航模队又跟他们的业余航模协会建立长期联系。我们邀请“小鹰500”民用飞机总设计师龚国政来校讲座,同时聘请他为“志翔”航空航天俱乐部专家顾问。就这样,我校航空科技课程资源链在这种机遇和跟进的开创过程中不断延伸发展。在学校航空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中,最突出的是航展期间举办的大型主题活动。2008年11月第七届航展期间,我校在校体育馆与中航集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联合举办了“振翅长空、梦翔蓝天”航空知识擂台赛。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我校航空爱好者用遥控航模创新研制的“智能警用直升机”获第21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使用遥控直升机模型为装载工具研制的“森林火情遥控探测装备”获得第25届珠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得到珠海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赞扬和支持,并由市防火指挥部邀请当地航模厂家与学校合作共同参与继续研制,装备研制成功后将在本市乡、镇森林防火部门试用。

我校每年暑假期间举办的航空夏令营,是航空爱好者期盼的科普实践活动,继西安航空夏令营之后,我校在珠海雁洲轻型飞机制造公司内举办的“放飞梦想”航空科普夏令营,也是一次内容极其丰富的航空科普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们结合实物倾听了轻型飞机的构造、发动机工作原理和飞行原理的介绍,观看了发动机拆、装演示;在专家的指导下,观看了该公司生产轻型飞机的全过程;听专家讲座、观看内部录像资料;学习操纵APOLLOSM飞机模拟器飞行,并分组进行操纵比赛;进行航模制作及放飞比赛。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实践的机会特别多,内容紧紧围绕航空,活动形式新颖、生动、直观。活动过后,学生都很有感触,并表示要立志航空事业的发展。

三、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

篇2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最近制造出一种超轻物质“碳海绵”,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轻的固体材料。“碳海绵”是一种气凝胶,其内部有很多孔隙,充满空气。这一成果的相关论文已于2013年2月18日在线发表在材料科学界权威学术杂志《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并得到权威科学杂志《自然》的重点评论。

据悉,气凝胶是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轻的一类物质,因其内部有很多孔隙,充斥着空气,故而得名。1931年,美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硅制得了最早的气凝胶,外号 “凝固的烟”。美国HRL实验室、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合作制备了一种镍构成的气凝胶,密度为0.9毫克/立方厘米,成为当时最轻的固体材料。把这种材料放在蒲公英花朵上,蒲公英茸毛几乎没有变形——这张照片入选了《自然》杂志年度十大图片。

高超课题组用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制造的“碳海绵”密度仅为0.16毫克/立方厘米,比氦气还轻,仅为同体积氢气重量的两倍。“碳海绵”“踩”在狗尾巴草上,纤细的草须一点都没有被压弯。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碳海绵”的内部呈现出无数个由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共同支撑的孔隙。“就像体育场馆等大型空间结构,用钢筋做支架、用高强度的薄膜等做墙壁,整体结构既轻且强。而在“碳海绵”中,碳纳米管就是支架,石墨烯则为墙壁。

气凝胶的基本制备原理是除去凝胶中的溶剂,让其保留完整的骨架。在以往制备气凝胶的案例中,科学家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模板导向法。前者可批量合成,但可控性差;后者能产生有序的结构,但依赖于模板的精细结构和尺寸,难以大量制备。高超课题组另辟蹊径,探索出无模板冷冻干燥法:即将溶解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水溶液在低温下冻干,便获得 “碳海绵”。这种工艺可任意调节形状,令生产过程更加便捷,也使大规模制造和应用成为可能。

在浙大实验室,有不少大小不等的“碳海绵”,大的像网球、小的像酒瓶塞,灰不溜秋,摸上去很有弹性。高教授介绍,“碳海绵”弹性很好,被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它对有机溶剂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吸油力最强的材料。现有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收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液体,而“碳海绵”能吸收250倍左右,最高可达900倍,并且只吸油不吸水。这一特性可用来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将其撒在海面上就能迅速将漏油吸收,而且凭其超强的弹性,吸进的油还能被挤出回收。此外,“碳海绵”也可能成为理想的储能保温材料、催化剂载体及高效复合材料,前景广阔。

当然,“碳海绵”若能走出实验室投入工业化生产,其超轻的特性使它极有可能成为一种使用广泛的模型制造材料。以后如果大家在模型上见到这种神奇的材料,可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要闻聚焦

2013年9月13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模型博览会(以下简称2013深圳模型展)在深圳会展中心3号馆拉开帷幕。对于已有十多年历史、办会经验丰富、在国际模型展会业界颇具知名度的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布局中国模型产业重地华南地区还是第一次。

借助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又称北京模型展)业已形成的巨大影响力,2013深圳模型展首次开展就吸引了60余家模型企业参展。展会规模虽然不能与成熟的北京和上海模型展相提并论,但其深入模型产业腹地、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令模型业界充满期待。

历时3天的展会吸引了不少客商和模型爱好者参观。但可能是由于展会规模有限、大牌展商较少的缘故,观展人气一直不温不火。60余家展商中,广东本地的模型厂商占了绝大多数。这也符合深圳模型展目前的定位——吸引本地模型企业参展。

根据在展会现场的观察,国内外厂商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继续提高。Futaba、JR、Hitec等较早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品牌都租用了较大的展位进行品牌宣传。而更多的中国展商也加大了在国内的推广力度。面对观众对产品的问询,那种“我们不做国内市场”的回答几乎绝迹,大多数厂商都将国内市场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来自深圳本地的一家企业哈博森实业有限公司(Hubsan)头一次出现在国内展会上,他们主推带有FPV功能的模型产品,无论模型还是搭配的遥控器做工都非常精良。特别是即将上市的最新款微型4轴飞行器,飞行性能与拍摄效果俱佳,令人期待。该公司之前的产品主要针对国外市场,如今也开始加强国内市场的推广。

此外,来自广东澄海的玩具企业也大批亮相深圳模型展。这些玩具企业因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纷纷涉足模型产业。虽然他们的产品目前还局限于一些入门级模型,技术含量不高,但在玩具领域积累的经验使其开发的产品更易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有利于模型在小朋友中的推广普及。传统的双旋翼小电直被“打扮”成“尼莫”鱼、“愤怒的小鸟”甚至“奥特曼”的形象,价格非常“亲民”,受到了小朋友的格外喜爱。入门级的模型以玩具的形态示人,普及面自然更广。

而对于一些专业模型企业,以往的经营模式也到了必须进行调整才能适应市场的时候了。东莞天太模型厂是一家研发各类遥控像真模型飞机的厂商,他们的产品涵盖翼展小到1米以内、大到超过四五米的模型飞机。以往,国外经销商都是批量订购产品,他们只需开发较少的机型就能满足客户需要。但因当前经济环境不佳、经销商压力大增,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大批量订货。为此,他们主动改变传统模式,提高研发投入,扩大产品线,采用小批量、多品种的销售策略,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几年的实践证明,虽然经营成本上升了,但小批量产品售价的提高反而使盈利更有保证。

可见,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无论是转战国内市场、进军模型产业,还是调整经营模式,只有主动求变去适应环境,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虽然首届深圳模型展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提升服务内容与品质等工作上努力,就有机会成为能与北京、上海模型展并驾齐驱的知名展会。

航模活动

“航空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

2013年9月27日下午,由朝阳区教委和中航国际联合举办的“航空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为学校七、八年级学生送上了丰富有趣的航空知识讲座及模型组装试飞活动。这也是航空知识杂志社在2012年受中航国际员工志愿者联合会邀请参加“航空科普进校园”活动后双方的又一次合作。

活动伊始,中航国际公司向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赠送了精美的飞机模型。随后,《航空模型》编辑部主任宁波为同学们做了航空科普知识讲座。通过图片、故事、视频、模型展示等各种方式,同学们对飞行原理、航空历史和飞机、航模等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讲座过程中穿插的提问互动环节则让同学们加深了对航空的认识。

讲座结束后,志愿者又分组指导同学们进行了简易航模的组装制作,并组织大家到室外进行了放飞竞赛,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之前所学的航空专业知识。这次航空科普类活动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使同学们开阔了眼界、点亮了心中的“航空梦”。

航空知识杂志社所属的《航空知识》与《航空模型》杂志长期致力于航空科普工作。在青少年航空科普工作方面,杂志社仍将继续发挥媒体的优势,为普及航空与航模知识做出应有的贡献。

热心企业献爱心 科技体育进校园

2013年9月17日下午,吉林省航空模型运动协会、吉林市教育局在吉林市朝鲜族实验小学举行了科技体育器材捐赠仪式。仪式上,香港欧姿国际服饰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向吉林市朝鲜族实验小学、市第23中学和永吉县口前镇第二小学捐赠了价值近3万元的科技体育器材,包括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航天模型和车辆模型等。

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充满期盼的天真笑脸,欧姿公司吉林分公司总经理唐晶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能够帮助贫困儿童参加航空模型大赛、普及国防科技体育知识,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走下去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科技体育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这项活动得到锻炼和培养,进而促进全面发展。捐赠仪式结束后,吉林省航空运动协会代表向学生们介绍了科技体育相关知识,与师生互动,现场制作模型,并为大家做了精彩的飞行表演,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吉林省航空运动协会)

精彩赛事

第九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

2013年9月1~6日,第九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在韩国洪川君举行。本次大赛共有来自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运动员参加,是近几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比赛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盛会。

来自宁波的6名运动员刚参加完浙江省第二届体育大会和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就代表宁波队出征亚太大赛。最终,宁波代表队取得了1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冯奔获得少年组3.5MHz个人冠军、邵栩涌获得成年组3.5MHz个人季军,楼国君获得成年组144MHz团体亚军。这也是宁波代表队在历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宁波市模型无线电运动协会)

培 训

2013年苏州市航空模型基层辅导员培训班

9月27~28日,2013年苏州市航空模型基层辅导员培训班在苏州园区金鸡湖学校开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自由飞项目的制作与试飞、电动线操纵和遥控固定翼模型飞机的基本飞行、遥控电动模型直升机的飞行技巧等,授课之余,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外场飞行训练。各位基层辅导员将会把此次培训内容带回各自的学校,进一步推动和开展好航空模型运动。两天的培训顺利落下帷幕之时,也揭开了2013年苏州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锦标赛的序幕。(苏州航模协会)

全国航空航天模型裁判员培训班

篇3

科学的普及的涉猎面极其广泛,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宇宙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博览、交通运输、军事科学、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都是科学普及。科普场馆和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和科学普及打交道,国家还设有专门的科学场馆:像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大连森林动物园、广西科技天象馆、河南博物馆、山西省科学技术馆、上海自然博物馆、沈阳科学宫、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截止到2001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科学技术博物馆240多座,包括科技馆 21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8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博物馆6座,专业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农业、航空、航天、邮电、铁路、中医药、煤炭、军事等专业性技术博物馆约50座,水族馆38座,另有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设立的自然部9座。

A:那么同学们放假在家如何注意安全呢?同学们应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煤气灶、卫生浴具等,学习安全用电、用火知识,并养成“人走电断”等好习惯,切勿麻痹大意,各类电器及设备发生故障时一定不要自作聪明,擅自修理。同学们还要注意防盗和用水安全,如果出门,要检查水、电、煤气的开关,并锁好家门。假期不跟随陌生人外出游玩,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让陌生人随便出入家门,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书同文、语同音”,这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民族情结和文化气质,每一位中华儿女应该成为祖国文字和语言最虔诚的传播者和最忠实的实践者!

人类进步史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而科学普及作为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则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

篇4

环顾近年的科普读物市场,好读物不少,但是形式新颖且能把图书的整体质量和品味做到一定高度的却寥寥无几。

最初接触到这套《不列颠图解科学丛书》是两三年前的事情,当时看到的是这套书的2009年英文版。不看文字,单看图片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不但精美壮观,而且说明性超强,无论实际拍摄的照片,还是绘制的图片,都从配合解说知识的角度出发,直观简明,让人不忍释卷。图书形式新颖,每个对页讲述一个知识主题,在对页整幅的精彩写实图片上,按照知识演进顺序依次安排扩展或深入介绍的图片资料。虽然当时接触到的是英文版,但是光看图片已经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很多知识了,而且这个过程令人专注而充满兴趣。这样一套英文版的科普读物在国内的豆瓣网上被评出了9.5的高分,可见其品质。

之后非常有幸能够参与这套书的引进工作,对这套书的编写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优秀的科普读物吸引读者的要素是什么?下面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新颖的编写思路。如前所述,市场上科普读物种类繁多,多数编写思路平淡陈旧,从形式上就让人提不起兴趣。这套《不列颠图解科学丛书》代表了目前最前沿的图解百科图书编写思路,讲解以知识单元的形式展开,以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引领,每个话题一个对页,在以整幅精美图片为支撑的完整框架中将话题分解为结构清晰的知识点,自然而有条理地将知识传递给读者。迎合读图时代的发展趋势,全面使用全球最顶尖的图片资源来配合知识的讲解。同时灵活准确地使用各种图表、示意图,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简明易懂的图示。

顶尖专业的作者资源必不可少。一套专业图书的灵魂就是专业严谨的内容,这也是科普图书生命力的保证。不列颠百科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百科全书,之所以延续245年依旧是最令人敬仰和信赖的记载世界知识的权威,核心就是其来自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令人信赖的权威专家作者。站在学术前沿的他们能够准确地抓住知识发展的脉络,将最新颖而实用的知识交给读者。

强大专业的图片来源是让读者从看到书的第一眼就十分专注的核心要素,是保证图书瞬间脱颖而出的华丽外衣。这套书迎合读图时代的发展趋势,依托其强大的品牌和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其图片供应单位包括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ESA欧洲航天局、NationalGeographic国家地理等),全面使用全球最顶尖的图片资源,并配以简明生动的说明文字,轻松而有趣地将原本生硬晦涩的知识娓娓道来,寓知识传播于轻松阅读。在书店经常能够看到只要有翻开的这套书的页面,就有小朋友驻足观看的场面。

篇5

我们知道,兴趣是追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因而,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1.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课堂上生动的实验,不管是分组还是演示实验,都能给学生强烈刺激,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同时做好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而在平时上课时首先应做好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也不一定要生搬硬套课本上的,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做单摆实验时,除了按要求完成课本的实验,还要求学生如何利用单摆来测量建筑物等的高度,同时要求大家回家后进行试验,这样可使物理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时,也可创新地引入一些小实验,比如,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利用葡萄酒杯提乒乓球的小实验来引入课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教育。

2.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物理定理、定律本身就是物理学家对自然界的现象通过假设、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及一些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

3.用生动的物理学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要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及典型事迹,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历史材料,如,在教学自由落体时,可介绍“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在教学牛顿定律时可介绍“牛顿运动定律是如何创立的”、在教学电磁感应时可介绍“法拉第的实验”等,这样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也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航空航天及高科技领域的一些成就。这样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以及研究科学的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也让他们认识到物理的广阔领域,知道科技发明如何带动社会的进步等,从而奠定他们学好物理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物理课外活动

大家知道,我们辅导的科技小制作都要在课外去完成,因而可以说学生的科技知识学习、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要放在物理课外活动上来完成,而且与传统的课堂比较,课外活动更具灵活性,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1.趣味物理实验的设计及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

在设计趣味物理实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设计一些如“用单摆测建筑物的高度”“纸杯烧水”“水火箭”等学生能完成的课外小实验。通过小实验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德化高山湿地的形成与保护”等,并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及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小制作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个科技节,这时我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制作活动,比如,以前学生制作的可用于高危高位操作的扳手、真空室小水电发电装置、环保节能的喷釉装置等,对于好的项目进行改进,参加全国青少年大赛创新项目的比赛,近年来我通过这样的形式已有多名学生在创新大赛中获得了省市比赛一、二、三等奖。通过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认真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现有物理知识的实际,我们可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些科普读物,观看一些科技有关方面的录像,如我对每班学生在假期时都布置了观看“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录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各种科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物理知识与社会的发展、日常的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每年的科技节中我都能开展一个科技方面的讲座。在讲座前,一定要认真选择材料,因此在平时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学、空间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科学家的具体事例等材料,并对材料加以提炼,为讲座做好准备,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自己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篇6

一、 困局何在?

对于当下科普期刊遭遇的困境,期刊界有诸多反思,一种声音是刊物相对过剩,主题与内容定位相近,同质化倾向明显,稀释了市场,造成读者阅读志趣偏转,发行量下降。这种说法有多少合理性?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分析。目前中国科普期刊究竟有多少种?还缺乏一个权威准确的统计数字,这与内容界定有关,据笔者分析,如果把涉及数理化、自然知识的学生刊物、助学刊物、技术推广刊物也网罗进来,可能超过600种,但只算上综合科普、百科类科普和专科知识类科普,大约在200种上下。综合类科普包括《科学世界》、《世界科学》、《科学画报》、《大科技》等,约有30多种;百科类如《百科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窗》等,常见的不超过20种;专科类科普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类和专业技术类,仍有100种以上,占了科普期刊的大半壁江山。

关于科普期刊的发行生态也缺乏权威的监控数据可供分析,我的判断基本上是呈现消长状态,较少部分增长(如《中国国家地理》),少部分稳定(如《天好者》、《兵器知识》),大部分总印数与总发行量逐年下滑。

要检视中国科普期刊发行量下滑的原因,似乎并不难,明摆着的原因是读者向新媒体分流,不仅新生代的年轻读者转向免费(美其名曰“免费午餐”,其实隐形成本不低,设备、通讯、时间成本尤其高)、海量(选择成本也很高)、刺激(标题、文风上哗众取宠)、互动(容易接受诱导)、声光电编织的动感魅力媒介(视觉体验比平面媒体优越)――网络,即使是中老年读者,也改换门庭,转向沙龙化的网络交流。尽管网络提供的科普知识不尽可信,良莠不齐,杂芜不清,但依然成为一种新型的时尚媒介。其次,电视科普节目的丰富(尤其是发现频道这样的电视精品)也吸附了不少目光,相形之下,科普期刊虽然内容诚实、可信,视觉柔和,但需要定价支付,订阅、购买也不够便捷而无法聚拢人气,被逐渐边缘化。在欧美,科普期刊虽然也遭遇新媒体冲击,但江山依旧挺拔,《美国国家地理》期发800万,《发现》、《大众科学》期发都突破100万,他们自信握有主题(科普)信息高品质组织和高效运作的核心能力(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核心能力),因而,十分从容地应对市场变局(相对而言,我们显得十分焦躁),不与新媒体比拼“以快制慢”、“以多制少”,而是较量“以精制粗”。他们的话题策划力,主题结构力,内容纵深感,版面舒适度都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甚至新媒体必须降低身段与期刊联姻(品牌与内容建设)才能拓展市场空间。然而,要实现“以精制粗”的竞争优势,背后是成本的周期杠杆和投资驱动,品牌护航的商业模式,对于大多数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中国科普期刊来说,门槛很高。我们在投资驱动与品牌化商业模式方面都存在着先天缺陷(政府少量专项补助或基金资助不足以代替商业投资),而且短期内无法逾越,希望照搬欧美理想模式改造中国科普期刊面貌的梦想常常被严酷的市场铁律所击碎。

另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科普期刊的营销能力不足,似乎只要引入现代营销技法就可迅速走出困局。其实不然。营销的本质是需求管理,以效用激发市场,而科普期刊除了部分医疗保健主题具有实用功效之外,大多以公益性的知识传播、精神教化、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基本诉求,对于大众利益来说,它们是着眼公民素质养成的或然需求,而不是功利化的必然需求。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科普期刊不属于商业期刊,无法吸引广告商投资,也不属于专业期刊。由稳定的读者群与高定价、低印数(发行2000册即可达到赢―亏平衡点)支撑,其收益只能依赖定价相对较低的刊物贩卖的发行收入,缺乏“广告输血”,突破赢―亏平衡点的印数门槛相对较高(大多在3万左右),因此,市场化的营销(内容、价格、渠道、促销)操盘空间有限。一流作者、金牌策划、优秀设计师都因为成本约束而无法延揽到期刊编辑流程之中,大型活动策划与运营可以制造社会热点和亮点,赢得商业回报(吸引眼球而获得广告,提高知名度与发行量),但前期招商和投资都是巨大的商业瓶颈,策划、运筹大型活动的人才更是稀罕之宝(他们绝少光顾或光临科普这类公益项目)。目前的趋势是“沼泽效应”(越来越困顿)正在形成,因为缺乏足够的第一桶金(投资驱动),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无法获得优质出版资源,开展必要的营销活动,因而,刊物品质,品牌影响力,市场渗透力持续下滑,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更加剧了人才的流失,资源、品牌的弱化,最终伤及办刊人的信心和信念,形成恶性循环。

二、寻求突围之策

改版图新是科普期刊突围的惯常思路,但改什么?改“本”还是改“末”?小改还是大改?改办刊宗旨、定位、方向?改投资、运营主体?还是改栏目、开本、定价?改版的成本与风险何在?都必须悉心研讨,绝不能糊涂决策,轻率启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刊如同创办新刊,首先要问明白一个道理,是内容领先取胜(内容为王)?抑或商业运筹取胜(营销为王)?但无论孰先(重)孰后(轻),都要彻底弄清楚谁在读、谁在订,也就是服务主体是谁?是机构,还是个体,或者兼而有之(比例有大小)?如果是前者为主,订刊人(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甚至为教师、家长)是人,也是关键人,读刊人如同“婴儿”,没有多少发言权,阅读满意度不能转化为订阅的忠诚度。但如果以个体读者为服务主体,则要有分众趋势分析。如中小学科学兴趣小组(核心、忠诚读者)更关心新知与创新路径,如果是城市白领,则更关注生活化、时尚化的科普内容,如果是离退休人员,则更关心关注保健、长寿与实用的生活科普知识。其次,要动态研究读者的波动特点,列举各种干扰因素,如应试教育对校园订阅的蚕食效应,网络、手机媒体对城市白领的分流效应,电视对中老年读者的分流效应。也要分析期刊新生代读者的产生与阅读兴趣。

在许多人眼里,改版就是变脸,就是扩容,就是扩开本,变色彩,涨定价,这是近年来改刊的基本套路。首要的改观是提高了每一分销单元的价格,扩大了每一刊物的总码洋,使得经营基数变大,成本要素有所细分,从而促进了商业模型的改造与提升。最近几年里,尝试改版的科普期刊约有10多种,《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世界》、《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少年科学画报》、山西的《科学之友》、四川的《大自然探索》、上海的《科学生活》等,这些杂志改版后定价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价格上涨的结果是销售收入增加。

成功的改版如《中国国家地理》,它的前身是《地理知识》,改名《中国国家地理》后,不但价格涨到每册16元的“高价”,而且还标有“中国”、“国家”这些有震撼力的冠冕名称,加上高质量的内容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白领阶层中有了相当的影响,发行量也攀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每期已超过10万册。在《中国国家地理》成功的背后,是学习借鉴了《美国国家地理》的运营模型,包括战略、品牌经营,资源、投资、人才的管理。决不只是扩容涨价那么简单。

但是,将改版作为突围解困的唯一良策是不现实的,改版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潜伏着危机,近年里,一些刊物改版后并未走出低谷,反而陷入新的困境。如《图形科普》(中国科协主管)1996年创刊,2003年改为《科学探索》,共出了94期,在这8年中,包括借用《Discovery》之名改过几次版,还轰轰烈烈搞过几次宣传活动,甚至免费送到学校,但最后却办不下去了,目前不知所终,据说成了汽车类杂志;又如创刊于2001年的《探秘》,是湖北新闻出版局主办,大16开,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为宗旨,还送光碟,热热闹闹办了两年多,最后坚持不下去,改成面向青少年的“全新时尚版读者文摘”的《阳光搜索》。

与海外著名出版公司与刊社合资也是许多科普期刊突围的选项,譬如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世界》原引入《Newton》的意大利版,后又改为日本牛顿出版社的版权;科技部的《科学》引入了《科学美国人》的版权;中国科协的《科技新时代》成为美国《大众科学》的中国版;天津的《科技与生活》取得了美国迪士尼公司《Discovery》的授权等。引进外版的优点是可以取得国外最新的科普资源和丰富的图片资料,这对相对滞后的中国科普期刊来说,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两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一是国外版费价格很高,二是由于国外的图片非常精美,非彩色印刷不能显出效果来,这样一来,高版费、大开本、全彩印刷,杂志成本就会大幅提高。如果没有海外公司的投资支撑(如版权参股),仅靠原有的经营平台和资金头寸几乎无法推进。但是,海外投资也不是免费资助,而要谋求商业回报,因此,一定要有阶段性的投资收益考核,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袭来,海外出版传媒集团都纷纷收缩投资战线,清理投资项目,以渡过难关。即使是平常年份,也不会盲目投入,或者持续投资。 2005年底,有着27年历史的《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由于美方提出停止继续版权合作而停刊。据《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原高管透露,美方终止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不满意中方的发行量”。尽管该刊销量已从3年前当期4000份提升至现在的2万多,但未能达到美方要求的5万份的发行量,美方要求杂志年营业额达到350万元人民币,这个财务指标也没有实现,因此,只好中止合作。同样,政府的科普专项基金资助也会实行越来越严格的中期考核,只能“输血”中重建“造血”机制,而不会长期资助。

篇7

浩瀚无垠的太空,自古以来一直令人类可望而不可即,人们用天赋的想象丰富着对它的无尽猜想,演绎着“天上”的传奇,丰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随着空间科技的发展,太空的神秘面纱正在被层层揭开,当人类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观察与认知整个宇宙时,不得不为它的广袤和神奇所震撼。空间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探索太空、开发宇宙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使人类将目光投向了更为遥远的星空,梦想着更为辉煌的未来。

“宇宙中真有外星人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登陆火星?”“将来我们能驾驶什么样的飞行器去太空呢?”“在月球上能建一个家吗?”……对小学生来说,“太空画”不仅能开启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更能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追求,产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由此,本着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太空画”教学为抓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想象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养为目标,我们做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科普滋养与“太空画”技能探究并举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与环境所传递的信息密不可分。信息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础,也是学生们思维成长的重要通道;而科普信息则是他们了解科技、探究科学、掌握科研方法的一座无形桥梁,使他们对科技的兴趣不断滋生和发展。借助学校科技教育这一平台,我们以校园环境为突破口,在科普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作太空画的动机。

1.全方位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建立“太空画”科普信息传播源

为了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内心需求,产生对空间科技的好奇,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将校园环境信息传播分为以下几种:

(1)墙体信息传播

校园长廊、宣传橱窗、教室内墙、学校专用美术教室等都是信息传播渠道。我们在学校的走廊里布置了科普长廊,在宣传橱窗中布置上优秀的学生太空画作品,将美术教室的内墙打造成学生的太空画作品展示墙,等等,以使学生在浓浓的科普和艺术氛围中真切感受到现代科技的进步与空间科技的美妙,引起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关注,形成初步的太空科学价值观。

(2)读物信息传播

时代的年轮将我们带到了科技高速发展的轨道上,读物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变得更为多样。午休阅读、课外阅读、活动阅读等都给我校学生增添了无穷的科普阅读乐趣。阅读,既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科技视野,获得了探索科学的经验和方法,也为他们今后的太空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和素材,为教师的创作辅导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媒体信息传播

校园媒体主要有网络媒体、广播媒体、教学媒体三种。借助这些媒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太空科普,了解中国航天,搜索航空航天科学家的故事,等等,以激励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未来太空世界的美好畅想和无限憧憬。

(4)语言信息传播

课堂教学、科普知识讲座、同学之间的科普交流、科技参观讲解等,都是科普信息传播的主要来源。每月一次的太空画课堂教学,不定期的、由航天专家主讲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学校组织的航天科技夏令营、太空蔬菜育苗、太空画创作比赛等一系列的校园航天科技主题活动,都成为学生太空科普的精神美食,使他们对太空科技充满激情。

用眼睛来观赏,用耳朵来聆听,用头脑来思考,用心灵来感悟。全方位的科普信息拓展了传播渠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陶冶他们的情操,涤荡他们的心灵,不断催生他们太空画创作的新能源、新力量。

2.深入开展创造性技能探究,形成“太空画”创作兴趣的生长点

儿童画是孩子表达自我、抒感的一种绘画语言,从中我们可以了解童心、童事,感受儿童绘画语言的生动与创造。而在“太空画”教学中,建立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形成艺术原创力基础上的技能探究,则更具有科学的启发性与艺术的原创性。

(1)工具材料运用的技能探究

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可以表达不一样的画面效果,那么怎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更适合创作太空画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实施了不同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尝试。

比如,我们让二年级学生创作的刮画就很有趣味性。他们的习作不但线条稚拙稳健,而且色彩协调,画面内容趣味盎然。如《外星人来啦!》(图1)这幅作品的星空背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外星人的形象描绘得传神、可爱,而画面所表现的情节则更让人浮想联翩。

又如,我们让高年级学生在黑色卡纸上用荧光笔进行太空画创作(图2)。在荧光笔的作用下,那散发着银色光芒的星星、星球将宇宙的神秘与浩瀚展露无遗,而那金属质感的飞船形象则表达得更是栩栩如生。

再如,我们让六年级学生在有色卡纸上用水粉颜料进行创作,其习作(图3)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中那些代表着无数星云、星球和星际物质组成的美丽星空,在斑斑点点的水粉色彩的点缀下显得妙趣横生。

工具材料的多样性,使每一幅作品都显示出独特的创造性与审美性。

(2)太空事物创作的技能性探究

宇宙是由无数的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除了我们常见的太阳、月亮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事物,如陨石,各种不同的星球、星系、星云、黑洞等。如果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深入观察、把握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的创作,对于充满想象力的小学生而言,创作的画面将会与众不同。

比如,在让二年级学生创作最常见的太阳时,首先,邀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了解太阳的内部结构,了解太阳为什么是一个发光的球体,太阳的色彩是怎样的,人类在地球上和星空里看太阳有哪些不同;接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太阳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再让他们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于是就出现了图4中的那一组太阳。同学们心目中的太阳在各自作品中鲜活地呈现了出来,虽形态各异,却又不失太阳的基本特征。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我们没有必要对他们强调什么样的事物一定要怎样画,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让学生多了解一点太空常识,多观察太空事物,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想象与创作,那么,他们的作品就是艺术,而且美不胜收。

(3)飞行器创作技能的创新思维探究

未来的太空景象壮观,造型多样的飞行器必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飞行器的表现也是“太空画”教学中的重点。我们将飞行器归纳为两类进行指导:一类是根据不同的飞行高度来确定的,分为低空飞行器、高空飞行器、深空飞行器等;还有一类是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划分的,分为运输型、采矿型、勘测型等。同时,我们还采用了实物联想法,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比如:将深空飞行器联想成仿生型、飞碟型、变形金刚型等;将运输型中的飞行器联想成太空巴士、太空游船、太空列车、太空飞碟等;并且在实物联想的基础上进行再生式综合性联想,将太空巴士联想成仿生式太空巴士、子母便携式太空巴士、机械组合式太空巴士等。由此,创新思维的火花就在这创新技能的探究中闪耀出它迷人的光彩。(图5至图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认知事物、能力发展的加油站,是他们提高学力、掌握知识技能的助推器。学生在太空画创造性技能的探究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科普的滋养、技能的锻炼、艺术的熏陶与美感的提升,在耳濡目染、多维感受中提升了创作兴趣,激发了创造潜能。

二、学生创作与教师辅导并行

“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对于“太空画”教学而言,则更需要建立一种创作辅导能够遵循的有效模式,以这种创作思路的引导方式唤起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我们尝试以教师辅导引领学生创作实践的方式,推进“太空画”教学往纵深方向发展。

1.开发创作主题,启发创意思维

创作主题的开发可以依据我们地球人的生活来拓展,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去挖掘。环保问题、生活起居问题、人类外太空生存问题……凡是和人类生活、生存相关的问题,都成了我们主题开发的对象。如“太空画创意模块拓展图”(图10)所示,从地球人生活所涉及的环境、建筑、医疗、运输、娱乐等方面去挖掘,学生的“创想视界”就豁然开朗了。

2.启迪创新思维,丰富创作想象

在选择创作主题的基础上,根据创作的需要,我们还要不断拓宽与延伸学生的创新思路,开启他们的梦想之旅,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不断激发。

(1)从飞行类主题中衍生出的“仿生飞行器”

人类的创造发明一般都是从模仿自然物开始的。早期的飞机是根据飞鸟的构造来设计的,船和潜艇是人们根据鱼类模仿的,而在现代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则有仿蜂巢轮胎、仿蜻蜓概念农场、仿鸟巢体育馆等。所以,我们可以从仿生开始,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这样既可以模仿对象的外观,又可以模仿对象的功能。

(2)从生物类主题中衍生出的“奇特的外星生物”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偌大的太空世界难道只有地球上才有生物吗?浩渺的宇宙中难道没有类地星球吗?如果有,它又将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让学生观看了《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了解了生命的起源以及对外星生物的假设性猜测,使他们创作出了千奇百怪、造型百变而生动的外星人、外星植物、外星昆虫等形象,让入看了叹为观止。(图11至图13)

(3)从建筑类主题中衍生出的“太空家园”

从人类生活的角度讲,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更离不开我们世代栖居的家园。然而,随着空间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在未来的宇宙星空中一定会有我们地球人所创造的、蔚为壮观的太空家园。我们让孩子以画配文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意。

①六年级(1)班黄幸康《乌贼飞行器》(图14)

看绯红映照的那片天际,隐隐约约的是什么?劈开黑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华似锦的高楼,那形态之斑斓,色彩之鲜艳,造型之奇特,不禁让人大饱眼福……“乌贼”甩动着它那纤弱细长的触角游来了,看似慢悠悠的,眨眼间就到了跟前,它是这个宇宙中负责清洁与运载的飞行器。果然,由它经过之处,楼更美了,色更亮了,路面更洁净了…… 这是该同学的画配文,他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心目中未来太空家园的美景,画面与思想相互融合,使作品的内涵揭示得更为深刻。

②四年级(2)班史洋婷《火星岛新家园》(图15)

在遥远的宇宙太空,有一座神奇的火星岛。“看!那是什么?”火星岛的外层盖着一个氧气罩,扩散出一道道淡淡的蓝光,真是美极了!哦,原来是人类在那上面“工作”——建造太空火星岛新家园呢!“走,咱们一起去瞧瞧吧!”

走进火星岛高科技大门,一眼就望见了里面一大片建筑工地,这里的人们每一位都身穿宇航服。哈哈!他们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宇航员,他们正在不停地忙碌着……

这位同学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创意是奇特的,而在画配文的描述中,这幅作品则显得更加丰满与厚实。

3.理顺画面逻辑,提升作品内涵

一幅想象力丰富的作品,有时不一定拥有合乎逻辑的画面,这是很多学生的通病。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克服这种逻辑混乱、思路不清、画面交代不明的毛病,我们采取了“一点辐射式”“链式”“芝麻开花式”等多种太空画创意作品辅导法,使他们的作品在逻辑性和思想性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一点辐射式”群体创意引导法

这是通过某一创意点来拓展创意的方法。如以一种自然现象、一个词语、一条新闻、一个故事等作为创意点,来衍生、拓展学生们的创意,并将学生们的思路引向不同的方向,发散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使他们的太空画创作向多元化格局发展。

(2)“链”式单个引导、群体推进式创意指导法

其中,“链”有“单链”“双链”“多链”,以及“混合链”等。此法将各种创意进行有机重组、整合,生成新的创意,如同生命基因链中的DNA,通过不同组合生成不同的新的生命个体,既丰富了作品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使他们的作品更具创造性和逻辑性。

(3)“芝麻开花式”群体创作指导法

此法以一个创意点来引发学生生成几个创意点,然后由这几个创意点再衍生出更多创意;如同芝麻开花,不断提高、不断升华,从而使他们创作出更富有逻辑性、科幻性的太空画作品。

从作品《火星上的中国城》(图16)和《太空里的加能站》(图17)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构思充满创意。为了培养他们的创作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与科技为人类服务的思想,我们在太空画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着、研究着,乐此而不疲。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探究兼容

学习是获得新知、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产生兴趣、萌发创作想象的源泉,而探究则是他们自发产生的一种自我学习能力;将两者结合,会更有利于太空画创作兴趣的培养与保持。我们以学习与探究兼容、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方式,将“太空画”教学延续至今,并获得了不断的衍生与发展。

1.课内学、课外究

课内学,学的是科学常识、绘画基础知识;课外究,究的是太空科普知识、创作技能。此即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式探究时,一方面做到对那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要了解深入、研究细致,从而使创作更有科学依据,使作品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能自主进行绘画技能的研究,形成自己独有的绘画方法与创作风格。

2.课内究、课外学

此即以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探究式太空画创作教学,启发创作思路,拓展创新思维,研究创作方法,并通过课外自主探究学习,进一步完善作品内涵,增强作品的科技创新性与艺术感染力,形成生动而富有逻辑的太空画作品。

3.课内学、课内究

将航天科普知识和美术基础知识以教学“资源包”的形式加以整理归档,然后依此设计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探究式创作。此法有助于及时解决课一内产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探究,养成太空画创作过程中的探究习惯,提升创作自信心。

4.课外学、课外究

此法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科普书籍,在产生创作冲动、形成创作灵感之时能够进行自主创作,将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科学猜想或科幻内容,以绘画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漫画式、简笔式、涂鸦式皆可,也可以是绘画创作式,使创作充满探索激情与活力。

篇8

黎倩倩老师是金慈实验小学的科幻画指导老师,她指导的4名同学,在2016年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了3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

学校一直把科幻画作为特色项目开展,黎老师的“师傅”――校教务副主任陈佳妮更是从2002年就开始指导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为学校的科幻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能在课余时间学习科幻画,畅游在科幻世界的海洋里,参与的学生都觉得其乐无穷。

同学们总是创意无限,其中的优秀作品,我们也将在本期《少年科幻画》栏目进行展示。

在操作台上展现科学思维

一些同学在纸上描绘理想蓝图,另一些同学则让自己的点子在操作台上驰骋和在空中展翅翱翔。

在李文老师的指导下,学校的机器人项目屡创佳绩。2016年,金慈实验小学在湖南省第13届机器人大赛中,有4人获奖;在张家界市机器人巡回赛上也获得了3个单项第一名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学校“金慈蓝天飞模队”的教学场地,黑板上还留着教练陈华益老师上次授课时的笔记,白色粉笔线勾勒出的飞机模型运行轨迹和“穿越龙门”的项目名字,都让人遐想万千。在第18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总决赛中,学校的幸绅同学荣获“纸折飞机直线距离”小学男子组三等奖和“遥控纸飞机穿龙门赛”小学组优胜奖。

此外,学校近年来在车模、船模、智力七巧板等模型科技目上也加大了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并在国家及省市比赛中多次获奖。

将现实与科技相连

除了开展校园活动,学校还注重引导学生把科技创新和现实生活连接起来。

在2016年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杜少卿同学的科学研究《关于慈利县野生兰花的调查与研究》和182班的科技实践活动《绿色出行的社会调查活动》分获省二等奖和三等奖。被评为省优秀科技辅导员的罗光会老师说,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同时,还积极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培养了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积极引进创客项目。吴天皓同学设计的“可编程自助取物机械臂”项目,用不到500元打造了一款可以让行动不便的人实现一些简单的自我照顾的机器,迈出了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坚实一步。

篇9

1.1传统天文科普面临的问题天文学研究的是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天体,远远超过公众在地球上所熟悉的时空范围和物理条件。在互联网天文科普出现以前,传统天文科普是传播天文学知识的主要渠道,主要特点是想象为主,实操为辅。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有多种实际操作手段用来辅助天文科普,主要包括:天文教学活动、科普表演,建立天文台,设置天文展览,开辟天文广场,组织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天文小组,添置装有固定望远镜的流动天文台式的宣传车,乃至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天文点等等。无论从内容或者从形式来说,即有长篇大论的,也有短小精悍的,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需要对象。因此,传统天文科普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1)对视觉奇观的感兴趣多于对科学内涵的好奇。这是由天文学的特殊性和一般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决定的。一般人,无论年龄大小,通常参观就要看大图,看视频,看各种神奇惊人的画面。但在惊叹和称奇的同时,真正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感兴趣的只是极少数。无论采用的是图片、视频、投影等任何形式,绝大多数的观众都只是通过其表象获得对天文的感受和印象。(2)观测天文现象对时间空间条件要求高。目前绝大多数天文类科普场馆由于种种原因都建设在城市市区内。市区夜间的灯光污染极大影响了实际天文观测。但凡需要做一些专业性的观测活动,都不得不做好一切准备,跑到远远的市郊,躲避灯光,而且基本都在夜间进行。

1.2互联网传播的优势(1)各种传播形态和方式并存。互联网传播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3]借助互联网不仅可以向全社会进行开放性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作“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如电子邮件、网上通话、网上短信)、小范围的群体传播(如讨论组、聊天室等)、组织机构或单位的组织传播(如群发电子邮件、各单位内部的局域网运作)。将文字、口语、音响、图表、图片、图像等各种传播形式汇于一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自如地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或者让几种形式并举,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真正实现多媒体的传播。(2)高度的交互性。这是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传播中,传受双方存在很大的交互性。它们的角色位置可以方便地、频繁地交替互换。网上的传播者往往也充当受传者,受传者也往往充当传播者,此时此地是传播者,彼时彼地又是受传者。(3)科普信息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天文科普传播者在互联网上天文消息,只需要在与互联网相连的服务器上放置相应的计算机代码。相比于其他的传统媒体来说,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过程大大简化。这个过程只需要少数的策划编辑人员及网页制作人员,使用一般的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无须大量的播出设备和人员。因此,相对于传统天文科普的传播来说,互联网天文科普的运营成本很低,小而灵活。

2我国天文科普互联网资源的现状

2.1官办网站内容丰富但缺乏人气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创办的“天之文中国天文科普网”为例。它设置了如下网页: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专题讲座、天文图库、最新天文信息、航天动态、天文简讯、天文观测之窗、天文机构与天文学家介绍、天好者网友之家等。这些网站每天的浏览人数远远不及主流公共互联网平台。[4]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种:(1)互联网科普原创作品较少。我国互联网科普信息原创少,从而导致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大多数的科普网站或网站上的科普栏目多以科技活动新闻、活动通知为主,而涉及行业动态、学术交流等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性内容较少。学科、行业、地域特色鲜明的网站数量非常有限,受众很难从这些网站系统地获取相关的科普知识。(2)信息更新慢。信息内容更新不及时一直是互联网科普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据调查,有43.5%的互联网科普设施首页连续3个月没有进行内容更新。这样的更新速度,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快捷变化的今天,只会使受众流失。(3)科普网站的知名度较低,社会影响力较小,对网民的吸引力不强。在几百个科普网站中,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网站是凤毛麟角。很多公众不知道科普网站的名称和网址。加强内容建设、提高社会知名度已经成为互联网科普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4)科普网站在形式上亟待创新。目前,大部分科普网站版面设计简单,形式相似,色彩单一,无法吸引网民的眼球。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形式上的创新对于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科普网站在形式创新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互联网天文论坛事实上已成为天文科普主力军以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牧夫天文论坛为例。牧夫天文论坛是我国大陆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天文社区论坛。网站成立于1999年,注册用户超过10万,论坛发表文章和帖子数量超过70万篇。为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天好者所推崇。为推动国内天好者交流起到了重大作用。主要是由于:第一,论坛本身即是以交流为基础的互联网平台,有疑问的话,专业人士或者有经验的同好可以解答;而官办网站则停留在“新闻联播”的传统内容模式上,找资料尚可,但有任何疑问,却没有人可以解答,也不能同时跟其他同好交流。这属于电视机时代的信息模式。第二,互联网交流平台能为专业内容的有效传播。国内的专业人才少不要紧,在论坛上任何有用的科普内容都会流传开来。日积月累,所形成的资源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并且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更新。第三,为线下活动提供支撑。正是由于交流平台的存在,让原本同处一个城市但素不相识的同好能结成团体,共同组织本地的天文活动。而活动资料可以在网站上共享,让经验和信息得到传播。这一切都是传统信息模式的科普网站所无法给予的。由此可见,互联网天文论坛已经成为了广大天好者事实上的主流交流场所和初学者最好的入门途径。

3在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运用互联网的建议

既然互联网科普具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是否就不需要实体场馆了呢?恰恰相反,我国大陆地区的天文类实体场馆仍处在原始发展阶段,人均资源缺乏。而在网上,知识的获取依靠阅读和观看。缺乏实体展品或实际观测的直观感受。在任何时候,在实体场馆进行观看和操作的体验都是互联网交流无法给予的。结合前面分析的各项内容,在科技馆组织天文科普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建议着手:

3.1组建专门的天文小组日常工作中通过互联网密切关注天文专业动态,密切联络本地爱好者群体,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开展科普活动的专业资源。这样不仅对于开展日常天文科普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而且能够通过带头作用,将本地爱好者的人气聚拢在场馆,提升场馆科普知名度。人数不需要多,1~2名专职即可。平常主要工作在于学习天文知识、收集整理科普资料,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天文类专业人员形成沟通渠道,进而获得必要的专业指导。适合于没有专门天文科普区域的普通科技馆操作。

3.2结合实体馆开发天文类科普在线科普知识例如,以“月面弹跳”这一传统科技馆展品为基础,设计一个以月球的科普常识为基础的在线问答游戏,让参与游戏的网友获得一定奖励,如免费体验“月面弹跳”。这样既让线上资源有基础,又能将实体展品的作用得到扩展,最重要的是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

3.3以优质天文影视作品为基础设立在线天文影院通过引进优秀的天文类科普专题片,如BBC制作的《宇宙》系列影片、哈佛大学《天文台之夜》公开课、演讲等公共资源,设立在线影院。不仅为来到实体馆的观众提供影视欣赏,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实体馆组织的在外地开展的路边天文科普活动提供支持。

3.4建立在线天文基础教程通过丰富的天文类出版物制作成电子书和在线习题的形式,建立起供爱好者自学的互联网在线教程。除了知识性内容外,针对青少年可收集各类天文小制作的实例教程,如纸筒望远镜、日晷、空间站模型等。让大部分还未能进行自学的青少年有机会进行天文制作活动。在线资源的提供也让家庭里,家长给孩子进行手工辅导提供了机会。

3.5将户外天文观测进行网络直播和后期资源共享以2012年6月5日发生的,全球瞩目的金星凌日事件为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2010年发射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在六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全程跟踪记录了这次金星凌日,拍下了大量珍贵的影音资料,涉及多个紫外级和可见光波段。民间爱好者的记录作品照片分辨率都相当可怜,看不到什么细节,而NASA放出的在太空拍摄的金星凌日视频、照片,分辨率则达到了4K×4K级。这些在线免费下载的资料,成为全球天好者研究和欣赏的宝贵资料。我国普通科技馆体系目前一般情况下无法做到前沿的天文观测和研究。但只要有实体资源,哪怕是只有一台望远镜,也至少可以在日食、月食、中秋赏月等普通群众容易理解且比较常见的天文事件中进行观测活动。对于无法到场实地观看的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的浏览和观看,这样就达到了天文科普和宣传的双重目的。

篇10

构建修身教育四大主题教育

礼仪修身,知礼仪,提升道德素养。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首先掌握基本礼节,“鞠躬礼”、“握手礼”、“鼓掌礼”、“招手礼”、“注目礼”。其次,使用文明用语:“您好”、“请坐”、“请问”、“请稍候”、“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第三,明确仪态美,仪表端庄、仪容爽秀、举止优雅、谈吐得体。第四,遵守校园礼仪,“铃声响进课堂,不吵闹不乱撞”等。

艺术修身,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开展艺术修身主要内容:推进高雅音乐进校园,用音乐铃代替电铃,每天播放课间音乐,设立开放音乐角,学生可以自由弹奏,开设音乐欣赏课,使学生掌握初步的音乐欣赏知识;建立版画、铜丝画、书法等工作室,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同教师一起参加工作室的创作活动;创新教学形式,鼓励“乐器进课堂”,器乐演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力十分重要,我们把葫芦丝、口琴等引进课堂,深受学生欢迎;要求每名学生要掌握一门艺术技能,如绘画、音乐、舞蹈、摄影、剪纸、书法、布艺、编织等,并且每学期举办一次才艺展示活动。

读书修身,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读书成为习惯”,以书养德,读书是修身的良方,读书使人志趣高雅,读书使人身心达到完善境界。

科技修身,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技改变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能用科学思维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身边的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常识和技能。

构建修身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修身教育课程化

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课程能保证教育内容落实到实处。

礼仪修身――道德素养类课程。学校编写《弟子规》释译,《修身》读本等课程,《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艺术修身――艺术素养类课程。学校开设《版画》、《铜丝画》、《葫芦丝》、《书法》等课程。让学生在欣赏、弹奏中感受美,发现美,提升学生鉴赏力和艺术涵养。

读书修身――人文素养类课程。学校编写《百首经典古诗》,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利用闲L时间驻足走廊,培养阅读习惯。

科技修身――科学素养类课程。学校编写《走近机器人》课程,学生走进机器人活动室,了解简单的程序设计,学会编程,并且能组装简单的机器人,开发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足球等项目,增强学生爱科学的兴趣。设立“科技走廊”宣传科普知识,把科学教育渗透到理、化、生、微机等学科的教学中。上好每堂科技课等。

构建四大活动载体,推进修身教育活动化

开展校本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经典诵读、举办读书节、开展“一班一品”活动、“科技大篷车”进校园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举办“科技之旅”冬令营活动。学校每年举办走进“北京十大名校”冬令营,参加“清华大学的3D”实验室,参观北京航空航天航模展,并参与航模制作活动,参观中国科技馆,体验身边的科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6-0051-03

一、科技馆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必要性

科技馆作为一个面向全社会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旨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公益性、非营利性机构,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很难与企业经营所采用的“营销”相联系。自诞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科技馆开展营销工作的意识一直不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地多馆现象的出现,使得科技馆面临的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加之日常运营经费的短缺等,各地科技馆纷纷接受“以消费者为中心”、“生产面向消费者”等营销理念,培养营销人员、组建市场部,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组织,营销理论在科技馆领域开始被广泛应用。

事实上,科技馆同企业一样,也有自己的“产品”、“顾客”和“市场”(详见下表)。一方面,通过“交换”,“顾客”满足了科普需求,科技馆也发挥了应有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效益评估,科技馆可以量化服务标准,彰显服务效能,更好地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因此,科技馆可以借鉴企业的经营方式开展营销工作。实践也证明,通过营销活动,科技馆既能达到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形象的目的,又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江西科技馆在开展市场营销方面,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4C营销之路。本文将对江西科技馆营销情况进行较全面的阐述,以期抛砖引玉,与各位科技馆界的同行一起积极探讨,共同推动科技馆营销工作向纵深发展,推动科技馆科普宣传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4C营销理念概述

营销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这些营销理论源于营利性机构,也大多针对营利性机构,诸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学者麦卡锡教授提出的4P市场营销组合理念。它认为市场营销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好四个基本要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一次完整和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意味着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和适当的促销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

相对于以产品为导向的4P营销理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劳特朋教授提出的以消费者为导向的4C营销理念就有着更广阔的应用范围,诸如房地产业、公共人力资源领域等。4C营销理念是一种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产品服务的营销理念,它包含四个基本因素: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强调企业应把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开展有效的沟通。

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出,4C营销理念较4P营销理念更加贴近消费者,它以满足顾客需求替代产品、以节约顾客成本代替价格、以方便购买代替渠道、以强调沟通代替促销,将销售过程的卖方主导变为买方主导,更适合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机构。科技馆作为国家开展公众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营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知识需求,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科技馆在营销方面,借鉴4C营销理念有着较高的可行性。

三、江西科技馆在应用4C营销理念上的实践

江西科技馆是面向全社会、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综合性、公益性科普宣传教育机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设施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开馆至今,江西科技馆创新采用4C营销理念,从满足科普受众的科普需求、关注科普受众付出的成本、为科普受众提供便利、注重与科普受众的沟通等四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下图为江西科技馆4C营销组合图。

(一)满足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4C营销理念的关键在于将传统观念的“消费者请注意”转到“请注意消费者”。在应用这一理念时,科技馆在提供和开发自己的科普服务产品时,必须要对观众的需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目标市场,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1、明确目标市场。要了解观众的需求,首先要明确科技馆面对的观众群,进行市场细分,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自身影响力。

经过调查研究以及开馆至今的实践探索,江西科技馆在受众群方面明确了三大特点:一是在游客年龄层方面,以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为主;二是在游客地域分布方面,以江西本省的游客特别是南昌市民为主;三是在游客参观目的方面,以学习型游客为主,观光休闲型游客为辅,科研型再次之。

2.积极开展展览教育。展览教育是科技馆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全国各地科技馆的工作重心所在。在开展展览教育时,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1)展品要突出地方特色。展览教育要避免陷入雷同的误区,就应在展品的设计上突出本土特色。江西科技馆常设展品以“荟萃科技精品、突出江西特色”为指导思想,大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弘扬本土文化精髓。诸如江西科技馆主展厅内展出的大型瓷雕群――“陶瓷工序流程浓缩景观”,以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为主题,浓缩了我国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制作工序全过程,充分展现了江西本土的陶瓷文化。

(2)常设展览应与科普临展巧妙结合。科普临展作为常设展览的补充,一方面能及时地向公众传递社会热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科技馆。江西科技馆坚持每年举办2 3次大型科普临展,科普受众合计20余万人次。常设展览与科普临展的有机结合,使科普展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更加贴近科技前沿。

3.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围绕科普宣传教育中心,科技馆在立足展览教育的基础上,应广开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

举办科普报告会。江西科技馆自2002年开馆以来,坚持打响公益科普讲座的“名片”,通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每年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举办6―8场科普报告会,内容涉及能源资源、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创办《科普之窗》杂志。江西科技馆积极倡导“阅读科学也是享受”,于2008年底创办了《科普之窗》杂志,向游客免费发放,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搭建了全新的交流平台。

开展科普互动剧表演。科普互动剧是源于国外的一种新颖、独特的科学普及形式。江西科技馆积极搭建科普剧场,组

建科普剧团,将2部科普互动表演剧搬上舞台与市民零距离接触,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此外,江西科技馆还采取科教片展播、科技小制作、科普小实验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形式,吸引更多公众走进科技馆。

4、着力培育科普产业。江西科技馆将在资源优化整合的基础上,衍生培育系列产业,形成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综合经营开发体系。结合展教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组建江西少年科学院,着力开发青少年课外兴趣教育;整合青云厅、国际会议厅、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会展业务;逐步拓展科技旅游纪念品、广告展览等,做足做好科技会议旅游这篇文章。

(二)关注科普受众付出的成本。观众参观科技馆、接受科普宣传,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主要是参观科技馆的门票成本以及获得公众获取科普知识需付出的时间成本。

1.科技馆的门票成本。科技馆门票起着减轻财政负担,筹措部分经费,在节假日等人流高峰期调节游客数量等作用。但同时,科技馆门票也是观众参观科技馆的主要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观众来馆参观的愿望,为减轻门票成本,江西科技馆采取了以下措施:

坚持科技馆的公益性质,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江西科技馆于2005年1月1日起率先在全国科技馆中向未成年人实行免费和优惠开放,4年来免费接待未成年人达30万人次。此外,江西科技馆免费接待SOS村儿童、贫困学生、离休老干部、70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及残疾人等特殊观众20余万人,社会反响强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采取灵活多样的价格组合策略。科学、合理的定价政策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科技馆参观。江西科技馆在制定门票定价策略时,针对不同的观众群,制定了成人票、学生票、儿童票、团体票等不同票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馆的参观人数,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2.获得科普知识的时间成本。游客获取科普知识的时间成本主要是指参观科技馆以及接受科普知识时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在减少游客时间成本方面,江西科技馆采取了以下举措:

提供优质的服务。江西科技馆作为窗口单位,始终把服务摆在第一位,在游客前来参观时,主动引导,向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的游客推荐适合他们游览的项目、路线等,同时注意语言技巧、表达技巧、态势技巧,时刻从“假如我是一名观众”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为观众提供充满人情味的优质服务。

建设没有围墙的“科技馆”。江西科技馆既注重将游客请进科技馆,也注重走到公众身边创办各式各样的“小科技馆”。一是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的优势,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二是将科普报告会办在中小学校以及高校中,让学生在教室中感受科技腾飞的脉动;三是在人流量较大的闹市区设置“科技馆”,通过科普展板、科普讲座、科技小制作等,使公众身处科技海洋,从而达到科普宣传的目的。

(三)为科普受众提供便利。科技馆要使公众便捷地参观,就需要在展示信息的提供、场馆内参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便利服务,创造更加舒适的参观环境。

1.科技馆展示信息的提供。为方便市民获取科技馆及其展览的信息,江西科技馆在制定宣传策略时注重根据目标观众群在生活中接触信息的方式和时间等选择不同的营销方式。如开馆之初,江西科技馆先后在步行街、多所中小学门前等进行促销,直接促销人数超万人;争取科技、教育部门的支持,举办多次“科技与教育”现场交流会,取得教育部门及主要中小学校领导的认可;多次拜访多家旅行社,建立业务联系;与《摇篮报》社等多家媒体合作等。

2.科技馆内参观的便利。科技馆占地面积较大,展区分类较多,为方便观众更便捷地参观科技馆,江西科技馆不仅提供了明确的指示牌,还为顾客设计好参观路线图,在人流量高峰期,派专人为游客进行线路引导等。此外,江西科技馆在展厅内备有医药箱等便民设备,同时成立保卫部,加强安防工作,确保游客参观安全。

3.科技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便利。江西科技馆在空间设计上非常注重场馆设施的人性化建设。诸如将科技馆建在交通便利的地区,使游客能够方便地进入科技馆;联系公交公司,使205路公交车直达科技馆;开辟停车场,方便开车来的游客泊车等。

篇12

一、高校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现状

《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科协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其主要内容为: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组织师生面向公众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运用高校科普资源,开放实验室、标本室、博物馆、实验示范基地等场所,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组织师生参与科技周、科普日、科普征文、科普报告、科普创作等活动。整合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科普宣讲团、校内科技社团等力量,深入社区 、农村、企业、学校开展科普服务。该文明确了高校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内容及主要形式。

(一)高校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形式

1.科普讲座。科普讲座是一种近距离、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形式,一直以来就是高校科协举办科普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每年高校都要举办多场次不同内容的科普讲座,主要对象有学生、老师和离退休人员。就讲座的主题邀请该领域的老师或专业人员就该领域某一主题向师生介绍与此相关的知识。讲座内容主要以自然科技知识为主,如针对学生群体的心理讲座,针对离退休人员的保健知识讲座等。

2.科技竞赛。高校科协组织大中小学生科技竞赛也是举办科普活动的形式之一。如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倡议,香港亿利达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龄先生出资在“四省二市”(湖北、四川、江苏、浙江、天津、上海)设立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该奖项由全国“四省二市”(湖北、四川、江苏、浙江、天津、上海)的高校科协轮流承办,每两年评选一次。这项活动受到中小学师生的热烈欢迎,每年都收到来自“四省二市”中小学生数百件参赛作品。再如,有些高校科协依托学生社团(如研究生科协、大学生科协等),开展大学生创新创意作品大赛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推荐参加中国科协等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创新创意大赛参赛作品。还有些高校科协依托挂靠学会组织科技竞赛,如华中科技大学科协依托湖北省力学学会参与组织了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湖北赛区工作。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效培养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3.高校科学营活动及其他活动。举办科学营也是高校科协进行科普活动的又一形式。如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为支持单位,全国40余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各省级科协和省级教育厅(教委)共同承办的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都取得较好的科普效果。其他诸如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学校科技节、下午茶、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组织参观各种科普展览等活动。

(二)高校科协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1.科普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影响范围有限。从上述高校科协开展科普工作形式来看,当前高校科协囿于所处环境,其主要科普对象为在校大中小学生,加之场地受限,致使科普形式创新程度与动力皆不足。传统并被认为有效的科普形式,如科普讲座、科技竞赛和科学营活动被视为高校科协科普工作的固有模式。这些固有模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年难有变化,既不能吸引更多潜在科普受众,其科普效应也大打折扣,如科普讲座。据调查,各高校讲座形式基本上是授者讲,受者听 ,尽管设有互动环节,但都不够深入,很难发挥受众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间接影响了活动效果。尽管科技竞赛和科学营活动形式是传统的,也是有效的,但由于其受众主要局限于小范围的大中小学生,因此很难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因而不能达到更大范围传播科技知识,扩大科普活动影响力的作用。

2.科普人才培养不力。科普工作是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其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是相当广泛的。作为高校科普人才,理应包括科普行政管理人员和传授科技专业知识的专门人员,但高校科协在各类科普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要表现为:(1)科普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重视不够。据了解,全国高校科协通常是挂靠在学校的科技处(科发院),有很多学校的科协工作都是由科技?的工作人员兼任,没有专职人员,想要开展科普活动,困难很大。(2)科普知识传播人才挖掘不够。多数高校科协工作人员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员,少有专门传播科技知识的人才,传播科技知识的人员多是兼职的,因此高校科协举办科普讲座时只能根据讲座内容,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临时担任。高校对教师从事科普工作的评价普遍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兼职教师进行科普活动的积极性。(3)科普高层次人才匮乏。目前,我国高校里鲜有培养科普人才的本科专业。2012年教育部与中国科协联合开展推进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首批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先期开展培养科普教育人才、科普产品创意与设计人才、科普传媒人才三个方向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培养目标是具有科普场馆及相关行业各类展览与教育活动等科普产品的设计开发、理论研究、组织实施与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无异于打开了科普人才队伍培养的大门,但对于我国庞大的科普活动规模,也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对于科普活动中的核心人员――传授专业知识的人才仍然没有涉及。

3.对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不足[4]。社会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热点问题层出不穷,与科技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不在少?怠?2016年就有很多让公众应接不暇并引起极大关注的新鲜事,如2月的“引力波”事件、3月的围棋人机大战、毒疫苗等事件。公众对这些事件给予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充满了未知数的事件,迫切需要了解与此相关的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但据了解,目前还没有高校科协就这些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跟进,更没有进行及时的科普活动。

二、高校科协创新科普工作的优势

(一)智力优势

高校科协是校党委领导下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科技工作者之家。 高校聚集了众多拥有各学科背景的科技工作者,这就为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优势。高校科协应主动搭桥,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科学普及工作这个战场上能大有用武之地。

(二)受众优势

高校科协科普活动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研究生、离退休人员等,这个群体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科学素养也相对社会其他群体高,对学习知识有主动性,对未知事物有比较强烈的求知欲,与科普想要达成的目标有比较高的契合度。

(三)场地优势

高校拥有校史馆、图书馆、科研设施、众多的实验室和校园网络。 2007年,国家多部委联合的《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科研机构和大学将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要坚持公益性原则,突出社会效益。因此,高校在全国科普日、校园开放日、科技周等节日向社会公众开放,有利于大力推进科普活动。

(四)组织优势

在科普组织工作方面,高校科协有为数众多的各类挂靠学会可以依托。挂靠学会是高校科协的一支主力军,学会里聚集了众多的行业专家,高校科协应利用这个平台,与协会协同作战,强强联合,做强做大做优科普工作。此外,高校还有一个社会团体不能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各类学生社团,如研究生科协和大学生科协,是高校科协的基本组织单位,高校科协完全可以与学生社团联手打造一支庞大的科普志愿者队伍,让拥有专业知识的年轻学生,以他们特有的激情和对新生事物天然的敏锐性参与到科普队伍当中来,这对于高校科协科普工作大有裨益。

三、高校科协创新科普工作的对策

在“互联网+”时代,与公众息息相关的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公众环境与公众关注的焦点也在不断变换,真可谓是“科学与伪科学齐飞,信息共伪信息一色”。面对如此众多良莠不齐、似是而非、真真假假的信息,公众群体应接不暇,无法分辨。高校科协在新形势下,面对复杂的受众环境,开展科普活动时要创新理念、开拓思路、培养科普人才、创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普活动更有活力和吸引力。

(一)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是高校科协创新科普工作的关键。当前,科普不仅是传播科学技术,还要传播社会科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向公众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高校科协要从理念上摒弃科普就是科技知识的传播的观念,扩大科普活动主题范围(人文、社会、历史、哲学、艺术等),使科普对象既接受科技知识的洗礼,也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使科普工作从主要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转变为既传播知识也传播文化,把“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理念始终贯穿于科普活动中。

(二)开拓思路

1.结合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5]。当前,高校科协除了做好传统的科普工作外,更应积极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因为热点问题可以为科普工作提供鲜活而丰富的素材。如“引力波”事件,可以提供科学史、物理学、天文学的知识;“民科”引起的争议,除了可以提供科学与伪科学甄别的知识,还可以提供心理学的知识;“华阴老腔”则可以提供中华民族历史、民风、民俗和民族音乐的知识;2016年,由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挑战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人机世纪大战,提供的不仅是围棋知识,还有人工智能、机器人、人类未来等方面的知识;毒疫苗事件则可以提供医学、防疫、危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热点事件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他们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充满了疑惑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公众对热点问题有着鲜活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高校科协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公众心理倾向,回应公众关注的焦点,及时传播公众急需的知识,解答他们的疑惑,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2.精准把握科普契入点。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高校科协科普工作在借鉴新闻报导形式,注重时效性、影响力和显赫度[6]的同时,应精准把握好科普工作的契入点。这就要求高校科协要及时了解受众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活动;要敏锐地抓取一些公众当下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适时组织专业人员撰写与此相关的科普文章,利用校园网和科协网站这个有利阵地,第一时间把相关科技知识传播出去,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出高校科协科普活动的声音。

3.着力培养科普人才。科普人才是高校科协创新科普工作的强力支撑。长期以来,高校科协科普工作一般只提供科普资源整合、科普资金投入、科普场馆建设,而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最核心的问题往往被忽略。具体到高校科协,科普专业人才除了科普行政管理人员,还应理解为包括专门从事科技知识传授的具备专业资格的人员[7]。因此,高校科协要着力培养科普人才。首先,依托“科技工作者之家”这个平台,逐步建立完善科普专家库,打造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有效”的兼职科普人员队伍。其次,大力促成高校建立一支专职科普队伍,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打造职业化的队伍。可以考虑把一些致力于科普事业的各门类专业技术人员转为专职,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为他们争取应有的权益。最后,培养科普专业的后备人才。建议呼吁教育部出台政策,在高校新增科普传播和科普教育专业,文理兼招,课程应涵盖理、工、农、医、管,以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为高校开展日益繁荣的科普活动培养一批有各学科门类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

(三)模式创新

1.高校科协要对传统的科普模式注入新的元素。如科普讲座要处理好授者与受者的关系,改变授者灌输,受者被动接受的简单方式,授者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也要允许受众提出质疑,因为真正的科学是经得起质疑的,而质疑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核心。授者与受者的良性互动,会对科普知识的传播带来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科协还可以简报的形式向公众发放讲座内容,以扩大受众面,增强科普效果。科学营除了传统的参观科普场馆、动手制作科技产品、聆听大师讲座等形式外,也可以考虑把科技和人文知识融入歌舞、戏剧、书法、绘画、音频、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青少年更乐于接受。

2.高校科协要善于“借势”。高校科协要紧跟时代潮流,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比如,除了传统的讲座、科学营、科技竞赛、参观科普场馆等模式,还可以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音乐、歌曲、舞蹈、书法、绘画等,把科普内容融入其中,把科普知识更快、更好、更大范围的传播出去。

篇13

现状:孩子被围困之下的求是之路

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某教育调查小组对部分中、小学学生进行理想职业问卷的调查结果:高居榜首的职业不是“公务员”就是“商人”,而过去人们印象中崇高伟大的“科学家”职业却被孩子们远远地抛到了后面,仅仅排在“农民”和“工人”之前!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我们一向推崇的探索求是科学精神为何却越来越淡薄了呢?信仰的崩塌并非一日造成,孩子本该天生对未知世界怀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在探索科学的路上,孩子和家长同样遇到了两难困境。其一是来自社会导向的变化,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官本位”和“钱本位”无意中成为了主流价值观,家长和孩子都无法超脱其外,毕竟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和舆论氛围都不在科学之上,学科学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教他何从爱起?其二来自具体教育之困,大多数家长总觉得科学是虚无飘渺的零散知识,想教也不知从何下手,再加上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刻板体制,重分数、轻实践,重文理、轻科普,导致孩子从根本上觉得科学不重要、不需要。

思想指挥行动,意识决定方向,要想重新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家长必须先从重新认识科学、掌握方法入手――

指导:宝宝学科学,全脑大开发

文/刘燕嫦

科学首先是知识,但对孩子来说,科学又不仅仅是知识,它还是探索的过程。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到处都可以找到知识的水滴,孩子就像稚嫩的幼苗,只有在科学知识的灌溉下才能茁壮成长,而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成为孩子学科学的引路人,为他打开大千世界的探索之门――

学科学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

莹莹很喜欢玩风车,在一个微风拂面的假日,她在草地上迎风奔跑,手中的风车也随之转得飞快。莹莹时而停住脚步,惊奇地看着风车慢慢停止转动,时而又突然大步奔跑,并边跑边观察风车飞速旋转。一番玩耍后,莹莹恍然大悟地对妈妈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跑得越快,风车转得越快!”莹莹发现的这个“秘密”,就是她通过亲身探索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在探索过程中,孩子获得的能力和个性养成,远远大于科学知识本身。

观察力――一个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敏锐地发现事物的特征,找到疑问,为进一步探索打下基础。反过来,在探索科学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又能够促使孩子去悉心观察、反复比较各种操作因果的不同。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得到不断发展,并且开始明白:观察和比较,是探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基础。

思维力――思考,是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的核心步骤,它既来自于天性,又发展于锻炼。每一次总结都是对思考的促进,每一次实验都是对思维的考验,孩子在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渐渐领会了思考与进步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加萌发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思考的动力。

想像力――科学知识如同无数真理一样,常常隐藏于事物规律之中,并不那么容易一眼参透。也许孩子以浅薄的经验并不能马上得出结论,但他们也有天生的强项: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想像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在联想、构建和虚拟中,孩子的脑细胞已经打了无数个激灵,变得越发灵动活泛起来。

动手能力――在思考和探索中,孩子通常需要借助实际的操作,通过摆弄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方能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开始懂得世上万物因果规律。动手做实验,实践出真知,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变得强大。千万不要小看这“心灵手巧”的动手能力,它不仅能促进孩子脑部的发育,还能在科学以外的生活上给予孩子无数帮助。

怎样当好孩子学科学的引路人?

“妈妈,为什么电能发热发亮?”“空调里住着企鹅吗?”“如果我在车里跑步,能更快回到家吗?”未来世界是一个变化迅速、日新月异的世界,若没有父母对孩子的从小引导,其长大后必然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科技社会。也许我们更应该这么想:让孩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并非是希望他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从而成为生活的佼佼者。

观察生活,鼓励提问――对于孩子来说,科学不是高深的数据和精密的仪器,而是每天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如一颗种子的发芽历程。家长要做的,就是充当一个“提点”的角色,鼓励孩子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寻找奇幻变化的绝妙答案,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再珍贵不过的两种品质,幸福的孩子应该在期望与鼓励中,与科学相伴成长。

尊重孩子,启发思维――当宝宝要学母鸡孵蛋的时候、当宝宝要用树叶种出大树的时候、当宝宝绕到电视机后面寻找人声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宝宝的荒谬尝试呢?答案是尊重、呵护以及引导。当孩子用单纯清澈的眼睛观察世界,用独特的童心感受自然,便正是他的小脑袋飞速转动、思维迸发之时,睿智的家长必然会抓住良机,将孩子引入奇趣万千的科学世界。

参观场馆,善用游戏――苦于家中环境条件有限么?希望进行更多有趣的实验么?想要全方位启发孩子的科学兴趣么?随着城市的发展,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设施为孩子学科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再结合各种实验小游戏,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走进科学、爱上科学。

家园结合,重视科学――科学知识如今越来越成为幼儿园的教学之重,而与之相对的,许多家长却仍未意识到科学探索的重要性。所以,家长应主动贴近幼儿教学、家园结合,端正对于孩子在学习技能和学习科学之间的天平,摈弃“科学无用论”,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毕竟从小帮孩子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认真的生活态度,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实操:我家有个小小科学家

文/豆豆妈

神奇的传声筒

找来两个喝水用的纸杯,一条毛线,两个回形针,在纸杯底戳个小洞,将毛线从洞口穿过,两端毛线头朝纸杯内各绑住回形针,一个简易的传声筒就做好了。我和豆豆一人拿着一边的杯子,一个对着嘴巴讲,一个贴着耳朵听,然后再让他试试,把毛线拉直听的效果与没有拉直有什么不一样。豆豆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从中明白了深奥的科学原理:空心纸筒可以放大传递声音的作用,传声筒是震动发声的,线如果不拉直,震动不明显,声音就听不到。

鸡蛋漂浮

拿来一个鸡蛋,放在一大杯清水里,鸡蛋很快便沉下去了。怎么样才能够让鸡蛋浮起来呢?豆豆看了科学绘本后知道:加盐巴能增加浮力!为了让豆豆明白“浮力”,我们便玩起了鸡蛋漂浮实验,豆豆往杯子里不断加入盐巴,然后用筷子搅拌溶解,再放入鸡蛋,观察反应。当盐水具备了足够的浮力,把鸡蛋稳当当地托在水面上时,我再向豆豆解释鸡蛋浮起来的原理,这样他就理解得更为生动了。

颜色变变变

变色实验的材料十分简单:水粉画颜料、调色盘、毛笔、排笔,当然还有一大堆透明的瓶子。豆豆把三原色(红、黄、蓝)的颜料挤在调色盘里,再加上不同的颜色,搅一搅,拌一拌,就变出了不同的颜色。通过实验,豆豆知道了很多颜色的综合变化,如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黄+绿=草绿色等等,对他而言,颜色真能变出大千世界来呢!

纱布运水

纱布运水的实验也很简单易玩:拿两个透明的杯子,一杯装水,一杯空着。拿一条纱布,各放入杯子的两头,渐渐地,满杯子里的水就会因为纱布的毛细透析现象而运到了空杯子里。如是实验几次以后,豆豆明白了,当两杯水差不多一样高的时候,满杯子就不会再运水过来了。

其实,孩子的科学启蒙就是这么简单,做实验也不一定非得在实验室里,器材也不是非要试管、酒精灯那么专业。科学是生动的,它原本就围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而生活,就是孩子的科学大课堂!

借鉴:像西方孩子那样学科学

文/明 远

A篇:新闻链接

近日,美国纽约一对父子以气象气球、iPhone手机、高清摄像机和餐盒为材料,制成一艘“气球飞船”,并成功发射升空,捕捉到了壮观的太空景色,图片效果可比拟美国宇航局用望远镜相机拍摄出来的太空图。

这对父子是40岁的卢克・葛斯布勒和他7岁大的儿子迈克思。在经过数月调查和测试后,他们颇具创意地决定把载有高清相机和iphone手机的快餐盒系在探空气球上,然后将气球放飞。气球在天空飘浮102分钟后,到达离地面30.6千米的平流层上部,然后爆炸,而快餐盒则在降落伞的庇护下安全着陆。最后,葛斯布勒和儿子利用iPhone手机的GPS系统,找到了挂在树上的密封舱――快餐盒。

毫无疑问,葛斯布勒既是一位颇具创意的摄影师,又是一名优秀称职的父亲,他说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儿子一起分享并实验一些有趣的创意。“这次实验的成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7岁的迈克思在整个研究和测试的过程中,像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一般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试验完成后,葛斯布勒将相机拍摄到的图片和视频片段上传至网站,立即引发轰动。对于突如其来的关注,葛斯布勒十分低调:“我只是在做一名父亲该做的事情――带领孩子用科学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我已经和孩子商量好,决定一起写一本书,讲述我们这次实验的前前后后,列出指导事项,相信这无论是对于感兴趣的人们,还是对于我的孩子,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B篇:科普书架

《神奇校车》系列丛书

《神奇校车》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推荐给所有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课外自然科普读物,这本全美最受欢迎的儿童自然科学图书系列以新颖活泼、好玩易懂的形式,带领孩子们畅游在浩瀚的科学领域中。

《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

这是一套引进版的儿童科普类图画书,书中的图画另类独特,行文诙谐有趣,科学知识表述得准确精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集幽默搞笑与科普知识于一体的儿童科普图书。

《男孩的冒险书》

如何把燧石打磨成箭头?如何制作隐形墨水?如何用纸来做一个水炸弹?怎么折出世界上最好的纸飞机……所有令孩子们兴奋不已的动手活动,都能在这本最有趣、最新奇和最富有创造力的玩耍手册中找到答案!

《游戏中的科学》

这本德国经典科普读物收录了400多个科学游戏,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的巨大兴趣,也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培养了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一把开启科学不可或缺的钥匙。

《DK儿童百科全书》

这是一本有关知识探索的百科全书,本书内容广泛,从巨大浩瀚的星系到极其微小的细菌,从人体细胞到古代文明,打开书本就如同踏上一场惊奇的旅程,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科学,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

《孩子》观点

快乐科学,信仰重筑

文/林 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