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重点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重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重点

篇1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也随之提高。随着建筑行业的进程不断加快,能源日益短缺,这是建筑行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建筑行业今后的发展中,设计师只有不断的加强建筑剪力墙的结构设计,才能够满足人们实际需求。建筑剪力墙的刚度越大,则建筑的整体性就越好。将剪力墙融入到建筑设计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抗震作用,不仅如此,剪力墙的成本价格也比较实惠,所以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因此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建筑是当前建筑行业的目标。

1 剪力墙的含义

剪力墙结构能够代替建筑框架结构中,梁柱承担来自不同方向的荷载,还能够控制结构水平力上混泥土和钢筋现浇的结构。剪力墙结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就是连梁结构,还有一种是墙肢结构,剪力墙的优点很多,例如:刚度大、承载力强、整体性好、建筑过程用钢量偏少等。因此,剪力墙结构技术将会被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例如:位于学院路口的庐山花园,里面的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其居室与客房空间都是相对较小的,设置了很多的分隔墙,对其运用现浇剪力墙结构技术,能够使得承重墙与分隔墙之间相互结合,经济性较强。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要加强对剪力墙的研究与探讨,并对剪力墙结构技术进行重点分析,进而不断的提高剪力墙的结构设计水平。

2 剪力墙的优点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融入剪力墙结构设计,不仅能够降低用钢量,还能够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与此同时,剪力墙的整体性能比较强,因此建筑剪力墙的刚度越大,则建筑的整体性就越好,剪力墙的刚度能够抵挡各种类型的荷载,特别是水平方向的。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有效的融入剪力墙结构设计,能够使建筑内部的分隔墙和建筑内部的承重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建筑物内部的空间不仅安全,还美观。

3 剪力墙的缺点

剪力墙就跟网络一样,有利就有鄙。虽然说剪力墙的优点很多,但是在其众多的优点之下,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在框架结构上,剪力墙会导致建筑重量增加,进而导致建筑成本增加,因此地震反应也会随之增加;虽然,剪力墙结构设计能够降低钢筋的使用率,但是也会降低结构的延性;剪力墙的墙肢自身的承载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进而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虽然说剪力墙的刚度能够抵抗侧向变形,与此同时,建筑本身的结构自上而下也需要进行加强,因此将进一步导致建筑成本的增加[2]。

4 剪力墙结构的要点

4.1 对剪力墙暗柱钢筋进行合理配置

相关规定表明,对于一级、二级以及三级剪力墙结构设计,一定要设置暗柱与端柱。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设置暗柱与端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大量地震波的能量,因为剪力墙的边缘构建抗拉的能力很强,所以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的稳定性。例如:坐落在南京路口的金色水岸办公住宅楼,其地下有一层地下车库,地上为29层的公寓住宅,建筑的总高度约为82m左右,。金色水岸经过论证后,决定采用剪力墙结构类型,来直接承受建筑物来自各个方向的荷载,进而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4.2 对剪力墙结构进行合理布置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能够有效的利用钢筋水泥混泥土的剪力墙,承担一定的水平地震作用力以及来自各个方向的荷载力。所以,在对剪力墙进行布置的时候,一定要达到建筑本身的要求,找到建筑自身的曲线,再对其进行规则性的布置。在对其进行布置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建筑竖向的承载构建的布置,还要考虑建筑结构的对称性,进而避免建筑在受到水平地震力的时候,发生扭转效应。

对剪力墙结构进行合理布置,首先,要慎重的选择短肢的剪力墙结构,这样不仅能够对建筑进行灵活的布置,还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结构的重量,短肢剪力墙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不强,不能够保障建筑的稳定性。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深思熟虑。其次,在建筑结构中不能够出现独立的小墙肢,如果在建筑设计中,出现了独立的小墙肢,就会加大建筑施工的难度系数。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运用合并洞口来对建筑剪力墙进行合理的布置,进而来避免使用独立墙肢,降低施工的难度系数。最后,要保障剪力墙的整体刚度,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剪力墙的刚度过大,那么就能够有效的减少施工的时间,导致地震力较大,消耗更多的加建筑能源,经济效应差[3]。除此之外,地震力增大将会导致建筑墙肢与连梁超筋之间不能够达到抗剪力的标准,因此加大了截面设计的难度系数。所以在控制剪力墙整体刚度时,一定要满足位移限制的标准。

4.3 合理的控制剪力墙结构参数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设中剪力墙结构布置的合理性、恰当性、以及科学性,就要对位移比例、侧向刚度比例、周期比例等等,一些参数进行有效的控制。位移比例通常是指高层建筑中,竖向构建本身的楼层之间的位移与楼层平均值,以及水平位移之间的比值。除此之外,还对剪力墙结构布置其自身的不规则性进行限值,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建筑出现偏心力,出现建筑扭转的现象。位移比限值得基础就是对刚性楼板的确定,高层建筑的竖向构建位移比例不能够超过1.2m的。

4.4 剪力墙的连梁设计

剪力墙本身就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协调好连梁与墙体之间的工作,连梁能够提高剪力墙刚度的作用。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整体计算的时候,一定要折减连梁的刚度。但是折减的值要保持在零点五到一之间。假如其在折减弱刚度后,建筑结构的受弯承载力不足,可以适当的降低连梁的高度,进而来降低地震带来不看影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剪力墙结构技术将会被广泛的推广和使用。所以,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将剪力墙的作用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水平。由此可见,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将剪力墙结构融入进去,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要加强对剪力墙的研究与探讨,进而不断的提高剪力墙的结构设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篇2

前言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建筑企业多数选择了设计高层建筑,以便在有限的面积内设计开发出最大的可用空间,为建筑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人们对高层建筑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需要,还要保证其设计的科学合理及安全性。如何设计出更好的高层建筑设计成为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1.1 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要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从而保证结构设计的合理和安全。在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中,要注意对材料的要求、施工环境的综合考虑,同时要考虑地震区高层建筑设计的特点,要力图遵循平面和竖向规则,规避结构方案的不适性。在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中,要与建筑施工单位和基础设施供应方进行协商,从而选择合适的高层结构设计方案,充分发挥结构设计的效用。1.2 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

对建筑进行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的周边环境,要对工程的地质条件以及周围建筑的施工及特点做好调研,充分保证后续建筑过程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结构设计中要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基础方案要体现结构设计的方方面面,要尽量显示建筑的全貌,同时要考虑建筑的经济成本和效益,最大限度发挥建筑周边条件的作用,保证建筑的正常实施。

1.3 选择合适的计算简图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选择适当的设计简图,由此可以防止由于计算简图选择不当导致的建筑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建筑结构计算是以计算简图为基础的,所以结构设计中要特别注重计算简图选取问题,从而可以保证后续结构计算的准确和建筑设计的安全。当然,建筑实际结构与选取的计算简图之间允许存在合理的误差,但是要尽量把工程实际控制在计算简图精度要求范围内。

1.4 分析所得到的计算结果

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由此也带动了建筑结构设计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由于不同计算机软件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所以要对不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由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就要具备专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念和知识,更要对计算机软件有充分详细的了解,便于对计算机计算结果进行客观分析。由于操作人员自身的问题或者计算机软件具有的自身误差,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一定的差异,这时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客观判断并予以纠正。

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1)结构延性是重要的设计指标

相对于低楼层而言,高楼层具有独特的特性,高楼层拥有更好的柔性,由此,高层楼房在遭受地震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变形。所以在建造高层建筑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如何保证高层建筑的延性,从而保证高层建筑进入塑性变形阶段之后仍然有较好的变形能力,防止坍塌现象的发生。由此就要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采取恰当的措施保证建筑结构的延性。

(2)水平载荷成为决定因素

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区别于低层建筑,不仅要考虑竖向载荷,同时要考虑水平载荷的影响。在建造高层楼房时,水平载荷的影响作用也非常重要。水平载荷之所以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抗侧力,而水平载荷可以起到平衡作用。除此之外,对某高度的建筑来说,竖向载荷基本是一个定值,而作为水平载荷的风载荷和地震作用,则随着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浮动。

(3)轴向变形不容忽视

在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建筑结构会发生一定的位移,包括弯曲、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对于低层建筑的结构,一般的结构构件轴向和剪切变形的影响相对小,由此不会涉及到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问题的考虑。但是高层建筑的轴力相对较大,由此产生的轴向变形就会比较显著,由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就要把轴向变形考虑进去。

3、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要点

3.1 结构的超高问题

抗震规范中对建筑结构的总高度进行了严格限制,新规范中增设了B级高度,这与原来设定的A级高度在处理办法方面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在工程实践中,就要充分考虑建筑的超高问题及处理措施,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根据工程的实际进行抗震设计,防止建筑物结构过高导致的不安全因素。一旦在工程实际过程中忽视建筑物的超高问题,在工程后续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就会对工程工期和效益造成严重的损害。

3.2 短肢剪力墙设置问题

短肢剪力墙在规范中是这样定义的:墙肢截面高厚比为5-8的墙。实践表明,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有更多的因素加以限制。因此,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就应当根据情况尽可能少的使用就要尽量避短肢剪力墙,从而减少由于短肢剪力墙的使用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工程的细节问题,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进度。

3.3 嵌固端的设置问题

高层建筑通常都有地下室和人防,由此嵌固端的设置位置可能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在人防的顶板。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结构设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嵌固端的设置问题,防止由于嵌固端设置所造成的问题。比如说嵌固端上下抗震等级的一致性问题和抗震缝设计与嵌固端位置的协调问题等等,由此可能造成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

4、 结语

高层建筑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建筑模式,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迅速,然而建筑的结构设计效果并不理想,建筑安全问题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由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更应该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认真考察建筑具体实际,从而设计出合理的设计方案,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发挥建筑的效益,从而满足建筑使用群体的要求,同时为建筑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做出贡献,使得建筑业可以有更长足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红.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探析[J].民营科技,2013(3)

[2]宋金兰.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0)

[3]张瀚.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3)

篇3

正文:

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很快,结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内部结构还是外部结构,都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使用要求,但是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否则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概述

1.1 设计原则

1) 适用性。高层建筑中结构设计的适用性原则,是以该建筑设计时所设定的具体使用年限为参照,保证建筑的结构设计能够在此年限中,使自身的裂缝、变形、振动等各项性能变动,始终控制在允许的限度内,使建筑在各项结构性能的支撑下,得以为建筑用户正常顺利地提供各方面的使用功能。

2) 安全性。高层建筑中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原则,亦是以设计使用年限为依据,使该建筑的结构设计在预定年限范围内,始终可以达到对内部与外部各项荷载力的有效承受,即使遭遇某些偶然的破坏性事故,也要能够使自身结构控制在整体稳定的状态中,避免出现大范围的结构性损害。

3) 耐久性。高层建筑的耐久性设计原则,是指建筑的结构设计必须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维持足够的结构耐久性,比如,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宽度不得超出允许的范围,且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能够变得过于单薄,以免钢筋在遭受外部潮湿空气的状况下出现锈蚀问题。

4) 可靠性。可靠性的设计原则,是指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必须在设计的基准期与建筑的使用年限范围内,充分达到耐久性、安全性、稳定性、刚度、动力性能等各方面的性能要求,即使超出年限的基准期范围,也能够在各项性能出现不同程度降低的基础上,维持正常的使用。

1.2 设计要求

1) 刚度要求。高层建筑面临着众多的水平作用力影响,容易出现较大幅度的侧向位移,设计人员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必须在保证其具有足够强度的基础上,同时使其具备合理的刚度及自振频率,进而将楼层水平位移控制于允许范围。

2) 侧向力。目前,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其结构内力与变形等问题,主要受到地震的水平作用力及外部环境中的风力等因素的影响,层数的不断增多会带动水平作用力的持续加大。所以,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必须要充分地将这些侧向力的影响考虑在内。

3) 延展性。高层建筑的结构柔性比低层的楼房要高,一旦遭遇地震等问题,会发生更大幅度的作用变形,若要避免建筑在地震等作用下发生倒塌变形等问题,就必须在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时,使其结构具备足够的延展性能。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具体设计方法

2.1 完善单元结构的布局设计

独立的结构单元设计,是高层建筑中的主要结构设计内容,此结构设计工作适合采用简单、规则的平面形式,但平面的整体长度与突出部分的长度应当控制于适宜的范围,且具备均匀分布的承载力与刚度,同时,竖向结构适合采取均匀、规则的形式,以保证建筑的外挑与内收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

要达到这一目标,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者,应当在制定结构设计方案的阶段,便努力地将概念设计的理念与知识作为参考,使建筑的适用性与美观度等要求在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优化设计,使其结构的平面与竖向布局尽可能地实现简单、均匀与规则性,保证其结构刚度与承载力的合理分布,避免建筑独立结构单元出现过于集中的塑性变形或应力。

2.2 优化高强的混凝土与钢筋使用

高层建筑建设需要耗费较多的混凝土、钢等材料,若混凝土和钢的强度过大,势必会造成建筑材料总造价的超限,同时加大其他构件的造价,从而降低建筑建设的经济效益。因此,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人员应当对高强度的混凝土与钢筋的使用进行合理的优化控制。

以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设计为例,该结构地基受到的荷载较高,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优化高强度的混凝土以及钢筋的使用,使建筑中各构件的截面尺寸得到合理优化,从而减轻建筑的结构自重,使建筑的基础工程建设难度得到大幅度的削减,降低工程的地基处理工作造价。

再以位于震区的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为例,建筑的自重与地震作用程度成正比例关系,设计人员通过将高强度的混凝土与钢筋的使用量减少,可以在减轻其梁、板、墙、柱等构件自重的基础上,降低地震的作用力,进而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程度,使建筑的整体安全度得以提升。

2.3 合理设计剪力墙平面结构

1) 以建筑的各项基本结构功能为依据,在满足这些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剪力墙的布置实现相对的集中化与均匀化,对具有较高的恒载或者平面形式变化较大的部位设计剪力墙,应当尽量缩小其间距。2) 以建筑的主轴方向或者是其他方向为基准,对剪力墙进行双向的布置,且墙肢截面适合为具备较小的侧向刚度的简单规则的形式,在设计中还要尽量地减少对短肢剪力墙的使用。

3 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具体设计优化措施

3.1 结构安全性

1) 设计人员应当在保证建筑各项功能的同时,通过考虑结构自身的抗震性能及外部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结构破坏,有目的地将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提升。同时,还要从整体上,加强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与牢固度,避免将砖砌体承重或者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应用于高层的公用属性较高的建筑中,而要优先选取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2) 设计人员要从建筑建设过程中及投入应用后的各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其荷载变化的状况,尽可能地将建筑结构的荷载标准值与构件承载力设置出较大的弹性裕度,并且为楼面等部位进行额外的增加荷载的设计,以保证建筑在各级的地震与火灾等灾害中,都可以实现对于自身结构安全的维护。

3.2 抗震概念

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最容易受到的破坏,便是来自于地震威胁,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以抗震概念设计为依据,通过进行抗震试验得出该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或者借鉴相似建筑的抗震设计经验等,对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平立面设计、结构构件延展性等进行优化设计,以使建筑的抗震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耐久性

1) 选择良好的混凝土材料。

设计人员应当在保证混凝土材料的质量与基本性能的基础上,重点从结构的稳定性能、抗侵入性能、抗裂性能等几个方面入手,选择坚固、耐久、洁净的骨料,含碱量与水化热反应较低的水泥,减少对于硅酸盐水泥与用水量的应用,并适当地将矿物掺合料加入到材料中。

2) 优化结构使用设计工作。

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物普遍包括多个构件,每一个构件所处的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不同构件具备的耐久性寿命存在差异,因此,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的使用环境,明确建筑中不同结构构件的使用界限与注意事项。以屋面、阳台及女儿墙的设计为例,这些部位的梁柱构件,耐久性寿命普遍低于室内,必须合理设定这些部件维修或更换的时间。

3) 合理设计结构构造形式。

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的具体侵蚀环境与设计使用年限,设计厚度在 20 mm ~70 mm 之间的混凝土保护层,并通过协调构件的截面积与表面积,避免侵蚀性物质集中停留区域的形成,同时注意高侵蚀度的环境中,混凝土墙板的通风效果,并注意配筋间距的合理设计,以减少钢筋锈蚀、保护层剥离等问题的出现。

4 结语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影响建设质量的关键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加强对于其设计原则的分析与掌握,立足于具体的设计原则及要求,从整体的设计工作及具体的设计内容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策略,以推动其结构设计的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Ya'an earthquake occurred frequently, to the people i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has sounded the alarm.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Seismic performance design is reasonable or not decides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whole building can reach the standard, therefore, brook no delay to enhanc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igh-rise.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working experience of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work, design of structure system, structure layout are analyzed, with the hope that people of the same trade, put forward valuable suggestions.

Keywords: structural system; antiknock; frame structure; seismic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 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 结构构件性能

1、 高层建筑结构的构间要遵循“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 强底层柱 (墙) ” 的原则。

2、 在某些存在薄弱部位的构件及时做到增强其抗震能力。

3、 主要耗能构件不宜选择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

(二) 抗震防线要尽可能的多设置几道

1、抗震结构的体系主要由一些延性较好的分支体系构成,并且以延性较好的构件一起协同工作来增强抗震性能。

2、 较强烈的地震过后常常伴有余震,为避免建筑物再遭破坏需要多道防线,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外内部冗余度,有意识的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的耗能构件一方面需要有较高的延展性,另外还需具备适当的刚度,这样结构体才能把大量的地震能量扩散和吸收掉,避免震时倒塌。

3、 把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处理好。在同一楼层最好使主要构件在屈服以后,其它的抗侧力构件还处于弹性阶段,能使有效屈服保持的阶段比较长,使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和结构的延展性得到提高。

4、 抗震设计中部分结构设计过强则会导致其它部位相对薄弱,在设计时应当引起注意。

(三) 建筑体薄弱部位必须提高抗震能力

1、 在强烈地震下的构件根本没有强度安全储备,对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进行分析是判断那些部位薄弱的基础。

2、 要使楼层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比值保持均匀,如果楼层的比值出现突变,塑性内力重新分布会导致集中地塑性变形。

3、 尽量避免在局部加强而忽视各结构部位刚度与承载力的协调。

4、 有目的对抗震设计的薄弱部位进行控制,既要使其具有当然的变形能力,又可以使薄弱层不发生转移。这种手段能有效的提高其抗震性能。

二、 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根据抗侧力结构的不同,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可分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 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几种结构体系,它们各自的受力特点以及抵抗水平力的能力,尤其在抗震性能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适用用范围也有一定的针对性。

(一) 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主要由柱与梁构件以节点来进行连接构成。框架中的梁和柱承受着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在建筑的层数较少的情况下,水平荷载对结构的影响很小,适于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如果层数较多框架结构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内力分布均衡性较差,同时还存在着有的楼层层间屈服强度特别弱的情况;并且由于框架结构构件截面惯性矩比较小,而导致侧向变形较大和刚度较小,一旦遇到强烈地震,薄弱层首先屈服出现弹塑性变形,震害中一般是梁较轻柱较重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边柱与角柱的被破坏率更高。剪跨度小的短柱容易在柱中发生剪切破坏,通常情况下都是柱端出现弯曲性破坏。所以说框架结构在高度上有所限制主要用于层数较少的建筑和非抗震设计中。

(二) 剪力墙结构

在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沿着横纵方向多轴线斜交或者正交来布置,由钢筋混凝土墙体来承受全部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它是一种以弯曲变形为主的刚性结构,它的抗侧力强度要大于框架结构,在水平力的作用下不但空间整体性不错而且侧向变形较小。剪力墙结构的工作状态可分为小开口墙、连肢墙和单肢墙。其中小开口墙和单肢墙的截面内力几乎接近于按材料力学公式呈直线分布的规律。联肢墙则主要通过连系梁来使各墙肢体来共同工作。地震力矩可由连梁对墙肢的约束力矩与多个墙肢的截面内力矩来共同承担,设计要以 “梁先屈服,然后是墙肢弯曲被破坏而导致承载内力丧失。”为原则。在连梁钢筋屈服且有延性时大量的地震能量被吸收掉,弯矩和剪力得以继续传递,对墙肢有约束作用。由于剪力墙结构的自重比较大,建筑平面布置的局限性也比较大,对建筑内部大空间的需求难以满足,因此它多用于房间面积不大,墙体布置较多的建筑物中。

(三) 框架———剪力墙结构

它主要是指在框架结构中的合适部位增设剪力墙,是一种刚柔结合的结构体系,由若干道单片剪力墙与框架组成。在这种结构体系中水平力由剪力墙与框架共同承担,但是剪力墙与框架的刚度相差较大,变形状态各有不同,必须要通过各层楼板来使它们的变形达到一致以达到剪力墙和框架协同工作的效果。从受力的特点上来进行分析,剪切墙主要是以弯曲变形为主要特点,框架则是以剪切变形为主要特点,由于在变为上的协调,建筑物遇震时,在底部剪力墙协助框架进行抗震,在顶部框架则协助剪力墙来进行抗震。两种结构各自发挥特点进行联合抗震,抗震能力大为提高可适用于各种高度的建筑物。通过对以上三种抗震结构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物的用途与高度是选择何种结构方式的重点。

三、 选择合理的结构布置, 协调好建筑与结构的关系

(一) 既要满足建筑功能所要达到的要求,又要注意经济适用,利于施工。建筑物的开间、 层数、层高以及进深等体型和平面关系不但要满足使用要求,还要把类型减少最好达到对标准层的重复使用。

(二)高层建筑的主要矛盾是对位移的控制,不但要从立面变化和平面体型等方面来考虑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来把结构的位移减少。在进行结构布置时,必须加强结构的刚度以及整体性,重视对构件的连接,使结构各部分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在结构体上共同作用。重视基础整体性的加强,能把基础平移或者扭转对结构的侧移影响减少,另外还要加强应力比较复杂部位的强度和薄弱部位的强度。把结构的整体宽度加强也能够有效减少侧移影响,在其它条件未发生变化时,变形与宽度的三次方成正比,所以说对建筑体的高度与宽度加以限制对于抗震相当有利,因体型偏重而扁的建筑体是不合适的,建筑体最好选择刚度比较大的平面形状, 比如说圆形、方形、接近方形的矩形、Y 形等。也就是把建筑体的使用要求与多样化和结构的要求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助于侧向稳定体系的建立。

(三) 为减少地震区在发生地震时对建筑结构的局部以及整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应当注意建筑体的平面形状要规整避免出现内收或者外伸太大,层间屈服度和层间刚度的分布要均匀,建筑体主要抗侧力的竖向构件的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配筋量的改变,不要集中在同一楼层内出现。在平面内的长与宽的比不能太大会导致振动的同步性差,应当使荷载合力作用线通过结构刚度中心来把扭转的影响减少。在对电梯间进行布置时不应把电梯间设置在端部的角区或者平面的凹角处,这会对刚度的对称性产生不利影响。

四、 结构的抗震性能的提高

在地震区进行高层建筑不但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与强度,抗震性能的提高也至关重要,所以建筑体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来吸收能量,能有效减少地震的破坏。

(一) 框架结构

在对框架结构进行设计时应尽力做到不破坏节点,通常情况下梁比柱的屈服要早一些,在同一层中各柱的两端屈服的时间长一些有利于对建筑体的保护,底层柱底的塑性铰最好晚一些形成,必须使梁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得尽可能分散,以便使抗震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要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足够的延展性与承载力,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柱截面尺寸的设计要合理,构造配筋要求必须要达到,尤其是节点的构造必须加强。

(二) 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

对于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高与宽的比不易小于 2,这样在地震的作用下会呈现出弯剪型破坏,并且塑性屈服在墙的底部出现。连梁的塑性屈服最好在梁端,并且要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在遵循“强墙弱梁”的原则下把墙肢的承载力加强,能提高抗震能力,能避免墙肢被剪切而破坏。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体的迅猛发展,对高层建筑体的抗震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的高层建筑体的抗震设计必将会将损失减到更小,希望通过本文的认识有助于建筑行业者完善建筑结构设计,建造出抗震能力更加优秀的杰作。

参考文献:

[1] 和佳一.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156.

篇5

Abstract: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is resistance and the vertical load under lateral forc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odern high-rise building. Because of its section the height of the great and relatively small thickness, have bearing capacity and rigidity plane within advantages, but also has the shear deformation relative more adverse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aseismic design as discusses key, from the structural behavior and related codes are primarily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eism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剪力墙结构是指用钢筋混凝土墙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柱,以承受竖向荷载、抵抗水平荷载的结构。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有效控制结构水平作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版,以下未注明处相同)称之为抗震墙,本文按照工程界习惯称作剪力墙。多数情况下,剪力墙截面高度大于其厚度8倍,厚度相对而言较薄,一般仅为200~300mm。因此,从墙体尺寸可以看出,其墙身平面内抗侧刚度很大,相反,平外面刚度却很小。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结构方案布置时,墙体应当沿建筑物主轴方向均匀布置,利用平面内较大刚度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和扭转作用。抗震设计中,要求在正常使用及小震作用下,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在中等强度地震作用下,允许进入弹塑性状态,但应具有足够承载力、延性;在强震作用(罕遇烈度)下,不应出现倒塌。此外还应保证结构稳定。现通过对剪力墙结构中抗震设计的相关要素分析,希望和广大结构设计人员进行交流,共同进步。

受力性能

(1)整体墙和小开口整体墙

由于没有洞口或洞口很小,此类墙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悬臂墙。在轴向压力和水平力作用下,悬臂墙破坏形态主要是弯曲破坏。弯曲破坏又分为大偏压和小偏压破坏,要设计成“延性剪力墙”就是要把剪力墙的破坏形态控制在弯曲破坏中的大偏心破坏范围。从墙体尺寸而言,细高的剪力墙(高宽比大于3)容易设计成弯曲破坏的延性剪力墙。另外,墙肢的平面长度(即墙肢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米。当一个结构单元中有少量长度大于8米的大墙肢时,计算中楼层剪力主要由这些大墙肢承受。一旦地震,尤其是在罕遇烈度地震时,大墙肢容易首先遭受破坏,而小的墙肢又无足够配筋,使整个结构可能形成各个击破。当墙的长度很长时,可以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较小长度、较均匀的肢墙,保证均匀受力。

(2)连肢墙

实际工程中,剪力墙经过门窗分割形成连肢墙。洞口上下部位是连梁,洞口左右部位是墙肢。连肢墙的设计应把连梁放在抗震第一道防线,在连梁屈服前,不让墙肢破坏。连梁自身要做到受剪承载力高于弯曲承载力。目的就是“强肢弱梁”和“强剪弱弯”。无论是在整体的开洞剪力墙设计,还是在连梁、墙肢等局部构件上的设计,都体现上述原则,才能保证墙肢安全。当连梁破坏时,结构会继续承载,直至墙肢截面屈服。

结构设计

(1)强剪弱弯

为避免脆性剪切破坏,应按照” 强剪弱弯”的要求设计剪力墙墙肢。一般的方法是将剪力墙底部加强部分的剪力设计值增大,提高抗剪承载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2.8条规定了各个抗震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乘以不同的剪力增大系数,以此进行抗剪配筋设计,从而实现” 强剪弱弯”的结构受力性能。

(2)加强底部塑性铰区

一般在底部剪力墙弯矩最大,底截面钢筋屈服后会形成塑性铰区。而且,塑性铰区(分布于一定范围)是剪力最大部位,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会形成交叉裂缝,可能出现剪切破坏。所以在塑性铰区要采取加强措施,即底部加强部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10条规定了底部加强部位的具体高度要求。目的就是提高受剪承载力,加强抗震的构造措施,提升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

(3)限制轴压比

为保证剪力墙延性,避免截面上受压区高度过大而出现小偏压情况,应当控制剪力墙加强区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但截面受压区高度与截面形状有关,实际工程中剪力墙截面复杂,会增加计算受压区高度的困难。为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简化方法,限制截面的平均轴压比。计算轴压比时,规范采用了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力代表值,即考虑重力荷载分项系数1.2后的最大轴力设计值。《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2条具体要求了各个抗震等级下的墙肢轴压比限值。在这里笔者想说明,2010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2条较之前版本规范,增加了剪力墙抗震等级三级时0.6的轴压比限值要求(之前版本对抗震等级三级无轴压比限值要求)。笔者曾经参与过清远地区某个剪力墙高层项目,剪力墙抗震等级三级,按照2010年版规范轴压比限值0.6来控制,若从满足轴压比限值角度来布置剪力墙,相应的结构位移(刚度)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由此可以看出,6度区剪力墙结构体系基本以竖向荷载作为剪力墙截面尺寸控制因素,当轴压比限值满足规范要求时,结构刚度一般都能够满足。在实际工程的结构方案(或初步设计)阶段可由此先估算墙柱尺寸,计算结构整体受力性能。

(4)设置边缘构件

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类。约束边缘构件是指用箍筋约束的暗柱,端柱和翼墙,其箍筋较多(配箍率特征值相对较大),对混凝土的约束较强;构造边缘构件的箍筋较少,对混凝土约束较差或没有约束。剪力墙墙肢的塑性变形能力和抗地震倒塌能力,除了与纵向钢筋有关外,还与截面形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轴压比),墙梁端的约束范围、约束范围内的箍筋配箍特征值有关。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轴压比)大到一定时,需要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使墙肢端部成为箍筋约束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5条对边缘构件的尺寸、配筋都做了具体的说明。特别是6.4.5-2款规定了“一、二、三级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其他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这一点刚好就和本文之前提到的”加强底部塑性铰区”一节相呼应,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可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延性。

(5)控制墙肢截面尺寸

剪力墙墙肢截面厚度,除了要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外,还要满足稳定和避免过早出现斜裂缝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把稳定要求的厚度称作最小厚度,通过构造满足。在实际结构体系中,

楼板以及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的剪力墙,是剪力墙的侧向支撑,可防止剪力墙失稳。通常情况下,剪力墙最小厚度由楼层高度控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1条规定了剪力墙最小厚度要求。设计时需留意。另外,就是本文之前提到过的墙段高宽比不宜小于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9条也做了具体的要求。

(6)配置分布钢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3条对剪力墙内分布钢筋的配置提供了具体说明。特别是6.4.3-1款:“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剪力墙中,分布钢筋的作用主要是:抗剪、抗弯、减小收缩裂缝等。如果竖向分布钢筋过少,墙肢端部的纵向受力钢筋屈服后,裂缝将迅速开展,裂缝的长度、宽度都较大;如果横向分布钢筋过少,斜裂缝一旦出现就发展成主要斜裂缝,剪力墙将沿斜裂缝被剪坏。因此,墙肢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是根据限制斜裂缝开展要求确定的。

结束语

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且结构布置灵活,可以很大程度减小结构构件对建筑的使用影响,所以高层住宅较多使用这种结构形式。在抗震设计中,针对剪力墙结构受力体系及相关规范条文进行分析理解,合理采用计算分析方法,并采取相应构造措施,相信剪力墙结构能够以更加经济、实用的优势展现在住宅设计中,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