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类型

民营企业类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营企业类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民营企业类型

篇1

二、组织成长模型概述

葛雷纳所提出的组织成长模型中的演进与变革思想,可以为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很好的指导。在这个模型中,葛雷纳将组织成长分为五个时期:创造期、指挥期、授权期、协调期、合作期。企业组织成长的每个时期又可以分为演进阶段和变革阶段。以家为本的“路径依赖”,企业家才能的差异和对企业的成长意愿,以及高昂的制度变迁成本,限制了民营企业向社会开发产权和企业成长的进程。在这种格局之下,企业选择家族经营模式,使企业维持在葛雷纳成长模型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创造期和指挥期),是比较明智的。史玉柱在巨人集团的兴衰,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三、巨人集团个案研究

1.巨人集团初创时期兴盛原因分析

葛雷纳组织成长模型指出在创业的初期,企业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多地依靠创业者的个人创造性和英雄主义。此阶段重点是强调研发,重视市场,第一重要是怎么把新产品迅速销售出去,企业能迅速成长,因此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和战略,透过创业者本人就可以控制整个团队。巨人集团初始涉入项目是计算机行业。当时的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内部环境都为企业的初始成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外部环境。1993年以前,西方国家禁止向中国出口计算机,所以国内计算机行业竞争小,史玉柱抓住市场机会,开发的M系列产品成为佼佼者,成为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使巨人集团迈入高速发展阶段。

(2)注重研发。史玉柱初期注重研发,推出的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M系列产品的开发,史玉柱当年开发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推向市场,销售业绩突破百万大关。而后,成立巨人新技术公司,继而推出M-6401汉卡,实现纯利3500万元。

(3)注重市场,采取有效的促销手段。史玉柱当年开发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后,利用《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付款,使其产品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得到消费者青睐。

2.巨人集团失败原因分析

葛雷纳组织成长模型中指出,企业初期成功以后很容易出现领导危机。企业也更需要一个职业化的领导来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管理控制,所以这个时候要么是创业者成长为职业化的领导,要么他找到一个更职业化的经理人,委派其进行控制。这时比较困难的是,需要我们的创业者自我变革、有足够勇气放弃很多东西。同时他会发现,要继续监控发展这个企业还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且有必要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但巨人集团在初期成功之后,史玉柱并未意识到领导危机的威胁。他与一般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情况类似,在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的时期,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并没有真正融入企业的运作过程之中,同时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远远没有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家长式管理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中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巨人集团的决策机制不成熟,没有规范化程序化,也是导致巨人集团失败的一个原因。比如巨人集团在修建巨人大厦时,原计划却被一次又一次的改动。完全是由史玉柱一人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决策,更多是受到个人虚荣心理的影响,完全没有考虑到项目的可行性以及与企业的相关人员,如财务人员,进行沟通。导致其原有的融资方式根本不能满足改动计划之后的需要,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导致经营链断裂,影响项目的总进度及公司的发展。

篇2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载,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与政治权力的进一步松动,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并日益分化成为经济结构整合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民营企业法人作为这一结构变动的重要载体,涉及民营企业分化的探究成为研究社会变迁与经济结构分化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温州是我国民营企业大规模发展的典型区域,由于起步早、发展快、比重高、贡献大,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温州模式,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其他区域民营企业发展与运行模式的重要参照,形成了从温州模式到全国现象的扩散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科技资本与民营企业分化这一研究主旨既有理论偏好又有时代因子的作用,更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

(一)理论逻辑的起点:民营企业分化的社会学诠释

帕森斯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提出经济结构分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视阈,如今民营经济不断崛起并日益分化,涉及民营企业分化的探究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在科技要素的嵌入与推动下民营企业形成了特殊的运行方式与组织模式。一方面,企业寻求妥当的路径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及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帕森斯称之为“模式变项”。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中力图影响整合机制将其变迁模式接纳,帕森斯称之为“价值通则化”。

(二)现实运行的看点:科技资本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崛起

科技资本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崛起表现为企业提升是否切实地转移到依靠科技资本积累轨道上来。一方面,“资本”一词表征为一种生产要素的收益与增值,科技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对企业实体的变动:以无形科学理念而构建的生产知识、以有形科学产品而呈现的生产力、以理性科技工具而主宰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科技作为生产要素与民营企业相结合,使得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崛起,经过30载磨砺呈现出多样的发展模式,周井娟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北京模式的内生型、苏州模式的外引型、温州模式的升级型。

(三)学术关注的焦点: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科技资本创新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与侵袭,民营企业科技资本鸿沟日益突出。在微观上,民营企业要突出科技资本战略地位,关注内部结构的整合。在宏观上,政府需要寻求一种更加主动、和谐、可持续的科技资本扶持模式,提高中小企业科技资本创新竞争能力。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从科技资本视角探究民营企业分化的研究文献较少,本文的综述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注民营企业分化的焦点在于企业规模的探究,通过规模的变动来研究的企业竞争力,通过规模的经济类别化来揭示企业个案特征,挖掘其存在的创新性。

1、规模分化合理性的争论。以舒马赫和狄金斯为代表认为高科技小企业将以个性化特征排斥大企业。以马歇尔与罗宾逊认为大企业可以减少风险和成本,容纳细致的分工与连续的科技投入。

2、影响企业分化动因的归纳。国外学者分别从企业收益、成本、资源、风险、信息化程度加以论述。

3、企业分化的决定因素论述。其一,技术论,以斯密为代表从分工对生产率提升的视角诠释企业的分化。其二,利润论,以马歇尔为代表认为企业分化由平均成本主导。其三,效率论,以钱德勒为代表认为企业分化由效率操作。

国外关注企业科技资本的焦点集中在科技资源引发企业行动权力的变动。托夫勒指出:企业分化中的权力变动趋势遵循由暴力机器权力――工业财富权力――科技知识权力的路径。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是科技资本主导的时代,专业技术是企业科技资本的基础,教育培训是科技资本的方式,企业决策者是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组成。

(二)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注民营企业分化侧重共性模式研究而不是个案特征研究,核心价值侧重于管理而不是创新。

1、民营企业分化动因研究。剧锦文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企业运营效率、短缺经济与过剩经济的产业效应、地区间商务成本和社会资本、地区性融资环境。

2、民营企业分化机制研究。马同斌从民营企业创业者遵循的价值观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探究“劳动股份制”的运行。

国内有关企业科技资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侧重科技资源投入的阶段,以科技资源论为典型代表。二是侧重于科技资源向科技资本的转变,树立科技资本的观念。三是侧重于科技资本在企业中的运营阶段,从企业控制力的视角揭示技术资本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动态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视角与模式

对于民营企业分化的社会学揭示起源于韦伯行动理论的建构,发展于帕森斯单位行动理的构建,成熟于科尔曼法人理性选择理论的建立。韦伯将企业经济行动视为微观社会行动中的一种典型解释范例,从他的理想类型同样可以上溯到企业行动的取向,对民营企业经济定位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帕森斯则是从宏观功能视阈与AGIL模型中展现民营企业分化的图景:民营企业日益分化为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实体,在这其中需要重新确立整合机制,使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所提高。科尔曼则从理性行动出发界定企业法人分化的事实,把经济学中的合理性观点对有关企业分化过程中的社会流动与提升问题做出新的诠释,提出中观法人行为机制与秩序形成的理性,弥补了企业行为的微观与宏观结合的不足。这为我们提供一种功能分析模式:第一,从回归视角找出民营企业分化过程中受哪些科技资本要素的影响并做功能检验(因果关系)。第二,从相关角度分析科技资本影响民营企业分化因素的交互作用(因因关系)。

(二)分析路径与研究假设

首先,通过文献调查找出科技资本中最现实的统计因素,重点分析科技资本常见变量的影响程度。其次,寻觅出影响科技资本的内部因素,全面把握每个变量的影响程度。为此,提出研究假设有待验证:科技经费投入程度越高,对民营企业分化的作用越明显。

(三)研究方法

本文资料收集为文献调查法,统计分析的原始数据来源温州统计年鉴(2003-2008)。参照分析为2000年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本文分析工具为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

(四)核心概念

1、民营企业分化。将其界定为在各类资本自变量综合作用之下的企业资产规模差异程度。本概念操作涉及两层次限定:第一,民营企业分化涉猎私营企业分化。第二,民营企业分化研究主要从企业规模层次变动来揭示企业分化趋向。

2、科技资本。将民营企业分化中的科技资源资本化贡献称之为科技资本。既有从有形物质资本的提取――企业科技装备,又有从无形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中的剥离――企业科研人员技能与科技机制的模式。研究中首先用科技经费投入作为衡量科技资本对民营企业分化的影响,由于衡量指标的单一货币化,需要进一步细化科技资本内部差异对民营企业分化的作用。

四、科技资本影响民营企业分化的实证分析

科技资源资本化最直接的表现为科技经费投入,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与企业规模变动状况回归分析(表1):表明资产规模和科技经费投入之间的线性相关较强,解释力达80.8%,F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也在5%之上,说明科技经费投入和企业分化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y(资产规模)=44.683+74.832*x(科技经费投入)(sig.=0.01<0.05),调整的R2=0.808,N=6。不言而喻,科技经费投入越高表明民营企业可以进行大量的科技要素资本化投入,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好处。但这里仅仅用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作为科技资本衡量标准,会不会在其内部存在其他差异显著提升或削弱上述两者的因果程度呢?

五、科技资本内部差异与民营企业分化的实证分析

为了弥补上述用科技经费投入水平带来的单一化缺陷,作者进一步考察民营企业分化过程中的科技资本内部要素组合变动差异。

(一)科技资本内部差异的实证分析

1、科技资本内部差异的界定。根据研究主旨从温州民营企业统计资料中厘定出四个具有代表性二级变量指标进行科技资本的概念操作化。(1)科技保障机制投入水平。通过企业办科技机构数与科技活动单位数的比例来反映科技保障机制投入水平。科技活动单位数反映科技保障机制的规模程度,科技机构数反映了科技保障机制的集中程度。(2)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通过一定企业研发人员数与科技活动人员数的比例来反映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研发人员规模水映投入从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活动的规模,科技活动人员数反映科技人力资源总投入情况。(3)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科技资本离不开科技经费筹集与支出的互动关系,科技经费筹集反映对促进科技资源资本化所做出的努力。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反映科技资源投入实际完成的情况。(4)科技产出水平。企业科技项目与新产品开发的比例关系反映科技资本产出水平。科技项目表现出科技产出的预期水平,新产品开发表现出科技产出的现实状况。

2、科技资本内部次变量的相关分析。为了揭示四类次变量对民营企业分化的影响,应对其作相关分析,表2表明科技资本次变量之间相关性不强,只有科技保障机制水平与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相关性显著,说明科技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从制度化运作方式带来科技经费运作的高效,而科技保障机制作为一种组织载体,具有整合科技资本要素变动的功能,为何对其他次变量相关性不显著?由此必须进一步探析科技资本内部的关联性。

3、科技资本次变量的回归分析。考虑到四种次变量是构成科技资本结构的常见指标,再对其与民营企业分化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由于两次变量相关较强,不可避免存在统计累赘问题。为了消除累赘问题,根据表3的显著性以逐步方式进行回归分析(表4),科技经费使用水平与科技保障机制水平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温州民营企业分化在科技资本中可以通过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的动态与科技保障机制水平的静态来很好地解释。

(二)科技资本内部次变量差异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科技资本次变量同质性不强,且主要体现在静态机制与动态费用上。为此需从民营企业分化表现揭示科技资本内部次变量的具体差异性。

1、科技保障机制的差异分析。通过近六年温州民营企业科技保障机制在规模、类型与区域上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中问题所在[从统计年鉴提供的指标进行操作,将民营企业规模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类型分为第一产业企业、第二产业企业、第三产业企业;民营企业区域分为城区企业、县区企业。市区企业包括市直属企业、三区企业(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县区企业包括两个县级市企业(瑞安市、乐清市)与六个县级企业(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

(1)科技保障机制的规模性差异。第一,表5的平均值表明了企业科技保障水平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动呈现正向关系;标准差表明了中小与大企业差距较大。第二,配对样本T检验看,大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均存在较强的分化差异性,但是大中型与小型企业的差异最为明显。第三,一维方差分析看,统计显著性均在0.05水平之上,科技保障机制水平差异在大中小企业的规模分化上是显著的。

(2)科技保障机制的类型性差异。第一,表6的平均值表明了科技保障水平在产业类型上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表6的标准差表明了第一、三产业科技保障机制水平分化与第二产业分化差距较为明显。第二,从配对样本T检验与一维方差分析看,第二与第一、三产业的科技保障机制水平分化的差异性显著性,差异统计显著。

(3)科技保障机制的区域性差异。表7表明科技保障机制水平对企业分化作用不显著。

2、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差异。科技研发通过一定科技保障机制平台使得研发人员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

(1)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的规模性差异。第一,表8的平均值表明了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与企业规模变动呈现负向关系;表8的标准差表明了大中小型企业分化差距较小。第二,从配对样本T检验看,大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均不存在较强的分化差异性。第三,从一维方差分析看,大小型企业的统计显著。印证了上述从类型上得出其对企业整体分化的不显著

(2)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的类型性差异。第一,表9的平均值表明研发人员结构水平与企业类型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表9的标准差表明了科技资本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表明第二与一、三产业类型的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差距最为明显。第二,从配对样本T检验与一维方差分析看,第一、二、三产业在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均上均存在较强差异性,差异统计显著。从而弥补上述仅从企业资产规模研究上的不足,得出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在类型对企业分化的显著。

(3)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表10表明在区域上科技研发人员结构水平变动对企业分化影响不显著。

3、科技经费使用水平差异。科技经费使用使用水映出民营企业在科技要素获取与投入方面运作水平。

(1)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的规模性差异。第一,无论在集中趋势上还是在离散程度上,表11的平均值与标准差都明显表明了科技经费使用水平与企业规模呈现正向关系,这种规模分化的显著集中体现在大型与中小企业之间。第二,从配对样本T检验看,大中小型企业在科技经费使用水平上均不存在较强差异性,可见这种检验不可靠。第三,从一维方差分析看,只有大小型民营企业的差异统计显著。

(2)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的类型性差异。表12的平均值表明企业科技经费使用水平随着企业类型变动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表12的标准差表明第一与二、三产业间的科技经费使用水平差距较大。第二,从配对样本T检验与一维方差分析看,第一、二、三产业民营企业在科技经费使用水平上均不存在较强差异性。

(3)科技经费使用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表13再次表明民营企业的区域差异对科技经费使用水平变动不显著。

通过对科技经费使用水平差异分析得知,其对民营企业分化影响主要仅体现在上述的规模上。

4、科技产出水平的差异。在其他条件既定状况下,研发人员智力资源转化程度是通过科技立项与产品开发的比例来反映的。

(1)科技产出水平的规模性差异。第一,表14的平均值表明了变动关系不明显;表14的标准差表明了中小型与大企业差距较大。第二,从配对样本T检验与一维方差分析看,大小规模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科技产出水平的类型性差异。第一,无论是在集中趋势上还是在离散程度上,表15表明科技产出水平随着企业类型的变动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说明第二与一、三产业间差距较大。第二,从配对样本T检验与一维方差分析看,印证了第一点的结论。

(3)科技产出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表16表明科技产出水平的区域性差异不显著。

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分化过程中的科技资本内部差异揭示,察觉出科技资本与民营企业分化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此时也回答了第四部分提出疑问,科技资本是一个多重属性的范畴。

六、结论与有关探讨

本文基于科技资本视阈对温州民营企业分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引发一些值得探讨的结论与对策。

(一)民营企业整合诉求与科技资本运行的社会张力明显

基于温州民营企业的实践,企业整合诉求与科技资本运行存在巨大的社会张力。一方面,企业整合作为整个经济系统分化的缩影,只在满足前提预设下才能现实均衡的价值诉求。就科技资本而言,宏观与微观预设都已形成共识: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企业重视科技资本创新的优化策略。另一方面,科技资本创新存在巨大困境:一是科技资源难以资本化,突出表现为货币化的单一投入,这根植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制约,引发民营企业科技资本引导化的缺失,因加强政府科技服务平台的建立,摆脱科技资源按企业等级层次扩散的既定传导模式。二是科技资本难以独立化,研究表明科技资本运行过分依赖于科技经费投入与人力资本提升的层次,符合温州民营企业整体处在资本与劳动密集型阶段,也是造成科技资本绩效低迷的原因。这一窘境需要政府搞好产业集群建设,减少企业为此追加的物质资本投入,加大科技资本投入;同时政府应完善科技成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得企业注重科技成果市场化吸收,减少常规性科研的过高投入,注重有限科技人员集中到原始创新上来,提升人力资本向科技资本的转化。

(二)民营企业科技资本内部整合机制严重缺失并诱发中轴主导化

科技资本内部存在整合机制严重缺失并进一步诱发科研人员结构水平的主导化倾向。一方面,科技资本内部四次变量逐步回归分析,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建设的科技保障机制对企业科技内部要素互促效应难以显现,折射出民营企业科技资本内部缺乏有效整合机制。另一方面,在科技资本内部存在科研人员结构水平在产业上对企业分化的主导,凸显科研人员结构水平中轴化倾向,印证第一点的结论,强调科技资本创新需要不断提升科研人员人力资本的价值诉求。

(三)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植于科技资本的制度建设

经济发展的轨迹昭示出一定的社会事实:科技发展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全国民营企业与温州民营企业在产业集中度上存在较大差(1999年中国民营企业第三产业户数与注册资金为57.00%、60.98%,而2004年温州民营企业第三产业户数与注册资金为39.23%、32.09%),暴露温州民营企业科技资本绩效滞后的现实,归因何在?其一、科技保障机制水平在产业类型上的分化主要是通过第二与第一、三产业的差异突显出来。其二、科技产出水平在产业类型上的分化是通过第二与第一、三产业表现出来的。这两层事实在逻辑上诠释出:科技资本绩效不足导致产业结构难以提升取决于科技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与科技产出水平的低层次,而后者又是以前者为前提的。因此,科技资本在温州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分化上的焦点集中在科技保障机制层面。

(四)城市化过程中科技资本与企业分化的隐性变动

作者有意通过区域差异来解释科技资本在区位上的级差,突出区位优势对于科技资本影响程度,从城市化视角考察科技资本与民营企业分化的隐。一般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发科技资本对企业分化的显著。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3.9%,而2006年温州城市化率为62.08%,预示温州民营企业科技资本在区域上对企业分化显著。但在区域差异分析中没有次变量显著的结果,归因何在?不难发现由于社会资本较高摄入与乡村工业化发展道路改变了传统的研究范式:

其一,企业社会资本的高度介入使得科技保障机制的理性受损。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在上市的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亲属占54.2%,在有上市打算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中的亲属占55%。由于社会资本的先赋性与特定性,妨碍了科技资本要素的流动与创新,致使在企业分化中的效应递减。其图式:

其二,乡村工业化水平分散了市区城市化发展带来科技资本的显著。由于温州草根经济的地域特色,在发展工业化中采取两腿走的模式,城市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化齐头并进,造成生人口、资源在两大区域的集中,农民城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形成城市化与集镇化并重的布局,科技资本在城市化与集镇化并重格局中呈现均衡化的态势,以2006年为例,市区城市化率45%,县区城镇化率为15%。其图式:

参考文献:

1、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蒋和胜.论科技资源向科技资本的转变[J].河北大学学报,2005(6).

3、马同斌.民营企业分化问题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3).

4、温州市统计局.1999-2008年温州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8.

篇3

(一)对民营企业与税收政策的界定

对于民营企业的准确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意义上,民营企业是从企业性质的性质来划分企业类型,即相对于国有性质而言的。因此,民营企业可以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所有企业。为保持前后一致,本文将民营企业的界定为私营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相关数据选取也以此作为标准。税收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税收政策也是税收制度的一种,也体现在税制要素的不同规定,但具有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规范的税收制度下,国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一般的税制规定内,做出一定的调整,如缩小课税范围,降低税率,延迟税款征收等,以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本文从一般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分析陈述民营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的现状。从一般性税收政策来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以外的民营企业按照25%的税率,对来源于中国境内外所有扣除一定的费用后纳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按照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税率是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一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0%征收。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微企业,按其所得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投资企业对于特定民营企业的投资。

二、国外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促进民用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美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小企业投资法》、《纳税人免税法》、《经济复兴税法》等。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按个税纳税方式缴纳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其次,在企业投资方面,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扣,加速民营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最后,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全面,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给以其所得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其次,在鼓励企业投资上,德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于机器设备的部分给予附加折旧的优惠;最后,德国政府对特定地区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除特定税费的税收政策扶持。

(三)国外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是,政策目标明确。国外政府都对民营企业在本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定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目标明确,特定的税收政策对应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将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法制化。二是,分类实行税收优惠。各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各国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都给予了区别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此外,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政府也设立了特定税收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如德国政府对在落后地区新建立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征营业税的税收扶持。三是,多种方式并存。各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方式一同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既有对小规模企业的税率优惠,又有鼓励投资的加速折扣优惠,还有对投资收益的减免税。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规范发展

Key words: individually-run enterprises;financing;normat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045-02

0引言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供血系统,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血脉和细胞,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共同促成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说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金融的支持都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融资的途径主要是银行信贷与股票市场,由于上市成本以及上市以后信息公布的成本,对资金需求量相对小的小企业来说都是太高,因此,股票市场对绝大多数劳动力密集型的小企业来说不合适;而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又难以得到银行的金融支持,使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保障不足。民营企业融资难,尤其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不但是我国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有人为此得了诺贝尔奖。银行追求的是利润,不管什么样的企业只要风险较小、利润较高,银行都是乐意支持的,就我国现状来讲,银行热衷于给大型国有企业、世界名牌企业贷款支持,只是不亏钱而已,基本赚不了多少钱,更多的利润来自于非国有大型企业和非世界知名企业,可是,为什么银行又惧怕给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小型企业贷款哪?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企业规模偏小。小型民营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小,一般不能达到银行贷款的抵押要求。②信息透明度极低,进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经营特点竞争环境以及人才结构的原因,导致小型民营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很低。③经营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经受风险的能力弱。小型民营企业的不稳定性及高歇业率或倒闭率,加之在市场变动和经济波动中表现出的脆弱性,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小型的民营企业是创业初期的产物,普遍面对着技术,市场,管理上的问题,在遭遇风险的时候,抗风险的能力普遍比较弱。④小型企业类型多样,资金需求单笔数量小、频率高,导致融资复杂性加大,融资的成本和代价高。⑤大部分的小型的民营企业社会信誉度比较低。有些小型的民营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不愿意偿还贷款,有时候无故拖欠贷款,这就造成了小型民营企业的信誉度降低,银行不愿意为其提供贷款。

企业自身、金融体系、信用担保体系等多方原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小型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困难。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去指责金融机构,毕竟银行也是企业,他们也需要从贷款等业务中获得利益,要执行《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因此这就要求小型民营企业要努力达到银行的贷款要求,当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很难完成,需要政府给以小型民营企业一些优惠或者扶持政策,从满足金融机构的支持条件方面下功夫。

1加强小型民营企业自身的建设,规范其金融行为

造成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因此企业自身必须要从以下几点提供自身的能力:一是提升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素质,提高经营水平,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是要以诚信为本,在经营中诚信经营,在与银行合作时要树立自身的诚信宗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及时性和透明性,以赢得商业银行的支持。

2建立服务小型民营企业的信用评估系统

针对一些小型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政府要通过建立小型民营企业信用评估系统,将不讲信用的企业筛选出来,供金融机构参考,对这些企业可以不予贷款。通过金融,司法等各个部门的合作,在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基础上,结合长期以来各个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信用记录,将守信和失信的分开,并对守信的小型民营企业在贷款时开通绿色通道。同时,小型民营企业要建立企业信用机制。企业内部要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和监督本企业的信用关系,并制订企业信用管理规则,将信用管理贯穿客户开发、合同管理、贷款回收等整个交易过程。另外还可以建立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化运作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可以利用专业和人员优势,对民营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和评估,为其提供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信用服务,弥补商业银行自身掌握客户信用信息不足的状况,把银行的经营成本减少到最小。

3创新适应小型民营企业特点的融资方式

由于我国小型民营企业自身的信用危机,经营模式等原因,在金融融资的方面一直处于劣势。通常小型民营企业的不动产非常有限,他们的不动产并满足不了去银行贷款的标准,因此就希望用动产抵押的方式去争取贷款。动产抵押是指抵押权人对债务人不转移占有,而针对其提供担保债权的动产设定抵押权,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可以占有抵押物,并可以出卖或申请就其卖得价钱优先于其他债权而受清偿的担保形式。具体可以开发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仓单抵押融资、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等新的信贷品种。

4推进民间金融机构的建设

篇5

前言:

"您好,现在讲电话方便吗?"相信现在越来越多的职场中人听过这样的开场白,当然打电话的人可能在推销房子、保险或者电话套餐,不过相信很多人都有心里准备:猎头来了。猎头定义及由来,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描述,在此就不赘述,如果简单通俗归纳总结:猎头就是专业招聘。主要对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招聘部门,类似不同类型的咨询业务,每一类咨询业务都是为了企业的某项专业职能而服务。这样的商业模式似乎已经深入到每个行业的各个职能,并且有诸多举世知名的公司, 举个例子:麦肯锡咨询、波士顿咨询这种咨询业的殿堂级公司主要针对的是企业战略部,由于公司战略对公司来说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他们就代表了咨询业的顶级水平。而澳美、李奥贝纳等国际4A广告公司企业也是咨询类公司,他们主要为企业的市场部服务,为企业在产品以及品牌宣传出谋划策。猎头公司中也有顶级的公司例如海德思哲、光辉国际等。

猎头在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咨询公司类似,都是舶来品。随着中国引入外资后,随着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自1992年中国沈阳成立第一家猎头公司,至今已经有二十二年的时间,在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二十年已经足够让一个这种咨询的细分行业从最初的萌芽发展到成熟。作为在这个行业中浸了8年的招聘从业人员,笔者不算是资深人士,但的确看到了这个行业发的种种变迁:我们服务的对象从外企到民企再到国企,甚至下一步到政府部门。 本文的主旨就是在阐述在不同时期猎头操作实务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与不同,当然每一种类型的企业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服务需求,但笔者也观察到,这种差异也有融合的趋势。 在此,笔者将企业类型大约划分为:外资集团公司、中等规模外资公司、大型民营集团公司、中等以及一般规模民营企业。

一般操作实务即外资企业与猎头公司操作实务:

如上文所讲,猎头行业在是随着外资进入中国而诞生发展到成熟的,可以说外资企业是培养中国猎头最初的土壤。猎头最初的发展是完全按照外资公司的要求以及标准开展业务的。

猎头类型的选择:

猎头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早期最主要的标准就是付定金(retained base)以及不付定金(contingency base)两种。定金本身是企业公司付给猎头公司的启动资金,这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公司招聘的需求是真实可信的,第二、猎头公司将指定专业顾问以及团队付出时间成本。虽然说目前的情况是不同的。由于企业其实是来自于不同的行业,因此,许多精明的猎头公司创始人已经就行业做出选择,因此企业在选择猎头的时候也通常会看猎头公司过往成功的案例,以及之前行业人才的积累。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很多真正的外资猎头公司开始并没有行业的划分,他们所秉承的理论是:行业知识是可以快速积累的,而猎头拥有的技能是可以通用于任何行业,猎头最大的价值在于根据企业与职位需求快速在市场上搜寻到适合的人才。

合同的主要条款说明:

正如一般合同签署中的重点:合作内容、时间、金钱、违约责任,在猎头合作中这几方面也都非常重要。由于咨询合同并不涉及实务,猎头公司是为企业推荐候选人,所以合作内容是基于企业职位说明书的要求推荐给企业的候选人的简历以及猎头顾问的专业评价。时间就是在多长时间之内,猎头公司可以为企业推荐到适合的候选人,其实,企业是非常在意这一点的,时间就是金钱,企业之所以花大价钱请猎头公司也是基于节省时间的考虑。至于金钱方面,如销售的方式,猎头是以收取佣金的方式核算最后收取的费用,而计算的基础是最终成功候选人的年薪。

开始合作前的准备;

当合同签署之后,合作开始。笔者本身是非常喜欢同外资公司合作,相信绝大多数的猎头同行都有这样的偏好,究其原因,与外企的人力资源的人士进行合作,无论结果如何,大部分情况下的确是个愉快的经历。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招聘负责人、HR经理或者直线经理大多数是专业人士,他们对自己的需求相对比较明确(外企特别是知名外企公司制度体系比较完善)、对猎头公司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他们愿意让猎头了解更多企业的文化、团队的特点以及直线经理的个人偏好。当猎头了解到这些信息后,在寻访人才方面才能更加精准、迅速。

合作过程中的配合:

猎头与企业招聘部门的合作总的来说有两个目的:第一、不言而喻,按照职位说明书的要求帮企业招到适合的候选人;第二、间接的但也是重要的,帮助企业了解目前市场上相类似行业以及职位的候选人的相应状况。这样的状况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清楚自己本身的职位需求在大市场中横向比较、看看是不是具有良好的竞争力。所以,当猎头将市场的状况及时迅速的反馈给企业招聘部门和直线经理后,有的时候后者也会根据市场状况调整职位需求:例如候选人的行业背景、职位级别、或是薪酬状况等。双方的合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外资公司近年的发展趋势:

与大型集团公司合作

刚刚笔者简单地讲述了一般猎头与外资公司合作中的操作实务。其实,就笔者从业多年的观察,猎头公司的操作随着服务对象的不同、以及服务时期的不同,变化也非常大。即便是上文提到的外资公司,虽然合作本质没有不同,但具体操作的技巧和规范方面确实让人有种今时不同往日之感。举个例子:笔者所在公司曾经服务过一家国际知名IT外企,10年前他们在中国有几千人,在与猎头合作时基本上是各个事业部各自为政,从猎头的选择、合作的准备以及配合等方面都是各个事业部的人力资源部门说了算。猎头与招聘部门的合作相对比较个性化,一般摸清楚对口部门的需求就可以顺畅的进行。但随后他们进行了系统化、标准化、集中化的整合,所有的操作都变得非常条例化:总部进行猎头的选择,一般有超过10家猎头同时在服务;对候选人硬性技能方面有哪几条;他们来自于什么公司;在提交候选人报告的速度以及数量方面是什么要求,甚至猎头对候选人的初步面试问题都有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猎头基本上就是该企业继内部推荐、网络招聘之后的另外一个搜索简历的渠道。基本已经丧失对候选人进行综合判断的需求。猎头公司提交的产品已经不是候选人报告,而是候选人简历。这种方式越来越多的被集团化同时具有大量相似职位的公司特别是IT公司所采用。当然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操作无疑增加了与单个猎头公司的谈判力,从而降低了招聘成本。

本地集团公司

如上文提到的,随着猎头的发展服务的对象从外资公司到中国本土公司。目前中国大型民营集团企业与猎头的合作基本是普遍现象,而在十年前双方的合作还是凤毛鳞角。现在大型集团通常都有多家猎头工作提供专业招聘服务。当然,本土化的特色体现的也是淋漓尽致。就笔者的经验来看,这类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快”, 内部需求变化快、要求提供人选的时间快、领导决策快等等。中国集团化公司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见证,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土壤中最先崛起,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润;同时他们也深谙成功之道即 “抢占先机,快速发展”, 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之下,注定了猎头行业在配合本地集团公司发展中是要以速度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事物的反面是,速度有很大机会是以质量作为代价的。

篇6

一、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的提出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缩写为ISO)从2001年开始着手进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ISO26000标准的核心部分覆盖了社会责任内容的九个方面,包括:组织管理、人权、劳工、环境、公平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社区参与、社会发展、利益相关方合作。相比其他社会责任国际指南与标准而言,ISO26000的内容体系更加全面,更靠近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的要求。

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的研究路径

企业社会发展指数参考ISO26000等国际社会责任指数、国内社会责任倡议文件和世界500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标,优化分行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年报、企业官方网站收集国有企业100强、民营企业100强和外资企业100强2009-2010年度的社会责任信息;最后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和定量评价,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初始得分,并通过责任奖励、责任缺失和创新责任管理等项目对初始得分进行调整,得到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最终得分与排名。

三、研究内容

(1)企业类型。中国100强系列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又分为中央企业、国有金融企业、地方国有企业(2010年改为其他国企)。

(2)数据来源。文中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0)》。本文对2009年企业社会的分析均以余下的94家企业为对象。

(3)行业变化情况。2009年中国100强系列企业涉及到了20个行业,其中金属制造业最多,总共有16家企业。2010年在原有行业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包括工业化学品制造业、医药生物制造业等在内的8种行业,另外行业类别划分更详细更具体,例如把电力业分为了电力供应业和电力生产业,把食品业改为了食品饮料业。同时,按照多重角色和多种责任的原因设置混业,对一些跨行业的企业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汇总(表1)。

(4)行业性质。2009年100强企业里国有企业总共有80家,占了企业数的85%,2010年对评价对象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民营企业增加到了30家,外资企业增加到了16家,非国有企业数将近达到了一半的比例(表2)。评价结论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

(5)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类型。2010年旁观者的数量在减少,证明更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仍然领先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两年在领跑者中都只有两家是民营企业,其他都是国有企业(表3)。

篇7

缺乏战略的咨询公司和咨询人将会逐步走进死胡同。缺乏战略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咨询公司和咨询人不能给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不能给客户清晰的表达和传递自己的定位,不能集中扩展自己的核心优势领域和行业,不会选择放弃。表现在业务运作上,基本上是不管咨询对象是谁,不管咨询内容是什么,只要给钱就给做,至于能否做好就只有天知道了,结果是项目接了不少,但基本上都半途而废,客户怨声载道,最后变得门可罗雀。

篇8

一、现有民营企业创新法律保障体系的不足

我国对民营企业的创新成果,即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保护制度,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法,并散见于刑法、民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章节。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统称)从整体上明确了专利、商标的申请和维护程序,以及侵犯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刑事、行政、民事责任。而其他部门法则各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民企创新的保障规则。如刑法设专章对假冒注册商标等七类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的定罪和刑罚做出规定;民法(本文主要指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对于侵犯企业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民事责任的认定方法和承担方式加以原则性规范;公司法和劳动法本着杜绝职工侵犯企业创新成果情况的发生,纲要性规定了职工保密和同业禁止的义务;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对侵犯商业秘密、假冒注册商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界定,并规定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由上可见,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法律保障体系,以惩治各种侵犯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行为,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民企创新成果的保护不尽如人意,相关制度设计及司法实务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1、保护力度不够。首先,对于侵权行为的处罚,无论是刑事、行政或民事制裁,法律规定的处罚标准都不严厉,不足以惩戒仿冒行为,以最严厉的处罚即刑罚规定标准看,最高刑仅为七年,和侵犯知识产权所获得违法收益相比,犯罪成本相对较低;其次,在处罚实践中以罚(行政罚款)代罚(刑事处罚)较普遍,侵权者只要缴纳较少的罚金(和侵权所获收益相比)就可以躲过刑罚;再次,侵权的民事赔偿机制并没有实质性地建立起来,知识产权和品牌遭受侵犯的民营企业即便提起民事诉讼,也无法获得足额的资金赔偿;最后,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如遭受侵犯,通常需要自行搜集证据应诉,成本和败诉风险都很高,也弱化了创新成果法律保障的效果。

2、各法律、法规之间的配套衔接不够。目前,虽有刑法、知识产权法、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分别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刑事、行政、民事责任,但对于刑事制裁、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的适用标准,法律并没有清晰的划分和认定依据,以致当事人对应运用哪一部法律、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权利救济深感困惑;另外,各部门法分别赋予专利、商标、工商、公安等行政机关监管权,多头管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机关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屡有发生,该现象在民营企业作为受害方时尤其明显,以致很多民营企业转而倾向采取其他不正当或消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3、现行法律仍存在许多约束空白。比方说对于民营企业的高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经营与其任职公司同类业务而损害原企业利益的行为,刑法并不认定为犯罪,这使得民企高管人员利用原企业销售渠道、技术优势以谋求私利有恃无恐。再如,劳动法中关于职工违反同业禁止和保密协议义务的规定较模糊,缺乏强制效力,也不具备应诉指引价值,法律的预警功能形同虚设。现在,有很多民营企业负责人表示,不敢聘用和培养外来员工担任高管人员,因为一旦这些员工掌握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他们就会另设炉灶。显然,没有健全的劳资协调约束机制,民营企业只能采用家族式管理的模式,这将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

二、完善我国民营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议

就笔者之归纳民营企业的法律保护就当前之情势,应当树立以下两个理念:

(一)平等主义的理念。事实上,我国的企业立法非常复杂,几乎可以认为,有多少种企业,就有多少种企业立法,并且我们对企业的分类标准不一,有的是按企业所有制的性质进行的分类,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企业、外资企业;有的则是按照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分类,如:公司企业、非公司企业;有的甚至是按照企业所从事的业务类型的分类,如:外贸企业、金融企业、航空运输企业、“三来一补”企业等等。分类标准的不一,反映在对企业的立法上,也是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加入世贸之后,专家学者几次呼吁要彻底改变按照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进行立法的旧模式,而应当按照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区分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进行立法,这种改革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同时在实践当中,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所谓的民营企业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范畴,而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在中国独特的经济转型时期提出的一个概念,如果从法律上仔细分析,民营企业应当称之为民有企业更加准确,或者称之为私有企业更能够说明其本来面目,由于我们刻意的去淡化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所以将私有企业带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称之为民营企业。可见民营企业的称谓更多的是从所有制的性质上进行的企业类型的划分。我们市场经济的理念就是要求市场主体的平等,就是要变身份的社会为一个契约的社会,因而以往的以企业的不同身份进行立法的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阻碍,我们主张的民营企业的法律保护应当是立法上对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不做区分的平等保护,而不是个别化的不平等保护。

(二)差别化保护的理念。既然我们强调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平等保护的理念,那末,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立法呢?日本的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与其推行的一系列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是分不开的,在我国,也有一些官员和学者意识到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各地方政府更是相继推出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那么,如何评价这些措施呢?“法律在不丧失其基本价值的同时,还能与时代一起前进。”我们在密切关注由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进程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与其相反的运动,那就是由契约到身份的运动的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的法律从来没有忽视对劳动者的关心,对消费者的特殊照顾,发达国家的企业立法似乎也从来没有否认过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应当给予不同的保护。因此,我们说由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历程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它打破了封建的身份社会的法则,催生了资本主义;而在此之后的由契约到身份的运动同样不容忽视,它了现实生活中人人具有同等的能力的假说,赋予了社会弱者更多的法律关怀,其巨大的进步意义已经不容置疑。我们提倡的民营企业应予特别保护的理念实质上就是建立在民营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比较脆弱这一现实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国有企业身披“国字号”的外衣,外资企业有优惠政策的支持,而弱小的民营资本根本无法与前二者在市场上进行公平的竞争。因此,笔者在此也提倡对民营企业给予法律上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或者保护应当是建立在使民营企业不受岐视,能够达到与国有、外资企业同等对待的理念之上,如果偏离了这个理念提倡所谓的民营企业的法律保护只会人为的制造市场主体的不平等,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百害而无一利。

由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与由契约到身份的运动是两个并行不悖的历史潮流,前者打破身份之差别,对市场经济的催生贡献甚巨;后者破除了市场主体实质公平的抽象假设,意识到平等背后的实质不平等,主张对市场弱者给予适当的同情和保护,对于建立实质的社会公平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意义重大。对民营企业的保护,我们一方面应当坚持市场主体平等这一要义,另一方面必须清醒的意识到在我国转型时期,市场主体的绝对平等还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假设,尤其法律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压力依然象不散的阴云笼罩在民营企业的头上,因而我们主张对民营企业给予适度差别的法律保护也是对我国现实状况反思基础之上的反应。

三、警惕三个不良倾向

在我们主张对民营企业进行平等和差别相结合的法律保护的理念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三种不良倾向:

(一)以政策取代立法的倾向。有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

局部利益的考虑,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的甚至提出给予民营企业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创办企业手续从简、验资从宽等措施。这些举措其动机无可厚非,但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税收优惠与否只能由国务院决定;地方政府给予所谓的贷款优惠可能存在干预银行贷款自的嫌疑;创办企业手续从简、验资从宽可能会与《公司法》的规定相背离。我们在给予民营企业法律保护的时候应当注意这种不良倾向。

(二)对民营企业不法行为普遍淡化的倾向。我们在倡导对民营企业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应当警惕保护民营企业并非对民营企业的一些违法行为置之不理。时下,我们一些地方领导为了表示其保护民营企业的决心,对一些民营企业违反劳动法、产品质量法、税法、海关法的不法行为网开一面,表面上看是保护民营企业,实则危害社会公平,违背市场规则,长远看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也百害无一利。

(三)要求民营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的倾向。

篇9

一、基本情况

_、内资企业:截至____年__月__日,全市实有依法登记的内资企业____户,注册资本达______._万元。按照企业类型分:国有企业___户,集体企业___户,股份合作企业_户,公司类___户,其他企业__户;按照产业结构分:第一产业有__户,第二产业有___户,第三产业有___户。

_、私营企业:截至____年__月__日,全市实有依法登记的私营企业____户,注册资本达______.__万元。按照企业类型分:有限责任公司____户,股份有限公司__户,独资企业__户,合伙企业__户;按照行业类型分:农、林、牧、渔业___户,采矿业_户,制造业____户,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__户,建筑业___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__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__户,批发和零售业___户,住宿和餐业__户,金融业_户,房地产业__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___户,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__户,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_户,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__户,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_户,文化、体育和娱乐业_户,其他_户。

_、个体工商业:截至____年__月__日,全市实有依法登记的个体工商业_____户,注册资本达_____._万元。按照行业类型分:农、林、牧、渔业___户,采矿业__户,制造业____户,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_户,建筑业__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__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___户,批发和零售业_____户,住宿和餐业____户,金融业_户,房地产业_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__户,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__户,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_户,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____户,教育_户,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__户,本文来源:文秘站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__户,其他__户。

_、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____年__月__日,全市实有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__户,出资总额合计____.__万元。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0;F2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2-0063-04

中国民营企业,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八九十年代,得益于短缺经济的市场需求和自身产权清晰的驱动机制。在较短时间内,许多民营企业完成了初步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与国内外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总体上仍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究其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短缺[1]。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针对1,000家中国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不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大约为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3[2]。江苏省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江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也就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因此,探究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构建假设模型,并以江苏省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检验。这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本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并为我国民营企业借助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文献回顾及假设模型

1.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内涵与构成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企业家为完成企业生产性和交易,保证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契约的有效实施,所具有的“利用资本的经营能力”和“降低交易费用能力”的总称[3],由效率性人力资本、交易性人力资本和动力性人力资本构成[4][5]。效率性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家完成一项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它回答了企业家能否解决经营事务的问题。交易性人力资本是指影响他人行为的道德因素、声誉和社会资本,它回答了企业家在社会经济交往中的交易效益问题。动力性人力资本是指影响企业家能动性发挥程度的内驱力、情动力、吸引力、意志力等因素,它回答了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的积极性问题。

2.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构成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6]。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民营企业需要基于核心竞争力实现绩效最大化。为此,首先必须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市场,满足客户需求,并宣传企业,提升企业形象;然后,根据市场定位,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调整组织结构,实施组织变革,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从而支撑企业战略;另外,要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必须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将技术转化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概言之,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机系统的必备要素[7],共同服务于企业绩效最大化目标。进一步,市场能力具体包括市场响应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具体包括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组织适应与变革能力以及文化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具体包括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拓展能力[7]。

3.企业家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他们或突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作用,论证了“企业家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规律[8];或从能力角度,分析企业家承担不确定性的能力、协调综合能力、创造性破坏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作用[9];或结合上述二者的特点,阐述企业家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7][10]。概言之,效率性人力资本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交易性人力资本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动力性人力资本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动力;三类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决定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7]。

综上所述,企业家的效率性人力资本、交易性人力资本和动力性人力资本三者对民营企业的核心市场能力、核心管理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由此构建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注: H1a(+)指效率性人力资本对市场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其它类似。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发展速度较快,使得仅有部分民营企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两权分离,聘用专职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运作企业。因此,本文将民营企业主和企业高层经营者都纳入到民营企业家的范畴,并作为调查对象。在2006年《江苏省企业名录》上随机选取部分民营企业,通过邮寄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但这种方式通常回收率较低。因此,为获得足够的样本数据,又对扬州大学职业经理人培训班、江南大学职业经理人培训班、扬州理想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管理研修班等的民营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115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34.0%。

2.问卷设计

采用文献回顾、深度访谈和专家评定三种方法,分三步编制调查问卷。(1)在参考Honig(2001)[11]、陈志辉(2003)[12]、张小伟(2004)[13]等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企业家人力资本初始问卷;在参考Gallon、Stillman & Coates(1995)[14]、(2002)[15]、杜慕群(2004)[16]等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初始问卷。(2)对11位民营企业家和5位经济管理专家分别展开持续大约40分钟的深度访谈,就问卷设计的规范性、项目设计、语言表达等方面汲取他们的修改建议。(3)专家小组再次进行评定,最终确定用9个指标测度企业家人力资本,用9个指标测度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用7个指标以了解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背景概况。问卷采用“Likert”5点记分形式,从“1表示低、少或弱”到“5表示高、多或强”。

3.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1.0和AMOS 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包括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

三、数据分析

1.描述性分析

民营企业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从成立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1995年以后,其中2000年最多(占17.4%),其次是1997和1999年(各占10.9%),显示民营企业生命周期较短;从总部所在地来看,苏南、苏中、苏北各占39.2%、24.5%、31.4%,还有五家民企总部位于江苏省之外,符合以江苏民营企业为调研范围的设定和江苏民营企业的总体地区分布;从企业类型来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各占24.5%、47.1%、28.4%,显示江苏民营企业主要是依靠劳动投入而不是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高新技术专利创建和维持发展的;从企业规模来看,50万元以下、50万元~150万元、150万元~5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各占32.4%、40.2%、14.7%、12.7%,彰显了江苏民营企业的总体实力。

民营企业家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从年龄来看,29岁及以下、30岁~39岁、40岁~49岁、50岁及以上的各占9.8%、27.5%、44.1%、18.6%,说明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和经营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从性别来看,女性仅占25.5%,凸显了女性从事创业和经营活动可能仍受到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从专业方向来看,理工类占44.1%,经管类占35.3%,说明具备一定技术水平或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管理规律的人更容易创办企业,并能相对有效地管理运作企业。

2.效度与信度分析

(1)企业家人力资本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分析。企业家人力资本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企业家人力资本样本充足度的KMO测试系数为0.709,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值0.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企业家人力资本提取三个因子:效率性人力资本、交易性人力资本、动力性人力资本,方差累计解释率为76.133%。测量项目在相应因子上的正交旋转后的标准化载荷都显著高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低临界水平0.6,在其它因子上的标准化载荷都显著低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高临界水平0.5。企业家人力资本三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都大于0.7,符合理论上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企业家人力资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内敛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注:采用主成份提取法,旋转方法是极大方差法(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旋转收敛于4次。

(2)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分析。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样本充足度的KMO测试系数为0.891,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值0.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取三个因子:市场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方差累计解释率为77.192%。测量项目在相应因子上的正交旋转后的标准化载荷都显著高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低临界水平0.6,在其它因子上的标准化载荷都显著低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高临界水平0.5。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三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都大于0.7,符合理论上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量表具有较好的内敛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注:采用主成份提取法,旋转方法是极大方差法(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旋转收敛于6次。

3.路径分析

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路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x2/df=2.036

四、结论与展望

1.结果与讨论

(1)企业家效率性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的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家完善涵盖市场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在内的知识系统,以及涵盖市场运作能力、管理运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内的能力系统。同时,利用这两个系统有效地收集市场信息,响应客户需求,完善销售网络,宣传推销企业,塑造企业形象;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方案,实施组织变革,完善企业文化;领导民营企业技术开发活动,进而有效地促进民营企业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2)企业家交易性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的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家的高交易性人力资本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取更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高效地响应客户需求,拓展和完善销售网络体系,增强营销策划能力;有助于企业鼓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与执行,积极推动组织变革,加强沟通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应用和技术拓展,进而加快民营企业培育和提升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进程。

(3)企业家动力性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的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具有高成就需要和高权力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高情绪敏感性、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坚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自信心的民营企业家能够自我激励、自我指导、自我管理,并感染他人,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等,进而与员工一起积极开展市场开发、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活动,促使民营企业加快培育和提升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

2.不足之处及展望

本研究仍存在三点有待完善之处:首先,没有完全采取随机抽样,而且由于问卷发放过程中数据记录的缺失,也未能对样本进行非回应偏差的检验;其次,同源误差的问题不可避免,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通过多种方法调研来减少同源误差的影响;再次,由于研究资源有限,调研样本数量较小,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样本量,增强实证的可信度。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量表,试图更加深入地解读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考虑行业类型、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企业规模等其它因素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企业家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这将为民营企业借助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迎秋,徐志祥,等. 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8.

[2]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1000家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EB/OL]. 民生中国网中华工商时报, (2005-10-12), [2005-10-12]. 省略/seachxw.asp.

[3]焦斌龙. 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 形成、定价与配置[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85.

[4]程承坪, 魏明侠. 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62.

[5]缪小明, 李 淼. 科技型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成长性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2): 126-131.

[6]Hamel G.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M]. Hamel G. & Heene A. ChiChester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1994: 11-33.

[7]范 明, 戚文举.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研究[J]. 江苏大学学报, 2007,(6): 85-88.

[8]彭勇涛.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塑造[J]. 科技管理研究, 2003,(1): 56-60.

[9]王 晨. 企业家能力对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性[J]. 经济师, 2004,(9): 248.

[10]王 臻. 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能力[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7): 12-13.

[11]Honing B.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Entrepreneurs and Intrapreneur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1, 26(1): 21-35.

[12]陈志辉. 知识观下的中小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研究[D]. 浙江: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03, 89-91.

[13]张小伟. 企业管理型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 湖南: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04, 60-62.

[14]Gallon M R, Stillman H M, Coates D. Putting Core Competency Thinking into Practice[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5, 38(3): 20-28.

[15]王 毅. 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02,5(2): 74-82.

[16]杜慕群. 企业核心竞争力: 理论、实证与案例――以IT制造业企业为例[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32-336.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Human Capital on Privat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A Case Study on Jiangsu Province

Qi Wenju1,Zhang Xiangmei 2

篇11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强大,内部审计已成为民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然大多数民营企业根据工作的需要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以及面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环境尚不完善等问题,从总体来说,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中还存着制度不合理,有其位无其权,内部审计有名无实的现象,因此民营企业在审计工作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概念

1.1 内部审计的定义及作用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对内部审计做出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一定义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使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认识和解决,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其中,内部审计工作是由组织下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活动。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被审计部门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从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大体分为防弊、兴利与增值作用。防弊,是指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违法违规等舞弊行为,以及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促进组织健全内部制度,防范舞弊行为再次发生,纠正管理弊端。增值作用是现代内部审计的新增作用,现代内部审计通过接入企业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领域,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增加。

1.2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

民营企业,就是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公司法”的定义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按照对民营企业内涵的界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即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进行下述分析。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无统一标准,情况较为复杂。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大小不一,各企业间发展程度差异极大的特点。而且,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种类也是高档低档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行业繁多。所以,在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如果要想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就必须注意积累经验。

其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机制灵活。民营企业所有者一般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管理权高度集中。这一特征有助于民营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的管理制度对所有者约束性较差,所有者往往会凌驾于企业内部控制之上,使内部审计制度流于形式,无法贯彻执行。

第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宽泛。民营企业应当根据内部经济监督以及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将内部审计延伸到企业所能控制和影响的各个方面。这其中包括了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又包括了现代经济效益审计,既可以事后审计,又可以进行事前审计,审计的工作既可以是保护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审计范围自主选择的空间相当之大。

2.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众多,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并没有开展切实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有些民营企业虽然设有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

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民营企业所有者对内部审计工作都处于一种浅显的感性认识阶段,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内部审计工作十分不理解。很多民营企业所有者认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一种延伸,或者根本就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片面地认为通过外部审计就可以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于是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设置上往往与企业内其他部门合并设置,常常出现由会计部门负责人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的现象, 重“会计”轻“内审”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企业负责人并不重视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精简,不注重内部审计的发展建设,致使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变成一个摆设, 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2.2 审计范围过于狭窄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处于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在这一有利位置不断壮大发展。西安民营企业对西安的经济建设、整顿经济结构、就业岗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小企业投融资困难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西安乃至我国多个地区的企业以及区域的发展。2013年4月在户县召开了陕西省民营企业洽谈会,通知了陕西六市的各大银行、知名企业以及市县领导参加了该会议,共同讨论年度投资方向以及融资重大项目以及招商引进。

1西安民营企业投融资难的原因

1.1主观因素

1.1.1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内部体制缺陷,风险机制不完善

西安及陕西很多地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制度非常落后,多采用家族式管理,不考虑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与管理方法,单靠血缘关系来维系企业的发展。不仅打消了积极性,也加大对企业发展得不稳定风险,从而忽略了企业发展的其他因素,使得融资困难。

1.1.2缺乏品牌效益及公司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对自身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品牌效益与公司形象这两点是公司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来知名的西安民营企业寥寥可数,假如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形象与信誉度,敢问哪家银行可以放心贷款给该企业。这无疑加大了银行借贷的风险,从而造成了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的问题。

1.1.3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发展滞后、创利能力弱

西安民营企业的特点就是多为中小规模,资金较少,多为自发性质。这种企业在市场中竞争不足的缺陷就会显现出来,如果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企业的融资问题更会突出的体现,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这样的情况会使得外部投资者对西安民营企业投融资的犹豫不决。

1.1.4企业技术落后,生产成本较高

西安民营企业类型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不断向着第三产业转型。该类型的产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这样无疑会加大成本资金,同时也加大了企业内部的风险,也加大了银行与投资者对企业的顾虑。

1.2客观因素

1.2.1金融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门槛较高

由于我国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善,股票证券风险较大,门槛较高。且西安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薄弱,很多企业承担不起股票证券的费用,不愿担当不稳定的风险。使得本来并不宽广的融资渠道越发狭窄。

1.2.2地域文化、落后观念的影响

陕西属于内陆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偏低。作为陕西省会的西安,当地企业老板的创业观念较为古板,不似沿海地区的积极进取,敢于拼搏。这种固步自封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1.2.3外部企业入驻的冲击,瓜分了市场的占有额

近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不少外省企业看中了西安的市场需求量大,将企业入驻西安。这一举动对西安本地原有的市场规格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严重威胁了西安本地民营企业原有的优势地位。在竞争中,部分市场被外来企业占有,从而使得西安民营企业经济的投融资遭遇瓶颈。

1.2.4西安政府对西安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仍需提高

近年全国各地中小型民营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起,中国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为中国经济发展增强了巨大的力量,政府也对各地的中小民营企业放宽了政策提供了资金。但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种类繁多,行业管理制度仍未健全,企业信誉参差不齐,政府不愿意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所以对西安民营企业的扶持力量不够强力,这也增加了企业投融资的难度。

1.2.5民间信贷的风险大,存在不稳定因素

在陕西境内的民间借贷事件很常见,例如近几年陕北出现了严重信贷危机,由于煤炭价格的回落,货物大量囤积,鄂尔多斯很多的小型煤矿倒闭,血本无归,也牵连了附近的陕北地区。陕北地区有很多私人自发组织的“典当行”,也就是民间信贷的一个写实,但由于煤矿价格下降的缘由,很多集资者出逃,无法归还本金利息,造成了神木民间信贷的崩盘。原本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街道也变得冷寂萧条,这种繁荣的假象就像海市蜃楼般烟消云散。在西安民间信贷的例子也十分常见,这种投融资的方式不仅利息高,而且容易受外界影响,存在巨大的风险。所以使得很多西安民营企业对其退避三舍,投融资非常困难。

2西安民营经济投融资困难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2.1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

治病就要找到病灶,找到发病的根源,企业的管理机制就是衡量一个企业在生意运作、资金流通整合、企业员工管理及是否正常运行的一个标准。所以西安民营企业必须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不再依赖家族式这种陈旧的方式进行管理,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遵守市场秩序的情况下采用更符合当下切实问题的新型管理模式,规范管理公司制度,为企业的发展运作保驾护航,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

2.2坚持以诚为本,打响企业品牌名号,树立健康的公司形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诚信在商业的地位永远是第一位的。西安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以诚信为本,精益求精,对公司产品的质量把好关。将企业的名号打响,做出品牌效益,打消消费者的质疑之心,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为企业拉拢部分老客户,回头客。树立健康、良好的公司形象,增强企业的文化软实力。这样,银行与投资商就会看中企业的信誉度,敢于向其投资,从而缓解的投融资困难的压力。

2.3拓宽市场投融资渠道,一篮子鸡蛋分开装

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如今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单一,而股票证券的风险大,门槛高,这也是造成西安民营中小企业投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问题,企业更要拓宽市场投融资渠道,开源节流,分散化管理,在抓住银行贷款这一主要源头的情况下,尝试其他风险相对较小的方法进行投融资。

2.4改变守旧、保守的传统观念,勇于创新,积极进取

改变原有的守旧思想,敢于创新,鼓励西安人民自主创业,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适当降低创业的资金要求以及条件,为西安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利的平台,同时也激励了创业人群的积极性。

2.5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建立担保机构的方式

篇13

关键词:民营企业;战略;转型;知识;文化

一、 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特殊背景

据国家工商总局中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至2009年,全国共有664.27万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实有12.07万亿元;全国私营企业实有投资者1 526.84万人,雇工6 296.16万人,私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比投资者人数更多,涉及的家庭人口也相应更多,这对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营企业发展到如今规模既受惠于国内改革开放带来的比较竞争优势(土地、劳动、资源和环境市场的低廉成本),也得益于特殊的国际背景。在前三十多年的国际经济格局变动中,前苏联、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使其生产能力受到严重破坏,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大大降低了东南亚和拉美的出口加工能力,加上受国际经济一体化冲击穷国的数量有所上升,给中国创造了巨大的低档品国际市场需求。正因为国内外这两方面的双重作用,民营企业在空前的机遇中高速成长,并且使整个中国变为一个世界加工厂。也正因为这种特殊的背景,在要素成本普遍上升,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做大起来的民营企业纷纷陷入发展层次低、核心竞争力差的困境。如何继续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每一个民营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阶段与类型的初步划分

要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就必须对中国民营企业走过的道路有所认识。如今,市场与竞争的演化早已过了仅仅依靠企业家个人聪明或直觉就能把握的阶段,只有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总结与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探析其中蕴含的规律,才能赢得企业持续发展的生机。

对民营企业发展阶段和类型的划分有多种多样。这里根据不同时期民企成功的决定因素将其初步划分成三大阶段:市场机会阶段、资源整合阶段、技术引导阶段。这主要是依据条件和环境特征的划分,而不是严格的年代划分,但也大致对应民营企业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在改革开放之初,早期民企的成功主要靠企业家的胆识、创新精神和冒险意识,这可以概括为“市场机会阶段”。这一阶段,民营企业呈现出以市场机会为中心,巧借外部资源,踏准行业节拍而迅速取得短期明显竞争优势的发展逻辑。这一阶段,商品严重短缺、市场充满机会,企业只要敢于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吸引到外部资源并创造外部条件(包括后来被认为是造成“原罪”的制度漏洞),从而克服自身实力不足等其他不利因素的制约,取得高速成长。在充满各种市场机会的环境中,强盛的需求可以掩盖或是弥补企业初创的种种弱点乃至缺陷。因而,企业也许只要瞄准一个市场机会,就有可能突破其他一切通常被认为是发展前提条件的限制,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即使在不具备技术、设备、资金等任何内部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创办者也可以完全凭借个人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而赢得企业战略性的拓展。在此阶段,起重要作用的或许是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但是,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企业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机会越来越不容易被发现。当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趋于饱和的时候,企业发展逐步进入依托资源优势的阶段——资源整合阶段。

在资源整合的阶段,企业的成长主要取决于能否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和整合独特的资源,从而取

得这一时期的竞争优势。与上面抓住市场机会而能“白手起家”的企业有所不同,这类民企大多处于改革的中期,面对着各种各样资源的整合机会。这些资源主要来源于原始积累,以及大量国有、集体等企业的转制、改制。例如,2005年全国工商联调研数据显示,在民营企业500强中有43家为国有企业改制。既有资源,包括技术装备、历史声誉、经销渠道、客户资源、与政府关系等,成为这一时期民营企业成长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因素。资本重组也成为这一阶段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迈进这一阶段的企业适应市场波动的能力明显超过前一阶段的企业。但是,因其所处行业的不同及其战略拓展时机在经济周期节拍上的不同,其拥有资源所表现出的相对竞争优势存在较大差别。以一些取得成功的企业为例,海信、联想、苏宁等一批电器企业的成长就折射出其人才、技术、渠道资源在新阶段竞争中的作用。

从发展战略逻辑上看,基于资源的优势始终是在变化的。随着市场的日渐成熟、行业垄断地位的打破,企业原有的一些资源优势终会丧失。因而,以领先技术为支撑的一批科技型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也标志着民营企业开始进入技术先导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多多少少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本甚至品牌等无形资本,其重中之重是技术的引进、学习与研发能力。在一个制度建设日益完善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最终要表现在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上,而这三者都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

目前,民企在面临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时,有一定技术而缺乏核心技术的劣势日渐突出。为此,民企如何适应或将进入的核心能力与知识竞争的又一个新阶段,保持其竞争力的持久性,已成为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战略的转型与升级正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摆在民企面前。

与民营企业走过的上述阶段相对应,民营企业的类型也有了巨大的分化。根据其进化程度的高低,这里粗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加工型企业、经营型企业、品牌型企业和文化型企业。

从目前民企总体状况看,这几种类型的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存在,也都有一定的继续生长的空间。但其占比数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单纯加工型或经营型的企业越来越少。放眼未来,这些企业都面临进一步升级的问题,都需要逐步向品牌型、文化型企业转变。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具有现代竞争所需要的某些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从而可能占据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尽管肯定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是为了方便阐述,这里将企业类型、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归纳为表1。

三、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逻辑

上述阶段和类型的划分多少反映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大体趋势。其中蕴含的发展逻辑也可以用一段流行语加以形象表述:三年靠机遇,有机遇就有市场;五年靠领导,有领导就有思路;七年靠结构,有制度就有保障;十年靠技术,突破抵度化陷阱;十五年靠文化,有文化可以持续发展。可见,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规律可循。

如果按照民营企业成长的一般路径来看,逐步做大的民企,在创业之初,大多数是从专业化战略突破开始的:首先借助当时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某一专门技术或资源进入市场,进而通过资本、品牌战略等实施扩张,在与发展环境相应的时机,继续通过相关多元化或非相关多元化的战略保持增长。但是实际上,在每一战略转折点上,都会有一些企业错过最佳的战略转型升级时机,丧失企业赖以立命的比较优势,被市场竞争所无情淘汰。

将民营企业的一般发展逻辑结构进行解析,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表面线索:专业化突破——一体化延伸——相关多元化扩张——非相关多元化发展。在这条线索背后是企业真正发展所不能缺少的能力拓展:专业化突破需要专业技术能力,一体化延伸需要品牌运作能力,而多元化发展则需要资本运作、文化建设等更高级的能力。这一逻辑可以概括成一个简图。

在图1中,企业明确了宗旨后,其优势主要取决于竞争能力和合作能力,而能力和业务(利用资源规模)之间必须能够相互支持,企业的内部优势依托于其知识与技术,企业的外部市场扩张取决于其品牌与声誉。将这些有形的要素统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的恰恰是看似无形的文化与人才。不能长期积累与立足于这三大要素,企业就不可能实现战略的转型和升级,站到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上。这是因为:从确立战略的根

本方向上看,企业的优势无非两大类:物本优势和人本优势。以物本为导向: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企业赖以存在和建立竞争优势的客体环境、条件、能力、机会、关系等等。由此引起企业家对资源、技术、市场、结构、网络等的重视,并落实到相应的具体战略中——如品牌战略、专利战略、联盟战略、购并战略等等。而以人本为导向,则要求企业家更为关注企业内外人的因素,也就是从物本优势升级到人本优势。由其引申出的战略侧重点在于:人才、文化、知识、信誉、创新精神等“以人为本”的战略要素及其实施途径。从现代社会朝向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大趋势看,仅重视外部环境特征的资源、能力、结构等已完全不能应对企业发展高级阶段所面临的更严峻的、深层次竞争。相反,文化竞争、理念竞争、人心之争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却越来越不可忽视。与此同时,企业日益强烈的网络化生存趋势,要求企业对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集聚、战略合作与联盟、网络虚拟企业等等新的要素进行超越传统的深度整合。为此,更不能离开知识、文化这些软要素的“粘合”作用。现代人,不管是员工、客户、合作伙伴,还是企业家、各种正式非正式的组织,都在越来越多地从“经济人”转为“社会人”再转成“知识人”,不能顺应这一历史大趋势,就决不可能站到与此相应的战略高度,构筑起以“人本”为核心的持久竞争优势。

四、 知识经济背景下,三大要素结成企业战略升级必不可少的支撑结构

综上所述,或将进入的知识经济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牌(声誉)、文化(人才)和知识(技术)成为支撑民营企业战略升级必不可少的架构。它既是一种潜在的、有待不断挖掘的力量,也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更大强度整合所必需的力量。只有经过这样的整合,企业才能不被激烈竞争打垮。

从物力经济到资本经济,再到智力经济,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成为生产要素。知识生产的边际效益不是递减而是递增,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为传统资本所不能替代。在此形势下,着重人力资本和企业精神的管理艺术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就是品牌、文化和知识三大要素。

首先,企业卖的产品由三部分组成:核心产品(基本功能、技术支撑),有形产品(外观、款式、包装),无形产品(品牌、声誉、形象)。企业生产的知识、技术含量越高,市场竞争的信息就越不对称,顾客的选择就越依赖品牌。品牌不仅意味着稳定、连续、有保障的质量,更体现着顾客与企业长期建立的一种互信的人文关系。品牌价值越大,意味着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度越高。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其他诸多要素永远不能比拟的珍贵资产和竞争优势。

其次,“微笑曲线”规律表明产品附加值越来越多地向研发和营销两端集中。为此,企业不仅必须进入一个好的行业,而且需要在其价值链中占有关键环节,并且在这个环节上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地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而这一切均需要以更高的知识和技术为支撑。

最后,说到底,不管是品牌还是知识,最终都统一在企业的文化之中。品牌不过是知识与文化的外在表现。而知识则来源于人才,人才只会因企业有文化才能持久集聚。正如法兰西斯(美)所言"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力,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奉献。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有人曾向世界前十强探寻成功的奥秘,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在留住一流人才方面是成功的。这主要靠我们的文化,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

曾几何时,企业文化也一度吸引众多民营企业家关注的目光。但是在尝试了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以后,许多企业家已渐渐失去了对难以立竿见影的“文化” 的兴趣。事实上,由于对文化的严重误读或是极为肤浅的认识,大多数企业文化做到的往往只是装点门面的标识、外在形象的展示,或是文体活动的开展,却很少能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观真正植入到企业精髓、溶入到企业的血液中,更未能落实到企业的每一次行动中去。正如一个人一样,其文化水平高低对其扮演社会角色的影响正越来越大。企业也正在被现代社会区分为低水平文化的企业和高水平文化的企业,而低水平文化的企业面对激烈的全方位竞争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在当今步入信息社会、知识经

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文化正更多地从起着战略作用的方面表现出来。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企业文化是凝聚、规范、引导和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力量,它在现代企业中占据灵魂的位置。仅从几点即可见其一斑:(1)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管理与创新的基础;先进的、彰显个性、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可以营造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和一致行动的氛围,员工的潜力和团队力量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将充满企业个性和活力的文化发展成一种基于能力的绩效管理文化体系,就可以起到通过树立远景目标激励和引导组织与个人的作用,使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自主和自由的发挥,进而可以打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市场营销的战略重心正从产品先导转向文化先导。企业市场扩张的实质就是企业文化广为传播并被接受的过程。心智资源、文化概念资源正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一个新的制高点。新技术、新产品等往往要借助于新概念、新知识的传播才能更好更快地为越来越知识化的顾客所接受认可。因而,企业的营销理念能否唤起顾客的文化共鸣成为营销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3)先进的文化可以保证企业取得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高度统一,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社会生存适应力。在多变的市场中,如何才能体现不变的企业原则,保证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始终到位?在突发的事件面前,如何才能体现企业不变的理念和宗旨,使之成为树立社会形象的契机?面对多变的市场,要想企业行为不走样,不变的只有原则,原则来自企业文化,文化来自永恒的价值信念。简而言之,近年来兴起的知识管理、价值管理、客户管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管理等等,所有这些都基于并来源于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因而,战略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建设文化型企业。

未来的竞争,不只是市场的竞争、资源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在管理的每一点进步中,都能看到文化所发挥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站在这一战略高度,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很早就指出“所谓企业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中国众多成功企业的事实也反复证明,“要让企业有活力,首先要让人有活力”。只有让员工深刻理解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他们在各种新的管理方式中成为有活力的人。反之,各种管理方式创新都不可能收到持久的效果。

当然,企业文化摆不脱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从整个社会的层面和历史文化的背景看,我国民营企业建设文化型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升级可谓任重道远,甚至充满艰难。没有整个社会文化观念的进步,文化型企业就没有茁壮成长的土壤。无论从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看,还是从海尔、联想、海信等中国优秀企业成长、持续做大的过程看,整个社会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正是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依撑。

总之,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已不再只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而是一种文化存活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积累的产物。文化型企业的管理成型标志是,硬管理和柔管理的完美统一,以制度化的企业精神来引导员工,产生管理绩效,并以企业内在的文化资源有序地向外拓展。在此进化过程中,品牌、知识和文化构成企业战略最有力的支撑,形成一个最稳定的三维结构。尽管往往由于认识的局限,这几大要素被认为很空、很软、很虚,也令许多企业感到看不见、摸不着、用不上。这正说明企业对其战略转型升级的实质还缺乏深刻认识。如果我们要深入探寻中国民营企业与世界的差距所在以及构筑未来竞争力的道路,就不能不站在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文化、知识、品牌这类要素对于当今中国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并努力发挥其远未发挥出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荣耀.企业家论纲——意识流思维流的构筑与创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卫平,陈荣耀,黄文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模式探析.江苏商论,2007,(9).

3.王卫平,赵红岩.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经营与管理,2010,(7).

4.王卫平,陈荣耀.从文化视角看自主品牌战略.中

企业文化,200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