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师的角色

语文教师的角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语文教师的角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实施,社会以及学校工作都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师更应该积极响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平时的工作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和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成为新型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因此,笔者认为新型的教师应该是以下几种类型的教师:

一、语文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习惯按照自己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设计教学,是课堂中的霸主,沉浸于自我的表演之中,不顾学生的感受,完全凭着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教学,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附庸,好像完全是在为老师而学,因此,教师也就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我们的语文教师必定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这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把灌输语文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不能认为把知识给你了,教师就尽到责任了。新型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以前,我们经常听到教师经常在说一句就是“给我……”“给我……”等,可见教师根本就没有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弄清楚,学生不是为了老师学,而是学生为了自己而学。直到学生说了“我要学”“我要背”之类的,才能表明学习是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师为主。

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仅要作知识的引导,更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引导者。在知识的传授上,要改变灌输者的姿态,让学生主动去学,注重课堂的生成而不是预设。要积极观察学生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的地方,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和把持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在人生的引导上,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在学生的一生当别是在人格塑造和人生影响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二、语文教师是学生的赏识者

我们的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因此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善于赞赏每一个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他们还是孩子,所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我们教师不能只抓住学生的这些不足而不放,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改正错误,教育他们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以弥补自己身上的不足。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宽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更要善待学生的亮点和优点。在以往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们的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老师更青睐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似乎学习好什么问题都没有了。相对说来,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关注都不够了。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体制下,我们教师一定要克服只看重学习成绩的现象。每个孩子来到学校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学生也都有成长的权利,学校的学习也不仅仅是成绩。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养成的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等,确切来讲,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关注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成绩。

篇2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前提。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进而,才能乐其学。教师爱其生,也才能敬其业。教师和学生由于身份、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着差别。差别就是距离。差别越小,距离越近,反之亦然。怎样减少差别,缩短距离,建立起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呢?有人提出原点角色效应。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当地保持一些学生般的情感、兴趣、思维,我看颇有道理,教师放下“尊严”,常与学生以同学关系相处,自己也会变得年轻,再用年轻的眼睛去观察同学,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用年轻的语言跟他们明理论是非,说心里话;用年轻的思维去分析他们、理解他们,对待他们。发现困惑,想所想,急所急,因势利导,帮助解决。这样的教师,学生会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认为他可信、可亲、可敬,主动接近他,跟他比“高低”,推心置腹,说长论短。学生会把真事、真话、真情以至内心秘密道出来讲给教师听,作为同学角色的教师和他们同学关系如比融洽,教学难道还用发愁吗?

二、课堂调控的导演角色

关于语文教师的地位及其教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早就有过科学的论述。他在认真分析了我国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概况后,把我国的语文教学分为从教师的主讲到主问,再从主问到主导三个阶段。他说:“教师地位的变化,必然引起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即由‘讲读’模式,变为‘导读’模式”。这就说明了语文教师的角色——导读角色。但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扮演导读角色是不够的。课堂教学出现的新情况表明:一堂课要取得成功,不仅仅在于导读,还在于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课堂结构等的调整控制。如课堂气氛低沉或者过浓,导读效果肯定不佳,这就需要调控,有时还得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因此,语文教师的角色应为课堂调控的导演角色。调控和导演不是各自独立的,导演是一种调控,而调控也是一种导演。导演,关键在导。导的内容有,1.导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大纲要求,从教材和班情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集中,是高效教学的重要标志。2.导趣:引导学生求乐求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3.导法:指导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语)。知识无限,方法有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好比交给了学生自学的“钥匙”,“钥匙”掌握了,学生一辈子受用无穷。4.导练:以练为主线是技能技巧形成的唯一途径。“要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教师的讲所占时间尽可能地要少,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训练场”’(叶圣陶语)。5.导评:评价是保证教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手段。学法是否掌握,目标是否达成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评价。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难题、茫然无助、默默无语时,教师是帮助其“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时,教师应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悟出结论,而不应扮演裁判,简单地判定谁是谁非;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当他们的理解、感悟、体验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是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纠正错误、指明前进方向的人。

二、一副聪耳,耐心聆听,教师应是忠实的听众

画面:一生高声朗诵、展示自我的同时,老师或许为了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步履稳健地走向讲台,握住桌上的鼠标,点击出一幅漂亮精致的画面,在确保程序无误后,长长出了一口气。此时,学生朗诵已结束,于是,教师蜻蜓点水般地一句话“很好!”便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

类似的现象在课堂中时有发生。因为教师的“忙碌”,所以无论学生的见解、行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无法进行恰当的评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的细微变化无法捕捉,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便会逐渐熄灭。综观特级教师的课堂,撷取几句语丝:(1)请你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特级教师孙建峰《最大的麦穗》)(2)蛮好的,但遗憾的是“我爱中国”这种感情隐含了。(特级教师贺诚《难忘的一课》)试想,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就不能有如此中肯实在而又充满激励的话语

三、一副金嗓,字正腔圆,语文教师应是播音员

我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播音员。在一次观摩会上,给各位与会老师以深刻印象的就有一位做课老师那富有磁性、魅力十足的男中音朗诵的《悲壮的一幕》,那时而深沉有力、时而舒缓抒情、时而激昂高亢的话音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记得当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静静地倾听,我想:他们一定沉浸在文中“科玛洛夫与妻儿老小诀别”时的悲痛之中,心中涌动着对科玛洛夫的崇敬,被教师那扎实的基本功深深地震撼着。

朗读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进行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其实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的朗读不够到位),教师可进行适时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够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文本、教师、学生和谐共振。而录音机里的朗读即使再标准,也缺少这种亲和力,形不成互相感染的“场”,而且教师只有自己读出美来,读出味来,读出情来,对学生读的指导才会到位,才能让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读”永放光彩。

四、一张铁嘴,出口成章,语文教师应是“文学家”

一堂课中除了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师生对话构成了课堂的另一道风景线。那妙语如珠、谈笑风生的场面,庄谐并出的对话,忽然冒出的一句自我解嘲的幽默语言,既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顿悟,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学生的知识;那含蓄、激情、精湛的诗话语言,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营造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在某教师执教的《特殊的葬礼》中,在美丽的画面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中,教者投入全部身心,倾情朗诵:在星光璀璨的茫茫宇宙中,漂浮着一叶扁舟,它就是美丽壮观的地球……学生就在这如诗如画的语言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那赏识激励而又不失中肯、批评说教却又点到即止的评价性语言,唤醒了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的张扬:“你的声音虽不高亢,但在平静的叙述中却饱含了深深的悲痛,真好!”“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请你再带着感情读一读”。

篇4

一、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学习语言文字重在实践,贵在自悟。所以,阅读课必须多读书,多思考。课文绝大部分是白话文,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只要用心阅读,就能大概理解。因此,很多课文可以采用“欣赏式”教学,即在初读之后,着重指导学生熟读精彩句子,读后谈出自己的体会,促使学生热爱读书,积累语言.也就是说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篇5

二 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父母的组合体

父母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其实,比起家长,教师更渴望自己的学生成才。这一点,不当教师,一辈子都不会理解。现在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方面,除了教师,其他人(包括家长)是做不到的。一个语文教师,既要像父亲一样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像母亲一样用心呵护学生。

三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演说家

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达到等级要求,说话讲课还要口齿伶俐、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打官腔,不带口头语,要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甚至要达到艺术的水准。让学生不仅想听,还特别喜欢听。要让学生听教师讲话是一种享受。所以,语文教师还应像戏曲演员一样天天早起练声,还要像相声演员一样练一些绕口令,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齿表达能力。

四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作家

中学语文教师多是大学中文系毕业,具有较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几篇文章不在话下。如果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学生会“高山仰止”,将其看得很神圣。此外,语文教师平时需要指导学生写作,如果语文教师自己不喜欢写文章,不能写文章,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呢?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教师要写“下水作文”,教师拿出自己的文章与学生交流,与学生谈写作的体会,比单纯要求要强百倍。何况新教学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只让学生写学生动,而教师不写不动,这也不符合互动的要求。

五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书画家

《语文课程标准》对1~6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要求,对7~9年级的学生提出了“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的要求,并且要求学生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这其实也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语文教师写得一手好字,自然能带动学生把字写好。学生还会因为教师的字写得好而对教师倍加崇拜,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像书法家一样写出一手好字。另外,如果语文教师能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对语文教学也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很多古诗文都是可以入画的,如果教师边讲边画,效果也会更好。例如,笔者在教授蒲松龄的《狼》的时候,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连环画,学生看着画,竟然当堂把课文背了出来。学生也学会了“画画”的记忆方法。

六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好导演和出色的演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这里,教师就扮演了导演的角色。教师如何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对话的桥梁,学生如何较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科学的规划。同时,讲台又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课堂是教师“表演”的场所,一堂课就是一出戏,教师要把这出戏演好。因此,教师还应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七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思想家

语文教师不应只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不能只是传递知识的教书匠,还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对人生的态度,对事件的思考和见解不人云亦云。语文教师有了这种个性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习惯。

八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人的灵魂。学生可塑性极强,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巨大,所以要塑造高素质的学生,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位高明的技艺高超的雕塑家。

九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学者和永远的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