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师的角色

语文教师的角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教师的角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教师的角色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实施,社会以及学校工作都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师更应该积极响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平时的工作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和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成为新型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因此,笔者认为新型的教师应该是以下几种类型的教师:

一、语文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习惯按照自己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设计教学,是课堂中的霸主,沉浸于自我的表演之中,不顾学生的感受,完全凭着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教学,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附庸,好像完全是在为老师而学,因此,教师也就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我们的语文教师必定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这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把灌输语文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不能认为把知识给你了,教师就尽到责任了。新型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以前,我们经常听到教师经常在说一句就是“给我……”“给我……”等,可见教师根本就没有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弄清楚,学生不是为了老师学,而是学生为了自己而学。直到学生说了“我要学”“我要背”之类的,才能表明学习是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师为主。

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仅要作知识的引导,更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引导者。在知识的传授上,要改变灌输者的姿态,让学生主动去学,注重课堂的生成而不是预设。要积极观察学生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的地方,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和把持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在人生的引导上,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在学生的一生当别是在人格塑造和人生影响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二、语文教师是学生的赏识者

我们的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因此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善于赞赏每一个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他们还是孩子,所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我们教师不能只抓住学生的这些不足而不放,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改正错误,教育他们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以弥补自己身上的不足。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宽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更要善待学生的亮点和优点。在以往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们的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老师更青睐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似乎学习好什么问题都没有了。相对说来,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关注都不够了。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体制下,我们教师一定要克服只看重学习成绩的现象。每个孩子来到学校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学生也都有成长的权利,学校的学习也不仅仅是成绩。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养成的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等,确切来讲,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关注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成绩。

篇2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前提。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进而,才能乐其学。教师爱其生,也才能敬其业。教师和学生由于身份、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着差别。差别就是距离。差别越小,距离越近,反之亦然。怎样减少差别,缩短距离,建立起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呢?有人提出原点角色效应。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当地保持一些学生般的情感、兴趣、思维,我看颇有道理,教师放下“尊严”,常与学生以同学关系相处,自己也会变得年轻,再用年轻的眼睛去观察同学,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用年轻的语言跟他们明理论是非,说心里话;用年轻的思维去分析他们、理解他们,对待他们。发现困惑,想所想,急所急,因势利导,帮助解决。这样的教师,学生会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认为他可信、可亲、可敬,主动接近他,跟他比“高低”,推心置腹,说长论短。学生会把真事、真话、真情以至内心秘密道出来讲给教师听,作为同学角色的教师和他们同学关系如比融洽,教学难道还用发愁吗?

二、课堂调控的导演角色

关于语文教师的地位及其教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早就有过科学的论述。他在认真分析了我国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概况后,把我国的语文教学分为从教师的主讲到主问,再从主问到主导三个阶段。他说:“教师地位的变化,必然引起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即由‘讲读’模式,变为‘导读’模式”。这就说明了语文教师的角色——导读角色。但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扮演导读角色是不够的。课堂教学出现的新情况表明:一堂课要取得成功,不仅仅在于导读,还在于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课堂结构等的调整控制。如课堂气氛低沉或者过浓,导读效果肯定不佳,这就需要调控,有时还得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因此,语文教师的角色应为课堂调控的导演角色。调控和导演不是各自独立的,导演是一种调控,而调控也是一种导演。导演,关键在导。导的内容有,1.导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大纲要求,从教材和班情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集中,是高效教学的重要标志。2.导趣:引导学生求乐求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3.导法:指导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语)。知识无限,方法有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好比交给了学生自学的“钥匙”,“钥匙”掌握了,学生一辈子受用无穷。4.导练:以练为主线是技能技巧形成的唯一途径。“要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教师的讲所占时间尽可能地要少,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训练场”’(叶圣陶语)。5.导评:评价是保证教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手段。学法是否掌握,目标是否达成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评价。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难题、茫然无助、默默无语时,教师是帮助其“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时,教师应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悟出结论,而不应扮演裁判,简单地判定谁是谁非;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当他们的理解、感悟、体验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是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纠正错误、指明前进方向的人。

二、一副聪耳,耐心聆听,教师应是忠实的听众

画面:一生高声朗诵、展示自我的同时,老师或许为了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步履稳健地走向讲台,握住桌上的鼠标,点击出一幅漂亮精致的画面,在确保程序无误后,长长出了一口气。此时,学生朗诵已结束,于是,教师蜻蜓点水般地一句话“很好!”便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

类似的现象在课堂中时有发生。因为教师的“忙碌”,所以无论学生的见解、行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无法进行恰当的评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的细微变化无法捕捉,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便会逐渐熄灭。综观特级教师的课堂,撷取几句语丝:(1)请你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特级教师孙建峰《最大的麦穗》)(2)蛮好的,但遗憾的是“我爱中国”这种感情隐含了。(特级教师贺诚《难忘的一课》)试想,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就不能有如此中肯实在而又充满激励的话语

三、一副金嗓,字正腔圆,语文教师应是播音员

我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播音员。在一次观摩会上,给各位与会老师以深刻印象的就有一位做课老师那富有磁性、魅力十足的男中音朗诵的《悲壮的一幕》,那时而深沉有力、时而舒缓抒情、时而激昂高亢的话音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记得当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静静地倾听,我想:他们一定沉浸在文中“科玛洛夫与妻儿老小诀别”时的悲痛之中,心中涌动着对科玛洛夫的崇敬,被教师那扎实的基本功深深地震撼着。

朗读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进行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其实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的朗读不够到位),教师可进行适时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够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文本、教师、学生和谐共振。而录音机里的朗读即使再标准,也缺少这种亲和力,形不成互相感染的“场”,而且教师只有自己读出美来,读出味来,读出情来,对学生读的指导才会到位,才能让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读”永放光彩。

四、一张铁嘴,出口成章,语文教师应是“文学家”

一堂课中除了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师生对话构成了课堂的另一道风景线。那妙语如珠、谈笑风生的场面,庄谐并出的对话,忽然冒出的一句自我解嘲的幽默语言,既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顿悟,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学生的知识;那含蓄、激情、精湛的诗话语言,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营造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在某教师执教的《特殊的葬礼》中,在美丽的画面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中,教者投入全部身心,倾情朗诵:在星光璀璨的茫茫宇宙中,漂浮着一叶扁舟,它就是美丽壮观的地球……学生就在这如诗如画的语言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那赏识激励而又不失中肯、批评说教却又点到即止的评价性语言,唤醒了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的张扬:“你的声音虽不高亢,但在平静的叙述中却饱含了深深的悲痛,真好!”“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请你再带着感情读一读”。

篇4

一、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学习语言文字重在实践,贵在自悟。所以,阅读课必须多读书,多思考。课文绝大部分是白话文,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只要用心阅读,就能大概理解。因此,很多课文可以采用“欣赏式”教学,即在初读之后,着重指导学生熟读精彩句子,读后谈出自己的体会,促使学生热爱读书,积累语言.也就是说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篇5

二 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父母的组合体

父母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其实,比起家长,教师更渴望自己的学生成才。这一点,不当教师,一辈子都不会理解。现在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方面,除了教师,其他人(包括家长)是做不到的。一个语文教师,既要像父亲一样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像母亲一样用心呵护学生。

三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演说家

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达到等级要求,说话讲课还要口齿伶俐、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打官腔,不带口头语,要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甚至要达到艺术的水准。让学生不仅想听,还特别喜欢听。要让学生听教师讲话是一种享受。所以,语文教师还应像戏曲演员一样天天早起练声,还要像相声演员一样练一些绕口令,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齿表达能力。

四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作家

中学语文教师多是大学中文系毕业,具有较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几篇文章不在话下。如果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学生会“高山仰止”,将其看得很神圣。此外,语文教师平时需要指导学生写作,如果语文教师自己不喜欢写文章,不能写文章,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呢?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教师要写“下水作文”,教师拿出自己的文章与学生交流,与学生谈写作的体会,比单纯要求要强百倍。何况新教学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只让学生写学生动,而教师不写不动,这也不符合互动的要求。

五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书画家

《语文课程标准》对1~6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要求,对7~9年级的学生提出了“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的要求,并且要求学生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这其实也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语文教师写得一手好字,自然能带动学生把字写好。学生还会因为教师的字写得好而对教师倍加崇拜,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像书法家一样写出一手好字。另外,如果语文教师能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对语文教学也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很多古诗文都是可以入画的,如果教师边讲边画,效果也会更好。例如,笔者在教授蒲松龄的《狼》的时候,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连环画,学生看着画,竟然当堂把课文背了出来。学生也学会了“画画”的记忆方法。

六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好导演和出色的演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这里,教师就扮演了导演的角色。教师如何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对话的桥梁,学生如何较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科学的规划。同时,讲台又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课堂是教师“表演”的场所,一堂课就是一出戏,教师要把这出戏演好。因此,教师还应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七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思想家

语文教师不应只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不能只是传递知识的教书匠,还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对人生的态度,对事件的思考和见解不人云亦云。语文教师有了这种个性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习惯。

八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人的灵魂。学生可塑性极强,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巨大,所以要塑造高素质的学生,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位高明的技艺高超的雕塑家。

九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学者和永远的学生

篇6

一、教师要做语文学习的促成者使学生感受语文魅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实践类学科,所以语文成绩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松弛懈怠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鼓励学生深度探究知识内容。在进行基础性学习的同时,给予学生一些的正确性、高效性的教学指导,给学生一定的精神奖励,保证学生能够在体验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快乐。教师在教学指导期间,不仅要从方法层面简单传授,而是从学生兴趣发展的角度,帮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语文学习的魅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有效提升。以文本解读为例,传统授课过程中教师对课内文本的解读过于具体,以致于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丧失了思维活力,单纯的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对文本的识记和背诵任务,语文的美感荡然无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要把对文本挖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开展文本的解读与揣摩环节,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是那么全面,甚至可能还有些肤浅,但是他们可以从一句“家书抵万金”品出作者非常重视家庭,这就是他们的进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引导他们更进一步。

二、语文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促进学生广泛学习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但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情况,贴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来制定语文课程开展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师作为课程的直接引导着,在这方面要起到表率作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应用课程资源来开展特色化学习。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而是可以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课程开发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以课外阅读为例,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接触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源,可是在文本选择上,很多学生选择的就比较片面,而且完全交由学生自己去寻找文本来阅读,他们自身认知就不够全面,在阅读选择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焦虑、暴躁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要做好课程资源开发的工作,帮助学生筛选大量优秀文本,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譬如在课堂上可以参考《一本好书》的讲解模式,把一本书通过情景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的模式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对其产生兴趣,接着再让学生们去深入细致阅读,这样阅读的效果就会非常好。

三、语文教师要做教学活动的创新者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7

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所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还有变成激发促成合作等。新课改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一句话,我们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做语文教学美的的享用者

就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而言,更有享用不尽的美。那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那意蕴悠远的诗韵,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那眩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那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魏玉的老骥之志,诸葛的锦囊妙计,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执过羊鞭的《兵法》,受过宫刑的《史记》。语文教学之美,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晚唱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凛然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寄意寒星荃不察的铮铮铁骨……这如诗如画的生活美吸引我们,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他们应该在语文教学生活中尽情地享受。

二、课堂教学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的生活化教育是生命关怀的教育,强调的是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它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写作,它表明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关怀下学生的自主判断,自我负责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自我言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意志力,思维力,敏感性与成就感(甚至包括挫折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自我发展极重要的心理因素与精神力量。这当然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知识专制现象的一种反拨,转而重视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语文教师协调好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能言善辩的能力,政治家宽广豁达的胸怀,甘做孺子牛的热情周到的服务意识,要有解决国计民生的经济学家实现双赢的策略。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参与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认为课程只是专家、学者、政府的事,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彼此孤立的领域。新的课程理论认为,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系列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系统,它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教科书),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特定的语文教育环境。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语文教师在构建个体化教学资源和资料体系创造并优化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系统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问题:

1.注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语文也有很强的知识选择性,即教什么的问题。它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开掘。我们常把语文教本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且体现个性化风格特点。当前,重视文选教育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贯传统。因选文整体性,情感性的存在,也因此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存在,选文内容,对学生可能具有的价值与意义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于是知识选择就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知识选择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在价值,也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在文本价值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寻求某种联系,以对学生施加某种有意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教学时,把课堂学习与学生的探究欲望统一起来,保护学生可贵的好奇心,提供资料使学生的探究行动得以持续展开。2.关注班级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是创生性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之一,他们自身是课程发展的动力。3.关注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在语文教学生活化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开发校内的课程字资源,还应该开发校外课程资源。要引领学生,开发社区社会人文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家庭资源以及网络媒体资源。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个整体。

四、做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语文教师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置屏障,故意将知识意义加以遮蔽和转化,以将语文知识对学生语文思维发展和语文素养提升所具备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建构语文知识的意义和帮助学生成为策略性学习者。在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今天,这一点表现的更为突出。在今天,我们提倡的爱的教育,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尊重生命,关注弱势群体。在目前使用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课后研讨与练习等探索性问题的情境,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五、做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篇8

一、教师角色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一)教师“满堂灌”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成为知识传授者和权威的形象。教学的老路一一教师包讲,学生包听,教师把持课堂的语言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存在以下想法: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教师讲得越多越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这样的课堂,台上教师讲得大彻大悟,台下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师当“看客”

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有一种片面的观点,错误理解新课程理念,盲目反对教师的讲授,讲得越少就越好,讲得越少就越体现教育理念的先进,似乎是在下决心把“讲”字赶出课堂,赶出教学过程。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还美其名曰“自主式语文教学法”,课堂也就成了难闻教师声音的自学式课堂了。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的课堂看似展现学生合作探究,但也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程序化的合作,整堂课“一帆风顺”。问题只要一提出,教师“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在教室来回巡视。几分钟后,各学习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作小组陈词,最后,教师“合掌而笑”:“同学们,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好!”教师顺理成章的说道:“嗯,非常好!”于是,教室里掌声一片。这样的课堂也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成为一种盲目的教学形式。

二、语文教学的新原则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教学原则:

(一)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二)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学困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三)主体参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三、教师角色的正确转变

(一)创建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权威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传统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这种师生的平等首先要有教师爱心的付出。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教学,需要我们师生在情感上有爱心的交流,毫无真情投入的课堂肯定是乏味的。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要做一名“爱心使者”,努力做到爱学生、爱生活、爱文本以及营造一个和谐的爱的教学氛围。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常说,要以我心去交换学生之心,换句话说,我们应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爱心去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美好情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主流社会接受的人。

其次要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讨论式、对话式教学。语文课的授课对象是学生,所以要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控制学生为主,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采取一些具体方式来做到民主,如提问的启发性与平等性,教学方式使用座谈式、研究式、辩论式等,并尊重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与争鸣,做一个串线人为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服务,创设“畅所欲言、自由讨论”的教学氛围,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争鸣,使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卓越的才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课堂教学才能进入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

(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不管教育理念如何变化,教学过程的这一特点都是客观存在,都必须承认,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的组织,调控,及时的评价、反馈等。教师的这些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性、支持性,激励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篇9

1、应该设计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唤醒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构建的,不是由简单的外部信息决定的。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自身的体验,推想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心情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就不同,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去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独特理解,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的最大程度发挥。

2、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共同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一个口语表达、人际交往、思维碰撞、情感影响、审美过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倾听、尊重他人,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团队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位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一是合作学习要规范操作。小组或团队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当一名学生向其他成员结合所自己的理解或推理时,其他成员对其发言进行评价。小组讨论之后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代表应该轮流担任,教师在评价其发言时,不是对其个人进行评价,而是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另外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在小组活动中有表现和交流的机会。二是合作学习要有深度。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很重要,必须要选择那些有吸引力、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有讨论、钻研的价值。如果教师提出给某个生字词进行注音这样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那就毫无意义了。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小组交流与讨论浅层次化、表面化,这是开展合作学习必须注意的。教师要及时发现,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问题讨论深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1、组织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开发课外资源。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材料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课文背景材料比较复杂,涉及历史事件和社会知识较多,除了阅读书下注释,还要参考一些相关资料,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上网、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图片。组织学生搜索、利用学习资源,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2、组织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尊重、.理解中受到激励和鼓舞。民主最直接的体验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放弃外在性的权威,努力形成以新的知识素养为人格魅力的内容,以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权威,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和谐氛围。课堂实施中的自由指的是一种学习状态,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性地学习,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篇10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众所周知,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而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而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还有引导学生怎么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加强给学生,同时还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而言之,我们教师要扮演好自己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而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诚然,我们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要引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从这里作为切入点,就是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人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我们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在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教学中重点是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上,教师还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固然,尽管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尽管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阔阅读视野。

是的,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地课外阅读情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体会到:“功夫在课外”的深刻内涵。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热爱读书,读好书,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我们要做好阅读指导,比如说,怎么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到认真指导。再有,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养成好习惯会终生受益的道理,努力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比如说,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还对学生自身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担负的这项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层面上,教师要做对学生艺术感染的天使

事实上,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了,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我们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其实是感情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上面,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来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是我们在言行上要有风度,我们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行为的表率。最后,我们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创新精神层面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再说,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靠在传统教育上的教师,是行不通的,因为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比如说: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勇于负担起做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自己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总之,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篇11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 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一、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二、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 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到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帅。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篇12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测验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二、指导者

指导者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为主动。

三、促进者

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深入。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支持逐渐减少。

四、组织者和管理者

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五、伙伴

篇13

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创新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3 做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者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教材知识一字不漏的教给学生就足够了。其实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却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也不行。因此,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重视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标准》第七条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具有独特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阅读浅易文言文。语文教师要做通往课外阅读的培养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学习课外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