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腰椎骨折病人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胸腰椎压缩骨折是脊柱科常见疾病[1],因骨折多不波及椎管,临床表现较单纯,如果疏忽大意容易失去治疗机会,遗留下后遗症,如腰部疼痛、畸形及椎体滑脱等。采用卧床垫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功能锻炼和饮食调节相结合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就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男性年龄最大85岁,最小18岁,平均43岁;女性年龄最大76岁,最小23岁,平均40岁。骨折原因:工地上施工受伤10例,车祸伤7例,行走滑倒3例,从床上或椅子上跌伤2例。骨折类型为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2例中其他系统合并症10例,其中心血管病中冠心病4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1例。伤者身前情况:能下床行走,生活自理22例,能下地劳动16例。
1.2 临床特点 病人均有腰背疼痛,脊柱活动障碍和局部压痛,绝大多数伴有腹部坠胀感。X线、CT表现为椎体骨质疏松和退行性变,骨折部位为T7~L5,单个椎体骨折15例、多个椎体骨折5例,均为单纯压缩骨折,压缩程度为1/3~2/3椎体厚度。
1.3 疗效评定 根据病人主诉疼痛程度,腰部坠胀感,脊柱活动及X线、CT复查椎体压缩度变化情况分级计分。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1年分别评定疗效.
2 术后护理
2.1 安置:全麻术后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平卧可压迫伤口止血。
2.2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应严格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并记录,每1~2h测1次;注意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尿量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2.3 切口及引流管护理:术后切口应给予加压包扎,密切观察敷料的渗出情况,及时更换敷料并记录渗出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管道受压及扭曲,维持有效引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合理使用抗生素,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的发生。
2.4 护理:术毕3~4人一起使患者保持水平位移至病床平卧;平卧4~6h,切口下可垫棉垫以压迫切口减少出血;保持;轴线翻身1次/2h,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成轴线,整个躯体同时转动,避免脊柱扭曲,翻身时防止引流管脱出。
2.5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密切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肌力及括约肌功能,尤其注意感觉平面的变化,并与术前作比较,以便及时发现术后有无脊髓损伤加重和术后肢体恢复情况。如患者出现下肢疼痛、麻木、肌力较术前减退和感觉丧失平面升高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排除血肿形成或内固定松动植骨块脱落的可能。
2.6 疼痛的护理:术后应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范围,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多与患者沟通,分散其注意力。术后切口疼痛常与咳嗽、深呼吸和改变等关系密切,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咳嗽引起的疼痛。翻身时避免触及切口及牵拉引流管。挤压引流管时用手固定引流管近端,可减轻引流管刺激引起的疼痛。
3 康复护理
康复锻炼[2]主要为腰背肌及双侧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腰背肌的锻炼对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腰背肌锻炼(牵引椎体),使骨折部分复原,同时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避免远期椎体恢复的高度再度丢失,腰背肌的力量增加,增强了脊柱的稳定性,减少脊柱退变的发生,避免腰背部的疼痛及畸形。股四头肌的舒缩练习,可防止股四头肌的萎缩,增加腿部力量,防止下床摔伤。功能锻炼术后1~2天开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可依次采用下述锻炼方法:(1)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及两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术后1周左右可练习此法。(2)三点支撑法:让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足部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术后2~3周可练习此法。(3)四点支撑法:用双手及双脚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术后3~4周可练习此法。(4)俯卧燕飞法也叫飞燕点水法:先练颈部后伸,待稍有力后再练习抬起胸部,上肢向后背伸,以至抬起上身。以后伸直膝关节抬脚,先抬一只脚,两替抬,然后再同时抬两脚。最后头胸、下肢一起抬,两上肢同时向后背伸,肘关节要伸直,争取使两手在背后拉在一起,这样,身体的两头翘起,两臂后伸,腹部成为支点形似飞燕,故又称飞燕点水。术后5~6周可练习此法。
4 讨论
胸腰椎单纯压缩性骨折[3]是由于外伤的脊柱骨断筋伤,阻滞气机致气滞血瘀,故有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由于脊柱中柱对于重力的传导,脊柱的活动及稳定性至关重要,如压缩性骨折未能有效复位可致脊柱后凸畸形,甚至椎体滑脱、脊髓神经受损。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尤其是能否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关系到患者的情绪稳定,而正确的指导及护理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因此,护理工作者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只有认真实施了各项护理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取得满意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表1
37例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成因 (n)
2.1 心理应激反应占70.27%
胸腰椎骨折病人多因突发外伤所致,瞬间意外打击,改变了患者的生活状态。加之疼痛剧烈,大多数病人表现恐惧、紧张、忧虑等应激心理反应,情绪不稳易激动,担心预后,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引起腹胀便秘。其次,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注意力在防护疼痛上,基本呈制动状,不愿活动,使肠蠕动功能减弱,导致便秘。2.2 手术因素占81.08%
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的发生与手术及麻醉相关,由于手术牵拉、压迫、出血对消化管壁神经丛激惹,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反射性引起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而发生腹胀便秘;胸腰椎手术麻醉阻滞腰骶段副交感神经(骶副交感神经支配结肠、直肠),对肠蠕动的抑制作用较强。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全瘫人术后胃肠反射过程中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而致便秘[2]。2.3长期卧床占56.76%
胸腰椎骨折患者由于强迫,在床上排便环境又缺乏隐蔽性,患者不习惯,造成心理上排便障碍,影响排便反射[3]。排便姿势的改变,正常人采用蹲式或坐式排便,利用重力作用和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而脊柱骨折卧床病人只能在床上使用便盆排便,所需腹内压增高或不习惯床上排便,均抑制排便反射而引起便秘。2.4 饮食因素占29.73%
胸腰椎骨折后病人卧床制动,代谢降低,肠蠕动功能减弱,消化能力也随之减弱,食欲下降,导致饮食量过少;通过询问发现大多数病人和家属认为,骨折后应进食高脂、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导致患者进食的粗纤维素太少、过于精细,不能有效刺激胃肠道蠕动,使胃肠蠕动减慢;加之患者制动时排尿不方便也不愿多饮水,因而引起粪石干结、堆积、便秘[4]。2.5 排便习惯因素占18.92%
1 临床资料
从2001~2003年,在我院住院的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胫腓骨骨胸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几个病种患者共230人。随机分成两组,应用两种方法,实验组进行系统化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即为健康教育组,对照组即为非健康教育组,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并对他们进行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功能评价。具体方法是:可利用解剖图案、模型、各种资料等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形象化教育。患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胫腓骨骨折、胸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大多需要卧床休息,护士有责任帮助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应教会患者尽早床上活动,以增加舒适程度。对正在搬运中的四肢骨折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时,教会家属在牵引状态下搬运,并讲清其意义在于减轻疼痛,避免加重血管神经损伤。对股骨颈骨折的教育内容除常规的疾病知识外,应体现个体化因素。老年患者应以预防各种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静脉栓塞等为重点,并教会患者和家属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掌握必须的技能,以便出院后可继续得到治疗和护理。对中青年患者而言,重点应如何指导预防肌肉萎缩,加强股四头肌锻炼,使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有信心。同时把上述几个病种手术前后及出院后注意事项和康复计划编印成册发给病人,不能阅读者由护士进行讲解。
2 结果
见表1
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骨折病、心理障碍
统计结果显示:P<0.005,健康教育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功能康复上与非健康教育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明显优于非健康教育组。
3 讨论
3.1 心理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常被忽略
骨科病人由于发病突然,从一个正常人突然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急躁、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同时取得家属及亲友的支持,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健康教育在并发症的防治上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骨科患者大多需长期卧床,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应积极进行预防并发症(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静脉栓塞等)的健康宣教,告知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指导预防并发症所必需掌握的技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采用气垫床并在床头挂上防治并发症的小册子,病人随时阅读询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一例发生褥疮。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坠落伤11例,重物压伤6例,车祸伤13例;胸椎骨折8例,腰椎骨折22例。
2.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患者受伤后由于卧床时间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考虑经济负担等因素,有烦躁、焦虑、悲观的心理。护士针对这些心理状况及时作好心理疏导,要给患者讲解此类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患者目前的病情和采取的措施,使其对自身的疾病有充分的了解,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1.2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有无腹痛、以及肢体温度、皮肤颜色、尿量尿液的变化,全面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神经功能的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另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以防肺部炎症的发生。
2.1.3 术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既往发病史、过敏史等。其次护理人员应完善患者各项常规检查,包括胸片、CT、血型、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以便及时了解术前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2.1.4 术前12 h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禁食、术前6 h禁水。术前早晨再次测量患者各生命体征。
2.2 术后护理
2.2.1 病人术毕返回病房,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手术当日尽量减少翻动病人,以利于压迫止血,有条件者将病人放置于智能按摩床上,或臀部垫气垫、水垫。翻身时要轴向翻动,保持肩、髋在同一平面。胸腰椎骨折开胸手术者将床头抬高15°~20°,采取45°小角度翻身,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2.2.2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准确记录引流量,并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扭曲、阻塞、引流量每日少于40ml时可拔管。置导尿管者,保持尿道通畅,定时,做尿道口护理2次/日。于置管后48~72小时拔管。
2.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按医嘱要求监测生命体征,对开胸的手术者,心电监护2~3日,重点监护病人的呼吸情况和血氧饱和度情况,给病人持续低流量吸氧,确保病人的血氧饱和度≥95%,稳定2~3日,可停止吸氧,仍需要观察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变化。
2.2.4 术后24小时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渗血多时及时通知医生,更换敷料并给予加压包扎。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询问患者有无腰痛、双下肢疼痛、麻木及感觉障碍,与术前记录作比较。
2.2.5 病人麻醉恢复后,检查其双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并牵拉导尿管检查膀胱功能,每班检查2次,连续检查2日,如发现双下肢感觉、运动有异常时,应报告医生。
2.2.6 护理人员指导家属协同进行,每周做关节及肌肉向心性按摩3次,每次30分钟,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畸形,并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全身状况。术后1周可练习五点法,用头部双肘双足跟五点支持全身,背部腾空后伸锻炼,有利于腰背肌力加强。在腰围保护下,术后10天可在床上坐起活动,3周后可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3.结果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无压疮发生、无感染发生、无关节僵直及肌肉萎缩发生。全部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4.讨论
胸腰椎骨折作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在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手段,胸腰椎骨折病人术后的康复进展、康复效果均与临床护理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胸腰椎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中,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多与患者交流,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同时针对术后容易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刘静.胸腰椎骨折的康复护理[J].中医正骨,2003,15(8):61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术后卧床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不能自主活动,双下肢活动受限,国外有文献报道骨折伤病的下肢DVT发病率为43.2%[1]。大都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TE)导致死亡。因此增加对DVT的认识,掌握DVT的预防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需求。现对80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预防和护理干预做初步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从2007年7月份―2010年8月份我科共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伴有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7例,平均年龄24―70岁。其中坠落伤41例,车祸伤21例、砸伤18例,合并有脊髓或神经损伤69例,手术据受伤时间4小时―168h,平均为60h,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1.2 方法 通过术前健康教育,评估高危人群,术后早期积极主动和被积活动,预防性抗凝治疗。2 结果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