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县域银行发展思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的突出矛盾
㈠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与县域金融信贷滞后的矛盾
根据对泸溪县各企业厂矿及“三农”资金的需求调查,全县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4.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需要信贷资金投入3个亿,产业开发及“三农”发展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1.5个亿,而最近几年泸溪县每年的信贷资金净投放都只在0.5亿元左右,这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很不相适应。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是邮政储蓄资金目前还没有真正用于地方经济建设,仍然外流。到2008年9月底,泸溪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87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7.68%,而贷款余额只有492万元,大部分资金没有用于地方。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县域经济信贷投入逐年减少,存、贷款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到2008年9月,辖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7.98亿元,贷款余额只有2.83亿元,存、贷比仅为30%。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7.55%、48.15%、34.53%。由此可见,他们的大部分资金被上级行占用,在当地投入甚少。县域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支撑。三是存、贷款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2007年至2008年9月末,泸溪县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17-18%左右,而全县2007年至2008年9月末的存款平均增长速度为12.96%,贷款平均增长速度为8.14%,存、贷款平均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贷款增长速度还不到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信贷增量已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
㈡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与县域金融信贷体制的矛盾
1.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由于受机构改革的影响,他们的信贷审批权全部上收到省分行或二级分行,县支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单位或企业申请贷款需要报二级分行和省分行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据了解,申报一笔贷款的审批,最快也要一个月,最长的达几个月,而且贷款手续繁杂,需要办理资金评估、授信、抵押担保登记等。况且,由于县级城市抵押担保机制还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及“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以到位,加上现在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贷款责任追究制,使部分员工产生“俱贷”心理,他们不是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去对待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抱着多有事不如少有事的态度,对风险难以确定的中小企业或个体民营企业,以及“三农”对象不愿贸然放贷,从而造成了贷款难的局面。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一是社会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在信贷活动中,企业和个人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时有发生,信贷征信系统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个别企业隐瞒于已不利的信息,产生与市场规划相悖的逆向选择,借企业破产、改制、转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贷款流失,严重损害了银企合作的信用基础,破坏了银企间正常的信用关系。二是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泸溪县成立了一家三维投资担保公司,但由于资金规模小,管理还不到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一家企业办理担保业务。
3.县域经济自身缺陷,影响了金融信贷投入。一是县域经济主要由农业和中小企业构成,农业的特点是投资需求量大、周期长、回报率低,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不确定风险较多。二是县域经济缺乏科学发展观念,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如:泸溪县生产规模较大的产品有电解锰、电解锌、铁合金等,这些产品都属国家信贷限制支持的产品,政策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欠规范,企业信誉、财务、业务状况等离散度高,透明度低且变化大,缺乏约束性,使金融部门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出于本能的风险控制和效益考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缺位。
㈢县域企业发展思路与国家货币政策的矛盾
泸溪县目前存在一些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且大部分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和企业,这不仅使县域经济结构得不到根本优化,而且浪费了有限的信贷资金和资源,并且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缺乏科学发展意识,信贷资金投入的环境也无法得到根本改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力度也很难有所提高。同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单靠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是不够的,还须财政、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许多好企业、好项目由于财政、税收政策不够配套或协调,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条件上进行严格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也使金融资产的风险聚集增多。
三、促进县域经济和金融和谐发展对策建议
㈠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观念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更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观念。要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县域金融的发展是利益均衡关系,是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支持被支持”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互为发展。
㈡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改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增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扶贫性金融组织,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提高县域金融服务,实现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共赢。二是基层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府及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银、企三家关系。同时要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沟通,灵活运用货币信贷工具,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各金融部门要坚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找准有优势、有潜力的项目,并为这些项目发展创造机会,只要符合信贷政策条件,就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四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及邮政银行,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转变经营理念,增强信贷营销观念,制定区域性信贷政策,在提高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信贷授权, 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投入。
㈢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大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地区,金融机构才会有投放信贷资金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大力开展创建信用县、信用企业、信用乡、信用村活动,切实增强社会信用观念。司法、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帮助金融部门维护债权,给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㈣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
元月7日,省分行*行长视频电话会议之后,市分行于当日及时召开由各县(区)支行行长、市分行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内控管理、案件防范谈话会和业务经营分析会,在进一步学习傅行长讲话,深刻理解讲话内容,认真分析当前陇南分行内控管理,案件防范,业务经营形势的基础上,重点就贯彻视频会议精神和2008年开展“大行德广、伴你成长金钥匙春天营销”活动、等一季度重点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和部署。
一、领导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层层抓好落实。为了切实抓好1月7日傅行长视频讲话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全省农行视频会议结束后,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振峰就主持开全市农行行长、市分行机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在重新学习视频会议讲话,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郭振峰强调:省分行傅行长视频讲话,从战略高度为我们2008年全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县(区)支行回去后要认真学习讲话材料,深刻领会讲话实质,把视频会议精神层层传达到各部门、各网点和全体员工,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抓资金组织,抓市场营销、抓清收工作、抓中间业务收入上来。郭振峰指出:从近两年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一切工作都要突出一个早字,不能等,不能靠,抓得早、效果好,要把激情激发到抓存款、增份额上,确保2008年全行各项存款余额突破50亿元大关。要把激情用在抓贷款营销上,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加强上下行的联系、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充分掌握客户产品信息、资金信息和经营信息,认真做好客户服务营销工作,特别要抓好洛坝集团等大客户的服务营销工作,力争在一季度贷款营销上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要把激情用在抓好中间业务收入上,要匡算原有传统中间业务成本,对风险较大,成本较高的中间业务该退出的要及时退出。另外,要提升新产品的发展水平,在不断加大对基金营销、第三方存管业务和银行卡营销的同时,要创造条件尽快成立理财中心,切实把中间业务做大做强,努力提高人均占有水平。要把激情用在挖掘潜力抓清收上。要充分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有利时机,集中人员、集中力量上门服务清收,特别要讲究清收方式方法,以实际行动感化贷户,促进贷户主动归还贷款。要把激情用在高度重视内控管理和案件防范工作上,抓好各项制度落实,做到案件防范警钟长鸣,切实把各类事故隐患和案件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确保各项业务实现首季开门红。
二、规划发展蓝图,明确工作思路,确立奋斗目标。
围绕傅行长视频讲话,市分行还在去年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蓝图,确立了初步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一季度奋斗目标。首先,规划了发展蓝图。要按照总分行“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要求,充分发挥陇南农行在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中的作用,实现自身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有效发展。县域支行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机构管理水平,因地制宜,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业务发展重点,打造差异化经营的特色支行,打造全新一流商业银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其次,初步确立了基本发展思路。2008年,将认真按照总、分行的统一部署,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指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积极适应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需要,围绕“改革、发展、管理”这一主线,继续坚持“求质量、增份额,抓股改、快转型,强管理、提效益,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基本工作思路。三是明确了奋斗目标。为了扎实做好2008年各项工作,顺利实现首季业务开门红,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市分行党委在深入调查分析,反复研究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市分行早在去年12月底就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2008年一季度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即到一季度末,全行各项存款净增5亿元,到年末各项存款余额突破50亿元大关。营销有效贷款2亿元以上,不良贷款净下降500万元,银行卡发卡达到21000张,实现中间业务收入600万元以上,实现非应计贷款利息收入200万元。
三、精心筹划安排,广泛开展宣传,激情奏响春天行动。在深入全面贯彻傅行长视频讲话精神的同时,市分行还精心策划,在全行奏响了“大行德广、伴你成长金钥匙春天”活动,并制定了《2008年陇南农行“大行德广伴你成长金钥匙春天行动个人业务综合营销实施方案》,成立了由行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的领导小组,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明确了活动时间,即从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二是确定了营销目标。活动期间,新增金钥匙理财贵宾客户(日均存款余额2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在我行金融资产50万元以上)达到180个;新增个人优质客户(日均存款余额10万元以上或在我行金融资产20万元以上)达到180个;确保各项存款净增5亿元,其中:个人存款确保净增2.4亿元,力争3亿元,市场份额争“双第一”;营销个人有效贷款增加2400万元;继续扩大开放式基金销售规模,增加基金保有份额和市场占有份额,力争实现手续费收入100万元以上,国债和其它理财产品销售额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加;新增个人第三方存管账户600个;一季度新增网银个人注册客户500个,企业注册客户15个;新增借记卡21000张,实现银行卡业务收入300万元;保险手续费收入25万元。三是突出了营销重点。要增强组织存款的整体合力,着重抓好各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公务员、优势行业从业人员、私营业主、个体商户等优质客户群体的营销,在客户财富增值中提高竞争力,力争全年实现“保六争八奔十”目标的实现;加大个人中高端客户维护和拓展力度,全面优化个人客户结构,积极抢占县域高端客户市场和高附加值产品市场;继续保持个人负债业务快速发展品。礼县、宕昌、西和、康县、武都支行要结合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多、资金汇兑集中、“双节”返乡的时机,组织外勤人员,与县劳务办联系,走村进户,有针对性地开展金穗卡专题宣传营销活动;武都、成县、西和、徽县支行要将当地企事业单位广大职工作为发卡对象,扩大城镇居民用卡比例。市、县行要结合《关于开展庆祝全国金穗卡发卡突破3亿张、全省金穗卡发卡突破400万张暨贷记卡发卡、用卡系列营销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在扩大银行卡业务总量的同时,加大对超市、宾馆、商场、医院等银行卡消费行业和单位的宣传营销,增加银行卡特约商户,引导客户刷卡消费;积极营销开放式基金,加大在县城和中心集镇的理财业务拓展力度,努力使陇南农行成为县域理财市场的主导行和引领者。
为了使开业及签约仪式更富有意义,桐柏农商银行坚持高效、务实、简朴的作风,简约布置会场,严谨安排会议流程,精选签约企业在开业仪式上正式签约,为“政银”扶贫,“银企”对接提供平台,综合各项力量将金融资源放在支企发展、支农脱贫的重心上,会上领导讲话直指要点、言简意赅,各级领导及与会人员对桐柏农商银行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签约仪给予了高度评价,会议作风统一了与会人员对开展扶贫工作的信心,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政银联合政策推动产业扶贫得到高效支持
在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下,桐柏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级各部门围绕扶贫工作凝心聚力,广泛参与。桐柏县扶贫开发局、财政局与桐柏农商银行联合制定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低息贷款项目”,由县财政局出资100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桐柏农商银行注入5000万元向精选的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扶贫农户等发放财政贴息贷款,桐柏农商银行2016年计划首批投放贷款5000万元,2018年达到1亿元。
银企对接精准放货特色产业获得经济支撑
桐柏农商银行积极响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号召,主动承担社会扶贫责任,积极探索扶贫攻坚新途径,建立“政府主导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申报贷款、扶贫金融评估、多形式联合担保、扶贫贴息支持”的融资机制,全面摸排辖内贫困村、建卡贫困户的相关信息,支持农户走“一户一品”、“一村一产”的发展路子,精选一批具有产业前景、发展潜力的扶贫企业,科学制定资金投放计划,助力脱贫致富。
一、县域金融理论研究
在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这二者之间,到底是县域经济拉动县域金融,还是县域金融拉动县域经济?H.T.帕特里克在1966年提出的“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两种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解释了这个问题。
(一)需求追随型金融发展:县域经济决定县域金融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均收入很低,无力支付金融机构进入费用或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或者有能力支付也因为交易量小,每单位交易量所承担的成本过高而不愿去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由于缺乏需求,金融服务的供给也无从产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就不存在。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产品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收入的增加使得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人也就逐渐增加,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相应更高的需求,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简单的金融体系也就演变为复杂的金融体系。
所以说,县域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这个基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尽管二者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不一致,但长期总会趋于均衡的。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也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体制,因为当作为大环境的经济体制因素发生改变,县域金融运行的小环境势必也要相应调整。再次,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也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
(二)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县域金融拉动县域经济
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认为,金融发展不但可以先行于实体经济部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对于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它能将滞留在传统部门的资源转移到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部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1.县域金融对储蓄的影响
县域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分布是不均衡的,而县域金融体系在交易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能够提供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这无疑会刺激居民的储蓄倾向。
2.县域金融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县域金融中介及金融市场的出现,极大地克服了阻碍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的因素。首先,它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以银行为核心的县域金融中介能够代表所有存款者对投资进行监督,避免了广大储户对投资实行直接监督而可能引发的高额交易费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监督成本。其次,银行等有组织的县域金融中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大大降低了县域储蓄者的流动性资产持有量,使之可以将资金投向生产性投资而非可以随时变现的资产,这样就保证了县域投资的连续性。
3.县域金融可以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
县域金融体系通过信息的收集,对各种可选择的项目进行评估,将储蓄有效地在借款者之间进行分配,大大降低了县域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订立金融契约的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了县域金融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将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生产力最高的项目中去。可见,县域金融体系可以借助其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二、县域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
甘肃69个县域的人口占全省的70.26%,但GDP仅占40.74%,财政收入只占16.24%。2010年,甘肃省投放农业、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收购的贷款仅占县域吸收存款额的26%,县域金融资源四分之三流向中心城市。
目前,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均无贷款权,信贷供给萎缩,基本上成了“大储蓄所”;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运用受到一定限制;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中事实上成了主要的金融机构,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较差、自身经营困难,包袱沉重,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而且农村信用社业务范围主要以“三农”为主,难以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对于甘肃这种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县域经济短期内很难带动金融发展;相反,金融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又使有限的县域金融资源外流或者闲置,极大地阻碍经济发展,这就陷入了所谓的“马太效应”。以靖远县为例,全县金融机构由2004年底的58家下降到2010年底的38家,县工行、县建行将其营业网点全部收缩在城内,农行在农村的营业所及城内的储蓄所撤销了一半。网点的收缩削弱了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导致县域资金供求失衡。
所以,在短期内无法大幅提高县域经济水平,并且伴随着县域金融发展倒退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供给领先型”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县域金融,鼓励银行业积极进入县域金融领域,开发金融产品,彻底改变甘肃县域金融目前的颓势,推动甘肃地区经济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那么究竟怎样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突破当前的县域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呢?首先,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创建新的农村信贷理念和信贷模式。在这方面可以有效借鉴在孟加拉国获得过巨大成功的“尤努斯模式”,转变县域金融业务经营理念,实现扶贫盈利两不误;其次,在当前国有大型银行逐渐从农村撤并的现状下,中小型银行应该抓住机会,审时度势,瞄准中国县域金融这块大蛋糕,积极进驻县域金融领域开展业务。国家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中小银行进入县域金融领域。那么,尤努斯模式究竟有何借鉴之处,为何鼓励中小型银行进入县域金融领域,这些内容将会在以下章节得以讨论。
(一)尤努斯模式的借鉴
从实践看,尤努斯模式的成功,主要是突破了传统的信贷理念,创新了制度安排,并且形成了适合贫困经济地区的“草根”金融文化,从而既实现了社会效益,又实现了经济效益。
1.创建了突破传统观念的“草根”信贷理念。
一直以来,银行业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在贷款时一般采用抵押贷款制度或者担保人制度,并且对象必须是优秀客户或者大客户等有经济实力的个人或单位,而且将优势行业,大城市作为其目标市场,这就形成了传统的信贷理念。然而,尤努斯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信贷理念,完全废除了贷款的抵押制度,认为穷人会比富人更讲信用。因为穷人如果不讲信用而赖帐将受到人们的歧视,会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不能得到人们的承认,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穷人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也会及时归还贷款。乡村银行成功地依靠社会舆论、道德力量及人际关系,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孟加拉整个银行业坏帐率达60%的情况下,保持了98.89%的贷款回收率,并完全履行着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彻底颠覆了“穷人缺乏信用”、“无恒产者无恒言”的传统银行经营观念,建立了适合于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的“草根”信贷理念。
2. 以扶贫性与商业性的有机结合
尤努斯创办乡村银行的初衷是想帮助穷人找到脱贫的途径。银行规定,贷款对象必须是不超过0.5英亩土地的穷人;如果没有土地,其家庭财产价值也不能超过1英亩土地的价值,否者不予贷款。并且尤努斯模式将贷款对象主要锁定在乡村妇女这个社会地位极其悲惨的群体,其贷款对象中有96%是农村妇女。但是,乡村银行并没有因为从事扶贫事业而将自己定为慈善机构,它强调以商业化的手段达到扶贫的长期持续性,将贷款利率定在20%左右,高于银行业的整体利率水平。这就形成了乡村银行的制度框架基础,即商业性运行机制与扶贫性经营二者有机结合。没有商业性运行,乡村银行不可能持续经营,达不到为社会最贫困群体提供扶贫资金的目标;而没有扶贫这一动机与经营理念,乡村银行就失去了它经营的根基与特色,就不会在银行业风起云涌的发展改革中独树一帜,取得成功。
3. 建立了市场化为导向的正向激励和内生约束机制。
从银行内部看,乡村银行的业务规模小、频率高、较分散、情况复杂,银行工作人员大多数时间奔波于田间地头,十分辛苦。所以,乡村银行的员工普遍待遇要高于同行,并且银行实行论功行赏制,大大激励了银行从业者的积极性。
对贷款人来说,为了在不需要抵押的前提下实现对贷款的制约与监督,乡村银行采取内生性的约束机制。他们将经济背景相同的人五人一分组,这五个人具有互助,互督,互保的功能。其中一个人不能按时还款,其他人有义务进行帮助,并且一个成员的违约将会影响其他成员的再次贷款。6个小组再组成一个“中心”,每个星期召开一次会议,银行派工作人员组织还款贷款,并帮助解决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无疑是一种极具智慧的金融制度创新,将银行纯粹的外部监督变异为内生性的监督约束机制,极大地消除了道德风险,有效地降低了乡村银行的管理成本,充分调动了贷款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中小银行在县域金融中的优势
1.县域金融市场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第一,大型商业银行撤离留下了一批优质的客户资源。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多年来的金融职能的发挥,增强了县域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丰富了金融知识。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进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有所增加,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增幅较大,对农村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
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处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而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中比重的提高,则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羸利模式必须转向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经营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市场。
3.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有了更宽松的政策支持
为了支持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2009年4月30日,银监会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进行调整并下发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根据《调整意见》,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下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简化审批程序,将省内分支机构审批权限下放给各省银监局;鼓励商业银行优先到西部、东北等银行机构较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对符合监管导向的相关申请予以优先支持;银监会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业务发展和资本管理需要统筹调节、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结论及启示
甘肃县域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银行将传统的经营模式套在县域金融这一特殊领域,致使坏账率高企,资金运营低效,并且无法调动农民的金融需求,而尤努斯模式无疑在这些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并且,中小型银行在县域金融领域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并且有可能在将来成为县域金融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所以,在甘肃县域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上,应该采取“两步走策略”。即,银行业内部创新运营机制,转变经营理念,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借鉴尤努斯模式成功经验,积极开拓县域金融市场;国家在外部提供更多激励措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小银行积极进入县域金融市场,并且设立专门的指导与监督机构,引导中小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农村银行业务,最终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为甘肃县域金融发展带来活力。
参考文献:
[1]石全虎.《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02):60-64.
201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认真贯彻落实总行“三农”和县域业务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总行“服务好新主体、把握好新要素、建设好新渠道、开拓好新市场、释放出新活力”、“提质、增效、创新、控险”的战略部署。省分行年初工作会议最核心工作重点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工作总基调,贯穿“一条主线”,强化“四个机制”、夯实“六种意识”,突出“抓大、攀高、创新、强基”,改革发展、真抓实干,以科学稳健发展统揽全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风险防控为前提,以提升价值创造力、系统贡献度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实现“跨入区域第一方阵银行”的宏伟蓝图。实施3510改革和发展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服务“三农”为中心,切实贯彻“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的方针。全面实施县域蓝海发展战略,支持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改进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业务经营安全运行,以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四大工程”为抓手,实现“三农”和县域业务“五个有、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好局、起好步。结合我行自身实际,经过反复研究,特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市支行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未来三年,我行总体目标和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保障,以“稳中求进、稳中有为”为基调,突出“提质、增效、空险”六字方针,培育亮点、打造特色、努力做到同业进位、系统提升、实现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围绕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强化工作措施;围绕调结构、控风险、强基础提高保障能力;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员工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将资本管理做细求精。积极推进“三农”业务经营转型步伐,调整贷款结构,推进大客户营销和巩固力度,营造安全经营环境,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积极围绕“强农、惠农、富农”为主线。探索特色服务“三农”新模式,倾斜信贷助力现代农业,大力推进“惠农通”工程建设,电子银行的投放、推广和应用,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努力打造区域内城乡联动、综合经营、优质服务的综合性、科技型的现代国有精品主流商业银行。
二、发展目标
未来三年我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3年内主要经营指标达到全省县支行上游水平;其中:2014年打基础各项经营指标达到全市上游水平,2015年各项经营指标进入全省先进水平。2016年保持全省领航地位,力争实现以下主要具体目标:
1、业务发展目标
--本外币各项存款以年初****亿元为基数,未来三年以每年****%速度递增,三年内增加****亿元。
即:2014年底各项存款增量达到****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计划增量**** 亿元,对公存款计划增量****亿元,同业存款计划增量****亿元。
2015年底各项存款增量达到****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计划增量****亿元,对公存款计划增量****亿元,同业存款计划增量****亿元。
2016年底各项存款增量达到****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计划增量****亿元,对公存款计划增量****亿元,同业存款计划增量****亿元。人均达到****万元。
--银行卡 2014年计划发卡实现****万张,卡存款余额达到****亿元。
2015年计划发卡实现****万张,卡存款余额达到****亿元。
2016年计划发开实现****万张,卡存款余额实现****亿元。
--网上银行 2014年计划实现开户****户,交易额实现****亿元。
2015年计划实现开户****户,实现交易额****亿元。
2016年计划实现开户****户,交易额实现****亿元。
--客户拓展 2014年计划发展企业法人客户****户、个人客户****以上,其中存款在100万元以上的客户****户,存款计划实现****亿元。
2015年计划发展法人客户****户、个人客户在****户以上,其中100元以上大客户达到****户,存款力争达到****亿元。
2016年计划发展法人客户****户,个人存款记****户以上,存款力争达到****亿元。
--资产总量 2014年年初****万元的基础上增加****万元,平均余额达到****万元年末余额达到****元,其中:三农贷款****万元,个体工商户贷****万元,法人、小微企业贷款****万元,综合消费、个人住房贷款****万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万元。
2015年年末贷款余额计划实现****万元,其中:三农贷款****万元,个体工商户贷款****万元,法人、小微企业贷款****万元,综合消费、个人住房类贷款****万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万元。
2016年年末贷款余额实现****元,其中:三农贷款****万元,个体工商户****万元,法人、小微企业贷款****万元,综合消费、个人住房类贷款****万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万元,其它贷款****万元。末其在个人业务、中小企业业务、银行卡业务、资金营运业务、保险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领域争取处于同业前列。
2、利润发展目标
1、经营利润目标
经反复测算:
2014年年末实现拨备前利润达到****万元,拨备后利润达到****万元,中间业务收入实现****万元,其中:保险手 续费收入****万元,银行卡业务收入****万元,电子银行收入****万元,结算业务收入****万元,基金、贵金属销售收入****万元,往来收入****万元,贷款利息收入****万元。
2015年年末实现拨备前利润达到****万元,拨备后利润达到****万元,中间业务收入实现****万元,其中:保险手续费收入****万元,银行卡业务收入****万元,电子银行收入****万元,结算业务收入****万元,基金、贵金属销售收入****万元,往来收入****万元,贷款利息收入****万元。
2016年年末实现拨备前利润达到****万元,拨备后利润达到****万元,中间业务收入实现****万元,其中:保险手续费收入****万元,银行卡业务收入****万元,电子银行收入****万元,结算业务收入****万元,基金、贵金属销售收入****万元,往来收入****万元,贷款利息收入****万元。
2、资产质量目标
--在3年内对于新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将严格控制在****%以下,计划2014年末不良贷款率在****%;2015年末不良贷款率在****%,2016年末不良贷款率在****%。信用卡透支不良率控制在****%以内,在没有不可抗力因素等客观因素造成贷款形成不良的情况下,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到零。
3、结构调整目标
--客户结构优化,3年内每年个人优质客户和法人优质客户分别提升客户总数的****%、****%和****%。
--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3年内中间业务收入占有效收入最终达到****%。
--网点结构进一步优化,3年内所有网点转型精品化、明星化、现代化、科技化;储蓄存款均要达到****亿元以上。
--员工和部门结构优化,3年内整合网点人员,前后台人员合理搭配;柜员、客户经理实现知识型、专业型、复合 型、年轻型的新一代员工;机关与基层员工合理流动,充实前台人员,压缩机关人员,竞争上岗。
(一)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涉农业务重在培育新的增长点。目前城市业务在全行利润贡献中占据重要位置,但作为惟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农行的优势在于拥有全国最多的营业网点、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具有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这是农行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有利条件。而要变有利条件为现实利润的增长点,必须着眼于县域潜在市场、着眼于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紧跟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介入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领域,加大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投入。近年来,丰城市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的乡镇。包括梅林镇的药湖水面开发、段潭乡的“三水”产业立体开发;已享有“中国豇豆第一镇”的袁渡镇以豇豆生产为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筱塘乡主要生产“元和”皮蛋,杜市镇主要生产“子龙”冻米糖,拖船镇主要生产“三星”田螺酱,小港镇主要生产“一品斋”酱菜等,这些生产各种名优特稀农产品的乡镇已占到全市乡镇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乡镇所生产的各种特色农产品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农业优势产业在集群化发展过程中,金融需求是十分旺盛的,要通过积极探索有别于城市业务和传统思维的管理、授信、考核和风险控制机制,全面推行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从而不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城市业务是主干。城乡联动、双层经营是农行的最大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县域与加快发展城市业务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城市市场和大客户是农行重要的盈利支柱,并通过价值链延长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龙头和带动作用。把城市业务做好了,农行在县域的骨干支柱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充分;只有城乡业务都活跃起来,农行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提升。这些年,丰城支行紧紧抓住丰城以能源强市、以能源兴产业、不断地攀升新的平台的战略机遇,把城镇区作为营销主战场,深化扁平化改革,全面提高直销能力,按照批零兼顾、择优进入的原则,集约经营区域内优质法人客户业务和高端个人客户业务。通过扩大直接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服务质量等多手段,积极开发、推广新型金融产品,创新理财和避险产品,立足区域经济金融资源优势和网点网络优势,做好上游系统性、集团性客户营销链接工作,把握地方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机遇,积极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和特色业务,不断增强了城市业务经营活力,确保城市主体业务增量市场份额位居前矛。截至2007年7月底,丰城支行存款增量占当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82.87%,位居四行首位;实现贷款净投放近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主要是丰城电厂、华伍、金马房地产、人民医院等优质客户,城市业务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这为农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创造了条件。
(三)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重点在于立足全面营销,通过城乡一体化联动,辐射和带动系统业务的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增加盈利和提高经营效益是其本质属性。目前,农村金融需求正呈现综合化、多样性的特征,客户价值链不断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农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立足于全面营销、重点突破,加强与重点产业和市场对接,大中小并举,加大市场拓展力度,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和系统业务发展。在这个方面,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城乡一体联动的体系,要充分利用城市营销的有益经验和开发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营销力度,坚持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一体化经营,特别是要加大资产业务营销力度,抓好小企业业务经营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继续实行“目录管理+特别授权”运作方式,稳步推广“成长通”小企业可循环贷款,积极营销短期信贷产品,培育壮大小企业优良客户群。同时,有选择地支持有市场带动作用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骨干城镇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和农民自建房工程,逐步实现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在服务“三农”中实现市场价值最优化目标。
二、特色化经营: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根本出路
当前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几家大银行逐步退出部分县域市场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而要突破这一瓶颈,根本的出路在于走特色化经营的路子,为广大县域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使农行成为县域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一)瞄准特色产业。近年来,丰城针对丰电、丰矿、兰丰水泥、兰丰塑业、港源硅业、同济丰宇、三维化纤等企业在供应、生产链条上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特点,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综合利用废弃物,开发中下游产品,大力发展煤炭化工产品深加工等各种相关产业,培育循环利用本地资源的新兴产业,以循环经济的大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同时,打造以工业园区为中心、以省属企业为依托、以乡镇工业为基础的三大工业经济增长极,将华伍、兰丰、润田、同宇、港源硅业、三福轧钢等一批企业项目引入工业园区,全市已形成能源、冶金、建材、机电、塑业五大支柱产业。此外,在丰城市发现了大量的富硒土壤资源,初步控制面积524.7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董家、泉港、梅林等8个乡镇(街道),占江西省的1/4强。丰城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着手进行富硒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加快富硒农产品开发步伐,走出一条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丰城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就是县域业务拓展的重点。应通过政策激励,牢牢把握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城乡建设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鼓励县域业务拓展向这些优势产业聚集,重点支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层次高、有信誉、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壮大小企业优良客户群。2006年丰城农行看准丰城市是江西省首屈一指的水禽养殖基地的实际,通过贷款600万元支持华阳羽绒服厂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二)发展特色业务。要充分发挥农行的规模优势,以“金钥匙、金e顺、金光道、金穗卡”产品为载体,利用农行的网络覆盖广、服务范围宽、员工网点多、业务规模大的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营销和产品建设上,要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内配套农户为重点,稳步增加农户贷款规模,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依托电子化服务网络和特色银行卡产品,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工资和汇兑服务。在中间业务上,要加快中间业务和新业务多元化发展,推进个人理财、个人住房贷款、贷记卡、电子银行和外汇等业务再上新台阶。积极推广新通宝卡、民工卡等系列产品;大力拓展收单市场,强化用卡激励措施,扩大持卡消费;加大自助机投入和更新力度,加强银商结盟,改善用卡环境。加强组合营销,做大保险业务。拓宽寿险产品营销渠道,深入推进期缴业务转型和产品组合营销。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发展等。
(三)完善特色服务。要紧紧把握城乡一体化、城市经济圈辐射扩大和区域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机遇,继续巩固负债业务传统优势,加强大中型客户维护和拓展力度,制定优质个人客户营销管理办法,合理设计业务流程,有效进行网点功能分区、服务分层、客户分流,培育和拓展一批信誉良好、诚信度高、回报丰厚的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注重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制定实施对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为农村城镇化中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教文卫、通讯传媒等公共事业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同时,要积极打造连接城乡的金融桥梁和纽带,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坚持商业化原则,实行分类指导,跟踪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工农业交融发展的新趋势,重点支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层次高、有信誉、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农户”运作模式,由支持单个农户向支持农业产业化转变,起到“辐射一面、带动一片”的作用。要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和精简高效、权责对称的原则,健全完善以市分行、支行、营业网点为主体的三级服务架构,实施分层专业服务,通过价值链延长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龙头和带动作用。近年来,丰城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社会资金不断地流向基础设施、农林水产业、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等各个投资领域,促进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也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现在,丰城全市民营企业达到近900家,全市43.6%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这些为拓展农行的特色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差异化竞争:创新县域管理机制的有效措施
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难点主要在于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依然高于城市业务。因此,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应该着眼于县域经济差异性大、需求层次多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创新担保方式。据统计,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对金融服务的旺盛需求,预计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20万亿元。从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实际看,尽快建立农村贷款担保基金,是推进营运资金渠道多元化和确保县域贷款规模的关键。应该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对农户和县域中心企业融资提供抵押担保。同时,要创造条件发展对县域金融机构和龙头企业的批发业务,积极参加有国家政策支持的政策性贷款招标,建立起具有农行特色的小企业服务体系。通过创新授权授信方式和业务管理流程,加大对县域的信贷投入力度,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确保县域贷款规模和占比逐年提高。
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国农信社金融资产总额接近7.3万亿元,约占整个农村金融总量的58%;贷款超过3.7万亿元,网点遍布城乡,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信贷支持起着绝对主力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农信社正面临着“行业全面竞争”和“自身改革待续”的双重压力。
农信社已身处全方位的行业竞争之中
在传统农业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冲击。一是村镇银行依托灵活的机制和差别化的经营模式,对农信社人才和目标客户构成双重冲击。村镇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是其市场化、商业化、可持续的目标明确,是真正“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作为县域金融市场的新进入者,村镇银行业务和客户对象与农信社几乎重合,通过吸纳本地优秀人才,挖掘农信社的部分优质客户,势必造成农信社人才和客户的双流失,长期影响不可低估。二是邮储银行打破“只存不贷”的旧有约束,在传统农贷和金融服务方面与农信社展开正面竞争。邮储银行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采取设立“惠农服务站”等营销模式,大力拓展农村信贷市场。同时,邮储银行依托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已形成全国联网的综合业务网络、电子汇兑系统和银联“绿卡”体系,更加方便快捷。三是农业银行携资金与技术优势强势“回归”,对农信社传统农户与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形成较大挤压。2006年以来,农行确定“两翼齐飞”战略,将工作重点定位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大量支农资金,同时也对农信社的市场优势带来冲击。
在城镇地区面临中小企业客户流失和市场萎缩。2011年初以来,在国家和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广大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中小法人机构将“新增长点”瞄准在县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纷纷以各种形式进驻和参与竞争。在营销策略上,广大商业银行立足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不断推出新颖的金融产品和针对中小企业的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以其灵活的经营策略、完善的金融服务获得了中小企业客户的青睐。相比之下,农信社营销意识和手段落后,依然存在“坐门等客”的思想,使农信社原有的黄金客户倒向其他商业银行。
在城区的扩张势头和市场认同难以维系。2002年以来,随着大型银行贷款权限纷纷上收,许多城市城区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部分地方农信社及时补位,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了中小企业的高度认同。然而,随着大型银行、城商行等商业银行纷纷“返乡”,以其超前的理念、雄厚的资金和灵活的服务,吸引多数优质中小企业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信社在城市中的扩张势头。
农信社深化改革还未到位
目前我国农信社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但因多种因素影响,合力推进改革发展的“一盘棋”尚未形成。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人”的问题:部分省联社思想不够解放,存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部分高管人员对成绩和进步估价过高,改革发展的决心、动力与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导致许多农信社存在突出问题,其中最为重要还是以下三个方面:
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一是产权界定模糊、主体虚置。农信社实行的合作制度一直未对出资人的产权及相关的权责分配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出资人只拥有名义上的管理权利。同时由于其自身水平局限及管理层的无意识作用等因素影响,导致出资人缺位于农信社的监督管理,造成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二是管理体制缺乏有效制衡。农信社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色彩较重,即使是某些农信社已改制成农村股份制银行,其高管的任命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上级联社的影响。强势的行政化管理极大影响了监督治理结构,导致权力制衡机制的功能丧失、加大管理层道德风险。同时,省联社、地市级省联社派出机构、县联社的三级行政管理模式拉长了管理链条,削弱了农信社经营的效率和灵活性。
市场定位出现偏差。一是客户选择趋同。相比农业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农信社更偏好将资金投入国家垄断性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政府相关部门等优质客户,严重偏离其服务目标。二是竞争地域趋同。越来越多的农信社将经营重点由原来的农村转向大、中型城市等较为陌生的市场,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增加经营成本。三是产品设计趋同。农信社的金融产品形式简单、缺乏特色,仍停留在存贷款、结算等基础业务上,具有很强的被替代性,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四是信贷流程趋同。农信社普遍仿照商业银行在贷前以财务报表和资产指标等“硬信息”来评定中小企业的信用,并在流程中引入了包括省联社、县联社和乡级农信社三级的贷款权限审批制度,大大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削弱了贷款时效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门槛。
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一是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部分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重业务、轻管理”旧式思维,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够,缺乏应对防范风险隐患的措施。二是内控机制不完善。表现在规章制度的建立缺乏系统性,且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新管理方式的推广及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三是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农信社的风险管理缺乏一个独立有效的结构设置――监事会。由于其运作缺乏独立性,使得管理层的决策风险游离于风险管理之外。四是缺乏正向激励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和用工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信社长期缺乏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造成了农信社员工整体积极性不高,无法适应现代风险管理的需要。
既已确立的农信社改革方向亟待深入
近年来,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老少边穷”地区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监管部门通过“增量、存量”两手抓的方式,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一方面,通过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扎实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大力推广小额信贷业务、积极引导金融服务创新等措施,在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借鉴近年来银行业金融体系的成功改革,特别是城商行和城信社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并真正做好农信社这个最大农村金融主体的“存量改革”。
我国农信社股权改造工作近年也在逐步推进,农村银行类机构组建步伐不断加快,改革扶持政策有效落实,经营机制转换在部分省份和部分机构取得明显进展,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下一步农信社改革就是要继续按照既定方向,大力推进产权改革、组织形式变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
按照我国农信社的具体情况,有关监管部门已制定了“改进+改造+改制”的“三年三步并走”总体思路,科学推进,梯次发展。所谓改进,就是以监管指标全面达标为任务,加快风险处置进程,通过“年度利润弥补、争取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固定资产净值盘盈”等办法,促进风险抵补能力全面达标。所谓改造,就是以实施股份制改造为任务,推动股权结构优化和组织形式变革。所谓改制,就是以组建农商行为任务,促进经营机制转换。要求一定评级的县级联社未来一定时间内逐步完成组建农商行工作,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全面转换,推动农信社向现代金融企业发展。
在地方上,各地监管部门大致形成了以“提高质量,分类监管,一社一策,科学发展”的总体原则及“以化解不良资产风险为突破口,以股份制改革为方向,以组建农商行、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为目标”的改革基本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改革的动力、活力与合力。
在上述改革原则和思路的指导下,当前监管部门正在集中精力推动股权改造和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显著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坚决纠正发展转型落后于组织形式改革的问题。其工作着力点在于:
坚持做实县域。这既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又符合中国实际。坚持维护县(市)级法人机构稳定的总体要求不动摇,切实把改革发展重点放到县域法人机构上,从机构和业务两个层面做实县域。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有效资源,加快推进县域机构改革进程,支持城区机构整合,全面完成县(市)统一法人,严格把控地(市)统一法人。对于体制外机构,协调制订方案,尽快妥善处置。同时,督促引导县域法人机构增强服务功能,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精耕细作,综合推进面向“三农”产品、客户和渠道建设,打造精品特色化银行和百年老店。
深入推进改革。从2010年开始,监管部门就采取多项措施,逐步取消资格股,优化股权结构,为打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奠定良好的产权基础。当前的关键就是结合实际、狠抓落实。
对于尚未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机构,应加快资格股转化。资格股转化为投资股,难点在于违规虚假入股的清理和分散弱势社员利益的保护。对于违规虚假入股的情况,包括存款化股金、贷款化股金等等,在确保机构稳定的前提下,适时坚决清理规范。
对于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要着力优化股权结构。应注意引进优质股东和异地股东,促进解决股东行业集中、股东实力不强、股权分散的问题;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要求,规范打造有效治理基础;操作上注意合法化、规范化和股东资质的严格把关,特别是对于控股股东或相对控股股东进行资质审查和持续监管。在法人机构实施股权改造后,对于能够达到农商行准入标准的,加快启动组建程序,成熟一家组建一家。地方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机构组建过程中经营机制建设的专业化辅导,确保新机构开业就有新机制。
从未来更长远的发展上看,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应进一步借鉴国外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股份化、实现形式多样化、服务“三农”、产权清晰、治理健全的小型农村社区银行。
在改革背景下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改革没有回头路,广大农信社统一认识是改革成功的必要前提。当前,在监管部门大力推进改革的同时,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倡导创新发展思路,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需要破除思维桎梏,全力支持改革。省联社在推进自身改革的同时,应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做好县级联社无法做好的各项服务工作,履行相应的协调职能、做好相应的审计稽核工作。在全面改革的背景下,无论是已改制的还是未改制的农信社都应制订发展战略,明确改革方案,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一是立足县域市场,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应该说,农信社作为支农服务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在服务“三农”发展的同时,也积淀了丰富的支农经验,积累了与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的感情基础。为此,农信社应坚持发挥自身特点,利用长期形成的网点优势和支农体系,进一步扩大支农贷款的覆盖面和支持力度,巩固农业乡镇、城郊地区传统的小额农贷市场,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积极支持新兴的设施农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种养植农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城区和市区涉农中小企业客户群,逐步推进符合县域特点的其他小企业贷款,有重点、有选择的满足县域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政策性支农与商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
二是创新产品种类,最大限度契合“三农”的实际需求。农信社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区域经济特点,不断改造和创新信贷产品,彻底改变以往金融产品不多、“三农”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以实现信贷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辐射和全方位。有条件的农信社应继续加大自主银行卡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推动信用贷款在农户中的广泛应用;继续探索海域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抵押模式,解决农村种养大户抵押物不足的瓶颈问题;继续与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和组织联手,推广“青年创业”贷款、“光彩事业”贷款、“巾帼英雄”贷款等不同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信贷需求。
三是缩短业务流程,恢复地方法人机构的效率优势。省级联社应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科学测算、合理安排,进一步探索符合基层单位实际的差别化授权。同时,省级联社应重点研究贷款评级授信管理模式,在年度评级的基础上,通过授信总量的控制,最大限度将贷款权限下放,减少逐级审批造成的管理链条加大和管理成本的增加,转而侧重于指导和监督评级,以及注重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中图分类号:DF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81-02
金融制度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然而当前在县域发展中,金融制度创新存在着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发展中金融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战略性的发展思路,导致深层次的创新严重匮乏
为了不使创新措施与现有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冲突,我们把创新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外延的扩展上。从经济性的角度分析,这是金融企业必然的选择。因为金融创新的动力在于金融企业逐利避险,由于缺乏金融政策的配套实施,对于一些很清楚的势在必改的金融问题难度大, 会对现有制度框架形成冲击,不想或不敢采取迅速的创新行动,以致传统体制和金融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得改革创新的收益逐步递减,进而导致人们减淡对改革的信心和热情,从而使改革失去广泛的社会支持。
2.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一是各金融机构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建立在研究客户需求基础上统一的规划协调部门,也没有专门的主管机构,业务开发缺乏系统性,创新成果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二是目前许多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或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经营观念相对落后,业务品种基本上仍是传统的存贷款、结算业务和少量的发行、兑付债券等业务,外汇业务和中间业务很少,住房信贷、助学贷款等新的消费需求贷款品种发展非常缓慢,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科学性。三是业务创新中银行间存在不良竞争,为追求市场占有率而进行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原创型创新太少,而从国外引进的吸纳型创新较多且缺乏规范性。
3.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创新成为金融改革创新的障碍
目前,我国金融创新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创新进程的主导力量是政府。金融创新措施是通过政府带有强制约束力的行政手段贯彻实施的,尽管微观金融主体也推出了一些创新措施,但在金融创新进程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而且,这些措施也必须经过政府的批准或认可方能实施,亦即政府负责掌握和发放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准入许可证”。这种方式有一定的优点,但也有致命的弱点。
4.创新环境不完善,制约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
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金融市场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中,金融创新随着实体经济对金融业的需求不断涌现,金融监管则通过对金融创新中产生风险的防范,保证了金融业更高层次中的安全高效运行。在我国,由于金融改革的滞后,金融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得不到解决,金融创新仍缺乏适宜的金融基础。一是金融体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二是金融管制严重。
5.金融工具品种少,结构简单,金融手段创新不足
金融服务主要是通过金融工具实现的,而新的金融服务或金融工具的出现,通常是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进行金融创新的结果。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金融业仍然存在诸多对金融创新的体制性约束;同时,由于金融垄断的格局始终没有打破,限制了金融业的适度竞争,导致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金融产品结构相对简单,许多国际流行的金融创新工具,国内金融机构尚未引进。
6.相关法规不健全,创新业务发展缓慢
随着金融创新的兴起,金融市场关系日益复杂化,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对其进行监督。虽然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在不断深化,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金融法制的观念尚未真正形成和确立;金融立法不健全;执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诸如执法不公之类的漏洞;已经制定和颁布的金融法律被虚置一旁,难以发挥其调节和控制金融秩序的功能和作用。
7.金融创新人才短缺
人才是金融创新的主体,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增强创新的供给能力,以及促使创新成果的模仿和普及的基础。可是由于我们起步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政府推动性创新的格局一时难以改变,在巨大的政策风险之下,市场主体更偏好于投机,金融市场内部信用机制难以有效运转。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金融创新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体制和金融制度改革方面的原因,又有市场环境、市场运行机制和金融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这里着重分析一下产权制度、市场环境及金融管制因素方面的原因。
1.产权制度因素
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基本条件就是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自身必须具有强有力的利润最大化冲动及与之相关联的创造性动力。只有这样的产权主体的“内在因素”才是金融创新的动力源,创新主体才会具有自由探索与“创造性”的精神,从而积极开发新的金融工具与产品,主动地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在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基本上都是国有产权。在这种国有产权的制度安排下,经营权是由国家选择的人来行使,人有权经营商业银行,却没有享受经营成果的权利,因而不具备激励效应,加上创新改革往往伴随着相应的风险,因而理性的人都会选择墨守成规。
2.市场环境因素
一是银行业高度垄断,四大国有银行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这种垄断局面的存在既不利于建立公正、平等、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也使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从而导致金融机构既缺乏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竞争,又无强烈内动力逐利性。这种垄断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而是靠国家行政力量支撑起来的,其最明显的副作用是:垄断使得传统金融控制方式难以真正转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间接宏观调控,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型的金融体制相比截然不同。二是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缺陷:(1)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内部结构失衡。在股票市场上,突出问题是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不仅使股票市场处于严重分割状态,更导致了可流通股与不可流通股在转让定价、流动性和风险规避等方面的不平等,抑制了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创新。在债券市场上,突出表现是债券市场结构不平衡,国债占有绝对比例,公司债券或企业债券所占比例很小。我国目前不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由于目前公司或企业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受到各种制约,使得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更难以展开以企业债券为基础的金融创新。(2)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呈非均衡状态。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由承担债权融资交易的债券市场和承担股权融资交易的股票市场构成。在发达国家,债券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融资工具,远比股票的规模和比例大且品种多,债券融资规模往往数倍于股票融资规模,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我国债券发行规模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投资工具创新和风险转移的创新。
3.金融管制因素
我国虽然已制定了大量的金融经营与监管方面的法规,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但在加入 WTO后,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对金融创新的深化和发展有抑制作用。一是多数的银行法规条例比较原则和概括,多停留在定性上,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具体的监管细则、处罚条例和科学定量管理,无明确量化标准,监管部门实际操作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监督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具体法规,没有建立严格的奖罚机制,对违规行为缺乏严厉的处罚措施;对市场准入和退出方面的管制不完善。二是配套法规不够完备,如对银行监管组织体系、内容、具体手段、处理方法等尚无明确的法规可供遵循,类似银行监管条例等配套法规尚未出台。三是金融立法缺乏前瞻性。当我国严格确立“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格局时,美国金融业就传来了混业经营的消息;当我国正在加紧票据立法与研究时,西方发达国家却在制定对无纸化的金融支付工具进行调整的法律。四是受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银行法规的权威性和银行监管的法制化在实践中不能得到严格贯彻实施。另外,由于法律自身的特殊性和我国实际情况,也使得我国金融法规体系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某些金融立法尚处于空白。如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面的可操作性法规至今还未出台,我国金融法规制定的速度大大落后于金融制度与业务创新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是许多金融法律、法规存在广泛的争议性。金融法律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缺乏清晰明了的法律支持和鼓励。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管制对金融产品的开发实行核准制,而在我国实行的是审批制。通常的做法是当商业银行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之后,必须报请主管机关审批后方可投入市场,手续较为烦琐,这样一来加大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成本,另由于批准周期较长,可能使得商业银行错过了产品的最佳销售和使用时机。因此抑制了金融创新产品的供给,阻碍了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祖葆,虢春华.金融制度创新:理论分析与实践选择[J].江汉论坛,2005,(11).
[2] 吴亚,刘成起.对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分析和思考[J].未来与发展,2006,(5).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4)04-0049-03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而了解和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布局情况,对于掌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配套的金融服务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产品推广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水平,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取了晋城市沁水县为调查样本,就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布局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调查和思考。
一、沁水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情况和远景规划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辖7镇7乡、9个社区、242个建制村,人口21.51万。近年来,沁水县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立足县情实际,确立了以“一城两区”为核心,建制镇为骨架、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工业化带动、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到“十二五”末,县城人口将达到6万人;以端氏嘉峰工业区为中心,沿沁河流域向外辐射郑村、胡底、郑庄,四个乡镇组群发展,建成新型工业经济区;以中村旅游区为中心,沿历山向东辐射土沃、张村,三个乡镇连片开发,形成生态低碳旅游区。以“一城两区”为带动,推进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纳入规划片区的人口达到14.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沁水县坚持主攻县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一城、一带、一圈、一区”的特色城镇建设发展思路,重点实施十大城市建设工程、十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和十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把“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县城,打造端氏商贸区、嘉峰工业区、中村旅游区、郑庄特色农业区”作为战略重点,依托丰富的无烟煤和煤层气资源,做大做强煤炭、煤层气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和第三产业,有效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截至2013年底,全县常住人口达21.45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3324万人,比2012年新增3421人,城镇化率达到38.83%,比2012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个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沁水正在崛起。
但从总体上看,沁水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规模仍然较小,现代服务业提升力度还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且城乡规划、行业规划“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县城基础设施老化、功能不够完善,中心集镇集聚效应还不明显,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起到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十年远景规划,县城居民将由目前的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0万人,以目前的配套设施很难满足需求。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布局情况及存在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而金融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品味和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从调查情况看,沁水县金融服务布局结构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网点布局短缺,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
首先,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乡镇网点摆布明显不足。前几年,各国有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普遍实行了“农村退出”战略,对设在乡镇的规模和效益不高的营业网点实行了市场退出,致使部分商业银行县支行变成了只有一个网点的“光杆司令”,成为仅为一定范围内居民服务的“社区银行”,占有金融资源的数量与服务群众的水平严重不匹配。在当时的发展水平下,金融服务尚能基本满足居民需要,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扶持农村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农村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明显下降。从沁水县的情况看,虽然金融机构较为齐全,但网点分布较少,与较大城市“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金融网点布局差别较大,虽然从数量上看每个镇平均拥有银行业机构网点2―3个,但分布严重不平衡,大部分网点集中在县城,对建制镇和中心集镇发展的金融服务相对不足。
其次,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新型金融服务工具短缺。各乡镇金融机构网点以农村信用社为主,金融服务产品较为单一,难以与现代化的支付系统相联接,导致结算在途时间较长,资金周转缓慢。在一些乡镇,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接人支付系统网点比例、银行卡发放和电话银行开办比例等较低,ATM机、商户POS机具布放很少,有的乡镇目前甚至尚为空白,导致其在开展咨询、担保、评估等方面力不从心,往往需要与客户进行较长时间的交往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业务拓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如沁水县全辖18个农村信用社目前只有ATM机5台。
(二)金融机构服务功能不全,金融供给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起步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住宅建设等方面,由于这些项目普遍具有公共用品的特点,与商业银行短期盈利性目标并不相吻合,难以获得商业银行上级行的信贷审批。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权普遍上收,有的实行省分行审批制度,作为县支行负责人和信贷人员只有对项目进行考察的义务,而没有信贷投放的决定权,一个项目经过前期长时间的考察,完成了风险评估报告,上报省行后却可能因一些原因被否决,造成无功而返,有的县支行一年连一个项目也做不成,信贷业务停滞不前,变成了上级行的“储蓄支行”。随着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主体逐渐向土地和资本收入转型,这意味着金融需求也必然从依附劳动力收入的小额信用贷款模式向依附土地和资本的抵押贷款模式转变,从简单的信贷模式向创业性风险融资模式转变。而当前融资方式基本上依靠传统的信贷模式,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很难真正得到及时支持和满足。
(三)金融政策调整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势
一是缺乏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在信贷产品创新上,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信贷品种大多由其总行开发,各分支机构难以根据属地实际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地方性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不足,自主创新金融产品能力较弱。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既没有新型城镇化建设贷款的操作制度,也没有开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专项贷款,更无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贷款优惠政策。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品种主要是针对工商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基建和技改贷款),缺少对农业的扶助开发贷款和10年以上的长期建设投资,而且贷款方式主要以抵押为主,缺少信用放款。如2013年沁水县先后组织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总投资3.6亿元,其中,国家、省、市、县政府投资及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合计达3.024亿元,占比为84%,而银行贷款只有0.576亿元,占比仅为16%。
二是信贷规则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信贷准入门槛,县级承贷主体绝大多数达不到要求,虽然也有个别达到要求的企业,但却找不到有能力的担保单位。从沁水县来看,几乎没有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全部拥有符合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建设项目贷款条件的“五证一批文”(土地使用许可证、用地许可证、城镇规则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预售房许可证、发改委批文),资金基本靠自筹。再如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项目为主,诸如农村水、电、路三网建设、大型水利建设、新住宅区开发等,承办单位一般是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或居委会,这些部门和居委会一般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银行主要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垫贷方式介入项目,随着国家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严格控制,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信贷投入基本停滞。如截至2014年2月底,沁水县仅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机构1个,即沁水县盛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农业发展银行沁水县支行贷款余额为1.42亿元,所有贷款均用于县域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而辖内其它金融机构对该公司则均未发生信贷融资业务。
三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欠账较多。当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特征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社区向城市型社区的转变,而与此相配套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不仅需要金融为其提供发展资金,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分散风险机制。从沁水县来看,农村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各类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对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冲击较大;同时,越来越多“被城镇化”的农村居民,在人身、财产、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险机制建设方面仍然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很难迅速融入新型城镇化的生活环境。
三、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一)推进金融发展重点向农村延伸
国有商业银行既是现代化企业,也是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载体,既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中,应当站在国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实行差别化的考评制度,既要注重经营效益的提高,更应注重社会形象的树立,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应当允许其低效益甚至适度亏损,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后续发展能力,培养金融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长远规划,在贷款利率、信贷风险损失补偿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把支持城镇化作为新业务的拓展领域,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按照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服务网络建设的新要求,调整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增强服务对接能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网点等应优先考虑县城以下乡镇布局,以满足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需求;三是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县域小企业的生力军作用,有序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同时,大力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的基础设施、土地、住房等多个方面,制定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发展战略;四是大力发展适合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类群体、项目资金需求特点以及生产、创业、消费等各种资金用途,探索开发适合县域城镇化建设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也应将大城市发展较为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移植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顺应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新趋势,重视网络金融、移动金融、自助金融等新型服务渠道,扩大有效服务覆盖,改善客户体验,深入推进结算业务现代化。
(二)多措并举,尽快融入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规划之中
一是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林权质押、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城镇商品房开发、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农民宅基地与城镇商业用地的置换开发。灵活运用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扶贫贴息贷款、联保贷款等模式,扶持城镇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就业,有效提高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满足率;二是制定相配套的信贷政策措施,增加贷款操作的灵活性,立足于在健全城镇功能和发展城镇化社会服务中寻求商机,重点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供排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主张以土地经营公司为载体,由财政或担保公司担保,向银行争取贷款和发行地方债券作为土地征用、道路骨架以及水、电、气主管线建设的周转金。积极探索开办土地储备贷款、开办集合资金委托贷款等创新性城镇建设融资手段。同时,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
(三)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应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方针,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对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进行贴息等办法支持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盘活城市公共资产,在城镇土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二是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完善城镇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城镇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培育资本市场,最广泛地吸引社会投资;三是探索组建专业性的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在整合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产业投资基金,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的金融约束;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农民工创业基金等主要从事创业性投资的机构,并加强信贷资金、财政贴息资金和担保基金的合作,形成对创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支持合力。
(四)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1、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县域经济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总量仍偏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基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低,企业经营整体上仍未摆脱低迷状态,第三产业规模小,县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仍存在。
2、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滞后,信用体系不健全。实体部门中的企业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时机会主义倾向严重。表现在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借款人还款意愿不强或根本就没有还款意愿,逃废、悬空金融债权;会计审计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规范化不够,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较差;借款人对银行的贷后监督检查持抵触情绪,任意改变贷款用途,使银行难以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大贷款风险损失。
3、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有时甚至起负面作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借款人仅凭领导批示或部门意见到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形仍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仍未彻底根除。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
4、县域金融机构自身建设落后,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金融机构自我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不足,业务发展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二是资金价格定价能力不足,不能依据资金供求和风险状况形成自我定价机制。三是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理念、服务品牌。五是农村金融改革、机构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三农”经济发展需要。六是金融监管的调节不到位,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经营不善的乃至失败到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一定程度上恶化金融生态体系。
5、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担保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借款人担保难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与借款主体的关系。缺乏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和中介服务人才,金融机构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
二、金融宏观调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机遇
金融宏观调控可能会带来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压缩,部分企业资金供给总量缺口加大。同时,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也可能会使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政策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行政干预风险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但金融宏观调控不等同于紧缩,更不是全面紧缩。事实上,金融宏观调控本身就包含了限制与发展,紧缩与扩张,后退与前进几方面的内容。金融宏观调控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金融宏观调控既有直接刺激促进经济、金融发展的措施,也有通过限制一些领域的过度扩张,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从而为整个经济、金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措施。所以说,金融宏观调控的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金融宏观调控给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更多的还是发展和机遇。
1、金融宏观调控服从服务于国家整个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调控的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通过“冷热”兼治,一些短缺部门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银行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质量提高奠定基础。如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目前过“冷”的领域,正是县域经济比较薄弱的方面,这将为县域经济新一轮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潜力。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从紧、严控过热行业发展、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等促使县域经济自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些都将给县域经济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农林牧渔等“弱势行业”升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快农业发展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长期来,农村金融供给存在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产业贷款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缺乏有效保障等。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会造成“三农”经济衰退,甚至会形成金融阻碍“三农”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宏观调控将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理性发挥现有金融资源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三农”发展的金融理性支持和良性循环。
3、金融宏观调控暴露一些企业长期存在的弊端,如盲目、过度投资,融资渠道狭窄、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内部管理不善、市场应变能力差、投入产出关系严重不协调、缺乏持续竞争力等。金融宏观调控客观上将促进企业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增强政策应变能力,学会科学理性决策。反省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加强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机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风险观,摒 弃不顾风险和自身承受能力的盲目扩张行为。
4、金融宏观调控对银行现行经营理念是一次强烈冲击,迫使银行反省自身的管理水平、管理行为和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市场原则,注重对企业风险、行业风险的分析和调研,注重贷款的分散性,增强政策的敏锐性,利于加强银行信贷管理。同时,金融宏观调控明确给出了国家鼓励和限制发展的信号,为银行信贷决策指明了方向,有助于金融机构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时,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实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降低经营风险。
5、金融宏观调控通过机制、工具创新和制度规范,消除信贷市场分割和流动性约束,调整不同经济领域、产业和行业、企业和社会群体获得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便利度和规模。利于农业等基础产业相对薄弱、国有企业改革存在资金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突出、社会贫富悬殊加大等金融生态环境中薄弱环节的改善,使金融生态环境的多个组成部分得到相对平衡的发展,既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也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水平提升。
三、抓住金融宏观调控契机,促进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发展
(一)自觉服从金融宏观调控,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关注宏观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不均衡现象。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过热现象不明显,在加强调控、防止过热的同时,注重引导支持,防止过冷,做到治“冷”与防“热”并重,区别对待,调控适度。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保证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到位、措施得力,也要兼顾地方和行业的承受能力,准确分析判断县域经济形势和各行业景气状况,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利用比较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为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地方政府要把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改善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做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统筹规划,明确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坚持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并发挥其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加强公共金融教育,保护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把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工作,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做到科学、规范、严格管理,增强自我调节功能。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正确理解贯彻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实现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关系,找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予以大力支持。解决金融机构在宏观调控中暴露出来的对宏观形势判断水平不高、对行业形势与行业风险缺乏可持续性研究、对地方政府支持或主办项目的风险状况评估不全面、对关联企业与集团企业贷前调查不够深入、仔细等弊端,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健全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二是以金融宏观调控为契机,建立支持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防范风险和业务拓展的关系,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信贷业务。改进工作方式,加强金融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创新信贷运行机制。通过机构创新、机制创新等解决矛盾和问题。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基础上,转变“唯大是从”观念,以评估借款人的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发展前景来指导信贷决策行为,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优势和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新的信贷增长点。三是加强中间业务拓展产品,理顺和落实中间业务的内部利润分配机制。通过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优化中间业务考核和激励办法、增强中间业务的整体营销,规范服务费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逐步降低贷款利息收入在各项收入中的比重,减轻绩效挂钩考核对贷款投放的压力,分散或降低经营风险。四是重视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利用。既要研究微观,即对客户、产品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关注金融经济法律制度,社会信用状况,企业改制和发展,以及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又要研究宏观,即对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国家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等。只要商业银行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研究成果来使金融生态环境为自己所利用,就能够趋利避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保持各项业务稳健发展。
(四)继续加大“三农”信贷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能。
目前,县域农村资金外溢、金融法制环境缺失、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生态失衡现象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提升农村信用社竞争意识为突破口,营造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剔除农村信用社的官办色彩,体现民治思想,还经营权于民,促使农村信用社按照市场规律经营,进而促使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也能主动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最终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建立农村贷款保险制度,提升农村资金自我创造能力。
(五)基层央行应把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作为贯彻落实金融调控政策措施的结合点。
1、提高基层央行的宏观经济金融分析水平。通过认真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知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信贷运行监测,坚持进行宏观经济金融分析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宏观经济金融分析 水平,加强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和评价,落实好、传导好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1] 翁伯琦,仇秀丽,张艳芳,等.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1):17-22.
[12] 顾益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在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2010(10):24-25.
分析当前国内外环境,我区发展既有不少的机遇与条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特别是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支撑我国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原有的“出口红利”“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优势开始减弱,经济增长面临的需求和成本的约束日益强化,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中国经济已经从两位数增长阶段开始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我区经济放缓趋势也十分明显。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关键是要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变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努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挖掘新潜力,形成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培育新优势,开拓新领域,打造内蒙古经济“升级版”。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和我区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我区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提出了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和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路径新要求。“三个着力”抓住了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三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内蒙古经济“升级版”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通过建设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产业实现的。要实现自治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产业的不断升级、接续发展。因此,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要在巩固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的同时,重点围绕“五个基地”的产业定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源工业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区的第一支柱产业。适应我国能源需求结构加速升级的趋势,今后要突出在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上做文章。围绕绿色、安全、高效发展的目标,在抓好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的同时,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矿井,加快煤炭的清洁生产及洁净利用步伐。要在加快现有机组技术改造的同时,建设大型清洁电力生产基地,采用先进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要大力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电网和能源外送通道的建设,提高能源输出效率。冶金建材工业也是我区的传统产业,在全国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要把发展重点放在优化产品结构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优质高效新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煤电产业实现的。但受市场和环境的限制,煤电产业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几倍、十几倍地翻番式增长。一定要及早谋划,瞄准前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构筑新的发展优势。从我区实际出发,要坚持走煤基新兴产业和非煤基新兴产业“两手抓”的路子。我们说“一煤独大”,不是说煤多了不好,而是不能简单地挖煤卖煤,要立足煤炭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走依煤而电、依煤而化、依煤而冶的路子。目前看比较现实的是发展现代煤化工和有色金属两个产业。围绕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发展,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做大产业规模。要优化现代煤化工生产布局,安排煤化工项目必须把水作为首要前置条件,防止对地下水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字号产品比重高、附加值低、延伸加工不足,是制约有色金属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症结。有色金属加工业要着力在产业延伸升级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在发展煤基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非煤基新兴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煤机、矿机、风机、化机、重型机械和特种运载车辆等,加快发展模具、关键零部件生产等配套产业,积极支持汽车制造业发展,尽快把装备制造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云计算、稀土材料、电子制造、生物制药和林沙草等产业,形成多元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
三是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我区在气候、地理和农畜产品资源上都有优势,但优势发挥得还不充分,食品加工产业链要延伸到餐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还有很多农畜产品加工业没有做起来。今后要依托良好的农牧业资源和绿色无污染优势,以抓龙头企业带动、知名品牌创建和产品质量监管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乳、肉、绒、粮油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比较滞后是我区发展的一大软肋。2012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4.4%,比2000年降低4.7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0.2个百分点。为此,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抓好国家和自治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特别要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建设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是对我区旅游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要突出草原文化和地区特色,着力推出一批精品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国内外驰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培育打造一批旅游产品品牌,培育引进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培养一批优秀旅游人才,努力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着力壮大县域经济,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
针对我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把调整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努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较为薄弱、发展不平衡上。2012年,我区还有一半左右旗县的经济总量未达到百亿元,旗县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的还有52个,全区尚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6个自治区级贫困县。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为农牧民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为县级财政提供收入的能力有限,正是内蒙古城乡发展差距的症结所在。同时我区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上。全区2个全国百强县都在鄂尔多斯市;21个西部百强县,有11个集中在呼包鄂地区。因此,调整优化我区经济的空间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主要的平台在县域,最终的落脚点在县域。只有着力壮大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才能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才能开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空间。着力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做大产业、做活企业、做强城镇、做优环境为重点。
一是做大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特色。内蒙古各个旗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县域经济绝不能搞低水平竞争,也没有必要追求完整的产业体系,而是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扬长避短,不拘一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靠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竞争力。
二是做活企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引进外地大企业,又要重视培育本地小企业。随着生产的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大型企业纷纷将非核心生产向外扩散,给县域中小企业带来配套空间。各地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积极引导本地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企业搞配套,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
三是做强城镇。县城和中心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内蒙古城镇化水平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县域城镇化率只有31.8%,大部分县城基础设施滞后、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县域城镇化要以做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发挥其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建设要突出特色,完善功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把产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依托园区发展工业,围绕工业发展生产业,面向民生发展生活业,促进城镇人口集聚、市场活跃和产业兴旺。
四是做优环境。经济发展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首先要优化经济硬环境。要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完善县域交通路网结构,加强县城供电、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牧区饮水工程和农村牧区电网升级改造建设,加快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县域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要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坚决杜绝无序发展造成环境破坏。其次要优化经济软环境。努力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县级政府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把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放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来,从而增强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各个方面的创造力和整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新活力
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特别是央企大规模投资带动,是我区经济效率不高、动力活力不足、居民收入不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尽管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2011年自治区非公经济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数比重、非公企业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非公企业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比重分别达到76.4%、67.3%和61.3%,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渠道。但与沿海和周边很多地区相比,自治区非公经济无论在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上述三个指标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9、6.5和11.9个百分点。同时受观念、体制等因素限制,非公经济投资也明显不足。因此,必须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改革发展、富民强区的战略任务来抓。
一要放宽市场准入。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及其实施细则,切实拆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铁路、金融、市政以及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
杨善斌:规划是发展的龙头和引领,作为指导当涂县经济发展的框架性思路,我们提出了“1234”发展战略。
首先,“1”是要把县城这个龙头做大,集聚人口,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同时,要提升县城建设的品味和品质,强化县城管理,打造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2”指的是两个中心镇的建设。当涂县所有人口全部集中到县城会不堪重负,所以我们提出以点带面。当涂县的四个中心镇里,姑孰镇是县城所在地,太白镇也涵盖在县城的规划里,要把剩下的两个中心镇即石桥和黄池打造成镇级中心小城市,通过这两个点的布局,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强化城镇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优化集镇环境,从而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以上这三个点是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一个县城是龙头,两个中心镇为支撑,然后加上各中心村为支点,构建一个从村到镇再到县的三级网络,从而带动整个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所谓“3”就是三个开发区的建设,目标是三个园区都要争创国家级。这是从产业支撑的角度考虑,三个园区中两个是工业园区一个是农业园区。当涂经济开发区正在走争创国家级的程序。青山河高新旅游区与芜湖的政务新区一河之隔,芜湖是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下一步发展的延伸力和带动力是很强的,所以当涂想超前一步,抓住机遇,借力芜湖来带动和辐射当涂的发展。第三个是当涂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定位是做特色农业,即都市型休闲农业。
“4”是创建四个生态文化旅游区,主要是依托当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优势,打造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太白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岛、大公圩水乡生态文化旅游区和石臼湖生态湿地旅游区。
总的来说,这个“1234”发展战略是围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实现十点支撑、因地制宜、全域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哄而上。
《决策》:过去的一年里,太和县经济发展更加活跃,主要抓手是什么?在谋划未来发展时,有哪些定位和方向?
徐会东:我们提出,发展要项目化、项目要产业化,主要抓手是项目和投资。只有项目但形不成产业,聚不起规模,就产生不了效益,这是不完善的。2014年初,太和县谋划了113个项目,投资152亿元。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国家投资方向的逐步明确,我们又谋划了一些新的项目。
如何谋划项目?首先是依托规划来谋划项目,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教育规划等等;二是要根据民生需求来谋划项目,比如解决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第三是依据太和的差距和不足来谋划项目,要补齐短板;第四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人力优势来谋划项目;第五要依据国家的政策方向谋划项目,争取支持。再一个就是招商引资,依据太和县发展的重点方向谋划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是拉动太和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所以投资和项目是太和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抓手。
在谋划2015年的工作时,“大开发、大投入、大民生、大发展,全市领先、全省进位”的“四大两先”总体发展思路不能变,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调”发展。
太和作为人口大县,新型城镇化具备潜力和提升空间。我们要牢牢把握安徽整体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重要机遇,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两翼齐飞,从沿颍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加快建设西城新区,启动建设河西地区,提升城市品位。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组团发展”的要求,着力打造“外环内网”交通布局,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规划实施大健康产业园,推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豹子跑得快,尾巴要长”
《决策》: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名片和最重要的支撑,目前无为县的发展中涌现出哪些产业亮点?对未来的产业发展是怎样布局的?
靳立刚:作为中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无为县走的是差异化发展的路径。跟江苏、河北的其他电缆产业基地不同,无为县生产特种电线电缆,主要是在特殊环境下使用,对性能有特殊要求的电线电缆。无为县在一无原材料、二无交通优势、三无人才资源的条件下,能把电线电缆发展成一个产业集群,并且在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还能保持产业的稳步发展,也是得益于这种差异化的特色发展。
目前,无为的电线电缆产业正在进入平稳增长期,从过去外延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提升式发展,就是要做稳、做实、做强、做大。展望未来,这一产业还是要走差别化的路子,把特种电缆的“特”字保持下去,还会迎来更大的发展。这就需要有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支撑,不断走在别人的前面,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产品不断更新,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第二方面,企业内部也在差异化发展,形成了以铁路电缆为代表的华菱电缆,以船舰电缆为代表的华宇电缆,以铝合金电缆为代表的太平洋电缆,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宏源电缆等,一批向新兴领域进军的骨干企业。
我们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双千计划”,将电线电缆产业打造成一个千亿产业,将高沟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千亿园区。为实现这个“双千计划”,无为将坚持走资产重组、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质量提升五条新路。
《决策》:太和是如何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新方向的?
徐会东:在产业发展上,太和县必须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一是做大医药健康产业,目前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产值不大,只有五六十家企业,还做不到500亿元的规模。高档药、专利药、原料药、保健品等在太和的落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做强发制品和筛网产业,这两个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14年毛发产业的出口,太和在全国做到了第三,筛网产业的基地规模基本上做到了全国最大。三是做好有色金属再生产业,这个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很高。
这些产业过去更多是市场引导型,比如太和现在的毛发市场一年有30亿元的交易额,全国50%的供应商在太和。下一步要做信息引导型。比如说人发产业,在欧美和南非市场的需求以及国内市场的需求信息,太和都可以掌握,另外,通过每年一次的美发美容制品博览会,还可以掌握全国所有的毛发制品企业的信息,通过汇集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招商引资也有方向。再一个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太和规划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发艺文化、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利用新业态推动发展。用信息化引导工业化,这是我们的一个发展思路。
目前,太和的医药产业,包括研发、原料药、制药、销售、物流,再到医药包装印刷,正在形成一个全产业链。任何产业发展壮大都必须形成一个产业链条,产业的形成要具备若干条件,一是形成集聚效应,没有规模不行;二是必须要有龙头企业,起到引领作用;三是相互配套的企业要多,链条不能太短,这就像草原上的猎豹,豹子跑得快,尾巴长是决定因素之一。
《决策》:落脚到政府层面,无为县在推动、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靳立刚:对于产业的发展,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很关键。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企业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政府的支持方式也不一样。一方面,通过各类扶持和鼓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专业人才,提高质量水平,争创优质品牌。另一方面,从2009年开始,无为县每年的电线电缆扶持引导资金都在5000万元以上,这是真金白银。同时,政府还通过财政资金,引进建设生产性配套服务,如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国家级特种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本地企业的产品检测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并且检测费用优惠30%,减轻了企业负担,为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
“创新驱动是核心”
《决策》:县域经济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瓶颈制约?有怎样的政策需求?
杨善斌:瓶颈制约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比如土地指标的制约还比较大,还有金融支持的制约等。从长期来看,一个是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第二是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压力,再一个是区域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当涂县靠近江苏,其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走在当涂的前面,招商引资就会更有优势,吸附效应远远大于辐射和扩散效应。
我认为,一方面安徽省应该更加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营造一种浓厚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氛围;另一方面,对一些有条件、有基础、有项目,发展势头比较好的县,可以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倾斜,通过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一部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从而能带动一大片,起到示范效应,在思想理念上也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
靳立刚:从无为电线电缆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资金问题有一定的共性。无为电缆企业过去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靠自筹和银行贷款。受宏观形势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更为严格,且金额趋于收缩。分析来看,企业融资难,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资金困难,主要是和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有关,另外现在银行的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民企头上。
中央及各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措施,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创新。首先是要加大各项金融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不能让政策落实持续“在路上”。其次是要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建议由安徽省担保集团牵头,市、县共同建立特色产业担保支持体系;同时,银、政、企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创新产品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目前,无为县已有部分电缆企业成功进入资本市场,比如海兴电缆与上市公司鼎汉技术完成兼并重组,实现了资产增值。新科电缆、弘毅电缆、华泰电缆等已在区域资本市场挂牌,太平洋电缆、新亚特电缆、华菱电缆、宏源电缆等正在加快推进上市。进一步优化环境、强化扶持,引导推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决策》: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何在?下一步转型升级需要破解哪些关键问题?
杨善斌: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进入到目前的新常态,我认为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