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力发展史

电力发展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力发展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力发展史

篇1

一、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是现代科技领域核心学科之一,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21世纪的电气工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范畴,如今电气工程涵盖了几乎所有与电子、光子有关的工程行为。电气工程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1.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雷电使人类对电有了最早、最朴素的认识,天然磁石吸铁是人类对磁现象的最早观察,然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始于16世纪的英国,1663年德国科学家盖利克发明了摩擦起电的仪器,1729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可以通过金属传导等等,这是人类对电的早期实验,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与发明。

(1)库仑定律。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库仑定律。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从定性阶段进入了定量阶段。

(2)“伏打电池”。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把任何潮湿物体放到两个不同金属之间都会产生电流,一年后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自此人类对电的研究由静电扩大到了动电,开辟了电学研究的新领域。

(3)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和安培右手定则。1820年奥斯特偶然发现通电铂丝周围的小磁针发生轻微晃动,之后他经过反复实验证实了这一发现。其后安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右手定则,发现了电流方向与磁针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安培还通过实验发现了两个通电导体和两个通电线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奠定了电动力学的基础。

(4)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是第一个成功完成磁生电实验的人,并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情况:一是变化着的电流;二是变化着的磁场;三是运动的稳定电流;四是运动的磁场;五是在磁场中运动的电线。法拉第把这一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发现使生产电成为可能,至今,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都是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5)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的一系列成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电磁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揭示了光、电、磁本质上的统一,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3年他出版的电磁场理论经典著作《电磁学通论》是里程碑式的自然科学理论巨著。

任何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高斯、赫兹,美国物理学家亨利,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等等都为电磁理论的形成作出过贡献,本文不在一一类举。

电磁理论的建立为无线电通信揭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通信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

2.电工技术的初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以机械化为特征,中心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以工业生产电气化为主要标志,其成果是电力、钢铁、化工“三大技术”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信“三大文明”,其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以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化为特点,又叫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电工技术初创和应用开始的。

(1)直流发电机的诞生。1831年英国企业家研制出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蒸汽动力永磁发电机;1832年法国科学家匹克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直流发动机;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励磁直流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发明了实用自激直流发电机,结构可靠,电流稳定,输出功率大,被各国广泛采用作为照明灯电源。

(2)远距离输电和电力工业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爱迪生不仅发明了灯泡,他还在1882年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直流发电厂,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通过电缆输送照明用电,不过当时的最大输送距离只有1.6km。之后爱迪生还建立了一座水电站,形成了电力工业体系的雏形。

(3)交流发电机电荷电动机的诞生。1876~1878年俄国人亚布洛切科夫成功试验了单相交流输电技术。1885年,英国工程师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同年,美国人威斯汀豪率领的团队完成了交流发电、供电系统,并创建了交流配电网。1883年,美籍电气工程师特斯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电动机,5年后他又发明了两相异步电动机和交流电传输系统。1888年,俄国工程师德布罗夫斯基和德尔伏发明了三相交流制。1891年,德国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三相交流发电机,并建成了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自此,三相异步电动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电能逐步取代了蒸汽成为动力源,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3.电工理论的建立

(1)电路理论的建立。关于电路的早期研究有:1778年伏特提出了电容的概念,给出了导体上储存电荷的计算方法Q=CU;1826年欧姆发表了欧姆定律;1831年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1832年亨利提出了磁通量计算公式。

1845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提出了关于任意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的基本定律:电流定律(任意时刻电路中任何一个节点的各条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电压定律(任何时刻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回路的各元件电压的代数和为零)。这两个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奠定了电路系统分析的基础。

1853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推导出了电路震荡方程,并得出了莱顿瓶发电过程中电流在反复震荡且不断衰减的结论,并计算出震荡频率与R、L、C参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动态电路分析的基础。1855年,汤姆逊还建立了长距离电缆的等效电路模型。

1893年美籍电气学家施泰因梅茨提出了计算交流电路的方法——“相量法”,其实用、易懂,至今在分析正弦交流电路时依然沿用此法。

其间,赫尔姆霍兹提出的等效发电机原理、基尔霍夫建立的长距离架空线路参数电路模型、亥维赛德找出的求解电路暂态过程运算法、傅立叶用数学方法建立的热传导定律等等都对电工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电网络理论的建立。通信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电网络理论的发展。1924年,福斯特给出了电感和电容二端网络的电抗定理,建立了由给定频率特性设计电路的电网络理论。

1945年美国科学家伯德总结出了分析线性电路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1953年梅森创建了采用信号流图分析复杂回馈系统的方法,并被广泛应用。20世界50年代美国科学家达默制成了第一批集成电路,从此电路理论中增加了对含源器件的电路分析和综合。20世纪70年代在L.O.Chua等科学家的努力下,器件建模理论逐渐日趋完善。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出现使电网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成为电路理论研究中的基本手段。

4.新技术革命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

20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又称为新技术革命,以核能、宇航和电子计算机这三大技术为主要标志。这个时期的主要理论是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这三大理论的创立为通信工程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方法。

(1)计算机的升级换代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自19世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走进了信息时代。1952年出世的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不仅体积巨大,而且耗电量惊人。1959年~1963年生产的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替代了真空电子管,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减少了耗电量,减小了体积,运用在了军事和科研领域。1964年~1970年生产的第三代计算机用集成电路替代了晶体管,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降低了成本,计算机开始进入到了普及阶段。1971年至今生产的第四代计算机使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计算机普及到了个人。计算机的升级换代推动了控制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手段。20世纪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从此进入信息时代。

1920年人们发现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有反射作用。1935年人们发现了雷达并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通信领域。1964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突破了大气层对无线电波的屏蔽,实现了宇宙范围的无线电通信。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使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寻呼机和移动电话逐步得到广泛使用,现今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

电气工程技术发展史再次印证了这样两个真理:一是任何理论的创立和技术的进步都要靠众多科学家甚至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实现,特别是在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今天。二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导致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电气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按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划分,电气信息学科类属工学门类(门类编号08),其下设五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编号0808)、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这五个学科有着相同的学科基础,都是研究电磁现象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与技术工程的综合,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既是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又是非常可靠的信息载体。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都是从电类专业派生出来的弱电学科,在19世纪末电工科学技术已形成了电力与电信两大分支。

我国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编号08080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805),电气工程包含的专业基础理论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磁理论、MATLAB仿真等。专业理论有电力系统及其暂态分析、电力电子、电机学、高电压与绝缘、电力拖动、输配电、工厂企业供电、电力市场等。

19世纪末欧美大学先后设立了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专业,100多年来,其名称虽然没变,但内涵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欧美的电气工程专业是以电力工程为主,现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已成为该专业的核心,美国一些著名高校甚至已不开设电力工程研究方向。有些大学把计算机技术从电气工程系分离了出去,单独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

我国的电气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学的电机电工学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17年该校的电机专科设立了电讯门,即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如今的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群都是由此发展演化而来的。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大多设立了电机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更名为“电气工程系”,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把“电气工程系”发展成为“电气工程学院”。我国的电气工程虽然与国外名称相同,但内涵有很大区别,我国大学一般都是强弱电分开,即电气类与电信类分设在不同的学院。

100多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覆盖多门类交叉学科、应用领域广阔的完善的学科,形成了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机电结合的学科特点。

国外发达国家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在学科中融入大量信息技术知识。在全球信息化的当今,信息技术以指数速度进步,它曾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将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工具与技术支持,对电气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都把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放在同一学院,以利于在电气工程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

(2)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开展的。

(3)与企业联系密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强,引领产业技术更新。

三、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与电气工程学科相关的产业主要有电力工业、电气装备制造业以及几乎所有使用电力的行业,电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

1.可再生能源技术

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仅占一次能源的18%,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一次能源的22%,21世纪,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下面着重介绍人类的未来能源——氢能。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把氢能作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氢能有其他能源无与伦比的优势:

(1)清洁。其反应后的生成物为水和氮化氢,对环境没有污染。

(2)储量丰富。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氢用来发电就够人类用数亿年。

(3)热值高。单位重量的发热量叫热值,氢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斥巨资研究这一能源,但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2.输电信技术

超导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

(1)超导储能系统。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利用超导线圈储存起来。超导储能系统是除电池储能系统之外的又一储能系统,其使用将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2)超导故障限流器。利用超导体超导与正常状态的转变特性,快速限制电力系统故障短路电流,保障电网安全。

(3)超导大容量电缆。可大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耗,提高能源效率。

篇2

一、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现状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在6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性能和运行技术,建成了一只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在60年代中期我国已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年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已开始研究,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尤其是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的50KV晶体管方向高频闭锁距离保护,运行于葛洲坝500KV线路上,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外国进口的历史。

我国从70年代末期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学院以及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等都开始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技术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年、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年和1996年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

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二、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一)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地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从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开始,不到五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广泛应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机保护也是从8位CPU开始,发展到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保护。

1988年,天津大学已开始研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为基础的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因为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很大的寻址空间,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具有存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并将高速缓存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要求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动联网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在计算机保护发展的早期,曾试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为继电保护装置,但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和存储容量都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用成套工控机作为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发展方向之一。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需进一步具体深入的研究。

(二)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为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每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

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越多,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越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由上述可知,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四)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距离保护很难正确判断故障位置,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而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建国以来,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经历了4个时代。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这又对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He Jiali,Luo Shanshan, Wang Gang.Implementation of a Digital Distributed Bus Protec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1997,12(4).

篇3

全区发电装机总容量由2000年的901万千瓦,增加到2006年的3019万千瓦;发电量由2000年的439亿千瓦时,增加到2006年的1413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由2000年的254.7亿千瓦时,增加到2006年的878.12亿千瓦时。全区百万千瓦装机以上电厂达到9座,分别是:大唐托克托发电厂(8×60万千瓦);达拉特发电厂(6×33+1×60万千瓦);元宝山发电厂(1×30+2×60万千瓦);海渤湾发电厂(2×10万千瓦+2×20万千瓦+2×33万千瓦);丰镇发电厂(6×20万千瓦);华能伊敏发电厂(2×50万千瓦);岱海发电厂(2×60万千瓦);上都发电厂(2×60万千瓦)。

电网主网架由220千伏向500千伏过渡;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供电可靠率和电力技术档次都有了关键性的提高;自治区电网形成了向西延伸至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向东经由兴安盟扎赉特旗、扎兰屯市、海拉尔市,连接到满洲里市,实现了自治区东西联网。内蒙古已经建成的向区外送电通道主要有七条:丰镇至万全至顺义500千伏线路、托克托至安定500千伏线路、岱海至万全500千伏线路、元宝山至辽宁500千伏线路、通辽至吉林220千伏线路、伊敏至黑龙江500千伏线路、锡盟上都至河北500千伏线路。

自治区电力工业已经开始步入布局较为合理、产业衔接比较有序、速度明显加快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电力工业作为第一优势产业来抓的正确决策;得益于自治区实施的产权重组战略、市场开放战略和产业延伸战略;得益于自治区电力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勇于改革、加快发展的机遇意识和真抓实干、力求实效的工作干劲。

二、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进入“十一五”规划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充分发挥自治区电力工业的优势,保持“十五”时期电力工业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做强做大内蒙古电力工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其它省区,特别是毗邻省区相比,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发展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

位于祖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大的区域,与京津冀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毗邻,输电距离较近,输电成本较之运煤成本有较大优势。例如:元宝山发电厂、通辽发电厂、伊敏发电厂、达拉特发电厂、丰镇发电厂、托克托发电厂、岱海发电厂和上都发电厂,这些发电厂的建设和不断扩建,主要得益于其区位优势,其所发电量的60%以上、有的甚至是全部向区外送电。加之京津冀、辽宁、吉林等省份煤炭资源原来并不是特别丰富,而建国后随着开采强度的逐年加大,其后续资源已经日渐枯竭。但是这些地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其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越来越明显,经济总量和用电量均呈逐年增大态势,其中很大一部分新增用电量将主要靠外部供给。这就进一步巩固了自治区境内火力发电厂的区位优势。随着国家特高压输电技术(750千伏至1000千伏交流或直流输电技术)的不断成熟,输电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自治区发电企业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显现。

二是资源优势

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预测储量达1.23万亿吨,占全国的22%,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位。保有储量达2300亿吨,占全国的22%,仅次于山西,位居全国第二位。

2006年,内蒙古生产原煤2.98亿吨。原煤产量仅次于山西省,位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原煤产量6年增长了2.5倍。

自治区煤炭工业的发展,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风能总蕴藏量达10.1亿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01亿千瓦,位居全国之首。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风力发电场总装机容量50.89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列全国第一位。

内蒙古土地资源广阔,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占4.4%,建设火力发电厂地价相对低廉,建厂条件比较好。

三是行业优势

内蒙古电力行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史。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发展建设经验,推动了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培养了大批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为“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电力工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向区外送电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壮大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东北、华北地区毗邻省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与毗邻省份建立起了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为内蒙古电力工业的继续发展构建了稳固的区外用电市场。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的支持鼓励配套政策,各级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将继续有力地促进自治区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必须看到,加快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外送电和区内的用电电价仍然偏低。煤炭价格和排污收费的不断快速上涨与电价的小幅较慢上涨,使得发、供电企业收益减少过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水资源日渐缺乏严重制约着火力发电的发展。尽管采取了空冷节水新技术,但是火力发电机组的耗水量依然偏大,火力发电的继续发展将受到水资源缺乏的严重制约。

三是区内电力市场及后续产业的开发不足。由于电力行业的这种发、供、用电同时完成的特点,使得用电市场及用电结构对发电和供电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影响很大。培育用电市场、改善用电结构、开发后续产业,已经显得愈来愈迫切。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加强协调,促进区域电力市场形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源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改变目前电价偏低现状的可靠办法,是依靠市场。自治区向区外送电的电价普遍偏低,而送电目的地的电价却较高,大部分收益流向了区外。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将使各方面收益趋于合理。

首先,由于煤炭资源的丰富以及煤炭运输距离较近等因素,自治区境内电厂具有明显的竞价上网优势。这样将使发电厂的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以及上网电价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发电厂收益也会得到较好的保障。

其次,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将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资源的稀缺性将得到充分体现。内蒙古是资源输出大区,资源价格的逐步提升,将使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资源产品生产企业普遍受益。

第三,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将使风力发电上网电价高于火力发电上网电价差额的分摊范围,由区内扩大到东北区域和华北区域,减轻内蒙古电力公司和工业用电大户的分摊压力。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用水结构,节约用水,充分发挥自治区现有水资源的作用

一是新建、改建火力发电机组均应采用空冷节水新技术,努力降低火力发电机组度电耗水量,使现有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是充分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保障居民和其它更加重要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用水。

三是提高地表水的利用效率,多次循环利用,使得火力发电厂在现有水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更多地发出电能。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好自治区电力工业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内蒙古电力工业

第一,要由目前的以推进新建、改建电力项目为重点向搞好现有发电厂经营管理、提高效益转变,促进自治区电力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篇4

中国核电站有4道安全屏障。第1道,核电站的燃料是二氧化铀的陶瓷体芯块,能把绝大部分的裂变产物自留在芯块内;第2道,性能相当好的锆合金包壳管把芯块密封在管里;第3道,压力容器及一回路压力边界;第4道,安全壳。只有4道屏障同时失效,放射性物质才有可能泄漏,但这个概率是极低的。

另一方面,自1984年中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开始,国家对核安全的重视就从未松懈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中国核安全局在中国的四个地区建有监督站,对所有运行或在建的核电站实行24小时现场监督。

20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从主管部门到电站业主,经过20年的发展,其设计、运行、维护的经验不断增加,这也是核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

二、虽然发生过几次事故,历史仍然证明,核电高安全的运行记录,在能源发展史上,包括常规电厂、煤矿、油井、水坝等,都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上看,每一次核电事故都会伴随着核电发展的“低谷期”。1979年发生在美国三哩岛核电站核事故和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现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事故,是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两次事故,事故引发人们对于核电的忧虑,此前已经“狂飙突进”了将近20年的全球核电发展很快来了个急刹车。

就是这两次事故,也只有一次有放射性物质逸出,造成污染和人员伤亡。这种高安全的运行记录,在能源发展史上,包括常规电厂、煤矿、油井、水坝等,都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两次事故后,安全便成为核电行业发展时考虑的第一要务,在那之后,全球也基本没有再出现大的核泄漏事故。

三、不要过早对核电发展下结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继而核电站发生爆炸。虽然各界对其消极的解读较多,实际上,从积极方面考虑,面对如此强烈的地震,日本核电厂的应对和处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坏”。

核电专家、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告诉记者,从3月12日日本核电站发生的爆炸来看,可以肯定不是核反应堆爆炸,否则现场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不会仅限于铯和碘。

篇5

有线电视从最初的居民楼闭路电视及后来的小区有线电视互联,发展到如今的整个区域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尽管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规模居世界首位,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其广播式的单向传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如果我们现在不加紧对现有的单向网络进行改造升级,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一、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状况

我国有线电视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目前,我国有近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网络(其中光缆约60万公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2亿户,电视机数量和电视用户数量均占个球总数的近1/3,已成为世界广播影视大国,同时,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用户网。

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市场条件和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网络整合,可将用户资源转化为巨大的市场和经济资源,直接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全国有线电视网是国家信息化三大基础网络之一,全国有线电视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和“全程全网”管理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二、有线电视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线电视行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共用天线系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有线电视行业由于HFC及相关技术而逐渐向综合信息(多媒体)运营商的方向发展。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网络技术对有线电视发展带来冲击

随着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因特网等新型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不断涌现,与传统模拟的广播电视争夺用户日趋激烈,传统广播电视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已经受到影响。给有线电视业和传统电信业以巨大的冲击,有线电视如何面对因特网与日俱增的冲击波?与此同时,卫星直播业务具有数字技术和服务价格的优势,直接从有线电视公司手中抢走用户,因而有线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有限数字电视推广道路坎坷

中国政府已提出2015年将关闭模拟电视,全部实现电视数字化,这意味着数字电视领域面临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十分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虽然2004年出现的佛山模式、杭州模式、青岛模式等都有可取之处,但是这些模式都有着独特的资源和背景,难以在全中国模仿和推广。如何将有线数字电视业务推向市场,是目前阻碍数字电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缺乏沟通,特别是缺乏与最终用户间的沟通,造成“内热外冷”,用户参与度不高,市场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缺乏竞争,特别是在运营层面。没有了竞争,容易使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缺少刺激市场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包括政策不明确、技术标准不统一、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压力巨大等等。因而,在人们感叹数字电视给人们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又不得不怀疑其是否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

有线电视在农村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且因其节目套数多、信号清晰稳定而备受群众欢迎,这是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的有利时机,但由于农村的情况复杂致使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发展意识不强,一些乡镇站苦于资金拮据而无力发展,一些站缺乏发展意识、阵地意识,没有把有线电视延伸到其它居住集中的中心村、中心组,造成了广大群众看不到有线电视节目;技术上的落后,使得农村与市、县主干网联网后不能对接,信号受阻,不得不二次投资,重新改造网络;管理上不规范,没有严把规划设计及技术标准关,网络建设技术含量低,电视信号传输达不到规定标准。在用户管理方面,很多乡镇站没有建立用户档案,造成收费及维修的不便。原材料管理混乱,没有出入库手续登记,且存在劣质产品,材料浪费、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调,表现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大多过去是从事广播工作的,对电视技术知之甚少,加之观念守旧,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有线电视网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认真研究对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有线电视事业。

(一)采用个新的方式建造新的系统

在今天,完全新建一个系统可以有多种选择。在HFC网络中,有不同的拓扑结构,每种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前端,我们所能进行的选择是有限的,设备的性能对于网络信号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信号一旦从前端送出后,只可能变坏,而不会变得更好。建立前端时要为以后业务的扩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RF输出指标要达到最高,高的C/N,高的信号稳定度,低的线性和非线性失真。这些对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都同样重要,对数字信号,平均误码率(MER)和EVM的数值比起失真来是更重要的参数。混合好的Kr信号必须要进行放大,因为它要供给多台光发射机。要避免信号在前端发生劣化,前端放大器应该是低噪声的并且失真要很小。例如,一个节点的C/N值如应达到52dB的话,前端的RF信号至少要62dB。

对一个基本的870MHz的HFC系统,一个节点带500个用户,最多使用4个有源器件串接,这种设计已被证明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理的。正向带宽已足以满足需要,特别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可以把多个频道压缩到一个模拟频道中。对反向通道,为高速数据和电话业务分配适当的比例(数据10%,电话20%),其带宽也可满足需要。网络应该有如下的基本特性,每个光节点一台专用光发射机,每个节点应有一台主用和一台备用的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和供电电源,4级RF输出而且每个反向RF口能够转换(这样可以使反向能力变为4倍);同轴电缆部分采用微型干放、微型桥接和线路延长放大器;高质量的同轴电缆和接头;当开通电话业务时要采用集中供电并有1到2个小时的后备电池以及可发电长达8个小时的柴油发电机;要增加竞争力,服务质量和可靠性是基础。要保证好的服务质量和高可靠性,自动备份和维护预防是关键。

(二)做好计划确保网络成功升级

做出是否升级的决定最终取决于计划提供何种业务,以及用户的数量、他们的爱好和支付能力。做计划必须要先确定好目标,必须确定所要传送业务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它们的质量要求。要问一下自己:从现在起5年内,对网络的预期会是怎么样?网络的升级怎样能适应未来的这种预期?细化这些问题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系统是要新建,还是改造升级?系统现有的结构如何;现有的网有多少还可以使用?电缆,连接器,分支分配器已使用了多久;现在需要多少带宽;系统所带的用户有多少;每公里要带多少用户;当前的线路是走地下还是架空;在未来的3到5年需要多少带宽;现在以及未来的3到5年节目量会有多少;有线电话是否被允许,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通过有线网传数据能否实现,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是否还计划利用HFC。

(三)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步伐

针对山区农村有线电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促进山区农村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理顺管理体制,引入激励机制,全面调动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过去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强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加快人才培养,构筑人才高地,人才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发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强化管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首要的一点是要建章立制;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加快用户入网步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只有牢固地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才能加快入户步伐,搞活产业经营。

参考文献:

[1]潘承双,当前农村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有线电视,2006,(12).

[2]罗轶,杨亚玲,试论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J],西部广播电视,2007,(08).

篇6

我们举办“翰墨丹青大秦岭”画展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用心中的爱和手中的笔,绘成最新、最美的画作,向我们伟大的祖国六十一岁华诞献礼;二是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秦岭、赞美秦岭、宣传秦岭,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秦岭、关注秦岭、保护秦岭;三是展示西安地区着名画家的时代风采和最新艺术成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这是许多中华儿女对流经陕西的黄河、屹立陕西的秦岭的共识和赞美。秦岭不仅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而且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文化参照物。正是有了秦岭的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才会有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秦岭是一座名山,也是矗立在中国人心中的文明丰碑。中央电视台《大秦岭》播出后,全国人民对秦岭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成为XX年一个热议的文化现象。

宣传秦岭,就是宣传我们陕西,就是宣传我们西安,就是宣传我们自己。为了充分展现山水秦岭、人文秦岭的巨大魅力,展示陕西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水平,西安收藏研究院本着善待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秦岭自然资源、开发秦岭文化资源的目的,用半年多的时间,倾心组织,诚邀我省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最新创作了一批反映秦岭自然、生态、动物、植物、山水、人物方面的国画作品,共同打造了一次写意秦岭的文化盛宴,以浓墨重彩阐释秦岭的山水和文化、秦岭的历史和未来、秦岭的厚重和辉煌。这次共征集国画作品71幅,既有大气磅礴的写意,又有浓墨重彩的工笔;既有书画界前辈的精品,又有后起之秀的力作;人物山水各展英姿,花鸟虫鱼俱显丰彩,这充分显示了陕西书画艺术的兴旺发达和蓬勃生机。参展作品中,以西安美院、陕西国画院、西安中国画院、省市美协、省市文史馆的专业教师、画家为主,肖焕、戴希斌、陈国勇、胡西铭、翟荣强、杨宏汉、罗宁、宋亚平、谢晖、王犇、陈斌、范朋杰等一批德艺双馨的名家新秀,热情参加了这次非同一般的文化创意活动,使画展的思想性、艺术性、专业性大大提高,美不胜收的国画作品,无疑彰显了西安地区国画艺术的水准,表现了书画界朋友们较高的艺术修养,得到业界和观众的好评。西安博物院非常重视这次画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帮助。在此,我代表西安收藏研究院向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文史馆、西安博物院和各位画家、艺术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篇7

电力市场营销作为电网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不仅关系到电网企业本身发展,而且对其他行业和各类用户有巨大影响。它不仅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密切有关,而且与建立和谐社会密不可分。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强电力营销理论方法学习,提高营销技术水平,强化电力营销管理,开创电力营销工作新局面。

一、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的特点

1、具有整体性

电力交换要通过电网,电网覆盖的区域就是电力市场的整体范围。电网是统一的,在同一区域内可能有不同需求的客户,电力销售部门一般只能将同一区域看作一个市场,进行整体销售服务,因此,不同的电力目标市场也由电网连接成一个整体。

2、具有差异性

虽然各个电力目标市场在产品的类型,客户的分类等许多方面具有相同的性质,但在其他方面又有十分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划安排。不同的客户对电力供应的方式具有不同的要求。有的需要发电商直供,有的则需要供电商间接供应。大量的用户需要长期保持供电关系,少量的用户只需要临时用电。

第二,需求量。不同规模的消费者对电力的要求不同。大型企业的电力消费可以达到几亿甚至几十亿千瓦时。小的用户,如居民用电只有几十千瓦时。

第三,需求时间。不同性质的用户对电力需求时间有不同的需求。化工行业要求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供电。商业企业则只要求白天和晚间必须保证供电,夜间负荷要求很低。

第四,消费方式。电能的热转化消费、动力转化消费和照明消费都属于消费方式不同的目标市场。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电力企业的不同目标市场的依据,是研究电力目标市场的总体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所以,对电力目标市场进行划分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3、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可放弃性

电力目标市场是动态的市场,不是一经选定就一成不变的市场。这种动态是相对于一般稳定的电力市场而言。电力目标市场的发展变化是逐步实现的,而不是频繁或骤然的突变。各个电力目标市场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都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与此同时,在选择电力目标市场时应考虑国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供电企业专营区的电力目标市场必须全部满足,不能对盈利少或难度大的市场就完全放弃。

4、与国民经济具有密切相关性

电力目标市场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作为有待开发的电力市场,它明显地表现出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依赖性。这是因为电力商品的最大消费需求是工业负荷,其次是商业、服务业、农业和居民生活。无论工业、农业、商业或服务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直接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调整。任何一个产业的调整都是电力目标市场变化的一个因子,这些因子的聚合必然作用于目标市场的开发策略、目标设定等一系列活动。

二、电力市场营销的策略

1、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

1)树立全体员工的营销观念。供电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输变配售过程是同时进行的,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作才能完成这一业务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具有全员参与性,因此供电企业必须树立一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协作的生产与销售理念,即全体员工营销观念。

2)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的关键。供电企业开发市场应该立足于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个平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营销体系,它应该包括:①观念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增强竞争意识、优质服务、品牌价值观念等;②信息方面:市场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市场报告子系统、市场决策子系统等;③人才方面:营销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等;④客户管理方面: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服务系统,业务咨询、投诉处理等。

3)开拓潜在市场,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这是供电企业永久不变的主题,也是供电企业开拓电力市场的源泉。目前虽然我国普遍存在电力供应小于需求的矛盾,但这只是低用电水平下的不平衡。从长远看,电力产品最终会像其他商品一样走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不能有“等”的思想,为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积极培育和扩展电力市场,及时调整电力市场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

4)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供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开拓和培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将售电量和职工工作业绩相联系,如何用好人才、网罗人才以及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层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人的能动性是供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保障。

2、电力产品策略

1)电能产品质量策略。在目前电能与替代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电能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供电企业要采取的产品质量决策是:提高电能产品质量,以提高企业收益和市场占有率。

2)实施电能产品差异化策略。为了迎合广大用电客户的不同需要,以吸引更多的用电客户,开拓用电市场,供电企业要不断增加电能产品组合的深度。对于一些特殊企业,如特殊冶炼、高新技术等企业,其对电能的供电可靠性、供电频率、供电电压等技术指标有特殊要求,应该为其供应高质量的电能产品。

3)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目前供电企业主要面临下列两类竞争:在与其他替代能源竞争时,电能产品本身有其特殊之处,可以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在电力行业内竞争时,电能产品在核心产品层次上来讲,是一种同质品,而由于不同供应企业在质量、服务、形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差异。所以在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层次上,电能产品又可以看成异质品,故供电企业可以实施品牌策略。

3、电力价格策略

目前我国电力价格仍然属于国家管制,国家制定电价遵循以下原则:成本为主,合理利润,合理利用资源,公平负担,等价交换,促进客户合理用电。当前我国的电价水平与一些用户的承受能力相比还相对较高,并且电网日负荷峰谷差较大。新晨:

因此,供电企业可以在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和电力销售成本盈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产品定价原则,采取一些价格策略:

1)减少用电管理中间层;

2)继续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

3)实施优惠折让电价,对于某些特殊用电企业,如高能耗企业,供电企业在能够足额补偿配电成本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必要的让价;

4)推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5)推行可中断电价策略;

6)供电企业还可以实行差别定价策略。

4、电力优质服务策略

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电力优质服务是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销售的重要手段;2)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3)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4)电力优质服务是树立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信誊及知名度的重要途径。而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需要提高营销人员素质、服务管理水平和营销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入手。

结语:电力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由于电力营销活动过程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在新形势下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体系,以市场营销为支撑的企业发展体系,加深营销深度,进一步渗透目标市场,增加营销宽度,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和服务深度,增强电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直接关系电力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因此,必须对电力市场营销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其中电力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大力发展电力建设也是促进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经济发展,电力先行,这句话明确的指出了城市发展与电力建设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大力发展电力事业,为城市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努力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

一、火电厂对城市环境的危害

1、降低能见度

火电厂排放的气体含有大量颗粒物,会降低能见度。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能见度的降低与气溶胶颗粒有着密切的关系。能见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光的散射,大小与可见光波长相近的颗粒对光的散射影响较明显,能够造成60-95%的能见度减弱,通常认为散射效应主要与PM2.5有关。

2、改变辐射平衡

火电厂排放的颗粒物里的气溶胶颗粒能够直接阻挡太阳光照射到达地面,使高空温度增加,降低地面温度。特别是直径在0.1-5μm之间的颗粒,通过对地表辐射与太阳光的吸收与散射在大气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PM10浓度达到100μg/m3时,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75%。气溶胶颗粒同时也可以间接的影响辐射的平衡,气溶胶为云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了冰核和云凝结核,通过影响云量和云的辐射特征间接的产生辐射强迫,就目前全球范围来说,其作用是负效应,而且不确定性大。

3、容易导致酸雨

降水对颗粒物的冲刷作用和其作为水汽凝结核的作用都可以使得颗粒物进入到云水中或降水中。当进入云水或降水体系后,颗粒物的各种化学成分会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并决定和影响着降水和云水的污染性质。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对酸的缓冲能力和它的酸碱性质。

4、危害周边群众身体健康

燃煤发电厂所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中,富集着大量的有毒金属(Cd、As、Cr、Se、Hg、Ni、Sn等)、酸性化合物和有害有机物(PCBs、PHAs等),并且细颗粒物上还粘附着病毒与细菌。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氮易溶于水,95%能被上呼吸道粘膜和鼻腔吸收,可以粘附在可吸入颗粒物上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

二、进行环保改造,实现火电厂节能减排

1、电厂脱硫、脱硝等环保改造

目前脱硫方法可划分为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烟气脱硫等,烟气脱硫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脱硫方式,是火力发电厂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

新建燃煤机组要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未安装脱硫设施的现役燃煤机组要加快淘汰或建设脱硫设施,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加快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设施建设,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含)的燃煤机组要全部加装脱硝设施。相关部门也将加强对脱硫脱硝设施运行的监管,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将要限期改造。脱硫、脱硝改造仍是“十三五”期间的环保重点。

2、对节能减排的建议

(1)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任何设备的运行,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人,因此这项工作必须以科学有力的管理手段作为保障。

(2)通过对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升级,降低它的用电率,例如电厂生产中产生的中水泥浆,是碱性的,原来只能作为固体废物处理,不仅严重污染环境,同时也增加运输的成本,可以采用新技术,把中水泥浆在脱硫系统中再利用,达到以污治污、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减少脱硫石灰石用量的目的。

三、建设绿色环保节能电网

城市的高速发展带动电力负荷强劲增长,导致电力建设与城市发展土地资源矛盾日趋严重;同时,降低电网损耗已作为反映社会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节约土地资源、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是理顺城市总体规划和电力建设规划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来架空线路随路网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避免对城市用地造成割裂,但日积月累“蜘蛛网”式的架空线同样有可能成为电力建设中的短板。因此采用电缆埋地方式较优,为了避免道路反复开挖,为电缆运行创造比较好的条件,譬如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应当同步完成电缆管廊的建设,将节能、环保、高效、和谐等理念全面落实到电力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实现效率最大化、资源节约化、环境友好化、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电力。在城市规划阶段同步开展电力建设规划,确保电力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协调,按照城市饱和规划,在变电站布点、线路走廊在规划阶段进行统筹优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设计方面,变电站设计将注重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在建筑艺术和风格的处理上将尽可能与周边建筑一致,同时将注重对居民住宅等建筑物和绿化的隔音等作用进行优化,使电力设备设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在设备选型方面,优先考虑选用占地面积小、维护少、噪声及电磁干扰水平低的电气设备,同时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在建设方面,由政府统筹城市政道路建设时同步建设电力管廊,避免了城市道路重复开挖,也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面临良好形势和巨大机遇。各大城市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对电力供应和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电力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要加大节能、环保电源的建设,加快绿色环保节能电网建设。强化内部管理,细化工作措施,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要加强监督检查,定期对电力发展各项工作和项目建设进行督查督办,推进工作落实;要加强工作协调,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与电力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城市发展与电力建设同步、统一、协调、科学。

参考文献

篇9

2信息的安全性较低

虽说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一直不低,但是,近几年,因为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力能源方面的优势被发挥出来,与其他能源相比,该能源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并且没有污染,总的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能源的影响,如果能源不能被好好利用,可能会对我国的整个社会的安全性受到威胁。所以,考虑到以上的几个因素,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的安全性尤为值得深思。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有些不法分子怀有不负责任的心态,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受到考验,因此,为了使得电力行业与计算机服务业协调一致地发展,只能将这些问题重点地进行考虑。

3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发展趋势

经过对电力系统信息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企业在发展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下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必然发展趋势。

3.1对信息化的标准进行统一的制定

根据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我国在电力行业的信息标准制定的不够完善,这就造成了工作人员在执行的时候,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当期的现状进行分析,务必建立属于电力行业信息化的标准,具体来说,在制定标准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对现在社会上新的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标准进行学习和分析,然后要经过不断地深入和研究,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早日将统一的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制定完成。标准的制定对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对于电力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目前,因为没有统一的电力信息化平台,所以,很多问题都不能被解决。实际上,建立统一的平台对解决信息和软件的问题是大有帮助的,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对电力信息化平台进行统一的搭建。为了使得电力行业的发展能够一体化,在对信息的采集与整合上需要下足一定的功夫。

4电力系统信息化管理方法研究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电力系统信息化而言,必须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要想对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长足的发展,需要依靠下面的几个方案,具体来说:

4.1管理信息系统、电力生产系统、电力营销系统有机结合

如MIS与EMS等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双向传输,形成综合信息系统。其中,各个系统相结合的优势非常显著,以生产系统与管理系统结合为例,生产系统的数据,可以为管理系统的正确决策提供支持,相应转变为合理高效的指示指导生产系统的工作。再以生产系统与电力营销系统结合为例,生产系统中遇到的多种故障停电、计划检修停电,都会对营销产生影响,相应的营销的业扩报装也需要电力生产的配合,这些原本需要人为进行沟通协作的事情,结合之后,便可以直接获得,不仅减少了沟通的时间,更是形成了简单、快捷、便利的工作模式,非常有利于系统的高效运作。

4.2信息化网络安全的提高与强化

电力企业的发展要与网路的发展协调一致,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在网络的建设时,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因为信息化网络安全不仅涉及到两者的共同发展,对采取的措施和运用的技术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电力企业的网络安全需要充分考虑一下要求:尽量保持原有的网络拓扑结构,以便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扩展;保持网络原有的性能特点,即对网络协议和传输具有很好的透明性;提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不应影响原有操作的便利性;较低的维护量和网络管理工作量,较少的人员长期工作量;一次性投资,可长期使用,长期的维护费用低。

篇10

一、我国数字有线电视的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传统广播电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目前,全国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971座,播出1787套广播节目和2334套电视节目。由于发展空间小、服务方式单一、盈利模式单一,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缺少新的增长点,节目雷同,影响了系统优势和整体力量的发挥。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播电视发展空间在缩小,另外,城市有线电视普及率已达90%以上,发展空间也在缩小。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广电系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而数字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数字电视毕竟是一项新技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能否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运营模式将直接影响到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广进度。

有线数字电视是相对于模拟电视而言的,传统的模拟系统是使用模拟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产生的是模拟的电信号。而数字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产生的是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从技术角度解释,数字电视节目可以是以数字方式拍摄、制作和存储的电影和电视,也可以是库存的资料片经数字化处理所制成的电影和电视。

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继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后的又一次革命。20世纪80年代末,为应对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视听享受的要求,欧美科学家们提出了数字电视的概念。然而,数字电视的意义超出了数字电视本身,它有可能引发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推动产业换代,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甚至导致资源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可以带动设备硬件市场和节目服务市场的发展,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2003年,国家发改委召开数字电视产业化领导小组会议,同意广电总局发展有线数字电视,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信息产业部与广电总局成立了有线数字电视联合工作组,以加快有线数字电视设备产业的规模化。由于数字电视投入使用时间较短,国外从1998年开始,中国则2002年才开始,再加上这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项目目前还不够成熟。

二、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策略

机顶盒的发放费用、消费习惯和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付费电视内容贫乏,这三点是制约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关键因素。

内容对电视数字化绝对必不可少,而国内制作的电视节目品种单一,吸引力不强。如果数字电视节目源问题在今后几年的开播中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用户对于数字电视的兴趣消失。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研究借鉴国外数字电视运营的商业经验,将丰富的有线频道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加强频道经营许可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有偿频道租赁服务,让更多的专业频道服务者参与数字电视产业中来。

中国大陆数字电视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中国绝大多数有线电视公司缺乏资金对系统进行改造,消费者购买力相对比较低,高昂的数字电视机价格影响了数字电视的普及。单靠原来手中的频道资源来提高价格或加快数字电视用户的增加率,效果并不显著。从目前情形来看,单纯靠市场力量推广数字电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难以在预期时间内关闭模拟电视系统。原因可以归结为6方面:消费者对于数字电视了解不够、消费者的技术疲劳、数字电视接收机价格比较高、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数字电视表现与期望相差甚远导致的普遍怀疑、投资高风险和资本短缺。

单一业务不可能推动数字电视,推动数字电视的四大动力是交互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数据广播和有线上网。我国电视市场基数大,送机顶盒的手段只能是短期行为,不可能长久。付费电视运营商要实现赢利,就必须构建一个可提供大量专业化频道的平台,以便吸引更多的家庭用户。

篇11

1969年,进入香港。

1986年,进入天津。

1989年,进入西安。

1994年,为了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凯悦饭店集团在扩张方式上推陈出新,同时也出现多元化经营,进入了一些风险较大的行业,其中包括特许经营、分时销售、独立的高尔夫球场的管理和赌博业等

1999年,上海金茂大厦的金茂君悦酒店开业。

篇12

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开展的领域,包括三个领域: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

这是当前电力行业企业电子商务的主体,也是电力行业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部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电力行业加强投资,建设企业网,并形成覆盖全国的四级电力信息网络。这一信息化基础性建设为电力电子商务创建了坚实的基础平台。2000年后,电力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原来的一个国家电力公司,变成了两个电网集团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及多家电力集团公司。在新的电力格局下,电力信息网络进一步得到扩展和发展,形成覆盖企业绝大部分业务和单位及部门的企业网络。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对于电力行业来讲,应说是最具有发展前途和最适用于电子商务的。电力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行业。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后,这种供应链的模型更加突现出来。采用信息网络,通过网上交易更能提高电力电能量交易效益。

改革前,电力行业的燃料供应、电力设备购销、电能生产、电力上网、电力传输、配电与供应电能,均是采用计划方式调配。各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通过计划分配电源,统一调配。发电厂也是根据整个电网运行计划来分配发电任务。改革后,这种靠计划来调配的环境不存在了。电网公司和发电集团公司或其他发电公司都是相互独立的电力企业,各自经营,采用竞争上网的市场方式运作。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以及电力调度,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电子商务。

电力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物资与设备采购不仅面广而且量大,电力行业不仅行业内部有较为频繁的商务往来,而且与机械、电子、煤炭、交通等行业的企业间也有较为频繁的商务交往,如电力行业的采购,包括煤炭燃料的采购、电力设备的采购、电力物资的采购等。招标和投标是电力行业一个很重要的电子商务应用领域。近年来,开展网上电力采购的招标投标较为突出。近年来,涉及电力电子商务的网站达20多个,其中很多都注重电力设备和物资的招标投标商务活动。如国家电力商务网,现有几千会员单位,年交易额上百亿元。由于采用电子商务,电力行业平均节约采购资金20%,仅一个发电厂每年就可节约经费两三千万元。

同时,电力企业积极开展网上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资金转账、信用卡支付、电子货币支付等技术在电力系统营销服务应用以及对网上数据交换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电力企业通过信息网开展客户的服务,如国家电网公司在公司“十一五”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中把电子商务建设列入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内容,加快电力电子商务建设,加快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系统、电力客户服务呼叫系统、电力咨询服务资讯系统、电力数据图书馆等建设,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完成营销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划,建立流程通畅、信息共享的管理平台,统一管理模式、营销流程、工作标准、系统功能和数据编码,要在两三年时间内实现客户服务信息化。要建设电力营销实时系统,实现购售电关口电能量的自动采集。建设和运行好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增强四个服务的能力,推进电力营销系统和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的建设,2006年95598客户服务系统达到实用化要求。电力银行电费结算系统利用商业银行网点, 客户可以同城办理交费手续,实现日结日清,加快电费回收。

建设、商务模式和市场法则制约电力电子商务发展

应当看到,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发展与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整个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发展还没有形成行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更确切讲电力行业电力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缺少规划,也缺乏统一的电力电子商务规范和运行市场规划。企业的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改革,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协调发展还存在较大距离。目前,电力电子商务发展是无序的、自由式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试验阶段和起步阶段。

由于各企业对电子商务重视程度不一致,各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由于受改革的发展的制约,各个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发展很不平衡,发展速度和改革速度也差距较大,各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不能同时开展。更为重要的是,各企业对电力行业商务活动方式和电子商务新的交易形式缺乏共识,也缺乏改革商务活动方式的紧迫感。电子商务主体是商务,传统的商务模式不易动摇和改变,所以,企业商务模式的改革是电子商务的关键。

商务活动模式的改变,是形成电力商务市场环境的基础。目前,电力行业整体电子商务运作环境还没有形成,电力市场化的改革还没有到位,电力电子商务大规模运行的环境形成还有待于电力市场的整体形成。没有规范化的、科学的现代化的电力市场和企业管理,要实现电子商务是不可能的,也是困难的。因此,建立电力电子商务的市场法则和法规,形成健全的电力市场环境刻不容缓。

行业改革与电力电子商务互相促进发展

电力行业是最具有条件建立电子商务的行业。供应链上的各个上下游企业,从发电、输电、配电到供电的环节形成一条龙,龙头连接煤矿等能源行业,龙尾连接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环节相互依赖,关系密切,一环扣一环。因此电力行业具有天然的电子商务条件。

同时,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信息化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提高。改革已经为建立科学的、规范的电力电子商务环境创造了条件。

篇13

一、国外海上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

国外海上风力发电的集中地主要在欧洲和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由于资金雄厚,科学技术先进,所以在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更具有优势。而其研究海上风电技术的主要是因为:海上风能的开发可以为国家带来相当客观的经济效益,且不说风能可以代替源石油等矿物燃料,作为供电照明的重要能源,减少国家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从而为国家节省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海上风电技术开发的首要环节是建立大型的海上风电场,然后利用风电场中所配备的相关相关设备对海上风能进行利用。国外海上风力发电场大约有着2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段发展历史中,其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1、丹麦是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的先驱者

1991年,丹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海上风电发电场,奠定了海上风力发电的重要基础。其后,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便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发展状态。紧接着在2000年,丹麦又在哥本哈根建立了第一个真正具有商业化意义的海上发电场,此项工程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使得各国普遍开始关注和发展海上风电技术。截止目前,丹麦在风力发电领域已经占据极其重要的领导地位,它建成并拥有了7个海上风电场,并且全世界最大的一个海上风力发电场也在丹麦。因此,丹麦可以说是海上风电技术的先导者,同时也是先驱者和推广倡导者。

2、欧盟各国开始发展海上风电场技术

欧盟各国为海上风电项目审批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提供方便;建立统一海上风电联网机制,建立近海海底电缆联网系统,方便海上风电的接入;各国分享已经取得的海上风电的经验和教训,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并尽可能形成规模化海上风电的开发;明确海上风电过网费的分担水平,给开发商明确的价格政策信息;充分利用海洋开发的数据和经验,要求海洋、海事、海运部门为海上风电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以便选择最适合开发的风电场。

3、德国的海上风电发展

在欧盟政策的鼓励下,德国也开始了海上风电的发展。德国陆地风能资源较好地区的开发程度已经较高,海上风电开发目前正式进入德国的开发日程。针对当前海上风电电价过低的局面,德国计划修改电价方案,即基本电价为14欧分/千瓦时,并可随着水深和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适当增加。德国风能协会预计:2020年陆地风能的安装潜力在4 500万千瓦,海上要发展1 000万~1 200万千瓦,合计约5 500万千瓦;2020年风电可满足20% ~25%德国电力消费需求。德国政府远期海上风电发展计划是:2030年前要发展2 000万~2 5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

二、制约海上风电场技术发展的因素

投资大和成本高将是制约海上风电开发的主要因素。发电成本是海上风电发展的瓶颈,研究表明,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和20年设计寿命计算,海上风电的发电成本约合人民币0. 42 元/千瓦时。这是由于海上风电的初期投资费用较高,特殊基础结构的建造和并网连接所占份额最大,一般要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海上风电成本也与单机容量和风电场装机台数有关,同一基础安装更大容量的风电机组会更经济,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上比较经济;海上风电场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也很高。为减少维修次数,在海上恶劣天气条件下停运设备降低了可用率;为使风电机组适合海上运行,要采取气密、干燥、换热、防腐处理等特别措施;为方便维修风电机组需设计、安装的特殊装置,这些都造成发电成本的增加。

三、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

1、风电技术发展迅速,成本持续下降

相对于陆上风电场相比,建设海上风电场的投资相对比较高,其中在基础设施、安装等工程的投资比陆地上要多很多。虽然如此,但是在陆地上建设风电场需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而在海上则不会需要占用陆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面积的紧张,另外,海上充足的风资源可以被风电场所用并进行发电,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并且通过推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另外,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专家不断对海上风电场的容量、尺寸、风机的功率等进行研究,在降低风电场总投资的基础上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

风机的发展在国外已经将其制定了一个比较标准的指标与体系。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创新,欧洲风能协会与各个风机制造商相互协调与配合,尽量是风机稳定,避免出现混乱,进而在风机工作运行时,提高它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并降低风机的制造成本。过去,风机的制造往往只是依靠社会科技的进步;未来,我们不仅依靠科技的进步,更多的是将风机制造扩大化、系统化,并尽量降低风机的成本。风机一旦投入到市场之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风机就会逐渐降低其成本。

经过专家对风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要想降低海上风电的投资成本,就需要提高海上风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延长风机的寿命,保证风机的质量;适量的对风机进行大规模开发;将海上的所有能用的资源,减少经济成本。

2、政府支持促进欧洲海上风电发展

海上风电是当前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项目之一,政策的积极支持是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海上风电利用海上风能资源,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的燃煤发电相比,海上风电不依赖外部能源,没有碳排放等环境成本,不会造成大气污染和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是理想的绿色能源。正是因为有这些独特的优势,风力发电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海上风能开发的主要问题在于成本过高和安装运输不便。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成熟,海上风力发电的成本也将不断下降。海上风能资源作为一种清洁的永续能源,在各国政策的积极支持下,海上风电技术的提高和风电开发成本的下降促使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海上风能将得到更深入、更大范围的开发和利用。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