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

篇1

医学影像学由于其含有极其丰富的人体信息、各器官信息等,能以很直观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形态或脏器等,使得其在临床诊断、病理研究分析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几年来,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图像已经从早期的X光片发展为二维数字断层图像序列。医学影像学包含人体信息的获取以及图像的形成、存储、处理、分析、传输、识别与应用等,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部分: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和医学影像临床应用技术⑴。首先医学影像物理学指的是图像形成过程的物理原理,主要目的是根据临床需求或医学研究的需求,对成像的原理、成像系统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将人体内感兴趣的信息提取出来,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并对各种医学图像的质量因素进行分析。提取的信息可以是形态的、功能的或成分等一切与当前临床应用有关的感兴趣信息,信息载体可以是电磁波或机械波,所显示的形式可以是一维的、二维的甚至是三维、四维等不同层次的图像。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是指对已获得的图像作进一步的处理,如对其进行分析、识别、分割、分类等,从而得到我们临床研究所需的感兴趣信息,确定哪些部分应增强或某些特征需要特殊提取进行处理,其目的是使得原来不够清晰的图像变的清晰,易于分析,或者是为了提取图像中某些特征信息,对于特定的器官的分析,涉及到医学诊断的内容[2],重点是要对器官的切片图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如对于胃部切片图,我们在诊断胃癌的时候是要判断是否有淋巴结发生转移,这就需要首先对胃部切片图进行有效的分割,尤其是我们需要的胃壁周围的感兴趣区域,在正确分割的基础上,对于切片图中的目标进行分析,通过特定的方法识别切片图中的目标,从而可以实现辅助诊断的目的[3]。

1.2医学影像中多目标跟踪研究的现状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传统目标跟踪中,研究人员多采用基于分割的跟踪,即运动目标的跟踪被分为两大步:第一步,目标分割;第二步,目标跟踪。在医学图像多标跟踪问题中,要对图像上的目标进行精确的跟踪,首先是需要正确的图像分割结果,然后运用相应的跟踪方法得到我们所需要的跟踪结果。

1.2.1医学图像分割概述

图像分割就是把图像分成若干个特定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区域并提出感兴趣目标的技术和过程。它是由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现有的图像分割法主要分以下几类: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以及基于特定理论的分割方法等。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原有的图像分割方法并把其它学科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用于图像分割,提出了不少新的分

第二章医学影像中的多目标跟踪

目前,大多数对于医学影像中多目标跟踪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医学图像分割的结果之上的,所以医学影像中的目标跟踪主要分为图像分割、图像跟踪两部分。图像分割主要是为了提取感兴趣区域,通过相关的图像分割方法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待跟踪的图像,得到分割图像后采用跟踪的相关方法对研究的目标进行跟踪、识别,得到医学影像中目标的一些关键信息,如其面积变化、位置变化、轨迹信息等。

2.1医学影像中的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就是运用特定的方法把图像分成若干个特定的区域并提取感兴趣区域的技术和过程。它是由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现有的图像分割方法主要分以下几类: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以及基于特定理论的分割方法等。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原有的图像分割方法并把其它学科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用于图像分割,提出了不少新的分割方法。

2.2医学影像中的多目标跟踪

在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中,运动目标跟踪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所谓序列图像中的运动目标跟踪,简单来说即是确定目标在巾贞与顿之间的联系。同样,作为多医学图像显微图像中的医学图像跟踪,即是要在帧与顿之间,多医学图像混合中,找到相同医学图像的一一对应关系。从第一巾贞图像直至最后一帧图像,完成整个图像序列中医学图像的匹配,实现整个医学图像跟踪。从本质上来说,医学图像跟踪方法与传统的目标跟踪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是在医学图像序列这个特定环境下,算法需要做一些相应的变化和改进,去适应医学图像运动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跟踪效果。由于目标跟踪技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发展良久,优秀的目标跟踪技术门类众多,目标跟踪算法的分类没有明确的标准。根据视频序列中被跟踪目标的数目,跟踪方法可以分为单目标跟踪和多目标跟踪。根据目标跟踪前,是否使用分割,跟踪方法可以分为基于分割的跟踪和基于视窗的跟踪:基于分割的跟踪是在分割后的结果中提取目标信息再进行跟踪;而基于视窗的跟踪不需要对图像进行分害只要指定目标的区域,不过因为医学图像中目标运动多样性,医学图像大都采用基于分割的跟踪方法,跟踪方法有几类基本的框架:先检测后跟踪,先跟踪后检测,边跟踪变检测,检测利用跟踪来提供处理的对象区域,跟踪利用检测来提供需要的目标状态的观测数据,医学图像当中主要是先跟踪后检测。此外,根据跟踪目标提取的不同特征,目标跟踪方法可以分为基于颜色、基于形状、基于区域和基于点特征等跟踪

第一章绪论……………………1

1.1医学影像中多目标跟踪的背景和意义…………………1

1.2医学影像中多目标跟踪研究的现状……………………3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安排…………………… 5

第二章医学影像中的多目标跟踪……………………7

2.1医学影像中的图像分割……………………7

2.2医学影像中的多目标跟踪……………………11

2.3本文中采用的方法……………………14

篇2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72-02

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医学影像物理和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以依靠功能成像为主,核心点即为人体心理生理成像和人体心理功能成像。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理成像也就是基础性参数成像,此项内容以生理参数形式在人体内部进行分布,上述分布形式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数据重建才能获得,之后在此基础上还要给予其数次分析和详细计算。心理成像技术的复杂性显而易见,由于多少会联系到实验设计的准确性,成像设备设定过程中要对其进行被试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心理成像临床精神疾病诊疗实验才会起突破最大的一个点,内生物法分析动态成像和反义核酸水动态成像是现下医学领域多次讨论和研究的科学问题之一,上述成像方法和成像技术会对医疗机构改革造成重大影响。

一、医学影像物理要点分析

1.X射线成像要点分析

1970年之后出现了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是较为传统的影像技术之一,以也是最为成熟的成像方法之一,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速度之快足可以完成对心脏进行动态成像,将显像增强剂XCT成像技术进行科学合理融入,可对血管病变进行检查,同时也可对血脑屏障病灶破坏与否进行适时检查,此项技术实质上归属于功能成像的基本范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体内剂量接收和病人片厚接收过程中,医生均应进行折中筛选,对比度因素提高和相关空间分辨率提高,二者会受到一定制约因素影响,但是多模态集成成像基本装置中,新型PET和MRI都相继问世,在某种程度上为用户提供质量方法选择权限,软件水平元素和硬件水平元素之上的医学影像集成有时呈多模态发展趋势,此类状况也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2.核磁共振成像要点分析

采集技术以成为操作主选,其发展态势偏于良性化,但是气体成像确是商业首选,肺部现象中的体现尤为突出,当下MRI基本功能成像设备应用范围内,主要分为人脑认知功能成像内容,此种内容旨在对人体大脑工具机制进行实时性的心理测量,并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为肿瘤疾病等提供相应可靠治疗信息,之后在此基础上为体内肿瘤发展阶段信息以及相关体内肿瘤扩散程度信息等且进行及时准确判断,一般情况下,其以人脑功能可视化工具形式产生。MRI设备通过不断更新与调整,其已然达到了10Tesla的高超操作水准,具体性结构系统发杂程度相对于设备维护因素和设备功能开发因素而言,其是及其重要的。单从数据采集角度而言,微电子技术会被适当应用到体素水平研究上,通过并行采集技术完成编码技术脱离,使得MRI成像速度得到稳步提升。

3.超声波成像要点分析

UI实质上以非电离辐射成像模态形式产生,主要分为平面成像产品和对应断层呈现产品两种,因为二维成像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还有就是血液流动彩色杜普勒成像仪器设备的合理接入,此项产品便难以流通,三维成像技术和相关三维技术产品普及程度不高,但是我们此处所谈及的三维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其主要是指将二维切片进行叠加,在叠加之后得到所需的准三维图像。需要注意的是,UI仪器设备发展过程中极有可能超过X射线成像,并会成为医学影像工作中的首选医学工具。应该了解到,超声波成像具备成像安全可靠和操作价格低廉等优异性,所以诊断治疗和介入治疗以及相关影像检测环节等都会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其数量基础性增长速度已然超乎人类想象。

二、医学影像技术要素分析

处于首位层次上的工作和与处于首要层次上的硬件相关的软件关系尤为密切,二者主要对成像装置操作部件控制内容进行承担,与此同时,数据采集内容和图像预处理内容以及相关图像重建内容等也被包含在内,并且也需要将临床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之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分析。依据长远角度而言,医学软件和医学硬件的结合是医学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以此种模式便可有效提高医学水平的竞争力度。次要层次软件核心针对环节是对机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需要医护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正规操作,现下我国没有形成三位一体合作机制,现有商业软件开发仍旧落后与他国。PACS技术的出现有力补漏了技术空缺,节点设置将成像设备作为主要内容,多模态形式之上的医学影像资料信息会被不同类型专业图像处理平台加以处理以有效满足基础性医院临床工作需求。上述软件与图像工作平台相互联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在于与PACS进行对接,以此种模式来完成局域网节点创建,适时通过与医院就医病人接诊过程进行病人具体信息录入,完成优良性质为主的图像站创建。此时需要在作出科学合理病情诊断的同时打印出相关病情报告,图像站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同意病人进行数据信息采集,然后与图像配准环节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对病人的治疗质量和诊断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物理和医学影像技术是当前物理学整体中的核心分支结构,需要对成像问题和图像处理问题以及相关医学图像临床应用问题等有所了解。与此同时,物理问题内容和算法内容以及对应软件设计内容也是其中重点,疾病诊断医学影像内容和疾病治疗医学影像内容以及疾病科研医学影像内容都是重要人体信息载体,合理分析影响物理和技术可促进行业内部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洁,白木.21世纪的医学影像[J]. 医疗保健器具. 2001(02)

[2]陈卫国,黄信华,张雪林,王晋豫.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构建策略和实施的初步体会[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10)

篇3

1医学影像技术学发展的特点集中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随着CT、MRI、CR、DR、DSA等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出现与应用,照片图像也由原来屏片系统的模拟图像转变为数字图像。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使图像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且数字化图像便于存储和传输。目前,全国大部分大中等医院已经普遍应用了X线数字成像设备。医学影像技术的网络化。PACS系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开发新型影像学技术,如远程放射学和远程介入治疗等。PACS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图像的存储、查询、管理、无胶片化、远程传输和诊断等问题,而且为影像学科的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例如,临床医生可以在网络上互相调阅各种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后处理,统一发出所有影像学检查的综合报告,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服务,为建立“大影像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化。不同设备、不同图像、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融合即是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综合处理,将多源数据协同应用,进行空间配准后,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影像,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描述,同时融合了各种检查的优势,从而达到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目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影像学科一体化及远程放射学都需要统一的影像质量和影像技术的标准。

2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要求

篇4

在几年的教学中,针对我校影像技术专业的就业范围和专业特点,我们总结出一个从事影像设备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条件有: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2.较强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技术能力;

3.熟练运用万用表、示波器等测试工具;

4.掌握一定的维修方法和应急措施[1]。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总结出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医学影像设备学》主要内容是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如果学生没有看过这些设备,直接就给学生灌输各个知识点,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甚至满头雾水,结果是不理解,而且容易忘掉。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应用直观性教学,讲课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避免了在课堂上空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而且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并通过观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例如:在讲X线球管的结构及X线的产生原理时,把理论课搬到X线机房,请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对照X线球管进行研究,自学讨论,最后只需教师稍加总结,学生就能准确地说出X线球管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应具有的功能,一堂课的目标就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而达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本来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有生动易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地学习热情,使他们对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注重各种设备的相关性,由浅入深进行讲解

《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从最简单的固定阳极X线球管到MRI、核医学设备等,涵盖了所有的影像设备,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各个设备之间的相关性,内容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基本理论――设备构造――故障维修――知识扩展);步骤上由表及里(外部构件――内部构件――典型内部构件的功能与电路分析)等,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例如:在学习完所有利用X线进行成像的设备后,包括透视用X线机、摄影用X线机、CR、DR、CT等,归纳总结出它们在原理和设备结构上的异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思路清晰,易懂易记。

3.制作多种教学媒体

我校把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只接触过很少的影像设备相关知识,如果单一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的讲解和实践的观摩都只能使学生们在理论上对实验室现有的设备有所了解,对于书中的先进设备由于受条件所限,远远达不到我们教学目的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我们制作多种教学媒体,譬如幻灯片、教学电影、录像、多媒体等进行各种设备的介绍,尽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新知识。例如对心脏超声这一章节教学时,我们将超声心动图、多普勒、M型表现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应用动态画面使学生了解了何为多普勒技术,彩色的真正含义是代表血流的方向,何谓返流、层流,湍流等,同时了解了彩超与黑白超声的相同点与区别,教学效果很好[3]。再比如:在讲解磁共振原理时,把进动和自旋采用动画的形式把氢原子在外加射频场下复杂抽象的运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省去了很多时间,同时收效甚好。另外,医学影像设备更新换代比较快,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不断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的教学资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4.改变考核方式

为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将考核形式由单一的笔试改为以笔试为主,操作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往的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一方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范围,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会极大地影响其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笔者在考核中加入了实践操作,不但能准确地判定学生的知识自我扩展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与当地的其它医院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影像设备资源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学》的发展,影像设备一方面更新过快,另一方面十分昂贵,导致实验设备无法跟上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相关软件的机会显得微乎其微。一些新的医学影像设备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安装、维修[4]。为了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了解,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在课堂及实验室教学外,我们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及柳州市的其它各大医院去见习,让他们亲眼见识各种检查设备,观看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过程,亲身体会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构成,为学生学好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及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奠定了基础。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影像设备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康少锋,宫亚琳,昝平生.影像设备工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10):50-51.

篇5

国务院2015年8月31日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指出:“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大数据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大数据已纳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必要提出新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具有以下特点:1)容量大;也就是说数据的容量很大。近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2)种类多;大数据的种类非常多,它不仅包括文本资料,还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种类繁多的资料。3)价值高;研究人员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或服务。4)高速性。由于数据不断地产生,若不及时捕捉,有价值信息稍纵即逝,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能迅速有效地从大量数据中捕捉到有价值信息,大数据的高速性,是大数据于传统数据相区别的最显著特点。

大数据的研究已经在科学界崭露头角,高等教学也要依赖大数据开展工作,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战略、世界观和文化,将带来一场社会变革,教师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协同的精神来迎接这场变革。那么在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将如何发展呢?

众所周知,医学影像物理学作为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涵盖了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微电子学、有线电视技术和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用;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成像已不再是单一放射学的范畴,而是形成了完善的大影像学的平台,并向更为全面的医学信息学方向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汇集了多门学科涉及的基础知识非常广泛,并且内容抽象复杂、图像更加精细和动态、诊断技术呈现数字化和快速化。目前,我校对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而该专业学生物理、数学、电子等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中许多的知识从未接触过;并且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普遍觉得医学影像物理学难懂难学。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更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探讨应对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变革的策略。

1.在大数据时代,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做好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授课教师要改变以往旧的观念,从自身出发紧跟时代的要求,在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利用好大数据的理论、技术,使得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能更上一个台阶,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影像物理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大数据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在大数据时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如何解决,各位教师不能仅仅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从大数据中找解决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认真研究大数据中出现的大量的教学问题以及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作为授课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感觉和直觉,而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和师生交流。比如:授课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向学生提供免费的、可检索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讲义、教学大纲、参考书目、专业课表等内容;也可以提供医学影像物理学音频以及视频文件供学生参考学习;还可以提供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后复习参考题目供学生配套练习并且可以开辟医学影像物理学学习交流论坛供学生学习交流。这既促进学生回顾和理解课堂上讲授的学习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成就感,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资源使用行为的数据跟踪不仅是单纯的点击量统计和登陆时间统计,而且还包括了对学生点击观看频率、发帖主题内容、出错几率等更加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测量与记录;虽然教师教授的是一样的教学内容,但是每个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理解程度都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虑,给出最适合该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练习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后复习参考题时,如果学生能正确完成几道同类型题目时,此类题目就不需要再多加练习,而是继续练习下一类型的题目;如果学生对同类型题目反复出错,就要给出错题分析,让学生知道错的何处,如何纠错。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微信,QQ等平台能及时掌握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并及时给予指导,鼓励和表扬。

2.在大数据时代,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整合教师资源、推进团队建设

大数据时代彻底改变了以往孤军奋战的局面,必然走向团队合作。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是教师的一个人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变成了各位教师组成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之间的各位教师共同合作完成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教学团队,依靠大数据信息技术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备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体系。

由于医学影像物理学含有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微电子学、有线电视技术和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课程自主设计和实施的能力以及使用数据的能力。教师应通过收集和研究分析和解释学生的各种信息包括行为、学生历时信息以及学生共时信息等数据,通过研究分析学生的信息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自主设计适合所教授学生的教案,合理地教授学生知识。另外,教师不仅仅只掌握所要教授的医学影像物理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跨界的知识”,如Excel、谷歌的Spreadsheets和Fusion Tables等统计工具,使用Blogger、Wordpress、JavaScript等工具生成数据和数据分析工具。教师者首先要了解如何通过阅读图标来追踪学生的进步;如何通过分析概率预测,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其次,教师要协同工作并有效地使用数据,为避免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同一学科内部之间以及交叉学科单位之间的科学数据,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下,要努力做到资源的共享。比如:在讲解x射线摄影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用一例确诊为肺癌的临床病例,通过该病例影像,然后讨论影像展示的内容、x射线的特性、x射线摄影技术对于病例的诊断作用以及该技术存在什么缺陷或不足,如何改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讲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接受所学知识,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3.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6-79-02

随着影像专业技术和内容的日新月异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实习生对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实习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在我科实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有五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还有南京医科大学国教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留学生,他们实习时间长短不一,从2星期到5个月不等,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实习时间及要求的学生,如何作出行之有效的实习带教,我们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曲折过程[1]。

1健全制度,提高师资队伍

1.1建立完善的教研室管理制度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教研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研室与医院负责教学的科教处密切配合,在教研室主任领导下,结合医院和学校的相关制度制订了详细的《放射影像科实习要求和注意事项》,由教学秘书负责实习教学的统筹安排。在实习学生进科之前,由教研室根据科室实际情况结合各个学校的实习带教大纲特点,给学生制定在放射影像科详细的实习轮转计划表。学生到我科第一天,由教研室主任介绍本科的基本情况及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提出科室对实习学生在纪律上、学习上及生活上的要求。

为了确保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我科建立了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首先每位学生有各自具体的实习轮转表,要求严格按表执行,并将每一位实习学生的工作态度、实习成绩、出勤情况、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专用的实习学生考核手册,通过考核,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良性的督促;同时教研室及时与科教处沟通,了解实习同学对我科的反馈,及时纠正不足之处。

1.2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带教老师的素质和责任心与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2]。严格的言传身教,规范的操作规程和阅片程序是我们对带教老师的基本要求。带教老师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丰富的医学影像学知识和经验、过硬的操作技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是目标实现的保证。作为有资格带教的医师,要明白自负的责任,任劳任怨去完成带教任务。

2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不同的带教管理模式

2.1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3]

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在放射影像科实习时间为4~5个月,由于实习时间较长,采取的带教模式主要为“导师制”,“导师制”是教研室的南京医科大学教改项目,其主要内容是采取类似于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即一位实习同学配一名高年资的医师(第一带教老师)和一名低年资医师(第二带教老师),由第一带教老师全面负责实习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事情,如遇第一带教老师休假等情况,则由第二带教老师全面负责管理,偶遇第一、第二带教老师都不上班,我们还有半月轮换一次的专门管理临床专业实习学生的老师来负责协调管理,以确保实习学生有老师带教。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实习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实际带教我们做了下面几点:

2.1.1严格的考勤制度 对学生像带教老师们一样进行排班,每日早八点考勤并参加上午的读片讨论会,要求实习同学预先做好准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参加讨论,读片后再上各自的班。

2.1.2强化动手操作能力 科室写报告都是在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上完成,由于医学影像专业在放射影像科实习时间长,我们给每位学生都发放了写报告专用的姓名和密码,刚开始要求学生“只看不写”,即对照图像看老师怎么写报告,自己来体会,两周后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报告,再后来要求学生自己单独完成报告,通过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通过图像怎么来诊断疾病,同时只有通过自己独立写报告才会发现问题和不足,不断以此提高诊断水平,这也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向放射影像科医师转变的过程。安排学生1周时间到技术组学习,要求熟练掌握不同部位的摄片要领,因为有些学生毕业后可能会到二级医院工作,医师、技师可能一身挑,这也是为将来工作打基础。胃肠班和透视班每周安排一次,带教老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带教,有条件时可放手让学生操作,但带教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2.1.3回顾性学习 科室有专门的医师进行手术核对任务,将有影像资料又有手术、病理等资料的患者全部录入 PACS,每一个病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号,在PACS点击“教学资料”就可以查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手术、病理等全部资料,方便学生回顾性学习,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2.1.4鼓励学生参加市医学会举办的各种讲座和读片会 一般每个月1 次,由不同医院放射影像科主持,让同学们开拓眼界,互相交流,为今后的学术活动打下基础。

2.1.5全面考查 采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理论考试除笔试外还有一题为制作PPT汇报,内容为让其谈谈放射影像学在某一方面的最新进展(自己选题、查资料、做幻灯片)。阅片是考试的重点,除了详细描述影像表现、影像诊断外,还要写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以及如何选择进一步检查等,我们还计划在不同学校间分组开展读片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五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放射影像科实习时间一般为2 周,这2 周内主要实习普放及部分CT内容,虽然时间紧,但任务量大,以前带教老师和学生在思想和认识上也不太重视,认为是走过场,同时管理不严谨,考核松散,因此放射科在临床医学实习学生眼里便成为“放假科”,每个月科教处召开的学生座谈会,放射影像科都成为被批评的对象,如何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的带教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4]。

2.2.1思想重视,严格管理 对每一批次入科的学生由教学秘书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他们认识到在放射影像科实习的重要性,然后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实习的注意事项及实习要求,同时要求带教老师明确教学大纲内容,提高责任心,重视临床学生教学。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早八点实习学生必须参加读片讨论会,每天进行不定时的查岗;严格的管理模式:临床医学实习采取“定岗制”的带教模式,“定岗制”即把两周的实习时间具体到每天在什么岗位实习什么内容,每个岗位的老师负责在其岗位实习学生的带教、考勤等内容

2.2.2计算机辅助教学两周实习的时间很紧,遇到的病种也不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教学片做成电子图库,并编制相应的适合实习教学的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阅片,同时安排一名老师负责答疑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阅片可进一步巩固见习阶段所学的基础知识,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步建立实际阅片分析能力。

2.2.3每周1次讲座学生入科第1周的讲座内容是按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制作的教学片,带教老师用半天的时间讲解;第2周的讲座是由高年资医师主持的读片讨论会,采取互动的模式,主持读片讨论会的老师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讨论发言的机会,比方说可以讨论一些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病理学、解剖学知识对病变进行分析。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以提高他们在放射影像科实习的兴趣。

2.2.4创造实际操作的机会除了阅片诊断外,放射影像科存在许多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如透视检查,消化道钡餐检查,气、钡灌肠检查,学生一般对放射影像科的大型设备较为好奇,能亲自动手操作而普遍兴趣较高,而在实际操作中也更容易理解书本上有关检查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增强实习的兴趣和热情。

2.2.5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主要针对七年制学生及留学生开展,由英语口语好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带教,通过双语教学提高了老师及七年制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又增强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及老师之间的感情。

2.2.6严格考查,综合考评 实习结束时一方面进行理论考试,另一方面进行现场门诊病例报告的书写,即学生扮演放射影像科医师的角色,写几份报告,由签片医师把关、打分。教学秘书根据实习学生的理论考试、书写报告、医德医风以及出勤率进行综合考核。

总之,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医院、学校和学生多方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加强附属医院的设备和师资建设,采取合理的实习学生管理模式和恰当的施教方法,激发实习学生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铃铨,许民生,张林,等. 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思路及初步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73-74.

[2] 王书智. 临床医学院的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53-54.

篇7

1我国医学物理人才现状

在发达国家,医学物理师早已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岗位。医学物理学科毕业的学生同时是精通物理和熟悉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半个世纪以来,医学物理学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很多大学设有医学物理学专业。以2007年数据为例,每百万人口中医学物理师的人数已经达到13人,而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医学物理工作者不到0.8人。而放疗科中,放射肿瘤学医师与医学物理人员之比,我国31个省平均比分别为:1986年是10∶1,2001年是8∶1,2006年才达到4∶1[2],明显低于国外水平,可见我国医学物理师需求巨大,对医学物理师的培养也日益迫切。

2医学物理师的作用与职责

2.1作用

在肿瘤治疗中物理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师在保证辐射安全,提高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3]。在肿瘤放射治疗中,放射肿瘤学医师对整个放射治疗过程负责,而物理师则处理物理学的数据与保证实施过程的准确性。

2.2职责

2.2.1掌握原理熟练操作熟悉各种放射治疗设备的原理与结构,并能能独立操作与指导他人正确操作和熟练使用。

2.2.2设备维护定期校检各种放疗设备的基本指标,并能指导维修工程师正确调试与维护保养,保证各种放疗设备的正常使用。

2.2.3优化治疗方案掌握并能熟练操作TPS治疗计划系统,充分发挥其全部功能,在掌握治疗计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能独立或配合医生制定临床治疗计划,并能优化治疗方案。

2.2.4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放射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能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与实验室管理,进而分析实验误差。

2.2.5辐射防护监与应急掌握与宣传国家有关剂量防护法规和剂量防护知识,完成工作人员的剂量防护监测并登记备案,懂得应急放射性事故处理工作。

篇8

1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科学技术飞跃式发展,医学领域科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的趋势明显加强,呈日新月异之势,世界前沿、具有高科技含量、创新型医学影像仪器、设备不断涌现,则需要更加成熟的临床应用技能人才。因此,对于医学院校、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医师技能培养更为重要,使其掌握一些相关的影像电子学基础知识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及增值服务问题

下面着重探讨医学院校、高职高专学生所需求的《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建设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教材的编写构建工作、配套教材及其增值服务等问题的设计工作,值得第三版《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编写组成员探析。

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编写修订问题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一轮教材由朱小芳教授编写,体系完整、内容设置合理,符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1]。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科学技术在医学仪器、影像设备等方面的渐进式发展,以及不同时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同,则要求各类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使用的教材要紧跟时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值此时机,人民出版社成立了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三版教材编写组,对新一轮教材进行更新与构建。

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在继承第二版成熟部分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学时较少的教学特点,教材遵循培养目标的规定,内容兼顾相关课程的需要,结合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相应修订。修订体现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加强了实验教学相关内容,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旨在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本轮教材调整了数字电路部分章节结构,编排和具体内容作了较大修改,使体系更趋于合理实用;全书字数约36万字。前导课为医学物理学、高等数学、影像电子学基础(电路分析、模拟、数字电子学基础),后续课程包括影像设备学等。

高职高专《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规划与设计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特定需求,增加了影像设备中典型电路的分析,教材体系体现了专业特点;教材内容注重基础,适当结合专业,难度适中,简明、易读,体现了实用性和特定性;全书内容修订紧跟影像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删、改了过时内容,体现出教材的先进性;增加了部分内容,如影像设备中精简电路分析,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方法、检测和应用分析方法,集成运放电路的分析及实例讲解;注重全书内容的整体性和各章节衔接的流畅性;精选和增加课后习题,修改附录相关内容。

《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进行如下规划与设计。

1)教材规划与设计包括课程介绍。《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专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处理好电路原理、计算机原理之间的衔接问题,掌握各种分立元件电路的设计和集成电路的功能与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电子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各种电学现象的本质;还应掌握电子学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能对实际问题建立简化的物理模型,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数学分析。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教材规划与设计包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纲要。理论教学内容共计10章,包括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变压器与常用电工器件、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常用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数模与模数转换器等。

3)教材规划与设计包括实验教学内容纲要。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电子电路实验中的各种电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和正确使用方法;晶体管单管放大器,分析静态工作点、动态参数性能指标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负反馈放大器,掌握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集成逻辑电路的连接,熟悉集成逻辑电路连接应遵守的规则;触发器及其应用,了解触发器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等。

《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其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学科知识具有广度深、跨度大的特点,教学内容更是涵盖了医、理、工科院校多门电子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但其又有别于理、工科电子学课程体系,重点体现电子科学技术在医学仪器、影像设备上被广泛使用的教学内容。

《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增值服务项目问题探析 “教材增值服务”是指与教材配套的辅助学习资源和获取资源的相关工具,其作用是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补充和延展,辅助教师授课或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以及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等,更好地为教与学者提供超出教材本身的服务价值。增值服务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1)理论教学数字资源整合部分。理论教学资源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制作完成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等数字材料,是经过实践教学检验、且含金量较高的理论讲解体系资源,可以作为增值服务内容之一,供学习者参考、借鉴与使用;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数字图书,可以是本教材相关习题的解析,也可以是该知识体系前沿发展的相关内容介绍或是与后续课程相关衔接内容等的电子版工具书,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或是结业考试复习的参考书。

2)实验课程内容演示教学部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能够自行完成实验操作内容的学习,并顺利实施该实验且达到实验的目标要求,提供必要的演示教学操作示范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演示教学操作示范资源内容的制作是增值服务内容的制作难点。理想的演示教学操作示范资源,可以由课程组教师将做预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形成音像资料保存起来;也可通过对学生的现场进行指导,由学生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并形成音像资料等方式获得。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操作示范,可以加深学生对配套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初步认识,并在此过程中捋顺实验操作步骤,熟悉实验操作技巧,提高操作水平与能力,尤其是电子学实验中强电部分内容,尽量避免由于误操作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和麻烦。

3)实验课程内容软件仿真系统部分。电子学课程实验内容中,一些较为基础、验证性实验通常可以通过各种软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完成。这样做的好处:减少学生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对实物器件需求的依赖性,就可以达到实施各种验证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目的;否则如果没有配套的设备、器件与材料,或缺失其中的部分资源,都可能导致实验内容无法顺利实施,就更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同时也可以减少实物资源的浪费现象。有些实验是验证性的,结果出来即可,但有些器件是一次性的,就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基础软件仿真系统可以通过与开发公司协商形式得到,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对相关验证、设计性实验所能用到的软件进行说明、讲解,指导实践应用即可。另外也可以使用商业性软件进行各种实验、理论设计等工作,如Multisim软件,它是电子电路全功能模拟测试仿真软件,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工具,其强大功能包含元器件编辑、选取、放置,电路图编辑、绘制,电路特性分析等。

篇9

随着医疗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医院引进先进、精密、高效的医疗设备成为科研、医疗和教学综合实力的表现。尤其是影像设备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影像设备一般技术含量较高,投资数额大,对工作环境要求也高,这就给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检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效率和诊断治疗质量,延长器械寿命,减少医疗成本,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根据“防检结合,以防为主”的维修新观念[1],下面浅谈一下医疗影像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

1.医学影像器械的维修保养

提高医疗仪器的诊疗水平,延长器械寿命,减少医疗成本一直是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使用、维护保养的根本目的,而平时和定期的维护、保养则是保障器械健康运行的关键措施。

1.1平时的维护和保养

所谓日常维护就是说对器械的维护和保养是一项每天都要做的工作,不能怕麻烦和走过场。维护和保养工作应由器械的使用科室和具体操作人员来完成。首先应加强对器械操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其对器械维护保养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做到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医疗器械;另外医院和相关科室还应与器械操作人员制定具体可行的岗位责任制,使日常维护、保养、器械的运行状况、设备的寿命等目标的落实情况与个人的奖金挂起勾来,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时维护、保养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器械的机械、电源、转动、气路、水路等部件,检查其运作情况是否正常;每天正式工作之前,都要先利用器械自检程序检测仪器各部件的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绝不可带病工作。另外,器械的使用科室还应选一名责任心强、懂技术的工作人员担任本科室的器械维护保养监督员,每天查看机房的环境卫生、温度及湿度,同时监督和纠正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行为,以确保医疗器械经常处于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

1.2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根据“以防为主”的原则,不能等出现故障之后再去被动维修,而是应在没出故障之前坚持定期维护和保养。这种主动维护和保养一般由厂家配合器械管理及操作人员共同完成。这项工作要成为一项制度,由科室制定出具体的定期维护、保养计划,平时严格加以落实。定期维护可分为两个档次,首先是短期保养,可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可拆开机壳,清除机内的灰尘和污垢,查看各元、器件的磨损、老化及松动状况,查看各组电源、电压及纹波、高压部件的运行和接触情况,应换下的部件果断换下;其次是长期保养,可二至三年进行一次,可将整机拆卸以清洗检修。维护人员要对整机控制台上的各个仪表及操作控制系统的灵敏度、精确度进行检测校正,注意更换高压发生器绝缘汕等已到使用期的损耗品。维护安装之后,进行全面彻底的器械调试,以求达到新器械的运行状态。

2.影像设备的故障检修

影像器械和其它器械一样,在长期频繁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是必然的。故障检修主要包括自己检修和委托厂家检修两种形式。

2.1自己检修

检修人员首先要明白仪器的工作原理,并由操作人讲述仪器发生故障的起因,然后分析可能发生故障的具体部位。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说一般故障部位:机械部位多于电器部位,转动部位多于静止部位,高温部位多于低温部位,模拟电路部位多于数字电路部位。具体方法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说运用先询问,后诊断;先全面,后局部;先传动,后电路;先定性,后定量等辩证关系的原则,找到故障的准确位置[2];接近使用期限的易损部件,最好提前换下来,以减少器械的故障率。

2.2委托厂家进行专业检修

由于影像器械结构复杂,精密度较高,有时较复杂的故障自己没能力检修时,就要委托厂家进行专业检修了。这种厂家专业检修一般都是上门检修,由器械的管理和操作人员配合完成。检修当中,器械的操作人员要向厂家检修人员讲述自己平时的操作、维护保养情况和器械的运作情况,为检修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器械信息;同时还要做到边看边学,主动向检修人员询问器械的结构、工作原理、维护保养和故障发生的原因等有关知识,以便提高自己日后对影像设备的维护、保养水平。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市场的进步,人们对医院医疗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医学对医疗仪器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引进先进、精密、高效的医疗仪器设备成为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实力的综合体现。尤其是数字X线机、CT、MRI、超声诊断仪等医学影像设备,作为重点和骨干设备,在医院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这些设备投资大、系统复杂、科技含量高、对工作环境要求高,给维修带来较大难度,要发挥好设备的效率,确保设备的使用完好率,探讨维保方式是新课题,根据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维修新观念,下面仅对维护保养和故障检修两种方式进行探讨。

1维护保养

维护保养属于主动维修,又称超前维修,预防性维修。这是确保仪器设备健康运行,提高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的有力措施。维护保养又可分为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两种形式。

1.1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一般由使用科室和操作人员完成,它是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应该制度化,它的内容应写进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使用科室应选派1名懂得一定仪器知识,责任心强的技术员担任专职或兼职设备管理员,协助和指导操作人员做好这一工作。日常维护工作的内容一般包括: (1)机房及仪器设备的保洁,观察调整机房温度、湿度稳定;(2)检查机器的机械、转动、气路、水路,螺钉、螺母等部位是否正常;(3)检查仪器表面的开关、旋钮,指示灯、仪表及显示参数是否正常;(4)正式工作前,利用仪器自检程序检测仪器各部分的状态情况;(5)注意仪器在运行过程中有否异常气味和声音,图像质量是否正常;(6)检查操作人员操作仪器是否符合规程,并及时纠正。

1.2定期保养

定期保养一般由设备管理员配合院内、院外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它是一项不断循环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维修措施,这有利于掌握仪器的运行规律,有利于出现故障后的查找。定期保养的内容和时间,不同仪器有不同的做法。一般可以分3个等级。(1)一保:一般可以一个月至一个季度进行一次,主要内容除了日常维护的工作外,可以拆开机壳,清除各处积尘,污垢、异物、紧固螺丝、添加剂,检查各器件、元件有无磨损、变形、烧蚀、击穿、松动、受潮、老化、接地不良等情况,检测各组电源电压及纹波,检查高压部件运行和接触情况等;(2)二保:一般可以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主要内容除做好一保外,可以对整机控制台上的各个仪表及操作控制系统的灵敏度,精度进行测试校正和计量检定,更换高压发生器绝缘汕等到期的损耗品,对电路中各测试点的电压,波形进行系统检测和做拉偏试验;(3)三保:一般可以2~4年进行一次:主要内容除做好二保外,必要时可以将整机进行全部拆卸予以清洗检修,超过使用期的元器件应尽量更换或修复,应对仪器进行较为全面彻底的调试,恢复其工作精度和性能,达到或超过新机的程度是完全有可能的。

2故障检修

故障检修又称被动维修,医学影像设备也同其他各类各种仪器一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故障是不可避免的。故障维修仍然是设备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故障检修可分为一般性检修、无图纸检修和委托生产商或销售商专业检修三种形式。

2.1一般性检修

先了解仪器故障起因,熟悉仪器的工作原理。然后运用自己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针对仪器的图纸分析故障产生的可能部位,逐步检测排查,从中找出故障的真正部位,最后修复或更换故障部件,并完成局部或整机调整。具体的方法应遵循先询问、后诊断;先直观、后测查;先全面、后局部;先传动、后电路;先独立、后整机;先、后芯片;先控制、后数据;先定性、后定量等辩证关系的原则。故障部位一般要注意掌握机械部分比电路部分多,强电部位比弱电部位多,高温部分比低温部分多,电源部分比主体部分多;传动部位比静止部位多,按插部位比固定部位多,阻容器件比半导体器件多,摸拟电路比数字电路多等客观规律,运用敲击法、直观法、测量法、比较法、替换法、变温法、信号追踪法、信号输入法、前后合追法、负载分离法等实用方法。

2.2无图纸维修

近年来,厂商提供仪器设备图纸资料的越来越少,这无疑给仪器设备的维修带来更大的困难,通过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已探索了很多方法。比如:(1)首先排除接触不良的故障。当仪器出现故障后,只要不是明显的爆裂、冒烟,均有可能是接触不良引起,特别是时好时坏,更应首先怀疑接触不良,可以采用轻震、敲击、插拔,轻扭,按压等使故障重现并追查出故障部位;(2)充分利用说明书上的点滴信息寻找故障;在没有仪器电路图情况下,操作说明书中的仪器基本原理,流程框图、功能选择,操作程序、状态显示、调试方法以及仪器某些检测点的信号、波形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检查仪器故障提供启示。经过反复细微分析,可能达到板级维修的程度; (3)充分利用仪器故障自检操作。仪器故障自检是仪器内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借助于软件程序对仪器各部分工作状态进行检测,并以代码形式提示故障原因的系统;借助这个系统,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分析出故障的可能原因或部位,一般能达到板级维修。在此范围内,再综合各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细微分析,必要时可以把重点怀疑部分的局部电路测绘出来,以利分析,尽量达到元件级维修;(4)利用电路维修测试仪寻找故障部件,利用该仪器来查找无图纸仪器的故障,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该仪器是采用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测工具,它具有在线测试或离线测试功能;能够分析大规模IC或测VI特性曲线;能检测、模拟数字电路;能利用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对比,还能对非标准电路器件先学习再对比;它还利用后驱动技术将周围器件的影响隔离开,由测试系统自动进行相应的测试,经过分析比较,寻找出故障部件,实现元件级维修,在一定程度上给寻找故障带来了方便和希望。

2.3委托生产销售商的专业检修

医院内的自保、自检、自修的工作范围毕竟有限,技术能力也达不到专业的检修效果,有时稍不小心的失误可造成仪器设备的毁损。为避免造成检修意外给仪器设备带来的毁损,在自保、自检、自修工作范围内,如现有技术能力也难解决故障的情况下,要及时与生产商或销售商联系,委托其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检修并提供自保、自检、自修的相关信息,配合其维修工作。

总之,通过上述医疗仪器设备的保养与检修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就可有效地保证仪器设备完整可靠,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医院的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并减小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任筠.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33.

[2]百村明德[日].医疗器械的保养维修[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2):96.

篇11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医学技术人员必须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而进修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及管理模式更新发展的必然趋势[1]。作为临床教学医院,不但要做好各种层次医学生的影像教学和实习,还要承担来自基层医院进修医生的培养。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接收培养影像进修生55名,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改变了过去忽略进修医师业务学习,重使用,轻学习的做法[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影像科进修医师的培养和管理问题作一探讨。

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影像学基础包括X线大体解剖和横断面解剖、基本病理改变,以及X线、超声、CT、MRI等成像原理和各种影像表现。基本技能包括影像成像原理、摄影位置、方法、特殊造影、超声、CT、MRI、DSA等技术因素。影像诊断学的观察图像方法、顺序、以及对病变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等,都是每位影像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进修医师来自不同的单位,文化层次不同、工作经验亦不同,尤其多数进修医生来自基层单位,由于工作忙,特别是受客观技术条件因素的限制,多数只重视完成自己的临床工作,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我院根据多年来进修生教学经验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案。如第一次科室内小讲座就是怎样写好一份X线报告和超声报告,影像诊断的最后结果是书面诊断报告,是临床医师作出诊断、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一份好报告单对于提高单位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书写报告也是书写者本人对疾病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书面表达和体现,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作出合理分析、推理和判断,是医生基本功的具体体现[3]。报告单要尽量用规范的医学术语,主次分明、语言精练、分析合理、诊断准确。这样就使进修生一开始进修学习就认识到医学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克服不规范的随意习气,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视临床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形象思维学科,实践性很强,是临床经验的积累,无论是常规X线,还是B超、CT、MRI检查,都要做到“四勤”,即脑勤(多思考)、口勤(多问、多讲)、手勤(多操作、多写报告)、腿勤(多下临床和实验室,亲自采集病史和检查病人),这是每位医生做好工作的准则。进修生一般都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进修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影像科医师,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多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动手自己操作,老师在旁边观看、答疑,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并共同研究和探讨如何开展新的检查方法、技术等。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不断进步。我们每年有计划的指导每位进修生安排一个题目,引导他们从怎样查阅资料、收集、随访、整理病历开始,到如何书写专业方面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总结和科研能力,从工作中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我们的细心辅导下,先后有多名进修生能完成课题并有多篇文章公开发表在区内外公开的刊物。写论文的过程,也是临床经验与书面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和临床经验的升华,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东西。经过不懈努力,在我院培养的影像科进修生,回到所在医院很多人成为学术带头人。

重视进修生的系统理论教育

医学生或影像医学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几年后,再回到大医院进修是我国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途径。我们医院接收的进修医生多数是来自基层的医院,他们的基础差别很大,有点甚至是其他科医师转行而从事影像诊断,我们根据各单位对进修内容要求的不同,以及进修生有强烈的“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愿望,尽量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进行有计划系统理论知识的培训,对基础较差的进修生尽量让他们到学院旁听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的内容,每周排2~3次,每次2小时。同时我们还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给他们进行小讲课,由多位老师按系统轮流讲授。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声、文、图集成一体,使传递的影像信息更丰富、更形象,这是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和方式,同时借助互联网又能弥补我院部分影像资源不足。使进修医师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影像信息的过程,有助于他们的联想和推理的思维活动从而比较形象的接受影像诊断过程。此外,多媒体还可激发进修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讲授课程的内容包括病理解剖、影像解剖、常见病、多发病、少见病和疑难病的常规X线表现,超声、CT、MRI和介入放射等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价值,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读片、讨论会等。让进修生了解以上各种检查的共性原理,区别其各自的特点,使进修生对“比较影像学”的精髓融会贯通。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果,每批进修生学习前、结束后都要进行考核,并填写入进修结业鉴定考核表内作为评定进修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针对进修生与医学生的要求和层次不同,其考核的形式和题型也不同,以影像观察分析和临床病例讨论为主,这样不但可考察和训练进修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又可激发他们学习、工作的兴趣,有的放矢的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随着影像技术的飞跃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我们作为教学医院,影像各科既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始终处于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的前沿,又要做好医学生和进修生的继续教育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影像学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起到院校是知识摇篮的作用,把各种教学手段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 倩,张挪富,丘丽冰,等. 教学医院进修医师培养及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5.

篇12

1 乳房自我检查

乳房自我检查是早期发现乳房疾病的最好方法。最佳检查时间为月经后第7~14天。乳房“视觉”检查法:将双手用力插在腰部,身体前倾,观察乳房形状,、乳晕变化;注意乳房、是否对称,有无隆起、凹陷和桔皮样改变。乳房“触摸”检查法:身体向左侧斜卧,屈膝,右手置于前额,在右肩下垫一只枕头,用左手示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扪按右侧乳房,切忌抓捏;从腋窝到以及从锁骨起到胸罩下缘检查乳房外侧;转为仰卧,弯曲右肘部,手臂放在头的一侧,用左手检查右侧乳房的内侧;然后检查锁骨上部及锁骨下部;最后检查腋窝。如发现包块,应注意其位置、数目、大小、质地。

2 触诊

20世纪60年代,由于缺乏先进的诊断手段,临床医生只能通过病史及查体来诊断乳癌。在这个过程中,触诊发挥着重要作用。50多年来,虽然许多先进的诊断手段相继问世,但我们仍然将触诊列为检查乳腺疾病的首选方法。所不同的是触诊的范围及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触诊,范围仅仅是乳房本身,也只能是对乳房包块进行直接感受。现代触诊的作用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替代的。触诊的主要内容包括包块、皮肤、及同侧腋下淋巴结等几方面,着重强调包块表面及皮下粘连的触诊检查[1]。

3 红外热像图检查

1929年CUTLER首次将透照法用于妇女乳腺疾病的诊断。20世纪50年代RLAWSON观察到乳癌局部皮肤温度有升高现象,60年代WILLIAMS用辐射温器电堆测定57例乳癌,有54例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经过不断改进,现已发展为电脑近红外线扫描影像诊断技术,对乳癌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国外报道类似检查的阳性符合率在50%~94%之间。该类检查是依据人体辐射红外线设计的数据分析的全新医学影像技术,它简便、客观、无损伤、不接触人体,在不破坏客观热环境的基础上测定病变局部的温度变化。有学者认为,热像图能分辨直径为1 mm的小乳癌,也有人认为直径3~6 mm才能辨认,但多数认为癌肿直径1 cm以上热像图诊断率很高[2]。现在许多国家把热像图技术作为普查乳癌的首选方法,多数研究认为患侧与对应侧最高温差、双温差、双乳晕温差平均≥1.0 ℃,其中有一项符合即有恶性倾向。热像图对早期乳癌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一种较理想的乳癌诊断手段。

4 超声检查

WILD等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进行乳腺疾病的诊断,后来经不断改进,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现普遍认为,超声显像最方便,并且诊断结果准确可靠[3]。80年代超声检查乳腺采用塑料袋灌装水囊和水槽式扫描,发展到今天,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CDU)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能量多普勒超声(PDU)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以高清晰度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特征、检查无创、快捷、重复性强、鉴别囊实性病变准确率高达96%~100%的独特优势被公认。随着高水平超声软件的不断开发,对直径1 cm以上乳癌的检出和定性已提高到新水平,但令人遗憾的是超声对直径1 cm以下小乳癌检出和定性仍有很大局限性和难度。

5 钼靶X线检查

20世纪70年代,法国人首创使用X线钼靶摄影检查乳腺, 钼靶摄片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痛苦相对较小,简便易行,且重复性好,留取的图像可供前后对比,在国外很多地区已作为常规的检查,它基本上不受年龄、体形的限制。资料显示,钼靶摄片乳癌检出率为74.5%,假阴性率为25.5%,这表明钼靶摄片对乳癌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价值,该法以高分辨率、良好的对比度被列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癌的诊断标准报道不一,其诊断灵敏度为82%~89%,特异度为87%~94%。王怀娥等[4]报道,乳腺摄片对直径≤2.0 cm的病灶进行良、恶性鉴别,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15%和100%。X线片中乳癌的特征是:边缘模糊毛刺或“触角”包块、高密度结节或星状阴影。X线摄片对钙化的检出最具优势,检出率约为40%,是诊断乳癌的重要X线征象。常见钙化形式为层叠细沙样、短棒状、不规则颗粒状、半环或斑片状,钙化广泛或簇状密集。有资料认为,每厘米5~10枚以上钙化灶聚集癌的可能性很大,单纯簇状钙化是乳癌早期的或惟一的重要征象。不足之处是X线摄片对于接近胸壁和致密型乳腺的小癌灶易于漏诊。数字乳腺摄影动态范围宽,对比分辨率高,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变换,特

4期王翠平,王炳高,齐春华. 乳癌诊断进展375

别适合乳腺组织的检查,所需辐射量比屏片乳腺摄影少,可更早地发现病变[5]。数字乳腺摄影有助于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多分辨率小波分析(MWA)和高斯弥可夫随机场(CMRP)技术准确检出微小钙化灶,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数字乳腺摄影支持远程会诊,将图像资料以数字形式传送,能满足远程会诊必需的数字影像资料。屏片乳腺摄影仅是数字乳腺摄影系统的一部分,目前数字摄影正在逐步替代屏片乳腺摄影。但钼靶X线穿透力较弱,不易穿透致密的乳腺,也不易检出微小钙化灶。由于乳腺组织比身体其他部位更易受到放射性损伤,尤其是35岁以下女性,故对年轻女性应慎用。这些缺点限制了其作为常规方法使用。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真正意义在于筛选,确诊尚需在三维立体定位下作细针穿刺和切除活检[6]。

6 CT检查

1977年CHANG等首次报道应用CT检查乳腺疾病。CT对乳腺局部解剖结构能提供详细资料,尤其是对比剂强化后扫描使致密型乳癌的检出率高于钼靶乳腺摄影。增强CT能显示癌肿血供分布特征,提供增强峰值、灌注量、组织动脉增强比,明确显示乳癌显著增高的相关参数和MVD的密切相关性。能正确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引流的情况,观察癌肿侵犯胸壁、肺脏和纵隔的情况。据以往文献报道,CT诊断乳癌的准确率达97%。乳癌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块影,多数为实质性不均匀高密度,周边为毛糙不齐的毛刺样改变,癌肿局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消失。有学者认为乳癌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增高,CT值成倍增加,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之一。CT对隐性乳癌和早期小乳癌有较高诊断价值。研究表明,CT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0.2 cm的癌灶。杜勇等[7]曾报道检出3 mm×4 mm、2 mm×2 mm隐型乳癌。缺点是对癌肿内微小钙化灶显示不够理想,存在对比剂过敏的危险,且价格昂贵,技术操作过程复杂,有一定放射损伤,不能重复检查。

7 MRI检查

1982年ROSS等首先将MRI应用于乳腺检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RI是乳腺影像学综合诊断的必要手段之一,能显著提高早期乳癌和多源性乳癌的检出率。检查采用俯卧位双乳垂于洞穴内的相共振表面线圈,使图像的信噪比处于较高的水平。研究发现,乳癌的MR增强与血管生成以及肿瘤增生的活跃性、恶性程度、侵袭性相关[8]。动态MR可以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对血管参数可以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对肿瘤的解剖结构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对淋巴转移的评价明显优于传统的组织学方法。另外,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是检测活体内代谢和生化信息的无创性技术。1973~1974年,MOON等开始应用磁共振对离体标本进行波谱测定。目前波谱分析软件包与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配套使用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MRS与MRI原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对数据的处理和显示方式不同,MRI抑制其化学位移,MRS是利用磁共振成像和化学位移中微小变化来采集信息,进行特定化合物的系列分析,通过傅里叶变换将复杂的MR信号转换为MR波谱。研究发现,MRS能显示癌肿与正常组织之间代谢的不同,特别是HMRS有高内在敏感性,具特征性共振表现,有较31PMRS更敏感的优点,较小的组织体积就能产生明确的波谱信息。31PMRS和HMRS研究结果强烈提示,乳癌比良性病变或正常组织的胆碱水平明显增高。在HMRS中乳癌组织的水/脂肪比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织。SPECTER等研究认为,其可信度为99.5%。LEMOEC等[9]测量了5例乳癌,其中3例乳癌细胞胆碱/脂肪比率明显大于0.50。MACKINNON等[10]用相同方法研究显示,胆碱峰值在3.25时可区别良、恶性组织。万卫平等的研究也证明了胆碱水平升高是乳癌的波谱标记这一假说,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并提出多种MR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乳癌诊断的准确率,MRI平扫准确率为81.0%,平扫+增强扫描为92.9%,结合MRS为97.6%。因此,MRS在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病变中具有潜在独特应用价值。

8 导管内窥镜检查

近年来,日本扎幌医科大学医学院的学者们采取导管内窥镜检查来诊断乳房导管疾病,从中总结出不同内窥镜表现,为诊断导管疾病、保留乳房的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方法。

9 微创影像检查

近年来影像医学飞速发展,对缺乏影像特征的微小病灶开展影像引导下的微创穿刺活检明确性质。①超声引导细针活检、髓芯活检、真空吸引辅助活检等,尤其是真空吸引活检,病理诊断准确率达100%。②三维超声多普勒与对比剂(3D CE PDU)能改善超声成像,对比剂的微气泡的特殊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现病灶,结合谐波强力多普勒(HPD)、脉冲反转多普勒(PID)等成像技术,能更多获得肿瘤血管生成和术前评估的信息,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潜在的临床价值。③MRI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隐性或小病灶,在超声和钼靶摄影不能定性时采用,两者相比MRI更适合乳腺的检查。④X线立体定位乳腺内包块活检,是创伤最小、准确度最高的诊断方法。⑤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乳癌内的新生血管、动静脉瘘和供血动脉。可以发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对乳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总之,细针穿刺具有快捷、诊断准确率较高等优点,但定位困难,对组织有损伤,有可能导致扩散,所以只能作为选择性检查。

10 切取活检及切除活检

乳癌的研究已由细胞病理学进入分子病理学领域,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被用于乳癌的早期诊断,分子病理诊断已逐步成为乳癌诊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外有报道,通过针吸活检组织或细胞学穿刺进行乳腺可疑病变中微量DNA或RNA的提取,并从分子水平检测基因异常,可早期发现乳癌。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新技术的发展为乳癌的早期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

11 联合诊断

目前应用于乳房疾病的诊断方法很多,但任何单项检查有其特长,也有其片面性,应将数种方法适当组合,取长补短,提高早期癌的诊断符合率[11]。但作为术前的选择性联合应用尚不普遍,临床评价亦无定论。有文献报道,通过选择性联合互补,应用临床触诊、近红外扫描、钼靶摄片、B超及细针穿刺等检查,诊断的总准确率达95%。从而证明联合诊断是发现乳癌尤其是早期乳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树云. 触诊在乳癌诊断中的作用[J].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2,12(5):48.

[2]杨子彬. 医用热像图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J]. 全国红外热像技术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2001,11:58.

[3]杨慧英,盛纪香,王建华. 乳腺肿瘤病人超声显像诊断前后的护理[J]. 齐鲁医学杂志, 2004,19(4):364.

[4]王怀娥,张宗欣,尚延海,等. 新型钼靶X线机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结节的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11(2):8993.

[5]李纪莲,李萍,吴奇. 数字乳腺摄影[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0,10(1):5657.

[6]吴俐. 早期乳癌钼靶X线诊断的价值探讨[J]. 齐鲁医学杂志, 2002,12(3):36.

[7]杜勇,沈天真,陈克敏. 乳癌的影像学检测[J].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94,3:130133.

[8]HUMPHREY L L, HELFAND M, BENJAMIN K S, et al.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a summary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J]. Ann Intern Med, 2002,137(5):347360.

篇13

一、概述

超声诊断是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尤其是B超,应用广泛,影响很大,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并称为4大医学影像技术。B超作为安全无辐射有价值的临床辅助检查工具,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体格检查及临床疾病的诊断。但在超声成像中,会出现多种伪像。伪像是一种附加的、缺失的、扭曲的图像,它与正在检查部位中的真实图像不一致。伪像是由于图像扭曲和衰减造成的。而不是扫查部位的直接回声。形成伪像的原因有很多,认识它很重要,因为它能误导诊断。一些伪像可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被人们利用。本文通过学习超声成像的四种常见病例,囊肿,结石、钙化灶,球状肿瘤及宫内节育器等的超声伪像声像图表现,以探讨超声伪像在超声诊断中的利用价值。

二、超声的对象与操作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中心门诊及住院治疗并经CT、放射或经手术等确诊的33例2010年至2011年患者。其中肝、肾等囊肿病例12例;肝胆管、胆囊及肾脏等结石患者9例;肝内球状肿瘤15例;宫内节育环检查者8例。

(二)、仪器与方法

所用超声仪器包括岛津SDU 450XL黑白全数字超声诊断仪、PHILIPS HD11彩超仪,探头频率3.0~5.5MHz。胆囊结石患者检查前禁食8h以上,上午检查,以保证胆囊及胆管内胆汁充盈,并减少胃肠的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检查膀胱及子宫附件患者,检查前1h饮水500mL,使膀胱中度充盈。所有检查者均经腹部检查,发现病灶后实时调节增益及聚焦,行多切面扫查,并记录病灶形态大小,观察病灶的回声及其特点。

三、超声结果

12例肝脏、肾脏的囊肿声像图特征表现为无回声,后方声增强。9例肝胆管、胆囊及肾脏等结石患者声像图特征表现为强回声光团(点、斑),后方伴声影。胆囊及膀胱结石患者,结石均可随改变而移动,部分胆囊及膀胱炎病例附壁结石因炎症粘连未见移动。肝内球状肿瘤15例(包括囊性及实质性)表现有边缘声影特征。8例金属类宫内节育环检查者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后方伴有彗尾征。

四、评论

超声伪像或称伪差(artifact)是指超声技术显示的断面图像,包括二维或三维超声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技术的血流显示,与相应的解剖断面或血流的流动轨迹图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超声图像信息的增多、减少或失真。

(一)、后方回声增强(enhancement of behine echo)在单次扫查成像中,当前方的病灶或器官的声衰减甚小时,其后方回声强于同深度的周围组织。出现本伪像是要求其后方必须有足够的散射体存在。利用后方回声增强鉴别液性与实质性。一般来说对于肝、肾或前列腺等内的直径在10mm以上较大的囊性肿块,根据形态,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增强效应不难作出诊断,但对于较小的直径在10~5mm以下较小的囊肿,特别是肝包膜下距离探头较近的近场小囊肿,超声最先发现的应该是囊肿后方声增强伪像,而不是囊肿本身。本组所检查小囊肿病例均先根据出现的后方声增强伪像,然后调节聚焦及增益,多切面扫查,不难发现病灶性质,。

(二)、声影(acoustic shadowing)在单次扫查成像中,由于前方有强反射或声衰减很大的物质存在,以致在其后方出现声线不能达到的区域称为声影区。在该区域内检测不到回声,紧随强回声的后方出现纵向条状无回声区,称为声影。检查中声影的出现对于结石、钙化灶和骨骼的存在,特别是胆囊或肾内小结石的诊断更有价值。本组胆囊内泥沙样结石的检查中,首先发现的也是胆囊后方的声影伪像,然后是胆囊内的细小光点群回声。根据强回声光团(点、斑),后方伴声影,然后多检查发现随改变移动,从而对结石作出诊断。

(三)、折射声影(refractive shadowing)在单次扫查中,超声从低声速介质进入高声速介质,在入射角超过临界角时,产生全反射,以致其后方出现声影。见于球形结构的两侧后方或器官的两侧边缘,呈细狭纵向条状无回声区。折射声影又称折射效(refractiveeffect)、边界效应(side effct)或边缘声影(edge shadow)等。肝内球状囊性及实质性肿块在检查中均可发现边缘声影伪像。以此可与肝硬化结节、血管瘤以及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鉴别。

(四)、多次内部混响(multiple internal reverberations)超声在靶内来回反射,形成彗尾征(comet tail sign)。本组5例宫内金属节育器检查者均依据强回声伴彗尾征来识别。以此可区别宫腔内钙化及胎骨残留等病灶。

五、超声作用的分析

声波是一种机械能的表现形式。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一般用赫兹表示,简写为Hz。频率在2000Hz以上的声波即为超声波。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要发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应等。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声能衰减。因此超声通过一些实质性器官,会发生形态及强度各异的反射。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况的不同,对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减各不相同。超声诊断就是根据这些反射信号的多少,强弱,分布规律来判断各种疾病。医用诊断超声波的发生与接收,均由特制的探头来完成,它能把电能和声能互相转换。按照超声回声显示方法来分类,超声诊断仪可分为脉冲回声式和频移回声式两大类型。脉冲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包括幅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A型超声仪,简称A超)、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B型超声仪,简称B超)以及回声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仪,简称M超)。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D型超声仪)包括频移示波型超声诊断仪(脉冲波式和连续波式多普勒)彩色编码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简称彩超)等。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以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与X线、CT、磁共振、核素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五大医学影像手段。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脏器病变的形态学诊断以及器官的超声解剖学的研究。超声诊断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因此它的基础是病理解剖学形态改变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的声学变化。超声检查可获得各脏器断面图像,此即为诊断的形态学基础,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

(二)、功能性检测。超生图像可显示由于脏器、组织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相应规律性变化,如胆囊收缩、胃排空、胃肠道蠕动、膈肌运动、卵巢功能性变化及心脏的舒缩。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心脏及其他脏器血管的血流变化,以判断其功能状况。

(三)、介入性超声。包括内窥镜超声和术中超声,介入性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开展使得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组织学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诊断水平,还进一步开展了一些临床治疗,开辟了超声诊断、治疗在临床医学的新领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中的声影、后方声增强、折射声影及多次内部混响等伪像能反映病灶的某些物理性质,在超声诊断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在超声成像过程中,无论仪器多么先进,过多过少都会出现多种伪像。超声诊断工作者不仅要识别伪像避免误诊,而且还要充分利用伪像帮助诊断。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