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农村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农村建设

篇1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5、莫为小事争,莫把闲言讲

6、抢抓机遇 振奋精神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7、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8、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9、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1、改善农村环境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

12、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3、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14、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15、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16、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7、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8、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9、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20、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

21、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建设美好家园

22、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3、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24、讲整洁 爱卫生 共建农村好环境

25、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6、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2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29、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

30、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1、全党动员 全民参与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3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3、好心总有好报,帮人就是帮己

34、鼓励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富裕农民生活

35、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36、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 村传播

37、扶贫帮困,患难相助

3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39、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40、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41、弘扬“三创”精神,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4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3、实施沼气工程 改善农村环境

4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5、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4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8、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9、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50、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1、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2、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3、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54、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5、不断深化“三有工程”,巩固完善“五道保障”

5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7、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58、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5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0、反对,远离

61、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62、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家庭和睦同心富 邻里相亲互相富

63、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64、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5、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66、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6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8、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69、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农村“文明福万家”主题教育活动

70、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两个率先”

71、突出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72、春耕不好害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

7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4、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75、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77、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8、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79、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

篇2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收录日期:2016年8月3日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现阶段,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9亿多人口是农民。农民生活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家的富强。“新农村”建设体现在一个“新”字。包括“五新”:一是新房舍;二是新设施;三是新环境;四是新农民;五是新风尚。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农村也存在着潜在的社会问题和经济矛盾,出现了严重的“二元式”的经济结构问题。使得城镇与农村的各方面对接存在错位。这会导致市场出现供求的混乱、基础条件差异,会导致运输环节成本的提高,导致CPI波动,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因此,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十分必要,可以扩大农村信息的来源渠道,加快信息的获取速度,了解市场,把握市场行情,有利于农村这个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对接;可以缩小物流费用,降低运输成本。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物质、精神生活极大提高,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我国经济更好地稳定发展,能够实现城乡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对接。新农村建设重在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对接与过渡。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经济落后,资源使用不合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最低环节,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针对点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重在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缺乏许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致使大多农村经济形式单一、渠道少、项目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在种植上盲目,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慢,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沿袭传统的销售模式,先种植、后销售。不仅出现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导致卖难的境地,还会出现在销售价格方面难以有所保障。农村的很多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致使资源的利用率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高。例如,土地的合理利用不能实现,很多不适宜耕作的沙化、碱性土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致使生产效益低、收入水平不高。很多农作物的秸秆不能实现物尽其用,在很多农村地区,因为缺乏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秸秆被用作取暖、或被集中烧毁。不但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颗粒,也埋没了秸秆的实际效用与价值。农村的农业在市场格局中不具备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的这个大的供给链条上,农村缺乏必要的竞争手段,很难实现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价格。价格往往由市场决定或者是买家决定,压制了各种农作物、蔬菜的价格,掩盖了农产品的真实价格,农民被动接受价格。农村地区招商引资的潜力有限,优势小,只能在各种政策上给予更多的让步。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产品不具竞争力。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发展的步伐,减缓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农村发展资金缺乏,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行业少、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来看,据推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增加15亿元至20亿元内的数额,资金数额庞大。资金划归多个部门使用,过于分散,难以统筹使用,致使资金的使用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另外,资金由上级政府向下逐级划拨,资金的到位时间长,很难在较短时间应用于农村的发展建设。金融的覆盖面低、支持力度低。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覆盖面窄,大多金融机构资金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难,并且获得的资金少,致使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农村道路条件差,垃圾收集处理的工具、场所缺少,卫生水平低,医护人员队伍的人数不足以及卫生硬件设施条件差。教育水平低,教师队伍人数少以及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条件差。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均延缓了农村的发展步伐。

(三)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农村缺乏高学历人才与农业人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也在于农村大多农民缺乏知识、不具备发展的眼光、探索的勇气以及创新的精神。农村人口大多文化水平低、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普及,缺乏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想法,解读信息和新闻的效率低,阻碍了农村探索新道路、发展新经济的速度。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有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在农村地区,大学生的人数却很少,农业方面的研究人员相当缺乏,高学历专业人才缺乏,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农民多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行业,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然而农村的经济产值水平却相当低。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而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主要因素,农业人才有限。因此,我国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阻碍了农业发展。

(四)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农村管理制度。我国农村实行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管理制度,村干部大多数是农民,并且大多数人竞选村干部的初衷并不是为本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本村的发展做贡献。首先,这些村干部的知识贮备不足,对国家政策的解读能力有限,机遇的识别能力、把握能力不强,另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具备发展的头脑与眼光,看不到本村发展的优势所在,契机所在;其次,缺乏集体效益与维护公平的观念,管理不科学,与村民存在隔阂,不具有威信。出现了带头人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的局面。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拓展筹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地区资金短缺,农村的资源不能物尽其用,很多利于农村的项目不能实现动工立项,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农村需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资金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拓展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在濒临农村的城镇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是设立特殊的农村贷款项目,以低利率贷给农民,促进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农村综合水平的提高。完善基础设施,着重加强几个方面的建设: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具体规划,修建农村交通道路,在车辆较多、运输量大的地区,修建水泥路;在车辆较少、运力低的农村地区,改造道路,铺设砂石路。在村内,拓宽道路,修建水泥路;强化农村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确保百姓疾病可以被及时、准确查出,尽可能提升农村医疗的硬件设施条件,以实现小病在家看好,大病在外看好;积极推广农业设施、农业浇灌项目,增加土地浇灌面积,提高粮食的产量。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规划,制定有效、有吸引力的项目方案,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吸收。农村的发展,重在开拓新视野、形成新思路以及紧抓新机遇。在新农村建设自始至终的过程之中,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应该发挥更大的智慧、付出更多的汗水。因此,应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具体措施: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多种信息传播工具,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的既成经验;二是努力组织多场次的科普教育活动,例如组织科学知识讲座。以此途径,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且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听取解答;三是组织宣传放映队,向农民发放知识宣传手册,并且组织多场次的科普片放映活动;四是争取资金,购买科学知识书籍,建立农村书站,鼓励农民利用书籍掌握知识。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地区所占比重很低,制约了农村地区对新事物的了解、新思维的扩展以及知识的掌握。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农民走出一条新的发展经济之路,强盛农村之路,因此农村地区应该提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比重。

(三)实现城乡对接,提高农村话语权,增强对外交流。以农业为支柱的农村,农作物、蔬菜等经常由于对市场不了解,缺乏对市场的影响能力,从而导致价格低、销路不畅的局面。因此,应该逐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权威性,增强话语权。农村应该立足周边城市,与当地的农贸市场以及与农产品有关的企业建立联系渠道甚至是合作、供给关系,建立销售渠道。另外,应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需求量以及价格情况(现价、价格走势和价格变化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再者,要提升农作物、蔬菜等的相关规范,并且力图达到更高的标准,以符合市场要求。

(四)完善农村管理体制。作为农村的管理机构,农村村民委员会承担着农村事务的管理、村民矛盾的调节任务,同时政府与农民联系的纽带,所以应该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一是杜绝拉选票的行为,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村干部不作为的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真正体现民意;二是设立农村事务监督小组,监督村干部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贡献,反映村民的心声,制约村干部,督促村干部真正为农村的发展做贡献;三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大学生的作用。以大学生作为村干部谋划经济发展的参谋,并且对村干部起到监督与制约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邗江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区、镇(街道)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年初,市委常委、原区委书记张京霞主持召开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区委专门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载体,在广大干群中进行多形式、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的热情,在全区形成了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强烈共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统筹规划农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二是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三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四是加强农村各项改革,启动全面小康村建设。

二、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难题。

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区有相当一部分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财政转移支付,加之农村实事工程需要镇村的配套投入,村级债务有反弹的趋势,同时由于受规划、土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村级发展二、三产业的难度较大,村级集体收入的渠道偏窄。据调查,全区164个行政村,**年村级集体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有29个,50—100万元的有23个,30—50万元的有41个,20-30万元有32个,10万—20万元的有20个,10万元以下的有18个,其中5万元以下的就有7个村。我们了解到,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一般需要20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也不少于15万元。而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有收入。二是经济发展没有空间,既无土地资源,又无自然资源,既无资金,又无资产。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无钱办事、难以办事,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难题。

2、农民增收难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问题。

富裕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因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一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农民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价格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上涨,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我区的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农业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劳动力转移率较高,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因此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农业税及其附加全部取消,“一免三补”政策落实,虽然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已经大大缩小,没有更多途径。五是创业性增收难。当前,各级政府为全民创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宽松环境,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本领、创业资本,致使致富无门、致富无能、致富难成。

3、规划滞后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村居住现有状况小、散、乱。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的镇村建设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全区160个行政村,3572个村民小组,近33万人口,共有自然村庄6100多个,有的自然村庄甚至只有几户居住,布局分散、凌乱。二是农村环境整治难度较大。生活垃圾难以处理,长期养成的乱抛、乱扔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特别是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严重阻碍着农村环境的改变,“田园、庄园、农园”清洁难度极大。三是农民集中居住卣想存在差距。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爱单门独院、前庭后作的居住环境和模式,很难接受进社区集中居住,守故土、恋旧家的传统思想制约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程。四是集中居住建设成本加大。目前,我区农民住户楼房率已达80%左右。同时,随着近几年的农村实事建设,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今后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和建设成本都在增大。

4、投入不足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实事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但农村实事仍有很多工程没有完成,“十一五”期间,我区仅道路建设和河道清淤两项工程就需投入2.28亿元,其中通村通组公路800公里,需要资金1.2亿元;河道疏浚500多条1300万立方,需要资金1.08亿元。而实施这些工程,政府虽有补贴,但远不能满足投入需求,资金缺口则留在镇村,使得经济实力本来就薄弱的镇村组只好举债搞建设。这几年我区农村实事工程总投入近4.39亿元,其中区级以上补助仅1.31亿元,只占工程总投入的30%。不少村旧债未清,新债又举。截止去年底,全区村级债务总额为9373.18万元,同比增加3000多万元,平均每村负债达50多万元,最多的村负债达100万元。因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小,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不健全,解决贫困生就学、农民就医难、救助弱势群体等问题没有着落,目前,全区尚有1150户五保未能进入财政供养,农业保险发展滞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任务繁重。

5、农民素质不高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阻碍。

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体,目前我区大部分务农主体都是年龄偏大、特长不多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水准、行为习惯等方面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够吃够花”,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有怕冒风险和“赚得起,亏不得”的心理,创业意识不强,从“洗脚上田”转变为“洗脑进城”的差距较大。有的农民法制观念和意识不强,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只愿享受权利,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据了解,当前农村80%以上的矛盾纠纷集中在建房造屋、路田界址等方面,有的农民为了一点小事而不肯谦让,不惜常年上访、反复上访,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在农村,随地吐痰、随意倾倒垃圾、乱堆杂物的现象司空见惯,不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进程,亟需教育养成农民群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6、政府不配套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由于我区农业企业规模体量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基地、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政策很难逾越,一定程度上存在“依法、有偿可做,群众自愿难行”的现象,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难以有效推进,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政策条例上来,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善,“线断网破”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镇级农技服务能力逐步削弱,少数镇(街道)仅剩一、两名农技人员,且既要忙技术服务,又要忙经营创收,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益,村级兼职的农技员很难承担相应的农技服务职能,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进程。农村干部待遇低,报酬少、压力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干部后继乏人,这些都需要加以研究并制定政策予以解决。

三、推进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1、突出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工业化推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加快镇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建设提高镇工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二是产业化提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农业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三品”联创,大力推进农业结构集约化调整,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组织化创新,加快城郊型农业建设的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规范劳动力转移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适应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围绕村强民富的目标,因村制宜,大力发展农村村级一、二、三产业,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不少于20万元,劳动就业率达90%以上,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快农村扶贫济困步伐,促进中低收入的农村持续增收。

2、突出以生活宽裕为主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提高各镇工业集中区集约化、专业化开发建设水平,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配套服务产业,力促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的培训力度,增强其创业、兴业、就业的能力和素质。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流转办法,努力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继续抓好新型合作医疗改革,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更新添置设备,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快镇文化站、图书室、体育健身等文体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多渠道着手解决好市民和农民待遇一元化的问题,把“两个反哺”、“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落到实处。

3、突出以村容整洁为重点,加大农村综合环境整治。

一是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繁荣农村的思路统筹城乡规划,积极推行工业向集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或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种植集中,合理确定路网、线网、管网。衔接好城乡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城乡工业化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规划、城乡社会保障规划。二是继续实施农村实事工程,着力优化农村人居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硬质化和小农桥建设进程,推进区镇道路向村组道路延伸。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特别是村组河道的疏浚力度,增建扩建丘陵山区当家塘库,强化水源管理,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农户安全卫生水饮用率达到95%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90%以上。实施“五沿”战略,推行沿路、沿江、沿湖、沿河塘、沿村庄植树造林,提高村庄森林覆盖率,以“两清、两改、一绿”为总体目录,全面改观村容村貌。三是继续推进村镇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协调。按照建设田园村镇、工业园地、生态社区的理念和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农田方整、土地整理工程,积极推进镇村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城镇组团和区域突出、产业或资源特色鲜明的重点中心镇,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逐步减少自然村落。

4、突出以乡风文明为标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不断深化以创建“文明村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真正把文明村镇与卫生村镇、生态村镇的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企业与村镇、部门与村镇共建活动,努力提高创建成效。要组织开展“八荣八耻”、“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加强沟通交流,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引导农民统一认识,服从大局。要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满足农民富裕之后求知、求乐、求健康的精神需求,推动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

5、突出以管理民主为目标,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切实搞好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制度。加强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建设,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开展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村干部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以及灵活运用工作方法化解矛盾纠纷、处理村级事务、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大力实施富民党建“强基工程”,继续开展好农村"双带"型干部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有80%以上的村干部成为“双带”型干部。注重培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着重从致富能手、创新好手、干部帮手三个方面注重培养,从镇机关部门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发展经济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到村任职,积极推行村主要干部“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做法,配齐配优配强农村基层干部。

四、加强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措施保障

1、强化领导,广泛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基层。全区各级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协调和组织指导下,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规划,狠抓措施落实。要注重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切实增强他们想干事、敢干事的发展意识,提高他们能干事、干成事的发展能力,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因势利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传统兼顾,协调推进。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各镇(街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要注意工作方法,把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政策激励作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工作重点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相信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按照“区指导、镇主抓、村实施”的要求,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单项工作和全面工作、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及时总结经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有形和无形的关系。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重农村硬件设施的改善,又要注重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篇4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谋划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进行的,它与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农民向工人转变,村民向市民转变;农民人均占有土地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一趋势来思考和谋划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主张放慢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观点;认为工业化、城镇化才是现代化,只要把城镇建设好就可以实现现代化,不一定非要搞新农村建设的观点,都是片面的。目前,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这一战略应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城镇发展;一是通过城镇率先发展来带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而不能只强调城镇建设,忽视农村发展。

随着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工业和城市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必须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依靠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这是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及销售,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流动整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很多,现阶段应重点搞好城乡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这四个方面的统筹,推动新农村建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场,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加强城乡产业联系和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应将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上,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其与农户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储运、销售,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合理布局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其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加快职业中介机构建设,在用工信息、就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优质服务,为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创造便利条件。第三,积极开辟和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加快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开拓农村就业空间。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一是认真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对村镇规划,应考虑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重点建设好中心镇、较大的村。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骨干道路沿线的路、沟、渠、田、林、塘、湖、村的综合治理,塑造新的田园风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立有效的养护管理机制。三是加强村庄整治。重点抓好现有村镇的街巷整治、上下水改造及卫生管理等工作,使农民不需花很多钱就能使居住环境有明显变化。加强中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确实需要新建住房的,引导其向中心村镇集中。加强管理,坚决制止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私搭乱建行为。政府要结合实际设计一些有引领作用的新式住房,供农民建房时选择。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农村人口素质相对偏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继续支持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其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全面推进和谐村镇建设,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第三,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的机制,加强对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少生优生工程,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第四,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逐步让农民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原则,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不断提高“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

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对口援助,而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此,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农业生产获得规模效益,这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具有长期性。应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篇5

二是三大工程建新村。坚持三类推进,突出六线延伸,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点、线、面全面提升。今年,全县提升亮点11个、打造新点11个、改造旧点11个,新建公共服务中心11个,累计达到55个。建成五星村6个、四星村14个,总星数达到304颗。

篇6

在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中,无锡市探索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特色发展之路,全市排出700多个企业与700多个村一对一互动发展。村企互动,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在实践中展现顽强生命力。

村企互动是对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充分借鉴。总结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新农村建设一般在小农场经营及小农经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是在小农经济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二是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的投入、农村的内生动力等三股力量强势推动;三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努力推动城市力量、农村力量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其中以韩国最为典型,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基础上,2004年又发起“一社一村”运动,1万多家企业向1万多个农村伸出援助之手,百万企业员工走向农村,为农民服务。村企结对,互动发展,推进政府、社会以及农村内生力量的相互融合,是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具体实践,是对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再创新。

村企互动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科学探索。从基层实践来看,村企互动一方面可以把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落到实处,通过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另一方面可以为工业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发展新型乡镇工业;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村企结对,实现工农要素高密度的相互渗透,把工业的理念传递给农民,在工农互动中培育新型农民。

村企互动是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点。江苏是沿海发达地区,组织实施村企互动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省具有雄厚的经济优势,总体上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完全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省现有18000多个村,规模以上企业4万多家。我省乡镇企业具有雄厚的反哺实力,苏南是我省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扎根于农村,产生于农业,与农民有着血缘、亲缘关系。全省拥有乡镇企业100多万家,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我省企业家一直有奉献爱心的传统,很多的企业家把向社会奉献爱心作为企业的文化,把反哺农业、回报农民作为企业的追求和目标。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村级经济,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壮大村级经济基础,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完善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

村级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江苏有不少名村,如南京市武家嘴村,无锡市华西村,徐州市马庄村,常州市五一村,苏州市蒋巷村,南通市中南村,连云港市宋口村,淮安市王嘴村,盐城市东南村,扬州市三笑村,镇江市双新村,泰州市河横村,宿迁市张油坊村等等。这些名村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的发展首先源于村级经济的发展,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名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摆上重要日程。

农民合作经济是发展村级经济的有效途径。合作经济是村级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现阶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关键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首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重组和优化配置农村各种生产要素,才能使农村生产关系得到新的调整,使农村生产力获得新的释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是突破小农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现阶段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政府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向政府反映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国家直接扶持农民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载体。再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重要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农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市场竞争主体薄弱。培育和壮大市场竞争主体,重点是培育和发展产权明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来发展的春天。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立法形式推进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确立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新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农业法制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发展村级经济,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村官”

2007年5月22日,我省正式启动“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面向省内全日制普通高校,选拔1011名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并开全国之先河,全部列入乡镇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2008年又开始组织实施第二批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大学生当“村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大学毕业生中激起强烈反响。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步入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寻求作为,城乡互动的画卷又被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元素。

篇7

甘谢党——农民(种植大户)

艾教育——甘妻

董经营——县招商办主任

迈克尔——台商

索菲亚——迈克尔妻

场景:甘家

董经营上场。

董经营:革命老区要发展,引进外资是关键。为了继续保持咱们县的领先优势,我这个招商办主任到处去化缘!这不,两个老外刚到市里,就让我给招来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到了我们这,甭管你是路过还是旅游,只要你停一停站一站,走一走,转一转,看到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政策,想不投资都难!老甘,老甘!

甘谢党上场。

甘谢党:党的富民政策就是好,生活水平年年有提高,以前都说老区穷,现如今我们成了宝。从前嫁出去的闺女都不回门,现在一个劲儿的往娘家跑。以前亲戚都不来往,现在又兴起了寻亲的热潮!这不,就这月光我们家就来了五拨认亲的,两拨是东北的,一拨是西北的,还有北京和上海的。上星期来的那个说是我二大爷的小舅子的三姐夫的外甥,昨天那个更有意思,进门就喊爹,害得我让我老伴审问了半天,好家伙,生活作风差点出问题!

董经营上前拍门。艾教育系着围裙上场。

艾教育:(轻轻一推甘谢党)有人敲门。

甘谢党:(摇头苦笑)肯定又是上门认亲的。

艾教育:(疑惑)不是那个找爹的又来了吧?

甘谢党:(摆手)那我就告诉他爹不在!

董经营:(敲门)有人吗。

甘谢党:谁呀,爹不在!

董经营:爹不在?开门,我不找爹,我找你!

甘谢党:找我也没用,爹不在!

董经营:(不耐烦的)老甘,开门!

艾教育:听这声音挺熟,不是昨天那小子,哎呀,是董主任,快开门!

甘谢党开门。董经营走进。

甘谢党:(上前一把握住董的手)董主任来了!

董经营:(握手)我说老甘呐,你搞什么呐,开个门这么费劲?还得认爹?

艾教育:不是,董主任,这不是寻亲的太多嘛,都弄串了,快请坐!(摆手势让座)

董经营坐下。

艾教育:(端上茶水)董主任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了,有事啊?

董经营:(点头)嗯,有事。

甘谢党:啥事儿呀?

董经营:(笑)好事!

艾教育:能有啥好事?不是又介绍人上门认亲的吧?

董经营:(一拍大腿)你咋知道的呢?就是就是!

甘谢党:(苦笑)哎呀,董主任呐,你就饶了我吧!

董经营:(端起茶杯)怎么的了这是?

甘谢党:唉,这一段时间来寻亲的特别多,我都纳了闷儿,哪来的这些亲戚?

董经营:党的政策好哇,这些年咱们县的经济发展是突飞猛进呐,以前的茅草房现在都变成了小洋楼,以前吃了上顿没了下顿,现在鸡鸭鱼肉生猛海鲜可劲造,咱们县也出名了,不但在全市,全省,就是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不是有这么句话吗,人怕出名猪怕壮,没有亲戚也要攀上。嘿嘿,尤其是你,谁让你是咱们县的种植大户,还是乡土亲友会的会长呢!不找你找谁?

篇8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1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1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篇9

农民“五社”组织和农村各类专业协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培训,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农民学习种养技术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去年以来,各村“五社”共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集中学习130多场次,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镇里还牵头成立了以“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农民讲师团,进村巡回讲课,听众近万人次。用农民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促进农民积极参加学习,掌握致富技能。如东阁村“科技社”针对本村家禽养殖多的情况,定期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到村讲授养殖技术,有效地做好禽流感等疫病防控,促进了村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各村“五社”组织从本村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动员村民以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合作农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各村“五社”组织积极参与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工作中来,成立农民就业培训服务中心、青年服务中心、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去年新转移帮助就业300多人。海口社区承包明发职业介绍中心,实现教育、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社会效益与合作经营的经济效益的同步收获,真正让集体和农民都得实惠。

农民“五社”组织农村家庭藏书比赛,促购书、读书热潮的兴起;组织科技致富比赛,促学科学、用科技热潮的兴起;组织“文明村”、“文明户”等评比,促农村文明新风的兴起。由各村文明社、晚霞社发起组织的“真诚1+1”文艺演出队,在全镇巡回演出9场次,把计划生育政策、土地政策、禁毒工作等,用自编自导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娱节目表达出来,观众累计达到3万人次,很受群众欢迎。他们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则徐杯”影评系列活动和纪念林则徐诞辰220周年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民“村村通”杯篮球赛和首届“新年・新海口”农民乡村文化节,各村五社积极发动群众踊跃参与,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体活动氛围。去年以来,全镇又新建群众健身场所8处,新建篮球场4个,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黄赌毒等社会丑恶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农村文明、和谐风气的形成。此外,各村晚霞社开展结对帮扶教育,在关心青少年成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10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据统计,到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中国仅花费了22年,完成了英国用120年、法国用100年、美国用40年,才取得的城市化率。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与农村间滋生诸多问题,中国农村面临新的发展。新型农村建设成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焦点问题。对比中外农村建设,由于各自社会背景及经济状况的不同,国外农村建设在总体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及成果,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一、国外农村建设综述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开始其城市化,到20世纪50年代进入其城乡一体化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建立起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该系统将全国联系起来。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发展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并逐渐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与此同时,制造工业衰落,第三产业崛起。虽然农业产值在国家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美国一直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用于农村开发的生物技术投入年均增幅达15.5%,现代农业、工厂化农业和观光农业成为美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科技应用于美国农业生产中,诸如用计算机监测土壤,识别杂草和病毒等。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美国农业相关市场信息由农业部市场营销局和当地配备的农场品市场报价员及市场调查员提供。农产品出口方面,美国国会要求农业部每月对世界农产品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经营管理农场,对生产和销售做出决定。其农业信息化程度高于工业。借助互联网,农民使用全国各地的政府农业中心、大学、科研院所和图书馆里的数据库,获得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市场相关最新数据。20世纪末,美国家庭农场达89%,拥有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的农场销售额。这种集约规模化管理经营模式,使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很便利。[1]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经历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韩国政府从初期进行农村项目开发、工程建设及农村教育、投资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发展为鼓励农村发展相关农业产业。有前期政府工作及教育的展开的基础上,韩国新村运动形成以农民主导发展的模式。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农村经济研究、农民协会等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注重文化建设,倡导勤勉、自助、团结、奉献精神。这一文化内涵在新村运动中逐渐渗透到城市,从而在韩国确立起民族自立、身土不二、事业报国的国民精神。经过新村运动,1993年韩国人均GNP达766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城市居民的95%,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21%。[2]

与韩国政府主导展开的农村建设不同,北欧的瑞典则采用由农民自己组织参与的合作社形式作为推进其农村发展的主导。这些合作社以行业进行划分,总有15个行业,分别涉及农村奶制品、牲畜屠宰及养殖、粮食生产、林业发展等方面。农民自愿加入多个合作社,交纳一定股金,采取独自结算的方式,与合作社就农产品订购签订协议,不同的合作社会在不同领域中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其所涉及的范围囊括农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合作社同时负责给成员提供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由全国各地合作社作为重要成员的农民协会与消费者协会、政府共同协定农产品价格,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德国的农村发展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体系之中,以科学为指导确立农村可持续发展,并很好地保留村庄原有的文化历史特色,形成德国村庄独特的自然文化风貌。德国的农村建设主要从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和相关法规,德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统一出资建造污水、固废处理设施,并实行收费。对于边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给予支助。其次,科学规划。村庄规划纳入国家整体规划,通过实施一些列项目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村庄城市化。第三,重视村庄形态、文化历史,新规划中注意处理好村庄的文化脉络,对旧建筑、生态环境等进行科学整治、有限改造。20世纪50、60年代德国曾经片面追求建设新村庄。意识到失误后,德国制定法规,规定将保护村庄原有形态、有限度的改造老建筑和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村庄更新的主要任务。同时德国农村规划也实行了全民参与机制,对农村建设进行管理和监督。德国农村成为德国最具特色的地方。不同区域农村呈现不同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而完善的基础设施、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融入自然的生活品质,使得德国农村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国外农村建设发展经验

梳理国外农村建设,纵观其所取得的成就,我们能获得一些农村建设的经验。虽然各国经济基础及社会状况有所差异,但从科学发展角度来说,任何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基础上才可能在发展中既不危害生存环境的同时获得长效性。这也是国外农村发展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国外农村发展经验可资借鉴之处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1、政府主导下的建设。国外农村建设运动的展开都旨在改变农村、农业落后于城市、工业的面貌。中国目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也在于此。综观德国、日本、瑞典等国的农村建设,都是政府充当农村建设项目启动者,同时制定相应法规保障农村建设。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每五年就修改一次农业法,其现有农业法规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很多环节,包括农业税收、土地所有权及使用、农业合同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运输及加工以及相关的环境问题。同时由政府主导制定的长远而系统发展规划明确农村建设目标,并对农村建设进行规范。由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的日本“一村一品”农村建设确立起日本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发挥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把农村建设落到实处,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鉴于此,很多国家在进行农村建设时通过立法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德国《农业法》第一条就规定农民与其他职业人员福利等同。德国还制定了《农业社会保障法》、《农民医疗保险法》等法规,将现代完善的保障制度规定覆盖整个农村,使得农村从业人员及其雇佣人员都获得平等地社会保障。要在农村建设中保障农民的利益,有效激发农民积极性,需要农民参与其中。这也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经验。日本造村运动中成立了三级农协组织,农户、农村、农业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社区组织。德国也成立了立体的层级农民组织。美国、瑞典、法国也有较成熟的农民组织。这些农民组织在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农民技能训练以及维护农民权益上发挥关键性作用。

3、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国家同时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化设备操作技能,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同时革新观念提供认识水平。

4、注重农业生产区域化产业化。发达国家所进行的农村建设引导农民进行生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结合不同区域的生产资源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发挥区域优势,较为典型的是日本的“一村一品”新村建设。日本在实施村庄农产品特色生产方面可谓取得了突出成就。日本很多农村乡间保留传统的手工艺生产通过此次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特色经济产业。

三、中国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实例分析

中国由于地域广阔,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较大。这些历史形成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地农村建设的速度。结合各地发展状况可将中国农村区域总体划分为三个大的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

中国东部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农村建设与当地经济高速发展一起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均衡,实行了城乡共富裕。其最为根本之处在于,中国包括东部在内的沿海区域农村发展,以乡镇企业起步,脱离传统农业的范畴,由此展开从传统农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过度和深度发展。以东部省份浙江来说,东阳的花园村和乐清的长虹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花园村在1990就成立了村级工业公司,1993年成立花园集团公司,1996年将发展目前确定为高科技领域,同时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合作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从此走上产业结构调整之路。花园村摆脱穷山村面貌,形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肉食加工、外贸出口、旅游休闲等多元格局。富裕起来的农村人加强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保障医疗制度,科学规划乡镇,着手进行乡镇建设,关注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3]浙江乐清的长虹村被打造成为中国电器交易第一村。长虹村在发展电器市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1.2平方公里的小渔村里建立了3家企业集团,27家股份制企业和200多个家庭工业车间。在电器市场的带动下,长虹村形成了运输业、广告业、信息也、加工业、出口服务业、餐饮业等多元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多元化后以前的农民极少以农业为业了,更多的人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中。江苏江阴的华西村则是中国新农村发展不可复制的典范。[4]

与东部地区地区农村发展不同,中西部的发展艰难而缓慢,既有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有历史原因。总体来说,西部区域农村人多地少,在寻求发展上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产业,多围绕种植业展开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并依靠当地优势发展畜牧业,多采用小规模家庭式模式,经济上的受益也远远没法跟东部地区以集体或集团形式所获取的经济效益相提并论。由于发展规模有限,劳务输出成为剩余劳动力安置的最主要途径。青海湟中县苏尔吉村、拉萨市藏热村及甘肃永晶县七坝村都具有这一特点。藏热村以奶牛养殖推动包括养鸭、养兔、豆腐制作等行业的发展。蔬菜种植方面实行了统一管理,种子、化肥、农药进行统一服务。甘肃永晶七坝村主要采用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蔬菜,啤酒大麦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围绕农牧业发展起来行业在发展中同时催生了包括运输、旅游等相关行业。

中部地区的发展较西部多样,但第一产业仍在经济结构中占重要比例。但很多地方能够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农业除了机械化生产外,同时也呈现出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如种植花卉、绿色果蔬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观光旅游型生态农业模式。以湖北武汉黄陂区武湖街为典型。黄陂区武湖街地处武汉市三环和外环之间,天兴洲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天河机场、阳逻深水国际港为其购筑了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其辖区国土面积7.76平方公里,人口5.2万。武湖街属于典型的城郊块的次经济区域,经济类型仍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对城市依赖性较大。十一五期间,武湖街确立农业生态化的发展方向。自2005年包括现代蔬菜园、武汉农科院、湖北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和研发基地及其一批科技种业公司进驻,同时加快向外走引进来步伐。2008年创立的“黄陂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中部地区第一家台湾农民创业园。该园规划面积240平方公里,涵盖黄陂区包括武湖农场在内的几个街道。该园区在后续建设中逐渐建成为国家4A级“农耕年华”体验模式的旅游生态景区。台湾农业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带动武湖街农业从传统的以生产种植为主转向科学化、生态化的道路。到2009年该园区已经进驻台资企业7个,投资额达2.1亿元,形成了水禽水产、蔬菜水果和花卉苗木、食品饮料等生产加工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及其相关工业产值达到21亿元。[5]2012年武湖街辖区已经呈现出生态农业为主,加工生产配套进行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精武鸭脖”、“弘毅钢构”、“仟吉西饼”、“雨润花都”等1100多家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企业相继入驻武湖,形成武汉市以汉口北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区域。而诸如中国家俱CBD、五洲国际建材城、中农农机大世界、长江金属交易中心、中楷医药等企业进驻就地解决了从土地上富余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对于中西部来说,除却政府政策上的倾斜扶持作用,一般多依靠自身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先机。所以,那些在交通枢纽有效范围内的乡镇往往具有较活跃的经济行为,外来投资也会更多。而这一点在东部地区或沿海一带影响性并不显得特别突出。

四、中国新农村建设成绩与不足

结合上文对中外农村建设的介绍,不同的政策及实施后产生不同效果,中外在农村建设上有同有异。

与其他国家的农村建设一样,中国新农村建设也是在国家主持下进行。中国新农村建设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改观很大,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话,一些经济状况好的乡镇甚至加强公共照明设施。同时一些基础较好的公共区域进行绿化,建立了一些适合公众活动休闲的公园。住房改造极大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这被称作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亮化”工程。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人们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与国外农村建设相比,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状况略显不足。新农村建设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村产业,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科学规划显得非常必要。而在现实中,农村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上,缺乏地域特色区分,“以工辅农”的思路没能从根本上确立起农村经济良性发展模式。农村产业方向多与项目资金来源相关,一些引入的投资项目往往依附于城市经济,而不是立足当地。农村土地已经被各种项目开发圈占,用于耕种的土地逐渐减少,土地耕作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无法满足农村家庭一般生活需求,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围绕农业特色经济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种植项目在很多地方启动。这些项目多实行以土地租赁的方式将土地转给第三方的经营模式,土地所属地农民仅以打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极少的农民能够获得工作机会。初级种植形式的农业,包括蔬菜和经济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市场指导,在市场机制下成为市场层级利益博弈中的牺牲者。

从上文所列举的几个国家情况看,在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下农民积极性极大提高,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而且这些合作组织能参与到政府政策制度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同时,也有相关的法规制度保障从事农业相关生产的人员的权益。最为突出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外农村与城市之间没有像中国如此明确的城乡二元差异。虽然中国新农村建设旨在消弭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新农村的发展还不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相反,更多农村居民脱离乡村生活,进入城镇,造成很多乡村“死亡”。而农村旨在加强土地利用率实施的并村建立新的居民村的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村原有生活模式。这种被称作“上楼运动”的新农村居住建设,对农村居民心理的改变,引发农村问题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农村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对区域经济特色及区域文化关注显不足。新农村建设成为投资项目的圈地运动,缺乏地域文化指导的乡村民居改造简单地实施旧房改造,很多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古建筑被强拆复建,变得面目全非。中国各地的农村变成面貌统一的农家小楼或者富有城市气息的高层建筑。盲目招商引资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强,王富龙.美国农村城市化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2(5).

[2]田辉.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

[3]王媛.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1):29-32.

[4]同上,P85-89.

篇11

二、落实工作责任,严把工程质量关

为确保**寺村各项工程实施进度和质量,按照规划,实行公开招标,由具有资质的专业队施工建设。项目实施镇要建立部门联系工作制,在县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搞好完成了规划实施项目工程建设。

(一)龙王路水泥路建设

龙王路的修建由县交通局和镇经发办负责,共投资25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万元,个人捐资100万元,农民投工135万元),长2.5米,宽4米,厚度(深)0.2米。建成三重四级水泥路面,现已交付使用,方便了5、8、9社农户的枇杷运出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其它农产品的运输,同时也方便外地客商采购和运输枇杷,农户的枇杷及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实施支柱产业(枇杷)的品种改良

枇杷品种改良由县林业局、农业局、镇林业站和镇农经站负责,由于我村枇杷树龄老化,品种退化,经济效益显著下降,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势必对品种进行改良,农民积极性很高,于8月份购回优质枇杷24000株(其中大五星21000株,早钟六号3000株),每株5元,共计12万元,进行土壤改良、砍伐老树76.8万元,共计88.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25万元。购回的优质枇杷在**寺村1、2、4、8、11等5个社进行约完成380亩品种改良,已完成投资85万元。

(三)续建小型提灌站一座

购买和改造小型提灌站由县水利局和镇水电站负责,受益的有:**寺村的1、2、3、4共4个社,受益农户223户,灌溉面积120亩,所需资金上级补助5万元,并在6月底完成了水渠维修。

各部门根据自己所分工的项目质量要求进行工程质量跟踪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按照工程进度安排,按时完成各项工程任务。

三、强化资金管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按省、市、县、镇、村、农户“五加一”模式,建立健全村民自筹、财政补助、项目打捆等多渠道筹资机制,筹措项目建设所需资金。财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和县级报账制,资金使用情况要及时向村民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篇12

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村妇女是建设新农村宝贵人力资源,和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妇女的参与,离不开农村妇女的智慧和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因此,要充分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农村妇女眼中的新农村建设。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县开拓村近几年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先后荣获“泰州市文明村”、“开发区综合先进村”、“绿化造林先进村”等称号。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获得如此多荣誉的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基本认识

尽管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都搞得如火如荼,但事实上,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1.农村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认识

调查中,在问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时,仅9%的妇女选择了培育新型农民,9%的妇女选择了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12%的妇女选择了改善住房条件,高达24%的妇女选择了提高医疗、教育等福利,21%的妇女选择了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同样21%的妇女选择了农民经济富裕,此外还有3%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重点理解集中在社会福利、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富裕上。事实上,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上,当然培育新型农民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长远任务。因此,农村妇女的理解在事实上还是和政策在重点的选择上有一些差异的。

2.认识误区

(1)误区一:“甩手掌柜”,政府为民提供新农村

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农村妇女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政府,由财政拨款,村干部着手实行,认为-政府为民提供新农村。事实上,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农民才是处于主体地位。政府最多只是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以政府主导作用取代农民主体作用,应当是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着眼农村的发展远景,立足当地的具体条件,由政府给以科学的引导,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然而,现实中,农民已成为“甩手掌柜”,认为新农村市政府的事,是干部的事。这种认识俨然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阻碍了新农村建设。

(2)误区二:城市化迷信

在问及什么样的农村新农村的时候,接近半数的妇女脱口而出的是“城市化”三个字。事实上,这种典型的城市化迷信是误导性的。一方面,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有联系,但不能等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是城市化战略所不能涵盖的。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化并不能解决农村问题。用温铁军先生的话讲,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成功的,是解决了农民问题的。

(3)误区三:非农化意识形态

事实上,在新农村建设工程中农村农村妇女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非农化。众多妇女表示只想上班,不会种地,并且据调查接近六成的妇女认为新农民不用从事农业,应当直接走上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工作,获取高回报。事实上,农业三要素的流出,是市场化的结果,但这并不是非农化的表征。农业是个弱势产业,而农民在具有相对较高回报的其他行业获取较农业更高的工资收入时,助长了农村妇女的非农化意识形态。虽然说行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现象,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当然会流出弱势部门,即农业,流到工业、服务业等等。但是盲目简单的市场化的结果就是农业的衰败,农民的贫困,农村的凋敝。所以,必须走出非农化的误区。

(4)误区四:新农村就是后“华西村”

调查表明,事实上,农村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还是表面的,甚至是片面的。受访者几乎一致的认为新农村就是华西村那样住着统一的别墅,家家有小汽车,道路交通方便,环境整洁。在她们的眼里新农村的建设就是围绕着住房,交通,环境整洁,生活富裕等方面的内容,而实质意义上的新农村关于现代农民、乡风文明等认识却很少。

3.农民的担心折射问题存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您最担心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受访的农村妇女中,高达33%的妇女担心出现干部贪污的现象,同样有33%的妇女担心新农村建设只是形象工程,不能最终实现。还有15%的妇女担心部分农民不支持新农村建设,从中阻碍。值得注意的是还有9%妇女担心新农村建设要农民自己出钱。当然,还有1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担心的。于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中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值得反思。

二、农村妇女对惠农的政策知晓率与满意度

1.农民对近来政策的知晓率较高,但存在年龄差异

在被列为调查对象的12项政策,即免征农业税、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农村住房建设、家电下乡、公路改造、电网改造、厕所改造、饮水安全、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广新能源、环境整洁。调查显示,知晓率最低的是新能源政策为45%,其次是农村住房建设为61%。而家电下乡,环境整洁以及公路改造的知晓率均达到了100%,其他政策的知晓率达到了75%以上。由此可见,开头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惠民政策还是宣传的非常到位的。

在受访者中20到30岁的年轻农村妇女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在受访的20-30岁的妇女中,知晓率最高的同样是家电下乡,环境整洁以及公路改造,均达到了100%。其他各项均比平均水平低3到9个百分点。而40到50岁的受访妇女知晓率则同比高于年轻人。

2.农村妇女对惠农政策满意度

(1)家电下乡最满意,公路改造紧随其后

在所调查的12项政策中,最显眼的就是家电下乡政策。满意率高达85%,还有15%的妇女认为一般,无一表示不满。在受访者中。近八成的农村妇女从家电下乡政策中得到实惠,这足以说明家电下乡政策的成功实施。此外,满意度较高的就是公路改造,满意率达到82%,还与18%的妇女认为一般。调查中有妇女反应部分巷道还没有实现硬质化,但整体已经实现了交通方便。因此,无一妇女表示不满意。

(2)新能源和饮水安全满意率低,意见较大

在所有调查的政策中满意率最低的就是推广新能源政策,仅13%,其不满率高达33%。事实上,据受访者反应她们家庭用的主要能源是液化气,还有少部分家庭偶尔会用柴草。由此可见,新能源政策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饮水安全是仅次于新能源的意见较大的一项政策。22%的农村妇女表示不满意,据反映,妇女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改水时向农民收取较高的费用,第二就是认为所饮用的水不是真正的长江水。

(3)一般政策满意率均达50%,不满意率不超过4%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项政策外,剩余的几项政策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满意度适中,基本上符合民意。总体上满意率均达50%,不满意率不超过4%。免征农业税满意度为64%,没有人表示不满,许多农村妇女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农业补贴。新型合作医疗满意度达45%,55%的妇女表示一般,没有人表示不满意。而不语电网改造和厕所改造均为48%的妇女表示满意,4%的妇女对电网改造不满,还有3%的妇女对厕所改造不满。据了解,很多妇女对有公共厕所很满意,但是由于厕所卫生状况不佳,因此,部分妇女认为改造不好不如不改。此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满意率也达到了48%,而环境整洁这一项的满意率更是达到了64%,受访妇女普遍表示村庄环境较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表示较为满意。

三、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期望与需求

1.负担不重,但幸福感不高

据调查,49%的农村妇女表示没有负担,还有12%的妇女表示目前最沉重负担就是子女教育。调查中没有出现因家庭温饱和医疗费用成为负担的农村妇女。但是,当问及您感觉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时,高达70%的表示目前的生活只是过得去,仅27%的农村妇女表示生活幸福,还有3%的妇女表示很不幸福。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农村妇女的生活没有什么沉重的负担,但是幸福感却不高。在随后的调查中,67%的妇女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家庭和睦,30%的妇女认为子女成才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而其它选项,即有一番事业以及对他人有帮助以及其他则没有妇女选择。由此可见,农村妇女的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关系于其所处的家庭成员及家庭氛围。

2.缺乏资金、技术和自主经营能力

在关于发展生产中最需要的得到的支持的问题调查中,高达45%的农村表示需要资金借贷,这说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妇女已经有创业或者从事其他事业的新想法。其次,24%的妇女需要技术培训,这意味着大部分农村妇女认识到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文化、科技、技术即将成为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改变现状的从而致富的新途径。还有12%的妇女认为最需要了解市场,这足以体现部分农村妇女的高觉悟性和超前性,她们即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6%的妇女认为需要获取信息,3%的妇女需要引进设备。由此可见,缺乏资金和技术以及缺乏自主经营能力是最主要障碍,而大多数农村妇女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3.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村里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时,37%的妇女认为发展经济最重要,仅次于此,27%的妇女认为村里最需要解决的是政治民主问题。经调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3%的妇女表示非常愿意,6%的妇女妇女表示愿意,还有64%的妇女表示看情况。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妇女表示不愿意,但是较之以前,更多的妇女的开始关注民主建设。农村妇女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参与村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的热情正在蔓延。

4.从事非农、高新职业

篇13

在党的89岁生日到来之际,我们大学生村官在这里齐聚一堂,共话理想,共叙心声,共同讴歌火热的青春,我感到十分的高兴和自豪。89年的历程,见证着您奋斗的足迹,89年的沧桑,留下您坚韧的身影,您领导广大人民,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青春的赞歌,用鲜血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我们选择了党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选择了奉献。远离了都市的繁华,城市的喧嚣,沉淀了心情,在这里驻足、扎根、守望。我们是失去一些东西,但我们没有失去最为宝贵的青春,我们也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我们正在用汗水见证着成长,用奉献丈量着价值,在这片热土上,我把梦想放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21世纪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三农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诸多惠民政策得到落实,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农村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站在青春的山岗,振兴祖国的己任让风华正茂的我们倍感清晰。曾记否,红旗列列,国歌激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贫困的地方去,到祖国最困难发的地方去。”曾记否,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带着父母的期望,人民的重任,我们行走在赴任村官的路上笑靥如花。曾记否,第一次,踏上阡陌绿野,大街小巷,我们心潮澎湃,从此我们的青春就在基层扎了根,我们的奉献之歌就在场发了芽。

如今,行走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在深感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我们高举紧握的拳头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建设祖国的热血悄悄在我们心中沸腾,我们愈感责任重大。

将我们的汗水,挥洒于这方养育我们的土地上,以此描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天!用我们的青春点亮新农村建设崭新的希望,用我们的激情点燃新农村建设光明的未来!在我们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彰显自己的使命,开启一份不平凡的人生之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