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早产儿护理要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02-01
早产儿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 g,身长在47 cm以下的活产新生儿,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由于早产儿各器官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对外界生活适应性和抵抗力差等因素,易出现许多危险症状,如低体温、喂养困难、代谢障碍、呼吸暂停、并发感染等各种易患疾病。为了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对胎儿及时实施有效的基础护理和特殊护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密切观察病情,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实施有计划的整体护理及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1]。由于孕期不足,导致早产儿各系统功能的发育不够成熟,因而潜在导致患儿死亡的可能性[2]。如何通过积极的护理,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此问题值得临床关注与重视[3]。本文中笔者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7例早产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研究早产儿的有效护理方法与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7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0例,女67例;胎龄27~36周,平均(31.2±1.8)周;体重1500~2300 g,平均(1853.5±67.59)g。167例早产儿Apgar 1 min评分≤3分4例,4~7分93例,≥8分43例,评分不详27例;合并新生儿窒息31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66例,新生儿湿肺12例,呼吸窘迫综合症3例,多脏器发育不全108例,颅内出血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例,硬肿症2例。临床表现为自主呼吸弱、吮吸能力差、无法自主维持体温。
1.2 方法
167例早产儿均进行积极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温箱保暖(控制箱体温度在32 ℃~35 ℃,控制湿度在50%~60%);低流量吸氧;静脉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同时,针对吮吸无力的患儿,采取鼻饲方式进行喂奶;针对出现呼吸暂停的患儿,视严重程度给予触觉刺激、或呼吸兴奋剂刺激。同时,针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护理要点。
2 结果
167例早产儿经过精心的护理,治愈出院113例,占67.66%,自动放弃治疗48例,占28.74%,死亡6例,占3.59%。
3 讨论
在本院针对所收治的167例早产儿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除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观察以外,还进行了包括体温护理、喂养护理、以及血糖护理在内的相关工作。总结针对早产儿特点的相关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到早产儿的病情极不稳定,病情反复的可能性极高,因此,要求临床护理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以及精神状态进行积极的观察。同时,需要针对患儿口腔、鼻腔的分泌粘液进行彻底清除,以确保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性。若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及时报告医师。(2)从体温护理的角度上来说,早产儿均放置在温箱当中进行保暖。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够健全,因此,将箱体温度在32 ℃~35 ℃,湿度控制在50%~60%。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每日进行3~4次的体温检测。(3)从喂养护理的角度上来说,早产后情况健全的患儿需要尽早的开奶。开奶前可以试喂糖水。喂养中需要对患儿背部进行轻轻的拍打。同时,结合早产儿的不同体重,给予不同的喂奶方案。一般来说,体重越轻的早产儿,单次喂奶量应当越小,但喂养次数需要更加的频繁。通过积极的喂养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早产儿的体重,从而改善预后。(4)从血糖护理的角度上来说,临床研究数据证实,早产儿的空腹血糖大多取值在2.2~7.0 mmol/L[4]。若检测到患儿的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则需要及时进行血糖护理干预。一般来说,选取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干预治疗,结合患者的耐受度,对输液速度进行有效地调整,以尽早降低患者血糖水平[5]。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进行精心、积极的护理,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早产儿死亡,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余捷文,金伟.发展性照顾理念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2):64-65.
[2]董玉红,杨晓存,张君平,等.发育支持性护理在早产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3):29-30.
[3]孔祥珍.早期训练和抚触护理对早产儿智能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8-9.
早产儿在身体发育不完全及生理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 容易因外界环境侵袭而发生各种疾病, 对其成活率及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较大影响[1]。另外, 对初为父母的早产儿家长来说, 其缺乏相应的早产儿护理的相关知识,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早产儿健康。本院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早产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将相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84例早产儿为此次研究对象, 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2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7例, 胎龄31~35周, 平均胎龄(32.14±1.52)周, 体质量1635 ~ 2140 g, 平均体质量(2035.00±17.53)g;观察组男26例, 女16例, 胎龄30 ~ 35周, 平均胎龄(32.23±1.46)周, 体质量1641 ~ 2153 g, 平均体质量(2031.00±16.87)g。两组患者性别、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并给予出院指导, 叮嘱患儿家长出院后注意事项, 加强早产儿保暖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早产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于入院后发放早产儿健康知识调查问卷, 主要对早产儿家庭经济情况、家长文化程度及早产儿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后依照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①理论指导:向早产儿家长详细讲解早产儿相关症状及治疗、护理措施, 同时告知其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早产儿护理的重要性。②护理操作示范: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进行护理示范性操作, 主要包括母乳喂养姿势、新生儿保暖、沐浴、脐部护理及新生儿抚触等, 鼓励早产儿家长参与, 便于其掌握操作要点。③出院指导:出院前对早产儿家长进行护理知识掌握度调查, 并依照调查结果进行出院指导, 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早产儿家长应进行反复讲解及指导, 确保其有效掌握。同时发放早产儿养育手册及相关卡片资料, 做好书面宣教工作。④电话随访:早产儿出院后进行定期电话随访, 详细了解早产儿出院健康状况, 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咨询服务, 并叮嘱其按时复查。
1. 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家长对早产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 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早产儿健康状况。
1. 4 判定标准[2] 采用本院自制问卷对两组早产儿家长护理知识掌握度进行调查, 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早产儿生长发育、健康知识及护理、日常护理、正确喂养方法等相关知识, 于早产儿出院前进行发放, 填写完毕后回收。本次研究工发放调查问卷82例, 回收有效问卷82例, 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早产儿家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对比 观察组早产儿家长中, 完全掌握23例, 部分掌握15例, 护理知识掌握度为90.48%(38/42), 对照组完全掌握12例, 部分掌握18例, 护理知识掌握度为71.43%(30/42),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早产儿健康状况对比 两组早产儿上呼吸道感染、皮肤黏膜感染、营养不良及脐炎发生率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数据显示,国内早产儿占新生儿的5%~10%,且死亡率极高,达12.7%~20.8%,胎龄愈小,体重愈低,病死的几率也就更大。为了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降低其死亡率,对早产儿实施及时有效的特殊护理措施是极其重要的。
临床资料
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由我院出生的早产儿共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体重1340g~2350g,胎龄30~36周不等。出生后具体表现为适应能力弱,吮吸能力较正常儿差,自主呼吸能力较弱,不能够保持正常的体温。
护理方法
在新生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施加特殊护理。将早产儿放置暖箱中,保持温度、湿度的适宜,持续用头罩低流量的给氧,对其进行合理喂养,积极预防疾病的感染,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减少噪声的刺激,保持温和的光线,避免疼痛的刺激,保持舒适的,加强早产儿亲自抚触。
探讨
保暖:因早产儿调节体温的中枢发育并不完全,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而改变,所以早产儿的病房温度应在24~26℃,湿度应维持在55%~65%。体温仍旧不上升者,根据其胎龄和出生时期的体重,给予逐步暖箱复温,初次调节暖箱温度为28℃,每小时平均上调1℃,使箱温最终保持在34~36℃,对体温进行密切监测,每日最高体温值与最低体温值之差不得>1℃。根据其体温的具体情况调节暖箱温度。所有护理操作尽量在暖箱内进行完成,各种操作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且集中进行,避免来回开启箱门使婴儿体温变化幅度过大。
保持通畅的呼吸:出生后的早产儿应及时进行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由于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呼吸不规则、青紫、呼吸暂停等缺氧症状。有呼吸暂停的患儿,可对其进行轻弹足底或托背等可缓解病情的操作,如不能有效缓解,可给予吸氧或遵医嘱用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呼吸状况及皮肤颜色。给予氧气吸入的患儿严格控制氧气浓度和给氧时间。避免因吸氧时间过长,浓度过高,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增生、并易引起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差和失明[1]。
减少噪声刺激:在早产儿的护理中,护理工作人员应尽量为患儿营造出相对安静的环境,不要在早产儿居住的床或暖箱边聊天说话,走路尽量轻柔,靠近患儿时更要降低噪音。
减少光线刺激:早产儿应该避免阳光的直射,眼部尤其应注意。避免日光灯对其连续进行长时间照射,天气好时采取正常的阳光自然照射,夜晚睡眠时,降低室内光线亮度。暖箱上可使用遮光罩,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为早产儿的良好发育建立一个与母亲子宫环境相当的生命岛[2]。
减少疼痛刺激:对早产儿进行护理时应尽量减少对其进行操作,对其进行侵入性治疗时尽量避免捆绑肢体,应给予其肢体支持。粘黏物祛除时候应该用祛除剂,或口服糖水、抚触或安抚奶嘴也可以降低疼痛感,如有必要可以使用止痛剂。国外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有助于对疼痛判断[2]。
合理喂养: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出生后的营养支持可改善早产儿近期体重增长,降低病死率,还影响到远期预后[3]。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而且早产儿的吸收和消化能力都较差,容易呕吐或溢乳,造成喂食困难,因此正确的喂养对于早产儿来说比对正常儿更为重要,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就更多。早产儿的重要的营养来源是早产儿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目前多主张足量喂养、早喂养,当条件不为允许的时候也主张非营养性吸吮或微量喂养,以促进其肠胃蠕动,缩短恢复正常喂养的时间。
预防感染:由于早产儿的各方面发育都比足月儿差,所以早产儿和足月儿应该分屋居住护理。除患儿父母,和对患儿进行监护的医护人员,其他人均避免靠近早产儿。在对早产儿进行护理操作,喂食和检查时,要穿专用的消毒罩衣,洗净双手,或佩戴无菌手套。患儿应采取左右两侧交替侧卧睡姿,还可以通过变换来改善患儿的血液循环系统,更重要的就是保证呼吸道的通畅,侧卧位还可以避免有吸入物呕吐物进入患儿气管,引起患儿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做好早产儿脐部、臀部和皮肤的护理,对器械、物品、地面和空气的消毒药彻底,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若发现小病灶或感染应及时隔离。
新生儿抚触:在以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新生儿抚触,可尽早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4]。
结论
总之,在对早产儿进行护理时,千万不要过于急躁不耐烦,要精心细心,重点要做好早产儿保暖和呼吸道的管理工作,防止感染并发症,尽量避免强光,噪声和疼痛的刺激,再加上合理的喂养时早产儿成活率提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石安文.33例早产儿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21
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足周的新生儿。早产儿体重大多低于2 500g,其发育尚不完善,功能还未健全,生活能力较弱,其病死率远远高于正常新生儿。据统计围产儿死亡中早产儿占75%,因此早产儿护理的好与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因素[1]。我院2005~2006年出生118例新生儿,医护人员根据早产儿的特点,严格按照护理
程序,对早产儿的喂养、保暖、抗感染等问题进行细心的护理,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18例中,男76例,女42例。体重850~2 500 g,平均为1 730g。身高35~47cm,平均为41cm。胎龄26~37周,平均为32周。经过精心护理观察及认真治疗,两例死亡,均为出生体重极低患儿,1例因肺透明膜病死亡,1例因肺出血量较多,家属放弃治疗,其余116例经治疗7~15d痊愈出院,存活率98.3%。
2 护理要点
2.1喂养护理首先,在营养的选择上,最好选择母乳与适当量的配方乳相结合。母乳富含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和免疫成分,可增强早产儿胃肠防御功能,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对婴儿脑发育。神经髓鞘及血管壁的形成起很大作用。但早产儿母乳中某些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尤其是蛋白质、钙、磷,且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弥补母乳喂养早产儿的不足,我们另外添加钙、磷、蛋白质等的配方乳,以满足早产儿的生长需要。早产儿配方乳的成分是根据胎儿在子宫内的组织增积率和化学成分来估计的,高蛋白配方乳可使早产儿体重增长快于母乳喂养儿,且钙磷含量作了明显的强化[2]。
其次,在喂养的方式上,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条件来定。吸吮及吞咽有力患儿可选择经口直接哺乳,是最理想的哺乳方式。体重>1 250g的患儿多采用间歇胃管喂养,为最常用的方法,以经口插入较好。操作时奶液要自针筒利用重力作用自然流入,不可用力推入。间歇胃管喂养可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如胃泌素、胰岛素、胃多肽抑制素等。对于那些体重
2.2保暖护理因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皮下脂肪少,且皮下脂肪中的棕色脂肪含量少,维持正常体温较差,容易出现体温不升及硬肿症。因此,保暖非常重要,它贯穿于娩出前后的各个环节。首先,保证产房(手术室)及早产儿室的温、湿度维持在24℃~28℃,55%~65%。其次,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不健全,对周围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差,故早产儿保暖最好的选择是入自动调节温度的恒温箱内,使患儿保持在中性温度。对于体重<2000 g者应放入暖箱,箱温原则按出生体重、生后日龄和室温调节在32℃~35℃,最高>37℃,即生后第1天箱温可调至33℃,<1 000g的婴儿在34℃~35℃,<1 500 g的在33℃~34℃,7~10 d后逐渐调低。要求皮肤温度维持在36℃~36.5℃,肛温36.5℃~37℃,24 h温差<1℃,相对湿度维持在60%~80%,体重越小,则要求湿度越高,因它减少皮肤和呼吸失水,减慢空气流速,有利于保暖和减少体重下降。再次,由于早产儿易发生肺透明膜病,而且不显性失水是足月儿的2~3倍,在早产儿脱离母体后生理功能正处于调整时期,因此暖箱湿度应尽量接近宫内湿度。通过118例早产儿护理,我们认为暖箱湿度调节在60%~65%较为适宜,但湿度增加会导致细菌繁殖,因此应加强暖箱消毒[3]。
2.3防感染护理早产儿从母体获得抵抗力少,机体抵抗力弱,易受外界细菌和病毒的侵害,为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工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进行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上班前先更换衣帽,流水洗手后再接触早产儿;要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及时通风,定时消毒;早产儿物品要专用,衣物要高压消毒,严禁家属探视。暖箱固定专用,每周更换1次,每天用消毒液擦试暖箱内外壁1次。每天更换氧气管、湿化瓶及温箱水槽中的水,各种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并注意皮肤粘膜的保护,做好皮肤、口腔、眼部、脐部、臀部护理。此外,早产儿毛细血管脆弱,凝血机制不够完善,易发生出血,应遵医嘱用止血药或输注新鲜血液或血浆,并注意观察患儿的各种体征状况[4]。
3体会
早产儿的护理需要有足够的细心与耐心,在加强喂养、保暖、防感染的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护理对策,医护人员要积极配合合作,防止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机率。一旦有并发症,要积极进行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改变,除应用监护仪监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精神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的温度及大小便等情况。对于可以出院的患儿,应向其父母做详细的出院指导要培训和教育家长如何护理出院后早产儿,包括喂养、保暖和护理的注意事项,如何观察病情,预防感染措施,保健指导等,提高早产儿生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凤菊. 58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7):84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1997年1月~1998年5月出生的早产儿共98例,治愈91例。98例中男58例,女40例,其中双胎8例;出生在冬春季64例,有45出现并发症;出生夏秋季34例,有并发症5例。胎龄28~36周:≤34周38例有37 例出现并发症;胎龄>34周60例有13例出现并发症,体重<2500g与>2500g均为49例,前者45例出现并发症7例死亡,后者5例出现并发症无死亡。产前用地塞米松者62例有24例出现并发症死亡2例。未用地塞米松36例有26例出现并发症死亡5例。保暖肌注维生素K1及维生素E等共有50例出现一种以上并发症,黄疸21例,窒息12例,RDS 8例;6例死亡,34例患有不同程度的硬肿症,死亡1例,死亡率2.94%,与母婴同室前相比25/152(16.45%),χ2=4.6216,P< 0.005,差异有显著性。
1.2 典型病例 例1,产妇,34岁,孕3产2(在乡镇医院分娩2胎均早产死亡)。孕28周腹部坠痛5天,流羊水1天从区医院转入,经保胎治疗失败平产一男性活婴,重1100g,出生时苍白窒息,阿氏评分1min 4分,5min 6分,立即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口对口呼吸、给氧、刺激足底3min后啼哭建立自主呼吸,抱入监护室即温箱保温、吸氧、静滴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补充能量合剂,消炎止血等治疗,住院28天,鼻饲20天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无并发症发生。出院时吸吮可,大小便正常,体重达到1770g,平均每天增长24g,3个月后随访,体重增至4300g,发育正常。例2,产妇,26岁,孕1产0孕34周因胎膜早破平产一男性活婴,重1800g,阿氏评分1min 4分,5min 7分,抱入监护室,面色红润,哭声连贯。冬季出生,出生时及出生后同样方法保温、吸氧、用药及母乳喂养;出生后第5天病情慢慢稳定,第6天因当班护士未检查温箱,温箱调节失控。虽测婴儿体温不升已调高箱温至35℃,但箱内外温度误差17℃,接班护士检查温箱,实际箱内只有18℃,患儿体温仍不升,相继出现重度硬肿症、皮肤发花、四肢凉、哭声弱反应差、温箱温度过低的表现。即更换温箱及按新生儿硬肿症处理和护理等抢救无效,于出生后第7天死亡。
2 救治与护理
2.1 救治 (1)母体患有妊高征及慢性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早产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本文发现产前用地塞米松3天以上者早产儿存活率高并发症少,与国外报道一致[1]。(2)新出生早产儿体重2000g左右,面色红润,呼吸平稳,哭声连贯,阿氏评分5min 8~10分,根据产前、产时情况用药,常规肌注青霉素,维生素K1,维生素E,地塞米松。(3)静脉高营养;国外学者主张TPN[2],但我院是母婴同室具备人奶库母乳丰富,再者农民和下岗工人对TPN费用的承受力差,所以母乳喂养为主。出生后第1天根据阿氏评分有窒息、呼吸困难早产儿静滴5%葡萄糖加抗生素,一部分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同时,用静脉营养治疗。(4)常规使用维生素K1 3天,可预防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2.2 护理要点
2.2.1 保暖 出生在寒冷冬春季比出生在夏秋季早产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所以在同等救治方法外,特别要注意保暖。对早产儿有效的保暖已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内容。娩出后应在有辐射灯源的保暖操作台上护理。首先要擦干全身,用预热好的温暖柔软的衣被包裹,再送入预热好的暖箱保温。暖箱先置在34℃预热,待接入产房的早产儿再按其体重、胎龄大小给予调整适当温度(表1)。表1 早产儿暖箱温度、湿度调整 略
新生儿出生后24h复温在36℃~37℃之间。(1)每2~4h测体温1次并记录暖箱温度,根据体温的高低调节暖箱。(2)一切护理操作尽量在暖箱内进行,每2h换尿布更换一次以免局部及肺受压引起局部及肺循环障碍。冬天在暖箱擦浴、更衣、换尿布等。时间越短越好,动作幅度小而快。每日治疗操作要集中进行,避免反复操作以免增加散热。(3)在没有辐射台或暖箱的情况下,可采用电热毯、热水袋方法保温,并设法提高室温防止硬肿症发生。(4)每4h叩背1次,促使肺部血液循环及痰液排出,同时对硬肿症进行按摩。特别是冬天大部分早产儿出现程度不同的硬肿症,护士将手烤热伸入暖箱按摩硬肿处15min。用红花油按摩硬肿效果更好,有助于硬肿的消散。中重度硬肿症同用丹参加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与国内同行稍不同[3]。
2.2.2 营养与喂养 早产儿生理功能低下,表现哭声低微,吸吮无力, 无吸吮与吞咽反射,胃酸分泌不足易患胃肠道感染。肠道毛细管绒毛发育差,妨碍肠对营养物的吸收,胃肠道消化运动功能低下,更易引起腹胀、便秘及呕吐。因此对早产儿的喂养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
2.2.2.1 喂养时间 一般在生后6~12h开始喂糖水1~2次,12~24h开始喂奶,体重越小,胃容量越小应采取多次少量喂养。
2.2.2.2 乳液的选择 因我科有人奶库长期储存健康的人母乳,一般产后3天内乳剂不多,婴儿吃人奶库母乳,3天后乳计增多挤出存入人奶库消毒备用,以便暖箱早产儿24h都有母乳供应。因母乳有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等优点。
2.2.2.3 喂奶方法 根据早产儿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胃管法:吸吮及吞咽反射均差的用鼻饲管鼻饲。可减少低体重儿呕吐与窒息,又能保证摄入量。但每次注奶前应抽吸观察有无残余奶,残余奶重新喂注。胃管残余量超过上次注奶量的1/4则应考虑减少奶量。滴管法: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差的可采用滴管喂养,慢慢滴在舌尖上待咽下后再滴入。奶瓶法:吸吮及吞咽反应良好者直接喂哺母乳,必要时采用软橡皮以奶瓶倒竖时能呈滴落状的速度为宜。
2.2.3 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的观察,定时测量体温、呼吸、心率、瞳孔大小及一般情况,如患儿面色、口唇、肤色、肌张力、尿便的次数、鼻饲或哺乳的次数和量并作好记录。注意呼吸的频率、深浅程度,发现呼吸暂停应采取托背、刺激皮肤(如弹足底)等方法,并及时清楚呼吸道分泌物。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随时观察暖箱中早产儿的反应,也是保暖治疗中最主要的环节,适宜的温度、湿度,早产儿会很舒适,体温正常。反之,暖箱温度过低,早产儿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本文典型病例2。皮肤干燥、无光泽说明温度不够。患儿体温升高、哭闹,说明暖箱温度过高应加以调节。早产儿病情复杂、变化快,应做到密切观察。
3 分析与讨论
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治疗方法虽然很重要,但对早产儿来说,合理的喂养和保暖等护理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关键。因为24h都是护士接触患儿,如能及早发现问题,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护抢救措施,对于提高早产儿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至关重要的。常言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很有说明力。本文病例2由于当班护士缺乏责任心,发现患儿体温不升,未检查暖箱内温度,未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也未向值班医师报告,造成严重后果。这是值得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严重威胁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命,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便血。本文分析了针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3年1月~2015年9月经我院确诊的51例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选病例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NEC诊断标准。其中男患儿29例,女患儿22例;胎龄
1.2护理方法
1.2.1早产儿基础护理 本组均为早产患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率高。早产儿层流监护病房维持室温25℃~27℃,湿度55%~6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确保患儿皮肤黏膜的清洁和完整性,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儿皮肤,尤其是颈部、腋窝、会阴等皮肤褶皱处,大便后及时清洁臀部,预防臀红的发生。加强口腔清洁护理,口腔护理2~3次/d,可用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口唇干燥的患儿给予涂石蜡油。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上身抬高30°~40°,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加强室内空气、地面消毒,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暖箱、辐射台的清洁、消毒。
1.2.2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以及外周循环的变化,如出现皮肤花纹、肢端冰冷、体温不升、呼吸暂停、反应差、心率减慢等情况随时准备心肺复苏,必要时机械通气。同时应密切观察皮肤弹性、前囟凹陷的程度以及尿量的改变等脱水表现。每日定时测量腹围,观察腹胀的动态变化,注意有无腹肌紧张、腹壁红斑、板状腹、腹壁菲薄等腹膜炎、肠穿孔的早期表现。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量、性质,排泄物的颜色、粘稠度并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1.2.3早产儿喂养 研究表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的差异,使早产儿易患NEC。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3]。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严格遵从医嘱标准计量喂哺婴儿是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预防NEC的关键一步。多数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而需要鼻饲,鼻饲的推注过程应缓慢。喂养期间密切观察患儿喂养耐受情况:有无腹胀、呕吐、潴留。早产儿喂养前后的护理观察与医生的及时沟通、灵活处理对NEC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1.2.4胃肠减压 绝对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胃肠减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患儿预后。根据腹胀情况,放置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注意控制压力,一般用5 ml注射器抽吸胃内容物。每班更换注射器,隔天更换胃管。严重者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每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准确记录出入量。勤观察、勤巡视患儿腹胀情况。如胃肠减压效果不理想,须及时通知医生并寻找原因。禁食时间根据病情变化而定,一般禁食8~12 d,轻症者禁食5~6 d,重症者禁食10~15 d。应根据临床体征,结合腹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慎重判断。通常是待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大便潜血转阴性,出现觅食反射,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开始恢复喂养。本组NEC痊愈者平均禁食、胃肠减压时间(11.51±3.65)d。先试喂开水,再试喂5%糖水,根据体重1~5 ml/次,无异常时改喂母乳或1∶1稀释的牛奶。增加奶量需谨慎,如进食后出现呕吐、腹胀或潴留应再行禁食至症状消失,再重新开始。开奶时间过早或增奶过快容易使病情恶化、反复。
1.2.5静脉营养 由于NEC患儿禁食时间较长,因而需通过静脉输送必要的营养物质,而输入的营养液成分需根据患儿病情以及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配制。根据患儿的体重计算液体量,对于补液的速度和顺序需根据补液总量进行合理安排,另外可在补液中加入抗生素。在输液过程中要定时巡视以保持通畅。患儿输液尽量24 h维持,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输液管道应1次/d更换,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液体外渗,以便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在此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患儿四肢肌张力是否降低,是否有腹胀、抽搐等低血镁、低血钙、低血钾的临床症状。
1.2.6感染因素 感染是发生NEC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全身状况差,病程进展快,易发生败血症、休克、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因此应密切监测和预防早产儿肠道内外的感染,及时有效的选用敏感抗生素,做好日常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人员流动,病房层流消毒,暖箱消毒擦拭1次/d,更换1次/w,严格手卫生,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严格洗手,杜绝早产儿NEC肠道内外的外源性感染。
2 结果
在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下,51例患儿除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43例患儿治愈,6例好转,临床治愈率高达84.31%。
3 讨论
临床上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属于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急危重症,加强基础护理质量对本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高患儿存活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早产低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
1.1 适应证 ①胎龄≥33周,病情稳定,呼吸频率32周,吸吮无力或吸吮吞咽反射不协调,适用于饲管喂养;③胎龄33~34周可以由饲管喂养过渡至吸吮,每次
先吸吮15~20 min,剩余奶由饲管喂养;④有下列临床表现不宜肠道喂养,体重不升,严重败血症,呕吐腹胀;⑤早产低体重儿生后1个月内争取喂母亲的乳汁,1个月后需用强化婴儿的母乳或母乳加早产儿婴配方奶。
1.2 喂养注意事项 ①生后24 h内尽早开奶,母亲妊高征的早产儿有明显缺氧使可以延迟喂养3~7 d;②开始喂养先用的开水试喂,无异常后用1/2稀释奶,3 d左右达到不稀释的全奶。有学者认为早产儿开始喂养即可以耐受,适用于早产儿全奶;③每天增加奶量≤20 ml/kg并观察其耐受性。
1.3 喂养方式选择 在早产儿学会自己吃奶的过程中,吸吮、吞咽、呼吸之间协调的发育成熟至关重要。①直接哺乳;②管饲法:
营养性吸吮为患儿提供营养,而非营养性吸吮可使患儿感到温暖和安全,这说明非营养性吸吮虽不能改变管饲所造成的生理变化,但可通过减少激惹,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加快临床状态改善的进程[2]。
1.4 肠内营养时的监测 ①一般情况:保持头高脚底位,注意口鼻腔护理,保持胃管的深度和位置正确;②胃肠道:观察胃残留量,有无呕吐、腹胀、腹围、大便(次数、性状、潜血等);③代谢方面:液体入量(ml/kg)、热量摄入(kcal/kg)、蛋白摄入(g/kg)、尿量[ml/(kg•h)]、尿比重、血糖监测、电解质、血气、肝肾功能、血常规等;④伸张参数:每天测体重、每周侧身长、头围。
1.5 喂养耐受监测 ①胃残留奶液不能超过正常范围值;②腹围增加1.5 cm应减量停喂;③出现呕吐或大便不规则、血便等应停止肠道喂养。
1.6 喂养效果评价 以摄入奶量计算的热量逐渐达到每天120 kcal/kg,同时体重增长每天平均增加15~20 g/kg为最佳喂养效果。
2 肠道喂养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急性小肠坏死综合征,临床以腹胀、呕吐、便血甚至休克为特征,主要见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强调早期诊断:①肠道喂养的早产儿严密监测喂养耐受性;②有感染可疑者应用抗生素同时严格控制奶的摄入量。③发现胃液残留奶液超量应停喂或减量;④当胃残余奶超量每日2次以上,同时出现腹胀或大便性状变化之一者立即禁食;⑤可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禁食7~10 d,胃肠减压并对症处理。⑥有肠穿孔等外科指征请外科会诊手术。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液反流至食管的现象称GER、早产儿GER发生率80%以上,其中50%无症状性,有症状者表现为吸入或食管炎。诊断要点:临床表现有吸入和食管炎两方面。①吸入:发作性呼吸道症状加重,有呼吸暂停、呼吸道梗阻和心率减慢等表现。②食管炎:拒乳、烦闹、睡眠少、时常弓背、体重不增;③24 h pH值计测食管下端pH值
防治措施:目的是减轻食管炎,促进胃排空:①喂奶后俯卧位,头抬高30°;②少量多次喂养;③奶中加入米粉使奶液变稠。④适当应用制酸剂缓解食管炎。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099-02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新生儿期十分多见,病因与低氧、酸中毒、低血糖等因素有关,也可由产伤所致。出血原因常为低氧引起毛细血管内血液外渗,而不是静脉破裂。该病多见于早产儿,约占发病的3/4[1]。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较高,严重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于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收治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现将其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其中,男23例,女17例;孕30~32周8例,33~35周21例,36~37周11例;治愈35例,占87.5%;死亡3例,占7.5%;自动出院2例,占5.0%。
2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精神状态是指个体的情感反应。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在生后2 d开始出现惊厥,继而表现呼吸暂停、高调尖叫、烦躁不安;患儿出血量较少者,早期常出现兴奋状态、不易入睡、哭闹不安、脑性尖叫,随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嗜睡、反应低下甚至昏迷。由此可见,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产儿应做到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意识的细微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以获得及时救治的机会。
2.2瞳孔的观察
瞳孔变化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征。正常人瞳孔呈圆形,边缘整齐,两侧对等,在自然光线下直径为2.5~4.0 mm。而患者则表现为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双侧瞳孔扩大,均提示脑疝形成,表示病情危重,应及时报告医生。
2.3囟门的观察
应经常观察患儿前囟是否凸凹及紧张,如前囟饱满紧张提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应及时报告医生,应用脱水剂。
2.4生命体征的观察
新生儿全身血容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丧失比例相对较成人大,同时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差,易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故应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和心率[2]。首先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病情危重时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屏气、甚至呼吸暂停,应马上报告医生,积极协助抢救。40例中有9例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呼吸快者达124 次/min,呼吸慢者3~5 次/min。另外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也非常重要,注意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皮肤发绀提示低氧;皮肤发花则有循环不良的情况,如颜面皮肤苍白或发绀,以额部和口周为主者,提示出血量多,病情危重;体温不升,皮肤黄染说明病情严重,需积极抢救治疗。
2.5其他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产儿常有呕吐及拒食,甚至有的患儿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因此要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记录热量及液体摄入量,以保证机体生理需要,必要时静脉高营养补液。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患儿抽搐持续的时间、次数、部位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为医生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预后提供依据。
3护理
3.1一般护理
室内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60%~65%。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尽量使机械声、报警声和谈话、走路等人为的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声光等外界刺激,有计划地集中完成治疗和护理,一切操作要轻、稳、准。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尽量避免头皮穿刺和减少对头部的搬动,以免加重出血。
3.2及时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早期合理吸氧以提高血氧浓度,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减少后遗症。为避免鼻导管对早产儿鼻黏膜的损伤,一般采用鼻前庭吸氧,氧流量0.5~1.0 L/min;患儿抽搐或重度低氧时给予头罩吸氧,氧流量为4~5 L/min;呼吸暂停可采用呼吸囊加压给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病情好转后改为低流量间断吸氧直至停吸。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因头部不宜搬动,长时间采取一种易出现吸入性肺炎;应根据产伤的部位,抬高肩部,头偏向健侧,避免呕吐物和分泌物吸入呼吸道;床旁备吸痰器,抽搐重,分泌物多的患儿应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手法应轻柔,自口腔或鼻孔轻轻从浅入深,慢慢转动吸痰管口,边进边吸或边提边吸,减少刺激达到有效吸引,禁止拍背。
3.3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
3.3.1镇静止惊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苯巴比妥为镇静抗惊厥的首选药物,可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减少颅内出血、抗惊厥、保护脑组织,早期应用效果较好,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安定止惊。用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3.3.2防治脑水肿如患儿出现精神萎靡、脑性尖叫、肌张力减弱或增强、原始反射异常等,则为急性脑水肿的主要表现,应用地塞米松和呋塞米,早期应用甘露醇有加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应慎用。颅内压力争取在48~72 h内降下来。同时要限制液体摄入量,50~60 ml/(kg・d),防止加重脑水肿;使用脑细胞营养剂,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出血停止后可配合高压氧治疗。
3.4合理喂养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对于出血轻者可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而出现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可施行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鼻饲管以较软的乳胶管或硅胶管为好,每周更换一次,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侧鼻孔插入。停乳期应给予静脉补液,以保持酸碱及水盐代谢平衡,供给足够的能量,使患儿血糖维持在正常高值,即5.4 mmol/L左右。
3.5健康教育
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可进行全身抚触,肢体被动运动,肌肉按摩,变换和姿势,放音乐,给患儿看色彩鲜艳、移动的物体,以促进小儿脑的发育。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胎龄28~35周,出生体重>1500g6例,1000~1500g11例,
1.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轻、中、重度。
1.2.1轻度 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不出现惊厥。上述症状一般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脑电图正常,影像诊断不一定阳性。
1.2.2中度 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惊厥。前囱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足月儿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表明病变累及矢状窦旁区;早产儿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则是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所致。症状在生后72小时内明显,恶化者嗜睡程度加深甚至昏迷,反复抽搐。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痛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
1.2.3重度 意识不清,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松软,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或放大,对光反应差,心率减慢。本型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
1.3临床观察
1.3.1神经系统观察 神志、反应、肌张力。
由于早产儿的生理状态特点,各器官发育成熟度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颅内高压时症状不明显,故HIE时神经系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因此对于精神反应差,肌张力增高或降低的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注意面部表情以及每个细小的动作,本组病例有4例出现易激惹、烦躁,肌张力增高,7例出现反应及肌张力低下,伴双眼凝视、咂嘴等。
1.3.2呼吸系统观察 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是早产儿HIE的常见症状。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变化,是否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还应根据其他症状体征,本组9例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经鉴别诊断后确诊。
1.3.3循环系统观察 血压、脉搏、皮肤颜色的改变,严重HIE患儿可表现为面色青灰或青紫苍白,随着缺氧的加重而加重,发生脑疝时脉搏减慢。
2 护理
2.1吸氧 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保持血氧分压(PaO2)在6.65~9.31kPa(50~70mmHg)以上,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5.32kPa(40mmHg)以下。防止PaO2过高和PaCO2过低。PaO2过高,可增加氧自由基,导致脑血管痉挛及影响脑血流量。而二氧化碳可刺激呼吸中枢,轻度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可能对神经有保护作用。我们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对5例重度HIE患儿进行了持续动态监护,PaO2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侧卧位,口鼻腔有分泌物或呕吐物应用负压吸引器吸干净,以防影响通气或引起窒息,吸引时动作轻柔, 防止损伤黏膜。
2.3限制液体入量和控制脑水肿 早产儿心肺发育不完善,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特别是在应用血管活性药时,要精确控制输液量和速度。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输液血管是否通畅,有无局部液体外渗,输液反应等。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神志、呼吸、前囟张力、瞳孔的改变,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颅压进一步增高,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2.4惊厥的处理 HIE常引起抽搐,抽搐可增加脑组织氧耗加重脑缺氧及脑损伤,应密切注意有无抽搐先兆,如尖叫、兴奋、易激惹、斜视、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本组先后16次发现抽搐先兆,及时给予抗惊厥处理,从而避免了抽搐发作。
2.5保暖和喂养 HIE患儿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较重,生存能力较差,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亦不健全,更易并发硬肿症。本组对6例体温不升患儿,立即置保暖箱中复温,复温中注意不能操之过急,避免升温过快过高导致肺出血,一般每小时提高箱温1℃,复温后腹部局部皮肤温度维持在36℃~37℃,即可达到保温的效果,适度复温可使肌体耗氧及代谢率降低,蒸发热量减少。一切治疗及护理操作均在箱内集中进行,尽量减少打开箱门的次数,维持箱温的稳定。经过正常复温,6例体温不升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对吸吮反射减弱的患儿,我们采用小滴管喂奶,少量多次,每次1~2ml,据患儿情况逐渐增加剂量。病情严重且吸吮及吞咽反射消失的患儿,除静脉营养外,采用胃管喂奶。喂奶后严密观察患儿面色的变化以及呼吸、心率、肌张力及腹胀情况。同时患儿取右侧卧位,头稍抬高,以利胃排空减少潴留,防止误吸及呕吐后吸入。
[中图分类号] R722.1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094-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核黄疸后遗症[1]。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好,无不良后遗症,是当今常用的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我院儿科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69例,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9例中,男35例,女34例;其中,足月儿48例,早产儿21例。发生黄疸时间最短5 h,最长21 d。治疗时间为3~7 d,均治愈出院。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保暖,抗感染,供给营养,纠正低氧、缺钙、失水、酸中毒,使用酶诱导剂(鲁米那5~8 mg/kg静推,1次/d),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等。
1.2.2 蓝光照射治疗采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或黄疸继续加重者,经皮测黄疸仪测定胆红素≥12 mg/dl,血清总胆红素达171.0~239.4 μmol/L(10~14 mg/dl)[2],未成熟儿光疗指征放宽,达171 μmol/L(10 mg/dl)者;出生后确定为ABO溶血症者,一旦出现黄疸,即可采取蓝光治疗。
2 护理
2.1 光疗前的器械准备
蓝光箱(宁波戴维),蓝光灯管6支,从上边单面照射,灯管与新生儿体表距离40~50 cm。使用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或超时的要及时更换。用95%酒精擦拭灯管,去除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的穿透力。用0.2%的消佳净溶液擦有机玻璃床及四周玻璃,然后再用清水擦洗两次,将光疗箱温度预热到30~32℃(早产儿根据胎龄而定),相对湿度55%~65%。有机玻璃床上垫海绵垫,其上铺一层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尿布,使患儿舒适。
2.2 光疗前的患儿准备
首先同患儿家属进行交流,介绍蓝光照射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黄疸的危害性,消除家长顾虑。给患儿洗澡、称体重,进行脐部护理,剪指甲,用纸尿裤遮挡会阴,充分暴露患儿的照射体表面积,并用黑布制作的眼罩遮挡眼部,妥善固定。
2.3 光疗期间的护理
2.3.1 一般护理将患儿裸放入蓝光床中间,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吸入窒息。每2小时翻身1次,每4 小时做1次记录,有变化随时记录,12 h后间断1~2 h再照射。观察患儿反应,有无四肢颤抖、惊厥、异常哭闹、呕吐并观察大、小便颜色,有无腹胀、皮肤弹性、有无皮疹,黄疸有无减轻、是否出现青铜色(当血清结合胆红素>68 μmol/L(4 mg/dl)并且血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时,光疗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即青铜症[3]),早产儿要注意观察其有无呼吸暂停及硬肿症等。如有上述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并作记录。及时清除呕吐物及大、小便等污染物。每天温水浴1次,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2.3.2 喂养最好采用母乳喂养,没有母乳或暂不能用母乳喂养的患儿,可以使用配方奶(早产儿用早产配方奶)。足月儿每3 小时喂奶1次,早产儿每2 小时喂奶1次,对厌食、吮吸无力、呕吐的新生儿要做到耐心、细致喂养,必要时留置胃管喂养。
2.3.3 补充水和钙剂[3]光疗会增加新生儿不显性失水,加之新生儿哭闹、出汗、呕吐、腹泻等使水分丢失更加严重。对光疗患儿均要采用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补液量根据进食量、有无呕吐、腹泻及失水情况而定,适当补充钙剂,避免发生低钙惊厥。
2.3.4 体温观察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要随时观察患儿的体温和箱温的变化,以保持适宜的温度。成熟儿的箱温一般维持在30~32℃,早产儿的箱温以32~34℃为宜。对于体温在38℃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暂停光疗。
2.3.5 疾病观察因为核黄疸临床表现不典型,需反复评估患儿的呼吸、吸吮反应、囟门的紧张度、肌张力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4 光疗后的护理
①根据经皮测黄疸仪测胆红素<8 mg/dl和肉眼观察皮肤黄疸减轻或完全消退的可出蓝光箱。解除眼罩,检查眼睛有无感染,洗澡并检查皮肤有无破损,穿衣。早产儿或硬肿症的患儿需入保暖箱。②观察光疗后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本组病例69例中,有30例患儿光疗后3~8 h又出现皮肤轻度黄疸(多见于早产儿),1例是新生儿肺炎使黄疸再出现。如出现反跳现象可再进行蓝光照射,直至黄疸消退。③光疗结束后做好蓝光箱的消毒工作,记录灯管工作累计时间。
3 结果
蓝光治疗的目的是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氧化分解为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从汗、粪便及尿中排出,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国内外把蓝光治疗作为快速、有效的降低血清游离间接胆红素的方法之一,被临床广泛应用。治疗中,精心的护理和细致的观察能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本组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治疗69例,其中,黄疸消退时间最短为10 h,最长5 d。治疗中出现烦躁30例,呕吐20例(呕吐物为所进奶汁),发热10例,皮疹5例,无一例发生青铜症。光疗后3~8 h又出现皮肤轻度黄疸30例,停照后继续一般治疗,1~2 d后逐渐消退。
4 讨论
在光疗中要注意补充水及钙剂,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低钙抽搐。注意喂养,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注意眼睛的护理,防止眼罩脱落。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预防结膜炎。注意温箱温度,防止过高或过低,因箱温过高会引起新生儿体温发热导致水分过多丢失而产生脱水,过低则使新生儿消耗过多热量,易受凉而感染或发生硬肿症。防止患儿烦躁哭闹,过度哭闹会引起呕吐、闷热综合征、过度换气、皮肤擦伤等。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并充分暴露使身体广泛照射,禁忌在皮肤上涂油类或粉类,否则将降低光疗效果,同时油类也会增加光热的吸收,使皮肤产生灼红[4]。治疗中出现皮肤皮疹,停止光疗后会自行消退[4]。治疗和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完成,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玉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10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 45(13):58.
[2]陈百合.最新儿科护理学[M].7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9-93.
【关键词】院内感染;新生儿;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新生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发育特点,机体免疫抵抗能力差,尤其是难产儿和早产儿,易发生院内感染,不仅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还严重威胁到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对患儿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诊断方法、治疗仪器、药物的应用以及病原类型的变化,加之人为的医护因素使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逐年升高。本文将通过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现状及原因,针对性的提出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新生儿均为我院儿科2010~2011年间收治的住院患儿,其中男性71例,女性53例,年龄3d~1个月,平均年龄8.4d。早产儿17例,难产儿8例,足月儿99例。
1.2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临床表现为哭闹、烦躁、嗜睡、发热、腹胀、黄染等。
2 结果
124例新生儿中,13例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率为10.5%。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共7例,占53.8%,其次为胃肠道感染4例(30.8%),眼部感染1例(7.7%),皮肤感染1例(7.7%)。呼吸道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消化道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眼部感染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早产儿和难产儿中,共9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36.0%。
3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
3.1 患儿自身原因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的生产和储备比较少,当患有感染及严重疾病时,白细胞的消耗量会有所增加,从而降低吞噬功能和杀菌活性,易导致感染发生[1]。据文献[2]报道:婴儿低体重以及住院时间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3.2 病房环境
多数新生儿病区面积小,空间狭窄,患儿和各种医疗设备较多,使用密度大,医护人员较为集中,患儿多集中在一起,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病房空气不流通,使得细菌病毒滋生传播的速度加快,加之探视的人较多且较为频繁,容易带入新的病菌,给新生儿院内感染留下了隐患。
3.3 医护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院内感染防范意识不强,在检查、治疗、护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如入室前未规范洗手消毒、未执行更衣制度,对听诊器的清洗消毒工作并未引起重视等。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导致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产生一些条件致病菌,有机会迅速繁殖而致病,很容易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3]。
3.4 侵入性操作
随着现代化诊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侵入性操作在新生儿病房使用,中心静脉置管与机械通气均属于侵入性操作,由于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在操作过程中易擦伤而致皮肤细菌感染,同时也会破坏皮肤黏膜屏障,使自然防御机制受损,增加感染发生的机率。
4 护理对策
4.1 加强新生儿基础护理,提高机体免疫力
护理人员应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清理皮肤皱褶处的胎脂和血渍,每日用流动的温水清洗新生儿,对于眼部感染的患儿,应用无菌棉签沾生理盐水轻轻擦洗患儿眼部,将分泌物擦干净后再用眼药膏涂抹。及时清洗更换患儿衣物,防止感染的扩散[4]。通过合理调整营养结构和预防接种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同时经常给新生儿按摩,能够促加体重,提高免疫力。
4.2 健全院内感染防控制度,强化防控意识
健全的院内感染防控制度是避免感染发生的重要保证,医院应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感染防控制度和管理措施,并贯彻执行,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走进病区向医护人员宣讲院内感染防控知识,强化院内感染防控意识。
4.3 改善病房环境,加强病房管理
病房应科学合理布局,每日通风换气,保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每次3O~6O分钟,并用0.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4次,病房内使用的诊疗设备采用1:1000新洁尔灭擦洗[5]。同时,医院管理者应进一步加强病房管理,强化无菌操作观念,定期对病房环境进行检测,检查制度、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积极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4.4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规范护理行为
定期对护理人员尤其是新进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其对院内感染防范的认识,重视对早产儿以及难产儿的监护,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护理行为,护理过程中严格遵照各项无菌操作制度,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对患儿造成损伤。同时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可采取护士长经验传授、组织开展技能操作大赛以及派遣年轻骨干护理人员出外学习进修等方式,提高科室的整体护理水平。
5 结语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改善病房环境,不断提高患儿自身免疫抵抗力能够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琴,冯占舂.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2):41-43.
[2] 潘玉杰. 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6):197-198.
1.1一般资料将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收入我科的27~32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质量908~1490g的早产儿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采用腋静脉置留置针输液;对照组100例,选用头皮静脉及四肢浅静脉置留置针输注静脉营养。两组对比时间为20d,两组对比体质量、日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
1.2操作方法①物品准备:24G静脉留置针,透明敷贴,2%碘伏。②穿刺操作:将穿刺侧肩部稍垫高,穿刺侧上肢上举,使上肢与躯干呈110~150度角。充分暴露腋窝,患儿头偏向对侧,常规消毒皮肤,穿刺者轻握该侧三角肌下缘,使腋窝的皮肤绷紧,留置针选择在患儿腋静脉位置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应标注清楚操作日期,并固定在上面。③证明穿刺成功与否的方法:穿刺针进入患儿静脉中,当看到回血之后再进行输液,无其他异常表现后即可证明操作成功。
2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对照组对照。
3护理措施
3.1严格无菌操作输血或回血使肝素帽贮有血液时,及时更换。24h输液要更换延长管及针头,更换时严格消毒肝素帽。应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
3.2掌握穿刺要点进行操作时应先将留置针的进针角度调节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和患儿的皮肤保持10~15度角,这样可以避免穿刺误进入到患儿动脉中,见回血退出少许针芯,即把针尖斜退进软管内,再缓慢把留置针送进,确认套管完全在血管中后,再退出针芯。
3.3应熟悉腋静脉解剖位置进行操作应先将患儿固定好,避免影响操作,操作应尽量轻柔,不可粗暴损伤患儿。腋静脉置管成功后妥善固定好,肢体可以随意摆放,但要尽量减少身体向穿刺侧侧卧,防止液体外渗等不良反应发生。
3.4密切观察操作完成后应对患儿的各项情况进行密切地观察,出现异常情况应给予及时的处理。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如出现静脉位置处有条索状的表现时应考虑为机械性脉管炎,此时应对其进行温水热敷后再用喜辽妥拉按摩。
3.5血管的保护患儿一般多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文中早产儿的住院平均时间为(17±3.5)d,因时间比较长故应应对其血管进行有效地保护,各项操作都应轻柔,避免对其损伤。
1 临床资料
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出生体重<1500 g 2例,1501~2000 g 7例,2001~2500 g 11例,>2500 g 16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15例,其中双胎6例,生后1 min apgar评分:轻至中度窒息(apgar 4~7分)28例,重度窒息(apgar<3分)8例。其中剖宫产10例,自然分娩26例。脐带绕颈20例。
2 抢救措施
所有病例由产科转入我病区后,均给予密切监护,so2<80%者给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置暖箱保温,保持中性温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痰处理。部分应用扩血管及升压药以改善微循环,根据血气情况给予碳酸氢钠治疗,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除2例早产儿合并ards在入院24 h内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合并脑实质出血,其家属放弃治疗外,余均治愈出院。
3 护理要点
3.1 保暖 出生后立即采取保暖措施,置于红外线抢救床上,用预先温热的毛巾擦干全身,以免大量散热。因为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很嫩,血管较多,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易发生低体温,必要时可戴绒布帽或用松绒毛巾包裹。
3.2 呼吸道管理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复苏成功的关键,直接关系到预后。新生儿应放置在远红外线的加热器下,呈轻度垂头仰卧位,颈稍伸展,肩下垫卷筒毛巾以维持。接着以球形吸痰管或连接吸引器于口腔,然后再鼻腔吸引。生后1 min内,应避免强有力的气道深部吸引,因可刺激迷走神经而致反射性心动过缓[1]。如新生儿哭声较弱,可摩擦背部或轻弹足底,大多数情况下,可致大声啼哭及有规律的呼吸。
3.3 吸氧 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应根据氧饱和度调节氧浓度,注意保持给氧通畅和湿化温度,提高氧疗效果,以免高浓度氧气吸入造成未成熟儿晶状体纤维增生[2] 、婴儿支气管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湿化温度一般调节到入口温度32 ℃~34 ℃为佳。
3.4 病情监测 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呼吸、心率、体温、面色、血压并详细记录。对危重患儿应用多功能监护仪进行持续的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产儿的呼吸暂停。使用时应根据病情调节心率报警限,常规为病人平均心率的±20次/min,调节呼吸报警上下限。新生儿呼吸功能差,注意调节呼吸暂停时间,一般为15 s或20 s。新生儿胎脂较多,注意清洁监测局部皮肤,电极板位置粘贴合适、及时更换。若心率<100次/min或>160次/min,呼吸>60次/min,呼吸暂停>15 s,体温<36 ℃,血氧饱和度<85%,应立即通知医生。
3.5 给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准确及时执行医嘱,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反应。常用的抢救药物有肾上腺素、扩容剂(全血、5%白蛋白、生理盐水、乳酸盐液、碳酸氢钠、纳洛酮)等,防止在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为了方便抢救病人,可用微泵输入。
3.6 喂养 轻度窒息者喂养后抬高头部,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引起窒息。中度窒息恢复不佳者,适当推迟喂奶时间。胃管喂养要注意胃管的清洁,喂奶前要洗净胃管内的残渣,推注完奶量后,再注入少量的温开水,保持胃管内的清洁通畅,并妥善固定。胃管24 h更换1次,对胃管不能耐受者行胃肠道外营养,遵医嘱补足液体量及热卡,可用输液泵维持总液量。
3.7 静脉输液护理 可采用静脉留置针,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每次的冲管和封管工作,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如发现固定胶布污染应及时更换。定期观察置管部位有无液体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4 体会
新生儿窒息[3]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窒息或娩出过程中引起新生儿的呼吸障碍。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围生期新生儿死亡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占活产婴儿的5%~10%。新生儿窒息及其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率占新生儿总死亡数的20%~30%。笔者认为,应大力宣传医学知识,增强群众的医学意识,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1)加强孕期保健,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加强产前和产程的监护,定期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2)孕妇自我监护也应加强,如自数胎动,及时发现其变化等,如有宫内窘迫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并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