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族文化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室内设计与民族文化
1.1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其本质就是利用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和设计原理,创造室内环境。室内环境不仅仅具有功能性,功能合理、环境舒适、满足物质需求,还有文化属性,与文化、历史、艺术息息相关,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承载历史与文化。
1.2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正是由于存在不同的民族凭借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来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室内设计的成功与否,不能以纯技术的标准进行评价,能否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以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室内设计的重要思考部分。
2 民族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1 民族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凝聚了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的结晶,在千年的历史洗礼中始终发挥着自己的光芒。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后人们去粗取精,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和智慧。
一是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民族文化中,由于受到儒家“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整体的设计都强调的是一种境界和风格的统一。
二是对室内的空间分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和儒家都强调的是等级分明与严格的布局。作为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体现等级就是要重视空间的分割与规范。因此,在室内设计中,有效合理的规范空间布局就是体现之一。中国人讲究含蓄美,空间的划分就需要中规中矩,实现由序完整,保证起承转合的顺畅性。
三是民族文化材料的使用。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竹子、木头、瓷器等都是高风亮节以及清正廉洁的,这些元素的应用也在现代的室内装修中得到体现。因此,在室内经常会采用到的饰品包括有木雕、砖雕,竹子这种材料也经常被使用到,代表高洁的风气。
2.2 民族文化意蕴的延伸
(1)高风亮节的深刻寓意。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这些文化底蕴在室内设计的选择多体现在饰品的装点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高洁、清廉的作风和品质。而“梅、兰、竹、菊”就是这类品质最典型的文化意向,在室内摆放这种类型的植物,就是主人对与这种高洁品质的追求。
(2)趋吉避凶的寓意。中国民族文化中对于数字以及图形都有自身的理解,就是通常都习惯趋吉避凶,例如数字4就是与“死”字谐音,因此,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数字或图形在设计中避免采用不吉利的。采用吉利的数字和图像等,例如在房间设计中,因为中国人喜爱奇数,对许多设计业倾向于使用奇数,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习惯是采用奇数划分,更因为崇尚奇数的习俗,认为九最为尊贵。可见,在现代设计中,如果巧妙运用到这些技巧,做到满足大众心理诉求,那么在设计时借鉴和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某些意思,趋利避害,并进行延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普遍的喜爱。
(3)宁静美好事物的追求。中国民族文化有一种对宁静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有这样一种魅力,在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对于宁静致远之美的追求无形之中体现在了整体的设计上,这样,就很容易在设计上更清新和简单,少一种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2.3 对民族文化神韵的传承
纵观历史,中国民族文化往往是传达着一种独特的东方神韵。在空间设计上,有礼有节,是一种文化意蕴的传承,在当代受到了西方等艺术和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仍是一种主体文化,值得重视,这种意蕴的传承也显得尤为必要。这种神韵的传承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3 继承民族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随着时展,室内设计会有新的发展,但是仍然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将其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对民族文化形式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有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是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在此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具有各种独特魅力,传达出民族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结语
在中国这个大的文化环境中,作为社会文化部分的室内设计,都是紧密和民族文化相联系的,这也意味着,对民族文化,现代室内设计仍要坚持不断的去粗取精,将文化与设计结合起来,满足时展的需要。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文霞.论室内设计风格与流行时尚.《室内设计》[J],2003第3期.
高中语文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发展,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将民族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有着重要帮助,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新课标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随着新时期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入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修订。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要将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对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民族文化的先进内容,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大纲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对学习内容的配合,要鼓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民族共同的规范意识,要注重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培养,以及审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1]。要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优秀的民族文化,结合不同地区的本地文化进行文化渗透、熏陶,将民族文化引入高中课堂。不难看出,培养民族精神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不能够被忽视。
2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发生转变,我国的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了新时期教育的目标。将本地民族文化,即民俗文化融入与高中语文教学中,从很大程度上而言,就响应了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号召。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对灵魂、对内涵的培养[2]。随着时代的进步,单单拥有坚实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够在这个社会发展,更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俗文化的热爱,是追求思想道德全面建设的本质内涵和根本需要。高中学习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加强文化素质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独立的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能够极为有效地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教育,思想层面得到提升。
3提高现代语文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需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其著作《论语》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源泉,是每一位教师提高其自身教学水平与理论修养的根本,同时《论语》又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也是来源于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3]。自古以来,教师职业就被人们推崇为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育的践行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关系,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在教师的人格和气质上,这种人格和气质在教师育人的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熏陶。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实际上对学生都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于教育本身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使人明智,在中国的教育关系中教师扮演着一个智者的形象,因此教师需要学历史,需要了解文化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学习经过历史筛选而留下来的精华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是经过历史考验而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展望未来。回眸历史,教师应当首先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继承是发展和创新的前提,倘若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和土壤,脱离了历史的大背景空谈创新是不可能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加入到现代教育的大队伍中,这些年轻教师正在慢慢接过老教师们的教育使命的接力棒,并将最终成为现代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对于新一代的年轻教师来说,对民族传统文化或许更加陌生,因此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如此才能接过老一辈教师们的担子,更好地传播知识文化,践行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4结束语
高中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力和辨别力相对成熟,因此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无疑是一项不错的教育方案。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厚,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领域、提高文化鉴赏能力都大有益处。除此之外,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其专业水平和自身素养。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更好的融合,必将让语文教育绽放出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周玉珍.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4.
1 乡土美术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1.1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们将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乡土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说乡土美术是民族的精神记忆。以往的乡土美术传承都是通过世袭来实现,所以乡土美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对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影响。人们通过对乡土美术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他们自身的乡土美术承载着许多民族史诗和历史神话故事,并且这些乡土美术世世代代在传承,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稳定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些语句无不包含对乡土人情的眷恋,而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心理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人类现有的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乡土美术作为外在文化的表现,同时它对内在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说,乡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团结民族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1.3 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乡土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与美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民族美术教育质量。进入新时期以来,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通过乡土教育,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所属群体进行肯定和认同。只有将乡土认同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才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蔚县剪纸,它作为河北省汉族乡土美术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来展现出北方民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同时该种乡土美术作品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对于大部分汉族人民来说,它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认同。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乡土美术成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种乡土美术的组合,才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说,乡土美术教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乡土美术教育内涵分析
2.1 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科学借鉴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术教育,它都源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正是民间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才为世界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元素。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在色彩运用上比较鲜明,而且色调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表现上一般会呈现出多角度、多时空的状态,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乡土美术的创作特点,结合本土民族美术形式,将其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使其在现代美术与民族美术表达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国,在进行现代美术教育时,应该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特点,充分运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美术,提高我们本民族美术教育的质量,为今后我国美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强我们的乡土美术的艺术性。
2.2 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我国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现代美术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乡土美术以及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导致我国的美术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重视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乡土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让他们认识到乡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够将这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应用其中,增强自身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2.3 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二)从课程文化和课程知识教材等方面来说,没有一种教材专门面向少数民族本土社会,即课程教材的种类和汉文课程教材的种类基本一致。民族课程内容与其使用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习俗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
(三)从课程所体现的内容来看,课程知识体现的是城市文化,汉族文化,发达地区的文化,相应地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落后地区文化等等没有得到体现。课程知识只是单一的体现了前者的需求。而很少体现后者的需求。
(四)在教学方面过于强调用汉语来讲课,利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趋势越来越少了。教育的功能是传递文化,这种文化是用某一种语言来传递下去的,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语言里保存的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文学作品都依靠语言来表达,而在民族地区学校中没有比用母语来进行文化传递更好的手段了。
二、加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几个建议
(一)改变过去国家文化一元化的倾向,将各个民族的古老智慧融入其中。应当考虑的是本民族哪些文化知识具有特别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比如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价值等。将这些文化知识以适当的方式融入民族民族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一定会对民族主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心,可以使其拥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在文化保护方面,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策上就应该实行多民族多文化的政策,在承认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价值的同时,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二)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其中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可以融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程铺平道路。国家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不可能涉及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文化选择的前提是对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深刻了解,国家课程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地方课程则具有一定选择优势,能够根据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地方人才培养的标准,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刻分析,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人,成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一代新人。
本文作者:储著武工作单位: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
我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大体分为公务员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体制两类。公务员管理体制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如各级政府机关的翻译处(室)主要从事党政文件文献的翻译工作,从业人员大都具有公务员身份,工作性质主要是翻译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除外)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大都从事民族文化工作,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那么,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必然面临着体制改革的问题。21世纪以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紧迫任务。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我们解决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对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来说,走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很难走通。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文化事业由于区域发展、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难在市场上有发展的空间。可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来看,少数民族的新闻广播、影视、网络、出版等翻(编)译工作又必不可少。那么,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总体上只能走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道路,通过国家的扶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这项事业。当然,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适当兼顾经济效益,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此,我们在考虑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改革的时候,必须注意两点:1.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型文化事业不少从事民族语文翻译的工作者、研究者以此为职业和爱好,并以此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桥梁。这本身是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专业化特征极强的表现。但我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管理体制机制上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管理体制不统一、工资待遇较低、人才流失严重等。通常情况下,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在福利待遇等方面确实不如公务员管理体制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强调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需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光靠理想和说教很难支撑民族语文翻译事业的正常发展。这就需要国家考虑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公共服务型文化事业的特点,一方面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做足功夫,调整相关的政策措施,减少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就是国家加大对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资金投入,在稿酬、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对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适当照顾。2.加强民族语文翻译从业者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在充分认识到这项事业重要性、必要性的同时,民族语文翻译从业者也要看到翻译工作确实需要不懈的付出、长期的学习积累、耐得住寂寞和甘于奉献的精神。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确实冷门,也很难赚大钱。这就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其实,这些涉及民族语文翻译事业体制改革深层次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改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的生活待遇和发展问题。不管是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管理体制,还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笔者认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公务员(或者参公)管理体制的翻译机构属于行政岗位,但职位毕竟有限,行政性事务繁杂,对翻译业务工作影响很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民族语文翻译人员能够参加国家的职称评审,待遇和福利直接与职业贡献有关。实际上,这两者各有好处,也各有劣势,只有理顺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体制机制,才能够改善当前翻译工作的尴尬处境。为此,笔者认为,当前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应从体制机制上注重理清发展思路,以翻译事业本身的特点来构建发展模式。至于是采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还是公务员管理体制,不能一概而论,但至少要达到动态平衡,不能差距拉得过大,由此根本不利于翻译事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五大方面。[6]近几年,党和国家采取措施加大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建设。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要“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新疆、、内蒙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工程——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各种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复制和发行”,设立“国家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支持“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作”,以及无线广播电视的覆盖。2007年,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扶持力度的通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作扶持力度,其中就有重点补贴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少数民族文字编译人才的培养、民族文字新闻出版单位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走出去”的项目等。[7]2008年,国家民委、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要加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8]2009年,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这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大举措,大都涉及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要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文化功能。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从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角度科学定位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作为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权力重要举措,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确实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国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民力的重要体现。但正像前面指出的那样,这仅是重要方面之一。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完全可以有更广的范畴,包括参加翻译整理少数古籍工作、向少数民族翻译介绍优秀汉文化典籍及将优秀民族典籍翻译成汉文等各种文化工作。2.要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审视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地处边疆地区,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对我国国家安全影响极大。近几年,不断有一些跨境语言通过书籍、广播影视、网络等途径对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文化渗透,误导少数民族群众,严重危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那么,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我们就应该翻(编)译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包括书籍、影视、网络等),来丰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来源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既然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联系紧密,我们就不能仅为一时政策所需来安排工作,而是有侧重地翻(编)译出版符合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际的作品,切实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3.要充分考虑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本身特点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本身是“一种跨文化的族际交流手段”[9]。一般地,不通晓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文字很难从事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至于成为优秀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研究者,那还得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因此,从事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翻译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另外还得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翻译技巧,多向前辈学者学习,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2010年12月,国家民委专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委发〔2010〕198号文件),指出:“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各级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干部的桥梁和纽带。”这就明确了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强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而不是忽视或边缘化这项工作。
当前,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要在坚持为指导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笔者认为,以下工作值得期待:首先,要高度重视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重要作用,突出翻译工作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尽管当前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确实面临着人才队伍流失严重、待遇不高、社会地位尴尬等方面的问题,但正像前面分析的那样,国家已经在投入力量,不断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这是值得欣慰和鼓舞的事情。其次,大力加强民族语文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民族语文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是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相关管理机构应该联合部分高校、翻译机构、研究院所的力量,就民族语文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问题拟定出一个具体规划(包括培养机构、培训场所、资金、就业等问题,都要统筹规划和考虑),尽快组织实施。最后,创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大力推进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的体制改革,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一定的经济效益,切实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
7月举办的世博会“山东活动周”上,精选了内画、鲁锦、泰山皮影等27项兼具大众性、观赏性、互动性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集中展示,“民间绝技”再次展现了齐鲁文化的魅力。
但红火的场面难掩这些“非遗”的的悲凉困境。泰山皮影传承人范正安很为这项艺术的前途担忧:“以前,休闲娱乐的手段不多,皮影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在可不是这样了,皮影做得再好,也比不过电影、电视。有些年轻人喜欢皮影,只是好奇,把它当成了新生事物,真正热爱的并不多。”所以,为了让皮影在自己的手上传下去,让多一点的人接受皮影,范正安不得不对皮影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来吸引观众。尽管他知道,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讲究的是原汁原味,任何迎合时尚潮流的改动都是对传统艺术的破坏。“但目前只有这样,别无选择。”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大量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然而,这些丰富而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却正在遭受逐渐消亡的命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传统文化和艺术越来越遭到冷落,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很多原生态的文化,在一种单一化、标准化的全球性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迅速衰落。
越来越多国家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后,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2001年,它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是要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击和消解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中感叹,就世界范围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
“这些人类的文化创造和遗存,就好像人类的基因,包含了过去世代累积的信息和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东西,我们今天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但以后可能非常重要,可能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表示,“透过这些非物质文化,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人这个问题,就离不开中国的语言、服装、建筑、习俗、神话、寓言、节庆等等。”
到底有多少“非遗”
中国对“非遗”的保护与挽救始自2003年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参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内容已从原来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拓展到目前包括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
中国的“非遗”保护根植于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而显示出非凡的实力。截至目前共有2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保护方针指导下,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初步统计目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有近87万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先后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命名了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88名,还命名了闽南文化、徽州文化、热贡文化、羌族文化等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央和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17,89亿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6年,山东的大秧歌、山东快书、聊斋俚曲等23项“非遗”进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挖掘整理是一项复杂、艰巨且意义重大的任务。”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地区。为了摸清了家底,山东省进行了一次全省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据统计,普查期间,全省共投入专业普查人员11.8937人,动员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参与普查118.09万人,全省共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101.35万条,实地,调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98万项。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0项,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项目过百的省份之一。
一批珍贵、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抢救。普查过程中,共挖掘出濒临灭绝或失传的线索33400余条,从中整理项目17850余项,鱼骨戏、阴阳板、一勾勾、山东落子、火狮子等一大批项目通过普见天日,莱芜梆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孟姜女的传说等一批濒危的项目通过普查,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了扶持力度,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在保护“非遗”工作的推动之下,山东“非遗”正在从角落走向殿堂。全省目前共有各类专题博物馆37个、民俗博物馆23个、传习所107个。这些博物馆和传习所保存了大量普查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稳定场所和必要设备设施,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山东省在抢救濒危非遗项目、非遗基础设施建设、非遗传承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引起了业界的共同关注。今年年初,文化部决定在山东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冷热“非遗”
“非遗”挖掘与保护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各地尽最大努力地申报“非遗”项目,许多地方为争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产地”的纠纷不断发生。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梁祝传说,到底发源于何地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成了一段千古之谜。
梁祝传说在济宁一带流传久远而广泛。明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孔庙桧》曾记载:孔庙有“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明代万历年间在峄山石上刻的“梁祝读书洞”和“梁祝泉”等大字仍然清晰可辨。
2003年10月,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出土了一块明正德十一年(公
元1516年),立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济宁人认定:梁祝传说根源不在别处,而在孔孟故里――山东济宁。
而在济宁之外,浙江鄞州、河南汝南、江苏宜兴、广西马山、安徽舒城等地,都有梁祝传说和遗迹,都自称梁祝传说的发源地。在纷争之下,国务院公布梁祝传说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不得已把相互争夺的几处地方都列为了该“非遗”的保护地。
原本近乎绝迹的非遗为何忽然成了香饽饽?
把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产业优势,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对提高本地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F592.7; 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49-03
一、中国旅游市场暨旅游纪念品现状
(一)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随着近几年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人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国家近几年大力支持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政府也积极维护和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旅游业所需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也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这些良好的市场条件为今后中国的旅游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家继续加快和发展旅游产业,完善旅游市场法制建设,依法治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这些措施对于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全国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之一。的确,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一直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多样的地理生态环境、多民族和谐共生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目光。2004年,几十个国家相继与中国签订旅游合作协定,中国已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二)中国旅游纪念品现状
旅游纪念品,顾名思义既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礼品,亦是让人铭记于心的纪念品。有人比喻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张名片典雅华丽,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虽然中国的旅游市场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大多缺乏长期发展战略,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特别是不重视自身旅游产品的开发。我们走遍全国的旅游景点不难发现,在当地旅游小商品市场无法买到满意的旅游纪念品,其实我们也不用去买,因为在自家不远的地方也能买到同样的产品。其内在的原因是,在目前各地旅游市场大多数纪念品都存在同质化现象,有的只是在相同产品上面换了当地旅游景点的名称或者标识。这无疑破坏了旅游纪念品所起到的城市名片作用,不利于当地旅游的形象,也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2.在中低端旅游纪念品市场我们很容易发现,大量伪劣产品、假冒产品大量充斥着整个旅游纪念品市场,却没有有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造假违法行为。另外,大多购买者将产品购回后因无任何经济何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不久以后便被抛弃,这不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是购买者的一种金钱浪费。
3.旅游纪念品市场不规范,漫天要价现象严重,造成交易的不平等,扰乱了旅游市场的正常次序。
4.全国各地大部分的旅游纪念品都是某个产品的翻版或复制品,说明目前中国旅游纪念品知识产权意识较弱,也说明旅游纪念品市场缺少必要的引导。
二、羌族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 25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历史悠久、民族特征明显、文化种类繁多。由于羌族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山脉重重,地势陡峭,交通不便。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保留了很多民族文化。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经营农业,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一)旅游经济背景下的羌族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蓬勃发展的旅游经济的大背景下,羌族地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后,羌族地区的生存状态受到全国关注,旅游经济作为首要扶持产业,也促使旅游纪念品的需求供不应求。
(二)没有旅游产品的积淀,只能从外地购入
由于没有先前自身旅游产品开发积淀,大量旅游纪念品只能从外地购入。通常做法是在其他地区生产的产品上面直接置换为当地旅游景点的名称或者标识,在购回后便可进行销售。其销售的旅游纪念品其实就是其他地区产品的翻版或复制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购买需求,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举步维艰。
(三)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不重视
目前羌族地区创新的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开发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具有创意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只是凤毛麟角,由于价格昂贵使绝大多数旅游者望而却步。
(四)缺乏对旅游纪念品的引导和规范
由于没有对旅游纪念品市场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较低从业门槛和高经济回报使其人员素质偏低,人员成分复杂,市场竞争十分混乱。
三、羌族民族文化动漫创意产品开发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的重要出路
调查显示,中国每年由14―30岁的青少年所完成的卡通相关消费总额超过13亿元,在14―17岁的京、沪、穗青少年中,有56%的人在过去半年内为自己喜欢的卡通或卡通形象购买过相关产品。据权威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759.94亿元。如果将动漫创意产品设计应用于旅游纪念品开发,将具有巨大的和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通过动漫产品(影视动画、漫画)的开发,可以塑造具有羌族特点的动漫形象既民族形象代言人,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进而取得巨大的经济回报。美国迪斯尼塑造的经典的动画形象“米老鼠”是我们借鉴的典范,其在动漫衍生产品既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销售创造了销售奇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人的形象代言人;另外,我国创作的动画影片《阿凡提的故事》让全国人民至今难忘。其经典故事和英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到了维吾尔族民族文化,其动漫形象也成为了维吾尔族的形象代表,也成为该民族的形象名片,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以上事实证明,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能博得广大消费者的亲睐,有利于打造旅游名片,有利于获取巨大的经济回报。
因此,通过动漫创新产品的开发,势必对旅游纪念品市场注入更多活力,也将极大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通过动漫形象进行旅游纪念品开发是旅游纪念品设计与生产销售最主要的手段。创作具有羌族民族文化动漫产品,然后将影视产品和动画衍生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进而将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是推进旅游经济发展重要的出路。
四、羌族旅游纪念品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旅游纪念品市场准确进行定位
随着国家的经济改革深入和发展,人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文化水平和艺术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消费者在产品需求上从简单的功能需求向产品的创意设计进行转变。具有创意设计的旅游纪念品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只能适用于高端人群。在目前市场经济竞争较为剧烈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在全民旅游意识空前高涨的大历史背景下,中低端消费人群强大的购买能力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具有创意设计的旅游纪念品不能完全只依托于高端人群,我们应该准确定位在中低端消费人群,设计、开发适合于这部分人群消费的旅游纪念品。另外,提高工艺加工技术,降低制作成本,制定合理的能被普通消费者接受的销售价格。
(二)羌族地区旅游纪念品设计要点
1.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
以羌族动漫形象进行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成功关键在于其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以及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这就必须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在设计方面把握具有一定民族文化的传统符号特征和传统审美特征,把握一定的产品装饰性和实用性,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纪念价值。
在全世界大发展、大交流时代,人们竞相瞻仰和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地区风格迥异的传统文化,使其文化渊源成为旅游纪念品的生命力之所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很多成功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开发来看,拥有着文明史底蕴的民族文化能够通过旅游纪念品折射出文化的魅力。旅游纪念品的民族文化特征越突出,文化内涵越高,它的价值就越高,越受人们的青睐。
(1)在动漫人物的造型设计方面把握羌族独有形象特征
在动漫造型设计上不要只顾及产品的大众性,而放弃民族文化元素在造型上的运用,因为民族的既是世界的。我们在造型设计时要充分体现羌民族的文化元素,要符合消费者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
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羌族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其人体基本特征为来源于西域胡人血统,体型高壮,中间偏狭长;腿型多为中腿及长腿型;头较高面较狭,五官明显高挺,眼睛颜色较淡,大眼睛,鼻狭而高为其特征,稍微的小卷发;有高原的黑肤。在进行人物造型设计时要紧紧抓住该民族人体特征,使其人物造型具有一定指向性;在人物造型风格选择上,由于羌民族动漫创作更适于表现历史英雄故事和人物传奇、民间爱情故事和族源传说,应该以半写实型和可爱型为主;另外,紧紧抓住角色的人体特征和性格特点、强化角色的身份要素、表现出角色的地域特点和时代印记。
(2)服饰及图案设计方面对羌族民族元素进行凝练、集中、概括的设计
服饰及图案设计是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主要的工作,更能体现出民族文化传统,使作品更具民族性和独特性,更具一定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在造型设计时要想抓住角色的性格特点、强化角色的身份要素、表现出角色的地域特点和时代印记,就必须对服饰和图案进行凝练、集中、概括的设计。把握其民族特有的图案特征,充分对其民族特有色彩进行运用和搭配,对特有民族图案进行概括设计,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强化羌族图案标识性。通常的做法是将羌族族花“羊角花”图案和以羊角为创意的图形和色彩进行设计与运用。另外,创意设计具有一定羌族民族特色的饰品时,保留原民族配饰基本造型特征,兼顾佩戴实用性与装饰性,把握其产品适合现代生活节奏以及与各类服装极易搭配需求进行设计。
因此,在进行动漫造型的着装和饰品设计时,其设计原则不但保留传统元素的审美特征前提下对原有图案和色彩进行新的设计,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审美情趣和造型元素进行设计,以此让羌族服饰和图案焕发新的活力和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
(3)建筑工艺品设计方面要做到纪念性、实用性、装饰性相结合
建筑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从原始社会避风避雨的洞穴到奴隶社会宏伟壮观的宗庙,从封建社会豪华精巧的宫殿到现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建筑始终是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最好的物质空间载体和文化特征。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建筑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遗留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更多的民族文化研究价值,其产品的唯一性更加凸显。建筑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忠于现实生活,但是完全原本照搬现实建筑并不是艺术,也不具有商业价值。在进行建筑类旅游产品设计时,要对相关建筑类产品经过艺术提炼与再提炼,既符合产品的展示特征和审美需求,又能满足民族文化研究需求。设计原则上注重纪念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同时,运用民族图案使产品具有一定指向性,也能加强工艺品的装饰性。
2.注重产品的创新设计
无论是传统文化风格纪念品、地方特色风格纪念品、还是旅游景点风格纪念品,都贵在创意。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注重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创新是产品设计的核心。设计时应该突出旅游景点主题,注重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产品的正宗性,运用本地区特有资源设计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在产品的形象造型、服饰与图案设计、建筑工艺品设计等方面,在把握羌族人体特征、民族图案特征、民族服饰特征条件下进行深入研究,创作出具有一定审美效果,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造型生动,具备一定的视觉感染力的产品。在以羌族人物形象开发旅游纪念品时,还可利用广大群众对可爱动物喜爱的本性,以羌族神兽――羊为拟人化人物形象进行创新设计并推向市场。这种独特动漫创意产品会在观众和产品购买者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旅游品牌的打造,而目前羌族地区正需求的也是这样的创新旅游纪念品设计。
总之,地方政府应加大力度予羌族旅游纪念品市场以扶持,为旅游纪念品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快立法,规范旅游商品市场。开发旅游商品时不能闭门造车,加强对旅游纪念品国内外市场的调研,了解国内不同年龄、阶层旅游者的消费观。从羌族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元素,创作具有羌族民族文化动漫产品,进而将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在进行动漫人物工艺品的设计、配饰设计、建筑工艺品设计等方面注重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注重产品的创新设计,是创新旅游纪念品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打造旅游地区良好形象和树立品牌效益的基础,是推动羌族旅游纪念品市场良性发展的基本要素。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iang race national culture animation creative products
――The successful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tourism souvenirs
CHEN Ji-guang,LIANG Li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as the result of diversity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region culture,table ware enterprises need an effective marketing strategy.Some advices about how to implement cultural market strategy for table ware enterprises were given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ce.
Keywords: ceramic culture,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ce,cultural marketing
1引言
日用陶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但蕴藏着历史、政治、经济的广阔背景,还包裹着科学、工艺和美学的内涵。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其丰富多变的造型、五彩斑澜的釉色,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人们的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既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将本土文化融入陶瓷的国际营销中,运用文化营销策略迎合当地顾客的喜好,从而获得优势竞争力是陶瓷企业成功销售的必要手段。
2民族文化及文化营销的内涵
民族文化是指由历史延传下来的、现在仍起作用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主要包括特定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它是特定的民族群体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中形成的。
在全球一体化市场的背景下,人类的营销活动必须尊重不同地方、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及其规律性的要求。文化营销就是遵循这一要求,主动将营销活动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之中的一种营销策略,其目的是实现消费者满意最大化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双赢"。产品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的核心,它把人们特有的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产品中,在一定的营销方式中创造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推动消费者对营销主体的认识和对产品的认同,使产品成为文化的载体,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情感上触动消费者,诱发其购买欲望。
3文化营销策略的重要作用
3.1文化营销有助于陶瓷企业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当今国际陶瓷市场产品、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多层次,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商品处于明显的“优存"、“劣汰"的买方市场,这就需要日用陶瓷企业转变经营管理观念,以适应全球市场竞争的需要。
3.2文化营销有助于陶瓷企业的产品实现差异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欣赏个性化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新颖和创新。因此,陶瓷企业应根据不同顾客群体的特殊文化需求,生产出相应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陶瓷产品,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文化。
3.3文化营销有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现代的产品观念已突破了传统的产品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有使用价值的有形物质,满足消费者物质上的需求,还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无形产品,给予消费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文化营销正是适应了这种产品概念和消费趋势,使陶瓷产品有可能超越其物质意义而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从精神方面充裕和丰富产品的价值。
3.4文化营销有助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陶瓷产品本身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陶瓷用品逐步由传统日用品向日常观赏品转变,其功能也逐渐从存储器具发展至精神文化制品。赋予陶瓷制品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3.5文化营销有助于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日用陶瓷企业应该有意识地逐步构筑企业文化,并将其附加在产品之中,从而形成独具竞争力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4民族文化差异对文化营销的影响
各民族因历史发展的不同,产生了差异很大的民族文化,这些差异将导致不同民族对陶瓷文化的不同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4.1各民族利益不同
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不同利益是跨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当附有中国文化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人们会对这种不同产品文化产生抵触行为,为保护本民族产品和文化,他们会团结一致,共同抵制外来产品和文化。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4.2各民族个性不同
不同的民族文化抚育了不同的民族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不同民族中的群体及成员有着特定的价值取向,遵循着特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规范。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文化差异给文化营销带来很大影响:
首先,文化差异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营销组合。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企业在多目标营销过程中无法兼顾各个市场的需求,而我国的陶瓷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不足的情况,使得企业无法扩大自己的生产销售规模,也就不能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其次,文化差异成为进入目标市场的一个天然屏障。由于民族文化、民族个性的不同,导致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会碰上巨大的阻力;
最后,文化差异使企业进入目标市场时陷入两种文化困惑。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受本地文化的影响,在进行国际营销的过程中,目标市场与本地市场的文化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要充分考虑两地的不同文化,若两种文化无法兼顾,最终跨文化营销只能以失败告终。
5陶瓷企业进行本土化的文化营销策略
在国际市场营销过程中,陶瓷企业必须考虑目标市场的特殊文化,将它的文化融入产品中,以适应目标顾客的需求。
5.1对目标市场进行详细周密的市场调研
一方面,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必须全面认真地分析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特有的文化因素、文化背景,以便将能充分体现其心愿和价值的文化因素融入到产品中。例如,德国消费者喜欢淡雅的颜色,喜欢小动物的造型;而法国消费者喜欢马的图案,马在法国意为着幸福;日本喜欢仙鹤乌龟图案,有延年益寿的意思。另一方面,要求企业注意目标市场忌讳的文化,避免将此类文化带入产品中,否则产品的营销之路必定不顺。例如销往日本的陶瓷产品中不能有“四"之类的含意,因为日本人对“四"忌讳,认为不吉利。
5.2品牌文化的本土化,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在企业开展国际化营销中,将企业品牌文化做到深入人心、赢得目标市场的广大消费者认同是企业产品进入异文化市场的关键。因此,陶瓷企业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后要竭力在品牌文化上大下功夫,在本企业品牌中加入目标市场的特殊文化,以满足不同文化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品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是最需要本土化的内容。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提升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和竞争力,也能极大地带动陶瓷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5.3全方位、多渠道的文化营销组合策略
我国日用陶瓷在其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上,一般只针对陶瓷产品的花色品种、款式进行设计,比如为满足西方人对陶瓷制品上图案的喜好,将中国传统的喜庆文化改为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文化。然而,在文化营销中,不仅要求将目标市场的群体文化融入到陶瓷产品的开发、设计、制作工艺、艺术造型等各个方面,还应该将这种特定文化体现在企业的文化、品牌、营销渠道、产品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将目标文化融入企业整体的价值链中,用多种营销组合将目标市场的文化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的情感需求。
5.4营销人员本土化的管理
陶瓷企业在国际营销过程中,应尽可能雇用当地人员。一方面减少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顾客更易接受该产品;另一方面,他们更加熟悉本地的地理位置、交通要道、生活习惯、社会习俗、价值理念等,使企业产品更易融入本地文化之中。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那么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文化意识尽管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它又明显地受到世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受到先进民族文化意识的渗透。对于一个开放且面向世界的民族而言,文化意识不仅是民族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它是整个世界的精神财富。
在我国古代,前人对外来的异质文化就有着鲜明态度。儒家思想里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它的总体思路是“道并行而不悖”,认为人们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是一种文化所能满足的。所以,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位置和作用。儒家文化中讲“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和认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崇尚文化之间的和谐,反对搞单一的同质化,也反对事物之间的冲突、对抗。这样的思想反映在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就是要承认文化差异,尊重多种文化共同发展,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其他外来的文化。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这就是“和实生物”。这些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各种杂志、网络、电视节目将外来文化带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文化上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范围和深度正在迅速扩大,并且已经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生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深入系统地去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更是少有机会去深入研究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他们大多被动地去接受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的设计观念和视觉传达方式。艺术设计作为半个舶来品,带有西方审美观念的深深烙印。
学生通过网络和印刷品了解到西方发达国家设计前沿的作品,并且模仿这些作品的表现形式,他们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乐在其中。但是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失去自我,所谓的模仿也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盲目的移植、简单的照搬,将一些西方设计符号堆砌在一起,形式结构上高度相似,却没有精神层面的挖掘和发展,作品浮躁、肤浅。相反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西方的设计师已经开始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他们不一定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但是善于发现中国元素的形式美,并且加以合理地分解和重构,加工和再创造以后,设计出符合他们审美意识的作品。
这些现象也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是十分薄弱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将民族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设计教学中,引导他们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融合中国元素和人文精神,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资源,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灵魂、生命力和中国特色。这个培养的过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引导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内涵,挖掘优秀的有继承价值的艺术素材,把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归纳和分类。这首先要求教师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中国元素的归纳和分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带领学生认识和熟悉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用独特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些文化精髓。比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祥云图案、国画、敦煌壁画、写意画、太极图等。这些传统民族文化里有太多可以挖掘和利用的设计元素。要让设计有中国味,一定要利用这些中国特有的视觉构成元素,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设计作品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外来设计理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国古老的文化根系里一定能够发掘出适合当代设计需要的内容,我们要共同将这些内容延伸出来,发展成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艺术设计,让作品具有时代感的同时拥有文化内涵。只有立足于民族、立足于传统,摆脱盲目的跟从,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才具有个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应该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
二、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手段,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设计作品。
鼓励学生多看、多学,把握更多的设计风格和形式。科技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以使用的材料和技术,相对于早期的艺术设计,我们多了很多选择。人们的审美意识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也发生着变化。了解和掌握先进的设计手段和理念是一个将要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必须做到的。西方的艺术设计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当完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其他国家的优秀设计师的作品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设计形态,比如日本的现代设计就是对外来文化全面吸收后,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将国外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抛弃不实用的东西,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融汇,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风格。赏析中国设计大师的作品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比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他主张把中国民族艺术的精髓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他的平面招贴作品里经常使用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同时又融合了现代视觉设计手法,作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转第111页)(接第112页)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形成带中国特色的独创风格。
在艺术创意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重新解读,对传统文化重新解构,这个过程是从了解到创新的发展过程,我们要使传统民族文化服务于现代设计,让设计作品既体现由传统带来的民族化,同时又体现由创新带来的国际化。使中国元素得到延伸与发展,让传统的形式在现代技术中得以延伸,让现代的理念因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而愈发深刻,让民族化的设计语言国际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颗善于发现的心,勇于否定和创新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素养。传统民族文化里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在现代设计里,但是都能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启迪。将传统艺术结合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个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设计作品,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文化,让传统艺术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设计作品。
以平面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解读传统民族文化,分解和重构民族性的视觉元素。首先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保留传统图形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对其进行重组设计,打破原有的造型特点。在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中衍生出新的图形。对于传统图形的提取和利用,学生比较好理解,也较好掌握,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对传统图形艺术的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简单的挪用和照抄,将使我们的设计被传统所禁锢,显得刻板、老套,缺乏时代感。而一种新的民族设计形式的创造,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研究传统图形时能够摆脱其物化表面,深入到它们的精神领域内,领会其象征意义,探求民族文化的“意”。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具有国际性的平面视觉设计。
总之,传统民族文化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现代的设计理念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延伸和发展。教师要把“传承、融合、创新”贯穿在整个艺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创新精神,创造有民族性、时代感、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艺术设计作品。
任何民族,其服饰大多分为两类甚或更多,一是平时生活劳动穿戴服饰,一是节庆或宗教祭祀仪式时穿戴服饰,个别民族其节庆与宗教祭祀仪式服饰按其性质又有严格的区别.这种在同一民族中的不同服饰传达的是不同窝意的文化内涵,尽管它是同一民族的文化表征,但在民族习俗伦理规范和有关禁忌的约束中,其表征的文化概念是需要严格区分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棍同.在有的民族的平时衣着与装饰中,体现了一种对宗教禁忌或图腾崇拜的意蕴,因而即便在盛大的宗教节日中,多数普通族众仍可以穿戴平时的民族服饰参与典礼成仪式,并不因此而受到谴贵或惩罚.这是因为,在平时的民族服饰中,已寓含着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语境,这种普象式的文化语境,能鲜明而准确无误地向外界传达民族历敬畏的神灵或所崇敬的生物图腾,抑或表达了本民族历经历的诸多艰辛或神奇故事,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内核.而做为普通族众,只要坚持了对这些民族基本文化的传承,坚持这种民族精神续递,就能够保证本民族文化不致被外侵文化所湮灭.但是,对普通族众在服饰上的宽容,并不意外着这些民族没有更富特色且包含文化信息更浓的民族服饰。在宗教祭祀仪式、节日、婚嫁、丧葬等重大场合中,神职司仪人员、族老、长者和担任其族内职位、主管族内事务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员与相关对象以及迎宾男女,则必须严格按自己的角色穿戴相关华贵的节日服饰,否则就会认为对民族、对祖宗、对鬼神的“大不敬”而受到特别严厉的惩罚,这使得民族的全体族众都不敢有丝毫怠慢.因为,在盛大节日或婚丧礼仪中,只是通过寓含着更深层次民族文化内涵的华美的节日服饰,才能恰如其分地使表演者更强烈地释放出民族文化信息,激发广大族众缅怀民族的光荣历史,承续民族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不断强盛.穿戴这种节日服饰,既表达了对民族祖先及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表达了振兴民族的责任,其文化离意非常丰富而深刻.
由此可知,服饰之别反映的是民族不尽相同的禁忌、敬畏和历史文化、祖宗文化、鬼神文化、道德文化.根据对多个民族服饰的比较分析,我们对其涵盖的文化寓意做出如下解读。
一、祖先英雄文化
祖先英雄文化是每个民族都有的共性主题.任何民族都将本民族远古重要发展阶段先人们的功绩叠加到某位祖先身上,塑造出一位无与伦比、神人共体的祖先英雄,成为全体族众的崇奉对象.如西南少数民族苗、侗、彝、瑶等共同尊祟,回族,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等等.这些英雄祖先的人格魅力,衍化为民族自立自强的梢神力量和民族道德伦理的最高境界;而英雄们的言行与衣着服饰,无疑也自觉成为规范和制约族众言行的尺度与标准;成为民族族众仿效、敬仰、怀念英雄祖先的象征,成为族众团结奋斗的最具感召力的抽象语言.在众多民族史诗中,英雄祖先的身世、形貌、衣饰、品德、言行、意志与杰出功绩,是史诗描绘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赋予了后世人们道德精神上的感召力量,为人们所景仰并仿效,即使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亦永不褪色.然而,言行的记载往往因传承方式与载体的失传以及战乱、天灾等而走样,服饰传承的记忆则更为真实和纯正,这就让服饰承担着缅怀祖先英烈、记述宏大历史场境、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使服饰包容着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演绎英雄祖先最为人展憾的英雄壮举的民族传统戏剧中,服饰的原始表现力更具代表性。如:湘西士家族的“茅古斯”,所穿的稻草服饰,忠实记载了土家民族尊崇的远古女英雄“梅”为保护民族而英勇献身时的穿着.
二、宗教禁忌文化
宗教禁忌是各个少数民族保持和发展民族个性的基本规则之一,尽管有些同源或邻源民族信仰同一宗教,但也因民族的不同风格而使其信仰体现出不同的格调,使宗教在继承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教派形式(也有的宗教不同教派流入同一民族区域后却未能改变其民族个性,但其前提是不同教派所遵循的基本教义必须相统一).宗教禁忌文化对民族个体的约束体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如在、内蒙古等地,由于信奉佛教,尽管其畜牧业仍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但除对牛、羊等天赐或神赐食物的伤害外,对鸡、鱼、兔、驴等动物,往往是禁止食用的,其中有些动物被视为神的化身,有的被视为不洁动物。而在维、回聚居地区,猪、狗是被禁止虐待与食用的动物.而在衣物服饰方面,也明显地留下了宗教禁忌文化的烙印。回族、维吾尔族群众喜戴小圆帽,林现了他们对伊斯兰教的崇奉和信仰。回族做为伊斯兰教衣钵的直接继承者其所戴的小圆帽是纯白色的,既与伊斯兰教教堂屋顶圆弯相映照,又因白色是“素、洁”的代表色而备受祟敬。伊斯兰教强调人的修养纯洁,视白色为高尚,戴上白色的小圆帽是对天(胡大)盟哲,表明自己的心、言、行不负神谕,纯洁无瑕,同时戴上白色小圆帽后也给自己戴上了自律自禁的标志,时刻普诫自己不得犯禁,做一个心净、言雅、行洁的高尚的人,成为忠实履行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规范的典范。而维吾尔族由于历史原因在饭依伊斯兰教前曾多次信仰其它宗教,且在发祥地吐每番用土坯砌就的清真寺圆弯顶都保持着自己特有的风格,砖梭花纹清晰,因而其小圆帽也一律用麻淡花格织物,既区别于回族的白色圆帽风格,其象征意义则彰显无遗.藏族从唐代开始信奉佛教,千多年来其它宗教都未曾涉足这片佛教的净土,佛祖释迩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的形象,成为藏族人民心中圣洁的偶像,而其穿绷及饰也被广大藏族信徒所严循笃守。所以,上千年来民族服饰总是沿袭这种着装习惯,无论男女,身穿藏袍必定脱下一只手有以长袖缠腰,有的甚至手臂,虽三九严寒亦无所掩让。这是因为佛祖袒露手臂修成正果的自虐形象,深深地感动和激发他们克制已欲、珍爱众生。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崇敬佛祖而效法佛祖的心愿,若拂逆佛祖即为大不敬,必遭魔鬼栽害而不受佛祖庇枯.这种观念和行为经过长年累月的沿袭,便成为一种惯性的习俗被一代代继承不级,最终成为民族个性的典型。西南苗族的服饰,客青蓝而恶红白,与宗教禁忌文化亦关系密切,因为苗族人认为青色、蓝色可以镶灾避祸,而红色白色则容易招惹鬼神附身,带来灾祸.这种宗教禁忌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反映了各民族尊祟天地、敬畏鬼神、祟拜图腾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民族的发展和保持自身独特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生活习俗文化
服饰反映生活习俗文化,往往与民族所处的地域和当地的气候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民族文化的彰显却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广大的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早严寒,其游牧生活的方式决定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服饰以皮毛为原料的长袍为主。但也有例外,同样生活在西北高寒地区的回族却并未以长袍大褂做为主要服饰,而多穿着为上衣下裤的衣裤分离形式。即便是同着长袍大褂的藏、蒙、维等民族,服饰从原料到格式也各不相同.藏袍以宽怀大袖、不加边饰为主要特征,穿着时必定脱出一袖或缠腰或悬垂,大襟抄腰而在腰际捆扎腰带;帽子多以皮毛为质,帽沿外翻:藏靴有皮质与毛质之分,皮质以黑革为主,底亦为皮(现多为胶底或牛筋底),毛质则以毛纺织料为面料,着五彩(多数为红色杂以绿黄黑),底厚逾寸,以毛织品(或间以杂皮边料)用细毛绳密扎而成;藏族妇女都系一个用羊毛织成的五彩条围裙,用以兜物、擦手、抹碗之用;无论男女藏族同胞都佩藏刀与皮囊,用以生吃牛羊肉与揉糟耙之需。这套服饰,一览无余地体现了藏民族粗犷、蒯悍、豁达、豪放的民族风格,折射出其与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和勇气。相比之下,蒙袍则相对合体并在领口、下摆、袖口处镶边,展现出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骑射所向披靡的雄姿。而维族长袍没有藏、蒙长袍的厚重,腰间不系腰带,展现了维族人民开放、热情、自然、洒脱的风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53-01
一、阿肯及阿依特斯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拥有众多的民间歌手,叫作“阿肯(音译)”。“阿肯”一词的意思是民间的游吟诗人。阿肯是一个光荣的称呼,很多人都希望当阿肯,但当阿肯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兴对唱是阿肯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难的条件之一。即兴创作与对唱艺术紧密联系,浑然一体,这种能力并非偶然获得,若无即兴创作或口若悬河的对唱技巧,对唱便不能称为对唱。
严格意义上的阿肯,是指娴熟对唱艺术的人们。通常人们称对唱歌手为“阿依特斯阿肯”。阿依特斯阿肯一般以从事对唱创作为专长。他们除弹唱外,还会背诵民间传说、诗歌、故事,优秀的阿肯可以吟诵大量史诗并能进行创作,可以说既是民间文学的继承者和整理者,又是艺术表演家。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哈萨克语中有辩论之意。阿依特斯是民间传统对唱发展而形成的,通常在专业水平较高的歌手们之间进行。
《阿依特斯》独特的表现形式:独唱与对唱。
阿依特斯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阿肯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二是对唱,有两人对唱,也有多人对唱。对唱一般是一男一女,也有男阿肯对男阿肯。对唱含有较量之意,把雄辩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有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它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古老而至今仍盛行的艺术形式。在对唱中,孕育和保存了浩如烟海的诗歌,成为哈萨克文学的摇篮和珍贵的宝库。
对唱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问候致意,谈论历史题材、人生意义,也可以唱现实生活、身边景物,还有表达爱情、讽刺挖苦,有的采用猜谜语、考智力的办法,使对方处于被动地位。总之,一方唱什么,另一方必须回敬什么。旁听的观众情不自禁地卷入对唱,欢呼助阵。当出现精彩对唱或智巧风趣的歌词时,全场会爆发出一片叫好声,不断。有时一组对唱难解难分,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相持几个小时不见胜负。甚至从晚上唱到天明,对垒不止,直到最后一方难倒对方便其无词对答时,才算取得胜利。一个好的阿肯弹唱歌手不仅能借弹唱抒发心曲,还可以借阿肯弹唱鞭挞丑恶,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阿依特斯的溯源
在远古无文字记载的时期,口头语言是哈萨克民众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交通工具,阿依特斯是既是口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突出的历史世代传奇的特点,在哈萨克民间有着较大的影响。哈萨克民族在历史上因逐水草而居,居住分散,把民众召集到一起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婚礼、节庆集会、周年祭典等民众聚集的场所举办阿依特斯,深受民众欢迎,且很容易接受和记住,人们甚至散会后相互弹唱。
三、阿依特斯种类
阿依特斯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古时候的“阿依特斯”对唱比较讲究规矩,对唱的双方开始时要唱《巴斯陶》(开场白)、《阿曼达苏》(问候),在问候中确定双方对唱的主题,然后正式开始对唱。在古时候的阿依特斯中有《巴斯塔吾诗》(开场弹唱)、《阿曼弹唱》(问候诗)、《赞美弹唱》、《训诫弹唱》、《玩笑弹唱》、《议事弹唱》、《知识弹唱》、《猜谜弹唱》、《格言对唱》、《吹牛对唱》、《习俗对唱》、《知识对唱》、《婚礼对唱》等各种弹唱形式和种类。还有对动植物、大自然、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以及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歌对唱等。总的来说阿依特斯从内容上可分为谐歌、赞歌、哭歌、情歌等类。
四、传承和保护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世世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遗产。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大家都知道阿依特斯形成和发展于民间传承,也必将存活于民间传承中。只有通过深入调查阿依特斯在民间传承的方式和规律,遵守阿依特斯的传承规律,扩大阿依特斯的民间传承空间,才会对哈萨克阿依特斯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但是现在阿依特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再加上民族语言在发展中受到汉语及其他语言的冲击。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日益淡化,特别是那些老阿肯们的曲调不能记载下来,阿肯们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阿肯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阿肯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阿依特斯这一哈萨克族独有的民间文化形式,2006年5月阿依特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世界文化艺术越来越趋向于开放化与多样化,走在大街上,耳朵里充斥着国外流行音乐;随处可见各种“韩流服装”或“欧美风”的服饰。相较之下,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仿佛正在被国民逐渐遗忘,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因此,笔者以为在幼儿园文化艺术教学中加入丰富的民族元素,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产生对祖国文化艺术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增加对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从而让我国丰富而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扬。下面以民族服饰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并对其在幼儿园文化艺术教学中的意义与运用展开研究与讨论。
一.我国各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我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服饰更是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民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艺术。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无论是从原料取材还是风格装饰等都保持着自己民族原有的特色。例如,白族是一个对白色无比热爱的少数民族,因此身穿白色服饰是尊贵的象征,另外根据白族人们所在地区的不同,服饰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彝族的服饰种类很多,服饰色彩比较明艳,其中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一绝;维吾尔族人民性格欢快洒脱,因此其民族服饰多以宽大舒适为主。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是一个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标志,是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扬离不开我们对它的学习与热爱。
二.民族服饰在幼儿园文化艺术教学中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通常将幼儿的教育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个领域,这充分说明了文化艺术在幼儿成长与学习道路上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南》也指出:“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视野。”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幼儿实施文化艺术教育的必要性。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幼儿园与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文化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融入叶老“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民族服饰作为各民族文化艺术的载体,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让幼儿的文化艺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自己主动地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了解与学习,最终提高幼儿艺术审美与修养,并同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融合。
三.民族服饰在幼儿园文化艺术教学中的运用
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把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渗透到幼儿的课程中,充分利用民族服饰来发挥艺术课程的传承作用。例如,笔者曾以傣族的服饰为例,在美术课堂上对幼儿进行了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学,以下为部分课堂实例。教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刚刚一起对傣族人民的传统服饰进行了描画,你们觉得傣族服饰漂亮吗?幼儿们七嘴八舌地说:“漂亮!”“看起来五颜六色的很漂亮喔!”教师:那么关于傣族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幼儿:泼水节!教师:非常棒!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下面让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其他关于傣族的故事。笔者在美术课堂上让幼儿描画五颜六色的傣族服饰,通过傣族的民族服饰向幼儿介绍了傣族的区域特征、风土人情、风俗生活、民族思想性格等,从而使幼儿对傣族服饰及文化艺术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了解。通过描画傣族服饰,幼儿得到了民族艺术的熏陶,美术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四.教师应带领幼儿“走出课堂”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社会本当互相适应,脱离了社会,教育便失去了根据。”叶老指出:“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教师对幼儿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一成不变的艺术课堂,而应该将教学资源丰富化、将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课堂”,将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融入到幼儿的社会生活中。教师应整合社会学习资源,拓展、创新对幼儿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学方式,在开展一些充满趣味的活动或带领幼儿做小游戏的同时对其进行文化艺术教学,例如,组织幼儿参观民俗博物馆、开展民族服装秀等。教师将文化艺术知识融入到幼儿社会生活中的做法会大大激发幼儿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近年来,传统文化因素在设计者的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民族文化符号开始受到更多的青睐。这在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但也出现了严重滥用的问题,大量民族文化符号的堆积,为应用而应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如许多商标的设计不论内容适合与否,都采用传统的图案纹理,造成了视觉和审美疲劳,反而会影响产品的特色和亮点。
2.民族文化符号的误用
民族文化符号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时代久远,其意蕴和现代人的思维会存在差异。许多设计人员在应用这些符号时,仅仅依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局限于符号本身的视觉意义,而忽视了其内在意蕴,这种对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会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影响设计作品本身的品质。
3.民族文化符号的搬用
民族文化符号的价值不是符号本身,而是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信息。设计者在运用时,不能仅仅是符号的拼接组合、照搬照用,而应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和思维习惯,对民族文化符号加以再创造。生硬的堆砌和搬用既不符合设计创新的要求,也无美感可言,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破坏。
二、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方法
随着对传统文化自身关注度的提高,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逐渐进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民族文化符号新的表现视野和新的审美呈现成为艺术设计人员努力解决的难题。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形象观察的基础上理解民族文化符号所蕴含的精神象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的解构和创造,赋予民族文化符号新的时代特征和意义,突破创新,实现再创造。
1.观察理解
形象观察是设计者进行一切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保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如石窟壁画、皇家园林、亭台院落等各具特色的建筑景观,设计者只有在亲身体验和观察后,才能领悟到民族文化的真谛和内涵。观察的过程,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符号外在形象的记忆,更是对其蕴涵的文化信息的解读和理解。张道一先生曾说:“传统的‘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这些广为流传的文化符号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文化精神价值”。只有真正理解这些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才能在运用时做到得心应手、准确精炼。例如将中国传统的筷子和西方的刀叉组合在一起所设计的标志,传递出中西方相互交流的文化内涵。
2.联想创造
联想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是将两个具有某种相关性的物象通过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在形象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联想可以将民族文化符号与具体的设计内容联系在一起,为设计提供素材和准备。之后,要对联想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处理,进行新的形象创造,这个过程主要是借助对民族文化符号构成要素的解构、置换和组合加以实现的。这里的创造只是一个初级的阶段,主要要求与设计内容的关联度和相似性。通过联想和创造,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符号之间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联系,设计作品在外在的形象构成上符合要求。如对故宫博物院的标识设计,就是在对故宫建筑外形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
3.时代结合
民族文化符号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将其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和文化气息,给观者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在设计中应用民族文化符号,既要继承、保留其自身的传统,又要与时代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的优秀作品。同时,艺术设计者要注重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取其精华,并将它们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代设计语言与民族文化符号的结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创意,如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的应用,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和需求,产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优秀作品:北京奥运会标志和中国联通的标志。这些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意蕴和视觉、审美享受。
4.突破创新
艺术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本身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形式,但这些形式和理念中存在着陈旧的、脱离时代需求的内容,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取舍和突破。民族文化符号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要在艺术设计中摒弃那些被时代淘汰、落后的符号,抽取出符号原型中具有经典意义的元素,对优秀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提炼,赋予民族文化符号以新的形式,这一过程就是突破创新和再创造的过程。要打破符号本身所固有的形态,结合设计的内容和理念,用现代化的设计语言进行重构,可以通过分解、置换和异形的方式进行。形式的突破和创新,可以实现质的飞跃,使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更加贴合艺术设计的需要,从而使两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形成更强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