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水灾害防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喀什地区境内分布有众多大小河流和山洪沟,每年汛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融雪洪水、暴雨洪水、溃坝洪水或综合洪水,是洪水灾害的频发地区。在喀什地区境内,众多河流和山洪沟上也修建有诸多的引水建筑物;穿越冲洪积扇、山洪沟和临河的渠道、道路也不少;也有许多跨越河流的公路和铁路桥梁;城市和农村以及大量的农田也存在临河建设甚至侵占河道的情况;也有建在洪积、坡积扇上或低洼地带的农村居民点和其它建筑物。同样由于历史的沉淀和积累,这些和水打交道的地方也就成了洪水灾害防治的重点地段。因此,对于洪水灾害的防治,重点是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并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严格执行,以达到减轻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洪水灾害演变成人为灾害的目的。现对喀什地区洪水灾害的防治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1 逐步落实防洪规划中重点工程的建设资金,加快重点防洪工程的建设步伐
2000年前后,地区水利局和流域管理机构委托有关设计单位,对区内各条河流和主要山洪沟的险工险段、工程现状和洪水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各条河流和山洪沟的洪水成因和特性的分析研究,先后完成了区内主要河流的防洪规划和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规划重点防洪工程共201处,工程总投资41.01亿元。但是由于建设资金安排滞后,造成了建设步伐缓慢。近十年来,自治区先后安排了大大小小15个不完整的工程项目,其工程总投资(包括自筹资金)只有2.1亿元,相对重点防洪工程规划总投资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要实现防洪规划的目标,就需要逐步落实防洪规划中重点工程的建设资金,加快重点防洪工程的建设步伐。
2 要抓紧抓好主要河流山区控制性水库的立项和建设,有条件时也要修建小河流的山区水库
主要河流防洪规划和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的重点防洪工程,其防洪标准并不高,一般都是按十到二十年一遇的洪峰流量设防,并非能抵御所有的洪水。对大量临时防洪工程而言,其防洪标准就更低,一般只能抵御三到五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有些工程甚至年年水毁,年年需要修复加固。
3 对受洪水危害的临河建筑以及建在低洼地带或洪积、坡积扇上的工厂和农村,要通过防洪移民搬迁,躲开洪水的威胁,或建设永久可靠的防洪设施
在喀什地区,也存在不少的临河建筑,也有建在低洼地带或洪积、坡积扇上的工厂和农村,频受洪水和山洪的危害。对于这些洪水和山洪的危害,可以通过防洪移民搬迁或建设永久可靠的防洪设施,来保证临河建筑和工厂、农村的安全。
4 各行各业涉水跨河的建筑物,项目审查时必须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保证有足够过洪能力的高度和长度,满足防洪规划的行洪要求
在喀什地区境内,各行各业涉水跨河的交叉建筑物也不少,有公路、铁路桥梁,有油气管道和光缆等。在这些跨河建筑物中,有些建筑物的高度和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特别是各级公路和市内道路的一些桥梁,在高度和跨度上存在不满足行洪宽度要求的现象,阻碍了河道行洪。因此,需要对不满足行洪宽度要求的道路桥涵或其它交叉建筑物进行改扩建。
5 严格执行“水法”和“防洪法”,要尽快通过确权划界,明确河道和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以便于水利管理的行政执法
国家的水法和防洪法已颁布多年,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许多规定得不到落实,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地区应加大对水法和防洪法的宣传力度,认真学习贯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办法》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68号《政府令》,严格执行水法和防洪法,尽快开展河道和水利工程管理的确权划界工作,明确河道和水利工程的管理保护范围,以便于水利管理的行政执法。
6 要严格控制侵占河道搞建设,禁止在河漫滩、河心滩上开垦农田侵占河道
在河漫滩、河心滩上开垦农田,在喀什地区已是一个历史问题,直到目前也未能禁止。因此,要严格禁止在河漫滩、河心滩上开垦农田。确需占用河道修建的水利、交通等工程设施,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行洪通道,并建有永久可靠的防洪工程。同时,各流域管理机构要规范河道采沙采石的审批和作业。
7 要规范临时防洪工程的建设,防止以邻为豁,将洪水灾害转移给对岸,造成新的防洪负担
喀什地区的农民群众在多年防洪抢险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抗洪经验,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防洪抢险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的砍伐树木,影响了生态环境,而且有一些无序的临时防洪工程建设,在沿河两岸东堵西截,修筑过长的挑流丁坝,侵占了行洪通道,改变了河水流态,加重了洪水的肆虐,不仅造成新的防洪负担,而且使许多临时防洪工程自身也变成了重点防洪地段。因此,应当规范临时防洪工程的建设,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管理。
8 建立健全水情予警予报系统,特别要建立山区泥石流、冰川流堰塞湖溃坝的自动化测报信息系统
一、煤矿突水灾害地质条件分析
就我国煤矿的分布来说,大多煤矿地区都会受到暴雨、洪水、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等水源的严重威胁,很多煤矿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都比较的复杂,经常出现断裂和排水不畅等问题。大部分的煤矿区开采的深度比较大,水头压力不高,不容易排除突发水,如果发生突水灾害,就会给煤矿区带来严重的影响。煤矿突水灾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导致煤矿突水灾害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质构造
煤矿区的地质构造是造成煤矿区突水灾害的主要因素。其中,煤矿区的断层构造会破坏煤层的完整性,因而就减少了煤矿底板层的抗压能力。煤矿断裂构造的出现,使得煤层底板中形成了流水通道,煤矿底板层的导水性增强,如果工作人员的工作面接近了断裂,就很有可能会导致突水灾害的发生,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由于断裂层的存在,使得煤矿区的底板层和煤层的间距缩小,隔水层的隔水功能也就得不到保障,导致突水灾害发生。
(二)含水层
诱发煤矿突水事故的原因和煤矿区的含水层因素也有关系,煤矿区含水层的含水量以及含水层水压大小都能对煤矿突水灾害产生影响。煤矿区含水层含水量的多少和发生突水的涌水量有直接的关系,含水层的含水量越多,突水的涌水量也就越多,其突水灾害也就越严重。含水层水压的大小会造成煤矿区底板突水,高层压水会导致煤层断裂或节理冲刷。因此,向煤矿区内的隔水层内渗透的水量也就越多,当高层水通过导水通道接触到煤层时,就有可能诱发突水事故。
(三)底板隔水层
煤矿区的底板隔水层是隔绝煤层和含水层的主要物质,底板隔水层的岩性组合越好、厚度越厚,其隔水功能也就越好。当底板隔水层的抗压能力大于含水层的水压时,煤矿区发生突水灾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底板隔水层和煤层是紧挨着的,如果工作人员在开采煤矿资源的过程中,对底板造成破坏时,就会对隔水层的隔水功能造成影响,致使突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四)人为原因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煤矿管理水平和灾害防治能力上还比较差,存在生产技术落后、违规采煤等情况,对煤矿区的水文地质勘测程度不够,对煤矿区水文地质的调查不够全面等,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煤矿区的突水灾害事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二、煤矿突水灾害防治措施
(一)断层突水防治技术
煤矿区的断层突水事故是煤矿区常见的一种灾害事故,断层事故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的区域全部被淹没,或者出现煤矿井全部淹没的情况,严重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因此,要加强对断层突水的防治措施。采用封堵设计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预防断层突水事故的发生。其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将导水断裂构造进行封堵,通过打钻的方式,注浆到导水通道带。如果遇到不能确定断层、难以找到钻孔位置的情况,可以采用封堵巷道的方法,在突水的巷道中填充大量的骨料并注浆,可以大大的增强断层的牢固程度。
(二)采煤工作面突水防治技术
造成采煤工作面发生突水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采煤工作面和煤矿区下浮高压水的压强和煤矿区含水层的压强比较接近,或者小于含水层水压的压强,使得工作面的含水层受到矿压的作用,产生一定的破坏,造成突水事故发生。采用封堵技术对其进行封堵。在煤矿工作面可能发生突水的位置钻孔,对煤矿的塌陷区和采空区段注砂进行填充并注入浆进行加固。
(三)采用立体注浆技术
为了加快注浆堵水的速度,对矿区突水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突水灾害发生以后,要根据突水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突水灾害的特点和发生突水灾害地区的煤矿地质构造,确定一个主要探查注浆孔,然后集中人力和物力进行快速钻孔。在钻孔的过程中,要查明发生突水区域的地质构造,为下一步的钻孔提供重要的依据,然后再进行大量的注浆,将煤矿区内的导水通道堵死,再采取分段注浆的方式进行注浆。采用这种立体的注浆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浆液的流失。
(四)加强安全管理水平
1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旗山煤矿-700m西二采区位于井田北部,北邻潘家庵井田,边界煤柱40~70m;西与权台煤矿相邻,边界煤柱40m。该采区开采下石盒子组3煤,煤厚4.5m,工作面标高-700~-790m,整体构造形态为一向斜褶曲,综放工艺,于2009年6月采区回采结束,回采过程中主要充水因素为顶板砂岩裂隙水,顶板淋水量最大为17m3/h。
2010年2月6日,旗山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突水灾害,致使该矿-850m以下水平被淹。“2.6”突水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韩桥煤矿-200m运输石门水闸墙附近的围岩中存在隐伏的过水通道,在贾汪矿区高压老空水的作用下被冲刷扩大,由渗透流变为管道流,进而发生特大突水灾害。“2·6”突水灾害发生后,2月8日潘家庵风井水位升至最高值-4.2m。2010年3月21日发现旗山矿-700m西二采区轨道下山与-770m辅助大巷交叉点处有出水现象,水量为8~9m3/h,此时,潘家庵风井水位为-21.33m。4月29日,-770m甩道口涌水量增大至245 m3/h,潘家庵风井水位为-30.35m。6月6日完成了“2·6”突水灾害过水通道的封堵工程,截断了贾汪矿区老空水进入潘家庵矿区的唯一通道后,潘家庵风井水位为-388.72m,-770m甩道口涌水量为201m3/h。分析认为是潘家庵井田内的老空水在近7.2Mpa的压力下通过边界煤柱顶板采动裂隙和老顶砂岩裂隙含水层补给所致,通过水质化验及对比,进一步确认了水源为潘家庵区老空水。
2 -700西二采区老空水疏放的必要性
2010年7月6日早班,发现-700m西二采区胶带下山-717m小井出现淋水,淋水量7 m3/h。-717m小井从未出现过淋水现象。7月16日,-717m淋水量达到15m3/h。分析认为,-700m西二采区老空积水位线最少上升至-705m,否则,-717m小井不会出现淋水。
综合分析看,-770m辅助大巷为岩石巷道,处于3煤层底板内,上覆煤层大都被采出,受采动影响,该巷道回收时,变形量较大,巷道最高处只有1.5m左右。经过老塘水长时间的浸泡,预计局部地段出现冒顶,从而堵塞巷道,导致出水不畅通。而同期潘家庵井田老空水补给量未明显减少,故使得-700m西二采空区老空水位上升至-705m。
而同期矿井正在-700m西二胶带下山及轨道下山修护巷道,-717m小井的淋水预示着在老空水体下方作业不安全,为此,撤出-700m西二采区两道下山巷道的修护人员。
3 疏放老空水方案选择
疏放老空水方案有二:
一是在-700m西二轨道下山-810m甩道处施工疏水孔。优点是疏水孔工程量较小,疏水及投孔效果较好。缺点是老塘积水位线较高,施工疏水孔环境不安全。
二是在-850m小湖系西二联络轨道大巷内施工疏水孔。优点是施工钻孔环境安全,但钻距较大,预计150m,疏水效果不好,投孔难度大,且施钻前期准备工作量较大。
鉴于-700西二采区老空水位较高的实际情况,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决定先施工-850m小湖系西二联络轨道大巷内施工疏水孔。
4 疏水钻孔设计及施工技术要求
疏水孔施工前准备工作量较大,主要是巷道修护、铺设轨道及建立排水系统,至8月26日,所有准备工作结束。
4.1钻孔设计
4.1.1钻孔位置及设计孔深:
钻孔位于-850m水平西二小湖系轨道大巷内94302运输巷四角门向里115米处的钻机窝内。钻孔方位角10°,仰角50°,孔深150m。疏水孔设计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
4.1.2钻孔结构:
开孔采用Φ133mm钻头钻进21m,下入孔口管21.2m(外露0.2m并带高压法兰盘),孔口管为Φ108×4.5mm无缝钢管。孔口管封好后,采用Φ75mm钻头一直钻进到3煤采空区。
4.2钻孔施工及技术要求
4.2.1施工设备
采用杭州SGZ-ⅢA型300m液压钻机,Φ133㎜和75㎜金刚石复合片钻头,Φ50mm钻杆及250注浆泵等其它配套设备施工。
4.2.2孔口管固设
(1)采用Φ133㎜钻头施工21m后,在孔内下入Φ108㎜套管21.2m,外露0.2m;
(2)套管外口预先焊上与孔口闸阀相吻合的高压法兰盘,用泥浆泵向孔内注入水泥浆进行固管,待套管外水泥浆注满后,关闭孔口闷盘阀,用清水将泵和注浆管路冲洗干净。凝固48h后,用钻机扫至孔底,然后用清水进行耐压试验,试验压力值不小于4MPa,稳压时间不小于30分钟,如孔壁及周围不漏水即达到固管要求,否则需要重新注浆固管直到满足耐压试验要求为止。孔口管固管合格后,在孔口按装上4吋抗压4MPa以上的闸阀式瓦笼。
5 钻孔疏水效果
2010年9月6日,钻孔施工148m时透13207(二)面老塘,初始水量100m3/h,持续时间仅2个小时,因堵孔,钻孔出水量仅5m3/h。反复进行退钻杆扫孔,出水效果依然不好。为此,对该孔实施扩孔,由Φ75mm扩大到Φ89mm,由于钻孔塌孔严重,对钻孔进行反复扫孔后,出水量仍不大。
6 -700m西二轨道下山-810m甩道处施工疏水孔
从7月6日早班发现-700m西二采区胶带下山-717m小井出现淋水,至10月19日,期间并未出现-700m西二采区工作面回采结束时砌筑的密闭墙出现溃水现象。
10月20日根据设计决定在-700m西二轨道下山-810m甩道处施工1#疏水孔,设计钻距64m,目标透13208工作面采空区。10月27日出水量达70 m3/h,后期因投孔过程中出现钻杆连接头丝扣被磨损脱落,有15m钻杆遗留在孔中,无法取出,该孔涌水量仅2m3/h。11月4日施工的2#孔出水量最大达110m3/h,疏水效果较好。11月10日施工的3#孔透13208运输道老峒,钻孔出水量最大40m3/h。
通过孔口压力表测定,老空水位稳定在-778m。通过5个多月的有效疏水,截止2011年3月29日,钻孔疏出水量为28.6万m3,-770大巷的涌水量由疏水前的122m3/h降至60m3/h。-717m小井处无淋水,-700m西二采区老空水位由原先的-705m降至-778m,潘家庵井田老空水位由疏水前的-612.8m降至-654.2m。目前,潘家庵井田老空水位降至-687.3m,平均每天下降0.04m,-770大巷的涌水量稳定在40m3/h。
7 结论
洛川县位于东径109°-110°,北纬38°-39°之间。属渭北高塬沟壑区,塬大沟深,沟谷与塬面高差达百米以上。土壤以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在1000-1200m,年平均温度9.2℃,昼夜温差大,且紫外线照射强烈,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苹果生产的良好基地。全县水资源总量6633.8万m3(地下水可采量1533.7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26.8 m3,亩均占有水资源24.5 m3,多年平均降水量623.2mm,蒸发量860.3mm,降雨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年九旱,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论文参考网。水旱灾害是洛川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与水灾相比,其发生的频次范围、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旱灾是主要灾害。现就洛川水旱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析。
1.水旱灾害成因特征
1.旱灾
1.1.1特征
(1)、据省自然灾害记载:从公元1759年到1940年的182年中,洛川大旱38次。频率为5年一遇。光绪三年“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地千里,秦晋连、人相食、道堇相望,卖女弃婴,指不胜屈”。论文参考网。1931年“洛川、旱、黄连镇与吴庄镇等九镇无收”。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2)、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气象资料记录,26年间出现大小干旱40次,其中春旱和伏旱各占25%,秋旱占23%。大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比正常年景偏少60%以上;中旱,旱期50天至99天之间,降水偏少50%;小旱,旱期30天至49天,降水偏少40%。
洛川县干旱分类频次调查表
1.1.2成因
旱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或气候因素作主要分析。
(1)、洛川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较弱,降水偏少,是本区域多干旱灾害的基本原因。
(2)、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所需,多年平均降水量627.7mm,季节分布不均,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出现,降水形成径流流走,造成了本区域旱灾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洛川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其品质独特,品味享愈全国。截止2009年底全县已发展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5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0%。就苹果需水规律而言,每生产1g干物质需水146-233g,果树吸取的水量95%以上都消耗于蒸腾。据资料计算,1株3年生长的果树,平均每天大约蒸腾失水110kg,年每株折合17T,或每亩100-110T,相当于降雨量150-170mm,即是在分布均匀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果树吸收的水分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论文参考网。且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而苹果树需水高峰期的三至五月为幼果膨大期如遇干旱,新梢和叶片生长受阴,落果严重,直接影响当年品质、产量和下年产量。而此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果树生长需要,这个差额必须要以灌溉补充。
(4)、旱地面积多抗旱难度大,全洛川总面积18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60 km2,占70%。统计资料表明,全县耕地5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地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丰欠与否,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繁荣。
1.2水灾
1.2.1特征
(1)、洛川水灾多以暴雨形式同现,据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26年的统计资料,洛川暴雨大多集中发生在7-9月,共出现19次,频率为95%。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洛川1933年6月山洪暴发,冲没良田无数。厢西堡、菩堤等十余村7月2、3日恶风暴雨,雹大如拳,山洪暴发,继以大水,深约数尺,冲没禾苗,摧毁房屋,灾情奇重。
洛川县历年暴雨出现情况
(2)、水灾频率
一般洪水(10-20年一遇)平均出现3次;大洪水(20-50年一遇)约2年出一次,特大洪水(大于50年)约10年出现一次。
(3)、自然灾害中还有冰雹、连阴雨、霜冻、大风等。
1.2.2成因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受东南亚环流季风变化影响,气候多变,夏季多阵雨暴雨,秋季雨连绵。阵雨或暴雨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洪水灾害。
(2)、人类活动。随着各行各业的建设和人类活动,造成区域下垫面的变化,植被破坏,基本建设中忽视自然规律等。
2.防治措施
多年来,本区域人民饱受了水旱灾害之苦,在同灾害的斗争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2.1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减轻旱灾频率和影响。
(1)工程措施:节水灌溉措施种类很多,渠道防渗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管灌、渗灌、喷灌、微喷灌、脉冲灌等,其它节灌措施如膜上灌、膜下灌、沟畦改造等。
(2)农业综合节水措施: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水肥耦合措施等。
2.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生物措施,整好一块田,建造一片园,蓄起一池水,做到拦、蓄、管、节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拦蓄了地面径流和泥沙。
2.3增强水患意识,抗御洪涝灾害。修建水利骨干工程,提高抗洪减灾能力,树立长期抗灾思想,加强工程管护与洪水预报,制定防、抢险预案,提高抵抗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2.4 要重建重管,制定严格的工程管理和使用办法,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猴子搬包谷式的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工程能可持续长久的发挥作用;
3.结语
洛川县是一个农业县,水旱灾害是县域内所有灾害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灾害,水旱灾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乃至社会稳定,分析了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5-961.
[2]邓铭江,郭春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问题.
[3]洛川县志.
1.1 旱灾
干旱呈现为春旱和伏旱,尤以春旱最重。旱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发展蔓延快、灾害损失重。建国以来,承德县的干旱发生总次数是29年次,平均3年2旱,其中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平均每10年中发生5—7年次,最为严重的1999年的特大旱灾, 7-8月份降雨量仅47.3毫米, 7条主要河流全部断流,地下水位下降1-3米,全县有8.5万人、1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54万亩,绝收3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亿元。旱灾严重影响全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是承德县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
1.2 水灾
水灾多发生在7、8月份,频率较多,多为局部暴雨山洪,历时短、汇流快、冲刷严重,地表土层流失,水冲沙压,甚至毁堤决坝。建国以来,全县共发生较大水灾38年次,发生频率为69%,其中全县性普遍受灾10次,占总数的28%。1994年7月11日至13日,承德县遭受特大暴雨和洪水的袭击,滦河、老牛河、武烈河、白河、白马河、柳河、暖儿河、乱水河等河水猛涨,来势凶猛,沿河两岸损失惨重,根据洪痕推算均已超过三十年一遇洪水,滦河洪峰流量3000米/秒,几十年农田基本建设成果如渠道、堤坝、水利设施被冲毁,水电站遭受严重破坏,人畜饮水地下管道等设施被冲断冲垮,8座病、险水库更是雪上加霜。全县26个乡镇,421个行政村均遭受不同程度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04.15万元。
2.水旱灾害的成因及特点
2.1 水旱灾害的成因
2.1.1 降水分布不均
一是降水在年际、年内分布不均。年降水变率较大,多雨年与少雨年水量相差4-6倍,年际变化振幅高达500毫米,如下板城1978年降水量为827.1毫米,而1971年仅362.7毫米;年际降雨不均使河流的径流量变化很大。降水在年内变化主要受季节影响,全年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其余月份降水量则相对偏少。二是降水在地域内分布不均。全县以中部的头沟、双峰寺一带为少雨区向东、西、南延伸递增,西南部的金厂、白旗一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雨量最多的地区,北部的三家、磴上一带雨量明显减少。
2.1.2 地形复杂多变,水土流失较严重。
承德县山地和丘陵面积56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4.6%,25o以上坡地面积达到全县总面积的70%,实有林地302万亩,森林覆盖率50.4%。由于地形复杂多样,谷陡流急,山体多由片麻岩、沙砾岩组成,水土涵蓄能力极低,加上垦荒、放牧、采矿等人为原因,使土层减薄,裸岩增加,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247.4平方公里,其中轻度侵蚀1056平方公里,中度侵蚀1078平方公里,强度侵蚀113.4平方公里。全县年均流失自产地表水34977立方米,年均冲走表土254万吨,。
2.1.3 蓄水工程调控能力低
全县现有小型水库24座,塘坝44座,总蓄水量1500多万立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水库和塘坝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险,通过近两年的水库除险加固有15座水库和10座塘坝能够正常蓄水,蓄水量不足500万立米。全县1700多公里防洪坝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建设标准低、超年限使用,防护能力大大降低。机井、渠道等灌溉工程数量少、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全。全县水利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积10万余亩,而其余40多万亩耕地只能靠天收,防灾能力十分低下。
2.1.4 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相对淡薄,自救能力低
群众对于水旱灾害缺乏应对知识,蓄水工程少,对抗击及预防水旱灾害比较迟缓,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在水土流失范围内垦荒、放牧人为破坏水土流失现象较多;水利设施丢失、损坏现象时有发生,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和水利设施现象严重。
3 . 水旱灾害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树立“以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思想。各级政府成立防灾减灾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协作,抓好责任落实;搞好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进一步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体系建设,防患于未然;注重对灾害的研究指导,制定完善各类防灾预案,提前落实人、财、物等各项工作的
落实,作好物资储备和供应,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
3.2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治理中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蓄水保土与耕作措施相结合,农民脱贫致富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治水保土方针,坚持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沟道,沟坡兼治,在25°以上坡耕地逐步还林还草,重点区进行封山育林,提高林草覆盖率,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的原则,真正形成综合治理立体开发全方位防护体系,达到涵水保土、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3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构筑高标准的防洪抗旱体系。
对现有的水库、塘坝、防洪坝以及机井、沟渠等水利工程进行加固维修,提高现有设施的防洪和抗旱能力,结合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专人管理,确保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以在主要行洪河道建设一批水库、防洪坝等骨干性控制工程为主,拦蓄洪水;大力推广以集雨水窖为重点的雨水集蓄工程和以低喷灌为主的节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增加抗旱水源,节约用水,提高抵御旱灾能力。
3.4 加大科技含量,以科技进步推动水旱灾害防治工作。
依靠科技加强水旱情预测系统建设,完善气象服务网络,强化通讯联络,确保水旱情及时准确传递。对雨情、旱情、工情进行系统分析,优化调度,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用科学的预测方法指导灾害防治工作。尤其是在抗旱工作上要大力推广喷、滴、微灌技术,适当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抗旱能力。
3.5 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吸纳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