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础护理改进措施

基础护理改进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基础护理改进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基础护理改进措施

篇1

关键词:

循环管理;护理过程;风险管理应用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过程,反映了人们在工作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识事物客观规律[1]。做为患者的责任护师,其核心职责是对患者实施安全护理,而护理过程的安全,是护理结果安全的保障,做好护理过程风险管理,值的探讨。

1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三级质控即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科室质量QC小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心内科护理单元QC小组在护理过程风险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即评估护理过程存在或潜在风险点评分析实施防范措施,使护理过程风险得以控制,现总结如下。PDCA循环管理法加强护理过程风险管理体会:①计划(P)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责任护师对护理过程风险进行识别:病情观察不到位,潜在风险是不能为医生及时提供患者病情变化,延误了治疗和抢救时机;模糊医嘱的执行,潜在风险是用药不安全的风险;护患沟通不到位,存在风险是患者不信任或不配合治疗等行为,很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延误,有时会激化医患矛盾[2];基础护理不到位,存在风险是患者发生护理并发症如褥疮、坠床等并发症。原因分析: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未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特殊情形下,未执行模糊医嘱处理流程,医患间沟通不畅;护理人员重视床旁护理实践,轻视护患沟通,或护患信息不对称,沟通无充足的时空等;责任护师对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护理精力放在患者的治疗护理上,从而疏忽对基础护理的夯实。②实施(D)针对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提高履职自律性,自动自发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做到三及时,即巡视及时,观察及时,护理措施实施及时。应用日点评法自我点评病情观察护理落实情况,做到日改日进。对于模糊医嘱,与医师充分沟通,明确医嘱并双核对后再执行。提高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基础护理,严格执行基础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应用循症护理方法,有效防范基础护理潜在风险,做到四关键,即关键病人、关键事件、关键环节和关键时间。落实医患沟通制度,责任护理主动营造良好沟通氛围,应用沟通技巧,避免反问式沟通法。对年老体弱者应用肢体言语沟通如主动参扶患者。③检查(C)。一级质量控制:责任护士自查,每日工作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明确存在的不足,寻求有效措施改进,征求患者意见,与患者共同探讨改进措施,使护理服务过程最大优化。科室QC小组定期开展质控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持续质量改进。④处理(A)应用管理工具“柱状图”,进行护理过程质量目标对比分析,使全体护理人员知晓本病区护理过程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追踪检查,直到符合标准。确定下一轮目标任务,作为下一个循环的质量管理评价依据,促进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2结果

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有效提高了护理过程风险管理,心内科护理单元无一例不良事件发生。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3讨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通过评估风险,分析原因、实施防范、控制检查、巩固成果并处理遗留问题,使护理过程分险管理持续改进提高。在临床护理中,只有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安全防控,强化安全管理,筑牢安全底线,才能确保护理安全。PD-CA循环管理使护理过程风险管理形成螺旋浆,不断地循环上升,持续改进,达到护理风险零发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子宫肌瘤;持续质量改进;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30

作者单位:518000 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人流室

郭宽萍:女,本科,主管护师

质量持续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标准化诊疗护理模式,其含义是工作指标的持续性提高和不断改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1]。通过实施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护患关系[2]。目前,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已经应用于多项护理服务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6]。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妇科的护理质量,我科对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旨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142例作为对象。年龄31~46岁,平均(35.53±4.15)岁。所有患者经临床和辅助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并且均意识正常、不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将2012年6月~2013年5月7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71例患者作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而质量改进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由责任护士按照实施步骤进行护理干预。(1)建立护理质量改进小组。成立由护理部、护士长和责任制护士组成的质量持续改进领导小组;根据实际状况,制定规范、标准的护理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明确各级人员责任,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确定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提高整体护理质量。(2)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和教育。加强培训,提高一线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故护理人员在掌握扎实护理技能的同时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应做到定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病情的转变,注意患者的细微之处,杜绝安全隐患。严守操作规程,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3]。(3)完善工作流程。 每位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仔细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等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利用宣教小册子、讲座等方式进行子宫肌瘤的相关专题讲座,告知其相关的注意事项;针对文化层次较低患者,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健康教育的次数,以提高患者的理解程度。(4) 发现问题, 制定整改措施。定期对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整改方案,以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

1.3效果评价观察两组的护理质量、术后恢复状况和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采用自行设计量表,包括基础护理、护理文书、病房管理、消毒隔离、安全护理和急救物品,每项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患者恢复状况包括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和拆线时间。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在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基础上自行设计,包括10个题目,各1分,按照满意度不同分为非常满意(8~10分)、满意(6~7分)和不满意(≤5分)3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比较(表1)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等,若未及时给予合适的处理和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质量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此外,通过提供让患者满意的护理服务,对于从总体上提高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提升医院的声誉均具有重要意义[7]。因此,提高护理质量,对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一种新型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是通过对护理指标的不断提高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改善,以提高原有的护理水平,不断进步、突破。目前,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已经在部分医院实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结果显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组在基础护理、护理文书、病房管理、消毒隔离、安全护理和急救物品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质量改进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同时,患者满意度调查也显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组患者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对子宫肌瘤患者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增强患者的保健意识[8]。总之,对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给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恢复状况,并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375-377.

[2]仉京华,王青春.实行质量控制与改进小组管理持续提高护理质量的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68-69.

[3]汤新辉,谌永毅,刘翔宇.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B):74-75.

[4]张美华,娄玉娟,孙洪巧.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可达龙致静脉炎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176-177.

[5]刘俊平,栗爱珍,李素娟,等.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静脉输液流程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17-19.

[6]徐蕴芳,万蓉.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2):177-178.

[7]李兰萍.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129-131.

篇3

护理工作往往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速率, 尤其是面对病程较长、住院周期较长的心内科患者尤其重要。本院在原有的护理措施前提下做出改进, 效果较好, 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200例住院心内科患者,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男74例, 女26例, 年龄48~60岁, 平均年龄(54.2±5.8)岁;冠心病48例、高血压28例、心律失常24例。对照组男78例, 女22例, 年龄50~57岁, 平均年龄(53.9±4.1)岁;冠心病40例、高血压33例、心律失常2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要求患者谨遵医嘱, 定时巡视并观察患者情况, 检查其不良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 随时做好调整, 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采用改进后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从环境和患者心理上着手, 增强患者的护理体验, 为了满足患者需求, 可设置如家庭病房、阳光病房, 通过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 或是改变房间主题, 增添病房中的色差, 也可以由患者自行要求, 这样的环境更适合患者的恢复, 也能让患者感受到内心的温暖, 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鼓励[1]。在护理过程中, 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 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减轻患者的恐惧与焦虑心理, 在面对突况时也具有一定的自行处理能力。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2] 在护理过程中收集统计护理质量标准各项内容, 具体包括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和细节护理三项, 根据本院相关准则予以评价, 按百分制进行评分, 满分为100分。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护理服务满意率, 并附加疾病知识问答, 调查护理过程中的疾病知识普及率问卷内容为20个小题, 满分100分, >80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x-±s)检验。P

2 结果

2. 1 护理质量各项评分 观察组患者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护理服务满意率及疾病知识普及率 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率及疾病知识普及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4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开放床位数1150张,护理人员854人。女819人、男35人,年龄21~55岁;其中在编282人,非在编572人;研究生2人,本科生299人,专科生475人,中专生78人;护士506人,护师135人,主管护师143人,副主任护师33人,主任护师2人。全院护理单元35个。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按照基础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进行常规检查并反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FMEA对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分析、评估,找出导致基础护理质量下降的高危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

1.2.1.1组建

FMEA项目团队在院质控中心指导下护理部成立FMEA项目团队,包括护理管理负责人、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等共17人,其中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6人,护士5人,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接受过FMEA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

1.2.1.2实施方法

2012年6~12月,提出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降低基础护理不合格率”为主题的风险管理活动,采用FMEA方法,以基础护理失效模式调查表为工具,针对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分为安全护理问题、日常生活护理问题二大模块,运用“头脑风暴法”找出可能使基础护理质量下降的原因,最终确定潜在的6个失效模式、27项风险因素。

1.2.1.3资料收集

由院质控中心分别于2012年6月和12月组织FMEA项目组17名成员,采用基础护理失效模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此调查表由所有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组成。评分以失效模式严重度(S)、不易探测度(D)、失效模式出现频度(O)3个维度来评价,均采用1~10分10个等级计分,其中严重度1~10分分别表示无、很轻微、轻微、较轻微、一般、一般严重、较严重、严重、很严重、极严重;不易探测度1~10分分别表示几乎可以确定、非常高、多、中等偏高、中等、低、非常低、可能性极少、几乎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出现频度1表示极低、不太可能发生,2~3分表示低、相对很少发生,4~6分表示中等、偶尔发生,7~8分表示高、有重复发生的可能性,9~10分表示很高、发生几乎是肯定的;S、D、O得出分数后,计算危机值RPN,即S、D、O三项得分的乘积,范围为1~1000分,分数越高说明严重程度越高[5],应优先解决该失效模式。按照FMEA模式,RPN值>125,说明该模式有必要采用改进措施,并根据计算出来的RPN值的由高到低排序,决定解决存在问题的轻重缓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收回。

1.2.1.4改进措施

基于FMEA的干预方法,对存在和潜在风险原因进行重点改进。①对新入院的老年患者填写跌倒风险评估表及自理缺陷评估表,了解患者存在的跌倒风险因素,对风险因素进行班班交接,使每班护士充分掌握患者病情。跌倒是住院患者常发生的意外事件之一,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故须注重每个环节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全员合作达到预防患者跌倒的目的。此外,病区走廊及卫生间设置“小心防滑”警示牌以示警告,改进病房的设施及环境,所有易跌倒部位均设置扶手及防滑垫,护士根据环境变化随时提醒患者注意安全。②FMEA项目团队成员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评估能力,全面掌握患者的疾病、用药、心理及潜在危险因素相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通过培训,使每名成员都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参与FMEA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③FMEA小组以护理内容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制定精细化的服务流程。如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起床、洗漱、更衣,协助大小便、洗手、进餐、服药、晨间护理及安全检查等;查房后协助患者翻身、拍背、输液治疗及各种护理,协助洗手、进餐、服药午间休息等。下午协助患者洗头、剪指甲、更换衣服,做好会阴护理、口腔护理以及协助洗漱、服药、入睡等。根据患者需要,全面落实基础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1.2.2评价方法

比较实施前(2012年1~5月)、实施后(2012年6~12月)全院35个病区的基础护理不合格率(以本院护理部质量控制标准每个月对各病区进行检查,均分<95.0分为不合格)。

1.2.3统计

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础护理

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分析RPN从高到低排名前5位的潜在风险原因依次为:洗头等生活护理未按流程执行、护理交接班不认真、对危急状态无认识、有跌倒史、护士观察不到位,见表1。

2.2实施FMEA

前后病区基础护理质量不合格率的比较实施前不合格病区8个,不合格率为22.9%,实施后为2个,不合格率为5.7%,两者比较,χ2=5.183,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5

Effects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on Complications of 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CHEN Xiao-ling,XIAO Fang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tang County,Chengdu 6104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on effect of complications.Methods From our hospital in February 2014~2016 year in March were selected to mainta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 140 cases,according to the nursing method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70 cases in study group to implement the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easures,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7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basic measures.Results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4.3%,97.1%,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15.7%,85.7%,P

Key word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Hemodialysis;Complication

血液透析是R床上治疗肾衰竭患者的常用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血管通路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基础。目前,临床均将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通路的首选,被称之为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但诸多临床实践表明,给予肾衰竭患者单纯性的血液透析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诱发临床并发症,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做好血透患者内瘘的护理干预,预防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院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用于血透患者中,取得显著效果[1]。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抽选140例,根据护理方式分成两组:70例研究组中,女28例、男42例,年龄20~81岁,平均(54.3±3.6)岁;疾病分期:20例肾功能不全代偿期,30例肾功能完全失代偿,14例肾功能衰竭期,6例尿毒症期;70例对照组中,女29例、男41例,年龄21~82岁,平均(54.4±3.7)岁;疾病分期:21例肾功能不全代偿期,29例肾功能完全失代偿,15例肾功能衰竭期,5例尿毒症期;2组患者的基础性临床资料无区别,如:男女例数、年龄段、疾病分期等,P>0.05。

1.2方法 70例对照组患者血透期间实施临床上的基础护理,如:讲解血透的相关内容,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70例研究组患者则在血透期间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包括:

1.2.1组建护理小组 从科室选择工作经验丰富者组建血管通路护理小组,主要职责为收集患者信息,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力度,积极、主动的解决并发症情况。同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流程,定期评估并发症的危险性因素,以提高改进效果。

1.2.2创建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力度 相应工作人员入科前期,需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只有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工作人员上岗后,需组织其学习内瘘知识,以穿刺技术、止血方法、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措施等内容为主。

1.2.3改进操作流程 护理人员根据以往的工作情况制定操作流程,并组织学习,从而减少不规范的操作,包括:①改进穿刺方法。以往均实施逆血流的穿刺方法,不但增加患者的穿刺疼痛,还可产生血肿。故将其改变为顺血流的穿刺方法,便于拔针时压迫止血;②改进穿刺针的固定方法。对于穿刺针的固定来说,以往均为V字型,一旦患者动作幅度过大,将出现脱落现象。因此,需在原有V字型的基础上再添加一条,并使用血管钳固定血路管于床单上,以更好地固定穿刺针,预防穿刺针脱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资历低的护理人员来讲,应根据科室情况安排其进入科室训练静脉输液情况,提高穿刺成功率,预防血肿;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无论是临床的穿刺针,还是拔针时所使用的胶贴,均需保证其无菌,从而预防穿刺口感染;④新增的内瘘评估内容。临床血液透析前、后,需认真、详细的评估内瘘血管情况,一旦发现内瘘搏动减弱、持续性的收缩,需即刻检查血管B超,及时预防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1.2.4加强观察力度 成功穿刺后,护理人员需认真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存在疼痛、血肿、渗血等情况,并将观察后的最终结果准确的记录在透析资料上;查看患者抗凝、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使用后的情况,按时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功能,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医师,便于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1.2.5健康教育 因血液透析包括内瘘手术前、手术后、维持透析等三个阶段,任何阶段出现差错都能影响到整个治疗结果。针对此种情况,需护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护理措施等实施一对一的健康教育,确保每位患者、患者家属初步掌握内瘘的检查方法、血透期间及透析后的护理等。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按时清洁身体、适当活动,内瘘测避免测血压、静脉穿刺、提重物等,从根本上预防临床并发症。

1.2.6检查措施的执行情况 从持续质量改进角度上来看,护理人员不但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相应措施的实施中,还需详细检查临床护理质量,以及时发现潜在性问题、及时处理;按时或不按时的检查相应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措施结果,并询问其是否对各个措施有着自己的意见,进而更好地改进护理措施。另外,护理人T还需以月的形式调查患者的满意程度,及时掌握患者、家属想法,将问题、措施作为下一步的改进目标,提高总体质量。

1.3判定项目

1.3.1临床护理风险 统计两组患者的感染、渗血、皮下血肿等风险的发生情况。

1.3.2临床并发症 统计两组患者的假性动脉瘤、静脉端血栓、动脉端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3临床护理满意度 借助护理满意量表判定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其中,满意说明总分大于90分,比较满意说明总分大于60分,不满意说明总分小于60分。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软件包SPSS14.0处理文中数据,计数类资料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并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2.1临床护理风险 通过对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统计来看,P

2.2临床并发症 通过对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来看,P

2.3临床护理满意度 通过对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统计来看,P

3 讨论

血液透析虽是治疗肾衰竭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因血管通路部位有限,易引发诸多并发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借助行之有效的措施预防并发症,延长内瘘寿命非常重要。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的措施,将其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不但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还能提高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改进护理质量。并且,该措施的实施还可全面考量护理模式,预防并发症及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主要措施包括:①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充分结合护理部门、血管透析中心,建立符合标准的管理制度,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能力,提高护理质量;②评估危险性因素:护理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评估内瘘的危险性因素,改变传统的被动护理状态,促使全体护理人员参与其中,便于形成集控制、管理于一体的护理模式,改进护理质量;③改变思维模式:对于护理中所出现的护理风险,普遍认为是护理人员工作责任的缺乏造成的,故需针对护理风险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结果显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率有区别,P

综上所述,临床给予维持性血透患者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可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莉.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07:1036-1037.

[2]张英,韩咏梅,李小萌,等.持续质量改进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18:1721-1723.

[3]余丽娜.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0:161-162,168.

[4]邓志兰,陆丰媚.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7:2609-2610.

[5]李红,白琴,文静,等.循证护理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11:114-1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