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

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 教学方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091-02

1 高校开展电子商务课程概况

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在2000年批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目前众多院校在经济、管理、贸易、金融、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电子商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型课程,融合了经济、管理、营销和计算机技术四大领域的内容,并涉及通讯、信息技术、物流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关联非常紧密的课程,所以,无论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与其他的课程有较大的区别。

2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迅速普及和无线网逐步覆盖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面面临着以下几种问题。

2.1 教材陈旧,理论课主导

由于新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和数据也在不断更新,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每年都会有一些改变,在实际授课中,使用的教材往往是几年前编写的,教材中的案例、数据等相对陈旧,新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而这些新的理论及数据在讲课时需要向学生补充,导致教学中实际讲授和教材不配套,并且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从多方面收集资料,掌握多方面理论动态及相关数据,增加了备课负担。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大多以理论为主,涉及的案例较少,对操作技能培养的内容基本没有,而课程设置里无论是商务策划、网上贸易等都需要上机操作,尽管大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这种现象,并建立了电子商务实训室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所购买的一些模拟软件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当前电子商务模拟的需求,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操作,难以切身感受到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及变化,很难与现实中的电子商务相结合。

2.2 教学体系不合理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主要包含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支付、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五大模块,课程内容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宽泛,而在课程讲解时,每一章都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彼此的关联性很小,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前一次课听到的是关于营销的社会科学内容,下一次课听到的是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自然科学内容,接着又要学习物流的相关知识,并且学生的文理功底不一,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陌生概念,没有办法分清楚课程的重难点,使得电子商务课程显得过于抽象。

2.3 师资队伍不完善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对教师的要求也应是全面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的师资构成主要是经济学科、管理学科、计算机学科出身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对某一模块的内容生疏,很难做到每个模块都讲得全面透彻。此外,高校教师往往与相关的企业交流合作有限,虽然理论知识丰厚,但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难以指导学生的实训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 教学方式改革方法

3.1 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现阶段,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模拟情境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授课时应充分结合三种方法的特长加以讲述。理论教学部分,以学术的语言概述本章的核心内容,以案例导入和任务设置讲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实践教学部分,以EC体验、同步训练、案例分析和综合训练为导向。

在理论课讲述时,以案例探讨引入,在案例讲解中引入理论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辩论和思考过程,真实而周知的案例更具有接受性,使学生更能接受所学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多种教学任务,让学生有目标有紧迫感地去学习和探索,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教学时,初级阶段学生接受到的是模拟训练,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有卖家、买家、物流承担者等角色,在不同的B2B、B2C和C2C模拟平台上,完成商品交易的流程,以熟悉和巩固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实际运营模式,实训时可以淘宝店铺为平台,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从店铺的申请开始,完成店铺的装饰、商品的上架和下架与说明、网店的推广等一系列的运营过程,全面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2 推广移动设备多元化学习平台,以赛促学/教创新化学习方式

学生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4G网络、WIFI无线网络在校园内的全面覆盖,为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设施。通过QQ、微博、微信等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教学工作平台,学生通过移动设备登录公众平台,可随时随地来观看课程介绍、课程视频等学习资料,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大赛,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还可以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前沿知识,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通过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这一过程,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参赛做规划、找资源、体验创业,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学会了与实际相结合。同时,指导教师接触到更多前沿技术和案例,把教学内容和参赛要求相结合,在常规教学中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还能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3.3 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有效的教师提升机制

电子商务专业对专任教师要求较高,除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较强的业务拓展能力,因而,要鼓励教师到电子商务企业学习、接受培训、参加学术会议或在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实践指导能力,让教师走在行业前沿,具备行业敏锐的嗅觉能力,充分展现高校的教学特色、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另外,也可从企业、其他高校引进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和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或者学术顾问,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和实际操作指导,创建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

3.4 改变考核方式,构建完善的考评体系

长期以来,专业课程的考核一直采用笔试的考试模式,笔试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就电子商务课程而言,只采用笔试,难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需要进行考试制度的改变。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在考核中着重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效果而非注重考试结果,加强过程管理,也即是既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考核到操作技能,着重突出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考试。具体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结合教学内容中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和测验的情况及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度,来评判学生的综合成绩。

4 结语

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变化着,针对电子商务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不断更新。高校老师要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理论和模式,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校提供的硬件设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及适合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考试方法,争取在高校中所有专业都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近几年,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带动了电子商务产业的逐渐蓬勃发展.社会对电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紧缺人才.高校纷纷开设有关电子商务类课程,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能力强的电子商务型人才.但是电子商务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实验方式落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弱等,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文主要分析电子商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措施.

关键词 :电子商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39-02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学校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教学方式也比较保守,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果不佳.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电子商务课程实验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电子商务本身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必须结合实验方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利用新的教学方式,设置实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1 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现阶段,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基础下,社会对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各个高校也开始设置电子商务专业或在经管类专业中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培养具备电商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电子商务课程实验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电子商务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电子商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比较特殊,它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功底,实验过程是对已有的知识的巩固和总结,然后用实践的形式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灵活运用起来.实验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过程,学习的重点是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过程,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综合技能.

2 电子商务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实验课不仅重点强调实践性,而且需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水平,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电子商务操作技术和商务技能.所以在做课程设置时既要设置理论基础课,又要设置实验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近几年,在素质教学的倡导下,各个高校也纷纷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2.1 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不够重视实验性实践教学形式,学校对实验室投入力度也明显不够,教学设备比较旧,没有对相关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与更新.另外,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也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验案例的教学关注比较少,致使实验教学流于形式,降低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实验环节不真实

目前,电子商务课程实验教学仍然比较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实验重视度不够,比如网络合同签订、网店的建立、网上购物技巧等这些内容一般只是老师在计算机上演示一遍,讲述一下流程和步骤,然后让几个学生做一下实际操作,但是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实际操作.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实验的真实度不高,比如,如果在网络上实现真实的买卖、支付、交流等过程,必须让学生由网上支付的银行卡,需要有资金才能进行实际操作.而在教学中这些环节只能进行演示,实验环节的真实度不高,所以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 实验模拟软件不灵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都购置了电子商务模拟软件,以此建立较完善的模拟实验环境,提高学生对电子商务交易流程的熟练度,从而提高电子商务实践水平.但是市场上的模拟软件设计一般过于机械化,流程操作都有固定好的步骤,方法单一、内容简单,这样的实验课并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管理,这些操作流程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差较大,比如在学习网上购物时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流程性操作,在讲解戴尔直销的时候,学生无法真实的感受整个流程.所以仅仅依靠这些模拟软件,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4 实验教学与电子商务实际应用和企业人才需求脱离

电子商务发展比较迅速,而课程实验教学比较滞后,教师在教学时只能借助于相关网站进行实验知识的搜集与训练,才能够使学生对现代电子商务的知识有简单的理解.比如微信营销、位置服务等、社交网络等在教学和实验环节均不能够体现出来导致试验教学内容与电子商务实际应用脱轨.另外,目前社会上电子商务除了专业电子商务企业以外(淘宝、京东)还有一种传统电子商务部门.从两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来看,前者人才需求较广泛,比如网络营销人员、网站制作人、网络规划师等等,这类企业一般需要专业性比较强的人才,而第二类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需要的是具备有一定网络管理能力和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的通才,而学校在进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时,并没有把这类人才区别培养,界限模糊,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符.

3 改革和创新电子商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措施

对于实验教学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积极改进,不断改革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实验的操作性和技能型,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全面应用型人才.

3.1 提高模拟实验平台的真实性

模拟教学实验方法是电子商务类课程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需要运用相关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软件的选择比较重要,可以选择一些流程清晰的模拟实验软件,利用软件上模拟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实验平台,使学生能够软件平台环境与实验系统中其他用户进行比较正规的商务交流.利用实验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电子商务交易流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切身体会电子商务对不同企业、消费者所包含的不同内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2 积极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战演练

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积极配合,尽最大努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要积极企业资源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长期的学生实验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战演练.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电子商务环节中各个角色(经销商、分公司、物流公司等),进行交互式操作,与其他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B2B交易流程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企业网站完成注册,成为企业会员.比如注册成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进行商铺的装修、公司介绍、商品、订单管理等环节的操作,使学生以企业的身份登录完成交易,从而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

3.3 实验教学教材建设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验课程体系,通过综合应用或技术应用项目强化职业素质训导,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编写电子商务实验教材,在编写教材时应当与电子商务的理论教学配套,其中实验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同时,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应考虑目前的实验条件,在完成电子商务必要实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

3.4 创建开放式的实验环境

开放式实验环境的创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从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实践为目标,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和模拟实验软件等技术要素,从而创建一个以因特尔网为核心的网络资源环境.实验课程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积极培养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这种实验环境能够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综合开放,实验方法和内容均是开放的,依托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料资源,面向经管类学生创建实验基地,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感受电子商务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的实验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5 利用实验考核,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在进行电子商务的考核时,对教学的内容、学生相关信息、电子商务课程内容、考试、实验等进行系统化的设置,与学生进行交互管理,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软件中的教学管理模块中考试与操作过程跟踪评分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选择本课程中难度适中的课题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考核与检测.这样不仅完成了理论教学,而且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4 结语

在电子商务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的关键.在现代教育理念下,不能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同时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总之,电子商务课程实验教学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际操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商务教学与电子商务实际发展同步,奠定电子商务的整个教学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便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水平高的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松.高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J].华章,2012(13):169-171.

〔2〕宋江春,王岩,甘春娇,陈文林.“中职-电大直通车”创新教育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实训体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4):196-199.

〔3〕任明枢,庄道元.关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50-51.

篇3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6002

1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支撑体系,网上完成交易的货物必须通过现代物流系统送到购买者手中。另一方面,现代物流的信息交易和组织管理也要借助电子商务的手段实现,从而使现代物流效率更高、物流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故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专门用于研究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问题及物流中的电子商务手段的课程《电子商务与物流》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主要是电子商务专业及物流管理专业,两个专业教学要求则各有侧重。

以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电子商务与物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课程,课程从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相互影响、互动关系出发,结合案例详细论述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物流配送及配送方案设计等问题,探讨电子商务下的法律、电子商务下的传统产业物流网络的发展及电子商务与国际物流问题。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下,本课程的开设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对高职专业更是应该选用“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但是,目前出版的相关教材大多是打着电子商务的旗号谈论物流问题,与物流概论重复内容过多,还有的是电子商务理论与物流知识的简单堆积,合适的教材少之又少。对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学习都比较困难或缺乏兴趣。因此,加强专业教材建设任重道远。在此环境下,教师应选择尽可能接近课程要求的教材,教学过程进行内容整合与补充,以保证本课程的系统性与指导性。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以前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备课、讲授和考试。学生的精力则放在了被动的学习和应考上。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部分爱学习的同学也只是围绕着书本和笔记,自主获取知识和思考的能力不高,学生“好学”的品质与“学好”的终极目标难以达到有效地统一。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不能单纯地一味讲授课本知识。教材上的内容或者说课堂上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应该靠学生课下学习完成。教师要以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正确途径,提高学生课下学习的能力。在这种理念下,教学模式也不应是单一的课堂讲授,而应该提倡根据内容及效果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3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3.1授课方式的多元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的课件,课件中可插入大量的图片图表来丰富讲授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网络和其他途径收集有价值的网站地址和电子文档等形成资料库,内容涉及网络技术、支付技术、安全技术、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网络广告、商业模式等内容,这样可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比如网络银行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其功能和业务。还可在课件中提供很多专业性的网站或学习型网站的链接,为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拓展知识提供方便等。

除传统教学方法之外,还可引入案例分析、热点问题探讨、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调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增强动手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当当网或淘宝网亲身体验一次网上购物的流程,享受网上购物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B2B、B2C、C2C流程;并增强其理解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网页,更好地理解HTML语言的应用。因为此类实践性活动具有趣味性,学生大多愿意积极主动完成,并提升了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3.2案例的实时性与多元化

课本上往往每章内容后都附有相关案例,但内容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入相关网站,讲解案例中的相关背景,不仅可以拓展要讨论的问题,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印象。尤其是一些现实中经常接触的案例,比如电商企业凡客诚品、天天网、当当网、唯品会、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等,生产型企业海尔、戴尔等。也可以在进入网站的同时介绍其企业发展历程,业务模式,库存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等。

另外新闻媒体中一些与电子商务及物流相关的问题案例如“疯狂的快递”也可以让学生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提升其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3移动电子商务的体验及移动学习

作为90后的大学生,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必备品,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已超乎想象,但大多局限于听音乐、观看视频、阅读电子书、QQ聊天、微信等娱乐与交流功能的使用。若能引导学生课余利用智能手机来体验移动电子商务,既可以解决生活用品及图书等购买成本的降低,也可体验移动电子商务的一系列使用问题,将学生娱乐与学习结合起来,深刻理解相关知识。另外还可利用智能手机浏览一些相关的学习网站,拓展其专业视野。课余的体验及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课堂讨论中充分发挥,切实提升课堂讨论效果。

3.4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的融合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后,讲解后续内容时以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比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以便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的放矢地进行内容的扩充和介绍,以保证学生所掌握物流知识的系统性和新颖性。

3.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课程考核成绩为标准,课程考核也多以书面试卷来测试,对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的考核几乎没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及评价方式多元化。如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还可以让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学习效果等。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以知识模块为单位进行作业评价和以实训项目为单位进行课堂评价。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反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无从考查,没有实际意义。

4结束语

物流管理人才的巨大缺口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针对高职教育,如何使所培养的毕业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不仅要求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其实施效果则更为重要。而培养方案的实施最后又会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上。因此,如何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大批既懂物流知识又懂电子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将为专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提供正能量,不断地总结与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将成为释放能量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黄春洪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元化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

[2]何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电子商务教学[J].星星,2007,(06).

篇4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2.210

作为当今的一个发展趋势,“互联网+流通”取得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因此,探讨“互联网+”视角下的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开始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1“互联网+”给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1.1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之前,学生主要依赖纸质版贸易经济教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开始倾向于网络学习。譬如从网上搜寻课件和相关学习资料,传统贸易经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得到凸显。这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并与时俱进地补充相应案例。教师有必要协助学生对诸多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出逻辑主线,列出关键知识点。

1.2挤占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能够轻易地从网络搜寻跟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加重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现象。很多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打游戏、看电影。可以说,信息搜寻的便利性加强了学生分享知识、搜寻知识的能力,却挤占了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思考时间,极大地破坏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之贸易经济专业课程内容抽象,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互联网+”视角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特征分析

2.1熟悉互联网技术

以互联网科技为支撑的网络经济发展影响了贸易经济领域的各方面。“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商贸产业发展模式,既重塑了传统流通模式(线上线下模式,如苏宁云商),还创造了新的流通模式(纯线上模式,如聚美优品、一号店等)。“互联网+”还给商贸流通组织带来了深刻变革,导致原有流通组织的重构、消失,以及新的流通组织的诞生等。另外,和传统商业企业相比,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企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提高营利水平和工作效率,一方面,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平台,来对企业采购、库存、销售和财务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为了拓展商品销售渠道和维护客户关系,还需要构建电子商务网站和运用电子支付工具。这意味着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首先需要对互联网技术有深入了解;其次要有很强的应用能力,以满足整个商业经济领域变革的需要。

2.2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放眼国际,通才教育越來越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才能,还应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统专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目前主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通过对各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高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人才。不但能够在国内商贸政府部门、商贸流通企业、银行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和政策研究,还能够在国际贸易领域从事贸易与投资。总之,“互联网+”背景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必须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具有互联网商业变革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互联网+”视角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足

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12月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9%。其中,网络零售、购物中心、便利店、超市、百货店、专业店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5.3%、7.2%、8.1%、6.5%、2.3%和4.8%[1]。网络零售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上升。这意味着传统零售行业面临困境,熟悉网络信息技术,同时具备商贸流通专业理论和才能的复合型人才被大量需要。目前我国高校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只注重对贸易经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移动平台、网络新媒体营销、物联网技术等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传统的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中关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涉及不多。

3.2其他贸易经济实践教学开展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关于贸易经济学的典型实训环节包括:带领学生参观一下企业、组织学生进行无明确目的的市场调研,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案例讨论,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很好的直观感受,学生并没有增加对贸易流通企业运作流程的了解。由学校牵头的校企合作项目多以企业到学校做报告、开讲座的形式展开,并没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工作和学习,因此很难真正了解流通领域中企业和部门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开展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锻炼,掌握的理论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也很难得到培养。

4高校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经验借鉴——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

4.1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贸易经济专业研究的两个基本方向:电子商务与贸易现代化研究以及国际贸易实务与流通国际化研究。即认为互联网商业以及国际商务是当今商贸流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注重学生互联网商业和国际商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与此相依托,在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补充了相关的信息化课程,凸显了学生既懂贸易理论,又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培养特色。其中,引入的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营销学”“互联网基础”“现代商业技术”“电子商务应用开发工具”“Internet技术与Web编程”“POSMIS”等。

4.2教材和教学环境改革

围绕信息化改造,除了编写《流通产业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习题、参考答案以及参考书目外,还先后编写了《商业技术概论》,以及电子商务丛书《网络企业经营术》《网上技术快易通》,充实了传统贸易经济教学内容。从2000年开始,学校就成立了省级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和电子商务教学实验中心,以此开展实验和模拟教学。还专门组织团队研究相关课程实验软件和互联网应用产品,具体包括网络物流、商业MIS、网络安全等。另外,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在致力于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推广,形成集纸质教材、网络课件、网络环境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5“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5.1设置科学的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既需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又需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才能,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贸易理论课程和贸易实践课程。贸易经济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贸易的基本概念、原理、商业体制,以及商业企业的运行规律等,专业选修课程则讲述贸易经济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商业企业的具体运营模块、流程。贸易经济实践课程主要指与企业等合作展开的实践项目等。注意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的关系,主要突出贸易经济学科属性,关于销售技巧、商务谈判等知识不要过多涉及。注意传统商业和互联网商业内容的合理设置。

5.2结合互联网背景,进行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创新

互联网提供的多样化学习平台,降低了学生对传统课堂的依赖性,这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提出更高要求。教师既需要列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还需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梳理出其中的发展主线。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教材、期刊等,还包括微信、博客等新媒体,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因此,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聚焦课堂,贸经专任教师有必要拓宽教学内容。除了书本固有知识,教师还要适当补充多媒体、企业实战案例等教学素材。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解释,再借助互聯网延伸相关案例,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达到对知识点的运用自如,进而提升学习的能动性。

5.3深化校企合作项目,拓宽校外合作渠道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学校应积极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合作双方应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2],共同促进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要想实现新背景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积极对接当地知名互联网企业,组织学生去考察实践,安排教师挂职锻炼,并以此为依托展开科学研究,争取为企业研发定制更多个性化产品。同时定期组织师生进驻传统实体企业出谋划策,协助其发展线上商业,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另外,高校还应积极拓宽其他合作渠道,譬如加强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联系,提升学校师生的实战经验和科研水平。

5.4注重提升贸经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和规模

教师是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的具体执行者,依据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标准,学校要加强对在校教师贸易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鼓励知识老化和知识结构单一者继续深造,使其把握本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定期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和在校内开展贸易经济研讨会、讲座,提升贸经专任教师综合素养。遵循“培养和引进”并重的举措,积极引进贸经方向高水平博士,提高学校在该方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层次。另外,结合“互联网+”,引进关于互联网商业领域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既可以给学生传授互联网商业理论,又能为学生去互联网商业企业实训提供资源,促进贸经专业学生与当今流行的互联网经济接轨。

参考文献: 

篇5

课程体系的概念最早由麦克唐纳(1965)提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国外理论界形成了德国的双元制课程结构、美国的社区学院课程结构及澳大利亚代表的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结构等。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在20世纪末,在充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形成了基于“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和“订单式”等模式的课程体系。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理论研究成果不多,王军(2006)通过行业调研确定了目标岗位群,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李春波(2008)针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培养规格、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实践中形成了以服务理念为中心的深圳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上海模式和复合型的北京模式三种类型。总的来说,基于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成为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广泛共识。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现有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能支撑实践发展的需要,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不能适应行业需求的局面。

1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物业服务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从而对物业服务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的角度而言,教材建设落后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以装修管理课程为例,装修管理工作在物业管理实践中非常重要,尤其在新项目入驻阶段,物业管理员大部分时间在处理装修管理相关工作,但是目前各大出版社却没有相应的教材。原因在于,物业管理属于小众专业,教材编撰成本高、收益低,限制了出版商组织相关教材编写的积极性。从主观的角度来说,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下面具体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等角度进行分析。

1.1课程目标模糊

课程目标从属于人才培养目标,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大多将培养定位为“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从高职教育整体来说,这没有问题。但是,具体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而言,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定位过于抽象,不能反应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特征。物业管理要求从业人员更多的是沟通、协调、文案撰写等能力,这显然与理工类专业的技能有很大的区别。二是规格偏低,不能适应行业需求。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浙江全省物业管理人员年均需求超过1万,而同期全省每年毕业生人数不足300人。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毕业生从基层岗位到中层的时间在3~5年。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缺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人才培养仅仅定位为服务“一线”,这样势必不利于毕业生长远的发展。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的新旧是相对于行业现状而言的,物业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近五年来,物业服务行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资本市场开始青睐物业服务行业,先后有彩生活、中海及绿城等物业公司先后上市,物业服务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遇,物业服务行业亟待转型升级,对于物业管理人员来说,必须适应物业服务行业对人才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传统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而全,涉及建筑、工程、管理等学科,试图涵盖物业服务公司涉及的全部业务范围,在新形势下,物业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设置与毕业生的能力结构相对应,传统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筑及制图、物业设备设施、园林绿化等技能方面的课程偏多,而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管理和技术的信息管理、房屋智能化、电子商务等课程偏少。

1.3课程内容陈旧

与课程设置相对应,课程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课程设置的更新。计算机通信技术及电子商务对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物业管理员的工作越来越多依赖于微信、QQ、APP等手段来完成,电子巡更、网络夜查、网络分配维修单等业务逐步推广,具备保洁和保安功能的机器人开始应用,业主的物业服务体验正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给物业公司带来了开展增值服务的机会,物流行业“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求物业服务行业有相应的对策。这些变化对物业从业人员的思维、能力,乃至物业公司管理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专业常规教学应全面及时关注行业的变化,根据物业服务行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1.4课程评价单一

课程评价包括考核主体、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比例等。传统的考核主体以教师为主,缺少学生互评和企业评价,学生互评在考察学生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上具有特殊的优势,企业评价则在实训实习环节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传统考核方式以卷面考核的方式为主,这种方式难以考察学生运用现代管理的手段和技术,可以尝试增加项目实施和网络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传统考核内容以物业管理理论和知识为主,缺少反应人员素质的内容,适应物业服务行业的新要求,合理调整考核内容及其比例,以达到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要求。

2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

2.1课程体系的设计目标

课程体系设计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体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能力结构、就业岗位及其发展。下面从这三个方面阐述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目标。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的高端物业管理与服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领域,掌握现代物业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从事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及其相近工作,且具有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须包括:具有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信息和专业交流的基本能力;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与专业活动信息资料处理的能力;具备运用计算机网络及现代信息化设备的能力。本专业主要面向浙江各主要城市物业管理行业,重点是物业服务企业、政府系统及其他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中心、大型企业后勤部门、街道与社区、业主委员会等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服务管理行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课程体系的结构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本文以专业课程为讨论对象。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实务和素质拓展三个模块,包括18门理论课程和3次顶岗实训实习。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设置了电子商务实务、智能建筑概论、物业信息管理和智慧社区管理4门课程,相应的实训项目在顶岗实习中分别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课程结构如表2所示。

2.3课程体系的实施

物业管理专业“三进三出”交替培养模式是对于三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先后三次进入学校学习,三次走出校门参与企业实训实习,从而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次专业认知实训安排在第4学期;第二次专业综合实训安排在第5学期;第三次毕业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如图1所示。从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来看,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主要在第1、2学期,此阶段还需完成公共课教学,专业实务模块的课程主要在第3、4学期,此阶段还需完成考证培训,素质拓展模块的课程则安排在第5学期,新生始业教育、短期课程实训、专业认知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按照课程进度分别作相应的制度性安排。

3结语

本文是从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的角度,思考物业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于课程体系优化,推进专业自身建设,提升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竞争力的角度展开的。招生冷与就业热并存是影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多年来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可以探讨从职业形象、社会认知和专业建设等多方面展开讨论。因此,后续还需要从多方面探讨物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从而促进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捷.物业管理实务课程体系建设探析[J].育与职业,2007(03).

[2]李春波.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09).

[3]罗纪红.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重庆大学,2008.

篇6

学院位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现有金牛和安仁两个校区,占地110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拥有影视制作中心、播音主持实训中心、影视表演实训中心、戏剧影视美术实验中心等9个实训中心,拥有省级影视行业专业级别的综艺演出大剧院、影视摄影棚、主持人演播厅等共计249个各类专业教学实训场地,完全保障每个学生享有不低于1000课时的影视模拟实训操作训练。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来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和全国34个省级电视台、400余个市级电视台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近六年,我院学生作品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大赛、上海大学生电影节等各级比赛中斩获各类奖项共413项。根据2013年新浪、百度等网站的全国专业艺术院校排名,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列全国第四、导演专业列全国第三、表演专业列全国第九,形成了学院品牌的影响力,受到了社会、行业的好评。良好的教学水平和不断提升的学生素质保证了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6%以上的较高水平。

学生们将在这里度过快乐学习和生活的时光,校园被四川省和成都市两级政府授予“园林单位”称号,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郁;学生住宿条件优越,均为4人/室的标准配置,同时配备电话、网络和电视等;学院每周举行精彩的专业艺术活动更是学生向往的心动时刻。

我们欢迎你的到来,我们会以专业的精神传授你行业知识,以敬业的态度照亮你青春的轨迹!

二、专业介绍

【本科】

(一) 播音与主持艺术(含出镜记者、双语主持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学、新闻学、播音学、主持人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能、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技能;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后期制作等技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影视人才。

开设课程

语言学概论、普通话语音、语言基础辅导、广播电视概论、主持人语言艺术、形体、表演、礼仪、主持人思维训练、新闻学概论、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主持人学、影视艺术、摄像基础、主持人采编播训练、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编导基础、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电视栏目策划、播音与主持实践、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广播节目播音主持、播音学概论、语言传播艺术、非线性编辑、非节目主持艺术、实用口才艺术、播音主持心理学、语言传播艺术英语视听说、英语语音与发音理论、英美文学、旅游英语、中外新闻理论与业务、英文报刊阅读、西方文化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广播电视媒体、平面媒体、教育行业、广告行业、婚庆行业、企事业宣传部门等从事播音、主持、出镜记者、编辑、专业教师、婚庆主持、会议主持、商务主持、婚礼督导师、宣传、公关、文秘、培训师等工作。

(二)戏剧影视导演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掌握导演艺术规律和理论,能够从事导演、电视栏目策划编导、电视制作、摄影摄像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开设课程

影视导演基础、影视剧创作、电视摄像、电视摄影基础、电视录音基础、电影音乐基础、电影造型、试听语言、美学原理、艺术概论、影视大师作品解读、纪录片、科教片创作基础、表演、电视节目制作、中外电影史、影视剪辑学、纪录片创作、影视动画、电视摄影造型、电视新闻采访、电视编辑、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导播、电脑三维动画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等影视传媒单位从事电影导演、电视编导、策划、摄影摄像、制片人、灯光设计、录音等工作。

(三)广播电视编导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有较高的政治与职业操守,能够在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开设课程

广播电视概论、中外广播电视史、电视编导基础、广播电视编导基础、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导播、电视综艺晚会节目编导、电视娱乐节目编导、电视购物节目编导、电视栏目剧编导、广告创作于策划、电视制片管理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级电视台、各类传媒机构、影视制作公司等从事电视节目编导、纪录片导演、频道与栏目策划以及新闻节目的出镜采访与主持等工作。

(四)表演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歌舞演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修养,具备从事话剧演员、电影电视演员、音乐歌舞剧演员、广告演员等职业的专业人才。

开设课程

话剧表演、影视表演、语言基础、台词、形体、舞蹈、戏剧名著赏析、名片分析、导演基础、化妆、中国电影史、剧作理论、现代舞、名族舞蹈、声乐基础、音乐、中国电影史、试唱、和声、中外音乐史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影公司、电视传媒行业、戏剧、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文化传播公司从事影视演员、戏剧演员、导演、影视制作人、节目策划、企业形象宣传、会展策划、形象包装顾问、艺术教师、培训师、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文艺编辑、戏剧文学创作等工作。

(五)舞蹈表演(含舞蹈编导方向)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审美意识,有高度职业道德,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艺术修养,掌握舞蹈专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技巧,具备专业舞蹈表演、编导和舞蹈教育的能力。

开设课程

舞蹈基本功、艺术概论、音乐美学、音乐基础理论、舞蹈教学法、舞蹈作品赏析、中外舞蹈史、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舞身韵训练、舞蹈作品排练、舞蹈编导、舞蹈技术技巧、西方现代舞、拉丁舞、现代流行舞、化妆基础、文艺作品演播、摄影摄像、文艺晚会策划、非节目主持艺术、舞蹈设备监控、灯光舞美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就职于广告传媒公司、大型演出单位、对外公共宣传、对外公共联络、广告公司、传媒公司,专业文艺团舞蹈表演、编导,企事业单位宣传干部,中小学及幼儿舞蹈教师、歌舞组合表演等。

(六)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含服装与化妆、影视动画、设计艺术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物形象设计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表现技巧,具备在文工团体、电视台、影视剧组、科研单位及企事业单位能够从事具备化妆造型设计与创作、服装设计与制作、影视化装设计与制作的专业人才;能够从事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广告制作公司等单位动画电影和动画电视导演、高级动画创作及动画制作,从事纪录片摄影、影视剧摄影及其他各类电视文艺节目摄影、图片摄影的高级专业人才。

开设课程

素描、水粉、平面设计构成、立体构成设计、CAÐ、PHOTOSHOP、3ÐS MAX等软件操作、 化妆基础、人物化妆造型、舞台化妆设计技巧与实现、发型设计与制作、年龄化妆技巧、塑型气氛化妆技巧、毛发制作、服装款式设计、服装工艺 学、服饰图案;动画基础理论、场景设定、动画大师作品分析、三维短片创作、影视广告制作、卡通插画创作、摄影基础、数字摄影与数字图片处理、黑白摄影、人像摄影、大画幅摄影、新闻摄影、商业摄影的高品质控制、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文艺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电影大师解析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影制片厂、各级电视台、动漫公司、影视公司、广告公司、婚纱影楼等从事美术设计、动画制作、服装化妆造型灯光工作。

(七)数字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字媒体基本知识,有较强的美术基础和设计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生后可到工商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视频制作、动画制作、影视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与电脑多媒体有关的各类策划设计工作。

开设课程

数字电影特技原理、数字合成技术、动态图形设计、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CG 艺术创作、电影特技概论、数字影视包装、数字影像创作、交互设计、交互程序、新媒体编辑、新媒体产业四大模块,网络多媒体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网页脚本程序、移动互联网应用、多媒体交互技术、互动艺术创新思维、设计基础、用户体验分析及互动设计、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内外电视台、数字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动画公司、网络新媒体、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高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与合成、影视广告、片头设计与制作及电视频道整体包装等工作。

(八) 影视摄影与制作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影视制作能力的导演、较强的摄影及影像后期制作实践创作能力的专业化、高素养应用性人才。

开设课程

现代摄影技术与艺术、影视造型手段、影视灯光、苹果机的原理与使用、影视剪辑学、影视导演基础、影视声音、影视特效、影视导演创作、影视摄影创作、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录音创作、绿屏合成技术、微电影创作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影厂、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和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影视摄影摄像、图片摄影的艺术创作与电视台节目编导创作等工作。

(九) 文化产业管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系统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从事文化产业研究、保护、策划经营,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开设课程

管理学基础、文化经营管理概论、文化活动创意、广告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营销、中外文化思潮、文化产业概论、公共关系学、文化艺术服务、文化市场调查、演出经营与管理、传媒业经营与管理、会展策划、创造学、消费心理学以及文化经纪人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

(十) 戏剧影视文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文学与影视和戏剧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编剧的基本应用能力,具有话剧剧本、戏曲剧本或电影、电视剧剧本的写作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开设课程

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电影发展史、戏剧学概论、戏曲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汉语、基础写作、编剧概论、中外经典剧作导读、话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视听语言、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戏剧影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影视专门机构、中央、省市县级电视台、行政机关、大型企业公司、高等院校从事编剧、策划、文秘、教师等工作。

【专科】

(一)主持与播音

(含综艺主持、出镜记者、电台播音、婚庆主持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学、新闻学、播音学、主持人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表达技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策划、宣传、组织、管理工作技能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开设课程

普通话语音、形体、表演基础、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非节目主持艺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摄像基础、广播电视概论、礼仪、非线性编辑、主持人思维训练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平面媒体、婚庆行业、广告行业、艺术培训机构教师、企事业礼仪文化机构公共关系人员、婚庆主持、专业教师、配音员、文秘、公关、导游、解说员、影视广告演播、企业形象代表等工作。

(二)编导(含电影导演、电视编导、后期制作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广播影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摄像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与影视创作实践能力,熟悉党和国家广播影视政策法规,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或其它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制作、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开设课程

影视艺术概论、视听语言、编剧的理论与技巧、导演基础、摄影基础、图片数字处理、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苹果机的原理与使用、灯光设计、影视录音基础、影视剪辑艺术、影视分析、影视短片策划与制作、纪录片创作、广告策划与制作、影视制片管理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等影视传媒单位从事电影导演、电视编导、策划、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制片人、灯光设计、录音等工作。

(三)电视节目制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从事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撰稿、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开设课程

传播学、艺术概论、影视广告、摄影基础、摄录设备、电视摄像、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电视文艺、电视节目策划、录音技巧、三维制作、电视编辑、非线性编辑、网络编辑、情景剧创作、广告文案写作、视听语言、广告创意策划、纪录片创作、导演基础、苹果机原理与运用、编剧基础、图片摄影、影视制片管理、文学经典导读、影视作品分析、市场营销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电视台、影视媒体制作公司、广告公司及文化教育系统(电教中心、多媒体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校校园网站、媒体制作工作室等)从事新闻采编、电视节目制作、动画制作、广告制作、栏目包装及电视片制作、教学片制作、课件制作及网页设计制作等工作,或在自筹媒体工作室从事MTV制作、网页制作、影视制作等工作。

(四)表演艺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我国文艺市场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具有一定戏剧艺术基本技能、影视表演技能、演艺学基础理论和艺术修养的影视表演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到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化部门从事影视表演、戏剧舞台、配音、影视表演等工作。

开设课程

表演、台词、声乐基础、节目主持、艺术概论、作品分析、作品欣赏、影视配音、化妆、表演基础训练与习作、形体训练、影视表演基础训练。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戏剧影视演员、演艺培训教学教师、影视演艺策划宣传人员、文化产业及公共关系一线从业人员,可从事记者、编导、对外公共关系等专职人员。

(五)舞蹈表演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审美意识,有高度职业道德,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艺术修养,掌握舞蹈专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技巧,具备专业舞蹈表演、编导和舞蹈教育的能力。

开设课程

舞蹈基本功、艺术概论、音乐美学、音乐基础理论、舞蹈教学法、舞蹈作品赏析、中外舞蹈史、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舞身韵训练、舞蹈作品排练、舞蹈编导、舞蹈技术技巧、西方现代舞、拉丁舞、现代流行舞、化妆基础、文艺作品演播、摄影摄像、文艺晚会策划、非节目主持艺术、舞蹈设备监控、灯光舞美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就职于广告传媒公司、大型演出单位、对外公共宣传、对外公共联络、广告公司、传媒公司,专业文艺团舞蹈表演、编导,企事业单位宣传干部,中小学及幼儿舞蹈教师、歌舞组合表演等。

(六)人物形象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基本理论素养,具有良好的人物形象设计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表现技巧,从事影视传媒文艺事业的各类化妆造型与服装造型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具备文工团体、电视台、影视剧组、艺术院校教学、科研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妆造型设计与创作、服装设计与制作、影视化装设计与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课程

素描、水粉、化妆基础、人物化妆造型、舞台化妆设计技巧与实现、发型设计与制作、中国历代化妆史、年龄化妆技巧、塑型气氛化妆技巧、毛发制作、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学、服装学概论、服装立体构成设计、平面设计构成、中国与世界服装史、服饰图案、服装CAÐ制版。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各大媒体、电视台、文化艺术单位、广告公司等从事广告、公关策划等工作,也可担任模特公司各方面的人物形象培训工作,以及在专业形象设计机构从事色彩诊断师、形象指导工作,在化妆品、美容公司从事技术总监、顾问工作,担任美容导师等。此外,毕业生可根据本人的业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财力,自主创业,如开设属于自己品牌的公司、工作室以及私人形象顾问工作。

(七)艺术设计

培养目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由过去偏重于硬件设施环境的设计转变为今天重视人的生理、行为、心理环境创造等更广泛和更深意义的理解,除了美观外还要有艺术性、欣赏性、创造联想性等。该专业就业市场一直很广阔,只要涉及到环境艺术类都可胜任,如建筑装饰设计、室内外效果图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环境工程改造等等。而我国的环境艺术,尤其是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目前处于“正在上路”的阶段,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需求日益加剧,每年人才缺口呈百万上升的趋势,环境艺术设计师成为社会上炙手可热的职业之一。

开设课程

Illustrator软件、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广告设计、界面设计、影视美术设计、制景工艺与制图、影视光线设计、影视合成案例、3dmax、CAÐ软件、室内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室内模型制作、装饰材料与构造、工程案例、家具陈设设计。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装饰设计或工程公司、景观设计工程公司等各类相关行业企业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可在大专院校等教育单位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工作,也可在房地产开发公司或政府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应用工作岗位。

(八)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装饰艺术业发展趋势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具备一定的平面设计、装饰图案设计、设计与制作技能等综合能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平面广告设计人才。本专业主要采用“设计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贴近于实际应用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平面广告设计流程及内容,掌握平面设计领域中各种设计项目的设计规律与表现技法,让学生熟练使用多种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arw、Indesign等),使学生具备可以完成平面广告设计任务的能力。

开设课程

素描、色彩、构成、图案设计、表现图技法、摄影基础、艺术概论、现代广告设计概论、POP广告手绘技法、广告图形创意、平面广告形象设计、插画设计、世界优秀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赏析、平面广告设计原理、广告设计艺术表现技法、世界包装设计赏析、港台日视觉艺术赏析、海报招贴设计、机构形象(V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结构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软件应用(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排版应用、3ÐS MAX三维效果表现、印刷工艺。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会展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影视动画、栏目包装等工作。

(九)装潢艺术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装潢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平面广告设计和装潢艺术设计流程及内容,掌握平面设计和装潢艺术设计领域中各种设计项目的设计规律与表现手法,熟练掌握至少一种平面和三维设计软件等技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设课程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中国画技法、书法、中外美术史、构成基础、图案与装饰基础、摄影、平面软件基础、图形创意、字体与版式设计、画册设计、标志设计、广告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VI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商业、外贸、印刷出版、专业设计部门、从事包装装潢设计、橱窗设计、展览陈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工作。

(十)装饰艺术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装饰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具备较强的平面设计、装饰图案设计、制作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设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素描、色彩、版面设计基础、图案、图形设计、计算机平面设计、色彩设计、中外装饰艺术风格史、民间装饰艺术、环境艺术概论、工艺雕刻、雕塑设计、装饰绘画设计、金属工艺品设计、传统工艺品(木雕、玉雕、牙雕和泥雕等)设计、室内设计、网页设计、3ÐMAX与效果图设计、艺术概论、设计史、摄影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装饰艺术设计、研发、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制作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十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通过美术专业教育、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并系统掌握电影、电视动画语言及动画创作基础知识和理论,对学生进行动画编剧、设计,三维动画的制作、影视特效及后期合成等专业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具备影视动画编导能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具备专业的影视动画创意和制作的能力,并能基于数字图像技术为电影、电视、广告业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开设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素描、色彩、解剖、雕塑、三维动画、摄影常识、视听语言、动画基础、游戏概论、故事板、平面设计、平面软件、角色场景设计、脚本设计、三维软件应用、三维角色动画、后期合成等课程。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专业设计部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电脑美术、网站管理、网页设计制作、平面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摄影等工作。

(十二)摄影摄像技术(含摄影摄像方向、图片摄影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摄影摄像技术相关艺术规律及基本理论,具备电影摄影、电视摄像、图片摄影、广告摄影、婚纱摄影等技术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开设课程

影视艺术概论、摄影基础、摄影用光、黑白暗房处理、摄影构图、摄影光学与镜头、数字摄影与数字图片处理、摄影滤镜、新闻摄影、大画幅摄影、影视导演基础、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照明技术与艺术、影视摄影分析、编剧基础、影视摄影创作、影视剪辑艺术、苹果机的原理和使用、电视摄像、影视剪辑技术、现代影像光做、电视节目制作、影视短剧创作、数码特效合成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影视公司、广告公司、婚纱影楼等单位从事电影摄影、电视节目摄像、广告片摄影、婚纱摄影、图片处理、灯光设计等工作。

(十三)空中乘务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航空服务需要的基本理论,掌握客舱服务操作与安全管理的专业技术,具备较高英语水平和沟通交流能力、形体美、才艺精、纪律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设课程

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表达、航空服务语言艺术、空乘英语、航空服务礼仪、形体、演讲与口才、空乘服务概论、空乘服务实操、个人形象设计、公共关系、酒店管理、传播心理学、音乐欣赏、管理学基础、导游实务基础、客舱服务实训、民航客运实训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民航空中乘务工作,也可从事机场地面辅助服务、酒店管理、游轮高铁服务、导游、文秘等工作。

(十四)公共事务管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熟练掌握影视制作技术、艺术市场运作、经营管理等技能和方法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影视传媒人才。

开设课程

公共关系、影视制作基础、影片欣赏、电影摄影、影视导演、电影编剧学、影视剪辑思维与技巧、演讲与口才、影视消费心理学、影视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技巧、电影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影视广告策划、项目营销方案写作、影视制片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礼仪、文化项目运作策划。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大电影院线、影视城、文化娱乐公司、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广告制作公司、电视音像出版部门,也能在各级政府机关、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部门从事宣传工作、对外公共关系、对外营销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十五)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系统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从事文化产业研究、保护、策划经营,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济、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开设课程

管理学基础、文化经营管理概论、文化活动创意、艺术原理、广告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文化市场营销、中外文化思潮、美学与艺术修养、文化经纪人、文化艺术服务、演出经营与管理、传媒业经营与管理、文化政策与法规、消费心理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企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广告公司、出版社从事基础管理、图书发行、对外传播、会展、艺术品投资、拍卖、文化经纪人、个性化导游等相关工作。

(十六)市场开发与营销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及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市场调研与分析、广告策划、商务谈判、营销策划与销售管理等综合营销工作,尤其在连锁经营与管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领域具备突出专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开设课程

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与写作、商务沟通、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及数据分析、营销财务分析与管理、品牌管理、销售管理。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大型连锁机构、网络营销、艺术品拍卖会公司从事市场开发与营销、电子商务及销售管理、商务谈判、商务合同设计、广告策划与营销等工作。

(十七)音像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音像信息和视听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音像视听数字化器材设备使用,掌握音像制品和视听节目的策划制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设课程

优秀音像作品赏析、音像节目制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音像制品策划、广播电视概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录音技术、摄像技术、影视布光、音乐与音响、视听语言、网络应用技术、数字视音频技术、电声技术、建筑声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原理、商业合同、多媒体技术、音像市场营销操作、文化市场调查与预测、商业谈判与合同履行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广播事业单位,专业音像节目制作公司,场馆剧院,影视后期制作单位,大型企事业单位视听工作部门,视听器材商贸公司等从事音频视频工程技术,音像节目拍摄制作,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影视录音师,影视剪辑师,音像制品市场营销等工作。

三、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15年招生省份专业一览表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15年招生省份专业一览表

注:各省招收专业和计划以各省考试院公布信息为准。

专业成绩按我院校考成绩认定;专业成绩按该省统考成绩认定;

普通类专业按文化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空中乘务专业:取得校考或该省统考合格证以后,按文化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四、报考要求及考试须知

1、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中报名条件者均可报考。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专业:发音器官无疾病,无色盲、无夜盲,五官端正;男生身高170cm以上,女生身高160cm以上。

3、空中乘务专业:

①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举止端庄,兴趣高雅,有志于从事空中乘务事业,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 男生身高172cm以上,女生身高162cm以上;

③ 男生单眼矫正视力C型表0.7以上,女生单眼矫正视力C型表0.5以上,眼球大小适中,对称,目光有神,无色盲、色弱;

④ 五官端正,肤色好,着夏装时身体裸露部分无明显疤痕、无纹身;牙齿排列整齐,无明显异色;无狐臭,无久治不愈的皮肤病;面部表情自然,微笑甜美;善于表达,富有朝气;口齿清楚,中英文发音基本准确,无口吃、舌短现象;听力正常;

⑤ 性格开朗、大方、心理素质好;富有合作精神。形体匀称,步态自如,动作协调,无“X”形腿、“O”形腿;

⑥ 无精神病史,肝功能正常,无各类慢性疾病。

4、考生需携带本人二代身份证。

5、现场报名的报名表、准考证或网上报名打印的准考证、报名表;

6、考生所在省(市、区) 发的艺术类专业报考证原件。

7、2 寸正面免冠证件照( 背面标注上姓名及报考专业以作备用)。

8、考生所交材料及报考费,无论录取与否,概不退还。考生凭专业准考证、身份证件原件参加考试,具体考试日程安排详见报名信息确认现场或学院网站的《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15 年招生考试日程安排表》。

9、考生赴考的往返路费、食宿费均由本人自理。

10、下列人员不能报考:

(1)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学校在校生;

(2)高中、中专(职校)在校生(应届毕业生除外);

(3)被开除学籍、勒令退学和自行退学不满一年的学生;

(4)因触犯刑律而被追诉或正在服刑者。

11、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对在我校艺术类专业考试中被认定为违规的考生,我校将其违规情况书面报生源所在省级招办,由省级招办取消其当年艺术类专业报考资格,并将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被录取的考生一经查出有替考等考试舞弊行为,或在报名、考试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取消其录取资格。

五、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15年艺术专业校考报名考试时间及地点

凡参加我院设立校考的考生即日起可登陆四川电影电视学官方网站查询各省考试时间、地点或见附件。如需现场或网上确认信息,请务必按时进行信息确认。

六、艺术专业考试科目及计分标准

1、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初试科目:自备稿件、形体展示(自备)、特长展示(自备),共3门。

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复试科目:上镜、播音测试、即兴主持,共3门。

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300分。

2、表演专业

初试科目:朗诵(自备)、形体展示(自备)、声乐(自备),共3门。

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复试科目:上镜、朗诵、命题表演,共3门。

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300分。

3、戏剧影视导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面试科目:综合素质表达、回答考官提问、影视基础知识选答(抽题),共3门。

笔试科目:命题作文(时间为120分钟),共1门。

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400分。

4、舞蹈表演专业

考试科目:面试(目测外形、语言表达)、基本功测试(柔韧、旋转、弹跳、技巧展示)、艺术素质(即兴模仿)、艺术表现力(自备舞蹈片段或组合,风格不限,自备CÐ伴奏带),共4门

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400分。

5、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面试科目:综合素质表达、回答考官提问、命题创意,共3门。

笔试科目:综合能力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共1门。

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400分。

6、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面试科目:综合素质表达、才艺展示(包含美术、摄影作品展示)、基本知识选答(抽题),共3门。

笔试科目:命题作文(有关摄影作品的分析评论),共1门。

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400分。

7、空中乘务专业

考试科目:综合素质表达、形体及实力测试、英文测试、考官近距离目测及问答,共4门。

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400分。

七、各专业录取原则及综合成绩的计算原则

(一)录取原则

1、艺术类专业

①我院艺术类专业在省外招生的录取工作在生源所属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及其招生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根据生源地当年艺术类专业的招生录取政策,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遗留问题由招生院校负责处理”的录取体制。

②我院艺术类各招生专业均文理兼收,且招生计划的投放原则上不分文科、理科(具体情况依据各生源地的规定可作适当调整)。

③我院的录取原则是:在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综合成绩择优录取。具体办法是: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身体健康检查合格,文化考试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市、自治区)本科、专科控制分数线的情况下,按照我院认定的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④对于承认生源所在省(市、自治区)教育考试院或招生主管部门组织的艺术类专业省级联考(统考)成绩的考生,其录取原则按照所在省份的录取原则进行录取。

2、普通类专业

我院的录取原则是: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身体健康检查合格,文化考试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市、自治区)本科、专科控制分数线的情况下,严格按照文化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二)各专业综合成绩的计算原则

1、播音与主持专业

综合成绩=专业折算分×80%+文化折算分×20%

2、表演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综合成绩=专业折算分×90%+文化折算分×10%

3、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综合成绩=考生专业成绩+考生文化成绩

说明:

①专业折算分=考生专业成绩/专业总成绩(满分)×100

②文化折算分=考生文化成绩/文化总成绩(满分)×100

如该专业在所在省份无校考,采用当地统考或联考成绩,则该专业的录取原则遵照该省份该专业的相应录取原则进行。

八、违纪、违规处理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对在我校艺术类专业考试中被认定为违规的考生,我校将其违规情况书面报生源所在省级招办,由省级招办取消其当年艺术类专业报考资格,并将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被录取的考生一经查出有替考等考试舞弊行为,或在报名、考试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取消其录取资格。

九、录取查询及专业合格证打印

考生于2015年4月登陆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招生网报名系统进行专业录取结果查询(地址:scftvc.com )。

专业考试合格者核对考生信息,填写高考考生号,打印“专业考试合格证”。

十、学费及住宿费

艺术类本科、专科学费:15000元/年;

非艺术类本科、专科学费:12000元/年;

住宿费:1200元/年(学生宿舍均为四人间)。

十一、联系方式

学院官网:

新浪微博: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招就处

学院微信:scdydsxyzjc

招生Q Q咨询:2217336274

招生咨询电话:028-87512806 87516537

学院金牛校区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华严路8号 邮编:610036

学院安仁校区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安仁镇金山路188号 邮编:611331

点击此处下载附件《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15年艺术类专业校考时间及地点》

篇7

一、引言

在中国的教育界我们熟知“钱学森之问”,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也有发人深省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充分激发了行业的活力,释放出巨大效能。刚过去的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相应的人才培育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信息时代下,专业人才的培育应紧跟技术潮流,依托技术培养,融合技术发展,设立符合当前需求的培养目标。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伴随着信息化在会计应用领域的逐渐渗透,使得会计行业从过去的电算化逐步向信息化过度。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1]。目前,会计行业已从单一的实现会计核算业务向同时进行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发展;从简单依托会计学相关理论与电算化系统向以系统论指导下的信息化管理思想转变和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方向发展;从以单机处理为主向逐步在局域网甚至互联网环境下收集、处理、储存、传递和使用会计信息的方向发展[2]。正是由于近年来会计信息化的蓬勃发展,行业需求发生转变,成为院校里会计人才培育新一轮的风向标。近年来,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政府会计信息化的研究与应用和财政部信息化法规的实施与应用等研究课题成为了会计行业的热门问题。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此指导下,深入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及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对会计信息化及其人才培养的研究中来,也慢慢认识到了未来会计信息化对所在单位发展而言是个必然。段楠对会计从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进行了研究,肯定了会计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3]。刘梅玲尝试采用发展体系视角和属性分类视角的混合型视角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4]。当然在认识到转变的过程中学者们也发现了目前会计行业的问题。高建英就发现会计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会计信息化人才却极其缺乏[5]。还有一些学者对人才培育进行了探索,夏冬艳就从人才培养对视角提出要设立培养目标,确立培养模式,提出教学改革意见的思路[6]。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前辈对会计信息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发现很多行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但这些问题多从企业角度和行业现状出发,缺乏从院校角度,从人才培养源头的思考。目前院校会计人才教育模式转变依然是滞后的,跟不上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本文就从院校角度分析根源,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培育中出现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深刻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7]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亦是如此,分析其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1.人才培育导向不明。目前,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力量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会计专业出身,之后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极少有涉及信息化方向,他们虽然会计理论和实践知识丰富但是对于现如今企业中运用的先进信息化内容却不了解,计算机知识薄弱;一类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后期通过培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弊端与第一类相反;另一类是同时熟知会计、计算机、系统论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数量极少。这就造成了学院专业建设更多依托于教师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不是依靠于会计行业人才需求,使培养的人才能力水平各有侧重,不够完善。2.缺乏专业的会计信息化教师队伍。会计信息化是新型的边缘性学科,不但知识面广,并且操作性强。这要求教师应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知识,而且对相关的软件有熟练的操作技巧、系统管理技能甚至是软件开发能力。但是现在符合条件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很少,教师大多是从现行教师队伍中选拔,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基本都是在摸索中教学,教学队伍跟不上学科发展和社会人才培育需求,严重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质量。3.会计信息化人才培育主要依托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和教学水平难以保证。目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多依赖于高职院校和水平一般的本科院校,生源较差,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相对欠缺。在一些像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些名列前茅的财经类院校中本科会计专业的电算化、信息化内容课程设置较少,且不被学生重视[8]。而高职院校和大多数的二本、三本院校的培养水平极其有限,毕业学生难以满足行业需求。4.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理顺,现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会计信息化教学在顶层设计上存在问题,会计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设置上却严重滞后,院校教育没有以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缺乏权威的教材和符合大众化的会计信息化软件是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会计信息化教育改革步伐跟不上会计信息化学科发展,教学内容大多仍以会计电算化为主。院校基本保证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经济法和税法等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技术基础、应用分析软件基础、会计软件开发与维护实例、ERP财务软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概论、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审计等内容的学习上缺乏引导,不受重视,很多也没有师资力量去支撑课程开设,此外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视角下的应对措施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育工作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大家也达到了这种共识。如今,高等教育已搭上信息化快车,随着技术手段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发挥了现代科技理念与高等教育结合的复合效应。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阶段性成果去改善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是当前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1.教育理念的信息化。转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育理念,将会计人才培育导向从依托导师的专业倾向转变成为依托现实的人才需求。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机制,通过长期企业合作伙伴的反馈以及院校市场调研结果,指导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育工作。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的落后知识观念和教育观念逐渐被摈弃。教学不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传授知识,必须满足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对于会计信息化教育而言,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面要加强课内模拟,在日常教育当中,重视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管理和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实践,建立长期的企业合作伙伴,上好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2.教育方式的信息化。现国内符合会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复合型专业教育力量很少,但伴随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一个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的全新学习方式正在兴起。随着微课、慕课(MOOC)、魔灯平台等的相继出现,给短缺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力量带来了新的解决方式[9]。以慕课教学为例,可邀请行业权威的复合型教育教学人才开设慕课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慕课方式开展学分互认,报名网上慕课课程的学生通过每次的课后练习和最终的网上考试来考察慕课学员的学习水平,最后由开课老师统一打分。这就有效解决了很多院校缺乏专业教学力量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形成竞争,督促院校相关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也给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提升的平台。教育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从多个方面改善了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3.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在高校人才培育方面的表现就是当前人才市场中有许许多多的熟练会计电算化的人,但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电算化已不能满足于会计实务的工作需求。在现代会计行业中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使学科建设紧紧跟上社会人才需求的步伐,从顶层设计上开始着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标准,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学科发展体系。组建以资深会计行业从业人员、会计学科专家和会计软件开发人员为主导的学科建设小组,编著具有权威性质的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教材,开发适合大众化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工具。笔者认为,不仅如此更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充分考虑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状况,科学预测其下一步发展趋势,发现人才培养的不足,前瞻性地改革教学内容以适应会计信息化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林青.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15.

[2]李铁岳.试论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J].黑龙江科学,2013,(09):201.

[3]段楠.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4]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5]高建英.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0):18-20.

[6]夏冬艳.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11:3.

[7]袁吉富.论全面深化改革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4):30-35.

篇8

0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高校中陆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来,计算机基础教育从理工专业开始,迅速扩展到农林、医学、文科、艺术、体育等专业,覆盖了高校全部的专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零散到系统地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计算机应用人才。学校的教育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中的计算机应用。这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当前,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大家进行了广泛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思想活跃,探索实践。笔者也想发表自己的一管之见,参加讨论。

1 需求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动力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中设置计算机课程呢?”显然,这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0多年来,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定位始终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有的专家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面向计算机学科,面向理论,要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就应该向理论的方向提高。另一种意见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面向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任务是培养千万计算机应用人才。笔者始终支持后一种观点。

回顾计算机基础教育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于认识这个问题会有启示。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在大学中开设计算机课程,并不是由少数人闭门造车拍脑袋规划的,也不是由上面硬性指定的,而是由下面推着上面走的。笔者清楚地记得,当时清华大学的许多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中迫切需要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而教师和学生都不会使用计算机,因此各专业纷纷要求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笔者当时在清华大学计算中心工作,根据各系的要求,给全体教师和研究生讲授了BASIC语言和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再通过各系的教师迅速在全校各系普遍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并立竿见影地用于教学、科研和毕业设计中。各系研究生和应届毕业生在设计任务中纷纷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如土木系用“有限元法”编写程序求节点的应力。在此基础上,1981年笔者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电大向全国师生讲授了“BASIC语言程序设计”,迅速在全国高校打开了局面,开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历程。可见,是计算机应用的需要推动了计算机教育,有需求才有发展的动力。

2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当服务并推动计算机的应用,因此,它本质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是为学生将来在各领域开展计算机应用打下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第一届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以应用为目的,从应用出发。这个指导思想在全国取得了共识,深入人心。

每做一项事情都有它直接的目的,譬如,人为什么要吃饭?因为营养的需要。为什么学开车?因为交通便捷的需要。为什么学外语?因为对外交流的需要。公务员为什么学电脑?因为工作需要。老百姓为什么学电脑?因为生活需要。为什么在中国先后出现了4次全国性计算机普及,几亿人踊跃学计算机?因为离开计算机人们将寸步难行。总之,是应用的需要。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请思考几个简单的问题: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是理论还是应用)?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的是什么(是理论还是实际能力)?大学毕业生感到自己最缺的是什么?有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工作找不到需要的人,问题在哪里?毕业生希望大学计算机教育应当加强什么环节?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就业中有更大的竞争力?

一些资深的教育家提出:“中国的大学有两个‘不够’:一是创新能力不够;二是社会服务精神不够。当今大学发展潮流,不是越来越脱离社会,而是越来越靠近社会。教育要向‘应用性’和‘创新型’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我国的大学绝大多数是应用性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将来多数人是从事计算机应用的,即使是计算机专业,多数学生将来也是计算机应用人才。显然,计算机教育应紧密与社会结合,深入研究社会需要,按照社会需要确定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教学要求与内容。可惜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的“短板”,有的同志往往不认真调查社会的需求,不仔细考虑培养对象的特点,孤立地在书房中“纯学术”地研究教学改革,这样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有人有意无意贬低应用,认为应用就是简单操作、没水平,理论高级,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向理论方向提高。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计算机的第一属性是工具,应用是目的,离开应用,计算机只是一堆废铁。

应当回归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在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大批计算机应用人才,推动各个领域中的信息化。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动摇这个根本。

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已经走了很久,也已经走得很远,却往往会忘记我们出发时的目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高举计算机应用大旗,坚定不移地坚持面向应用的方向,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我们强调应用,但是应当说明:①应用并不等于简单操作,是分层次的。大学本科不同于高职和中专,不能满足于学生只掌握最基本的操作。用好计算机,用出水平,并不容易。②应用在发展。计算机应用要跟上科技的进步,要结合专业的特点,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深化。③计算机应用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指导。要使学生在应用中游刃有余,就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学习必要的基本知识,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但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不应是脱离应用的纯学科理论知识,而是针对应用需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以飞机专业为例,飞机设计者和飞机驾驶者所学习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需要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后者需要学习的是应用知识。

什么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线?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当以计算思维为主线,一种认为应当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我们支持后一种意见。当前,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入发展,首先应当在面向应用方向上有所突破,要深入研究社会和专业的需求,研究计算机应用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当前,如果能根据应用的需要,研究和制定出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体系,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要想争取各专业重视计算机课程,最根本的办法是把计算机课程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为专业服务,显著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各专业领域中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学计算机教育应当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设计,学校与社会要形成闭环系统,计算机教育与各专业要形成闭环系统。这样,计算机教育自然就成为各专业教育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当前在面向应用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在信息技术已远非20年前的情况了,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云计算和大数据正在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搜索技术、微博微信已为老百姓普遍使用。智能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正在取代着传统的Pc,计算机的应用方式已由单机使用发展为各种应用平台,进而形成无处不在的工作环境。教材和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信息技术的新,有助于大学生清晰地了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而目前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基础课程只有一两门课,内容比较单一,跟不上发展。

2)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应用需求。

现在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理论,有的甚至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版。应该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来设计课程体系,明确分析和提出应用能力的要求,编写出体现应用特点的教材。

3)教学面向应用以及与专业结合很不够。

我们对专业的需求研究不够,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社会的需求相比有明显的不足,难以满足各领域日益发展的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包括两部分:一是低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二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计算机课程。二者都应当面向应用,要把低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和高年级的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和连贯起来,形成一个贯穿4年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这项工作需要有计算机基础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各院系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相互交叉渗透,合力促进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更深入的应用。

低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掌握必要的共性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信息素养。同时要使学生尽早了解学习计算机对本专业的作用。其实在基础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中,都可以找出它们与专业需求的相关性。有的医科院校在低年级开设“医学信息基础”,农业院校开设“农业信息基础”,艺术院校在低年级开设计算机用于艺术的课程(如动漫),都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4 计算机应用与培养科学思维的内在联系

科学思维是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不仅学会干活,还要学会正确地思维。

思维是无处不在的,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正确思维的指导,如吃饭很简单,但是如果乱吃,不仅无益于身体还会损害健康,所以电视台有养生节目,帮助人们建立营养思维,科学地饮食和养生。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人要培养和掌握设计思维,从事经济工作的人要有市场思维,公务员要有法制思维,军人要有国防思维等。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提出了与本领域有关的思维,如创造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思维、网络思维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研究和描述,进行归纳分类,但这都是相对的,并无严格的定义和和公认的标准。其实,对一般人来说,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只要是科学思维,都应当提倡和推广。

创造性人才需要有科学思维。近一时期国内外一些计算机专家提出的“计算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更深入地进行思考,探索信息时代思维的发展与特点。

对于“计算思维”,无论国内外科学界和哲学界还未就此取得公认一致的意见,目前仍处在初步研讨阶段,有不少有益的见解,但还不成熟,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和实践中深入地积累经验。思维从本质上说属于哲学范畴。对思维如何描述和分类,可能哲学家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作出更科学准确的分析与说明。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但是精神又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不能脱离物质的基础孤立地研究精神。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样,不能离开计算机应用,孤立抽象地讨论计算思维。

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行动。培养计算思维很重要,但不能说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计算思维,正如不能说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营养思维、学开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交通思维一样。人们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计算思维,它又反过来推动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发展。计算思维的根在计算机应用,离开计算机应用,计算思维就成为了无源之水。离开问题的处理过程怎样培养思维?

计算思维不是悬空的抽象概念,是体现在计算机教学和应用的各个环节中的。其实,在提出“计算思维”这个名词之前,人们通过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在头脑中已经有了计算思维。正如人们学习了数学自然地培养了逻辑思维一样。现在无非把“隐性”变为“显性”,由不自觉变为自觉。

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不仅培养了计算思维,也培养了其他的科学思维,如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不能书生气地讨论“这个问题属于计算思维吗?”如果是就重视,否则就不重视。不应当孤立地突出其中某一种思维而不顾其他,大学生需要有多种思维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是多种思维共同起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也不仅是培养计算思维。

在教学改革中要有整体的思路,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综合考虑以下3个方面:①体现信息技术的新发展;②计算机应用的要求;③培养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这是一个三维的模型。三者紧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同类型的教学在三维系统中的坐标不同,要具体研究和探索。

要把计算机应用和培养科学思维辩证地自然地结合起来,提高信息素养。从技术的角度,把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应用,着力培养应用能力;从教育的角度,要注意通过计算机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信息素养。在研究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时,要站在提高信息素养的高度,在落实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要强调应用的特点。

5 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科学思维(包括计算思维)并不神秘,是人人触手可及的。当前,在对计算思维的研讨中,不应当把它搞得深奥化、神秘化,使人觉得高深莫测。其实完全可以使它大众化,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大众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的大众化。

要区分专家的研究层面和一般群众的学习层面,不要把专家研究的学术问题直接搬到一般群众中。研讨计算思维有不同的层面:哲学家的计算思维、计算机专家的计算思维和大众的计算思维。它们的要求和内容是不同的。

以哲学为例,哲学是被认为很深奥、一般人难以企及的。20世纪30年代我国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写了一本《大众哲学》,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例子把哲学理论讲得清楚透彻。解放初,笔者15岁时就基本看懂了。这本书把哲学从书斋中解放出来,成为千百万群众所掌握的思想武器。对大众而言,不要牵涉太多的专业术语,不要说得玄之又玄,人摸不着头脑。

对计算思维的研讨,应当区分不同人群,不能要求一般教师和大学生都去研究那些深奥的内容,少数专家可以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提出自己研究的见解。一般教师应当对计算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计算思维。对大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是应用好计算机,在此过程中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计算思维。没有必要搞成“全民性”的研究和贯彻计算思维的“运动”,毕竟学习的是计算机课程而不是思维课程。

要求应当实事求是,要考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计算思维的内容很广泛,牵涉的方面很多,不能要求在仅有的一两门课程中把计算思维各方面都全部覆盖。如果多数教师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培养计算思维,就很不错了。

2)方法的大众化。

要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师生易于了解和培养计算思维。要从实际出发,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循序渐进,而不是另起炉灶,使人觉得是从天降之物,无可适从。

我们多年前曾提出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讲知识、讲应用、讲方法。讲知识,又讲应用,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应用性特点(不能只讲理论知识),讲方法就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不能满足于具体应用,还要举一反三,归纳分析,总结规律,上升为思维。一位大学校长说:“教授有三流:三流教授只讲授知识;二流教授除传播知识,还讲授方法;一流教授,听了他的课就能站在这个学科的前沿,并且产生一种进入学科前沿的冲动。”这充分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创造。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多年前曾经提出,应当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培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研究会全面分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指出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升华,知识、能力与素质是创新的基础,信息素养包括养成科学思维。只有把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紧密结合,并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同时全面归纳了计算机教育的作用,即计算机是工具,是文化,是现代意识,是时代素质。

以上这些提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承上启下,引导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这些提法容易为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教师经过努力就能够做到。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这种科学而实际的工作方法。采取合适的方法自然会事半功倍,而方法不对头必然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请考虑我们是怎样通过数学课培养逻辑思维、通过物理课培养实证思维的,我们就会明白怎样通过计算机课程培养计算思维了。它应当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生硬进行的过程;是本身存在的内在关联,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概念。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努力掌握业务知识,还要有正确的理念和思想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只唯实。当前,应当了解各发达国家各类大学在计算思维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和做法,了解国内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做法,分析比较,深思熟虑,谨慎行事,尤其避免用行政手段勉强贯彻,拔苗助长。

篇9

作者简介:邱雷鸣(1982-),男,浙江衢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4-0030-04

随着创业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社会各界对创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活跃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任何创业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形成的创业文化密切相关。创业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创业文化的视角,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研究如何将富有创业文化特质的“浙商文化”融入到创业教育,为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水平提供借鉴。

一、创业文化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业的发展史,同时创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创业文化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1]。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相关的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它包括人们在进行创业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心理意识和行为模式,主导着人们在创业活动中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创业文化会以隐性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创业意识,从而影响人的创业意愿。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指出:“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2]。

由此可见,不同的创业文化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强化创业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创业文化,是激发大学自身及其师生群体创业意识和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应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在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不仅是教会大学生如何获得就业渠道和商业机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教会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深具创造性的社会人。

纵观世界上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大学均十分重视创业文化教育,注重文化传承及创新功能。通过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促进创业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互融互通,相互促进。以美国硅谷为例,在这个之所以能成为被公认的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被全球很多创业者看成是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圣地,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事实上,硅谷的几乎所有创业成功者都是靠创新赢得了天下,而这些成功者在总结他们成功经验时提及最多的却是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硅谷的崛起最主要靠的是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平等开放的创业文化环境和氛围。又如英国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Said Business School)也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院长彼得・图法诺(Peter Tufano)认为“首先就是要不怕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渠道。”同时,通过与所在地牛津郡(Oxfordshire)的1500多家创业企业有各方面的联系,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和人脉支持,另一方面也促使这些创业企业的文化融入校园,为牛津大学创造良好创业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3]。

反观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对创业教育理解存在偏差,价值导向存在片面性,往往把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学习取得的分数、成功创办了多少个公司,企业盈利多少、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等作为评价创业教育成效的标准,导致创业教育急于求成,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忽略了高职教育的文化传承及创新功能,直接导致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水平偏低。

二、浙商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意义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民间创业最活跃的省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诞生并壮大起来了一批创业者和企业家群体,他们组成的“浙商”在实践过程中积淀起了深厚的“浙商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然的创业属性,其中所包含的自强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团队精神是其核心,支撑着一代又一代浙商不断开拓进取。同样的这种文化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学习浙商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创业意识

先有意识的萌芽,才会激发行动的开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如何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是开展创业教育的第一步。而“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是广大浙商能够一路发展的根本所在。很多人认为浙商经商的才能是天生具有的,他们对商机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且在创业过程中非常善于把握商机,从中赢利,事实上,善于把政治嗅觉和商业嗅觉进行有机的结合才是浙商的真正的天赋。创业活动的本质是对于机会的把握,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来说,除了要培养他们的创业的萌芽,能够有意识地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提升自身事业心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的教育。

(二)学习浙商文化有利于学生提高创业知识和能力

创业是一项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活动。在了解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金融财务、市场营销等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除了通过一定的理论课程以及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创业文化环境的熏陶。实践表明,越是创业文化环境好的地方,越能激发创业者的创业热情,除了提供良好的知识环境和信息来源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有效提升创业者的创业素质。很多浙商都是从草根起家,他们没有资金和技术,缺乏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充分利用自身所学,潜心一个领域,不断学习创新,最终成为行业领军者。

(三)学习浙商文化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全的创业心理

大部分的创业者是失败的,成功是偶然的,不成功是必然的,如何经受住创业失败的打击以及创业过程中巨大的压力是每一个创业者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很多高职的学生都是经历了高考失利的打击,他们怀疑自身的能力,不敢尝试、不敢创新,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也表现得较为迷茫,这些都阻碍着高职创业教育的开展。而“想尽千法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的创业历程已经成为浙商精神的最好注解,通过在高职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入浙商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通过不断学习优秀的浙商典型,帮助同学们了解艰苦的创业过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浙商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为地处浙江的高职院校,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充分汲取“浙商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秉承校园文化重要的育人功能,开展“浙商文化”教育,重在以“浙商精神”熏陶和影响学生,通过校园环境、创业课程、学生活动、师资团队、实践基地“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建设,探索了一条将富有创业文化特质的“浙商文化”融入到高职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创建“浙商文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有形载体,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业精神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院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突出浙商文化特色,坚持“软硬并举”,软、硬环境交相辉映,让广大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时时、处处得到浙商文化的熏陶。

在软环境的建设方面:(1)搭建各类浙商文化宣传载体。如在校园网站建设浙商文化专题网、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建设“崇商”专题版块、在校报开辟浙商文化专栏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浙商文化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良好平台。(2)举办各类浙商文化图片展以及“魅力浙商”故事展播,每次展览(播)都因为较高的质量和鲜明的特色而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

在硬环境的建设方面:制定《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着重突出“浙商”元素,在校园景观雕塑中,设置了胡雪岩、范蠡等浙商主题人物雕塑和镶嵌“厚德崇商”校训的文化巨石;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行政楼和学生寝室等地方,张贴以浙商名人为表现内容的宣传画。

(二)开设“浙商文化”创业课程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实施创业教育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积极开发浙商文化融入的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建立创业教育课程群,形成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开设浙商文化必修课,普及浙商创业精神。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浙商文化概论》必修课程。该课程包括浙商的发展历程及浙商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在教学环节中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浙商企业的实地参访,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浙商文化及其创业精神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配套出版的校本教材《浙商文化教程》,也因其鲜明的特色被浙江省委组织部列为浙江省干部读物。

2.开设与专业密切结合的专业选修课。将浙商文化中具有的创业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解决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如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网络世界中的浙商》,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跨境贸易的浙江实践》,农产品加工与品质管理专业开设《农产品深加工与创新创业》等。

3.开设在线网络选修课。学院建立了“新浙商创业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利用最新的慕课技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项目选择与方案设计、淘宝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等创业教育网络课程30余门,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三)开展“浙商文化”社团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学院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以“浙商文化”为主题的各类社团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如开展“浙商大讲堂”。邀请浙商文化的相关研究学者、专家和优秀的浙商校友、企业家前来讲课,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浙商创业基因;成立以弘扬浙商精神为宗旨的学生社团――浙商文化社。组织浙商文化专题网站建设,编演范蠡话剧、风云浙商话剧,举办浙商精神图片展,举办“魅力浙商”故事展播等;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定期举办“挑战杯”、营销案例策划大赛等。围绕“浙商文化”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敬商、重商、亲商、勤商”氛围,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促进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四)依托“浙商”强化师资团队

专业化的师资团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实施及其成效。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没有创业实践的经历,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只能是“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讲解,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学院采用“双结对”的办法聘请了一批热心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浙商”担任创业导师,让浙商既与创业学生结对,又与校内创业教育老师结对。通过“双结对”,不仅加强了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指导,增强了创业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校内教师的指导水平,解决了校内教师创业经验不足的缺点,优化了专业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双导师”型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五)建设“浙商”创业实践基地

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建设实践基地,将浙商文化融入创业实践。一是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建了5000平方米“浙商创业园”和3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浙商创业园”请进了50多家“浙商”企业,为学生与新锐“浙商”近距离接触创造条件;大学生创业园每年为近30家学生自主创业企业提供滚动孵化服务。二是与娃哈哈集团、阿里巴巴、都锦生集团等共建校外浙商企业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感受企业文化,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和喜悦。

总之,“大学的创业文化,应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一种思维的可能。我们很难说一个比赛、一节课、一场讲座就能够构建起高校的创业风味,这应该是一个整体”[4]。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把“浙商文化”这一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元素[5],通过打造 “五位一体”工程,形成了以“浙商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品牌,被省委宣传部评选为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人才培养质量也明显提高,学生的创业诉求非常强烈,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创业者,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综合了月收入、职业胜任力、职业稳定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多项指标的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与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连续3年排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5位。

参考文献:

[1]刘波,周勇.高校创业教育文化根基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63-66.

[2]施永川.大学创业教育应为与何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81-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