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服装设计入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者简介]纪婧(1961-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研究。(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对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与就业定位方向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10DB19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48-01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院校服装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重点专业课程,分为服装平面结构设计和立体结构设计,也叫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它以设计理念为指导,以专业技术技巧为手段,强调动手实践的直观性、创意性和全面综合能力,是一门极具实践意义的特色课程。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的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
1.目标定位。在服装行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设计应该以服装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服务于服装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服装生产企业和研发部门培养服装结构设计、工业样板开发、服装样品试制和服装产品策划等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应由过去的以技能型为培养目标转向以技术型为培养目标,注重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能力结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是在服装款式设计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从款式设计到纸样的结构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对服装款式的分析能力。整体与局部结构的形态、各部位相关线条的吻合关系、各部位比例关系和具体尺寸分析能力。(2)对服装款式的分解能力。掌握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分解各类服装从款式到纸样的结构设计能力。(3)工业用系列样板的制定能力。适应服装产业化的要求,学生按企业标准制作工业样版及用服装CAD软件打版的能力。
二、建立适应服装产业需求的教学模式
服装结构设计课的教学模式,是决定服装专业毕业生能否适应服装产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我系遵循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宗旨,研究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前沿和后续衔接、课程特点,根据工作岗位和职业需求特色,注重市场实际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从多角度、全方位加强与完善课程改革与建设。
1.以原型裁剪为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原型就是服装的基本型或母型。即按人体的几个净尺寸,经过计算绘制成基本型,把它作为裁剪各种款式服装的依据;按照款式造型的具体要求,对原型的各部位加以缩放。原型裁剪法具有造型变化丰富、灵活,理论数据准确、稳定,服装合体性强等特点。其研究的出发点是人体,其设计理论是以人体为本,制图公式和系数来自于大量的人体体型测量调查、研究分析,不受成衣的干扰,制作出来的原型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原型直接源于人体,相当于把立体的人体表皮平面展开后,加上基础放松量而构成的衣服的原型,其处处显示人体与服装的关系,使服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原型以人体为本的设计特点,有助于学生认识服装制图方法,认识服装结构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其变化原理强,但有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原型为基础,为各种服装款式结构设计的展开、分割、加放或缩减提供了严谨而可靠的依据,方便快捷,能够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更加适合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需求。
2.以立体结构与平面结构的有机结合为重点。立体结构是将面料直接复合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进行的制版方法,设计师可以直接感受成衣的穿着形态、特征及松量等,是平面结构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结构简单的服装,也适用于款式多变的时装;由于立体结构不受平面计算公式的限制,可以边设计、边裁剪、边改进,随时观察效果、随时纠正错误,这样就能解决平面结构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造型问题。例如,在礼服的设计和时装制作中,出现不对称、多皱褶及不同面料组合的复杂造型,如果采用平面裁剪方法是难于实现的,而用立体裁剪就可以方便地塑造出来。这样从平面到立体的直观教学方法,既能帮助学生们快速地理解结构制图的理论,又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是我国服装结构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我国未来服装业竞争的核心技术。
3.以手工1︰1制版和服装CAD打版为实践能力演练。为了使学生透彻地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同时能适应服装产业化的要求,我们对学生加强以手工1︰1的制版和用服装CAD软件打版能力的演练,尽可能要求学生按企业标准制作工业样版、推版、排料等,在教学中模拟工业化生产的过程,强化服装CAD的应用和手工1︰1绘图,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尺寸的大小、版型的大小,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各种结构处理形式以及相关线条之间的吻合。绘制完的版型还要再进行成衣制作,成品如何,也是对学生结构设计能力的一种检验。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服装结构设计具有直观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尝试系统化、多样化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1)教师示范操作。教师不仅要讲理论,还必须亲自动手演示操作。这种方法直观性强,胜过语言的表述。(2)分组实施项目化教学。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各尽其能,共同完成一些实训项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到技能,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与人交流与沟通,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3)教学多媒体化。这种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而是教师边讲边做示范,同时配以多媒体动态解剖图,不仅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生动有趣、交互性强,还节约时间,有利于学生反复强化操作环节,深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教学目标动态化。第一,在结构设计学习初期,以掌握结构基本原理和技巧为目的,结构训练力求培养学生立体造型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及创新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安排“立体裁剪基础”“裙装结构设计和原型结构设计”等课程,侧重培养学生服装结构意识,奠定学生服装结构基础,加强基础训练,加大教学实践比重,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熟练运用立体裁剪基础理论、技巧的能力,增强实际的造型设计、版型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在结构设计学习中期,以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安排“服装设计”“成衣立体裁剪”“服装原型应用”“礼服立体裁剪及制作”等课程,提高学生整装立体造型设计及版型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立体与平面的转化能力。为了适应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成衣、礼服及系列装的设计和立裁训练上,通过个性化指导、多种赛事的参选,有效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采用“全程参赛”的方式,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系每年都举办大型服装设计表演比赛,还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多种服装专业比赛(如设计大赛、买手大赛、立裁大赛),代替单纯的完成作品作业,使学生在独立构思、独立设计、系列合作、服装制作、配件制作、舞美、化妆、配乐等多方面得到了综合锻炼,有益于提高学生服装设计整体运作能力,为市场化专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结构设计教学的后期,结合市场需求,引入企业项目,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服装市场的应变能力。安排“服装创意立体设计”“服装工业制板”“市场调查”“下厂实习”等课程,在学生专业实习阶段,我们将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真正结合,把服装企业“引入”课堂,以企业、商场需求款式项目为导向,进行服装设计及版型设计的实训,培养有鲜明职业特点的应用型人才;聘请市场专家做技术指导,并一起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的市场价值,以市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学习与社会工作的无缝接轨。同时,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市场中去,到生产车间顶岗作业,把握服装市场的时尚和脉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手设计生产符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实用时装。我们将教室与服装工作室、服装企业、服装商场挂钩,将学生推到市场的第一线去实践锻炼,使教与学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大大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日益提高,使人们的着装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服装的基本“物质”要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与个性化的展示,这使得女装设计不得不趋向于款式丰富、结构多样。
立体裁剪技术就很好的吻合了现代女装设计的这一要求,以立体思维对效果图进行审视,对服装立体造型进行分析,深刻理解人体与服装的关系,采用分割、解构、重组、添加等手段来完成服装的立体形态,从而达到符合现代人的着装和审美要求。
过去,我国的服装结构偏向于平面裁剪技术,快捷、方便、简单,但在个性化服装发展的今天,却有着它的局限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服装品牌的发展;而西方的立裁技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要想使两种技术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就应该将我国传统服装技术与国外新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中,我们把平面与立体结构设计的区别和融合做了如下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灵活运用,收效比较明显:
一、平面与立体结构设计的比较:
1、概念上的比较:
平面结构设计:依据人体体型、服装规格、服装款式原料质地性能和工艺要求等,运用服装制图的方法,在纸上或直接在面料上画出服装衣片和零部件的平面结构图,然后制作成样板或直接裁成衣片,再制作成服装。
立体裁剪:是将坯布披覆于人体模型上,依据指定的服装款式边造型边裁剪,将服装的款式设计与造型工艺相结合,然后按布样制成样板直接裁剪再制成服装的一种技术手段,有“软雕塑”之美称。
2、两者优势上的比较:
平面裁剪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平面结构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较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性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
立体裁剪具有直观性,可以直接感知成衣的穿着形态、特征及松量等,不仅适用于结构简单的服装,也适用于款式多变的时装,同时不受平面计算公式的限制,更适用于个性化的品牌时装设计。它适用范围较广,操作时比较灵活,可以边设计、边裁剪、边改进,随时观察效果、随时纠正问题。
平面裁剪是经验性的裁剪方法。设计与创作往往受设计者的经验及想象空间的局限,不易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立体裁剪与人体几乎为零的接触,可以令正确性与成功率都非常高。
3、操作过程的比较:
平面裁剪:依据测量尺寸或依据企业的标准――利用比例公式进行结构制图与变化――加放缝份并做对位标记――最后得到服装的样板型。整个过程第二步为最关键的部分。
立体裁剪:根据款式估算布料――经立体造型获取款式初型――取下坯样转化为纸样后假缝、试穿――调试修改坯样――拓印改后坯样于纸样上――加放缝份与对位标记――最后得出服装款式的样板型。整个过程第二步与第四步为关键部分。
比较两种方法,过程有些差异,但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却完全相同,都是获得该款式的样板型。而样板型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设计师、打板师的综合素质,这就说明现在对设计师、打板师的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因此,掌握两种裁剪方法,并使得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是新世纪服装专业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服装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平面与立体结构设计的结合:
1、平面――立体――平面,先以基本尺寸为依据,用平面裁剪的方法进行款式裁剪,并在关键部位可适当多留点缝份,裁剪出衣片后进行假缝试穿,用立体的方法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观察效果,整理形状,调整尺寸,并作好标记,然后将立体检验的样衣再展开平面,按新的标记进一步修改裁片,最后确定样板型。
2、平面与立体兼而有之。对于没有把握的部位用立体裁剪法造型,而有把握的部位直接裁剪。
3、立体――平面,先用立裁进行全方位造型,对于人体腋下、袖窿等双曲面部位的轮廓不易准确画出来,需要该部位进行初裁,转化成平面坯样后再对其作进一步修正(如各部位曲线的圆顺,相关结构线的吻合、拓印成样板等环节)最后制作出所需要的平面样板型。
在服装裁剪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去设计服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把平面和立体裁剪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出来的服装有了明显的变化――服装的板型较原来更加准确,服装效果较原来更富有个性,这种技术的结合深受学生的青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越来越好。
平裁与立裁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将两种技术的特点有效地发挥出来,所以现在已经受到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与重视,目前一些企业、公司都把这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使用,我们作为服装专业技能的传播者更应紧随时代的步伐,让我们的专业教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基础教学不等于基础课程教学,它可以泛指绘画能力强化、各类艺术欣赏课的开设、系统的有组织的专业讲座、工作车间的使用、适合的选修课、有条件的展览与访问、多类设计软件的熟练使用等,是以提高继续教育设计类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水平、动手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并且是可以从头至尾不间断地有组织地适时调整地渗透整个学习过程。高等教育全日制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会在四五年的学习中,获得类目丰富的选修课,这种“修养”的补充已有很长久的历史,并作为学分计入成绩。学生可以通过此途径接触其他艺术领域、其他设计专业的知识,如绘画类、陶艺等,久而久之,对艺术的大印象会有促进作用。在接触专业选修课的同时,又会涉及诸多专业工作室的工具使用技巧。很多一流的艺术院校都有很多实验室,提供了许多设计作品的制作条件。相比,继续教育的设计专业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几乎很苍白,在设备条件上投入也几乎很无奈。但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角度看,从培养的要求看,继续教育的学生在最终毕业时,是与高等教育全日制学生的证书是一致的,是受国家承认的。在国际领域范畴看,继续教育学历、学位同样受到认可,并不是说继续教育,“半途学习”它的含金量就低了。
反而继续教育的学生更应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毕竟所学习的课程时间比同等学历全日制高等教育要少一半。某种程度这也向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中国早年20世纪90年代时候,中专教育中,基础教学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基于时代环境,那个年代没有超丰富的图文输出,印刷业未空前发达,许多设计作业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学生排着队使用喷枪、喷笔,用以完成广告设计、装饰画,靠平时累计的手绘作业而掌握的绘画技能表现包装设计,自己缝衣自己走秀完成服装毕业设计,通过三件套小圆规、鸭嘴笔学会基本的美术字体以及黑白制稿,也学了刚进入国内市场的Photoshoop、Pagemaker、AutoCAD等应用软件。相比,当前的继续教育缺漏了许多可以使学生掌握的更具实践性、便捷性的应用能力课程。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几乎完全依赖电脑完成一切设计作业,知道的是Photoshop中的喷枪工具,不用写美术字,诸多字库一张光盘解决问题。这已是较好的学生,至少掌握了基本的软件操作。但那些零基础的、尤其是专升本学生就必然有点累,学校未必开设长课时的软件课,需自己好好消化。既没有手绘功底,也没有技术,加上眼光未入专业之门,那么完成终极专业要求是及其困难。
在包豪斯早期阶段,也有类似的基础教学开展。包豪斯早期阶段的教学有两大块组成:艺术类修养课程与师傅带徒弟式的工作坊实践课程。学生既学艺术课程,又学设计方面的实践课程。在艺术课程教学方面,有一大批杰出的教员: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等,为学生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艺术美学基底,某种必然的高审美的方向与境界。在工作坊中,学生从“师傅”那里学会了如何动手制作陶艺茶具、如何制作编织毯,两方结合,真正将艺术与设计结合一起,推向了市场。其成功之处,在于将艺术与手工艺技巧的有效合一。
上述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教育环境中,提供了诸多丰富的教学线索,可以作为当前继续教育设计类教学的补充。或许在补充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因为很多课程在实践的自我动手过程中会给人带来乐趣。完全的电脑化未必是完美,加上一两项动手的绘画技巧、制作技巧,会帮学生迅速解决实现方案表达的困惑。有学生有审美有创意,无手绘技巧无电脑技巧,苦于难以表达,表达不尽满意,影响设计方案的表达。这类学生在继续教育中不在少数。
(二)基础教学的内需与课程结构基础教学的需求一方面是继续教育的诸多特征所提出,另一方面是学科本身所要求。设计源于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在艺术修养、审美境界未到一定高度时,学生对设计中审美的把控会存在明显问题。其他艺术领域的欣赏课程作为基础教学中的一种辅助也是多多益善的。在某些设计院校中,每星期都会有一个半天看不同艺术领域的影像,不作点名,学生出于自发兴趣,内容涵盖了名著歌舞剧、音乐、游戏片头等,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视觉艺术印象与感觉会产生积极作用。欣赏课程可以作为继续教育基础教学的重点形式持续展开。学生的基础薄弱,通过系列的欣赏课,潜移默化、由初入深地入门。从不知何谓“好”何谓“不好”到自己学会感觉、学会看,专业审美得到一定提高,有利于进入设计课程的学习状态。对于继续教育学院设计类专业来说,基础教学的重点就是审美的提高与动手能力的强化包括最基本的绘画表现技巧。其最终目的是尽快让学生适应接下去的专业课程,达成很好的链接,从而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
国外的设计类继续教育,基于优良教育体制与深厚的教育文化,比我国要优先许多,也更为开放性与合理性。如美国帕森斯设计学校的继续教育主要开设五大专业方向:数字设计、时尚设计与商务、纯艺与基础、图形设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五大专业课程又分为学分教育与无学分教育。在图形设计中,课程结构明晰,提供了在线教学、业余集中教学两种形式,除了开设一些专业工作室课程外(字体、图形、插画、卡片设计与市场、品牌形象、广告、印刷制作与程序、图形设计史),还特别强调了基础课程与基础核心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是:电脑技术——Photoshop\Illustrator\AdobeInDesign\DigitalImagingwithPhotoshop\DigitalGraphicswithIllustrator这与数字设计的设计课程一致。基础核心课程(BasicCore):介绍视觉传达概念与工具,学生将学会字体设计与编排的基础,学生在知道如何利用前面的电脑技术完成典型的练习与了解设计的基本面貌。并且发展有关于印刷、广告、企业形象设计及其他媒体的基本设计技巧。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的课程结构同样如此,均有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开展于一切专业工作室课程的前面。此设置可让零基础的学生对该专业有个整体的视觉印象与操作印象,有利于接下去每个单元课程的开展,是教学的重要节点。此外,还有BusinessandProfessionalPractices、Entrepreneurship(商务与专业实践、创业精神)。
我国的继续教育课程结构相对平和单一,是模范了全日制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按部就班的从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到专业课到毕业设计。并未对继续教育的特征进行量身制作,缺乏了各类专业特征的内需。如设计专业与市场的关系性,设计与客户的关系问题,多数教学是自我评价,学生没有太多与市场直接接触机会,尽管有许多实践案例引入教学中譬如某个住宅小区景观方案、某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但评判的依然是指导教师,这些模拟案例的沟通场景与真实的与客户面对交流还是存在本质区别,因此许多学生出去后依然无法适应市场对专业职位的要求。这一点与继续教育培养的初衷恰恰相违。继续教育的学生多数应该是有工作经验的,入学前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并能毕业后马上能胜任岗位。故,调整继续教育的教学结构,强化基础教学内容,增加专业与市场的关系课程是相当必要的。一方面是各类专业课程的内需要求,一方面是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市场的要求。
(三)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中常规的教学形式有集中授课、工作室导师制以及网络教学。网络教学虽早已出现,但在继续教育中尚未形成气候。根据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可以呈现合理的多样化。在软件技术培训上,可以进行集中授课,在市场关系课程上,可以直接由第三方介入(客户方与中间机构方);在技能培训上,由专业技师带领。而在专业熏陶等鉴赏方面,专业教师系统组织较好。当然,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必须建立在课程的丰富性与必需基础上。在作业沟通上,作为继续教育有灵活的机动性,网络互动可为教师与学生双方节省很多时间与资源。
二、时代因素对设计类继续教育的影响与要求
(一)人的生活方式与信息技术
当下,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SOHO的办公早已有,自由职业者则伴随互联网的出现越来越多,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甚至有IT人士称以后的工作就是碎片工作,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在不经意的碎片时间段完成工作任务,人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更大的变化。人的生活节奏在科技时代下变得非常自主,人的意识与交流也相对更为开发,接触的视觉文化也极为丰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然向教育提出了要求。继续教育恰逢时机,由于业余性质的机动灵活性,可以比高等教育的教学格式更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就如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强调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变革传统学校教育、重视学校后教育、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相结合、适应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式和内容的终身学习理念,以及在继续教育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自学考试制度与学分银行、灵活的学习方式的政策要求……”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思路、专业概念、教学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强调前瞻,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应开放性与互动性。课程的设置更应注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学分银行的概念,变得选择性多样化。
(二)市场环境
在节奏快速、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是随之变化的。就如帕森斯设计学校的GraphicDesign、FashionDesignandFashionBusiness专业都开设了有关市场化的创业课程,图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BusinessandProfessionalPractices、Entrepreneurship这类课程里了解知识产权、财产法律和学习如何识别和保护版权、商标、专利的申请。时尚专业的学生在FashionEntrepreneurship课程里得到如若想成为企业家应该具备的一些专业知识,如财务运作、如何操作成功的时尚商业。通过协作研究和动手练习,学生学习开放商业元素、团队下协商沟通的复杂性,并且学生能了解如何创建商业模式和合法的商业组织机构以及探索融资和保险的详细信息。这些课程的内容紧密市场,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对于继续教育的学生似乎在未来工作出路上多了更多的选择性,也具备了一个专业设计师在实际市场环境里运作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