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

篇1

艺术作为创意性作品或产品,必须遵循创作规律以确定其基本内涵和品质,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该剧策划所确立的“刘三姐”与“南博会”结合的基本创作思路,就是一个颇有见地和富有新意的创意。同时,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无论从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而论,都具有原创性,使策划、创作、表演等主要环节的原创性充分体现出来,其特征凸显创意性、独创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其一,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元素综合为一体,不仅还原中国古典艺术在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风貌,而且赋予其时代特征与现代内涵。音乐、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带有明显的抽象性、表现性、抒情性基本性质和特征,但一旦音乐与戏剧构成音乐剧,舞蹈与戏剧结合构成舞剧,就带有叙事性、戏剧性、再现性特征;同时,音乐叙事、舞蹈叙事也成为诗意化叙事的最佳方式。该剧作为民族音乐剧,民族特色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中国式、中国化的音乐剧,不仅回归诗、乐、舞一体化古典文艺传统,而且回归“合歌舞以演一事”的中国古典戏曲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西方音乐剧元素和现代歌舞剧元素,融古今中外艺术之长和高科技支撑下的新媒体艺术之长而加以创新,以抒情性与叙事性结合,舞台表现空间和时间结合,音乐、舞蹈、戏剧结合,整合多种艺术元素,将散珠碎玉连接成一条完美的项链,以音乐剧这一独特的现代艺术形式叙述了刘三姐新故事,表现出古典诗意情怀与现代时尚精神的融合。

其二,以极富地域、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舞蹈创作元素和表现元素以及场景、服饰、道具、背景屏幕、灯光、音响等舞台构成元素,在融入到剧作创意策划、题材选题、主题设置、情节故事、戏剧结构、人物性格、情境营造等整体构造时,无论是宏观思路把握还是微观细节设计,都能够在整体与细节结合中体现艺术创意,在创意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内涵深化中彰显广西精神。

其三,以戏剧综合性艺术的诗意化,超越了舞台时空局限性,在其故事、情节、人物的诗意化表现中强化了艺术原创性。戏剧特点在于戏剧性,戏剧性在于以叙事过程的起承转合以及戏剧冲突和逆转所制造的悬念、耦合、巧合,体现出戏剧叙事性所长。该剧则以音乐剧形式强化诗意性,不仅在于音乐、舞蹈的抒情性、表现性而充分诗意化,而且在于以其浪漫、绚丽、唯美的情节故事以及形式化、理想化、意境化的场景情境而充满诗意性,其风格基调与其说是一支歌,不如说是一首诗,因为它不仅诉诸视听审美感觉,而且诉诸心灵精神,追求人生的完美境界和人类“诗意的栖居”。

其四,该剧作为音乐剧,音乐是核心所在,其音乐创作极富民族特点和区域特点,以耳熟能详的刘三姐音乐为主旋律和基调,融入大量的本土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民歌音乐元素,揉合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在开掘利用优质音乐资源基础上进行创作,取得极具创造力和感染力的音乐效果。著名词作家曾宪瑞认为:“该剧的排演在广西高校中开创先河,并且将传统民族品牌与现代艺术表现完美结合,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新,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进行了有益尝试。”

厚重的本土文化内涵与绚丽的跨文化交流的特色

刘三姐无疑是在国内外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广西文化符号,也是对广西民族文化最有贡献和最具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源。该剧对刘三姐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赋予了刘三姐文化以时代性和现代精神,丰富了刘三姐文化品牌内涵外延,衍生了刘三姐文化新形象、新故事、新品牌。

其一,刘三姐文化是历史建构与文化构造的结果,也是文艺创作和艺术创新的结果。刘三姐文化在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基础上传承发展,在历时性传承中经历了民间传说故事、文人典籍记载、彩调歌舞戏剧、影视艺术创作等建构过程,成为广西民族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同时也在共时性的地域文化结构中扩展和衍生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构成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构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推动民族文化的现展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该剧在历史建构与文化构造的双向坐标上定位,丰富和扩展了刘三姐文化内涵外延,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为其进行跨文化、跨民族、垮区域文化交流的定位;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为其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在中国—东盟“南博会”语境下为其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文化软实力定位,都使刘三姐文化增添新内涵和新内容。

其二,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形成新的文化艺术品牌。创新利用和开发刘三姐文化资源也成为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开发的源泉,衍化产生出节庆文化品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艺文化品牌“印象•刘三姐”、电影《寻找刘三姐》、文化旅游景区“刘三姐风情园”等。这不惟是在刘三姐题材的表现形式和体裁方式的创新,而且在于传承文化精神基础上的内容内涵发展创新,衍生出新的刘三姐及其新的题材故事。该剧就是这一创意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在赋予传统歌圩、歌堂、歌会、歌节及其铜鼓、绣球、壮锦等民族、民间、民俗元素以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基础上,还融入跨境爱情元素、对外商贸合作元素、文化交流元素、都市时尚元素、文化产业元素等,提供刘三姐文化资源开发及其品牌建构的更为广阔和深化的空间,使刘三姐文化创新、艺术创意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其三,增添刘三姐文化新的含义与意义,赋予其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前景。文化与经济、旅游、科技、现代服务业的结合,所形成的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体制改革与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也是文化内涵外延深化扩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结果,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该剧能够立足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生长点塑造刘三姐新形象,打造节庆文化产业、会展文化产业、演艺文化产业以及绣球文化产业新品牌,昭示出刘三姐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开发的发展新趋向。

其四,搭建刘三姐文化交流平台,跨文化、跨民族、跨境文化交流以实现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文化认同的目的。刘三姐文化不仅体现出广西文化精神和特质,而且体现出一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该剧在充分表现出这一精神指向的同时,也更为深刻地表现其作为对外交流平台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际交往的作用,指向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为区域文化表征的刘三姐文化具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区域的世界性与人类性的普世意义。

艺术教育及其教学改革与品牌工程建设的特色

高校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途径及其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应用效果,尤其是针对艺术专业教育而言,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及其艺术基本功培养和能力训练是重要一环。张建军认为:“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艺术院校的永恒主题,改革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这一主题的重要形式。”

该剧是该校师生共同创作演出的结果,也是该校教学改革及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果,体现出高校艺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特色。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五方面。

其一,立足于艺术创作和表演的教学实践及其实践教学体系平台推出成果品牌。艺术人才培养效果应该通过一定的创作成果形式体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知识落实于技能、人才体现于成果的培养训练过程中。该校艺术专业教育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基本功和技术技巧能力,在出人才的同时出成果,提出精品课程的同时提出艺术精品和品牌,取得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成效。

其二,立足于高校产学研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体系一体化进程。高校作为教学单位,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创作)为基础。但长期以来,教学与科研关系并未理顺,或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或教学与科研对立矛盾的偏向始终存在,不利于高校发展与综合实力提升。该剧创作演出既可以视作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的汇报,也可以视作创作研究成果的汇总,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校教学与研究(创作)的综合实力及其人才培养实力,昭示出高校产学研体制改革及其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趋向。

其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无论从显性还是隐性看无疑都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重要作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潜能、才华展示、个性发挥、兴趣爱好能够得到有效实现。校园文化中的文学创作、美术音乐制作、歌舞表演、艺术设计、才艺展示、DV电影制作等活动形式并不亚于课堂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该剧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校园文化成果结晶,是水到渠成、厚积薄发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校园艺术精品,应该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方向,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其四,以师生同台创作表演的方式转变教与学关系,教学相长、教学互动、合作教学成为教学及其实践教学常态。艺术专业教学最大特点在于不仅传授知识理论,而且培养素质技能,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也吻合创新教育精神,这对教师专业教育所需的创作、编导、表演、评论研究素质能力要求更高,更吻合师范教育及其技能培养结合的“双师型”要求;对于学生培养而言,不仅需要培养艺术教育的师范技能,而且也需要培养艺术人才技能,由此教与学、师与生在艺术交流上更具主体间性和双向交流性。该剧无疑搭建艺术交流的师生共同创作表演平台,不仅推动教学改革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且在舞台艺术实践中教学相长,促进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水平提高,也锻炼了艺术教育团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

其五,搭建高校与社会合作交流平台,推动高校社会服务意识提高。长期以来,高校传统封闭式教学形成的金字塔、象牙塔精英教育形象与社会需求拉开很大距离,不能更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缺失高校教育某些应有的功能。高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四项功能,构成高校办学宗旨与职责,其功能定位充分体现高校的硬实力、软实力与综合实力。潘懋元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从经济社会边缘走进经济社会中心,体现了知识的本质特点,也体现了知识经济与大学之间内在的关联性与一致性。”

篇2

由于舞蹈艺术表演是一项技艺双修,学习与表演兼顾的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顺利开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点滴渗透原则,是指舞蹈艺术表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渗透对舞蹈表现力的的培养训练。坚持这一原则不仅符合该学科教学特点,而且较好的适应了受教者学习舞蹈艺术表演的认知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激发兴趣原则,对于艺术表演的产生激发舞蹈受教者的学习兴趣,引发表演激情。协调发展原则,舞蹈艺术表演不仅是受教者个体学习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创造发展的过程,所以,舞蹈艺术表演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要均衡协调发展。

二、舞蹈艺术表演内容的设置

首先,舞蹈教育要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传统舞蹈教育,只要重复前人的经验就够了,那种教育不但不需要创造性变化,就是有些微变化都是不允许的。现代舞蹈教学,要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运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方法,要讲究学习效益。对现代受教者来说,不断重复少量的知识与技能是断然不可接受的。在我们初登国际舞赛时,了解我们的老专家俄国芭蕾的前辈古雪夫指出,虽然,我们可以完成一些规定项目,但我们的选手显然没有其它方面知识的帮助,明显的是缺少音乐与文学修养,因而我们创作的人物缺少一定的内涵与深度。所以,我们要用综合知识培养舞蹈艺术表演人才,这样在舞蹈教育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面向全体舞蹈受教者,学习舞蹈艺术表演的内容主要包括:舞蹈艺术表演的基础、舞蹈艺术表演的技能技巧以及舞蹈艺术表演的审美体验等。

1.舞蹈艺术内容表演基础理论。它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舞蹈教育而进行的,理论对于实践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多才多艺的“巨人”之一的达・芬奇曾经形象的比喻道“热忠实践而不要理论的人好像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的船,拿不稳该往那里航行。实践永远应当建立在正确的理论上,透视学就是正确理论的向导和门径,没有它,在绘画上一事无成。科学是将帅,实践是士兵,最大的不幸是理论脱离实践。”这些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在课堂教学专门讲授的,也可以在舞蹈欣赏和舞蹈艺术表演教学实践中加以贯穿,所以舞蹈表演的预期目的就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学科内部各项教学内容的渗透,协调,又要搞好各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交融。

2.舞蹈艺术表演的技能技巧。舞蹈艺术表演的技能技巧是舞蹈受教者及演员进行表演的手段,是他们运用舞蹈语言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能力体现。它包括眼睛、面部、肢体等训练。⑴人们通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眉目传情”等,均贴切反映出眼睛在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中起的重要作用。在艺术表演中,眼睛表演技巧举足轻重。《明心签》中说:“凡作各种状态,必须用眼先行,古人曰‘眼灵睛用力,面壮心中生’。”说明了面部表情一刻也离不开眼睛的主导作用。用维吾尔族舞蹈为例:眼睛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就“挑(上声)眼来说,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力。舞蹈艺术表演中眼睛的运用技巧是在坚持不懈对艺术追求中,逐渐学习掌握才会纯熟运用的。⑵舞蹈艺术表演中,面部表情始终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凝聚的焦点。观众欣赏舞蹈,就是“观其舞,看其功,察其色,鉴其貌。”所以,根据舞蹈表现内容,脸上要会表现春、夏、秋、冬。这种技巧取于舞蹈教育中艺术功底及表演审美特征的培养才能具体把握,它是一个舞蹈受教者以及未来的舞蹈演员艺术修养与美感经验的集中体现。⑶舞蹈受教者在学习艺术表演时要学会组织和创作动作。从欣赏角度来看,受教者是通过自己的身体――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43-02

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思想、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它是将词语和语法相结合,并通过声音体现人的思维内容。舞蹈教学是一门可视性和艺术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通过人的神情表演和肢体动作,表达相应的思想和形象。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在舞蹈课中学会舞蹈,并且有出色的成绩,舞蹈教师仅仅通过标准的动作演示是无法达到这个目的的。只有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语言艺术,一方面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动作,才能确保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一、舞蹈教学和教学语言基本概念

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它由词汇和语法结合而成,通过声音体现的一种体系,可以表达人的内部思维和情感。教学是一门通过教学语言表现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单单把理论知识复制,然后播放出来,而是需要将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规范的归纳,并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新性的使用语言教授知识称之为教师的语言艺术。舞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的活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肢体动作的练习,教学内容的每个舞蹈动作都有独立的术语描述,从而决定了舞蹈教学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另外,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一直处于活动状态,舞蹈教师需要采取指令性的语言,例如“左转圈、踮脚、前压腿”等。

二、舞蹈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启发。”在各种不同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学生能力的培养、记忆素质的提高,都需要依赖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教学语言才能将知识传播给学生,教学语言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需要将要传授的内容和讲解思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达到更好启迪学生的目的。

1.语言艺术影响舞蹈教学质量。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启迪学生和提高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不清或者表达太过沉闷、没有生机,都不利于塑造积极的教学氛围。舞蹈是一门将技巧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教学课程,舞蹈教师需要通过可视化的动作演示及巧妙的语言艺术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地学习舞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用形象化的语言将想象的舞蹈意境描述出来。教师需要综合的协调好语言艺术与动作演示的关系,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水准具有重要的意义。舞蹈教学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舞蹈教师应当将语言艺术融入教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舞蹈的精髓。

2.语言艺术是舞蹈教学的主要手段。不管是常规的课程,还是类似于舞蹈教学这些非常规的课程,语言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舞蹈教师通过语言艺术保持与学生良好的心灵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从而确保提高教学质量。舞蹈教师也需要通过语言艺术将动作要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的学习速度和质量。

3.语言艺术影响舞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舞蹈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不但会对教师自身教学课程的进展和教学成果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还有可能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首先,学生通过舞蹈教师的语言艺术中探索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能提高自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循序渐进的影响力,学生长期在教师语言艺术的氛围中,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喜欢上语言,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灵活应用语言具有很大的帮助。再者,舞蹈教师对于舞蹈意境的优美生动的描述,使学生从中感受美丽的存在,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确保学习质量。而舞蹈教师就需要具备对事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以确保他们的语言艺术具备审美价值。

三、舞蹈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艺术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体现美的艺术,舞蹈教师不仅要知道怎么样造就这种魅力,更重的是了解怎样把体现美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具备非常强的教学修养。舞蹈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正确地运用语言艺术。

1.教学语言需要清晰准确。舞蹈教学中存在多种专业名词和术语。舞蹈教师在进行动作解析和理论知识传授的时候,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以避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偏差,不能理解核心精髓,从而导致学习情况差,甚至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并做到教学语言准确无误。这需要舞蹈教师熟练地掌握舞蹈专业相关知识,并能通过语言艺术表达,让学生尽快学会舞蹈动作。

2.教学语言需要生动有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可以使用诸如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述舞蹈的动作和精髓,通过想象描述舞蹈表现的环境和背景,让学生觉得轻松愉悦。对舞蹈动作生动有趣的描述,可以渲染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总的来讲,舞蹈教学老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审美和表达能力的作用。

3.教学语言需要精练。舞蹈教学的独特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精练。舞蹈教学是动作和语言描述同时进行,如果舞蹈教师语言不精练,首先会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大,学生不能抓住重要内容,学习质量下降,延迟教学进度。其次,舞蹈属于一种艺术性的运动,学生在学习或者练习舞蹈动作过程中,精神兴奋度高,如果教师语言太过烦琐会抑制这种精神状态,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和身体上不适,另外学生还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4.教学语言需要亲切。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甚至会有受伤情况发生。在学生动作不到位或有消极情绪时,舞蹈教师的语言过于生硬严厉会使学生的情绪更受到打击,内心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学习过程。如果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亲切的态度,并使用适当的语言安抚、鼓励学生,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提高自信力,在舞蹈学习方面也可以有所造诣。

5.教学语言需要富有情感。舞蹈传递人类的情感不仅依赖于舞蹈造型和动作,重要的还有情感因素。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展现情感的作品需要融入感情地讲解,从而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舞蹈教师需要将语言赋予情感,使用丰富、生动的词汇将学生带入舞蹈体现的环境中。只有当学生对舞蹈展现的感情有深刻的感触时,才能更加激发学习舞蹈的激情和学习的质量。另外,学生在此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审美观念。

四、结论

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对于教学品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语言艺术更多的探索,可以把舞蹈教学过程进行得更为生动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舞蹈教学老师不仅需要具有高的技术水平,更要看重语言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才可以成为一个具有高教学水平的舞蹈教师。

参考文献:

篇4

一、“度”的把掘

实验教学中的“度”就是一种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中,追求的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把握教学,调控教学。教学中“度”的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铺垫应具有”高效度”

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在课始几分钟内平中见奇、快速切八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如观看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让学生回想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显微镜观看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2、实验教学的导入要有“磁力度”

实验伊始,教师可巧设导语,”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浪花,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大氛围。如初中八年级《生物》(上)中的“观察蚯蚓”的实验,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

(1)雨后蚯蚓为什么耍钻出地面?

(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3)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短短的几句话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做起实验就格外认真,观察起来特别细致。

3、实验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初中七年级(生物)(上)中“绿叶片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课堂教学安排上,从天竺葵的黑暗处理到叶片的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液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4、实验教学的分析及设问应“多角度”

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设置应全方位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说理、讨论和操作,以获得较多的技能。如初中(生物)中“脊蛙的反射”实验,在完成观察脊蛙的搔扒反射实验后,让学生再进一步探索:

(1)撕下蛙的腹部皮肤:

(2)切断蛙的坐骨神经:

(3)破坏脊髓;

(4)剪断腓肠肌。

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对比观察脊蛙能否出现搔扒反射,从而让学生知道反射必须建立在反射弧完整的基础上,只要反射弧的任何一环节出现故障,反射都无法完成。

5、实验教学的课后小结应“高浓度”

俗语:“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同样,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小结。因为小结,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七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中“显微镜的使用”实验,可浓缩成一首打游诗来作为本节课的小结:右手托座。左手握臂;放在偏右,目物安备。转动转换,对光低倍;看准光孔,光圈正对。右眼看目,左眼耍睁,转动反光,直到白亮。玻片安放,要在台上;压好玻片,标本对上。转动粗螺,镜筒缓上。一直等到,看清物像,略调细螺。物像更棒。

二、“导”的把握

“导”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古语:“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实验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施“导”的操作下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导”的艺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学生出现“厌学”时,应着手于“诱导”

有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性多变,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难度,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适时诱导。如高中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的实验,由于研磨、过滤、剪纸条、划线等操作步骤的繁琐,一些药品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再加上最后的实验结果不易成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应随时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告诉学生研磨动作要快;研磨后为了能得到一定量的滤液,可再向研钵中加少许的丙酮再过滤;每次用吸管划线时吸取的滤液要少;划滤液细线要保证又齐又细等。明确引导使学生掌握操作要点,就会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实验的成功,会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当学生感到“难学”时,应及时“疏导”

学生在做实验时,会遇到思维受阻或偏差,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指点迷津,化难为易,使学生产生顿悟、顿解,以获取成功的喜悦。如遇到“显微镜使用”中的物像寻找,“玻片制作”中气泡的产生,“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中水温度的控制等难点时,教师应着力做好“疏导”工作,抓住要点变”难学”为“易学”,促进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当学生“死学”时,应给予“引导”

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对结果分析不透彻,仍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对此,教师应避虚就实,依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把实验进程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为“活学”。如初中生物中“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的问题:

(1)小肠不仅长,它的内壁是否光滑?(有皱襞和绒毛)

(2)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3)食物必须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完成消化,小肠有哪些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

(4)进入小肠的食糜如何与这些消化液混匀?(小肠的蠕动)

篇5

演员应该是个艺术家,不应该是个“艺匠”,艺匠只会模仿、复制,而不懂得创作,而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就要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3]。舞蹈之不同于别的艺术,是因为舞蹈演员按照舞蹈的艺术特怔,用演员自己的身体和思想感情作为材料去创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材料;他们是艺术家,也是艺术工具。演员的艺术创造不仅要创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必须要创造出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让观众去感受。外来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内容,人物的动作和行动首先是依据人物的某种生活状态和某种心理设计出恰当的动作形象,有时他们反过来也是从形体动作入手,从动作中去感受一切,以达到角色创造的目的。

1.2舞蹈表演艺术要有审美规范

舞蹈演员塑造舞蹈形象,要经过形象的积累、寻觅,形象的体验、感受,形象的创造表现这三个层次[4]。积累、寻觅除了从平时生活的形象积累中去寻找有关的形象外,还要有目的地从舞蹈、原著等去寻觅与角色有关的素材,体验、感受是要求演员自我逐渐生活在角色中间,从演员自我转化为舞蹈中的人物形象,使单纯的动作形式转化为表演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舞蹈语言,这也就是把单纯的动作形式变成有意味的舞蹈形式。

1.3舞蹈表演艺术的主要性格特征

不论是小孩、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在跳舞的时候,都是在抒发他们内心的的情感。情感是舞蹈内在的生命核心,无论舞者通过怎样的形式表达,都是在特定的生活中去表现、去抒发自己的情感。

2中老年舞蹈兴起的缘由

首先,在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已进入老龄国家。大多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年人和经历坎坷又继往开来的中年人相聚在一起,形成了特殊的中老年群体。他们寻求健康长寿的途径,渴望参加轻松愉快的文化活动,通俗舞蹈满足了他们这两方面的精神需求。其次,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转型,他们的心态也产生了比青年人更深刻的变化。追求美的享受,但又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渴望在艺术参与中塑造新的自我,成为当代中老年人比较普遍的审美追求。最后,新的时代,既充满活力,又充满竞争。中老年舞蹈以艺术语言作为媒介,把众多的中年人、老年人吸引、团结到一起,跳舞、结友,缓解人际的隔阂与紧张关系,使这一群体文化的投入者体验到互相间的友善与温馨。

3中老年舞蹈教学

3.1精讲多炼,热情示范

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关系,舞蹈基础是很差的。由于社会阅历的关系,能理解老师对动作所作的理论讲解和分析,但就是不到位。因此,对于初学舞蹈的中老年人,一要精讲多炼,二要多做示范。精讲时语言要简练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动作的反复练习上。示范时要有充分的热情与感情,示范的动作要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他们。同时还要耐心的纠正错误动作。中老年人由于年龄比较大,所以在初学动作时,感觉比较迟钝,不善于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觉地对动作作自我纠正。所以,上课的时候,除了不断地说要领,还要不停地帮他们纠正,力争做到口到、眼到、手到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3.2说练结合,体脑并用

中老年人初学舞蹈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忙乱中会忽略动作的要求。教师可以用一些俗成的、言简意赅的口诀,在课堂中发挥作用。如“直上直下,连贯柔韧”;“被迫下蹲,上顶直立”等。中老年对照口诀做动作,加上老师的及时提示,很快就能找到下蹲时的对抗感觉。中老年的记忆在最贱的减退,所以在记口诀或者是动作上,都是相对比较吃力的;所以,边做边记边思考,体脑并用,说练结合,才能提高效率。

3.3分步要求,循序渐进

中老人舞蹈教学中,动作规格要领的提出要有步骤。学员进行组合练习时,开始可以化整为零,分割成几小段分别纠正,每堂课可选其中一段作为纠正重点,不要总是从头到尾过一遍。一般来说,中老年在掌握一个新舞蹈,往往是先会做,然后做得较好,最后才能达到整齐。初学阶段,着重掌握动作之间的有机衔接,了解大概情节。提高阶段,则要求学员将注意力转向动作的细节和节奏的准确上。技巧完善阶段,则要求学员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表演能力的培养上。如果一开始就不分阶段,不分主次地对学员提出过多的要求,反而会欲速不达。只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客观规律,采取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和逐步推进的方法[5],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跳舞的作用

4.1中老年舞蹈具有健身、长寿功能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百动不如走,走不如扭。”跳舞主要是一种腿脚的活动,有快步有漫步,有规律有节奏,跳舞一个小时大约有五千步左右,这样既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又可以消除下肢淤血,体态稳健,活动灵活协调。对于老年人的舞蹈教育,首先要明确,中老年由于骨骼不是很坚韧,相对较脆、死板;所以在跳舞的时候适合较柔软的国标舞,或者是集体性欢乐舞,如藏族的锅庄、汉族的自由舞等。尤其在当代,社会上流行跳肚皮舞;主要是锻炼腰、腹、臀等躯干部位的肌肉,特别是腹部和体现柔韧性的腹直肌、腹斜肌以及背部肌肉,该舞除了收紧臀肌之外,还能通过外部的肌肉运动按摩腹腔子宫器官,促进盆腔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对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有效显著;这对于中年人,既提高兴趣,又可以健体;肚皮舞是一种全身性的舞蹈运动,所以可以达到减肥、减脂的作用;人在上了年纪后,容易患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所以该舞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由于老年人这些舞蹈既可以增强兴趣、锻炼身体,又可以抒感、延长寿命。

4.2中老年舞蹈具有娱乐功能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46-01

导入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如若教师能够针对该类艺术加以协调化把控,便能够令课堂教学实效变得愈加理想。须知足够精妙的导入艺术,可以令小学生群体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振奋,克制以往课堂注意力低下隐患前提下,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力。所以说,尽快理清现代小学语文课堂科学化的导入艺术形式,系统化贯彻落实素质化教育指标,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必须引起各类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1 借助问题导入艺术改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性

疑问可以说是推动学生持续深入性思索的核心力量,更是调动他们自主式学习欲望的必要途径。特别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讲,他们时刻保留坚定的猎奇和求知信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征,为小学生设置各类富有针对性的问题,借此激发他们更为强烈的思维冲突效果,进一步积极思索、学习知识并提升个人实践技能。

如在进行《迷人的张家界》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借助巧妙的问题设置途径,引导学生及时介入到积极的思考状态并主动获取各类关键性语文知识点。至于这部分问题内容则可以表现为:“同学是否去过张家界、作者是透过哪些角度将张家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加以表现的?”归结来讲,这部分问题设置,要尽量保证和课文内容联系的缜密程度,与此同时,还要适度激发学生的长期猎奇心理,令他们至此过后自主阅读课文并从中提取整理相关问题答案。这样,便可以令学生透过文章精细化阅读等途径,明白张家界拥有秀丽别致的山水和无比珍惜的动物。由此看来,问题导入对于改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性,的确存在非凡的辅助功效。

2 配合故事导入艺术调动小学生长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致

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倾听故事的习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故事导入艺术环节设置,借由该类群体听讲需求全方位满足基础上,调动出他们更为深刻的学习兴致,令他们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体验到学习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对于今后小学语文课程良性教学效果强化,影响作用非凡。

如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期间,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故事导入艺术,令学生快速掌握该类课文的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回忆中国除夕夜的景象,包括品尝丰盛的年夜饭、观看无比精彩的联欢晚会等。在学生沉醉于美好回忆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引入安徒生经典的童话故事,即一个拥有着善良之心的小女孩,在富人们庆贺新年之时,为了卖火柴而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在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小女孩为何如此不幸的问题基础上,调动他们挖掘作者内心情感的积极性,保证他们至此对各类新课程保留强烈的关注度,在该类情况之下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必将能够赢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利用音乐导入艺术实时调节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不同阶段中的主观情绪

最能撼动人心的莫过于音乐,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导入音乐,不单单可以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智慧和陶冶其情操,同时更可以令他们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之上紧跟教师讲解步伐,最终顺利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如在进行《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讲解期间,教师便可以借助音乐导入艺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情绪,令学生在聆听《让我们荡起双桨》有没旋律的前提下,快速且集中地投入到语文课程学习活动中;再就是消除紧张情绪,获取情感陶冶的高尚成就。

4 通过多媒体等高端设备导入艺术组织学生学习丰富的课程内容

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应用,目的就是保证课堂教学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即借助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元化、灵活形象的表达模式,令学生深刻地感知语文课程中的各类人物形象,激发出内心强烈的学习动机。事实证明,此类课堂导入艺术的贯穿,极为迎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征,保证该类群体顺利认知难易程度各异的课程内容。

如在进行《桂林山水》课文讲解期间,教师便可以考虑结合多媒体导入艺术制作精美的演示课件,令学生透过视觉、听觉等感知角度清晰地体验到桂林山水的别致景象,令自身仿佛置身其中。之后他们学习该类课文就会显得更为轻松一些,对于文章中各类重点内容也会有着更为深刻的见解。

归结来讲,开端处理得足够妥善,距离日后的成功顶点才会愈来愈近,而一节实效性较高的小学语文课程,同样需要凭借科学性的导入艺术作为支撑。如此才能时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并加快各类新课程的讲解进程,为整堂课的有效进行,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希望日后相关教师能够多加注意并予以灵活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上贯穿融入各类导入艺术,需要教师预先做好相关研究工作,即保证将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特征等要素充分考虑进去基础上,运用富有针对性的导入形式激发他们的猎奇和探索欲望。长此以往,使得他们紧跟教师讲解步伐并强化自身对各类知识点的学习实效,最K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化发展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凤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

2013,15(14):137-156.

篇7

学校以积极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成立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艺术工作管理体制,把艺术工作纳人学校中长期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各级艺术教育的法规、制度及方案,健全管理、激励制度,分管领导定期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进行跟踪督促,并总结反思,不断整改进步。针对舞蹈艺术教育,学校坚持做到“一个保障两个优先”:保障舞蹈教学经费,优先安排专用舞蹈教室,优先选拔舞蹈苗子,并逐年加大设备、服装、道具等的投人。

二、创建艺术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艺术化的校园环境是艺术教育的隐形课程。学校合理利用空间布局绿化、美化、净化操场、教室、走廊等,特别对舞蹈、音乐专用教室进行个性化装修、艺术化渲染,同时分楼层介绍舞蹈家、音乐家、世界名曲、传统艺术项目,悬挂标语,还设立了艺术特色专栏、活动剪影及作品展示区,校园内处处体现着艺术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开展舞蹈活动,提高师生素质

(一)重视艺术,开足课程

在学科课程方面,学校严格执行艺术教育课程计划,在“开全、上足、教好”上落实管理措施,杜绝停、占艺术课现象,确保艺术课程开课率100%,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艺术的快乐,获得尊重、关怀、合作、分享等体验,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完善与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发展舞蹈特色项目奠定基础。

(二)多措并举,培养师资

1.科学合理分工

学校音乐组教师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曾荣获市先进音乐教研组称号。学校根据教师素质及特长安排工作:蒋志华老师负责合唱,雍玉老师负责器乐和声乐,胡琦琦老师负责舞蹈,吴颜言老师负责舞台表演、协助声乐及舞蹈。

2.扎实教学科研

积极选派艺术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教研组坚持“四个一”:每周一次专题集体备课,每月一次学科研讨,每学期每人一次研究课,每年负责组织一次学校大型文艺汇演等。学校还经常创造各种条件为舞蹈特色教育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如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上社会舞台展示舞蹈成果、交流经验,邀请专家、家长、新闻媒体走进校园观摩舞蹈教育开展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升教师的舞蹈教育水平。

3.提升个人素质

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及比赛,注重个人素质的不断提升。针对舞蹈特色项目,胡琦琦老师除完成教学任务,还获得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教师资格证,在桂林市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全能二等奖,市小学音乐教师优质课竞赛、音乐教师评课议课一等奖,作为桂林市骨干音乐教师送课下乡,还多次获得舞蹈优秀指导奖;雍玉老师荣获秀峰区音乐教师技能比赛一等奖,市小学音乐教师评课议课比赛二等奖;蒋志华老师荣获桂林市优秀音乐教师及秀峰区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在全市音乐教研活动中执教的公开课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吴颜言老师刚来一年,也相继参加了合唱、群舞、基本功等比赛,并获好成绩。

(三)精心选练,打造团队

为了打造艺术教育舞蹈特色项目,学校安排胡琦琦老师负责学生舞蹈队的日常工作。在班主任的配合下,胡琦琦老师在各班精选舞蹈苗子组成“小飞凤舞蹈队”。

1.丰富认知,激发愿望

教师经常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舞蹈知识,组织学生观看少儿、成人的民族舞蹈录像,利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机会跳上一段让学生欣赏,组织学生参加班级、学校、社区、城区、市级展示、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信心。

2.三步教学,扎实有效

“小飞凤舞蹈队”根据学生年龄分组采取三步教学:舞蹈基本功训练一舞蹈组合学习一形成舞蹈优秀作品,这使学生训练按舞蹈的规律循序渐渐。经几年努力,“小飞凤舞蹈队”拿出《乒乓小蚂蚁》《丰收乐》《夏日里的滴滴调》《喜鹊喳喳喳》《舞起幸福鼓》《月狐》等优秀舞蹈作品。

四、面向全体学生,探寻教育方法

(一)因地制宜原则

1.开展社团活动

成立学校竹竿舞、啦啦操等多门类舞蹈艺术社团,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组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社团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对象、教师“四落实”,计划、内容、组织、讲课、检查、考评“六到位”。为丰富舞蹈形式,传承民族文化,学校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调、桂林渔鼓引进校园,开办学社,邀请传承人及专家为学生授课。

2.搭建展示舞台

学校为学生搭建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使艺术苗子脱颖而出。结合儿童节、国庆节等重大庆典活动展示,开展全校性的“六一”大型文艺汇演、“庆国庆”歌咏比赛、特长生个人才艺展示音乐会、学社成果展。开辟“竹艺舞台”,利用课间活动给更多学生展示风采的机会,很受学生欢迎。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舞台,向社会汇报艺术教育成果,参加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把学校舞蹈教育成果推向社会

3.开发舞蹈校本教材

学校将舞蹈教学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由舞蹈教师专门编写适合全体学生学习的《舞蹈人门》,要求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每学期给学生上至少两节舞蹈课,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了解舞蹈知识、学会欣赏舞蹈艺术。学校倡导“青竹文化”,推广竹竿舞,还编写了《竹竿舞》教材,介绍竹竿舞的基本步伐,打竿、跳竿的花样变化。

(二)适应性原则

学校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自编舞《阳光礼仪舞》、武术操《竹韵·武魂》、竹竿舞、板鞋舞、啦啦操、彩调、渔鼓等舞蹈艺术形式,有效地将舞蹈教育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等内容有机结合,达到了让舞蹈教育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普及性原则

篇8

Cheng huina,Wang yunbo,Qi jianfeng

【Abstract】

PE teaching is an art ,the PE teaching art reflected better teaching effect,the first task is to “guide ”,”play”,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This article will specifically elaborate.

【Keywords】

PE teaching art;“guide ”,”play”art

体育教学艺术是一门独特的教学艺术,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遵循体育教学原理和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美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现的具有审美意蕴的艺术。体育教学艺术的美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美。以前很多人说作为教师要做演员,而现在本人以为要很好的展现体育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即做“导演”,又做“演员”。

1. 体育教学艺术的特点

1.1 审美性。既然谈到艺术,那么审美性则是体育教学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现代教育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就算可以的,教学的方法、手段,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古板的讲授知识已经不足以能够胜任现代的高校教育,体育教育也不例外。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处处存在美得运动项目或者文化,体育可以带来身体的外部形象的美,体育中对思想品德的、文化、知识的教育更是存在中美。如何将体育中的美通过教师的理解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发现美,领会美,从而展现体育的美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的职责。

1.2 创造性。艺术的美是在不断地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展现出来的,体育教学艺术也不例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前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并结合现有的教学实际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同的,都是要创新的,因为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即使教学内容是相同的,但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即使教学对象是相同的,那么不同时间不同境况下对于相同动作的反应也是不同的,我们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创造性是我们完成一节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1.3 实践性。实践性是高校体育教学有别于大多数理论课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体育教学主要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并且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在运动场上教师和学生沟通、合作中完成额。教师前期的备课,课上的指导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程度存在着很多不可预知性,如何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的设计将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下准备充分,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1.4 表演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即做导演,也做演员,在课程实施的课堂中,学生将是主演的身份,而教师则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及时这样,教师的穿着、语言、形态等一言一行也将是整个教学中尤为重要的。如何让主要更好的在课上得到发挥,更是绿叶需要努力地。教师的优秀表演可使学生被不知不觉的带入到演出中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更好的学,创作性的学才能水到渠成。

2.导演和演员的职责

在一部影视作品或者舞台表演中,导演和演员有着不同的分工。导演是影视艺术的掌控者,从创作的分镜头脚本到导演创作阐述,从演员的选择,指导到机位的摆放,景地的选择都需要导演来决定。演员则负责演出时候的表现。

2.1 导演的具体职责

2.1.1 良好的文学功底。在整个作品的不同阶段,如筹备阶段,导演需要和主创人员一起研究剧本,查阅和剧本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剧本,为剧本由文字的变成形象的影像做准备。导演还需要撰写导演阐述,用来说明导演的创作意图和构思,完成导演的纲领性的整体设计。创作分镜头剧本是导演用于现场拍摄的蓝本和依据,也是导演为文学剧本的二度创作。导演创作总结也是一部作品完成时必不可少的文字。总之,作为一名导演需具备较好的文字功底。

2.1.2 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前期准备阶段和主创人员对剧本的研究沟通,还是拍摄时期和演职人员的沟通,交流,都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导演既要正确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也要通过演员展现自己的意图,特别是拍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的临场发挥和即兴创作,这些发挥就需要导演和演职人员很好的沟通,做到思想统一。清晰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导演必须的条件。

篇9

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艺术教学不只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化,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文化的艺术化。多数人一谈到艺术教学就会想到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是一种片面认识。艺术性教学几乎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与授课、讲与练、语言与书法、姿势与动作、风度与神情、组织形式与活动节奏、造型与表演,等等。

有经验的英语教师非常注重设计导入新课的方法,如果导入巧妙得体,就可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这一目的,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掌握重点与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借助于生动有趣的情景就会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教学计划中去。我认为应该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1.温故而知新

新知识的学习从语言规律的角度讲必须是新旧连贯、循序渐进。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内容,就能很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讲授,可以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每次上课应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情况进而导入新课,即显得自然得体,又巩固了旧知识。

2.设计问题,启迪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会使他们的发展步步向前。”确实,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增见识、学知识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发展,同时他们还喜欢思考与探索。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授“The Crime that Connected with Me”这篇课文时,我这样导入新课:Have you ever been connected with a crime?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这样,我便激发了他们急于寻求答案的浓浓兴趣,自然地导入新课。

3.激发兴趣,创造气氛

热爱音乐、喜欢流行时尚的歌曲是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共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征,课间给学生播放一些符合他们年龄、流行时尚且歌词简单易学的英文歌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英语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挫折感、失败感,对英语学习,尤其是听力的学习存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歌曲可给学生带来情感的愉悦和共鸣。教师课前可播放英文歌曲,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主动地参与,激发听的兴趣。此外,歌曲所营造的轻松和谐的听的氛围还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愉快的心境中进入课堂,有利于激起学生良好的心智活动,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始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

4.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对教师来说,教学语言的艺术尤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幽默、精练的语言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在英语教学中,课堂上的语言艺术涉及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因此,语言的艺术化在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口语流利、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往往深受学生的爱戴和欢迎。那么英语教师在语言艺术修养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1规范标准。

中专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未成年人,其工作任务是实现对他们的社会化。教师的成熟、训练有素和学生的幼稚、可教育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一方面,英语教师必须严格规范自己的发音、语调、语流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另一方面,英语老师必须注意在措辞造句方面不能有错误,避免使用中式英语,以免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

4.2节奏鲜明,富于韵律感。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美,而且要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给学生制造出美好的意境,使他们不仅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语言的熏陶和暗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单词重音和单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如:?record(n.唱片)和re?cord(v.记录)这一单词,只是重音的不同而造成词性和意思差异。

4.3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指依靠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形体动作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它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可以增强语言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受,使表达更准确、更完美。在英语课上,教师适当地做一些符合英美人士生活习惯的手势、表情、动作等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有趣的感觉。如掌心朝外的“V”手势代表胜利,“O”型手势代表好。

篇10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要组织好英语课堂,就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演。

1.教师本身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且能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精通自己的专业,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给学生全面、较好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同时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正是课堂学习的目标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方法则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和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且以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营造一个最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锻炼自己和汲取知识,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控制好课堂节奏。课堂节奏是指一节课的张弛快慢及其有规律的变化,适度的课堂节奏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此起彼伏,张弛有度,从而可以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一要把握好知识容量,合理控制好教学时间。一节课所讲的知识不要太多,应以学生能接受和消化为限度。从引入到正文理解讲解最后练习,安排好40分钟的课,其中知识点的讲授20分钟就够了。教师的语言节奏也不要太快,句与句之间应有适当的停顿,提出问题时,应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二要掌握好学生心理,调节其听课情绪。心理学上认为一般人的注意力只持续15-30分钟,就会出现精力分散,开始无意识地注意别的事情,教师最好是每15-20分钟就改变一下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察颜观色、及时消除不良情绪,利用积极情感及时调节课堂气氛。当发现多数学生己听懂所教内容,精力有所分散时,就要加快进度,或改变方式。三要改变“多教总比少教好”的传统观念,善于用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一桶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它在鼓励和鞭策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极具积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绝不能错误地把教学生知识视为往容器里倒水,而始终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我们如何才能用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有效的行动。教育学家Gillian Brown认为:我们不可能期待在一门课中教会学生所有将来所需要的理解新语篇的知识。我们可以在一门课程中做到的,是帮助学生培养一种有限的推断能力,以应付语篇中的新概念。这就说明,尽管我们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精通自己的教材,对教材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能引出许多知识点,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把这些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而从目前教师主讲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只是学好教材的内容,而不是养成自学、分析等能力。课堂上学生是听众,是观众,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是努力往容器里倒水。试想想,如果容器的盖子才打开一点,甚至没有打开,那么教师倒得再快再多,也倒不进多少水。如果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结论,解答一道道习题,而不是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发现知识,去思考问题,那么学生就不能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新的精神,所得之“水”成不了活水,得“水”难,用“水”更难。考试时学生丢分最多的是阅读理解与完型填空这些综合理解题的现象,充分说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我们要彻底拼弃那些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过于依赖教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目前大学英语都有配套的辅导书,大部分的课文都配有较详细的语言点讲解及应用。教师只需对有关的语言点在堂上稍加点拨,不用详尽解释,即便是遇到从未见过的新词,也无需把它的词性、意思、用法全都一古脑儿地讲解完毕,而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找答案,使学生在自解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杯水引桶水的教学目的。

二、挖掘学生的主角潜能

作为课堂的导演,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主角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去学习。因为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让学生发挥其潜能去做一个出色的主角,从而提高和锻炼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组织教学要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心理感受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主动开口、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1.多给学生“TRY”(试)的机会。为了把主角真正地还给学生,西方人所广泛接受的“TRY”哲学很值得我们借鉴。西方人最爱说的一个单词就是“TRY”,大家习惯于没见过的东西都要去“TRY”一下,学校是学生“TRY”的基地,课堂是学生“TRY”的前沿,就连讲台也常常成为学生“TRY”的地方,上课往往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问题,这样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充满了想象力,他们一点也不害怕犯错误,总是愿意去“TRY”,动手能力、想象力及创新思维也随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因此要把课堂的主角让给学生,就一定要让学生去“TRY”。另外,还要让我们的学生懂得,“TRY”不仅仅是试,它还有“努力”的意思,它不仅仅需要“试”的勇气,更需要不懈努力的意志。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敢于主动参与,主动地汲取知识。因此,我们在对话教学中应由学生自编对话,自演对话,对课文内容可让学生以互相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去理解,可以随便对课文的词、句、内容提出质疑。复述课文时,让学生自由选择,以关键词复述课文、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以体会的形式复述课文、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等等。总之,尽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

2.激发学生“TRY”的欲望。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没有动机,就不会有行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表现的欲望,即使有了机会,也是不想TRY的。为了让学生产生TRY的欲望,尽可能把握机会和争取机会,教师就要创设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良好语言环境。

在英语教学问卷调查中,对“课堂上老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对于培养你的英语语言习惯有否帮助?”的回答显示:很有帮助的占64%、有点用的占22%。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营造一个适度浓厚的英语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环境,帮助学生摆脱母语的束缚。这样学生在一个充满英语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自然而然就会萌发“TRY”的念头――说英语,演的欲望――用英语。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和语感,也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英语真正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更有助于课本内容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篇11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否履行工作岗位职责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而且要看其对待工作态度的好坏和责任心的强弱。由此可见,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笔者以电子技术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一、加强专业学科与政治学科间的整合,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中职学校开设政治课的主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培养学生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和敬业精神,是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胜任工作岗位服务的。而专业学科教学也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知言行合一的实践平台,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在专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更不要走过场,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1. 在教学目标中凸显职业道德教育

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是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中介”,社会需求和教学活动都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密切相关。所谓“凸显”,就是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中起到引领教学、服务教学的作用。在教学目标环节中,教师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社会需求上下工夫,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明确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目标中引起共鸣。

例如2011级电子(1)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虚荣心,又有争强好胜的心里动机,喜欢动手操作,满足于成就感,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音箱的制作”是一次需要互相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的实训课,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知荣辱、共进退 ”确定为德育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达到让学生知道“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效果。因此,笔者将课堂活动以4人为一组,哪一组做得最快、最好、音质最佳即为优秀。上课伊始,首先明确德育目标,学生很兴奋,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最终这堂课学生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而且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更是令我眼前一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般说来,任何知识体系都渗透着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因素,具有潜隐的教育性;同时科学性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

笔者在讲授“二极管整流电路”时,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确定为德育目标。根据知识的特点,笔者打破常规教学思路,创设“一切为了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的教学情境,以产品的“性价比”为线索展开。例如在电解电容的参数选择上,若容量选得过大,则冲击电流大,影响元件的使用寿命;若耐压值选得过大,则成本高,如若其他元件的选择仍然不合适,就会造成产品的性价比过低,使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影响产品的知名度和企业的效益;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不便或经济损失。这样,在授课中就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低下,企业就没有信誉可言,消费者也会感觉受到了欺骗。因此作为企业的一份子,要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3. 使职业道德在课外作业中得到提升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离开社会实践,学生既无法深刻领会职业道德的内涵,也无法将职业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转化为造福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课外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得好,不但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得到发挥,而且会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展示和检验。例如笔者在“五一”黄金周之前,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了课外作业——推销电子产品。此次活动既要面向商家,又要面向消费者,对学生而言,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笔者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指导学生写推销计划,根据产品特点设计推销方案,面对消费者进行培训等,争取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活动中,笔者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合乎实际、童叟无欺、实事求是,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服务社会、感动社会。可见,课外作业会给学生一个在实践中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从而躬行践履,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4. 在实习期间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实习教学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学生走向职场前的一次“彩排”。学生会通过实践转变观念,增强岗位意识,增强社会经验,当然,学生能否在职场这个“舞台”中做得更好,笔者认为学生在“彩排”中能否促进“自我”,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在实习期间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自觉”发展的空间。例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2010级学生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上主要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在实习中感觉缺少了什么?(2)你在实习中获得了什么?(3)你为企业做了哪些小的贡献?(4)实习结束回校后,你再准备做些什么?问题不多,压力不大,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令人欢欣鼓舞的自我教育氛围,学生既感兴趣,非常乐意接受,又能深切感受到实习的目的、意义和老师的殷切希望,有利于学生完成“自我”,积极、主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精心营造出一个适合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劳动,还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篇12

1 现代学徒制的含义

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指在产教结合模式下存在的基本制度载体以及有效的实现形式,同时也是我国乃到#I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导向和起到主要作用的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和企业的技术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联合教授,主要以专业技术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进行的,这种教育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的,改变了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学校负责大学生就业,风险都是由高职院校承担这一现状。

2 双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

导师制最早是14世纪在牛津大学实行的,学校在实行的过程中,抓住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种模式。“双导师制”是指学校专业教学技能较强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课程的指导和企业专业知识较强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还对专业技能有所发展[2j。双方处在不同岗位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有利于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

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 实践和理论之间存在冲突

对于企业内部的一线技术指导老师来说,一般都是重技术,轻理论,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的时候只是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这就导致技术教育与知识理论教育相脱节。另外,学校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将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理论的讲授上;同时校内的教师也不对学生要学习的技术内容进行了解,就盲目地对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这就导致技术教育和理论教育之间的内容不符,不能够将知识和理论有效地联系起来,导致在实践的过程中和所学理论出现冲突阴。

2 粗放合作与细化培养的冲突

近年来,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力度推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仁且对此实施了政策扶植。目前,省内各大院校已经实施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但是发展的方式比较粗放,具有一个比较大的框架,但是其中的内容却比较空洞,没有详细的内容[+}。这一缺陷主要表现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上。有些企业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仅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平台,根本没有对其进行细化指导,名义上学生在企业内学习,但是根本学不到具体的技术;与此同时,学校内的导师对学生讲解一些关于企业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根本得不到实际的训练。虽然校企之间进行了合作,但是这也是比较粗放的合作方式,导致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效率不高。

三、“现代学徒制”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双导师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

1 “双导师制”应在搭建导师培育平台上求创新

采用“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培养时,采用的是校企结合的教育方式,其中,企业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方式主要是让企业的一线技术人才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定岗实习,然后通过企业和学习的共同努力,开发科研项目。但是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之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所说的合作,不能够再局限于校企合作,而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植,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实行多方联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阎。从目前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只有搭建更大的发展平台,多方助力才能够快速发展,这就要求将眼光放在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上,那就是教学导师。对教学导师进行培养时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力求创新,而这种创新模式就需要通过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等多部门之间共同努力,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对教学导师进行培养。政府需要出台一些关于导师培训的政策,企业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地和技术支持,而学校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培训。只有汇聚多方的力量才能够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

2 “双导师制”应在导师聘任机制上求创新

使用“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学校教师一般是对学生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和一些简单的软件操作知识;而校外企业则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平台,企业的导师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实际操作知识,培养其动手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完全忽略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还是在双导师的聘任上。在聘任教师时,要求院校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专业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另外,要求企业的导师要具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3 “双导师制”应在培养精英人才上求创新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还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很难培养出行业精英人才,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人员在社会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他们的培养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实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其进行个性化发展,同时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另外,导师还应该善于借助社会发展的力量,抓住有利机会,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实践项目,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进步,争取培养出专业的精英人才。

四、推进“现代学徒制”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双导师制”策略研究

1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为了更好地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进行培养,应该不断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开展科研工作,研发相关技术。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项目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将知识向成果进行转化。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同时政府的政策扶植也是至关重要的,搭建技术人才培养平台,实行多方联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2 实施“双导师制”模式的保障机制

在实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时,非常容易走向形式化的道路,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实施“双导师制”的保障机制。另外,高职院校的校领导还要参与,树立人才培养意识,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不走形式,建立“双导师制”的保障机制。

3 激励措施与激励机制

“双导师制”要顺利实现,必须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学校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如:要求教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鼓励教师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人股;对教师到企业的工作量进行核算,对贡献突出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4 保障条件与保障机制

为了让学校将“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起来,构建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让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责任。如果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就应该让双方共同承担责任。在发展的同时,校企之间可以签订合同协议。学生和企业之间签订实习协议,这不仅能够保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利益,还能够让学生和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共同进步。

篇13

一、加强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教育的作用

(一)提升舞蹈技能。舞蹈技能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通过设置艺术实践课程,能够提高舞蹈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艺术实践,能够对学生进行甄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体的教学质量直线上升。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艺术实践的核心是学生,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艺术实践教育过程实际是对学生舞蹈技能、理论知识的检测,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教育部门主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拓宽平台。对于艺术生来说,需要具有宽广的平台。开展校园外的艺术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公益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树立良好的核心价值观,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舞蹈专业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能拓宽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工作情况和职业发展动态。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及早地了解市场动态,防止优秀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五)展现舞蹈专业实力。通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展现高校的舞蹈专业实力,为学校提高知名度。艺术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加强了高校舞蹈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

二、高校舞蹈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一,课程设置失调,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与专业成绩有关,成绩优异的学生具有较多的艺术实践课程,而成绩普通的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会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不符合高校的教育理念。第二,艺术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化。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课程不能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置,使得艺术实践课程十分随意,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高校来说,艺术实践形式具有多元化,如果不严格按照标准对其进行区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判断,不利于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第三,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长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但我国高等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课程具有短期、集中的特点。这种形式的艺术活动的服务对象为高年级舞蹈专业生,但不利于培养其他舞蹈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上三种情况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主要体现,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高等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实践活动缺乏指导。高校舞蹈专业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不同的理论课程有不同的指导老师进行授课,舞蹈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对扎实。在艺术实践活动方面,教师和学生普遍不太重视,通常在集中性的时间段内对学生进行集训,使得艺术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此外,艺术实践活动需要相关老师进行专业的指导,但由于高校普遍忽视艺术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实践活动缺乏指导,学生不能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这既浪费了学生的?r间,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不良的作风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认为艺术实践课程可有可无,在参加活动时兴趣低下,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会造成学生的舞蹈基础不牢固,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高校舞蹈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教育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艺术实践教学计划。舞蹈专业的专业性较强,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应该制定科学的艺术实践教学计划。在制定计划时,需要结合舞蹈专业的特点,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以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舞蹈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进行艺术实践教学计划制定时,需要充分了解舞蹈专业各个方向的学习重点,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另外,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年级的因素,应该根据年级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课程,以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艺术实践课程应该作为舞蹈专业的长期实践课程,并根据年级决定艺术实践课程的侧重点,低年级的学生主要进行实践意识的培养,提高对实践课程的认识;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艺术实践平台,不断提升自我。

(二)拓宽艺术实践的途径。艺术实践应该具有多元化,因此,需要不断拓宽艺术实践的途径。为了提高艺术实践课程的覆盖率和普及率,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活动。除了基本教学计划中的内容,学校应该积极举办文艺演出、舞蹈比赛等活动。此外,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将民族元素引入到舞蹈中。拓宽艺术实践的途径有利于舞蹈专业的延伸,也能极大程度地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