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德教育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道德教育的方法

篇1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注农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让他们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更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我们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下,重视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注。

一、重视家庭教育

首先,从小培养法。一般家庭中,母亲在对子女行为的指导和纠正最具耐心,在处理恋爱与学习方面问题的时候,母亲也会给予正确的指导。父亲一般是子女心中的保护神,能给子女充分的安全感。所以,子女的道德情感应从出生之后就由父母开始逐渐的培养,但留守子女因为外出打工的父母不能总是陪在他们身边,祖辈们无法给予他们这种心理上的需求,所以在子女还在对世界观,价值观处于模糊状态的幼儿时期,留守子女的父母应尽可能减少外出打工的时间,或者父母双方交替轮流外出务工,尽可能给与孩子正确的道德指导,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其次,监护人培训法。父母外出打工后,大多数农村留守子女都有祖辈代为看管,由于时代的差异以及农村思想的保守,使得留守子女无法认同和接受祖辈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方法。我们可以以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主导,定期免费对留守子女的监护人开展道德教育方法的培训。一是可以组织具备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定期去农村对监护人进行培训。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正面例子对监护人起模范带头作用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改进监护人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可以就留守儿童出现的道德问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二、强化学校教育

首先,优化需要法。受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要加强学校教育,政府就要对农村学校的建设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经费上的照顾,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学校走出困境。比如增派教师、完善教学计划等。此外,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较差,很多农村学校没有寄宿条件,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学生要走几个钟头的山路去上学。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要积极努力,尽量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

其次,创新教育法。除了一些常规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之外,学校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找出新方法。例如可以,建立留守子女的成长档案。学校在每学期初都要全面了解留守子女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托管情况、父母的联系方式等等。以此为基础,建立留守子女成长档案。期末将留守子女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装入成长档案,针对留守子女的表现,与家长交换意见,提出有效的教育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伦理道德教育课,教会留守子女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调节自身,学会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形成正确的道德素质。

三、完善政府管理

首先,协调合作法。各级政府在关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民提供各种打工渠道的同时,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农村留守子女。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各级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的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比如,要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子女的权益,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民与城里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或者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投入,提高其办学质量,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难的问题;同时政府要积极完善有关寄养、委托监护等法律制度,使留守子女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来自寄养家庭的关爱。

其次,经济发展法。其实归根结底,农村留守子女的产生就是因为农村经济的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要解决留守子女的道德发展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首先政府要完善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改革,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村传统农业,大力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让土地、河流等各种农业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造福于人民。其次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国内外资金,创办企业,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子女的数量,让青少年可以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成长。

四、优化社会环境

首先,媒体呼吁法。加强对农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社会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报道要进行积极的舆论导向,让社会上其他的人了解农村留守子女的生存现状,号召社会各界在各方面力所能及的帮助留守子女,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人间温情、关爱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例如近几年,有关农村留守子女的电视节目也有很多,像湖南卫视的《变形记》不仅让我看到了偏远山区孩子们艰苦的生活,更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留守子女强大的道德力量。总之,正确运用媒体的力量,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留守子女的生存状况,更有利于他们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净化环境法。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更有利于留守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在广大农村进行对科学思想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政策观念和法制意识。其次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维护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定,彻底清理整顿农村游戏室和网吧,让引诱孩子思想道德滑坡的因素无处藏身。还要加强学校的安全保障,同时严厉打击破坏学校秩序的行为,让社会上的闲杂人员等远离学生,远离校园,为农村留守子女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农村留守子女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我们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把农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使所有的农村留守子女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梅.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篇2

1 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其在《论语?述而》里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又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他认为人性都是皆善,但由于每人所禀气质和习俗的不同而有善类和恶类之分,而且不论善恶,都可以通过教育而使其复于善,所以接受学生可以不分善恶的不同。

“当前,不同地区间教育差距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偏低,”显示出我国高校在招生上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依然不能做到对贫富家庭的子女一视同仁,这依然有碍于我们实现“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所以,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中有教无类思想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仍具有指导意义。

2 师道尊严

《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可见,尊敬师长是尊师重道的体现。荀子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可见,这时荀子已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

然而,当今轻视教育、轻视教师的思想依然存在,但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所以“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3 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这一教育方法始终也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经验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教师这一职业的地位可谓被提到了正民风、安邦国的高度,如《周礼》中说:“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

时至当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在旧有的体制还未完全打破,新的体制还未完全建立的过渡期,导致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所以在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必须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秉持严格的师道,自尊自励,刻苦钻研,务必要养成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务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及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

4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是孔子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重要原则。据《论语?先进》记载,冉求胆小怯懦,而仲由则胆大冒失,对于两个人的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教育他做事要果断,不能畏首畏尾;对仲由,孔子则教育他做事时要三思而后行,万事不能贸然行事。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而且每个人又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个性特征,再加上每个人的能力、志向、品德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5 循序渐进

孔子的学生颜渊感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循序渐进式的教育是孔子施教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方法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果“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亦即如果杂乱地进行教学而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教学秩序而不可整饬。之后,南宋朱熹和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等都发展了孔子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其实,要培养一个内圣外王的大学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并且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其目标,这是教育教学中一个普遍的教学规律,是古代先贤教学经验的总结,教育者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教学原则。

6 启发诱导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据《论语?述而》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聚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时,老师如果加以诱导,使学生能够用一隅推出其他三隅的话,那么到最后就能够完全弄清楚问题的本质了。在《礼记?学记》中又对孔子的这一启发诱导之法进一步发挥:“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亦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明白道理。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引导、鼓励,而不应该强迫或压制,教育者只能起引路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教育教学中,受教育者是具有思维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启发诱导式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受教育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教育方法,坚决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68-02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能否胜任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并且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仅要看其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更需要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组织的诚信度等一系列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被作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重点环节。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教学时间里,教学者总是将职业道德定义为一种知识灌输性质教育,并辅之以实际教学,随之而来出现诸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实际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相关课堂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职业道德”四字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际有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是解决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加强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即在职业工作进行过程中,根据职业道德的统一基本规范以及行业间的特殊需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行为训练以及实际活动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优良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动态行为习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想要通过行为训练取得预想的效果,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的任务:

其一,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灵活切实。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少讲那些理论思想内容,应该将更多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对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其次,在学院级别的实训处进行相关训练很有必要的。实训处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技能、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能力训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学生处与学校团委等学生组织,在进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训练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多有关联,其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除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各学院、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日常督促检查,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也十分关键。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规范其思想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其二,实践训练方式要做到新颖实用。职业素养教育训练方式需根据学校实际环境、学生的际情况以及具体职业所需进行具体安排。总体而言,训练方式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又要本着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的原则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方式。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并且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随时进行指正,定期对其进行相应有针对性的行为活动训练。又如,在进行模拟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亲力扮演各种训练任务所规定的职业角色,使其通过亲身体验该角色所存在的社会价值、预期心理以及行为要求,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

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职业道德源自于工作者对于其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理。很显然,对本职工作的细致了解是实现对其负有充分责任心的有效前提。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完成某一项职业活动所包括的各项具体行动以及各项具体行动的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操作者本身所存在的内部调节机制来进行的设计、操作以及评价这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在实际任务或者模拟专业环境当中,参与任务设计、操作、检验以及评价职业活动等行动过程,最后获得能够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接触,发现问题并且设计处理问题方案,学习到实际的能力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果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坚持这么做,那么你支持自己行为的观点是什么?”等等。此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有着更加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工作富有责任意识,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培养起职业道德素养。

三、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也随之不断地张扬化,价值取向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个性张扬使得他们养成了只有通过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内化的思维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想要取得实际效率,使得学生由心理至行为的整体教育收到效果,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道德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则可以采取各种新颖易行的活动方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职业机构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环节的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参观,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优秀职业机构的参观考察活动总结出相应的考察报告。该项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礼仪等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

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为有着相关需求的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这种无偿社会服务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变相检验,通过无偿服务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能够充分培养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集体工作意识与社会奉献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秩序的社会调查走访。调查对象主要为与学生职业相关的一些当地企业机构。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提供调查目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详细要求,其余工作由学生自行完成。这项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要想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取得成绩与突破,必须结合实际,除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职业工作进行经验教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认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提升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道德素养,从而逐渐具备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广庭,周玉甲.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大家,2010,(16).

篇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实现教育的目的所常采用的手段与方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于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破”过去的“单一、刻板、丧失生气”,“立”灵活多样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有所创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向灵活多样化发展、向科学民主化发展、向应用性时效性发展等趋势,能否找到一条顺应这些趋势的教育方法创新途径呢?笔者认为,首先,人的现实生活是思想道德教育赖以滋长、生存的土壤,生活化应该是教育方法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人类社会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概括而沉淀遗留给后人不少可资借鉴吸收的文明成果,承传古代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方法,也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思考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起源、目的和发挥作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实践。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生活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①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以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本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引导下不断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生活经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努力把这幅图景展示在受教育者面前,使他们在较为完整和全面的生活经验中学习、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不是把诸多的生活经验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蜕变为单调无味的僵化的知识、教条的传递。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展开,而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横向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人的不同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等——中进行,具体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在具体操作层面,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教育,与能对人的思想道德发生影响的一系列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无论是机关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应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另一方面,要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在学校,各门课程和各项活动都要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社会,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都可以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就部队而言,除了在院校教育中十分重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努力创造和谐警营,创造适合部队发展与官兵身心特点的环境,使官兵在其中受到陶冶,思想受到潜移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古为今用”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头,其中有不少优秀方法可以为现在的教育方法创新所借鉴,如启发式、对话式、说服式等,其中尤其以自我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更具有借鉴价值。

自我教育法,是相对他教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谈及的“教育”二字在形式上一般指“他教”;但在广义上讲,教育既包括他教又应包括自教,是他教与自教的共同影响、合理作用的结果。顾名思义,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主动依据一定社会和阶级所培养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目标要求,自觉地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去制定学习计划、去实施学习方案、去完成学习任务、去达到学习目的、去评判学习结果、去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借此,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将“别人让我学习”转化成“我自己要去学习”,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经过内心思想矛盾的冲突、斗争过程后,澄清对错是非观念,纠正谬误,坚持科学真理。

自我教育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提倡修身养性,要求通过自我修养、自教自律来合乎“礼”,进而达到“仁”,即注重自我教育。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了自我教育的方法:虚心学习,向具有善的品德的人学习,以不善的人为借鉴改正缺陷。孟子进一步将孔子的“自省”思想发挥开去,“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起身正而天下归之。”也就是说,如果我去爱人,但别人并不亲近我,那么应该反思自己的“仁”是否做到了;如果我去管理别人,但别人并不接受管理,那么应该反思自己的才智是否已经具备;如果我以礼遇接待别人,但别人并不理睬,那么应该反思自己对别人的尊敬是不是已经足够。行动后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能去责怪他人的过错吗?不能!唯有从自身去寻求原因。这也是自我教育的原理。

自我教育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自我教育法的最大特征是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即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标。第二,充分体现民主性,培养民主精神。民主性,是从自我中体现出来的;民主精神,是在自我中培养起来的。自我教育法中,教育对象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不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平等现象,能够排除教育对象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抵触情绪,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加倍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中,达到“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的境地。第三,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使武警部队未来的建设者担负起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的无穷魅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②

三、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洋为中用”

尽管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经济基础、政治条件和人文背景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全不同,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借鉴和吸收其先进的东西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致使少数人认为西方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并非如此,西方也有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命名不同而己,而且不管他们运用何种名称,譬如公民教育、德育教育等,其本质上与我国所拟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均保持一致,即通过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③

最能体现西方思想政治教育隐蔽性特点的首推渗透式教育法。渗透式教育法,是指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相结合,通过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思想的碰撞与激荡、观念的渗透与感染,塑造符合一定阶级意识的公民。追溯西方采用渗透式教育法的历史,我们知道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明显特点,而渐渐形成教育与管理的交叉渗透。古希腊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主张德行、至善应在实践中养成,特别是通过音乐、体操来训练。“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④虽然体育用之于照顾身体,但“主要是为了心灵”⑤。后继的学者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理论而且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譬如现代美国实用主义者约翰?杜威提出的让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结合业务教学活动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式,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今天,我们不难觉察到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强调渗透在德育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渗透式教育法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及其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采用途径和手段的多样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多彩,人们的兴趣也正向更大的空间拓展。单一性与刻板性的教育方式很难适应教育的需要,用新的途径和手段来贯彻德育目标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而,西方国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特别注意采用多样化的途径和手段。例如,通过大众传播,如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和推行其价值观念。还有,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在各地投入巨额资金来建设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国家公园等场所,凭借现代化手段,形象具体地宣扬资产阶级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如像美国,我们熟知的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馆、杰佛逊纪念馆、国会图书馆、航天航空博物馆等等,这些挂着历史伟人的头衔的纪念馆,耗费国库巨资,修建得豪华雄壮、富丽堂皇,不仅为了让人们缅怀历史,激发其爱国情感、凝聚民族精神,更是让国民感受文明成果并接纳这种政治理念、价值观念。

第二,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西方国家运用渗透式教育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涉猎的范围和领域极其普遍和宽阔,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宗教等方方面面。例如在政治上,基于人人是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力主民主政治。在他们的推崇和提倡下,“民主己成为整个世界上头等重要的政治目标”。⑥然而,这种民主从形式到内容一概体现出来的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为了不断推行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他们历来都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帜,向世界各国人民兜售、贩卖,甚至不惜牺牲他国人民的利益而插手内部政务。

第三,作用和影响的深远性。由于渗透式教育法蕴含着一种隐蔽特性,它与显示性的灌输法相对立一方面难于被人们所关注而有所忽视另一方面能够缓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些矛盾冲突,而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欣然接纳。因而,其发生的作用和影响相应深刻得多、持久得多。

[注释]

①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②:《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

③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0页.

⑤【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1页.

⑥【美】科恩著:《民主论》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 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篇5

Abstract: The young worker occup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the name" projects. Young employees are the main force of an enterprise, have the ability, are highly civilized, occupation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of young employees is an enterprise based on today, win the key to the future.

Key words: occupation moral education;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D64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如何教育青年员工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坚守道德操守,爱岗敬业,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把青年的智力、优势集中到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上来,则需要企业切实结合自身实际,正确处理好相关关系,对青年员工进行长期持久的行之有效、用之有用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激励青年员工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从内心感恩、奉献于企业,为企业科学稳健发展贡献青春与力量。

一、对青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实际

职业道德,顾名思义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而当今社会所呈现出的复杂性、诱惑性、腐蚀性,对于青年员工有着现实性的侵袭,有的青年员工所流露出来的拈轻怕重、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义务奉献精神等错误倾向切不可忽视。既然是现实性的问题,这就要求要适应于现实状况,把握住时代脉搏,说到底,对青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要的就是要结合实际。

错误的认知是觉得当前的青年员工不好管理,思想活跃,对于职业道德无任何操守可言,有甚者企业更是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照抄照搬一些所谓的成功性的强势管理,硬安于自身企业进行推广,结果是青年员工根本无法接受,而纷纷离职跳槽,企业很快走向了衰亡。这,并不能责怪青年员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是企业根本没有考虑到结合实际,没有正确的认知培养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只是一味的强势管理所造成的结果。

相反而言,有的企业从自身企业实际入手,对青年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鼓励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例如,当前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世界经济低迷不振,而我集团领导从每次的重要讲话,从我们党群团系统的宣传引导,都没有回避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使广大青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坚守信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是具有较高素质的青年一代呢?集团历经近15年的积累与沉淀,早已造就了三友人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的精神品质,越是在困难时期,越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这种力量来源于自信与实力,正是由于集团不断做强做大的科学发展实践、集团领导务实求新的科学治企理念和特色企业文化、给予广大职工安定和谐的幸福生活等,高度统一凝聚了青工思想,抓住了三友青年的“心”,“原则责任诚信”、“忠诚胜于责任”成为广大青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结合实际,让每名青工心中有个明白账,企业发展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企业好,每个人就会都好,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

其实通过十召开、神九飞天、歼31试飞成功等这些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荣辱的大事件面前,作为当前社会主流的80后甚至90后的出色表现已向世人证明,我们的青年一代是经得起风雨,耐得住考验的。同于而言,企业当前的主流青年员工不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吗?只要企业结合实际,有正确的管理与引导,加强和改进青年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年青一代是不会过多计较当下岗位的艰苦,环境的优劣,将会树立正确的认知,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奉献青春于企业。

二、对青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灵活独特

凡事切不可禁锢于一个圈子中,按部就班、闭门造车的结果只会出门不合辙,加强和改进青工职业道德教育要灵活独特,才能真正的实现青年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最大化。

一是要灵,随时而行。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因此对于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方灵,随时而行,不要受一些原有教育方式的束缚,开课堂、搞培训很多只是一时性的强硬灌输,应该要把对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搬到岗位上,送到班组去,要靠日常的积累,平时的完善,来培养、塑造、提升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使他们认识到各行各业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各项工作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各种分工都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每一个岗位工作,都是受到企业的信任和委托,担负着一份重要的工作,因此,都应当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

二是要活,积极主动。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因此对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活,不能局限于以往教条式的教育模式,按部就班,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青年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例如,改变过去面对面教条式传授,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比面对面的谈大道理要好的多。而且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作为职业道德教育手段。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年青人普遍喜欢上网,喜欢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利用网络优势,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必将有一方新的舞台。

三是要独,企业独特。职业道德标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宽,辐射全面,培养青年员工具有本企业特色职业道德。例如,在集团内强外扩的项目建设中,有的职工身患重病还坚持工作,有的职工把家庭、妻儿抛在脑后,舍小家顾大家;在历年的大检修中,我们的青年突击队轮番上阵,几天几夜奋战在检修前线,确保大修安全高效,保质保量完成;在我们开展的“让爱心在三友传递”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青年员工捐助爱心助学款、关心帮扶空巢老人、救死扶伤、扶贫济困等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也提高了职工的文明层次。而这些就是多年来所沉淀积累出的三友的青年员工所特有的具有“创业守成,事在人为”精神的职业道德。

四是要特,因人而异。职业道德是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 因此,对青年员工职业道德的教育要特,因人而异,百人百性气,切不可盖棺定论,尤其是涉及到职业道德这样涉及青年员工精神深层次的品德性培养,更是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有的青年员工明明个性强,你却偏要在众人前纠正他的一些错位工作习惯,如果换成个人交流谈心呢?有的青年员工出误差,已经很自责,却偏要在众人面前让他念检讨书,如果换成找差错座谈会呢,让大家帮他找失败的原因,避免下次再发生,这样既照顾到失败者面子,又警醒了大家。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看选择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的道路了, 对于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因人而异,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效最大化。

三、对青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创新持久

篇6

一、认清教育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初中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2―15岁,正处于成长危险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主要表现有:一直很听话的孩子变得不听话了,无端地对别人发脾气,做事爱我行我素,情绪容易冲动,对父母和老师的说教深为反感甚至仇视别人的管束,行动富于冲动和冒险性,有时非常自信,受到一点寸丁击,又表现为非常的自卑。这种情绪变化的主要原因有:此期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个体的成长和生理的逐渐成熟,使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但在心理上,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又摆脱不了孩子的习惯和幼稚的行为,由于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容易对说服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在充分了解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发挥德育教育网络的作用,建立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要紧紧抓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三个重要环节、以学校为龙头,以社会为平台,以家庭为基础,建设时时、处处、事事关心未成年人的三结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层层设防,重点监控,不留管理“真空”才能确保德育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对于初中学生尤其如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以学校为中心、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要任务,以被动接受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所以,学校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首,制定德育工作的长期规划,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目前,有许多的家长不懂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子女:往往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强制措施或者溺爱过度,不但超不起好的教育效果,而往往适得其反。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普及科学知识,优化未成年人的家庭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这一点为大家所共识,由于初中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辩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一些腐朽、没落、消极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政府部门就要加强社会综治工作力度,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对娱乐场所,演出市场,出版市场及网吧的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积极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以规矩定方圆

学校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同龄人是他们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影响其思想变化的主要因素。由学校教育的特点所决定,建立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科学合理的制度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以规矩定方圆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使学生能够“知而行”,减少行为的盲目性,危害性。同时对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使学生明确叫“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积极引导,共同提高的教育目的。

四、加强理想教育,重视现实行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和家长都充分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又是困扰学生和家长的一个现实问题。美好的理想,要建立在现实行动的基础上,学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学生集会、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人都要有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只有通过不断勤奋努力,才有可能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要强调做事先做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以看得见的行动争取美好理想的实现。

五、营造文明氛围,塑造美好心灵

篇7

作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无为。《道德经》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法则、自然状态和自然秩序,肯定人性中的纯真、朴实。1.崇尚自然之道《道德经》非常崇尚自然之道,据统计,文中“道”共出现了76次。“道”有规律的意思,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整本《道德经》围绕“道”这一哲学概念展开。因此《道德经》主张一种遵循自然之道的德育观念,只有遵循自然,淡泊无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上士、上德之人。老子所崇尚的圣人体现着人最淳朴、最自然的本性,承载着社会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然规律、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则的承担者和信仰者。2.崇尚朴实归真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在道德高尚的圣人管理之下,整个社会回归朴实,民众真诚无伪、简朴自然,彼此之间真诚相待。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崇尚无为而治,只有让人民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才能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由此可见,老子在《道德经》中构筑的理想社会并非建立在发达的物质基础上,而是通过净化心灵、崇尚道德、去除矫饰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民群众能够在社会中感到安逸、愉快。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管理者需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升华人的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从而创建和谐的社会。3.崇尚无为自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自化的理念,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的传递不能刻意为之,只有在一种自然无为的状态下才能完成。教育者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也要遵循无为自化的原则,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避免通过权威、说教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生命性和整体性的实现,要使生命自由地发展,使个体掌握自己的生命走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道德传递。4.崇尚节用有度节制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道德思想,老子崇尚虚空、无为的状态,并提出人应该积极追求“不欲盈”的思想境界,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知耻,才能不怠。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盈虚消长,自有其时。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民族和国家,都应该崇尚节制。如今仍有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存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很容易腐蚀人们的意志,《道德经》提倡的节制的道德观念体现出高远的智慧,对过于浮躁的社会而言,无异于一剂清凉剂。5.崇尚“不争”一直以来,竞争被视为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竞争,但是过分的竞争也会带来恶性后果。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将“不争”视为人的一种道德修养。老子所谓的“不争”,是建立在“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既要积极做事,为社会作出贡献,又要淡泊名利,及时调节自己的心理,避免陷入恶性竞争之中,绝对不能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而有损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德。

二、《道德经》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老子在《道德经》中崇尚自然之道、朴实归真,其教育目的在于使人对道产生认识、感悟和体验,最终将其付诸实践,按照道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老子提出,要将人培养成为上德之人、上士,老子所说的自然不仅指大自然的规律,也指人本身淳朴的天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违背人本身的天性,而是应该引导人去伪存真、回归淳朴。这种看似消极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对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在当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飞速发展的社会,使人们能够在物质世界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不过分地追求名利,保持自己淳朴自然的本性。无为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所谓的无为是指不能率性而为,更不能恣意妄为,而是应该因材而用、顺势而动,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只有这样,个体的创造精神和能动意识才能够得到满足。因此,在当代思想道德教育中也应该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使人保持自己的本心,抵御外界的诱惑。崇尚节俭有度也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提出,自己有三宝,这三宝并非权势和财富,而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可见节俭在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性。对于个人而言,崇尚节俭意味着控制自己的欲望,用道德准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不逾矩、不贪婪,避免由于过分追求外物而毁坏自己的德行,最终自酿苦果。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崇尚节俭意味着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老子的节俭观对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篇8

1.西方宗教道德教育方法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认为,宗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宗教与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古希腊就已被人们认识到。宗教之本文由收集整理所以被人们信仰,就在于它宣扬正义、摒除邪恶的教义,从这一点来说,宗教就自然地具有了道德教化的功能。可以说,道德使宗教具有了持久、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同时宗教客观上使其所宣扬的道德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长久普遍的维持。宗教的道德作用,是以教徒的宗教信仰为基础,以宗教情感体验为中介的。西方国家普遍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它所宣扬的是对上帝的爱和信仰,也正是这种爱的教义使基督教成为西方人们心中的信仰,也使上帝成为能够监管其行为的内在约束力。

1.1以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

基督教宣扬爱,认为爱是一切宗教的伦理基础。有一次,犹太经师们问了耶稣一个问题:哪一诫命为最大。在回答中耶稣列出了一条最伟大的诫命—爱主与爱人,这条诫命因此而成为基督教伦理观的最显著特征。“‘你应全心、全灵、全意爱上主的的天主。’这是最大也是最首要的诫命。第二条与此相似: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诫命”。这两条诫命互相完善互相补充,爱主是第一重要的,但如果独立看待这条诫命,它会显得很抽象并且会太过于出世。爱近人这条诫命给了爱天主诫命实质内容,简单得足以使每个人能理解和遵循,但是它反过来需要爱主诫命作为最后导向和衡量标准,如果没有爱主这条诫命,爱人便成了漫无目的的行为,也就很难决定它的价值。[1]中世纪最伟大的基督教哲学家之一奥古斯丁认为,只有通过上帝,人才能获救,他不仅强调对上帝的爱,同时也强调人们在现世所做的善功。他认为,想要进入上帝之城的人必须先在自己的内心建造起上帝的殿堂,也就是说要以宗教的教义为指导,行为善之事,这样才能获得救赎。奥古斯丁还认为,信仰、希望和仁慈是道德转化的三个阶段,而爱是最高的。“只要爱得正确,信仰和希望无疑也是正确的。没有爱,信仰就无所作为;没有希望,就没有爱;没有爱,也就没有希望;没有信仰,爱和希望都不会有。”[2]

1.2原罪说

基督教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受到了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而犯了原罪,他们将这种原罪传给后代,因此使人的子孙在一出生都带有罪恶,这就是人类的原罪。正是由于这种生来就有的原罪,使基督教徒专注于现世的赎罪,他们认为只有按照上帝的指引行善事,帮助别人,爱自己的友人,才能洗清自己的罪责,才能在来世通向天堂。正是由于这种教义的引导,使基督徒的内心构筑起强大的宗教城墙,这一宗教城墙也可以看作是道德的城墙,它不依赖于法律和舆论等外在力量的约束,它所形成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不仅能够稳定人们的思想,唤起人们内心的精神力量,还能使人们不顾外界条件和个人得失而去维护他们所认知的善。正是由于基督教要求人们谦虚、正直、真诚、信任、拥有同情心和宽容之心,才使得西方的人们乃至思想家都信仰宗教,把宗教作为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认为:道德神学不仅使我们相信上帝存在的确定性,信仰宗教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它把神和道德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使我们成为更有道德的人。

2.西方宗教道德教育方法

宗教道德教育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在宣讲教义的同时将宗教教条灌输到人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这一过程不免以灌输作为其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但是与我们目前的课堂教育相比,宗教性的道德教育方法有着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式。

2.1举行丰富的宗教仪式

通过仪式和圣事,基督徒对教会的信仰会不断的得到强化。这些礼仪对于信徒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白舍客认为,“那些具体的道德训导是需要的,但它们的影响不会太深厚;更深入地影响我们思想的是一些具体的人的榜样和形象。我们的观看方式、判断方式和行动方式都受思想的影响,而我们的思想来自于我们的团体以及我们的团体所尊敬的那些价值和榜样。教会对于人的想象力的影响广泛得多。因为教会有礼仪和宗教形象的丰富遗产,她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使人们获得一个基督徒的人格,并作出道德决定。”虽然这种影响力有不同的渠道,但礼仪仍然是其中最突出的机会,信徒们在那里能够接触基督宗教的种种形象。在礼仪中,基督宗教的团体承认上主的主权,成为一个效法耶稣榜样的团体。[1]p69

基督教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基督教中的受洗是一个人确认并了解自己的信仰,愿意归向基督,成为基督的一份子,并按照圣经的指引行事,因此,洗礼可以说是一个人确认信仰的开端,从此之后,他的所思所行都不可违背自己的信仰。洗礼意味着一个人的重生,他可以告别过去的种种罪恶,以一种新的信仰、新的生命去生活,它意味着个体加入了拥有共同信仰的团体中。虽然洗礼仅仅是一种仪式,但这种仪式所具有的象征符号确实非常重大的,它象征着一个团体对个人的接纳,标志着个体的群体化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密切联结,我们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以及入党宣誓等仪式也具有这样的意义。此外,基督徒每周日还要到教堂进行礼拜,在礼拜的过程中会经历讲道、唱诗、祈祷等过程。基督教的讲道与我们道德上的授课是不一样的,讲道的内容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是耶稣如何救人、如何为善的事例,这些故事非常具体,并不是大而无用的条条框框,接受过讲道之后,信徒

会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觉得这些事情自己也是可以做到的,因此他成为了富有说服力的榜样。唱诗的过程更是营造出了强大的宗教氛围,使基督徒拥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基督教非常注重这种归属感教育,教会为基督徒的信仰提供了一个大环境,使信仰者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奥古斯丁曾将教会看作是人们通达幸福的保证。在个人之外,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但对于基督教信仰者而言,教会则成为他们最依赖的组织。人类具有求同性,不愿做特立独行的人,教会中的人有共同的信仰,遵从同样的行为准则,这就使信仰者有了心理认同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心理信念,特别是当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信仰能带给人某种力量,这种相同的信仰会使他迅速地找到志同道合之人,从而融入这一大环境中。

2.2提倡禁欲式的生活方式

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内心所求以及所向往的必须是完美的善,必须符合神的旨意,其道德行为要以戒律为准绳。他教导人们不可荒宴酗酒,不可好色邪荡,应当爱主耶稣嫉妒,勿纵肉体私欲。同时他还认为想要获得与上帝交流和沟通,需要经过祈祷、忏悔以及德性上的谦虚。在这里,他所要表达的是对人类内心精神领域的关注,抛开物质的枷锁,在禁欲、安贫、听命的生活方式下,只关注内心的修养,使自身构筑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是基督教并不否认财产的获得,马克思韦伯曾指出,基督教肯定人们对获利的追求,同时也使人们富有拼搏精神,他们将世俗的活动看作是自己信仰的实现,在听从上帝的指引努力工作、与人为善从而不断接近上帝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的道德教育是具体的、可行的,它将上帝的终极目的与人类的目标一致起来,在人们走近上帝的同时也实现对自我的完善。

3.西方宗教道德教育方法的现代价值

当今西方国家仍然将宗教道德教育方法作为其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宗教性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具有当代价值的,对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建立道德信仰体系

目前我国出现的一系列道德滑坡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民众没有基本的道德信仰。无信仰就意味着无所畏惧。如果说基督教的上帝是西方人内心的法官的话,我们的国民内心是没有法官的。或许我们需要一个“上帝”,让我们的内心有所畏惧,也让我们在内心形成一道道德的栅栏,拥有内心的审判法庭。宗教教育中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团体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力,使人们在面对外界的诱惑时拥有坚强的后盾,这个后盾可以看做是人类心灵的净化器,当人们进入所属的道德团体中,就自觉地遵守团体中的道德规范,这就是道德团体的力量,每一个道德团体都会有它特定的道德信仰体系,正是这种道德信仰将道德团体中的人们凝聚起来,遵守道德约束,同样,也正是由于道德团体本身带给人们的强烈归属感,使道德信仰得以在人们心中扎根,从而外化为日常的道德行为。

3.2强化道德教育的礼仪

篇9

1.1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喜欢模仿,而当今宣传报道的中学生的好榜样太少了,我们不仅要为他们树立过去的、遥远的、牺牲的英雄人物,我们更应为他们多标榜一些现在的、身边的、活着的、各个方面的优秀榜样。"模仿"的榜样多了,就会产生一种"从众"效应,从而提升中学生群体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模范英雄人物优秀榜样的向往。

1.2社会实践教育。应加强集体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很受中学生欢迎。我们在中学生中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社区到敬老院、到农村、到企业参加劳动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开展调查考查活动等,让他们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一分子,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中学生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1.3重视自我教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主观接受才能产生作用。一味的说教灌输,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我们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鼓励赏识学生。重点启发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自立"能力和自尊自强意识。以主人翁意识去学习、去生活,去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将道德的要求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积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1.4惩罚教育。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合理惩罚犯错误的学生,不仅使他们认识规范的正确性,而且也给其他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起警示作用。当然惩罚教育不同于体罚,体罚是情绪化的行为,是有损人体健康的违法行为。而正确的惩罚实行的基础是学生和教育者共同的认可,是照章办事的"法治"。惩罚的目的不是"治"学生,而是通过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从而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培养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惩罚应是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缺少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2.1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如果父母、师长及其刻意模仿的人们都以身作则,塑造好形象,发挥表率作用,那我们就不必过于再担心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要根据中学生热衷于"追星"的特点,注意发现、总结、推广现实中的好典型,充分运用身边的先进榜样力量,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学习、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2.2因年龄不同宜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要根据中学生成长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如对初中生,主要应使他们多从切身的小事做起。譬如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国旗,唱国歌要起立;遵守社会秩序,购物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废物;拾他人遗失的物品一定要设法归还;在公共场所不袒身露体,不说污言秽语等等,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成年后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更高要求,容易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及其理论。

3.利用学校德育阵地,全面学校德育思想理念,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大力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在教育中要注意了解今天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改革不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出学校思想教育新路子。

在学校教育中要整合学生实际,扎实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真、善、美的信息,使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农村学校自有农村学校的特点,我们在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时,要根据农村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快德育师资队伍建设。进行道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教师需是提前"超越"自己,事实上,德育教师需要很高的素质,不仅是通过理论性知识去讲"大道理",还要通过自己的德行去感染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强,道德判断具体化、形象化,德育教师的知识性与示范性的统一很重要,与此同时,要掌握丰富的青少年心理知识与进行教育的技能技巧。学校要强化德育队伍,抓好管理队伍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快德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篇10

在教育领域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目的是能培养出更多思想道德好、素质高的人才,使其能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目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应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一、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更加满足大专学生的价值取向,信息传递更加便捷、高效,更容易获得大专学生的欢迎,为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大专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都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专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对思想道德教育存有偏见,将思想道德教育看作是单纯的说教,与将来的工作没有联系,没有认识到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大专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本科学生还比较薄弱,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不强,思想认识比较肤浅,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此外,大专学生心理上的自卑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大专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就业时,相对于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容易受到“歧视”,这会给大专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大专学生不能科学、冷静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过激、极端的行为,与道德理性相背离。

二、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1.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为了更好地加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建立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与社会以及家庭之间的联系,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当前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共同努力。在注重学校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争取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交换彼此的意见,发挥学校以及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对于社会,应严厉打击一些犯罪行为,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大专学生的影响,积极宣传典型事迹,传递正能量,为大专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课堂的德育作用

在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还应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专业,需要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策略。根据大专学生学习的特点,简化不必要的课程,降低一些课程的难度,使其满足大专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规律。同时,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思想道德好的教师队伍来辅助大专学生的成长。由于大专阶段的学生在思想、心智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给大专学生外,还需要为大专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教师在与大专学生沟通过程中需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能够认真反思,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为了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努力为大专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大专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学校要注重为大专学生打造富有特点和个性的校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软环境上,学校应提倡文化理念,注重校园文化的沉淀。通过完善各项规整制度,引导大专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弘扬良好的校园风气,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在整洁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促进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4.加强优秀大专学生的带头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专院校的学生在思想认识、行为等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主体意识不强,同龄人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专学生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十分相近,并且彼此间容易产生认同感。因此,教师应善于培养和发现优秀的大专学生,通过这些优秀大专学生的榜样作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专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当前,大专院校应注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作用,引导大专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1、合格的政治素质

合格的政治素质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政治信念和政治修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正因为如此,会计人员不仅要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比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相关税收制度,而且那些与外商打交道的企业还应对国际惯例有所精通。

2、具有强烈的敬业爱岗精神。坚持德才兼备的统一,德是才的统帅和灵魂,德决定了才为谁服务,愿不愿服务。离开了德,才就失去了方向。才是德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才决定了德怎样服务和服务的水平。离开了才,有德亦难当大任。每一位财务工作人员,必须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本着务实、求是、实干、热情的工作态度,应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业爱岗是每一位财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廉洁奉公。廉洁奉公是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总和。"诚信、真实、公正、可靠"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自觉抵制一切违法乱纪的高尚品德。自觉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不谋私利。

3、高尚诚实的品格。财务信息来不得半点虚假,会计人员更应有自觉维护会计信息真实的意识。任何一个单位的会计信息都要经得起监督和审查,做到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4、较强的社会能力

财会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当好领导的参谋,因此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不仅要同本单位人交往,而且要与银行、顾客等进行广泛联系。作为一名合格的从事会计、财务或审计工作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很强的平衡协调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工作成果的好坏。

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政治教育。采用开会、讨论、观摩、参观、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时事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关心时事,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在坚定政治信念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这是会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

2、思想教育。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课,要使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会计专业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会计行业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使其拥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使他们能热爱会计工作,并在工作中能坚持职业原则、经得住金钱的诱惑、坚守住最初的职业信念,在会计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所有会计人员必须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真实可靠。

3、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规范在会计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力,要把诚信放在首位,以诚信为做人标准,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严格规范会计行为,就是要求会计人员严格履行法定的职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也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使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经受住考验和诱惑,实事求是、正确公正地反映会计实务,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不断的提高道德修养,抑制不良的工作作风。

4、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作为会计专业学生必须熟悉与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刑法》、相关税收制度以及国际惯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并在实际工作中时刻用法律法规严格约束自己,做到不受自己的主观意愿左右,实事求是地依法办事。

篇12

(一)理论灌输

无论是高校思政人员还是学校的文化宣传,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着学校与社会的强加灌输,而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忽略了学生理解的能力,重视范围的扩大,轻视学生在接受时的吸纳度,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难以将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容易形成强烈的抵触及逆反心理,有的艺术专业学生还会出现反教育示范行为问题。

(二)共性教育

重共性、轻个性。虽然目前高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但真正能融入实际教育中的所占比重少之甚少,缺少层次性和个体性。个体教育往往出现在触犯学校行为规范的事件时,思政人员才能进行个别教育,虽然这种个别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自我醒悟,但效果是不可掌控的。学生改掉的只是个别的违规行为,而与道德标准无关。

(三)强制说服

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确定位,停留在比较空泛的说服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师依然成为教育的主导,学生成为被动。学生只能服从接受,不可以反对抵触,强制说服的负面影响也因而显现。

(四)以管代德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行为懒散、约束力不强,因此,思政人员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理管理等常规工作上面,认为管理工作可以统揽一切,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也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根本改变。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及实践途径

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校要拓展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空间

道德教育的成果不能简单从一个行为来评价,而是综合目标的检验。其中,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

1.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

第一,文化课课堂教学应与文理有所区别。长久以来,无论综合院校还是专业艺术院校,文化课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一样的评价标准。可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理解理论的能力自然也较文理生差。因此,同难度的课程无法很好掌握,大多数学生会出现“厌学”,不参加文化课学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课程难度也应有所降低,接受才能掌握,掌握才能应用。第二,师生平等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艺术专业生不愿意上文化课,这是目前的普遍现象,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有课堂的不平等性,教师为了让学生们不缺课,往往采用按照课堂出勤来评定平时成绩,“排座位”“指纹识别”等方式把学生“绑架”到了课堂,教师的权威绝对不可以侵犯,学生被动上课的结果就是课堂睡觉、玩手机来进行“自我反抗”,课堂是以互不尊重为代价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可以采用减少理论授课的比重,通过一些当代艺术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如模仿、游戏、视频、辩论等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

2.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

第一,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很多艺术专业大学生从小就树立了从事艺术工作的理想,但是对本专业的追求只是为了自我发展,这一点与文理的学生大为不同。作为教育工作者,很多艺术专业教师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缺失文化性、人文性,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是成功的艺术教育。我们要加强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认同专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信艺术专业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认知和艺术感受力的能量。第二,形成专业团队式学习模式。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形式也往往是教授与指导的模式,在国外艺术教学中,学生间的互动协作也是激发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上组成的非正式学习小组为完成一项具体任务而建立的正式小组,以及成员固定的长期性学习团队,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支持、鼓励、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获得更多超出知识以外的收获,团队意识与沟通技能的提升将道德教育的被动变为主动。

3.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

第一,把握心理阵地是德育教育的内在保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大中院校教师较为困惑的问题,适应问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每学期的学校心理普测呈数量逐年增多,年级群比例逐渐降低趋势。抑郁、焦虑、狂躁等问题的出现也较大程度地影响艺术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无从谈及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注入生命教育和幸福感内容的引入,帮助学生由内化带动外化。第二,依托网络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助手。从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开始,中国人进入了网络沟通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互联网发展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渠道。通过QQ、微博、微信、信箱等沟通方式,让学生不用面对教师的威严而真心交流,把不敢说的话说出来,沟通变得再没有障碍,更有利于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

4.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

第一,专业技术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大多参加过专业技术提升类活动,如画展、艺术演出等,是艺术专业大学生在日常及假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最为广泛的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专业知识,为德育教育提供实践的机会。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大学生适时加以德育教育,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在承担专业导师角色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咨询者,在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其正确地引领,阻止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第二,社会体验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大学生与社会的链接较文理学生的机会要多,鼓励学生要多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参加社会调查、生产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国家和大学所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这些社会体验型活动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实践中,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找到突破口,帮助学生在社会体验活动中认识自我,体验社会角色、提高辨别正确和错误的道德行为能力,提升道德修养。第三,志愿服务型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型的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大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尤其喜欢参加志愿服务型的活动,它打破以往由学生会到班级为主的纵向封闭式德育教育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地教育学生。通过丰富的“社服”活动及“三下乡”“西部服务”“支教”“帮孤助残”等活动,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的广阔舞台。学会关怀他人,奉献爱心,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被先进模范的事迹所感动,在感动中得到升华。第四,创新创业型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在艺术专业大学生占有较大比重“,90后”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尤其更懂得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创业活动:售卖艺术作品、家居设计装修,驻场演出,成立专业工作室等,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只要有网络平台就可以进行销售,时代为艺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更多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和挑战。诚信经营、洽谈业务、创新成果原创都是检验学生德育水平的机会,如果处理不好,可能还会违背道德底线及触犯法律。高校教师要针对创业学生进行监督,经常找他们谈心,指导其未来职业规划,鼓励其诚信经营,适时也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及反馈,及时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社会往往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任务归于学校,忽略了家庭这个重要因素。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奇曾指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家庭”。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观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父母“言传身教”中形成的,因此家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1.艺术专业大学生家庭德育的根本任务。

艺术专业大学生较文理学生来说,大多有较强的个性,家长不仅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还要在人际相处、恋爱关系、就业规划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向“重艺重德”转化,摒弃一些“老实人吃亏“”重要考试可以抄袭”等道德缺失现象。

篇13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民”的队伍迅速扩大,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的问题也随之突出。加强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指导其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是搞好网络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过程中,若要使人们对网络道德规范做到理性认知,并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网络实践的行为准则,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因此,探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紧迫性

在网络社会,违规行为和犯罪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出于利益驱动而实施,有的可能出于无政府状态而实施。但如果追根求源,它与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么必定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网络社会,充斥着大量的违规行为和犯罪行为,说明了伦理道德的失范。如果我们继续寻找原因的话,会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交往方式对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严峻挑战

人们在网络新型的交往方式中,形成了新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尽管其中的某些意识和观念不是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不仅对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严峻挑战,而且已经部分的改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它可能会促进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促进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也可能会破坏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阻碍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让人们尽快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经成了一个十分严肃的、无法回避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2青少年身心特点引发了网络道德失范

有资料显示,在网络违规和犯罪的人群中,青少年古8o%。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青少年的生理成熟超前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道德失范及道德失范后的一系列问题。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所造成损失,也只有通过对他们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网络道德修养来弥补。

3道德文化植入者的“不在场”的现象使德育陷入尴尬局面

伦理学告诉我们,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青少年的核心的道德内容。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

然而,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的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过于无力。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道德教育基本上是“只说不练”。使得道德教育陷人了尴尬的局面。毫无疑问,要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

4.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着缺陷,削弱了德育实效性

现在,我们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实效性。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对个体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个体缺乏足够的重视,使青少年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

从道德实施主体上看,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与现实社会所要求的道德相比,它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由此可见,要使每个人都能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则需要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修养来完成。

5,学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不仅薄弱,而且冷淡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的是理论和技能,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会被教师所忽视。思品课所讲内容同样很少涉及网络道德这一道德研究的新领域。因此,学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不仅薄弱,而且冷淡。所以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多数学生只认识到了网络的使用存在知识技术问题,而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的关联。只知道网络技术的“行”与“不行”,而不懂网络技术中还包含着“应该”与“不应该”。那么,“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完全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列人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切实抓好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

虚拟的网络社会的道德与现实社会的道德毕竟有所不同,其道德教育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网络社会道德的状况、特点和性质以及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以下几种道德教育的方法要给予特别重视。

一是立体、多面、交付式网络道德教育方法。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只专注于其中某一方面,要从总体上给受教育者以良好的、系统的、全面的网络道德教育。在这里,传授道德知识和总结受教育者的经验、多重身份的体验、网上多媒体的直观感受、音乐艺术的感化等方法都是适用的。 二是个人示范和典型诱导方法。网络社会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人们在道德上的觉悟。我们要认识到,这种觉悟常常是伴随着对他人的模仿而完成的。在网络道德教育时,可以选择历史和现实、现实和虚拟中的一些典型形象供人们效仿。只要道德典型选择得真实、合宜、感人、高大、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影响,必然能起到有效的道德教育作用。

三是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方法。社会风气或社会风尚的好坏,是网络社会违规和犯罪行为发生与否的社会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在这个氛围中,相互激励、感染、监督和指正,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也就使真善美得到赞誉和发扬,假恶丑得到斥责和抑制,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去恶向善。所以,提倡、引导现存的社会风气,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使之向好的社会风气发展,不失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网络道德修养的方法

在网络社会,要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除了道德教育的途径外,加强道德修养也是一条重要的、内在的途径。在网络社会的道德修养与实践相联系这个根本前提下,我们可以不断发现和总结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也可以继承发扬古人的修养方法。历史和现实中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实践表明,下列几种道德修养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学习的方法。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的。粗俗、野蛮、不明事理总是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相联系的。然而,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这里所说的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包括伦理道德知识。学习伦理道德知识,自然有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无疑有助于修养美德。当然,学习不只限于书本上知识,还应包括在实践中的学习。实践中的道德榜样或典型,比书本上的道德知识更直接、更生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