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精神心理问题

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童精神心理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73-02

一、问题提出

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无意识过程,旨在研究精神层次与人格结构等深层次的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儿童一般发展的特定阶段,如年龄段的差异和与之对应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影响的关系及此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很重要,而精神分析理论又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从深层心理学方面所提出的理论,作用在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会促进人的深层次精神方面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精神分析理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并且“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1]要把握规律,应用相关理论。弗洛伊德做了儿童关于精神分析方面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儿童的梦很容易被认出是愿望的满足。这些梦均由生活中迫切的躯体需要,如饥、渴、的需要所引起,也就是说,它们是以作为对体内刺激的反应的形式而成为愿望的满足的。”[2]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孤独冷漠、逆反固执、郁郁寡欢、烦躁发怒、撒谎欺骗等,而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神经症的核心便是焦虑。都起源于被压抑的童年期精神创伤或心理冲突。”[3]为了避免这些,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就显得非常紧迫。

由于儿童的可塑性强,环境对儿童心态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婴儿自出生之日起,即开始以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对婴儿来说,围绕着他们的社会环境或社会情景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4]儿童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变化,都会形成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品质,进而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要通过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积极因素作用于儿童的发展,使其形成利于自我成长的优势品质,所以要通过心理教育使儿童扬长避短。

二、研究目的

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

在受西方多元文化价值影响下,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呈增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分析理论与儿童的自我发展关系的相互影响发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开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由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知识理论结构的发挥能影响发展功能的改善,与儿童的一生完整发展阶段相比,儿童初期的发展更能反映出一些问题,由于儿童初期可塑性强,把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因素作用于儿童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是衔接的着眼点。发挥角色作用和沟通,运用家庭结构中积极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会有巨大影响。“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5]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结合,从人格结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说来,本我,自我,超我对研究儿童心理规律,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按照快乐原则,满足愿望的冲动,即“本我”在青少年期增加了,这些本能冲动向个体的“自我”和“超我”提出了直接的挑战[6]。

三、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假设的分析来确定精神分析理论和儿童的发展尤其是早期发展有无关系或是关系如何。

1.理论依据及实施途径

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包括意识人格结构学说、人格发展阶段说、本能学说和焦虑说等。通过理论思辨和文献的方法假设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发展的状况有影响而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了解和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

通过精神层次和释梦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决儿童的心理发展,基于家庭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给予儿童更多的温暖和快乐,使其克服消极心理。在儿童发展中期,其重要性在于儿童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掌握适度原则,使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得到应用,情感得到补偿。基本自理技能得以传授,让儿童自己做,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因。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使其合理化,以精神分析论为指导。加强情感沟通以及交往意识,使心理品质从消极向积极转化。

2.实际应用及相应对策

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关键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要在儿童性格及内在品质上要根据他的可塑性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寻求适合的理论给予指导,并且在儿童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此理论会起到引导作用。调节儿童情绪也是比较好的手段。“精神分析学家斯皮茨认为,情绪在自我发展和超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帮助儿童组织自己的行为和调节情绪本身。精神分析学家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儿童早期的情绪上。”[7]也就是说,寻求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比如上面提到的情绪调节策略。由于儿童自身发展会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但如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本能理论所要说明的恰恰是这些原因,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此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基于儿童发展的客观基础上通过分析,做出相应的教育。

四、研究价值及意义

精神分析理论是具有临床性质的,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的。由于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他们也是从中学会与人相处而成为社会成员的。因此儿童的家庭教育,还有其学习适应性和环境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所影响,所以关于研究价值还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

1.理论价值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做此项研究有助于把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某些方面融合到儿童发展的理论指导中,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出了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并指出潜意识是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正确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实践价值

精神分析理论之中的各个因素都可以在方方面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作用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是重中之重。“儿童出于另一种动机才把他的体验转变成一种游戏。通过将这种体验当作一场游戏来重复,尽管这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他却因此取得了主动的地位。”[8]这样,儿童就获得了主动发展自我意识,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要分析了解儿童发展的现有状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衡量儿童的发展认知水平,有目的的做出提高儿童身心发展与精神分析理论结合的方法,在此衔接中正确高效指导实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使其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实施学习行为,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意义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即健康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否则其他无从谈起;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而人类的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总之,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因素都可以在各个方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衔接问题就是关键。

五、结语

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无意识过程,其中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通过以上的分析及整合,在儿童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根本。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的发展阶段要适合身心发展特征。在发展期内,把握好关键期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策略,适合性格及内在品质的可塑性发展。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也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使他们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彭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27.

[3]马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认知本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

[4]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5.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73-274.

篇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57-002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及教育改革主要见于中学生[1-3],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疾病流行病学资料等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咨询门诊近3年36例小学生来访者首诊资料加以整理、分析,以期客观反映小学生心理问题类型分布及规律,旨在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心理咨询室工作开展及建设提供参考资料。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咨询门诊近3年建立完整档案的小学生首诊来访者36名。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病历进行系统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心理问题、疾病诊断、入院求治原因等。对所有病例采用国家心理咨询师教材相关知识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进行诊断。

1.3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为spss13.0,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

2.结果

2.1一般资料

36名小学生来访者中,男生26名,女生10名。年龄方面,小学生来访者年龄范围6-13岁,平均年龄10.81±1.77岁。年级方面,一年级2名,二年级3名,3年级12名,四年级8名,5年级1名,6年级10名。入心理咨询门诊求助心理咨询原因方面,21名小学生来访者为家长认为其存在心理问题或异常表现强制带其入心理咨询门诊,或班主任等教师认为其存在心理疾病或对其他同学造成不良影响,要求家长进行心理检查,15名小学生来访者为家长根据症状表现认为其患有躯体疾病入中医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等其他临床科室求治,经建议转诊心理咨询门诊。23名来访小学生为留守儿童。

2.2疾病谱构成

36名小学生来访者中,无心理问题9名,一般心理问题9名,包括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家庭及亲子关系问题等,严重心理问题4名,儿童情绪障碍2名(分离性焦虑障碍1名,儿童恐惧1名),孤独症2名,品行障碍1名,精神发育迟滞2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1名,抽动障碍1名,癔症4名,精神分裂症1名。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小学生来访者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高,提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低于非留守儿童,与之前的报道一致[4-5]。在与留守儿童具体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其心理问题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留守”经历所产生,其形成原因包括城乡教育巨大差异、经济分布不均衡、隔代教育不当等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因素共同所致。因此,在未来留守儿童具体教育过程中,除学校需要重视留守儿童教育方法、重视留守儿童情绪疏导和健全人格塑造、加强与家长联系和交流外,还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从心理疾病分布情况来看,本研究小学生来访者心理疾病主要为儿童期精神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儿童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等。儿童期精神障碍症状多出现于小学入学前,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干预”。但本研究上述来访者均在入学后,因此,在未来儿童期精神障碍治疗中,除需要政府及各级卫生机构加强优生优育、产前检查及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等疾病宣传工作外,各级小学也需要配备特殊教育学科背景教师或选派教师进修各类儿童期精神障碍,以更好识别此类学生,尽早接受治疗或相应特殊教育,达到育人目的。

从求助原因方面来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小学生来访者为家长、教师认为其存在心理问题而要求强制入心理咨询门诊接受心理干预。小学生心理问题或疾病患者因自身特点主动就医行为较少[6],但强制其入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心理咨询并不适宜。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或不认同自身存在心理问题,或担心班主任、其他同学对自己有异样看法,提示未来小学应对班主任培训心理疾病识别及心理咨询一般技能,避免因简单、强制要求这部分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导致二次心理创伤。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中9名小学生无心理问题,但因自身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与家长、教师传统思维模式不同而认为其存在心理问题,或希望心理咨询门诊鉴定其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作为转学、分班的依据,提示未来小学需加强班主任与其他教师、家长、心理学工作者的沟通交流,同时社会各界需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范围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在具体心理咨询过程中,可以清晰发现,小学生来访者受家长心态影响较大,以往心理咨询工作存在忽视家长心理健康的倾向,未来应重视包括家长在内的家庭心理干预[7]。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多配置于大、中专院校,小学配置心理教师的学校较少。在咨询过程中,小学生来访者家长多表示其就读小学缺乏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心理学相关教师,提示未来应重视小学,尤其是乡镇一级的小学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并根据小学生特点,开展箱庭疗法[8]、素质拓展训练、团体辅导的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案,达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珍.城镇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2:108-110

[2]张焕.河南省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9):974-976

[3]胡炳政.洛阳市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生态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3):5520-5523

[4]白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76-80

[5]廖珠根,陈绍红,汪时华,等.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7):4501-4503

篇3

即便心理亚健康者比比皆是,然而,与身体健康相比,心理健康却常常被人忽视或者“不敢重视”。许多心理障碍者都不愿说出感受,一些人甚至会将焦虑、抑郁、恐惧、难过等这些内心的活动,压抑或者遮掩过去。因此,几乎无人会认为“有问题”,没人理解为“病了”,甚至建议“去看医生”等。

或许有人会质疑,就算因心理“不舒服”而去求助医生,也不知“上哪看好”。去医院挂精神心理门诊开药,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又“丢人”;拜访私人心理咨询室“斋聊”,又不靠谱……

期望值过高易得“心病”

“人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危机,有的是必然会遇到的,如婚恋、职业压力、生活压力、亲友的生离死别;有的是偶然遇到的,如意外伤害、交通事故、股票涨跌……都会引发心理问题。”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黄家良将这些心理问题称作“心理不适应”,这种精神亚健康状态若不及时化解,就可能发展为精神疾患。

正常人的心理并非始终纯洁无瑕,有时也会出现变异偏差,心理偏差在未形成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人群中是十分常见的情况。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情感压力,令人长期处在优胜劣汰竞争的氛围中,过高的自我期望或者外界期望会使人精神高度紧张,长期超负荷地运转,久而久之,造成了精力、体力透支。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失调、压力过大、自卑寂寞、慢性疲劳、抑郁焦虑等。若不及时缓解压力,采取有效的心理调整适应,就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出现生理、心理失衡状态,引起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罹患疾病等一系列反应。

心理亚健康就在那里

“任何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患心理疾病,不论是否察觉,它就在那里。”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王西林表示,目前来说,心理亚健康还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情绪低落、兴趣低下、思维减慢、注意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减低、体重下降、减退……这些情况人们都不陌生,但人们往往很难将它与“心理障碍症”联系到一起,其实这就是“心理亚健康”。

王西林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关注自身的精神健康。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时,并不能及时意识到,也很少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久而久之,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就提高了患精神性疾病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公众的精神健康意识还相对薄弱,无论是患者自身及家属,还是大众,都对心理障碍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知识、态度和行为。

克服“病耻感”是前提

其实心理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就像感冒一样,有的专家学者称之为“心理感冒”。它可以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得到有效控制,药物治疗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出现心理障碍以后,应主动向精神科医生或者社区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篇4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研究结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酿酒酵母是生物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模式生物,以合成型酿酒酵母染色体为研究对象,可以加快在基因组重排、环形染色体进化领域的研究进度,为人类环形染色体疾病、癌症和衰老等提供研究与治疗模型。

我国学者找到消除烟瘾新方法

最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杂志,发表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教授课题组题为“应用普萘洛尔特异性,抑制激活的尼古丁相关记忆对尼古丁心理渴求的影响”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实现了从动物研究到临床试验的成果转化,可消除尼古丁依赖者的成瘾记忆、降低心理渴求。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为难以戒烟的人群带来福音,有望攻克尼古丁依赖等病理性记忆相关精神心理问题。

阻燃剂可能对儿童早期发育行为产生影响

阻燃剂广泛用于家具、床|、地毯、电器等常见用品中,很容易挥发并滞留在室内。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阻燃剂可能对儿童的早期发育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儿童接触阻燃剂可能引发好斗、抗拒等行为问题。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环境卫生》杂志上报告说,数据分析发现,所有孩子都会接触到阻燃剂。在排除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后,接触有机磷系阻燃剂较多的孩子更易出现好斗、抗拒、多动、注意力涣散和欺凌等行为。

小心“香水有毒”

篇5

【关键词】

恶性肿瘤;母亲;心理干预;负性情绪

我国现有儿童约3亿,每年约3万被确诊恶性肿瘤,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已成为儿童主要死因之一,仅次于意外死亡居于第二位[1]。由于患儿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较差,对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儿母亲。作为恶性肿瘤患儿的主要陪伴和照顾者,母亲的负性情绪不仅影响自身健康,也影响患儿的照护质量。本文选取我院儿科住院的100例恶性肿瘤患儿母亲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儿的母亲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患儿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恶性肿瘤。患儿母亲自愿参与调查,充分理解问卷内容。入选患儿母亲除外有主要脏器的严重疾患,如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及颅脑外伤史;除外调查期间患儿死亡、家庭发生重大事件干扰及近期参与其他缓解压力的健康促进项目。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干预组50例,对照组高中文化程度22例,初中文化程度19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9例,年龄在29~43岁,平均年龄(33.7±7.9)岁,干预组高中文化程度24例,初中文化程度18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8例,年龄在31~45岁,平均年龄(33.5±7.6)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平均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负性情绪评价:根据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负性情绪的评定。首次评定于患者入院后或确诊恶性肿瘤2d内完成,进行护理干预4周后行第2次评定。填表前由心理干预护士对患者做必要解释。不能独立完成自评量表者在征得患儿母亲意见后由护士代填。

1.2.1焦虑自评量表[2-3]:主要评定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分1~4级评定,累积各条目得分为SAS总分,总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重。

1.2.2抑郁自评量表[2,4]:除测试内容与SAS不同,项目及评定依据与SAS基本相同,累积各条目得分为SDS总分,总分越高,抑郁情绪越严重。

1.3干预措施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个性化护理:①入院后对患儿及母亲进行护理评估,了解分析其现存的护理问题,根据不同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的母亲,心理需求不同,提供针对个体的护理,因人施护,根据问卷结果,对于焦虑抑郁程度较高的母亲,给予心理疏导,同时实时跟踪了解母亲的心理变化,及时加强心理护理[5]。②确诊初期通过与其建立起信任关系,鼓励患儿母亲说出内心感受,通过倾听、移情等心理技术,使她们内心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得到宣泄。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加强其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化疗开始后加强健康宣教,帮助她们了解化疗方案、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费用、防止感染及出血的注意事项等,循序渐进,避免短时间内提供过多信息[6-7]。③提供温馨的住院环境,设置儿童娱乐专区,走廊布置卡通贴画,房间墙壁用淡绿色,淡粉色等柔和颜色,墙壁贴患儿熟悉的动画人物,消除因陌生环境造成的焦虑和抑郁。④减少各种机器报警声、陪伴及工作人员说话声音,午休及晚间休息关大灯,拉窗帘,为患儿及家长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⑤化疗期间常有恶心呕吐,可安排在进食后1~2h进餐,同时做好口腔护理,腹泻及便秘的护理[8]。⑥进行有创操作时充分解释操作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输液加强固定,并班班交接,查看PICC及留置针情况。⑦组织健康知识座谈会:每周定期进行30min的经验交流会,提倡新老病患之间交流经验心得,提供疾病知识及健康教育资料,请医师和护士共同回答患儿母亲对于治疗中遇到的问题。

1.3.2干预组在常规个性化护理基础上,加强支持系统护理措施:①医护支持系统:责任护士主动提供帮助,协助患儿餐前洗手,协助开饭,生活护理等,融入到患儿的日常生活中,给患儿及患儿母亲营造家的氛围,提供环境支持。②家庭内支持系统:最大限度的发掘家庭成员内对患儿母亲的情感支持,在做好防止感染的前提下,发动家人交替照顾和探望患儿[9-10]。③社会支持系统:医务社工介入,解释医务社工介入的目的和方法,获得知情同意后,护士与社工共同参与,通过个案及小组活动等组织形式提供心理干预,播放轻松柔和的音乐[3],听音乐前给予诱导用语,嘱其做深呼吸,反复8~10次,闭目进行场景冥想。创造单独谈话环境,通过社工第三方参与,更进一步了解患儿母亲现存心理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11]。对于存在经济困难的家庭,联系社会救助力量,协助其申请爱心基金支持。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α=0.05),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经比较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篇6

众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球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目前已超过总疾病负担的1/5,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20%[ 1 ]。估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高发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 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区防治、康复的发展与现状

1.1 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

1.1.1 法国的分区[2]治疗的发展历史:法国的精神病服务组织开始于1838年。真正开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现。虽然1960年政府首次对分区治疗的概念进行了提议,但是这个建议直至1975年才被通过,而经过1985年和1991年的补充才正式将精神病患者再适应社会作为补充目标。

1.1.2 分区治疗现状:包括3种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区:普通成人、儿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这些不同的分区作用就在于当急诊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够按照成人和儿童的差别来进行收住,每个分区包括不同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方面更是将成人与儿童分开,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举措。

1.1.3 分区治疗取得的成就:分区治疗有着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国这一强有力的举措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医生及护士进行支援以外,同时还有社会各界认识来帮助患者获得重新进入社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区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的医疗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免费的治疗,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国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美国精神病疾患社区的设置包括心理学、躯体治疗、志愿者以及对应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组成,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的治疗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所负责的具体项目,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确保了能够尽快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组中成员除了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外还同时必须保证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和患者之间顺利的交流,确保患者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而治疗组成员则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症状及社会功能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 香港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

香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社会康复服务、外展服务及中途宿舍等。社会康复服务的工作范围遍布整个香港,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要分管大约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经由精神科医生或家属介绍、申请而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治疗护理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复的概况

WHO新的健康概念对于健康的定义[3]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还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精神上的健康而协调性发展。1977年美国联络精神病专家G.Lengle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医学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地已有多年历史,如美国将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症的发生。香港的精神康复中心有庇护工厂、日间会所、康复协会、会心小戒酒协会等。社区服务长期制,陪同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择业、面试、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复。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到康复阶段的过度,目前的重点在于患者与社会的重新接轨,建立良好的诊疗模式,为精神病诊疗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2 我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的精神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亿大关,发病率超过7%,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最大负担[5]。21世纪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精神病患者总人数为1600万人,而近年来部分地区也进行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而做的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两省,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内的精神病障碍患者患病率为0.5%,这个数值与全球调查结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中来看仅仅只是少部分。从细化分析来看,我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为抑郁症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其次为酒精滥用的物质使用障碍,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6%和3.0%,这个数值高于全球统计值的7.3%和2.0%,这说明我国在某些精神障碍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6]。

2.2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肯定,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状况作出诊断,而且中药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精神药物比单纯应用精神药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罗和春教授牵头所提出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个治疗措施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药物成瘾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

2.3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在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开展之后我国开始了正式对精神疾病治疗工作的确立[8]。会议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出了对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点,要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986年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促进了精神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七五规划中明确了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而从近年来的文献来看[9-10],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缺乏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导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无法根治,必须采用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行为干预等若干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程序在社区中是可以开展的,而国外的先进事迹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道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在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方面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卫东, 周国权, 黄佩蓉等 发展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 2011, 14 (4) :245-247

[2] 严和.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概况介绍[J].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临萍,燕 炯等. 国外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及现状[J]卫生软科学 2004,18(3) :134-135

[4] 龚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69

[5] 彭纯清 刘建恒 罗和春. 新医学模式在社区医疗及精神康复中的应用[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38) :117

[6] 杜舒宁,王健.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给、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 28(4):284

[7] 陈戎.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科研思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篇7

癫痫的传统定义主要是从生物学角度阐释癫痫,成为多年来临床主要从生物医学角度诊治癫痫的理论基础。但这一定义既缺乏对癫痫“慢性脑疾患”特征的明确界定或说明,更缺乏对癫痫所经常伴随的精神行为及社会心理问题的相应阐述,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癫痫病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要求。因此,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和国际癫痫病友联合会于2005年发表了癫痫的新定义,即现在癫痫的概念性定义,要点包括3方面:(1)至少1次癫痫发作;(2)脑内存在持久性损害,提示具有癫痫的易感性,即再次复发的可能性;(3)伴随其他方面的多种损害,包括神经生物学损害、认知和心理社会适应等。这一定义明确提出“慢性、持久性损害”是癫痫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明确把生物学和社会心理障碍列为定义的要素,突破了长期以来传统定义的局限性。既往临床实践中一般从生物医学角度实施对癫痫的干预,而2005版的定义除了提出伴随神经生物学损害之外,特别强调了所伴随的认知、精神心理、社会适应功能障碍的重要意义。因为这些伴随的功能异常同样也严重影响着癫痫患者的远期预后和功能康复。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并重视这些问题。

癫痫概念性定义的,促进了临床对癫痫诊断标准的统一,也深化了对癫痫发病机制的认识。但在临床实践操作层面存在很大局限性。ILA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专门成立工作组于2014年了新的癫痫临床实用性定义。根据新的癫痫实用性定义,诊断癫痫应符合以下条件:(1)至少2次非诱发性发作,两次发作间隔24h以上。(2)初次发作者在未来的10年内复发的可能性与2次非诱发发作后再发的风险相当(至少60%)。(3)明确的癫痫综合征。新定义还对癫痫的“已缓解”(可简单地类似于“痊愈”的概念)做出了实践操作层面的界定:(1)已10年无发作,且已经停药至少5年。(2)或年龄依赖性癫痫综合征已经超过了癫痫发作的年龄范围。新定义体现了实用性的宗旨,把癫痫定义从2005版的概念性层面拉回到临床实践层面,并较好地解决了概念性定义中的一些问题,对临床处理原则和用药方案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改善癫痫患者的远期预后。由于癫痫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新的定义还不能解决所有相关临床问题。但可以看出,近年来癫痫定义及相关概念的演进已经带来临床治疗理念的相应转变。权威学术团体和广大专业工作者越来越强调癫痫“慢性脑疾患”的本质特征,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其特殊的社会心理功能障碍,强调规范的诊断治疗和长期的随访管理。

规范化的癫痫诊疗策略

所谓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策略,就是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一整套公认的操作常规和路径,实现规范诊疗、预后最佳的目标。癫痫属于病因复杂、机制不清、表现非常复杂的慢性脑疾患,探索和实践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诊断方面 临床癫痫病学一直强调以下诊断步骤:(1)发作性表现是否由癫痫所致;(2)癫痫发作的类型;(3)癫痫综合征的类型;(4)明确病因。通过规范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脑电图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往往能够实现以上诊断目标。近年来,癫痫患者所伴随的神经功能损伤及精神行为障碍日益受到关注。判断是否存在共患病已经成为癫痫的规范化诊断的基本步骤之一。癫痫患儿易共患多种身心障碍,早期诊断并给予针对性的系统规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应具有相应的警觉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对于出现可疑症状的患儿应及时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必要时请精神科或其他相关学科会诊,在治疗癫痫的同时对共患病采取合理的早期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患儿远期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治疗方面 要关注治疗全过程及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状况,实施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及管理。鼓励家属和/或患儿本人参与诊疗方案的制定,充分考虑家属和/或患儿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长期治疗及随访计划。在诊疗过程中,尽量多与患儿或家属沟通,特别要纠正在患者及家属中普遍存在的不科学和不规范的想法,遵循抗癫痫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原则,根据癫痫发作及癫痫综合征、合并用药情况、共患病有无、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等,合理选择抗癫痫药物。指导家属和/或患儿及时记录癫痫发作、关注生活起居的改变和其他身心健康状况,帮助医生客观全面地了解病情及相关因素。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患儿生命质量,并对其心理状态、学习、家庭生活等提供专业指导。

关注儿童癫痫的重要相关问题

儿童癫痫诊疗中的相关问题很多,如生长发育问题、共患病问题等,所有这些无不具有重要意义,这里重点谈谈疫苗接种及心理行为问题。

免疫接种问题 由于缺乏规范,疫苗生产部门、预防接种部门和临床学科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共识,使得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当前,我国癫痫患儿能否进行疫苗接种,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除医学科学本身的问题之外,更多地涉及疫苗生产和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甚至是大众心理等很多公共卫生问题。一般认为,癫痫患儿只要发作控制稳定(3-6个月无发作),即可按计划实施预防接种。对于接受可能影响免疫状态的特殊治疗者,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某些疫苗(尤其是活疫苗)的预防接种更需慎重(间隔6个月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临床工作者应协作开展更多的监测及研究,力争获得更具说服力的科学证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或专家共识,使癫痫儿童疫苗接种这一难题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篇8

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国内报道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病率在10.5%~21%之间,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男女之比为1∶2.2[4]。在儿科综合性门诊中,心理障碍的2/3属于情绪障碍,其次为情绪、行为混合障碍,占17%[3]。儿童常见情绪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包括学校恐惧症)、抑郁症、强迫症、癔症等。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障碍的影响不足为父母及学校老师重视[5]。对儿童的情绪障碍进行早期干预,不仅有利于儿童智商提高,而且较少发生行为问题,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6]。由于家庭因素和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问题存在密切关系[7],对少年儿童的情绪障碍的干预,欧广萍[7]提出重在预防,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优化家庭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情绪障碍严重时,需要予以系统、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或) 药物治疗。

2 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somatization)是一个精神分析术语,目前,广泛用于描述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躯体症状。儿童门诊患儿中常见的躯体化症状包括各种功能性头痛和腹痛。

2.1 头痛 头痛在儿童中非常常见。有资料显示,若不区分是哪一类型头痛的话,近15%的学龄儿童至少1周出现1次头痛[8]。头痛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感冒、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等,精神紧张、压抑等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头痛。有学者研究儿童慢性疼痛(包括头痛)、个性及其心理特征的关系,指出患有周期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的儿童更易沮丧,患头痛的年幼儿中抑郁检出率是对照组的2倍,而年长儿则达3倍[9]。而且,女童比男童更易发生头痛,对9~12岁女童调查分析,抑郁型女童49%具有头痛,非抑郁型女童中发生率为9%,而相同年龄阶段男童头痛的发生率仅9%[10]。同样,强迫也是头痛的一个重要诱因[11]。虽然对儿科门诊中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头痛的发生率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若儿科医生能够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各种类型头痛,可以减少儿童缺课,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儿童生活质量[12]。对由心理因素引起头痛的治疗,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的头痛,采用以心理疏导为主的方法,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头痛出现的频率。有研究表明,休息和放松是学龄儿童头痛的主要应对方式,其次冷却、止痛、分心均有效,同时,18%的学龄儿童头痛无需处理,可以自行缓解[13]。有学者认为,行为认知训练是解决儿童头痛的主要方法,它可以明显降低儿童心理障碍性头痛出现的频率[14]。

2.2 腹痛 在儿科门诊中,以腹痛为由而反复多次就诊者颇多,经详细检查后,有严重器质性问题的不足5%[15],Apley把这种影响日常生活的反复性腹痛,至少经过3个月以上,发作3次以上者称为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16]。Oster报道复发性腹痛发病率在学龄儿童为14%,一般认为其发病率在5%~10%[17]。国外学者早就注意到RAP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状态不协调”,在个性测验中,腹痛儿童的“内向”分显著偏高,其发生腹痛多与激动、惩罚和家庭纠纷等心理因素有关[16]。国内学者也强调家长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对儿童个性、心理的形成及疾病的发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8]。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儿科医生也应关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复发性腹痛患儿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行为治疗,鼓励患儿多接触社会, 并为其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这无疑地可在治疗RAP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异常表现。有学者随机抽样1290例8岁孩子,跟踪调查其睡眠质量4年,结果显示,8岁与12岁的孩子具有睡眠障碍者均占18%,其中持续睡眠障碍占12%,在8岁时出现的睡眠问题,有33.3%在12岁时仍可发现[19]。然而大多数睡眠障碍并未得到诊断和治疗,普通医生接受睡眠问题的培训很少,对睡眠障碍的认识有限。有研究发现,在普通临床诊疗中60%~64%的严重失眠未能被医生识别,70%的慢性失眠患者没有和医生讨论过睡眠问题[20]。不能很好地诊断和治疗失眠对患者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睡眠差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心境、增加躯体的主诉[21],短暂的睡眠障碍还将大大增加发生精神心理行为方面疾病的危险,特别是情绪障碍类疾病[22]。治疗原则上不给予药物, 主要解除患儿心理诱因,对父母做支持性心理治疗,消除父母过分焦虑、紧张的心理。对夜醒行为不作过分的关注,帮助父母建立一个规律的上床制度,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改变不良的抚养方式:如儿童一哭就去抱、拍、喂食等。对个别严重缺乏睡眠、父母又极度焦虑者,可给予小剂量安定,连续服用数晚[23]。

4 注意缺陷障碍

注意缺陷障碍(ADD)是儿童常见的身心障碍之一。学龄儿童中约有3%~5%存在着此类障碍,可分为2种亚型:有多动症状的注意缺陷障碍(ADDH)和无多动症状的注意缺陷障碍(ADDnoH)。据统计,目前,我国患有ADDH的学龄儿童在500万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4]。我国南宁市儿童少年心理卫生调查的资料显示,多动行为障碍达9.71%[25]。有学者[26]对儿科门诊中1000个3~12岁的儿童调查,发现其中112人有儿童多动症,且随着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3~4岁儿童中仅5.2%,11~12岁儿童中达29.2%。多动症在独生子女及社会底层人群中更常见,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男女比例为4~6∶1。对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许多研究都表明采用行为治疗,教育指导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24,27]。陈雪梅[28]认为多动症的发生与微量元素的缺乏存在密切关系,建议适当补铁、铜、锌、钙,多食富含锌、铁、铜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肉类、猪肝、海产品、大豆等。儿科医生若能尽早的发现儿童多动症,指导患儿心理行为训练,选择合适的药物综合治疗,可以避免对儿童正常发育、学习和人格形成的影响。

5 饮食障碍

合理饮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且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儿童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均呈上升趋势。纪锋颖等[29]调查青岛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发现营养过剩者占23.06%,营养不良者占22.31%,与1995年相比呈上升趋势(1995年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分别为20.25%、17.53%)。因此,儿科医生对就诊患儿多一份饮食关注、指导合理膳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可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身体素质,减少身心疾病发生。

5.1 偏食、厌食 偏食是指正常儿童饮食中有3种以上食品不吃者。厌食为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除外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对消化道的影响。目前,我国儿童偏食、厌食及所致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均相当高,北京[30]三所幼儿园510名3~5岁日托幼儿中,偏食123例,占24.11%;厌食81例,占15.88%。目前,一致认为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的饮食卫生行为习惯有着直接相关。任性是导致儿童偏食、厌食的常见个性问题,其次情绪障碍、做事依赖大人、就餐不规律、注意力不集中,在偏食、厌食中检出率均较高[30]。针对偏食、厌食患儿,儿科医师应向家长宣传营养知识,纠正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和挑食、偏食现象,多进行鼓励、暗示及说服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以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5.2 单纯性肥胖 据最新资料表明,我国10%的孩子患有单纯性肥胖症,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1]。有学者调查北京市儿童,20世纪70年代单纯性肥胖率不足5%,20世纪80年代单纯肥胖率达10%,20世纪90年代上升至15%。2001年调查发现,部分区县儿童肥胖率竟达到25%以上,成了北京市儿童的慢性流行病[32]。儿童肥胖不仅造成心肺功能性损伤以及活动能力和体质水平下降,而且肥胖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度以下的肥胖儿性格多温和、宽容,并无易激惹倾向, 随着肥胖程度加重,社会适应能力逐渐降低,大多数行为问题,如社交退缩、分裂样行为问题等有增加趋势,内向性格增多,尤其是极度肥胖儿情绪稳定性差[33]。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智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学习成绩也显著低于对照组[34]。万国斌等[35]认为儿童肥胖可以造成较严重的心理损害,个性、气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分析肥胖儿个性、气质特点,利于肥胖儿身心健康发展。肥胖的干预主要是运动和饮食控制,干预效果的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儿童宜选择慢跑,娱乐性比赛等运动方式,每周3~5次,一般每次运动60~90min,不能少于30min。同时适当控制饮食,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如多摄食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和各种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脂肪类及糖类食物,不吃零食。严重者可以辅以药物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儿童心理障碍已倍受广大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关注。在我国这种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相对缺乏的情况下[36],儿科医师应重视儿童的心理问题,积极参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经过一定的培训,儿科医生可掌握儿童期常见心理障碍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采用常规的心理测试工具来提高心理障碍患者的检出率[37],并在必要的时候,将儿童心理障碍患者转诊到儿童精神科。

1 Briggs-Gowan MJ, Horwitz SM, Schwab-Stone ME,et al.Mental health in pediatric settings: distribution of disorders and factors related to service u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0,39:841-849.

2 骆伯巍,高亚兵.不同时期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42.

3 Garralda ME,Bailey 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general paediatric referrals.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1989,64:1727-1733.

4 沈晓明,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5.

5 杜武毅,李雁.学习困难儿童的个性特征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49-150.

6 Ramey CT,Bryan DM,Wasik BH, et al. Infa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low birth weight.premature infants:program elements,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child intelligence.Pediatries,1992,89:454-465.

7 欧广萍.少年儿童情绪障碍的预防对策.广西教育,2003,4:20.

8 King NJ, Sharpley CF. Headache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Paediatr Child Health,1990,26:50-54.

9 Andrasik F, Kabela E, Quinn S,et al.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f children who have recurrent migraine. Pain,1988,34:43-52.

10 Egger HL, Angold A, Costello EJ. Headaches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8,37:951-958.

11 McGrath PJ,Unruh AM. Pa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87,22-25.

12 Stang PE,Osterhaus JT. Impact of migra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Headache,1993,33:29-35.

13 Gilbert MC. Coping with pediatric migraine: differences between copers and non-copers.Child Adolesc Soc Work J Pediatr Psychol, 1995,12:275-287.

14 Osterhaus SO, Passchier J, Vander Helm-Hylkema H, et al. Effects of behavioral psychophysiological treatment on schoolchildren with migraine in a nonclinical setting: predictors and process variables. J Pediatr Psychol,1993,18:697-715.

15 Garralda.ME.Aselec tivereview of child psychiatricsyn dromes with asomaticpresentation.Brit J Psychiatr,1992,161:759-773.

16 高木康雄.反复性腹痛和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2,19:146-148.

17 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4-225.

18 王亚萍,姚凯南,张桠贤.试论儿科医师的医学模式转变及群体观念的建立.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4,2:49.

19 Osterhaus SO, Passchier J,Vander Helm-Hylkema H, et al. Effects of behavioral psychophysiological treatment on schoolchildren with migraine in a nonclinical setting: predictors and process variables. J Pediatr Psychol,1993,18:697-715.

20 Sscramm E, Hohagen F,Kappler C,et al. Mental commorbidity of chronic insomnia in general practice attengers using DSM-Ⅲ-R.Acta Psychiatr Scand,1995,91(1):10-17.

21 周华琳,周瑞兰,樊立凤.260例青少年学生心理疾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3,6(8):663-665.

22 Paavonen EJ, Solantaus T, Almqvist F, et al.Four-year follow-up study of sleep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preadolescents: relationship of persistent and temporary sleep problems to psychiatric symptoms. J Dev Behav Pediatr, 2003,24(5):307-14.

23 郭延庆.儿童、少年期常见生理心理障碍.中国医刊,2000,35(10)(总601) :25-26.

24 肖征.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与防治.丹东师专学报,2003,5(4):72-73.

25 兰燕灵,张海燕,李萍,等.南宁市4-16岁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47-449.

26 Bhatia MS,Nigam VR,Bohra N,et al.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 among paediatric outpatients.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91,32(2): 297-306.

27 刘秋竹,谭如意.试论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措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23):155-157.

28 陈雪梅.多动症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中国健康学刊,2003,5:9.

29 纪锋颖,张正爱,管境.2000年青岛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职业与健康,2003,19(10):127-128.

30 段汐,朱雅琴,高志茹,等.儿童偏食、厌食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 :224.

31 江岩,李艳.济南市历城区2003年7~11岁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状况调查.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4,10(3):302.

32 北京市卫生局.生活方式疾病防治指南,2003,13.

33 李香华.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与运动减肥原理.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4(3):83-86.

34 迎修,鲁京浦,孙大永,等.肥胖儿童的个性、智力及学习成绩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59-160.

篇9

健康教育的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而定,分为4个方面:①健康促进:此项内容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制定的,例如: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如何安排调配合理的饮食;哪些体育锻炼适合中老年人等。②预防保健:人的某些时期经历着复杂的心理、社会方面的改变,有些改变属于正常的生理改变,如更年期妇女停经,但如果不正确认识正常的生理变化带给人体的影响或不能运用适当的干预措施对某些因素加以预防,都将对人体造成危害,甚至使人患病。此类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对象多为有某种疾病倾向的人,例如:如何预防某些传染病、非传染病,什么时候需要预防接种,如何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吸烟的危害及控烟方法等。③疾病治疗:对于处于疾病状态或疾病发展阶段的患者所需的健康教育知识是与本身疾病相关的知识,主要以疾病的治疗为主,例如:如何控制症状和减轻症状、所用药物的副作用、所患疾病是否与饮食有关、如何安排饮食等。④康复教育:对于疾病处于转归阶段的人来讲,健康教育以康复教育为主,例如:中风偏瘫患者、乳腺切除以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糖尿患者自己如何进行胰岛素注射;高血压患者如何监测或自测血压等等。

医院健康教育内容:①疾病防治与一般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种法定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各种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各种器械性治疗知识;各种检验、物理检查知识,就诊知识;合理用药知识;日常生活卫生知识。②心理卫生教育:教育患者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念;对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进行保护性医疗原则教育,使他们在精神上给患者以支持和鼓励,避免恶性刺激;介绍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和自我心理保健方法,消除异常心理和心理负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③行为干预:在传播卫生保健知识的基础上,协助患者和有特定健康行为问题的人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技能,改变不良卫生行为,采纳健康行为。

医院健康教育又分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患者健康教育:门诊健康教育(包括候诊、随诊、门诊咨询、专题讲座),住院健康教育(包括入院教育、病房教育、出院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体育锻炼、青春期心理卫生和生理卫生、抵制等健康知识。

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2]:⑴妇女健康教育:①婚前教育:宣传婚姻法及性生理卫生,宣传、讲解疾病与婚姻、生育的关系;②孕前教育: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遗传病预防教育,以减少、杜绝遗传病和畸形儿的出生;③孕期教育:早孕检查、建册、定期产检、孕期常见症状及应对措施、孕期营养、自我保健、识别临产先兆、分娩前的准备、异常症状及应对措施、住院分娩等;④产褥期教育:产妇营养、个人卫生、休息、睡眠、情绪、避孕及母乳喂养、新生儿黄疸、计划免疫等;⑤妇女病普查普治的教育。⑵儿童健康教育:①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发育特点、健康评估(体格生长、精神心理发育、营养状况等);②新生儿常见生理状态: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和假月经等;③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上感、消化不良、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肥胖、肠道寄生虫病、龋齿、近视、传染病等的防治;④预防接种的教育;⑤饮食指导: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辅食添加等;⑥亲子关系:婴、幼与学龄前期;⑦口腔卫生:预防龋齿、正确刷牙、控制糖摄入、改善易感牙齿;⑧视力保健:良好用眼习惯、及早纠正斜视、弱视、定期检查视力;⑨儿童保护:预防意外伤害、防止家庭虐待;⑩体育锻炼。⑶更年期健康教育:更年期生理、心理特点、临床症状、使其正确认识和对待,增强体质,保持乐观情绪,合理饮食,充足营养等。⑷老年期健康教育:衰老过程的特点、饮食、睡眠、生活环境、运动、性生活及心理保健指导,社会角色变化的应对,家庭角色变化的适应,重大事件的应对,常见健康问题如:饮食、安全、排泄等问题的保健以及心理问题、常见病的防治。⑸残疾人健康教育:开展残疾预防工作,通过预防接种、营养保健及卫生宣教,以减少社区中残疾的发生及降低残疾的程度;根据残疾的不同程度、伤残部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功能锻炼、语言训练、防止褥疮、术前、术后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加强看护、防止意外等。

工矿企业健康教育内容:①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工人配戴相应的防护用品。②工作场所应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安装不同的防护设备。③介绍有关法律知识。④讲解各种职业病的防治知识,定期作职业病检查。

健康教育的方式

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2]:⑴语言教育方式:语言教育方式在实际运用中是最简便、最有效的常用方法之一。①个别教育:个别谈话、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②群体教育:专题讲座、授课、座谈会、讨论等。⑵文字教育:如标语、健康处方、传单、课本、小册子、报刊、墙报、专栏等。⑶形象教育方式:如电影、电视、戏剧、录像、橱窗、画廊、展览等。⑷电化教育方式:有广播、收音、录音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090-03

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发展,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已成为临床护理的重点。手术室是特殊的科室,与各临床科室医疗服务衔接,各手术科室的患者都需要在这同一个环境中接受手术治疗,是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结合[1]。同时,由于手术作为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源,会对患者心理乃至生理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手术室护理更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与临床心理护理形成对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心理及生理的耐受。我院对比综合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和生理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心理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19~72岁,平均(42.93±11.84)岁,排除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昏迷及颅脑外伤等患者,其中骨折手术35例,普通外科手术30例,妇科手术22例,其他手术13例;麻醉方式:全麻73例,局麻27例;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36例,大专及以上35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文化程度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访视心理疏导 手术室护士在术前1 d对患者进行访视,在核实手术患者信息和介绍手术相关情况前提下,主动询问患者心理状态,倾听患者心理问题,对其忧虑的问题进行疏导和解释,同时与陪护的家属进行沟通,消除患者和家属对手术的紧张情绪,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使其主动配合心理疏导和自我调节,并可以教给患者一些自我调节的方式,如深呼吸、听轻音乐等。

1.2.2 手术前和手术中心理引导 患者被送到手术室后,准确、亲切地唤患者姓名,及时信息核实,也是对患者的一种心理支持,介绍手术室护士、医生和麻醉师,在手术准备阶段与患者进行交流,舒缓患者紧张状态,轻柔搬运患者或协助患者上手术台,调整正确且舒适的,告知患者将进行开放静脉通路,减少由于突然操作对患者的惊扰,通常全麻患者进行麻醉引导后患者逐渐进入麻醉状态;局麻患者应遮蔽其视线,避免直视手术部位。在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和状态,及时解除患者的不适,并对明显的心理应激状态进行安慰,与其沟通让其转移注意力,关注其感兴趣的事情,缓解应激状态。

1.2.3 手术结束心理辅助 术毕清洁患者身体上血液、药液等痕迹,整理患者衣物,避免影响其外观,苏醒后轻声告知其手术顺利结束,效果良好,并给予鼓励,主动询问患者不适,及时给予处理。送出手术室应立刻告知等待家属手术成功,并给予心理鼓励,送回病房过程中关注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说明术后注意事项,倾听患者及家属心理需求,与专科护士进行交接。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态评价[2] 采用世界上广泛应用的著名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手术室护士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对照组在术前1天和术后第1天,观察组在术前访视前和术后第1天进行。SCL90量表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分量表,采用原始得分和5级评分制,本研究采用5级评分制,每个维度1~5分代表无症状至症状严重,量表应用于手术患者心理状态评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5,效度系数为0.884,信度和效度较高。

1.3.2 生理指标检测 记录手术准备时、手术进行20 min、术毕时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对比两组数据。

1.3.3 满意度评价 术后采用问卷对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沟通和责任心等4个方面,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计为3、2、1分,总分4~12分,比较两组满意度得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用率表示,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定性资料检验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SCL90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各项症状得分均下降,观察组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状、躯体化、敌对和偏执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两组生理指标的比较

两组在手术准备至术毕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有显著变化(P < 0.05),但两组在手术准备时和手术进行2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毕时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两组满意度评价得分和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手术患者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对手术患者的个性、人格等心理特征进行研究,认为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受到疾病、创伤及对手术悲观、恐惧预期的影响,表现为以焦虑、抑郁、暴躁、恐惧等为主的情绪特点,并伴有明显的机体症状,有较高的精神心理障碍发生率和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倾向[3,4]。由此可见,手术患者是心理护理的重点人群,各手术临床科室普遍将心理护理作为重要的护理内容,手术室作为与临床科室对接并直接进行手术治疗的环境,应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干预,不仅是优质医疗服务的延续,也能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产生正向影响。

通过应用世界著名的心理健康评价量表SCL90对手术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价,结果显示,手术前患者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障碍症状表现,其中焦虑、抑郁、恐惧的得分在两组都是最高的,提示三者是患者术前主要的心理特征和表现。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更强调专业性和程序化,以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为目标,缺乏对患者个人的关注,可能增加患者紧张感[5]。我院根据手术室护理的流程,结合临床科室对患者进行的心理护理,设计了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将心理护理融入术前访视、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术毕和返回病房的全过程。综合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关注患者细节,术前至手术开始是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高发期和峰值期的观点[6],在术前1 d进行术前访视时进行心理护理,引导患者倾述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倾述使情绪得以适当抒发,手术室护士进行解答和开导,并给予鼓励,能让患者得到心理支持;因为家属的情绪和行为对患者情感认知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对患者家属的沟通,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进入手术室准备时,患者无助感最强烈,心理症状表现最为极端,此时亲切的语言交流,可以转移患者注意力,并给予其心理的鼓励和支持,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7];术后苏醒时也是患者最需要关怀的时刻,亲切地告诉手术成功,将给予其莫大的心理安慰,也是对手术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痛苦的缓解;术后与家属的交流和鼓励,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和心理的稳定性起到巩固作用,从而完成对患者的手术室心理护理与临床科室护理形成无缝对接。本研究结果证明,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症状较对照组减轻程度更为显著,患者心理状态恢复更快。

生理机能会受到心理的影响,从而发生剧烈的波动,血压、心率是最易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的生理指标,同时又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产生重要影响的生命体征[8]。患者在术前即可以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术中由于应激和物的影响可能会放大这种变化,甚至产生严重的突发事件,威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生命[9]。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心理状态更为平稳,并学会自我调节,在术前降低紧张值,有助于稳定生理指标,减少对手术安全的影响[10-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在手术过程中仍然存在波动,但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准备时和手术进行20 min时,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术前紧张程度和术中应激程度相对于对照组都有所下降。而且观察组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不仅有助于稳定患者心理状态,更能使患者生理功能更平稳,减少对手术的干扰,提高手术室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燕飞,朱秀美. 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室心理护理观察分析[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99-101.

[2] Jafar,Bakhshaie,Vandad,et al.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SCL90-R symptoms relevant to psychosis[J]. Iran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1, 6(4):128-132.

[3] Femke,Nijboer,Niels,et al.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motivation o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 a longitudinal study[J].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2010,4(1):1245-1248.

[4] 刘美云,刘秋秋,周丽芳. 围术期心理护理对择期手术患者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5):101-103.

[5] 吴建中,张爱萍,李静. 全程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脾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84(2):330-335.

[6] Alexander,Koenig,Ximena,et al. Psychological state estimation from physiological recordings during robot-assisted gait rehabilitation[J].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1,48(4):367-385.

[7] 贾艳艳,单墨水,王栩轶,等. 稳定化技术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应激干预效果观察[J]. 医学院学报,2013,(4):350-353.

[8] 姚云,常丽,朱相华,等.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PCI术后病人生命质量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2):135-137.

[9] 王维梅,李巧梅,石爽. 心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133例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J]. 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124-125.

[10] 郑丽萍. 不同心理干预方法对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激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9):1734-1736.

[11] 张月敏,韩朝阳. 对妇科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术前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123-124.

[12] 万代红. 个性化儿童手术间在手术患儿心理干预中的作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2):197.

[13] 张银凤,李秀梅,尹淑珍. 乳腺癌手术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护理研究,2011,25(30):2788.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20-0065-02

CHD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8‰~12‰,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15万~20万患CHD的新生儿出生,而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随着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水平的提高,手术治疗患者越来越多。认真做好心理干预,能很好的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避免逆反心理产生,减轻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可以全面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本文总结40例CHD患者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2~12岁的CHD患者40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膈缺损4例,室间膈缺损25例,房间膈缺损合并室间膈缺损3例,法乐氏四联征7例。术后在ICU监护时间最短1d,最长2d。

1.2方法 CHD患者突出的特点是年龄小,对疾病缺乏认识和理解,同时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心理活动随意。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单纯,爱表现自己,喜欢被表扬,因此通过围术期的心理干预,提高住院患者对医疗措施的配合及依从性,密切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尽量消除患者因住院所产生的恐惧。针对性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心理反应,促进身心早日康复。为减轻患者和家长的恐惧心理,我们在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心理干预,在术前、术中、术后实施心理支持、心理调控和心理指导教育,控制负面因素,使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顺利度过围术期。

1.2.1术前心理干预 患有CHD的小儿由于血循环的异常,发育一般较正常儿童滞后,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加之围术期患者的病情波动大、变化快,心理防御能力较低,在医院见到医生护士会感到害怕、恐惧,对医生和护士怀有戒意。CHD手术治疗手术风险比较大,手术创伤大,家长对手术治疗往往也存在顾虑和恐惧,对手术理解有限。因此,在实施心理干预前护理人员要经常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疏通情感,让患者不要感到孤独、焦虑、恐惧、紧张,从而获得安全感的,提高患者对医疗环境的认知能力。护士要及时向家长了解患者的各种习惯,以便在新环境下尽量保持他们的合理习惯,然后向患者及家长解释疾病的解剖特点、治疗方案、手术的方法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抢救措施、术后监护方法、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及介绍有关手术医生的情况,充分肯定他们的技术,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还要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以及进入手术室后的基本程序,以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惧怕感。向患者及家长提供有关手术麻醉及护理方面的必要信息。只有家长情绪稳定,对治疗充满信心,患者才会以自然轻松的心态对待治疗,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另外,可以邀请已治愈的小朋友和患者一起交谈,并向患儿讲解通过手术会变成正常的孩子,以此来增强患者信心,使其心情舒畅地等待于术治疗。

1.2.2术中心理干预 患者术晨入手术间至麻醉前这一时段是焦虑最严重的阶段。患者到手术室这一陌生的环境首先感到恐惧、陌生、害怕,此时会更加依赖家长,这就要求术前巡回护士到病房探视患者,用平等、亲切的话语进行自我介绍,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麻醉过程及其安全性和必要性,讲解情绪状态、遵医行为对手术的影响,耐心解答患者及家长提出的问题,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被重视,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而家长把患者送入手术室要承担巨大的手术风险以及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也同样会有心理压力。手术日不宜将患者过早接入手术室,待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完成后再将患者接入手术室,以免引起恐惧。接患者人手术室前最好能有赏识、夸奖的语言增强患者的信心,进行有益的暗示,打消患者的恐惧,手术中年龄较小的患者麻醉诱导期让其家长在场以取得患者更好的配合。进入手术后巡回护士应在床旁陪伴,以免患者紧张及发生坠床意外,同时逗其开心分散注意力,减轻患儿恐惧感。各项护理操作应快捷准备,注意保暖。

1.2.3术后心理干预 在手术结束后患者麻醉未醒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复苏患者易躁动、哭闹,应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将手脚妥善固定。当患者清醒时,应以更加亲切和蔼的态度进行安慰和鼓励,对其任何不适感觉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术后在ICU监护中,离开家长适应一个陌生的、孤独的新环境,加上手术创伤的因素,使本来就脆弱的心灵,又要面临沉重的负荷,在ICU期间可以用适当的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等不适。转回普通病房后告知家长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鼓励咳嗽咳痰,术后应高营养饮食,促使患者术后早日康复。术后3个月及1年回院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

2 结果

篇12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125-03

【关键词】自杀;社会经济因素;回归分析;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26.5%的大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21.0%经常有自杀念头。大学生自杀除了与人格特征、精神疾病或认知等个体内在因素有关外,还与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外在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与大学生自杀倾向密切相关的社会影响因素,为今后更有效地进行全面完善自杀行为预防与危机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式,抽取广州市9所高等院校共3500名全日制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各抽取2个班,涉及不同性别、院校类别(一本、二本和职专技校)、年级、专业和学历。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14份,有效回收率为91.8%。被调查者年龄范围为17~31岁,平均年龄为(21.00±1.65)岁。

1.2方法 (1)大学生自杀倾向量表。该量表是由刘贵浩等以Mann的自杀应激素质模型为理论依据编制的,是国内首次针对大学生人群自杀倾向的筛查工具。量表共23个条目,包括5个维度:应激事件、精神障碍、绝望情绪、自杀企图和消极应对。在本研究中,全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72,而量表条目与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在0.602~0.823之间。证实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适合于研究应用。(2)一般情况调查表。在回顾和总结既往国内外关于自杀风险因素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一般情况调查表,共23个题目。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大学生自杀倾向情况大学生自杀倾向量表总分为(15.13±9.90)分。以21分为划界分,结果表明,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有682人,自杀倾向阳性率为21.3%。由表1可见,不同院校类别、学历、专业满意度和年级之间的自杀倾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自杀倾向率在不同性别、专业、学生来源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不同健康状况大学生自杀倾向比较由表2可见,身体健康自评差和有慢性疾病的学生自杀倾向率较身体很好者和无慢性疾病者高,有睡眠问题的大学生自杀倾向率高于无睡眠问题者。

2.3不同家庭情况大学生自杀倾向比较单亲家庭或由他人照顾的大学生的自杀倾向率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P

2.4不同个体经历大学生自杀倾向比较见表4。

本研究中约13.7%的大学生报告有童年不愉快经历,其中17.3%有父亲或母亲去世,19.3%父母离异,14.1%曾被暴打虐待或待,53.2%报告有其他的不愉快经历,主要以童年时期被忽视以及父母关系不和为多见。

2.5大学生自杀倾向的社会人口学因素Logisties回归分析为考察大学生自杀倾向的社会影响因素,以有无自杀倾向为因变量,将上述自杀倾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社会人口学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专业满意度、与父母关系、身体健康状况、睡眠问题、睡眠满意度、亲友自杀史和童年不愉快经历均进入回归方程,该回归方程能解释大学生自杀倾向变异的18.5%。见表5。

篇13

郁证的主要症状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志症状,如心情抑郁、高兴不起来、喜悲伤欲哭、思虑纷纭、心烦气急、动不动就发脾气、不爱说话、不想做事等;另一方面是躯体症状,如胸闷气短、胁肋胀痛、梅核气表现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机体和心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心身一体化”,人的“心”病了,躯体也会随着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实际上抑郁症躯体症状的临床表现非常多样,如不明原因的乏力、四肢沉重、不想吃饭或者吃饭不香,失眠尤其是早醒、平素喜欢叹气,只有叹气才觉得胸口舒服,疼痛以游走性疼痛、胀痛为主,便秘或腹泻,月经失调或阳痿等。

“望而知之谓之神”,郁证的朋友经常会有“抑郁貌”:包括眉头紧皱、嘴角下垂、双目迟滞无神、眼圈发黑发暗、面部肌肉和表情僵硬,面色多偏黄、暗、青,弯腰垂首,双肩下垂,动作少,懒得动,走路做事慢吞吞,总体看面部表情以及姿势(走姿、坐姿、站姿)多具有内收、安静、迟缓的特征。

中医怎样认识抑郁症

早在秦汉时期,智慧的先人们就发现了情志致郁、五气之郁,以及五行人、五态人等体质、人格的理论,并详细记录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其中“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有才,好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太阴之人,其状l然黑色,念然意下,临临然长大,N然未偻……”相对于其他类型特征的人群,“木形”体质以及“太阴人”更容易罹患抑郁症。另外古代医家还根据“五行相胜”理论提出了“喜胜悲”的治疗方法,为后世运用心理学方法治疗抑郁症奠定了基础。后来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学说,直到明代才第一次出现了“郁证”一名。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还是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

这个有趣的传说故事,也印证了“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的中医心理治疗理论。

归纳起来,中医认为郁证是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造成的气血郁滞、痰湿内阻、瘀血、水湿内停等阴阳气血失调。打个比方:当一溪活水流过,质地清澈,浪花朵朵,鱼儿水底翔游。而潭水不能周流,失去活性和灵动,水面安静,落石尚泛不起涟漪,清澈变浑浊,渐生腐朽……可以说,抑郁症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就像失去活性的潭水一样。

中医治疗抑郁症有哪些方法

中医治疗抑郁症既可以采用药物疗法,也可以采用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主要是中药,剂型多样,如汤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膏剂等,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非药物疗法主要包括针灸(体针、耳针、水针、灸法等)、中医心理治疗等。

中医心理治疗近三十年来迅速发展,代表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汪卫东教授创立的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再成长治疗技术,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的移空技术、山东中医药大学张伯华教授的中医认知疗法等。其中汪卫东教授的TIP抑郁调控技术、抑郁患者再成长治疗技术、TIP失眠调控技术、减药治疗技术等形成了规范的临床操作体系,不仅对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改善作用,而且对于抑郁人格的矫正都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治疗抑郁症以轻中度抑郁症治疗为主,也可以作为重度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中药、针灸等治疗对于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有一定的优势。尽管如此,中医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不能迷信某一种治疗方式,不能因为担心西药副作用而因噎废食,在选择治疗方式时要做到客观理性,必要时可以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

中医治疗抑郁症需要注意什么

劳逸结合

一般抑郁症患者活动减少,但是请尽量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每天至少半个小时的运动,活动形式不限,以舒展性的运动为优。一定的运动量不仅能够改善情绪,对于改善睡眠质量也有帮助。

调情志、移情易性

尽量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的关注转移到外界,否则“摁下葫芦起了瓢”,容易沉溺于此起彼伏的躯体症状旋涡中。

积极寻求心理帮助

不管是否服用药物治疗,建议寻求心理治疗和帮助。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因此,心理治疗对于抑郁症的治疗非常有帮助。

不要擅自停药

服用药物的患者,不能因为症状出现好转而自行停药和减药,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减药和停药。规律用药治疗,亦不能自行随便加药,合并用药需遵医嘱,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用药更需遵医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