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篇1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篇2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篇3

1.1对农业培训机制构成要素实施优化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的农业技术具有多元化特征,其构成的要素也较为多元,只有优化其中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机制的良好运行。

1.1.1对农业培训层次进行优化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广大农民,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从事的农业生产项目不同,导致培训对象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对农民实施技术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分层次进行培训,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技术讲解方法。

1.1.2培训的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农业技术培训要根据当地的地方产业特色和农产品生产实际,对不同的农业生产者实施不同的技术培训内容,宣传创业技能、最新技术、经营理念等内容,从而保证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

1.1.3师资力量要具有多元化特征开展培训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农业基础功底,还应该具备完善的实践经验,能够跨专业实施技术培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

1.2形成上下联动的组织机制

一个健全完善的组织机制是确保农民技术培训全面开展的基础,各地区应加快构建完善的组织机制,构建三级技术培训网络。具体而言,在技术培训过程中要明确条线分工,实施制定系统的组织计划,建立从上到下的三级联动技术培训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横向联合,在对广大农民实施技术培训的同时,调动全省各单位参与其中,发挥不同单位的巨大作用,组织各级部门全面协调、积极配合,从而提高技术宣传的有效性。

1.3打造多举并行的动力机制

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异常快速,技术更新频繁,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也要适应实际情况,采取动力机制实施管理、优化培训技术制度。因此,政府必须出台有效的政策引导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表彰激励规范,鼓励农民实施农业技术,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支持。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民学习技术的良好氛围,帮助农民明确技术培训的积极意义,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农业增收,繁荣农村经济。

1.4建立科学健全的评价机制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农民的培训具有引导作用和总结作用,它可以通过精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实际情况,并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因此,在培训机制优化的过程中要量化培训指标,明确培训的次数和内容,确定生产实践的学时,设置组织领导、培训条件、管理模式、绩效考核等多种内容。细化通用的培训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管、培分离体制,分清农民生产的主要方向,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进行分离培训,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技术的高效传播。

篇4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特别是基层村级干部将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对开展农业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的提高。而做为培训主体的农民由于受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人员从业水平并不高,对农业技术培训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接纳吸收农业新科技、新模式的意识,部分农民缺乏培训兴趣,决定了培训组织难度增大,成效不明显。

1.2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分散,培训经费不足

目前农业、劳动、妇联、成教等部门都开展培训,培训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个别参与培训的机构敷衍了事,培训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影响了培训效果。农业培训经费财政投入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影响了镇村一级的培训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1.3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方式变化不大

目前的培训师资力量和数量和质量都比较薄弱,主要来源是高校专家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当前的农民培训模式及内容与实际联系性不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信息技术运用少,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培训的要求。

1.4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多样,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上级农业部门先后推出了多项培训工程,从我镇的几年实施情况来看,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这些培训主要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抱有应付的心态,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增强为农培训观念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支持农业培训工作,消除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有事做、不上访就够了的消极认识,树立科技培训不仅是让农民掌握技术和创业本领,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观念。

2.2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农业科技培训的经费投入

农业、成教、劳动等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形成综合优势。加强同涉农科研院校的联系和吸收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联合办训,最近两年我们同成教联合市讲师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向农民传授通俗易懂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拓展了广大农民知识层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支持上要给予一定的倾斜,保证培训的经费投入。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培训师资除聘请院校专家、教授外,应以本地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培训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者,还要是实践生产中的操作员,在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培训的中坚力量,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农业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及时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学习掌握新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2.4结合实际开展培训,提高农业技术培训效果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时间性,要根据农民的需求,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计划,展开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营销、农业合作社、农民创业等培训,要以农民看得到、学得会,实效强的内容为主,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何更好地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农业成本,提高生产收入,因此要注重针对轻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约化科学养殖技术等进行培训,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篇5

为了提高农民素质,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由国家劳动与人力资源部进行组织,在农村培养一批有学历的农民大学生。具体工作由佳木斯市技师学院负责,为了使农民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实践经验,佳木斯市技师学院决定在市、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选拔有经验的教师,利用农闲时间,到农村进行授课。全市共选拔了50多名教师,到全市部分村屯进行授课,已培训农民1.8万人,目前正在进行之中。

2、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活动,搞好培训

今年年初,按照省委组织部工作部署,我市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活动,该活动为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传播农业先进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我们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响应,大力配合,开展了以水稻、玉米、大豆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植保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重点,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传授理论技术活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深入农村一线,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深入开展对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现场观摩,实地指导,使理论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全市共有1.2万农村党员通过网络和现场培训等方式接受了培训,全面提高了我市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

3、结合农业专家技术协会平台,搞好技术培训

佳木斯市农业技术专家协会是隶属于佳木斯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社团组织,已成立多年,主要由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各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人员组成,会员达260多人,遍布全市各县。每年农闲季节,专家协会都组织专家深入村屯进行科技培训,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直接传授给农民,各科研单位也利用专家协会平台把自己研制的新品种,新技术直接提供给农民,让农民直接受益。全市每年通过组织各科研院所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在30次以上,培训农民1.5万人次。

4、结合植物检疫执法活动,搞好技术培训

篇6

2注重培训实效,让农民学以致用

2.1培训农民与促进转移就业相结合

要积极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近年来,全县开展多项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例如焊工、农事企业经纪人、乡村旅游等专业,将普通农民培训成为产业工人,实现转移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2.2培训农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

要着眼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5]。近年来,通过围绕“一县一业”配套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与推广工程,重点培育发展中药材、大榛子、冰葡萄等特色农业产业,转变农业技术培训重点,使农民学以致用,提高生产收入。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实现土地流转,发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篇7

舒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结合2011~2012年度“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在高产创建乡镇广泛开展备耕前培训,着力解决高产创建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培训采取集中办班、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大集、现场答疑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市乡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乡(镇)、村、屯培训,并且充分发挥乡村社三级经纪人、示范片内科技示范户和种田大户的辐射和帮带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半年共举办市乡两级农业科技培训班822场次,已在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区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发放高产创建技术资料10000余份。在市、乡两级电视台分别举办农业科技知识讲座12次(市级3次),接受电话咨询3000余人次,普及重点农业技术新成果15项。确保按时高质量栽插,加强中耕管理,为今年水稻高产创建项目顺利实施,实现预定产量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创新培训方式,推进培训扎实有效

2.1整合项目资源,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技术人员自身建设是农民培训顺利实施的关键。舒兰市组织百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吉林农业大学进行为期5天的集中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了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开展技术培训打下良好基础;今年,充分发挥利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包保舒兰市“冬春活动”优势,邀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有关专家来舒兰市对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干部进行技术培训。此外,还组织一批技术骨干到吉林市参加粮油高产创建高产攻关技术培训,为培训、指导示范片内农户抓住农时、应用集成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争创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专家讲师队伍,形成强大合力 积极组织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理论基础雄厚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成立了市级科技培训专家组,根据各自承担的推广、培训任务,主动与乡(镇)街搞好对接,针对各乡(镇)街的创建需求,深入到村、社(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按照不同区域,讲师团共分成东部山区、中部半山区、西部平原区,分别深入生产一线和村屯农户,围绕中心任务开展科技培训服务。培训本着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原则,突出核心技术和主推品种,集成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技术。主要内容有购买农用物资注意事项、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技术、钵盘育秧技术、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垅侧保墒栽培技术等。对现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因地制宜建立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使高产创建示范户科学种田水平整体得到提升。确定了3个玉米、4个水稻主导品种,主推技术10项。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指导服务。每个万亩片有一名专家负责,每个村有一名技术人员指导。

2.3举办科普大集活动,扩大培训范围 3月份先后在白旗镇、溪河镇、金马镇、平安镇4个乡镇召开了科普大集,邀请了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市植保站、吉林市园艺特产站的领导和专家,省市专家现场对农民朋友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了面对面地解答,共解答疑难问题3000多人(次)。

2.4印发技术资料,深化培训效果 为了克服技术资料内容单一、不易保管的缺点,精心编印了10000份农业科普挂历,挂历精心设制了农时活动和农业小常识两个版块,农时活动是围绕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对农户所作的农时提示;农业小常识是针对近年来农民朋友生产中存在的技术关键和技术人员多年积累的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包括“三推两早一达标栽培模式”、“怎样合理选购农药”、“科学施肥原则及方法”、“产生药害原因及防治对策”、“稻瘟病防治的关键技术”等,内容十分丰富,专业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且通俗易懂,并汇集了舒兰市独具特色的美丽风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师益友。并根据吉林省下发的《2012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手册,结合舒兰市近几年试验示范成果,编印了《农业实用技术手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挂图》、《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挂图》、《玉米、水稻栽培技术挂图》,这些技术资料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

2.5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扩展培训方式 利用舒兰农业信息网、电话、手机等网络媒体,开办农业专家联络、咨询平台,把专家请到农民“身边”,让农业专家随时答疑。共解决答疑3000多次。

2.6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理论实践相结合 以“以高产创建示范田”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学员)、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模式),分别在法特、平安、莲花等高产创建乡镇建5所农民田间学校,由省里统一培训过的5名专业田间教师培训25名田间学校辅导员,每所学校培训20名自愿参加的农民,共培训100名专业农民学员。通过组织活动,鼓励和激发了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方案并完成实施,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新型农民或农民专家。高产创建活动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抓粮油生产的指挥田,农业部门指导生产的有效抓手,基层农技人员提高本领、施展才能、送科技入户到田的有效平台,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最为直接的有效课堂。

3.规范、健全图书室管理

舒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购买了大量涉农书籍和农业技术光碟,内容含概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卫生、法律法规等图书资料,并规范了借读制度,受到广大技术干部的一致欢迎。图书室的建立和规范,成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干部的“充电器”。

篇8

1.1农户对农业科技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农户不仅要经常面对难以预测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农产品还受到市场价格浮动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包括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内的外界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是指农业科技应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科技需求偏好和行为与其社会经济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紧密相关。调查表明,农户对农业积极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在采用农业科技面临风险时,65.75%的农民表示不能承受风险,30.28%的农户表示能勉强承担风险。在面对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时,多数农户对新技术顾虑重重,不敢贸然接受新技术,往往处于徘徊观望状态,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

1.2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目前,河北省基本上形成了以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以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纽带,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基础,以科技示范户为基本辐射源的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形成了省、县(市)、乡(镇)各级政府机构相衔接的纵向农业科技体系,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企业等参与的横向农业科技体系,拥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4315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7万人[3]。调查显示,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51.2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地方政府部门、农资经营单位和科研教育机构分别占36.89%、23.56%、15.36%和7.45%。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但农业经营单位、科研教育单位等提供的技术服务覆盖范围还比较小,大部分农户仍然游离在非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之外[4]。

1.3农业技术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技术培训是农户了解和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其中93%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培训投赞成票。农户喜欢的技术培训方式依次为现场示范(59.13%)、咨询培训(20.30%)、技术承包(15.94%)和发放资料(4.63%)。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农户接受科技服务的次数较少,1a中农户没有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占52.36%,只接受过1~2次技术指导的占31.56%,而接受过3次以上技术指导的农户仅占14.69%。当前,农业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良种、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比重分别达到了31.23%、29.18%和13.86%,针对这些培训内容,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需要的农户占48.67%,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6.98%,认为技术服务时间和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1.45%。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和结构与农户需求还存在一定偏差,要求增加畜牧和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的农户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2.87%和21.45%,远远高于养殖技术培训实际所占的比重。61.57%的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培训的效果一般,但是仍然希望获取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希望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业、农村和农民[5]。

2农户农业科技成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因素。

2.1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FAO的数据显示,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为60.9hm2,日本为1.9hm2,韩国为0.8hm2,印度为0.6hm2,而中国仅为0.4hm2;与其他产业也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05~2009年农村家庭经营用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6.9%;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6]。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目前我国有2.3亿多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67hm2,小农户分散经营将长期存在。地块分散、经营规模过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7]。

2.2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52.0%,农业科技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8]。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影响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的科技需求。当前,农户吸纳新技术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从需求主体的视角而言,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主要受利益的驱动,农户希望通过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获利而致富。但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并没有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户采用新技术难以取得预期的收益,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从根本上抑制了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9]。

2.3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主体因素农民是实践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有直接关系[10]。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是我国农业发展可贵的资源优势[11]。但是,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1%,其中中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例仅为3.9%,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转移,部分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接近或超过50岁,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造成对新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12]。

2.4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13]。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历经改革,但并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框架,存在推广主体单一、推广手段陈旧、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不足、服务效率低等弊端,难以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户的多样化技术需求[14]。

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供给模式,对于改变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

3.1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在我国,农业产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产品的利润空间较小,再加上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16]。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突进农业现代化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比较优势不断降低,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和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17]。

3.2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坚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多数农业技术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总体上要远远高于工业或其他行业,私人部门和企业不愿意进入农业技术研究的投资领域,因此,应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责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18]。

篇9

一、工作进展 2、进一步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为了提高电脑农业的应用效果和扩大应用范围,我们在推广机制上大力创新,把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与我县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电脑农业做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全县已有18个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今年由州民宗委和州科技局正式挂牌运行,覆盖全县9个乡镇,辐射全县三分之一的农村地区6.5万农民;在这些服务站,我们已全部配备了电脑,安装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配套了相关的农业技术光碟和农业技术图书。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通过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5.2万人次,社会反响强烈,深受农民欢迎,得到了上级部门和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3、加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和开发技术培训。加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和开发技术培训是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电脑技术水平和电脑农业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2005年,由我县电脑农业办公室和各农技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培训班40期,培训乡镇技术骨干、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技术人员、农民共计3650人次。通过开展技术培训,使各服务站技术骨干和部分农民掌握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操作和应用方法,提高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效果,同时还对县乡电脑农业办公室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开展了2次软件二次开发技术培训,为下一步进一步细化和开发适应本县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奠定基础。

4、开展送科技下乡月活动。今年6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县科协组织全县农业科技部门及30多位农业科技人员,分三个小组赴全县各乡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月活动。参与送科技下乡的县电脑农业办、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茶叶局等单位,都是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主力军,在这次活动中,各产业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开发的农业实用技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茶叶、山羊、板栗、烟叶、魔芋、乌鸡、水果等标准化生产实用技术,均由各相关部门复印成技术资料和复制成部分VCD技术光盘下发到了全县9个乡镇的部分农民手中。此次活动技术培训达28期,下发各类技术资料1.21万份,技术光盘455张,培训和咨询人数达1.65万人次,使广大农民朋友享受到了电脑农业科技的方便、快捷及标准化和针对性的有效服务。

篇10

    部分科研成果的针对性、适用性差,通过调查了解,一些科研项目立项脱离生产实际,其研究成果的适用性较差,在大面积生产中缺乏可行性,或者缺乏与其它技术措施的综合配套,限制了推广范围。另外,在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致使一些成熟可靠性差的所谓成果通过鉴定,其缺乏推广应用价值。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薄弱。当前,保定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化队伍普遍存在人才缺乏、后继无人等问题,这种状况从“十五”以来呈日益恶化的趋势,据统计,全市现有专业农技推广人员1191名,其中县乡两级有1049名,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1名,这样的队伍现状难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难以承担起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消化能力差。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小农观念的制约,其存在着视野狭窄、信息不灵、接受能力差等问题,据调查,保定市有47.5%的农民不注重农业新技术的获取,因此,使大批新成果新技术难以向纵深推广。

    财政部门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品种选育开发、重点农业技术研发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为推动保定市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持续有效的政策支持。创新服务方式,多途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1.推动农技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要按照“高效、协调、规范”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制,加快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改革,引导鼓励更多的农技人员走向基层,采取技术承包、科技结对子服务、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使良种良法落实到田块。2.重视农业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农业项目是新时期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应通过农业项目实施,把农业技术、科技示范和项目资金有效整合起来,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推进农业项目招投标制度,确保各类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对涉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等农业项目,应重点优先扶持发展。3.结合农资产品经营进行技术推广。这是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其具有以农民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物资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服务的新特点,既为农民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又促进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4.大力培育发展各种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协会)、农业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行机制灵活,与市场结合紧密,其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技术、物资和订单等服务,也推进了农业技术推广,应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环境,采取逐步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积极扶持发展,构建起完善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此外,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培育更多的种养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创业主体,建立农民创业基金,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科研和技术推广密切结合,保证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科研和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应创新管理机制,在立项、成果鉴定等环节,从保定市农业生产实际出发,进行可行性评估,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其次,科研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密切合作,保证科研和技术推广两个关键环节的连续性,科研部门具备一定的科研手段和技术力量,有技术研究优势;推广部门具备一定的技术服务网络,其了解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加强两者沟通和合作,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每年全市应定期进行专业技术集中培训,同时,要创造条件,支持外出进修或培训。积极引入激励机制。强化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引入激励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开拓创新、扎实服务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农民文化科技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1.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特别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落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继续扫除文盲和半文盲,提高全市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2.拓展培训途径,及时向农民传授新技术。从当地生产特点和实际出发,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首先,加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教育作用,依托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农民技术培训。其次,重视农村“技术能手”的新技术培训,利用其科技示范扩散功能,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新成果、新技术。第三,充分利用驻保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的技术资源优势进行培训工作,保定市拥有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植保所、河北省畜牧所、河北省微生物所、保定市农科所等一批涉农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技术实力雄厚,为保定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应加强与其合作,挖掘其潜力,使其更好的为保定市农技推广工作贡献力量。

篇11

2技术推广中采取的主要做法

2.1成立项目领导、技术小组及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负责机具的选型、引进、适应性改进、技术指导、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等工作,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人才支持。

2.2多方位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现代物理农业化技术》培训教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于技术培训及宣传。通过“科技之冬”、技术培训、新闻媒介等形式对现代物理农业技术进行培训、宣传,培训农民400余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60余人,发放培训教材200余份。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得到普及。

2.3责任到人,跟踪服务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技术人员各负其责,严格按照所分管的工作履行职责。深入示范点,实地考察大棚情况,根据所选大棚面积确定了机具的型号,技术人员从设备安装调试、作物生长前期、中期管理、后期生长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效果的正常发挥,同时做好对比测试数据的收集整理等。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通过技术推广实施,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认可存在一定难度。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改变了以往农民所习惯的化学农业模式。相对于化学农业的直观、见效快的特点来说,物理农业技术中的空间电场的效果,在农民看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农民接受此项技术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推广应用见效周期相对较长。物理农业技术相对于其他农业技术来说是一个见效周期较长的技术,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其增产、防病效果才可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机具一旦出现故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或更换配件,目前的售后服务不能满足此项要求,且配件更换需从生产企业发货,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具的使用效果;四是机具价格较高,农民一次性投入成本大。一个蔬菜大棚中将物理农业装备全部配齐需要投入上万元,农民接受此价格存在一定难度。

3.2对策

3.2.1与农业合作社配合推进此项技术的推广速度。农业合作社在农民中的影响力较大,借助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可大大加快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篇12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缺陷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依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在要对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构建之前,一定要将这些问题切实解决。我国当前阶段在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具备完善的激励机制,难以发挥出明显的推广效果。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领导下计划定项,因为激励机制不具备完善性,相关的推广人员之所以进行推广的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对于推广效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别说是在生产上帮助农民做出相关的决策以及展开技术推广教育,此外,相关的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之间在信息沟通方面是做得比较不足。第二,推广人员待遇条件不好,挫伤他们推广的积极性。现阶段,很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是比较低的,甚至难以有效落实,与其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相比较而言存在着较大差距,除此之外,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相当一部分的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缺少甚至是没有试验基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不良影响,进而对农技推广产生不良影响;第三,相关工作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出现严重的知识老化和断层等不良现象。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人才是关键,我国现阶段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这一工作的人才相对来说较少,并且相对看来素质也偏低,严重缺乏知识更新和专业知识的培训,知识老化和断层的现象较为普遍[1],难以有效调整实现与产业同步,难以及时并且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出去。

2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措施

篇13

开展了农业基础数据调查及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采用遥感卫星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土地利用调查、土壤类型调查、种植结构调查、灌溉调查。共采集土样4800个,分析测试了土壤养分及理化性状,建立了西吉县土壤养分数据库,开展了耕地生产潜力评价、玉米适宜性评价。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现农作物科学合理施肥。同时,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对国家级的4种农作物,区级13种农作物准确的进行短、中、长期预警测报,有效指导农作物的统防统治。

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推进了新型农民技术培训体系的建设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四结合”培训,加强了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即①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②实用技术培训与实施农业项目相结合;③树立先进致富典型与带动后进农民相结合;④室内培训与实地解决问题相结合。通过培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转变。近年来,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主动地扎根农村,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

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了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建立了县、乡(镇)、村3级推广服务体系网络。县、乡(镇)有农技服务中心,村有科技示范户。全县有县、乡(镇)农技服务机构19个,其中县级2个,乡(镇)17个,技术人员143人,实行事业编制,财政全额拔款。在管理上实行行业、乡镇双重管理,县农技中心进行业务指导。从而有效地探索出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另外,为了推动农业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通过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全面带动了西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先后引进的华林公司、佳力公司等,对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科技措施的采用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西吉县马铃薯及西芹等特色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西吉县由此也成为了“中国马铃薯之乡”,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由此也形成。“十一五”期间的5年,西吉县马铃薯种植每年稳定在8万hm2以上,每年约占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26.67万hm2的30%,占固原市马铃薯种植面积15.33万hm2的50%以上,平均单产21300kg/hm2,实现总产180万t,产值10亿元,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870元。马铃薯产业已成为西吉县农民稳定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2011年特色蔬菜西芹种植3466.67hm2,总产量30万t,产值5亿元,种植区农民人均收入达2000元。2010年农业提供农民纯收入达1360元。

“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1针对干旱少雨、丘陵坡地占耕地面积大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西吉县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年降雨量的80%集中在7、8、9月,90%以上的耕地是分布于黄土丘陵和土石山地的旱地,是我国干旱区农业和雨养农业的过渡地带。为此,要在继续坚持改善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旱作节水农业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以秋覆膜为主的蓄水保墒新技术,走节水农业的路子。改革耕作制度,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舍饲养殖,种植绿肥,提升土壤有机质。走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提高农业的产出率。

2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技术体系

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马铃薯、西芹和种草养畜等是西吉县的特色优势产业,为此县委、县政府在提出了“三个一百”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即百万亩马铃薯提质增效工程、百公里葫芦河流域特色蔬菜产业带工程和百万只舍饲养牛养羊工程。所以,科技创新的任务要注重马铃薯、西芹、苜蓿种植、舍饲牛羊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推广和产业化项目要向特色产业倾斜投资,科技人员要紧扣特色产业提升服务水平,要为特色优势产业提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科技服务。

3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由此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西吉县2010年向外转移劳动力达12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20万人的60%。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农业技术服务形式要走多元化的路子,要在坚持服务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的同时,特别注重对这些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体的技术服务,要对其关键生产环节予以高层次的技术支持,加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

4扩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西吉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仍然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人员太少,专业技术人员占农技人员比例太低。据调查,近10年没有1名大中专农业技术人员进入,现有的农技人员跳槽、借调流失严重,年龄偏大,断层问题日渐突出,已跟不上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需要。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与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健全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配套体系,增加农业科技人员编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同时,还要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5开展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农业技术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技术培训

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和利用科学技术意识的强弱程度,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因素。西吉县农业经济发展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意识差。为此,①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在生产中发挥积极带动作用。②要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投入力度,集中专业化管理培训机构,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受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③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开展各种典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④要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以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

6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手段,强化科技服务意识

①加强农技110建设,建立农技110信息网络,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各方面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农业政策、技术和信息咨询,开展“坐诊”、“出诊”方式,及时解决农民在农技方面的急难问题。②通过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发放资料,为农民提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为农业产业化提前、产中、产后服务。③继续推行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地把生产咨询行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干部的潜力和积极性,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且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