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技能培训

农业技能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技能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技能培训

篇1

[摘要]移民要想真正富裕,有一技之长,掌握生存技能尤为重要。文章介绍了宁夏生态移民新村农业养殖人员技能培训从中标启动、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结业总结,督查鉴定、推荐就业,完善机制、健全档案,以及评价反馈、应用推广的流程。

关键词 ]宁夏生态移民;技能培训;流程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259

为落实宁夏党委、政府提出的全力打好35万贫困群众生态移民安置工程的战略决策,为保证移民能够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1]切实实施富民工程,加大对移民的培训力度,解决好“三农”问题,以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趋势。[3]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多项举措,积极为移民打造文化、生活、交通、就业等良好环境。移民要想真正富裕,有一技之长,掌握生存技能尤为重要,职业技能培训作为移民搬出来要稳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政府指导下,充分利用培训学校办学资源,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分类别、分层次的移民技能培训[2]。高职院校义不容辞地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技能培训任务。笔者以学院开展家畜饲养人员技能培训为例,浅谈宁夏生态移民新村农业养殖人员技能培训流程。

1中标启动,宣传发动

由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扶贫办等相关人员及专家组建评标委员会,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通过对投标机构投标书的评审及投标单位情况了解和问询,进行综合评分,确定中标培训机构[3],网上公告异议后,中标单位组织培训。我院投中“就业援助工程”,开展家畜饲养工培训任务,首先在全区范围内调研了解移民居住点的养殖情况,确定培训地点,经过宣传后确定培训人员。并与对口市、县人社部门签订就业援助工程培训协议书,提出家畜饲养工技能培训的开班申请及备案审核表,预备开班。

2组织实施,结业总结

按照移民点养殖情况、培训计划和职业能力标准,配备师资、组织实施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安排职业工种课程表及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等培训实施过程。

(1)制订培训计划。校方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定向培养学员,共同就培训方式、时间、内容及实施和管理等进行协商,修订培训大纲,安排课表,学校做好理论部分培训,用人单位做好实训操作场地提供及就业岗位的安排。

(2)实施培训。根据职业技能培训要求,选用培训书籍。学校及用人单位根据企业需求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确保培训有针对性的实施。培训包括理论和实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校教师进行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家畜饲养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点,占培训总学时的2/3。第二阶段为实际操作,以分小组形式,按照家畜饲养岗位技能操作任务,在培训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完成技能操作训练,直至熟练掌握。

(3)组织结业考试。结业考试是衡量培训院校教学成效的方法之一,也是学员完成培训的见证。培训教师根据移民学习情况,进行笔试和实操测试,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4)师资队伍。师资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专业教师发挥教学水平和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兼职教师完成实操训练的培训任务,并“传帮带”专职教师提升技术能力。

(5)运行管理。政府为培训提供资金支持,校企合作是培训就业的保障,学校将授课移向社会,深化了职教改革,企业将技术搬到课堂,缩短了教育时间,移民直接掌握一技之长,大家都节省了成本。培训的目的是让移民就业后熟练岗位技能,直接胜任工作,要保证培训的质量,培训加大了技能操作训练,培训中发挥移民主观能动性,调动移民的积极性,提高其对培训的热情和动力。培训中政校企多沟通、多协商,发挥好自身优势,学校将教学、企业将实操、政府将政策发挥好,顺利完成培训及就业任务。

3督查鉴定,推荐就业

培训过程中政校企随时进行常规检查、不定期抽查、阶段性核查等督促检查,以确保培训规范性。为加强就业岗位与劳动力的需求对接,增强移民就业的岗位稳定性,公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免费为生态移民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通过理论与实操考试,合格者颁发省级以上从业资格证书。鉴定结束后移民接受所在市、县(区)提供的免费就业创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4]鼓励有就业能力的移民到签约企业直接就业,进工业或农业园区安排就业,或依托区外转移就业,或落实政策鼓励创业,总之多渠道实现移民就业。后续并协作用工单位与招收的生态移民签订劳动合同,为招收的生态移民缴纳社会保险等劳动维权的跟踪服务。

4完善机制,健全档案

(1)组织保障。专门成立培训工作小组,由学校和企业领导挂帅统筹安排工作,专人负责校企合作、技能培训、管理运行等工作,直接将培训过程安排到乡镇服务站、企业岗位。

(2)制度保障。以技能培训顺利就业为目标,培训注重技能操作的培养,结合培训者的学习水平,调整、修订培训大纲。选择生产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实操,教师培训期间居住在培训地点,规范教学流程。对培训者在培训期间试行考勤制,督促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培训期间政府、学校、企业、乡镇各级领导随机督导、检查培训工作。

(3)环境保障。按照政府关于生态移民培训管理办法,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完成,培训者顺利就业,经过相关部门验收后,按人头发放国家补助,以满足培训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这为培训提供资金保障;[5]通过培训工作小组,将政校企和乡镇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工作小组为“桥头堡”、乡镇为理论知识培训“主阵地”、企业为实操“主阵地”、学校为“供应站”、政府为“大后方”的共同育人良好培训环境。

工作小组在培训进行过程中,协调各方事务,解决突发问题,组织培训人员,整理档案。通过采集培训人员信息、收集校企合作(就业)信息、协调培训教师授课、建立培训人员花名册、培训人员登记表、组织结业考试、申报职业工种技能鉴定、安排就业、统计就业去向及稳定就业等任务,并及时归整培训档案,向政府部门提交档案。

5评价反馈,应用推广

由政府、培训院校、合作企业及协助的乡镇等单位和培训移民、社会群众对技能培训结果进行评价,培训院校分析评价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抓典型,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及典型,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并及时组织下一轮技能培训工作。

总之,在开展生态移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政府移民办、扶贫办、培训院校、就业企业、乡镇等各个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分工协作,做好移民培训的宣传发动、培训规划、计划实施、督查管理、健全档案等环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教育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宁移办〔2011〕34号)[Z].2011.

[2]倪建林.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培训工作[J].甘肃农业,2014(15):34-35.

[3]杨文龙.再谈农民培训的模式[J].学园,2014(35).

[4]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农牧厅、科技厅、移民局、扶贫办和自治区妇联.关于认真做好2013年全区创业培训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宁人社发〔2013〕56号[Z].2013.

篇2

一、目标要求

加大力度持续开展农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农村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2020年度我县下达农业技能培训任务300人。

二、工作任务

树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理念,遵循农民需求,遵循客观规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农业技能提升培训。

(一)明确重点培训对象。

遴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返乡农民工等。

另结合本地扶贫产业遴选部分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贫困户参与培训。

(二)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我县按照“县级申报、设区市审批、省级备案”的程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了3家培训机构(XX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XX县智睿职业培训学校和XX县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协会),并录入机构库。经局党委会研究决定2020年农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由XX县智睿职业培训学校承担,并签订培训合同,按方案和合同要求严格实施培训。培训机构要加强培训师资和教材建设,培训教师原则上从师资库中遴选,及时将生产能手、管理精英、经营能人、专家学者等补充入师资库;及时将优质的区域教材录入教材库。

(三)按需实施精准培训。

遵循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和成人学习特点,推广围绕产业周期的课堂教学、实训操作、参观考察等分段式培训模式。灵活运用“田间地头式”、“头脑风暴式”、“点单式”、“互动式”、“拓展式”、“模拟实战式”等培训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培训有效性。培训累计时间≥60学时(含跟踪服务10学时,每课时40分钟,约8天),理论与实训教学比例为1:1-1:2,每班人数60人左右。培训于合同签订之日开始开展,202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四)合理使用培育资金。

要按照经费标准合理用好项目资金。培训补助标准具体为:1500元/人,全县共45万元。

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的全过程支出。培训经费补助标准的90%用于教育培训,由承担培训的培育机构按规定列支;10%用于认定管理、跟踪服务等,由县农业农村局按规定统筹使用。主要支出范围包括:

1.教材支出,主要指文字教材、教辅资料和声像教材等方面支出。

2.师资支出,主要指用于授课教师(含实训指导教师和班级辅导员)的课时费、课件制作费、交通费、食宿费(或误餐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3.学员及工作人员支出,主要指用于学员及工作人员培训组织、食宿、交通、实习、参观交流、学习用品、实训材料(耗材)费、考试考核等方面支出。

4.信息化支出,主要指用于在线教育培训、在线信息技术支持及信息器材购置等方面支出。

5.其它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培训对象遴选、场租、宣传、档案整理、资料印刷、跟踪服务及认定管理等方面相关支出。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刻认识农业技能提升培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体局、蜜桔产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审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合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县实施方案制定本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职责要求、资金使用、进度安排,完善保障措施、监督考核等运行机制,保障培训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

(二)严格资金监管。

要加强资金使用和管理,坚持“钱随事走”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禁任何地方、单位和个人截留、挤占、挪用培训资金,确保财政补助资金足额用于农民培训。培训教师授课费按财政部门规定发放,采取预拨制(不高于总培训费的40%)和报账制相结合方式,及时足额拨付补助资金到培训机构。

(三)强化督导考核。

篇3

有研究指出,在农民工接受正规教育不足的情况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我们实地调研发现,从培训次数来看,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占82%,但多数农民工(32%)只接受过一次培训,而且我们发现在一定限度的次数内,越多次的培训通常伴随着越高的工资水平;我们考察最满意的一次培训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从培训天数来看,培训天数与工资水平也倾向于正相关,这些结果与现有文献的结论相符。

人力资源理论认为,较高的技能与岗位匹配程度能带来更高的效率、更良性的激励以及更高的就业满意程度。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城市务工后,逐渐熟悉当地的务工环境以及技能需求种类,因而能主动去选择更贴近实际岗位的技能培训,描述统计结果发现农民工自己认为的最满意的培训所在年份大多迟于第一次外出务工的年份,平均外出务工3.7年之后才接受了最满意的技能培训。我选取“最满意的那次培训与当前工作相匹配”的样本进行分析。

下文对这54个满足条件的样本的培训来源、费用负担、技术来源、有无证书、有无职称等五个维度进行分解。与样本总体相比,这一群体的培训多由企业和培训学校提供,而并非由地方政府直接组织培训,当然这也与地方政府对这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关,并非否定政府组织培训的效果;在费用方面,我们发现这一群体接受的并不是完全免费的技能培训,而是自己仍需为其支付一定的费用,适当的成本可提高培训的效果;在技术来源方面,我们发现长期的学徒式学习(一年以上)并不比较短时间(1~3个月)的专业人员教授的效果好,更多的就业高匹配度农民工的技能来自于专业人员的指导;在获得证书和职称方面,这一群体的情况要明显好于农民工的整体情况,有50%的个体在培训后获得了正规证书。

因此在就业匹配程度高的群体中,我们能发现以下培训特点:(1)培训多由企业或培训学校提供,(2)自己支付一定成本,(3)多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培训,(4)获得证书的比例较高。而在实际培训中如何操作来达到政府、企业、农民工三方的效率最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

相反在对于培训与岗位匹配程度较低或就业满意度较低的样本中,这些指标表现较差,从调研中得知农民工对于一般培训的不满在于组织方不负责、时间短、培训内容老套等。

二、农民工技能培训对就业正规性与稳定性的影响

本研究用雇主是否拥有正规经营许可、受雇劳动者是否与雇主签订合同来衡量农民工城市就业正规性。在城市就业正规的农民工群体相较于不正规就业的群体而言,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代表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上均明显较好,其中对于受雇群体而言,签订合同的调查对象在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三项指标高出未签订合同调查对象20多个百分点,这暗示其在城市就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有更好的持续性。

对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衡量,我们首先用“最满意的培训”前后是否换行业来判断一个好的培训对于农民工跨行业的影响程度,其次分析培训先后平均每份工作的持续时间也判断培训的效果,以及这样的换行业是“前进式”的换工作还是“平移式”的换工作。我们发现有63%的农民工在培训后不选择换行业,每份工作的持续年数由3.54年上升至5.77年;对于换行业的农民工来说,平均每份工作持续时间由4.24年升至5.53年,因此无论是在“最满意的培训”后换行业还是留在原行业,平均每份工作持续的时间都有所增加,两者相均都能增加一年以上,但不能得出跨行业或不跨行业换工作哪个更好的结论,我们或许可以解释为:好的培训都给农民工带来了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他们都更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无论是换行业还是不换行业。

篇4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一、研究的背景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大批经过良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才,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西奥多・舒尔茨从长期的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中发现,促使农业生产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人口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什么农村会长期无法摆脱贫困,除了环境、条件、传统观念等因素之外,根本的原因是农民缺少足够的知识,没有掌握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文化知识的贫困,是导致农民精神和物质双重贫困的根本所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不兴则国不稳。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都必须以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导致低素质的农业,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问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破之题,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重大障碍。

二、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理论与实践

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教育是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与重点。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对最迫切需要教育的人口完成政府及国际社会对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教育使命。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困境,显然不只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格外重视。

朱炎洁、王志毅认为:虽然我国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民收入获得了逐步的提高,但是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为农村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充足的后备梯队力量应当是农村普通教育的目标;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人员数量少,并且素质有待提高。杨全士认为:农业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农业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关系,探讨农业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朱述斌认为:农业科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改变农业弱质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要素。农科教的结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崔继顺认为:应大力提高对农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在课程设置方面,黄如兰、唐玉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着课程目标“离农”、课程内容“离农”、课程效果“离农”的现状。

三、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调查

(一)农民的培训意愿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大部分的农民对参加培训的愿望比较强烈。这些人群中,多数农民表示愿意参加免费的实用性的技术培训,少数农民表示只有内容符合自己需要是才会参加,只有极少数的农民表示对培训不感兴趣。当前所举办的培训绝大多数是免费的,甚至有的培训还给农民误工补贴,所以农民基本没有参加培训需缴费的概念。大部分农民的可承受区间在200元一下,其中仅能承受100元一下的情况占半数以上。大多数农民表示最欢迎科技人员到生产现场指导,最不受欢迎的是农村黑板报,因此应在此方面进行较大的调整与改革。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农民对培训的时间要求不高,但对培训的地点有较强的要求。农民普遍要求把培训班办在离自己家比较近的地方,可以节约时间、节约费用,又不耽搁农业生产,在田间地头培训则更容易学、更容易记,效果比较好。

当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的需求仍然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对系统的基础知识培训的需求较小,对实用新技术培训、农业新品种培训、养殖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需求较高。

(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的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师资配备的问题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师资紧张,专业对口的教师更为紧张,“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缺乏。同时,教育实训基地与设备缺乏,许多专业多为理论讲授,实践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国家及各级地方财政投入不足,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严重缺乏专业实验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教学必需品,专业教师只能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无法给学生演示或示范,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最后,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没有实习基地,大部分学校实习基地的实习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导致职业学校的学生校内实践严重不足。

四、国内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和启示

福建省提出“六个强化”促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即强化政府职能、健全目标责任;强化政策措施、健全培训制度;强化基础工作、发挥基层作用;强化资金运作、落实培训经费;强化技能培训、注重就业对接;强化典型示范、创新培训模式。同时,建立和完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村级劳动保障助理,完善省、市、县、乡(村)培训工作体系,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人,着力组织对当地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企业,以及管理用工较规范的企业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广东省倡导“健全法制、市场导向、增加投入、注重实效”的培训方针,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建立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好关系。同时,不断加大投人力度,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促进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衔接,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大力推进省、市、县、镇四级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引导,优化配置教育培训资源,积极组建不同类型的行业性或区域性教育集团,实施集团带动战略,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新的培训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关于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作用的建议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职业的教育的目标就是面向市场需求,为企业培养大量技能型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动力,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及时调整专业的方向,促进劳动力充分稳定地就业。

根据专业适当缩短学制。可根据专业情况适当缩短学,对于就业岗位比较明确,专业定向较强的;产教结合,实行订单培养的;技能要求比较单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亟需“短、平、快”培养领域尤其可以制定更有效率的培养模式。

加强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培养实践技能。建立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紧密结合专业,科技含量较高的校内外生产实习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

注重实践以提高办学质量。提倡农村职业教育以重视实践为导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特别注重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到生产一线接受真实的职业岗位训练,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初步形成职业能力。

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从而调动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打破教师的终身制,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聘为相应的职称、职务,建立教师评聘分离制度,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提高政策的扶持与资金的倾斜力度。建立良好的风险保障机制,减少风险可能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提高农民学习新技术、使用新技术的意愿。同时,要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在政策上的支持,项目上优先考虑,资金安排上重点倾斜。并适当提高学员补助标准,适当增加主管部门工作经费和培训机构建设经费。

参考文献

[1]姬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2]邹鸿、张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4(15)

[3]李艳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

[4]石猛、刘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4(3)

[5]徐彤宝、刘春兰,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农机,2015(10)

[6]张怀峰,浅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J],山西农经,2015(9)

[7]尤惠卿,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J],科学大众,2014(7)

篇5

20__年,全县农村共有劳动力118847人,其中女性5661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7.6%。调查显示,__县农村女劳动力中,18-30岁的女劳动力有20267人,占35.8%;31—40岁的劳动力有16757人,占29.6%;41—50岁以上的劳动力有19588人,占34.6%。

二、农村女劳动力文化程度及职业技能现状

据统计,全县农村女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31245人,占女劳动力总数的55.2%,初中文化程度的22196人,占39.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171人,占5.6%。取得绿色证书或女农民技术员职称的有513人,占0.91%;取得国家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的有762人,占1.34%;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的有24386人,占43%。参加妇联系统劳动技能培训的有10029人,占17.7%;参加政府其他部门劳动技能培训的有12174人,占21.5%。目前,全县有女致富带头人20__名,占女劳动力总数的3.5%,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992名,养殖业的有677名,加工、服务业等的有340名;有女经纪人822名,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262名,养殖业的有162名,加工、服务业等的有151名,劳务输出的有133名,其他的__人。以上数据说明,__县女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总体偏低,且技能单一,观念落后,技能培训工作迫在眉睫。

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妇女受益状况

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技术骨干队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调查显示,在“您认为妇女通过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后有哪些受益”一项中,认为掌握了一技之长或增加了增收致富能力的妇女占99%,而认为没有受益的仅占1%。这充分说明,妇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一方面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增加了收入,使她们致富有了方向。另一方面,一部分妇女还通过培训提高了创业本领,创办了农家乐、小型加工企业,从事运销市场营销等,带动了全县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结果中可看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帮助农民家庭脱贫致富和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必然要求,而妇女的收入增加也将为其获得日益平等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起到积极的作用。调查显示,制约农村妇女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妇女接受技能培训的能力较弱,招收培训人员困难。据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要改变村里的面貌最缺致富实用技术的农村妇女仅占16%;而在问及不能参加培训的原因一项中,因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只占到了33%;认为没有必要的占到了67 %。大多数农村女劳力思想观念陈旧,加之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培训能力弱,不愿进行培训。她们认为参加培训学不到真技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与其参加培训浪费时间,不如在家多纳几双鞋底,多干点家务,使得培训工作难度加大;部分妇女则因年龄偏大,认为年龄较大在外找工作较难,而不愿参加培训。大多数妇女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丈夫也不愿让妻子去参加培训。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补助标准偏低,培训质量不高。从__县近2年的阳光工程培训投入来看,20__—20__年培训补助标准分别为每人300元和370元,而要把农村妇女培养成技能型人才,达到用工单位及自主创业技能要求,至少应培训1个月左右,需培训费600-900元,除了370元(20__年补助标准)的补助外,学员无力承担其余的培训费用。有很多妇女虽然很想参加学习培训,但存在很多实际困难。阳光工程培训虽然免培训费,但生活费、住宿费、差旅费还是需要不少,许多妇女拿不出或不愿拿出这个钱,又担心学不会,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钱。同时,由于培训资金投入不足、补助标准偏低,造成培训时间短,培训不到位,难以保证培训质量,特别是新生劳动力培训难以真正掌握就业技能,最终导致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难或即使转移也不能向技能型岗位转移,无法提高经济收入,影响了妇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培训硬件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各级党委、政府虽然非常重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目前针对广大女劳动力致富就业而专门设置的培训中心或基地还不健全,培训设施不配套。大多培训机构没有足够的实习基地和供学员实践操作的设备,无法按培训要求完成各项教学任务,难以保证培训质量。致使培训只能分散在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各类规模很小的短训班式的学校。面对农村女劳动力培训对象基数大、专业要求多和培训经费少的现状,无论是各级政府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还是社会力量办的培训学校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单一、实习操作场地缺乏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另外,由于掌握培训资源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互不连通,缺乏统一领导、协调组织的有效机制,难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培训内容雷同,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培训效果不理想。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县农村女劳动力不论是与城镇女从业人员比较,还是与发达地区比较,她们的文化素质,劳动 技能普遍较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也较低,要实现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4、培训对象没有层次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含金量”低。目前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对有转移愿望和转移条件的妇女,不能根据年龄、文化、从业特点、接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因人而异进行分层培训,对产业特色和妇女个性化需求也缺乏深入分析,班次设置时段集中、内容雷同,缺乏针对性。且由于培训时间过短、培训过程与市场严重脱节,市场虽然技术工紧缺,但真正培训内容符合市场需求的又不是很多。目前__县的培训以中、短期为主,短的只有几天,很难学到过硬技术,在务工过程中难以胜任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只能从事简单劳动,遇有市场用工变化,极易造成回流,不利于长期稳定就业。部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甚至类似于以往开展的专项科技宣讲,内容陈旧,培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存在,妇女很难学到过硬技术,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员结业后对新技术、新品种的了解和应用受到限制。另外,农村女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5、妇联系统开展妇女职业劳动技能培训难度大。一是无培训经费。各级妇联无经费来源,连正常的工作经费都难以保证,更不要说用于妇女劳动技能培训的经费,缺乏经费保障。二是劳动技能培训无力开展。县乡妇联编制少、工作人员少,没有精力开展妇女的技能培训。三是缺乏培训的场地和设施。妇联每次搞培训都要请教师、租场地,培训时间有限,培训质量无法保证,弱化了培训效果。

五、思考与对策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要成立“政府牵头,财政扶持,教育主管,各部门积极参与”的组织管理体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把党和政府对农村妇女培训的优惠政策宣传到位,把培训前后的比较效益宣传到位,提高农村妇女对培训的认识,在全社会树立“技术致富”的观念,增强女农民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三是要加强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加快推进男女平等的进程。要把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问题、男女平等的观念和主张渗透到法律和政策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变成社会行动并产生社会影响力。

2、整合资源,理顺管理体制。一是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积极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为农村女劳动力提供培训机会,争取在较少投入的情况下解决“在何处培训”的问题。将县、乡镇两级各级成人教育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教育主渠道现有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实行校校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统一配置资源,统一筹措资金,统一培训,统筹城乡就业,形成理论教学——实习操作——上岗就业服务一条龙的模式,解决多头管理,互相牵制,浪费资源的弊端。二是进一步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加强和规范培训资金的管理。要切实用好国家对农民工的培训扶持资金、各部门的转移培训专项资金和项目资金,改善培训基础设施,配强师资力量,扩大女农民受训面,提高女农民的技术素质。三是要积极收集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建立供需关系,实行“定单”培训。同时加大中、长期培训比重,使女农村劳动力能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四是广泛吸取各地农村女劳动力培训的经验,努力探索适应我县培训的新模式。

3、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增强培训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各培训机构要围绕市场需求和用工单位提出的女劳动力用工数量、类别、技能标准、时限要求等,制定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农村妇女择业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方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返乡女农民的农业技能;对青年农民工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对缺乏技能、年龄较大、外出务工有困难的妇女,应着重开展技术含量低、周期短的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为她们就地致富创造条件。对中青年农村妇女,应进行市场亟需的技能培训,为她们外出务工夯实基础,对初、高中毕业回乡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应从高级技能培训着手,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快速实现转移;对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力的妇女,应重点进行对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政策培训,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带动其尽快走上创业发展之路。

篇6

开展失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失业返乡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我县陆续出现失业农民工返乡,截至目前,全县失业返乡农民工返乡(含季节性返乡)已达4.032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数的8.5%,其中,因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而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已达到2.99万人,占失业农民工返乡总数的74%。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已成为我县当前就业工作一个新的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县劳动就业部门举办本期失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市、县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在对各乡镇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愿望的调查基础上,结合失业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实际需要,举办本期培训班,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是党和政府为广大失业返乡农民工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民生工程”的具体行动。

“外出务工把钱赚,不在家里当穷汉”,已成为同志们的共识。但我县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技能,没啥手艺,出苦大力的多,真正干技工挣俏钱的少。因此,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稳定就业的实际需要。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全国现在不缺大学生,而是缺有技术特长的工人。现在外出务工,不是用工单位难找,而是技术工人难找。只要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到哪都能找到稳定工作。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促进劳动力高薪就业的必然选择。要想挣钱多,必须得有一技之长,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三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实现劳动力由“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的唯一途径。劳动者要提高素质,必须走培训这条路。劳动者只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就业、就好业,农民工也才能真正转变身份,离开土地创业致富,变成产业工人。四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落实国家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培训制度,特别是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的实际举措。

篇7

为深入贯彻落实××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宗旨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农民技术技能,建设一支有技能、懂网络、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助力××地区农业多样化发展,帮助农民把腰包鼓起来,助力农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推动××地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培训地点和具体要求:

培训指标:(根据各乡镇、村常驻人员数量划分)见附页。(略)

培训地点:××镇会议室。

推荐要求:重点推荐具有高中(含)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性别不限;年龄不超过50岁的人员;大局意识强、品行端正、无犯罪记录;各村、镇进行初步筛选,党员和获得过县级以上荣誉的农民优先。

培训时间:20**年×月至20**年××月共×个月。

课程划分:推荐上报培训人员根据自身家庭产业情况和兴趣潜质选择培训课目,××培训办公室将综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三、培训安排:

(一)开训动员和理论宣讲。×月×日,××县×副县长出席开训大会并作动员讲话。理论宣讲由相关专家重点围绕国家和××省××市、县关于惠农政策文件进行宣讲解读、新农村建设形势分析及我县××优势产业情况介绍。

(二)课程安排。花卉果树种植知识讲解(×课时)、水产养殖知识讲解(×课时)、农村电商运作攻略(×课时)、计算机网络基础培训(×课时)、家畜防疫常识(×课时)。

篇8

(一)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河北农村“两后生”培训工作。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其中农村劳动力有2,944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74.4%,但这些劳动力普遍文化偏低,平均受教育只有8.02年,很多只有小学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中、高等职业教育满足了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适应了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人才需要。因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劳动力后备资源“两后生”的培训工作,在相关政策中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他们素质的政策措施。如河北省政府出台了《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关于做好2014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冀人社字[2014]133号),保定市政府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邯郸市出台了《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邯政[2013]98号),这些文件中都对农村“两后生”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培训机构、内容、形式和要求,并且规定了补贴标准为每年800~1,600元,邯郸则将土地流转后的农村“两后生”的补贴标准涨为2,300元,有效地解决了土地流转家庭的实际困难,促进了他们就业。目前,与农村“两后生”培训相关的主要项目有农业部组织的“阳光工程”、国务院扶贫办公室组织“雨露计划”、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实施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计划”等,他们都为农村“两后生”的培训提供了保证。

(二)做好为农村“两后生”的服务工作。为做好“两后生”培训和就业工作,各级政府利用各种机构对农村两后生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有个人基本资料、家庭经济状况、兴趣爱好以及培训意愿等,为进一步搞好工作打下相关基础。如河北临漳县通过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系统摸清了“两后生”情况,建立了实名制台账,以便统筹管理。同时,各地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各种培训,增强农村“两后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在行政大厅窗口设立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扶持、就业援助等窗口。

(三)强化监管。为使“两后生”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各地通过申报、评审建立了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并且建立了培训机构退出机制,对已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资质进行复核,达不到资质条件的予以注销,同时规范学校的学生、教学、教育等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河北省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两后生”接受转移培训意识不强。农村“两后生”接受职业培训的主动性不强,很多一毕业就跟随父母外出打工。在调查中,选择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相关培训只占48.9%,选择非常愿意参加培训的不到30%,持“无所谓”态度的高达21.3%。在原因调查时发现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培训了也很难找到好工作;另一方面认为培训还要自己承担一些费用,部分贫困生承担不起。

(二)培训机构自身不足。对农村“两后生”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目前,对农村“两后生”培训的主要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但他们的教师队伍,有的缺乏实践经验、有的学历偏低,难以满足培训的要求。在培训方式上也常常是文化基础课为主,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足,不能满足就业的要求。另外,有些培训机构设施简陋,缺乏实习设备和场地,用于教学的仪器往往是市场上早已淘汰的产品,教学方法也只是课堂讲授,这些都限制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三)缺少企业参与农村“两后生”培训。大多数企业出于利益考虑,只注重招募廉价劳动力,但不注重开发劳动力资源,企业对农村“两后生”培训工作的参与性还远远不够,造成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工,农村“两后生”培训后也不能很好的就业,而农村“两后生”是否接受培训关键就是能否就业。究其原因有:第一,由于没有和市场很好对接,造成一些专业重复设置,如美发、建筑、缝纫等,毕业的学生很难就业;第二,不少企业担心学生培训后不来单位或掌握技术后容易跳槽,不愿意参与相关培训;第三,很多地区的培训没有联系就业单位,造成培训后找不到合适工作。

(四)政府管理服务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管理服务是否到位、高效,直接关系到培训工作能否成功。但是河北省政府部门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参与部门多,缺乏合作。目前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涉及的部门主要有劳动部门、扶贫办、教育部门、农业部门,但各部门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出现管理职能的交织,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第二,培训经费不足、不能及时到位。河北省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每年虽有相关费用,但由于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以及培训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补助标准已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了培训机构和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一般;第三,农村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缺乏。尽管各地都有劳动力市场,但信息不及时,造成企业招工难、农村“两后生”不好就业的局面。

(五)就业门路狭窄,多在传统一、三产业。目前,农村“两后生”的培训中虽有一些是订单培训,但很大部分还需靠自己去寻找出路,从而又和父辈一样,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比较低行业,主要靠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工资收入,技术并没有带来较大增收。而且流动性比较大,往往也没有规范的劳动用工合同,更无三险一金,还随时面临着被“炒鱿鱼”的风险,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三、对策建议

(一)多种渠道宣传,营造关爱农村“两后生”的良好氛围。为使农村“两后生”培训政策家喻户晓,应建立多渠道的宣传平台,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知晓率。制作招生简章,包括的内容有培训的专业设置、招生条件、补贴政策和就业去向等。宣传渠道有:在中考或高考结束后在学校设置咨询台、“两后生”考试返乡后在村大队制作宣传专栏、在乡镇集市上散发宣传资料、当地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上宣传等各种措施进行宣传动员。

(二)完善培训机构的工作。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农村“两后生”的具体实施者,其成效如何直接决定了培训效果。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培训工作:第一,建立高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另一方面聘请社会上有的相关经验的专家来做兼职教师,定期上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设立新教师准入门槛,要求学历本科以上,并有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第二,把握就业市场行情。培训工作应和就业市场接轨,与产业发展方向相联系,加大和企业合作力度,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专业技能要求,设置培训内容,开展菜单式教学。同时,也要加大对市场所需技术工种的预测,提早设置相关专业,走在市场前列。第三,多渠道筹集经费。改善实习基地、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需要有充足的办学经费,除了依靠政府拨款外,还应多渠道筹集经费,如和企业合作帮助对方培训新员工、和非营利组织建立良好关系,争取和他们有项目合作或者获得捐赠。第四,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培训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生动直观的特点;互动参与式教学,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创造合作性的学习情境;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

(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部门

我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部门主要划分为政府与非政府两大类。政府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主,通过深入的调查与了解地方性差异来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其中包括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的绿色证书培训制度等。非政府部门包括学校、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这些组织在对农业的教育与推广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原理

(1)与当地以及农民进行沟通,要符合当地条件以及农民需求,同时也能通过沟通得到地方有关单位的支持,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基本的条件。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使培训更有实用性。(2)对当地充分的调查与了解,对农民的知识结构,风俗习惯以及经济情况的了解是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前提。(3)不搞形式主义,培训工作要有实用性,要求培训能够提高农民的行为与素质,同时要求培训要直观,要有说服力。

(三)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从城乡二元化发生改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业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更需要明确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目标。(1)帮助农民了解农业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只有认识才会行动,才能让行动更有目的性,是农民认识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对树立农民的责任感具有促进作用。(2)培训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涉及到农业的使用技术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培训,使农民能够增收,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才能实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意义。(3)展开其他方面的教育,其中包括对法律的普及,对高新技术的推广,对农业产业化的宣传等方面,使农民能够依据法律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光明前景与发展方向。

(四)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主要方式

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方式要根据地区情况的差异来采取适当的形式,如课堂教学、田间咨询、科技下乡、相互考察等,也可以借助新闻媒体对一些基本的职业技术进行广泛的宣传,以达到农民提高认识与素质的作用。

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民生之本,只有抓好农业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与社会安定和谐,所以我国不断深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相关政策,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制度不断做出完善与创新,可见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通过国内与国际环境的分析,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三农政策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在三农政策的支持下对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的劳动作物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已经步入了农产品市场的全面竞争,而竞争是靠质量的竞争与成本的竞争,核心在于科技含量的竞争,所以提高农民素质是根本,要在竞争中得到理想的收益必须贯彻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同时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是符合农村经济持续长远发展的战略手段。

(二)推动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来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优化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而这些都要以农民具有专业的技能为基础,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应用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才能使用先进的装备,才能开辟和占领广阔的市场,这就要求通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来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措施。

(三)符合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际间政府及各个行业交流的加强,我们可以认识到全球化并不只是第二三产业的全球化,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全球化日益明显,农业国际化的痕迹也日益深刻,我国农业要适应国际市场,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农民,这是全球化发展趋势对农业的基本要求,所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具有必要性。同时全球化带给我国农民的不仅只是竞争,更多的是新技术与新经营理念的引进,所以我国农业应当抓住机遇,跟进步伐,在全球化的农业发展中争取主动,所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符合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

三、我国农民职业培训的现状

(一)农民基础素质偏低

我国通过九年义务教育,是全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知识层次较老一代农民也有了提高,但是现状仍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农民的知识结构组成以初中毕业为主,文盲或半文盲现象明显的减少,但是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更加趋向于向大城市发展而很少留在农村,另外许多青壮劳动力很大一部分外出务工,所以实际上来考察农民的基础素质仍旧比较低。

(二)参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比重不大

虽然在各地各政府间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有意识的重视,但是农民的参与情况仍不乐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相关部门对地区性差异调查不足,如果培训在农忙时候开展,则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参加的农民不多,这个原因是个别存在的。第二,相关部门宣传不到位,使农民没有参加培训的意识,农民没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则认为参不参加都无所谓。第三,相关部门投入不足,资金有限,如果单纯的让农民出资,则农民无力或不愿参加培训。

(三)农民职业培训效果不理想

农民职业培训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困难都已经得到了克服,但是仍旧存在一些授课培训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对授课者以及培训内容上脱离当地实际情况造成的。首先是培训方式,授课者觉得自己讲的很生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却适得其反,原因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直白的作用大于生动,通俗易懂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是内容与当地主要农业经济或是现实情况脱节,造成了使农民在培训中失去积极性。

四、农民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从对现状的了解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些在农民职业培训中存在的缺陷,一是一些地区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农民素质偏低。二是政府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视仍旧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不够。三是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资金问题。四是对培训中的培训人员以及培训内容有待进一步适应农村农民的需求。五是缺乏对农村更加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农村大学生回流。

五、我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对策

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对国家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农民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要求的战略性手段,所以做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意义重大,我们通过当前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重视乡村九年义务教育

重视乡村九年义务教育是加深农民知识结构组成的重要部分,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不能在履行义务教育时消极懈怠,这需要学校部门的重视,教师的重视以及受教育者的自觉性,。

(二)政府部门引起重视,加强宣传

虽然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组织单位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但是政府部门应当起到主导作用,应深化政府职能,建立政府牵头,带动非政府部门进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体制。同时应加强宣传,可以采用政策传达或是媒体等手段,使农民对农业技能培训有深刻的认识。

(三)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一直是农民职业培训的一个制约因素,当前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个人,但仍然无力实现全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全面覆盖,所以要加强资金投入首先是政府的资金投入,适当偏重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其次是通过相关政策来鼓励社会资金的融入,实现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

(四)对培训人员及培训内容提高要求

首先应要求培训人员的素质提高,要求培训人员对所培训地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对培训表达方式引起注意,一定做到农民能够接受并用到实处。其次是对培训内容的要求,要符合当地现实情况,要符合当前农业的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民工都来自农村,从小就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思想传统守旧,眼界较窄,容易安于现状,谋求突破和发展的想法不是很强烈,多年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点很难一时改变,加之文化程度都不高,接受新事物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对于一些培训根本不想参与,认为可有可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农民工进城打工,多数都是权益之计的短期行为,而且多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基本以出卖劳动力为主,整体收入不高,时间又受限制,所以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参加培训,就是有意愿受训,也不具备条件进行接受培训。

1.2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规划与管理不到位

当前虽然全国各地从上到下都在积极的为农民工的培训找出路,出谋划策寻点子,许多部门也认真努力的去抓,去落实,但要知道我国的人口基数有多大,几亿农民的问题,绝对是个巨大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而目前主管这项目工作的主要由农业、人力、科技、教育、建设等部门,这些部门都是各司其职,各分一项,各部门虽然都在努力,却很难形成合力,缺乏统一和协调,这就形也了资源整合不到位,培训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这种管理不统一,规划不协调的局面导致农民工培训的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效果不如意、培训体系不完整。

1.3 资金不足,师资力量弱,设施设备条件差

由于目前农民工培训的主要资金都是来自于中央及地方的财政,而一些地方一无工厂二无资源,主要靠的就是土地财政,地卖完了,财政就紧张了,更不要说进行培训了,多数地方虽然各级财政都努力挤出一点资金来搞培训,但却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使得培训资金不足,致使培训工作步履为艰,这就造成很多农民工外出多年,却从未参加过培训,一直以出卖体力为主。资金的缺乏导致一些培训机构很难购进先进的教学、实习、实训的设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只是个概念,多数学校只能使用一些生产一线淘汰的旧设备来进行实习,效果自然是落后的。另外,由于资金的不足很难请到理论高、技术强的老师来讲课,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是挂职的,一些老师同时在几个培训机构挂职,所以也像明星走穴一样,真正上课的时间少之又少,而一些水平不高的老师虽然能专职讲课,但由于业务能力及水平的限制,基本上都是讲的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技能上的指导操作却成为短板,纸上谈兵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2 关于加强农民工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2.1 大力提高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的最快速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转移农村劳动的直接手段,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稳定社会、协调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农民工、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企业主等都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要性。首先是主管部门要先提高认识并切实行动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广播、教育、现身说法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是利国利民的工程。

2.2 建立多元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渠道

要合理构建培训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资金来源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向大中型企业征收一点作为培训基金,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一些民间资本投入到农民工培训中来,充足保证资金来源,各级政府对于农民工的培训资金也要严格监管,务必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只有保证资金,才能把培训工作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

2.3 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培训

整合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等部门的优势资源,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对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组织、规划、资金、内容等进行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形成清晰明确的培训格局,根据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劳动力市场变化,科学合理的设置培训内容,整合各地的高校、职校、科技示范园区的一些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做到培训有形有物,内容充实,操作性强,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 完善法律支持体系

要从法律上确立劳动就业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劳动准入制度。即严格规定完成基础教育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必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城市用工单位必须依法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中录用职工,促使职业技能培训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篇1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86-03

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截止2014年底,山东总人口为9789万人,农业人口为5462万人,占总人口的55.8%,非农业人口为4285万人,占总人口44.2%,按照2014年山东省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计算,山东省农村适龄劳动力达3932.64万人。巨大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山东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然而农村劳动力数量虽然大,但质量相对较低,日益成为全省推进城镇化建设、2018年提前完成国家全面脱贫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和“瓶颈”。在此形势下,提高全省农村劳动力素质变得至关重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

一、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一)农民职业技能现状

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因此山东省农村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整体来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素质低。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鲁中和鲁西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山东地区还有475.75万人为文盲或半文盲,并且大部分是农村人口,全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8年,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更低。很多的农村适龄劳动力(15-64)都不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这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科技素质低。“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掌握科学技术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而山东省农民的科技素质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农民来说,生产技能缺乏,其在农业生产中重视经验,忽视农业科技的应用,农业科技对土地产量的增加贡献较低,存在农业科技利用不当现象。特别是在山东丘陵地区,由于交通闭塞和地形限制,农民在耕作中农业科技应用少,还沿用着几千年传统耕作方式。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收入低且不稳定,这严重地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再次,经营管理素质低。现代农民要想增收,不能仅仅需要把土地耕种好,更为重要的是选择耕种何种作物?以及如何把耕种出的作物卖出好的价格?这就需要农民具有经营管理素质。农民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素质可以更好地分析市场供需然后决定生产何种作物,也可以拓展农作物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作物的附加值。但现阶段,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极低,通过对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农村的走访以及查阅相关报道发现,在农村地区除了耕种小麦和玉米外,也耕种一些经济作物,但在耕种经济作物时,农民往往是看到某种作物价格较高,就一拥而上,结果造成供过于求,出现价格下降,甚至滞销等现象,导致血本无归,这就是典型的缺乏基本经营管理素质造成的。

(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篇12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恰恰是培养最基础性人才的着力点。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国有着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往往出现上热下冷、实用型人才短缺等现象。在新形势下,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建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才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的稳定发展。我国近三十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忽略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口融合问题,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总理也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培养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因此,加强农民工专业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在2003年,国家先后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和《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下,我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时有效推广了实用的农业种植和栽培技术,为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通过“阳光工程”,吉林省在2012年共完成培训115690人,占总任务的79.79%,比2011年同期增长28%。其中,专项技术培训完成64793人,占任务数的83.06%,就业培训完成50897人,占任务数的76%。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的江苏省的阳光工程农民工就业培训也稳步发展,2011—2012年7月,江苏省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已培训20多万人,同时培养出大约3200名成功的创业农民。“雨露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对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农民工进行有效地就业培训。该项目自2006年10月开展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在“雨露计划”中的财政支出超过了7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近30%;参加该项培训的青壮年农民工人数接近170万人,有效解决就业人数达126.7万人,为将近500万的贫困人口脱贫做出贡献。至2009年,山西省在该项计划的财政扶持金额超过了1亿元,参加培训者已经超过了6万人,其中成功转移就业的接近5万人,参加培训者的人均收入提高超过了4000元。

二、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1.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不够。我国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老一代的农民工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新一代农民工有50%的人是初中毕业,由于文化知识有限,多数农民工就业在建筑行业、厂矿、企业等,从事一些体力和手工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他们认为只要有力气就行,人勤快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对各个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各个行业就业技能和就业条件都有所提高,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导致了国内各省都出现了“民工荒”的问题,特别沿海的城市,出现企业找不到人,民工找不到工作的现象。2.农民工思想保守,小农意识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很多乡村和城市距离比较远,精神文明建设比较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乡村,交往的对象也仅限于熟悉的父老乡亲,逐步形成了一些小农思想,思想保守,不愿意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事物,不愿意到陌生的城市谋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一些技能培训总是带有抵触情绪。另外,有些农民工为了家庭的生计,也选择外出务工,但由于我国经济周期的正常波动中,有时会出现经济相对低谷和萧条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就业市场往往很不景气,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个时候,很多农民不是选择找个技校或者培训机构来学习一些技能,拓宽自己的就业面,而是选择放弃,回乡务农或者等待下一次的机会。3.农民工支付学费的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民工参加地方举办的一期技能培训费用多数在2000元左右,一般时间在3个月左右,加上每天的生活费及其他的费用,全部下来要花费4000元以上。这个数据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是一些出国就业培训,费用就更高,这些都给农民工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从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农民工的小农意识,对自己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只靠体力挣钱,收入不高,除了家庭的正常开支,所剩无几。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农民工不会去支付他认为不值得支出的费用。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培训没有必要,也就不愿意支付参加非公益性就业培训的费用。即使参加培训,一旦与现实情况出现差异,参加培训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他们就会放弃参加培训。

(二)政府管理问题

1.相关培训法律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尚未对农民工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相关活动颁布明确的法律条文。即使当前的法律法规,例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农业法、劳动法等法规皆对就业培训在某一方面进行了阐述,但是这些条文律法不是专门为农民工培训而设立的,存在着客体制定不明确、法规内容针对性不强、规范性不够、奖惩措施不详细等诸多问题。由于专项法律的空缺,我国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开展无法可依,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对农民工培训在法律方面的先天不足就表现得十分明显。2.培训资金来源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财政拨付、地方财政配套、企事业培训部门出资及参加培训者自付等四个方面组成。一直以来,农民工参与度都不高,各级财政部门是农民工培训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困难,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配套资金来支持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也没有能够及时得到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致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得不到真正的开展,甚至有的形同虚设。虽然现在我国各地政府对农民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扶持也在逐步增加,但从市场供求关系和培训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说,这些资金还远远不够。3.监督和考核机制缺乏。要想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就要对培训部门和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对培训部门和机构培训的形式、内容、师资队伍的配置、培训效果、就业率、证书的发放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定期对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师资、场地进行考核,这是整个培训体系构建和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通过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考核,及时了解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做到对症取药,达到培训部门与被培训人双赢的效果,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就业培训监督和考核机制十分落后,未能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为了套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把培训地点设在职业院校或者职业高中,利用假期时间培训,选派职业院校或者职高的学生来充当农民工进行培训,伪造各种相关数据成交上级部门,给地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地方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农民工更不愿意接受政府安排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培训市场和培训机构的问题

1.培训市场与培训机构信息不对称。虽然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但我国的培训机构还是挺多,各类培训机构充斥乡、县、市等各级行政单位,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带来积极的一面,也给农民工带来不少困惑。在举办培训的时候,有些培训单位纯粹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在进行培训前不进行任何的市场调查,不是根据地方需要和企业需要来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而是培训机构能开什么就开什么,需与求的信息完全不对称,农民付出与得到的不能成正比,这也是农民工不愿意参与地方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查询与获取的能力低,对于现代化的职业信息查询方式和网络知识还不能够很好地去掌握,有的也只能求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来获得相关信息。但一些承担着培训责任的主体单位为了更多地谋取利益,倒买倒卖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农民工得到的信息是无用的或者不完整的,造成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各行为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脱离市场的需求,使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远远高于农民工现有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2.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从职业培训机构的运行情况来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培训市场缺乏一定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培训的随意性较大。首先,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一般由政府出资组建,在教师的选聘、课程的设计、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和培训形式等也是政府做主导,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而忽视了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地方的培训中,很多地方政府将培训作为单纯的义务,奖惩与扶持不分明,同时也忽视了教育培训与义务教育的差异。最后,没有相应的培训机制和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就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一定的宣传和推广,农民工不能很好地去了解培训的政策、培训的内容,无形中就不能充分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参与培训的随机性与自由性就大。另外,在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上,政府在人员准入、指责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制度漏洞,从而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供给效率。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途径

(一)构建现代化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对农民工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也越来越高了,我国现行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必须构建适合现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主体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第一,地方职能部门整合地方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专门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专业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第二,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课程,增加实践课的练习,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第三,加强政府、教育部门、地方企业等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沟通、相互监督、相互管理,共享共建共管培训教育资源,为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积极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想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首先,强化培训主体,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并规范资金的管理,设立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专项资金,同时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促进各行为主体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其次,寻求社会合作,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农民工培训资金金额,减少农民工投入的培训费用,调动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三)完善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度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有效的管理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想培训机构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政府须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条件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强化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规范培训机构物品、资源的管理程序,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等。首先,制定管理规程和培训服务细则。管理规程要详细地说明对各培训机构的管理方法、要求以及违反管理受到相应处罚的规定。培训服务细则要详细规定在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等相关服务的细节问题。其次,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一方面做到与培训人员及时沟通,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上传下达,做到有信息及时沟通,有效提高培训的及时性和培训质量。最后,制定培训机构的培训制度,包括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农民的培训。制订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服务技能,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制订农民工的培训计划,加强学习技巧的培训,提高农民工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加强农民工各种知识讲座和技能的培训,有效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的技能。

(四)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构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要转变思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寻求社会的力量,加强联盟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制,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同创新。1.与地方职业高校合作。为了加强高校资源建设和利用的社会化,很多高校正逐渐向社会开放,为民众提供学习的场所,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因此,地方培训机构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加大与地方职业院校的合作,特别是当地的农林院校,实行一帮一带的帮扶政策,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和场地资源。首先,利用教师资源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指导和知识阅读指导,为农民传授一些读书的方法、资料查询和利用技巧、网络视频学习方法等。其次,为农民工提供一些符合农民自身发展的专题教育,如信息素养的培养、基础法律的普及,或者开通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专业的数据库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致富信息、农业技术等,为农民的创业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电子资源服务。2.与地方企业合作。培训机构的开展和运行如果没有配套的资金支持,存在的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培训机构就很难运行下去。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就要与当地的热心企业联合,寻求帮助,取得资金支持,并邀请企业参与培训机构的管理。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模式,不仅可以取得企业资金的大力支持,还可以借企业自身的资源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就业指导,为农民提供就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的岗位。同时,农家书屋还可以利用企业的信息渠道,为农民搜集创业就业信息、致富信息、再教育信息等。通过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方式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保障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协助企业的发展。

(五)加强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纸质资源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室也不是人获取知识的唯一场地。目前,大部分农民也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特别是现代的新型农民基本都会使用网络。加强地方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技能培训的网络化,满足农民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的需求。通过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构建知识共享平台,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培训机构的培训信息、资源建设情况等;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工可以随时链接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知识、资讯、致富信息、技能培训信息和就业信息等,为农民的再教育和创业就业提供帮助,为培训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良刚.关于新型城镇化下教育与农民工社会融入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徐建军.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篇13

本研究是201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立项课题《河北省“两后生”参加职业培训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JRS-2011-109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3日

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部分产业向河北省转移,给河北省带来巨大历史机遇。但在机遇面前,河北省面临着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目前,全省共有407万技能人才,但不能满足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据预测,2015年河北省高级技能人才将有90万的缺口。农村“两后生”培训,即对农村中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深造的应届毕业生进行技能培训,属于劳动预备制培训。由于农村“两后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经过培训有望成为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工,因此搞好农村“两后生”培训,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劳务技能,还为他们今后就业拓宽了渠道,并有助于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或返乡成为当地创业致富的带头人。由于农村“两后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一般家庭和困难家庭,还可以缓解农村 “两后生”家庭上学压力,同时推动全省农民工向技能型转变,达到脱贫致富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双重目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河北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一)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河北农村“两后生”培训工作。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其中农村劳动力有2,944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74.4%,但这些劳动力普遍文化偏低,平均受教育只有8.02年,很多只有小学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中、高等职业教育满足了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适应了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人才需要。因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劳动力后备资源“两后生”的培训工作,在相关政策中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他们素质的政策措施。如河北省政府出台了《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关于做好2014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冀人社字[2014]133号),保定市政府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邯郸市出台了《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邯政[2013]98号),这些文件中都对农村“两后生”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培训机构、内容、形式和要求,并且规定了补贴标准为每年800~1,600元,邯郸则将土地流转后的农村“两后生”的补贴标准涨为2,300元,有效地解决了土地流转家庭的实际困难,促进了他们就业。目前,与农村“两后生”培训相关的主要项目有农业部组织的“阳光工程”、国务院扶贫办公室组织“雨露计划”、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实施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计划”等,他们都为农村“两后生”的培训提供了保证。

(二)做好为农村“两后生”的服务工作。为做好“两后生”培训和就业工作,各级政府利用各种机构对农村两后生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有个人基本资料、家庭经济状况、兴趣爱好以及培训意愿等,为进一步搞好工作打下相关基础。如河北临漳县通过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系统摸清了“两后生”情况,建立了实名制台账,以便统筹管理。同时,各地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各种培训,增强农村“两后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在行政大厅窗口设立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扶持、就业援助等窗口。

(三)强化监管。为使“两后生”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各地通过申报、评审建立了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并且建立了培训机构退出机制,对已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资质进行复核,达不到资质条件的予以注销,同时规范学校的学生、教学、教育等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河北省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两后生”接受转移培训意识不强。农村“两后生”接受职业培训的主动性不强,很多一毕业就跟随父母外出打工。在调查中,选择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相关培训只占48.9%,选择非常愿意参加培训的不到30%,持“无所谓”态度的高达21.3%。在原因调查时发现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培训了也很难找到好工作;另一方面认为培训还要自己承担一些费用,部分贫困生承担不起。

(二)培训机构自身不足。对农村“两后生”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目前,对农村“两后生”培训的主要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但他们的教师队伍,有的缺乏实践经验、有的学历偏低,难以满足培训的要求。在培训方式上也常常是文化基础课为主,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足,不能满足就业的要求。另外,有些培训机构设施简陋,缺乏实习设备和场地,用于教学的仪器往往是市场上早已淘汰的产品,教学方法也只是课堂讲授,这些都限制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三)缺少企业参与农村“两后生”培训。大多数企业出于利益考虑,只注重招募廉价劳动力,但不注重开发劳动力资源,企业对农村“两后生”培训工作的参与性还远远不够,造成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工,农村“两后生”培训后也不能很好的就业,而农村“两后生”是否接受培训关键就是能否就业。究其原因有:第一,由于没有和市场很好对接,造成一些专业重复设置,如美发、建筑、缝纫等,毕业的学生很难就业;第二,不少企业担心学生培训后不来单位或掌握技术后容易跳槽,不愿意参与相关培训;第三,很多地区的培训没有联系就业单位,造成培训后找不到合适工作。

(四)政府管理服务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管理服务是否到位、高效,直接关系到培训工作能否成功。但是河北省政府部门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参与部门多,缺乏合作。目前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涉及的部门主要有劳动部门、扶贫办、教育部门、农业部门,但各部门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出现管理职能的交织,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第二,培训经费不足、不能及时到位。河北省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每年虽有相关费用,但由于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以及培训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补助标准已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了培训机构和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一般;第三,农村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缺乏。尽管各地都有劳动力市场,但信息不及时,造成企业招工难、农村“两后生”不好就业的局面。

(五)就业门路狭窄,多在传统一、三产业。目前,农村“两后生”的培训中虽有一些是订单培训,但很大部分还需靠自己去寻找出路,从而又和父辈一样,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比较低行业,主要靠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工资收入,技术并没有带来较大增收。而且流动性比较大,往往也没有规范的劳动用工合同,更无三险一金,还随时面临着被“炒鱿鱼”的风险,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三、对策建议

(一)多种渠道宣传,营造关爱农村“两后生”的良好氛围。为使农村“两后生”培训政策家喻户晓,应建立多渠道的宣传平台,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知晓率。制作招生简章,包括的内容有培训的专业设置、招生条件、补贴政策和就业去向等。宣传渠道有:在中考或高考结束后在学校设置咨询台、“两后生”考试返乡后在村大队制作宣传专栏、在乡镇集市上散发宣传资料、当地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上宣传等各种措施进行宣传动员。

(二)完善培训机构的工作。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农村“两后生”的具体实施者,其成效如何直接决定了培训效果。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培训工作:第一,建立高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另一方面聘请社会上有的相关经验的专家来做兼职教师,定期上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设立新教师准入门槛,要求学历本科以上,并有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第二,把握就业市场行情。培训工作应和就业市场接轨,与产业发展方向相联系,加大和企业合作力度,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专业技能要求,设置培训内容,开展菜单式教学。同时,也要加大对市场所需技术工种的预测,提早设置相关专业,走在市场前列。第三,多渠道筹集经费。改善实习基地、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需要有充足的办学经费,除了依靠政府拨款外,还应多渠道筹集经费,如和企业合作帮助对方培训新员工、和非营利组织建立良好关系,争取和他们有项目合作或者获得捐赠。第四,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培训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生动直观的特点;互动参与式教学,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创造合作性的学习情境;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农村“两后生”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应作为职业培训的主导力量,加大管理力度。第一,加强对各部门的协调。目前涉及农村“两后生”培训的部门、项目都比较多,应建立人力资源牵头的农村“两后生”培训领导小组,通过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以提高效率;第二,加大经费投入。对农村“两后生”的培训,不仅是教育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应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保证农村“两后生”培训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应由相关部门和初高中合作,及早掌握成绩不理想、不打算升学、家庭困难可能辍学的学生情况,调查家长和学生对职业培训有什么样的需求,实行建档跟踪管理,防止“两后生”没掌握一技之长就流入社会,从而失去管理。同时,摸清学生家庭收入情况,根据家庭实际,实行因人而异的补贴政策,加大对贫困生的补贴力度;第四,加强对农村“两后生”培训质量的监控,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对学校培训质量的考核,不仅包括基础知识还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就业率,同时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第五,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和规范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起职业介绍、就业咨询、就业信息等的就业服务体系。同时,劳动就业部门应做好调研工作,及时把握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准确地向培训单位提供用工单位对员工文化素质及职业技能要求信息,以指导培训机构合理安排课程。

(四)提高企业、其他组织参与培训力度。目前,河北省对农村“两后生”培训的主要由政府提供,这种培训供给比较单一,应建立政府主导、企业、社会组织等相互配合的培训供给机制,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对农村“两后生”的技能培训,如政策倾斜、减免税收,以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静云.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2]张佳.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D].秦皇岛:河北省科技师范学院,2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