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病人的护理

急诊病人的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急诊病人的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急诊病人的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99-01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负面的心理作用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1]。急诊科的患者危急感比其他科室的患者要强得多。帮助患者尽快的从危机感中解脱出来,是护理急诊病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病人尽早恢复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直接影响到关系救治的成败。

1急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分析

1.1恐惧:临床上,几乎所有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急诊科的患者在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猝不及防的威胁加之身体的突然的不适如疼痛等,促使了恐惧感的发生。在惊恐之余,他们心理容易走向极端,主要表现为惊恐慌张,再次表现为烦躁、痛苦、情绪难以控制等。

1.2焦虑:多数急诊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恐惧等心理得刺激,通常表现出情绪悲观、意志消沉。这种心理是躯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所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焦虑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由恐惧转为焦虑抑郁,这种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1.3紧张:心理一些病人受的伤并不严重,但由于病者和其家属对事故发生的猜想发生偏离再加上对疾病知识了解很少而产生了过度紧张的心理,非常强烈地要求医院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有的还可产生过激行为,不能很好的及时的配合治疗,使抢救工作非常被动。

1.4绝望:某些病人伤势严重,病人心灵容易感到绝望,表现为不但不配合治疗,而且自暴自弃,甚至萌发自杀念头等等。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大多是急、危、重症病人,不少病人既有复杂的病情变化,又有复杂的心理变化,使患者极易产生绝望心理。

2心理护理对急诊病人的重要意义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特点,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地运用心理护理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急诊诊疗工作是一项重要补充。随着护理模式的发展,患者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也指患者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急诊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抢救和治疗,也同样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科一区人员需提高自身心理护理意识,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无助、孤独等不良情绪为目标,运用心理护理知识,将救护工作和心理护理同步进行,帮助患者消除对治疗的疑虑,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救助活动[2]。

3对不同类型的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3.1外伤病人的心理护理:在急诊病人中,各种原因的外伤较多,多伴有伤口出血、疼痛现象,病人容易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惊恐,病人急切达到医护人员的帮助,抢救人员应及时依据病人现状迅速做出应急处理,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尽力让患者与家属得到安全感,使患者情绪稳定,做好受外伤人员抢救中的心理护理。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冷静、沉着、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同时了解病人的职业、性格、文化程度等情况,用温和的语言安慰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解释,使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消除因缺乏相关知识而引起的不良心理和顾虑,以取得充分合作。即使遇到复杂、严重的伤情,护理人员也必须沉着、冷静,与医师密切配合,留给病人淡定自如的感觉,以避免加剧病人的恐惧心理[2-3]。

3.2服毒病人的心理护理:中毒病人一般处于不能自我平衡的极端、绝望的心理状态,还常常伴有情绪紊乱、容易激动等心理特点,如故意不配合洗胃、插胃管不合作、甚至故意拔出胃管等情况,使洗胃等工作无法进行,以致拖延了时间,失去了抢救治疗的最佳时机[4-5]。因此,对于此类病人,医务人员更要有耐心,不应流露出厌烦的情绪。必要时给予强制洗胃,首先使病人度过危险期。做好亲属说服教育工作,使其主动安慰病人,用亲情唤回病人的生存意愿,鼓励病人面对现实,消除其悲观厌世的心理,取得病人的合作,在家属的配合下,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3对于其他类型的急诊病人,急诊科医务人员心理护理应采取以下总策略:

3.3.1倾听患者诉说,坦诚交流。向其科学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及治疗原则,对其心理有重要的安抚作用。

3.3.2医务人员要有认真负责工作态度。急诊科医务人员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做好急诊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因素,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就做不好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3.3.3对有悲观绝望心理的患者,首先搞清问题的症结,然后采用心理支持等干预方法,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必要时寻求亲属的帮助。

3.3.4认真观察,总结分析病人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病人的心理进行干预等。

参考文献

[1]张玲. 急症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需求与护理[J]. 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5A): 382

[2]高雪梅, 张娣. 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 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8): 1101

篇2

护士对病人的指导教育是促进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2]。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科室,收治的病人有其特殊性,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重,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痛苦,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紧张、急躁、易怒等心理问题[2],护士不但应具有娴熟的抢救技术,还要了解各种疾病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我科针对不同疾病的急诊病人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 月~2010年3月我科收治的11850 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666 例,女3184 例;年龄11 岁~73岁;外伤9722 例,急腹症1888 例,中毒240 例。

2心理护理

2.1 外伤病人的心理护理

任何原因所致的外伤多有伤口出血、疼痛,病人突然受到刺激而产生恐惧、紧张、不安的心理,由于疾病来得突然,病人对自己的疾病认识不足,会产生残疾或死亡的恐惧心理。急诊护士应冷静、沉着、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在紧急处理伤口的同时了解病人的职业、性格、文化程度等情况,用温和的语言安慰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解释,使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 消除因缺乏相关知识而引起的不良心理和顾虑,以取得充分合作。不要让病人直视伤口,迅速进行止血、固定、包扎,并建立静脉通道。即使遇到复杂、严重的伤情,护理人员也必须沉着、冷静,与医师密切配合,留给病人淡定自如的感觉,以避免加剧病人的恐惧心理。抢救工作中,言语要谨慎、动作要迅速敏捷,镇定自若、忙而不乱, 必要时给予病人鼓励的眼神,积极的暗示,各项技术操作要做到稳、准、轻、快,如静脉置管输液努力做到一次成功,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给病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建立和谐互动的护患关系。

2.2 急腹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腹症病人常因腹痛剧烈、难以忍受,有濒死感,迫切要求止痛,急诊护士针对这种心理应安慰病人,一方面协助病人迅速做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并同时耐心向病人说明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使病情恶化,延误了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同时,应鼓励病人坚持片刻,并且尽量给病人一个明确的期待时间,如“检查结果一出来就可以立即处理”等,告诉病人很快会得到彻底治疗,使病人增强战胜疼痛的信心。通过迅速的行动、耐心的引导、专业的解释、得体的举止,让病人充分理解等候的必要性,使病人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诊治。

2.3 中毒病人的心理护理

中毒病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家庭因素,如吵架、失恋、婚变等,多处于不能自我平衡的心理状态,存在绝望、极端的心理问题,如不配合洗胃、插胃管不合作、甚至故意拔出胃管等情况,使洗胃等工作无法进行,以致拖延了时间,失去了抢救治疗的机会。对于这样的病人,不应流露出厌烦的情绪,应用温和冷静的语调直接告诉病人“死仅仅是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反问病人“这样的死是否值得”,用亲情唤回病人的生存意愿“你还有年老的父母……”,尽量取得病人的合作,必要时给予强制洗胃,使病人度过危险期。做好亲属说服教育工作,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鼓励病人学会转移压力,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其悲观厌世的心理,在家属的配合下,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小结

良好而有效的心理护理在促进急诊病人康复以及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不但可以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赢得病人的信任、理解、支持[4],减少医疗纠纷,同时也促进了护士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5]。

参考文献

[1] 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1.

[2] 纪晋萍,赵海琴.健康教育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 J ].家庭护士,2006, 4( 7B):64.

篇3

输液又名打点滴或者挂水。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 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笔者总结多年来的门诊护理经历,供同行交流。

1输液前病人的心理护理

创造良好的清洁的输液环境,会带给病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家庭般的温暖,从而缓解病人紧张情绪。积极的情绪如愉快、兴奋或充满信心的时候,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痛阈增高。卫生员打扫输液室卫生,用湿拖把清洁地面, 用湿布擦拭桌面,应尽力避免尘土飞扬。如地面有水、垃圾等应及时清理,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输液环境。及时主动地与病人适当交谈,消除恐惧心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对于大多数患儿怕针头、怕痛,不配合治疗,可以通过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保持患儿最佳的心理状态以尽快配合穿刺。帮助病人正确认识输液,护理人员首先要给病人以心理安慰,并主动交流,仔细询问病情,态度热情、耐心、和蔼,使用通俗易懂的医学用语,讲明病情,介绍输液的一般知识、治疗原则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可以提高病人在输液治疗时的信心,在心理上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从而加速疾病的治愈。

2输液过程中的心理、生理护理

作为一名护士必须掌握常用药的药理知识,注意配伍禁忌,尽可能避免过多药物联合静脉输注,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有条件的医院,护士应在计算机输入每组组合输液药物,运用计算机系统对该组输液药物有无配伍禁忌自动查验,确保用药安全性。为病人实施“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连贯性、程序化、全程护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输液中的心理、生理护理以及输液中的健康教育。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成功率,是减少病人疼痛和心理顾虑的关键。目前药物使用经常推陈出新,短期内频繁更换,而且药物名称多样,护士应对新药的规格、剂量、性质和应用等完全掌握,按性质、病人特殊情况调节滴速。护士在输液时在病人床边通过询问病人的治疗、护理及生活情况等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在穿刺时,灵活运用希望法、注意转移法、遮挡法、开导法和鼓励法,使病人放松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切忌拿起针才开始做心理护理。穿刺成功后调节好滴速,并且应主动向病人解释药物输液时间、间隔时间以及滴速快慢的影响,使病人或家属配合输液。输液过程中要经常巡视,对于婴幼儿及心力衰竭患儿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整体护理,对输入青霉素类药物的病人及无家属陪伴的老年人应重点巡视。

3输液反应及预防

3.1发热反应

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防治方法: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3.2预防心力衰竭、肺水肿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97-02

本文对2012年4月~2012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763例院前急救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急诊急救患者的心理特点。急诊患者大多数都是危、急、重为“三大”特点,在抢救过程中,医疗机构不仅需要熟练地医疗技术水平,还需要医护人员了解各种病人的心理特点。因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达到加强急救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救治效果。

1 对象与分类

1.1 对象。收集本科室2012年4月~2012年6月接诊的急救患者763例。其中男432例,女331例,年龄4~82岁;病因分类:车祸伤253人(33.2%),突发疾病89人(11.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0人(18.3%),酒精中毒113(14.9%),打架斗殴致伤68人(8.9%)人,服药自杀20人(2.6%),意外致伤61人(8.0%),自然灾害致伤19人(2.5%)。

1.2 分类。通过有近十年工作经验的急诊科护士人员临床观察,根据患者较典型的语言行为和表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①紧张、恐惧型:此类病人多为意外伤害引起,如车祸,自然灾害;②急躁、易怒型:此类病人多为醉酒、打架斗殴致伤引起;③悲观、绝望型:此类病人多为慢性疾病、服药自杀、意外事故等。

2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比较复杂,由于急诊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再者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水平、心理抗压能力不同,当遇到疾病的时候,其心理反应均有较大的差异,分为以下四类:

2.1 焦虑与急迫救治的心理。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大咯血或车祸、失足坠楼、CO或农药中毒等。这类病人病情急,病势险恶,躯体症状(呼吸困难、疼痛、肢体活动障碍等)明显。这类急诊病人缺乏思想准备、心理应对能力较弱,思想上与身体上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

2.2 恐惧与紧张心理。主要是由于意外事件或疾病引起的,比如意外事件,忽然遭受意外或得知病情或原有病情急剧恶化以及对医院的环境、医疗技能水平不了解等原因而到院就诊,这类病人的思想准备大多不够充分,特别是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的病情与病因不了解,对术后的身体状况过分担心。

2.3 易怒、烦躁心理。这类病人主要是由于自身病情原因或医院环境与医护人员态度不满意引起的。比如一些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严重,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病情产生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对外界采用攻击态度、把情绪发泄给医护人员。

2.4 悲观绝望心理。病人表现出忧伤、悲观、绝望、无生活信心、沉默寡言、不愿外界打扰,这类患者一般常见于服毒病人或慢性病病人或发生意外事件,比如忧郁症、感觉社会人情冷漠,世态炎凉,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另外,有些患者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意外失去亲人或亲友,受到过度的心理打击而处于不愿意接受现实状态,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不与医务人员合作,拒绝各种治疗和护理。

3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3.1 护士积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并进行有效沟通,护士的语言方式、采取的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和蔼、有序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在护患的接触时间里,护士在观察病情的同时了解其心理状态,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减轻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对患者及时诊断治疗。

3.2 较高的业务素质与良好技术水平。对急诊病人,急诊护士应积极主动并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解除患者痛苦,减轻疼痛;娴熟的护理技术它会使病人信任你、依赖你。

3.3 善于忍耐和自制。在急诊患者前来就诊过程中,有的是意外事故受伤,有些患者或家属难以接受,出现暴躁、偏激的行为时,要学会理解与忍让,切忌争吵,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与照顾。

3.4 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医院应本着一些为了患者、方便患者、关心患者为原则,提供干净、整洁、安静的就诊环境;医院应简化入院手续、通过便捷的服务,尽可能减小病人对医院的不满意度。

4 总结

4.1 本文首先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描述与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

4.2 急诊患者对于疾病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要同情、体贴、爱护,“急病人之所急”,为病人提供便捷、温馨的服务,耐心劝导,语言要艺术,待患者如亲人,加强护患沟通,患者如有过激言行,不要计较,要以诚待人、克制忍耐、用心劝导,同时应进一步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篇5

人文护理,即护理学中的人文关怀或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主体的护理参与人文现象。它既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要求,又是构建相互友好与依存的医患关系的主导成分之一 [1]。而将人文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将护理工作的重心转向病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精神。急诊手术病人是指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手术救治的病人,他们面临的往往是生命的威胁和躯体的伤残,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往往会使病人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2 ]。我院手术室在护理工作中针对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对病人实施有效的人文护理,帮助病人尽快适应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影响,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现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1-12月共完成急诊手术1926例,其中普外科手术604例,胸外科手术61例,骨科手术375例,脑外科手术175例,妇科手术52例,产科手术623例,泌尿科手术26例,五官科手术10例。急诊病人中男848例,女1078例,年龄4~91岁。

2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2.1 紧张、恐惧 这是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急诊病人由于疾病的突发,缺乏心理上的准备。由疾病所带来的机体疼痛,对手术知识的缺乏以及陌生的手术室环境,都会使病人产生强烈地紧张和恐惧心理。

2.2 忧虑、担心 急诊病人往往对自身的病情不够了解,最希望能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帮助。由于与医护人员之间不熟悉,会担心医生的技术是否优秀,手术进行是否顺利,会不会留下后遗症以及治疗费用等诸多的问题。

2.3 悲观、绝望 在遭遇车祸、外伤等突发事件后的病人,由于机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使病人的心理出现异常。剧烈疼痛的恶性刺激,身体的严重被伤害,手术后可能导致的肢体残缺,都会使病人因恐惧而产生悲观情绪,放弃求生的念头。

2.4 分离性焦虑 急诊病人由于手术的需要,必须与家属进行暂时的分离。对手术的担心,对亲人的思念,都会使病人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尤其是婴幼儿患者,与父母的分离更会使其产生极大的恐惧,导致分离性焦虑。

3 对急诊病人的人文护理措施

3.1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3] 。手术室在急诊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建立健全了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经常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急救训练,定期检查、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及时补充各项物资,保持手术室与外界的通讯畅通。无论哪一科通知的急诊手术,均实行谁接诊谁负责的管理要求。根据手术的不同种类,及时通知麻醉科,调整当日手术计划,腾空手术间,并安排护理人员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3.2 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体现人文关怀 急诊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主动进行自我介绍,让病人对护士有一个初步地了解,减轻病人对手术室人员的陌生感。根据病人的情况对其进行适当地约束,并讲明约束的必要性,以获得病人的理解,避免病人有被“五花大绑”的错觉。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病人躯体的暴露,保护病人的自尊心。

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同时在进行操作前向病人简单介绍各项操作的目的,使病人理解操作的必要性,取得病人的配合,有效地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肃、认真,严禁大声喧哗以及随意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术中配合要稳、轻、准,尽量减少发生器械碰撞声,减少对病人的感官刺激[4]。

尤其是在骨科手术需要安置钢板等金属性植入材料时,会使用电钻、锤子等工具,这些工具所发出的特殊声音会对病人造成较大的恶性刺激。对术中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且神志清醒的病人,巡回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安慰病人,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恐惧。

3.3 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 由于急诊病人往往发病急、症状重,在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对家属的精神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患者家属由于缺乏对疾病的防治知识,也会变得焦虑、惧怕、悲伤,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护理人员在重视患者的同时,也应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要做好与患者家属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与家属的交流,还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的信息,有利于护士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全面的评估。尤其是婴幼儿患者的家长,更要细心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说明我们一定会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对待他们的孩子,让他们能够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医务人员救治。同时在交流中护士应注意尽量避免使用医学术语,而采用患者家属易于理解的通俗语言。手术完毕后及时告知家属,并向其交代手术后的注意事项,以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需要,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人文护理就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尊重每一位服务对象,善待每一个生命,是人文护理的首要因素。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护理模式的局限性,最大限度满足患者要求,为提高科室和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文媚.人文护理的现状与思考.天津护理,2006,14(5):298-299.

篇6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1],心理护理学已成为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急诊病人大多病情危重,其心理护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病情的预后,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掌握影响病人心理的因素,提高心理护理的水平,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1影响病人心理活动的因素

1.1影响一般病人心理活动的因素

1.1.1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高,病人有安全感,容易信赖,能够配合治疗[2]。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肾上腺素可以收缩血管,因而注射肾上腺素可使人脸色变白,手脚发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并产生焦虑。如果一名心原性哮喘的病人错注了肾上腺素,就会引起严重的医原性疾病,对病人造成损害。同样出自医护人员之口的一句足以刺激病人的话,也可以激起机体内源性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因而产生同样的反应,且可以持续很久。除了语言,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暗示而直接影响病人的思维和情绪。引起医原性疾病的有害精神因素是无定量的,因此,在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如何掌握语言和态度的分寸,对病人的预后是十分重要的。

1.1.2医院的管理制度、辅助设施一家医院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水平[2],管理制度不健全,医务工作者不负责任,显然无法使患者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反而使他们在担心和焦虑中消耗能量,进而影响他们的治疗和恢复。

1.1.3病人之间的影响有些病员在与病友的交流中听信一些病友对诊治和愈后一知半解的解释,夸大了某些药物、治疗手段和检查手段的副作用,使病人产生不正确的认识[3]。

1.1.4家庭环境家庭的经济水平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对患者关心、鼓励会使患者有信心、有能力、主动地配合治疗。反之,会对病人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4]。

1.2 影响特殊病人心理活动的因素

1.2.1服毒自杀未遂者在对其护理中,笔者总结了此类病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些特点:①认识到自杀行为是错误的,此类病人占该类病人的98%[5],他们认识到这样的死亡毫无价值,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给家庭增加负担,因此感到悔恨和内疚。②部分自杀未遂病人感到死而不成,被人耻笑,产生悲观、冷漠心理。③矛盾心理尚未解决,继续采取自杀行动。

1.2.2重型外伤病人此类病人大多病情进展快,而且大多数需手术治疗,手术是创伤,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手术对病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它通过心理上的疑惧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并由此对手术后的康复产生影响。

1.2.3急腹症病人此类病人发病急,疼痛剧烈,病人都表现为痛苦难忍、焦虑、紧张不安的恐惧心理[4],他们来到医院对医护人员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急于得到诊治。这时护士应以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的态度,把病人视为亲人,给病人被重视的感觉,赢得病人信任,再根据病人的体征、表现配合医生给予正确的诊治。

2护理对策与分析

2.1一般护理对策

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素养。护士要尊重病人,主动与病人打招呼或自我介绍。交谈中态度自然,有礼貌,既不拘谨又不放任,语调柔和而热情。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努力用较少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操作。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由于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多端,护理工作内容往往十分繁杂,护士要依靠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区分急而不危与危而不显的病人。护士应在紧急情况下冷静、沉着、充满信心,用自己娴熟的操作技术,为抢救赢得时间。

2.2特殊病人的护理对策

对自杀未遂的病人,护士要因人而异,分析病人的心理反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同情、关心、帮助,用真诚的心去温暖病人受创的心灵,积极开导他们,让他们面对现实和人生,热爱生活,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使其主动配合抢救避免出现拒绝治疗现象而延误宝贵的抢救时间。

任何原因所致的外伤多有伤口出血、疼痛,突然受到刺激会产生恐惧、紧张、不安的心理。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情绪稳定,做到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一面用温和的语言安慰病人,不要让病人直视伤口,一面迅速止血、固定、包扎。即使遇到最复杂、最严重的伤情,护理人员也不要惊惶失措,以免加剧病人的恐惧心理。在抢救工作中镇定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使其产生安全感。

对于急腹症病人,一方面迅速给予病人正确的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并耐心说明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使病情恶化,不利于诊断治疗;鼓励病人坚持片刻,就会很快得到彻底治疗,以激励病人配合诊治,信赖医务人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由于急诊疾病的突发性质,病人被送入院时,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依赖性很强,我们必须认真地做好心理分析,切实做好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6.

[2]丁宝坤.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47-49.

[3]马文元.实用护理心理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884.

篇7

1引言

急诊手术病人一般为意外伤与突发疾病,临床证明病人在手术前无心理适应过程,很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很难配合手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通常治疗效果较差,所以在术前或术中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手术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也为术后病人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急诊手术术前患者心理特点

急诊病人病情特点一般是来势凶险,病势较危急,患者往往对立即进行手术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其心理承受能力很低,易陷入焦虑恐惧的精神状态中,且有可能产生濒死感,这种焦虑对手术的进行十分有害,它将增加麻醉、手术过程的危险性,还有可能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增加、心律失常,术后切口愈合延迟等,较严重的病人将直接影响手术后病情的转归。

3病人在手术前的心理需要

每个病人的个性特征有所不同,以及其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对手术的心理反应会有所不同,但每一个手术病人对即要进行的手术都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且这些心理反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所有病人都有着共同的心理需要。

3.1尊重的需要。当病人感觉到自己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重视时,才会对他们产生信任和心理依赖,这样才能对手术的成功持有足够的信心。

3.2对自己病情了解的需要。一般情况下,病人在考虑采取手术时,常常会认为自己的病情非常严重,容易产生顾虑及猜疑,并时刻关注着自己病情的发展,那么合理、恰当地向病人讲述病情显得十分必要,从而减少病人的焦虑和猜想。

4手术病人的护理对策

手术对于每个病人来说都是一种刺激,根据病人的不同性别、年龄、知识文化素质,性格特点及对其疾病的认识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与情绪波动。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对病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它可影响病人的睡眠和食欲,以及导致血压升高等,严重者可影响手术的进行。针对这些患者的不同生理及心理特点,采取了以下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

4.1术前的护理对策

(1)术前病人的一般心理及护理:无论是急诊手术还是选择某一日期手术,病人一旦知道要做手术,其常会出现的心理反应是忧虑、恐惧及紧张。此时出现的不良的心理反应常常会使病人表现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四肢发凉、食欲不振、焦虑失眠、反应迟缓等。针对这些心理反应表现,医护人员应和病人主动交谈,讲解一些有关的医学常识、解剖生理知识等,讲手术的必要性及所达到的效果,让其简单了解手术的基本做法与过程,并让类似的一些病人行“现身说法”,做示范,以解除病人的担心、焦虑心理,消除病人后顾之忧,让其积极的做好术前准备。

(2)术前特殊心理及护理:对于某些进行特殊手术如截指 (肢)或断指 (肢)再殖、截瘫以及一些矫形手术的病人,常担心手术后外形情况、生活能否自理等问题,其思想负担一般较重,对该类病人我们应祥细的交待病情,充分做好其思想工作,使其有充足的思想准备,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心态。在疏导的过程中,护士应学会掌握及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能,观察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变化,正确分析其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护理手段,消除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始终处在最佳的身心状态。同时要知道病人家属的想法,取得家属的理解与信任,确保他们也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患者。

4.2入手术室后的护理对策在接诊病人入手术室后,护士应充满热情同时表达出同情心,主动与病人交谈,在进行每一项具体操作前应先告知病人,例如输液、摆、进行麻醉穿刺等均应向患者适当的解释,以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在病情及操作均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要求,假如病情不允许,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给予耐心的讲解;病人往往十分重视医生与护士的言谈举止行为,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以端庄大方与和蔼态度呈现给病人,切忌闲谈嬉笑,也不能窃窃私语,相互之间交流的声音应当以轻柔和谐的方式,并不时主动与病人交谈,消除其存在的陌生感;尽量减少手术器械间的碰击声,因为这可能给病人造成不良的刺激,在手术进行时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的面对,切不可惊慌失措,避免给病人造成恐惧与紧张。

4.3术后护理对策当手术结束时,对已经清醒或刚刚从麻醉中苏醒过来的病人,医护人员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给予安慰鼓励,并及时告诉病人手术所达到的效果,送病人回病房后嘱病人安心休息,交待术后病人应注意的所有事项,最后告诉病人手术室护士会再次访视,让病人感受到手术室护士对他的关心,以及对术后恢复很重视,使其心情保持愉快,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5体会认识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病人的治疗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护士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出发点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进而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及行为,使病人很好的接受治疗,最终促使病人早日康复,以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淑玲,孙菁. 急诊手术病人术中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8(5).

篇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193-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调查收集2008年1月至12月及2009年1月至12月急诊留察病人各300例。男女各150例,年龄18岁~7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大部分急诊留察病人是初次就诊,因为多种原因需要在急诊留察,由于诊断不明确环境陌生等原因往往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在实施治疗护理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人文护理,帮助患者减轻病痛,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同时减少护患纠纷,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效果进行测评及总结。

1.2.1 在留察室内营造人文关怀的良好环境 保持整洁舒适的留察环境;护理人员工作主动热情,为病人准备舒适的床单位,配备呼叫系统,并指导病人如何使用;为病人提供纸杯、开水、轮椅、推车;卫生间,饮水处等有引导标志;在观察期间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1.2.2 护理工作中强调“以病人为中心” 把病人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2],使病人在观察期间真正的放心。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到忙而不乱。科室重视护士的业务培训,丰富理论和操作知识,定期进行各项考核,并制定奖惩措施,保证科室护士能够准确及时的完成各种抢救工作。在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娴熟的抢救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而且还会使病人及家属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认可。

1.2.3 加强护患沟通与交流,做好心理护理 定期主动巡视病人病情和输液情况,态度和蔼, 护士重视语言安慰,通过各种身体接触来表达对病人的理解和安慰。在抢救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与病人或家属语言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特点,尊重、同情病人,并用真诚的态度感化病人及家属,引导病人及家属正确地对待疾病,缓解急躁情绪,使治疗工作顺利进行。在治疗护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把健康知识传送给病人及家属。大部分急诊留察病人对自已所患的疾病了解甚少。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宣传形式把病人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治疗、预防、预后详细介绍给病人及家属。根据病人不同病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因人施教。如对文化水平较低者,可进行口头教育、分次进行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2.4 做好转送和出院工作 保证病人离开留察室后仍能感受到护理工作的延续。病人进行各项检查和办理住院时,陪检负责陪伴和指引,到达病房后做好交接班。重症病人由护士及陪检送入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做好病情交接班。病人离开医院时由护士询问意见及建议,并附上联系手册及相关疾病知识宣传册。

1.2.5 效果评价 使用科室制定的急诊科病人意见本及调查表进行调查,收集病人的满意程度,并将调查结果与实施人文护理前作比较。

2 结果

600例观察病人全部接受调查,结果实施人文关怀前的满意度从2008年的88.67%提高至2009年的99.00%。

3 讨论

人文关怀总的来说就是关注人、尊重人的权利,而人文护理就是护士在工作中用自已言行把职业道德体现出来,它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南丁格尔说过:“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块、木片和纸张,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因此除了满足病人生理需要外,更要注重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方面护理需求。护理因融入了人文关怀,护理队伍建设才得到加强和发展,让我们一起走在人文护理的最前线,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篇9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50-02

昏迷主要是指患者长时间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对外界的任何刺激均没有任何反应,患者完全失去对周围环境以及自身情况的认知。近年来,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昏迷的患者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对昏迷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对患者的生命抢救具有重要意义[1]。昏迷是一种典型的危重病,一旦发生昏迷症状,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急诊对于昏迷病人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急诊昏迷病人的接诊分诊以及相关急救护理知识[3]。

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接受治疗的昏迷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分布12-65岁,患者平均年龄42岁;所有患者的昏迷时间在4-12min之间,其中属于轻度昏迷的患者有76例,属于中度昏迷的患者有84例,属于重度昏迷的患者有40例;所有昏迷患者中知道明确昏迷原因的有83例,不知道昏迷原因及病史的患者有117例。回顾性分析每位昏迷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具体临床资料、对昏迷患者的紧急处理措施、接诊分诊以及治疗预后等情况。

2 分诊

正确的分诊,特别是对于深夜出现昏迷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争取第一时间接受专科医生的紧急救治,这样可以对昏迷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4]。本组200例昏迷患者中,分诊的正确率为90%,在对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正确分诊应该注意的几点要包括:(1)相关专科医生要具备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通过平常的多起对昏迷患者的救治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危机时刻对昏迷患者进行正确分诊具有重要意义;(2)实施救治的医生要具备过硬的基本救治功底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对于昏迷患者的具体症状以及典型表现及时判断出患者出现昏迷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5]。(3)施救医生需要有对患者的症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患者的脸色、肤色、呼气及气味等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有助于得出相应的救治结果[6]。

3 急诊处理措施

3.1 对患者昏迷期进行救治:

对昏迷患者救治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安放患者,对患者的发病原因、病史以及发病特点等进行简要的询问,同时仔细观察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以及患者脸色、呼气情况、气味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医生进行救治[6]。

3.2 采取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一般情况下,昏迷患者的呼吸都比较衰弱,需要采取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经观察,本组200例昏迷患者中有80例患者出现了呼吸微弱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在救治的过程中对呼吸困难的患者快速进行人工呼吸救治,同时通知医生准备气管插管等物品。本组出现的80例呼吸微弱患者,护理人员进行及时处理后,有56例患者得到了抢救。

3.3 其他急诊救治措施:

对于昏迷患者的救治还可以通过对患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进行抽血配血,争取救治时间,确保患者血液循环的稳定性;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监控昏迷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呼吸等基本项目变化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助,并通知相关医生[7]。

4 讨论

昏迷作为一种危重病情,若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8]。昏迷主要是指患者长时间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一旦处于昏迷状态后,患者完全失去了对周围环境以及自身情况的意识,近年来,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昏迷的患者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对昏迷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对患者的生命抢救具有重要意义[9]。医院接昏迷患者的过程中,护士首先接触患者,也是对患者实施抢球的第一医护人员,因此,护士应该对昏迷患者进行第一步的观察和抢球[10]。总之,对于昏迷患者的治疗中护理人员的角色非常重要,必须对患者的昏迷症状具备扎实的急救功底,在治疗过程中发挥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导致患者昏迷的原因,对患者的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医院与患者家属之间因抢救问题发生纠纷事件[11]。

参考文献

[1]段志刚,邵桂春,张凤兰.621例急诊昏迷病人的呼吸道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2010,11(2):62-63.

[2]张亚卓,赵文静.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思维[J].护理杂志,2011,20(9):93-94.

[3]岳丽娜,徐国丽,崔淑节,裴晓璐,田秀霞,尤玉双,周峻伟.浅谈沟通技巧在急诊的应用-“表演的技巧”在急诊分诊沟通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8).

[4]陈瑛,郭夏阳,张红丽等.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置管化疗的护理12例[J].实用护理杂志,2012,18(10):50.

[5]魏陶军,刁纪敏,段元娥,孙黎红.急腹症的分诊及急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09).

[6]段志刚,邵桂春,张凤兰.621例急诊昏迷病人的呼吸道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2010,11(2):62.

[7]汪志青,钱立蓉.昏迷病人ICU期间预防褥疮的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02).

[8]段志刚,邵桂春,张风兰. 621例急诊昏迷病人的呼吸道护理[J]1山西护理杂志,2011,11(2):62-63.

篇10

结果:本组急诊昏迷患者中,41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分诊正确187例,正确率为91.7%。导致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等,比较各死亡因素的构成比(P

结论:急诊昏迷病人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正确的接诊分诊、及时有效的抢救处理是降低急诊昏迷患者伤残程度和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急诊 昏迷病人 接诊分诊 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4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89-01

在急诊科中,昏迷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它具有病因复杂、病死率高、病情危重等特点,常常还会涉及到多病种、多学科[1]。昏迷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意识丧失,或伴有病态性反射活动,感知力丧失。对于急诊昏迷患者,常常是病情危重、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所以必须要抓紧时间给予正确有效的抢救,最大程度地挽回患者生命,减少伤残和死亡的发生率[2]。急诊科接诊分诊及急救护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正确性,将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患者康复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对急诊昏迷患者的接诊分诊、急救护理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进行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4例急诊昏迷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118例,女86例,年龄在15~87岁,平均(65.2±2.3)岁。所有患者均由120救护车辆或家属送至急诊科,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其中轻度昏迷30例,中度昏迷85例,重度昏迷69例;有亲属陪送172例,无陪送32例;有明确病史156例,无明确病史48例。

1.2 方法。对该组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紧急处理措施、接诊分诊情况、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抢救措施、抢救治疗方案、原发病、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相关数据以t检验、卡方检验为主,P

2 结果

204例昏迷患者中,41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分诊正确187例,正确率为91.7%。本组病例的昏迷病因主要为颅脑外伤、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中毒。导致昏迷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比较各死亡因素的构成比(P

3 讨论

昏迷,是人体高级神经活动受到极度抑制的一种状态,是无法唤醒的无意识状态,昏迷患者对内部需求、外部刺激均无反应,其临床呈现睡眠状态,患者对除了由疼痛刺激引起的偶尔、肢体屈伸及睁眼以外的外部刺激,均无正常反应[3]。昏迷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到影响,其投射功能被阻断,无法使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状态,或者大脑皮质受到大面积损害所造成的[4]。造成昏迷的因素多种多样,从本次研究结果看来,我科室收治的急诊昏迷病人的病因主要是颅脑外伤、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中毒等。导致死亡的原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等。

急诊昏迷病人的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在本组的204例研究对象中,死亡41例,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大部分患者的死亡原因是病情危重,但部分患者的病情在急诊时尚未严重到无法救治,如部分中毒、窒息等患者。此时抓紧抢救时间,还是有很大的存活可能性的。要抓住急诊昏迷病人的抢救时机,必须要在接诊过程中抓紧时间,争分夺秒,为抢救医生、专科医生赢取宝贵的抢救时间。由于急诊医生工作繁忙,所以无法长时间进行临床观察、采集完整病史,加之急诊检测条件相对有限,所以大量的观察工作都需要护士来完成,故急诊护士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在第一时间的急诊昏迷患者抢救中,护士的作用可能比医生更为重要。

3.1 接诊分诊。正确的分诊能让患者在第一时间送至专科进行抢救,或得到专科医生的紧急处理,从而让患者得到更多的抢救时间。在本次研究中,分诊正确率为91.7%,昏迷病因复杂多样。要做到分诊正确,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常见昏迷病的特征和表现,如中毒、脑血管意外等。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密切关注患者的病症表现,如面色、气味、呼吸、皮肤温度、颜色、湿度等[5]。③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关键时刻能果断、正确地做出决定。

3.2 急救措施。①快速对昏迷患者进行安置,同时简要地向陪送者了解患者的病史,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查看有无外伤出血,掌握患者的昏迷程度等,快速做出初步判断,然后告知相应的专科医生。②保证患者呼吸稳定、呼吸道通畅。在本组病例中,伴有呼吸障碍者占据了36%,在接诊过程中,首先要开放气道,进行氧疗、吸痰处理。针对严重呼吸障碍者(如呼吸很弱、明显紫绀),要立刻准备气管插管物品,同时告知医生。本组病例中的12例窒息患者,在得到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吸痰处理后,有11例抢救成功,死亡1例为80岁老年患者,是由于长时间缺氧导致室颤死亡。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针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要加快补液,并抽血配血,保证患者血压循环的稳定。④严密关注患者的血氧、呼吸、心率、血压等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⑤确保所有急救用物(如急救仪器、物品、药品等)状态的完备性,定期维护和检查。⑥熟练掌握抢救操作流程,积极配合医生操作,例如深静脉置管术、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等。同时熟悉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比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从而确保抢救的顺利实施。⑦在转运、搬动患者前,要全面预计到这一过程中的危险性。在本组病例中,就有2例昏迷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搬动导致了心源性猝死。

综上所述,在急症昏迷病人的接诊分诊和急救护理中,护士发挥着重要作用,急诊护士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急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熟练地配合急诊医生、专科医生进行抢救操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昏迷患者的成功抢救,并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孙小玲.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30):53

[2] 叶锦山,王顺旺.浅议急诊昏迷病人的诊治思路[J].医药前沿,2012,02(9):331-332

篇11

一、临床资料

1、回顾性分析本科15例烧伤病人在门急诊的临床资料,现把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本组15例烧伤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11-59岁,平均32.6岁。烧伤原因:火焰烧伤8例,化学烧伤1例,热液烫伤6 例。四肢、躯干烧伤8例,头面颈部、四肢烧伤3例,头面、四肢、躯干烧伤4例,其中合并闭合性骨折3例,合并吸入性损伤5例。烧伤总面积最小32%,最大面积49%,平均41.3%。

2、结果

1例死亡,其余病人均能及时转送到门诊作进一步诊治。

二、 中、小面积烧伤早期护理

首先详细了解受伤的原因、经过和接触时间以及现场急救处理情况。初步估计烧伤面积与深度,检查有无合并其他外伤。

凡成人烧伤面积在20%以上及小儿烧伤面积在10%以上有发生休克征象或者有合并外伤者(如骨折、脑外伤等),应先积极抗休克或处理合并伤,待情况平稳后再行清创「1。

给予镇静止痛,可按医嘱肌注曲马多或其他镇静止痛药,常规注射破伤风抗霉素,有过敏者应按脱敏注射法。

凡有Ⅲ°烧伤,特殊原因烧伤(如化学、电击伤等),特殊部位烧伤(面部、手或会阴等),Ⅱ°烧伤面积在5%以上均应住院治疗。假如烧伤面积不足5%的浅Ⅱ°烧伤,应简单清创后予SD-Ag冷霜包扎,门诊观察治疗,隔天换药一次,四肢包扎病人注意肢端血运,包扎过紧可出现肢端青紫、发凉、麻木或疼痛,应及时给予处理。如创面渗液较多,浸湿外层敷料,应给予换药或在外层加辅料包扎,保持敷料固定、干净。

三、 严重烧伤的早期护理

(一) 扼要询问病史,了解致伤原因、受伤环境与经过及急救处理情况,迅速判断伤情,初步估计烧伤面积与深度,检查有无吸入性损伤。凡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头面部严重烧伤、颈部或胸部有环形Ⅲ°焦痂引起呼吸困难者,均应立即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切开)。

(二) 检查循环系统,病人如有烦躁不安、剧痛,可用镇静止痛剂,如安定或冬眠Ⅰ号等,用药后病人仍烦躁不安,可能为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加强补液抗休克。

1、 静脉输液途径的选择:严重烧伤病人静脉输液需长期维持,故应有计划的应用周围静脉,一般先远端后近端,即使有烧伤也可应用。如四肢为严重烧伤,表浅静脉已栓塞,可行腹股沟部大隐静脉或头静脉切开术。

2、 输液的速度:输液的早晚及速度是防治烧伤休克的关键,在静脉通道建立后,首先输给电解质溶液(以平衡盐为主),其次是胶体液(代血浆、血浆、全血等),成人每小时可输电解质液、全血、血浆约1000ml左右,至病情改善,开始排尿,再按尿量、脉搏、血压、肺部有无啰音等调整输液量和速度,一般成人血压维持在90mmHg以上,尿量每小时30ml以上,小儿尿量每小时20ml左右,婴儿尿量每小时10ml左右。

(三) 导尿并留置导尿管。主要为了观察尿量的变化,以确定休克发生与否。注意观察初尿的性质,定时测尿比重和PH值,有无血红蛋白尿或血尿并送常规检查「2。

(四) 留置胃管,抽出胃内容物,防止呕吐及误吸,并作胃液PH值测定以便供治疗参考,还可作注药治疗用。

(五) 吸氧,已有休克、呼吸困难或气管切开者。亦可根据具体情况,有肺水肿者可通过酒精氧,呼吸困难明显缺氧者可以采用高频通气,呼吸衰竭患者用同步呼吸机以辅助正压呼吸「3。

(六) 注射抗生素,宜早期预防性应用,危重或休克病人由静脉滴注。

(七) 记录液体出入量、治疗措施及病情变化,每小时测生命体征等。

(八) 休克平稳后再行清创术。

(九) 剃除烧伤部位及附近的毛发,如头面部或大面积烧伤应剃去头发,会烧伤需剔除,手或足烧伤,应剪除指(趾)甲等。

四、体会

通过门急诊一线处理,很多严重休克的危重病人及时得到液体补充,得以复苏已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待平稳后收入病房。

由于急诊室设备的齐全,及时对呼吸道烧伤和吸入性损伤发生窒息病人行气管切开、人工呼吸,将呼吸停止的病人重新建立了呼吸循环。

呼吸和循环基本稳定的病人,再行清创,在清创过程中注意保暖,以防止受凉及肺部并发症,造成治疗上新的困难。

由于病人烧伤后恐慌,思想顾虑较多,不能配合治疗,造成工作上的困难,故应先对病人讲明治疗有希望,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顾虑,主动配合治疗,顺利完成各项操作。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53-02

躁动是一种伴有不停动作的易激惹状态,或者说是一种伴随着挣扎动作的极度焦虑状态;是急诊意识障碍患者常见的症状,可促使患者病情加重,延误检查、治疗,造成医护工作的不便,甚至引起意外伤害,给抢救带来了极大困难。躁动分级:Ⅰ级,言语能够控制,不劝又动;Ⅱ级,需行约束带控制,并需要镇静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2010年68例各种病因入院的急诊躁动Ⅱ级病人,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38.72±9.36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试验方法

实验组先静注丙泊酚1.5 mg/kg行镇静诱导,缓慢静注,然后改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丙泊酚,根据不同的患者用药量为每小时0.3~4 mg/kg;对照组以常用方法,予地西泮5~20 mg静注,镇静目标为Ramsay氏分级Ⅲ~ Ⅳ级,药物静注后观察患者到达镇静效果所需时间。

1.3 效果评价方法

1.3.1评价标准

镇静效果评估标准按Ramsay分级为六级(6分):Ⅰ级,清醒,焦虑烦躁不安;Ⅱ级,清醒,安静合作,定向准确;Ⅲ级,嗜睡,仅对指令有反应;Ⅳ级,入睡,反应灵敏(对轻度压眶反应迅速);Ⅴ级,入睡,反应迟钝(轻度压眶反应迟钝);Ⅵ级,深睡,无反应。

1.3.2起效时间 从注射开始至起效时间

1.3.3 2 组达到镇静目标的时间比较

实验组到达镇静目标时间短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P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组间分析采用t检验。

2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意识状态:按Ramsay分级连续、动态地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防止镇静过深;对于镇静效果欠佳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增加用药剂量或用药次数,减少因躁动带来的危害。 (2)生命体征:运用心电监护同时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仔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的节律、频率、深浅变化。(3)观测急危重患者出入量变化,引流液的颜色及量的变化情况。

2.2严格无菌操作:(1) 丙泊酚为乳化脂肪,容易被污染,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镇静治疗需缓慢静推,使用后余液不得留用。

2.3注意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有舌后坠,使用口咽通气管;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以YYx型一次性吸氧管湿化气道,避免痰痂形成;采取合适的,叩背协助排痰或吸痰,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2.4 准备好人工通气设备和氧气等急救仪器、设备,必要时可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特别是在镇静状态下外出检查或转科等情况下必须备好呼吸面罩、气囊、脚踏式吸痰器等,及时处理呼吸暂停等情况。

2.5 血压呈进行性下降,心率增快,要观察是否合并胸腹部闭合性损伤,及时告诉医生病情变化,予多通道及时补液,维持生命体征,血压呈进行性升高,心率缓慢,考虑颅内出血、血肿时需与医生联系迅速使用脱水药物,需手术时均应完善术前检查。

2.6 护理问题比较;试验组 问题较少,主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呼吸暂停和及时处理血压下降。对照组有较长时间的躁动,颅脑外伤呕吐及窒息可能,受伤肢体疼痛加重躁动,较长时间约束带固定,静脉通路开放失败以及坠床,摔伤风险,尿管被意外拔除等各种护理问题发生。具体见表2

3 讨论

3.1躁动是一种伴有不停动作的易激惹状态,或者说是一种伴随着挣扎动作的极度焦虑状态。急诊患者引起躁动的原因主要有:(1)各种疼痛;(2)原发疾病本身的损害;(3)由突发疾病、创伤或者紧张情绪引发的心理应激反应;(4)医源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洗胃、导尿等。对于躁动的患者,首先应给予言语性安慰、关怀,让其自身能够平缓情绪;效果欠佳或者由疾病本身所引起的躁动,应予镇静处理及约束带捆绑,避免病情加重及再次损伤的可能性,及时完成各项检查及治疗。

3.2 丙泊酚作为一种新型的静脉,因其起效快、苏醒迅速而完全、副作用少、持续输注后无蓄积作用等特点,己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手术麻醉,也被推荐为ICU患者镇静治疗。(1)研究[1]发现丙泊酚可以对颅脑外伤患者有保护作用,还有抗呕吐作用,可能拮抗中枢的多巴胺D2受体所致[2];(2)丙泊酚注射液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能减少患者的躁动和抵抗,不仅减轻对患者的伤害,而且缩短插管操作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3]。(3)丙泊酚注射液应用于中毒洗胃患者,尤其是不配合的患者,对于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或抵抗心理,减少洗胃操作带来的不适,减少胃液返流,防止误吸等,效果良好。(4)同时防止因躁动加重患者病情,延误检查,治疗时间,造成医疗护理工作的不便等问题,给抢救赢得时间。(5)还可避免因躁动引起摔伤,坠床及过分约束引起肢体坏死等二次伤害。丙泊酚单次注射时可出现暂时性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对血压的影响与剂量相关,尤见于心脏储备功能差、低血容量的病人。丙泊酚使用时可出现外周静脉注射痛,因此临床多采用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方式[4]。我们所有丙泊酚镇静均采用缓慢静注,且患者治疗及完成辅助检查均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并予充分补液,未发现有严重副反应发生;而且丙泊酚镇静快,镇静效果可控,在急诊躁动达到镇静效果时间明显短于地西泮,而使用禁忌、护理问题相对较少,对于急诊躁动病人处理,丙泊酚镇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建华.丙泊酚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影响,中国临床医学,2009,16(2):294-295.

篇13

1.1 门诊病人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确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他们通常需要及时的获得病情信息,因此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医生和护士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对患者及家属可产生直接的影响。初次就诊的门诊病患者会有一定的陌生复杂心理,病人来到医院对陌生的就诊环境常感到困惑和茫然,迫切希望护理人员能适时引导。来院就诊者希望对自己所患病痛得到合理的诊治。需要更多了解所患病症前因后果,治疗的确切效果和不良反应。

1.2 门诊病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格外突出,表现为紧张烦躁、抑郁不安、容易激惹,有些甚至兼有明显的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患者因病常处在情绪易激惹状态,常因小事与人争执。 除了就诊时的焦虑心理还往往表现为抗拒与依赖赖的用药心理。由于受到“病弱需进补”理论的影响,病患常常要求医生开些含有人参等补气养血成分的药物,对患者中最多见的这种盲目求补的依赖用药心理,医护人员要指出其危害性,必要时可做适宜的行为阻断。

1.3 大多数门诊就诊病人刚进入“病人”角色,行为退化、感情幼稚、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希望得到医生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期确诊断,了解到最佳治疗方案,并有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的心理。

2 门诊病人心理护理措施

门诊护士需要积极主动的观察病情,寻查病因,实施治疗,了解思想,接受建议,征询需求。然而,门诊病人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各自的习惯和爱好,心理需求则不尽相同,对病人的外部心理观察是我们门诊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

为进一步探讨门诊病人的心理,做好有针对性的护理,应制定下列措施:

2.1挂号室及住院处是门诊的窗口,我们要热情相接,礼貌相待,在其挂号、候诊、就诊、治疗、划价、收费、取药等过程中,用我们的言行去赢得真诚的信任和融洽的感情,做到认真解答病人就诊时的置疑,对老人、儿童、残疾、文盲、农村患者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必要的指导,解决他们就诊时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

2.2治疗室是一般实施治疗的地方,我们应“细”字当头,认真“三查七对”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介绍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利用墙报、板报等宣传手段介绍有关卫生预防常识,使患者能在心理上感到主动的配合及自我保健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面,对幼儿应多给予疏导,注意语气、语声、表情等,设法使其对医生、护士的治疗与护理消除恐惧感,求得良好的配合。 转贴于

2.3分诊、候诊在心理护理上也是矛盾的一对,分诊护士希望秩序良好,而候诊患者则希望早些诊治,二者统一,因此护士应做到三勤:嘴勤——解释耐心;腿勤——及时巡视;眼勤——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掌握各类候诊病人的心理动态,妥善安置分诊工作。

2.4对抢救患者要“快”字当头,争分夺秒。特别对由于心理偏激所致的患者,应酌情做好有针对性的疏导工作,达成思想与情感的融通,为成功的救治奠定基础。人、医疗技术、药品、仪器设备和时间构成门诊工作五大要素,而人是居首位的。作为一名护士,要端正医德医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娴熟的技术,努力做到仪表端庄、举止稳重、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讲解耐心、观察细致、治疗认真、服务周到,以求得病人心理上的信赖、行动上的配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 讨论

3.1门诊是广大患者投医治病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体现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单位。门诊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反映医院护理的综合实力,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因此对门诊就诊病人进行正确的心理分析,能开展恰当的全方位护理,使门诊病人及时得到治疗,及早康复。

3.2门诊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心理的分析,营造和谐就医环境;诊区设置标志或导医;医护人员仪表和态度;提高医疗水平,阐明门诊对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使医院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效果。

3.3普通患者了解病情,经过适宜治疗,身体很快康复,呈现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慢性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表现焦虑、忧郁、烦躁不安。疑难患者病情较重、诊断、治疗难度较大,表现忧心忡忡。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分别给予相应的心理安慰、鼓励、支持、暗示、疏导,使患者面对现实,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患者在患病期间,感情敏感,依赖性比较强,希望得到周到、方便、快捷的诊治服务,门诊护士必须处处为患者着想,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充满关爱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交流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患者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给予恰到好处的心理指导和护理,从而减轻患者的病痛,消除其烦恼。总之,门诊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患者心理特征及规律,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友情链接